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汇控宣布集资177亿美元 创造香港历史最高纪录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302/20375920334.shtml


  全景网3月2日讯 为应对未来不明朗经济环境的影响,汇丰控股(56.95,0.00,0.00%)(0005.HK)周一宣布了高达177亿美元(合1370亿港元)的配股计划,一举创造香港历史上最高集资纪录。

  这是汇丰控股自1987年以来首次配股,彰显全球金融风暴令这家向来以稳健见长的银行巨无霸正遭受沉重压力。该公司周一公布了远差于市场预期的 年报,其2008年实现净利润57.28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同比锐降70.06%,为自2001年以来首度出现净利润下滑。其中,单是北美洲业务便为汇丰 控股带来了1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此前,市场仅预期汇丰控股2008年净利润下滑5.9%-47.0%。

  不久前,花旗集团、美国国际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全球性金融巨擎均接受了政府的巨额注资,以暂时逃避全球金融危机下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但汇丰控股则已明确表示拒绝政府注资,以保持其经营的独立性。

  总部设于伦敦的汇丰控股是欧洲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其创始成员汇丰银行总部一直设于香港。集团在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万个附属机构,股票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巴黎证券交易所及百慕达证券交易所等证券交易所上市。

  作为香港股市第一大权重股,汇丰控股业绩的大幅倒退及庞大的配股计划引发了市场忧虑,周一港股市场主要本地银行股近乎全线急跌,并拖累恒生指数收市大跌3.86%,收于最近三个多月以来的新低。汇丰控股在伦敦交易的股份则重挫超过一成,并拖累欧洲三大股指普遍跌近3%。

  上述配股计划有待股东大会于3月19日批准。若成功实施配股,汇丰控股将成为世界上资本实力最强劲的银行,其资本比率可因此而增加150个基点;按备考基准计算,于2008年12月31日的核心股本第一级比率会增強至8.5%,而第一级资本比率则上升至9.8%。

  汇丰控股集团主席葛霖指出,本次集资使集团更有能力应付经济不明朗的冲击,并认为若有符合集团发展策略,而风险状况明朗的收购目标之时,汇控可掌握机会发掘价值吸引的目标,以收购寻求增长。

  但里昂证券认为这次配股将很难获得市场欢迎,并重申对汇丰控股“沽售”的评级。汇丰控股本次配股价定为245便士,折合约28港元,较汇控在香 港股市停牌前的价格56.95港元有50.7%的折让;之前市场普遍预期,配股价的折让将为约四成。低价配股无疑将令汇丰控股的股价面临向下压力。

  令市场感到失望的是,汇丰控股还改变了延续数十年的高派息政策。公司建议派第4次股息每股0.1美元,连同每次0.18美元的三次已派发股 息,2008年全年派息共达0.64美元,按美元计算,派息总额比去年减少29%。但汇丰控股集团主席葛霖表示,这次调低派息率绝非轻率的决定,主要是慎 重考虑了当前的经营环境和两个尚在深化中的不明朗因素,即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下所需的资本供应,以及视乎经济周期调校的监管规定资本架构。

  葛霖同时在年报中指出,汇丰控股已经为2009年首三次股息重订基准,预计每股将派息8美仙,以反映配股集资后已扩大普通股股本的影响、当前的营商环境,以及资本规定要求。

  葛霖坦承,未来的十二个月将会是艰难的日子。预料美国和英国的失业率会在2009年全年逐步攀升,并会延续到2010年,而房屋市场将继续萎缩。

  而由于为住宅提供二按的信贷收缩、房屋价格上升的期望愈趋难以实现,及此客户阶层短期内获得再融资的机会相当有限,汇丰控股决定停止以HFC及 Beneficial品牌在美国承办新的消费融资业务,并会集中全力缩减有抵押及无抵押房地产组合,所涉及的未偿还结欠额为620亿美元。

  基于上述决定,汇丰控股将会关闭美国HFC及Beneficial品牌分行网络内的大部分营业点,并须因此而削减6100个职位,及在2009 年上半年提拨重组架构准备2.65亿美元,由此而节省的成本伸算约达每年7亿美元。汇丰控股行政总裁纪勤预计,由于美国失业率攀升及住宅物业市场继续下滑 的风险明显存在,2009年及2010年的信贷准备仍会增加,并会继续录得营业亏损。

  汇丰控股旗下美国汇丰融资亦宣布,其消费贷款业务将停止办理一切产品的贷款事宜,汇丰在缩减现有应收账款组合的同时,会继续管理和追收有关组合的账款,并会继续主动接触按揭客户并协助他们偿还贷款,以期保留居所。

  不过,由于受到强劲的亚洲业务的支撑,汇丰控股的资本实力仍明显强于同业,令其成为少数几家尚不需要政府救助的大型全球性银行。公司2008年 在中国内地税前利润为16亿美元,上升25%;印度税前利润为6.66亿美元,上升26%;中东税前利润为17亿美元,上升34%。

  汇丰控股行政总裁纪勤在年报中透露,公司2009年1月的业绩表现强劲,而且超出预期。(全景网/陆泽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45

可口可乐20亿美元“下注”中国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06/110114559.html


