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電磁波到引力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279

 

科學家通過架設在南極的天文望遠鏡BICEP2 發現了極早期宇宙產生的原初引力波的痕跡。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2015年引力波的發現,無疑是自電磁波發現之後又一劃時代的事件,也是理性思考與實驗觀測相結合的又一光輝典範。引力波有可能繼電磁波之後成為一種通訊的新媒介,並最終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1888年電磁波的發現,毋庸置疑是近代科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法拉第開創、麥克斯韋建立的電磁場理論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此次引力波的發現,毫無疑問將作為另外一座里程碑載入人類文明與科技發展的史冊。

歷史總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電磁波的發現歷程,是人類歷史上理性思考與實驗觀測相結合的光輝典範。自1831年始,法拉第通過一系列的重要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並成為現代發電機的始祖,但他更為革命性的貢獻,是提出了力線與場的概念,並認為場同我們日常所感知的具體實物如樹木、泥土一樣具有客觀實在性。具體來說,電磁場作為一種實體,可以不依賴於場源如電荷、電流而獨立存在。但日常生活中由於電磁場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法拉第這些深邃的思想與觀念超越於時代,不為大眾所接受。

不過,他的理論深深吸引了當時還是年輕人的麥克斯韋。麥克斯韋憑借自己超群的數學造詣與敏銳的物理洞察力,通過十年的全面總結與系統研究,於1864年寫成經典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並建立起一組能完整描述電磁現象的方程,現在這組方程經過後人的整理與改寫被稱為麥克斯韋方程組,它不僅簡潔美觀,而且應用廣泛,成為人類認識和理解自然的一座豐碑。

值得指出的是,這座豐碑的建立,不全是麥克斯韋對過往實驗的系統總結,而且包含了他基於理論自洽性考慮而提出的大膽假設,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提出了位移電流的概念。更讓人驚奇的是,1865年麥克斯韋進一步基於理性的思考從純理論的角度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且通過具體演算推理斷言電磁波是橫波,在真空中以光速傳播,受此啟發他還提出可見光不過是電磁波的一種形式!但在當時由於麥克斯韋的理論難懂,又無實驗驗證,並未馬上引起大家的重視並得到認可。自然界是否真實存在這種電磁波呢?只有實驗才是檢驗科學理論的唯一標準,直到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這距離麥克斯韋理論預言已過了二十三年。赫茲的實驗證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人們為了紀念他,已將他的名字作為頻率的標準單位,沿用至今。

稱得上劃時代的理論與實驗並不多見,我們今天只要稍微回顧電磁波被證實之後人類科技發展的歷程,就知道麥克斯韋與赫茲的工作當之無愧。電磁波被發現後,1895年發明了無線電,1901年就有了無線電報,1906年實現了第一次廣播,1925年產生了電視,1935年有了雷達,而到今天的2016年,互聯網、移動通訊、GPS定位等等已經進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現代科技,無一不與電磁波的理論與發現有關。從1888年電磁波的發現至2016年的今天,短短128年的發展歷史,人類文明進程早已天翻地覆。

而2015年引力波的發現,無疑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又一劃時代的事件,也是理性思考與實驗觀測相結合的又一光輝典範。因為存在引力波,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最為重要的一個預言之一。早在1908年,愛因斯坦就開始思考,認為在建立物理規律過程中不僅慣性參考系是平權的(受慣性系都是平權的啟發愛因斯坦於1905年推廣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並結合真空光速不變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而且非慣性參考系也應該是平權的,物理規律對於所有慣性系都應該是協變的。將之應用於引力,那麽要發展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不僅僅是克服引力的超距作用這一主要困難,而且需要建立一個廣義協變的引力理論。

經過近七年的嘗試與探索,愛因斯坦終於在1915年11月發表了經典論文《引力的場方程》,從而標誌著廣義相對論的建立。在文中他繼承了法拉第、麥克斯韋關於場的觀念,同時利用黎曼幾何建立了描述引力與時空結構的引力場方程,無論從數學美觀性,還是從物理規律的一般性來看,這都是一個完全可以和描述電磁場的麥克斯韋方程相媲美的方程,後來人們也習慣將這個方程稱為愛因斯坦方程。

跟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相比,它不僅克服了引力的超距作用,而且深刻闡述了物質分布與時空結構之間的深刻聯系。依據廣義相對論,物質使得時空幾何發生彎曲,而物質的運動也會使時空的幾何結構產生變化,如同巨輪在海上航行將產生波浪,也如同加速帶電粒子將向外輻射電磁波。1916年6月愛因斯坦通過對引力場方程的分析,發現引力源的質量四極矩能產生引力輻射,並與電磁波一樣以光速向外傳播,這種時空的漣漪被稱為引力波。

