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A股历史底部一览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bms.html

 中国A股历史底部一览,如果底部到来,就牢牢抓住!

  如果底部不来,就耐心等待!

  如果底部到来,就牢牢抓住!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

  1.市赢率:股票市场永远在超跌和超涨中循环往复,2007年造就了平均70倍市赢率的超级泡膜,那是因为牛市,现在平均市赢率不到20倍,但仍然没 有到底部,真正的底部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会出现10倍,5倍市赢率的股票,而平均市赢率应该在15倍以下,底部才会真正的到来.

  2.市净率:底部来临的时候,起码有30%的股票跌破每股净资产,70%的股票的市净率在1-1.5倍之间。现在肯定没有,根据我的研究,目前有三只 股票跌破了每股净资产,而研究发现,这三个股票各个都是铁公鸡,很多年都不分红,同时业绩也非常的难看。虽然买了股票就等于买了公司,但不挣钱又不分红的 公司谁又愿意要呢?如果大家听信报纸上的一面之词,不上当才怪呢!

  3.价格:我记得在2005年底部起动的时候,没有一只100元的股票,同时出现有几毛钱的股票,而现在的茅台还高高在上,就连每股净资产为负的ST股票的价格也在两元以上.这能叫底部吗?

  4.成交量:成交量是底部最重要的指标,2005年底部的时候上海A股的成交量曾经跌100亿的规模,人气低迷可见一斑,而现在的成交量最少也有400亿,怎么可能是底部呢?按照现在的基金的规模,底部的成交量应该在200亿的规模。看来还需要长期的等待。

  5.人气:牛市的时候交易大厅人满为患,而现在呢?根据我调查的一个营业厅,现在还至少有一半的席位还有人在操作,在挣扎,他们还没有绝望。而底部来 临的时候,市场一片萧条,唯一留守的人也是在观望和等待,端着一杯茶来,带着一副牌来,边打牌,偶尔观望一下,人们一提起股票就封嘴。甚至有人跳楼上吊投 河,家庭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们的信心彻底的绝望,而现在还有人有奥运牛市的梦想。没有绝望哪有希望。希望在绝望中诞生。新生在逝去后投胎转世,这就 是轮回。

  6.证券部门:萧条的最好的表现就是大量的证券公司经营亏损。

  7.基金:底部的时候开放式基金的净值几乎看不到1元以上的。大部分是跌到净值以下。而封闭基金出现30%以上的折价。

  8.舆论:现在的舆论还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底部已经到来论,如果大家都说底部到来了,那底部绝对不可能到来,只有舆论一边倒的说底部还在探寻中,这个时候底部就在眼前。

  9.技术:底部是技术无法分析的,技术是历史的总结,而实践证明,未来虽然有时候和历史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但永远不可能重复历史,否则历史学家和证券分析事这两个名称就成为永远的历史了。而那些所谓帮助人挣钱的分析软件注定永远是骗人的鬼把戏。

  10.大股东:曾经底部的时候,出现非常之多的大股东的增持案例。根据我掌握的案例是中国联通出现大股东增持是在2.25元左右,而华电国际是在 2.15元大股东开始增持。而现在出现的大股东增持案例已经是今非昔比,在我看来完全是在做秀。因为他们的增持的价格高的有点吓人。只有在股票价格极低的 时候出现的大股东增持才能反映底部的特征。

  11.分红: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的价格应该在分红收益率超过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而目前超过这个线的股票寥寥无几。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底部还需要我 们耐心等待。很多专家鼓吹的银行股有所谓的投资价值,经过我用国际标准的分析方法分析,无论市赢率,市净率都差远了,更不要说最多2%的分红收益率了,所 以大家千万别听机构忽悠。

  12.指数:真正的底部是指数在最高点跌去了80%,前一轮熊市印证了这一理论,现在看来离这个指标看来不远了。当然时间还需要不断的延长,行情不断的反复,一直这么折磨到90%的人都绝望了,底部就来了。  (2010-04-26 21:34: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8

華寶創歷史新高後的我感:投資分享之反向操作和選股之道 黃師傅

http://hk.myblog.yahoo.com/master-wong/article?mid=4105

2010年8月13日,黑色星期五。一切順利而平淡的渡過。

 

當天,華寶國際收市價創出歷史新高 12.24 港元。小弟的投資組合也進賬不少,而該股的持股比重甚至接近第一大持股國壽。

 

常聽見人說長綫買入優質股票就是投資王道,這話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克服人性的缺點,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沽出,在別人畏懼的時候買入,但這一半,執行上是有很大的難度。因為這是違反人性的行為。

 

仲記得今年年初恒指接近一萬九千點時,不少人已看淡甚至「轉左熊MODE」,連我自己也有點受到影響而準備了撤退的方案。

 

今年能打敗大盤,部份很明顯是運氣使然外,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這個時機買入建行和信和。這是反向操作的一個例子 - ROE20% 兩倍PB,和樓價在向上的走勢下買入地產股,管它甚麼九招十二式、地方政府債問題、A股低迷。今年7月更在友人的「慫恿」下買入A股ETF 和沽了一部份建行。

 

反向操作的精粹是可以有能力分開那些是真正影響基本面的因素、那些是市場雜音。李祿也說:「投資股市最大的風險並不是價格的上下起伏,而是你的投資未來會不會出現永久性的虧損。單是股價下跌不單不是風險,根本是機會」。 有一樣重要的是,價格有時候會預先反映基本面的變化,有時候則是市場雜音。沒有預先的規律可找,這才是投資引人入勝的地方。由2007年的牛市頂部起計, 中移動由160 元跌到 50元、匯控由 150元跌到33 元,就是他說的永久的虧損,但國壽由 50元跌到 18元、建行由 9元跌到 2元一樣,這是機會。此話何解? BLOG友們自己領會一下。領會到的朋友,就好像之前巴黎兄引孔子教子路射箭的故事中,子路看到那個紅心「其大如日」的境界。

 

綜合今年的操作,有一樣遺憾的是在今年的最低位 (70 元左右) 沽出了最後一注匯控。見到嗎? 時機的掌握,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這麼簡單

 

也因為如此,對於投資初哥、沒興趣研究股票或沒有時間打理組合的朋友來說,買入優質藍籌及長綫持有,就是最佳的投資策略。

 

有經驗的老手可以選擇藍籌以外的股票,因為估值低估出現的情況較易存在,但當然,部份估值低也有它的原因。記得林奇當年主理的基金也不是全以指數成份股為主要的。也不代表指數成份股比二、三綫股的風險高或低。試想想 160元買入中移或 150 元買入匯控,今天如何?

 

也因為如此,選擇指數成份股以外的股票,我們並不應以公司的市值大小作為選股的準則,而是看公司的護城河、對手、財務狀況和估值。一般能成為藍籌的權重股,護城河是普遍存在。成為藍籌是果,護城河才是因。

 

騰訊當年上市,只是數十億元的小公司,上市時股價是 4 -5元、李祿未發掘比亞廸時,市值也只是三十至四十億港元,安踏未上市前,是李寧眼中不屑一顧的小公司。誰能肯定走利基的特步、匹克不能打出自己的一個新天地,和大哥們平起平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05

Nike市值成長一倍 股價創歷史新高 執行長帕克 用右腦變出金礦的超級宅男

2010-10-11  TWM




全球最大的運動用品公司Nike 今年股價創30年來新高,設計師出身的執行長馬克.帕克就是背後推手。

上任五年內,他不但把公司從內到外大改造,更用絕妙創意,讓企業市值變二倍??。

撰文‧楊卓翰、林孟儀

一位企管出身的執行長,和一位設計背景的執行長,有什麼不一樣?

