📖 ZKIZ Archives


電信運營商遭遇OTT

2013-03-25  NCW  
 

 

以微信為代表的OTT業務越來越多地替代語音、短信等傳統電信業務,騰訊希望運營商從抱怨戒備走向共贏合作◎ 本刊記者 覃敏 王姍姍 文qinmin.blog.caixin.com|wangshanshan.blog.caixin.com 就在“兩會”期間、“3·15”消費者權益日之前,這樣一個微妙的時間點,“三大運營商約談騰訊”“運營商向OTT業務收費”“微信免費時代或將終結”等消息像一陣風般突然席卷人們的視野。

所 謂 OTT, 即 “Over The Top”的縮寫,原意是籃球運動中的 “過頂 傳球” ,現在特指互聯網企業越過電信運營商,直接向用戶提供基於互聯網的視頻、數據等業務。譬如微信、微博這樣的OTT 業務,運營商在其中只扮演“傳輸管道”的角色。

財新記者第一時間向三大運營商求證,三家不是稱不知情,就是保持沉默,不予置評。 “當前,不可能存在三大運營商一起和騰訊約好時間、地點,開會談 OTT 怎麼收費的問題, ”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對財新記者表示, “這可能是一些人根據近段時間中國移動CEO 李躍、中國聯通 CEO 陸益民等人對 OTT 業務的擔憂所做的揣測,被人們誤讀了。 ”但各方信息顯示,運營商確實越來越緊張 OTT。面對勢不可擋的 OTT 大潮,目前電信運營商更多的是迷茫。

如何應對 OTT 業務對自有業務的衝擊?如何在此背景下尋找合適的數據流量運營方法?如何與 OTT 企業一起探索雙贏的商業模式?他們都沒有想好。

“本質是利益的重新調整、分配,關鍵是各方是否願意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一位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 “在新的技術、新的事物面前,電信運營商、OTT 企業還是需要坐下來好好談,尋找一種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謠言遍地,以至兩敗俱傷。 ”

運營商的算盤

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對語音、短信業務有天然替代作用的 OTT 業務不啻于盤踞在枕邊的一隻猛虎,其威脅實難忽視。尤其沒有固網寬帶業務的中國移動,首當其沖地遭遇了 OTT 業務的替代效應,且其可選的後路寥寥無幾。

上述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一度有人向工信部提出禁用微信的請求,但是工信部並沒有同意。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今年 “兩會” 期間表示,傳統通信方式和新型互聯網通信方式之間的競爭總體來說是件“好事情” ,工信部鼓勵競爭。這一表態被業內解讀為 對OTT業務尤其微信是默許的。

焦慮的電信運營商紛紛轉向智能管道,開始精細化流量運營,同時四面出擊,在各個方向上尋找新的可能性。 “中國移動最為著急,OTT 業務對它的衝擊是最大的。 ”一位中國聯通人士稱,就拿信令資源來說,中國移動的2G 網絡承載著大部分的數據業務,這套原本按照語音業務設計的信令系統負荷壓力肯定超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3G 網絡本來就考慮了數據業務,且網絡使用率並不高,信令資源的壓力沒那麼大。

在這種情況下,三大電信運營商對 OTT 企業也心思各異。上述中國聯通人士稱,中國移動無疑是最積極的,希望拉著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一起與OTT 企業談遊戲規則,儘快劃定各自的邊界;但對於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來說,似乎還不到與 OTT 企業交鋒的時點,不太願意跟著中國移動玩。

不過,尋找合適的方式獲得額外的收入,仍是三大運營商共同的驅動力。

“電信運營商承擔了普遍服務的義務,投入很多資源建立基礎網絡設施,並採用高利潤業務交叉補貼的方式彌補成本。現在,微信等即時通訊業務確實在蠶食電信運營商高利潤的語音、短信業務,電信運營商需要找到新的收入增長點。 ” 獨立電信分析師尚斌認為。

據財新記者多方瞭解,目前電信運營商內部討論三種方案——一是向用戶前向收費;二是向 OTT 企業後向收費;三是採用分成的模式構建利益共同體。

向用戶前向收費,即運營商把握好數據流量定價,經過嚴格的投入產出比核算,使用戶的流量費用高于成本。 “為培育市場,運營商的數據業務定價一直低於成本。如向用戶前向收費,勢必要提高價格,這需要面對很大的壓力。而提高價格還需考慮網絡利用率的問題,單一提價絕對達不到網絡效率最優化。 ”一位來自湘財證券的行業分析師稱。

