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哪些中國公司是巴菲特眼中的「偉大企業」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tcp.html
 

在巴菲特2012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表示,雖然自己的繼承人無法做成像2008年自己所做的高盛和通用電氣這樣划算的交易,但是類似這樣的交易不是伯克希爾的立足之本(註:尋找估值低廉的便宜貨)。伯克希爾的成功是建立在像購買可口可樂和IBM這樣的公司之上的(註:尋找估值合理的偉大公司)。而當現場有人提問:「中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出現像可口可樂一樣偉大的公司呢?」芒格回答說:「中國已經擁有一些偉大的公司。」巴菲特回應稱:「我們傾向於一些出口優質產品的中國公司,特別是指消費類的產品。中國已經擁有一些巨型公司,這些公司的市值將超過部分美國公司。」

 

    中國目前有哪些是偉大的,同時又是出口優質產品的消費類公司呢?說實話,非常難找。因為偉大已經很稀少了,而又得是在國外叫得響的消費產品公司就更加稀少 了。從中國出口消費品的構成來看,目前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鞋襪、玩具、家具等中低端消費品,毛利率低、競爭激烈,且很少有品牌,甚至連牌子都沒有,生 產這類產品的公司肯定入不了巴菲特的法眼。

 

    綜合來看,能夠在國內消費品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產品優質、有品牌、能出口且有擴大國外市場份額潛質的公司,我看只有貴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糧液、瀘州老 窖、張裕、青島啤酒、東阿阿膠、云南白藥、同仁堂、格力電器、美的電器、青島海爾、宜華木業、雅戈爾、大楊創世、福耀玻璃、比亞迪等。

 

    上述企業哪些是巴菲特和芒格眼中「市值將超越部分美國公司的偉大公司」呢?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的理解是,「中國獨有的國外沒有的,中國成功的國 外尚開發的」成為偉大公司的概率更大。「中國獨有」說明國外沒有競爭,「中國成功」說明國外可以複製。又沒競爭又可複製,剩下的就是,稍微創新下滿足國外 消費者的習慣和偏好了。至於市值超越部分美國公司,那只是個時間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06

王亞偉告別會:今後不再從事公募行業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tuw.html

    評註:王亞偉走了,公募界的投資傳奇結束了。不管外界或其本人承認與否,我認為,王亞偉肯定是當前中國基金業最接近彼得·林奇的基金經理人。國內的基金經理很少關注,但王亞偉卻一直是研究的對象。很少分析他的持股,我只關注其中閃耀的投資思路和理念。王亞偉堅持走「人跡罕至」之路,堅持提倡「尊重市場」、「獨立思考」,道理很簡單,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領悟並靈活運用了呢?

    投資,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擺脫公眾和媒體的視野無疑是一件好事。祝願亞哥卸下包袱之後,投資之路走得更順更遠。

    不知為何,我有一點點惆悵……

 

    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廈12層,華夏基金公司會議室,王亞偉離職新聞發佈會14點正式開始。5月7日,王亞偉已經正式卸任副總經理和基金經理職務,這次是王亞偉主動提出和媒體見面的。

 

  5月7日下午,王亞偉決定在離開華夏的最後一刻召開「告別發佈會」,對於一向惜字如金的王亞偉來說,這次公開面對媒體讓業界也是出乎意料。媒體早早聚 集在華夏基金的會議室裡,人滿為患已不足以形容現場的狀態。王亞偉在告別會上表示,今後不再從事公募行業了。王亞偉稱,離職一事比較敏感,是我個人決定, 現在外面傳我去的那些地方,我能明確告訴大家,我都不會去的。目前我打算先休息一段時間,好好休養一段時間後再做去向的考慮。現在公司股權轉讓已經落定, 公司也有新的發展規劃,我個人覺得已經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需要,本著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原則,在此換屆之際(應指證監會換屆)我決定離開公司。

 

  王亞偉表示,與媒體交流一直持有一種糾結的態度,可以說是一種葉公好龍的心理。當前沒有人能離開媒體,我的工作也離不開媒體的資訊,媒體從業者的敬業 精神和態度也讓我敬佩,甚至我很想和優秀的媒體人有深度的交流,但是這些都比較難實現,因為我是個工作生活分得很開的人,但是媒體卻不是這樣,生活中的某 句話很可能就成為他們的工作內容。說是葉公好龍,是不想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我不希望成為媒體的焦點,不希望別人炒作所謂的「王亞偉概念股」。畢竟現在中國老百姓並不具備專業的分辨能力,對媒體有種盲目的信任。

 

  媒體問:為什麼現在辭職?  

    王亞偉:不適應的感覺雖然一直存在,但是這是有個時間的積累的過程,一開始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能不能扛過去,能扛多久。這是其一,其 二是之前股權轉讓的問題,當時我沒有跟公司提出這個問題,是出於對公司的考慮。現在公司股權轉讓已經落定,公司也有新的發展規劃,我個人覺得已經不再適合 公司的發展需要,本著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原則,在此換屆之際(應指證監會換屆)我決定離開公司。雖然在公募、在華夏這麼久,那麼多同事感情很深,但是 既然已經決定離開,還是堅定地執行下去。我本人是個市場化的風格,是以市場為基準的,從投資的角度而言,我不覺得有什麼不適合。

 

  媒體問:您是彼得林奇的粉絲?怎麼看王亞偉神話這個定義?

  王亞偉:我不是彼得林奇的粉絲,只能說我接觸投資的早期他的幾本書對我比較有影響。但是隨著自己的經歷慢慢豐富,他對我的影響正在逐步降低,我希望博采眾長,在我自己的思考中形成我自己的風格。

  中國這麼多年來有很多經典理論,比如黑貓白貓理論,其實最好這些理論都反應了一個道理:尊重市場,敢於創新。

  我比較看重市場當前階段有那些機會,而且不喜歡空談理論。很多事情在歷史那個階段看,他的操作和行為沒有問題,但是用現在的觀點看就不合理。要尊重歷史的客觀條件。

  至於業績的好壞,並不是說有多麼過人之處。我一直覺得躲在人群中會有一種安全感,但是對投資而言未必理想,要有獨立的思考。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市場。

  中國的老百姓只知道我買了這只股票,不知道我為什麼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且他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回改變對這只股票的判斷。另外我購買一隻股票, 最多佔淨值的10%,而他們很可能傾囊下注。此外,風險控制的手段不同。我購買一隻股票的同時,可能會用其他的股票投資去對沖這種風險,但是他們不會這種 方式。

  這如同一個老中醫開了一個方子,不同的藥之間有相互制約,不是單一利用那味藥。道理是一樣的。以至於我現在買一隻股票,都會想想散戶會不會盲目跟從,會不會導致他們的風險太高,這掣肘了我的投資決策,也是我這幾年中面對的最大的投資困境,是我離開的最主要原因。

  我建議媒體不要針對基金經理購買的股票做大肆報導,這種報導方式不利於中國的散戶投資者。當然,我也面對很多其他困境。比如我和別的機構的人交流討 論,很多時候這些討論都源自我並不成熟的一些想法,我的意圖是拋磚引玉,但是每每被媒體急速報導了「磚」的一面,「玉」的成分被忽略。以至於我最好都不敢 拋磚了。

 

  媒體問:你如何看待中信的邀請?

