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錯覺與矛盾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8jx.html

    小舅子玩股票將近五年,連襟玩股票十多年,他們股票只數一大把,每天盯盤,全神貫註,買賣頻繁,不亦樂乎!迄今,前一個剛剛開始贏利,後一個還虧20%。

    我多次勸告他們不要多動,但每次他們總這麽說:“資金大就要打陣地戰,不宜多動,而我們資金小,適合打遊擊戰,這樣增長才能更快一點。”

    他們認為,幾萬或幾十萬屬於小資金,100萬或幾百萬屬於中資金,1000萬屬於大資金,而資金大小不同,方法也就要不同。假如給他們一個“中資金”或“大資金”盤子,他們才會不去多動,因為他們以為資金大了,進出不方便,只得少動。總之,他們感覺,資金小,打遊擊戰,增長速度更快。

    他們這種認識具有普遍性,我們小散中很多人也是這麽認為並且這麽操作的。

    我只能搖頭苦笑,沒辦法。

    一、錯覺

    這幾年來,A股流通市值最少時也有10來萬億,現在多則30萬億,達到GDP總量的一半,有“半個中國”這麽大!區區幾百萬或上千萬你就以為是大資金了?進出會不方便了?你又不是集中只買一、兩只小盤股,哪怕上億或幾十億也是滄海一粟,算得了什麽呢。你只憑自己的感覺這麽想,那些投資大佬們得知會不會笑了?真叫“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小資金打遊擊戰是不是一定更有效呢?我舉個周圍十多個微小散戶的例子,他們本金少者只有幾千元,多者也只不過幾萬元,他們四、五年以來,很少操作,但業績卻都翻倍了呢。而你們忙來忙去的,到頭來不是才剛有贏利,就是還虧著。再舉個新浪網上有個“東博老股民”的例子,他18年前建立了一個價值投資實驗賬戶,只投入1萬元,至今只動過幾次,現在估計差不多增長到300萬元了吧?所以說,多動或少動與資金大小又有什麽關系?!

    二、矛盾

    以為小資金打遊擊戰更能“疊加贏利”,從而取得更大收益,這其實是一種錯覺。你想,假如真可這樣,那麽對於一個幾百萬或上千萬的盤子,你只需把它分拆為若幹個小盤子打遊擊戰不就更好了嗎?何必搞“大資金不動”策略而白白浪費機會呢?有許多人,在做長線壓艙的基礎上,分出部分資金做短線,也是這種錯覺。你既然能把部分資金做短線而獲得更大贏利,那何不把整個盤子都當成拆開的小盤子來做短線?何必搞長線壓艙呢?一個盤子里,既有做長線的,又有做短線的,總有一種方法更好更適合你的吧?怎麽搞出自相矛盾了呢?

    其實,多動,容易造成牛市中少賺,熊市中多虧。我小舅子和連襟兩人的結局就是這樣。

    投資方法各種各樣,價值投資、趨勢投資、波段操作、短線遊擊……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但不管你采用哪一種方法,都應符合股市的基本規律及邏輯,不可有自相矛盾的情況存在,不然就會抵消作用。然而,人有“感覺思維”的天性,習慣於憑感覺來看問題,想事情,許多人做股票也這樣,只憑自己的感覺而想當然地行事,卻絲毫察覺不到存在的錯覺與矛盾。

    沒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475

哪些消費升級的創業方向容易產生錯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3/156466.shtml

哪些消費升級的創業方向容易產生錯覺?
青山資本 青山資本

哪些消費升級的創業方向容易產生錯覺?

消費升級項目之所以是創業公司的機會,一個核心前提是市場空間足夠大。

文|青山資本

當創業者在尋求創業方向時,從市面上各種各樣的數據報告,總能看到一些某某市場規模動輒3000億、上萬億的預測,為什麽一頭紮進這個領域創業,發現精準的目標用戶卻不容易得?

為什麽創業者在去融資時,信心滿滿,感覺一個創業方向的市場無限大,但投資人卻直言市場容量太小?

