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紅的懶人投資保單 小心配息配到本金 三招教看「類全委保單」是否合格

2015-07-06  TWM

有「懶人投資保單」之稱的類全委保單,一張接一張推出,說明會座無虛席,規模已突破二千億元大關,成為保險市場的當紅炸子雞。問題是,保戶們真的知道自己手上這張類全委保單的操作績效是否合格嗎?

撰文•蔡曜蓮

根據壽險公會發布的投資型年金保費收入統計,今年一到五月的保費收入和去年同期比較,成長了五三.三%,成長增速皆拜「類全委保單」熱銷所賜。

類全委保單是指保險公司委託投信公司代為操作、管理的投資型保單,這類保單至今已經超過一百五十檔,整體規模也突破二千億元新台幣。

相較於傳統投資型保單連接的基金一旦市場風向轉變,保戶若不主動轉換標的,往往導致投資失利;類全委保單則委由專業經理人代操全權委託帳戶,幫保戶選擇基金並代為操作,與國內早已行之有年的「組合式基金」頗為類似。

組合式基金又稱為「基金中的基金」,它並不直接投資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而是以購買不同的基金作為投資標的。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的組合式基金規模約一千四百億元,大約占國內投信投顧業總管理規模的四%。

專家幫你操盤

仍然必須定期檢視

組合式基金不受投資人青睞的主要原因,在於投資成本過高!投資單一基金已須付出可觀的管理費與保管費,投資組合基金,則額外再付給幫你管理基金的公司一%至二%不等的管理費與保管費。

那麼,為何性質相近的類全委保單會這麼紅火?說穿了,就是抓準台灣人對於「固定配息型產品」的偏好。

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如果民眾的目的是投資、單以累積資產的角度出發的話,這樣的資產配置並不划算,除了隱藏的交易成本,還多了壽險的成本;但對於想兼顧投資與最低的壽險保障功能的民眾來說,類全委保單倒是不錯的選擇。」法國巴黎人壽資深經理黃英棋強調,雖然類全委保單有專業經理人代操,好處是讓保戶檢視的頻率降低,不用亦步亦趨跟隨大盤走勢,但每季、甚至每半年檢視績效,仍是必要的功課。

二○一五年市場在希臘危機與美國升息議題的驚濤駭浪下,走到了年中的分水嶺,正是擁有類全委保單的民眾檢視過往半年績效的好時機。

眉角一:檢視管道

從對帳單、網站找四大指標保戶要知道手上這份類全委保單的績效表現,有幾個管道,首先,保險公司一般會每季寄發「保單帳戶價值對帳單」,部分保險公司會提供電話查詢服務;或者更方便的,根據金管會規定,保險公司的網站上都會揭露相關資訊,甚至可下載月報了解更多帳戶的操作細節。

了解有哪些管道可獲得必要的資訊後,接下來要問的就是:我該怎麼檢視手上這份類全委保單?

其實,金管會還未針對類全委保單必須揭露的資訊訂立嚴格的規範,因此各家保險公司在網路公布的資料也就略有出入;大致來說,有四個較普遍的指標,保戶必得留意——資產撥回、報酬率、淨值走勢、波動度。

黃英棋表示,現有的配息可分兩類:「固定撥回率」及「每單位固定撥回金額」。

前者是以淨值當作撥回率的分母,定期提撥固定比率的淨值配息,假設撥回率設為○.五%,若淨值為十二元,就是提撥十二元的○.五%。

後者是每期每單位提減撥回固定比率金額,某些保單會設提撥的淨值下限,跌破一定淨值後,不提撥或者減少提撥率。

舉例來說,法國巴黎人壽委託野村投信代操的環球穩健投資帳戶就設計淨值八元以上,每單位資產提撥金額為○.○七元,一旦淨值跌破八元,每單位資產提撥比率將降至○.○五元。保戶可點進保險公司網站上資產撥回的公告查詢,核對保單究竟有沒有穩定配息,配息金額的起伏又是如何。

眉角二:撥回率高不一定好

配息有可能配到本金

如果每期都有現金流入,保戶心底肯定笑呵呵,但請注意,提減撥回的金額,有可能是本金!

宏利投信投資長王彥傑解釋,目前不少類全委保單都在競爭撥回率的多寡,但高可不一定好,因為保單的撥回率和投資報酬率是不同的概念,「保戶一定要注意撥回是不是來自本金,但現在類全委沒有規定要揭露這項訊息,唯一能看出端倪的指標就是淨值。」由於保單第一基準日淨值十元,如果淨值長期低於十元,就表示保戶收到的配息,都是自己口袋掏出來的錢。

除了注意配息是不是配本金以外,其次,報酬率是否符合保戶的預期,也是重要檢視項目。基本上,保險公司的月報都會列出提撥前的報酬率(也就是本利和的概念),有時資產撥回前的報酬率是赤字,但考量以往配息金額後,總報酬率仍可能是正的。

目前市面上類全委保單的配息率大約介於五%到七%,只要報酬率落在這區間,淨值就能維持正值;但如果總報酬率遠遠高於七%,也千萬不要見獵心喜!

王彥傑表示,如果報酬率多過當初設定的目標,其實,極可能是保戶承擔了過多不必要的風險,「如果經理人賺了兩成,你可以高興,可是也要擔心,當市場往下走的時候,他的績效也可能比較差。」王彥傑建議放在類全委保單的資金,應首選可承受的波動度,其次才是報酬率。

至今金管會尚未規定波動度必須強制揭露,部分保險公司並無公開資料可查,復華投信副董事長李敬嵐表示,代操業者提供給保險公司的資料其實非常詳盡,「如果找不到相關保單的波動度,建議可聯絡當初購買保單的業務、理專,請對方提供保單帳戶波動度的數據。」

眉角三:掌握波動度

淨值暴起暴落表操作異常

然而,波動度如何幫你判別這是不是合格的類全委保單?

