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特爾、高通積極結盟陸廠中國砸錢扶植半導體 台廠沒戲?(052-053)

2014-07-14  TWM
 
 

 

這是中國國務院第三度發文,要出手扶植中國半導體,這次挾著英特爾、高通等大廠搶進,明年中國半導體營收要破三千五百億元人民幣關卡,真能讓台灣半導體業拉警報?

撰文‧賴筱凡

「你好,中國;再見,台灣?」這是巴克萊證券在六月底最新發佈的亞太硬體產業報告。報告一出,立刻引起台灣資本市場的震撼,文中以兩岸電子供應鏈的消長,點出中國硬體廠商對台灣的嚴重威脅。但,中國威脅到台灣的,只有下游硬體產業嗎?

六月二十四日,一份從中國國務院公佈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內容明訂了二○一五年的半導體營收要超過三千五百億元人民幣、二○年半導體產業年增率要超過二○%,目的就是要推動中國半導體的水準,從晶圓代工、IC設計到封裝,都要有計畫性地扶植中國廠商。

果然,一週後,中國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就與台積電的大客戶高通宣佈合作,將在中芯的二八奈米製程投片,生產高通智慧型手機用的驍龍(Snapdragon)處理器;不只這些晶片將供給中國的手機廠,也將進一步拉抬中芯先進製程的成熟度,後續衝擊台灣半導體業的漣漪,已經慢慢展開。

半導體發展慢

中國內部檢討聲浪不斷

中芯和高通的聯手,並不是首例,早在今年五月底,英特爾就找上中國老牌IC設計廠瑞芯微(Rockchip)合作,直接瞄準龐大的平板電腦市場。大和國泰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就直言,「這種合作方式是雙贏的策略,對於英特爾來說,將可以快速進軍中國平板與智慧型手機市場。」當時,陳慧明預言,在英特爾與瑞芯微合作之後,高通、邁威爾(Marvell)勢必將跟進,也找到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因為現在中國電子供應鏈的機會,比起以前大非常多。」過去,中國電子供應鏈的水平不比台廠好,即使陸廠挾著國家扶植的補貼優勢,祭出殺價戰,但對於英特爾、高通等國際級大廠,仍會基於品質考量,緊緊擁抱合作關係好、品質又隱定的台廠。

但此一時彼一時,台灣下游硬體供應鏈已經率先被攻破,從電聲元件、揚聲器、機殼到觸控面板,巴克萊證券下游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就預估,多則四○%、少則一○%的市佔率,都已落到陸廠手中。

而這些下游硬體陸廠能夠崛起,靠的就是中國自家品牌的提拔。「以大家都知道的觸控面板來說,當歐菲光還只是小廠時,是聯想、酷派、小米這些品牌願意給機會練兵,歐菲光才有足夠實力去拿三星、華碩的訂單。」一名業內人士說。

中國零組件靠中國科技品牌,中國科技品牌靠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造就了今天中國電子供應鏈的壯大。下游硬體廠能用這套模式崛起,上游半導體廠同樣也有機會用這套模式威脅到台廠。

近年來,中國上游半導體發展緩慢,尤其近兩年中國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產品熱賣,「全球近八成手機都在中國做,卻只有三%的晶片是出自陸廠,中國一年要花超過兩千億美元進口半導體晶片,比石油還多,都讓中國內部的檢討聲浪不斷。」長期觀察半導體業的一名分析師說。

為此,中國的產業分析師形容,「半導體晶片被喻為國家的『工業糧食』,是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的『心臟』,一個長期無『芯(指晶片)』的國家,只能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下層。」

砸錢未必有用

台廠群聚優勢仍遙遙領先

儘管如此,中國政府大動作扶植半導體產業的企圖心明顯,甚至將以成立基金的模式,解決半導體廠的資金問題。不過,這在台灣半導體業內人士看來,搖了搖頭說:「只是雷聲大,真要落地的雨點還是小。」就拿中東主權基金砸錢扶植的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為例,每年都投資超過三十億美元,打從一○年中東主權基金入主至今,投入資本將近兩百億美元。

「可是,在台積電目前主力戰場的二八奈米製程,格羅方德根本無法跟上,這說明了,晶圓代工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是砸錢就有用。」業內人士說。

更別提台灣半導體的群聚效應大,「封測廠、IC設計廠就在晶圓代工廠隔壁,早上晶圓代工生產有問題,隔壁的封測廠下午就趕來想辦法,這種速度是中國半導體廠、格羅方德比不上的。」業內人士直指,台積電的廠房在新竹、南科,封測廠矽品、日月光就在新竹、高雄;相較之下,格羅方德晶圓廠在美國、新加坡,封測廠卻在台灣、新加坡,出了問題都得要一週、半個月才能解決。