  王亞偉:和中信的淵源比較深,從職業生涯來講,幾乎一直沒脫離中信的背景。這次離職,中信證券董事長也對我進行了挽留,很感謝董事長對我的器重。現在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考慮,但是如果以後也有其他可以和中信合作的方式,也不錯。

 

  媒體問:去年的年報中您沒有新的重組股出現,為什麼?

  王亞偉:我投重組股其實並不是很多,只是我投的時候市場沒有什麼人投這個,所以我顯得比較突兀。其實我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投資的比例上,都不算大,對我的業績的貢獻也不大。我比較熱衷挖掘被市場低估的東西,可能是我挖掘這個機會的時候,別人沒關注沒挖掘,或者發現了但是覺得投資意義不大,於是這個機會就凸顯給我了。現在重組股已經沒有更多投資機會了,風險更大,所以現在我不再更多關注重組股,而去關注其他領域了。我覺得投資還是應該挖掘一些別人沒有關注到的領域。

 

  媒體問:能不能談談你的繼任者,談談華夏基金的靈魂人物

  王亞偉:繼任者的人員今天已經公告了,我相信他們能夠管理好這兩隻產品,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靈魂人物這個是歷史定義的,不是現在能確定的, 如果真的說靈魂人物,可能5年10年之後你能看出來。有人問是華夏成就了王亞偉還是王亞偉成就了華夏,我現在可以明確告訴你,是華夏成就了我。確切說,是 全體華夏人成就了華夏基金,而華夏基金同時成就了所有的華夏人。離開這麼優秀的一個團體,對我而言也算是個損失,那麼多同甘共苦的經歷和精神,不會因為我 的離去而渙散。


    (來源:鳳凰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07

買房還需等待,買股沒有問題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x1x.html

近一年來,買房和有買房意願的朋友很多。諮詢我的話,觀點仍然未變:自住尚可接受,投資還需等待。因為未來一兩年房價上漲的概率依然很小,保持平穩微跌的 狀態是大概率事件。本輪房價調控,從一開始就已經不是地方政府缺不缺錢的經濟問題了,而是關係到某組織權力穩不穩固的政治問題,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這種身份 地位比較敏感的地區。在某組織的「大是大非」面前,您覺得,房價還能漲嗎?還敢漲嗎?

 

當然,不漲不代表就會暴跌。不要相信那些天天喊房價大跌人的話,這些人不是別有用心,就是賺點噱頭,再或者就是些不學無術之徒。這類人比那些天天喊房價大漲的人危害更大。我有一位親屬,2002年剛去深圳的時候,存款足夠買下一套房。可惜她堅信一些專家媒體所謂房價太高的觀點,一直不為所動。現在可好,所有積蓄加起來只夠買半套房了,相當於十年工作白干還倒賠進去半套房子。悔不當初啊,只能「望房興嘆」了!

 

判斷目前國內房價是高是低,光靠一個「房價收入比」是沒有用的。因為北京的房價不是由普通工薪階層的收入決定,而是由大街上跑的幾十萬輛奧迪寶馬車主的收入決定。判斷目前國內房價是漲是跌,縱向橫向比較日本、香港1965年到現在的房價走勢更加實用,更具參考價值。因為無論從經濟走勢還是從收入增長來看,日本和中國、東京香港和北京的歷史可比性和實際有效性要大得多。當前北京的房價,絕對不是1997年的香港房價,更不會是1992年的東京房價。更大的可能是1981-1983年間香港或東京的房價。

 

國內的房價既然不會大跌,那何時才能再度上漲呢?我想,至少得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才有上漲可能。

1、調整時間要足夠

20091月到20104月,國內房價普遍暴漲100%,甚至150%以上,短期看已經完全超出了買房人的承受能力,也提前透支了未來數年的剛性需求和投資需求。參考1965年以後日本和香港房價大漲之後的調整時間,可以大致估計國內房價的調整時間應該也在兩年到六年之間。由於本輪房價上漲是大漲急漲,調整時間可能要稍長一些,即四年到六年的概率較大,也就是說國內房價最早也得到2013年底才能結束調整。這個從供給上也很好理解,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就像一台聯合收割機,一個賣地一個賣房,收穫了一季,得等到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才能收割下一季。而時間不夠長些,新的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投資需求還沒形成,新的買房人還存不夠錢、消化不了、買不起或不願貸款買房。

2、調控政策要放鬆

從限購政策來看,通過壓制需求來控制房價的做法,有悖市場經濟規律,對買房人(包括剛需)製造人為歧視。尤其是北京這種外地人購房須提交五年社保或納稅證 明的限購做法,排外情緒濃厚。而且,限購完全排斥投資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人為限制了房屋租賃市場供給的增加,對房租的上漲有強烈的推動作用。當然,限購有 一個好處,那就是暫時平抑過熱的房價,防止繼續大幅的透支未來需求,以免房價突然大跌,對國內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造成巨大衝擊。

從房貸利率來看,7.05%的利率明顯處於相對高位。一筆100萬的30年期貸款按基準利率算月均還款6686元,比2009年加息前的七折優惠利率提高1821元,相當於多了貸40萬。當前的貸款成本太高了,無論對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還是投資需求,都是極大的限制和打擊。更別說改善性需求和投資需求買房時面臨的利率很可能還要上浮10%~20%

當前各個地方對剛需放寬了限制,甚至出現揚州對剛需買房進行補貼的現象。但從整體上看,調控政策放寬的幅度還太小,尤其是一線城市幾乎沒有變化。短期內,無論看中央態度還是經濟形勢,限購和利率政策都不可能大幅放鬆。也許明年下半年或者後年是調控真正放鬆的時間點。

3、房價與租金的比率要合理

2010年以來,北京的房租無論是住宅還是寫字樓,普遍上漲了50%-70%。兩年多時間有這樣的漲幅,確實讓人吃驚。現在北京一套88-100平的兩居室住宅,差不多2000年以後的要5000-6500元,八九十年代的要4500-6000元,由此可見北京工薪階層的居住成本有多大,合租群租現象自然十分普遍了。我是房東,內心深處希望房租漲得越高越好,但看著身邊朋友們的生活成本不斷增大,我又希望房租能低一些,讓大家都少點壓力。

當前房價與租金的比率差不多普遍在32-40倍。從市盈率的角度看,房價無疑是高估的。要讓比率回到20-25倍左右達到合理程度,需要房價繼續下跌10%且房租繼續上漲20%-30%。從目前房產買賣和租賃市場情況看,這個過程預計怎麼也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吧。

 

我認為,國內的房價不是不會大跌,而是離大跌的時間點和價位還相差甚遠。從時間點來看,按照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人口結構,房地產市場應該還有10年到15年的上漲週期,具體多長時間得看未來房價上漲的幅度和速度。從價位來看,參考世界大城市普遍的住房價格和漲跌路徑,國內一線城市的住房均價達到6每平米以上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猶如1992年的東京房價和1997年的香港房價,大跌50%以上、跌勢持續十年都將成為可能。那個時候,沒房的不要再買了,有房的除了自住,其餘全部賣出,不要猶豫。

 

如果不買房子,那能買什麼呢?我的觀點是買股票肯定遠好於買房。A股自從2007年以來,調整時間接近五年,市場人氣極為低迷。儘管目前經濟形勢還不太好,但股市無論從時間上還是點位上已經達到了臨界點的水平。我認為,未來一年到兩年上證指數突破3478點的概率非常大,而很多個股的漲幅應該在50%-100%以上。和買房相比,您看,多划算!至於買什麼股票好,這個就看自己的選股能力了。投資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可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6