種種類似關於消費升級創業機會市場規模的偏差或者對創業機會難度的判斷,成為創業者在選擇消費升級方向時常有的困惑。

我們說,消費升級項目之所以是創業公司的機會,一個核心前提是市場空間足夠大。在消費升級之後,還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延展,才具有高成長性的可能。

自然,創業者在找尋創業機會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很多市場規模的誤判或者對於進入該市場難易程度的錯誤評估。看起來很大,其實仔細看下來比較小,或者現階段沒有太多消費升級的需要,或者傳統品牌在此領域根深蒂固,不是一個創業項目能進行互聯網化改造的,諸如此類,據不完全歸類,看上去很美,卻存在創業機會錯覺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看起來很大,但是切得很碎的市場

比如青山資本之前探討過的兒童市場。兒童市場看起來尚在初級階段,不斷增長,用戶生命周期長,又付費意願強烈的市場。每年新生兒不斷新增,加之二胎政策放開,這是一個極其具有誘惑的市場。

但是,需要註意的是,無論是嬰兒還是大一點的兒童,雖然都稱之為“兒童”,但因為年齡的不同,各自的需求差別很大,所以會呈現“一歲一個市場”,在滿足用戶需求上並不具有規模化效應。所以當一個市場被切割的支離破碎, 看起來兒童市場很大,但創業者具體切入的創業方向所能直接覆蓋的人群規模會驟然縮水。

除了兒童市場,教育市場也有類似的情況。

2、看起來有創業機會,但傳統品牌根深蒂固

經常出現一種情況,創業者發現一個傳統領域有一些痛點,又發現該領域還沒有創業項目,仔細看市場上的零售數字非常可觀,一看機會很大,於是興致勃勃地向這個領域發起了消費升級的猛攻。

這時候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由於低估該領域的消費升級難度,和該領域的強勢品牌直接火拼,有強攻,沒有智取。消費者最在乎的比如安全等特性屬於傳統品牌的強項,但創業公司並不具備,或者沒有明顯優勢。

不具名地舉一個女性的高頻用品的例子,過去幾年,也有一些創業公司希望用互聯網的手段進行消費升級,但是鮮有成功。

可以想到的原因是,對某些產品安全要求比較高的品類,消費者的決策很慎重,這種傳統品牌的信任感背書是非常堅固的壁壘。要在這樣的領域取得突破,僅有簡單的產品和渠道微創新是不夠的。

3、有品類無品牌的傳統領域,單靠品牌難以撬動

與第二種情況不同,也有一些並沒有強勢品牌的傳統領域。舉個例子,在人們的生活剛需里,存在一些有品類,沒顯著品牌的商品。比如茶、農產品等。茶也有龍井、茉莉花茶,普洱等,除了品種的劃分,地域品牌的形象很強,比如安徽、信陽、武夷山等。

這些市場屬於剛需,人們的消費力很強,很明顯,有很大的消費升級的創業機會。但是有品類,無品牌的現實狀況,看起來很難突破固有的壁壘。

到底如何才能突破?也有創業者迷信品牌的力量,希望靠品牌來撬動這個市場,認為恰恰是沒有強勢品牌在的領域,正是新品牌崛起的機會。

實際上,消費升級的品牌是產品品質、品牌營銷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結果,僅有品牌的升級是無法完成消費升級的。作為打造品牌的最核心的一步,提升產品品質,打造出一支“正規軍”,和其他“雜牌軍”區隔開來,對品牌的跳脫更有幫助。比如,一家新興的互聯網堅果品牌,就是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標準化加工,在品質上實現差異化,從堅果品類中脫穎而出。

4、立場和資源不同,導致的創業機會認知偏差

與前三種情況不太一樣,這是創業者和投資人雙方的立場和資源不同導致的認知偏差。

簡單來說,創業者所理解的市場規模,和投資人理解的市場規模和機會是不一樣的。

投資人在推導市場規模或者一個創業方向是否可行時,立場相對中立客觀,通過數據等方式進行預判市場規模,然後尋找適合做這個方向的團隊來投資。

成熟的創業者會把市場需求作為最核心的考量點,也但受限於其視野、資源等,最後做出來的項目一定是“市場需求”和“我能做什麽”的交集。投資人則完全沒有“我能做什麽”的約束,這是雙方最大的不同。