Nike的執行長馬克.帕克(Mark Parker)就是最好的答案。

全球五百大企業執行長都是數字管理的魔人,他們整天盯著財務報表,用盡各種方法從各個環節榨出最大的利潤,自信的氣質、風格幾乎沒多大差別。

辦公室擺滿動漫模型、玩具和公仔但帕克給人的第一印象,確實和財經雜誌上常看到的「執行長」,不太一樣:留著滿臉的落腮鬍,戴著卡西歐的電子錶,看起來很 內向。如果你有機會走進帕克在Nike奧勒岡總部的辦公室,更是擺滿了長年收藏的海報、動漫模型、玩具和公仔;一提到辦公桌玻璃墊下阿波羅計畫的太空人手 冊,還有那雙他為老「蝙蝠俠」電影男主角麥可.基頓所設計的道具靴,帕克的語氣就興奮得像個孩子。

「我想我就是一般人口中說的『御宅族』。」你沒聽錯,帕克就用了日文的原文「Otaku」。

當其他執行長還在不景氣中掙扎求生時,這位宅男帕克率領的Nike,卻交出一張令人不可思議的成績單。今年Nike的營收只算到八月,就已超過整個會計年 度的目標——一百八十億美元,而且成長率還持續以兩位數向上成長,被譽為是金融海嘯後,復甦最快的美國企業。

九月二十八日,Nike在紐約證交所以每股八十美元收盤。這是Nike上市三十年來的歷史高價,市值也來到三八九.八億美元(相當於台幣一.二兆元)。

這麼厲害的執行長,既不是哈佛高材生,也不是華頓商學院畢業的,今年五十五歲的帕克,一九七九年加入Nike時,是擔任鞋子設計師。一位設計出身的 CEO,究竟用什麼「商法」,讓這個全球最大的運動用品公司,市值在五年內成長二倍。

對右腦管理者 視覺才是重點帕克隨身攜帶的不是黑莓機,而是塗鴉本,他最「惡名昭彰」的舉動,就是老在開會的時候自顧自地畫起設計圖來。「我隨時隨地都在畫畫。有些人是 用左腦,用數字目標管理;而我則是右腦管理,對我來說視覺才是重點。」比一般CEO發達的右腦,就是帕克最大的競爭力。過去,他在Nike這家運動鞋王者 企業擔任設計師時,參與設計了Odyssey、Pegasus等經典慢跑鞋,擁有許多專利。

其中,Nike知名的避震氣墊鞋(Nike Air)即是由帕克負責研發。而當競爭者跟著研發各種功能、數據更完美的鞋子時,注重視覺的帕克,與Nike首席設計師Tinker Hatfield合力開發出可見式氣墊(Visible Air)專利,讓減震的氣墊不只是名詞,而是可見證的實體,應用到許多風靡全球的經典鞋款中,讓Nike的營收大幅成長。

帕克的右腦不僅可以發明鞋子,增加銷售量,還進而改變Nike的命運。

○四年,執掌Nike兵符長達三十年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奈特(Philip H. Knight)決定向外挖角,找上擅長財務與數字管理的執行長來領導這個運動王國,這個人就是當時莊臣(S.C. Johnson & Son)執行長派瑞茲(William Perez)。沒想到,派瑞茲善於分析的左腦思惟卻和Nike的文化格格不入。重視報表,卻對視覺設計一竅不通的他,和各個部門同仁溝通不良、甚至起口角 的種種情事,不斷傳進奈特的耳裡。

生產線重整 不如用「設計」解決○六年一月,奈特決定改正錯誤的決策,任命屢建戰功的帕克接任執行長,並在記者會上宣布,「他會是耐吉有史以來最棒的領導者!」這位宅 男設計師,為何是創辦人眼中最好的接班人?大半輩子都為耐吉效命的帕克,一九七九年賓州大學畢業之後就進入Nike,在創辦人之一鮑爾曼(Bill Bowerman)所掌管的設計部門工作。

當年,鮑爾曼以怒斥菜鳥設計師聞名,據說他罵人時,兩千坪的設計實驗部每個角落都聽得到。而帕克撐過來了,因為他除了有設計師的天分,還具備運動員的堅毅 特質——他是賓州馬拉松冠軍。

學生時代,帕克就經常思考如何更改球鞋設計,讓自己跑得更舒適;進入Nike,更是經常動手修改和為自己客製化球鞋,這個習慣沿襲至今。

九○年代中期,帕克開始委任紐約當代街頭塗鴉大師Futura等藝術家,為Nike設計限量版球鞋。一九九六年開始,他更負責陸續簽下老虎伍茲、NBA球 星柯比布萊恩等明星運動員的代言合約。

帕克簽下老虎伍茲,更是右腦思考的極致。一九九六年,高爾夫品牌如波士(Hugo Boss)、羅夫勞倫(Ralph Lauren)的成長都遇到瓶頸,苦思新產品時,帕克突破疆域,藉由伍茲年輕大膽的形象成功打入年輕族群。一夕之間,打高爾夫變成了年輕人的運動。帕克除 了為Nike每年多賺進二億美元的營收,更成功為高爾夫吸收了年輕消費者,重新定義高爾夫運動的年齡層。

帕克接掌Nike時,公司還和採用童工的血汗工廠聯想在一起,生產線的能源浪費也備受攻擊,一長串有待改進的清單讓人頭痛。除了裁員、組織重整,他的右腦 還做出不同決策,靠設計解決問題。

他和團隊開發出一套系統,讓設計師在設計階段,就能計算出生產時將耗用的資源、人力、碳足跡等對環境的衝擊。他把效率、環境成本、安全等因素全列入公式考 量,在十六個國家中選出最適合成為生產線的二○%工廠,並將八○%的生產集中於此,讓資源做更有效的利用。

改變生產流程後,帕克還成立研發實驗室,並組織了一個專做未來創新研發的探索小組(Explore)。「我們在這裡,讓每個人都能拿出X,它就會變成X的 三次方!」帕克強調。

當其他執行長在數字堆打滾時,帕克的右腦已跳躍產業界限,他不只製造運動鞋,還將穿在腳上的鞋子打造成藝術品,找來紐約街頭塗鴉大師Futura、日本潮 流教父藤原浩等,並且和葛萊美獎得主Kanye West等名人合作,推出聯名設計款球鞋。帕克相信,「不斷創新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最有才華的人,然後放手讓他們去構思新的想法、新的產品。」○七年一 雙在HBO影集「我家也有大明星」(Entourage)裡出現的金白色限量鞋款「FUKIJAMA」,是由設計師Mark Smith採用雷射皮雕技術所做的鞋面,在eBay上被喊到一萬五千美元。帕克右腦創造的不只是熱門產品,而是一種讓全球的潮男、潮女頂禮膜拜的流行文 化。

在帕克的帶領之下,Nike從更多面向切入消費者的生活中。他購併了英國的足球服飾大牌UMBRO,還和六次奪得環法自行車賽、戰勝癌症的選手藍斯.阿姆 斯壯合作LIVESTRONG運動用品店。

當蘋果遇上Nike的創意火花而跨界合作的案例,最特別的當屬Nike和蘋果這兩個支持創新與設計文化的企業合力出招。帕克接任執行長後,飛到矽谷當面說 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由探索小組負責和蘋果合作開發出與iPod搭配的NIKE+套件。

只要在耐吉球鞋和iPod裡分別放入小型的傳輸器和接收器,當你一邊慢跑、一邊聽音樂時,iPod便會記錄下距離、速度、卡路里等自我鍛鍊的數據;這些資 料還可傳送到iPhone和NIKE+的社群網站上,追蹤管理運動的成效。

帕克不只管理公司用右腦,他平常的生活也與美國明星企業的CEO大不同,帕克不做政商關係、也不愛經營媒體曝光;很「宅」的他,比較喜歡例行性地邀請二十 五名左右的藝術、文化圈友人聚餐,大家聊天閒扯,把各種天馬行空的點子都丟出來討論。

到各國出差,帕克也都會走出公司,拜訪當地藝術家、小商店的老闆,在他眼裡,這些對大眾文化產生影響的人都是刺激右腦思考的養分。

雖然靠創意領導公司,但是帕克在經營面也相當有遠見。當中國消費市場還在成長時,帕克早就決定重押中國市場,光是去年,Nike就投入了一百五十億美元開 發中國市場,今年更將推出中低價球鞋,並向二、三級城市展店。

美國趨勢學者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在《全新的思惟》書中提到,以「左腦」的邏輯、線性、計算能力為主的資訊時代即將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以創意、娛樂感等「右腦」能力 為主導的概念時代。

在左腦充斥的時代,帕克以活潑的右腦讓一家三十年的老企業再創高峰,甚至改變自己的命運:去年帕克的薪酬是七百萬美元,今年公司又幫他加薪八四%,一舉攀 上一千三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四億元),他可說是當今全球最富有的宅男。

馬克.帕克 Mark Parker

出生:1955年

現職:Nike執行長

學歷:賓州州立大學

經歷:Nike運動鞋設計師、品牌總裁

右腦力發威

帕克領軍 Nike無懼金融海嘯

1996

市值128.5億美元

帕克任行銷部總裁,簽下老虎伍茲,正式進入高爾夫領域

2003

市值149.5億美元

帕克發表正式進入慢跑領域,圖為NIKE慢跑鞋 ;同年他簽下籃球明星柯比.布萊恩

2004

市值198.3億美元

十一月 奈特任命派瑞茲接任CEO

2006

市值202.5億美元

一月帕克取代派瑞茲成為CEO;五月帕克發表NIKE+

2008

市值294.1億美元

NIKE 購併英國UMBRO,鞏固足球市場

2010

市值389.8億美元

十月 耐吉股價創歷史新高 站上80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94

中国历史上有谁征收过资产税? 吴晓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7cc60100nuww.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2926/

