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價匯率“二選一”誇大風險 央行強調貨幣穩健

11月8日,央行發布《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在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思路中,首次增加了“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註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這一提法在10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在貨幣政策中提出。市場曾解讀為,這是貨幣政策將要偏緊的信號。央行此次在《報告》中強調,“就貨幣政策而言,關鍵是要繼續保持穩健和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

與此同時,《報告》對當下“棄房價、穩匯率”還是“棄匯率、穩房價”的爭議問題也作出厘清。《報告》指出,上述觀點誇大了各自領域的風險,而且也都不是好的做法。

抑制資產泡沫

《報告》指出,第三季度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靈活適度,註重穩定市場預期,為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在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思路中,《報告》指出,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做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總需求管理,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註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這一提法在10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已經出現。《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三季度的GDP增速基本達到預期,個別指標還有企穩的跡象,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加之近期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較大等因素,現階段貨幣政策的重心由穩增長轉向抑制資產泡沫,大幅度提供流動性不會再有。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穩健”的基調發生改變,就此言“偏緊”為時尚早。

2015年以來,全國房地產價格普漲,一線城市的上漲最為瘋狂。

2016 年 9 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 M2 余額同比增長 11.5%;9月份個人住房貸款依然占據當月新增貸款的四成,此前的7月、8月分別達到98.68%和71.20%。今年前三季度,個人住房貸款增長占全部的35.7%。業內人士分析,這輪房價上漲和2015年的貨幣政策的寬松不無關系。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此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目前從保增長的角度來看,前期投促的力度比較大,可能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就是資產價格泡沫以及金融風險的上升。此次政治局會議關於貨幣政策的表述,可以認為是從“不再過度強調特別大的政策力度去保增長,而是強調更加關註金融風險,抑制資產泡沫”。

另一方面,9 月末,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4.07,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6778 元。進入10月,人民幣對美元連續下跌。10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7744元,與9月30日的6.6778相比,不到一個月時間跌去近千個基點,跌幅達1.4%。截至11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7817,貶值壓力仍存。這對資本外流帶來一定的壓力。如果國內政策目標轉移到抑制資產泡沫,對於保持匯率穩定有一定幫助。

不過,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抑制資產價格泡沫”角度來講,並不能和貨幣政策收緊簡單畫等號,目前的資產泡沫並不是全面的資產泡沫,主要是房地產價格泡沫,且房地產泡沫也是區域性的,只是在少數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泡沫,這需要貨幣政策運用適當的工具進行抑制,但不適合全面收緊。

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中性

《報告》對當下“棄房價、穩匯率”還是“棄匯率、穩房價”的爭議問題也作出厘清。《報告》認為,上述觀點誇大了各自領域的風險,而且也都不是好的做法。“就貨幣政策而言,關鍵是要繼續保持穩健和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

前一段時間國內部分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人民幣匯率受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影響出現小幅貶值,各方面對房地產和匯率問題比較關心,市場上甚至一度出現了關於應該“棄匯率、穩房價”還是“棄房價、穩匯率”的討論。

《報告》稱,“棄房價、穩匯率”的一種邏輯是緊縮貨幣,從而擠出資產泡沫,並以高利率來穩定匯率,這會導致危機式的被動去杠桿,代價很大,過程比較痛苦,匯率實際上也很難穩住;“棄匯率、穩房價”則是放松貨幣來支持房價,試圖以低利率刺激通脹和房價,這同樣會加劇結構扭曲和債務積累,導致調整的時間更長、代價更大。展望未來,中國經濟仍有條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就貨幣政策而言,關鍵是要繼續保持穩健和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同時發揮好宏觀審慎政策在維護金融體系穩定中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推進結構性調整和改革,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和經濟的內生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並擴展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空間。”《報告》指出。

“大幅度提供流動性,應該也不會這樣做了。”邵宇對本報記者表示,未來匯率方面還是會溫和貶值,資本賬戶方面的管理會更加嚴格。利率方面短期內降息、降準的可能性不會特別大,公開市場操作方面更多是應急性的,比如當流動性確實出現了困境,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進行應急性救助緩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742

倫齊豪賭歐洲只剩半條命,意大利公投影響被誇大?

“哦,NONO,我肯定投反對票,這些政客都是為了他們自己,我們對他們徹底失去了信心,意大利都是被這些政客和‘黑手黨’控制著的。”

抵達羅馬機場,坐上開往酒店的出租車,《第一財經日報》特派記者就開始和女司機聊起了意大利公投。這位出生成長在羅馬的中年女性,一談到意大利政治就直搖頭,她用有限的英文一個勁兒地數落意大利政府和政客們,宣泄長期以來的失望情緒。“(總理)倫齊不行,政府不行。”她說。

當地時間12月4日7時,意大利修憲公投在全國正式開投。最新民調顯示,贊成和反對的人數比例分別為55%和45%,但其中仍有13%的投票者表示猶豫不決。

羅馬部分市民近日集會遊行,對倫齊的主張表示抗議。

歐洲今年第二場,以政客不惜斷送個人政治命運、不惜攪動全球金融市場敏感神經、不惜造成歐盟不穩定情緒為代價的全民公投,將會給意大利帶來經濟增長機遇,還是會給跌宕的2016年再添一“黑天鵝”?全球正拭目以待。

這是倫齊的豪賭

“我們議會里的議員太多了,他們不僅現在拿高薪,退休後養老金也非常豐厚。這些都是納稅人的錢,很昂貴,通過憲法改革減少一些很好。如果我去投票的話,我會投支持改革票。” 健談的酒店前臺米凱拉一打開話題,就滔滔不絕起來,“我還沒有想好要不要去投,因為實在是對這些事情失去興趣和信心了。意大利的政治搞不好了。”

“我在這里持續抗議已經兩年了,自從倫齊上臺後,由於銀行違約事件,我的退休金損失了85%。我肯定要投否決票。”在意大利議會大廈門前,本報記者遇到一位老人,他情緒激動。他拿出他的華為手機,向記者展示一些網站上的報道,其中一條說的是:“過去15個月里,全意大利有3萬多家公司倒閉,導致4100多人自殺”。“我希望倫齊下臺,重新大選。”

羅馬的華人律師楊迪熙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到他對公投的態度時說:“我是支持倫齊的民主黨的,是支持改革的。據我了解,那些公投中投反對票的人,大多是擔心修憲損害個人政治利益,或認為改革可能會造成極權,損害民主的本質;當然也有人只是對現任政府不滿,想倫齊下臺,因此投否決票。”

“意大利希望對選舉體系進行修正已經有些年頭了,其核心是要限制上議院(參議院)過分強大的權力,他們常常使得一些政治經濟改革法案無法通過。” 英國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聯合主席大衛·馬什(David Marsh)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解釋道。

事實上,倫齊的修憲法案已經於今年4月在議會兩院得以通過,具體措施包括將參議員人數從315人減至100人、立法只需要眾議院(下議院)通過,以及限制參議員解散政府的權力等,只是未能達到三分之二得票率,不符合意大利憲法,必須走公投程序來做出最後決定。

倫齊和英國前首相卡梅倫一樣年輕氣盛自信十足,“在這件事情上是非常不明智的,是以自己的政治生涯為籌碼來賭上一局,也給歐洲註入了不穩定因素。”馬什說。

那麽,為什麽一場原本意大利本土的政治事件,會在整個歐洲和全球引來如此多的關註?

首先是政治上,英國退歐、特朗普當選,全球化倒退,政治上極右勢力盛行,民粹風潮在英美法等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經濟體掀起的時刻,人們驚愕地發現,意大利“反建制”勢力也在迅速壯大。意大利的“五星運動”黨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從一個“運動”組織,成長為意大利最大反對黨。以反歐洲一體化、反移民為核心政治理念的民粹主義政黨在2016年的地方選舉中,再現2013年在議會取得的勝利成果,在羅馬、都靈等城市迅速聚集人氣。

羅馬首位女市長拉吉,也是“五星運動”黨的幹將。

一心要對意大利進行各種改革的倫齊,顯然是受到了社會上保守派以及反對黨的極大阻力。支持率一直向好的他,以“丟掉政治生命”為籌碼,對是否修憲孤註一擲。坊間紛紛猜測,他如辭職,很可能引發提前大選,給反對黨以可乘之機,一旦“五星運動”黨在大選中獲勝,接下來的一步很可能會煽動退歐。

再來看一下經濟方面。複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意大利人均GDP仍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水平,勞動力市場僵化,銀行不良貸款比率近年來持續上升至18%高位,僅次於希臘,位居歐洲第二;其債務對GDP占比高達133%,在歐元區中位列第二。

