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87年股災前的財經新聞選輯

http://www.youtube.com/swf/l.swf?video_id=VaMMUpKbhHQ



股市幾弱都升,好像現在

李嘉誠當時否認旗下公司發股票,話去外國上市,但是幾個月後竟然供股集資一百億,加劇股市下跌,難怪別人說他為富不仁啦,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0

1987年10月27日股災有沒有股票上升?

答案是沒有的,當日只有兩隻公司證股證上升。

當日只有只種證券上升,分別是百利保的熊證及莊士的1991年到期債券上升,前者上升18.50元,報96.50元,後者上升8元,報340元,升幅分別達23.71%及2.41%。

至於兩隻股上升的原因相信不難理解,因為當日所有股票下跌,理論上它的價值應該上升。後者則是因為資金流入債券,導致股價上升,當日置地及和黃的債券均無升跌。


當 日10大跌幅方面,除了有4隻公司認股證外,全部都是股票,其餘跌幅最大的6隻股票是新時代地產證券(156,後易名高日發展,華地、現力寶華潤)、新鴻 基公司(86)、愛美高(34,已私有化)、品質企業(243,現品質國際)、遠東酒店(37)及港澳發展(149,後易名寶榮坤、中國數碼港、中國置 地、珀麗酒店、中國高速,現稱中國農產品),按次序下跌72.22%、62.94%、59.14%、59%、58.51%及58.33%,分別收報0.5元、1.89元、0.38元、0.82元、0.78元及0.40元。


當日的股票報價資料如下,看你們認得多少隻股票?

http://hkclweb.hkpl.gov.hk:8000/microfilm/l/BATCH27/62FC217FAFF7DC5AAAC6E9D28CC566E40952936911.ti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40

1987年3月3日的財經新聞

寫這些往日的事件真是意猶未盡,故繼續再寫。當日有兩項較為矚目的新聞宣佈:

(1) 港燈宣佈分拆非發電業務上市

1987年3月2日,港燈宣佈重組,把手頭上的非發電業務如赫斯基石油、持有朗文出版的Pearson Plc(後已出售)、希爾頓酒店(現長江集團中心所在)、國際城市及一堆物業權益重組成嘉宏上市,然後派發按一股送一股的比例送予港燈的股東。

和黃其後把持有的23.5%港燈權益注入嘉宏,以換取嘉宏52.8%至53.9%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據稱,嘉宏業務的資產值約70億,負債約3.4億,每股資產值約2.8元-2.9元之間,盈利則佔港燈的21-22%。

該公司稱,目的是要把港燈的發電及投資業務分開,並把之發展成為和黃旗下一間具有廣闊投資業務的公司,讓股東能清楚了解業務所在,並使使公司及股東受益。

但是以財技角度講,這分拆有3個目的:

(1) 以更少資產增強旗下公司控制權: 因為本身持有港燈只23.5%股權,控制權不足以控制此公司,況且港燈手上的資產雄厚,利潤穩定增長,故在這情況下,引起競爭者的垂涎不奇怪,故現在使嘉宏上市,並持有其控股權,能確保嘉宏控制權不會掉失之餘,亦可以利用嘉宏上市公司及負債極低的優勢,增加財務槓桿,增持港燈股權,以保持現金牛不致流失。

(2) 嘉宏資產不太穩定,注入港燈能穩定盈利: 嘉宏的手上的項目多為地產及酒店、油田開發及參股投資,本身不具巨大盈利能力,注入盈利穩定的港燈後,可以以聯營公司投資的利益入帳公司,且不需合併港燈的負債,能使公司有盈利較為平滑之餘,因不需合併港燈的負債,故此成為一家具有盈利基礎且負債極低的企業,能充份運用其優勢協助長和系集資,投資一些回本期長的投資,以獲得更好的回報。

因這方法能起以豐補歉,以戰養戰之作用,使公司有足夠的資金,兼顧到不同時期的投資需要,但是卻使公司不倫不類,長期的投資雖然豐厚,但不具盈利能力,如要投資穩定獲利的股票,倒不如買入港燈,不取嘉宏,導致長期資產折讓,導致嘉宏最終被私有化。但是這方法對公司財務起到極佳的作用,故此亦被後來的長江基建運用,成為長江基建在長期投資期間未獲回報時的主要盈利來源。