如若向OTT 企業後向收費,首先要考慮的是以什麼理由進行後向收費。

不少運營商內部人士認為,無線網絡資 源是有限的,針對不同的 OTT 業務,可以通過優先放行、保證到達率等服務進行差異化收費,例如微信向電信運營商付費之後,可享受更穩定的網絡。不過,這樣有可能造成網絡不公平現象,中小企業可能因無法付出更具競爭力的價格,研發的應用體驗不佳,很難趕超大企業,這樣將嚴重抑制創新。

分成模式則是將電信運營商、OTT 企業、用戶視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OTT 企業為鼓勵用戶使用自己的業務,與電信運營商達成協議,由電信運營商向用戶提供低價的流量,而 OTT 企業從用戶身上獲得的收益將與電信運營商分成,以補貼電信運營商的合理利潤。

在這種模式里,三方都能找到各自的利益訴求點。但是,一旦 OTT 業務遲遲 無法實現商業化,OTT 企業就沒有能力維持這條產業鏈的運轉。

“現在,電信運營商自己還沒有想清楚,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我覺得談收費還為時過早,關鍵還是和OTT 企業一起找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創造一個新的大蛋糕。 ”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知情人士稱。

愛立信中國首席市場官常剛也告訴財新記者,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只是剛剛開始,競爭的激烈化程度還會不斷加劇,最終會是一個什麼場景仍有待觀察。

信令衝擊論

上述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下電信運營商並沒有提 OTT 業務帶來數據流量暴增,而提的意見集中在——OTT業務佔用大量的信令資源。

“這裡的信令資源,並不是指某項業務產生的應用數據流量,而是控制這項業務發生的信息系統。如果把運營商的網絡比作一條高速公路,每一項業務就是一輛汽車,不同的應用對數據流量的使用,就相當于不同車型的載重量,載重越多的車收的過路費越多。而信令則是這條高速公路上的紅綠燈、路標,控制著車什麼時候該停、什麼時候可以走、按什麼方向走、以什麼速率走。當終端發送的信令請求超過了電信運營商網絡的各項信令資源,就好比紅綠燈不停的超負荷閃爍,最嚴重的後果可能導致網絡癱瘓。 ”尚斌說。

那麼,OTT 業務是否真的佔用電信運營商的信令資源?佔用的量是什麼概念?上述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稱,中國移動對微信佔用信令資源進行過測 試,確實影響很大,甚至超過當年的QQ,手機 QQ 在某省貢獻的數據流量約10%,卻可能耗費掉70%的信令資源。

“從邏輯上講,像微信這類即時通訊類應用,為支持用戶實時在線,每隔幾秒或幾分鐘就會向服務器發送信號以重構鏈接、保持激活狀態,很有可能產生大量的信令負荷。尤其手機終端是可以移動的,當很多人聚在一起使用微信,短時間內該區域的信令資源就可能出現擁擠甚至崩盤, ”上述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稱, “從技術上講,OTT 業務對信令的影響是成立的。 ”由於微信等 OTT 業務佔用了信令資源,電信運營商就可以向微信收費嗎?有多位受訪人士表示,表面上,這似乎順理成章;但細細深究,這仍是短視行為。即便電信運營商成功收取“信令佔用費” ,增購設備、擴容網絡,一旦用戶規模增長或出現用戶集群,仍會出現信令風暴。

“在我看來,信令佔用或許是電信運營商最容易想出來的、一個還算站得住腳的理由,是未來數據流量差異化收費的試水。實際上,OTT 業務真正衝擊的是電信運營商的自有業務,就像運營商開了個市場賣東西,OTT 業務紛紛來擺攤,一不小心影響了運營商自己攤點的產品質量與銷售收入,運營商不甘心,又不能明目張膽地讓人家賠,只好找個擾亂市場環境的理由多收點管理費。 ”上述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說。

在這個比方中,所謂 “影響產品質量” ,主要指由於語音、數據業務共享公共控制信道,而接入允許信道的優先級高于尋呼信道,當一個熱點地區很多人都在使用即時通信等 OTT 業務,在公共控制信道容量一定的情況下,尋呼信道容量變小,導致語音及短信尋呼信令無法及時下發,從而造成用戶無法被叫、無法接收短消息等干擾。