全球CEO穆泰康称,继续兑现收购汇源承诺;全球创研中心落户上海,但可乐配方仍不公开

  【《财经网》专稿/记者 赵何娟】在全球经济低迷之下,可口可乐却在中国宣布加大投资力度,三年内增加2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超过了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后至今30年的投资总和。
可口可乐
公司(Coca-Cola Company,下称可口可乐)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Muhtar Kent)3月6日在上海宣布,中国已是可口可乐全球最重要的研发基地。斥资9000万美元的可口可乐全球创新与技术中心(下称全球创研中心)落户上海, 它同时也成为可口可乐大中华区总部。
可口可乐的上述20亿美元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在中国开建新厂,扩大分销渠道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穆泰康 表示,这与此前承诺投入汇源果汁的24亿美元无关,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承诺不变,正全力配合中国商务部对汇源并购的审批工作,“可口可乐将利用全球资源 优势,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
此前,汇源集团董事会主席朱新礼2月28日在出席2009跨国公司论坛时称,在当前全球
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对汇源并购的反对声音增多。朱新礼随后表示,要与可口可乐全球总裁见面,“给他打打气”。这一说法引发了外界对于可口可乐重新评估收购汇源的种种猜测。
但对上述情况,可口可乐各方此次都不愿发表更多
意见
过去30年,可口可乐在华投资总额为16亿美元。穆泰康称,可口可乐决心逆市加大对华投资,源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2008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业务增长了19%,在经济最为低迷的四季度,可口可乐反而取得了29%的快速增长。
可口可乐对华加大投资,正值其北美市场衰退之时。受经济危机影响,以及消费者对非碳酸健康饮料需求的日益扩大,原最大的碳酸饮料销售市场北美呈迅速萎靡 之势,2008年1月-9月,美国碳酸饮料销量下降4.8%,可口可乐2008年三季报显示,其北美销售业务已下滑了4.4%。
百事可乐面临着同样的境况。百事可乐2008年三季报显示,公司销售盈利下滑9%,因此不得不宣布全球裁员3300人,关闭六家工厂。
由此,两家可乐巨头在亚洲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可口可乐中国副总裁李小筠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环境对于日常消费品的影响在中国还不明显,中国市场潜力太大,如果不抓住机遇就会滞后。
据其介绍,虽然中国已经超过巴西,成为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但是人均饮用量却还很小,仅为28瓶/年,而美国、墨西哥人均每年的饮用量都超过了500瓶。中国地方之间的消费也极其不均衡,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均已有100瓶/年。
新落成的可口可乐大中华区总部及全球创研中心,工作人员不多,其中新建成的中国最大饮料包装实验室中仅有六名实验人员。对此,李小筠表示,招聘仍在进行,创研中心将拥有超过100位研发人才和食品科学领域专家。同时,还将招聘大量营销人员。
可口可乐全球研究及太平洋地区开发总经理柯忆安向《财经》记者表示,位于中国的创研中心主要还是作为新产品的研发基地,比如茶、果汁和咖啡饮品,以及部 分碳酸饮料如雪碧、芬达,但可口可乐的核心产品,可乐、零度可乐等可乐类产品,仍在位于亚特兰大的实验室研发和生产,可口可乐不可能将可乐配方放到世界其 他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45

详解巴菲特资产缩水115亿美元 现金降幅82%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sxyrw/20090306/17325942545.shtml


  投资者报(记者肖妤倩)由于金融体系动荡、信贷危机恶化以及商业运营的自由落体,原本辉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也难以独善其身。

  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显示,公司净资产缩水115亿美元,净利润下降62%,大量亏损产生于金融领域的衍生品合约。

  净资产减少115亿美元

  44年前,伯克希尔公司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品制造企业,在沃伦·巴菲特的精心运作下,公司的账面价值从19美元到70530美元,年均比率为20.3%,市值高达1700亿美元,且旗下业务涉及保险、珠宝、餐饮和公用事业(1641.186,-16.04,-0.97%)等多个领域。

  尽管伯克希尔曾经的战绩如此辉煌,但是2008年注定是它不平凡的一年。根据公司公布的年报,2008年公司净资产减少115亿美元,净利润下 降62%至49.9亿美元,每股收益为3224美元。伯克希尔股价从2007年底的每股14.2万美元跌至2008年底的9.66万美元,跌幅达44%, 截至3月3日收盘,股价为每股7.5万美元。

  在公司的股票池中,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所占比例最大,为18.4%,成本价为0.11亿美元,截至报告期(2008年12月31日),华盛顿邮报的市值为6.74亿美元;公司 持有量第二大的是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占比13.1%,其成本价为12.87亿美元,而市值为28.12亿美元。

  此外,收益最大的是持有量占8.6%的可口可乐(The Coca-Cola Company),其成本价为12.99亿美元,而截至报告期市值为90.54亿美元;收益次之的是持有比重为3.1%的宝洁公司(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其成本价为6.43亿美元,截至报告期市值为56.84亿美元,收益接近9倍。

  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的收益率大不如前,股价同比下降9.6%,但是其股价涨幅仍然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后者同比下降37%;2007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价同比上涨11%,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比上涨5.5%。

  巴菲特接手伯克希尔公司以来的44年中,只在2001年和2008年出现账面价值下跌情况,2001年跌幅为6.2%,2008年是最糟糕的一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系列金融机构倒闭,信贷市场的功能失调,投资者在“现金为王”的时代不断地卖出股票。

  金融衍生品合约亏损严重

  从伯克希尔公司的损益表上看,金融领域的衍生品合约投资产生大量亏损,截至报告期末,衍生品合约亏损达68.21亿美元,2007年同期仅亏损 0.89亿美元,而2006年同期该项目盈利8.24亿美元。这导致伯克希尔在金融行业的整体亏损达18.83亿美元,2007年同期该项目盈利 52.07亿美元。

  此外,由于2008年投资者信心的下降,公司在保险、能源、公共事业和金融方面的销售、服务和运作成本均有所增加。

  让巴菲特更为痛心的是,由于看好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在2008年油价低迷的时候,他增持了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 2008年3月31日前,公司持有康菲石油1750万股,而到2008年9月30日,持有8396万股,占康菲石油总股本的5.6%,价值61.5亿美 元,成本在73美元左右。今年3月3日,康菲石油收盘价为35.27美元,市值约损失了32亿美元。

  此外,巴菲特在其致股东的信中还承认,曾用2.44亿美元购买了两家爱尔兰银行的股票,却没有预料到,2008年年底两家银行的市值就下跌至2700万美元,账面亏损接近90%。

  尽管2008年投资有失败的一面,但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制造业、服务零售业依然赚取了可观的收入,并巩固了行业内的领先优势,保险和公用事业也交出了相对满意的成绩单。

  公司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保险行业收入达956.98亿美元,和2007年同期的1004.1亿美元基本持平;公共事业收入达139.71亿 美元,高于2007年同期的126.28亿美元。同时,巴菲特还买入了包括箭牌(Arrow Electronics, Inc。)、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在内的固定收益类债券产品,这些产品的收益让巴菲特引以为豪。

  现金降幅82%

  伯克希尔公司的业务涉及保险、能源、公用事业、金融投资等领域,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在金融和金融性产品方面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降幅最大,截至2008年底,该项目为9.57亿美元,而2007年同期为54.48亿美元,降幅为82.4%。

  和大多数认定危机时刻“现金为王”、心急套现的投资者不同,巴菲特认为,金融危机的时候,投资者往往都有恐惧心理,想贪婪一点并不容易,这既需要大智,也需要大勇。这一次的对错目前还不能下定论。

  公司现金流量表显示,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出为320.66亿美元,2007年同期净流出134.28亿美元。同时,衍生工具合约负债大幅增长至146.12亿美元,2007年同期为68.87亿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48

魏家福:中国远洋41亿FFA只是“浮亏” 4月运费涨价最高300美元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4/HTML_D4SG1ORTCQVR.html