“今年大約有0.8%的GDP 增長,明年則有1%的增長,因此可以說,表現不是最差,這多少有助於整治銀行系統壞賬。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恢複進程。”曾經在意大利財政部工作的羅倫佐·柯道尼奧(Lorenzo Codogno)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由於盈利能力低下與市場動蕩,意大利銀行業今年以來市值蒸發超過40%。目前,解決意大利銀行總計3600億歐元(約合2.64萬億元人民幣)壞賬危機問題走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意大利政府增發400億歐元國債計劃遭歐盟反對;另一方面,歐盟規定的“自我紓困”又使得意大利投資人遭受重大損失。

“銀行問題很危險,因為會相互傳染迅速蔓延,一旦信心受到打擊,問題就會爆發。不僅是那些已經被關註到的銀行,其他銀行也會受到傳染。“柯道尼奧說。

意大利公投影響力被誇大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稱為“公投”,但修憲公投不等於脫歐。英國在6月25日舉行的全民公投則是直接決定脫歐與否。不過,一旦修憲公投失敗,且民粹政黨上臺,則可能會觸發脫歐公投。

“此次公投其實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會對外部世界和金融市場有很大沖擊,應該還是屬於意大利國內的問題。”英國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魯奇·斯卡澤瑞(Luigi Scazzieri)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強調說。

“所謂意大利退歐這個‘歐’,指的是歐元區。但目前來看,意大利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目前只有一個政黨公開表示反對歐洲一體化,而這個政黨完全沒有實力在議會中獲得多數而組閣。而且,意大利憲法禁止以公投結果為由改變國際條約。如果確實要通過公投來決定是否留歐,那麽首先需要修改憲法,這勢必需要得到絕大多數議員的支持,因此目前來看意大利退出歐元區是極小概率的事情。” 斯卡澤瑞表示。

柯道尼奧也表達了非常類似的觀點。他表示,提前大選的可能性很小。無論倫齊是否在位,其所在的民主黨都會確認是否保持多數黨地位而繼續執政,如果不能保持多數黨,則會尋求聯合貝盧斯科尼的自由人民黨等其他黨派組建新政府;“‘五星運動’黨篡黨奪權的可能性也完全不存在,因為在下一次大選之前,其支持率遠不足以使其獲得組閣權。”

“前不久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意大利人表示不願意脫離歐元區。”柯道尼奧說。

脫歐?成本巨大

按照計票程序,公投最終結果將於北京時間12月5日10時宣布。

本報記者請斯卡澤瑞做出預測。他認為,根據最後的民調,否決票以4到6個百分點領先,因此不支持修憲力量勝出的幾率還是相當高的。“如果是NO,倫齊不可避免地將要辭去總理一職,由非選舉產生的一位人士接任,而這個人選很大可能是經濟部長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他會繼續推進希望進行的改革,促進經濟發展並清理壞賬,盡管挑戰依然。”

而如果倫齊在修憲公投中獲勝,那麽他的支持率會得到大大鞏固,“不過即使如此,改革也不是一時三刻就會進行。這會給予意大利政府政治資本,在國內推進改革,在歐盟拿到更多籌碼,獲得放緩經濟緊縮的立場。近來,倫齊在國內打的牌是反對過度經濟緊縮,如公投勝出,會使得他有更大的政治資本與歐盟成員國的實際領袖默克爾進行討價還價。”斯卡澤瑞做出了如上判斷。

“目前來看,公投落敗的可能性不小。”丁純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首先,就民主本身而言,倫齊可以說修憲公投是為了集中權力、易於改革推行,但外界也可能將其理解為‘搞獨裁’;第二,歷來公投本身都是變了味的,變成了百姓對當前政治、經濟狀況的反對。此外,不少意大利人認為,盡管倫齊是堅定的改革派,但似乎缺乏實質。”

“英國走了之後,意大利就是歐元區三巨頭之一。”丁純表示,歐洲一體化走過了幾十年,政治、經濟、外交的一體化程度已經很深,利益仍大於弊端,且解體成本巨大。“歐盟就好比騎自行車,若不用力往前騎,就會自行倒退,因此這時極度考驗歐盟領導人的政治技巧。”

(本報記者周艾琳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99

繼Facebook之後 Twitter也誇大廣告觀看量

12月23日消息,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Twitter宣布已發現一處軟件Bug,導致視頻廣告在Android手機上的觀看量被誇大。知情人士稱,Twitter Android應用上的視頻廣告觀看量最多被誇大35%。為此,Twitter已決定向受影響的客戶返款。

Twitter在一份聲明中稱,2016年11月7日至12月12日期間在Twitter Android應用(App)上投放視頻廣告的客戶會受該軟件漏洞的影響。

“發現該問題後,我們立即進行了修複,並與受影響的廣告客戶進行了溝通。這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不是政策或定義問題,因此我們相信該問題已經解決。”Twitter表示。

這一不幸事件發生時,正值Twitter廣告業務收入增長放緩,Twitter還面臨著吸引新用戶的壓力。該公司在201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之間僅增加了約400萬個月活躍用戶。而上個月,一手建立起Twitte廣告業務的首席運營官(COO)亞當·貝恩(Adam Bain)突然宣布離職。

不過Twitter不是唯一發生廣告數據錯誤的社交平臺。今年9月,媒體曝光Facebook多年來一直誇大一項關鍵的視頻瀏覽量指標,這激怒了近年來向Facebook視頻平臺上投入大筆費用的廣告主和媒體公司,Facebook隨後進行了道歉。

 到目前為止,Facebook尚未向客戶返款。知情人士稱,此次Twitter需要向客戶返款的數量也非常小,有些甚至不到一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00

高硫石油焦:被誇大的“霧霾主兇”

社交媒體最近流傳的一些文章,將“石油焦”這個曾經陌生的化工名詞,定性為造成中國霧霾的“主兇”。

這些文章稱,中國每年進口1000多萬噸石油焦,正是這些進口“垃圾”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汙染。但隨即有專家及相關人士出來辟謠稱,石油焦使用量小,對空氣汙染“貢獻”也小。

但無論石油焦帶來多少霧霾,它都以各種身份進入了中國的一些產業——以燃料身份進入玻璃產業,以電極身份進入電解鋁產業,甚至以高熱值替代碳用來發電。它確實存在,也確實在使用。

卓創資訊石油焦分析師孫曉龍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作為石油焦生產大國,生產的主要是低硫石油焦,而高硫石油焦主要從美國、加拿大、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口。由於美國、加拿大的國內市場沒有高硫石油焦的需求,加之對其使用有嚴格控制,所以,美加作為石油焦生產大國,主要將其用於出口,出口市場以中國、印度這些發展中國家為主。中國之所以成為美加高硫石油焦的主要市場,除了需求之外,還因為它誘人的價格及較高的熱值。”

“最臟的燃料”

石油焦學名延遲石油焦,是延遲焦化裝置中的原料油在高溫下裂解生產輕質油品時的副產物。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產石油焦2680萬噸,其中高硫石油焦占30%;進口石油焦420萬噸,與2013年的931.95萬噸相比,進口量明顯下降。

石油焦作為煉油的最後產品,存在實屬必然。即使不進口,中國也會生產高硫石油焦。高硫石油焦之所以被人詬病,是因為其含硫量在3%~7%之間,遠遠高於煤炭中的硫含量,因此被稱為“最臟的燃料”。而其燃燒後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汙染物含量也比其他燃料要高,一噸石油焦燃燒後釋放約2400立方米煙氣。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煉化所高級研究員繆超對第一財經表示:“隨著國產原油的重質化,及進口重質原油和劣質原油量不斷上升,中國的延遲焦化能力也增長迅速,拉動了國內高硫石油焦產量的快速增長。國內高硫石油焦的產量也由2006年的330萬噸猛增至2010年的669萬噸,占當年石油焦總產量的38%。”

“高硫石油焦主要是中國石化在生產,中國石油和中海油生產的主要是低硫石油焦。”孫曉龍表示。

業內人士稱,中國石化下屬煉油廠的油源多為進口原油,其中以含硫或高硫原油為主,所產石油焦中,高硫石油焦占比較高;中國石油下屬的煉油廠加工的原油主要是國內東北地區原油、西北地區原油及進口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原油;中海油加工的原油以國產海上原油為主。

“另外,因為近年來地方煉油廠的煉油能力尤其是焦化能力快速增長,部分地方煉油廠通過購進高硫直餾燃料油,生產了少量高硫石油焦。”繆超表示。

地煉廠產高硫石油焦很正常——在原油進口權放開之前,地煉廠只能用一些小油井生產的原油及進口燃料油作為油源進行加工提煉,而燃料油都富含硫。目前中國地煉廠共有82家,其中山東有21家。自2015年國家對地方煉廠開放原油進口權以來,全國已有23家地煉廠申請進口原油使用權,地煉廠的進口原油使用量一直在上升。

繆超表示,以2013年為例,國產高硫石油焦產量961萬噸。而在中石化的石油焦產量1354萬噸中,高硫石油焦為819萬噸,占國產高硫石油焦總量的85%。中石化的高硫石油焦主要產自其旗下金陵石化、廣州石化、茂名石化、鎮海煉化、青島煉化等沿海煉油企業,油源主要是中東高硫原油。而由於山東的東明石化和玉皇石化加工的進口委內瑞拉重油數量增長,地煉廠的高硫石油焦產量也大幅增長,2013年地煉廠的高硫石油焦產量達142萬噸。

高熱值、低價格

既然被稱為“最臟的燃料”,高硫石油焦緣何被廣泛使用?