(3) 能夠提升港燈本身的回報,對提升股價有作用: 因為港燈的非地產資產不具強大的盈利能力,但卻佔用了公司龐大的資源及借貸能力,釋放出資產後,能公司減少負債,可以善用發電業務其當中的現金流,加強借貸能力,從而加強資本投資,因當年仍有保證回報,加強資本投資能使獲利增加,從而提升盈利能力,反過來又提升了股價及融資能力,從而達致良性循環。

況且,港燈分拆出嘉宏完成後,因嘉宏亦持有港燈,港燈的盈利穩定增長,嘉宏價值亦能提升,導致港燈的價值亦能一次釋放出來,對股東的確有利。

但是從(2)及(3)兩點倒推過來,公司方所稱嘉宏分拆的「目的是要把港燈的發電及投資業務分開」,卻不能做到,在港燈角度來看是對的,但是嘉宏如果沒有港燈,盈利不穩,投資價值就降低了,從而降低融資的成功機會,所以這句句子只有一半是對的呢。

(2) 中華娛樂及製新製衣宣佈收購大酒店30%股權

3月2日,中華娛樂(206,已私有化)及麗新製衣(191)宣佈向大酒店(45)大股東梁仲豪分別購入20%及10%股權,每股53元(拆股後5.3元),較當時作價50元(拆股後5元)溢價6%,合計15.9億。

兩家公司先繳付10%按金,其餘現金則在4月13日前支付,兩家公司聲稱以銀行借貸及內部資源支付代價,並打算作長期投資,但是後來卻演變一場收購戰,長期投資就變短期投資,不過最終仍有少許利潤在手,都算不錯。

但是兩家公司因為收購帶來的財務負擔頗重,導致兩家都各自使出不同的財技,此是後話,當中,麗新國際分拆麗新發展就是其中之一,上文有述,不贅了。

延伸閱讀::

http://hkclweb.hkpl.gov.hk:8000/microfilm/l/BATCH27/65E1A5364C32192C61183D6D3F3F1A95B94DF835C4.ti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96

華置1987年9月供股及其取消

相對現時眼光來說,一年供股兩次,供股比例實不算過份,但當年算是大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19

1987年10月10日: 香植球旗下泰盛發展分拆泰廬企業上市

1987年10月10日,股壇怪傑香植球上市旗艦泰盛發展宣佈,分拆從事證券投資的泰廬企業上市,準備以1元發行4億股,集資4億股,方式主要為對公眾發行新股及向原有股東發行證股證,籌資事宜由當年梁伯韜任職的由萬國寶通負責。

據資料稱,該公司當時證券組合達13億,但當年的利潤已達3.1億,尚未計及證券盈利即達3.7億,即盈利達6.8億,可見到他們的投資組合於當年上升達1.1倍。以當時發行25%新股計算,即是泰廬企業未上市時估值是12億,較組合有一點點折讓。在泰廬企業上市後,泰盛發展僅剩下地產投資發展及投資業務。

香植球表示,1987年牛市的估值和之前1973年、1981年不同,市盈率為20倍,預期市盈率為18倍,並無脫離正軌,並預期1987年香港經濟增長可達12%,1988年亦可達8%,故股市表現相當不錯,所以預期恆生指數於1988年可達4,800點。

但想深一層,這樣分拆股票投資組合上市,實際上是減少這部分的股權,這應是看淡的訊息,香先生的言論口說向好,實際是向壞,究竟信他的口還是信它的動作,相信大家都瞭解。過幾日的股災,也很明顯看到他是手是對的,但是手腳看來慢了一些。後來因股市不振,導致泰盛發展證券投資錄得巨虧,上市計劃當然是泡了湯,但筆者仍未找到資料,如找到資料會補上。

1989年政治風波,使香植球又作進一步的打擊,於是萌生退休之念,故最終把泰盛發展售予梁伯韜、杜輝廉及其他大富豪組成的百富勤,在之前已經購入長江實業(1) 成為大股東的廣生行,廣生行後來重組後成為百富勤的附屬公司,以套回收購資金,這項收購也是一種高明的財技,後來百富勤也因協助多家中國公司上市,在香港財技界上也有重要地位,這當中也許亦有不少富豪的手影,可見財技之上,人脈更重要。但就算如何懂財技也好,最終百富勤因亞洲金融風暴,因印尼盾巨額貶值,在印尼的士債券中錄得重大虧損,最終導致百富勤的覆亡,廣生行也被華人置業(127)主要股東劉氏昆仲購得,後來被華人置業及新世界發展(17)及周大福(1929)主要股東鄭裕彤弟弟鄭裕培的妻子沈玉明私有化。

