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ERP收购战潜台词 转型服务进行时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8/1MMDAwMDE4Mzk1Mw.html


ERP软件的下一步向何处去?

经过十余年发展,本土ERP软件企业走过“跑马圈地”的初级阶段后,近期纷纷通过各自的动作,给出了一 个不约而同回答:向管理服务转型。

依靠提供服务赚取利润已经是国际软件巨头通行的做法。不少业界人士表示,后金融危机时代,包括制造业等传 统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更为专业化、平台化的阶段,ERP软件厂商应该适时而变。

作为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重要一步,ERP软件厂商同 时开始强调“走行业化道路”,更有针对性地向各个行业进行渗透,并为此大举展开并购。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在ERP软件行业发生的并购就达5 起,收购金额近6亿元规模,其中又以用友、金蝶等一线ERP厂商为主。

向服务转型

6月初,一个 号称仅高端会员参与的“金蝶明珠会”在深圳成立。包括金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等500多企业高管均在俱乐部成立仪 式上露面,并宣布加入俱乐部。

该俱乐部由金蝶软件等公司发起,旨在为会员提供高端增值服务,帮助会员企业提高企业形象。在行业人士眼中,它 与金蝶软件近期执行的一项重大战略转型相关。

金蝶公司近日成立了独立于软件事业的一级部门——咨询事业部。该事业部面向销售规模在10亿元 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主要为集团公司提供包括管控、战略、IT、供应链等在内的咨询服务。

与此同时,金蝶公司与IBM合作进行的一个有关与 “服务”的项目也浮出水面。据金蝶集团的CFO陈登坤介绍,IBM将针对金蝶提供的相应软件及解决方案成立一个专业实施交付团队,为客户提供软件交付之后 的系列服务。

通过咨询服务事业部提供前端咨询服务业务,通过与IBM合作满足后端客户服务需求,“两条腿走路”策略开启了金蝶公司由产品公 司转型服务的大幕。陈登坤表示,目前服务创造的营收占金蝶总收入不足10%,公司希望通过一个阶段努力,服务收入的比例超过50%。

事实 上,选择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并非只有金蝶一家。在近日举行的大连软交会上,用友集团总裁王文京说,对应着客户和市场的变化,国内软件企业也在从销售标准化 软件本身向软件服务转型,用友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在制造业领域占据较大份额的ERP厂商鼎捷软件也在近期举办的相关信息化论坛上 大谈应用服务的重要性。该公司总裁修俊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ERP行业而言,咨询是很重要的功能。对于进入咨询市场的方式,他认为,这个市场上有很多 合作伙伴,鼎捷不会采取与金蝶类似的方式进军服务市场。但是,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应用价值服务导向是大势所趋。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信息化

事 实上,不少ERP软件公司两年以前已经看到这一趋势并提出转型服务的口号。但是,从实际的商业运营角度看,国内ERP厂商仍然处于“价格战”、“渠道 战”、“地盘战”的初级竞争阶段,对服务的认识也较为简单。

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多企业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有业内人 士认为,对ERP软件已有应用的公司提出了新的信息化需求,这使得ERP厂商原先单纯卖产品的策略开始失效。

鼎捷集团研发总裁周忠信认为, 企业信息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的是为得到数据;第二阶段是通过软件协助作业标准化;第三阶段则是帮助企业进行趋势预测、商业智能管理等战略层面的决 策管理。金融危机以前,大部分企业使用ERP软件的目的都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阶段,但是随着经营环境变化不确定性加剧,越来越多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在“升 级”,即开始向第三阶段发展。

正是这种客户意识和需求的转变,促成了ERP厂商集体转向服务的洪流。不过,对于向来以产品为主导的本土 ERP厂商来说,为用户提供服务意味着不仅要懂软件,还要对客户的运营、管理有深入了解,能够组建起足够成熟、专业的服务队伍,其本身面临巨大挑战。而另 一方面,向来擅长服务的国外软件公司,也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力度。

“其实我们已经发现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金蝶软件咨询事业部总经理曲 海燕说,国内软件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能够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需要个性化的贴身服务。

收购的潜台词

修 俊良认为,软件的销售商转变为服务商,软件产品必须从过去单一功能转变为一体化效益提升平台。也就是说,ERP厂商必须从过去一个通用型的软件转型为深化 行业应用软件。

正是基于对这种趋势判断的共识,ERP软件厂商都开始加大对行业解决方案的投入。而通过收购方式加快向各产业纵深布局,成为一线ERP企业首选。

以 用友公司为例,该公司近日出资4.91亿元收购英孚思为100%股权,英孚思为是从事汽车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的知名公司。在过去2年间,用友软件一举 并购了10多家公司,合计斥资超过6.5亿元。王文京表示,未来用友还将不吝资金继续积极寻找适合并购的企业。

另一家ERP巨头金蝶软件也 不甘示弱。今年1月22日,金蝶斥资2000万元收购了国内房地产行业软件厂商深圳市嘉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3月2日,该公司又斥资2100万元并购国内 PLM专业软件厂商广州普维科技有限公司。据金蝶透露,其今年用在收购上的预算将达到1亿元规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42

《中国式价值投资》--永恒的正在进行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jfmo.html


一部《葵花宝典》,引无数武林英雄竞折腰。历来,投资和投资机构成了股市的两大门 派,巴菲特和索罗斯各擅其雄,双峰并峙,在常人眼里竟似水火不相容。纵观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年,从最初的完全投机到价值投资,再从价值投资到思考投机的核心 价值,诸多参与者一直都希望寻找到这样一部股市的《葵花宝典》。那么,吞吐万金的股市,是否有这样一部宝典?

 

  


在知名私募基金经理李驰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他继《白话投资》之后新近推出的《中国式价值投资》。


 

 作者认为,巴菲特和索罗斯的理念 并不对立,反而有许多共同之处。他融合了两位大师的投资智慧,自创了“巴索组合拳”,推演出了中国式价值投资之道:即以巴菲特倡导的价值投资方法选择值得 投资的股票,以索罗斯宣扬的趋势和周期理论去选择合适的买卖时机。

 

 


 具体又该如何操作呢?“价值投资”其实很简单,就是发现好公司,在便宜的时候买,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全部精华;而 “趋势和周期理论”则是为“低买高卖”服务的,讲究从大处着眼, 认准未来的大势和趋势,分清涨跌的概率和幅度,不计较一时涨跌,甚至有时还需要主动买套,以赢得主动。


 

 应用对趋势的预判来确定买卖时机,是作者从索罗斯那里吸取的“烽火台瞭望者”式经验。在中国,因为没有资本利得 税,所以短期买卖的成本不高,较西方国家更具备“低买高卖”的操作空间。巴菲特一般持股时间较长,也和股票收益要交税(持有时间越短,税率越高)有重大的 关系。

 

 总体而言,投资最重要的是克服人性的贪婪和恐慌,在众口一词中淡定对待市场起伏,精选好股,择机出手,理性判断, 独立思考,才能实现资产不断增值,才能悟出投资之“道”。而事实上,许多投资者仅限于“术”的层面,费心寻找成功捷径和万能投资,其实是盲人摸象,走了误 区。

 

 李驰,现为深圳同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具有18年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经验。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分析,于20078月出清 持有A股。

 

 对于后市,作者认为,只要具备几个条件,中国股市就会再次出现波澜壮阔的大牛市。首先就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明朗,其 次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确定,再有就是中国农业银行顺利完成上市。只要这些事件都完成了,那么A股很有可能走出一波大牛市,沪指4000点 是完全可以看到的。《中国式价值投资》--永恒的正在进行时

 

 本书文笔不错,将深邃的投资理论、理性的投资行为和淡定的投资心态,以生动清新的比喻、跳跃戏谑的文字,娓娓道 来,让人感悟甚深。此外,作者还是一个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者”,书中的许多插图就是作者带着投资之心所欣赏到的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让读者 在领悟“投资正道”之余,不免对投资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心生向往,这也算是作者对“中国式价值投资之道”有意无意的营销之道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句貌似不太准 确,加注一下:

   

同威最擅长的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参与的、并将延续到生命终点的投资实 践活动[同威的首只二级市场阳光私募信托基金诞生于2008.08.08。附带说一句,国际基金评级机构对国际上(不含国内)五年内的基金业绩不做评级, 原因不言而喻];


 
   

同威最不擅长的就是各式营销之道。作者在书中与博客上只是一直在“现 身说法”明示一个事实[更多的人关注更多的是目前“丢人现眼”的短期业绩],那就是:任何一名本份而不过分聪明的投资人,都可以在中国通过长期坚持实践价 值投资,有能力轻松地过上“行万里路”的美好生活。

 
    《中国式价值投资》+本博客+不断动态延续中的公开业绩=永恒财富增值线路图的现在进行 时




高铁进行时:南车北车合并课题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5/2NMDAwMDIxNDM2NA.html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中国高铁业百年难遇的盛世就在眼前。

然而,盛世也引发了国内各巨头鏖兵高铁市场。其中,以国内两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南车集团(下称南车)和中国北车集团(下称北车)的竞争最为激烈。

1月4日,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将南车、北车合并正成为一个央企重组的新课题。

南车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国资委、铁道部等相关部门提出了将南车与北车合并,目前正在酝酿和论证该问题。

但上述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铁道部和发改委就南车、北车合并存在不同意见。

本报记者从国资委获悉,“十二五”期间,国资委除了继续推动将122家央企缩减至100家以内的任务,还要在此基础上打造30-50家“精品”央企。而南车集团被国资委列为打造“精品”央企的目标范围。

南车、北车合并计划重启动

早在2003年国资委提出将央企整合至100家以内的目标,市场就传出了南车、北车合并的消息,但该消息一直未获证实。

据 本报记者了解,南车、北车原本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被分拆为中国南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南车前身)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 有限公司(北车前身),并划归国资委管理,南车、北车两大集团因此成为独立的竞争对手,业务按地域划分,南方的企业划归南车,北方的企业划归北车。

然而,北车2008年7月成立北车股份,并在2009年12月在A股上市,南车则在2008年8月实现“A+H”模式的整体上市,南车、北车合并计划被市场看空。

由于南车、北车实力势均力敌,从而形成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双寡头”,两者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也格外激烈。

南车、北车资产实力相差不大。据本报记者了解,南车已提出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的目标,北车2015年的营业收入目标则是1400亿元。