至於影響運營商收入,則是指OTT 業務帶來的數據流量收入不足以彌補被它替代的語音、短信原有的高收入。 “從財報上看,電信運營商的語音收入仍保持增長,但如果沒有微信等即時通訊類應用,這部分收入會更高。 ”尚斌說。

中國聯通內部人士曾做過一個簡單 的測算,即打一分鐘的電話需要花費0.20元,而按套餐購買1M 流量一般不超過0.50元,卻可以在音頻壓縮技術下打四五分鐘的電話。在同等的網絡條件下,數據業務很可能替代語音業務,運營商收入必將呈下滑態勢。

現在,微信、QQ、微博等即時通訊業務替代效應已在短信業務層面凸顯。根據工信部公佈的統計數據,今年前兩個月點對點短信同比下滑10.6%,短信類信息服務的訂購量則同比下跌了18.5%。 “未來短信業務量會呈現繼續下滑的趨勢。 ”上述中國聯通人士說。

“目前人們對語音業務的剛性需求仍然存在,因為微信等即時通信類業務還無法做到高質量的實時通話,短時間內還無法動搖電信運營商的語音利潤高地, ”尚斌認為, “OTT 業務真正的衝擊,還在未來,無法預期。 ”

騰訊的立場

“我們一直在跟運營商保持密切合作,在如何更好地優化通信方案,更好地優化程序,同時能夠促進運營商的數據業務發展方面,總體而言效果非常顯著。 ”3月19日,騰訊官方就與運營商的合作現狀對財新記者發表上述回應。

此外,騰訊官方表示,目前中國的3G 網絡完全可以承載心跳信號(指信令) ,即便是2G 網絡,在經過第三方應用程序(APP)的優化後,目前的基站是完全可以承載的,還沒有發現因心跳信號導致通信中斷的情況。

騰訊是與三大運營商合作最密切的互聯網企業。目前,騰訊的企業級即時通訊工具與國內近30家省級的電信運營商單獨做了短信網關接入,並有逾百人在專業維護這些網關。

騰訊與中國移動在移動互聯方面的合作素有淵源,雙方在“移動 QQ”業務上一直執行二八分成原則,作為服務提供商(SP)的騰訊可以拿到短信收入的80%。此外,騰訊還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都開發了基於 QQ 平台的網絡客戶服務系統,用戶只需要通過 QQ 平台便能查詢、辦理各項手機業務。而進入3G 時代後,希望通過合約手機銷售發展新用戶的運營商們,一度熱衷于把手機 QQ 視為其定制手機的標配 APP 之一,以提升手機產品在軟件端的用戶吸引力。但自從微信出現並迅猛發展之後,騰訊從運營商的合作伙伴關係受到了重大考驗。

2013年“兩會”期間,騰訊一改過去在公關問題上的保守策略,騰訊控股(00700. HK)董事會主席兼 CEO 馬化騰在北京組織了一場媒體溝通會,回答了幾乎每個記者的提問,80% 的內容都與微信有關。在談到微信——這款當下讓他投入精力最大的平台級產品時,馬化騰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與運營商的關係,不存在搶用戶或完全的替代, “合作是大勢所趨” 。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實時通話在技術上完全沒有障礙,但為了維護運營商的“友誼” ,微信在運營商的核心業務——話音服務上一直保持著 “克制態度” ,有意把語音聊天功能做得 “不是那麼靈便” 。

即使這樣,騰訊維持與運營商的“友誼”也越來越難。不過,馬化騰從未放棄 “化敵為友”的努力,一直試圖 說服運營商轉換思路——稱微信增加數據流量,其實是“推動運營商從以話音收入為主向以數據收入為主的模式轉變” 。他承認,用戶在移動數據業務上的需求增長意味著運營商要增加成本投入,但運營商的基礎網絡搭建不能停留在以語音和短信為核心業務的時代。

運營商有關“信令遭遇衝擊”的怨言早已經傳到馬化騰的耳朵里。據財新記者瞭解,騰訊對內已就此事展開研討,分析原因,並研究 APP 本身的優化方案。

同時,馬化騰在“兩會”期間公開呼籲, “基礎網絡的鋪建應該由國家來承擔,而不是運營商” 。他用修馬路來打比喻,如果整座城市所有馬路的修建都讓運營商獨自承擔,則費用昂貴。出于自我利益保護,運營商難免就會有“你一出門我就要收費了,在馬路上走路、騎自行車我都要收你費”的念頭。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一味從技術層面糾結微信對信令的影響,其實是方向性的錯誤, “騰訊當 下的心態,是希望看到雙方通過更高層面的合作實現共贏,冰釋前嫌”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84

【行業熱點】傳統電視台為何紛紛回收OTT獨播權?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26
但視頻網站看起來還很淡定。視頻網站能否獨力發展?視頻網站對傳統電視台的依賴到底有多大?
  
