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統計局:工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 企業效益繼續穩步改善

國家統計局4月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1-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8.3%,增速比1-2月份回落3.2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利潤增長23.8%,增速比1-2月份回落7.7個百分點。

隨後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對這些數據進行了解讀,他表示3月份利潤增速雖有所放緩,但總體上仍處於較快增長水平,是向利潤增長常態的回歸。同時,企業效益總體狀況繼續得到改善。但是也要看到,在企業效益總體改善的同時,一些不利因素也有所顯現:購進價格上漲過快,對實體企業降低原材料成本壓力增大;財務費用由持續下降轉為增長,表明降息對降成本的作用可能有所減弱,需要我們進一步關註。

一、企業效益總體狀況繼續改善,消費品和裝備制造業新增利潤比重上升

3月份利潤增速雖有所放緩,但總體上仍處於較快增長水平,是向利潤增長常態的回歸。同時,企業效益總體狀況繼續得到改善。

一是利潤增長結構有所優化。3月份,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利潤中,采礦業、原材料制造業比重下降,消費品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比重上升。其中,采礦業所占比重為34.2%,比1-2月份下降0.9個百分點;原材料制造業比重為38.1%,下降9.5個百分點;消費品制造業比重為11.8%,提高0.5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比重為21.6%,提高6個百分點。

二是利潤率同比繼續回升。3月份,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47%,同比提高0.49個百分點。

三是回款情況繼續好轉。3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38.6天,同比減少1.1天,延續了上月起同比下降的趨勢。

四是“杠桿率”持續下降。3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2%,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二、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快,煤炭、石油和鋼鐵等行業盈利放緩

3月份工業利潤增速比1-2月份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有:

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快於產品價格上漲。3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107.6%,比1-2月份上升0.3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為110%,比1-2月份上升0.9個百分點,增幅高於出廠價格。初步測算,因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7.6%,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加約7513億元,因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0%,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增加約6397億元,收支相抵,利潤增加約1116億元,增量比1-2月份明顯減少,利潤增長對價格上漲的依賴性減弱。

二是分行業看,煤炭、石油和鋼鐵等相關行業盈利放緩。3月份,受價格變動、去年同期利潤基數上升等影響,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五個行業合計新增利潤752億元,比1-2月份少增950億元,影響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落8.5個百分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因投資收益同比大幅下降等情況,也一定程度拉低了利潤增速。

三是同期利潤基數偏高。去年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1.1%,增幅比去年1-2月份加快6.3個百分點。

同時也要看到,在企業效益總體改善的同時,一些不利因素也有所顯現:購進價格上漲過快,對實體企業降低原材料成本壓力增大;財務費用由持續下降轉為增長,表明降息對降成本的作用可能有所減弱,需要我們進一步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83

前4月原煤產量較快增長 發改委稱去產能不簡單等同於去產量

18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發改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鋼鐵、煤炭去產能工作取得良好開局。隨著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去產能取得良好開局

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共退出鋼鐵產能3170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63.4%;共退出煤炭產能6897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46%。

孟瑋表示,隨著鋼鐵煤炭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首先,企業效益明顯改善。2017年一季度,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利潤由上年同期虧損87.5 億元轉為盈利232.8億元。

其次,工資社保拖欠減少。截至2017年3月末,山西省煤礦累計拖欠工資比2016年底下降58.4%;累計欠繳社會保險比2016年底下降10.8%。

第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16年全年共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9座、落後煉鐵產能677萬噸,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71座、落後煉鋼產能1096萬噸。煤炭優質產能在產業升級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

最後,市場競爭秩序改善,通過開展淘汰落後、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進一步營造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

6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鋼鐵去產能數據不包括違法的“地條鋼”產能。

孟瑋表示,對於“地條鋼”,各地區已基本完成摸底排查工作,排查發現的“地條鋼”產能已停產,鋼材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改善。目前現管部門正在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於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

根據國務院部署,今年1月,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組成12個督查組,赴全國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了專項督查,共核查鋼鐵企業228家、煤礦150個。

從督查情況看,2016年全國共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9座、落後煉鐵產能677萬噸,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71座、落後煉鋼產能1096萬噸。關閉退出30萬噸以下規模的小煤礦約1500個、落後煤炭產能1.2億噸。2016年鋼鐵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專項行動發現的落後鋼鐵產能,已按要求進行拆除或封存;應依法關閉和限期淘汰類煤礦,已按要求實施關閉。

