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步履蹣跚,智能手表將成明日黃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9/160939.shtml

步履蹣跚,智能手表將成明日黃花?
師天浩 師天浩

步履蹣跚,智能手表將成明日黃花?

在價格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智能手環成為了智能手表最大的競爭對手。

本文系作者師天浩對i黑馬投稿。

2016年底,摩托羅拉表示由於市場吸引力不足,將無限期推遲旗下搭載Android Wear系統的智能手表Moto 360。曾幾何時,這款智能手表因為完美的外觀和良好的性能,風頭一度掩蓋了Apple Watch的光芒,許多人猜測摩托羅拉該聲明或是變相的宣布退出智能手機市場。

此後智能手表市場壞消息不斷,最早涉足有著智能手表鼻祖稱謂的Pebble,經歷過去年大裁員之後,年底折價十余倍被Fitbit收購。2016年9月,LG與華為也宣布因為市場反響不夠強烈,2016年將不再推出新一代智能手表產品。

即使是曾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Apple Watch,也難逃厄運。據IDC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Apple Watch銷量同比暴跌71%,從去年第三季度的390萬塊降至今年的110萬塊。加之2016年,谷歌為智能手表打造的全新智能平臺Android Wear 2.0版本推遲發布,引發業內廣泛的擔憂。難道曾經輝煌一時的智能手表,也難逃明日黃花的命運嗎?

4年過去,智能手表步向衰落

2012年美國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一款名為Pebble的智能手表橫空出世,它上線不到1個小時就籌到100萬美元。最終不僅籌得1000多萬美元,還因此獲得了1500萬美元的融資。它不僅創造了當時Kickstarter眾籌記錄,並使得Kickstarter名聲大噪。此後Pebble一路高歌猛進,2014上半年Pebble與三星電子一度壟斷了美國智能手表市場,兩者統治了美國智能手表市場96%的份額。

2014年9月9日蘋果宣布將推出首款智能手表Apple Watch,2015年4月 Apple Watch 正式上市開賣。背靠數億iPhone用戶及全球龐大的果粉支持,Apple Watch一經上市即改變了整個智能手表市場格局。Apple Watch的出現也帶來大批跟隨者相繼進入這個領域,在蘋果強大的品牌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用戶主動接受這一新鮮事物,彼時的智能手表迎來了首個高潮期。

2016年形勢急轉直下,IDC數據顯示智能手表相比2015年同期下跌近52%。從2012年到2016的四年時間里,智能手表最初以未來科技的姿態橫空出世,引發業界猜想,認為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或將替代智能手機,成為人類與網絡連接的主要載體。然而四年過去物是人非,老將Pebble落得賤賣的下場、摩托羅拉意欲終止Moto360的開發、而曾風光無限的LG和華為也確認暫時不會推出智能手表。

IDC發布的2016第三季度智能穿戴設備銷量預測顯示,Apple Watch在廉價智能手環的沖擊下銷量暴跌70%,銷量僅有110萬只。這引來一直高冷的蘋果的反擊,庫克表示,Apple Watch這款可穿戴設備的銷量相當不俗。然而蘋果至今未敢在財報里公開Apple Watch的銷售數字,只是將其劃在“其他產品”不透露具體數據的做法來看,IDC的預測似乎並沒有太大出入。

當業內絕對的老大Apple Watch的季度銷量也不過110萬,這樣的成績讓整個智能手表市場蒙上一層陰影。

衰落,不只是剛需問題

曾幾何時,人們意識到相比於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放在口袋里需要時不時掏出來才能使用的智能手機並不占優勢,許多人認為將來智能手表會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替代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將逐漸淪為低頻的工具。然而現實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也許並不是人類不需要智能手表,只是現在的智能手表似乎還未準備好。

從定位上來看,智能手表許多功能和智能手機重疊,例如通訊、提醒、遊戲、音樂、社交、運動、支付等,這些應用程序在智能手機上都能解決,而且由於智能手表屏幕尺寸限制,這些在智能手機上稀松平常的功能,在智能手表上解決起來卻異常麻煩。雖然用智能手表查看信息、打電話、移動支付看起來很酷,除此之外對比智能手機它還有什麽優勢呢?