但如果香植球當年並無把泰盛發展售出的話,也許身家能夠多上幾十倍,也許就沒有百富勤破產的事情出現,也許李嘉誠把公司售予其他紅籌公司或財技分子,創出另一項傳奇,但是世事哪有這麼多如何,這個現存世界應該是最好的世界了。如果有時間,會再談談同一日一項和劉鑾雄有關的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01

1987年股市崩盤的10條教訓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ymp.html

 作者:Wallace Witkowski

 

  25年前,也就是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Average)暴跌近23%,這是該指數有史以來最高的單日跌幅。儘管這次暴跌沒有引發另一場大蕭條,但它的確使投資者進入了股市波動的新時代。

   儘管有市場控制措施,例如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崩盤」後推出的旨在避免如黑色星期一那樣的另一次崩盤的「斷路器」機制,但市場仍然容易產生嚴重而漫長的衰退。

   如今美國股價接近於五年前達到的最高紀錄,那是在房貸危機和金融危機拖垮美國股價之前。道瓊斯指數接近於歷史最高水平14,164.53點。同樣,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Standard& Poor's 500-stockIndex)也接近於其歷史最高水平1,565.15點。不過,隨著即將到來的11月大選和1月份美國削減政府支出和增稅造成的「財政懸崖」,股價在攀向新高峰時預期將可能面臨一輪波動。

   鑑於此,MarketWatch對幾位曾親歷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投資經理就從中可以吸取的經驗教訓──這對於現在的投資者來說很重要──進行了調查。

    1.在別人衝動時保持客觀

   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旗下Mutual Series基金的總裁兼首席執行長彼得•朗格曼(PeterLangerman)說,為了在其他人亂做一團時保持冷靜,投資者需要對其投資組合選擇保持信心,因為成功取決於能否在市場最壞的時期生存下來。

   1986年創建了Heine Securities Corp.(Franklin MutualAdvisers的前身)的朗格曼說,現在的高頻交易算法與1987年10月19日導致投資者驚慌失措的從眾心理沒有太大不同。

   朗格曼說,「基本經驗之一是,你不會永遠正確,事情可能變糟,因此你必須相信你的投資組合能完好無損,讓你堅持挺過混亂時期。」

    2.像巴菲特(Buffett)一樣:在恐慌時買入,在貪婪時賣出

   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Investors,簡稱AAII)副主席查爾斯•羅特布拉特(CharlesRotblut)說,儘管黑色星期一創造了紀錄,但歷史上股市崩盤很常見。

   羅特布拉特說,「你能認識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如果你堅持持有長期投資組合,你就會安全無恙。」他指出,1987年以後,大盤股股價在1988年上漲約12%,在1989年上漲約27%。

   羅特布拉特說,將股市崩盤看作買入機會的投資者充分利用了這些反彈。

    3.列出在股市崩盤時要買入的股票

   為了在股市低迷時揀到便宜,不要等到市場暴跌時才決定你要買什麼股票。

    BarrackYard Advisors的負責人馬蒂•勒克萊爾(MartyLeclerc)說,「列出你希望持有的公司,如果它們不太貴的話。」25年前他曾是經紀公司DeanWitter一位年輕的部門經理。

   勒克萊爾說,「利用這種極高的波動性獲益。」他以耐克公司(NikeInc.)作為主要的例子。在1987年10月19日和10月20日的兩個交易日中,耐克的股價從1.27美元跌至94美分,總跌幅為26%。該股票在1988年1月底反彈回股市崩盤前的水平,25年後該股票的交易價接近每股100美元。

   現在,勒克萊爾的股票購買名單包括金融交易所運營商和包括肥料生產商和生物種子公司的全球農業公司。

    4.漲得快的股票跌得更快

    A. GaryShilling & Co.總裁、經濟學家加里•希林(GaryShilling)說,「任何一種旨在通過股票賺大錢的模型都注定會失敗。」

   希林說,1987年的股票崩盤在一天之內對前半年漲勢迅猛的股市進行了強力修正。

   正如許多接受採訪的經理所指出的,股票崩盤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一種叫「投資組合保險」的策略,它的目的是通過在股市上漲時買入股票指數期貨,然後在股市下跌時賣出它們以限制損失。

   希林解釋說,這種策略的問題在於,當它被廣泛應用時,就不再能反映最初建立模型時的基本面。當變為程序化交易時,這種折中式策略就不堪重負,趨於崩潰。

    5.沒有不可能的事

   一位統計學家告訴特德•阿隆索(TedAronso,他在1984年創建了機構投資公司AJO),1987年的股市崩盤是一次25西格瑪事件,即距離均值25個標準差。換言之,它是一次基本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這種思考方式的問題在於,基本不可能發生的事隨時都在發生。