從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的存在,到現在LIGO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信號,已經整整過去了100年,那麽引力波為什麽這麽難以被證實呢?主要的原因是引力波信號實在太弱。愛因斯坦本人就曾經認為引力波太弱而無法被探測。現今只有宇宙極早期劇烈的時空漲落,或者大質量的天體發生碰撞、並合或者爆發時才可能產生足夠強的引力波信號而被儀器檢測到。1969年韋伯(Joseph Weber)宣稱用大質量圓柱形鋁棒作為共振器探測棒探測到了引力波,但很遺憾後來沒人能重複驗證韋伯的實驗。

在此之後最有力的間接證據來自於1974年美國物理學家泰勒(Joseph Taylor)和赫爾斯(Russell Hulse)利用射電望遠鏡對雙星系統的觀察,他們發現這兩顆致密中子星繞其質心公轉時的軌道和周期都在變化,而根據廣義相對論,這種變化理論上可以歸咎於引力輻射帶走了雙星系統的能量,通過比較理論預言與觀測數據,泰勒和赫爾斯發現雙星公轉周期變化率與廣義相對論理論預期的結果一致,因此也榮獲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對於引力波的檢測而言,這畢竟只是一個間接證據。

對引力波的直接探測無疑將開創一個新時代。引力波有可能繼電磁波之後成為一種通訊的新媒介,並最終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97

韓軍測關島薩德雷達電磁波 試圖安撫韓部署地居民情緒

據韓聯社消息,美軍18日向韓國國防部相關人士和媒體公開部署於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薩德反導系統,韓軍對該基地雷達電磁波進行了測量,結果顯示,雷達電磁波輻射僅為標準的0.007%。 這是美國首次向他國公開部署在海外的薩德基地。

美軍表示,將確保部署在韓國慶尚北道星州的薩德系統安全標準與關島基地相同,徹底檢查是否劃定好安全地區。

鑒於韓國星州薩德系統距離民宅1.5公里,韓軍人士此次訪問關島在距離AN/TPY-2遠程雷達約1.6公里處的空地進行了電磁波測量。電磁波測量在雷達啟動6分鐘後進行。結果顯示,最大輻射為每平方米0.0007瓦,為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標準的0.007%,平均值為每平方米0.0003瓦。

韓美兩國軍方一致表示,此次測量環境比星州地區環境更“差”,而電磁波輻射數值卻更低,力挺在星州部署薩德的安全性。

韓國軍方人士稱,標準的0.007%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檢測出的數值。

駐韓美軍司令部企劃參謀部長羅伯特·海德倫德說,薩德系統不會危害運作人員、官兵及公民健康和安全。適用於關島基地的安全標準高於美國政府標準。美軍在韓國將采用關島基地標準。

為了強調薩德系統不會給星州駐軍官兵和當地居民的健康和安全產生負面影響,美國軍方還向韓國國防部提供了政府官方文件。這份題為“有關薩德系統安全的事實”的文件強調,雷達為探測正在降落的導彈,雷達光束與地表面最小保持5度夾角,在這種情況下處於100米到3600米區段地上空間的人員被輻射的可能性幾乎可以被忽視。鑒於星州薩德部署地高度更高,危險性更小。

文件還主張,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規定的雷達電磁波輻射安全標準為5.3~6.2mW/?,美國勞工部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的標準為10mW/?,美國國防部采用了二者當中更為嚴格的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的標準。

據悉,韓國國防部還在研究在星州開展薩德部署工作時,設置可以自動測量電磁波數值的測量設備。

此前,韓國薩德部署地星州郡數千名居民集會抗議,要求政府撤回這一決定。一些人甚至寫下血書決死抗議。其中一封血書中稱:“我們用生命反對部署薩德。”

韓國國務總理黃教安也於15日訪問薩德反導系統部署地慶尚北道星州郡,並在星州郡政府出席居民說明會,對薩德系統的背景等進行說明。分析認為,黃教安此訪的目的是安撫人心。

(綜合韓聯社、參考消息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76

經濟學者研究電磁波風險 喚起民眾關注 陳文雄 用公民魂守護台灣土地

2016-07-25  TWM

一場反高壓電纜行動,讓離鄉背井四十年的陳文雄,進行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尋根之旅。雖然抗爭失敗,但他藉著出書提醒民眾留意電磁波的潛在風險,讓行動堅定地持續。