黃英棋表示,一般股票型基金的波動率約二○%,高收益債基金波動率約一五%,「如果類全委的波動率超過二○%,等於失去類全委的意義,那保戶直接買股票型基金就好了。」市面上的類全委保單大多是股債平衡,他因此建議保守型帳戶的波動率應該在一○%以內,積極型帳戶則介於一○%至一五%是可接受的標準。

王彥傑針對波動率提供保戶簡單判斷的準則,將淨值走勢圖中最高點和最低點相減,「以保守型投資人來說,最好淨值能控制在九元到十一元之間。」淨值走勢圖是所有類全委帳戶都會公布的資訊,圖示的重點還包含長期均值、走勢與市場參考指標的差異。

若波動度控制得當,保單的淨值走勢會是相當平緩的,如果線圖呈暴起暴落的銳角,保戶應該提高警覺。

另外,保戶也可留意市場走跌時,淨值跌勢有沒有比市場參考指標和緩?若是淨值線超過兩年的走勢都在九元以下徘徊,「代表帳戶的操作管理有問題,保戶是需要擔心的。」王彥傑提醒。

做完以上功課後,如果手頭的類全委帳戶頻踩紅線,則可考慮替換。只是轉換時,若有幣別差異,則須額外考慮匯差風險。

大部分的類全委保單,都有提供保戶有限的免手續費轉換標的的服務,王彥傑則提示民眾手續費外,一般帳戶仍有收取管理費(或稱經理費)、保管費等,管理費多落在一.二%至一.八%,保管費依各家規定不等,部分業者甚至未收取保管費。這些費用長期累積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畢竟保單一繳就是三、五年起跳,甚至十年。

類全委保單的帳戶績效這樣查——以中國信託人壽為例

步驟1

進網站首頁,依序點選「投資理財」→「一起發投資理財網」

步驟2

點選「選擇商品名稱」,從下拉式選單找到自己的保單

步驟3

點選保單,可見代操帳戶列表

步驟4

進入所屬帳戶後,點選「資產撥回」公告,保戶可於此查核保單是否穩定配息

步驟5

若點選淨值表,可檢視帳戶歷年來的淨值走勢是否平緩、淨值最高點與最低點的差距

步驟6

部分保單月報可見大盤參考指標與淨值走勢比較,保戶可留意當大盤走降,代操帳戶走勢有沒有比大盤平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31

迷信高配息率?當心買基金賠本金

2015-08-17  TCW

基金配息後,對投資人而言,到底是賺或賠?划不划算?這個問題,金管會已公開示警多次,近日終於出手,並責成投信投顧公會加強查核,要求統一以單利來計算配息率。

依現行規定,基金廣告上須列出年化配息率及報酬率,並說明計算方式,但長期以來,各家計算年化配息率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用複利、有的用單利計算,由業者「自由心證」,甚至採用對自己有利的公式,算出被高估的配息率。

金管會指示投信投顧公會,必須統一基金配息的計算公式,一律用單利計算;境外基金在台的總代理,也必須負責與境外基金協調清楚。

基金配息率計算方式混亂,金管會出手整頓,除衝擊到國內規模約兩兆元左右的固定收益型基金外,也間接提醒投資人一件事:過去你看到的配息率數字,可能是被美化過的,不代表真正的獲利。

亂象一:配息高反沒賺

投資越久,越多本金被挪用

「這樣讓市場更透明,大家都一樣,比較單純。」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觀察指出,目前國內基金的計息方式,確實標準不一,但不少業者為了讓配息看起來更優渥,會使用複利的計算方式,對投資人不盡公平,此後這種狀況將可獲得改善。

但事實上,除了單利、複利的問題外,基金的配息率計算方式,還有其他你想像不到的陷阱。

一般固定收益型商品的計息方式,可區分為兩種:一是配息值(金額)固定,一旦投資標的利率水準變動,配息值也隨之調整;另一種則是強調配息率,每月或每季按固定利率來計息,發放給投資人,不論哪一種,基本上都要加個但書:「配息可能來自於本金。」

這正是固定收益型商品最被詬病的一點,配息來自本金,代表該基金的投資獲利不佳,無法從資本利得配息給投資人,只好動用本金,對投資人來說,只是從左手換到右手。

也因為不少固定收益型產品的配息來自本金,多年來將資金停泊在高收益債基金的投資人,尤其該留意一件事:除非在過去投資期間,基金淨值大幅提高,本金有顯 著成長,否則在美國升息趨勢確立、債券價格將走低的情況下,配息水準若維持在一樣的高檔,代表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配息來自本金,與後來才相繼加入的投資人 相比,你將蒙受相對高的本金虧損。

瑞銀投信投資長張繼文舉例表示,往年標榜配息率八%以上的高收益債基金,隨處可見。近年來,市場利率往下走,導致債券型基金的利息收入越來越微薄。照理來說,今年才投入的投資人,以正常的市場水準來計息的話,配息率應只有六%左右。

只不過,業者為了持續吸引新進資金,仍會標榜八%配息率不變,這背後代表的是:投資越久、投入越多部位的人,會有越多本金被拿去配息給自己和其他新進投資人,倘若基金淨值未增加,長期投資人反而可能失去更多本金。

亂象二:各家各有算法

單月配息高竟美化成一年

不只如此,某些業者計算配息報酬率的取巧程度,可能不是投資人所能想像的,像是從淨值基準去動手腳、挑選最高配息率,來直接當成該年累計配息率。

張繼文以簡單數據舉例,假設某檔基金淨值十元,配息一元,照理來說,配息率應是一元除以十元,也就是一○%,但某些不肖業者,將扣掉配息後的九元當作分母、一元當分子來計算,如此一來,配息率就超過一一%。

另一種方式是,假設一檔基金淨值為一百元,一年當中有十一月均配息○?五元,配息率為○?五%;其中一個月因為收息較高,配了一元,配息率來到一%,有業者竟直接將一%年化,也就是一%直接乘以十二個月,對投資人宣稱「一年累計配息一二%」。

以上種種例子,皆足以說明,為何「高配息率」往往是裹著糖衣的毒藥,金管會不得不加以管制。

多少配息率算合理?