和其他航运公司一样,中国远洋(01919.HK)的盈利也遭遇压力。4月23日公布的年报显示,2008年中国远洋实现股东应占利润116.17亿元,较2007年194.81亿元减少78.65亿元,减幅40.4%。

“ 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4季度干散货航运市场急剧下滑,导致利润下降。其中,各干散货公司持有的远期运费协议(即FFA)期内产生浮动净亏损41.21 亿元,此外,按香港会计准则的规定,对期末持有符合亏损合同确认条件的租入船合同预计损失计提准备52.5亿元。除此之外,集装箱运输业务全年处于低位, 盈利较2007年下降也是当期利润减少的因素之一。”中国远洋执行董事、董事长兼CEO魏家福在业绩会上分析。

到2008年底止,该公司持有FFA余额共2﹒78亿元,总经理许遵武透露,其中约90%合约会在今年内完成。而魏家福也强调,41.21亿的亏损只是“浮亏”,许遵武称,若今年市况好于去年,亏损可能回拨。

有趣的是,魏家福称,中国远洋早在2007年研究美国次贷危机时,就已经预测美国金融体系将出现危机,因此当时已经将存放在海外的资金调回国内,并保留了超过700亿元资金在手,同时与内地银行签署了745亿元的授信额度,并暂缓了所有重大投资,可谓出手“快且狠”。

该公司称,今年资本开支将缩减29%,从202.96亿元下调到144.06亿元。

此前,有分析师预测中国远洋可能在今年出现亏损,对此魏家福表示,他对今年业绩非常有信心,相信下半年的情况将好过上半年,但不对盈利作出预测。

“砍了”126条新船

记者从业绩会上获悉,2009年中国远洋预计完成集装箱的货运量为523.5万标准箱,该数字与2008预定的600万标准箱相比,有所调低。

2008年,中国远洋共有9艘集装箱船、共计73764标准箱运力交付使用。到去年底,中国远洋经营141艘集装箱船舶,运力达49.63万标准箱,较2007年底增加14.1%。

该 公司表示,虽然去年全年运力增加14.1%,但在17条航线上实施加船减速,降低油耗和排放,全年油耗同比下降3.9%。另外,抓住人民币汇率变化和内贸 市场繁荣的契机,加大内贸航线运力投入,同比去年增加运力投入6.2%。除此之外,紧抓欧美航线回程货揽取,使回程舱位利用率同比提高10%以上。通过以 上努力,基本完成货运量600万标准箱的目标。

除了运力调整,中国远洋的航线也有所调整。

“去年在市场需求旺盛时,加大了欧 地、中美洲、中澳、南非、南美等高贡献值航线的运力投放,通过短期租船替换国旗船投入内贸航线营运,锁定关键利润区。第4季度市场需求放缓时,通过干支线 资源整合、航线合并、舱位出售等手段,适时缩减欧美干线和大西洋航线运力,在扩大市场覆盖面和保证服务的同时,节约成本支出。”中国远洋表示。

而对于本报记者问到的会否调减集装箱方面的运力,魏家福说,会视经营情况适当加船减船,包括推迟一些船的交付日期,也会充分利用联盟资源,实现各航线最优运力配置,通过提前退租、安排修船、淡季停航、封存运力等多种手段,收缩航线运力降低经营风险。

“其实在08年1月份,我们研究还紧急压缩了126条船的新增计划。”魏家福表示。

2009年,中国远洋预计将有9艘合计6.04万标准箱新造船舶交付使用。其中包括4艘5100标准箱、1艘10020标准箱型自有船和1艘4506标准箱,以及3艘8495标准箱型期租船。

“考虑到市场情况,本集团正与船东洽商延迟至2010年交付其中3艘8495标准箱型期租船。”中国远洋表示。

继续调低集装箱保有量

“中国远洋还将继续降低集装箱保有量,提高集装箱周转效率。”由此或者可以看出集装箱运输市场面临的考验,但对于本报记者问及的今年集装箱运输市场环境是否十分严峻的问题,魏家福并未正面回答,仅表示集装箱运输永远是市场需要的,但预计会有“洗牌效应”出现。

“集装箱运输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意思是有的船公司可能就不存在了,比如公司数量从100家减少到90家,另外,有的船公司也会进行正常的联盟,渡过这个船运业的冬天。”魏家福告诉本报记者。

今年来,BDI指数一直低位震荡,最近4天却出现连续增长。“BDI指数肯定会涨,信心比什么都重要。中国经济的转好倾向,以及温总理的讲话,都已经提振BDI的信心。”魏家福称。

但在业绩报中却看上去没有如此乐观。“2009年,需求持续放缓将是航运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供需压力和成本压力之下,航运企业普遍采取收缩态势,收购活动暂停或搁置,有些船公司经营难以为继,集装箱运输行业面临重新洗牌,未来市场格局将发生一定变化。”中国远洋表示。

魏 家福强调,最近欧亚航线的运费已经有所调整。“比如,从4月10日开始,许多船公司都纷纷表示要涨价,每标准箱收费已调升约200至300美元不等。台 湾、东南亚航线平均上涨50美元,波斯湾航线上涨200美元,新西兰航线也有所上调。下一步,7月1日与8月1日,运费还有大幅上调。”魏家福称。

但 魏家福也表示,得益于中国政府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铁矿石等原材料需求,内贸航线可保持较快增长,这对中国航运业来说,是利好消 息。且随着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不断出台和落实,以及零售商库存的不断下降,欧美经济和贸易量一旦有所复苏,集装箱航运市场亦有望步入回升。

“面对挑战和机遇,本集团将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消化2009年新增运力,在淡季缩减欧美干线运力,利用大船资源,升级次干航线,完善支线网络建设,并加强与联盟各方的合作。同时,重视大客户开发,锁定基础货源,加强对高值货的揽取,做强延伸服务和增值特色服务。”魏家福说。

魏家福还表示,在成本控制方面,将全面梳理供货商合同,重新商谈费率条款,寻求进一步降低费率的可能。另外,将继续加强船舶油耗跟踪和分析,灵活加油策略,挖掘节能新空间,借助燃油套期保值手段锁定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0

回购4亿美元债券 绿城中国面临生死一周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90428/04096156850.shtml


  标普表示:“一旦债券持有人宣布违约,绿城中国(3.77,-0.36,-8.72%)的流动性将承受巨大压力。”这可能导致一个严重的结果,就是绿城中国的资产被清算。

  从今天开始,绿城中国将进入“生死一周”。根据本月21日绿城中国发布的公告,纽约时间5月4日下午5点,将是一笔4亿美元票据持有者提前契约拟定修改和弃权的同意截止日的最后期限。