2010年,北车主动打破了当初行政规划的“南北分治”格局,先后进入上海、福建、昆明等地区,而这些都是南车的传统地盘。

南车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国资委一直在推动南车、北车合并,只是随着两家公司均在发展壮大,国资委苦于没有整合机会,南车、北车合并计划也就“被搁置,但没有被放弃”。

2010年8月,王勇接任李荣融担任国资委主任后,南车、北车合并计划重启。

知情人士表示,王勇到任后,开了一个央企重组会议,调整了“央企重组至100家以内”的具体执行方案,其中,南车、北车合并被列为一个新课题,并对两家企业寄予“大而强”的厚望。

暗战

2010年12月31日,南车集团总裁郑昌泓对本报记者表示,南车、北车不但业务重合度很高,在股票市场上,也一直是“他降我也降,他升我也升”。

由于南车、北车业务几乎一致,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双方竞争关系明显,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例如,在融资计划上,双方已开始暗自较劲。

去年,北车方面在募资公告中表示,“此次募投项目投产将推动公司分享铁路运输设备业快速增长期,未来3年年均增速30%,2011年收入翻番。”

2010年11月20日,南车董事长赵小刚在公开场合表示,预计中国南车未来几年业绩增长速度不会低于过去的年增长20%,并争取能够快于首发已过会的竞争对手中国北车进行再融资。

上述南车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各地轻轨项目实行招标制,南车和北车几乎不可避免正面交锋,“我去造一个高铁,他也会去造一个,不管合不合理”。

南车和北车的竞争在海外业务方面尤为明显。本报记者获悉,在土耳其的一个机车招标项目上,北车刻意压低南车的投标价格,最终导致该项目被一家韩国公司抢走。

本报记者还了解到,铁道部曾严厉批评北车在海外高铁市场的恶性压价行为。

“北车的恶性压价,把该项目的投标环境都搞坏了,也把中国人的信誉搞没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一位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南车集团的一位管理人士也对本报记者坦言,双方的竞争是“让人非常难受的”。后来,铁道部对南车、北车的海外市场进行了重新划分,例如,俄罗斯的市场归北车去投标,中东归南车。

合并之难

不过,南车、北车迟迟不能推进合并计划自有难处。上述南车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家公司合并有利有弊。

有利的地方,也是国资委和铁道部支持二者合并的目的,即南车、北车合并后,会减少恶性竞争,也会避免资源浪费,尤其是海外业务方面,可以形成一个拳头。

但北车、南车一旦合并,将遭到下游客户的反对,这也是国家发改委反对二者合并的理由——南车、北车合并后,将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形成新的垄断。

“特别是在各个城市的轻轨地铁,以前南车、北车各3家公司投标,合并后,一家集团要协调6家子公司,由一个领导人做主,就形成了新的垄断。”南车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上述南车高层表示,南车内部对合并持支持态度,因为两家公司合并后,必定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全球老大,可以减少很多资源浪费。

然而,在南车、北车“双寡头”的局势下,用何种模式将二者合并,在央企重组史上,尚无先例,这也是国资委正在研究的重组课题。

此外,北车上市公司也正在逐步收购旗下轨道交通装备业务资产,从而实施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北车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后,国资委如何在资本市场整合两家整体上市公司,也是一个难题。因为,按照国资委的计划,央企整体上市后,将去掉集团公司这一壳公司。

上述南车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感叹,南车、北车合并,从理论上说,“是再也应该不过的事情”,但从操作上说,“在现有体制下,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工程機械「中國智造」進行時

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1107/t3720228.htm

  2010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額突破4000億元,產量和銷售額雙雙躍居全球第一。權威預測顯示,2011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5000億 元,2015年將達到9000億元左右。而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上,10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進入全球10強。
銷售規模快速膨脹的背後,凸顯的是工程機械行業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路徑。龍頭企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以資本和研發為兩翼,充分利 用資本槓桿,由跟隨到自主研發和創新,不斷推出代表中國甚至全球先進水平的產品,從而使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逐漸成為全球行業增長的主導者。
如今,嘗到資本甜頭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開始以香港資本市場為基石,試水國際資本市場,初步構建起了以國際資本平台為支撐的全球化市場體系。

  2011年一季度,中國機械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速均在29%以上,保持了2005年以來持續增長的勢 頭。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近日透露,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工程機械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7%左右,至「十二五」末達到9000億元,出口額將突破 260億美元(圖1)。而英國工程機械諮詢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工程機械銷售額約佔全球市場的40%(圖2)。


推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疾速做大的動力,是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科技、山河智能等企業迅速做強,在產銷規模和自主研發上加速向國際巨頭靠攏。
數據表明,2005至今的6年,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時期。
2005年,全球工程機械行業老大卡特彼勒機械業務銷售收入達229.31億美元(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8.0702計算,約合 1850.88億元),而當時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開發、製造和出口企業徐工集團全年的營業收入為170億元,三一重工主營業務收入僅為25.37億元,即 使是中國工程機械全行業1620億元(2006年)的銷售收入,也難望其項背。
5年之後的2010年,三一重工實現營業總收入339.55億 元(三一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02億元),其中混凝土機械以27.2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位列世界第一;中聯重科實現營業總收入321.93億元。儘管與卡特彼 勒2010年全球機械業務277.67億美元(假定匯率不變,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8.0702計算,約合2240.85億元)的銷售收 入尚有較大差距,但在5年時間中,中國工程機械領軍企業將這一差距從11倍縮小到約4.5倍(圖3)。


分析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崛起,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製造成功升級的樣本—從被資本化下的非常規狙擊、苦練內功到試水境外資本市場,工程機械企業正詮釋一條「中國智造」行之有效的路徑。

  「被資本化」下的非常規狙擊外資巨頭
  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資本啟蒙,發端於外資跑馬圈地下搶佔生存空間的本能。
本世紀初,在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還處於一片懵懂之際,嗅覺靈敏的外資工程機械巨頭悄然在內地積極擴張。2005年3月初,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 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出資130.8萬元和43.6萬元,以股權併購方式分別獲得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權。卡特彼勒僅用 174.4萬元便將這家擁有40多年歷史、年銷售收入10億元、年生產能力5000台、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排名第七的國有企業40%的股份收歸囊中,且提出 有權在未來3年內隨時收購山工機械其餘股份。
至此,卡特彼勒在中國內地的佈局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該公司已在中國擁有了11個生產基地、2個研發中心和1個培訓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發動機公司、山西鑄造公司、天津亞實履帶公司等。
實際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工程機械企業,卡特彼勒當時正籌劃在中國展開一場幾乎囊括國內製造業龍頭企業的併購擴張計劃—其計劃併購的對象包括廈門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而在收購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之前的2004年,卡特彼勒聯合華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美國國際投資集團、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凱雷亞洲投資公司和花旗 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等外資投資機構,意欲成為徐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機械(000425)的戰略投資者。2005年10月,凱雷與徐工集團簽訂了相關 的收購協議書。
面對外資巨頭的強勢來襲,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開始以非常規方式對抗境外資本的入侵。
就在凱雷入主徐工機械即將塵埃落定之時,2006年6月6日-12日,時任三一重工執行總裁的向文波在博客上連續發表《戰略產業發展的主導權是國家主 權》、《三億美元,三一能否收購徐工?》、《徐工併購:一個美麗的謊言!》三篇言辭激烈的文章,抨擊徐工機械改制,譴責「徐工資產被賤賣」。同時,向文波 更是不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以博客形式發表收購言論—表示三一集團願意以4億美元競購徐工機械82%的股權。三一重工、徐工集團與凱雷由此展開了那場 轟動全國的口水戰。
回頭去看,這場口水戰的一大功效,固然是引起了商務部等部委對外資收購戰略性行業龍頭企業的關注,並採取謹慎審批原則,最 終使得凱雷收購徐工流產。更重要的是,這場監管機構、投資者廣泛關注的討論,喚醒了眾多企業自主發展的信心。2007年3月24日,時任廈工股份 (600815)證券事務代表的葉維萍稱:「我們已經和卡特彼勒完全不接觸了。」2004年之前,廈工集團曾與卡特彼勒頻繁接觸。與此同時,國內另一工程 機械企業龍工集團也傳出與卡特彼勒中止戰略合作談判的消息。
通過這種非常規的對決,外資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步入冰河期,這不僅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贏得了喘息機會,也為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國內工程企業接下來的資本角逐與升級埋下了伏筆。

  借助資本槓桿提速追趕
  外資巨頭的野蠻入侵在讓國內同行驚愕的同時,也讓他們領略到了資本的魔 力,打開了眼界。隨後,已在A股上市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利用日益完善的國內資本市場加速資本運作的步伐,積極利用融資租賃等資本槓 桿,苦練資本內功,打造支持機械業務持續增長的資本平台。

  整體上市做大資本平台
  為了提高業務規模,完善產業鏈,徐工機械、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國內機械龍頭先後完成了整體上市。
2007年3月20日,中聯重科公告了一攬子收購大股東資產的議案,擬自籌資金4.48億元收購大股東經營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的部分股權,以及所屬的土 地、設備、建築物等配套性資產。通過此次一攬子收購,中聯重科大股東—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將實現整體上市。
中聯重科引入聯想投資 為戰略投資者,並以聯想為橋巧妙搭建了整體上市的架構,同步實現了管理層的MBO。中聯重科整體上市的完成,使得國有股東、管理層、財務投資者以及公眾股 東的利益趨於一致,減少了股東之間的衝突,為中聯重科的後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聯重科由此蛻變為一家國有控股、多種資本參股的現代企 業,消除了體制之困,為之後H股上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中聯重科一步到位的果決不同,三一重工採取了分步收購三一集團及相關公司資產的方式 完成了整體上市。2008年10月10日,三一重工公告稱擬定向增發購買梁穩根等10名自然人擁有的三一重機投資有限公司(註冊地:維爾京)100%的股 權,掀開了三一重工整體上市的序幕。2010年6月,三一重工公佈了兩項收購議案—擬以22.8億元收購湖南汽車及三一汽車100%股權,以及大股東三一 集團注入的汽車起重機和工程車輛等資產。加上之前已經注入上市公司的樁工機械、挖掘機等資產,三一重工對這兩項資產的收購一旦完成,標誌著歷時近兩年的三 一集團全部工程機械資產整體上市圓滿收官。
借助資本運作,三一重工從單純的混凝土機械領軍企業轉變為全面綜合的工程機械生產商,成為行業內首家市值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
2009年6月26日,徐工科技發佈公告稱, 中國證監會已核准公司向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發行股份購買相關資產。至此,中國工程機械第一品牌的徐工科技整體上市的計劃實現了重大突破。集團同時承諾,未來還將繼續注入未上市的資產。
憑藉資本利器迅速擴張,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進入加速上漲的通道(圖4)。