第一財經在發布會現場獲悉,下一步,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采取三方面舉措:迅速整改有關問題,對發現的問題,將結合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取締“地條鋼”工作,區別對待,分類處理; 在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並於7月底前組織驗收,形成總結報告,上報國務院;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對各地區去產能工作的督查,督促各地及時公布去產能相關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強化社會監督。

4月原煤產量大增與去產能不矛盾

5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4月份能源生產情況:4月原煤產量2.9億噸,同比增長達9.9%;日均生產982萬噸,比3月份增加15萬噸。

從區域來看,煤炭大省如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等地產量大增,其中山西煤產量在4月同比增長了24%。

這與煤炭去產能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此,孟瑋解釋道,不能簡單地將去產能等同於去產量,更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

“去產能,就是要著力去除低端、無效的供給能力,增加有效供給,著力提高產能利用率,平衡市場供求關系,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推動提高行業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在這一過程中,對於過剩的、落後的產能,要堅決地去;對於安全、清潔、高效、成本低的優質產能,要有序增加。”孟瑋說。

中宇資訊煤炭分析師關大利對第一財經表示,上述情況並不矛盾。

“在去產能的同時,通過產能置換等方式,還有部分新產能是在釋放的;此外去年同期的基數低——目前在煤炭生產上,已經不再執行276政策,而去年這時候山西等地已經在執行276政策,產量被強制收縮,所以產量相比去年處於釋放狀態。” 關大利說。

中央財經大學煤炭研究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亦表示,本輪去產能重點是將不合格的、違規的、小的、落後的產能退出,提高大礦的產能,這意味著原煤生產逐步向資源條件好、競爭能力強的地區集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經過歷時一年的負增長,原煤產量在今年3月增速達到1.9%,實現由負轉正,而4月同比增速則達到了9.9%。如果從累計數字看,1-4月原煤產量同比增速為2.5%。

國家統計局的分析認為,1-4月份原煤產量增速較快,主要是因為去年同期原煤產量較低。

隨著煤炭產量的提升,煤炭價格逐步下降。

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於593元/噸,環比下行3元/噸,不僅連續第八期下跌,且降幅也有所擴大。

關大利認為,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撐下,煤炭價格不會出現暴跌的情況。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平抑煤炭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備忘錄的通知》,規定了煤價在三個不同區域波動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其中,當動力煤價格位於綠色區域(500-570元/噸),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不采取調控措施;當價格位於藍色區域(570元~600元/噸或470~500元/噸),重點加強市場監測,密切關註生產和價格變化情況,適時采取必要的引導措施;當價格位於紅色區域(600元/噸以上或470元/噸以下),啟動平抑煤炭價格異常波動的響應機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77

一季度財政收入首破5萬億,維持較快增長

今年以來財政收入繼續維持向好態勢。

財政部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3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3.6%。據此測算,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50400億元,首次突破5萬億元。

財政部解釋,今年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受工業生產運行加快、服務業景氣持續提升、消費市場較為活躍、外貿進出口較快增長等帶動,1-3月工業增值稅、商業增值稅、改征增值稅、國內消費稅、進口環節稅同比分別增長16.6%、21.1%、22.9%、28%、14.4%,合計拉高全國財政收入增幅約10個百分點。

二是受企業效益明顯改善和年初集中發放職工年終獎金分紅增加等帶動,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相應增長。

三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處於相對較高水平,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快速增長。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更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是稅收收入,也被稱為經濟的晴雨表。

1-3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7.3%,比去年同期加快2.6個百分點。而受各項降費舉措影響,全國非稅收入同比下降7.5%,比去年同期回落18.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

財政部分析,1-3月,全國稅收收入中,第二產業稅收、第三產業稅收分別增長20.4%、14.5%,多數行業稅收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

比如,受部分化工、冶金等產品價格上漲帶動,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稅收同比分別加快4.7、21.4、79.6個百分點。受用電量快速增長等因素帶動,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稅收同比加快18.6個百分點。受假日消費效應及消費升級相關行業較快增長等帶動,煙草制品業、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制行業稅收同比分別加快40.1、2.1、15.3、38.2、51.8個百分點。

分地區看,第一季度中部地區財政收入增速最高,西部次之,東部相對較低,但增速差別不大。全國有26個地區稅收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稅收增長較快。

財政部表示,綜合來看,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特別是稅收收入較快增長,反映出我國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態勢,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不斷累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894

季節性因素及貨物進口增長較快,我國一季度經常賬戶逆差282億美元

2018年一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逆差1794億元人民幣,資本和金融賬戶(含當季凈誤差與遺漏,下同)順差1794億元人民幣,其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含當季凈誤差與遺漏,下同)順差3469億元人民幣,儲備資產增加1667億元人民幣。

