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准入门槛提高 轮胎业“自我救赎”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1/164493.html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中国轮胎业肯定愿意走高端路线,而不是主要在中低端市场打拼——不仅利润微薄,而且一不小心就会遭遇“特保”。事实上,中国轮胎业已在试图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1月29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下称“中橡协”)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轮胎行业准入条件(讨论稿)》此前已经下发到行业内有关机构和企业,调研后一直在进行修改,即将上报到工信部”。

一位轮胎业人士表示,“在工信部批准后,《准入条件》还需要发改委等部门会签,出台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准入条件》推出,将会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整合,抑制产能过剩。”

但并非所有轮胎企业都如此乐观。山东华勤橡胶工业集团副总经理王伟勤对记者表示,“如果缺乏有力的推动,《准入条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准入门槛

“协会手上的初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上述中橡协人士说。中橡协会长范仁德此前曾明确表示,准入的门槛,除了在产能规模上进行要求之外,还会对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产品品种作出要求。

据了解,《准入条件(讨论稿)》主要包括项目建设、产品召回、监督与管理等方面。讨论稿中提到,新建载重汽车子午胎项目产能应达到100万条以上,轻型载重汽车子午胎项目的产能应达到500万条以上。

而在产品方面,则主要包括“禁止生产斜交轮胎产品,轿车子午胎产品中不再上65系列以上产品,载重子午胎不再上有内胎产品”。此外,新建企业应具备轮胎召回的能力。

本报记者了解到,讨论稿还对轮胎项目投资商的资产情况作出了规定,包括主要股东的银行信用等级。此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李家伟曾建议,(新建轮胎)项目投资总额应不低于7亿元人民币,主要股东资产负债率在50%以内,银行信用等级AA。

入门红线的划定,将推动轮胎生产商向大型化发展。目前,中橡协已建议各级政府支持批准节能环保项目,近期不再批准低水平的轮胎产品重复建设项目。

随着《准入条件》逐步走向前台,轮胎行业或许在5年内将开始一轮洗牌。山东一家大型轮胎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准入条件》主要通过节能减排等指标为新上马的项目划定了门槛,对大型企业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他亦表示,“但《准入条件》如果没有强制效力来支持,只要有市场空间,新项目还是有可能上马。”

自我救赎

为轮胎业划定一条入门红线,是工信部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在2009年上半年就已着手进行的工作。

2009年6月,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召开技术经济委员会轮胎专家组会议,商议制定轮胎行业准入条件,当时预计在年底前推出。据中橡协技术经济委员会主任赵文权介绍,2009年3月开始着手制定产业振兴规划时,工信部就多次提到准入问题。

中国轮胎行业正在经历的困境,是准入门槛提高的直接原因。

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认为,“橡胶制品行业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最大,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特别是2009年秋季的美国轮胎特保案,使橡胶制品出口本已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2009年出口轮胎3.02亿条,出口依存度约为46%,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国轮胎产业的现状不无关系。作为轮胎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中国的轮胎产量约占世界轮胎产量的四分之一。“但目前中国轮胎行业的集中度太低,过于分散。”王伟勤说。

据了解,中国约有500到600家轮胎生产商。其中,除了吉林等地的少部分企业,约60%的轮胎生产商集中在山东省,近400家。

一位业界专家认为,对庞大却不强悍的中国轮胎行业而言,准入门槛的设定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虚胖”,从而改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自我救赎”。

对轮胎业的前景,冯世良表示乐观。“2009年,行业采取了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改变出口方式等举措,同时,国家内需政策拉动国内汽车消费增长,使得橡胶制品行业逐步化解危机,成效显著。”

据冯世良介绍,2009年,橡胶制品行业产值达4774.7亿元,同比增长16.1%,是石化行业中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6

中煤260亿吨在门槛:利润缺口53亿,高管已松口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8/xMMDAwMDIwNTAxMg.html

国务院近期的一纸通知,宣告了煤炭股的重组将要加速,而中煤能源(601898.SH)位列名单之中。

据私募圈内人士透露,中煤能源高管在前期不同场合中对国内机构承诺将择时注入成熟的集团煤矿资产。据悉,中煤集团将在不久注入年产能大概2000万-3000万吨的露天煤矿资产。

最重要的是,中煤集团现在可控资源太庞大。据记者了解,截至2009年底,中煤集团可控煤炭资源达到429.98亿吨,据悉这已经远远超过了神华集团的100多亿吨,而这一迅猛的发展,不久前受到了国资委的表扬。

目前上市公司中煤能源保有储量158亿吨,这意味着,还有260亿吨煤炭守在门外,中煤能源将与煤气化(000968.SZ)共同分享。

根据中煤集团的目标,在2014年,煤炭产量将达到2亿吨,资产达到2000亿,同时,另一煤炭央企神华集团也提出了五年翻番的计划,而它的目标是到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

据记者了解,中煤集团目前在山西获得20亿吨资源,产能4000万吨。

“如果真有3000吨的量,那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还是蛮大的,估计未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将有更多煤炭资产会陆续注入。”国元证券分析师李朝松表示。

产量增速快于神华,中煤能源欲提前完成指标

2009 年,中煤集团提出5年发展目标,简称“22255”,即:到2014年,煤炭产量达到2亿吨;总资产达到2000亿元;实现利润200亿元;建成山西、江 苏、黑龙江、内蒙古(榆林)、新疆等5大煤炭及煤转化生产基地;形成煤炭生产、煤化工、发电、煤机制造、煤矿建设5大主业协同发展格局,进入全球领先煤炭 公司行列,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集团。

在中煤能源的煤炭业务版图中,平朔煤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煤能源全资子中煤能源平朔煤业2009年生产煤炭8702万吨,占中煤能源全部煤炭产量的86%,占山西省全省煤炭产量的14%,占全国产量3%。

根 据规划,平朔矿区在2014年产量达到1.1亿—1.3亿吨,未来的增量空间主要是在建的东露天矿,以及井东矿和安太堡井工矿的产能释放,东露天矿产能 2000万吨,预计2011年建成投产,井东矿2009年生产570万吨,预计今后每年达到1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安太堡井工矿设计产能800万吨,但 中煤能源预留扩产空间,未来产能可能将达到1100万吨以上。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中煤能源已经变更了部分募集资金投向,中止了黑龙江1000万吨煤矿及配套的煤化工项目,将资金投向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中煤能源纳林河二号矿800万吨/年煤矿项目等5个项目。