比定存利率高2倍須留意

先機亞太股票基金富盛產品暨行銷部副總經理劉振璋指出,投資固定型收益商品,不要只看配息率,更應留意對帳單列出的總報酬數字,也就是配息率加上資本利得(或利損),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

這樣的提醒很實際。若列出規模前五大全球高收益債券型基金,細究後會發現,當中有一半左右,今年以來整體報酬率都是負值,顯見不是配息率多少,你就賺進多少。

若你手上基金是標榜配息率,想留意目前的配息率是否合理,孫可基提供一個參考標準:一檔基金的配息率若高於四%到五%,他就會提高警覺。「定存也不過一%、二%,三%就算很高了,一旦比定存高兩倍以上,我就會留意:怎麼操作的?怎麼計算的?是否配到本金?」

當然,配息率是否過高或過低,主要仍視投資組合而異。張繼文舉例說,假設某檔基金投資標的以美國投資級債券為主,配息率應當在三%到四%之間,若高出此數值太多,配息就極可能來自本金。因此,不要被「高配息」所迷惑,才不會到最後賺了配息,卻賠了本錢。

【延伸閱讀】配息率越高,報酬率不見得高—規模前5大全球高收益債基金

●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規模(億元):209.28

年化配息率:7.99%

今年來報酬率:-0.18%

●摩根環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規模(億元):64.87

年化配息率:7.00%

今年來報酬率:1.79%

●鋒裕基金-環球高收益

規模(億元):29.17

年化配息率:6.83%

今年來報酬率:0.14%

●PIMCO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規模(億元):38.67

年化配息率:4.38%

今年來報酬率:2.23%

●NN(L)環球高收益基金

規模(億元):54.44

年化配息率:3.37%

今年來報酬率:-3.03%

*互相抵消後等於沒賺

註:報酬率統計至2015/8/6、基金規模以新台幣計價,統計至2015/6/30

資料來源:Morningstar、上述業者官網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62

所有的資產都是本金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tas.html

    老朋友Y,這次股災大盤跌至3000點那會兒,差不多還有一倍贏利,他遂撤出一半資金(投入的本金),長籲一口氣,安心踏實下來。

    “要是你不動的話,現在贏利還要多呢!”今天,我們說他。

    “保住本金要緊!巴菲特告誡的!”老朋友Y一臉嚴肅地說。

    本金部分的錢與贏利部分的錢莫非是兩種不同的錢?保住本金非得取出投入的錢才行?以後只用贏利部分的錢鼓搗鼓搗?

    人們常常會把錢放在自己不同的心理賬戶里,比如,對待工作上掙來的錢特別愛惜,而把賭博贏來的錢則不當錢似的,亂花一氣。這也就是為什麽賭棍最終都會變成窮光蛋的原因。現在,朋友Y顯然把股市里的錢分成“本金”與“贏金”,前者好比是辛辛苦苦掙來的工資及獎金,須要落袋取出,生怕跌得沒了;而後者則像賭來的錢,覺得是額外所得,留在股市里,贏虧都能坦然面對。難道它們是不一樣的錢嗎?巴菲特什麽時候采用過這麽個辦法來保住本金的?我的媽呀!

    其實,錢是等價的,其本質屬性和價值與來源無關,辛辛苦苦掙來的、生意場上賺來的、低頭哈腰討來的、人家支援送來的、前輩遺留下來的、家里節省下來的、貸款融資借來的、手氣不錯賭來的……統統都是一樣的,所以應該一視同仁才是。不然的話,你為保住本金而撤資,也就一定不會努力增加投入,這樣下去勢必就會影響複利增長,結果浪費時間,造成投資收益減少。是不是?心理賬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把錢分別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里其實是一種錯覺(參見本人小文《閑侃“心理賬戶”》)

    “那麽如何對待做股票的錢呢?”朋友問。

    “因為賬戶里所有的資產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無論什麽時候都應把它們全部當作為本金;又因為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所以,任何時點都是本金起始點。”我說,“只有這樣看待,我們才會重視和認真對待每一分錢和每一筆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21

【隊長熱線】推介三本金融史書籍

(歡迎各位於commentspost to pageinbox提問,除隊長的腰圍等一級國家機密外,必定知無不言,謝謝!)

網友Sui Shing Lung問: 你係講英鎊退出歐洲貨幣機制?BTW有冇金融史書介紹?除咗The Ascent of Money



閣下的問題謹覆如下: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塔雷伯 (N. N. Taleb)在訪問時曾表示,他請助手時,除專業知識外,最注重是應聘者對金融史的認識,尤其是史上最慘烈的挾倉事件(squeezed),方能避開一鋪清袋的結局。

近來的瑞郎風雲,就是好例子,五分鐘內大量戶口氣絕身亡,全無任何反應和逃生的機會,應驗了資深交易員語重心的勸告:無限大的錢,乘以零,還是零。不懂如何應對「黑天鵝事件」,投機的時間夠長,一鋪爆倉或極重創的機會將會極大。

特此推介以下書籍:

(陸譯簡體:1907完美風暴︰1907大恐慌和金融危機的根源 布魯納‧布魯納 肖恩‧卡爾)

李佛摩(Jesse Livermore)沽爆華爾街一舉成名之役,要摩根派人傳話,希望他能本著愛國之心,停止造淡,就是發生在1907年。當日市場資金枯歇,買盤全無,無法止蝕,好友全滅。



成因是有銀行挪用資本,炒賣股票出事,引發銀行擠提,股市暴跌。看過本書,你會發現「理財產品」,原來在一世紀前已出現,對引發金融危機,例必「功不可沒」。最近的例子,是2007年的迷債。也會明白,一件看似芝麻綠豆的事情,怎樣會滾雪球般,極速令整個系統崩潰。

When Genius Failed: The Rise and Fall of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陸譯簡體:拯救華爾街: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崛起與隕落 羅傑‧洛溫斯坦)

當年自稱「炒爆地球」的對沖基金LTCM,一夕滅亡,並拖累華爾街眾大行,一齊蝕到入肉,最終要聯儲局出手打救股市。LTCM的話事人,是一眾資深交易員,外加一羣諾貝爾獎得主,據說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精英聯盟,其實是幾十倍槓桿「大注博雞糊」的老散,看錯時,不但不止蝕,甚至不停溝淡的「冒險家」。結果,亞太金融風暴,加俄羅斯債務違約,令這金融鐵達尼極速入水,再被眾大行圍攻光明頂,監生挾爆。

(台譯:總體經濟的聖杯:資產負債表衰退啟示錄 辜朝明)

一個出口勁到無倫、地價炒上西天,超英趕美,被譽為「東方不敗」的強國日本,如何衰足三十年,怎樣掙扎,都無從復甦的淒慘故事。爆煲前,不論公司和個人,不斷借錢炒樓炒地,結果資產泡沫爆煲後,還債還足十幾年;加上盛平時,人工狂升,生產成本沒法下降,整個國家的產業,完全外流,只剩下不斷老化的人口,和天量的國債。

早看早明白,很可能我們會有幸目睹續集發生。一個特大的房地產泡沫一旦爆破,經濟元氣之傷,超乎常人想像。

閣下所講的The Ascent of Money,反而尚未拜讀,有沒有一些得意、有用的重點,可以分享一下?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教學篇】IB基本功#2 - 「市價成交」指令: http://on.fb.me/1I38nkn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名人堂 bloghttp://investhof.blogspot.hk/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26

當初為華大基因搶破頭!43家PE投了72億,現在卻至少23家本金浮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93.shtml

當初為華大基因搶破頭!43家PE投了72億,現在卻至少23家本金浮虧!
蘇龍飛 蘇龍飛

當初為華大基因搶破頭!43家PE投了72億,現在卻至少23家本金浮虧!