  如果在这一天,绿城中国不能以8.5折的价格回购上述高息债券,那么,高息债券承销机构及持有其债券总金额25%以上的债权人有可能要求绿城中国提前赎回债券。为了使收购能获得成功,绿城中国于昨日将2008年度的业绩作为收购要约和征求同意声明的一部分。

  上述事件可能导致一个严重的结果,就是绿城中国的资产被清算。绿城中国目前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40%。

  债务偿还能力遭质疑

  上述高息票据提前回赎事件的诱因,是绿城本月15日公告的信托计划。根据公告,绿城中国旗下的绿城房地产与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订立了信托协议,成立中海绿城1号房地产投资基金,计划融资9.92亿元至19.83亿元。

  信托主要用于绿城旗下杭州蓝色钱江及无锡太湖新城项目的开发。协议规定信托将于出售完成时向海企绿城及无锡绿城分别提供12.5亿元及4.37 亿元贷款,海企绿城将此笔贷款支持蓝色钱江项目第一期发展建设费用,而无锡绿城则将这笔贷款用于无锡太湖新城项目第一期的发展支出。

  协议规定,该信托贷款年利率高达14%,且绿城中国各方若发生重大不利事件,将1元代价向信托人出售其抵押的杭州项目公司和无锡项目公司的所有 剩余权益。而若绿城履行这一信托计划,则意味着将违背绿城2006年发行高息债券合约,关于项目公司债务不得超过总负债15%的规定。

  按照高息票据合约,在违约的情况下,高息债券承销机构及持有其债券总金额25%以上的债权人均可要求绿城中国提前赎回债券。在2009年11月8日前,绿城中国许诺的赎回价格为债券总金额的109%。

  同时,公司在昨天公布的2008年业绩,让投资者进一步担心绿城的债务偿还能力。根据上述业绩,绿城中国目前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40%。公司 2008年末的现金额为17.18亿元,而其总借贷高达161.18亿元。而绿城中国的首席财务官林战介绍,截至3月底的物业销售款以及新增物业贷款只有 44亿元。

  不被看好的债券回购计划

  根据公告,绿城中国开出的回购价格仅仅只有债券总金额8.5折。正是这一举动,使得绿城中国的本次收购计划不被外界看好。标准普尔认为,此次拟 定的收购要约并不构成大幅折让置换,因为有关债券回购条款似乎并不是强制性的;公司近期的销售表现和融资渠道足以支持此次收购要约。债券持有人有权在接受 对契约的拟定修改和弃权的同时拒绝该回购要约。

  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李国宜说:“一旦债券持有人宣布违约,公司的流动性将承受巨大压力,并导致我们将其评级下调数级。此次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还反映了无法确定公司是否已经违反其他债务契约的规定。”

  而在公布高息票据回购计划的同时,绿城中国也暴露出公司财务疲弱的事实。标准普尔认为,绿城中国流动性状况存在不确定性,并可能进一步削弱。而在公司近期重组资产和进行信托贷款融资后,其财务状况存在不确定性。

  绿城负债大幅增加

  事实上,绿城的资金链问题,早在2008年底便已埋下了“伏笔”。

  在4月21日的公告中,绿城中国承认曾大量向银行借款。昨日披露的2008年年报确认了上述事实。年报显示,绿城一年到期的短期负债,从年初的 24.36亿元,激增至38.68亿元。而一年以上的长期贷款,更是从年初的43.68亿元,激增至73.85亿元。此外,绿城还有高达27.01亿元的 高息收益债券。大量的借款导致绿城去年高额的融资成本,由2007年的7.32亿元,猛增至13.86亿元。

  若干房地产项目延误完成,为解决建设资金、开发成本及营运资金需求,是绿城大量借债的原因。

  年报显示,绿城发展中的物业已由年初的110.95亿元,猛增至232.50亿元。大量发展中的物业,还导致了行政费用的激增。根据年报,销售 行政及人员开支在去年总共增加了2.47亿元,达到了7.37亿元。绿城认为,这与旗下房地产项目数量大幅增加以及人才储备增加有关。

  “小阳春”成绩不佳

  而与此同时,绿城的销售额却没有取得大幅度的增加,去年的销售额是152亿元,和2007年持平。根据年报,绿城承认大概有20多万平方米的已竣工物业未能售出。而今年一季度,虽然大部分房地产公司都认为是“小阳春”,但绿城中国却认为销售依然疲弱。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分析师许萌介绍,绿城中国一季度的销售情况并不好。除了3月份销售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外,其他两个月的销售情况都一般。而根据统计,截止3月底绿城中国仍然有108万平方米的存量新房未能销售。

  许萌表示,这与绿城开发的项目多为高端住宅有关。她表示,一季度的楼市小阳春,主要销售的是中低档住宅。而绿城开发的住宅档次相对较高,购房者数量因此比较少。

  事实上,虽然绿城中国一直不愿意主动降价,但在2008年开发商集体降价的大趋势下,也无法改变大的趋势,年报显示,2008年的销售价格已由8725元/平方米,下跌至7407元/平方米,销售毛利率也由36.1%下降至27.8%。

  有鉴于此,绿城事实上已经无法向其他开发商那样利用常规的价格武器,来解决目前的资金困境。对于绿城而言,真正要解决公司资金危机的,还是国内高端住宅市场的启动。而高端市场何时能回暖仍是未知数。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回购票据危机,绿城方面的回应是不予置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0

多晶硅危机:40美元生死线 天威通威南玻不达标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518/05296237519.shtml


  40美元/公斤是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无法达到的水平。这一水平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多晶硅厂商的生死线

  理财周报记者 陈光/文

  “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个想象力炒作的行业。”一位对新能源行业研究颇深的上海私募基金研究员谈及光伏发电时这样告诉记者。

  而瑞银分析师Stephen Chin则将太阳能产业链描述为:到处存在着供应过剩、资金缺乏以及全球宏观经济恶化造成需求面临困难。

  从充满想象力到全面盈利下调,光伏行业的前景变化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而在接受采访时,诸多基金经理也呈现出巨大的分歧,核心冲突在于,全球需求的步伐能否赶上产能扩张的速度?