今年以來綜藝節目網絡獨播權成了各大視頻網站兵家必爭之地。騰訊視頻花2億元天價搶得《中國好聲音》第三季獨播權,愛奇藝則以同樣價格獨家獲得《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百變大咖秀》、《我們約會吧》5檔綜藝節目2014年版權。
  
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也讓視頻網站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僅《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獨家網絡冠名權就達到了6600萬。
  
此外,傳統電視台製作的電視劇也曾經受到視頻網站哄搶,巔峰時百萬一集的現象幾乎成為常態。目前視頻網站流量有一半左右來自電視劇,其他的則被綜藝節目和其他平分
  
儘管如此,對於湖南衛視獨播這一舉措,愛奇藝、樂視、搜狐等視頻網站目前還都保持著淡定觀望的態度。優酷土豆方面表示,公司和湖南衛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很高興看到湖南衛視在互聯網方面的積極探索。風行網CEO羅江春則更加淡定,在他看來電視台就應該把自己的大型季播節目和內容放在自己家的新媒體上獨播,靠內容形成自己的新媒體陣地。
  
視頻網站能如此「淡定」,得益於行業格局的新變化。在今年,國內主流視頻網站紛紛加大自制綜藝、自制劇的投入,並且將其定位為戰略重點。樂視打造了《光環之後》《唐朝好男人2》等自制劇,愛奇藝除了與河南衛視推出台網聯動節目《漢字英雄》,不久前還宣佈成立劉春工作室及高曉松工作室,加上之前成立的馬東工作室,希望借助傳統電視人力量有所突破。
  
目前電視台的綜藝節目大部分來自國外版權+自己製作,在這方面,視頻網站的資金儲備未必就在電視台之下(這還不算不再購買電視台版權節省下來的費用)。而在最受質疑的人才儲備方面,傳統電視台的工作環境顯然沒有視頻網站自由。
  
對於視頻網站來說,擺脫傳統電視台的控制本來就是未來主要的工作之一,現在湖南衛視的做法無非是提前了這一進程而已。
  
電視台被逼上絕路?
  
和視頻網站的淡定相比,傳統電視檯面臨的困境更大,這也讓他們不得不做出改變。
  
在洶湧的互聯網大潮中,傳統的電視逐漸被用戶冷淡,甚至有統計稱北京地區的電視開機率不足三成。在這一背景下,地方電視台不得不將其製作的影視資源、綜藝節目資源出售給視頻網站。
  
這本來是郎情妾意的商業模式,電視台生產資源、視頻網站利用渠道推銷資源,雙方共同獲益;但現在電視台發現,曾經的小夥伴正在蠶食屬於自己的領地:視頻網站將觸角借助智能電視、電視盒子、電視棒等終端產品,試圖在電視的傳統領域分一杯羹。而在節目方面,視頻網站也有越來越多的自制劇、自制綜藝節目播出,這不禁讓電視台覺得恐慌。
  
幸好,電視台手裡還有那些最熱、最有人氣的明星,最專業的編劇導演,最專業的舞台和設備。花一億買下《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網絡獨播版權的搜狐視頻在三個月內交出了這樣的成績單:總播放量超20億次,獨家播放平台超過去年全網播放量的2倍,累計觀看用戶達到3億,新增用戶佔比超一半,單項目覆蓋中國互聯網過半視頻網民。營收2億元,每項數據後都不忘加一句「創視頻行業紀錄」。現在,以湖南衛視為代表的電視台們正視圖把這些優質的資源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裡。
  
湖南衛視的互聯網夢想萌發於2012年。
  
在商業領域,一家十年雄踞市場份額首位的公司,如果在半年間落到了十名開外,這會引發什麼狀況?湖南衛視就曾面臨這樣的窘境,在最「慘」的時刻,湖南衛視收視率排行甚至跌到了全國第18位。這樣的情況讓湖南衛視不得不正視其他衛視的衝擊以及來自互聯網的強勁挑戰,它選擇了牽手互聯網;從邀請嘉賓上節目的小打小鬧,到上線在線視頻芒果台、自制網絡劇、與網絡媒體多屏聯動、開發APP應用呼啦等,都展現了其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野心。
  
但對於湖南衛視最重要的難題就是,其對於新媒體乃至互聯網領域的嗅覺並不敏感,此前湖南衛視曾聯手阿里巴巴推出合資公司做電商,但即使加上了電視資源、各類綜藝節目的傾斜,依然表現平平。
  
流量從哪兒來?
  