中國電力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單位質量的高硫石油焦發熱量是優質煤炭的1.5~2倍。其高達8000大卡的熱值以及低廉的價格,受到燃料行業的青睞。

在孫曉龍看來,價格是主要的驅動因素,目前燃料油價格為2200元/噸,而高硫石油焦為800元/噸,因此很多玻璃制造企業有動機選擇高硫石油焦作為燃料。事實上,在環保監管收嚴之前,高硫石油焦在玻璃等行業的使用量遠比目前大。

中國的高硫石油焦使用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出現過一個從快速增長到平穩增長的過程。

繆超表示:“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高硫石油焦價格大幅下跌。而高硫石油焦的發熱量明顯高於煤炭,接近於重油的發熱量,因此高硫石油焦與煤炭互相替代的經濟性凸顯了出來,推動了以煤為主的燃料行業‘焦代煤’的進程,高硫石油焦消費市場空間擴大;另一方面,2009 年中國實施燃油稅改革,以重油為燃料的企業成本大為上升。為降低燃料成本,相關企業實行‘焦代油’,即利用發熱量相近但價格便宜的高硫石油焦來代替燃料油,這又提升了高硫石油焦的消費量。

“2010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和原油價格的上漲,高硫石油焦價格也上漲,高硫石油焦的需求雖然仍保持上升趨勢,但增速明顯下滑。目前,國內高硫石油焦的用途以燃料為主,但炭素行業的消費量所占的比例也比較高。2010年燃料用途的高硫石油焦達到535萬噸,占消費總量的62%。燃料行業主要包括玻璃行業和發電行業,2010年這兩個行業高硫石油焦的消費量分別占消費總量的29%和23%。”繆超說。

由於國家對玻璃行業的汙染物排放限制尚較寬松,絕大部分企業未對大氣汙染物進行有效治理。2010年全國200多家玻璃生產企業中,僅有5%的企業安裝了脫硫、除塵等煙氣處理設施。在燃油稅改革後,為盡可能地降低燃料成本,多家玻璃生產企業選擇了價格更低的高硫石油焦,而非環保效果更好的低硫石油焦,來代替燃料油,導致高硫石油焦用量在玻璃行業增幅達200%。而當時,電力需求的飆升也拉動了電廠用煤價格,尤其是低硫優質煤價格的較快上漲。當發熱量更高的高硫石油焦價格大幅下滑後,部分電廠開始摻混高硫石油焦和煤炭作為燃料。

“過去我國對火電廠大氣汙染物的排放進行嚴格限制,僅有少量建設循環流化床鍋爐(CFB)的電廠才能摻混高硫石油焦,並且排放能夠達到環保標準。雖然摻混高硫石油焦的電廠數量不多,但產能較大,仍然拉動了電力行業用高硫石油焦消費量的快速增長。”繆超表示。

一位不願意公開身份的玻璃行業專家表示,目前全國玻璃生產線有237條,其中改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有94條,主要在華東、華南、西南、西北;使用煤炭為燃料的有40余條,主要在河北,產能占比18%;使用石油焦為燃料的有20多條。

他說:“雖然使用天然氣的在增加,但很多都是用混雜燃料,石油焦加重油,或者煤焦油加重油,或者天然氣加重油,方式很多。”

孫曉龍表示,使用高硫石油焦的大型電廠,都有脫硫效果很好的裝置,設計效率高達99%,排放可以達到國家標準。但也存在企業排放汙染物不達標的案例,相對於冶金行業脫硫脫硝設備較為齊全的現狀,發電行業由於參差不齊,石油焦用於發電帶來的汙染相對會大一些。

使用量持續減少

但是,隨著國家對企業排放的要求日益提高,用高硫石油焦作為燃料的企業正在減少。

孫曉龍表示:“這幾年國家提高了環境排放標準,很多玻璃廠不敢再用高硫石油焦來作燃料了,玻璃行業正在進行改造,使用天然氣。針對石油焦的成熟凈化技術很多,關鍵是企業用不用,有的凈化設備形同虛設,有些小工廠幹脆就沒有凈化設備。小企業為了利益逃避環保監管,大型企業偷排、瞞排汙染物可能是石油焦成為熱點的關鍵。”

據孫曉龍介紹,進口石油焦的70%,用於冶金行業中鋁廠的導電介質,這個領域使用的石油焦必須經過精煉、混燒、成型等加工環節,在加工時會產生一些汙染物排放,但是量並不是很大;進口石油焦只有20%用於電廠、玻璃廠、水泥廠的燃料,但在使用時,由於石油焦熱值非常高,必須摻混80%~90%的煤矸石。

這樣一來,進口石油焦的負面影響其實有限,再加上煤炭和天然氣價格下跌,石油焦的價格優勢越來越小,實際上多數企業已經開始使用低硫石油焦了。隨著新《大氣汙染防治法》限制高硫石油焦的使用,企業將繼續減少高硫石油焦的使用量。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張有生也稱,石油焦是否造成空氣汙染,取決於其硫含量和生產裝置的脫硫設備。雖然石油焦的硫含量遠高於煤炭,但作為石油副產品的石油焦在中國產量很低,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仍占主導地位。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煉化所所長楊維軍對第一財經表示:“石油焦,無論是高硫石油焦還是低硫石油焦,燃燒都會產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排放物,跟使用煤炭一樣。在治理排放的技術上不存在難題,只要真正執行大氣汙染物治理標準,用什麽燃料都沒有問題。”

據一位石油行業專家測算,根據2015年新修訂的《石油煉制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31570-2015)和《石油化學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31571-2015),一般區域煙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限值為100毫克/立方米,生態脆弱、環境容量較小等特殊區域,煙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限值為50毫克/立方米。按照100毫克/立方米的最高限制測算,一噸石油焦燃燒後大約釋放2400立方米煙氣,2016年中國全年消費3100萬噸石油焦,若不對煙氣進行處理,會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7440噸。這時候,煙氣脫硫就尤為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70

【策略】橡樹資本大佬箴言:對宏觀事件信誓旦旦是誇大其詞的無知與自大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374&summary=

【策略】橡樹資本大佬箴言:對宏觀事件信誓旦旦是誇大其詞的無知與自大

2016年堪稱“黑天鵝之年”,從特朗普當選,英國公投退歐,到意大利公投失敗,媒體、專家和民調機構的預測基本完敗。

對此,資產管理千億美元的巨型對沖基金——橡樹資本(OaktreeInvestment)創始人、聯席董事長HowardMarks在最新一封給投資者的信中,談到了自己由此吸取的教訓。

Marks認為,專家對於未來的意見總是被給予極大的重視,但意見終究只是意見而已。對於大部分未來事件,並不存在所謂的“事實”,而我們有的僅僅是看法而已。

談及媒體時,Marks表示,如今的新聞媒體與30、40或50年前的完全不同。很多媒體機構擁有極其明顯的立場傾向,因此即使我們整天閱讀報紙、觀看電視和收聽電臺節目,都很可能無法全面了解整個事件。

“無論媒體對即將發生事件作出多少預測,無論你觀看與否,都不會對實際結果產生任何影響;如果人們接受這樣的事實,那麽很多人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平靜和富有成效。”

市場對“宏觀”的興趣在過去十幾年中大大增加。Marks坦言,自己過去幾年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美聯儲會在哪個月加息?經濟或市場可能會出現什麽問題?我們現在處於什麽階段?”但他對此的回複一直都是:我怎麽會知道呢,而且,你為什麽這麽關心?