PE投資華大基因一案,鮮活地折射出了這個行業的眾生相。對項目的熱切追捧下,投資機構可以不惜拋棄本該有的嚴謹及風控手段,可以接受過高的估值,可以免去融資方需要提供的商業計劃書,甚至可以不做盡職調查,腦中只剩下了搶籌、跟投、傍大款……總之投進去了就是勝利。行業之浮躁,赫然在目。

潮水退去之後,究竟誰會裸泳呢?

過去4年內,超過50家投資人(含中途退出者)通過關聯、非關聯的方式,為入股華大旗下的華大科技、華大醫學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其中包含紅杉、軟銀、雲鋒基金、光大控股、深創投等知名機構。

72.15億元投資額中,在華大控股獲得42.96億元套現之余,投資方卻是落得整體浮虧。除去中途退出者,最終留存下來的投資人達到43家,其中至少23家投資人出現本金浮虧。

投資人出現浮虧的原因是:融資之後,遭遇同行強勁挑戰、市場份額受到擠壓的華大基因出現營業收入微增、凈利潤下滑的局面,使得其IPO募資的預計估值,較最後一輪私募融資時的估值大幅縮水超過50億元。

華大基因,這家當初被VC/PE們視作香餑餑而紮堆爭搶的生物企業,眼下並未給他們帶來預期中的超額回報,甚至出現浮虧,越發折射出投資人們當初以超高估值搶入股的不冷靜,以及對後市的過分樂觀

經歷一年有余的上市傳言飄飛之後,有著“全球最大基因測序公司”之稱的華大基因,終於叩響了A股創業板的大門。

自嶄露頭角以來,華大基因就頗受爭議。贊譽者認為其是“生物界的騰訊”,有著強大的生物學領域創新技術;看淡者則認為其僅僅是“基因界的富士康”,一家基因測序的來料加工企業而已。

生物技術系當前最前沿的科技領域之一,而基因技術又處於生物科技的金字塔之尖,它並不像傳統行業那樣被人所熟知,這更強化了華大基因的神秘性與爭議性。在神秘與光環的籠罩下,華大基因一度在相當程度上似一個神話般的存在。即便是專註於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人,多數可能也“不太看得懂”。

華大基因引進投資人之時,超過50家(含中途退出者)VC/PE先後紮堆跟進,而估值的話語權卻始終掌控在以其創始人、董事長汪建等為代表的華大一方。

隨著華大基因招股書申報稿的發布,汪建的百億身家基本得以坐實。但同時,詳細的財務信息披露之後,華大基因“中國最牛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光環似乎也有所暗淡。

摸索與輾轉

帶著民營科研血統的華大,於1999年創辦之後可謂命運多舛,先後棲身於北京中科院、浙江杭州、廣東深圳。其2007年輾轉落戶深圳之後,《深圳商報》、深圳新聞網等本地媒體成為傳播華大基因威名的先鋒,助其逐步打開知名度,嶄露頭角。而後續外界對華大基因的褒貶爭議,則進一步推動了其知名度的提升。

落戶深圳之前,華大基因一件引人矚目的業績是,汪建攜團隊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並負責其中1%的基因測序任務。這甚至成為了中華世紀壇300米長廊雕刻的7000條歷史事件之一,汪建曾對媒體提及,“最後一條(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俺哥們兒幾個幹的”。盡管如此,華大基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未找到合適的科研項目的產業化方向。

雖然人類基因組計劃於1998年啟動時就展現了壯闊的前景,且效率提升了10倍的毛細管基因測序技術於同年問世,但是昂貴的測序成本還是令普通的科研機構望而卻步。

直到2006年,第二代基因測序儀誕生,由於其測序能力百倍提升,測序成本卻下降百倍,形成“超摩爾定律”之勢,令汪建看到了基因測序的商業化前景。於是,華大決定批量購買新一代的測序儀,從事基因測序的商業服務。

也正是這個時點前後,華大基因徹底脫離了中科院體系,回歸“民營科研”的身份,並將大本營南遷深圳。關於脫離中科院體系的原因,汪建等人曾解釋,一方面批量的基因測序需要人手,中科院編制無法容納;另一方面中科院不可能同意購買大批新機器。

不管原因如何,回歸民營的華大基因,得以擺脫體制約束,輕裝上陣

業務模式確立與拓展

長期以來,基因測序都是生物科研的一個輔助性環節,測序儀的主要需求方也都是科研機構。但對於很多科研機構來說,基因測序並不需要頻繁進行,更多只是間或性需求,專門為此配置昂貴的測序儀,從成本考量並不劃算。

因而,批量購入測序儀之後的華大,很自然地誕生了第一個創收業務:為國內外的大學實驗室、政府科研機構、醫藥公司等有相關研究需求的單位,提供個性化的基因測序服務。從華大基因招股書的披露來看,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煙草總公司、牛津大學、荷蘭內梅亨大學、全球制藥巨頭默克集團等,都曾出現在其歷年前五大客戶名單之中。

科研測序服務一直都是華大的重要收入來源,即便後來地位有所下降,到2015年上半年,在華大基因總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超過40%。

科研類的基因測序業務上規模之後,一家專門的子公司—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華大科技”)應運設立,其由深圳市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控股”)持股95%,深圳華大農業與循環經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農業”)持股5%(圖1)。

a1

緊隨科研測序之後,華大基因又向臨床領域的遺傳性疾病的篩查延伸。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的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5.6%,其中遺傳性疾病是導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如果通過基因測序手段,能夠提前準確檢測出胎兒有攜帶致病基因、染色體異常、基因缺失等遺傳性疾病,則可以終止妊娠以有效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

