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歲龜仙人險變燉湯好心漁民決放生

1 : GS(14)@2016-03-19 22:15:34

福建泉州惠安縣小岞鎮前峰碼頭,日前有漁民駕船出海,放生一個重67.5公斤重的太平洋麗龜。當地漁民直言,打魚30多年,沒見到這麼大的海龜。這隻海龜四肢和背部呈暗綠色,頭部和腹部淡黃色,扁平的四肢如同船槳,據測量重67.5公斤、體長107厘米、殼長83厘米、寬73厘米。據捕獲這隻海龜的漁民李阿尾表示,本月13日晚上,他和同伴在小岞半島以東海域捕魚,收網時大伙拉不動,漁網很重,以為收獲不小,趕緊動用吊杆將網拉起。把漁網的東西倒到甲板上時,赫然看到這隻巨型海龜。上岸後,李阿尾和惠安縣海洋與漁業局取得了聯繫。經過惠安縣海洋與漁業局漁業股工作人員辨認,這隻海龜為「太平洋麗龜」,屬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因為沒有出海,李阿尾和同伴,將海龜寄養在親戚家的魚池中。聽聞捕到大海龜,當地漁民和村民們都來看稀奇。按照漁民的說法,海龜一年長半公斤,年紀估計得有上百歲,「有靈性」。李阿尾的妻子說,有人聽說捕到大海龜,出幾萬元想把海龜買回去放到寺廟中供養,也有人出高價想買回去宰殺燉湯滋補身子。「這隻海龜本來就是國家保護動物,再說年歲這麼長了,有靈性,不可能賣掉的!」當地漁民頗為敬重海神及有靈性的魚類,李阿尾和同伴決定將大海龜放生。惠安縣海洋與漁業局漁政股負責人梁偉斌說,在當地一帶海域捕到如此大的太平洋麗龜,較為少見。《泉州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9/195364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478

14歲囝偏食薯仔雞肉營養不良險變盲

1 : GS(14)@2016-10-18 08:15:16

澳洲一名14歲少年視力突然急速衰退,幾乎雙目失明,連眼科醫生都斷定他的視力無法復原,直至一位醫生發現病因,原來少年因為長年嚴重偏食,只吃炸雞薯條可樂,令他營養不良,身體缺乏維他命A而導致視力衰退。珀斯少年穆爾(Cian Moore)開始出現視力衰退時,家人帶他遍訪眼科醫生和兒科醫生,但都找不出原因,有兒科醫生稱他的病是神經受損引起,視力將無法恢復正常。眼疾令穆爾開始疏遠朋友,變得孤僻。後來穆爾的外祖父母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看到有先進治療技術可以醫好類似眼疾,於是穆爾媽媽去年底便帶同愛子,由珀斯飛到悉尼求醫。眼科醫生沃森教授(Stephanie Watson)一看之下,診斷出穆爾是因為缺乏維他命A而導致視力衰退,這個病是常見的致盲原因,但在澳洲很罕見。原來穆爾由5歲起一直偏食,只吃雞肉、薯條、麵包及可樂,令他極度營養不良。沃森指醫生很多時都診斷不出維他命A缺乏症,一來病人看來營養充足,二來醫生甚少會問及病人的飲食習慣。穆爾之後立即攝取高劑量維他命A,慢慢地他的右眼幾乎完全復原,可惜左眼已經永久受損。穆爾現在16歲了,終於會吃蔬菜,由於視力改善,也肯重回球場與朋友一起踢足球。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8/198046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554

【動畫】離鄉貧女未婚懷孕遭拋棄誕女險變植物人

1 : GS(14)@2016-11-11 08:10:24

從雲南到廣州打工的19歲未婚孕婦陳福友,去年11月因抽搐被工友送院,接受緊急剖宮產手術,誕下一女。手術後,陳女仍抽搐不止,陷入昏迷,被初步鄰斷為子癎,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搶救。3日後,陳女終於蘇醒,但仍有腦出血、腦水腫、缺血缺氧性腦病等潛伏危機。連工友也不知道她懷孕多久了。剛剛出生的女兒只能送到廣州市福利院照顧。陳女入院後的第143天,她從深切治療部轉入急診科病房。因嚴重的腦部損傷,她幾乎成為植物人,智力受損、運動功能喪失、語言功能缺失,智力和認知水平只有3、4歲兒童的水平,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後來,醫護獲悉陳福友的身世,原來在她幾歲時父親就遇車禍去世,母親改嫁,她從小由外婆帶大,15歲時跟村裡人來到廣東打工。19歲時未婚懷孕,被男友拋棄。在院留醫後多時,陳福友逐漸好轉。大腦功能也逐漸恢復。今年9月,幾經周折,廣州救助站終於聯絡到雲南的救助站,終於決定將陳福友母女送回老家,由雲南救助站提供救助。經過兩日輾轉跋涉,陳福友母女被送到老家,雲南省紅河縣的一個小山村。到達陳福友家的那一刻,護工驚呆了:「我知道她家窮,但不知道那麼窮。」那是一個根本不通郵路的小山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根本談不上甚麼醫療條件,而陳福友家裡只有年邁的爺爺。「如果陳福友能夠堅持鍛煉,是可以站起來的,但現在這種情況,很難有人堅持幫助她鍛煉,如果她不能生活自理,又怎麼照顧女兒?」雲南省紅河縣民政局專門為陳福友開設捐款戶口,希望能有熱心人士助其解決燃眉之急。《廣州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1/198304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51