按美元計值,2018年一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逆差282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534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762億美元,初次收入逆差28億美元,二次收入逆差26億美元。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282億美元,其中,資本賬戶逆差1億美元,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545億美元,儲備資產增加262億美元。

按SDR計值,2018年一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順差195億SDR,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195億SDR,其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377億SDR,儲備資產增加181億SDR。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就2018年一季度國際收支狀況答記者問時表示,2018年一季度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經常賬戶呈現逆差,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含當季度凈誤差與遺漏,下同)呈現順差,儲備資產增加。主要有以下新特點:

一是我國經常賬戶呈現逆差,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及貨物進口增長較快影響。2018年一季度,經常賬戶逆差282億美元,其中,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貿易順差534億美元,同比下降35%。分別看貨物出口和進口,貨物出口5296億美元,同比增長11%;貨物進口4762億美元,同比增長21%。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推動我國貨物貿易更趨平衡,且受年初假日因素影響,一季度貨物貿易差額一般為當年低值,預計全年經常賬戶收支仍將保持在合理區間。

二是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呈現順差,跨境資本延續凈流入趨勢。2018年一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545億美元,跨境資本延續2017年二季度以來凈流入的趨勢。

三是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增長較快,境外投資者繼續看好我國經濟發展前景。2018年一季度,直接投資呈現凈流入502億美元,同比增長3倍,在構成上,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181億美元,同比下降12%;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凈流入682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

四是儲備資產繼續增長,國際收支趨向自主平衡。2018年一季度,我國儲備資產因國際收支交易(不含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因素影響)增加262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增加266億美元,2017年同期為減少25億美元。

總體來看,2018年一季度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跨境資本流動延續凈流入態勢,儲備資產穩定增加,未來國際收支總體平衡的基礎依然堅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09

深市上市公司2018年上半年業績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深交所9月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31日,除ST長生外,深市211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8年半年報。統計顯示,深市上市公司2018年上半年業績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多層次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不斷深入;大部分行業實現增長,制造業增速放緩;新經濟、新動能加速形成,國有企業持續做優做強;“去產能”、“補短板”取得積極成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實體企業現金流明顯改善,並購重組提質增效;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共同構建美麗中國。

三大板塊協同發展,繼續保持穩健增長

2018年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總收入5.41萬億元,同比增長17.24%;合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3,963.50億元,同比增長16.86%。

傳統行業龍頭及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主板公司盈利能力明顯增強,474家公司平均實現營業收入58.48億元,同比增長11.90%,平均實現凈利潤4.09億元,同比增長19.16%。

中小板作為中小企業細分冠軍主平臺,產業轉型與升級帶動業績持續增長,912家公司平均實現營業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21.29%;平均實現凈利潤1.63億元,同比增長13.57%。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創業板公司業績進一步提升,730家公司平均實現營業收入8.10億元,同比增長19.92%;平均實現凈利潤0.75億元,同比增長8.13%。

大部分行業實現增長,制造業增速放緩

深市上市公司分屬的19個行業中,17個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個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深市近七成的制造業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17.46%和14.83%。

部分細分行業受上遊原材料價格上漲、下遊客戶需求量下降、匯率波動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業績表現略有下滑。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凈利潤僅增長7.33%,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凈利潤下降23.82%。

戰略新興產業動能充沛,國有企業增長強勁

深市957家戰略新興產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有效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平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23.32%和20.77%,展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

值得關註的是,深市國有上市公司全面推進國企改革,借助資本市場平臺通過債轉股試點、資產證券化、專業化重組等多種方式整合資源、提質增效,上半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94萬億,同比增長17.53%;合計實現凈利潤1,478.23億元,同比增長32.03%,體現了國有企業強大的規模基礎和強勁的盈利能力。

“去產能”、“補短板”效果明顯,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化

上半年深市公司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余額合計4.12萬億,占總資產的比重為18.49%,較上年同期下降2.36個百分點,煤炭、鋼鐵、化學纖維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擴張速度呈下降趨勢。

研發費用合計1,219.06億元,同比增長17.92%;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2.27%,較上年同期增加0.12個百分點,研發力度持續加大。中興通訊、比亞迪、京東方A等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分別達50.61億元、37.19億元和36.45億元。

此外,深市上市公司存貨余額占總資產的比重較期初上升2.48個百分點;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32%,較期初上升0.27個百分點。上市公司在“去庫存”、“去杠桿”和“降成本”等方面仍面臨較大壓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企業經營環境,解決企業融資問題,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仍是企業的切實需求。