  天威保变的变化

  在国内,天威保变(600550.SH)算是新能源行业涉足最深的公司之一,在其业务版图中,公司持股35.66%的新光硅业是中国第一家实现千吨生产线技术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在多晶硅的下游,天威英利则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的制造。

  现在,太阳能之于天威的贡献重要性正在发生变化。

  海通证券测算,新光硅业自2007年投产以来,产量逐年增加,2008年产量达800吨,2009年可以提高到1100吨,预计2010年则能 够达到1200吨。产量逐步增加时,新光硅业为公司贡献的每股净收益却在逐年减少,根据海通的数据,2008年多晶硅贡献EPS为0.25元,2009年 这个数字预计要降到0.11元,而到2010年,多晶硅贡献EPS更要低至0.06元。

  这还是那个市场翘首企盼的大金矿——多晶硅光伏产业吗?

  “两年以前,多晶硅市场是纯粹的卖方市场,厂家有多少货,市场就能消化多少货,谁能生产出多晶硅来,就可以马上换成真金白银。”前述私募基金分 析师告诉记者,随着大量投资者进入多晶硅生产领域,现在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虽然没有成为买方市场,但绝对已经宽松许多,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多晶硅价 格迅速回落。”

  根据记者得到的数据,多晶硅每公斤现货价由2008年第一季的500美元暴跌至目前的100美元。按这个价格计算,新光硅业虽然2009年产量得到继续增加,但业务利润却大幅下滑,预计2009年净利润将由2008年的8.07 亿元降至2.34亿元,降幅达70%。

  新光硅业业务利润的大幅下降,还是建立在其良好的成本控制基础上的。

  海通调研后认为,新光硅业目前的成本比2008年平均水平下降30%,未来仍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多晶硅价格的回落是大势所趋,对于天威来说,由于有天威英利在,情况还能好一点。”上述私募研究员告诉记者。

  由于天威保变在光伏领域拥有比较长的产业链,既有做多晶硅的新光硅业,又有以多晶硅为原料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天威英利,多晶硅市场发生转变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

  瑞银分析师Stephen Chin认为,从垂直整合厂商来看,目前英利的非多晶硅成本最低,但由于过多依赖于多晶硅现货市场,其多晶硅成本却最高。

  这一劣势在加上多晶硅价格下降后变得不那么显眼。“如果所有厂商都能以70美元/千克的长期合同价采购多晶硅,英利相对其他厂商的成本劣势将大大下降,同时英利能够提供高效率的产品。”Stephen Chin说。

  海通认为,“国际光伏市场仍处于寒冬,但天威英利销售增长值得期待。”

  海通的数据预测,2009年天威英利对于天威保变(38.09,0.59,1.57%)的EPS贡献为0.18元,预计到2010年将提高到0.32元。如果与多晶硅生产数字合并,2009年光伏发电领域将给天威保变贡献0.29元,预计2010年将提高至0.38元。

  多晶硅行业洗牌

  一条光伏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多晶硅生产、拉棒、切片,其次是太阳能电池制作,最后是系统组装和生产其他组件。其中多晶硅生产曾是最为暴利,国内企业最热衷进入的行业。

  天威保变投资的新光硅业最先于2007年2月26日投料试车成功,设计产能为1260吨/年,另外江苏阳光(5.99,-0.06,-0.99%)(600220.SH)也投资年产多晶硅1500吨的宁夏阳光硅业项目。通威股份(9.91,-0.04,-0.40%)(600438.SH)则间接控股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第一期生产线年产多晶硅1000吨。此外还有南玻A(17.62,-0.47,-2.60%)(000012.SZ)、特变电工(28.54,-0.49,-1.69%)(600089.SH)、航天机电(12.23,0.04,0.33%)(600151.SH)、乐山电力(12.12,0.37,3.15%)(600644.SH)、岷江水电(6.15,0.10,1.65%)(600131.SH)等上市公司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多晶硅生产线,产能从1000吨到3000吨不等。

  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的数据,到2009年一季度,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超过10家,形成1万吨以上的多晶硅生产能力,实现产量4500吨。预计到2009年年底,我国可形成3万吨左右的产能,产量突破1万吨。

  供给大规模扩张,需求却没有呈现同步骤上涨。

  前述私募分析师告诉记者,尤其是2008年美国和西欧等国纷纷降低了对太阳能发电的相关补助,需求事实上是在萎缩的。

  “虽然美国奥巴马上台后推出振兴光伏产业的计划,西欧国家也要推行低碳经济,但是这种政策的促进不可能快速见效,甚至效果会很一般。”该分析师还认为,国内出台的太阳能屋顶计划短期内也不可能刺激国内需求增长。

  供求关系的变化直观地体现在多晶硅价格变动上,而决定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生死的则是成本的差距。

  Stephen Chin将国际上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分为三类,首先是在生产技术和成本上都表现优异的现有厂商,例如美国的MEMC公司和挪威的REC公司,其多晶硅生产成 本在25-35美元/千克;其次是有潜力的新进入厂商,像DC Chemical、LDK和顺达等新兴厂商,其产能完全上线后可能达到40-50美元/千克的生产成本,另外存在风险的供应商成本可能超过80美元/千 克。

  Stephen Chin认为,未来国际多晶硅混合成本价将维持在75美元/千克左右。这个价格随着产能的进一步释放,还可能进一步下跌。

  而在中国,经过2年多的试生产后,新光硅业目前的成本能控制在50美元/千克,国内其他厂商的成本要远高于此。

  “多晶硅生产线建成后,短期内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起码也要2年时间才能顺利达产,达产后能否达到新光的成本水平还很难说。”上述私募分析师认为。

  海通证券(13.94,-0.29,-2.04%)詹文辉认为,短期来看,国内在建多晶硅厂受到的冲击最大,这些庞大的投资可能尚未产生效益即成为投资商沉重的包袱。就目前国内多数多晶硅厂的初始投资预算成本看,“40美元/公斤是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无法达到的水平。这一水平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多晶硅厂商的生死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23

中国科技2.11亿美元收购OZ金银矿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5-31/110173419.html


  【《财经网》/北京】继向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出售资产后,澳洲OZ Minerals(下称OZ公司)再向中国企业出售项目。目前,该交易已经获得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的批准。

  OZ公司在5月27日发表的公告中表示,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已批准中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hina Sci-Tech Holdings Ltd.,香港交易所代码:00985,下称中国科技)对其Martabe金银矿项目的收购,交易金额2.11亿美元,前者还将支付后者补偿费用750万美元。

  智富能源金融(集团)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051,下称智富能源)(或其全资子公司)对项目的后续收购,同时获得批准。

  4月24日,OZ公司宣布了以2.11亿美元现金向中国科技出售Martabe项目的计划。此外,中国科技还将向OZ补偿支付4月1日至交易完成期间的项目费用,共计约750万美元。