美国的房价还在下跌,而中国的房价还在上涨。作为一项资产,房产的历史远超过股票。但房地产泡沫的历史,直到最近才被人们熟知。根据耶鲁大学Robert Shiller教授的数据,在过去121年里,美国的名义房价指数在大部分时间里与通胀涨幅相近,直到美国房地产泡沫期间,房价才大幅度超越通胀。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现在,美国的房价仍然在下降,而通胀则在缓慢的上升。    排除通胀的因素,美国真实房价指数在自1890年到2003年的113年间,并没有明显跑赢真实建筑成本指数。从50年代到2003年,真实房价指数一直低于真实建筑成本指数。在经历了短暂而疯狂的房地产泡沫之后,今天,真实房价指数又再一次低于真实建筑成本指数。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从资产的角度看,房产似乎是抵御,至少是跟随通胀的一项好的资产。但是,从长期看,无论从名义,还是真实角度看,房地产都无法与股票相比。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是,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国土资源公报》和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可以粗略推算出中国房地产土地价格的变化。从1997年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土地价格明显大幅度超越CPI增长。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与之相对应的是M2的大幅度增长。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很遗憾,中国的股票市场不仅跑不过土地价格,就连CPI也很难跑赢。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在过去14年,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M2。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其实,挣钱的,花钱的,谁都没有印钱的精。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产投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0

許倬云說歷史大國的興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1874s.html

口述者:許倬云

帝國衰敗這個課題,實際上從二十世紀初期大家就開始問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大家就覺得西方的殖民帝國,像英國、法國、德國,都儼然是一代天 驕,可謂帝國,可是現在衰敗了。因此,當時就有一些歷史學家拿週期性來討論,說這次衰敗是一個週期,從興盛到衰敗是一定的過程。這個我接下來會再說。

討論了一陣之後,一戰、二戰兩次世界大戰,再加上中間經濟大恐慌,確實很多人覺得整個西方文明到了盡頭,尤其殖民帝國是不是已經到頭了。可是在二戰以後, 似乎整個西方文明又翻出一個新的高峰,所以,有一段時間,沒有人再提衰敗這個話題。而且,前不久,還有人,例如福山,曾樂觀地宣稱:歷史已經終結。歷史終 結,就是說歷史不會再變化了,接下來只是調適一下,這個小螺絲釘轉轉,那個小螺絲釘轉轉,這個機器可以一直用下去。福山以為:資本主義、民主社會、科學技 術,就是歷史的最後結局。這個樂觀的情緒,大概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到了巔峰。

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有人針對「現代」,提出「後現代」,認為現代已經過去。

回溯更久,在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眼光遠大的哲學家,比如德國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就說西方文明不是可以一直走到頭的,中間還會有大轉變,而且他認為,大 轉變馬上就在眼前。可是一般人不知道,也不相信,都認為是經濟榮景永遠可以繁榮的。尤其經濟學家認為,對榮景的期待是沒有問題的。那餅永遠可以做大,財富 永遠增加,市場永遠擴大,生產永遠提升,生活的品質永遠可以改善——那是無窮無盡地往樂觀方面走。一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些人,例如剛才講到的福山, 就認為說資本主義形勢大好,社會主義已經失敗,此後天下太平。

但是這個時候,也有一批歷史學家就開始討論這個問題,說不對,歷史是否已走到盡頭處了。第一批討論的,主要是在美國的學界,是回溯大英帝國怎麼解體,討論強權的衰落。這種論調後來愈演愈烈,最近十幾年來一直有人在熱烈地討論這個問題。

我跟我的一批朋友,在艾森斯塔德領導下,大概25年來——主要是前面的15年,最近10年沒有怎麼太聚會——我們討論,文化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各種複雜體系走過的道路,和將來發展的趨向。

吉本和湯因比等人的解釋

我們這些人的背景比較複雜,有古老文明的研究者、宗教學家、神學家、歷史學家,也有現代文明的研究者、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我自己又參加了另一批學者的聚 會,加入到美國西南部,像亞利桑納和新墨西哥州,研究那一地區印第安文化的一群考古學家。在阿伯克基和聖塔菲有兩個基地,我們主要就是討論墨西哥的瑪雅文 化,以及秘魯的印加文化,這兩個文化怎樣崩潰的因緣。

印加文化崩潰,很容易解釋,被西班牙人連唬帶蒙,打敗了,而且被殘殺得非常厲害,破壞得非常厲害。這是西班牙人負大罪,天主教教會要負大罪。但是瑪雅文化 在西方人到達以前,就已經經歷過兩次轉型,其起伏因果是我們非常有興趣的事情。可惜瑪雅文化沒有足夠的文字記錄,只有許多的考古成績,我們不知道它的文化 究竟怎麼崩解。

因此我25年來就一直琢磨這個衰亡的問題。這個課題早在漢朝,大名鼎鼎的《過秦論》,就討論秦帝國怎麼垮掉的。《過秦論》本身是很短的一篇文章,它只是一篇散文,在學術研究上,不是真正端出證據來的研究論文了。但實際上,大半後來討論帝國問題的,跟他討論的範疇,有不少,竟是相符合的。

在十八世紀,英國人愛德華·吉本,寫了《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帝國1400年的歷史是他終身研究的課題。這個課題寫成6卷本大書,濃縮出來是一本小書。 那6卷大書收集資料之多,討論之細密,卻可稱歎為觀止。他是真正拿文化和政治權利衰退再到完全垮台,做最細緻的研究的人。他跟當年賈誼《過秦論》其實是有 很多地方類似。當然,兩個國家完全不一樣,秦國和羅馬帝國很不一樣,跨越的年代也不一樣。秦朝,就算從秦國開始到終結也不過兩百年,羅馬帝國時期根本是涵 蓋了1400年的發展。不過,1400年的羅馬帝國,分分合合,起起落落也好多次了,所以它敘述的是羅馬稱霸的1400年間的事情。

它歸結起來有這幾個條件。內在的條件很多,包括稅收太重,包括勞役太重,包括軍人專政等,也包括官僚集團的敗壞,各地經濟條件的盛衰,經濟中心的轉移,凡 此,涵蓋面已經很寬,氣魄非常宏偉。但是他沒有討論到外在情況,比如說環境的問題。他討論的角度,可以說,還是討論衰亡的主要方式,就是從內在條件著手。

另外一批我以前說過的,二十世紀初期有一批人,包括斯賓格勒、湯因比卻以為,歷史有個週期循環,有生必有老,有老必有死,生死循環是躲不開的。但是循環論 走到盡頭的時候,就變成數學推測了。這個就沒道理了。人壽命有長短,國家和文化它也有長短,也有各自條件,不能單單用循環論來討論。所以湯因比在週期性的 發展之上加了一個因素:文化的接觸與挑戰——挑戰與調節,這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加進去。內在條件可作為根本的改變。因此討論這個時候,內在條件已經擴大,加 入外面文化的接觸。

近年來,尤其因為考古學家的研究,也因為氣候和自然條件的討論,研究者看到環境的作用。最近這幾十年來,我們對環境因素非常敏感。這個環境的因素擺進去, 自然條件的介入就和文化接觸、文化融合拼在一起,變成某種圈外的條件,打進了圈內條件之內。這個議題已經擴大了,但是我自己認為這兩種解釋都是不夠的,待 會兒我說明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綜合講起來,假如過去帝國毀壞的話,我前期說內在條件,大概總不外乎官僚制度的敗壞、軍隊的專政、老百姓貧富的差距擴大、人民工作的意願降低甚至沒有意 願,等等。吉本討論這個時候,他倒果為因。他說羅馬帝國垮下來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基督教信仰。他錯了。羅馬帝國垮掉,是因為自己沒有信仰了,基督教的信仰 才趁這麼一個空當裡很迅速鑽進來。

羅馬帝國為何衰亡

本來羅馬帝國外圍的所謂「蠻族」,其實他不是那麼蠻,是新進入的雅利安人,轉化為帝國的軍隊,為羅馬打仗。然後這些武裝力量滲透到羅馬帝國,最終才改變了 羅馬帝國。在羅馬帝國晚期,貧富差異,有很大數量的奴隸、貧窮的城市居民,還有很多失去土地的農民,他們要找心靈寄託的時候,基督教乘虛而入。所以基督教 信仰,上達公卿,下達平民。羅馬帝國的上層本身,已經空虛,那一內在因素,已經削弱衰敗,不經一推。

羅馬帝國本來是什麼樣的理念?而這個理念吉本認為可以維持住呢?吉本是錯誤的。他認為這個理念就是羅馬帝國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識。對城市公民權的重視,城市 共同體的團結一致,構成了一個很強固地,防衛羅馬式的貴族民主制。我認為貴族民主制,中下層是沒有權力參加的,公民是上層,公民只佔全體人口的少數。這種 貴族民主制,他們認為是羅馬上層團結一致,就是工作效率好、制度良好等的原因。吉本認為這個東西敗壞,基督教精神就推翻了他。我想這個是翻果為因,假如羅 馬帝國不是老早就喪失這個公民精神,根本沒有讓基督教進入上層的機會。羅馬帝國造成兩個問題,一個是上層本身腐敗,第二個是下層人數極大擴大和沉淪,經濟 上的沉淪,生活上沒指望,就是所謂的貧富差距太大。