这些项目计划将在2013年建成,届时将增加中煤能源约2000万吨的产能,权益产能增长约1000万吨,为中煤能源2014年产能翻番贡献力量。

中煤能源预计2010年增加产量1500万吨,2011年增加1100万吨,2012年增加1500万吨,2013年增加2000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煤炭央企中国神华集团也提出了5年发展目标,该目标指出,2014年的产量达到4亿吨,是中煤能源的两倍。

“但是,和神华比,中煤能源产量增速要快,他们规划在2014年产量达到1.5亿吨,他们领导还说可能提前完成目标”。一位煤炭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集团高管承诺资产注入

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兼并重组,使全国形成一批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企业集团。

记者在近期与私募人士交流后得知,中煤能源高管在前期不同场合中对国内机构承诺将择时注入成熟的集团煤矿资产,中煤集团将在不久注入年产能大概2000万-3000万吨的露天煤矿资产。

究竟有无资产注入,会是哪一处?记者在11月5日拨打中煤能源董秘的电话,但是一直无人接听。

“据我了解,他们上半年又获得了一些新的资源,我获得资料比他们半年报公布的量要多;但是,上半年在建工程的进展比较慢,估计下半年会加快”,上述煤炭分析师表示。中煤能源半年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公司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增加优质煤炭资源约9.23 亿吨。

而上市公司目前拥有的煤炭资源为,保有储量158.22亿吨,开采储量87亿吨,这意味着中煤集团未来注入上市公司的煤炭资源至少还有260多亿吨的空间,即使考虑到集团旗下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煤气化,这样的储量也极具有想象空间。

据记者了解,中煤集团目前在朔南地区有40亿吨煤炭资源,目前正在精查勘测阶段,待条件成熟时将注入上市公司。

分析人士指出,集团收购完后,中煤能源再去购买这些资源,可以减少中煤能源的风险,同时降低前期的巨额投资。

年利润还需增加53.6亿元方可达标

按照中煤集团的“22255”目标,到2014年,总资产达到2000亿元,利润总额达200亿元,而2009年中煤集团的总额已经达到1494.9亿元,利润总额为105亿元,也就是还差96亿的利润增长需要填补。

中煤集团持有中煤能源56.43%的股份,按权益计算,中煤能源到2014年需比现在利润增加53.6亿元,才能为集团的200亿元利润大计贡献应有力量。

若 注入煤炭资产属实,保守估计为2000吨计算,每年可为上市公司创造4.9亿元的利润,还远远达不到2014年的目标。从远期来看,中煤集团还有260亿 吨的煤炭资产注入的空间,若中煤能源获得其中一半的煤炭资产注入,这部分的产能约为2.6亿吨,每年将可创造利润64.1亿元,刚好填补利润缺口53.6 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1

居技術門檻高點 力阻大廠夾擊 太陽能新股碩禾 挑戰股王魔咒

2010-11-22 TWM




近一年在興櫃崛起的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靠著單季賺一個股本的實力,讓十九萬投資人瘋狂,凍結九五七億元的資金,就為了能在它掛牌前,抽中這張價差十八萬 元的「樂透」。碩禾為何能大賺太陽能財?它的未來有何挑戰?

撰文.賴筱凡

位在新竹縣湖口工業區裡,坐落在光碟片大廠國碩裡,一家員工數只有一百餘人的公司,卻以IPO(首次公開發行)史上最高的承銷價五百元上市,引起十九萬投 資人搶破頭,希望能在碩禾掛牌前,抽中這張價差十八萬元的「樂透」股票。縱使碩禾的價差不若先前掛牌的觸控面板股王宸鴻高,卻以單季賺一個股本的實力,再 度引爆搶購潮,中籤率只有不到○.五%。碩禾為何能大賺太陽能財?它的未來有何挑戰?

頂著靦腆笑容,拉著碩禾總經理黃文瑞,低調的碩禾董事長陳繼仁難得接受採訪,看到碩禾掛牌前投資人搶購熱潮,他笑得闔不攏嘴,因為這是錸德集團在光碟片榮 景後,許久不見的榮景,更是碩禾成立七年來,用獲利數字證明自身的價值。

然而,在太陽能電池成本占比僅一○%的太陽能導電漿,究竟有什麼魔力,能讓碩禾上周五(十二日)興櫃股價逼近七百元大關,更擁有單季EPS(每股稅後純 益)賺進十元的能力?

掌握競爭優勢

進入門檻高 不殺價靠品質在太陽能導電漿市場裡,碩禾從來不是唯一的「玩家」,七年前,他們只是國碩裡一個不到二十人的部門,「即使是當年工研院的老同事,都不覺得我 們會成功。」陳繼仁回首過去,從工研院材料所出身的他,一頭栽進太陽能化學材料的領域,在外界一片不看好聲中,「玩出」一條康莊大道。當時同樣投入太陽能 導電漿,還有中釉轉投資的致嘉科技,但率先達陣的卻是碩禾。

「我們實驗了上千次,測試的矽晶圓片,大概都可以蓋一座太陽能發電廠了!」今天碩禾總經理黃文瑞能笑得輕鬆,是過去不斷嘗試累積的結果。為了讓研發結果能 更貼近客戶實用情形,陳繼仁甚至在碩禾裡頭打造一條「半量產線」,每次研發出來的漿料,就馬上在矽晶圓片上測試,以求精準掌控導電漿的品質。

碩禾會這樣做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導電漿產業向來就不是殺價競爭的行業,它在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才一○%,然而只要一更動,可能一片wafer(矽晶圓)就 此報廢,或是轉換效率就受影響。」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產業分析師王孟傑解釋,太陽能導電漿產業的技術特性,也間接讓其進入門檻相對提高,除非導電漿品質獲得 認同,不然客戶不會輕易更換導電漿供應商。

在太陽能電池所應用的三種導電漿裡,包括電池正面的銀漿,背面的銀鋁漿(簡稱背銀漿)與鋁漿製作過程都不同,主要是將銀、鋁結合化學成分,製作成能導電的 線路。由於當太陽能電池上的矽晶圓越做越薄,變形也就越厲害,因此,能讓晶圓翹曲(warp)情況有效減少,又不影響太陽能轉換效率,導電漿的品質成了最 主要的關鍵。

而碩禾就贏在這點,「他們成功讓客戶相信,碩禾的導電漿品質能夠達到客戶要求。」王孟傑說,三年前碩禾透過各種管道,想辦法找到了合作客戶,像是昱晶,產 品品質也達到客戶要求,才讓他們長達四年多的黑暗前製期,終於露出一線曙光。