迎面緩步走來的男子,臉孔因正午的強烈光線,一時難以辨識。直到進入店門前的陰影下,才看見他隨歲月撤退的銀白髮線,與靦腆微笑同時浮現的深邃法令紋。

眼前的陳文雄,說話速度緩慢,聲線頻率也有如穩定的心電圖般少有起伏。若不是看過他參與「反南投─彰林超高壓輸電線路」運動,拿著擴音器在示威最前線強力批判台電公司的身影,實在很難從這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身上,嗅到一絲「抗爭人士」的激進氣息。

強烈的反差,或許來自陳文雄已經好多年不再抗爭了。

南投─彰林超高壓輸電線路,一條專門供應中科四期與國光石化用電的配電設施,被沿線居民質疑將帶來超量電磁波,自二○○八年起組自救會抗爭;留美博士陳文雄則被鄉親推舉出任副會長,負責蒐集科學證據,闡述自救會主張。

但政府認定台電興建的輸配電設施不至於危害人體健康,這條總長二十四公里的電路於一三年全面商轉。也就是說,陳文雄與自救會長達五年的努力,並未改變什麼。

「這場抗爭以結果來說,當然讓人遺憾,但也不令人意外,畢竟我們發起得太晚。」陳文雄冷靜地分析這場在三年前告一段落的抗爭行動。

「不過,我不認為這場運動什麼都沒有留下。至少,自救會讓很多人知道,電磁波對人體健康存在的風險;光是增進民眾知的權利,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讓我和出生土地的連結更加深刻。」他接著補充,語氣微微上揚。

啟蒙,留美時期的見證

相信公民力量能改變社會

加深與故鄉的連結,是七十五歲的陳文雄,願窮盡餘生追尋的目標。因為,這是深藏在他心底超過四十年的缺憾。

出生在彰化縣田尾鄉的陳文雄,是十個兄弟姊妹裡的老么,自小備受寵愛,而他也很爭氣,學業總是名列前茅。一九六四年從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後,在家人鼓勵下赴美留學;七五年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農業經濟學博士。

陳文雄在美國求學期間,恰好見證了美國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無論是反越戰或性別與種族平權運動,當年的柏克萊學生與周邊的舊金山灣區居民,總樂於扮演挑戰體制的那群人;年輕的陳文雄,也深受公民社會的強大力量所震撼。

看著身邊的美國公民,為建立更理想的國度而投注大量心力,身在異鄉的陳文雄,內心不自覺湧上強烈的鄉愁。他迫不及待想和遠在太平洋彼岸的親友,分享他在美國的經歷,更打定主意一拿到博士學位,就要立刻回到故鄉,為孕育自己的土地打拚。

「那時電話不普及,我經常買一捲空白錄音帶,打開錄音機自言自語四十多分鐘,再把錄音帶寄回彰化給爸爸媽媽聽。」兩鬢霜白的陳文雄說起這段往事,像是想家的孩子。

攻讀博士期間,為紓解經濟壓力,陳文雄取得佛羅里達大學助理教授,以及田納西州國家級實驗室研究員身分。完成學業後,因為父母與妻子一再勸他不要放棄在美國的穩定收入與研究成果,原本計畫返台的陳文雄才在美國落腳,一待就是四十年。

然而,對陳文雄來說,在美國四十多年的生活只是「落地」,內心卻從未感覺「生根」。隨著年歲漸長,他返回故鄉終老的念頭益發強烈,終於在二○○七年從任教的俄亥俄州立大學退休,與妻子搬回彰化田尾出生地定居。

回國後,陳文雄被中正大學經濟學系延攬為特聘教授。

除了教職,他把所有時間拿來感受台灣生活,「只要有空,就到處找老朋友聊天、參加以前來不及體驗的民俗活動,像台南鹽水蜂炮、苗栗賽夏族矮靈祭,對我都很新鮮。」挺身,走上最前線

以電磁波研究證據當後盾

原本只想用餘生補回四十年的空白,但○八年一個尋常的日子,國小同學陳朝吉上門求助,讓陳文雄的人生走上一條預料之外的岔路。

「博士啊,台電要在這裡牽一條很長的高壓電線,電線會經過住家屋頂,電塔也建在農地上,這樣房屋怎麼住人?田地怎麼耕作?這邊你書讀最多,快幫忙想想辦法。」當年的陳朝吉氣急敗壞地說著。

那一晚,陳文雄輾轉難眠。身為凡事講求證據的經濟學者,他知道高壓電線確實對人體健康存在風險,但該怎麼證明電磁波對人體有害?面對這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自己又能幫上什麼忙?他毫無頭緒。

