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算算徵兵的成本


2013-07-29  TCW
 
 

 

國軍下士洪仲丘遭虐死,一般人都將其歸罪於少數官兵濫用職權,然而,須追問的是:為何這些人濫用職權可以得逞?他們到私人企業去,也能這樣惡搞?

這其實都是徵兵制的成本──洪仲丘本人就是被徵兵的義務役士官。事實上徵兵是一種「買方壟斷」:雇主支付給勞工低於其邊際生產力的薪資,而勞工不能轉賣給其他買主。這種買方壟斷要實現,須有行政壟斷排除其他買家競爭。政府本身就具備這個條件:它可以取締他人另立軍隊,排除其他買家競標兵源,同時它也可強迫勞工非賣不可。

徵兵是對年輕男性課稅,這種稅不是以金錢,而是以實物繳納,也就是役男為政府義務勞動。這和秦始皇強徵人民建萬里長城,本質並無不同。雖然政府也會付工資,但卻低於役男從事其他職業的工資。也就是說,政府支付役男的工資,低於他們的機會成本。

因此,某些人認為徵兵成本較低,這是錯誤的。因為役男可在其他行業創造價值,然而被政府強徵去當兵,這些價值就被放棄。政府用較少錢強徵役男當兵,表面上代價很低,其實社會財富因此損失更多。

既然徵兵是一種稅,那些年紀較大的、身材不符標準的,或是女性,就不用繳這種稅,因此徵兵其實是政府帶頭歧視某部分人民。此外,既然是「稅」,就有人想逃,因此某些役男刻意讓身心條件不符標準,例如減弱視力、體重過輕過重等,以求免服兵役。役男耗費資源做這些事,對社會生產毫無幫助,這就是「租值消散」,這也是徵兵的成本。

此外,徵兵使得軍隊的人力運用缺乏效率。私人公司老闆若故意惡整某員工,員工可另謀他就,老闆就得承擔收入下降的後果,在競爭約束下,即使老闆想整人,他也會因為要付代價而三思。

但軍隊裡沒有這種約束:人力既是強徵而來,何須把人力用在最大價值用途?於是叫學管理的役男去除草,叫經濟學研究生去架橋(筆者親身經歷),部隊長官不用承擔收入下降的代價,還可呼來喝去惡整屬下展現官威。這種人力錯置的低效,也是徵兵的成本。

同時,徵兵的人力來源便宜,於是人力就被浪費在許多不重要用途──這和電價便宜,人們就會浪費電一模一樣。因此役男就被派去做許多瑣碎任務─掃地、煮飯、刷油漆、出公差。役男轉換不同活動時的消耗,以及缺少時間訓練,都無法讓他成為一個專精的戰士。這種分工低落帶來的生產力損失,同樣是徵兵的成本。

一個下士之死,反映出徵兵制對社會的龐大成本。付出這些代價究竟讓我們換得了什麼?這或許是值得每個人思索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01

人民幣貶值是否劃算?來幫央行算算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47

316_140319090330_1

今年以來,在市場做空力量的驅使下,人民幣不斷貶值。美銀美林表示,市場定價顯示,有30%的概率人民幣今年會貶值10%。

那麽人民幣貶值是利是弊呢? 在野村控股(Nomura )看來似乎是弊多於利

好處:

出口更具競爭力,刺激經濟增長。

增加進口成本,幫助防範通縮風險。

弊端:

1. 我們之前展示過,中國遭遇了大規模的熱錢凈流出,這常常伴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發生,可能會導致收支賬戶出現赤字。這樣一來,“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風險就顯現了:更大的貶值預期會導致更多熱錢外流,周而複始。結果可能是貨幣貶值幅度超出目標範圍,或者外匯儲備損失。

2. 地方企業外匯存款大增。2014年2月-8月期間,對於人民幣貶值的擔憂促使企業外匯存款大增1123億美元。今年在2014年9月-12月間,企業外匯存款回落,若人民幣貶值擔憂加劇可能再度刺激外匯存款回升。

3.日益增強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可能加大人民幣匯率波動性,因為以人民幣結算貿易量會下滑。在歐洲金融危機期間的2012年二季度和2013年二季度,都不乏這樣的先例。這可能導致離岸人民幣突破漲跌幅範圍。

4. 貨幣貶值可能增加企業債務壓力(中國企業的外債在最近幾年大幅增加)和提高投資者對風險溢價的要求,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削減中國人民銀行寬松措施的效果。