針對產前的遺傳疾病篩查,華大基因稱之為“產前無創DNA檢測”。在這方面,華大基因首先展開的是針對唐氏綜合癥(又稱先天愚型,是由於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而導致的疾病)的產前檢測:通過抽取5毫升母體血液來檢測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癥。相較於醫院普遍實施的介入式羊水穿刺技術,產前無創DNA檢測是一項無創檢查;並且,選擇羊水穿刺檢測的孕婦會面臨0.5%的流產風險,而產前無創DNA則完全沒有這方面問題。

除了唐氏兒篩查外,產前無創DNA檢測還可對胎兒是否患有愛德華氏綜合征、帕陶氏綜合癥、地中海貧血、先天性耳聾等染色體異常類疾病進行排查。

2010年1月,華大從國開行獲得6億元貸款,一口氣購買了Illumina公司(ILMN.NSDQ)的128臺性能更高的HiSeq2000測序儀;在測序能力大幅提升之後,同年7月,專門從事臨床醫療檢測的華大基因醫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醫學”)宣告成立,其由華大控股持股68%,華大投資(有限合夥)持股32%(圖2)。招股書披露,截至目前,華大基因已經與國內800余家醫療機構進行臨床合作,其中三甲醫院100余家。

a2

出讓華大科技股權,融資13.98億元

為了提高在測序儀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並降低測序服務成本,華大控股於2012年9月宣布對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GNOM.NSDQ,以下簡稱“CG公司”)進行私有化並購。2013年3月18日,交易額為1.17億美元的該項收購正式完成,華大從而擁有了自主產權的DNA測序儀。

為了籌集收購CG公司的資金,汪建宣布出讓旗下企業股權進行融資,而在此前,整個華大從未進行過股權融資。

此時的華大基因早已聲名在外,因而獲悉其意欲融資的各路VC/PE聞風而動,幾乎踏破了華大總部的門檻。據當時的媒體報道,接近華大基因的人士透露,“國內知名的機構都有去做過調研,大大小小有五六撥,說上百家一點都不誇張,最後確定的16家機構當時是組團去的”。

當時華大控股下設兩塊經營性業務,即主要從事科研測序的華大科技及主要從事產前無創DNA檢測的華大醫學。從當時的收入規模來看,華大科技遠高於華大醫學,但眾投資人更看好華大醫學的市場空間,因而更加希望入股華大醫學。

針對投資人的意向,華大醫學的估值被定為100億元,而華大科技的估值落定在33億元,而且汪建曾自稱不容投資方討價還價。對於剛剛起步、收入基數還很小的華大醫學而言,100億元估值顯然無法令眾投資人接受。於是,眾VC/PE們退而取其次,選擇了入股華大科技。

曾有華大的投資人對媒體透露:“華大第一期投資的那個公司(華大科技),我們其實都不是太看好,它是科研性質,類似於B2B業務,空間會小一些,因為這並不是多高難度的東西,主要依賴技術含量高的設備。凡是投華大科技的,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希望以後能伸手投資華大醫學。”

華大事後對外披露的消息是,出讓華大科技42%的股權,整體融資13.98億元。工商資料顯示,華大科技於2012年12月24日及2013年3月26日進行了兩次股權變更,共計引入20家新股東。這兩次股權變更最終的結果是:紅杉、光大控股旗下醫療健康基金等12家投資人出資7.98億元受讓華大科技的老股(由華大控股出讓),獲得24.95%股權;雲鋒基金、遠創基因投資等8家投資人增資6億元認購華大科技的新股,獲得15.63%股權(圖3)。

a3

在此次交易中,華大控股借著出讓華大科技的股權,套現了7.98億元,這筆資金正好足夠用於收購美國CG公司。華大控股收購CG公司需支付的1.17億美元對價,按照當時1美元兌6.35元的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約為7.43億元,再加上為此收購支付給各方的中介費與顧問費,與華大控股出讓股權套現所得的7.98億元大體相當。2013年3月18日,華大控股完成對CG公司的全額收購。

此外,華大科技此次引進股東比較異常的是,投資人受讓舊股的價格與增資擴股的價格並不一致。紅杉等12家投資人受讓舊股時,是按照每單位註冊資本270元的價格出資;而雲鋒基金等8家投資人獲得新股時,是按照每單位註冊資本324元的價格出資(表1)。

a4

當時華大科技註冊資本1000萬元,按照單位註冊資本270元計算,舊股合計估值27億元;雲峰基金等8家投資人增資之後,註冊資本增加了185.1851萬元,按照單位註冊資本324元計算,正好6億元。因而,增資之後的華大科技合計估值33億元。

這種一批投資人在同一時點談妥的交易,入股價格出現差異的情況,在現實交易中較為罕見。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如果出現這種入股價格的差異,投資人都會願意選擇花270元的單價去買舊股,而不會選擇花324元的單價去買新股。

所以,這個交易價格按照通常的商業邏輯,實屬難以理解。

融資交易背後的強勢汪建

如果一定要給這個異常的交易價格一個解釋,那麽很大可能或是在整個融資交易中,基本都是華大處於強勢地位而投資人處於弱勢地位。面對蜂擁上門的投資機構,華大可以像選秀一樣從容地挑選投資方,其強勢就不難理解了。

科研出身的汪建,一度也表達過對資本的排斥:“我對錢是有陰影的,資本是逐利的,過早地引入資本勢必會影響華大的自主科研方向。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科學推動,而不是錢推動的。”

汪建之所以引進資本,在他自身看來乃系形勢所迫。“我們原來一分錢資本(投資)沒有,誰來(談投資)我們就財大氣粗把人家罵出去。現在要收購,錢不夠了,割點小肉出去,把子公司賣40%換了14個億。”

關於華大乃至汪建在交易中的強勢地位,有幾個側證:其一,企業的估值不容投資人討價還價;其二,時任華大投融資負責人的熊力也表示,“直到融資結束,我們都沒有一份(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其三,不接受對賭,汪建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保證(融資子公司)達到今明兩年利潤目標、後年估值100億元,其他的就不要管我了。他們(投資方)要求給高管點股份,說這樣會穩定。我說少給我來這套,你看穩定了我就把他調到別的部門去了。他們沒辦法。我們非常強硬,你說了不算我說了算。華大這麽大,隨便給它擠一點兒完成任務就完了,誰跟他玩兒那個(對賭)遊戲。你要的是回報,對吧,所以你不要管華大內部的事情”。

此外,在融資談判中汪建跟投資方拍桌子的軼事也流傳在外。萬科主席王石與汪建私交甚好,其女友田樸珺曾專門撰文提及汪建:“他是我見過唯一一個敢對投資人拍桌子咆哮的人,聲似洪鐘,勢如猛虎,大有氣吞山河之姿。”王石本人也曾勸過汪建:“你是讓別人給你投錢,你這樣別人怎麽投?”