更要讓傳統電視台正視的殘酷現實是,流量從哪兒來?
  
據金鷹網CEO張若波介紹,此次推獨播戰略,湖南電視台下了很大決心,芒果TV力求兩三年之內能達到一線視頻網站的水準,目前《花兒與少年》獨播兩期後,網站流量已經出現幾十倍提升,日均活躍用戶數在300多萬。
  
和大型視頻網站平台相比,這個數字不算寒酸。但通過封殺轉播帶來的流量不能直接轉化成衛視官網的長期流量。一個簡單的數字:在Alexa統計上,優酷土豆排名83、愛奇藝335、金鷹網1304。
  
想要玩轉互聯網,最核心的問題以芒果TV為代表的電視台網站們擁有自身帶來流量的能力嗎?要知道即便是優酷土豆、愛奇藝這樣的大型視頻網站都無法完全擺脫互聯網巨頭們的導流。更何況在互聯網世界裡,湖南衛視甚至是中央電視台,都在扮演一個新手的角色。
  
在封殺了視頻網站的轉播權後,湖南衛視除了流量之外,還將面臨更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內容的由來。根據湖南衛視方的表態,除了湖南衛視自己的節目之外,未來也會花錢購買電視劇甚至節目來讓芒果TV成為一個視頻網站平台。
  
但視頻網站的建設是一個平台型的系統工程,要兼顧播放器、服務器、廣告投放、用戶UI、媒資系統、後台大數據統計、第三方平台介入、多終端用戶同步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芒果TV面臨的是一個系統的重建,從目前芒果TV的發展情況來看,與第一梯隊的視頻網站相差甚遠,在有的關鍵性技術上面甚至是空白,兩者差距絕非一年半載可以追趕。

更何況電視劇和節目從哪裡購買?另一個電視台嗎?
  
從廣告主的角度來說,電視台與視頻網站的蜜月期已經結束了。據《中國廣播影視》報導,來自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廣電廣告收入雖然達到創紀錄的1302億元,但同比增幅僅為2.52%;這一指標,在2012年是13.12%,2011年是15.76%,2010年是24.04%,與此同時,互聯網廣告在高速增長—它的增長很多是從廣電兜裡轉移、切分的蛋糕,這是湖南衛視公開與視頻網站決裂的直接原因。
  
但決裂之後,廣告主會重新回到電視台的懷抱嗎?對於那些在電視劇以及綜藝節目裡面做植入的廣告主來說,顯然越多渠道他們越喜歡,而對於那些硬廣投放者來說,芒果TV的受眾顯然要遠遠小於視頻網站的手中:原本是多通路推廣單個欄目,現在只有自己的官方渠道,廣告價值自然相應衰落。更何況目前電視台的網站用戶體驗很差,以芒果TV為例,其傳輸不流暢、畫面有停頓。
  
視頻行業在中國發展近10年,版權內容早已進入全球佈局,美劇、英劇、韓劇、日劇應有盡有,而各國的綜藝節目也早已經進入視頻網站的狩獵瞄準鏡。對於視頻網站來說,失去湖南衛視並不重要。
  
但此次湖南衛視與視頻網站的決裂意味著廣電傳媒系統開始正式加入互聯網遊戲,如何依託現有優質內容吸引用戶、創造流量並留住用戶甚至打造完整生態鏈,才是湖南衛視未來必須要走的路。

文章來源:網易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60

2017,或將成為OTT付費元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214/161206.shtml

2017,或將成為OTT付費元年
i黑馬 i黑馬

2017,或將成為OTT付費元年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內容都不會成為OTT發展的瓶頸,並且將是最主要的驅動力。

OTT(Over-The-Top)是互聯網里的一個常用名詞,指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於開放互聯網的各種內容及數據服務的業務。像亞馬遜、Netflix、Youtube等我們熟知的平臺,都有不同形式的OTT內容。