「同樣地,中國半導體廠也各自為政,群聚效應不若台廠大,更別說台積電、聯電扶植日月光、矽品的效應明顯,這些都不是花大錢、一時半刻能夠堆疊出來的。」業內人士話說得直接。

長期深耕半導體產業的一名分析師就點出,目前中國IC設計廠在八吋晶圓等成熟製程的產品上,發展速度很快,確實可能會對台廠造成威脅,像是語言IC、MCU(微控制器)等產品,中國半導體廠多有投入。

另一方面,英特爾、高通等國際大廠為了拿到前進中國的門票,積極與陸廠結盟,勢必對於提升中國半導體廠的技術實力,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只是,話說回來,這些外來的助益能否讓中國半導體強化到足以與台灣半導體業相抗衡,現在來看都還太早。」顯然業內人士不以為然。

畢竟,資金能夠靠政府,但關鍵技術、人才,還是要靠自己,因為過去三十年篳路藍縷,台灣半導體廠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32

新店氣爆案凸顯欣欣天然氣輕漫態度 法規充分授權 檢測員為何不詳查?(052-054)

2014-08-25  TWM
 
 

 

新店氣爆事件,欣欣天然氣檢測員的檢查過程草率是不爭的事實,而無論是法令規定或欣欣內部作業程序,都要求這群專業人士查到底,並且賦予進入民宅家戶細部檢查的權力。草率檢驗是踐踏專業,更是違反規定。

撰文‧何欣潔、賴若函

高雄市氣爆事件讓台灣社會餘悸猶存,新北市新店永保安康社區八月十五日竟發生瓦斯氣爆事件,造成二死六十九戶受害的悲劇。事發後,輿論質疑欣欣天然氣公司處置失當,由東洋保全公司派任的社區管委會總幹事林日初更指稱,管委會在十四日通報有異味,欣欣的檢測員當天卻僅到場十分鐘、以鼻子聞嗅就離開,並未做進一步處置,以致釀災。

未逐層檢查 檢測人員輕忽但欣欣天然氣副總經理張國泰否認相關指控,強調趕到現場的兩位檢測員分別領有氣體燃料導管配管乙、丙級技術士證照,其中一名陳姓員工更已有十年經驗,「就我們的工作紀錄來看,兩位檢測員的確有開啟瓦斯偵測器,並非如居民所說,只用鼻子聞一聞就離開。」希望能夠透過檢調偵查,還原現場真相。

無論兩位檢測員當天是否開啟瓦斯偵測器,兩人僅隨總幹事在地下室檢測,並未逐層、到住戶家中仔細檢測,檢查過程草率,是不爭的事實。

按照《天然氣事業法》第十六條,「輸儲設備有引起災害之虞時,天然氣事業應即採取必要之處置或改善措施」,至於「必要措施」是否容許檢查員進入住戶家中,該法規的第四十八條也有明文規定,若用戶拒絕接受檢查,而天然氣公司認定有安全之虞時,得報經主管機關同意,會同相關機關人員進行強制檢查。

事實上,欣欣內部自訂的《用戶管線定期檢查作業》標準程序也明定,若檢查結果有供氣安全之虞,應請用戶立即關閉天然氣開關,必要時得停止供氣;且「用戶拒絕接受檢查時,公司得會同相關人員進行強制檢查。」換言之,無論是政府法規或是欣欣內部的標準作業程序,都已充分授權檢測員,若基於專業認為有必要,絕對可以進行任何必要的檢測。

但面對居民質問前一天為何不逐層檢測,竟有工作人員當場回應:「因為住戶沒要求!」不但不符合法律規定、標準作業程序,也不符合氣體燃料導管配管技術士證照考試時,再三提醒技術士必須具有的敬業精神、職業素養。

事實上,欣欣天然氣並不是第一次爆出檢測不力、忽略工安的爭議。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即在臉書指出,自己曾因家中彌漫濃厚瓦斯味,而請欣欣來檢查,未料對方卻僅檢查戶外管線,確認沒有破漏後就離開,無意找出瓦斯氣味源頭,「事不關己的態度令人心寒。」楊力州說。