另外,智能手表因其特殊性需要特制的系統,這導致許多應用要針對智能手表進行二次開發,除了BAT等有錢的主,許多我們常用的App並沒有適應智能手表的版本,這導致智能手表使用起來像被閹割的手機一樣。而動輒幾千的價格,和連Apple Watch都未能解決的待機短問題。讓看起來非常酷的智能手表,卻不怎麽被用戶買賬。

還有,智能手環提供的功能越來越多,讓價格不占優勢的智能手表地位越來越尷尬。作為可穿戴設備,智能手表在健康和健身場景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加之顯示時間、提醒、通話等功能,這些優勢讓智能手表在日常生活中有了用武之地。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手環佩戴一塊屏幕,除了基礎健康應用外,也提供顯示時間、提醒、通話等功能。在價格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智能手環成為了智能手表最大的競爭對手。

讓人對智能手表的未來感到更憂郁的是,曾經作為智能手表中的佼佼者,Apple Watch宣傳廣告里那些紛繁複雜的功能和未來感十足的用戶界面,成為人們青睞智能手表的重要原因。而從第二代產品開始,蘋果已經不再強調Apple Watch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轉而突出運動和健康的核心賣點,而動輒幾千的價格又如何與能替代其核心功能的智能手環抗衡呢?靠情懷讓用戶買單,顯然難以長久。

據IDC第二季度的報告顯示,2016 Q2全球智能手環銷量同比上漲48.7%,中國智能手環市場同比增長率高達92.1%。顯然在多方因素下,智能手表迎來了首個低潮期。

智能手表廠商如何破局?

Pebble賣了、Moto360要停止開發、LG和華為也暫停了進程等待市場新的變化,面臨著當下局面,智能手表廠商又該如何破局呢?

首先,科技創新。12 月 26 日消息,蘋果公司最近獲得了一項名為“編織式屏幕”的專利,其中詳細介紹了將光透射材料與傳統材料編織到一起的方法,外界預測該屏幕或出現在未來的Apple Watch上。另外如三星的可折疊屏幕、華為的石墨烯電池、微軟的增強現實(AR)技術,這些科技創新的落地,應用在智能手表上都會產生質的飛躍,解決其痛點,吸引更多的用戶選擇購買。

其次,陪護市場。近些年,主打保護安全的兒童手表迎來爆發,磁石科技的CEO李誌華曾聲稱兒童手表在2020年年銷貨量會達到5000萬臺。隨著兒童手表的爆發,預防老年人走失,主打定位、安全區域及緊急呼叫功能的老年手表也開始興起。手表作為隨身佩戴之物,成為人身保護中極其重要可穿戴設備,主打特殊人群的陪護市場,也是未來智能手表廠商突圍的重要方向。

最後,轉型手環。眾所周知智能手表在技術含量上高於智能手環,在功能上雙方也有很大的重複。因此智能手表轉型智能手環擁有先天優勢,既然智能手表風口尚未真正到來,短期內爆發的可能性較小,拋棄華而不實的諸多功能,退而求其次主打智能手環,拿下手環市場並伺機重歸智能手表市場也並無不可。

如今智能手表走在了發展的十字路口上,面對並不樂觀的未來,如何抉擇將決定其最終發展走向。好消息是谷歌似乎並未放棄智能手表的未來,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heVerge報道,曾多次跳票的Android Wear 2版本將在今年2月推出。而時隔一年沈寂的LG,近期在歐洲市場註冊了多個智能手表新商標,這批商標包括了Watch Style、Watch Pro、Watch Force和Watch Sole,似乎也預示著LG要重新回歸智能手表市場。

作為曾風光一時的可穿戴設備明星,智能手表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當下短暫的黑暗或許只是黎明的前奏。