從幾年前的爆炸式發展到16年遇到瓶頸,2017年1月23日,藍色光標攜手7大電視廠商開始發力OTT。2017將成為OTT營銷引爆年。

從用戶角度出發,“看視頻”是其在電視上娛樂的重要方式, 而春節,是個更為特殊、集中化的場景,消費升級時代,越來越多的用戶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OTT“付費行為”也因此在春節尤為顯著。

付費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小張是個重度追劇者,平時看劇充各種會員,利用上下班坐地鐵的時間看劇。在春節這個相對長的時間,“無聊”變得更加敏感。為避開長時間用眼,她選擇用海信旗下的“聚好看”平臺,在線點播電視劇。觀看場景從手機、平板轉移到了電視上。

小李是個北漂,平時喜歡“付費”用電視看看球賽、剛上映的大片,每年春節回到東北農村老家過年。在中國還有成千上萬像小李這樣的“春節返鄉大軍”。據調查,有趣的是:電視的收視空間分布曲線與春運基本重合。用戶粘性高的一二線城市白領們返鄉過年,收視人群隨之遷移到三四線城市。

小王屬於春晚吐槽大軍的一員,每年必看央視春晚。三十當天,電視的觀看率暴漲。互聯網電視普及率極高的當下,網絡帶寬不夠大、畫面出現卡頓情況,這怎麽能忍?作為海信的互聯網電視用戶,小王選擇在電視開機後使用“聚好看”平臺“付費”觀看春節檔。

而且,以上場景並不是個例,已然是一種趨勢。OTT所創造的客廳娛樂新場景並非憑空出世,而是建立在取代舊場景的基礎上的。這意味著消費者必然會將原先分配在其它平臺的時間轉移到OTT端。由此也會造成OTT與其它平臺在營銷回報上的此消彼長。

起先看電視,在國內向來被理所當然的當成是一件“免費”的事情,但是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以及互聯網電視的普及,“免費”看電視這樣的認知正在逐漸改變。海信作為蟬聯用戶體量第一寶座的互聯網電視,更是在這次春節期間大大嘗到了“付費”的甜頭。

付費井噴背後的原因

據數據顯示,從1月20日到2月3日,海信互聯網電視的用戶支付數增加了232.9%,付費總額增加了353.1%,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同比提升36%,有力的拉升了“客廳經濟”。

其中,旗下OTT平臺“聚好看”收入同比增長4.6倍,人均點播時長增長率37.1%。

1月27日除夕當晚,26.2%的聚好看用戶選擇通過“看春晚直播”APP守夜,與去年的17.1%相比,呈倍速增長。1月28日大年初一,收視井噴現象出現,近60%的海信互聯網電視用戶選擇在開機後使用聚好看平臺觀看春節檔,付費轉化率最高峰也在當天產生。

海信“聚好看”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付費井噴現象的出現,說明中國高端消費者在付費意願上緊追美國。

到底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付費”?這主要歸功於各OTT對自身平臺的深度維護,極大提升了平臺的內容價值和客戶體驗感。

隨著市場發展,內容運營趨向於成熟、品牌化,最終以更大的利益回饋給用戶。2016年,OTT上視頻APP內容戰那是相當精彩:達到8000+部電視劇、19000+部電影、8000+部電影、5000+部動漫的量級。各平臺通過自制和采購等不同手段,打造獨特的內容價值,在這方面,海信更是不遺余力。客戶體驗感方面,海信還有自己專屬的“產品體驗師”。

2017年或將成為OTT付費元年

據白皮書預測,海信互聯網電視2017年的用戶總量將達到3300萬,覆蓋近一億觀眾。在內容的精細化運營之下,“聚好看”已經成為一家內容服務與品牌建設雙驅動的OTT媒體運營公司。

OTT大屏內容資源規模能夠覆蓋85%以上的互聯網內容資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內容都不會成為OTT發展的瓶頸,並且將是最主要的驅動力。