  利用融資租賃的槓桿效應撬動業績
  嘗到資本甜頭之後,國內機械行業龍頭也紛紛借鑑國際經驗,將融資租賃打造成推動業務規模快速做大的又一個資本利器。
據中國金融學會金融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田青介紹,目前美國每年總設備投資額中有30%是通過租賃解決的,而在中國這個比例僅為1-2%,「融資租賃將 越來越受到中國大型設備製造企業的追捧」。事實上,卡特彼勒、馬尼托瓦克、克雷克斯以及小松等國際工程機械巨頭的融資租賃業務均已佔一半以上。
2004年,卡特彼勒在北京成立融資租賃機構,第一次將工程機械融資租賃業務帶進中國市場。2006年4月20日,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北京)有限公司 (原「北京中聯新興建設機械租賃有限公司」)獲中國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批准,成為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這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獲融資租賃資質的企 業。隨後,中聯重科又成立了中聯融資租賃公司,這是中國內地唯一兼具外資融資租賃資質和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資質的融資租賃公司,目前在中國內地擁有中聯 重科融資租賃(北京)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融資租賃(中國)有限公司兩個業務平台。
中聯融資租賃公司為中聯重科旗下各類機械設備的銷售提供金融 服務—給予客戶2-4年的租賃期,當期銷售所實現的現金流入向以後年度遞延,然後融資租賃公司再將應收融資租賃款質押給銀行,從銀行取得貸款。對客戶而 言,融資租賃業務具有首付低、還款時間長、迴旋空間較大、操作方便等特點,而且,可以以較低的資金門檻和較少的時間成本,獲得設備的使用權。
通過融資租賃的槓桿放大效應,中聯重科的銷售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中聯重科通過融資租賃實現的設備銷售額超過5億 元,2008、2009和2010年分別超過了24億元、94億元和150億元。截至2010年底,中聯重科的融資租賃銷售業務已佔到總銷售收入的 30%。在融資租賃的驅動下,中聯重科2007年以來的營業收入年增長率均超過50%,遠超29%的行業平均水平(圖5)。


融資租賃槓桿效應激發的市場潛力,讓其他工程機械企業紛紛跟進,三一重工、徐工機械、柳工 (000528)、玉柴等大型設備製造企業先後湧進融資租賃領域。2009年7月,三一集團宣佈與智聯騰華聯手打造融資租賃平台。時隔不久,中聯重科也宣 佈向北京中聯新興建設機械租賃有限公司增資13.32億元。2010年12月,三一集團、湖南華菱集團有限公司和湖南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發起成立三一汽車金 融有限公司,其中三一集團出資7.4億元,佔股92.5%。2010年8月20日,柳工披露非公開發行A股預案,計劃將預計募資30億元中的3億元用於旗 下融資租賃服務平台—中恆國際租賃有限公司的增資項目。

  以研發打造
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
  借助國內資本市場與融資租賃兩大利器,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快速成長,行業規模迅速做大。 與此同時,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通過不斷增加研發開支,並借助政府補貼,從研發設備與新產品著手,以資本反哺研發,從根本上提升綜合競爭力(圖6)。

  與此同時,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還探索借助外力加強自身研發實力。2008年7月2日,三一重工旗下境外 子公司SANY Germany GmbH與德國RWE POWER Aktiengeselllschaft股份公司簽訂了24.82 萬平方米購地合同用於三一重工德國貝德堡產業園建設,根據2009 年1 月29 日簽署的聯合聲明,三一重工將投資1億歐元建造生產車間、研發中心及培訓基地。三一重工德國貝德堡產業園於當地時間2011年6月20日正式開業。 2010 年2 月22 日,三一重工與巴西聖保羅州政府達成了投資兩億美元在聖保羅州建立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基地的投資意向,公司擬在該地區建立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基地。
自主創新能力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未來打開了巨大的上升空間,各路資本開始湧入這一行業。2010年4月31日,熔安重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工程機械基 地項目建設論證會。該項目總投資60億元,建成後將形成年產液壓挖掘機3萬台、履帶起重機1000台等多種工程機械產品的製造能力。2010年5月20 日,中國中鐵計劃投資30億元建設的中鐵南方裝備製造基地舉行開工儀式,該基地將涉足橋樑鋼結構、鐵路工程機械、海洋工程機械、港口工程機械和風力發電設 備等五個項目。2010年6月1日,奇瑞旗下的蕪湖瑞創叉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創)首批1-10噸叉車全面下線。瑞創的總投資額預計達6億元,規劃年產 叉車、裝載機等多種工程機械產品3萬台,年銷售收入約可達40億元,出口額每年可達2億美元。
在資本的推動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迅速騰飛。 2006-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分別為1620億元、2223億元、2773億元、3157億元、4034.97億元(截至2010年11 月),分別遞增28.37%、37.22%、24.74%、13.85%、27.81%(圖7)。目前,中國已超越北美、日本、西歐,成為全球最大的工程 機械市場。

  試水境外市場
  經過近幾年的苦練內功,許多大型工程機械企業在技術、質量等方面已可比肩國際同行,利用成本優勢走出國門遂成共識。
繼2001年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Powermole Ltd.)之後, 2008年,中聯重科再次出手,收購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在這起併購中,中聯重科以1.626億歐元現金支付的方式(約合17億元)間接獲 取CIFA60%的股權。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壓力,也讓中聯重科意識到搭建海外資本運作平台的重要性。
構建海外資本平台最直接的益處,是提升 企業的國際知名度。雖然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企業在國內已聲名鵲起,但在海外,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還非常薄弱。再者,搭建海外融資平台可為企業 開闢多渠道融資渠道,緩解企業海外擴張的資金鏈風險。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可以借助海外資本平台進行跨地區的資源整合,提升企業國際化資源的整合能力,有助 於實現企業、產品和市場「三位一體」的真正國際化。於是,境外上市成為這些率先走出去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的一致、首要選擇,而中國香港因其天然優勢成為首 站。
2010年,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不約而同地啟動H股計劃。2010年12月23日,經香港聯交所核准,中聯重科全球發售8.69億股,其 中,95%即約8.26億股進行國際配售,5%即約4348萬股在香港公開發售,發行價格為每股14.98港元,募集資金約130億港元。至此,中聯重科 (01157)成為湖南首家「A+H」股上市公司。2011年1月6日,中聯重科總額達1.3億股的H股超額配售權獲得全額行使,募資約19.48億港 元,加上此前募集的130.33億港元,其H股發行募資總額近150億港元,創1998年以來全球工程機械行業融資之最。目前,中聯重科已在六個國家(或 地區)建有上市融資平台。
2011年1月5日,徐工機械也宣佈了H股上市計劃,發行上限為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20%。對於走出去的工程機械企 業而言,香港地區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企業進行海外資本運作,而海外上市地的選擇也不會僅侷限於中國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等 地的證券交易所將會出現更多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身影。
此外,一些企業也利用國際市場司空見慣的融資租賃模式拓展海外市場。2008年10月, 中聯重科正式啟動「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全球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以「中聯重科租賃(香港)有限公司」為全球總部,澳大利亞、俄羅斯、意大利、美國等各地子公 司同時運營的融資租賃全球服務體系。2010年11月22日,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公司分別與美國ACP公司和俄羅斯RSS公司簽約合作。至此,其海外累計簽 約合同額達1.13億元。
祁俊預計,到2015年,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額將達到200億美元左右,成為世界出口大國,「國際市場將是未來中 國工程機械企業爭奪的焦點」。而帶著資本烙印出海的工程機械企業是在波濤洶湧的國際資本市場折戟沉沙還是遊刃有餘,目前尚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未來的強 者必將在國際資本舞台上長袖善舞的企業中誕生。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現金流狀況很「微妙」 賽維LDK裁員進行時

http://www.eeo.com.cn/2012/0414/224527.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嚴凱 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賽維LDK」)如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該公司正在裁員以緩解困局。

4月8日,賽維LDK位於新余總部的硅片事業部開始第一批裁員,工作不滿兩年的將被全部辭退。賽維LDK新聞發言人李龍吉稱,本次人員調整主要是為了控制成本。

本報獲悉,由於賽維LDK負債率過高,以及考慮到光伏行業目前的慘淡境況,一些原本計劃與賽維LDK展開合作的銀行正考慮收緊「銀根」。「它的負債率那麼高,放款會有很大的風險。」賽維LDK總部所在地新余市當地的一位銀行界人士直言。

裁員風波

按照賽維的裁員計劃,第一批從4月8日開始,主要針對的是新余總廠的硅片事業部員工。第二批裁員也將啟動,但具體方案不詳。

賽維一位中層人士告訴本報,全部兩批裁員都能在4月15日前全部完成。此次裁員的具體標準是,在賽維工作不滿2年的員工將全部被辭退。

賽維目前共有2.5萬名員工,其中新余總廠硅片事業部員工數有1萬人左右。據瞭解,此次裁員規模估計會超過千人。據該中層人士透露,被裁員員工的補 償方案則是:工作不滿1年的賠償1個月工資,工作滿1年不滿1年半的賠償一個半月工資,工作滿1年半不滿2年的賠償2個月工資。

賠償部分按照向前推12個月的平均月工資結算。不過,副主管和助工以上級別的員工(含副主管和助工),不在此次裁員範圍內。

對於工作滿兩年的員工,如果主動提出辭職的將不予賠償。而如果在賽維工作滿2年,所在車間崗位飽和,也將安排在家待崗,待崗工資為每月600元。

不過,一位賽維員工稱,事實上並不只是硅片廠,也不只是滿兩年,有些部門工作超過兩年,不到三年的也被列入了裁員序列。

工作滿三年的員工,安排分流轉崗。工作滿三年以上,且車間人員飽和的,將安排休長假,三月一休,每月660元,可續休。

賽維此次之所以裁員,除了整個市場不景氣因素外,還與德國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Q-Cells陷入財務困境有關。4月3日,Q-Cells已向當地法院提交破產申請。