因為事實是,對於油價、利率、匯率等這些明顯因素的變動(當然還包括其他很多例子),市場很可能早已預測到並基本消化這些變動相關的影響。只有那些沒有人能預測到的意外事件發生時,才對市場造成最嚴重的沖擊。但大部分人都想象不到這些意外事件,而且這些事件在大部分時間內也不會發生。因此,他們才會被稱之為意外事件。

Marks發現,最近非事實信息的地位得到提升,而“真正的事實”卻遭到玷汙。他非常擔憂真正事實的消亡。他也認為,宏觀前景的大部分都是不可知的,因此橡樹很少根據這些事情做出投資決定。

“我在一年前與沃倫·巴菲特共進晚餐時,他表示:值得我們關註的信息應該是重要的,而且是可知的。最近一段時間里,投資者對於宏觀前景的洞察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影響著市場表現。但有一點值得註意:沃倫和我都認為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不可知的。他很少根據這些事情作出投資決定,而橡樹亦如此。”

他在文末援引了來自《觀察家報》一篇關於媒體的文章的最後一段“金玉良言”:

公元一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曾經說過:“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要甘於表現出無知或愚蠢,這樣才有希望取得進步。”對於如今的全天候媒體世界,我們能采取的最有力的應對方式之一就是說:“我不知道。”或更加進一步說,“我不在乎。”當然,不是說不在乎所有的事情,只是大部分事情而已。因為大部分事情無關緊要,而且大部分新聞故事都不值得花心思關註。

以下是HowardMarks的投資者信全文:

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時,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正是這篇備忘錄的萌芽。讀者們可能會指出,在11月14日發表的備忘錄《慢慢想吧!》的結尾處,我曾經說過不再撰寫關於政治的題材。沒錯,我確實這麽說過,但我並沒有說我不會思考政治。無論如何,這篇備忘錄探討的主題並不是政治,而是關於意見的。

去年春天我出席了一個籌款晚宴,席間,希拉里的一名高級顧問在尋求在座賓客的支持,因為希拉里和她的競選團隊當時正面臨著伯尼·桑德斯來自民粹主義角度的抨擊,正在竭力想辦法制定有效的反擊方案。在座的大部分人對此感到焦慮,直到有一位人脈廣泛的資深民主黨人站了出來,很篤定地跟大家保證:“不用擔心,她肯定會贏的。從數據上看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個時候,希拉里的支持者才放下心中的疑慮。而結果證明他是對的:希拉里在民主黨提名中的確大獲全勝。

在10月末期,希拉里的私人電郵服務器事件再次發酵,聯邦調查局窮追不舍展開新的調查,這時,這位資深民主黨人在被問及是否還對希拉里獲勝抱有希望時,他還是說:“不用擔心。她肯定會贏的。從數據上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結果呢?希拉里敗選了。

專家對於未來的意見總是被給予極大的重視,但意見終究只是意見而已。相對於普通人而言,專家的看法正確的時候可能更多,但他們不可能永遠正確、或接近永遠正確。從今年的選舉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專家意見。我將在這篇備忘錄中對此進行一些反思。

民調開始失靈

在去年6月份英國脫歐的公投中,民調機構就遭遇了該年首個“滑鐵盧”。直到結果出爐之前,民調機構和博彩公司都認為留歐有七成的勝算。但結果“脫歐”以領先幾個百分點險勝。

大家對英國脫歐的結果都感到十分震驚。無論是留歐派還是脫歐派對這一結果都毫無準備。在接下來的一兩天內,英國主要政黨的領導人紛紛下臺。這時,人們才開始認真討論脫歐結果意味著什麽,及如何完成真正的“脫歐”。

對於民調機構出錯,大家認為主要是因為英國缺乏民意調查的經驗和專家,而在美國,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實際上,在2008年和2012年的美國大選中,經營FiveThirtyEight民調網站的內特·希爾(NateSilver)分別成功正確地預測了全部50個州和49個州的大選結果。

2016年,FiveThirtyEight民調網站在7月份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結束後預測希拉里獲勝的幾率稍高於50%。接下來在8月份,該網站預測希拉里的獲勝率高達8:1,當時民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剛結束,特朗普則被認為失誤連連。在9月26日第一輪總統辯論之前,該網站又預測希拉里以微小差距領先。但是,該網站從未預測希拉里會落敗。甚至在選舉日,該網站預測希拉里將有71.4%的機率贏得大選。*其他大部分民調機構對她的獲勝機率預測介於80%至99%之間,且僅有一個機構認為特朗普可能勝選。

最後的結果是,盡管特朗普在普選中以近290萬票或約2%的差距落敗,但仍以306對232張選舉人票贏得大選。尤其是,特朗普贏得多個“搖擺州”,例如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和威斯康星,而民調曾經顯示他在這些州大幅落後。由此可見專家的預測並不準確。

最後,意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MatteoRenzi)致力的改革公投再次見證了2016年民調機構預測失敗的慘痛經歷。其中民調預測支持憲法改革的贊成票僅落後3%,但結果卻以20%的巨大差距遭遇慘敗,總理倫齊也因此抱憾下臺。雖然公投結果符合民調預期,但差距之大卻出人意料。

對於2016年民調的表現為何如此糟糕,大家都感到十分不解。雖然很明顯民粹主義呼聲越來越高、民眾普遍存在反建制反內幕的情緒,但這些民調機構不是應該早已察覺了嗎?尤其是,特朗普在很多重要群體的表現方面比預測的要好得多(或者遠沒有那麽差),比如西班牙裔和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

出於某些原因,2016年的民調機構在所有三個國家中的表現,要麽是沒有接觸到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投票者的意見,要麽是沒有引導出誠實的回答,又或者是未能準確地解讀數據。因此,民調機構未來的意見權威性可能已被大打折扣。

專家也不過如此

我對專家意見在短時間內的重大轉變感到相當震驚:

?在競選過程中,希拉里的競選團隊和基層組織能力被認為是極富經驗、高效且勢不可擋的,而特朗普的團隊則被認為是組織無序的、競選經費不足且缺乏協作。而現在則恰恰相反,特朗普的競選團隊被視為是十分高效的,而希拉里的團隊被批評誤判多個重要征兆、錯失數個良機。

?在競選時,希拉里被認為道出了大多數選民的心聲,而特朗普被認為只是受到邊緣群體少數狂熱選民的擁戴,無法獲得足夠的選票贏得大選。但大選結果出來後,特朗普馬上被形容為能體察底層民眾,廣納良言,希拉里卻被認為高高在上,遠離民眾。

?尤其是,現在有人指出希拉里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解決白人男性所關心的問題,沒有對那些被經濟發展落下的失業的人群提出解決方案。但在競選過程中,沒人指出這個錯誤。

?最後,直到選舉日,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大部分觀察者討論的都是共和黨可能會因為這次選舉而變得四分五裂,傳統共和黨人、茶黨保守人士和那些對經濟現狀不滿、反建制的特朗普支持者將各自為政。這可能成為現實,但現在民主黨也被認為面臨同樣的風險,因為希拉里代表的溫和派與桑德斯/沃倫為首的激進派可能出現分裂。

以下是大選結束六天後我在《慢慢想吧!》備忘錄中寫的一些內容:

現在讓我們回想一下,在上周剛剛結束的大選之前,我們到底知道什麽?

?民調結果幾乎一邊倒地顯示希拉里將贏得大選……

?在大選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特朗普獲勝的可能性很低,如果獲勝將不利於市場。

但實際情況令人相當震驚:首先,希拉里敗選了……其次,美股居然錄得2014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周!……因此,從上周的事態發展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首先,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事件。

?其次,沒有人知道市場會對這些事件作出什麽反應。

從2016年發生的各種意外事件中,我們應該總結出其中一個重要教訓就是:專家通常不能理解普通人和他們的想法。很明顯,在傳媒界工作的人沒有理解到很多普通美國人的想法,具有大學學歷的人沒有理解那些沒有這些學歷的人,生活在沿海和大都市的人沒有理解生活在其他地區的人。專家們絕對沒能理解強大的情緒和理念如何影響了一個重大選舉,當初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

當然,對於大部分未來事件來說並不存在所謂的“事實”,而我們有的僅僅是看法而已。所謂的專家,特別是那些收取報酬的專家,通常會將他們的觀點說得像事實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說的就一定會成為現實。

媒體又如何呢?

在我的青年時代,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數量有限的幾個媒體機構。當時除了三個電視網絡和四家本地電視臺,再無其他渠道。而在1987年之前,這些電視臺都必須遵守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公平原則規定:廣播電視從業者必須報道具有爭議性的公眾事件,並提供表達對立觀點的平等機會。美國著名電視新聞主播愛德華·摩洛(EdwardR.Murrow)是當時美國最受尊敬的人之一,而我也經常提及他的名言:“不感到困惑的人並不真正地理解實情。”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Cronkite)、切·亨特利(ChetHuntley)和大衛·布林克利(DavidBrinkley),他們都是備受尊敬的新聞人物。不同的報紙可能會有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的立場,但除了社論版之外,他們在報道事件時基本上都會避免出現黨派偏見。

後來隨著有線電視網絡的普及,各類媒體在爭奪觀眾方面也變得異常激烈。其中一些選擇成為全天候的新聞機構,還包括一些談話類廣播電臺。電臺主持人拉什·林博(RushLimbaugh)、福斯新聞網行政總裁羅傑·艾爾斯(RogerAiles)和新聞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意識到,具有高度政黨傾向、甚至煽動性的節目,將可能吸引數量龐大的觀眾,從而帶來巨大利潤。電臺煽情節目的主持人唐·伊穆斯(DonImus)和霍華德·斯特恩(HowardStern)開始在語言和行為方面逐步擺脫各種標準的限制,而一些新聞和談話類節目也開始模仿他們。所以現在我們隨時可見直言不諱、喧鬧激烈的措辭,以及具有高度政黨傾向的言論。

如今的新聞媒體與30、40或50年前的完全不同。很多媒體機構擁有極其明顯的立場傾向,因此即使我們整天閱讀報紙、觀看電視和收聽電臺節目,都很可能無法全面了解整個事件。因此,民眾對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的媒體報道怨聲載道。

如今的媒體人物極少像當年的摩洛一樣表達困惑之情。相反,他們更傾向於將預測表達得像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回想一下,上一次聽到電視評論員說“我認為”或“似乎”這些詞是什麽時候?