智能手表 智能手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90

比加息更嚴峻!美聯儲縮表將成2017全球大考

近期,美聯儲官員輪番上場,對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進行密集評論,這似乎是在向市場暗示:別松懈,你們以為我們只會加息嗎? 以為“縮表”只是說說而已嗎?不,可能就在今年。

美聯儲主席耶倫周二在密歇根大學福特公共政策學院講話時表示,美國經濟“相當健康”,增速溫和。她表示,美聯儲的目標已經從金融危機後的“治愈經濟”轉變為“持續增長”;前一日,美聯儲聖路易斯聯儲主席James Bullard更是表示,今年可能開始結束再投資政策(也就是縮表),就此達成一致將需要一點時間。

金融危機後,美國通過量化寬松(QE)導致資產負債表快速擴張,主要資金運用方向是購買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總規模為 4.25 萬億美元,接近危機前(7500億美元)的6倍。其中,中長期國債占比55%,MBS占比 41.7%,中長期通脹指數國債占比 2.5%。一旦停止再投資,不僅會影響美國債市和股市,更將對全球資產造成溢出效應。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方機構人士後發現,市場仍然分成兩派:一方觀點認為,縮表沒這麽容易,美國債務在危機後急速擴張,央行有持續承接的必要;另一方觀點則認為,正常化已經不可逆轉。當前的疑點在於,何時縮表?逐步退出再投資還是直接停止再投資?縮表和加息如何協調推進?一切又將是困擾市場一整年的大問號。

美聯儲持有的證券構成

美聯儲積極“前瞻指引”

2月的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紀要顯示,當縮表時間成熟,所有委員都傾向於停止國債和MBS的再投資。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美聯儲將等利率恢複到更正常的水平後再開始縮表,其官員也曾做過類似表述。

多數委員稱,縮表的時間點取決於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當前為0.75%~1%)。 2月時,委員還討論了利率要上升到什麽水平再縮表才是合適的;很多委員強調,縮表可能要以一種被動和可預測的方式進行;也有一些委員認為,如果經濟遇到重大負面沖擊,那麽可以重啟到期債券再投資,甚至可以考慮降息。

如何把握縮表節奏是關鍵。委員們討論了漸進式退出再投資還是一次性停止所有再投資的利弊。他們認為,前者可以防止對金融市場造成太大的動蕩,也能防止向市場發出誤導性的收緊信號(事實上美聯儲並無意激進地收緊貨幣政策),但是也普遍認為,一次性停止再投資在市場溝通方面更加容易操作,也能更加快速地縮小資產負債表。

未來,美聯儲很可能會進行縮表測試。至於縮表要如何進行操作,早在2016年5月17日,紐約聯儲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將於5月24日展開小規模國債公開銷售,面值不會超過2.5億美元。幾乎同時發布的另一份聲明則表示,其將於5月25日和6月1日分別開展兩次小規模MBS出售,總金額不超過1.5億美元。

截至 3 月 29 日美聯儲持有證券的期限結構

不過,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劉亞欣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眼下美聯儲內部對縮表的細節似乎還存在一些分歧,但支持正常化的態度是一致的。

例如,紐約聯儲主席Dudley認為如果經濟符合預期,今年晚些時候或者明年某個時點應開始逐步讓證券到期、不再進行再投資;鴿派的James Bullard表示,美聯儲可能於今年下半年準備好縮表,開始縮表時可以暫停加息,他認為這對債券市場收益率的影響微乎其微;克里夫蘭聯儲主席Loretta Mester呼籲今年美聯儲進一步加息,並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里士滿聯儲主席Jeffrey Lacker認為市場低估了美聯儲加息的速度,並表示支持今年縮減資產負債表;費城聯儲主席Patrick Harker表示,今年再加息兩次是適宜的,既不會落後於經濟形勢,也不會冒進,符合他對“漸進加息”的定義,並認為調整資產負債表的時間取決於經濟形勢,目前來看,在2017年底之前或在 2018年結束再投資都是適宜的,雖不清楚美聯儲最終應當將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縮減多少,但總體原則是“平穩”縮表,以便將對市場的扭曲風險最小化,並支持在未來的資產組合中以持有美債為主。