   阿隆索說,「我們以人類的方式思考,我們找出市場陷入瘋狂、更接近於「模糊地帶」時的模式和趨勢。」

   阿隆索給投資者的最好建議是,不要迷失在投資熱潮中,要降低成本,分散資產。

    6.不要理會股市噪音

    BanyanPartners的首席市場策略師鮑勃•帕夫利克(Bob Pavlik)說,10%的修正率是很常見的,而且通常每年發生大約三次。

   1987年,帕夫利克剛工作,那時他是Laidlaw, Adams andPeck的助理投資組合經理,他說他不認為股東們從25年前的崩盤中學到了多少教訓。投資者在股市修正期間仍然會恐慌,忘記這是股市持續存在的緊縮和擴張週期的一部分。

   帕夫利克說,「如果你只關注細節,就會輸掉大局。」然後他補充道,「你輸掉了那些本能對你有幫助的週期。」

    7.不要為減少損失而退出

   Ballentine Partners的首席投資長威廉•布拉曼(WilliamBraman)說,在黑色星期一之後,一群經濟學家警告說,金融界的末日來了。相信他們的投資者錯過了機會。

   1987年就職於Baring Assetmanagement、專門管理國內大盤股成長型投資組合的布拉曼說,投資者的投資組合配置應能承受每日和每週的波動。

   布拉曼說,「你必須持續關注長期,不能被短期噪音沖昏頭。」

   在1983年創建RTD Financial Advisors的羅伊•迪利貝托(Roy Diliberto)同意這種說法。

   迪利貝托說,「退出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何時該回來。」

    8.不要定期重新平衡投資組合

   如果你每季或每年重新平衡投資組合,拋出表現好的股票,買入表現差的股票,那麼你可能需要重新考慮這種做法。

   迪利貝托說,改進的投資組合管理軟件允許投資者根據市場事件重新平衡投資組合,他稱其為「機會主義再平衡」。

   他說,「2009年,我們的債券比重過高,於是買入了比重偏低的資產類別,我們在按兵不動的人之前達到了盈虧平衡。」

    9.量力而為

   經歷過1987年10月那場股市崩盤的經理們表示,追加保證金要求實屬火上澆油。

   AAII的羅特布拉特說,儘管從那時起保證金要求已經收緊,但個人投資者仍應避免它。

   Barrack的勒克萊爾說,個人投資者唯一應該關心的追加保證金要求是機會主義的追加保證金要求──例如對沖基金必須廉價出售以收回成本,向價格施加下行壓力並創造便宜股價的時候。

    10.投資者現在面臨著更高風險

   1987年,投資組合保險和程序化交易威脅著金融市場的有序運行。現在,高頻交易算法每微秒都處理著大量交易,放大了波動性。

   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Wealth Management)的首席投資長官傑夫•阿普爾蓋特(JeffApplegate)說,這種風險,正如2000年以來的市場動盪所證明的,傷害了散戶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

   羅特布拉特說,技術和廣泛使用的網絡交易的興起還使個人投資者更容易進行不經思考的交易,不再有經紀人或養老金計劃經理來說服個人投資者遠離危險。

   但是,由於科技讓投資者能更方便地自行交易而無需傳統指導,因此波動性可能導致焦慮,並讓投資者更容易跟風,支付更高的費用。

   AJO的阿隆索說,「現在投資者的風險敞口更高了。現在有更多機會利用投資構想,放大投資構想,有更多『進步』給了投資者更多掏自己腰包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79

預告: 1987年12月18日: 南海發展(0250)分拆聯亞集團(0458)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13

1987年美国发生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后政府怎么做的?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42


作者:刘戈


提 要:不知道什么人发明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一说,让众多散户股民总是希望从宏观经济的运行中看出股市涨涨跌跌的密码。其实从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证券市 场的起起伏伏看,几乎没有一家交易所的股票涨跌和实体经济真的有什么密切的对应关系。当然你把时间周期放大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或更长,你的确可以找 到股指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但那对于你有什么用呢?