實際上,他們經常讓我想起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有關經濟學家的描述,稱他們是“從來不按市值調整的投資組合經理。”意思是說,他們容易忽略自己犯錯的時候。在2015年8月或9月,當特朗普在尋求共和黨提名的過程中開始取得一些勝利時,《紐約時報》的一位專欄作家就斷言,因為特朗普無法承受敗選的可能,他將會在1月份初選開始之前退選。但我們並沒有看到這個結果,當然他也沒有再提出這種觀點。

如何對待媒體

鑒於本屆總統候選人自身的情況、對比的鮮明、以及近期媒體報道的趨勢,我去年花了大量的時間,通過網站、報紙和電視報道關註政治發展。我認識的大部分人亦是如此,包括讀者們在內也可能是這樣。對於很多人而言,這就是頭等大事,甚至發展成一股狂熱。

我的兒子安德魯已經幫我推測出了媒體的影響:

?關註事件的進展讓人覺得自己積極地參與其中,並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當人們認為自己深入了解事件後,他們在考慮問題和采取行動時會更加自信。

?但媒體專家往往並不比我們擁有更深入的見解。

?無論如何,人們更傾向於關註與自己理念相同、而非相悖的媒體。

?因此,盲目跟隨媒體專家雖然令人心情舒暢,但對於理性的人而言卻是在浪費時間。

基於這些原因,我非常欣賞在大選結束後一周11月16日發表於《觀察家報》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想要真心希望美國再次變得偉大?從現在起別看新聞了》,作者萊恩·霍利得(RyanHoliday)在文中介紹了身陷新聞周期是怎樣的感覺。

由於多個原因,現在媒體中出現了這種情況:

……現在的體系越來越傾向於追求長時間的關註度,但卻舍去了高質量的、可靠的信息。我們現在面對的“新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原汁原味的報道卻越來越少。正如作家兼學者湯姆·尼克斯(TomNichols)所指出的,媒體提供了更多的觀點和所謂的分析,但專業度上相對匱乏。

美國文化作家恰克·克勞斯特曼(ChuckKlosterman)曾談到,當你走過橄欖球隊的運營辦公室發現所有人都在觀看ESPN節目時,會感到非常奇怪。難道他們不是應該比普通觀眾或者記者更了解相關信息嗎?但其實並非如此,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沈迷於同樣的媒體節目,受制於同樣的群體思維……

Twitter無法讓你在最短時間獲取最優質的信息,相反,它會讓你陷入一個充滿各種觀點和爭辯的爭議世界,或者一個讓你安心、讓你覺得其他人也跟你想的一樣的回音室……

我們也成為了這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好奇心旺盛,對此已經無法自拔。

所以作者霍利得在文章中開出了一劑很有用的解藥:

我不是要遠離世俗或者完全脫離時事,而是決定以後不再實時地追蹤事件發展。我每周日都會看新奧爾良聖徒隊的橄欖球比賽,但不會再在每周二《體育中心》的電視節目上再浪費時間。

無論媒體對即將發生事件作出多少預測,無論你觀看與否,都不會對實際結果產生任何影響;如果人們接受這樣的事實,那麽很多人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平靜和富有成效。

專家們知道什麽呢?

這篇備忘錄也讓我有機會重新談及我在2015年講過的話題:《紐約郵報》的全美橄欖球聯盟投註指南。在橄欖球賽季的每一周,該郵報的11位專家都會向讀者建議投註哪支球隊。下面是專家們在整個17周的賽季中對256場比賽作出的預測結果:

預測最好的專家的準確率是55.1%。

預測最差的專家的準確率是48.8%。

平均準確率是51.6%。

專家們每周挑出最多三個“最佳投註”供讀者選擇。以下是他們在最佳投註建議方面的預測表現:


預測最好的專家的準確率是62.7%。


預測最差的專家的準確率是43.1%。

平均準確率是54.0%。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接近50%的整體準確率顯示,專家建議的準確率和擲硬幣的概率差不多。

平均來說,專家們在“最佳投註”中的準確率僅僅比整體預測的準確率稍高出2.4%。

其中兩個專家在“最佳投註”的預測比在其他預測的結果更差。

11位專家中有8位的準確率超過50%。但由於通過博彩公司投註需要每周繳納約5%的費用,因此在扣除費用後,基本上11位專家整體的投註建議中無一真正地創造了價值——這是否聽起來很熟悉?即使是專家的“最佳投註”平均準確率,在扣除費用之後,也不會產生正回報。

附加兩個觀察結論:

在第16周,所有11位專家都預測占有優勢的紐約巨人隊將擊敗費城老鷹隊,而其中有5位專家認為不被看好的紐約噴氣機隊將打敗新英格蘭愛國者隊。這兩場比賽的分數都進行了“分數差”的調整,因為博彩公司會為了平衡兩支隊伍的獲勝率而制定“分數差”。比賽的實際結果是,占有優勢的巨人隊以5分之差輸掉比賽,意味著他們的分數再減去2.5的分數差之後,表現更差;而噴氣機隊則以38分之差慘敗,而原先預計只以16.5分之差敗陣。換言之,專家在做預測時可能十分偏愛紐約的球隊,並且,對這兩場比賽的預測錯誤率高達73%。

投註者還可以就全場總分高於或低於某個分數進行投註,即兩隊的分數之和是否超過或低於博彩公司設定的門檻分數。這只是為投註者提供的另一種投註方式。結果顯示,在這方面專家正確預測了128場比賽(準確率為52%),錯誤預測了123場比賽(其中有5場是平局)。再一次證明,專家的預測還是沒有給投註者真正創造價值,尤其是扣除費用之後。

雖然經濟學家不會公布他們的表現數據,但《郵報》至少為我們提供了這些橄欖球專家的表現。其實,專家的意見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幫助,而相關的報道則不約而同地忽略了對專家預測缺乏價值的討論。

宏觀的重要性

市場對“宏觀”的興趣在過去十幾年中大大地增加了。我認為大部分可追溯至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的時期,當時美聯儲加大對經濟的幹預,而投資者對此的關註度也相應增加。如今,很多分析師似乎沈浸在央行行為、政府行動、利率和貨幣趨勢以及市場走勢上面,而對具體企業的表現卻沒那麽關心。

我們所聽到的也幾乎全部是關於這些“宏觀”層面的討論。而且大部分人認為如果能了解到這些“宏觀”的發展前景,就握住了通往投資成功的金鑰匙。因此,我將會重點討論這個主題。

由於我經常與現有客戶、潛在客戶、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和學員團體接觸,所以我有很多機會了解人們的想法。通常,他們所問的問題僅限於相對較少的幾個方面。在過去幾年中,我聽到最多的問題是:

·美聯儲會在哪個月加息?

·經濟或市場可能會出現什麽問題?

·我們現在處於什麽階段?

·對於我正在拜訪的國家,我對該國的前景有什麽看法?

美聯儲何時加息?——在2013年5月22日的國會聽證會上,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出乎意料地表示:“如果經濟繼續改善,而且我們有信心這種改善會持續,那麽我們將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會議中放緩購買債券的步伐……”通過暗示美聯儲可能“逐步減少”其購債規模(即量化寬松,刺激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伯南克提前在為開啟加息做鋪墊,而多年來利率一直處於極低水平。

自此之後,人們就一直非常關心什麽時候開始加息,而這也是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我對此的回複一直都是:我怎麽會知道呢,而且,你為什麽這麽關心?