一位投資人也談及其對汪建的愛恨交加:“跟老汪打交道是一段痛苦的過程,無論我們怎麽說,他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對老汪又愛又恨,他絕對是華大的精神領袖。還有一句玩笑話,華大最大的風險就是老汪,我們怕他出昏招。”

眾星捧月之下的估值高企

但強勢歸強勢,華大的利潤並沒有實現超常規增長。曾有不同媒體報道稱,華大的營收在2010年即突破10億元,預計2012年將達到20億元,凈利潤將達到2億元。但相關媒體並未指明這些營收數字是華大的整體業績,還是旗下某一子公司的業績。

而汪建親自對外透露的數字,比媒體所報道的數字還要高。2011年5月,汪建在雲南科技大講壇上透露,2010年華大收入達到了10億元,計劃2012年達到100億元。

2012年之前,華大內部的核心創收業務還是科研測序服務,也即,華大科技的營收應該占整個華大的大部分。假設該等財務業績數字都是由華大科技創造,按照媒體報道的預計2012年凈利潤2億元計算,其首輪融資的33億元估值,對應的市盈率為16.5倍,雖然略為偏高,但也算處於正常範疇的上限。

然而,此前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出自汪建之口的業績數據,都高出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一大截。華大基因招股書顯示,華大科技2013、2014年營業收入分別為6.16億元、6.4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99億元、0.65億元(表2)。從華大科技收入來看,2014年較2013年微漲,而凈利潤則是大幅下降。

a5

按照華大科技2013年實現凈利潤0.99億元計算,其2012年末、2013年初完成的首輪融資估值33億元,對應的市盈率超過33倍。這個市盈率倍數,在沒有對賭調節機制的情況下,顯然高於正常水平(首輪融資通常估值在8-15倍區間)。

2014年3月,華大科技完成了第二輪融資,中小企業基因(深圳)投資合夥企業(下稱“中小企業基因”)出資1億元獲得其3.03%股權(圖4)。按此計算,華大科技的投資後估值依然為33億元,扣除1億元的增資額,投資前估值為32億元,較首輪融資的33億元估值有所下降。

a6

如果按照華大科技2014年第二輪融資的33億元融資後估值,對應2014年的0.65億元凈利潤,其市盈率更是超過50倍。

如果說當初投資人願意接受沒有對賭的高估值,是為了獲得日後投資華大醫學的優先權,這個下註是否過於樂觀了?

華大醫學融資,估值異常再現

在華大科技之外,隨著主營臨床醫療測序業務的華大醫學之規模擴張,2014年5-6月,華大醫學也進行了首輪融資。在此次華大醫學引進投資人的過程中,此前入股華大科技的部分投資人,的確獲得了投資優先權。

工商資料顯示,華大醫學於2014年5月14日至6月13日進行了三次股權變更,共計引入22家新股東。這三次股權變更最終的結果是:金石灝汭、樂華源城等10家投資人出資14億元,從華大控股手中受讓華大醫學13.208%股權;盛橋新領域、南海成長等12家投資人向華大醫學增資6億元,獲得6.135%股權(圖5)。

a7

這22家股東中有部分為此前華大科技的投資人或關聯方,比如:入股華大醫學的深創投、榮之聯(002642)、紅土生物創投,此前也入股了華大科技;入股華大醫學的盛橋新領域投資,與華大科技的投資人盛橋創鑫投資系關聯方;入股華大醫學的有孚創業投資,與華大科技的投資人海百合投資系關聯方。

華大醫學此次引進股東的資本交易價格,與之前華大科技首次引入股東一樣出現差異。

不妨來看一下華大醫學此次資本交易的明細:2014年5月14日,華大醫學的註冊資本增加了208.24萬元,由8家投資人出資2.95億元認繳該等增資,按此計算單位註冊資本的價格為141.67元;兩天之後的5月16日,華大醫學的註冊資本又增加了183.93萬元,由6家投資人出資3.05億元認繳該等增資,據此計算單位註冊資本的價格為165.83元;一個月之後的6月13日,10家投資人出資14億元,從華大控股手中受讓華大醫學844.25萬元註冊資本,據此計算單位註冊資本的價格同為165.83元(表3)。

a8

這就意味著,華大醫學此輪融資中,增資擴股的價格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單價(單位註冊資本的價格分別為141.67元與165.83元),而投資人受讓舊股的單價與增資擴股單價的更高者保持一致。這種一批投資人在同一時點談妥的交易,入股價格出現差異的情況,在華大的融資歷史上又一次出現了。

資本交易的單價不一致則意味著企業的估值不一致。招股書披露,華大醫學“2014年3月開始引入外部機構投資者,並按照投資前約100億元的整體估值作為增資和轉讓的定價基礎”,但實際的交易並不完全如此。

2014年5月14日,投資人增資2.95億元,占增資後3.3542%股權,據此計算投資後估值為83.29億元,扣除增資金額,投資前估值只有略高於80億元。2014年5月16日,投資人增資3.05億元,占增資後2.8774%股權,據此計算投資後估值為106億元,扣除兩筆合計6億元的增資款,投資前估值正好100億元。幾乎同一時點的兩筆增資款,所對應的(投資前)估值並不一致。2014年6月13日,投資人出資14億元受讓華大醫學13.2076%舊股,據此計算整體估值也為106億元,扣除此前6億元的增資款,投資前估值也為100億元。

在同一時點上,不知華大究竟是如何說服不同的投資人接受企業不同估值的。

2012年下半年,華大首次對外融資之時,即對華大醫學報出了100億元的估值,投資人當時未有接受。一年半之後華大醫學正式融資,依然給出的是100億元的估值報價,投資人大體是接受了這個估值。