  OZ公司主席Barry Cusack表示这是Martabe项目完全出售计划中重要的一步,集团将继续和中国科技合作,以便在6月底前完成交易。

  FIRB的审核批准只是交易完成的条件之一,此外仍需获得中国科技股东及OZ公司部分贷款银行的同意。

  据悉,Martabe是一处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未开发金银矿,该项目已经探明黄金矿藏量约为220万盎司,白银矿藏量约为2970万盎司。

  中国科技是在香港上市,主要从事金融工具投资的公司。智富能源亦是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提供电子产品及配件贸易、透过互联网及流动电话提供财经资讯、资讯科技相关业务以及天然资源业务投资。

  中国科技在购买下Martabe后,将会转手卖给智富能源。

  公告当天,OZ公司股价大幅上扬6.67%,至0.88澳元。智富能源股价略有下跌,从1.80港币至1.67港币,中国科技则与前一天持平,收盘于0.375港币。

  此前不久,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收购OZ部分资产的计划,已获澳大利亚国库部长韦恩·斯万(Wayne Swan)和中国发改委批准,这项交易完成还需获得中国其他监管部门的批准,其中包括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财经》实习记者 张雅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6

阿里巴巴进军手机购物 2亿美元投资开始兑现?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4/20090604031333314.html


每经记者  任思强  发自北京

        在“家居易站”倒下的同时,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一批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却试图在危机中抄底。

        日前,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透露消息称,已向手机软件公司优视动景(UCWEB)展开投资,准备发展手机购物平台。之前,阿里方面曾表示,将动用2亿美元展开收购,实现寒冬抄底。

低成本扩张选择

        昨日,手机互联网浏览器公司UCWEB方面透露,UCWEB近期已正式接受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在内的三家战略投资。另外两家投资机构晨兴投资、联创策源早在2007年就已经渗入UCWEB发展规划。

        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张蔚接受采访时称,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投资重点放在专门从事移动互联网、电子支付和其他科技方面的公司。

        UCWEB公司CEO俞永福则透露,将与阿里巴巴在多层面共同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领先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其中包括使UC浏览器的服务中增加高可靠性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3G时代到来,将给手机浏览器的普及创造机会。对阿里巴巴而言,与其与电信运营商谈判定制手机客户端,还不如依靠主流应用产品定制插件。”行业分析人士称。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长蔡崇信则表示,目前阿里巴巴拥有10多亿美元现金,公司一直在寻求有助于拓展核心业务的各种机会。巧合的是,今年3月,UCWEB董事长雷军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互联网创业者开发相关的插件产品,同样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

        根据双方合作意图,两家公司可以合作开发应用程序,供阿里巴巴的客户通过手机上网购物并完成交易,或是进行产品价格比较。

将拥有UC董事席位

        昨日,阿里巴巴CEO马云针对与UCWEB合作表示,UCWEB是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内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目前,阿里巴巴旗下拥有在线贸易平台阿里巴巴和中国零售网站淘宝网。据阿里巴巴的数据,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2008年收入4.39亿美元,而淘宝网交易总额达150亿美元。

        UCWEB相关负责人同时指出,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UCWEB管理层目前仍保持绝对控股权,阿里巴巴不会参加UCWEB的经营和管理。但阿里巴巴拥有优视动景的一个董事会席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国截至去年年底互联网用户已达2.98亿,为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1.18亿用户通过手机上网。UCWEB是国内手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9

45亿美元谜团:仰融美国造车财技与投资移民底牌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HTML_34H941YL1SHS.html


【核心提示:虽然阿拉巴马的土地依然是一片一无所有的“生地”,但是在仰融的心中,已经为这个“空中的工厂”设立了十个车型,三大家族,覆盖全线车型的“美丽新世界”。】

没有人想到,仰融“造车狂想”的操作秘笈隐藏在一桩小小的诉讼案件中。

6月30日纽约时间2时,本报特派纽约记者电话突然响起。“我是仰融”,电话那头是浓重的江南口音。在半个小时前,仰融收到了本报记者发给他的包含十个文件的诉讼案件的卷宗。

600万造车计划,时隔7年,这之前身在美国的仰融突然高调又放了一个“卫星”。

在电话里,仰融面对本报记者需要解释的,不仅是一桩远在密西西比州北区法院的诉讼案件。因为在这个厚厚的卷宗资料中,牵涉的是一桩海外“集资”事件。在他的计划中,这一计划的目标是15亿美元。以及一些他所不愿意提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争斗。

向投资移民圈钱:海外版集资事件

本报记者在调查仰融在美国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仰融与其前团队成员在今年3月份有一场未结案的诉讼。通过密西西比法院的文档系统,记者找到了相关这起案件的近十个文件。文件中除呈述双方诉讼原由之外,也详细披露了仰为其600万造车计划所设想的商业计划。

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海外集资事件。在仰融的设想中已经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

这与一个叫“EB-5”的美国联邦政府项目有关,“EB-5”是美国国会立法同意发放的投资签证。标的额分成城市100万美元和乡村地区50万美元两种。

仰融打“EB-5”的算盘是,这100万或者50万美元的移民投资:如果能够把这些投资移民的投资纳入其盘子,那么如果按照一年有一万投资移民的数量计算,那就是100亿美元的规模了。

在仰融看来,这并非没有可能。剩下的就是精巧的设计了。

第一步是,仰融雇用了“整合方案集团(简称ISG)”公司以及一家名为华盛顿业务集团(TWG)的游说机构,建立“EB-5试验计划”。

与此同时,一家名为GULF COAST公司也走上前台。华盛顿业务集团的目的就是游说美国国会批准GULF COAST公司成为“投资区域中心”。

作为“EB-5”试验计划的一个策略上的变通,“区域中心的概念,省去了投资移民一定要雇佣十名员工两年以上的要求。只要区域中心得到经济学家的证明,可以创造多少直接岗位以及间接岗位,就可以直接接受投资移民的投资。”

仰融通过这样的“区域投资中心”,向外界大规模招募有兴趣投资美国的投资移民。每一位投资50万-100万美元的投资移民,在向GULF COAST公司投资以后,可以在两年内拿到“有条件永久居留证”。

在随后的岁月里,拿到永久居留证,最终成为美国公民。他们投资在GULF COAST公司里的钱,则通过一个特定的汽车产业基金,源源不断的注入到仰融的造车计划中去。

本报特派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精巧的集资设计,仰融早在2008年就开始行动了。