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在決定一個消費升級的機會時,先確定需求的真實性,升級的難度,確定該消費升級的機會是否可行。具體到做的環節,在與傳統市場進行PK時,更要“避實就虛”,做出自己的差異化,避開那些看上去很美,一踩成空的坑。

消費升級 創業方向 市場需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40

人在中環 - CK 犯錯的錯覺 (2012年02月15日)

1 : GS(14)@2012-02-15 23:55:1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925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763

不信「抵買」錯覺  發掘「真平」股票 黃國英

1 : GS(14)@2012-06-05 22:27:01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01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05

趣BLOGBLOG:新地樓必賺 直覺是錯覺

1 : GS(14)@2016-09-01 06:10:03

新盤熱賣,新地(016)Grand Yoho挾逾萬六票成為97後新票王,首批308個單位上周六極速售罄。發展商挾餘威,新推價單即供折實平均呎價,由首張不足1.2萬元跳升至1.32萬元,升幅達一成。兩批景觀類近、面積相若的單位,加幅更加達到14%。無可否認,「新鴻基」三粒字是很多人心目中信譽兼信心的標誌,願意付較高溢價買樓的理由。樓價溢價有高與低,沒有合理不合理,只有接受不接受。但如果用以前經驗套用在現在身上,這會是很危險的事。
Grand Yoho第一批買家,我相信有部份,是Yoho Town及Yoho Midtown的原有及昔日住客,食髓知味,多年前買入已經供甩,甚至轉手大賺。在他們心目中,「新地+Yoho系列」,就是必賺的方程式。翻閱Grand Yoho首批308伙買家揀選付款方法,當中60%買家選用即供付款辦法(優惠大約是樓價的17.5%至18.25%),其餘40%買家選用靈活付款辦法,當中包括指定予58伙選用的「Yoho伸引力付款計劃」,相關優惠只是樓價的5.5%至11.5%。換言之,一個600萬元定價的單位,用即供可減價約110萬元,但用所謂「靈活付款方法」,隨時只減33萬元,差距達13%或77萬元。每個買家都想攞盡折扣,選用靈活付款的買家,並非供不起,只是在逆周期下,難以付出大額首期的折衷方法,願「蝕章一成」,但仍睇好樓盤長遠跑贏大市,只是賺多與少的問題。不過,如果只是因為品牌、而不理實際價值,深信樓價不跌,以下數個新地樓盤血的教訓,或者可供Yoho非買不可的買家一個參考。新地最經典蝕讓盤,包括2010年以座擁遊艇會海景為賣點、以高價開售的鴨脷洲南灣。六年間,很多樓盤升幅超過一倍,但過去兩年,南灣合共錄得83宗買賣個案,全部都由新地買入,然後易手。83宗裏面,有約三分一(25宗)賬面蝕讓,其中一宗勁蝕23%或471萬元。另一個盤,是2011年新地以定價貴絕同區姿態推出的筲箕灣單幢盤i.UniQ譽都,樓盤去年堪稱港島蝕讓王。入伙至今錄14宗成交,13宗蝕賣轉手,幅度介乎1.8%至29.2%。一個高層兩房戶,去年11月以600萬元售出,呎價僅12,848元,樓價四年跌三成,賬面勁蝕248萬元。尚餘一宗錄得賬面0.7%微利,惟扣使費,原業主均輸錢離場。新地樓質素有保證是事實,但質素唔等於可以合理化不合理的定價。盲目入飛搶購,以為賺硬,這種直覺,其實是錯覺。代《收市閒情》一周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31/197547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863