貧富差距太大的原因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帝國的無限擴張。每次擴張,羅馬兵團——就是你們在電影上看見:一隊一隊頭上留髮的兵丁,列隊行進——雄壯地出去, 很少凱旋。勝利的將軍帶著他的部隊佔領了一個地方,不是做總督,就是用羅馬的辦法,和當地原有的政權取得妥協,雙線的統治。羅馬的將軍們、總督們佔地為 王,但是統治的法律、統治的權威,都委託當地原來的王、原來的酋長去執行——等一下我們再去看英國近代的殖民政權,基本上都是用同樣的方式——在得勝的地 方留下的將軍們和他的戰士們,不再回到羅馬。羅馬把本來是鄰邦的居民拉進來,變成羅馬的公民,人數不夠,甚至於奴隸,也一批批解放,變成新的羅馬公民,成 為羅馬兵團出征,每一批出征的隊伍中,大多數是不回來的,所以羅馬中心本身是掏空了。中央掏空了,卻在東邊成立了新的中心。擴張最多的地方是東部,他沒有 往南部去擴充,南部是非洲。撒哈拉以南不值得擴充。往東擴充的後果,就侵略到古代波斯帝國的地區,所以東羅馬就建在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爾,於是羅 馬有了東、西兩個中心。上層本身已經掏得非常非常空虛,羅馬公民這個名詞,實際上不斷吸引了外邦人進來,而這些外邦人根本就沒有什麼公民精神。古羅馬犬儒 學派,是他們公民精神所依附的思想系統,後來也無多少傳承。

吉本分析這一套,設定了這個模式,影響了二十世紀下半期的後半段,尤其最近三十年到二十幾年的歷史學界,大家感覺到吉本描述的羅馬後五六百年的情況,實際上和西方帝國從大英帝國擴張到美利堅共和國的霸權,其興衰演變的模式,基本上相當類似。

大英帝國日不落,在每個地方都和當地的土王合作,大英帝國的官員實際掌權,但是這種模式並不真正依照大英的精神來治理。大英帝國在各處都設立英國的制度: 印度、新加坡、澳洲的國會,都是大英帝國國會的翻版,但是沒有大英帝國的精神。印度的國會跟英國國會對比,就猶如菲律賓的國會和美國的國會對比一樣,貌似 而神異。現在,從這個角度來說,英美上層的發展情況也在逐漸掏空,美國當年立國者們的一些理想,實際上也在沖淡。美國現在的政治,受制於財富,而不見當年 華盛頓、傑斐遜、漢密爾頓的立國理想。

美國的體育場和羅馬鬥獸場的殘跡很像是一樣的。你們到羅馬去看那個殘墟,圓形鬥獸場,和今天的體育場一個樣子,今天球員跑出來的地方,就是當年放出來獅 子、大熊的地方,另一個門放出鬥獸師,在中間格鬥。而當年羅馬公民第一要緊的事,是政府發放紅酒,發麵包,各種社會福利,讓他們觀賞鬥獸。羅馬帝國後半段 的將軍們,有時候一年裡面換一百個王,一百個皇帝,三天一個皇帝,猶如我們殘唐五代換節度使,說小兵冊隊長,隊長冊節度使,節度使冊天子。冊本來是從上往 下冊,這是從下往上冊,一模一樣。警衛軍官可封皇帝,三天兩天封一個,倒下來的皇帝,穿了三天紫袍——不是黃袍,就身首異處,或者上吊。

各處殖民地的變亂也無時無刻沒有,卻是當地原有的統治者跟羅馬兵團一起鎮壓當地的叛亂。耶穌基督和猶太復國主義者是合作的,耶穌說我的王國不在地上,猶太 法判定他死罪,還說他自稱為猶太的王,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耶穌在世的時候,許多地方有類似的運動,就是各處翻來覆去地抗爭,也和今天對殖民強權的抗爭很 類似。

拿吉本的羅馬衰亡過程和今天的情況來比,難怪許多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文化學家,也說,我們是快要走到帝國崩潰的局面了。

究竟可以如何對比?龐大的軍費?當時羅馬時代不需要做那麼精密的武器,但是必須維持駐防的軍隊,住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或者在埃及的亞力山大城,每一個 兵,要五六個人伺候他,所謂「兵大爺」,有人管他的馬,有人管他盔甲,和滿清旗營大爺一樣的——清朝後來進了滿營的滿大爺,滿洲將軍滿城,真正在冊的士兵 不會超過三百個,但是手下的伺候人可能兩千人,這種軍隊怎麼打仗?但是必須要維持這些人。羅馬兵團亦復如此,這是龐大的軍費。

還有打仗時候的殘忍。斯巴達克思的奴隸造反,被大軍鎮壓,用北方的蠻族來鎮壓斯巴達克思的奴隸軍,吊在木桿上的屍首,從羅馬城一直到西西里,沿路掛排滿 了,殺多少人啊?被殺的是奴隸軍,但奴隸軍也不是死人,「殺人一千,自傷八百」,羅馬人自己軍隊得死多少?今天有強大武器的人,人命死得少,可是無辜得 很。每天電視上,美國軍隊在伊拉克,二十歲的伍長,三十來歲的中士,一個個年紀輕輕的,莫名其妙死掉。4000個在伊拉剋死亡的美國軍隊,代價是伊拉克人 3萬-8萬,這種代價不公平。羅馬帝國就在這樣的情勢下,一步步耗損自己。今天,美國進入伊拉克,進入阿富汗作戰的軍人,他們的槍在黑夜裡面紅外線自動瞄 準。你不看他的槍,看他背上,他都端在手裡了。就扛著的這些武器,價值60萬美金,他身上是子彈打不穿的馬甲,頭盔是直接通信的,等於小雷達,也等於接收 站。60萬美元一個兵,而今天駐留在阿富汗的5萬兵,你想人們的稅都交到哪裡去了?昨天你看他撤兵回家,連子彈都不帶回來了,丟掉不要了,這個浪費你想想 看有多大。這個消耗跟當年羅馬的消耗相比,不知道要多幾千萬倍。歷史上,任何帝國都消耗了資源;今天的消耗,尤其快速,因此,歷史學家說西方的強權,正在 走向窮途末路了。(待續,敬請期待下週二的「許倬云說歷史」。)

□許倬云口述 陳珮馨 陳航整理

 

許倬云說歷史大國的興衰之二

轉載於《南方都市報》


羅馬帝國的衰敗,更要緊的就是理念,我用了不亞於十年的時間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我想你們大概也聽過了——當年對基督教的真神信仰。對基督教神的負責 任的人生態度,三十年代還有,四十年代打仗時還有,二戰以後,逐漸向錢看來代替向上帝看。基督教衰敗有許多原因,貪慾是最大的緣故,而貪慾沒有約束它的精 神力量,這個沒有了。現在是多元化時代,信仰很多,為什麼單獨信仰基督教?這就是在宣教和信教的過程裡面,一些教條太僵硬,不是精神本身的宣揚,而是儀式 和教條做主,認為我這個宗教不能跟別的宗教同存,要麼就是我接受幾個宗教中的一個,我不必信得那麼誠,要麼就是說別的宗教在胡說八道,我非滅了它不可。


第一個,多元之下懷疑自己的信仰,這是很重要的因素。第二是心理學發展,科學本身裡邊太空的探索等等,生物學的發展等等,使得靈魂縮小到沒地方走,天庭看 不見,我們人只不過是化學物質而已,宇宙我們到今天不能懂得它。今天早上我看一條消息,我們這個宇宙是許多宇宙的一個,我們的黑物質在宇宙裡面看不見的, 黑能活著暗能,這個暗能可以探測出來,黑物質卻無法見,無法觸摸,這個黑物質在擴大,當黑物質擴大到一定地步的時候,我們就毀了。我們在宇宙裡面非常小的 一塊東西,它不在萎縮,而是在擴大,擴大是一種稀釋,一大片黑裡邊一小塊光明,稀釋到黑裡面慢慢就不見了。因為基督信仰失去了,不僅是人自己沒有內心聲音 告訴你錯了,你不應該這麼做,周圍群體、同仁、社群、社區對你的約束力也沒有了。因為社群、社區、城市在擴張,個人在稀釋,社區散掉了,社群散掉了,你不 知道也不在乎隔壁鄰居他做什麼,他想什麼。

資本主義最大的要點就是信用。日常生活中, 這張支票我簽出去,你能相信,就是因為我相信你嘛。不然我看得起你嗎?信用如果被貪慾改變了,問題就很嚴重。這次(2008年開始的)全球經濟風暴就是貪 慾造成信用破產。所以這個是一個制度,這個文明的許多支柱裡面很重要的一支在垮台,民主政治在垮台。媒體掌握了宣傳,錢財掌握了媒體,窮人別想影響媒體, 窮人買不到國會議員的支持。跟台灣一樣,台灣每一個「立法委員」是被某個財團包掉的,美國國會三分之二的國會議員,尤其南方的都是被富豪「包」的。而愚昧 的老百姓會跟著茶葉黨,會跟著一些晚上出來、極會煽動的電台,聽他們的想法,不從道義上講,不從公平上想。所以公開公平競爭,它只講的是公開,沒有公平, 所以這個第二根支柱也撐不住了。