2011年,Q-Cells全年虧損額高達8.46億歐元 (約合11億美元),產品跌價與銷售不暢使得入不敷出的Q-Cells步履維艱。

Q-Cells此前是賽維硅片的最大買家。雙方曾於2007年底簽訂了一份長達10年的合約。按照合約規定,從2009年到2018年,賽維將向Q-Cells提供4.73萬噸的硅片,這份訂單佔據賽維未來計劃產量的30%。

2009年底,Q-Cells單方面停止了與賽維的供貨合同。業界認為,Q-Cells終止供貨合同使得賽維的硅片廠產能過剩。

除了裁員,賽維還面臨著欠薪。有消息人士透露,江西賽維百事德今年前三個月還未發放員工工資。一位員工稱,儘管向上反映,但工資仍舊被拖欠。

截至記者發稿,未聯繫上賽維百事德方面對此事予以置評。

高負債率

4月11日,賽維LDK宣佈將2011年四季度財報發佈時間由原來的4月12日盤前修改至4月30日盤前。該公司稱,修改的原因是管理層需要額外的時間來完成某些項目,包括長期資產的減損分析、存貨減記的評估以及某些應收賬款的規定等。

賽維LDK 去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負債27.47億美元(約173億人民幣),負債率高達227%,為全行業之首。

本報獲悉,賽維的財務狀況已經被多家銀行列入了「慎重考慮」範疇。新余市當地的一位銀行界人士稱,由於負債率過高,賽維的現金流狀況「已經很微妙」。

接近新余市政府的人士稱,賽維是新余市乃至整個江西省重點扶持企業。「在新余市,以及整個江西省,賽維能夠得到各種政策優惠,一些貸款也往往由政府牽頭。」該人士說。

按照新余市政府的願景,到2015年,賽維LDK將致力打造六大產業集團,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目前看來,賽維的這一規劃很難實現。

今年一季度以來,硅片均價已跌至每瓦0.30美元,而一年前硅片的價格在每瓦1美元水平以上。IMS Re-search報告稱,預計截至2012年年末,硅片均價將同比下跌25%。多晶硅價格將加速下跌,較同期下跌33%。

「再加上失去了Q-Cells這樣的大客戶,賽維的硅片產能不僅過剩嚴重,並且賣不出價格。」賽維內部人士稱,

有消息稱,賽維的硅料業務目前也出現了訂單問題。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國內一些組件廠商也開始將部分訂單轉向了保利協鑫,原因是對方出價更低。

去年1月份,賽維與國開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另外一家主要中資銀行下屬四家資產投資公司(下稱「投資方」)達成出讓賽維旗下多晶硅廠部分股權的「對賭」協議。

根據該協議,投資方將從賽維LDK硅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總額為2.4億美元的可轉債優先股。協議同時規定,如果2011年度這一投資的內部收益率達不到23%,賽維LDK必須用現金來補償投資方。

而其中對賽維最為有利的一條規定則是如果賽維LDK的多晶硅廠能夠在2011年成功分拆上市,投資方將放棄這些潛在的補償。

但由於市場行情原因,以及賽維股價暴跌,原計劃的10億美元的融資額縮水至2-3億元,導致多晶硅業務的上市計劃被迫擱淺。這也意味著賽維「對賭」失敗。



貸款收費整肅進行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12_all.html

 最近,光大銀行望京支行的填單台上多了一本約一公分厚的《服務收費表》,在「諮詢顧問費」的備註欄寫著「小微企業免費」。這是銀監會推進銀行業不規範經營專項治理的要求。

  嚴格限制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諮詢費等費用,也是國務院4月19日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中,緩解小型微型企業融資困難的措施之一。

  銀行收取與貸款相關的費用,這一曾經的行業慣例現正處於風口浪尖之上。在銀行自查、當地銀監局檢查之後,過去幾週,銀監會12個督查組正在各地現場檢查。接下來,銀行還將面臨發改委及其下屬物價局的專項檢查。

  此番整肅與貸款相關的收費,主要目的是規範銀行經營、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指出, 銀行業目前存在的一些亂收費現象的確需要規範,但與貸款相關的財務顧問費等,表面看是收費,實際上是獲得資金的一種成本。在銀行貸款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 下,收費檢查未必能真正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多輪檢查

  上週,銀監會督查組正在東北一家城商行檢查,但在該行一位信貸員看來,這並不算是新鮮事,「從2月發文件開始,已經兩個多月了」,剛開始是銀行自查,然後是銀監局、銀監會來查,查到就整改,已經收的顧問費等貸款費用,「一旦查出來,統統都要返還給企業」。

  2月初,銀監會「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範經營的通知」陸續下發到各地,要求糾正部分銀行發放貸款時,附加不合理條件和收費管理不規範等問題,並提出了「七不准」「四公開」的要求。

  所謂「七不准」,即不准以貸轉存、不准存貸掛鉤、不准以貸收費、不准浮利分費、不准借貸搭售、不准一浮到頂、不准轉嫁成本。「四公開」即銀行服務收費要合規收費(收費項目公開)、以質定價(服務質價公開)、公開透明(效用功能公開)、減費讓利(優惠政策公開)。

  「『七不准』『四公開』現在肯定是高壓線,頂風作案的,絕對不能輕饒。」東北某省銀監局現場監管處負責人說,銀監會督察組正在各地走訪,地方銀監局壓力很大,好多處室幾乎全員出動,確保不能在自己的轄區出亂子。

  銀行對貸款客戶收的費用,有諮詢費、財務顧問費等各種名目,可歸結為兩種,一是在貸款利息之外,額外多收費;二是將本應上浮的部分利息,轉為中間業務收費,即浮利分費或息轉費。

  一家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在銀根不緊張時,多為息轉費,企業總的融資成本沒有變化;但在銀根緊張時,就在會在利率上浮的基礎上,另加顧問費,收費對象多為中小企業。

  這位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相關負責人認為,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貸款資源緊缺時的博弈行為。同等條件的客戶,誰願意出這部分錢,就能優先拿到貸款,如果幾家企業都符合貸款條件,銀行肯定是爭取利益最大化,但對實體經濟是有損害的。

  上述東北某省銀監局現場監管處負責人指出,控制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上浮空間,保貸款增速和增量,也是目前工作的重點,要和亂收費治理結合起來。

  除了直接收費,「七不准」還包括附加貸款條件的做法。一家韓資銀行的信貸員說,以前做小企業貸款,的確會要求客戶去買理財產品,或者要求把利息 或一部分貸款交出來當存款,甚至有讓客戶在月末和季末幫銀行「沖存款」的苛刻要求,客戶的隱性融資成本就很高,「有時候客戶真的急用錢,沒準就會答應下 來」。

  讓商業銀行覺得這次收費檢查格外嚴厲的原因在於,不僅銀監會檢查,發改委也參與。去年12月末召開的全國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工作會議,安排的 2012年工作重點之一,就是組織開展商業銀行收費專項檢查,切實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4月13日召開的全國糾風工作會議,也稱要「堅決糾正商業銀行在 貸款過程中違規行為」。

  但浙江、山東、廣東、福建等省發改委及其下屬物價監督檢查分局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均稱,發改委的銀行收費專項檢查尚未啟動。「年初國家發改委說 要專項檢查,而且是交叉檢查,但現在具體的文件還沒有下發,檢查的重點內容還沒定,培訓也沒開始。」福建省物價監督檢查分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濟南市4月下旬的全市價格監督檢查工作會議稱,從5月開始將對銀行進行一次拉網式檢查。不過,濟南市物價監督檢查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說,這並不是專項檢查,而是自己先去銀行摸摸底,「這個專業性很強,如果猛地去查也摸不著頭腦,所以先下去檢查網點明碼標價的情況。」

  但是,銀行網點的明碼標價主要涉及個人業務,網點的檢查不太能觸及與企業貸款相關的收費和附加條件問題。

銀行的動機

  早在2004年10月29日,央行就已經宣佈放開貸款利率上限。為什麼銀行不直接上浮貸款利率,而要通過收財務顧問費或附加存款等條件來變相提高融資成本呢?

  上述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負責人認為,銀行變相收費,根子上不完全在銀行,而在於要求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比重的監管目標。「中國與歐美國家 國情不一樣,銀行業務還是以貸款為主,在中間業務渠道較少的情況下,非讓提高中間業務收入,考核指標無形中對銀行壓力很大,形成攀比的風氣。」

  「銀行收中間業務費用,很大程度上是優化報表的需要。」某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的一位人士也有類似看法。例如,一筆貸款本來是利率上浮10%,現在銀行和企業約好利率上浮8%,另外2%利息收入以中間業務收費的形式收。這種做法即「七不准」裡的浮利分費。

  但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認為,這不應該算亂收費,因為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並沒有變化,只是體現在報表上銀行的收入結構有變化。

  2011年,在信貸緊縮的背景下,與貸款相關的融資類手續費收入在手續費收入中的比重明顯提高,並帶動上市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速達到39%。根 據海通證券的統計,2011年整個銀行業融資類手續費收入的比重為31%。融資類手續費收入佔比最高的是興業銀行,為54%,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的佔比分 別為50%和49%,最低為招商銀行的9%。

  一位金融專家認為,銀行業中間業務內生改革動力不足,2011年中間業務收入大幅提高,並不是因為經營環境導致銀行業務結構改革而產生的,而是分支機構出於考核需要,對收入性質進行人為調整。因此,這部分收入的增加,實際上也是不可持續的。

  部分銀行今年對分支行取消了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的考核指標。上述東北城商行的信貸員說,「年初直接就砍掉了全年中間業務增收指標,這個指標沒了,就沒有收顧問費的動力了。」

  對於很多中小銀行,由於攬存能力弱,依託貸款業務變相吸收存款,是其以貸轉存、存貸掛鉤的主要動力,其結果是導致企業隱性融資成本上升。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總行考核分行、分行考核支行,業務人員的業績直接與存款規模掛鉤。所以,給企業放貸款的標準,一方面是 衡量風險,另一方面是看企業能給銀行派生多少存款,有些企業資質很好,但是資金流水很少,在存款方面能幫銀行很少,銀行就不太願意做貸款。

  「民營企業在大連的貸款利率多是上浮20%-30%,在此基礎上,還得開銀行承兌匯票,這樣能帶來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存款,這在實踐中很普遍,有 些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會在年利率15%以上。」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如果要杜絕這種現象,很多中小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異地分行都沒 法干。

  銀行目前受到存貸比考核指標的制約,而小微企業對存款的貢獻比較小,「一定規模的小微企業貸款需要佔用大企業的存款指標」。杭州銀行中小企業部 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解決的辦法是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但目前監管層對小微企業金融債是否佔用銀行的新增貸款規模的規定,仍不明確。

融資成本難降

  銀監會的整治活動已經進行了近三個月,效果幾何?