首先,我怎麽會知道呢?我一直表示,我並不是經濟學家或者美聯儲的觀察家。而且我認為,即使是經濟學家或美聯儲觀察家也不知道答案。沒有人會一直提前知道這些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特別是在美聯儲自己也可能不知道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但更重要的是,為什麽會有人對此這麽關心?如果我說是12月開始加息,我問這些人,你們會采取什麽行動?如果我將這個時間改為3月,你們會采取不同的行動嗎?如果因為預期在3月加息而與預期在12月加息時采取不同的行動,那就表明你忽視了一個問題:預期3月加息的影響可能早在3月之前就已經反映在資產價格之中了。這意味著,可能加息的日期並不是一條很有用的信息。

可能會出現什麽問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幾年我們一直處於增長適度但通脹較低、不慍不火的經濟環境下。經濟增長速度既不會慢到出現衰退或通縮,也不會快到出現惡性通脹並需要采取限制性行動的地步。各大市場表現強勁,預示對未來抱有信心,但也沒有強到出現泡沫的跡象。投資者的心理也是如此。

大部分人都不會說事情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實際上他們也知道這並不可能。他們只是不能決定什麽事情將會往壞的方向發展。事實是,對於油價、利率、匯率等這些明顯因素的變動(當然還包括其他很多例子),市場很可能早已預測到並基本消化這些變動相關的影響。只有那些沒有人能預測到的意外事件發生時,才對市場造成最嚴重的沖擊。但大部分人都想象不到這些意外事件,而且這些事件在大部分時間內也不會發生。因此,他們才會被稱之為意外事件。

雖然我可以猜想到諸如爆發戰爭、通脹速度降低或者經濟突然停頓之類意想不到的災難事件,但這些都不太可能會發生,而我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程度也不比其他人多多少。過去三年中對市場產生最大影響的單一事件應該是油價在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間下跌了75%。但有誰成功預測了嗎?

我在2007年7月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撰寫的備忘錄《一切都很好》中,我堅信經濟繁榮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但我並不知道催化這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是次貸危機,所以在備忘錄的結尾處我列出了“我沒有想過會發生的事情”。即使到了現在,這也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程度,而大部分其他人似乎也是如此。

我們現在處於第幾局(周期階段)?——可能沒有人能說清楚什麽會終結目前的積極態勢,但人們還是想知道我們到底處於什麽階段,以及什麽時候結束。人們自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就開始問我現在處於什麽階段的問題,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停止過。

首先,我必須承認在這個問題上我有些挑剔,但多數人在問問題的時候甚至都沒有說清楚他們的問題是關於哪個具體領域的。是關於經濟複蘇、信貸擴張、低違約率、投資者積極心態,還是上揚的股市?對於不同的領域,答案顯然是不同的。

但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的前提假設是我們已經知道具體事件會持續多久。就拿一場標準的棒球比賽來說,比賽一共包括九個球局,因此“第二局”、“第六局”或“第九局”都有各自清晰的意義。但對於我們這里討論的事件而言,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這些事件的“局”會持續多久。

因此,相對於問“處於第幾局”,我倒建議投資者問這樣的問題:這種情況是否還會持續下去?投資者心態是悲觀、普通、還是樂觀?資本市場是緊縮、正常或極度寬松?相比於問事件還有多久結束,這些是能夠答得上來的有意義的問題。因為對於多久會結束,沒有人能夠回答。

某個國家的前景如何?——我的看法是,人們往往會把智商、良好的投資業績、在某些領域的專識、以及對所有事物的全面了解進行混淆。因此,我再次強調,我並非經濟學家,(就算是,我能夠正確預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除此之外,我還想指出,即使投資者具有豐富的經驗,甚至也比較聰明的話,並不意味著就能夠預測具體某個國家的宏觀前景。人們經常在我去過某個國家一兩天之後就問我對該國的看法。但是要知道,我去這些國家時,一般都是拜訪幾個大城市,只和金融界人士見面,並花許多時間在回答問題而不是收集信息。實際上,在近期的訪問中,當我再次被問及這個問題時,我跟在場的聽眾說,我想在座各位應該比我更了解你們自己的國家。有時我對於所訪問的國家會有一些自然的印象,但這些通常都沒有多少數據支持,而且很可能只會在很長時間之後才會成為現實,或者根本不會發生。

大選的啟示

當然,美國總統大選是2016年最大的事件,這給我帶來了無數的問題。到底誰會成功當選?我和所有人一樣看的是民意調查,而且也住在沿海地區,因此也得出了和其他一樣的結論。我並沒有與眾不同的洞察力,能夠質疑希拉里勝出的可能性。

這兩位候選人作為總統會有什麽區別呢?很明顯,任何人都可以輕松得出這樣結論:希拉里政府的一舉一動將較容易被預測,而且會遵循既定的慣例行事,但特朗普政府則不同,對於他來說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雖然特朗普政府在一些方面可能做得比希拉里政府好,但也有很大可能性會更差。

雖然選舉日當天和隨後幾天我都在澳大利亞,但是有關大選結果所產生影響的問題接踵而來。實際上,正是這些問題才激發我在接下來的周末於首爾撰寫了《慢慢想吧!》這篇備忘錄。在這篇備忘錄中,我提出了以下這些開放式問題:

·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到的言論主張,有多少是真心想實施的?

·在真心想實施的舉措中,有多少是他會去努力落實的?

·在他會努力落實的舉措中,又有多少是起效的?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仍然不知道答案。對市場而言,很明顯特朗普更有可能是一個非常支持商業發展的總統。但他將會采取什麽措施,以及這些措施是否能成功都不得而知。

當然,現在離大選結束也才過去九周。如果有專家現在對你說,關於特朗普政府未來可能的執政情況,或是英國脫歐、失去改革和總理倫齊的意大利、印度經濟廢除85%的貨幣(為了遏制貪汙和地下經濟體,印度廢除了以500和1000為面值的最高面值的盧比,它們不再是法定貨幣)、或法國和德國即將到來的選舉會有怎樣的結果,那他一定是在胡說。

我對專家意見的看法

由於我在過去幾年已經花了很長時間討論這些問題,我在此簡要總結一下:

·對於未來的分析不是事實,僅僅是觀點。任何人如果信誓旦旦地說他所認為的宏觀事件將在未來發生,那他一定是在誇大其詞,可能是因為無知、狂妄自大或是不夠誠實。

·經濟、利率、貨幣和市場的發展並非科學推算的結果。因為有人的參與,就會涉及到人的情感、弱點及偏見,因此也就會導致結果非常難以預測。正如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Feynman)所說:“試想一下,如果電子也有情感的話,物理學該比現在難多少!”

·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是一回事,但是對這些看法信誓旦旦並據此采取行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根據不確定的預測大膽采取行動,這不僅僅會帶來誤導,還是十分危險的。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Twain)曾經說過:“讓你摔跟頭的不是你不了解的事情,而是讓你非常確定但卻是錯誤的那些事情。”

·橡樹的每位員工對宏觀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當我們發現市場中出現極端事件時,特別是資本市場行為,我們善於立即采取強有力的行動。但我們也非常清楚哪些是我們所不知道的,當環境變化不大或無法作出明確判斷時,我們不會貿然行動。

在此以我對宏觀層面的最新領悟,以此結束本節的討論。最近我意識到,在我投資生涯的前幾十年中,環境變化的速度很慢,以至於人們認為所處的環境會一成不變,因此周期變化有跡可循且值得信賴。但從大約二十年前開始,在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的推動下,一切都變化得如此之快,認為環境一成不變的觀點已不再適用。

如今,科技發展、顛覆型創新、人口變化、政治不確定性和媒體趨勢等因素令我們所處的環境瞬息萬變,同時也令我們對過去所熟悉的各種周期感到陌生。這也讓敢於對宏觀前景進行預測的人們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

事實是怎樣的呢?

盡管我對預測(特別是對於被當作事實來表達的觀點)持比較悲觀的看法,但我仍相信事實是存在的。然而很不幸的是,在黨派傾向越來越明顯的環境中,“事實”這個概念也已經隨之淪陷。最近我們已經目睹了非事實信息的地位得到提升,而“真正的事實”卻遭到玷汙。

2016年出現的“假新聞”是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已經嚴重到影響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社交媒體的普及讓人們很容易就能發表和傳播自己的觀點,而即使這些觀點純屬捏造,也有人會相信。例如,希拉里在一家披薩店組織虐童團夥這則假新聞只是2016年各種假新聞中的冰山一角。社交媒體是否能扮演好適當的角色、撤銷不真實言論,以及如何處理維護言論自由並防止謊言公開傳播之間的沖突,我期望關於這兩方面的討論會持續進行下去。

與此同時,我非常擔憂真正事實的消亡。如今,似乎所有東西都被貼上了值得懷疑的標簽。即使大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類嚴重影響了氣候變化,以及大部分在任的世界領導人也這麽認為,但是我們還是聽到有人說“這只不過是個觀點罷了”而不予理睬。前幾天,我曾聽到一位前美國參議員將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某個報告稱為“假新聞”,他所領導的政策智囊團對報告的內容提出異議。如果連沒有政黨傾向的國會預算辦公室所作的報告都無法被接納為客觀且真實的,那還有誰的可以?