也談安全邊際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5139.html
安全邊際的概念,首先由價值投資的鼻祖格雷厄姆提出。格認為:「安全邊際是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差額,差額越大安全邊際越高。購買股票時,應該以四毛的價格購買一元的股票,或以低於公司2/3淨資產價值的價格購買股票。」

 

    格雷厄姆的理論是價值投資的基石,但基石不代表就是一成不變的聖經。格雷厄姆的理論在某種條件下可以適用,但不能完全無條件的機械照搬。因為歷史上任何一 個人的觀點都有其時代的特點和侷限。在格雷厄姆生活的年代,1929年以前,美國股市主要的上市公司都是鐵路行業公司,其他行業包括工業和公共事業公司佔 比很小。即使到1957年,美國材料、能源、工業、鐵路、公共事業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依然佔股市總市值的70%以上。面對幾乎都是重資產型和強週期型公司的 股票市場,投資者包括格雷厄姆能怎麼辦呢?當然只能老老實實地用四折的價格或2/3淨資產的價格購買股票了。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變遷。1957年以後,美國股市消費品、衛生保健、信息技術、金融、電信等輕資產行業蓬勃發展,總市值佔股市的比重逐步達到72%以 上。而作為格雷厄姆學生的巴菲特,無疑準確地把握住了這種變化。巴菲特對安全邊際理論做了修正:「內在價值是一家企業在其餘下的壽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 的貼現值。用貼現現金流公式計算出的內在價值相對於市場價格最便宜的股票,是投資者應該買入的股票,無論其市盈率或股價與每股賬面價值的比率是高是低。」

 

    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很難準確計算,因為我們不知道企業的壽命到底有多長,也不瞭解企業現金流到底有多少。所以巴菲特指出:「我們要試著進行保守的預測,同時 集中於那些經營中即使發生意外事件,也不太可能給股東帶來災難性恐慌的產業中。」什麼產業呢?巴菲特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了輕資產和低負債企業是投資首選。


    作為中國的投資者,安全邊際應該如何理解呢?我的理解主要是以下幾點:

 

    1、公司是否足夠優秀是衡量安全邊際最重要的因素


    足夠優秀的公司,護城河足夠深,而且在經營過程中不斷的加寬加固。公司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實現穩定經營和持續經營,即使發生意外,也能歷經數十年乃至百年 而經久不衰。這樣的企業,其內在價值從現金流貼現的角度看,無論是壽命還是數額都是驚人的。巴菲特眼中偉大的企業,不就是這樣的嗎?足夠優秀已經是最大的 安全邊際,所以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和IBM時,願意支付的是合理而不是四折或2/3淨資產的價格。

 

    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的市淨率為4.88倍,IBM的市淨率為8.96倍。國內股市怎麼樣呢?我們能以四折或2/3淨資產的價格買到貴州茅台、與南白藥嗎? 我想,除非國內發生戰亂,否則永無可能!而且即使是戰亂,茅台、白藥也能生存下來,不會消亡。有些人說茅台、白藥是很好,但安全邊際不夠,跌不到自己買入 的價位,甚至說萬一跌到5倍PE怎麼辦?我想說,這沒有萬一,有些人看不懂而已。

 

    如何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優秀呢?無論是格雷厄姆還是巴菲特,都認為正確地解讀公司財務報表至關重要。格雷厄姆說:「要想準確地判斷一家公司的好壞,就必須從 公司的財務報表入手,對公司的資產、負債、周轉金、收入、利潤以及投資回報率、淨利銷售比、銷售增加率等進行分析。」巴菲特則更具體,對財務指標更加細 化,比如淨資產收益率〉20%,毛利率〉40%,淨利率〉20%,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佔毛利潤比例〈30%,資本支出/淨利潤〈25%等等。當然,財務報 表之外的企業無形資產如商譽、品牌,提價能力,發展空間也很關鍵,這需要投資者具有獨特的眼光和思維才能判斷。


    總之,安全邊際首先應該是公司是否足夠優秀,而不是價格是否足夠便宜。優秀的公司重點在未來,有幾倍幾十倍的發展空間。而廉價的公司落腳點在現在,即使五折買入也僅有一倍的空間。如果投資者以股價便宜為首要考慮因素,那投資的出發點就錯了。

 

    2、PEG是否足夠低是衡量安全邊際最重要的指標


    很多投資者認為,市盈率足夠低是衡量安全邊際的根本標準,而市盈率的倒數則代表預期的收益率。對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市盈率只代表過去,而不能預見 未來。如果有一家公司可以永續經營下去,而且經營沒有任何風險,買股票就如銀行存款一樣,那毫無疑問市盈率的倒數就是預期的收益率。很可惜,現實中沒有這 麼一家完美無缺的公司。

 

    一家公司的市盈率,與其預期未來的淨利潤增長尤其是自由現金流增長的比值,即PEG,才是衡量安全邊際最重要的指標。而且這種淨利潤的增長,應該是低資本 支出高投資回報的增長,應該是不影響原有股東權益的增長。高投入低產出或者靠增發攤薄實現的增長,無法有效提升每股自由現金流量,對公司內在價值(現金流 貼現)的影響不大。

 

    當然,預期未來淨利潤或自由現金流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也很關鍵,否則安全邊際將大打折扣。我認為,對於輕資產和弱週期行業的公司,至少應該看未來三 年。而對於不確定性要大很多的重資產和強週期行業的公司,則至少應該看未來五年。否則,很容易因為判斷失誤造成長時間無法彌補的投資損失。具體如何,讀者 可參見博文《什麼樣的PE和PEG最值得投資》。

 

    從投資實踐上說,個人比較偏向於購買,市盈率在20-50倍且淨利潤增長率在30%乃至50%以上的輕資產和弱週期行業的公司。有些人認為這是在投機,我 不太認同。對於投資和投機的定義,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人》一書中說得非常清楚:「投資是建立在敏銳與數量分析的基礎上,而投機則是建立在突發的念頭或 是臆測之上」。那些下結論說我是在投機的朋友,您在決定買入某隻股票之前,是建立在數量分析之上還是建立在主觀臆測之上的呢?與一些宣稱價值投資的人士相 比,我的數量分析應該遠超主觀臆測吧。

 

    無論如何,投資就跟開車一樣,不管是開奧迪還是開奧拓,安全總是第一位的。只是我們開的車,或者說理解的安全邊際不一樣,僅此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7

謝百三:中國股市是為國營企業服務的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5udw.html

註:有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像騰訊、百度、網易、搜狐、新浪、新東方、奇虎360、優酷等等一大批極具活力 和潛力的企業就不能在國內上市呢?為什麼這些優秀企業在內地蓬勃發展,投資回報最終卻要拱手送給香港人和美國人呢?哦,對了,中國股市是為國企服務的。國 企再差,再不賺錢,弄點資產包裝一下就能上市;而民企再好,再能賺錢,排多久也不讓你排上號。至於上市企業的好壞,投資回報的多少,那就是很次要的問題 了。

    畢竟,讓效率低下的國企搞間接融資,國有銀行風險很大,甚至危及金融體系穩定。而把它們扔給全體股民,那就輕鬆多了。股民虧錢怪誰呢?「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開戶的時候,管理層告誡得很清楚嘛!