這兩根支柱爛了,剩下的支柱是科學技術。科技的「技」已被富豪「包」了,科技的「科」依附在大學上,大學慢慢被錢控制住了,所以好像我們研究人員還有自己 的研究自由,但是要申請研究經費的時候,整天都按照評審委員會的想法做,把靈魂也賣掉了。所以最後剩下的科學和學術本身的良心能維持多久?但是這個良心很可能是突破之後的主要的力量,這個是我所勸大家把《強權的崩潰》拿來和吉本的書對著一起來看的原因。

在羅馬帝國崩潰的時候蹦出一個力量,是城市裡邊的工藝、工程師、工匠、技術人員、教書的老師、藝術家,再加上一些靠著城市裡邊不受封建制度管束,有一點生 活餘地的自由市場,在城市維持一個小大學。那個時代小大學三個教書匠,每個背著像個木頭箱子,十本書,一個小箱子,三個教書匠背在一起,租一間這個房間就 是一個學校,三五個學院合在一起就是大學。這就是當年的自由精神出現,所需不多,五塊錢就可以讓你上學聽兩個禮拜。靠這些教書匠、藝術家、工程師,撐出一 個新的學術基礎,等到文藝復興,大量的文籍反過來,從神回到人。文藝復興畫的圖畫都是最真實的人。人的重新發現,是後來啟蒙運動的主要力量。

啟蒙運動就是靠城市裡面的這個自由精神,它的基礎就在追求真正的知識,追求真正的現實的世界。但是基督精神把神抽象化,我對著抽象化的神,我要對他負責, 這個是新教精神,所以新教教會裡面沒有神像,只有十字架。我們下一步的大突破,我認為是科技文明,而科技文明衍生一套將來的理念,善惡,真偽,又由此規 律,化出來美醜,要真、善、美三個條件約束我們良心。這個條件要在科技文明中衍生出來,但是配合什麼呢?要配合人的理性。我講過,無數宇宙裡面的小宇宙, 小宇宙裡面更小的太陽系裡頭,更小的一個行星,一個行星裡面更小的、多少億年裡面的一小段裡面出現的小動物,小動物的一種叫人,人裡面有我們一個,一堆灰 塵都不夠。

用佛家的話,恆河沙數里面一粒小沙,微不足道,可這一粒小沙有個了不起之處,他有理性,獲得知識,可是知識擴張的智慧,從智慧裡面可以造出一個東西,所以 人性的小天地間有一個永恆,這永恆是上帝, 這永恆是道。這個是了不起的,靠這個,人類在整個宇宙裡面非常短的一段過程,居然可以過得有聲有色。這個是科技文明在重新定義的時候,最主要的基礎。所以 這個題目,我非常願意講,因為這個確實是我最近25年、30年來,一直在追問的這個問題。這二十幾年來,我沒有按照學術界的習慣,將中國的東西,用西方的 理論解釋。我在找的是另一類知識,很累,但我不懊悔,我覺得一輩子活著,能夠下半輩子專門想這個問題,就值了。

我最近在找一些科學家幫忙,盼望科技人文互相瞭解,也許就從科學的思考,衍生出可以討論真善美的問題。生物醫學家錢煦先生,研究血的流動。血裡面有紅血 球、白血球,有血小板等等,血管的河流,所以他用水流體動力來討論血流的方法,而血小板移動的方式迴旋周轉,就等於一條沒有漿、沒有馬力的小船,在河流裡 面它自己循環周轉的方向一樣,一堆血小板,彼此迎拒,周轉之間,在他看來像跳華爾茲,他拿華爾茲的舞曲來和血小板的動作配合在一起,完全合拍,天地之間有 種美,這個美是自然的美。音樂家感覺那個美, 用音樂來告訴我們這個韻律。舞蹈家他知道這個美,用舞蹈舞姿來表現那個永恆的東西——韻律。他的感受跟我歷史上的感受一樣。我的《萬古江河》,歷史也是河 流,我們合拍的就是都用流體學的觀點來看問題。這種想法跟我們同僚們的想法是很不一樣的。(敬請繼續關注下週二本版「許倬云說歷史」。)

□ 許倬云口述

陳珮馨 陳航整理

謹啟:貴報所載我的師承,傳聞有誤:我的業師是李宗侗、沈剛伯、李濟、勞幹、芮逸夫、董作賓諸位,教誨之恩,終身感激。傅斯年是台大校長,我入校一年,他 就去世。在這一年,他沒有開課,也因此無緣受他的教誨。他是中國上古史大家,我受他著作的影響甚多,高山仰止,感佩拜賜。王世傑是「中研院」的上司,我奉 命協辦學術國際事務,因此學到一些難得經驗,但不在我專業的範圍。以上情形,請惠於更正。又啟:在貴報刊登的系列,是我在匹(茲堡)城華人朋友聚會時的談 話記錄,都是口語,不是正式文章。囉嗦之處,在所不免。請讀者原諒。 許倬云啟

 

許倬云說歷史:大國的興衰之三
 
轉載自:南方都市報

 

這個題目,最初從帝國崩潰開始岔出去的,一岔出去就跑到宗教了,在宗教上就討論了許多問題。這兩個話題都沒有完。我們是唯崩潰還是唯宗教? 上次講到羅馬帝國的崩潰,講了一半,著重點是指明吉朋的說法,有點倒果為因,認為是基督教讓羅馬帝國崩潰掉。其實不是,羅馬帝國自己沒有信仰以後,留下的空白,基督教正好填補進去了。實際上來說,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

打一個比喻,任何一個大的系統都是多元的複雜的。帝國是系統之一——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個系統,也是非常複雜的——帝國當然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我們以羅馬帝國為例來說。

羅馬帝國實際上是繼承希臘——一個沒有完全成型的帝國而來。希臘帝國是沒有真正的國家屬性的東西,它的核心就是以雅典為中心的幾個城市,構造了殖民和商業 的概況。這一強權,最大功勞不僅是把地中海變成了內海,整合起來大的商業網,而且因為它各處殖民的生產,包括農業生產和其他產業,比如說生產鹽、挖鐵礦這 類的工作,也都集中到了地中海周邊。希臘大帝國,希臘化的世界,有點像今天美國的情形,它不是稱霸,可它是一個核心,工業、經濟、產業的各種分佈都擴散出 去,而核心支柱在中間。核心富足,才能維持必要的武力,維持帝國的秩序。

可是等到整個大的地中海世界形成以後,因為希臘內戰,不僅有城邦與城邦之間的內戰,城邦之內還有內戰,核心除了有核心的雅典,整個帝國因為不斷有不同政見 團體和不同利益團體的爭鬥,核心都垮掉了。這以後,在羅馬帝國——羅馬城市,還有意大利半島地區,以邊緣的地位,沒有捲入希臘世界的大爭鬥,因此保存的實 力最多。另外,它後面還有一大片西地中海大腹地。西地中海包括什麼呢?包括法國,當時叫高盧,包括西班牙這一塊,都是它的腹地,就等於它面對著一個大的希 臘世界。它的後面還有一個廣大的腹地,在北非洲這三面,西面、北面、南面,三方面構成了半月形的後面的基地,支援了他在前面去鬥爭的力量,所以它就變成了一個新的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兵鋒四出,處處得勝。

帝國這個多元的產品,是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理的。早期的波斯帝國那樣子,派總督管理屬地。羅馬帝國,不像希臘世界一樣以經濟力量來維繫,而是用軍隊來維持的。羅馬兵團駐屯在各處—— 今天地中海四周圍最多的考古遺址就是羅馬兵營的遺址。羅馬兵團跟司令官在各處住下來,於是羅馬城裡面一批一批本來是羅馬的農民當兵,最後兵源不夠了,先由 周邊的農民補充,周邊兵源不夠了,就征發奴隸,提升為公民,從北非的奴隸到俄羅斯的奴隸都有。公民的人數多了,品質卻複雜了。這些新公民,又分散出去,駐 屯各處。所以羅馬帝國從它的巔峰狀態開始,有四百年之久,持續不斷地掏空中央核心,核心人口掏空了,人口結構怎麼改變?除了最有錢、最有力量的大貴族以 外,就是大批奴隸,或者是剛剛由奴隸升的公民。原本維繫希臘和羅馬的精神,跟中國的道家和儒家是一樣的,是虛無學派和斯多葛派,兩個學派的對立和互補,構 成了希臘、羅馬的精神。希臘、羅馬的立國精神,在從奴隸逐漸轉成公民後便沒有了,社會上層,本來是市民的精英,富足安樂,也只顧享受生活。羅馬帝國的末世,基本上是人口品質降低,缺少生活的精神價值。