在一個黨派之爭無比激烈的年代,對專家嗤之以鼻以及言談舉止標準大幅降低的環境,是否還有事實的容身之處?是否還存在意見、事實和假事實之間的區別?是否還存在所有人都可以信任的人物,是否還會出現另一個愛德華·摩洛?是否還有一個陳述不會遭受輕視,即使它並不能完全被量化和證實?如果沒有視頻影像,歷史是否就會被無限制地篡改?我們怎麽教育子孫後代“真相”這個詞的含義?他們將會相信什麽權威呢?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時代。

宏觀投資者的表現

對一項投資策略的決定性考驗是其能否實現良好的回報表現。我們可以據此分析一下:首先,“大家都知道”宏觀環境是最近衡量投資者表現的關鍵決定性因素;其次,近期出現很多重要的宏觀事件,為那些先知先覺的人士提供了大量可以發揮他們預測能力的機會。因此,對於根據宏觀因素進行投資的投資者而言,已經具備了供他們大展身手的素材。

我們一起來看看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FR”)發表的兩個宏觀基金指數的表現結果,並將其結果與所有對沖基金的指數進行對比:

盡管平均對沖基金的回報很少,但對於平均宏觀基金的回報而言,我們稱之為嚴重不足也不為過。實際上,從統計學角度來講,平均宏觀基金的凈回報可能已經與零無異。因此,根據這些指數,我們很難說這些薪酬豐厚的基金經理讓基金從宏觀事件中獲利。

結語

接下來,我將通過總結近期的所思所想來作為這篇備忘錄的結尾:

首先,我在一年前與沃倫·巴菲特共進晚餐時,他表示:值得我們關註的信息應該是重要的,而且是可知的。最近一段時間里,投資者對於宏觀前景的洞察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影響著市場表現。但有一點值得註意:沃倫和我都認為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不可知的。他很少根據這些事情作出投資決定,而橡樹亦如此。

其次,我想在此引用上文提到的來自《觀察家報》一篇關於媒體的文章的最後一段話。我認為這段話實屬金玉良言:

公元一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曾經說過:“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要甘於表現出無知或愚蠢,這樣才有希望取得進步。”對於如今的全天候媒體世界,我們能采取的最有力的應對方式之一就是說:“我不知道。”或更加進一步說,“我不在乎。”當然,不是說不在乎所有的事情,只是大部分事情而已。因為大部分事情無關緊要,而且大部分新聞故事都不值得花心思關註。

最後,我在去年春天接到的一個電話的內容,是由我曾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共事過並一直保持聯系的一個賣方金融的經濟學家打過來的。他說:“你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已經不再做預測了。我會研究我所作推斷的數據和報告,但我不會再對未來發表任何意見。”你看,大功告成。(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08

圓通速遞:快件滯留相關報道誇大失實 員工返崗到位良好

2月21日消息,圓通速遞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已積極調度內部資源和外部力量將滯留快件全部派送完畢,目前員工返崗到位情況良好、網點快件攬收派送服務穩定。因春節後季節性用工緊張及集中發貨導致的快件暫時滯留對公司生產經營無實質影響。

公告稱,近期,圓通速遞股份有限公司註意到,有媒體對春節後季節性用工緊張導致部分快遞行業加盟網點在集中發貨過程中遭遇困難進行了報道,公司一些網點也在其列。其中,個別媒體對公司個別網點快件滯留的報道存在誇大失實情況。

針對個別出現快件滯留的網點,公司已積極調度內部資源和外部力量將滯留快件全部派送完畢,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員工返崗到位情況良好、網 點快件攬收派送服務穩定。因春節後季節性用工緊張及集中發貨導致的快件暫時滯留對公司生產經營無實質影響。

同時圓通公告稱,公司整體網絡運營穩定,加盟公司數量未發生重大變化,公司日常經營正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81

大摩稱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困境被過度誇大 蘋果股價刷新紀錄

已經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蘋果公司(AAPL.O)再次刷新該股股價的最高收盤紀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凱蒂·胡伯蒂(Katy Huberty)此前發布了對蘋果利好的研究報告。

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在周二在給投資者的一份說明中,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胡伯蒂將蘋果的目標股價從150美元上調至154美元,並為即將到來的iPhone 8進行了幾個預測。

胡伯蒂在研報中指出,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困境被過度誇大,她認為“蘋果將從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品牌手中搶占用戶,中國1/5的本土品牌智能手機用戶有可能轉向iPhone。”

她還認為,今年秋季iPhone的重大更新將推動用戶對設備的升級,而這將有助於蘋果市場份額的增長。

她表示:“除了對當前iPhone產品的更多適度升級之外,我們預計蘋果將推出一款價格更高的產品,配備AMOLED顯示屏,並帶來弧面外觀、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無線充電技術、3D傳感器,以及更多先進的人工智能軟件功能。盡管我們看到所有地區蘋果最高端用戶的升級加速,但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用戶對於新技術和新尺寸調整更敏感。”

蘋果股價周二蘋果股價收於136.68美元,漲幅0.71%。此前的最高收盤價為上周五的135.72美元。周二盤中,蘋果股價創下歷史新高136.75美元,之前的盤中價紀錄是2月15日的136.27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456

德芙老幹媽被指礦物油偏高專家:風險被誇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474

在超市拍攝的老幹媽辣醬。(新華社 朱宏業/圖)

近日,第三方檢測機構優恪網連續發布食品檢測報告,結論引發爭議。該報告稱,在德芙“絲滑牛奶巧克力”及老幹媽、老幹爹、海天等10款暢銷油辣椒產品中,礦物質油大幅偏高或超大幅偏高,被評為警示(D-)(最差級別),並建議消費者“謹慎購買”。

多家媒體援引該報道進行了連續報道,稱“礦物油超標恐傷肝致癌 ”,在各大媒體平臺廣為傳播,引發了公眾恐慌。

3月6日,德芙品牌母公司瑪氏食品(中國)有限公司發言人回應稱,該機構報告中對德芙產品“礦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的指控是沒有依據的。中國目前還沒有對於礦物油的規範指標,因此該報告的結論屬於“未經證實而傳播的謠言”,違反了我國食品安全法。該發言人稱已草擬律師函。而老幹爹等辣椒油企業也迅速回應,稱公司產品是符合國家的相關標準,每年多次自檢和被抽檢合格,否則根本無法在市場上流通。

優恪網在上述報告里稱,“礦物油可能對肝臟、脾臟及淋巴結等器官造成危害”“德國實驗室在10款辣椒油中均檢測出了多環芳烴化合物(PAHs)。PAHs中的一些物質可致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苯並[a]芘。”

“通過呼吸和皮膚接觸攝入的礦物油幾乎可以肯定比來自食品的多,而且這還是工業級礦物油,礦物油的危害被過度渲染了。”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傳播分會常委、知名科普專家鐘凱博士說。南方周末記者隨後和多位該領域內的專家求證,均得到類似觀點。

專家還呼籲,應加強對民間發布的規範。民間監督和第三方監督,也要依法辦事,不能任意而為,更不能嘩眾取寵。

礦物油何來

據鐘凱介紹,礦物油並不是一種物質,而是成分極為複雜、由碳氫元素構成的多種物質的總稱。礦物油主要是石油化工的副產品,也有少量來自於煤化工等途徑,按化學結構可以分為飽和烷烴礦物油(MOSH)和芳香烴礦物油(MOAH)。

礦物油的應用十分廣泛,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而食品級的礦物油應用也很廣,國際食品法典允許它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又稱液體石蠟或白油。歐美各國允許它用於可可、巧克力、糖果制品、焙烤食品、大米等。

人們對其的恐慌主要來源於:“未經精煉的礦物油含有較多的MOAH,其中可能含有類似多環芳烴的致癌雜質,因此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它列為明確的人類致癌物。”

對此,鐘凱解釋,“食品級的礦物油經過精煉,已經盡可能去除了MOAH等可能有害健康的物質,和工業級礦物油有很大區別。因此IARC認定,經過精煉的礦物油並不會致癌。”

對於食物中礦物油的來源,是公眾的一大疑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在多個媒體的采訪報道中回應,這是由於食品包裝采用油墨和印刷工藝所致,尤其是可再生、可循環使用的食品包裝會導致油墨遷移到食品中,因此礦物油成分在食品中很難避免。就企業而言,應該努力改進生產工藝減少食品中礦物油的含量。

朱毅為消費者提供建議:“礦物油的危害與種類、劑量密切相關,科學家還在進一步研究中,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食品生產技術允許範圍內,其含量越低越好,沒有最好。”

有害風險被誇大

在優恪網的報告里,被指礦物油“大幅偏高或超大幅偏高”的食品均查詢不到具體的檢測結果。而南方周末記者進一步求證發現,食用礦物油在各國並無確切標準,只有一些國際組織和風險評估機構進行了限值建議,其原因主要是該物質的風險可控以及目前的研究並沒有得出確切結論。

世界衛生組織(WHO)為礦物油制定了終生安全劑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20毫克。而歐盟更為謹慎,規定是每天每公斤體重12毫克,如一個成年人體重60公斤,每天攝入720毫克也沒問題。