在人口稠密的住宅區引發氣爆事件,又接二連三被用戶指責檢測草率,輿論將矛頭指向總經理李清國是陸軍副司令退役、不具相關工安背景,導致公司經營出現漏洞。律師呂秋遠就痛批,欣欣氣爆事件不會是單一個案,「因為管理者根本就是軍人,對於天然氣所知有限!」平實而論,高階管理者的出身背景與其管理之嚴謹程度,不能直接畫上等號,軍系主掌國內天然氣事業,也有其歷史背景,若將這一回氣爆事件直接歸咎於「軍人管理」,似乎不盡妥當。

高層多退將 遭疑專業不足只不過,雖然公司的董事會、總經理並不需要專業出身,僅需要有領導公司的能力即可,但負責安檢的重要部門,竟也由退役將領擔任主管,恐怕就存在討論空間。陸軍官校畢業的工務部經理曾玉生,主管欣欣的「內管安全檢查計畫」、按月執行用戶設備安全檢查、全面探漏巡查管線等工作,肩挑三十二萬瓦斯用戶供氣與公共安全責任;但依照《天然氣導管配管專業人員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可以看出,天然氣輸氣管線的檢查、安全維護需要相當高的專業技術門檻。居民也質疑,軍人出身的曾玉生甫出任部門經理一年就發生重大工安意外,是否有專業能力不足問題?

對此,張國泰強調,公司任用人才,有一定的制度門檻,曾玉生在欣欣天然氣曾任養護科長、工務部副理,目前也正在參加乙級專業人員考試,「學科測驗他是考了滿分,術科測驗也將排定時間進行。」認為曾玉生的專業能力沒有問題。

消基會董事長、律師張智剛批評,欣欣在事發後的說詞相當不負責任、令人無法苟同,「住戶已經反映有異味,就應主動認真檢查,怎麼可以區分室內、室外管線,或者說居民沒有要求,所以不進屋檢查?」本刊八月十八日前往安康社區查看,發現住戶已陸續和欣欣簽訂補償契約;管委會主委邱正宏表示,欣欣願意承擔裝修事宜,也針對居民損失一一協調補償金,「還算有誠意。」張智剛認為,這次已經鬧出人命,未來除了欣欣之外,各瓦斯公司都該提出一套預防災害計畫,才能保障消費者的身家安全。

欣欣天然氣

董事長:陳何家

總經理:李清國

實收資本額:18億元

用戶數:32萬7022戶(至7月底止)服務區域:新北市永和、中和、新店、深坑等區,台北市文山區

主要股東: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25.79 % 千島投資 6.46 % 大台北區瓦斯 5.83 % 百勳投資 3.51 % 欣田崎生化科技 3.34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31

帶領台灣醫材打世界杯的推手 李祖德:抱怨不會成功 只有改變自己(048-052)

2014-11-17  TWM
 
 

 

將於十二月下旬上櫃的環瑞醫,董事長李祖德四年前買下瑞士醫療品牌Swissray,在品牌經營困難的台灣,開創產業新道路。

談起成功之道,他說:「人不能改變世界,只能改變自己。」這樣的態度,讓他像變色龍,在不同的領域,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撰文‧鄭心媚、林宏文 攝影‧吳東岳才在會議室坐定,還沒等得及記者開口提問,環瑞醫董事長李祖德就遞上了一份隔天要到創投公會演講的簡報,大談對台灣產業發展的看法。他憂心二十年來仍纏繞在製造思考的產業概念:缺乏品牌、整合的能力,導致大量流失的競爭力;他想著還擁有許多資金的台灣,該如何將錢放在對的地方,讓產業永續發展。

李祖德殷殷地叮嚀,這也是他在四年前,決定購併經營困難求售的瑞士X光器材品牌Swissray的原因。建立品牌是台灣產業升級的唯一道路,而困頓的環境,捷徑就是買下成熟的品牌。

以封閉的醫療產業來說,不只通路打開不易、也有很高的市場門檻,光是要進入新的市場,就得花好幾年取得各國認證,更不用說每個產品推出前更長的研發時間,所以一般要建立品牌,至少得花五十年。

李祖德的盤算是:世界第一流的歐美醫院,都是Swissray的客戶,它是全球唯一一家專注於高端X光器材的醫療品牌。更重要的是產品的技術規格與能力,都在建置檔案完整的瑞士精神下被保留了下來,「什麼都記得清清楚楚,不只買到品牌,我還買到別人怎麼也學不來的研發技術進程。」他的策略果然奏效,入主Swissray四年來,在資本市場上不斷創下驚人紀錄。去年成立的瑞環醫控股納入Swissray,經過重組後,在沒公開發行狀況下,去年八月增資不到一周,就募了十三.五億元;更在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上了興櫃,是資本市場裡備受捧場的標的。