下面,我要講的是經濟方面。

本來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帝國中央指揮系統是這個神經中樞,當這個神經中樞不能管用的時候,各處分支的中心就出現了。北非靠近東邊有一個中心,就是今天的 埃及的河口,當年叫亞歷山大城;在亞洲和歐洲交界的地方,伊斯坦布爾,那裡是東羅馬的首都。這幾個中心逐漸出現了自己的地區性。我們看吉朋分析的羅馬經濟 的發展,就看得出來,各個中心自己變成區域性中心以後,大支柱沒有了,各地做了小支柱,再到後來壟斷了中央的政權、中央的經濟,這個是羅馬帝國扛不住的最 大的緣故。

羅馬本來為了統治東方,派副皇——就是副的皇帝——分管帝國的東方,年深日久,尾大不掉,漸漸不再聽中央的號令了。甚至到基督教教會成立以後,東邊教會、 西邊教會都是分開的,東羅馬伊斯坦布爾成長起來,羅馬帝國本身力量大為削弱。剛才講到的亞歷山大,東歐的華沙,甚至於和西西里島非常接近的北非,處處都是 地區性的中心。這五六個中心根本不服羅馬帝國管理,財政上、經濟上逐漸變成地區自己控制,他們不聽中央命令了,羅馬帝國就非垮不可。

而羅馬帝國要維持不垮,就得繼續把軍隊調進來,精銳的部隊調進首都來防衛首都,進來之後就要自己稱王,篡位。另外一支軍隊不服氣,就打進來又篡了位,末世時,一年換一百個皇帝,三天一個皇帝,真是亂得不堪。

這個時候基督教出現了。基督教是在羅馬精神空虛的空白中出現的。基督教的成長非常辛苦,因為羅馬帝國一直是把基督教定位在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基督教的滲透 力非常強大。它本身只是個宗教,不是一個政治組織,可是羅馬卻認為它是政治組織,抓得非常凶。羅馬城那邊地下的大墳場——羅馬的墳場是埋在地底下的,地面 上的城是羅馬城,地底下的城是墳場,非常廣大,也有街道,一區一區的——就是基督教聚會所,地面上不敢聚會,就在地底下聚會,可見它的滲透力之強。最後基 督教滲透到了外族進來的軍隊裡。羅馬自己的兵不夠了,就到外族招兵,外族都是窮人,窮人和窮人容易說話,基督教就滲透進去了。

等到基督教滲透到外族的軍隊,羅馬皇帝發現如果不舉起十字架的旗,軍人們就不聽話,羅馬帝國才不得不公開承認基督教,然後才變成皇帝支持的國教。這個時候 羅馬帝國就變了質了。除了這種變質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的垮台,到後來羅馬帝國終於四分五裂下去,崩潰到有各族的外國軍隊紛紛割據,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權,也就是西歐和中歐封建制度的開始。

我們要知道,歐洲的這個「封建」和中國的封建是不一樣的事情,中國的封建是周人有計劃地封自己的子弟去掌握東方被征服的地區。而羅馬的這個「封建」是借用 中國「封建」兩個字,是在各處佔山為王,佔地為君,自稱伯爵,大的地方自稱侯爵,再大的地方,有幾個國家並在一塊有一個王。這是從下往上的發展,而不是從 上往下,和中國封建是完全兩件事情。所以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搞不清楚這個,就把二者比在一塊,於是近代中文,在對歷史的解釋上,就都用了「封建」兩個 字,1840年以前所有的統統都叫封建,完全不懂歷史。(敬請繼續關注下週二本版「許倬云說歷史」系列)

□許倬云口述

陳珮馨 陳航整理

許倬云說歷史:大國的興衰之四
轉自:南方都市報

 

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內在結構,必須取得各方的平衡。內聚型的發展是往中央集團擠,擴散型是往四周分散。四周分散要有條約關係和利害的均衡,構成一個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的制衡。

法蘭西帝國一直沒有知道怎麼樣讓權力分散,一直讓巴黎成為大家統統要去爭的紅蘋果,這是法蘭西最大的苦處。

英國起家,並沒有一定的策略,也沒有一定的制度,從無到有,又從興到衰,都因應情勢,自然而然。法國則處處按照一定製度管理,結果是來也辛苦,去也辛苦。兩者,一柔一剛,過程和結果,竟如此不同。

回到羅馬帝國的話題。

帝國要持續,必須要有精神力量支持。羅馬變質後,基督教的教士,組織了教廷,用基督教精神力量來統治大諸侯和小諸侯。羅馬帝國僅是個空殼。羅馬帝國的皇 帝,是諸侯選出來的,十幾個大諸侯,再加上幾個大主教一起投票選出來的,這一「帝國」,其實是空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種世俗的組織,上面真正管它的是基督 教會,是羅馬教會。

羅馬教會主教仿造什麼呢?仿造波斯原來的傳統,派總督,主教其實就是總督,所以羅馬教會能統治中歐、西歐、南歐這麼長久,就因為它有一個中央集權制,它權 力集中,不像羅馬權力不集中。精神權力集中,它又掌握了世俗權力。皇宮、諸侯不聽話,教會開除他的教籍,誰也不能和他來往了,他就完了,這個力量反而是神 聖羅馬帝國和教皇的秩序維持新的羅馬帝國。但這個不是真正的帝國,這是一個經濟、政治上的聯盟,用精神統一的大帝國,這個基督教的帝國要等到宗教改革時才 崩潰。

基督教帝國的內部,成分複雜。那些諸侯自己獨立在各地落地生根,比如說本來在波羅的海到裡海之間的一批日耳曼人的祖先,搬到中歐,中歐附近其他原來的民族也不止一種人,也是一批批過去的,吸收構成了 大的日耳曼集團以後,他們力量強大了,就會想,為什麼國家每年莫名其妙進貢多少錢給你羅馬教會?為什麼你主教一個命令下來我就非得聽不可?我可以管我自己 的事情。於是由地方化開始了民族本土化,他們找自己的根源說,我不是羅馬人,我是日耳曼人,我是法國人,我是高盧人,我是英國人等等,自己找自己新的認 同。

實際上,根源是他先有地方化的利益、地方化的權力,把自己從只有被管理而沒有實際好處的大機構裡面解散出來。這可能是宗教改革的第一階段,然後一直經過思 想的革命,啟蒙運動,第三步再經過民族國家的革命,從宗教革命到拿破崙的革命為止,民族國家的形成,大帝國的持續解散,這個是秩序本身裡面多元因素的一個 崩解,不是外來的力量,是從裡邊崩解了。

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內在結構,必須取得各方的平衡。內聚型的發展是往中央集團擠,擴散型是往四周分散。四周分散要有條約關係和利害的均衡,構成一個不能太近 也不能太遠的制衡。制衡的局面,就是可以長期發展,過幾百年。中央一垮,而在新的地方各種力量沒有構成制衡的一個局面之前,這是動態發展。列國制度,就是 在永遠不斷調整它自己,因為常常難以持續下去,任何中心力量(最強大力量)不能維持太久,像美國就不能維持太久。

近代的列國制度,曾經英國、德國聯合起來制衡法國,曾經英國又撐起來,中間起起伏伏,為什麼起起伏伏呢?每一個國家本身又是小的制度,小的制度裡頭也有文官制度和經濟力量,軍事力量之間互相制衡。

現在的各國,官僚體系的效率都在衰退。英國、法國、德國都有統治集團本身逐漸老化、逐漸敗壞的現象。大系統在分解為若干小系統,小系統套著小系統,任何小的系統,出一個問題就可以影響大的系統, 用系統來解釋的話,任何東西不能固定,一固定它就死,它沒調節能力,任何一個小破洞,它就全垮了。佛家叫成、住、壞、空,或者是生、住、異、滅。生、住、異、滅叫生物體,成、住、壞、空叫非生物體。生、住、異、滅講得很對,異就是分化,滅就垮掉了,任何生長都有這個過程。

舉例說,有一個單位,有五個人,從70歲到 40歲,分配職務,分配功能非常好,互相信任,互相合作,這五人開了新的公司,資金、經驗、幹勁、能力、技能都有,20歲到30歲的人進來,這些人進來找 到位置,這五個人拉拉扯扯,就變成動態的系統了。除了性格的問題,還有一個是跟他的能力是不是相稱的問題。從國家到家庭、任何群體,都不斷面臨本身的變 化,變化引發更多變化,小的變化就影響到大的變化,最後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變化,國家變化影響到帝國系統的變化。所謂「蝴蝶抖抖翅膀變成暴風雨」,就是這個 道理。為什麼許多帝國、許多國家到了後來能力弱了?說到底,第一點是權力會腐蝕人,掌權久了,不捨得放下;第二,他會期望讓他的權力,交給子孫,永遠把握權力。

權力誘人,造成紛爭。舉例言之,一個教派的大師帶領一批徒弟,開始時,大家一團和氣。教派成長,徒弟中最聽他的話的,就接他位子,最反叛的就叛出去,變成兩個學派,生、異,異就分化了,如此這般。等他成功以後就異,異了以後就完全亂了。所以各種各樣的權力,各種各樣的利益,都會因為中間這種因素而造成小集團的變化,影響大集團,以至於整個帝國的變化。