實體企業現金流有所改善,融資環境有待優化

上半年實體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1,21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96億元明顯改善。但是,在流動性偏緊的宏觀環境下,資金成本有所上升,剔除金融業和房地產後,平均財務費用為3,767.41萬元,同比增長18.69%;財務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67%,同比增加0.1個百分點。

受市場整體估值下移的影響,融資難度有所增加。深市上市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配股等方式實施再融資的家數為243家次,同比增長3.4%,但籌資金額為2,037.3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8.65%。

並購重組提質增效,產業邏輯主導理性並購

並購重組延續良好態勢,提質增效更加明顯,質量配比更加合理。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共籌劃重大資產重組206家次,披露重大資產重組方案82家次;涉及交易金額2,483億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平均單次交易金額約30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22%。此外,部分公司逐步接受市場化定價機制,不再過度依靠停牌鎖定發行股份價格,按分階段披露的原則平穩有序推進重組,未申請股票重大資產重組停牌。

雖然重組數量未明顯增加,但質量和結構有明顯改善,湧現出一批具有典型產業邏輯、價值導向和改革示範性的案例,重點圍繞主業開展產業鏈上下遊並購,積極布局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經濟領域。如哈工智能收購汽車焊裝自動化設備商,豐富其在高端智能裝備領域的技術和人才儲備,提高多車種共線的柔性生產能力。

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共同構建美麗中國

深市上市公司認真踐行社會責任,成為改善民生水平、構建美麗中國的重要力量。2018年上半年,合計繳納稅費4,137.86億元,創造就業崗位809.53萬個,支付職工薪酬5,549.18億元,環保投入合計達152.46億元,同比增加17.46%; 46家公司披露年中現金分紅方案,合計分紅金額129.79億元,同比增長113.50%。

349家上市公司披露精準扶貧信息,累計直接投入扶貧資金216.25億元,通過產業發展脫貧、教育扶貧等方式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責編:李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78

滬市公司半年報揭曉:實體企業實現業績較快增長

上交所9月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31日,滬市1,439家公司半年報全部對外披露。數據顯示,滬市公司業績整體實現較快增長,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均在10%以上。尤其是,公司經營質量持續向好,實體企業業績增速遠高於金融行業;石油、鋼鐵、有色、化工等傳統中上遊行業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業績增速居前;一批先進制造、創新科技、新興服務和消費企業經營業績也快速增長。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受多種因素影響,生產經營出現一定困難,需要主動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和國家戰略導向,持續深化改革,及時轉型升級。

一、滬市公司整體業績較快增長,實體行業企業增速高於金融行業

今年上半年,滬市公司專註實業,努力改進經營,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要求,積極應對內外部挑戰,業績實現較快增長,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加11%;凈利潤1.6萬億元,同比增加14%,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實現雙增長。

上半年,滬市實體行業企業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實現營業收入12.1萬億元,同比增加13%,實現凈利潤約0.6萬億元,同比增長25%;金融行業實現營業收入3.4萬億元,同比增長7%,實現凈利潤約0.9萬億元,同比增長7%。實體行業企業凈利潤增速遠高於金融行業企業。實體行業對滬市公司整體凈利潤貢獻占比也有所提高,達到41%,較去年同期增加4個百分點,國家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已初見成效。

大盤藍籌股仍是滬市凈利潤貢獻的壓艙石。上證50公司實現凈利潤0.9萬億元,同比增加14%,占滬市整體利潤的56%;上證180公司實現凈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加13%。從企業所有制屬性看,國有企業實現凈利潤1.4萬億元,同比增加13%;民營企業實現凈利潤0.2萬億元,同比增加22%。民營企業體量較小,但凈利潤增速高於國有企業。

二、中上遊供給端行業業績增速表現突出,下遊需求端業績增速低於實體整體水平

上遊行業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業績較為突出。上半年,石油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4萬億元,同比增加13%,實現凈利潤696億元,同比增加75%;有色金屬實現營業收入1,528億元,同比增加14%,實現凈利潤88億元,同比增加75%;但受煤電聯動等因素影響,煤炭實現營業收入3,848億元,同比僅增加6%,實現凈利潤460億元,同比增加4%。

中遊行業中,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環保約束增強,運行規範、技術先進的上市公司競爭優勢凸顯,凈利潤增速表現突出。化工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617億元,同比增加11%,實現凈利潤272億元,同比增加63%;鋼鐵實現營業收入4,265億元,同比增加15%,實現凈利潤296億元,同比增加134%。