但碩禾並無法靠著一套成功模式吃遍天下,不但要做到品質可比大廠,還得不斷降低成本,「沒辦法用原廠的設備,我們就想辦法找台廠做。」陳繼仁心裡明白,國 碩沒有那麼多資本供他揮霍,碩禾得盡可能在每個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所以碩禾一年可以替客戶太陽能電池廠省下的成本,高達上億元。

產業前景混沌

前有杜邦擴產 後有集團軍不過,碩禾並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它在台灣擁有高達八成的市占率,全球則有兩成,但這僅限於太陽能電池背面用的鋁漿,影響導電效率更甚的銀漿才 是最終決勝點。

以全球導電漿龍頭杜邦(Dupont)、Ferro來說,都是主攻銀漿戰場,在今年電池廠大舉擴產下,杜邦九月也宣布要擴產,隱然對碩禾形成壓力。

雖然碩禾目前看起來一片形勢大好,但「關鍵還是碩禾能不能在銀漿上有所突破。」王孟傑觀察,碩禾透過鋁漿打入台廠供應鏈,證明自己確有實力,但銀漿對太陽 能電池的效率,影響更巨,就看碩禾能不能再衝破這一關,才有機會再下一城。

不僅前有龍頭廠施壓,後頭還有追兵存在。陳繼仁透露,隨著友達集團李焜耀高調跨入太陽能領域,旗下威力盟與達方,最近已相繼跨進導電漿市場,勢必會有新一 波競爭出現;只是導電漿市場門檻極高,「我們都努力了這麼多年才做到現在的成績,一顆太陽能電池要擔保的是二十五年的壽命,要是做不到這種品質,我相信他 們也不會為了用自家產品而冒險。」他分析指出。

眼前友達集團在太陽能產業的策略未明,王孟傑認為,依照達方、威力盟還是各做各的來看,碩禾還是領先了一長段距離;只是,過去友達透過子公司在面板零組件 上游投入,有效降低成本,成為友達的競爭優勢,若以此模式進入太陽能電池領域,屆時碩禾壓力一定不小。

雖然太陽能市場前景混沌,電池廠大舉擴產將面臨供過於求的壓力,但只要整體太陽能市場需求有成長,導電漿的市場就還有春天,這也是為何陳繼仁看好太場能市 場明年可望成長兩成,碩禾能掌握絕佳機會。

一分鐘看懂

太陽能導電漿

所謂太陽能導電漿,是太陽能電池的材料,分為正面銀漿、背面銀鋁漿、背面鋁漿3種。銀漿為太陽能電池的正面電極;鋁漿則為背面電極與電場增加電池轉換效 率;而銀鋁漿是應用於太陽能電池背面作為模組串聯之導線。功用是收集產生的電能,再傳輸至電池外。導電漿在太陽能模組的轉換效率上扮演至為關鍵角色,可以 使太陽能電池獲得更高的轉換效率。

碩禾

成立:2003年

董事長:陳繼仁

資本額:3億元

股東結構:國碩持有70% 主要業務:太陽能電池用之導電漿

近3年獲利

2008年EPS:3.53元2009年EPS:16.46元2010年前3季EPS:23.9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9

承受屈辱 建立經營門檻

2011-3-7  TCW




Q:定價九十元的連鎖小火鍋店, 走低價路線,利潤有限,還常遇到貪小便宜的客人;曾有兩位顧客點了餐,共一百八十元,又加點五百元配菜,吃到一半反映有蒼蠅在店裡飛,雖已表示部分餐點可 免費,但顧客卻堅持不付錢轉身就走。遇到顧客抱怨,試圖化解,對方卻不接受,該如何是好?(老上海火鍋蔡店長提問)

A:餐飲業稱吃霸王餐為「跑單」,但以台灣目前的消費者水平,跑單情況可說少之又少,王品集團一個月在兩岸做一百零一萬客生意,跑單件數是零,並非每個客人都滿意我們的服務,而是遇到這樣的客人,機率真的很低。

你的情況有兩種可能,剛好遇到「奧客」;但比較大的機率是,客人用餐過程很不愉快、不斷被得罪,或問題出在環境不夠清潔。這時,店長該做的是深切自我檢討。

顧客會抱怨,是表達他的不滿情緒,只是常常都會發作過頭,但,我還是認為,就算錯在客人,客人終究是客人,要當作自己接受磨練的機會。

有「日本第一女將」之稱的加賀屋老闆娘小田真弓,頂著大學畢業學歷進入旅館業,就從站在飯店大廳被各種客人罵了八小時開始。

國內美麗信花園酒店總經理朱榮佩,還遇過被日本客人當眾呼巴掌;我也曾經親眼看過身懷六甲的店長,跪著被客人責罵兩小時。

你也許會問,開店營生,有必要忍受顧客如此不堪的屈辱嗎?我的答案是,這就是做服務業的必要修養,除非遇到性騷擾或恐嚇勒索。

因為,吞忍下來,不只修煉,更攸關領導力。

你能承受別人無法忍受的屈辱,店內同仁也會從這一刻起,就開始知道什麼是服務,風行草偃變成企業文化,建立好口碑後換來經營門檻;你柔軟的身段與平日帶給大家的權威感,所形成的反差,日後也會成為同仁尊重你的原因。

不過,承受屈辱以建立經營門檻,前提是先要有對的營運策略。以每客九十元小火鍋的價位,等於兩杯成本不到二十元的平價咖啡,光食材成本就超過五十元,產品和售價不成比例,縱使不會賠錢,但,再怎麼努力,就算生意再好,可能還是很難獲利。

最後,為了要賺錢,只好開始偷料、減料,老闆自認沒賺到錢,當然很難給顧客好臉色看,顧客也就當然不爽,陷入策略錯誤的惡性循環。因此與其失血不如止血,朝合理的營運模式調整,改做兩百元價位的小火鍋。

店長學堂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3

多晶硅行业准入门槛趋严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47229.html

工业和信息化部昨天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通知称,为贯彻落实《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向各省区市发布《多晶硅行业 准入申请报告》,要求对首批准入申请企业的材料进行核实,并于7月15日前将审核结果及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通知称,该部将组织专家并委托相关检测机 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最后以公告形式发布符合准入条件的多晶硅企业名单。行业专家称,此举或将促成新一轮行业洗牌。