海量內容資源加之優質感官體驗,大屏電視的使用率飆升。2017年或將成為OTT付費元年。

OTT 海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50

OTT電視搶攻免費牌失光環

1 : GS(14)@2016-03-15 15:25:18

■本港五大OTT網絡電視,各有主打節目吸客。 設計圖片



【財經專題】亞視繼續「永恒」翻播舊節目,香港人只得一個免費電視台,惟有從互聯網「搵片煲」,成為OTT(Over The Top)網絡電視新商機。過去一年OTT靜靜起革命,除美國Netflix、內地的樂視在香港插旗,連本地薑電盈(008)及電視廣播(511)最近都加入戰團。業界指OTT長遠可取代免費電視,連TVB總經理鄭善強都坦言,一旦OTT成為主流,「可以閂晒所有發射站」,免費電視牌照不再值錢。記者:梁偉聰 胡仲邦



所謂OTT網絡電視,是指經互聯網傳送電視節目及電影內容,不用經大氣電波或有線傳送,用戶可用電腦、機頂盒、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收看節目,並提供最高4K超高清畫質。去年樂視大舉攻港,更先後奪得英超及世界盃版權,而主打美劇的Netflix則今年初在港推出。有見「過江龍」以OTT網絡電視迅速吸納用戶,電盈去年底推出應用程式(App)Viu,以大熱韓劇吸客,如近日熱播的《太陽的後裔》,於韓國播出數小時後即可在Viu連繁體字幕點播,吸引大量OL追劇。而TVB亦在本周二(15日)推出「myTV SUPER」試睇,為片庫內的劇集「重生」,透過互聯網將舊節目帶給觀眾(見表)。



瑞銀:長遠或取代免費電視

本地電視台紛紛轉攻OTT,原因是觀眾睇電視的習慣已經改變。浸大電影學院副教授盧偉力表示,香港人睇電視的習慣,由以往等電視播,到現時由自己選擇,故OTT可隨時點播功能,更適合香港人的需要。另一方面OTT衝破傳統電台的地域限制及擴闊觀眾層面,市場不再單單是香港。資深廣告人曾錦強表示,只要有足夠的訂閱數目,OTT就能夠生存。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出,TVB做OTT並非單為本地市場,而是像Netflix面向全球,「只要做咗OTT,再放返去不同國家,到時收益可能比免費電視廣告收入更多」。瑞銀投資研究部執行董事梁裕昌表示,OTT長遠的確有可能取代免費電視,但本地電視台推出OTT只是第一步,長遠而言仍要靠內容取勝,「如果只係識買劇返來播,咁只係做platform(平台),而唔係做content provider,這樣無咩競爭能力,利潤率會較低」。因無法獲得免費電視牌照而轉型發展網絡電視、成為「香港OTT領頭人」的香港電視(1137),卻未看好OTT前景。港視指希望有更多本地創作,發展創意工業,惟暫時未見有真正的競爭。公司又指,香港免費電視仍有很大發展潛力,本地OTT網絡廣告收益與傳統電視台仍有一段距離,香港電視未有獨立發展OTT平台計劃。


■鄭同學

【市民心聲】

鄭同學:「平時睇動漫用『bilibili』,睇電視劇用『電視連續劇』app。如果劇本內容夠新夠齊,每月幾十元,可能試下。」


■曾小姐


曾小姐:「平時工作忙碌,無太多時間睇電視,平時只是用手機看myTV。免費娛樂已經足夠,睇唔到有必要畀錢。」


■李小姐


李小姐:「自己可以網上下載為甚麼要畀錢?家中有裝小米盒子,不用月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14/195284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88

大閘蟹老字號傳人投資OTT?

1 : GS(14)@2016-09-09 05:18:20

【明報專訊】蕭定一早喺今年7月,已經同傳媒講,諗住發展OTT(線上視頻串流平台)平台「HMV Play」,點知中國3D數碼(8078)自己個平台都未見有咩特別搞作,已經忍唔住出手收購另一OTT平台Anyplex。

Anyplex獲蕭定一收購

Anyplex係由一間叫隨意播嘅公司擁有,主要喺大中華區推出 OTT 數碼點播內容。睇番公司公告,隨意播有7位股東,其中包括邱德根細仔邱達根,Duncan仲咁年輕,加上近年有搞投資,對OTT業務有興趣都唔出奇。但仲有一個股東,小琴真係諗唔到佢同OTT嘅關聯,嗰位就係朱家昌,疑似賣大閘蟹老字號華記永昌號第二代傳人,小琴睇朱生教揀大閘蟹嘅報道就睇得多,唔講唔知,原來投資OTT都有一手!