跟隨在李祖德身邊多年的特助蔡揚威私下就感歎:「業界對董事長的信賴讓人吃驚,我們沒料到每次增資都這麼快。」從環瑞醫成立之初就參與投資的益鼎創投總經理邱德成說,「李醫師(指李祖德)有膽有識,是台灣少見醫界大老擁有國際創投經驗的人。沒有他,Swissray根本不可能賣給台灣。」邱德成說,他投資台灣產業二十多年,能夠把品牌做成的少之又少,環瑞醫已把台灣醫療設備產業拉到世界舞台,具有相當重要的策略意義。

六度跨界

都拚出漂亮成績

環瑞醫能夠有這樣的成績,靠的除了Swissray的品牌魅力外,更是李祖德個人投入六個不同產業,都能交出漂亮成果的人生歷練。

牙醫系畢業後幾年,一九八二年,他就創立了台灣第一家連鎖式牙科診所,將美國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制度,套用在牙醫診所上,找來台北醫學院(現為台北醫學大學)的學生、朋友當合夥人,設計出「相互保險醫療群」的執業模式。短短幾年,就在台北市南港、內湖一帶,發展出區域型的診所體系。

一九九二年,他轉而投入政治,受邀擔任趙少康角逐台北縣立法委員的競選總幹事,創下至今仍無人打破的二十三萬五千票的立委當選票數佳績。接著在沒有讀過財務、經營管理的情況下,竟讓漢鼎亞太創投董事長徐大麟大膽起用,在中國從高科技的半導體、生物科技,到民生消費的食品、咖啡、百貨、地產開發等,投資了高達三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大創投投資業者之一。

接著入主台北醫學院,從連年虧損、兩度被教育部勒令解散董事會、重整,到擁有萬芳、雙和兩家公辦民營醫院,拓展北醫財源,也讓北醫自己的附屬醫院,從看診人數的每個月八百人,暴增到一萬六千人。「增加了二十倍啊!」對自己人生至今交出的每張成績單,李祖德不時流露出得意的神色,甚至出書大談自己六度投入不同產業的人生轉折,回顧一路的成功。問他接下來是不是還會有下一次的轉身?李祖德笑笑說:「人生哪能計畫啊?我都是走到哪裡,算到哪裡。」他從來不做生涯規畫,「這樣反而會限制自己的發展。」李祖德攤手笑說,要能有所成,重點在於「態度」,而不是「怎麼做」。他點滴回想,能有現在的自己,來自於父親人生裡的失敗給他的省悟:「日治時代,我爸是從日本留學回來、前途大好的刑警;但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一切的努力就都化為烏有,什麼都沒用了。父親終其一生,只能窩在小學校裡教書,養活我們一大家子。」自我調整 「抱怨不會成功」再怎麼遠大的志向、勤勉努力,都抵擋不了時代沖刷,李祖德說:「從小我就清楚知道,什麼都不能改變,只能改變自己。」一直以來,他抱持不停調整自己的想法,也因為始終想著該怎麼改變自己,而不是期待別人為了自己改變,李祖德從來不抱怨:「成功的人沒有時間抱怨。」這樣的處世態度,讓他像一隻變色龍,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國度,都有好成績。

北醫行政副院長朱子斌就說:「李祖德是有轉型變革領導特質的人,最適合開創產業,所以當事業穩定下來,他就交出去,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適合守成。」在漢鼎亞太創投八年任職期間,李祖德參與中國十多個投資案,並且有多次赴海外收購企業的經驗,而且項目五花八門,逼得他不得不一一歷練,並磨出一種超強的敏銳度與資源整合能力。此外,因為投資案難免踩到地雷,引發多次國際訴訟,李祖德還出面解決了連國際仲裁法庭都無法解套的投資失利案件。

這些跨國歷練,全都運用在Swissray的收購談判中。例如在與Swissray談判前,台灣團隊就已掌握了對方的技術、競爭力及經營情況,甚至還了解對方資產遭凍結、三周後就要面對開庭,有很急迫的財務壓力。此外,李祖德也邀請前駐WTO(世界貿易組織)大使林義夫跨刀相助,也讓對方感受到台灣的誠意,讓談判更為順利。

﹁談判有如拴螺絲,要給對方壓力,但又不能拴到斷掉,等到不能再緊了,就要收手。﹂李祖德說,他在協商時間三十小時一到,即使最後一刻還無法取得共識,他仍然決定轉身離開直奔機場,最後是Swissray委任的法務趕到機場,在登機前請台灣團隊當場簽約。