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年初制定的准入条件更多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现在可能已经有了新的相关技术,此次进行实质操作,更多偏重于环保和能耗方面的规范。

据了解,由于近年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迅速膨胀,处于行业上游的多晶硅价格也加速上涨——2005年每公斤多晶硅尚处于30美元水平,而 2008年时最高价格已经达到500美元/公斤。价格大幅上涨致国内大批多晶硅生产企业大肆投资新建项目,从而导致政府在2009年警告行业出现产能过 剩。

因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环境保护部在今年1月联合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并对资源条件和能耗等作出严格规定。

市场人士认为,这有利于市场资源加速向拥有规模化和技术、成本优势的大型企业聚集。

“这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对我们这样的大企业不会有什么影响。”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之一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3800.HK) 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称。

“这个政策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引起新一轮行业洗牌是肯定的,因为多晶硅行业已经发展得十分混乱,的确需要规范,”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第明告诉本报,“上游的整合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邱第明同时表示,由于该政策的基本内容在年初即已披露,行业内企业也已经做好相应准备,未必会造成多晶硅价格的大幅波动。

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研究员时?丽对本报表示,尽管以前指导性的文件开始获得落实,但未必会对行业有太大的冲击。她认为,相对于国内而言,目前光伏行业面临的更多威胁和冲击来自于不断变化的欧洲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5

移動互聯標定門檻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2547&time=2011-08-19&cl=115&page=all

谷歌軟硬兼施,積攢專利;移動互聯新世界格局形成,門檻標定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姍姍 特派華盛頓記者 章濤

 

  全球科技產業新舊時代宏大更迭,年有其人——不過兩年光景,以研發操作系統和打造應用平台為主體業務的互聯網+軟件公司,如蘋果、谷歌、微軟, 便與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傳統的通信+硬件廠商,不僅踏進了同一條河流,而且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強弱從屬關係也發生了180度的對調。

谷歌CEO拉里·佩奇乾脆利落的大手筆收購震動了整個移動互聯業界。Ethan Miller/Getty Images/CFP


  8月15日,谷歌公司宣佈與摩托羅拉移動(Motorola Mobility)簽署最終協議,將以每股40美元的現金收購這家老牌手機廠商,總價約125億美元,與摩托羅拉移動前一交易日收盤價相比溢價63%。谷 歌聯合創始人兼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稱,交易完成後,摩托羅拉移動將作為谷歌的獨立業務繼續運營,外界最為關心的安卓(Android)手機操作平台則仍保持開放。

  這距離谷歌在北電專利拍賣中敗於微軟和蘋果,僅僅過去一個月。沒有人懷疑北電專利交易與該收購案之間的承接關係。

  時間若回溯至三年前,谷歌和摩托羅拉之間的差異,比從硅谷到芝加哥還遙遠。但是,眼下纏繞著安卓的專利危機,正成為谷歌面臨的頭等大事。這起谷歌公司史上的「最貴」收購案,由此被人視為是恰如其分且價格合理。

  「一個龐大複雜而又生機勃勃的互聯網生態系統正在形成,網絡業會站在這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上端,以不斷的創新引導整個系統的豐滿壯大。」資深互 聯網觀察家謝文向財新《新世紀》指出,未來,無論是軟件業、電信業,還是IT製造或傳統媒體,都將會依網絡的節拍起舞,跟隨網絡業的發展軌跡前進。

以收購換突圍

  在佩奇、摩托羅拉移動CEO桑傑·賈(Sanjay Jha)及兩大公司眾位高管出席的電話會議上,收購雙方千篇一律地指出,併購將有利於進一步強化整個安卓生態系統,「開闢出一片新天地」「帶來更多創新」「提供更出眾的移動解決方案」,等等。

  不過,包括《財富》《福布斯》以及李開復等的業內外評論都強調,此次收購將使谷歌獲得摩托羅拉移動的1.7萬項專利,以及另外7500項正在申 請中的專利。作為手機的發明者,摩托羅拉過去數十年間一直是移動通信市場的領導者,其大量寶貴的無線技術專利將幫助Android系統抵禦來自微軟、蘋果 和其他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威脅。

  起家於網絡搜索的谷歌,2007年通過安卓操作系統踏入移動通訊領域。當其之時,喬布斯推出了第一款全觸摸界面的智能手機iPhone,並以 APP store軟件商店大獲成功。2008年秋季,第一部安卓手機G1問世,之後,基於安卓和蘋果iOS等不同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先後絢麗上市,讓 世人看到移動互聯網大發展的可能性。

  總結該市場的現有格局,摩托羅拉、HTC等硬件廠商選擇投靠免費開源的安卓,而蘋果則開發自有iOS體系。此外,微軟於2010年拿出了針對移動互聯網的全新操作系統解決方案WP7,以其與諾基亞聯盟之勢,在移動智能系統硬軟一體的圖景中也有一席之地。

  根據美國權威市場調研機構IDC的預測,按操作系統劃分的智能手機市場版圖中,到2011年底,安卓手機的市場份額將達到38%,老牌塞班系統 和蘋果iOS以及Windows Phone的份額依次為20.6%、18.2%和3.8%。此外,從今年二季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來看,蘋果首次超越諾基亞,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 在這個榜單中,前五名裡的三星和HTC代表著安卓勢力,而諾基亞則在年初宣佈其未來智能手機產品將放棄塞班,轉投微軟的WP7。

  空前白熱化的陣營之爭,在2010年之後發酵為專利侵權訴訟,選用安卓系統的設備廠商開始不斷受到其他操作系統的知識產權夾擊。蘋果公司先後將 三星、摩托羅拉和HTC等訴上法庭,指控其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侵犯與iPhone用戶界面、基礎架構以及硬件、外觀設計有關的專利權,要求法庭發佈禁 售令,並給予實際損失賠償和懲罰性賠償。2011年7月,微軟又以相似理由,向三星提出為其每一部Android智能手機支付15美元專利費的要求。據韓 國媒體報導,三星向微軟交涉,希望將該標準降至每部手機支付10美元,而作為補償,三星將與微軟在Windows Phone平台上展開深入合作。在此之前的2010年4月,HTC已經簽訂城下之盟,為其Android手機向微軟支付專利費。

  如何於最短時間內在專利的絕對數上趕上對手,以減輕訴訟威脅,收購顯然是谷歌擴充專利庫的辦法。2011年4月,谷歌向已經破產的通信設備商北 電網絡提出針對其手中6000多項專利的收購意向,初始報價是9億美元,但在7月初的最終競價環節中,由蘋果、微軟和RIM組成的財團一路將收購價炒至 45億美元後勝出。