2008年1月,仰融在美成立了一家名为LOGOS的汽车公司。3个月以后,这家公司改名HYBIRD KINETIC AUTOMOTIVE HOLDING, INC(以下简称HK控股)。

在成立之初,如同公司的名字一样,就设定了以绿色能源汽车为主要业务的业务方向。

仰融旗下的大将王晓麟(英文名:CHARLES WANG),出任该公司的行政副总裁,年薪156万港币。

1966年出生的王晓麟,湖南籍人氏,湘潭大学法律专业毕业。曾经在仰融收购罗孚项目中做过法律协调工作。

2008年4月,王和另一名姓邓的高管分别成为HK控股公司的CEO和CFO,并且出任董事会成员。仰融对这位两位高管可谓不薄——为邓配置了一辆奔驰轿车,为王配置了三部奔驰轿车。

2008年4月25日,仰融通过HK控股公司中,雇用了“整合方案集团”。这个整合方案集团即负责帮助游说公司,展开投资移民的推动。

“如果招聘到3000名大型投资移民,则可以融资10亿美元以上。”HKAC的公司说明书中写到。

仰氏所设计的整个精巧融资方案也在随后的公司方案中得到详细的阐述:在密西西比州所设立的HKAC生产项目,仰融自称需45亿美元的资本。

奇怪的事情还在发展。HKAC这个造汽车的公司,汽车只有一些手绘草图,却非常隆重地在自己的网站放上了服务投资移民的电子邮箱地址和EB-5投资移民签证。

在 2008年随后的月份里,美国密西西比州发展局(MDA)愿意协助HKAC在该州发展 HYBRID CAR PROJECT,也就是公司成立之初立志要开展的“绿色能源”轿车。MDA愿意给HKAC一定的税收减免,以及经济补助。但条件是HKAC这个项目要投资65亿美元,在当地创造2.5万个工作机会。

仰融的设想甚至细到了一些细节上,例如,每年投资移民仅有1万名。如果推动游说机构,推动SUPER EB-5签证,上述的集资速度和额度可以更快些。

在午夜的采访中,仰融坦承,以投资移民吸收融资是其设想的通路之一。“但是不是说只限定在中国的投资移民上,其实是面对全球的。俄罗斯和韩国移民是美国投资移民的主力。”仰融说。

“我目前的融资计划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个是我通过美国和香港的市场进行私募。第二,争取通过这个项目,拿到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专项资金。第三个部分,则是这个个人投资者项目。如果有投资者比较看好这个计划的话。”仰融说。

如果——仅仅是设想一下未来——数以万计还不是数以千计的投资移民涌来,这个平台可以一举募集到百亿美元资金。仰融的未来,是否还会按照其既定轨道行走?

没有结束的HKAC争夺战

这只是这个故事的一半。

2008年10月,因为要与密西西比发展局合作,仰融知会王晓麟在密西西比注册一家公司HKAC。在该公司注册时,总裁就是王晓麟。

2009年3月,王晓麟突然发送邮件给所有的HKAC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宣称仰融与HKAC公司无关,并非该公司的董事或是管理人员。

2009年6月份,王晓麟在密西西比联邦法院作证承认,在仰不知情的情况下,将HKAC股份私自发行了给王自己的公司—资富控股公司。

审理本案的美国联邦法院法官Mills认为,“王晓麟承认已经把HKAC的股票发行给他自己公司,却还继续接受HK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为了混合动力汽车项目而提供的资金,这是本法庭不能容忍的事。”

随后,王晓麟虽承认仰融在HKAC公司上花了将近160万美元。但是他认为,仰融并非是HKAC的股东。仰氏所投资的160万美元可以做为股东投入,占一定的比例。

王晓麟在呈给法庭的回复书中写道:“当年我与仰融达成的协议,并非是被聘用者。而是与仰融的合作者。仰融答应出资2亿美元作为HKAC公司的初始资金。仰融答应自己的股份占90%。我的股份占10%。所以我是合作者。”

王晓麟在给法庭的回复书写道,因为仰融未达到承诺的出资额,仅投资160万美元,所以HKAC的所有股东认为,仰融不可以占股90%,而是应占一个较小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王晓麟指出,他和几位其他高管,在2008年12月,接到中国公安部的电话,说中国大陆发出的逮捕令依然有效,如果仰融担任HKAC的主席,就不允许HKAC有任何在中国的融资行为。

王晓麟因此而与仰融有过一次争执。仰融大怒,威胁要中止项目。王以及其他公司高管因此而心生忧虑。

王承认,这是他们“不满”的开始。也是后来双方对簿公堂的起因。

仰融所设想的造车计划,自2008年展开,至2009年3年遭受严重挫折。

“投资120万欧元,由德国LION 公司所设计承包的一辆原型车,可能已经送抵密西西比。但是因为双方争论HKAC,所以不得确定归属。”仰融在起诉书中控诉。

仰融随后重起炉灶,放弃由HKAC所做的一切工作,重新招标工程设计公司。密西西比所获得的土地双方均不可以使用,仰氏随即去阿拉巴马谈判,拿下5000英亩土地。

由于该案尚未结案,所以记者致电密西西比州发展局,HKAC工厂所在的TUNICA县商会,都只得到“不予置评”的回复。

在采访中,仰融并未因这一起案件而有挫折感。他所津津乐道的,仍然是未来从工厂下线的“正道”汽车,会有多么的先进、节能、与环保。虽然阿拉巴马的土地依然是一片一无所有的“生地”,但是在仰融的心中,已经为这个“空中的工厂”设立了十个车型,三大家族,覆盖全线车型的“美丽新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93

王晓麟读仰融:投百万美元不可能融资100亿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8/HTML_KKHG2L11PM8O.html


【核心提示 王晓麟回忆,他对仰融提出资金到位后,请代理人当董事长,后者的态度是不愿退到后台,另外仰融对投资资金避而不谈。两人不欢而散。】

7月5日,身为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公司(简称HKAC)总裁的王晓麟正在上海忙于为密西西比州的混合动力汽车项目寻找零部件供应商,由于与仰融的官司,近来这位律师出身、43岁的湖南人受到广泛关注。

在王晓麟看来,他与仰融的根本分歧是文化差异。客观来看,2亿美元项目如何投入是引发两人分歧的关键,最为根本的是伴随着两人在金融家与实业者角色转换过程中,形成的立场改变和对立心态。

“我不认为他用一百多万美元,可以融到一百亿美元的资金来做这么大的项目。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采取托管,我认为这是一个最恰当的办法,我没有把股票给我自己,也没有把股票给他。”