6個女仔5對腳?又一視覺錯覺相

1 : GS(14)@2016-12-28 08:12:14

三五知己聚會拍照,這張照片看來很普通,卻在社交網引發熱烈討論,因為仔細一看,這六個女孩似乎只有五對腿,左邊第三位女孩的腿到底去哪裏了?社交網Reddit用戶「jr0d7771」貼出這張照片,六名女郎笑靨如花,腿部卻古怪不已。網民「Kacie1989」留言道︰「我覺得是(左邊)第一位女孩的腿叠着第二位女孩的腿。」也有人猜測,第二位女孩的腿可能只是被第一位女孩遮擋着,而左邊第三位女孩扭着腰身而坐,令她的長腿看來像是屬於第二位女孩的。有網民發現另一個古怪的地方,就是右邊第一位女孩的腿似乎長得很詭異。今年10月有另一張照片也引起網民瘋狂猜想,三位女孩在公園長椅排排坐拍照,但長椅看起來竟像是隱形一般,令人疑惑萬分。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8/198792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326

曾淵滄專欄:熱搶細戶只是錯覺

1 : GS(14)@2017-04-08 19:37:50

傳媒熱烈地報道全城熱搶一房戶,北角維港頌一房戶售價逼近千萬元,給人一個印象細單位供不應求。實際上,這是錯覺。維港頌大單位呎價4萬元,細單位呎價3萬元;啟德一號的情況也是如此,大單位呎價超過2萬元而小單位呎價1.6萬元,傳媒為甚麼熱烈地報道這些小單位出現搶購現象?相信是因為地產商手上的大單位很缺乏,不擔心賣不出;相反,細單位很多,要努力宣傳才賣得出,一個呎價4萬元的大單位,至少7,000萬元才有資格當業主,地產商不需要通過傳媒宣傳,而是私下尋找有錢的熟客購買,300呎的單位就是面對公眾的,需要大事渲染「搶購」的現象才能吸引更多人搶購。才一年多之前,樓價低迷,傳媒就天天出現大劈價的新聞,記住,傳媒永遠是錦上添花及落井下石。雄安新區概念股金隅(2006)只炒兩天就下跌了,最主要原因是炒家過度憧憬雄安新區的發展會馬上為金隅帶來巨大利潤。不過,雄安新區的開發,第一階段是政府出面收地,拆遷舊樓,這個階段相信要用一年以上時間才能完成,換言之,至少得等多一年,金隅才能得利,過去幾天入市者皆是短炒投機者,見勢不對就沽出。聯通(762)股價日前突然炒高後停牌,之後正式宣佈將進行股改,「好消息」一公佈,昨日股價就下跌,打回原形。實際上,股改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中性的消息,關鍵是如何改?引入甚麼新股東?當然,如果引入騰訊(700)、阿里巴巴,應該是好消息,如果引入的新股東無法使聯通業務增長,那麼只是中性的消息。曾淵滄財經評論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7/199820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507

財經評論:專家很準的錯覺

1 : GS(14)@2018-01-08 01:29:03

一年容易又尾聲,多家報章雜誌報道2017年回顧及明年股市預測。筆者忽發奇想,讀者不妨玩個遊戲,每年初記低預測,然後年尾檢閱,睇吓專家有幾準。為尋求如何測量「預測」,筆者特意拜讀《超級預測》。書中提到,有些所謂專家,預測政經大事的準確度,與黑猩猩扔飛標無異;當預測的年期越遠,越不準,基本上一年開外的,表現遜黑猩猩。書中又教路,要量度這些驚天「預言」,每個預測都可問三點:預測內容、時間遠近、在甚麼情況下發生,然後用概率評估準繩度,先決條件是不能含糊。但問題來了,不少股市預測都好含糊,變相難以計算準繩度。例子有三:第一,預測從不畀數字。只會說「不錯」或「可觀」的升幅,沒有數字印證,容易走盞。第二,不說具體項目,不會明言到底是收入還是純利,多說「相關表現」,萬里通行。第三,最常見,永無具體時間表,只有短中長期,甚至「隨時」兩字,真是「隨時」都可應驗。這樣的預測根本無從衡量,變相不會錯,亦在某些股民心中形成了專家很準的錯覺。讀者不妨留意,有誰經常「連中三元」,也用以上三例,檢驗其分析有幾含糊。題外話,《超級預測》的作者有一個超級預測者組織,預測世界政經大事,翻查其網站,英國脫歐、美國大選俱估錯。記者:張浚浩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8/202577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4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