  上述東北某城商行的信貸員說,從明面上看,已經沒有顧問費等貸款相關的收費了,「我們行已經取消顧問費的中間業務收入合同,都沒法報賬了」。但 整治的風頭過了之後,是否還會有銀行在中間業務收費上「做手腳」,他認為目前還不好說,要看整頓的力度,究竟是一時的還是長期的?

  某國有大行南方分行的中小企客戶經理稱,現在中小企業的息轉費已經停了,利率是按照報價模型定價,上浮比例大概在15%-20%,沒有理由上浮30%-50%。

  但是,即便所有不合理的顧問費都取消,也未必能降低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上述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檢查後,銀行可以把費用轉回利息上浮,甚至上浮更多,融資成本不一定下降。

  曾剛認為,由於這類收費是隱性的資金成本,對其清理可能導致幾種情況,一是銀行把隱性資金成本顯性化,直接提高貸款利率;二是削減對中小企業放 貸,這意味著,儘管資金成本下降,但小微企業整體資金的可得性會有所降低。而且,就算可以通過收費檢查來限制一些收費項目,銀行通過存貸掛鉤或其他方式來 獲取額外收入的方式仍可能存在。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坦言,多次檢查會杜絕一些明目張膽的做法,但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不露痕跡的做法。「例如銀行給客戶貸款 1000萬元,客戶開了很高比例保證金的銀行承兌匯票,如果沒有這筆貸款,也不會有保證金存款,但銀行和客戶你情我願的事情,銀行又沒逼企業,也沒有寫下 字據,這怎麼查呢?」

  上述韓資銀行北京分行信貸人員認為,有存貸比卡著,如果存款考核指標不放鬆,總行到分行支行,層層下壓,最後信貸員可能就不得不用一些手段去達標。而且,現在銀行手裡有籌碼,需要貸款的客戶挺多,但供給方少,銀行轉嫁成本非常容易。

  企業融資成本是由市場決定的,不可能通過檢查就降下來,「不是從這頭出,就是從那頭出。」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

  為從制度上規範商業銀行服務收費,今年2月,銀監會、央行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佈《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一位曾參與討論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徵求意見稿爭議頗多,爭議的焦點,一是管理辦法的適用範圍,除了銀行,其他可以提供類似貸款產品的金融機構 是否也需要管,如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此外,一些服務項目收費,如與銀行卡相關的各種收費,其費率變動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國銀聯確定,是否也將其納入管理 範圍?

  爭議之二涉及價格管理的程序。徵求意見稿要求,商業銀行提高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服務價格,應至少於執行前30天向監管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報告。「這不太現實,有些價格是高度市場化的,波動很大,怎麼可能等30天再交易?」上述參與討論的人士說。

  很多銀行人士認為,與貸款相關的收費和附加條件,是貸款利率市場化的體現,通過檢查的行政化手段干預,與市場化趨勢相悖。

  曾剛認為,關鍵在於,目前哪些機構能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受嚴格限制,貸款規模也受管制。在對貸款主體和規模的管制存在的前提下,利率市場化的條 件、即資金供求關係是扭曲的,簡單談貸款利率市場化沒有太大意義。收費和附加條件帶來的隱性資金成本,既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盡合理的,不應該全部保留, 但如果簡單地全部取消,也不足以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



上海結構性稅改進行時:企業「吐槽」,稅負不降反升?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059

作為「結構性減稅」的重大改革,「營改增」在上海試點4個月後,試點行業和企業紛紛「吐槽」稅負不降反升,難以抵扣進項,補貼不透明,此項稅改正在呼喚配套措施

2012年5月6日,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經濟對話「聯合成果」中的一項是:中方「營業稅改增值稅」將擴至所有服務業。據悉,今年下半年,北京有望跟進「營改增」試點改革,此外津、深、寧、穗等地也已提出試點申請。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以消除重複徵稅,是我國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最根本」內容,其意義被認為「超過了1994年分稅制以來任何一項稅制改革」。

「營改增」從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地區12.9萬家(截至3月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中開始試點,至今已實施四個多月時間。在官方的評價中,試點達到了結構性減稅的目標。

國家稅務總局一位領導在近期的一篇署名文章中稱,營改增試點可以降低大部分納稅人稅收負擔。官方數據顯示,參與試點的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下降超過40%。

但行業協會給出的結論卻截然相反。今年3月,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簡稱中物聯)對上海65家物流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物流企業特別是運輸型物流企業普遍反映「稅負大幅增加」。

報告稱,這些企業在2008年至2010年年均營業稅的實際負擔率為1.3%,其中運輸業務負擔率平均為1.88%。而實行「營改增」後,即使貨物 運輸企業發生的可抵扣購進項目實務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進項稅額抵扣,實際增值稅負擔率也會增加到4.2%,上升幅度為123%。

調查報告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在上海試點中應進一步發現和解決相關問題。在問題沒有充分暴露,沒有找到相應解決辦法的情況下,貿然擴大試點範圍,將會產生較大震動。」中物聯呼籲。

南方週末記者赴上海實地調查「營改增」試點企業的真實稅負增減情況,發現這一看上去很美的減稅改革,在具體操作中的確枝節橫生,問題繁多。

鏈接:「營改增」試點

今年1月1日在上海正式啟動的交通運輸業及部分現代服務業的「營改增」試點,具體包括陸路、水路、航空、管道四大運輸服務業,以及部分現代服務業,包括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和鑑證諮詢服務。

根據試點方案,裝卸搬運服務和貨物運輸服務從3%的營業稅稅率調整為11%的增值稅稅率;物流輔助服務如倉儲、配送及貨運代理等實行6%的增值稅稅率,代替過去5%的營業稅稅率。

增值稅,我拿什麼來抵扣你?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增值稅抵扣時,我們的一半成本相當於是『隱形的』,不能幫忙省下稅款。」

「營改增」之後,上海市增值稅稅率由兩檔調整為四檔,在17%和13%的原稅率之外,增加了11%和6%兩檔低稅率,分別適用於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而此前,其所適用的營業稅稅率分別為3%和5%。

與營業稅「簡單地」根據營業金額來核算所不同,增值稅是根據「增值部分」來徵收。通俗而言,按照企業的「收入部分」確定應徵稅額的「銷項」後,可以 用「成本部分」作為「進項」用來抵扣,抵扣得越多,企業要繳的增值稅越少。因此理論上,「營改增」可避免重複徵稅,減輕企業稅負。

但上海的試點情況卻並非如此。

「『營改增』後,我們的稅收負擔直線上升,比起之前的營業稅,增值稅幾乎翻番了。」快人快語的竇雅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竇雅是上海一家高端化學品船運公司的財務經理。

竇雅「曬」了一下公司的概賬:2億元的年收入,成本為1.5億元,「營改增」之前繳納3%的營業稅,即600萬元。而改為徵收增值稅後,公司卻需繳納1050萬元的稅——稅負比之前上升了75%。

稅負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成本無法作為「進項」加以抵扣。以該船運公司為例,其成本的大頭是燃料費和人工費用,分別佔總成本的31%和27%,按規定只有燃料費可以作為「進項」進行沖抵。

但燃油這個大「進項」能否被抵扣,也存在很大變數。因為不管海運還是陸運,運輸企業免不了在外地加油,而當外地加油站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企業就拿不到抵扣的憑證從而「抵扣無門」。

即使油費可以抵扣,加油站要求運輸公司購置油卡,把油卡用完才給開增值稅發票。也就是說企業必須累積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的加油小票後,才能換回用以抵扣的增值稅發票。這中間的現金利息成本自然由企業承擔。

一些按規定可以抵扣,卻由於對方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的環節,目前同樣無法作為進項抵扣,比如維修費,大多數維修店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

還有一大塊無法抵扣的成本,是營改增試點前購置的固定資產的折舊支出。竇雅所在的船運公司之前購置的船舶使用年限是20年,20年內以「船舶折舊」的形式分攤,佔每年總成本的16%。目前這部分成本無法參與抵扣增值稅。

中物聯的調研結果顯示,「營改增」後,裝卸搬運服務和貨物運輸服務企業實施11%的增值稅稅率,由於運輸企業的人力成本、路橋費等不在抵扣範圍,約佔到總成本的35%,有些企業稅收負擔甚至增加2倍以上。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增值稅抵扣時,我們的一半成本相當於是『隱形的』,不能幫忙省下稅款。」竇雅說。

與營業稅比,增值稅的計算和徵收要更複雜,其對企業會計、財務、信息系統都有更高的要求。為此企業都必須重新購置打印增值稅發票的指定設備,支付接入聯網和維護的費用,並增加專業人手。對於企業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強弱分明的稅負轉嫁能力

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轉嫁稅負的能力有強有弱,而「營改增」導致的終端環節的成本壓力陡增,很可能引發物流行業的提價潮。

按照試點的規定,交通運輸服務類企業稅率為11%,當可抵扣項缺乏時,比此前5%的營業稅要高出很多。

上海一位從事物流諮詢的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從物流行業來看,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轉嫁稅負的能力有強有弱,但終端環節的成本壓力陡增,很可能引發這一行業的提價潮。

處於物流運輸業最上游的是解決方案提供商,也稱為「總包商」,它們承接製造企業的整體外包方案,再分包給不同的代理、運輸企業。這類企業一般員工數 量少,從而人工成本低、稅負低,同時它們談判能力強,可以轉嫁稅負,「處於上游的總包企業可讓下游的分包商開具增值稅發票,直至最後直接面對終端客戶的運 輸、快遞企業。」上述人士認為。

而一線的運輸、物流和快遞企業人力成本佔比最高,其人工、倉儲、固定資產等很多成本項目現在無法拿到增值稅發票抵扣,也無法向客戶轉嫁稅負。同時, 上遊客戶中原有的增值稅納稅人會要求企業出具11%的增值稅發票,以擴大自身進項抵扣稅額,這又加大了自身抵扣困難的物流企業的成本。

「目前按交通運輸服務稅目試點徵稅從3%的營業稅稅率調整為11%的增值稅稅率,導致試點後企業實際稅負大幅增加。尤其是貨物運輸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3%左右,稅收負擔大幅增加,企業內部無法消化。」上述中物聯的報告認為。