  這場PK讓谷歌徹底認清了局勢的險惡。從收購北電專利失利到與摩托羅拉移動落實交易方案,前後只有四周,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秘密完成龐大複雜的併購交易,谷歌公司之急迫可見一斑。

  「這件事很像拉里·佩奇的風格,我是很看好這個決定。做得衝動點沒問題,做得太慢可能反而有問題。」前谷歌中國區總裁、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對 財新《新世紀》記者評價說,谷歌沒有選擇與摩托羅拉談授權,而是通過收購直接拿走專利,這宗交易中「展現的是『志在必得』,是谷歌的攻擊性」。

  李開復也因此認為,12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很合理:儘管比摩托羅拉移動股價溢價63%,但如果按照45億美元收購6000項北電專利計算,摩托羅拉移動手中的1.7萬項專利和7500項正在申請中的專利,對手握290億美元現金的谷歌來說,125億美元並不算貴。

新世界的新玩法

  有意思的是,此宗收購,還激起關於「諾基亞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被收購對象」的興奮猜測,從而帶動該公司股價當天跳升17.35%至6.29美元。

  「過去硬件商比較強勢,專利都在它們手裡,軟件商只是為它們提供服務的。但這兩年強弱關係發生了互轉——弱者變強者,強者變弱者了⋯⋯」李開復這樣感慨新舊世界的更迭。

  誰擁有最受歡迎的操作系統和最強大的應用平台,誰就是新世界的主宰。谷歌、蘋果、微軟,儼然已經成為新世界的三大盟主候選人。摩托羅拉、諾基亞 這樣的昔日霸主,即使瞬間再度走紅,也不過是驚鴻一瞥,無非是因手中多年積累下來的專利,而成為「新世界」幾大玩家爭奪的籌碼。

  在可見的三大陣營中,微軟構建的生態系統是相對起步最晚、號召力最為薄弱的,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盈收模式。但業內專家提醒,微軟完全有 與蘋果和谷歌分庭抗禮的資本,因為其手中多年來積累下數目龐大的專利組合——在專利數目上,蘋果和谷歌的總和不及微軟的一個「零頭」。

  微軟顯然明白這一撒手鐧的產業意義。目前,三星和HTC均迫於微軟的專利要挾,相繼投入研發力量設計採用WP7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儘管谷歌將 微軟日益兇狠的專利打壓抨擊為「反競爭」行為,但這或許正是在「新世界」競爭的新玩法——不僅僅是比拚誰有最好的產品,而是誰有最多的專利。

  李開復分析指出,最終可能會形成三個專利池,分別由微軟、蘋果、谷歌主導,「這三個專利池最終將達到一定的均衡(equilibrium),大家最終交叉許可,恢復到市場競爭,但是第四家就很難介入了」。

  在食物鏈的下一層,將是各大硬件廠商的競技場。諾基亞下注微軟;摩托羅拉跟定了谷歌;而HTC和三星,因為此前也已將研發成本大量向安卓傾斜,即便是遭遇微軟的「軟硬兼施」,但從機會成本和獲利空間的角度分析,也很難發生太大的立場轉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4

淘寶商城高壘准入門檻 技術服務年費最低漲4倍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910&PHPSESSID=23bbd3f7357e61952549058d8dcc7ac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0

融資平台4月門檻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3/100372032_all.html

 幾經醞釀,2012年3月15日,中國銀監會正式下發了《關於加強2012年地方融資 平台貸款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下稱12號文)新規,突出強調了以今年4月底為限,對於今年到期的融資平台貸款,各銀行要在全面調查統計的基礎上,與各融 資平台共同制定詳細的還款方案。牽頭銀行,即最大債權銀行,須在此時限之前報送各銀監局。

  根據銀監會統計,未來三年將有35%的平台貸款到期,迎來融資平台的首個償付高峰。

  2012年到期需要償還部分約為17.17%,償付金額將達到1.84萬億元。

  在制定還款方案時,銀行會首先想到政府。一位國開行中部省份分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為了落實還款,每年年底,銀行會向各級政府發函,將需要通過財政來還款的融資平台每一筆貸款列出來,以督促還款。通常,政府也會有個回函,上面寫著:「這些還款已納入財政預算。 」

  12號文討論稿中曾提出,對於地方政府承擔連帶還貸責任,自身現金流不能夠100%覆蓋貸款本息,但尚未形成經營性收入的平台,可在整改合格的前提下,按照科學均衡原則簽訂分期還貸合同。但是,12號文去掉了「地方政府承擔連帶還款責任」。

  至於融資平台「借新還舊」的打算,對新增貸款,12號文明顯改變了討論稿的口徑,進而提出:全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的整體貸款餘額總量和存量都將減少,保障性住房等公益性項目除外。討論稿只提到增幅必須明顯低於全部貸款的平均水平。

  「儘管銀監會給保障房項目開了口子,但實際上保障房要有一定的財政投入,並不是所有平台類貸款公司都能落實這部分資金。」前述國開行人士表示,去年整改時,已將相對優質的城投公司落實各項條件,從平台類貸款中「退出」進入一般公司類貸款,其中就包括了保障房的項目。

「退出」文章

  銀行和融資平台開始在「退出」上做「文章」。

  因為,對「退出類」(即退出為一般公司貸款)的監管有所放鬆。此前的討論稿強調了「監管檢查」,各銀監會應密切關注退出後貸款情況,對退出類平台的合規性、風險性等情況進行檢查,並且對發現違規退出的平台,及時要求銀行調回平台類進行管理。

  在12號文中則規定「監管備案」。牽頭行將有關資料收集完整後向融資平台屬地銀監部門報備,監管部門在融資平台報表中標示退出。

  一位國有大行南方分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財新記者,只有「退出類」才可能不受約束地增加各種新項目,並且獲得銀行貸款。他介紹,去年為了讓一些融資 平台進入「退出類」,政府會出一些優惠政策,並將一些優質資產注入這些平台公司,比如注入土地,讓這些平台參股到一些有收益的公司、項目以增加其經營資產 產生收益,以逐漸覆蓋現金流。然後,才是銀行認定,總行審核,「三方簽字」。

  但並非每個資質好,治理完善,現金流全覆蓋的融資平台都能「退出」,因為並不是各債權銀行都能形成一致的意見。各債權銀行對同一個平台公司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放在不同的分類中作為信貸資產的考量調節。