股市如果崩盘需不需要救市?我们来回顾一下发生在1987年10月美国历史上最深跌幅时美国的做法。

那 次纽约股市创记录的大跌并没有带来1929年的股灾和大萧条。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修复之后,纽约股市就恢复元气,并且一鼓作气涨了十多年。尽管任何看似相似 的历史事件的后边总是有着不同时代背景印记,并最终让事件的结果走向不同,但历史发展方向的风帆其实永远决定于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1987年 10月的关键选择来自于格林斯潘--刚刚上任不久的美联储主席。

不知道什么人发明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一说,让众多散户股民总是希望 从宏观经济的运行中看出股市涨涨跌跌的密码。其实从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起起伏伏看,几乎没有一家交易所的股票涨跌和实体经济真的有什么密切的对 应关系。当然你把时间周期放大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或更长,你的确可以找到股指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但那对于你有什么用呢?你会去查找下一 个整年的天气预报吗?

对于只有20多年股龄的中国股民来说,股市更是从来没有成为过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股市在实体经济高歌猛进时一直 萎靡,或是像目前这样在经济下滑趋势明显时暴涨接着又暴跌都是见怪不怪的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从大萧条之后,股市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渐行渐远,到了上世 纪8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达国家经济越来越去制造业,主要工业化国家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金融日渐与实体经济脱离,按照自身的规则运行。

按 照经济学家向松祚在他的新作《新资本论》中所说:"自亚当斯密以来,人们始终相信货币金融变量由实体经济变量所决定,实体经济变量主导支配货币金融变量, 金融资产价格仅仅是实体经济收入和利润的反应。实体经济是头,金融资产是脚;实体经济是主人,金融资产是仆人。然而金融资本主义将头和脚、主人和仆人的关 系颠倒过来。"在这样一种新的关系中,证券市场之于实体经济早已不是晴雨表的关系,甚至股市的崩溃也不在像当年那样把经济带入到大萧条之中。

发 生在1987年10月的股市崩盘是这一新时代来临的重要分水岭,股市崩了,但大萧条没有来。"股票市场价格昨天在一阵凶猛的抛售潮中狂跌,成为华尔街有史 以来最糟糕的一天,并增加了人们对于经济衰退的恐慌"1987年10月20日的《纽约时报》用惊恐的口吻报道前一天股市的暴跌。

10月 18日,开市前一天周日早晨,当时的美国财长贝克在电视节目中宣布:"如果联邦德国不降低利率,美国将考虑让美元继续下跌"。这个消息时本来已经在上周末 显现出颓势的全球股市隐隐的感受到了股市下跌的压力。十几个小时之后,东京、香港、新加坡股市陆续开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暴跌。随着地球的自转,西半球 的法兰克福、巴黎、伦敦股市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暴跌一个连着一个。

终于,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来到华尔街。纽约股票交易所开始了新的一天。开市伊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开盘就跌去67个点。转眼间,卖盘席卷整个股市。交易所内一片恐慌,整个上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直下泻,没有人知道应该如何遏制继续恶化的局势。

下 开市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大卫.路德在华盛顿发表讲话说:"在关键时刻,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一关键时刻会在什么时候,我将与股票交易所讨论暂时关闭交 易所。"这则消息引起了新的一轮恐慌。谁都知道交易所一旦关闭,没有来得及卖出的股票将砸在手里。于是,他们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卖出股票。到下午两点,道 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已经下挫250点。在此期间,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员出面澄清:他们没有讨论有关关闭交易所的事情。然而为时已晚,灾难已无法遏止。

当 天收盘时,道o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了508.32点,由2246.72点狂跌到1738.470点,跌幅达22.6%创下了一天下跌的最高纪录。当天, 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1600种股票中,只有52种股票上升,其余全部下跌。那些被称为蓝筹中的蓝筹的大公司股票均狂跌30%左右,如通用电气公司下跌 33.1%,电报电话公司下跌29.5%,可口可乐公司下跌36.5%,西屋公司下跌45.8%,运通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

人 们很自然的把1987年的股市崩盘和1929年的股市崩盘联系起来。同样是10月下旬,1929年10月24日,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刚刚开 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紧接着, 一个周末之后,10月28日,10月29日,又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至此股市如同坐上了滑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连续暴跌,道o琼斯指 数跌至41点。股市危机带来银行危机并进而蔓延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

历史会重演吗?