舉一個例子講,法國路易十三——路易十三很像雍正皇帝,殘忍、厲害、鬥爭本事特別強——用了一個紅衣大主教,一文一武,一世俗,一神權,兩人奠定了法蘭西 大帝國的基礎。路易十四像乾隆,享福得很。法國看上去覺得路易十四時期是欣欣向榮的,全世界最大的國,最富的國家,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舉世矚目。你們看 過三劍客的小說,正集、續集那一段就講了路易十三和十四。路易十四時,教會的主教和世俗的王室分開了,路易十三時那個合作沒有了。路易十四時期,宮廷裡面 就開始有一些近臣,像和珅一樣的人物,另有一批死幹活干的大臣,還有一批很忠於皇室的警衛軍,就是火槍手。這個就是內部的分化,巴黎市變成財富中心,到今天法國只有一個城,巴黎。十個二等城市加起來,也比不過一個巴黎,是為外省。可是,省區掌握軍隊,比中央警衛軍強大,中央和邊緣易位,法蘭西慢慢落下去。

大革命的時候,是社會革命,社會的分化,窮人太多了,富人太富了。窮人起來革命,省區軍隊來勤王,軍隊和革命的群眾一起,推翻了皇政。巴黎公社時期,今天 甲殺乙,明天丙殺甲,今天我宣判誰是革命的叛徒,明天被宣判是革命叛徒,統統掉腦袋,一天掉十幾二十個。為什麼?不是政權的不合,是每個領頭人物後面有一 支軍隊支持。法蘭西帝國如此這般垮了。法蘭西帝國從此沒再重振成功。法蘭西帝國一直沒有知道怎麼樣讓權力分散,一直讓巴黎成為大家統統要去爭的紅蘋果,這 是法蘭西最大的苦處。

相對來說,英國彈性很大。英國是一波又一波地換政府。每一波,新的政府當政,原來的政權靠邊站。征服者進入英倫三島,通常並不趕盡殺絕,經過合作,通婚 姻,加封號,不動搖你的基礎。一個地方領袖, 封了侯爵,他就忠於我,不忠於他原來的王了。英國的羅賓漢,不是江湖綠林,而是薩克森的一個貴族,薩克森族王國敗了,餘眾打游擊為生,後來的故事,盎格魯 人收編羅賓漢這批力量,兩族合在一起,是為英國人的祖先。其中,教會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英倫三島的教會和羅馬是一直若即若離的,因為它距離太遠,所以 他們和世俗權力結合得最密切,等到後來亨利八世和羅馬鬧翻的時候,英倫主教寧可和亨利八世合作,不要和羅馬教皇合作。教會就幫著這些個不同族群的王國,構 成了一個英倫三島新的世俗和神聖的總聯合,靠聯合王國通婚姻,用主教的族群,用共同禮拜來構成了這種新的東西,沒有一樁事情是傳統的合法的,諸多事情都是 靠妥協、將就出來的後果。

所以英國的王室本身,和今天的王國根本是不相干的。他迎來一個沒有兵、沒有土地、只有空頭番號、伯爵的一個遠方女婿,迎他做王。這樣的王國,國王聽話,貴 族和主教說啥聽啥,什麼都將就。於是,出現了一個什麼事都能調節的王國。英國在克倫威爾時代,百姓起而革命,克倫威爾殺了一個王,自己擔任護國,革命得到 好處的是,一幫城裡面的小店主、小地主、小佃農、小富農等等。很多人以為他們都是城市裡面的小資產階級,不是的,他們大多數是鄉下做地主的,不大不小的農 莊的地主。地主有個特別好處,他有地,有糧,還有人,可以組織軍隊。城裡面百貨店老闆組織不起來軍隊的,百貨店老闆最多連老婆帶兒子三五個人,搞什麼軍隊?但地主卻可以組織軍隊。這批百姓是新的中產階級。

英國的不渙不散,就是靠什麼時候將就,什麼時候就馬馬虎虎,慣例變成法律,彈性夠大。英國、法國兩個國家對比著看,就可以看出哪個容易垮,哪個不容易垮。

大英帝國的建立,大陸上沒有它的餘地——法國和日耳曼帝國的後裔還在戰爭,西班牙、東歐,處處戰爭。英國最多是坐觀成敗,兩個鷸蚌相爭的時候,我漁翁得 利,哪邊快要輸了,我給他一把倒過來,他贏了,我佔點便宜,如此而已。英國的政策是往海外發展,發展商業,發展殖民,慢慢搞出殖民帝國來。它這個殖民帝國 也不是靠皇家力量的,而是組織公司,這公司怎麼樣?像海盜一樣出去,能殖民就殖民,能做生意就做生意,碰到人家西班牙船路過的時候,路上攔襲,劫奪金銀財 寶。等到外敵來犯,這些人員就回來救援。這些團體合併,成立皇家公司,東印度公司經營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美洲公司是經營美洲地區。東印度公司,等到做了一 陣之後,由皇家收回經營。所以在後來在各地皇家經營的分站,本來都是貨運站、倉庫,後來變成公司,在中國叫洋行。

大英帝國整個的經營,是逐漸發展的。本來, 英國的人員只是幫助印度土王收稅,管警察和治安。土王的孩子也在英國受教育。還派一個秘書陪讀。回去的時候,下一代土王、秘書和助手,都是英國人。這樣的 馬馬虎虎,印度大陸都屬英國管理了;糊糊塗涂,英國發展為日不落的大帝國。等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帝國解散,也和平地下旗回國。大英帝國的力量,保持到今天 才慢慢削弱,卻由當年的殖民地美國接下了霸權。

將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帝國對比,英國起家,並沒有一定的策略,也沒有一定的制度,從無到有,又從興到衰,都因應情勢,自然而然。法國則處處按照一定製度管理,結果是來也辛苦,去也辛苦。兩者,一柔一剛,過程和結果,竟如此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6

名人品味》收藏田黃三十年 市值高達十億元 世界第一!陳國和見證歷史的玩石人生

2011-4-4  TWM




珍貴而稀少的田黃,是古代帝王送給臣子作為嘉獎的禮物,但隨著歷史演進,田黃散落在世界各處,陳國和收藏了百餘件田黃,不僅見證了明清時代的歷史,更豐富了他的人生。

撰文.許瀞文 攝影.吳東岳淡出經營權、退居日盛企業集團總裁的陳國和,今年初春之際,在收藏界引發一陣騷動,他秀出收藏三十年、共一百三十六件的田黃,市值高達十億元,堪稱世界第一。

收藏品價格漲超過百倍

近 年屢創中國文房拍賣天價的田黃,比鑽石、翡翠還稀有,陳國和情有獨鍾,收藏田黃多年至今,數量、質等堪稱世界第一。開幕當天「寒舍主人」蔡辰洋、立法院長 王金平、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等人都前來朝聖。承展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表示,「不敢說是絕後,但一定是空前。」不同於翡翠、鑽石的高知名度,田黃對許多人來說 相當陌生。田黃是一種壽山石,從山上滾落到田中,經過數千萬年的演化,吸收土壤中的礦物質,成為各種不同的顏色,當中又以黃色最尊貴,獨產於中國福州。因 為硬度只有二至三度,還有中國「軟寶石」之稱,因為田黃石「無根而璞、無脈可尋」,所以特別珍貴,因此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的說法。

年 輕時就喜歡蒐集玉石的陳國和說,「玉石種類太多,有時難分真假,因緣巧合下,經友人介紹田黃,一看就覺得特別投緣,且只產於明清兩個朝代,考究容易,數量 又稀少,轉而開始蒐集田黃。」國立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吳金洋強調,壽山石是一種資源稀少產品,已經越來越少,尤其是田黃,幾近絕產,當初大家不斷挖掘田黃的 那片地,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把它蓋成公園,福州這個地方,要挖到田黃機率幾乎等於零,而陳國和的手中居然有百餘件田黃,市值超過十億元。

吳金 洋指出,田黃是中國人獨愛的印石,大多都是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等有收藏,但數量不多,在中國經濟尚未崛起前,田黃價格不算貴,大概百來萬就買得到。自 從二○○三年中國經濟迅速起飛後,收藏家變多了,田黃變得又貴又難買,陳國和驕傲地說:「從當初開始收藏到現在,粗估價格增加兩個零。」藝術無價,再貴也 不賣怕不怕買到假貨?陳國和說,他背後有個顧問團,包含已故的名篆刻家王北岳、寒舍主人蔡辰洋,都是他智囊團兼好友,買東西前大家會先討論、交流,不怕買 到假貨。

花了三十多年時間,收藏百餘件田黃,大多是陳國和從拍賣場買回來的,也有些是拿自己心愛的珍寶和別人「以物易物」,像他就曾經拿齊白石的字畫、顧景舟的茶壺,去跟收有田黃的收藏家交換。