年輕時在美國的經歷,這時突然在陳文雄的腦海中浮現,他相信公民必須透過集體力量,為自己的家園與權益發聲。在關鍵時刻,他沒有說不的理由,只能挺身而出。

經初步研究,確信電磁波對人體健康存在風險後,陳文雄決定組成自救會,接著採取田野調查方式,挨家挨戶拜訪輸電線周邊住戶,說明輸電線商轉後的風險,並邀請鄉親加入自救會,共同與台電交涉。

每次自救會與台電協調談判,最了解相關知識的陳文雄,理所當然地成為領袖;自救會包車北上到立法院、環保署陳情時,陳文雄也是主要溝通代表,「很多鄉親聽到立法院、法院就害怕,但在美國的經驗告訴我,政府機關是為人民服務,我們理性表達訴求,根本不用擔心。」他說。

但是,當幾次談判淪為無效溝通,自救會面對始終不願退讓的台電,也逐漸失去耐性,於是展開更激進的抗議。

自救會會長張豐進回憶,「我們曾為了擋台電工程人員牽電線,專程去買特大號的沖天炮,在沖天炮尾端綁線再點燃,衝過電線,把電線一條一條扯下。」自救會成員陳建樹也說,「我們純粹是對政府的作法看袂落去,才一起站出來。社會需要我們這種『憨人』,才會安定。」動力,遲來的歸屬感

從過程中吸收台灣文化

儘管主要負責「文攻」任務,陳文雄對激烈的「武場」也毫不閃避。他給自己設下的防線是「只要不讓任何人受傷就好。」這場歷時五年的抗爭行動,就像是陳文雄個人的「文化補習班」,讓他在短期間吸收各方面的台灣知識,「我從頭了解地方政治勢力、農業組織;接觸了環保團體、政府官員,讓我對台灣的認識一下子多了好幾倍。」陳文雄笑得像是考了滿分的學生。

從旅美歸國學者,到「帶頭作亂」的運動人士,不免讓親友替他捏一把冷汗,曾經有鄰居憂心地提醒,「你跟人家搞這些抗爭,晚上出門要小心一點,可能有人對你不利。」但陳文雄不在意,因為他一路接收到的正面激勵,遠比勸阻聲響亮。例如他怕替學校惹麻煩,主動向時任中正大學校長吳志揚報告,校長只微笑說:「我們早就知道啦。為家鄉做點事很好啊!」讓他倍感溫馨。

儘管抗爭以失敗告終,但陳文雄不認輸。在輸電線商轉後,他花更多時間蒐集國內外有關電磁波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文獻,並將研究所得寫成《來自空中的殺手——別讓電磁波謀殺你的健康》,這本提醒民眾留意電磁波潛在風險的專書,在七月出版上市,「從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行動還一直在延續。」他說。

「我過去做的經濟學研究,都只是興趣,但這一次研究的,是和自己,甚至所有台灣人切身相關的問題。我和台灣這片土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親近。」陳文雄重申,抗爭過程遠比結果重要,而目前為止,他仍未打算停下腳步。

採訪結束,陳文雄踩著緩慢卻穩健的步伐重新走進陽光下。其實,他所做的一切,從來不是為了對抗,他只是想找到支點,在故鄉的土地上,用力種下遲來的歸屬感。

陳文雄

出生:1941年

經歷:中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農業經濟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21

投資一周:高頻電磁波具潛力

1 : GS(14)@2016-10-12 07:51:13

有一則小小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錦興集團(275)在上個月委任了華訊方舟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光勝當董事。為甚麼我會留意這則新聞呢?第一,錦興集團是我向來有炒的股票;第二,前幾年,我有一個朋友,投資了300萬美元到一間深圳高科技公司,叫大疆無人機,只佔1%。3年後,這批股份價值2億美元。我因而有意識地去搜索同樣潛質無限的深圳高科技公司,華訊方舟就是其中的一間候選佳麗。華訊方舟經營的是太赫茲技術,也即是高頻電磁波,可以儲存更大訊息量。在未來,從無人機到無人武器,以至於包括軍事在內的高訊息通訊,都要用這來科技來運作。換言之,它是所有資訊科技的制高點,好比當年的光纖。它的重頭戲「中國天谷」,就是覆蓋全中國的衛星互聯網,豪言建成之後,價值是1,000億元。華訊方舟前身是香港公司,後來移師到深圳,2009年開始轉型起飛,每年增長400%,銷售收入接近100億元,不久前收購了上市公司恒天天鵝。資料顯示,華訊方舟的大股東是呂向陽,佔60%。對,就是比亞迪(1211)的創辦人之一;吳永勝則佔20%,不過根據多個報道,吳永勝才是華訊方舟的實質控制人。周顯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2/197978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