面對陡然升高的稅負,微利企業唯一合理的經濟行為是提價。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流轉稅業務主管合夥人李軍表示,在營改增後應當培育「調價也可以雙贏」的思維,前提是對方也可以進行增值稅的抵扣。

李軍舉了一個例子:某廣告公司在繳納營業稅時,收入為100萬元,繳納5%的營業稅後的收入是95萬元;「營改增」後,這家企業最理想的情況是可以提價到106萬元,而如果其客戶可以憑增值稅發票抵扣,那麼雙方有可能以106萬元成交,雙方的利潤均不減少。

但如果客戶不能進行增值稅抵扣,且具有強談判力,就很可能不接受漲價。比如該廣告公司的客戶是「財大氣粗」的商業銀行,而銀行目前還沒進入「營改增」試點,就很可能不接受廣告公司6%的漲價幅度。這樣一來,假如沒有足夠的進項抵扣,廣告公司的盈利會比「營改增」之前少。

對此竇雅也深有感觸,她坦言公司目前無法去跟製造業客戶談提價,「今年航運行情本來就很慘,人家還想讓運費價格下降呢,你還想上調?客戶馬上找外地的運輸公司了。」

同樣的顧慮也存在於貨物代理業。上海廣運國際物流公司總經理鄧怡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多數貨物代理公司不敢提價。「行業存在需求不足,光是一季度, 我們的收入下滑了三成以上,一旦提價,很可能嚇跑客戶。」目前,貨物代理行業的增值稅率為6%,高於此前營業稅率5%,該行業也和運輸業一樣缺少抵扣的進 項。

也有貨物代理企業已經隨著「營改增」邁出了提價的步子。沈琳最近一個多月都在忙於應付外地客戶們的投訴,原因是沈琳所在的公司給客戶的報價包含了 6%的增值稅,即漲價6%。沈琳從事的是「指定貨代理」,即海外的進口商巨頭授權指定由沈琳的公司獨家代理,「靠著大樹好乘涼」,這是公司敢於提價的底 氣。

沈琳給客戶的提價理由是:對方——外地客戶都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反覆投訴以後,這些製造業客戶也只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增值稅轉嫁」。

自4月份以來,快遞行業在全國範圍內已經輪番漲價。「油價和人力成本上升,已經推動快遞價格快速上漲。稅負轉嫁也會推波助瀾。」一位上海快遞業人士如是理解。

「人力成本佔快遞公司收入的50%以上,卻不能抵扣,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我們不反對改革,但政策要考慮行業特殊性。」順豐快遞一位高管對記者說。

利星行物流的一位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當「營改增」向全國推廣後,如果部分行業稅負上升的問題依然存在,可能會出現較大面積的提價潮。「倘若各地『營改增』後的運輸業還是面臨稅負上升,那麼很可能一起提價。」

李軍的看法是,「營改增」導致的漲價,有可能是由行業內的領導者來發動,而中小企業只能被動接受

不一樣的補貼

「哪家大企業鬧得最凶,就優先補貼它。而小企業無論怎麼哭,也顧不上了。」

從今年1月份起,竇雅所在公司開始折騰將運輸業務搬遷到洋山保稅港,洋山保稅港對增值稅實施「即征即退」、全額返還的優惠政策。「但還有個問題,涉及國際航線運輸的稅收要等到年底才能退。」竇雅皺眉說,「為什麼就不能直接免掉呢?」

「營改增」幾個月來,上海的運輸企業都強迫自己「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上海新傑物流公司總經理王堅告訴記者,「營改增」也令其稅負大增,比如自營運 輸部分從原先繳納3%的營業稅變成了繳納11%的增值稅,而佔新傑物流總成本30%以上的路橋費不能用於抵扣增值稅。「成本增加得太厲害了!」他說。

從去年下半年起,儘管公司缺跑運輸的卡車,但王堅堅持租車用也不買車。直到今年元旦一過,他大手一揮購置了價值幾百萬元的卡車和運輸工具,此時這些「進項」可以抵扣增值稅。不過,王堅也擔心,「長此以往,夠嗆!處理不好就是坐以待斃。」

一些在其他省份有分公司的上海運輸企業為了避稅,則開始「移花接木」,比如將本屬於江蘇分公司的採購「轉移」到上海的公司名下,變成可以抵扣的「進項」,同時,再將上海公司的收入「暗中轉移」到江蘇分公司去。

與運輸業的「積極自救」相比,面對17%「昂貴」增值稅率的融資租賃業,則多少顯得有些束手無策。它們原先適用5%的營業稅稅率,「營改增」試點後被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稅率變為17%。

據記者瞭解,試點啟動4個多月來,因為「不知道如何開票和記賬」,很多租賃企業幾乎沒有開展過新業務。「當初給融資租賃業設計17%稅率時,是以為 這個行業會買進很多固定資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沒想到實際上多數融資租賃企業都是散兵游勇,很多企業都「分拆」經營,每一家註冊的企業都各自只有一艘 船或一輛車,不會添置新的資產。

針對部分試點行業企業稅負不降反升的實際困難,上海市出台政策,對「營改增」試點過程中因新老稅制轉換而產生稅負有所增加的試點企業,按照「企業據實申請、財政分類扶持、資金及時預撥」的方式實施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給予財政補貼。

但在竇雅看來,她根本不指望這些補貼能帶來多少幫助。「這麼多企業去爭搶,未必能輪到我們,就算我們有資格拿,真正到手也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了。」

竇雅的悲觀並非過慮。一位上海財稅部門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對企業「營改增」稅負上升的補貼只能「抓大放小」,儘量滿足各區縣納稅500強以內的企業補貼。「哪家大企業鬧得最凶,就優先補貼它。而小企業無論怎麼哭,也顧不上了。」

事實上,大企業不僅交稅有補貼,連「附加費用」也有望節省下來。所謂「附加費用」,是指根據企業所繳納的稅款,按照約1%的比例再交城市建設、教育附加等費用,這筆費用直接劃轉給上海市政府。

「附加費算起來是很驚人的。」上述財稅部門人士透露,有部分年納稅數十億甚至逾百億元的大戶,光是附加費用就高達數千萬乃至過億。

稅收是按照中央、上海市以及各區縣分成,而這些附加費用直接進了市一級政府的口袋,區政府只好「自掏腰包」補貼給轄區內企業。竇雅對補貼的看法是,「這是鼓勵懶人的做法。那些大企業一旦獲得補貼,可能都懶得讓運輸司機找加油站要增值稅發票了,反正虧了有補貼嘛。」

改革需要配套

即使是國稅與地稅合一的上海,在「營改增」試點中也已暴露出現有財稅體制與改革不配套的隱憂。

上海市被選中為「營改增」先行試點地區的原因,除了交通運輸物流業和現代服務業高度發達外,還因為其國稅與地稅合一,改革難度相對較小。一旦「營改增」試點擴大到北京、江蘇或其他地區之後,增值稅統一由國稅機關徵收,地稅機關的功能還存在重新定位的問題。

但即使是上海,在「營改增」試點中也已暴露出現有財稅體制與改革不配套的隱憂。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認為「營改增」試點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是否動真格,要落實在對人的考核體繫上。」劉勝軍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目前上海稅務機關對人的考核還是按照老一套的辦法,沒有針對「營改增」試點作出調整。

一位參與了「營改增」試點工作的上海稅務人士對記者坦承,「營改增」試點跟業績考核無關,「『營改增』就像義務勞動,上海市2012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預算增長為8%,這才是稅務部門業績考核的標準。」

竇雅告訴記者,當不少企業企圖搬遷到洋山保稅港以減輕稅負時,會遭遇到來自原來所在地稅務機關的壓力——各區縣的稅務機關都不希望「肥水外流」,「稅務機關會軟硬兼施,要麼許以全額補貼,要麼拖延辦理遷出手續。」

「現在上海的稅務部門很尷尬,既要負責增加稅收,又要幫助企業減輕負擔。」上述稅務部門人士說。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103.7億 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7%。而在2010年和2011年,上海市一季度一般預算收入分別保持29.9%和37.1%的高速增長。

此外,今年一季度上海增值稅同比增長了11.9%,而營業稅同比減少了7.9%,官方的解釋是「營改增」使然。「改革後,我們應該感受到整體稅負下降才對,否則無法解釋我們已經避免了重複徵稅。」劉勝軍說。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竇雅、沈琳為化名。南方週末記者謝鵬對此文亦有貢獻)



香港大亨換代潮 四大豪門交棒進行時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9/yMNDA2XzQ0MjQyMQ.html

在上週五「超人」李嘉誠公佈資產分配方案之後,香港現四大家族除恆地(00012.HK)李兆基家族外,均已經完成或公佈了家族傳承計劃。

而近年來不斷上演的豪門「爭產」風暴,使得李嘉誠所稱兩個兒子「都開心,大家都不會麻煩」的財產分配方案顯得有些「別樣」。

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教授、經濟金融研究所所長范博宏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港澳地區大亨們開始陸續面對家族交棒問題,特別是過去兩三年來,包括新鴻 基、澳門賭王何鴻燊和周大福鄭裕彤家族都在進行交接,但其中問題不斷,交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李嘉誠是否能順利交接仍需觀察。

現年83歲的李兆基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便稱:「兒女多很麻煩,香港富豪中有3個兒子以上的多數不行,兩個就好很多。」「四叔」表示,他的兩個兒子目前同為集團副主席,但兩人負責不同業務,分工清晰,其中長子李家傑主管集團內地業務,幼子李家誠則主管香港業務。

李嘉誠公佈資產分配當日,長實股價一度回軟但仍以上升收報。當被問及股價由高位回落是否反映市場對「交接」安排不看好時,李嘉誠笑稱,他每天都看著李澤鉅,對其認識多於外界,若市場不看好則是錯了。

長實與和黃昨日收報92.5港元和66.95港元,微升1%和0.6%。被允諾獲得李嘉誠資金支持併購的李澤楷旗下公司,則全線上升,其中電訊盈科上升3.9%收報2.93港元。

李嘉誠分家產

「本來這件事不準備講,既然問到了我就講,因為這遲早都不是秘密。」今年84歲仍精神矍鑠的「超人」李嘉誠,近日令人意外地公開談起了分家產的事。

雖然李嘉誠強調「我至今仍沒想過退休」、「現在還未將資產分配予兒子,只是將來會給予他們」,但是外界仍將這標誌性的舉動解讀為:或許意味著大亨們的時代正在終結,「二代」們的接班過程將提速進行。