    股市不是一個好玩的地方,尤其是中國股市。2700多家上市公司,相信真正值得投資的不會超過50家!在您沒有學會用知識、眼光和紀律保護自己之前,在您沒有學會用腳投票、認清謊言和陷阱、拒絕大多數誘惑之前,請謹慎投資!股民朋友們。

 

    綜觀世界各國股市,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是把它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一部分,作為金融市場的一個最活躍的最重要的部分而發起、成立、組建、發展的,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如美國的證券市場是由於18世紀末獨立戰爭時,政府為了打贏戰爭融資,發行並交易大量國債,在東北各州紛紛成立各種證交所(股票也進入市場)時逐漸形成的,當時人們在紐約華爾街的一顆梧桐樹下交易了46年後,於1863年成立了規模與影響較大的「紐交所」。


  日本的證券市場形成於明治維新時期,從制定條例到進行有序的交易,蘊育長達19年。美、歐、日股市的最 大特點就是它是一個法制的公正的市場,金融市場主體間必須是平等的,必須實行三公原則:「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並且是有法必依,執法如山的。因此, 它們的發展雖然起起伏伏,但總體是健康、快速的。

 

  然而,新中國於改革開放後成立的股市,其創始之背景、宗旨與海外市場有很大的不同:即它是為國營 企業服務的,為它們融資、募資而成立的。國有企業是國家的,滬深證交所是國家(地方政府)直接組織下成立的,甚至交易所的官員、證監會領導都是國家任命 的。這樣,就發生了國有企業大量發行股票、上市的問題。

 

  一、1989年12月,上海市委決定為解決國有企業融資難問題成立「上交所」

 

  1989年夏,中國出現了一場「政治風波」,相當多的外資撤走了。維持國營企業的簡單再生產與擴 大再生產的資金來源一下子少了很多;向銀行貸款,銀行風險又很大。在這種情況下,試行直接融資,成立證券交易所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時任上海市長、市委書記 朱鎔基決定召開市委常委擴大會議,於1989年12月2日同中國人民銀行領導及上海分行行長龔浩成、華東師大金融學教授陳彪如等開了一天會,決定立即籌備 成立「上交所」,朱親自撥給交易所400多部電話額度,並決定一系列基本規定、原則。

 

  當時,中國的民營企業廖如晨星,大量的是國有企業,所以成立上交所、深交所的初始目的宗旨就是為 國企服務、為公有制經濟服務,對此,沒有人有異議;也不覺得有何不對。後來的周正慶主席也公開承認:「股市就是要為國企服務的」。至於股市的其他幾大功 能:投資功能、資源最佳配置功能、公眾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功能等等,實際上均很淡漠,也未被引起高度重視,政策面向國企、公有制經濟傾斜,如容忍大量國企長 期不分紅、少分紅;容忍他們各種不配股,卻讓中小股東高價配股(增發);容忍他們在「股改」時少付對價。

 

    二、大量國有企業發行股票上市,至今比例仍達80%

 

  在上述歷史背景及宗旨下,從1990年起大批國有企業,無論長期業績如何,均排著隊上市融資。鄧 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鼓勵發展股市,他說:「有人說,股票是資本主義的,我們在上海深圳先試驗了一下,結果證明是成功的,看來資本主義有些東西, 社會主義制度也可以拿來用,即使錯了也不要緊嘛。錯了關閉就是,以後再開,哪有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鄧的講話,使中國新上市公司一年達97家,上海藉此 機會上市了幾十家國企:陸家咀、中百一店、華聯商廈、水仙電器、中紡機、二紡機、豐華股份、新黃浦、上海電器、大眾出租、浦東大眾、第一鉛筆、外交橋、興 業房產等等。其中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公司,1992年初發行時無人問津的股票認購證一下子紅火起來,人們視之為珍寶,在黑市高價搶購。

 

  但是國企的上市目的,其實就是融資、圈錢;同時一些領導的骨子裡是看不起股市、股民的。當時的規 定是:「處級以上幹部不得炒股」。很多領導把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時對股市講的「即使錯了也不要緊嘛,錯了關閉就是」這句鼓勵性質的話,從反面去理解,認為國 家只是試試而已,所以對股市漲跌、幾千萬股民的虧盈從來無動於衷。有時稍漲了一些,就擔心「泡沫」出現,拚命地、無窮無盡地趕著新股排隊發行上市。如 1992年在香港一位經濟學家的一封建議信下,***、朱鎔基、劉鴻儒均作了批示,其中重要一點就是「不停地增加供給」,大發大上新股。結果將股市從 1992年6月5日的1249點,一下子打了下去,一直跌到1992年11月20日的386點。此外,1996年12月,還發了《人民日報》社論來批判股 市,使股市從1200多點大跌到777點,滬深股市開始了漫漫熊市,同時伴隨著大面積的股民虧損。當然,後來國家又改成鼓勵股市上漲,以解決宏觀經濟不景 氣問題--總之,用用的味道很重。

 

  到2011年12月,中國股市總市值26萬億,其中國有上市公司總市值達20.3萬億,佔比例為80%。所以,當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平新橋問我:「中國股市最大特點是什麼?」,我回答:「是一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的,上市公司大多數為國有、公有企業的股市。」這種情況對於西方國家是不可思議與難以想像的。

 

    三、國有企業存在的通病導致股市長期低迷

 

  國有企業有一些通病,世界各國均有之,主要如下:

 

  1、產權不清。不知企業的最終所有 權歸誰所有,李鵬、朱鎔基嗎?他們都退休了。表面上它的產權歸全體人民所有,實際上是由政府代表人民來統一行使支配管理企業資產,而政府部門眾多,都能行 使部分所有權,卻無人對企業財產承擔最後的經濟責任。這種產權代表多元化實際上是沒有代表,造成了大批國企產權虛置,造成事實上的所有者缺位。企業內部也 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所有權約束機制---這是世界各國國有企業最致命的缺陷。

 

   2、「責、權、利」相分離。國 有企業的領導是官方任命的,他們責任不大,不必為投資的失敗承擔風險,巨虧了不必為此跳樓自殺;他們權力也不大,外受到各上級主管部門的約束,內受「黨政 工團」的約束;他們多數人利益也不大,工資、收益不能像私有企業主那樣可以無限增長。因此,他們的動力、積極性也不大;在「官本位」影響下,相當一批企業 家還想到政府擔任官員。職工的情況更差,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改革開放幾十年了,人們可以看到一些國營影院、劇場、中西藥房,依然人 浮於事,混飯吃,效益十分低下。

 

   3、社會負擔重。國 有企業普遍承擔著辦學校、醫院、安置就業、離退休人員開支管理(交幾金)等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有的企業富餘人員高達60%,企業的社會負擔十分沉重。 還有不少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不分紅、少分紅,卻反而大搞產品漲價,利用「通脹」製造企業盈利的虛假繁榮。因此,國有企業實際上不是獨立意義上的經濟實體, 而是政府機構的附屬物,企業的效益總體是低下的。此外,資源配置能力也十分低下:能耗是日本的6倍,韓國的4.5倍,美國的3倍;鋼、水、木材消耗強度是 發達國家的10-30倍。

 