从 大萧条到到80年代,美国股市已经历了50年的牛市。从1982年起,股价走势更是持续上扬,交易量也迅速增加。股市的异常繁荣,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经济 的增长速度。股市的高收益导致大量的国际游资及私人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泡沫越吹越大,为随之而来的崩盘埋下了伏笔。在"黑色星期一"之前,已经有越 来越多的不祥之兆:利率不断攀升,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国家预算赤字越来越大,贸易逆差急剧增加。人们隐约的感到好日子似乎到头了。

里根上 台后,减税和放松政府管制成为"里根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与此同时,为了拖垮苏联所进行的军备竞赛却花钱越来越多,国家债务越来越高,带动利率水平不断提 高。到1986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2210亿美元,贸易赤字高达1562亿美元,均创赤字最高纪录。此外,实体经济的生产型投资需求不足,剩余资本大量 涌入证券市场。利率的不断攀升,和越来越高的离谱的股价使投资者对股市的担忧越来越严重。这是股市崩盘的经济背景。

有人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电子计算机支撑的程序化交易和羊群心理是导致股市崩盘的主要原因。程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时买卖,形成恶性循环,令股价加速下挫,而下挫的股价又令程序更大量地抛售股票。

从 股市下跌的形式与幅度甚至于每天的价格波动看,1987的股灾和1929年都非常接近。但与1929年10月不同的是,在1987年崩盘很快就被遏制。毕 竟50多年之后,美国证券业的监管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罗斯福和之后的历任政府已经告别了对股市不加监管的原教旨主义经济 理论,一个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已经建立其阿里。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学者应对思对于股灾的应对思路和1929年已经完全不同。

1929 年惨痛的经历让人们明白了信心对于股票市场稳定的重要意义,连《纽约时报》也更多的选择了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信心的声音:"谈到昨天的股市崩盘,纽交所主席 小约翰费伦说:我们很幸运它发生在美国经济非常坚挺的时候,我们并非在一个衰弱的环境中运营。",学者们也加入其中:"一次股市崩盘不再会以以往同样的力 量在1929年时那样引起经济的连锁反应"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商业周期研究中心的杰弗里穆尔这样说道。"我认为股票市场的这次暴跌不会导致经济的大规模崩 溃。经济中任然存在许多有利的因素--例如企业利润任然是坚挺的"纽约大学商学院的金融和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卡文旭说。

《纽约时报》在星期 二题为"1987年等于1929年吗?"的评论文章中补充道:"现在和1929年之间的重要区别还有联邦存款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安全保险以及其他已被认 为是社会安全网的要素。这些不仅保证不会出现普遍的贫困,而且它们应该有助于避免在30年代大萧条中自身滋长出的金融恐慌情绪。"

"现在的政府更愿意进行干预以使经济保持增长,各界政府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承担了这种责任,而1929年时情况则并非如此。"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

《纽 约时报》也在文章中引用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位学者预测到:"如果金融系统开始动摇,美联储会成为第一道防线,如果有必要--而我认为情况不会这样--美联储 能够提供额外的银行准备金以及其他支持,以确保任何由于市场所发生的情况而变成不良的贷款将不会导致金融业的整体危机"。他说对了半句话,情况真的发生 了,刚刚上任不久的美联储新主席格林斯潘毫不犹豫的用真金白银开始干预市场。这才是1929年没有重现的最直接的原因。

"格林斯潘此时还不像他后来那么家喻户晓,但他知道该怎么做。60年前,本杰明斯特朗曾经一语中的:对付任何此类危机,你只需要开闸放水,让金钱充斥市场。事实上这正是格林斯潘所做的。

在 10月20日,星期二的早晨,美联储在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此举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加了大约120亿的银行储备。随之,联邦基金利率下降了0.75个点 --这是一个巨大的单日下降幅度。而一旦资金流动得以恢复,市场恐慌也就很快结束了,这是自从汉密尔顿成功救市以来,美国中央银行第一次成功阻止市场恐 慌,而没有使其导致经济灾难。"约翰戈登在《伟大的博弈》一书中,对格林斯潘的果断赞赏有加。"就像我们所看到的1987年的情形那样,如果监管当局密切 关注事态的发展,而且采取强有力的行动的话,股市崩盘的后果并不一定是灾难性的。"格林斯潘改写了历史,并由此奠定了他执掌美联储长达20多年的良好开 端。

在遭遇如此重大挑战的时刻,仅仅距离格林斯潘接替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的两个月之后。1987 年6 月 2 日,里根总统宣布任命格林斯为新一届美联储主席。里根给格林斯潘戴上了"一个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的高帽子,希望这位兼有实战和理论基础的华尔街人能够不辱使命。

上一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因为成功的领导美国经济战胜了通货膨胀而深受推崇,但其对华尔街近乎严苛的监管却不被里根所喜欢,格林斯潘被选中成为沃尔克的继任者。