下遊行業企業業績出現一定分化。醫藥制造業實現凈利潤239億元,同比增長22%;汽車制造業實現凈利潤403億元,同比增長16%;家電行業實現凈利潤70億元,同比增長14%;批發零售業實現凈利潤212億元,同比增長僅為4%,低於實體類企業25%的整體增長水平。具體分析,中上遊行業原材料價格上升,消費需求擴張不及預期,下遊大消費行業的增長可能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值得註意的是,滬市一批先進制造、科技創新、新興服務和消費公司業績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專用設備制造業實現凈利潤95億元,同比增加5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凈利潤100億元,同比增加2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現凈利潤83億元,同比增加36%。

三、投資端,實體企業更專註於做強主業,對外投資擴張有所減弱

數據顯示,實體企業投資更註重內生增長,對外並購的現金支出顯著減少。上半年,實體企業購建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合計為7,066億元,同比增加11%;發生的研發費用合計1,300億元,同比增加22%;並購支付的現金合計745億元,同比減少21%。

具體分析,國有企業擴張動機有所下降,民營企業投資仍然比較積極。上半年,國有企業購建長期資產和研發費用支付的現金同比僅分別增加4%和18%。與之相比,民營企業購建長期資產和研發費用支付的現金同比均大幅增加,增幅分別為38%和33%。

行業上看,周期性行業中,石油、有色和化工等行業中的質優公司呈現一定擴張態勢,購建長期資產和研發費用支付的現金同比有所增加。同時,鋼鐵、煤炭等行業,受去產能政策影響,投資行為略顯謹慎,僅有個位數的增長。另外,可能受上半年基建投資放緩所致,部分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公共事業行業的上市公司投資有所下滑。

四、融資端,實體企業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均保持增長,但融資結構有待優化

上半年,報表反映,實體企業整體融資約4.5萬億元,同比增加9%。其中,直接融資金額合計5,282億元,同比增加12%。直接融資中,發行股票融資2,597億元,占比49%,發行債券融資為2,685億元,占比51%。從融資結構看,上市公司直接融資占比仍然較小,需要創造條件,繼續大力發展上市公司直接融資,持續優化其融資結構。

半年報顯示,民營企業整體融資1.1萬億元,同比增加11%;國有企業整體融資3.5萬億元,同比增加9%。其中,民營企業直接融資金額合計2,160億元,同比增加19%,國有企業直接融資金額合計3,122億元,同比增加7%。整體上看,民營企業融資增速高於國有企業。

具體分析,上證50指數公司直接融資1,219億元,同比增加8%;上證180公司直接融資2,583億元,同比增加6%,上證380公司直接融資1,009億元,同比增加8%。總體上看,不同規模企業直接融資增速基本相近。

五、負債端,實體企業資產負債率基本保持平穩,去產能重點行業降杠桿效應比較明顯

上半年,實體行業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由61.24%上升到61.84%,略增0.6個百分點,基本保持平穩。數據顯示,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62.22%,略高於民營企業的60.53%。趨勢上,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由去年年底的61.60%上升0.62個百分點至62.22%,民營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由去年年底的60%增長0.53個百分點至60.53%,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的增速略高於民營企業。

大類行業中,去產能重點行業主動去杠桿效果明顯,呈現業績增長較快、資產負債率不斷下行的特點。鋼鐵、煤炭、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化學品制造等傳統產能行業在業績增長的同時,資產負債率分別下降了0.81、0.36、0.24、0.05和1.49個百分點。

其他行業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分別較去年年底下降4.61個百分點、1.77個百分點以及1.12個百分點,前述行業的資產負債率下降較快。另外,市場關註的房地產資產負債率為79.22%,較去年年底上升1.06個百分點。

六、部分公司生產經營出現比較大的困難,需要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及時有效實現轉型升級

當前宏觀環境下,外部因素錯綜複雜,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壓力較大,中美貿易摩擦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有些公司生產經營遇到一定困難。數據顯示,滬市上半年共有149家公司虧損,占比與去年持平,其中多數經營凈現金流為負,經營質量有待改進。實體類公司中,剔除建築業、房地產、公用事業等傳統高負債類行業,有98家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70%。

這類公司家數不多,其營業收入、凈利潤占滬市公司整體規模比例也較低,但其經營情況也反映了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如產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不足、環保約束成本增加等。總體上看,需要繼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扶優限劣,支持企業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加快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積極引入優質資產,努力改善經營。同時,對於長期不專註主業、喪失經營能力,甚至進行不當市值管理的公司,要堅持依法、全面、從嚴監管,持續改善市場生態秩序,促進資本市場健康良性發展。

責編:李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