5. 對於致力於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來說,弱勢人民幣的貨幣政策會傳遞錯誤的信號。 這一點對於今年希望被納入IMF特別提款權貨幣藍的人民幣來說尤其重要。我們註意到,在美國和歐洲金融危機期間以及中國股市/經濟增長承壓的2014年初,人民幣貶值預期都有所擡頭,香港等主要金融中心的人民幣存款都在下滑。 

6. 人民幣貶值對於出口和經濟增長的提振可能有限,因為中國仍然是跨國公司的世界工廠。人民幣貶值會增加進口成本,限制中國組裝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7. 不管怎麽樣,中國本來就有大量的貿易盈余了。繼續增加貿易盈余可能導致貿易夥伴的貿易保護行為。

8.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內需的疲軟,尤其是投資需求。最好的“藥方”是改革和刺激內需的宏觀政策,而非人民幣貶值。

9. 盡管人民幣貶值可以幫助減緩通縮風險,但是通過增加進口成本來提高通脹率並不是中國需要的。這可能會導致內需進一步弱化的意外後果。

10. 人民幣貶值與中國長期經濟再平衡戰略不符。中國希望擺脫對出口密集型國企、重度汙染企業和投資的依賴,轉向註重於私營企業、服務業和消費的增長模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14

算算英國脫歐這筆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005

 

6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脫歐派”船只駛過議會大樓。(新華社/法新/圖)

英國只想要一個歐洲貿易聯盟而已。而歐盟的不斷擴大和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已經嚴重背離了英國的初衷。從過去四十多年的歷史可以看出,英國和歐盟在經貿整合上算是相當融洽,但是在政治整合上就一直格格不入。

英國脫歐之後,英國仍然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IMF、G8、OECD等多個國際組織中仍將具有重要地位,政治、外交、金融等等方面的實力也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因此支持退歐的人士認為英國會有更大的自由度。但與此同時,英國財政部在2016年5月23日的報告中就指出,英國退歐即使在政治上是勝利,在經濟上也將是巨大的失敗。退歐會導致每個家庭每年4800英鎊的損失,長達15年左右的經濟衰退。

而在英國脫歐之後,歐盟作為整體對外實力將被削弱,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英國脫歐的公投結果出來後,荷蘭已經承諾會在之後舉行脫歐公投。法國國民陣線的領導人瑪麗娜·勒龐也呼籲法國就退出歐盟舉行公投。可以說,英國的舉動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啟發了很多人的想象空間,類似的公投以後會陸續有來,歐盟能否存在下去面臨嚴峻考驗,歐洲一體化進程可能出現嚴重倒退。

英國脫歐,有卡梅倫判斷失誤、弄假成真的因素。不過從根子上講,英國不希望歐盟走向一體化,英國希望有自己獨立的財政政策,同時英國希望繼續強化自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國只想要一個歐洲貿易聯盟而已。而歐盟的不斷擴大和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已經嚴重背離了英國的初衷。從過去四十多年的歷史可以看出,英國和歐盟在經貿整合上算是相當融洽,但是在政治整合上就一直格格不入。

歐盟“瘋狂而不切實際”“昂貴且官僚”,“是一個50年之久的機構,而且走在錯的方向。現在已經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候,而真正能達到此目標的方法就是離開”。這是脫歐派的代表人物、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眼里的歐盟,這些說法雖然有言過其實的成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目前,歐盟深陷三大危機:難民危機、債務危機和恐怖活動升溫的危機,這三大危機都從基本價值上對歐盟形成了挑戰。人員、貨物、服務和資本的廣泛自由流動是歐盟單一市場的基本支柱。但難民危機發生以來,匈牙利等國進行邊境管控限制人員自由流動;難民的大規模湧入也使得歐洲部分地區“反移民”情緒升溫、右翼排外勢力擡頭。在此背景下,難民危機進一步加劇了歐洲東西方、南北方的分裂。債務危機則暴露和擴大了以希臘為代表的“窮歐洲”和以德國為代表的“富歐洲”之間的漸行漸遠,雙方的心理鴻溝至今無法彌合。今年以來歐洲已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恐怖襲擊,其背後反映的是歐洲戰後多元文化政策的失敗、穆斯林二代融入困難等深層次問題。而這些危機與歐洲的文化衰落有密切的關系:歐洲在近代以來為全世界提供了啟蒙、自由、平等、進步、民主、博愛等價值觀念,然而,今天的歐洲受困於文化多元主義和相對主義,喪失了捍衛價值觀的意誌,進而失去了自己的政治意誌和行動能力。