劉亞欣對記者表示,2017年縮表似乎還略顯倉促,預計2018年的可能性更大。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師周浩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聯儲的前瞻指引又不是第一次,然而有時並不會兌現,還是要根據經濟發展來判斷。我認為美聯儲不太可能縮表。”在他看來,金融危機後,居民部門去杠桿,但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新增的這麽多債總要有人買,美聯儲購債也能增加市場的信心,沒必要縮表。”

回顧危機後的極速擴表

危機後,“低利率+QE”的組合確實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改善,隨著美國經濟基本面好轉、複蘇進入後期,美聯儲已經三次加息來進行貨幣政策的正常化。若開啟縮表,則意味著美聯儲從“量”、“價”兩個維度收緊貨幣政策,其對資本市場的沖擊值得擔憂。

若要看清縮表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就不得不對美聯儲當年購買資產、擴表的經歷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金融危機後,為應對經濟的持續低迷,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了0~0.25%的最低水平。在觸及零利率下限之後,意味著央行已經沒有正常的招數了,於是美聯儲開啟了史無前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即采取了三輪QE,購買了大量政府債券和MBS。

第一輪QE期間(始於2008年11月25日),美聯儲共計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機構MBS和1750億美元的機構債務,以及3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其中包括1000億美元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annie Mae)和聯邦住宅貸款銀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s)的直接債務以及5000億美元的房地美、房利美和吉利美(Ginnie Mae)支持的MBS。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決定擴大QE1,宣布再購買最高達7500億美元的 MBS和1000億美元的機構債,並在未來6個月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2010 年4月28日,首輪QE正式結束,美聯儲總計購買政府支持企業債券及相關MBS 1.725萬億美元。

第二輪QE期間(始於2010年11月4日),美聯儲共計購買了6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第三輪QE期間(始於2012年9月14日),美聯儲開始放出大招——決定將無限期每月購買價值400億美元的MBS,同時繼續執行賣出短期國債、買入長期國債的“扭曲操作”,以此讓收益率曲線更為平坦。2012年12月13日,美聯儲宣布每月增加購買450億美元國債。

“美聯儲推出的QE3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集中購買按揭抵押債券,顯示聯儲希望從房地產市場找到經濟複蘇的突破口;二是規模不設置上限,為聯儲的政策操作提供充足的靈活性,使得其可能在當年底財政懸崖威脅加劇時能夠有所作為。”劉亞欣表示。

最終,在2013年12月19日,美聯儲決定自2014年1月起削減每月資產購買規模100億美元至750億美元,即自2014年1月起,每月購買350億美元MBS 和400億美元國債。2014年10月美聯儲徹底結束資產購買計劃,但仍然繼續對到期資產再投資。

2015年12月,美聯儲啟動了近10年來的首次加息;時隔一年後,又於2016年12月啟動第二次加息;今年3月,第三次加息如期而至,全球市場卻聞訊大漲、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暴跌,可見市場已經充分消化了加息預期。不過未來的縮表才是真正難以預測的。

未來,貨幣政策變化的節奏與經濟數據緊密相關。值得註意的是,剛剛公布的3月美國非農就業增長9.8萬,遠不及預期的18萬,同時,1月和2月的非農就業也下修為21.6萬和23.5萬(分別下修了2.2萬和1.6萬)。奇怪的是,市場並沒有因此暴跌,也沒有改變對加息的預期。

“3月非農大幅不及預期,暴雪天氣和零售裁員形成雙重拖累。由於這是臨時因素疊加非核心矛盾,資本市場並不擔憂,加息預期穩定不變。”興業宏觀首席策略師王涵表示。

此外,3月美國失業率快速下降0.2個百分點至4.5%,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新低,這也反映了經濟仍在接近潛在中樞,在這樣的情況下,非農的臨時不及預期可能並非當前市場的核心矛盾。