  上述客戶經理向財新記者透露,曾有一家地市級平台公司,其中一家債權行為農業發展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由於是政策性銀行,可針對其發放農林水利項 目貸款,但變為一般公司類貸款,則意味著公司需要獨立經營,農業發展銀行將不得不退出這個項目。最終,這個平台公司由於無法形成統一意見,仍然歸入了平台 類貸款。

  城投公司「留在」了平台類,在本次的重新信貸分類中劃入「支持類」。但相較一般公司類的城投公司,信貸投向和條件也相對苛刻,必須符合12號文規定。

控新趨嚴

  分析人士指出,銀監會12號文的主旨在於,以「緩釋風險」為目標,重在「降舊控新」。

  「緩釋風險」被業界翻譯為,在融資平台類貸款總量控制下,逐漸細化,將一部分舊賬從銀行中拋出,由其他社會資金接棒,進而優化銀行資產結構的過程。然而,在一些地方融資平台的項目面臨停工和半停工狀態之時,「降舊控新」是一件複雜的工作。

  12號文已經明確指出,「今年各銀行在年度信貸計劃安排上不得新增融資平台貸款規模;各地區的融資平台貸款餘額不得超過當地政府可承受債務規模上限。」

  「新增條件非常嚴,滿足這五個前提條件,實際上已經夠得上一般類公司貸款的條件。」前述國開行中部分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他所指的是新增平台類貸款必須滿足五個前提條件:公司治理完善;現金流全覆蓋;抵押擔保符合現行規定且存量貸款已在抵押擔保、貸款期限、還款方 式等方面整改;借款人資產負債率低於80%;融資平台存量貸款中需要財政償還的部分已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並已落實預算資金來源。

  有大行風險管理條線高管曾表示,隨著政府換屆,新官新政的投資需求加大。明年地方政府投資對銀行貸款的需求和平台債務的衝擊,不容小覷。

  此外,對於新增貸款投向和條件,12號文也做了明確規定和更進一步的細化。

  新增貸款的投向主要為五個方面:符合《公路法》的收費公路項目;國務院審批或核准通過且資本金到位的重大項目;土地儲備類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農業發展銀行支持且符合中央政策的農田水利類項目;工程進度達到60%以上,且現金流測算達到全覆蓋的在建項目。

  對於農業發展銀行支持的農田水利類項目的投向,是在討論稿中所沒有提出的。

降舊之門

  對於「降舊」,前述大行風險管理條線高管曾表示,隨著政府換屆,新官不理舊賬的可能性加大。

  前述開行人士舉例說,有的項目是由幾個政府共同還款,這時會出現幾個政府互相推脫的情況。「通過市領導來協調的,還是最下策。」

  對於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從2011年的整改開始,「借新還舊」和展期(即延長貸款期限)均不允許。「一旦展期,則可視為不良。但是只有『收回再貸』和『據實定貸』兩項,可視為有條件的變相『展期』。」一位業內人士對此分析說。

  在12號文中,「收回再貸」是指,對於現金流全覆蓋、項目已建成但還沒有產生足夠現金流償還貸款本息(沒有經濟建成)的融資平台,可以在原有貸 款額度內進行再融資;「據實定貸」是指,對於現金流全覆蓋、項目已經確定工期但因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導致不能如期完工,但貸款已經到期的融資平台,要一次性 修改貸款合同,根據實際工期重新確定貸款期限。

  在此情況下,融資平台資金換血的其他路徑正在摸索。

  一位沿海省會城投公司的財務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從去年整改開始,像以往借新賬還舊賬幾乎不可能。只有新項目才能獲得新貸款,但是對於舊賬,惟一 的辦法,只有通過信託公司籌資還。信託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承受能力更高,且信託不像銀行有嚴格的展期控制。銀監會目前對信託進入融資平台並沒有控 制。

  一種名為「城市開發基金」的模式也在去年開始籌備,銀行作為股東和政府合資組建基金,通過從債權變成股權的形式,專項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但這些項目必須是有收益,且收益率比較高的,並不能緩解融資平台給地方財政帶來的壓力。」一位參與籌建的國開行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2

投資者加裝門檻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31/100375260.html

 監管層多年來的維穩重心正在轉向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建立。

  2012年3月1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落實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提出了投資者交易經驗滿兩年方可參與創業板交易。

  創業板之初,在創業板IPO管理辦法中就提出「建立與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的投資者准入制度」,但有關制度遲遲未落實。

  開板後「過山車」般的估值變化,令監管層對散戶比例過高的A股市場憂心不已。2010年和2011年兩年股市持續低迷,分級基金、股指期貨、融 資融券等金融創新產品逐漸推出,未來的產品創新將逐漸展開。接近監管層的相關人士表示,針對創新業務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將逐步跟進。

  證券業協會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正在著手制定、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客戶服務等兩項指引,作為服務性規則,將為業內開展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客戶服務工作提供一個範本和參考。

  「監管層開始嘗試對適當投資者進行管理,防控因投資者和所購買產品風險不匹配帶來的問題。」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

新規頻出

  今年1月,證監會下發《分級基金產品審核指引》(下稱《指引》),對分級基金的槓桿率做了界定,並將認購門檻提升至5萬元。

  《指引》規定,分級基金可採取合併募集和分開募集的募集方式。分開募集的分級基金僅限於債券基金,此類基金不得設計母基金份額淨值低於一定閥值 時兩類份額共同下跌的條款。分級基金應當設定單筆認/申購金額的下限,合併募集的分級基金,單筆認/申購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分開募集的分級基金,B類份 額單筆認購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

  「這個政策2月就開始全面執行。」一位大型券商經紀業務部資深人士稱。這個新規的出台源於去年購買分級基金給投資者帶來的巨額虧損,「一些投資者的虧損高達60%」。

  創業板首發辦法中已明確提出,創業板市場應當建立與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的投資者准入制度,向投資者充分提示投資風險。2009年6月,證監會出台《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

  《暫行規定》提出,投資者參與創業板市場,應當熟悉創業板市場相關規定及規則,瞭解創業板市場風險特性,具備相應風險承受能力。

  此次深交所發佈《通知》,明確提出,對於交易經驗不足兩年的新申請投資者,原則上不得為其開通創業板交易。對於交易經驗滿兩年但風險測評結果顯示風險承受能力低(保守型)的新申請投資者,原則上不得為其開通創業板交易。