而歐盟不顧內部的巨大差異不斷擴大,並在法德這些先進國家的主導下在一體化方面不斷深化的舉動,不但增加了其內部整合的難度,也讓一些國家嘖有煩言,為其內部的分裂埋下了伏筆。歐盟從歐洲煤鋼聯盟起步,最初加入的6個國家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意大利都是歐洲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宗教背景都比較一致。隨著歐盟的擴大,將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極大,民族宗教背景大相徑庭的國家也一並拉入,導致整合困難。債務危機之下,德國這樣的富國要拿出真金白銀來補貼財政狀況不佳、平日里花錢無度的窮親戚比如希臘,久了也不大願意;而受救助的窮國也是一肚子怨氣,對富國的指手畫腳心生怨恨。對這些,歐盟的大佬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攤子不散,一直采取的是和稀泥的態度。

另外,自從2004年成立歐盟理事會後,歐盟的集權化傾向越來越明顯。歐盟現在有歐盟委員會主席,有歐洲理事會主席,有歐洲議會主席,有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還有不斷膨脹的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官僚機構,其淩駕於各成員國、代他們做出各種決定的趨勢不斷得以強化,很多問題在沒有得到成員國的通過之前,上述機關的大佬們已經按照政治正確的標準做出了決定,例如近來的難民分配問題。事實上,分配的名額完全形同虛設,是拍腦袋決策的結果。因為歐盟內部可以自由流動,名義上應該由挪威接受的難民,在歐盟內部可以自由流動,很快就可能到了英國德國。而移民問題,正是英國脫歐公投得以舉行的導火索之一。

可以說,英國脫歐不但反映了英國在變化的世界里重新尋找自身定位的努力,也是在對歐盟表達不滿和控訴,這些不滿和控訴有自私找借口的成分,卻也不乏對真問題的揭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93

再為生果金算算帳 雷鼎鳴

1 : GS(14)@2012-10-15 23:21:36

http://skypost.com.hk/column/%E9 ... E%97%E5%B8%B3/39220
7月26日我在本欄寫過篇《替生果金算算帳》的文章,認為政府想引入的「特惠生果金」制度資產入息審查太過寬鬆,不符審慎理財原則。其後的兩個多月,有兩件相關的事發生,一是統計處更新了香港未來30年人口的推演,有助我們更準確計算生果金未來的成本;二是不少政客視審慎理財如無物,竟乾脆要取消資產入息審查。
首先算算帳。2012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98萬,到了2041年會增至256萬,但20至64歲適齡工作(但不一定工作)的人口,卻從今年的493萬稍降至2041年的482萬。「生果金」可以有幾種不同方案,後果不一。
料半數人可通過審查
第一是可沿用現時的制度,65至69歲的若通過資產入息審查,每月可得1,090元,70歲或以上的則人人皆可得1,090元。第二是改用梁振英政府的「特惠生果金」,65歲或以上可通過資產入息審查的,每月可得2,200元,70歲或以上但卻通不過審查的,也可得到1,090元。第三套是一些政客在醞釀的方案,細節可能仍有不少變數,但用作比較,我相信最好的假設是65至69歲通得過審查的可得2,200元,70歲或以上的則人人自動可得2,200元。
這幾套方案涉及多少成本,很視乎有多大比例的人可通得過資產入息審查。觀乎政府官員在發表言論時不斷強調審查會十分寬鬆,似乎害怕長者不願申請,我看最後真的會有很多人申請。長者多已退休,可輕易通過入息審查,擁有的樓宇又不用計算在內,其他資產可交由子女看管,政府審查不了,申請人怎會不多?政府似乎假設少於一半的人可通過審查,我相信這是太低估金錢的吸引力了,我寧願假設有一半人會通過。
老化剛開始 財政未來勢惡化
根據這個假設及政府的人口推演,再假設以後幾十年生果金數額不動如山(這假設當然是錯的,免費午餐派政客怎會不抬高它?)可得到如下結果:若沿用舊制,現時每年要付111億元;用梁振英政府方案,現時成本為176億元;用某些政客要推動的方案,成本為223億元(若65至69歲人士只可得到1,090元,則成本可稍減)。
不過,香港人口只剛開始老化,財政困境要將來才急劇惡化。到了2041年,舊方案每年也要耗掉300億,梁振英方案是每年471億,政客的大花筒方案更是每年606億。香港的財政儲備今年八月是6,480億,我算過一下,不用等到2041年,到了2031年這筆儲備便可被政客提出的「生果金」這單一方案消耗殆盡,更不用說政府可能還會增加其他開支了。
2 : terryyim(13133)@2012-10-17 15:15:11

信報近日有篇更詳細
3 : GS(14)@2012-10-17 22:32:50

貼出來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