“虛胖”的資產價格面臨挑戰

之所以縮表受到高度關註,無疑是因為資本市場資產價格都已經處於歷史高位,若沒有持續的流動性“續命”,回調在所難免。

國際清算銀行(BIS)研究顯示,QE大大擡高資產價格、壓低了債券收益率——美聯儲的QE1壓低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89~115個基點,壓低了亞洲新興市場10年期國債收益率79個基點;QE2壓低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 16~30個基點。三輪QE對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累計效應在100個基點以上。

在股市方面,美股在金融危機後便開啟了整整8年的大牛市,其中幾乎沒有出現過連續、明顯的回調。BIS研究顯示,在美國推出和加碼QE1後,標普500成份股的整體水平開始出現明顯上升,且相關研究顯示,QE1對亞洲新興市場股市的提振作用達到了 10.75%。

可見,美聯儲擴表大大影響了美國國內資產價格,同時其溢出效應之大也令新興市場難以“自保”。

根據FactSet統計的道指成份股中,自2009年熊市探底至2017年3月3日,最知名的美國上市企業股價漲勢如虹:蘋果股價累積漲幅989%,聯合健康保險上漲752%,耐克上漲457%,迪士尼、波音和杜邦漲幅分別達到559%、482%和347%。金融類股中,VISA上漲524%,J.P.摩根大通上漲303%。標普500的估值也創下了2004年以來新高。

如今,美股似乎成了高危對象。一方面,高估值是受到了新政府財政刺激預期的推動,包括萬億基建計劃、金融去監管、減稅,另一方面,特朗普在醫改方面受到的來自於國會方面的挫敗,也令市場極度樂觀的情緒受到了打擊。這意味著,如果政策效力不及預期,美股可能出現重大回調。

對於美國債市而言,一旦縮表成真,收益率必定加速上行,一場債券拋售潮似乎難以避免。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此前預計,債券三十年的大牛市可能已經見頂。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認為,從期限結構看,如果美聯儲通過到期停止再投資的方式縮表,對美國國債的中期影響或大於MBS。截至今年3月29日,美聯儲所持國債中有25.5%到期期限在10年以上,15.3%在5~10年內到期,49.4%在1~5年內到期,9.9%在1年內到期;MBS期限較長,僅有0.6%在5~10年內到期,其余均在10年以上。但是無法簡單以到期規模來推斷縮表的幅度,因為從歷史情況看,即使退出了QE,美聯儲的資產端也將持有高比重的美國國債,而是否持有MBS則存在變數。

對於新興市場而言,美聯儲縮表將可能是一場更為嚴峻的大考。劉亞欣認為,如果要預判縮表的影響,可以以2013年的“退出恐慌”(Taper Tantrum)作為對照樣本。2013年6月19日,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正式將退出QE提上議程,並建議2014年中旬退出QE。當時話音剛落,新興市場就遭遇了瘋狂的資金外流,資產價格遭遇嚴重沖擊。

2013年4月~8月的“預縮表”期間,新興市場的中位水平是本幣對美元貶值9%、主權債券收益率上升2%、CDS(信用違約互換)息差上升0.5%,股票市場下跌5%。大部分新興市場貨幣的貶值幅度在5%~10%,但各國差異很大。一般而言,經常項目逆差/GDP較高、儲備/GDP較低、外債/外儲比重較高、政府總債務率較高、整體宏觀經濟基礎較弱的國家往往將受到更大沖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31