2014年6月,汪建在某創業大賽現場演講時說道:“去年和今年融了兩次,不許投資人討價還價。華大基因不變的天條是不給任何人打工,歡迎投資人加入,我們互為奴隸。誰要加入我們,就得按照我們的人生規則走,我們從來不排斥資本,但發展一定是創新驅動,而不是資本驅動。”

華大醫學首輪融資完成僅僅一個月之後的2014年7月17日,其中一家投資人—成都光控西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即蹊蹺退出。招股書披露,“成都光控將其持有的華大醫學0.5521%股權作價1元轉讓給華大控股”,從而徹底退出華大醫學。該等股份是其花費5000萬元認購而來的,不知為何旋即又僅作價1元回售給華大控股,這等於是憑白無故贈送了5000萬元給華大。一周之後,華大控股又轉手將華大醫學0.4717%股權,作價5000萬元轉讓給了華弘資本及騰希投資(圖6)。

a9

2014年11月,華大控股以其所持價值10億元的測序儀及配套試劑生產資產對華大醫學增資,占增資後8.6207%的股權。據此計算,華大醫學投資後估值為116億元,扣除此次增資的10億元(資產)以及前輪投資人增資的6億元(現金),恰好投資前估值為100億元。此次增資也使得華大控股在華大醫學的持股比例,從50.701%增加到了54.951%(圖7)。

a10

華大科技增長乏力,並入華大醫學

華大科技與華大醫學各自先後獨立融資之後,這兩家公司或應該是各自獨立謀求IPO,而華大控股則是以上層控股公司的方式控制兩家上市公司。曾有消息稱,華大科技計劃赴港上市,而華大醫學則於A股上市。

2014年6月,為了籌備華大科技的赴港上市事宜,部分投資人股東由境內法人持股轉換成了境外法人持股(表4)。

a11

但事與願違,華大科技的後續發展狀況不及預期,其獨立上市之路變得不太現實。財報數據顯示,2013年華大科技創造營業收入6.16億元,凈利潤為0.99億元;2014年其營業收入微增至6.45億元,凈利潤反而下跌至0.65億元;2015年上半年,其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至0.12億元。

與此有關的行業背景是,隨著測序儀器及試劑價格的下跌,科研機構自備測序儀器的性價比在逐漸提高,因而其自備儀器有增加的趨勢,隨之而來的便是華大科技來自科研機構的測序訂單增長放緩。

華大科技增長的乏力,意味著汪建此前口頭提出的業績目標未能實現。好在華大此前沒有接受對賭,否則其要向投資人賠上一大筆股份了。增長乏力之下,華大不得不與投資人商議,將華大科技並入華大醫學,並以華大醫學作為主體謀求IPO。於是,華大科技的部分投資人,原先轉成了境外法人持股的,又不得不恢複成境內法人持股。

2014年12月,華大啟動了華大醫學與華大科技的重組。華大控股及華大農業以其合計持有的華大科技57.6226%,對華大醫學進行增資,占增資後18.5268%股權。該增資完成之後,華大科技成為華大醫學的控股子公司,華大控股在華大醫學的持股比例也隨之增加(圖8)。與此次重組幾乎同時發生的是,景林景麒退出了華大醫學,將其持有的0.37%股權,以4730.55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南海成長及華弘資本。

a12

2015年上半年,華大醫學展開了新一輪的融資,引進了深圳和玉高林股權投資合夥企業(下稱“和玉高林”)、中國人壽等一批外部投資機構。招股書披露,此次引進投資人,“按照投資前華大醫學和華大科技全部股權價值,合計191億元的整體估值,作為增資和轉讓的定價基礎”。

2015年2月,趕在春節之前,華大醫學引進了最大的單一投資人和玉高林。其共計投資20億元,其中出資15億元對華大醫學增資,出資5億元受讓華大控股持有的舊股。增資與受讓之後,和玉高林獲得華大醫學10.9474%股權(圖9)。根據計算,和玉高林入股華大醫學的單位註冊資本價格為195.31元,高於華大醫學首輪融資時的165.83元/單位註冊資本。

a13

與和玉高林入股華大醫學幾乎同期發生的,卻是華大科技層面的部分投資方陸續選擇退出(將其所持股權全數轉讓)。華大科技的工商資料顯示,Bio-Tech及國和現代將合計所持5.1516%股權,轉讓給了國信弘盛及高林同創;上海安岱將所持1.5152%股權,轉讓給了西安爾灣;景林景麒與景林景途將合計所持1.5152%股權,轉讓給了華大醫學,而華大醫學旋即又將等額股權轉讓給了華夏人壽(圖9)。該等股權轉讓,除了華大醫學回購華大科技1.5152%股權價格為6945萬元之外,其余價格不詳,招股書未有披露。

a14

2015年3-6月,華大控股又先後向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等10家投資人,共計出讓了華大醫學8.4689%股權,總價15.472億元(圖10)。這10家投資人中,中國人壽保險集團與北京豐悅泰和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投資額最高,各出資5億元,其余8家投資人出資介於2000萬元至1.4億元之間。據計算,這批投資人入股華大醫學的價格與和玉高林一致,同為單位註冊資本195.31元(表5)。

a15

2015年6月23日,華大醫學整體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基因”),並進行進一步重組。

該次重組共由三個部分組成:1)上海珍尤與深圳宸時合計出資4.1667億元,對華大基因進行增資入股,占增資後總股本的2.1419%;2)雲鋒基金等16家華大科技的股東,以其合計持有的華大科技25.7108%股權對華大基因(原華大醫學)進行增資,占增資後總股本的7.27%;3)成都光控世紀醫療及蘇州盤石,將其合計持有的華大科技7.5758%股權轉讓給華大基因,從而徹底退出華大科技(圖11)。

a16

在華大基因駛向IPO的列車上,在到達終點前的最後一站,機構投資者們可謂各懷心思,有人搶著上車以期分食IPO的資本盛宴,有人則提前下車主動放棄資本溢價的機會。

華大控股巨額套現,投資人收益冷暖自知

統計顯示,包含中途退出者,投資過華大的機構投資者總計不少於50家。截至華大基因完成對華大科技的重組之時,留存下來的投資人達到43家。這些原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的投資人,除了紅杉資本等3家之外,其余40家經過轉換持股,都歸集在了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層面持股。