而優恪網檢測參照的標準,主要是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建議,“從包裝遷移到食品中碳鏈長度介於C17—C20之間的MOSH遷移量應該控制在4毫克/千克以內”;以及 2014年,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在一份德國日用品法的修訂草案中的建議,“碳鏈長度介於C20—C35之間的MOSH遷移量不應超過2毫克/千克”。

這一標準可能存在誤用。“這樣比較是移花接木。”鐘凱指出,德國的“遷移量”限值是指包裝材料在特定實驗條件下“溶出”的礦物油的量,不是食品或其他產品中礦物油含量的限量值,食品中的含量和特定遷移量無換算關系。

其次,在衡量危害時,“離開劑量談毒性”是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黃金法則之一。

鐘凱說,根據歐盟的限值計算,食用礦物油對人體有害需要達到相當數量級,換算為巧克力“相當於每天吃這款巧克力240斤”。而實際上,中國人的巧克力年人均消費量僅有2兩左右。所以,上述提到的食品遠遠達不到對人體產生“致癌”“有毒”危害的程度。

“所謂的肝腎損害,可能來自於一些動物研究,但歐盟食品安全局明確表示,生化指標的變化並不能得出有損健康的結論。”鐘凱強調,還有一些研究發現礦物油可以影響維生素的吸收,不過前提是“長期大量”攝入。

“事實上,礦物油在食品和化妝品中的應用已經超過一個世紀,長期應用實踐並沒有發現它會導致健康問題。礦物油的使用和汙染需要控制,這在國際上是比較一致的看法,但也是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食品安全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言論自由、輿論監督並不等於可以脫離科學的軌道。”鐘凱對由檢測機構發布報告引發的恐慌表示擔憂。

民間機構發布亟待規範

從2014年開始,優恪網針對各大國內外食品、日用消費品進行定期檢測和發布結果。

對於此次評級的依據,優恪網合夥人趙家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此次評級選取的產品均是消費者日常很感興趣、銷量較大的品牌,采購的渠道為天貓和線下超市,線上線下各占一半的比例,送檢的機構為分布在德國不同地區的12家權威實驗室,均具有專業實驗室的資質,但出於保護實驗室的目的,具體名稱不方便透露。

據其官方介紹,“優恪品牌源於德國獨立測評機構 ÖKO-TEST,由多家歐洲第三方檢測機構提供科學支持,所有測評產品均采取匿名隨機的方式購買,不接受任何企業邀請和送檢,所有檢測均在海外自主完成,檢測結果的生成和發布均為獨立完成。優恪的評分標準是由德國專家團隊參考中國、歐盟、世衛組織的標準以及國際最新科研成果制定,可能高於中國以及歐盟標準。”

“該公司並不具備發布食品安全信息或者開展食品安全檢驗的相關資質,未經允許隨意發布有關食品安全的民間抽檢、檢測信息,已經造成嚴重的不良社會影響,卻從未受到監管規範。”有不願具名的學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現在的民間發布多處於混亂無序狀態,想發布什麽就發布什麽,想什麽時候發布就什麽時候發布,想在哪里發布就在哪里發布。這種隨意狀態,不能是常態。民間監督和第三方監督,都要依法辦事,不能任意而為。”食品安全領域的權威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羅雲波說,他鼓勵民間積極發展第三方檢測,但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第三方的監督也要有章法,不能任意而為。

而在十天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在召開新聞發布會時也提到:“建議大家不要輕易使用有毒、致癌這些渲染性字樣。食品安全的報道既要考慮報道本身,又要考慮報道的社會影響,一定要客觀,公正。”畢井泉說,他支持媒體揭露謠言,批評制假售假,但不能嘩眾取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01

廉署起訴七人涉嫌誇大發票向「必勝客」申領八十六萬元今提堂

1 : GS(14)@2011-04-02 14:43:00

http://www.icac.org.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153.html
七名人士,包括香港必勝客管理有限公司(「必勝客」)的五名前僱員,涉嫌誇大發票金額,向「必勝客」申領共約八十六萬元,被廉政公署落案起訴。各被告今日(星期三)在東區裁判法院應訊。
五名「必勝客」前僱員為蔡慧嫻,四十五歲,市務董事;陳鎮添,三十七歲,高級市務經理;陳建宗,三十五歲,市務經理;古偉倫,三十一歲,及龔柏楹,三十三歲,同為助理市務經理。
另外兩名被告為劉贊銓,四十四歲,藝域印刷有限公司(「藝域」)董事;及顏冶,二十七歲,一匙廣告有限公司(「一匙」)會計主任。
七名被告被控兩項代理人串謀使用文件意圖欺騙其主事人罪名,涉嫌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3)條及《刑事罪行條例》第159A條,以及二十項代理人使用文件意圖欺騙其主事人的交替罪名,涉嫌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3)條。
七名被告暫毋須答辯。署任主任裁判官胡雅文將案件轉介區域法院至本年四月十九日答辯。
廉署早前接獲貪污舉報,調查後揭發上述涉嫌罪行。
「藝域」為「必勝客」的指定印刷商,負責印製單張、餐單及其他宣傳品。「一匙」為一間設計公司,負責處理「必勝客」向「藝域」發出的印刷訂單。
兩項串謀控罪指,各被告涉嫌於二○○八年九月一日至去年一月十八日期間,一同與「必勝客」一名高級市務主任串謀,使他們使用虛假的「藝域」發票,意圖欺騙「必勝客」。該等虛假的「藝域」發票上的款額,涉嫌被誇大共約八十六萬元。
餘下二十項交替控罪指,七名被告涉嫌於二○○九年二月至十一月期間,使用上述虛假發票,意圖欺騙「必勝客」。
七名被告各獲准以現金一萬元保釋外出,並受命不得騷擾控方證人。
「必勝客」在廉署調查案件期間提供全面協助。
控方今日由廉署人員蔡國良代表出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725

機密情報文件外洩揭露以總理誇大伊朗核威脅

1 : GS(14)@2015-02-25 17:25:10





■內坦亞胡二○一二年在聯合國發言,以圖畫強調伊朗核威脅迫在眉睫。



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一向大力反對美國等六國跟伊朗就核問題談判,近日更因而與美國鬧得緊張之際,以色列機密情報文件近日外洩,顯示內坦亞胡誇大伊朗核威脅:二○一二年曾指伊朗一年內可造出核彈,但同期的以色列情報卻指伊朗根本「未準備好」製造核武。


阿拉伯半島電視台(al-Jazeera)表示,取得大批2006年至去年底、南非情報機關與包括美、英、法、約旦、阿聯酋、阿曼及非洲多國交換情報的機密和絕密文件、檔案和電報,並跟英國《衞報》分享。《衞報》已獨立核實有關文件,形容這是近代數一數二大規模的間諜情報外洩事件。


■外洩機密情報顯示,莫薩德指伊朗「未準備好」製造核彈。

指一年內可製核彈 與情報不符


其中內坦亞胡二○一二年九月在聯合國演說,指伊朗一年內就有足夠的濃縮鈾去生產第一枚核彈。當日他並手持一幅炸彈圖畫來增強說服力,在炸彈上畫了一條紅線,籲各國必須盡快行動加以阻撓,對伊朗核計劃「劃下清晰的紅線」,要伊朗知難而退。但以色列情報機關對伊朗的核力量,顯然有不同見解。阿拉伯半島電視台獲得的機密文件顯示,內坦亞胡演說後幾星期,以色列情報機關莫薩德(Mossad)在十月份跟南非情報部門分享情報,指伊朗儘管正改進提煉濃縮鈾的技術,但「未準備好」提煉出製造核武水平的濃縮鈾。莫薩德形容伊朗「正改進反應堆,最終會令生產武器的時間縮短」,但還未能夠「把鈾濃縮至生產核武所需要的高水平」。生產核彈需要用到90%濃縮度的鈾,但莫薩德估計當時伊朗擁有「大約一百公斤(鈾),濃縮度20%」。伊朗一向指發展核力量是為了開發民用能源。而內坦亞胡則一直視伊朗為以色列安全頭號威脅,亦將之描繪成全球威脅,明確反對美俄中法英德六國跟伊朗就核問題談判。



下周美國會演說反對核談判


下月面臨大選的內坦亞胡,下周二(三月三日)會在美國國會演說,陳述反對理據。對於內坦亞胡涉嫌危言聳聽誇大伊朗核威脅,以色列政府高層仍強辯指總理的說話跟「傳媒報稱是引述的情報報告」沒有矛盾。而內坦亞胡說過,他引用的資料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伊朗問題上,莫薩德早就擺明跟內坦亞胡立場相左。二○一○年離任的莫薩德前局長達岡,就公開自己曾反對內坦亞胡要求軍事襲擊伊朗的命令。以色列國家安全局一名前局長二○一二年亦曾指摘內坦亞胡力爭出兵伊朗,是「救世主」領導方式,指他跟時任防長巴拉克在伊朗問題上誤導公眾。英國《衞報》/美國《紐約每日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25/190538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0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