在接受本报采访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王晓麟站在自己的立场,细述了与仰融间两年来的矛盾纠葛。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强调“作为律师他所说的一切都有证据来支持”。

“EB-5计划:我06年就关注了”

2003年通过收购罗孚一案,王晓麟结识了仰融。当时王带领团队到英国完成谈判,但因仰在国内的问题没有解决,无法回到国内完成协议,收购罗孚没有了下文。当时仰王关系不错,但此后没有经常联系。

王晓麟2004年变更律师事务所到纽约,后离开进入投资咨询业,三年后的夏天,仰融电话找到身在北京的王谈合作。当时仰融香港的上市公司远东金源集团 (上市代号“1188”)的两个高管先后离开,故邀请王加入该公司担任CEO。

王 调查财务后发现,只有2000多万港币的现金流,觉得没有吸引力。“2006年我对EB-5投资移民计划就很关注,当时准备在广东组团到美国寻求机会。” 王晓麟说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南方的制造业的压力的增大,对策是利用投资移民计划在美国设立组装厂,以零部件出口的税率优势抵消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我的 公司主营业务是海外资源-能源的收购的consulting(咨询)。”

因此王在接到仰要求加盟的电话后,提出合作要求,“利用我已经运作了两年的EB-5计划,在美国做一个很大项目,我是搞金融的,并没有汽车生产和管理的经验,您是搞汽车的,能不能我们在汽车上合作一把。”

两周后仰融致电王晓麟,接受了王的提案——仰融负责提供汽车项目的启动资金,王负责汽车项目的融资和商业运作,同时帮助仰重振香港上市公司,合作美国的汽车项目。王晓麟2007年8月份加入远东金源集团,两个月后转为CEO。

2008年2月远东金源集团转向矿产业务,融资3000多万美元。结束远东金源集团的转型后,王开始投入EB-5和美国的汽车业务,并从华尔街说服了一批金融人才加入这一项目。其中包括唐轶、邓曦等美国金融界的重量级华裔人才。

据王称,当时和仰融分工是,王负责组建团队、前台沟通、土地、融资、政府优惠政策等等。仰融负责技术和2亿美元(最低估算)的投资。在此平台上,王负责后续的融资和金融操作。

仰融后称,在技术OK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投资如此之多,1个亿也够了。王接受了。“当时讨论结果是,仰融负责技术和投资,占80%股份,我负责组建团队和投资移民和其他优惠政策运作,占10%股份,另有10%的股份留给其他的管理团队。”

2008年8月王要求签约,仰融说直接注册。仰融的秘书在BVI(英属维京群岛)注册了HKAH(混合动力控股公司),仰融包括代持的10%管理层股份共计90%,王占10%。并计划确定土地后,当年10月份在密西西比注册公司HKAC混合动力公司。

“ 为了建立HKAC,从一开始我就是以HKAH为控股公司来给密州政府作演示的。”然而,10月份王晓麟在中国出差时公司常务副总唐轶(此人是王组建团队时 吸引的人才)来电称,仰融的秘书转述,要求将HKAC注册在另外一家仰融公司名下,该公司的名称在美国是仰融的独资公司,仅最后一个字母不同于HKAH。 唐还转告“仰规定的注册资金为5000美金”。

王打电话给仰融申明,最少注册不能够低于1000万美金,投资到位后确定股权。仰融没有正面回应。王转告唐轶暂时把HKAC所有股票放在王在BVI拥有的一家公司信托,受益人待定。做了这个指令后,王转向德国进行技术引进谈判。

2008 年12月,王返回美国后,带着财务总监到洛杉矶与仰融面谈。王提出土地、技术、政策、团队均已到位,要求投资资金到位。另外王晓麟表明了两点:1、资金到 位后,请仰融暂时不要露面,请代理人担任董事长。主要是考虑到仰融在中国国内的事件还未正式结束。2、仰融实际拥有的股份,根据其实际投资的资金界定。

王晓麟回忆,仰融对以上两点的态度是不愿退到后台,另外对投资资金避而不谈。两人不欢而散。

“今年3月份,我就签署了信托文件,明确规定BVI公司只是信托控股HKAC,HKAC的股东和股比按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根据实际出资确定。”王晓麟强调说。

王晓麟信托HKAC后,仰融也开始了另立门户的步伐——1月19日,仰融在阿拉巴马州注册新公司HK motor,做的是与HKAC同样的业务,紧接着停止了HKAC员工的保险。3月初派了2个人到密州关闭银行帐号,并发律师函给王,要求其交出所有公司记录和一切文件。

王回函:仰融非公司管理层也非正式股东,没有权力如此去做。所花费160多万美元(公关费用、差旅费用、香港的演讲费用)可以改为股份,也可以返还。并在回复仰融律师的电话和电子邮件中同样说明,资金、技术、团队要重新确定。

仰融随后诉讼到了法院。

王认为到法院那是最后一个解决方案,“我没有认为仰是一个敌人,直到今天。能够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还可以做朋友,没有必要树敌。作为一个专业律师,打官司不会害怕。”

“我依然在和他沟通”

“这个案件完全没有道理,我不会去打这种官司。”王称,当时他给仰融律师发了一个申明函,作为合作企业,每个人都应有承诺,按比例分配。他认为,仰融从承诺的2亿降到1亿,最后实际出资的160多万美元没有任何道理。

据王称,他当即召集了一些朋友。“技术没有问题了,土地没有问题了、EB-5没有问题了、州政府的几十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没有问题了,但是没有启动资金这个项目不能做了。如果大家今天决定停,那么就要通知所有的人。如果大家愿意提供启动资金,大家一起做下去。”

最后包括德国技术合作实体在内的投资方决定继续下去。对于仰融,大家一致达成共识:如果仰愿意继续做下去,大家欢迎。但股权必须和其他人一样,按实际出资计算,同时不能因为他个人问题影响公司发展。

在官司进展中,王表示,曾通过双方的律师询问仰的要求是什么?王愿意和仰谈,但仰的律师则转述仰的意见称,双方差距太大,没法通过和谈形式来解决。

打官司过程中,仰融派人到德国,要求技术合作方改为与HK motor(仰在阿拉巴马州的新公司)签署合作合同。

“一直以来,我都是想把这个项目做起来,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合作角度,都没有把门封死,仰融想谈随时可以,但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能因为谁霸道就听谁的。”

王晓麟向记者强调,“诉讼肯定对项目的推动有负面影响。现在各方面的资源来讲,我对项目进行下去是非常有信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