不過,公告就咁列咗隨意播公司各個股東嘅名,又冇交代股東背景,極有可能係同名同姓,或者世上有另一個朱家昌係投資OTT嘅專家呢!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790&issue=201609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244

OTT大勢 搶佔廣告市場

1 : GS(14)@2016-12-29 08:10:32

【明報專訊】近年唔少媒體嘅廣告收入都持續下跌,令佢哋好閉翳。不過一雞死就會有一雞鳴,OTT廣告忽然好旺場。根據廣告媒體監察公司admanGo公布嘅數據顯示,由7月至10月期間,每月OTT廣告已經錄得雙位數字嘅升幅,而11月份OTT廣告嘅收入按年更加激增1.5倍。

TVB靠myTV SUPER翻身

報告稱,包括YouTube、TVB(電視廣播,0511)旗下嘅myTV SUPER、同埋電盈(0008)旗下嘅Viu同ViuTV等7個可以睇流動影片嘅app,11月份總廣告收入已經按年增加58%。唔好唔記得,早前TVB先發出上市後首次盈警,話廣告收入減少4億影響集團純利;加上近年TVB劇集嘅收視率係點,大家都有目共睹㗎啦。當大家都以為TVB開始唔掂,點知又靠myTV SUPER鹹魚翻生,仲搞埋個國際版嘅TVB Anywhere,就連香港寬頻(1310)都要添食訂多45萬個myTV SUPER盒子,唔怪得有傳TVB要棄收費電視牌,主攻OTT業務啦。

香港消費電子產品聯盟主席方保僑都話,TVB勝在多經典劇可以食老本,?家搞埋TVB Anywhere,開拓更多海外市場,但成本又低過申請電視牌照,限制又少啲,相信會愈做愈好。

佢仲話,自己屋企都係睇myTV SUPER同Netflix,個女就多睇YouTube,估計OTT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廣告支出都會由傳統媒體移去OTT平台咁話喎。睇嚟今鋪TVB轉型都好似幾成功吓。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677&issue=201612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391

FOX進軍港OTT 推劇集體育節目

1 : GS(14)@2017-11-04 15:33:06

【明報專訊】網絡電視大行其道,美國福斯傳媒(FOX)亦即將來港參戰,集團昨日宣布,在香港推出OTT平台FOX+,福斯傳媒集團高級副總裁、華語節目部台長嚴嘉念表示,FOX+將會是個一體式All-in-One的娛樂平台,平台上將提供集團的原創香港劇集、國際體育節目,而平台亦會緊貼美國播放時間將熱門美劇上架。

嚴嘉念認為,香港劇集目前仍處於華語電視劇領袖地位,「香港係一個Trending Platform(熱門平台)」,不過目前市場上,甚少香港劇集以美劇手法拍攝,集團今年則製作兩套香港電視劇《香港華爾街》及《心冤》。她表示,劇集集數大約3至6集,若果觀眾反應良好,就會開拍第二季,集數亦會加碼至超過10集。

製作兩套原創港劇

嚴嘉念表示,香港擅長拍攝現代類型片,即是以查案、推理、動作或者懸疑為主題的電視劇,而美劇也有類似傾向,以美劇手法製作香港電視劇,可以擴闊創作空間,吸引更多觀眾。她補充,兩套香港劇的定位亦有分別,《香港華爾街》是以整個華語市場為目標,取材及拍攝地點較國際化,而《心冤》的本土味較重,目前兩套電視劇都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另外集團正籌備超過5套華語迷你劇,當中有機會開拍主打愛情小清新的台劇。

她透露,FOX+希望依賴訂閱收入帶動平台發展,「相信有麝自然香」。對於現時香港有多個OTT平台例如myTV Super、Netflix、HBO GO,她表示,不擔心香港市場競爭激烈,強調Fox+是提供精品內容,除了劇集外亦會播放體育直播等。她未有透露,Fox+的相關投資回本期,強調目前希望先在亞洲市場站穩陣腳。

伙nowTV推訂購優惠

至於電訊盈科(0008)旗下nowTV與FOX為長期合作伙伴,電訊盈科亦有推出OTT平台Viu ,嚴不認為雙方是競爭對手,未來FOX+訂閱客戶將來可以透過nowTV的機頂盒收看FOX+,nowTV客戶亦可享FOX+訂購優惠,月費可低至88元。電訊盈科媒體集團董事總經理李凱怡表示,是次合作亦是豐富集團OTT服務及內容,並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077&issue=201711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