【飲食籽】南生圍做偽漁人 撒網捕魚險變落湯雞

1 : GS(14)@2017-04-17 07:21:00

前身為廢棄band房的漁屋,在此可一嘗當「偽漁人」撒網滋味。漁屋是農場的新設施,平日會泊在岸邊,主要用於出塘收魚,又或開辦工作坊教授撒網。



【飲食籽:邊走邊吃】當漁人不易。由敬輝農場老闆文渭權(文生)帶路,我穿過農場外圍門外的枱凳,經過塘虱池,依靠沿路的羊咩聲導航,我終見泊於塘邊的浮屋。這是一間前身為廢棄band房的漁屋,在此可一嘗當「偽漁人」撒網滋味。



漁屋是農場的新設施,平日會泊在岸邊。文生指有時若要出塘收魚,又或開辦工作坊教授撒網,就會借連接岸邊與船身的繩子,拉出魚塘中央。於塘中央,他為我示範撒網。見他先拿起連接小型魚網的手圈,套在手腕,再揪起魚網,令其不再打結。之後,他左右手各揪魚網一角,一個轉身,噗通一聲,魚網散落水中,乾脆利落。可惜,到我上場時,轉身時剎那間的離心力,卻令我差點連人帶網跌落塘。「偽漁人」做不成,險變落湯雞。



記者學習撒網捉魚,雞手鴨腳差點跌落魚塘。

漁屋外放着K常用工具,如防水衣、不同種類的魚網。

蝦蟹進入「蛇籠」破網後,就不懂走出來。


回收膠桶 band房廢料建漁屋

塘裏的魚兒不稀罕百呎劏房,無端白事為何要在此「大興土木」起漁屋?文生為我解畫,「平日在魚塘作業,我們會用木船,專用來拋網捕魚,惟上年下了場大雨,加上船身殘舊,最後沉了。」小木船退役,雖然失去捉魚的設備,卻誘發他想出更多的可能。他憶起,早前很多朋友及客人提過,要求他們多介紹魚塘及魚兒養殖的資訊,「我就想到一個方法,就是在魚塘上起一個浮台。既可取代小木船做養魚的工作,又可做講解室。」浮台由35個藍色桶、鐵架等材料鑲嵌而成,藍色桶原為化工原料桶,專裝洗潔精、香油原料,文生回收後,以清水沖洗乾淨。至於浮台上的漁屋,「前身為一班年輕人的band房,他們散band後,餘下的材料落在我手,我不想棄置這些材料,用得着就無謂拿去堆填區。」昔日band房變成漁屋,沒有鼓聲、結他聲,只聽到塘邊水柱的沙沙聲。步入漁屋,抬頭看是昔日漁村歷史簡介,當中更簡單介紹數款以往漁民常養的魚種。「通常香港魚塘都養烏頭、鯇魚、鯉魚、大頭……羅非魚都有。」員工黃少東(K)向我介紹道。自小於南生圍的魚塘長大的K,熟悉香港魚種。而我自小在石屎森林長大,印象中最多魚的地方是街市,至於魚種,一竅不通。「通常養魚都兼顧養鴨,他們會於塘上養鴨,皆因只養魚的話,香港好困難搵到食,還有養雞,多一個收入來源。」事實是養魚不能養活人,故二十歲後他就離開魚塘,出外謀生。直到年多前,他到敬輝農場打工,現時負責農場的維修、建屋和廚房等事務。

鱔籠,外觀似望遠鏡(左圖)。鱔籠內藏木刺,鱔鑽入去,就不會再鑽出來。

敬輝農場員工黃少東(K),自小於南生圍的魚塘長大。


介紹漁村歷史 認識漁民工具

屋外掛了兩個魚網,一灰一白。K手執白網一角說:「這是拋網,多用於捉烏頭。」原來烏頭弱質纖纖,很易破相,用灰網去捉的話,魚鱗會遭粗網刮走。「那賣相就不美觀了。」至於灰網,則是用於「刮魚」用,開網後,「將魚刮(拖)去塘的一邊,再起網,全部人一起捉;惟現在已很少見,只有大生圍那邊仍在用。」他說灰網網中物,多為較粗生魚,「多是羅非、鯇魚、鯉魚,那幾種魚沒那麼容易死。」其間,K示範了數次拋網,不幸成為網中魚的多是羅非魚,連老闆的兒子文駿業(阿業)都忍不住笑說:「我們於浮台上的動作如此大,醒目的烏頭一早走佬了,只有羅非魚仍會落網!」捉了魚,就會先放魚網內養着。漁屋牆身掛着圖文並茂的漁村簡史,剛才活生生的羅非魚,立即化身無味的相片,躋身於香港常見家魚榜上。「這個是裝鱔用的。」K指着鱔籠道,為何一邊口較窄?「鱔由這裏鑽入去,之後就不會再鑽出來。」起初我不明所以,直到將鱔籠當作望遠鏡,一看,才發現當中原來內藏木刺,「因為會被刺拮到,故鱔不會鑽出來,並只會一直向前鑽,這樣就可捉到牠了。」至於捉魚蝦蟹,亦有特別的工具,就是眼前呈長方形、側邊有些洞的網為「蛇籠」,「蝦蟹進去後,就不懂走出來了。」



漁人撒網講座開課人數﹕8人人數上限:15人魚塘講座:每位$25撒網捉魚收費:每位$35(15分鐘)



敬輝農場元朗南生圍路1號A舖



記者:湯珮然攝影:劉永發編輯:謝慧珊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7/199902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8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