當中有個被雕刻成雙魚造型的田黃,是屬於田黃中等級最高的,稱為「田黃凍」,質地清澈可透過光,是陳國和最喜歡把玩的田黃。

陳 國和笑著說,因為自己是雙魚座,看到這個就決定要買下來,託朋友到香港拍賣場搶標,自己則與朋友現場手機連線,不管價格多少,一定要得標,到最後終於把心 愛的雙魚田黃帶回家,價格多少?陳國和笑著說:「這是藝術品,藝術無價啦,講到錢就俗氣了。」除了雙魚田黃凍,陳國和最愛還有一個平頂方章,這個方章不僅 有明末清初名家加持,質地透明,還重達二二三克,是少數方正的田黃。陳國和說:「這個方章是田黃中難得的極品,因為形狀方正、雜質少,給我五億元,我也不 會賣!」

珍品出借辦展推廣藝文

除了自己本身收藏,陳國和也樂於和其他人分享,他說:「只要有親朋好友結婚,我都會送上蒐藏的印石,印章上並刻好夫婦的名字,變成一種永恆的紀念。」曾經送過芙蓉石、白荔枝、壽山石、白芙蓉對章等,現在的價值當然也增加不少。

如 果有天寶貝女兒關穎出嫁,是否也打算送一個田黃、刻上名字給女兒,當作祝福呢?陳國和笑說:「我送給她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她會更有智慧、勇氣去面對人 生。」這次之所以捨得將珍藏的田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陳國和說,他希望能多培養台灣年輕人的藝術氣息,他發現有很多台灣人連歷史博物館都沒踏進來過。史博 館也與不少學校合作,邀請全校同學一同來看展覽,讓更多年輕人認識歷史文物,從了解古物中得到知識。

陳國和說,雖然自己本身是企業家,父親是建築師,女兒關穎在娛樂圈發展,三代都從事不同工作,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

陳國和

現職:日盛企業集團總裁、日盛金控名譽董事長經歷:日盛金控董事長、工商建研會理事長收藏成績:資歷達30年,為清翫雅集成員,以田黃、茶壺、鎏金佛和古玉收藏最具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6

「元」「寶」閃婚》寶來證走入歷史 白家第二代第一手告白 白介宇:放下重擔,並沒砸了這塊招牌

2011-4-18  TWM




元大金購併寶來證,為台灣證券史寫下新頁,也意味白文正時代走入歷史。就在宣布購併寶來後的第一個上班日,寶來證執行董事白介宇接受專訪,談父親及告別寶來品牌的心路歷程。

口 述.白介宇 整理.歐陽善玲三年前,父親辭世,家族曾經慎重地討論,白家是不是乾脆從此淡出寶來。我對公司有一定的情感,知道人才是寶來最大的資產。很多 人留在這裡,是因為我父親;父親不在了,這盤沙就會散。當時我很堅持,要先凝聚內部力量,將公司人才團結起來。更重要的是,當年,父親是含著一股怨恨離 開,如果白家直接宣布淡出,股票賣一賣,社會觀感會如何?我的下一代會怎麼想?我不希望父親辛苦創造的基業,最後留下一個罵名。

因此,對於 整併,過去我的想法是被動的,總希望能自己經營。但這三年,往返大陸時間頻繁,給我最大感觸是,「台灣金融機構真的是小了點。」沒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公 司,可以到對岸,甚至是國際舞台發展。而寶來擁有很強的品牌與人才;於私,我不是沒想過可以自己經營,然後看看能否突破現有瓶頸,但覺得好像又少了什麼, 其實就是規模。

就主管機關的立場,「台灣金融整併勢在必行」,我在心情上也開始調適、轉變,告訴自己,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跟任何人談。寶來被合併後,綜效變大,不論對股東或員工來講都是好的。經過多方考量,我開始說服董事會,表示合併對大家都有利。

很 多人會問,對寶來有興趣的不只元大金、開發金,不過真正具有合併綜效的,大概就是這兩家。在此之前,我對開發辜家、元大馬家都不熟悉,也沒有任何成見。寶 來是在財顧公司建議下,把優先協商期給了元大。主要考量,是為確保合併案順利成功,因為董事會通過後還要面對股東會,而元大與寶來股東結構相近、雙方股東 有部分重疊,最後才做出這個決定。

先前,市場上有很多傳聞,就連旺旺都傳要購併寶來。我不是怕市場派介入,畢竟市場機制無法擋,只是不希望寶來淪落到經營階層四分五裂。如果上面經營層是破碎狀態,員工會怎麼看這家公司,寶來股價又會到什麼價位?

當年是為了父親的榮譽與社會責任,留在寶來繼續打拚;現在選擇把重擔放下,而且是放得很漂亮;三十六個月的員工保障期,可說是前無古人;價格部分,二十二.九元也絕對不是賤賣。現在,我輕輕地將寶來放下,很完整、漂亮地寄託到一個好平台,我沒有砸了這塊招牌。

我是吃寶來的飯長大的,情感上有濃厚的不捨。但是寶來畢竟是我父親的榮耀,不是我的榮耀。未來我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光環,往資產管理方向發展。以過去寶來在新金融商品的發展技術,相信可以將成功的經驗複製到兩岸三地,甚至世界舞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0

歷史學家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自古有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2595.html

7

月1日,2011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評選活動隆重啟動,這是繼2010年首創了「仁商」概念後,第一財經再一次啟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評選活動,正式將「仁商」確定為該項活動的核心關鍵詞,並以「信達天下」作為2011年度主題。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何謂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是企業為慈善捐了款就是有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 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 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然而,現狀並不十分理想。隨著「塑化劑」、「染色饅頭」、「瘦肉精」等多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公眾已對食品安全產生憂慮,甚 至爆出「我們今天還能吃什麼」的話題。這些都源於某些企業經營中的短視行為。

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認為中國企業和商界發生的諸多違背誠信,不講質量標準,甚至很多觸及底線等問題,都是 不盡社會責任的問題,從管理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機會主義,是一種管理層的機會主義,機會主義形成的原因從邏輯上看,主要是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

一個個實例無不證明我們對商人「無奸不商」的看法,但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在出席「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啟動儀式上卻語出驚人, 稱中國商人自古以來就具備社會責任。錢文忠說的有根有據,自古就有商人弦高智退秦師的故事。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國大軍準備偷襲鄭國,當時弦高正要去賣 牛,看到大軍向鄭國潛行於是自稱鄭國使臣,說道:「我國國君知道你們要來,派我來犒勞大軍。」並將自己的牛獻給秦軍,秦軍誤以為鄭國已有所防備,就放棄偷 襲的念頭轉而攻打滑國去了。弦高為挽救自己的國家而放棄了自己的私有財產,顯示出我國古代商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范蠡也是中國傳統歷史當中著名的「仁商」。他曾經幫助越國滅掉吳國,離開越王后便改名換姓做了商人,獲得巨大財富,之後又將財富分散給親友鄰里。像范蠡這樣承擔了重大社會責任的「仁商」歷史上還有很多。

錢文忠認為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商人自古就具備社會責任這個傳統,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中國傳統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資源,企業家和財富不僅能擺 脫負面的形象和價值,而且還是實現道德載體或者說是道德的組成部分,企業家或商人和士大夫一樣,財富和知識一樣,都是推動社會前行發展的車輪,我們也可以 從中國傳統的文化當中重新認識發掘企業和財富的正面價值,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富」和「賢」兩個價值。對於讀書人來講沒有必要有「富」的價值,但是一 般人認為讀書人應該「賢」,但現在讀書人不一定「賢」,那企業家比較難,起碼承擔兩個價值,一個「富」一個「賢」。套老百姓一句話「富而仁」。錢文忠建議 中國企業家有空讀一讀日本近代產業先驅,工商業的精神領袖澀澤榮一撰寫的《論語和算盤》,澀澤榮一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日本產業經濟的最高指導者」 以及「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在這本書中,澀澤榮一論述了「論語」與「算盤」的關係,他認為「論語」講的是仁義和道德,而「算盤」代表的是「精打細算」的 「利」,但是兩者並不矛盾。傳統觀念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例如中國儒生認為「為富不仁」,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也說「所有的商業皆是罪惡」,這樣的觀 點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孔子並不鄙視富貴,只是認為人不能見利忘義,不要取不義之財。澀澤榮一希望通過《論語》來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懂得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可以放手追求「陽光下的利益」。經營和致富的根源在於:依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手段」,致富才能持續。

錢文忠解釋作者希望商人一手「論語」一手「算盤」,一手是「富」一手是「賢」,提倡「士魂商才」的觀念,這裡的「士」錢文忠解釋是指武士道的「士」,我們可以理解為士大夫的「士」,商人要有士大夫的靈魂和商人的才華。

錢文忠認為今天的商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反思自身,反思和自身相關的傳統,從中尋找歷久彌新的資源,努力有意識地使自己成為「士魂商才」的領袖, 錢文忠說﹕「 『士魂商才』是我能夠找到的對商業領袖或者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好詮釋,如果我們這個民族能夠擁有多一點『士魂商才』的人,我們的民族就能成為一個強 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4

國產機床的歷史機遇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806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