李嘉誠與已去世多年的夫人莊月明共育二子,即現年48歲的李澤鉅和46歲的李澤楷,暱稱分別為「小超人」和「小小超」。

對於資產分配安排,李嘉誠承認思考安排已久。

而 實際上,這樣的安排可能與初期有所調整。和黃年報顯示,李嘉誠原本設有最少4只信託基金,持有其在和黃的部分股權,由李澤鉅及其家人和李澤楷作為受益人。 信託基金的最終控制人是Unity Holdco(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imited,李嘉誠聯合控股有限公司),由李嘉誠、李澤鉅和李澤楷各持有三分之一的股本。

將家族財產注入信託基金,讓家族成員成為受益共同體的做法在香港富豪家族中一直相當普遍。范博宏向記者表示,在研究100多個這樣的信託後,發現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有很大問題——家族成員被信託綁在了一起。「若是不和諧的家庭,加上家族信託,等於企業價值的毀滅。」他說。

實 際上,近年來處在「爭產」風暴眼中的新鴻基郭氏家族、霍英東家族,均是通過信託方式鎖定家族成員。由於永久信託難以解散,令家族成員無法解套。以郭氏三兄 弟為例,大哥郭炳湘無法與其餘兩兄弟達成賠償,並被剔除信託基金受益人身份,從而將爭產擴大到廉政公署介入的官商勾結風暴。

范博宏稱,李嘉誠只有一部分資產是通過信託管理,主要控股股權仍在他個人手中,從而可以自由轉移股權。

10年前已現端倪

范博宏分析,李嘉誠的分產方向其實10年前便現出端倪。「長子留公司,小兒子在外面發展,這樣的安排並不意外。」

「長和系的資產將由Victor(李澤鉅)管理,將來Victor會持有多於40%的長江股份、百分之三十五點多的Husky(赫斯基能源)股份。」系藍色領帶、著黑色西裝白襯衣的李嘉誠在5月25日的股東大會之後召開的記者會上如是說。

「Richard(李澤楷)有自己很喜歡的事業,我會全力幫助他,現在他正在接洽收購幾間相當有規模的公司,所涉及的資產會比他現有資產(多)以倍數計。」李嘉誠認為,李澤楷將會有很好的事業,接洽業務與長和系沒有衝突,兩兄弟在事業和財產上都沒有衝突。

這樣的安排意味著,長子李澤鉅將成為長江集團萬億王國的掌舵人,次子李澤楷則將在父親資金支持下,建造屬於自己的王國。

1940 年來到香港的李嘉誠白手起家成為香港首富,創下龐大的長江實業集團,長和系包括長實(00001.HK)、和黃(00013.HK)、電能實業 (00006.HK)和長江基建(01038.HK),此外長江集團還擁有和電香港(00215.HK)、長江生命科技(00775.HK)和TOM集團 (02383.HK),業務遍及房地產與酒店、電訊、基建、港口、零售、能源和科技等。截至今年5月底,總市值近9000億港元。

根據2012年香港富豪排行榜,李嘉誠身家為220億美元(約1708億港元),李澤鉅並未上榜,擁有電訊盈科(00008.HK)的次子李澤楷則以12億美元(約93億港元)身家排名33。

以長和系昨日市值約4956億港元、加拿大上市赫斯基能源1722億港元市值計算,李澤鉅身家可達2671億港元,華人新首富即將誕生。

曾就讀斯坦福電腦工程系的李澤楷則出去闖另一片天地。2000年他舉債930億港元收購香港電訊的「蛇吞象」舉動令市場詫異,隨後公司市值大縮水、私有化未遂並惹來「種票」疑雲。

李澤楷現有電訊盈科、香港電訊(06823.HK)和盈大地產(00423.HK)三家上市公司,以昨日收市價計算市值約619億港元。李澤楷與前女友梁洛施育有三子。

李澤楷一直熱衷於媒體和電訊行業,曾創辦Star TV並轉賣給新聞集團獲利。李澤楷現是信報大股東,並積極開拓廣播電視業務。李嘉誠稱,將以資金支持他收購一些傳統和長遠的新業務。「若收購不成事,也會預備該筆款項讓他發展新事業。」

李 嘉誠自稱還有「第三個兒子」,就是1980年創立、已注入他三分之一財產的李嘉誠慈善基金會。退休後李嘉誠將把更多時間用在基金會上。此前4.5億美元投 資Facebook的股票和過去兩年增持的長和系股份,都歸入李嘉誠慈善基金會,以後該基金會由兩兄弟共同管理,李澤鉅擔任主席。

為長子樹威信

李澤鉅20歲便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和結構工程碩士學位,隨後進入長江集團工作27年,現擔任長江集團副主席、長實董事總經理、和黃副主席、長江基建和長江生命科技主席、電能實業執行董事和赫斯基能源聯席主席等重要職位。

李澤鉅為人低調謹慎,已婚並育有三女一子,每逢記者會他總是坐於父親右手邊,鮮有主動回答問題,除非「超人」令其補充發言。而坐在李嘉誠左手邊的,是被稱為「大管家」的霍建寧。

現年60歲的霍建寧是香港「打工皇帝」,去年他的薪酬加花紅共1.7億港元,李澤鉅薪酬加花紅則不足霍建寧六成。除霍建寧外,「開山」元老級別的叔父輩們還有甘慶寧、葉德銓、趙國雄等人。對李澤鉅來說,他們可能既是重要幫手也可能是無形壓力。

有金融界人士向記者透露,在一次大型基金和公司董事的會議中,李澤鉅的某提議被某董事駁回並讓他回去問問父親,令現場氣氛頗為尷尬。

在今年3月的年度業績記者會上,當有記者問及長實留住「老臣子」的秘訣是不是高薪時,向來拘謹的李澤鉅居然開起了玩笑:「你慘了,敢說他們人工高。」

在宣佈資產分配計劃當日,李嘉誠重申至今仍沒想過退休,並表示集團有一班很好的管理人員與他工作了多年。「如果明天我想外游兩個月,(雖然)我一生都沒試過,我相信Victor和一班同事合作,一定管理得好、一定沒有問題。」

范博宏認為,李嘉誠選擇在公開場合正式宣佈資產分配方案:一是其家大業大,企業地位顯赫;二是他年事已高,對投資者來說有不確定性;三是公開聲明定調後,讓不同關係人心裡有數,包括他的職業團隊。



四萬座小水庫「拆彈」進行時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768

4.1萬座小(Ⅱ)型病險水庫潛伏中國,權責不清,家底不明,排險困難重重。

「5年內完成新中國成立五六十年遺留的任務,人力、資金各方面都準備不足。現在水利部門普遍感覺是身心俱疲。」

警鐘早已敲響

中段村村民躲過了2012年最強颱風「海葵」,卻沒能逃過頭頂的一枚「定時炸彈」——沈家坑水庫。

2012年8月8日3時20分左右,「海葵」在浙江沿海登陸。時隔兩日,10日5時左右,浙江岱山縣的沈家坑水庫垮壩。

據新華社報導,洪水伴隨著泥石流瞬間吞噬了下游長涂鎮一帶,導致多處民房被沖毀,截至發稿日,已造成11人死亡。

在這個海島村民迅速開展互救的同時,岱山縣救援人員聞訊出動,迅速派遣救援力量,渡海奔赴災害現場。岱山官方微博也迅速發佈了死亡人員名單。

2012年8月12日,數台挖掘機、推土機正在廢墟裡作業,水庫下游的民宅幾乎被洪水蕩平,悶熱的空氣中不時能聞到一股腐敗的爛泥氣味。八百餘人的警民突擊隊僅用了兩天時間就填平了至少有五個足球場大小的廢墟。

壩頂潰口處,一台挖掘機正在鏟土除險,以防邊坡落石。洪水平息,徒留下一道至少30米寬的裂口。

出事的沈家坑水庫在當地又名後廠水庫,這是全國八萬多座小型水庫中不起眼的一座。這座小(Ⅱ)型水庫(指總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上、100萬立方米以下(不含))幾乎有著中國小型水庫的所有特徵,始建於1977年,總庫容較小,一直作水廠源水取水點,並被管理至今。

早在兩年前,水利部長陳雷在全國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劃實施啟動視頻會議上就講到:「我國小型水庫大部分建成於上世紀50—70年代,由於先天不足、後天失修,經年累月積病成險,不僅嚴重威脅下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嚴重影響水庫效益的發揮。」

會議上陳雷已敲響警鐘:從1954年有潰壩記錄以來,全國共發生潰壩水庫3515座,幾乎都是小型水庫,其中小(Ⅱ)型水庫潰壩數量又約佔小型水庫潰壩總數的85%以上。

2010年汛期,全國就有7座小(Ⅱ)型水庫潰壩失事。其中令全國動容的是,5月份僅僅相隔兩天,江西省宜豐縣就有兩座小(Ⅱ)型垮壩。

在颱風多發的浙江沿海,防禦颱風的預警和應急工作一直是各級政府的重中之重。這次「海葵」來襲,從國家、浙江省到岱山縣,都繃緊了弦。

根據岱山縣政府網站信息,在「海葵」到來之前,縣水利部門已對全縣水庫、山塘、海塘等水利設施進行了全面檢查。全縣59座小(Ⅱ)型以上水庫和294座山塘確保「危險水庫空庫運行」,管理人員確保24小時值守。

可是,不幸的事仍難以抗拒地發生了。

4.1萬顆「定時炸彈」

時間推移到2012年5月22日,一項名為「千庫萬人」的大檢查活動在浙江全省早已鋪開,其目的是在主汛期來臨前,排除病險水庫「炸彈」。

不惟沈家坑水庫,全國散落於鄉村周圍的小(Ⅱ)型水庫多是半個世紀之前由人工挑築,幾乎清一色的土壩。「即便是土壩也不會一下子垮掉,發現了及時補救還來得及。」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原高工熊大衎說。

水庫的高風險狀況一直為歷屆政府所重視。國家水利部建設與管理司水庫處處長徐元明曾對媒體說,即使重視,也很難完全避免。

直到今天,全國仍有4.6萬座小型水庫存在病險問題,其中小(Ⅱ)型就有4.1萬座,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湖南、江西兩省。