  與此同時,國有企業中,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主要表現形式為:承包經營中流失;MBO改制中流失;股份制改制中流失;國企虧損中流失;企業破產中流失;中外合資中流失……改革開放中,出現了一大批不法分子、貪污腐敗分子,每年涉及犯罪的官員、國有企業領導人數是驚人的。

 

  這種情況,無論東西方各國,其實是普遍存在的。當年,中國國有企業代表團去埃及參觀學習,請求看 幾家國有企業,該國接待人員說:「納賽爾總統領導期間曾經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強行把大批私有企業國有化,導致企業效益低下,經濟發展緩慢。」最後, 讓他們去看了蘇伊士運河管理局,那是資源壟斷國企,效益尚可。

 

  美國為解決國有企業效益低下、工人在上個世紀50年代經常罷工的問題,不得不在工人、員工中大搞內部股及股權激勵機制,又稱人民資本主義。英國撒切爾夫人更是堅定地把很多效益低下的國企私有化,即「民營化」浪潮。

 

  請記住:中國今日的股市中,上市公司2300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為1000家;總市值為26萬 億,國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為20.3萬億,即股市80%的股權為國有股法人股。它們總體效益不高,它們有的多年來不分紅,分不出紅,也不想分紅(這就是 朱鎔基任總理期間堅定地開始搞「國退民進」運動的深層次原因)。這是中國股市長期低迷不振的一大原因。在股市中,公有經濟的成分比例遠遠高於中國實體經濟 中公有經濟的成分比例。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3

股市無法「跑步前進」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5vaa.html

  最近歐債危機不斷加深,國內經濟實體盈利普遍下滑,前景堪憂。面對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國務院開始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並 準備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今年4月份,發改委批准項目多達328個,而到5月份甚至出現一天批准上百個項目。其中儘管有很多清潔能源、 節能環保等項目獲批,但大部分獲批項目仍然集中在鋼鐵、基建等領域,與上一輪四萬億投資無特別明顯的差異。而且,這種高速的審批速度,很難讓人相信,這些 獲批項目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分析調研、論證研究的結果。

   

    我國的鋼鐵產能佔全球的一半,是美國的八倍、歐盟的四倍,日本的七倍,印度的十倍。2011年,我國鋼鐵業毛利率不到3%,全行業嚴重虧損。2012年一 季度,鋼鐵業虧損額更是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最高點。武鋼準備斥資390億發展非鋼產業,其中包括萬頭養豬場計劃。老鋼鐵基地花數百億轉行,而新鋼鐵基地投 700億籌建。湛江的說法是淘汰落後產能,優化產業佈局。全行業不到3%的毛利率,我看再怎麼淘汰優化也是低效投資、重複投資!700億存銀行一年定期都 有3.5%。對於湛鋼的未來,我想,等過些年董事長宣佈進軍生態豬市場就知道情況了。

 

    增長放緩,盈利下滑,政府採用刺激經濟的政策本無可厚非,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羅斯福就是這麼幹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刺激經濟只是手段,激 起經濟實體的活力、促成經濟可持續發展才是目的。2009年四萬億的負面效應已經很明顯,而目前官方似乎依然在走之前的老路。

 

    重大項目投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沒那麼簡單。資金從何而來?只能從銀行體系中來,從股市中來,再或者直接從央行的印鈔機中來。中國股市,尤其是銀行股, 已經因為09年的經濟刺激被壓制、困擾了兩年多。而新的一輪經濟刺激,如果依然只是國進民退、重複投資、低效投資,這只會更添市場對銀行體系的壞賬和經濟 可持續增長的擔憂。為什麼不能更多的從「放鬆市場管制、打擊國企壟斷、扶持民營經濟」入手,刺激中國經濟呢?歸根結底,還是某些人的「公有制」情節、「大 國企」思維,甚至是既得利益在作怪!

 

    很多投資者將賺錢的希望寄託於國內股市牛熊的頻繁轉換,買在熊市底部賣在牛市頂部。我認為,這種想法有點一廂情願,已經失望了四年多,估計未來依然得繼續 失望。在中國經濟沒有找到新的增長動能之前,在中國經濟沒有轉型成功的跡像之前,中國股市不會誕生2006-2007年那樣的超級大牛市。

 

    新的一輪經濟刺激的確可以讓股市上漲,但大漲的概率依然很小。大型固定資產投資來帶的刺激,只會讓經濟短期好轉,從中長期看,經濟後續的增長潛力和股市上 漲的幅度、可持續性都非常值得懷疑。而且,如今已經不比2009年了,市場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犯同一種錯誤。地方政府可以「跑部錢進」,拉大項目大工程,即 使低效虧損也可以讓國家和銀行買單。而股市呢,「跑步前進」有何動力?由誰買單?

 

    我的觀點是,未來幾年的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依然不妙,前景不太明朗。中國股市基本沒有產生大牛市的土壤,市場指數持續震盪、趨勢向上已經是最好的可能了。 進一步說,中國股市即使有牛市也是結構性的小牛市,而且,結構性牛市的領頭羊一定是輕資產、弱週期行業,絕對不可能是一些人「逆向投資」而看好的銀行、鋼 鐵、鐵路等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5

窮人缺什麼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6ofo.html

   (來源:《窮人缺什麼》節選 古古)

   

    據說民間有一種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塊木板上挖兩個洞,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木板後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見花生,就伸手去抓。結果,抓了花生的手緊握成拳頭,無法從洞裡再縮回來,木板成了一塊活生生的枷鎖。猴子就這樣緊緊抓著他的花生,被人輕而易舉捉去。

    可憐的猴子!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窮人的狀況也往往如此。

    窮人最缺的是什麼?是錢!缺錢給窮人帶來深重的苦難,錢就成了窮人生活的重心,成了一個巨大的誘惑,他沒法不看重。然而對錢過分關注,就容易忽視錢以外的東西,結果,窮人所得甚少,失去甚多。

    缺錢帶來的精神上的損害,往往比物質上的匱乏更加可怕。

    傑克·倫敦在小說《熱愛生命》裡,寫了一個迷途者的故事。這個不幸的人獨自在荒野掙扎,飢餓,疲勞,孤獨,絕望,還有一匹和他同樣飢餓、同樣疲憊的老狼, 一直跟著他,等著他倒下。然而最終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吃掉了狼。小說的結尾是,這個人終於回到船上,吃了很多,成了胖子,卻還惶惶恐恐地儲藏面包,以 至於已經乾癟的面包塞滿了船艙的各個角落,他仍然情不自禁地四處收集。

    窮人的生存能力很強,他戰勝艱難困苦的毅力確實令人感動,但他竭盡全力得到的,或許只是一堆乾癟的面包而已。

    餓怕了的人常常養成飢餓思維,抓住一塊面包便不肯鬆手,即使已經吃飽,還是忍不住囤積,生怕重新回到飢餓的日子。人只有一雙手,既然抓滿了面包,便騰不出手來抓其他東西,結果再努力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窮人的眼光有限,往往就在於思維的侷限。

    窮人缺錢,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沒有錢,就難有大的作為,只能為柴米油鹽操心;沒有錢,就不敢放棄手裡這塊面包,去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沒有錢,就進不了 有錢人的圈子,就只能在窮人堆裡混。身居底層,便很難高瞻遠矚,於是窮人總是錯過機會,一生都在仰望別人,為別人的事業添磚加瓦。窮人的無奈,只有窮人自 己能夠體會,缺錢就沒有事業的基礎,缺錢得不到良好教育,缺錢影響心態,缺錢更進不了上層圈子……總之,缺錢的後果不僅是影響到生計,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心 計,影響到為人處世的方法,影響到人的整個前途。