  作為補充條款,《通知》中同時規定,經過勸導和風險教育後,投資者仍堅持要求開通創業板交易的,會員應對客戶申請、風險揭示及相關勸導工作等情況通過書面、電子或錄音等方式進行詳細留痕,以備核查。

  《通知》同時要求對此前已開戶但不滿足風險評估標準的投資者、後續評估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進行持續跟蹤,加強其風險意識,審慎入市。

  深交所負責人表示:「這次發佈通知是針對前期券商執行制度中暴露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對新入市客戶風險教育不足,客戶聯絡渠道不暢等,目的是要求券商嚴格執行適當性管理制度。」

  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在2012年「3·15」活動中稱,2011年創業板開戶風險揭示的比例為88%,較前一年上升了9個百分點;對投資者進行財產收入評估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的比例分別為76%與77%,均較前一年提高了近15個百分點。

  不僅僅是股票和基金,2011年年底,上交所提高了債券交易門檻。根據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暫行辦法》,債券市場投資者按照產品認知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分為專業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

  在上交所擁有或租用交易業務單元的投資者自動成為專業投資者,其他個人或機構成為專業投資者,要求個人投資者證券賬戶淨資產不低於50萬元,法人和其他組織淨資產不低於100萬元、證券賬戶淨資產不低於50萬元。

  「上交所的這一規定,主要原因是去年國債正回購給投資者帶來的巨額損失。」上述大型券商經紀業務資深人士透露,「很多投資者認為債券風險較低,用國債回購放大槓桿去投資城投債,城投債去年中出事,導致很多人虧得很慘。」

  根據上交所的規定,除上交所國債、地方政府債和公司可轉換債是兩類投資者均能投資外,專業投資者可投資分離交易可轉換公司債券中的公司債券、公司債券(含企業債券)、債券質押式回購的融資及融券交易;普通投資者僅能從事分離債、債券質押式回購的融券交易。

執行難題

  「在客戶簽訂開戶合同的時候,我們很少主動給客戶揭示風險。」一位券商營業部人士坦言。

  他介紹,所有的開戶合同都有風險提示條款,但很少有客戶自己把這些條款閱讀完畢,營業部的投資顧問也不會主動提示。

  「這是一個激勵機制的問題,每個在營業部的投資顧問、投資經理都有業績要求。在投資者詢問一些股票是不是能夠購買時,明知道這類股票風險很高,但投資顧問們只能說可以嘗試。這關乎他們自己的利益。」上述大型券商經紀業務資深人士直言。

  他舉例稱,權證的風險很高,但所有券商的投資經歷都對入市權證的投資者資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權證每天的交易量很大,券商可以收到很多佣金,沒有動力去提示風險。」

  基金的風險則更加不容忽視。在不少中國內地投資者,特別是年齡層次較高的非專業投資者的觀念中,基金收益穩定,風險不高。特別是如果在銀行購買基金,穩定性則更有保障。

  「我們聽說普通基金的門檻也要提高。」另一位大型券商的經紀業務部人士透露,「同時,現在原則上要求儘量少在銀行體系內發基金。」

  他解釋說,因為這幾年去銀行買基金的多是新進入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低。「銀行賣基金不可能充分揭示風險。而且銀行出售分級基金,有的時候是A類和B類分開發售的,買到B類基金的投資者面臨很大風險。」

  上述經紀業務資深人士則表示,經過他們的過往經驗,中國的老股民風險承受能力比較高,主要原因則是「經歷過五年熊市的考驗」,能「願賭服輸」。 而新股民則不然,對股市收益的期待高,風險承受能力低。「開戶時間越長的,出現風險或者賠錢,會更傾向於找自己操作的問題,開戶時間越短,越傾向於抱怨外 部因素。」

  讓合適的投資者參與市場,需要中介機構盡責披露風險。「現在的市場競爭太激烈了,如果都按照規則做,業績會受影響。」上述經紀業務資深人士表示。

  他同時指出,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不僅僅是對投資者進行門檻的限制可以做到,一些產品通過設計也可使散戶沒有興趣參與。「比如國債期貨,據參與仿真交易的業內人士稱,國債期貨波動小,每單位波動對市場影響又大,波段操作難以獲利,不適合散戶。」

  國債期貨通過這種產品設計,使得只有機構投資者參與,目的則是為了對衝風險。

  中金所總經理朱玉辰在「兩會」期間表示,國債期貨市場定位是一個「小眾、專業、機構化」的市場。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告訴財新記者,國債期貨的投資者適當性制正在制定當中。

  2011年融資融券業務實現常規化,目前並無適當性投資者門檻要求。

  但《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第11條規定,證券公司在向客戶融資、融券前,應當辦理客戶徵信,瞭解客戶的身份、財產與收入狀況、證券投 資經驗和風險偏好,並以書面和電子方式予以記載、保存;對未按照要求提供有關情況、在本公司及與本公司具有控制關係的其他證券公司從事證券交易的時間連續 計算不足半年、交易結算資金未納入第三方存管、證券投資經驗不足、缺乏風險承擔能力或者有重大違約記錄的客戶,以及本公司大股東、關聯人,證券公司不得向 其融資融券。

  而在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初期,證監會曾給出窗口指導意見,如客戶金融資產的一半,或全部資產的四分之一應當超過50萬元等。

資產門檻

  「深交所這次出台創業板的適當投資者要求,對控制市場的風險肯定有影響。按下葫蘆浮起瓢,不炒創業板可以再去炒其他的,創業板公司的質地也不一定比其他產品差。」一位香港二級市場資深人士這樣評價深交所新規,「這些規定可能奏效,但不能『治本』。」

  經紀業務資深人士則表示:「創業板投資者的限制很難執行,可以通過借親朋好友的舊賬戶來交易。其實沒辦法去核查和控制。」

  香港二級市場資深人士同時表示,提高某種產品的投資門檻,可以通過設定交易規則開始實現。「比如當時的俄鋁(00486.HK)上市,香港聯交 所就限制入場。但採取的措施是將每手的股數要求提到24000股。買賣的最小資金單位變大後,效果上看是減少了股民數量。」他介紹說。

  上述人士指出,目前國內規定都是一手100股,主板創業板都一樣。「如果創業板改成1000股一手,是一個解決投資者數量過多的辦法。」他表示。

  香港證監會規定了證券期貨市場的合格投資者(Professional Investor,CAP571D)。根據規定,賬戶總值超過800萬港元或同等數量其他貨幣的投資者,是個人合格投資者;對於信託賬戶,合格投資者的門檻為4000萬港幣。