1987 年7月21日,在长达 3 个半小时的参议院任命听证会上,格林斯潘面对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上发布了他的施政纲领。他认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实现经济稳步的、最大程度的增 长,同时又不让通货膨胀的恶魔从魔瓶里冒出来"。一个星期后,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以 91 比 2 的票数,通过了任命格林斯潘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决议。

一 九二六年,格林斯潘出生于纽约市一个金融世家是家中独子。虽然在儿童时代他对音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但最终作为股票经纪人的父亲带领他进入了金融行 业。一九四八年他从纽约州立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在纽约大学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学位。一九五四年,格林斯潘加盟一家纽约的咨询公司。五年后他因为 自己出色的业绩便获得了该公司的一半股份,并出任总裁,一干就是三十年。在华尔街,格林斯潘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成为尼克松总统的非正式顾问。

1987年9月4日,上任仅仅 24 天的格林斯潘宣布,将联邦优惠利率提从 5.5%提高到6%。格林斯潘之所以提高利率是因为他看到了通货膨胀重新抬头的苗头,给市场打一剂预防针。然而"黑色星期一"的到来,让格林斯潘的决策显得不合时宜。

怎么对付这个棘手局面?经过反复思考,格林斯潘做出了可以称为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开闸放水。

"联邦储备体系,本着它作为这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责任,在这里宣布,它会作为一个流通货币的来源,对所有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援助。"星期二股市开盘之前 50 分钟,美联储发布了清晰的救市信号。

对格林斯潘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意味着他要自己否定掉仅仅在一个月前推行的紧缩政策,转为向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向市场打开了货币水龙头"。

到1987 年的时后,全美国股民也就是直接持有至少一种股票的人,已经达到 4800万,占美国人口总数的 20%。但总体而言,机构投资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私人投资的股份仅占 10%。在华尔街起决定作用的是大型基金公司和投资公司。这些机构很多都有银行贷款,危机发生后,银行一般会限制向证券公司的贷款,导致其中一些公司违 约,并形成连锁反应,逼迫机构投资者在非常差的时间和位置减仓,甚至砍仓,反过来再次打压指数。

10月20日星期二的早晨,美联储在市场上开始大量吃进政府债券,此举的直接效果就是增加大约120亿的银行储备。随之,联邦基金利率下降了0.75个百分点。

商 业银行马上领会了格林斯潘的意图,几家银行相继宣布降低利率,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客户的资金需要。美联储的承诺也使那些再交易所挂牌的上 市公司恢复了信心,开始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到10月20日收盘,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102.27点,10月21日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点。市 场的流动性一旦得以恢复,市场的恐慌也就很快结束了。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格林斯潘在关键时刻的审时度势,敢于自我否定,及时扭转货币政策在制止危机发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证券市场的整体健康才是股市信心能够很快恢复的基础。

大 萧条的惨痛经历让美国政府认识到一个被严格监管的市场才能经得起风浪,一个能够被从业者操纵的证券市场只能给经济带来灾难,从那时起的50多年来,针对股 市的法案不断出台,华尔街经纪人们的行为不断的被规范。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法令,禁止联手坐庄,禁止透露内幕信息,禁止经纪人购买其做市 股票的期权。1938年纽交所制定了新的章程,旨在加强交易所的公共职责而不在仅仅是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在新的章程里,交易所的总裁成为一名拿薪水 的雇员而不再是交易所会员。交易所对会员公司也增加了更频繁和严格的审查制度,会员公司的债务上限被确定为其运营资本的15倍以内,经纪业务与承销业务必 须分离,客户的账户必须与公司自营账户分开。为了防止卖空在股市恐慌性下跌时打压市场,卖空单只有在股价上升时才被认定有效。

监管法律的 不断完善让那些铤而走险的投机者不断的落入法网。在1987年的股灾前不久就又有一位投机者被抓了个正着。80年代,华尔街经纪人博斯基靠风险套利来赚 钱,他首先买入一个潜在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一旦收购完成,他就把股票卖掉很赚一笔。为了提高成功的概率,博斯基编制了一张为他提供内部消息的经纪人和银行 家的网络,他用装满现金的箱子去交换他所需要的信息。1986年11月14日,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博斯基已经承认了他的很多行为触犯了证券法。最后,博 斯基被判入狱三年。道格拉斯主演的电影《华尔街》的原型就是这个家伙。

1987年的股灾化解之后,华尔街的牛市又持续了十多年。"道指昨 天终于跨越了10000点大关。虽然10000点对投资者来说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但市场活跃表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所反映的实质:美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坚 挺以及美国公司统治世界经济的阶段。道指在不到4年的时间了翻了一番,从1995年11月的5000点到现在。而从1982年以来,它已经涨了9倍。" 1999年3月30日《纽约时报》这样写道。