貝萊德賽思:縮表將推高美長 債息 亞債前景仍俏

1 : GS(14)@2017-09-25 04:07:01

【明報專訊】“ 恒指上周微升0.5%,惟中資科技龍頭股騰訊(0700)及汽車股華晨中國(1114)股價均顯著向好,可見炒股不炒市仍然持續,聯儲局將於本港時間周四(9月21日)宣布議息結果,市場料有機會宣布縮減4.5萬億美元資產負債表規模(縮表)的安排,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今期專訪貝萊德亞洲信貸團隊主管賽思(Neeraj Seth)及易方資本投資總監王華分析最新形勢。賽思預期,隨着聯儲局於下季啟動縮表,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將回升,惟由於亞洲各國暫無收水迹象,亞洲債市仍有不少投資機會 。王華則相信,科技股繼續會是港股焦點。 ”

貝萊德亞洲信貸團隊主管賽思預測,聯儲局將於下季開始啟動縮表,引領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在今年底前反覆回升,惟當局料需觀察縮表影響,短期內再加息機會不大,故美元匯價料不會顯著轉強,有利環球資金繼續流入亞洲新興市場;加上亞洲主要國家目前通脹溫和,短期內料不需跟隨美國收水,相信亞洲債市仍有不少投資機會。明報記者 葉創成

美國聯儲局於6月13日至14日的議息會議後,除了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短息息率)調高0.25厘到1厘至1.25厘外,亦表明擬於今年內啟動縮表。市場普遍認為,當局部署縮表除了是希望將貨幣政策進一步正常化外,更重要是藉此推升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長息息率),這樣的話,即使聯邦基金利率日後進一步上調,也不會出現短息高於長息的情况,因為此舉往往是經濟衰退的先兆。

事實上,聯儲局公布部署縮表後,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由當日低位2.1013厘回升,跟着近1個月展開升浪,7月7日高見2.3945厘,但此後約兩個月出乎意料地反覆下跌,於本月8日低見2.0144厘,近日始再度回升,上周收報2.2023厘,蓄勢挑戰下降軌阻力約2.25厘(見圖)。

政府停擺風險暫緩 美債息見底回升

賽思分析,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由高位回落,主要反映兩大因素,「第一,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的合理值,長期因素要考慮全球其他發達國家的情况,日本央行將長債息率維持於零的水平,這樣的話,只要能對冲匯率風險,日本投資者很樂意購買美國10年期國債,將該長債息率壓低;第二,是一些短期因素,例如美國通脹持續回落,美國與朝鮮關係緊張,華盛頓白宮施政也不暢順,這些事件均會令市場希望迴避風險,債券投資者會減買短債增持長債,結果便是長債息率下跌」。

至於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本月8日起回升,賽思認為主要因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國會達成短期延長債務上限協議,提供資金維持政府運作至12月8日,令政府停擺的政治風險暫時消除;另外,聯儲局本周會議可能宣布縮表時間表,意味該主要市場參與者將掉轉槍頭減持美國國債,結果很可能是導致債價調頭下跌,換言之,「目前至今年底,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很可能反覆上升」。

須觀望縮表影響 年底前再加息機會不大

在去年11月9日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曾由低位1.7145厘,在短短1個多月內急升至12月15日的高位2.6394厘,期內美元匯價轉強,亞洲股市及債市均受壓。因此,美國長債息率在今年餘下時間若因縮表而轉勢向上,會否令美元再次轉強亦值得投資者關注。

賽思分析,聯儲局的政策取向已非常清楚,縮表是首要目標,跟着再考慮是否再次加息。他認為,聯儲局可以等第四季啟動縮表後,觀察市場反應,特別是聖誕節零售旺季的消費數據,再決定是否加息也不遲,所以當局在12月12日至13日的今年最後一次議息會議不一定會加息,假如真的不加息的話,美元匯價顯著回升的機會率便較低,故應該不會再出現像去年底對亞洲市場一樣的衝擊。他強調,只要美國聯儲局繼續維持循序漸進的收水力度,亞洲債市前景仍然樂觀:「亞洲主要國家經濟前景向好,通脹仍然處於偏低水平,短期並無加息壓力,對當地債市均屬有利,當中印尼及印度政府正積極推進改革,其國債前景可看高一線。」

[封面故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308&issue=20170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3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