  界定了合格投資者後,會根據不同的產品有所規定。「結構化產品等一些高風險的領域只對合格投資者開放。另外,聯交所對合格投資者的保護也比較少。比如有些交易結單,普通投資者有,合格投資者就沒有。」上述香港市場資深人士稱。

  美國市場也對合格投資人有所界定。根據法律規定,個人合格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是指單獨資產或與其配偶共同淨資產達到100萬美元以上的自然人,該淨資產不包括該自然人主要居所的市場公允價值,並將以主要居所為擔 保產生的債務排除在淨資產計算之外。或者連續兩年個人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已婚者與配偶年收入超過30萬美元),為合格投資者。

  一位熟悉美國市場的業內人士介紹,符合資產、收入要求的個人合格投資者,可以投資包括對沖基金、結構化產品在內的一些複雜的、高風險的產品。

  美國2011年11月再次修改提高合格投資者的門檻。將合格投資者的釋義正式採納為法規條文;擴大了淨資產計算中的債務範圍;對於法規生效前按照既有權利進行的個人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不予追溯。

  美國、香港等成熟市場對合格投資者的界定都是統一的,而且基本上是以收入和資產作為門檻界定,但對投資普通股票則沒有限制。

  上述經紀業務資深人士認為,收入和資產水平對風險承受能力能力正相關。「一個資產100萬元的人,拿出10萬元做股票,跟一個資產10萬元的人,拿出1萬元做股票。風險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他指出,「收入和資產是很好的指標。」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美國、歐盟等成熟市場在適當性管理的本質上,較為注重對投資者的分類,如美國規定私募證券發行和轉讓活動必須遵 守合格投資者制度,只能銷售給財力雄厚、足以承擔風險的合格投資者;又如歐盟將投資者分為零售客戶、專業客戶和合格對手方,投資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在不同 類別中轉換。

  從中國情況看,適當性管理制度是針對新業務、新產品和新市場而設計推出,比較注重投資者的准入要求和風險教育,以是否有交易經驗為主,但是目前還缺乏統一的投資者分類管理制度,「有關方面正在借鑑海外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論證。」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9

「手機的門檻」之一:手機的B2C化

http://www.eeo.com.cn/2012/0717/230117.shtml

經濟觀察網 張昊/文 有一次和UC CEO俞永福聊天,談起了這一波互聯網公司的「手機潮」。說實話,我本來非常重視他的看法,畢竟手機瀏覽器是少數幾個跟通信和互聯網聯繫都很緊密的產品。

但他的回答讓我感覺很「乏味」,「這應該是第四次了吧!書、電器、襯衣,再就是手機。」俞永福顯然對自己的見解很自信,「互聯網對生活的影響會越來越深入,再下一次就有可能輪到汽車了。」

我試圖反駁,但一些其他的原因,我們並沒有太多深入。在我看來,他的答案和我的問題本就在兩個不同的維度上。我想知道互聯網公司的介入,是否會引起手機的產業鏈發生一次權力轉移,而他的答案則更像是那些老派的B2C公司的口號:「我是X(一些傳統行業)的顛覆者。」

之後的幾週裡,媒體不出所料地把視角定格在360這樣的公司做手機的邏輯。它們也隱約覺得這種模式有不成立的地方,但誰都沒說清楚成立和不成立的地方都在哪。

而我這時卻開始發現俞永福的答案可以很宏觀地解釋這個現象。在智能手機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手機產業鏈的一個環節,而且至關重要。這跟2G時代完全不同,那時候手機上網是個雞肋,用戶體驗實在差得可以,它在產業鏈裡沒有絲毫的話語權。

這跟書和電器有什麼不同?即便噹噹和京東商城還不足以替代線下渠道的作用,但有哪家出版社和家電企業敢跳過這兩家B2C公司,更何況國美和蘇寧也在 重倉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對產業鏈的改變首先體現在渠道上,雖然它對產品形態的影響還沒有那麼巨大,但通過電子商務以達到以量定產已經是個不容置疑的共識。

這個邏輯同樣適用於手機,只不過手機的特殊之處在於橫跨兩個複雜的行業,它的產業鏈現在長得嚇人,所以我們感覺互聯網的力量並不足以改變手機的業態。

但我們來看看小米目前的商業模式。業內很多人在說小米是靠硬件賺錢,可誰都不能否認,這些來自於硬件的錢幾乎全部是由互聯網來實現的。

小米先是解決了供應鏈的問題,這是傳統手機廠商的命脈,如聯想這樣的極其看重供應鏈的廠商,也很難實現「零庫存」的狀態。而小米做到了,它完全通過網上預訂,這種與眾不同的方式甚至正向地影響到了它的品牌形象。

市場推廣同樣如此。小米根本沒有走傳統的廣告形式,而是在有效地利用互聯網的各種媒體資源。沒有任何一家傳統廠商比小米更重視微博的力量,雷軍成了 小米的「首席微博專員」。通過網上的意見領袖來影響潛在的消費行為,這是多數4A公司不懂的招式。小米的定位極其準確,而且在iPhone和Galaxy 價格不菲的格局下,它標榜的「性價比」一下子就打中了基數更大的都市「屌絲」一族。再加上「飢餓營銷」,說實話,我完全不懷疑小米長期缺貨的狀況。這招實 在太狠了,「雷教主」信徒的虔誠度並不比果粉差,否則一款連售後服務都不健全(小米早期並沒有售後服務點)的手機不會這樣受到關注。

正是基於以上兩點,小米的銷售似乎順理成章,甚至它的官網就可以完全覆蓋掉這個環節。再加上電子商務領域已經非常成熟的多網運營,小米並沒有浪費多少資源,便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銷售網絡。

這不就是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做派嗎?無非是小米在自己設計和製造手機。互聯網還沒有完全影響到手機的產業鏈,所以,嚴格意義上講,當下的互聯網手機的商業模式更像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電子商務,而在渠道和推廣上的成本縮減正是這種商業模式存在的基礎。

這正是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動力,跟內容是不是為王沒有關係。互聯網已經完全和通信綁在了一起,而它對產業鏈的改變早已開始了。所以,問小米賺不賺錢和怎樣賺錢是個很傻的問題,手機行業電子商務的用戶體驗這麼差,它當然有錢賺,而且這在一定時期內,的確是個不錯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