约翰戈登在其著名的《伟大的博弈》一书中写道:"正是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有效监管给华尔街带来了60年的稳定和巨大的繁荣,而美国得以坐享全球最大的、最有效率的证券试产所代理的巨大经济利益。"

而 因为在其任上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使艾伦.格林斯潘的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他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人们称他为伟大的经济学大师、预言家、魔术 师……。卸任两年后,金融危机爆发,不少人把其归结为格林斯潘在任期后期的失策,人们指责格林斯潘和美联储未能有效监管问题信贷,他们应该为此承担历史责 任。但实事求是的说,那里能够有人将市场上海没有发生的事准确预料到的呢,那是神仙。能够在大船即将触礁的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的调整航向的船长已 经堪称伟人。

作者刘戈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来源:和讯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21

1987年8月28日: 上市公司股份眾多


1987年8月,聯合交易所第一副主席冼祖昭稱,上市公司數目逾20間,排期已到1988年中,其中以工業公司為多。其稱,港股向好基調仍好,並稱5年後升到14,000點並非沒有可能。左聯合交易所加入交易所聯會會員後,外資入市形勢造成,加上未來經濟成長,股市會向前邁進,交投會繼續暢旺。

至1992年底,指數尚未達1萬點,至1993年12月10日,股市方才突破1萬點,直至1997年5月14日,指數方達14,000點這一個關口。現在上市公司的申請數動輒以100家計,上市應該半年就會看到結果,看到20年這些排期1年的程序,真是覺得現在生活節奏非常快呢。

如果留意細節,會發現陸氏實業公佈1987年上半年業績是3,513.1萬元,較1986年同期1,136.4萬,增加2.1倍,並派發中期息5仙。和19年後比較,公司上半年賺4,299.2萬,較2015年3,786.5萬,增加約1成,派息4仙。時間雖然不同,忽略這20年的幣值影響,派息仍然少了,雖然說是酒店投入極多減少派息,但是公司在這20年間盈利好像沒有任何進步,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30

1987年12月5日: 詹培忠買殼威華航運(0282)



1987年12月5日,股災後不久。詹培忠控制的炒祥有限公司宣佈購入威華航運股權。在前十二日,公司出售原本航運業務,公司資產只剩下每股1.74仙。其後詹培忠以溢價31.89仙,即33.63仙全面收購。從溢價31.89仙及總溢價,即現時所稱的殼價1,000萬計,即公司發行股本約3,135萬股。當時,大股東已答應把84.8%股權全數出售。

在收購後,公司進行以下動作:
(1) 削減股本9成,由每股1元削至1角。
(2) 增註冊股本1億元,即增加10億股,股本由5,000萬增至1.5億,可發行股本由5億股增至15億股。
(3) 每1股派認股證1份,然後1股供3股認股證,集資1,600萬。兩者,即合計增加供股權約1.25億份,其中需付款有9,400萬份,不需付款約3,100萬份。當中,認股證行使日期達15年,長至2002年2月28日,於1988年3月至1995年2月行使價為0.6元,1995年3月至2002年2月行使價為1.2元。
(4)發行4.8億新及認股權,每股20仙,集資9,600萬,購入3項資產,即(1)百樂門印刷70%股權、(2)銅鑼灣5層舊式樓宇及(3)大埔983,566呎農地。

完成後,公司易名百樂門印刷。公司在股災前1987年10月12日停牌,因股災後,股市大崩盤,當日恆生指數更跌破2,000點,細價股大跌,所以需要進行更多解釋,在定出令聯合交易所及證監專員滿意之有關公司未來業務詳情前,該公司不會進行買賣。

其後,該公司經營仍然不佳,更多次易主,其後落入蔡世亮的海裕國際(240,後易名利基控股)及海暉國際(269,前大寶地產、後易名凱暉國際、中國木業、中國資源交通)。1997年,蔡世亮於金融海嘯損失慘重,百樂門虧損更大,故有出售殼股之念。2000年科網泡沫前後,黎智英注入壹本便利股權及多個壹傳媒集團網站股權,股價大升,其後科網爆破,為維持股價,把股份5合1後又注入精華蘋果日報及壹周刊等股權,其後大致維持現狀至今。雖一度輝煌,但近年受到新媒體夾擊,經營江河日下,David Webb近年亦增持股權至5%,究竟未來如何,真的很難預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