    缺錢就可能導致缺志。只有小算計,而無大志向,眼光盯著瑣屑的日常生計,激情消耗在太具體的事情上。雞毛蒜皮,婆婆媽媽,得小惠而大喜,還以「知足常樂」自慰。久而久之,窮人不僅缺錢,還缺「鈣」,整個人的精神都變軟了。

    窮人缺志是個普遍現象,對於等米下鍋的人來說,很難堅持自己的理想。人窮就必然受制於人,迫於生計,窮人很多時候只能妥協,這一妥協又埋沒了自己的才華,錯過了發展的機會,最後只好隨波逐流,一直窮下去。

   查《說文解字》,窮人的「窮」字,本義「極也」,也就是到了頭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缺乏錢財」這層意思,古代叫「貧」。現在往往「貧」和「窮」通用,窮就是貧,貧就是窮,無錢萬事休,充分體現了商品經濟社會的特點。

    但是仔細揣摩,還是古人用字更確切。缺錢只是人生困境的一部分,走投無路的也並非只有貧者。一切到了頭的人,一切困境中的人,無論是財富、事業還是前途,都看不到希望的人,就會有窮人的沮喪和恐慌。

    所以,只要你還有希望,還有夢想,還滿懷著激情在奮鬥,只要你還沒有走到頭,你就不能算是窮人。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拾荒匠改變命運的報導,把它寫進自己的書裡,無數人為之感動。

    瀋陽有個以收破爛為生的人,名叫王洪懷。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收一個易拉罐,才賺幾分錢。如果將它熔化了,作為金屬材料賣,是否可以多賣些錢?於是他把一個 空罐剪碎,裝進自行車的鈴蓋裡,熔化成一塊指甲大小的銀灰色金屬,然後花了600元在市有色金屬研究所做了化驗。化驗結果出來了,這是一種很貴重的鋁鎂合 金!當時市場上的鋁錠價格,每噸在14 000~18 000元之間,每個空易拉罐重185克,54 000個就是一噸,這樣算下來,賣熔化後的材料比直接賣易拉罐要多賺六七倍的錢。因此,他決定回收易拉罐,進行熔煉後賣材料。

    從收易拉罐到熔煉易拉罐,一念之間,不僅改變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質,也讓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條軌跡。

    為了多收到易拉罐,他把回收價格從每個幾分錢提高到每個一角四分,又將回收價格以及指定收購地點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爛的同行散發。一週以後,王洪懷騎著自行車到指定地點一看,只見一大片貨車在等待他,車上裝的全是空易拉罐。這一天,他回收了13萬多個,足足二噸半。

    他立即辦了一個金屬再生加工廠。一年內,加工廠用空易拉罐煉出了240多噸鋁錠,三年內,賺了270萬元。他從一個「拾荒匠」一躍而為企業家,成了百萬富翁。

    一個收破爛的人,能夠想到不僅是收,還要改造收來的東西,這已經不簡單了。改造之後能夠送到科研機構去化驗,就更是具有了專業眼光。至於那600元的化驗 費,得收多少個易拉罐才賺得回來喲,一般的拾荒匠是絕對捨不得的,這就是投資者和打工者的區別。雖然是個拾荒匠,卻少有窮人的心態,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 巧妙的辦法,這種人,他難道會永遠是窮人嗎?

    窮人也有窮人的希望,窮人也有窮人的優勢。窮人所有的,也許正是富人所缺的。富人富不過三代,窮人也窮不過三代,世界總是在運動中達到平衡。所以,窮人不能放棄希望,窮人不能停止思考,窮人更要知道窮的原因,更要找到路在哪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5

[轉載]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8vgw.html
"計較,是人性的缺點,它讓我們失去太多寶貴的東西。當一個人和錢斤斤計較的時候,錢也會和你斤斤計較。當你不是為了錢而活著的時候,你才可能獲得更多的錢,金錢僅僅是成功的附帶品罷了。"
原文地址:計較,是貧窮的開始作者:江南

假設你在40多歲時失業了,你會怎麼辦?


 
    下面我們來看看遭遇這種人生變故的人是怎麼辦的。「周春明」這個名字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是陌生的,但他在台灣出租車界裡可算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在當今不景氣且競爭激烈的行業裡面,周春明每月有 8-10 萬台幣的穩定收入,想做他的出租車,還得提前很久預約才可以,您能想像出租車司機這樣的行業,是如何創造出如此驚人績效的呢?-

 
    -

 
    他在49歲成為中年失業一族,無奈之下開始開出租車。一開始他整天短褲背心、吊兒郎當地開著車,打發日子。後來他碰見了一位非常刺激他神經的顧客,那個人 告訴他,出租行業競爭激烈,他也會隨時再次因為缺乏客源而失業,那時怎麼辦?這段話有點一語驚醒夢中人的作用。周春明意識到:既然我要做一名計程車司機, 我一定會做到與別的計程車司機有差異,我要和別人不一樣,『我要改變我自己!』!-

 
    -

 
    他開始西裝革履,改變形象,戒掉了抽煙嚼檳榔的習慣,文明禮貌,用心地服務每一位顧客。另外,他給自己選擇了黃金路線,就是找人最多的地方去承運。就在此 時,他遇見了自己人生的貴人。面對一次賠錢的生意,其餘的司機都不願意的情況下,周春明秉承不計較的心態運送這位客人,並同時認識了另外兩位乘客。周春明 在賠錢的情況下,主動給三位乘客購買了礦泉水,這一舉動感動了其中一位女士,她主動給周春明介紹客源,從此周春明開始走運了。在沒有固定客源的計程車職業 中,他給自己開拓出一條長途載客的固定客源。 -

 
    -

 
    價值20元的這瓶礦泉水,為周春明建立起一個模範服務的口碑。在一次又一次的服務中,讓客人感受到了周春明與其他出租司機的差異。透過這些服務,更多的乘 客變成了周春明事業中的貴人,而這些貴人們也為周春明織起一個網路。在多位貴人的幫助下,周春明創造了兩個台灣第一:第一位被台灣著名的《商業週刊》報 導,被200多位教授和老闆排隊指名服務的出租車司機;第一位應國際著名企業台灣南山人壽等多家知名企業邀請去做演講的出租車司機。為什麼他做到了呢?周 春明在《計較,是貧窮的開始》書中說過一段話,從中我們就會找到答案:「計較,是人性的缺點,它讓我們失去太多寶貴的東西。當一個人和錢斤斤計較的時候, 錢也會和你斤斤計較。當你不是為了錢而活著的時候,你才可能獲得更多的錢,金錢僅僅是成功的附帶品罷了。」-

 
    -

 
    比如,他賠著錢運送一位盲人乘客時,這位盲人按摩師介紹了很多生意給他,儘管都是賠錢的買賣,但他也在這樣奉獻的過程中獲得了樂趣,這使得他服務其他客人 的時候,也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而周春明從中總結到的服務訣竅是:服務說到底是一種感動,要拿出自己的心和愛來感動每一位客人,創造出讓人眼睛一亮 的效果,把每天的工作都當成自己的代表作。不要100分,要101分……。而在擁有了良好的基礎之後,堅持就是更為重要的。-