湖南嶽陽市水務局一名官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光岳陽市需要加固的小(Ⅱ)型水庫就有1030座。「許多小(Ⅱ)型水庫原來承包給私人養殖。水庫治理要抽乾水,勢必損害農民利益,農民就不干了,不讓施工隊伍進,討要說法、索取賠償。」

不少病險水庫的研究論文均提到,許多小型水庫因歷史久遠,權屬不清,導致管理混亂,連基本檔案都沒有。

江西省有一般小(Ⅱ)型水庫4321座。2012年8月14日,該省水利廳建管處副處長李良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類水庫的確權劃界的工作還在進行 中,「小(Ⅱ)型水庫目前基本沒有專門的管理單位,一般放在鄉鎮水管站或村委會,具體管理在村委會。」2011年江西省下令,每個鄉鎮必須組建水務站,三 四個工作人員,負責水庫日常管理。

熊大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水庫庫容越小,重要性越低,其抗超標準災害天氣的能力越差,出現潰壩的可能性就越大。」

正是這些等級較低的水庫在日常維護中往往遭遇尷尬。熊大衎說,他原來所在的單位並不願意承接小水庫加高、加固設計工作。「摸不清小水庫基本情況,沒有施工記錄,找不到歷史檔案,找不到知情人,更不可能去每個地方鑽探,最終下來吃力不討好。」

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胡天舒發現,有的小(Ⅱ)型病險水庫整修之前因時間緊、任務重,甚至沒有現場踏勘就匆忙開工,其危害更為嚴重。

「拆彈」資金困難重重

國家正在「拆彈」。2008年,國務院批准《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項規劃》後,可能是世界上最集中、最大規模的水庫維修工程真正展開。僅三年時 間,中國投入了620多億元、對7356座病險水庫(主要是大中型水庫和東部重點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基本完成了規劃目標。

上述工程完成之後,2011年4月12日,國家再將目標鎖定在小(Ⅱ)型病險水庫。1.59萬座重點小(Ⅱ)型病險水庫要在2013年底前完成除險,其餘2.5萬座一般小(Ⅱ)型病險水庫在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

根據國家有關安排,重點小(Ⅱ)型病險水庫單座平均投資240萬元,總投資381.38億元,全部由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解決;一般小(Ⅱ)型項目建設資金由地方自籌解決。

而正是地方自籌的力不從心,讓不少一般小(Ⅱ)型病險水庫在除險加固進度上不容樂觀。

李良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全部由地方出資,省裡、縣裡各出一半,配套壓力很大。」有的縣小(Ⅱ)型水庫多達300座,按一座80萬元計算,縣裡共 要拿出一個多億,難度可想而知。「作為監管方,我們只能是督促對方加緊湊資金,把難完成的任務押後,等待重點項目有結餘資金了再補上。」

基層矛盾更為突出。據上述岳陽官員稱,農民索要的賠償金不在國家病險水庫加固政策範圍內,這更是難上加難,「只能反覆做工作」。

更細緻到施工車輛進村的道路,在不通路的農村,修路費用也不列入國家政策出資範圍。一些農村道路是村民自籌修建,村民擔心施工車輛壓壞道路,不讓通行。「講條件,當地農民要求承包工程,但這不可能,水利工程技術、質量要求高,有時也只能僱用他們做勞動力。」

不過,各地都在想方設法努力。李良衛說,2010年汛期江西很多水庫出現險情,當年底就籌集6億元,專門開挖溢洪道。「僅是這樣一項改進,這兩年沒有發生一例潰壩。」

南方週末記者聯繫了多個省份水利部門獲悉,防止頭頂「炸彈」爆炸的關鍵是嚴格落實巡查制度。廣西北流市水利局工管站站長徐雋說,汛期他們要求每座水庫至少安排兩人24小時巡查,確保萬無一失。

2012年7月,水利部再度重申所有小(Ⅱ)型水庫的除險工作。

「5年內完成新中國成立五六十年遺留的任務,人力、資金各方面都準備不足。」上述岳陽官員感嘆,「現在水利部門員工普遍感覺是身心俱疲。」

(應採訪對象要求,部分受訪者匿名)



傳統零售業:電商進行時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7/t20140716_612936.htm

 

  A股傳統零售企業應該通過與互聯網的融合,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購物方便及增值服務,重要的是,互連網讓零售商重新審視消費者的價值,作為零售企業從B2C升級到C2B的一座必經橋樑。

  2014年,聚美優品、京東和阿里等中國電商相繼赴海外上市,其合計市值將達萬億之巨。而在這背後,是中國2.5億的電商活躍用戶、年度18000億元的網上成交額和被運往中國每一條大街小巷的50億個包裹。

  電商已經改變了傳統產品渠道商的價值,昔日「坐地收錢」模式已逐漸受到挑戰,電商以更透明的價格、更好的退貨處理和快捷配送符合中國大多消費者的需求,而移動智能手機的高滲透率和移動網絡的不斷升級,又為電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傳統零售商如何求變,大家似乎不約而同地發出「我要做電商」的吶喊,而投資者也在積極尋求成功實現O2O融合的投資標的。

  傳統零售商開啟電商之門

  據統計,2013年,中國共有約22家大中型實體零售商進軍線上銷售、發佈電商新戰略或上線新的電商項目,這其中就包括了諸多的A股公司。投資者一度將O2O視為零售業的「白衣騎士」,這從O2O概念股相較滬深300指數更強的走勢可以看出(圖1)。

  零售公司的本質是低買高賣、不斷尋求成本最優化的一個「苦差」行業,因此A股零售企業擁抱互聯網不是門面功夫,更不能拿O2O當作「市值管理」的一時炒作題材,而應該通過與互聯網的融合,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購物方便及增值服務,重要的是,它讓零售商重新審視消費者的價值,作為零售企業從B2C升級到C2B的一座必經橋樑。

  無論是蘇寧的大佈局,還是天虹的全渠道佈局,O2O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無論是財力、還是時間成本都有可能是巨大的,從「店商」到「電商」,傳統企業需要改變的不僅是戰略思維、運營思維,企業的組織結構、人員構成、企業流程都需重組及優化。

  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有助於零售企業精細化管理和運作,誰先融合互聯網,誰就有可能更早地建立競爭優勢。

  美國零售商啟示

  沃爾瑪供應鏈管理的競爭優勢是各大MBA教程的經典案例,但沃爾瑪電商的佈局卻嫌緩慢。早在1996年,沃爾瑪的walmart.com就已上線,但由於體驗差,業績並不理想。2001年,沃爾瑪確定了電子商務的長期戰略,對walmart.com進行改版升級,但直到近年亞馬遜等電商的低價競爭帶來實實在在的威脅後,沃爾瑪才開始真正發力電商建設。

  2011年,沃爾瑪將原來的sitetostore服務升級為pickuptoday服務,顧客當天線上購買的商品可當天到門店提取,這樣大大提高了庫存周轉率和消費額。2011年沃爾瑪耗資3億美元併購了Kosmix,組建了硅谷實驗室而後研發APP,其一系列的創新性應用包括商品導航、電子優惠券和自助結賬等服務,大大提高了客戶購物的體驗,這有利於提高門店客戶規模和單客消費額。2013年,walmart.com取得100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150%。

  此外,傳統零售商的差異化競爭也是應對在線零售衝擊的有效之道,如美國的梅西百貨,業務構成中有20%的自營、25%的獨家經銷商品,其20個自有品牌佔據了20%的銷售收入,梅西百貨長年40%的毛利率是其他百貨零售商難以企及的,值得一提的是,沃爾瑪的自配比例也高達80%。

  由此看來,現代零售業制勝的核心要素是:前台需強大的IT技術支持,後台需要優秀的供應鏈和店面管理及倉儲物流配送管理,在瞭解客戶的需求、精準定位後,提供有競爭力和高性價比的貨品,如此差異化競爭才是有效之道。

  蘇寧云商:徹底變革+差異化O2O

  2013年,蘇寧確立了 「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新型零售商業模式,為此制定了「一體兩翼」的互聯網戰略,即以互聯網零售為主體,實現全品類經營,採取線上線下同價政策,鞏固家電、凸顯3C、發展母嬰消費的線上線下的開放平台。

  實際上,蘇寧云商的「野心」遠不止成為一家只賣家電和「3C」產品的零售商平台。繼2012年收購「紅孩子」母嬰商城之後,2013年10月,其又投資2.5億美元成為PPTV的最大股東,以進一步打通電視、PC和移動端,甚至計劃將其融入實體店成為可視化的互動端;2014年初,蘇寧云商又馬不停蹄收購國內知名團購網站滿座網,進一步推動線上線下O2O融合;接著今年2月,獲得國際快遞業務經營許可,成為國內首個獲得國際快遞運營牌照的電商,融合蘇寧龐大的倉儲物流系統後,蘇寧線上線下業務佈局看上去日益豐滿。

  此外,蘇寧的互聯網金融也在佈局中,2014年除蘇寧推出類似「餘額寶」的「零錢寶」後,接著又獲得保險代理牌照,這是電商行業爭取到的首張保險代理牌照,如果蘇寧銀行能夠順利申請成功,無疑,蘇寧的互聯網金融概念也將充滿想像。

  也有業內人士對蘇寧目前的線上線下策略並不看好,但這並沒有阻礙蘇寧按照既定戰略前進的步伐。為了吸引優質商家入駐,蘇寧推行「三免政策」即免年費、免平台使用費、免佣金。其次,經過蘇寧優選得以開店的商戶,蘇寧為其正品保證背書。這意味蘇寧易購還需要大筆投入。

  但蘇寧還有其自身的獨特優勢,除了多年家電及電子產品的銷售經驗和產業鏈管理優勢外,截至2013年底,蘇寧云商在全國有19個城市物流基地投入使用,17個城市物流基地在建,另外22個完成土地簽約,1600家門店也納入最後一公里建設規劃,消費者也可以在門店自提貨品,發揮其獨特O2O優勢。

  當然,線下實體店的購物體驗是線上無法取代的,宜家的成功之道就在於此。所以,蘇寧目前正加快推進Expo超級店、地區旗艦店的業態標準化建設,為了增強購物體驗,除擴大品類外,如何更好體現產品差異化也是蘇寧所需面對的。

  目前蘇寧云商市值485億元,一度以零售店面作為攻城略地的蘇寧,在電商的凌厲攻擊下幾乎變成負擔,但在蘇寧的差異化O2O戰略下,又很可能重新變成蘇寧最大的優勢。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