李祖德後來應邀到復旦與台大EMBA的聯合課程中,談到國際談判的實務經驗,就舉了Swissray的經驗,﹁談判到了最後,掉頭就走與跪下來求他們,結果是一樣的,那我會選擇掉頭就走。﹂這席談話,引來中國學生的滿堂喝采。

人性管理 留住研發人才買下Swissray時,這家瑞士公司一下子變成台灣公司,首先面臨到的就是原本合作夥伴離開,李祖德說:「本來韓國三星是零件提供以及研發合作廠商,我們一接手,他們不但不賣東西給Swissray了,連人都進不了三星的大門。」挑戰不只如此,內部員工對台灣老闆一開始有諸多疑惑,甚至瑞士的勞工法令,對台灣老闆來說都是很大門檻。「除了暑假休一個半月、耶誕節假期從十二月初就開始外,瑞士還有個特別的每月一天情緒假!」李祖德嘆:「比起台灣,工作效率真的不高!」李祖德只能改變自己,為了顧慮瑞士員工的心情,買了Swissray也不敢講,兩年後,才經由經濟部公布,低調承認。「敲鑼打鼓,騎馬進京,人家心裡會不好受嘛!」就連想承接瑞士原有技術,也先發展新項目,讓瑞士員工投入,「他們手中有新東西,有了安全感,舊的東西才願意放。」李祖德強調:「管理都得源於人性。」如此低調經營,四年下來,Swissray最重要的研發與品管人員一個都沒走,為這個「瑞士皮,台灣骨」的醫療品牌,穩住基礎。

問他最大的挫折是什麼?李祖德想了半天,搖手笑說:「真的沒有想過!就是不斷地跑,今天挑戰昨天的我,其他周邊的東西,都不會在乎。」對李祖德來說,「跑得不夠快,才會聽到挫折的聲音。」

李祖德

出生: 1950年

現職:環瑞醫董事長

經歷:漢鼎創投中國總經理、台灣神隆公司董事、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董事長、連鎖牙醫診所創辦人學歷: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

環瑞醫

成立:2013年

負責人:李祖德

資本額:13.5億元

主要業務:X光診斷影像設備研發

台灣、瑞士混血

環瑞醫的世界級挑戰

即將於12月掛牌上櫃的環瑞醫控股公司,是國內很少數擁有國際品牌知名度的醫療設備廠,如今在台灣資金百分之百購併後,仍以瑞士血統為品牌行銷主軸,但在台灣參與研發下,將帶動台灣電子業切入醫療設備產業的契機。

其實,目前世界知名的醫療設備品牌都是百年老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俗稱的GPS(GE奇異、Philips飛利浦、Siemens西門子)三大廠,以及日本的東芝、日立等;即使近來三星積極轉型發展醫療產業,但成效仍然很有限,只能在低階或利基產品競爭。

因此,早已是全球知名X光設備廠、品牌名稱就以瑞士為名的Swissray,更顯其難以取代的價值。在瑞士創辦家族遇到金融海嘯出現財務吃緊之際,台灣團隊打敗中國及新加坡等對手並成功收購,也讓台灣長久以來缺乏品牌支持的醫療產業出現發展契機。

經過四年的改造,目前環瑞醫擁有150餘位員工,包括瑞士50人、美國60人及台灣40餘人,其中生產線仍留在瑞士,行銷以美國為重心,但研發則由瑞士與台灣分頭進行。將研發搬到台灣,也提供台灣像電源供應器、馬達、驅動器、電腦與顯示器等電子零組件廠,例如台達電、研華、友達等公司,有機會打入過去難以進入的世界級醫材供應鏈(見圖)。

李祖德說,過去Swissray是X光機的勞斯萊斯,未來環瑞醫將以這個高端品牌為基礎,再往下發展出更多副品牌,如今已先後購併美國上市公司Norland的骨密度檢測事業部,又取得加拿大商Novadaq的授權代理,加上原來的X光機,已具備三大產品線。同時環瑞醫也和工研院、行政院核能所合作開發全球首部「嬰幼兒用影像醫材」,不僅要將品牌效益極大化,也要帶動台灣的醫材產業和韓國一拚高下。

不過,品牌投入效益確實需要等待,環瑞醫近幾年虧損金額都不小,去年虧損3.7億元,EPS是負3.97元,今年預估也要虧損近四億元。幸好近年來新產品上線,營收已大幅成長,10月公布營收6651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8成以上,前10月合併營收4.92億元,也較去年增加83%以上。預料環瑞醫在政府政策、新產品開發、產品認證、區域布局及國際參展等多管齊下後,明年正式進入市場擴展期及高度成長期。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