 
    -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時,再次創業的周春明及時應對,對自己的員工提出了「安心,寬心,信心」的三心原則。這就是,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要安心做 事,以不變應萬變;遇到大環境的不順心,要學會寬心待人待事,相信一切都可以過去;而信心,則是你面對所有逆境時最重要的成功基礎。-

 
    -

 


    這就是一個出租司機帶給我們的創業故事。其精髓就是把事情做到最好:做事第一,得失第二。在和周春明的某次對話中,他總結自己的人生,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哲 學。這就是:20學,30沖,40穩,50淡。言下之意,20歲就是要好好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30歲要加勁努力,鍛鍊自己,爭取機會;40歲就要在自 己創建的平台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規劃人生;50歲則要學會淡定,學會捨得,享受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34

時代週報對話顧雛軍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a72x.html
 註:「我就是個夜路上京趕考的書生,碰巧遇到幾個惡魔。當命運對你極其不公平的話,也會給你打開另外一扇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做事方法,我做事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信仰。我還想保留著做人的最後一點尊嚴,我願意做一個揚眉吐氣的物理學教授。我覺得我是一個靠本事吃飯的人,我相信並尊重法律,這個國家總應該讓靠自己本事吃飯的人活下去。」

 

    我已經和社會脫節

 

  時代週報:能不能簡單講一下你的獄中生活,我記得最終判決下來的時候你父親很絕望,甚至擔心你出不來?

  顧雛軍:是的,他擔心我死在裡面,你也知道,那地方不是人呆的地方。28個人,17個是殺人犯,還有一些精神病患者。可以說,每天面對的都是一些窮凶 極惡的人。他們每天罵我。我有嚴重的高血壓,他們一罵我的血壓就增加。以前怎麼著我也是受人尊敬的一個人,在裡面給罵得狗血噴頭,毫無辦法。

  時代週報:我看吳風度的文章裡提到,你的身體狀況很不好?

  顧雛軍:是的,我現在高血壓是3級,最嚴重的一級。2010年廣東省司法醫院鑑定,血壓最高的時候238。而且我的糖尿病已經開始病變。你看我現在嘴歪眼斜的,就是坐牢坐的。

  時代週報:在裡面怎麼接觸外界的信息?

  顧雛軍:每天晚上七點的新聞聯播啊。不過,時間一過,就開始放其他的節目了。殺人犯就把持著電視,看《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之類。正好我也不 看,我就看我的書。我看了很多物理書和數學書,差不多五六十本數學書,我把現在全世界所有的數學差不多都看完了。每天就靠這個支撐下去,不然我一天都過不 下去。

  時代週報:你在獄中七年了,可以說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知道出來有沒有感到跟社會的脫節?

  顧雛軍:當然大大脫節了。我現在就像個農民一樣。不會用蘋果手機,不知道你的那個iPad為什麼在上面溫柔地撫摸一下就可以用了,我覺得很好奇,自己很落伍。

 

    郎咸平只是譁眾取寵

 

  時代週報:回過頭來,怎麼看郎咸平?

  顧雛軍:現在回想起來,明智方法應該像張瑞敏一樣不搭理他。因為現在全國人民都知道郎咸平不是一個學者,是個有經紀人的明星,給錢就可以給你代言。他說的話也沒人當回事了。我要早知道他今天這樣,當年絕對不會跟他去爭,跟一個收錢的明星爭有什麼意義?

  我當時惱火的是,他根本就不懂微觀企業,就譁眾取寵。收購一家企業是個很嚴肅的事情。郎咸平認為看看財務報表就可以判斷。我接觸了100多家公司,最後只買了四家。中國的爛企業很多,你不能救活每一個企業。你只能救活能看懂病情的企業。我做每件事都儘量成功。

  時代週報:在你的系列收購中,前面幾個都還好,到了亞星客車時,外界看來則有了一點「膨脹的感覺,或者說收購上癮」,現在回過頭來,當時為啥轉身一隻腳又跨進了汽車領域?或者說產業收購的步子邁得是不是太大了?其實很大程度上,這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

  顧雛軍:不大。2003年,科龍已經走上正軌。2004年,科龍回歸到順德稅收第一名,我認為我當時可以抽出手來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入主亞星客車我後 來被抓了,沒能力改造它。再說什麼都沒用,別人又會說我吹牛。最後一分鐘收購五月花失敗,現在看來很遺憾。現在五月花又要到賣的時候,可是我已經沒有錢買 了。我的錢已經被玩掉了。

  其實,當年收購美菱時,父親也打電話勸過我要適可而止,但他不明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跟你干的那些人,他們總希望有提升。中國企業家真正做到急流勇退的能有多少呢?

  時代週報:至今很多人仍願意說你是一個資本家,而非實業家。

  顧雛軍:我本質上是個科學家,不是什麼資本玩家,更不是大家說的冒險家,我至今都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看我。我完全是用現金買的,真正是歐洲和美國的玩法。我收購的企業都是別人玩不轉的企業,而且後來證明被我玩得很好。很多企業收購後很快就能扭虧為盈。

  當時在銷售上,我決定不招有家電背景的人,我招的都是一些高素質的MBA。我的對手都是「北洋軍閥」,我的是「黃埔軍校」。我是踏踏實實做事情的人,我不明白為什麼外界這麼看我?

  時代週報:怎麼看待現在民營企業家的生存現狀或者說覺得他們有什麼教訓可以吸取?

  顧雛軍:我已經到這個地步了,沒有資格扮演什麼社會人物的角色,跟民營企業家說三道四,也不會去評價什麼政治和政策,說什麼也沒有意義。而且我說了之 後怕很多人又討厭我。弄不好又被抓進去。我不敢說中國民營企業家有什麼教訓,我只是運氣不好,並不一定所有的民營企業家都會像我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 的價值觀,不同的做事方法。我做事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信仰。

 

    未來:更願意做一個物理學教授

 

  時代週報:未來有什麼具體的打算?

  顧雛軍:當命運對你極其不公平的話,也會給你打開另外一扇窗。我現在已經習慣每天看18個小時的書。我在獄中完成了一篇論文《關於時空量子化的一個數 學證明》。我想憑這個論文,我應該可以去美國申請一個副教授當。而且我也喜歡當老師。所以我要麼平反,要麼就只能從事沒人影響我的物理學。如果不能平反的 話,我的一顆心就死了。一顆死了的心是不能創造奇蹟的。而物理學教授是另一個開始。

  其實,我不希望你們披露這個,披露的話我就變成郎咸平了。而且我現在也怕人剽竊我的東西。我不能做什麼東西,已經一無所有了。你知道中國剽竊的人太多了。

  時代週報:沒有打算再做別的實業之類,給曾經的弟兄們找個好的平台?

  顧雛軍:說實話,現在很多當時的兄弟們都很慘。我也很痛心,特別是劉義忠,現在已經因癌症去世了,坐牢兩年,太多的冤屈只能憋在心裡,最後癌症死掉。

  我現在剛剛出獄,對外界的情況還不太瞭解,打算先研究一段時間再說。當年我從美國回來也是一年後才動手做事情的。如果我有機會做事的話,我肯定會給以 前的兄弟們討口飯吃。按最初設想,肯定不能做電子商務之類的,那個太燒錢了。會考慮做出口行業,比如服裝鞋帽。我在國外呆了十年,對國外很熟悉。不過即使 我做的話,也只能是苦哈哈的事情。

  如果不能平反的話,一個有罪的人是干不了什麼事情的。但是我當物理學教授的話,當年跟我干的人就沒什麼好說的,因為顧老闆沒辦法,他自己都顧不了。

  時代週報:經歷了這麼多事,如何看待人情冷暖?

  顧雛軍:這次出獄後,我知道很多人肯定不願意跟我有往來,怕有說不清的東西。對我來說,我不會主動去找他們,凡是不給我打電話的,我都不會給他們打。 我不想做一個無趣的人,還想保留著做人的最後一點尊嚴。所以不會給任何一個我認識的官員打電話,我不願意像一條哈巴狗再去找這個找那個,萬一別人不想見 你,自討沒趣。我願意做一個揚眉吐氣的物理學教授。

  時代週報:回過頭來看,你有沒有覺得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或者失手了?

  顧雛軍:這個我坐牢時候反覆想過,我覺得頂多算是運氣不好。但我不認為我有什麼值得反省的地方。如果重新回來,我很可能還是會被抓。我就是個夜路上京趕考的書生,碰巧遇到幾個惡魔。

  時代週報:如何理解「性格就是命運」?

  顧雛軍:我這個人性格就如此,我有話就要說出來。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我覺得我是一個靠本事吃飯的人。我過去是靠我的專利把空調 做到前三強。我收購的都是別人玩不轉的企業,如果給我時間我可以把它玩好。我相信並尊重法律。這個國家總應該讓靠自己本事吃飯的人活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02

再談房地產行業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c9av.html
1、過去的十年,房地產業是一個快速成長的行業,也是一個產生大量牛股的行業。從歷史上看,像萬科、保利這種追求高槓桿、高周轉、高成長的房地產企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非常迅速,與白酒企業相比絲毫不遜色。即使經歷2008年那樣的蕭條和近三年來嚴厲的政策調控,龍頭企業依然能夠實現穩定的增長。而像那些喜歡囤地、拿地開發銷售結算週期漫長、管理落後的房地產企業,相對來說發展速度就較慢了。(見下表)

 

   2、房地產企業盈利的絕大部分都用來增加土地儲備,造成企業經營現金流量很差,長期分紅率很低。由於地價跟隨房價的上漲而上漲,房地產企業毛利率和淨利率的提升空間非常有限,只能依靠放大經營槓桿、加速規模擴張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淨利潤。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上說,這是一個二等生意,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很有可能演化成三等生意,所以,地產股並不是長期價值投資的選擇,最多只能做中期的資產配置。

 

   3、房地產業是強週期行業,過去三年股價的低迷與其說是經濟衰退、政策打壓的結果,不如說是週期回落、價值回歸的過程。地產股的盈利成長性雖然好,但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非常差,高風險必然要享受高的風險折價。參考海外成熟的市場,地產股的合理市盈率差不多是8-10倍,像2007年那樣動不動30-40倍,2009年那樣普遍20-30倍明顯是高估的。銀行業同樣如此,5-8倍的市盈率是合理市盈率,未來股價的上升更多的依賴業績的增長而不是估值的提升。世界股市發展史上,泡沫經常有,但泡沫的具體內容不會簡單重複。中國股市未來肯定還會產生泡沫,但泡沫的主角相信肯定不是曾經的金融地產了。

 

   4、房地產業相比於銀行業有三個優勢,第一,房地產業資產質量相對透明,土地儲備和可售房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風險容易估算;負債率雖然很高,但預收賬款佔很大比重,真實負債率並不高。而銀行業報表裡的地方債和企業債相對不透明,風險很難估算;且負債率極高,資產極小的損失對股東來說也是致命的。第二,目前國內房地產業的發展階段相當於香港的八十年代末,消費者的購房需求在未來五到十年仍將保持旺盛,行業仍處於景氣週期的上升階段。但銀行業從長期看,隨著國內醫保、社保的逐步完善,年輕一代的興起,居民儲蓄率下降並流入到消費領域、房地產及股市是大趨勢,再加上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不可持續,這些會制約銀行的拉儲能力和壓制放貸需求。第三,國內房地產業空間很廣,集中度很低,中小房地產企業有很大的機會做大做強,高速成長。而銀行業集中度很高,競爭激烈且同質化,中小型銀行很難做大做強,高成長就更不可能了。

 

   5、萬科和保利的高槓桿、高周轉、高成長模式是房地產企業做大做強的標竿。高槓桿支撐高速擴張、高周轉帶來高現金流支撐高速擴張,進而帶來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快速增長。而優秀的管理團隊通過出色的風險控制能力、項目執行能力和優質土地獲取能力,將「三高」模式優化深化,靈活運用,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我們投資地產股,要尋找的正是這類「三高」模式與優秀管理團隊相結合的潛力企業。

 

   6、房地產業和低負債率、高現金流、經營穩定的快速消費品行業無法類比,更無法用自由現金流模型對其估值。前者再優秀也終將淪為平庸,只會有階段性的機會;而後者即使是平庸企業也很容易獲得持續的成功,這裡才會有長期的機會。對於這點差別,投資者在做選擇前一定要需要區分清楚。

 

    萬科A:

年份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E

主營收入

45.7億

63.8億

76.7億

106億

178億

355億

410億

489億

507億

718億

950億

營收增速

2.7%

39.0%

20.2%

37.7%

69.0%

99.1%

15.4%

19.3%

3.8%

41.5%

32.3%

淨利潤

3.8億

5.42億

8.78億

13.5億

21.5億

48.4億

40.3億

53.3億

72.8億

96.2億

120億

淨利潤增速

2.3%

41.8%

61.9%

53.8%

59.6%

124.8%

-16.7%

32.2%

36.7%

32.2%

24.7%

淨利率

8.4%

8.5%

11.5%

12.8%

12.1%

13.6%

9.8%

10.9%

14.4%

13.4%

12.6%

 

    保利地產:

年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E

主營收入

6.21億

15.6億

23.6億

40.3億

81.2億

155億

230億

359億

470億

620億

營收增速

*

150.9%

51.1%

70.9%

101.5%

91.2%

48.1%

56.2%

31.0%

31.9%

淨利潤

0.7億

1.89億

4.07億

6.59億

14.9億

22.4億

35.2億

49.2億

65.3億

85億

淨利潤增速

*

170.0%

115.2%

61.9%

126.0%

50.4%

57.2%

39.8%

32.7%

30.2%

淨利率

11.3%

12.1%

17.3%

16.4%

18.4%

14.4%

15.3%

13.7%

13.9%

13.7%

 

    招商地產:

年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E

主營收入

48.4億

34.8億

26.6億

29.4億

41.1億

35.7億

101億

138億

151億

215億

營收增速

25.5%

-28.2%

-23.5%

10.5%

39.9%

-13.1%

183.7%

36.0%

9.6%

42.4%

淨利潤

3.30億

3.60億

4.22億

5.68億

11.6億

12.3億

16.4億

20.1億

25.9億

32億

淨利潤增速

36.7%

8.9%

17.2%

34.7%

103.9%

6.0%

33.9%

22.3%

28.9%

23.6%

淨利率

6.8%

10.4%

15.9%

19.3%

28.2%

34.4%

16.2%

14.6%

17.2%

14.9%

 

   註: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並非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