華大基因招股書披露,此次IPO計劃發行不低於4000萬股,計劃募集資金17.32億元,據此計算其估值為43.3元/股。根據這個每股估值標準,新財富逐一統計了在華大基因層面持股的40家投資人的累計投資額、持股數量、持股成本及盈虧狀況(表6)。

a17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表6中部分投資人所持股權,系從關聯方或他方第二手受讓而來,無法獲悉轉手的交易價格,因而在統計時假定為平價受讓(詳見表6註釋)。

統計結果顯示,40家投資人共計投資高達68.95億元(如果加上依然在華大科技層面持股的紅杉等三家機構的3.2億元投資額,則是共計72.15億元),目前共計持有華大基因1.4億股股份,持股成本為49.12元/股,而按照其IPO估值43.3元/股計算,意味著投資方整體浮虧11.83%。

具體而言,40家投資人中,有23家是浮虧的,浮虧比例最高者是和玉高林等8家的-22.37%;另外有17家是浮盈的,浮盈比例最高的是中小企業基因投資等8家的33.58%。如果考慮到其中有部分投資人系第二手受讓而來,而我們假設的是原價受讓,但實際更可能是溢價受讓,則現有投資人的浮虧家數可能更多,整體浮虧比例也可能更高。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表6中顯示浮虧的23家,清一色是原華大醫學的投資人,而原華大科技的投資人皆錄得不同程度的浮盈。這大概與投資人入股華大科技更早且其估值更低有關。

華大基因招股書披露,這40家機構投資者股東中,共計出現6組關聯方(表7)。這些關聯投資人要麽分別投資了華大醫學及華大科技,要麽共同投資了華大醫學或華大科技,要麽對兩家皆進行了共同投資。比如,金春保所控制的6家不同的有限合夥企業,分別投資了華大科技及華大醫學。

a18

除了表中所列的6組關聯方,還有幾家名稱接近但未被認定為關聯方的投資人。比如:蘇州軟銀天維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寧波軟銀天維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深圳和玉高林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天津高林同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超過50家投資人通過關聯、非關聯的方式,為入股華大基因(包含原華大醫學與原華大科技)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其中高達42.96億元是被華大控股套現了(表8),只有29.19億元是對華大醫學及華大科技的增資。華大控股無疑是獲得了巨額的套現,但投資方卻是錄得整體浮虧,投資人們各自的投資盈虧可謂冷暖自知。

a19

業績成長無法支撐此前的高估值

因為基因診斷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華大基因一直被外界視作可能成長為生物醫學產業的獨角獸公司。汪建本人也反複提及一個預測:“科技服務能到100億,醫學服務能到1000億,人人服務能到1萬億。”

他認為,科研類的基因測序,市場規模能到100億元;醫療類的基因測序,市場規模能到1000億元;而如果基因測序價格降到合理範圍內時,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做完整的基因圖譜檢測,屆時市場規模能到1萬億元。

很多人眼里,在基因測序服務領域有先發優勢的華大基因,有可能拿下其中最大的市場份額,從而成為行業寡頭。但從華大基因招股書披露的實際業績情況來看,這一預期尚未成為現實(表9)。

a20

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95億元、10.47億元、11.32億元、5.65億元。從收入增長率來看,2013年同比增長約35%,2014年同比增長僅8%,2015年上半年的收入還不及2014年的一半,可謂幾乎完全沒有增長。

華大基因與競爭對手的橫向對比又是如何?

增長速度不及預期

從基因測序的全球產業鏈來看,上遊是Illumina及Life Tech(LIFE.NSDQ)等壟斷性的基因測序設備供應商,中遊是華大基因以及後來加入競爭的達安基因(002030)、貝瑞和康、諾禾致源等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下遊是科研機構、醫療機構乃至個人等龐大的測序服務需求方。

Illumina及Life Tech雖皆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有公開披露財務數據,但由於其主要是產業鏈上遊的設備及試劑、耗材供應商,與產業鏈中遊的華大基因並不具有可比性。與華大基因同處產業鏈中遊貝瑞和康、諾禾致源,因為是非上市公司,並無公開披露的業績數據。

有公開數據可與華大基因進行同口徑比較的,只有達安基因旗下的基因測序業務。達安基因官方披露,其業務涵蓋分子診斷技術、免疫診斷技術、生化診斷技術、醫療器械、檢測服務等,基因測序只是其中之一。

達安基因旗下共有6家子公司從事基因測序業務,分別是:廣州達安臨床檢驗中心有限公司(下稱“達安廣州臨檢”)、上海達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合肥達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成都高新達安醫學檢驗有限公司、南昌高新達安臨床檢驗所有限公司、昆明高新達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以及一家參股17%的廣州愛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達安基因並無獨立披露其基因測序業務的詳細數據,不過披露了其中一家也是最重要的一家基因測序子公司—達安廣州臨檢—的收入狀況。現將達安廣州臨檢的收入狀況與華大基因做一個對比(圖12)。

a21

從圖12可知,華大基因的收入大大高於達安廣州臨檢(圖中華大基因2015年只是半年的數額),但考慮到達安廣州臨檢只是達安基因測序業務的一部分,因而達安基因的基因測序業務整體規模,與華大基因的差距應該沒有那麽大。

但從近年的收入增長率來看,達安廣州臨檢增長速度明顯快於華大基因。近3年達安廣州臨檢收入增長率保持在35%-50%區間,而華大基因則是從2013年同比增長35%,下滑至2014年同比增長僅8%,2015年上半年的收入接近2014年的一半,幾乎完全沒有增長。

關於華大基因的收入增長率較達安廣州臨檢偏低的情況,華大內部人士向新財富分析道:其一,達安廣州臨檢,從其企業名稱帶有“臨床檢測”字樣來推測,可能主要是醫療測序業務,而華大基因披露的收入數據,包含科研測序業務和醫療測序業務兩部分,因而二者可能並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其二,近幾年,受考核機制變化影響,華大基因的科研測序業務基本停滯,甚至收入有20%左右的下降,因而部分抵消了醫療業務的增長。該人士認為,單看醫療測序業務的情況,增長還是可以的。

如果能將華大基因的收入進行分拆,則能更清晰地反映科研業務與醫療業務各自的增長詳情。華大基因招股書中有披露華大科技2013、2014年的收入,將總收入扣除該等收入,則基本可以得出華大醫學相應年份的收入。另據華大基因內部人士透露:“2012年,科研服務合同銷售額11億元,回款6億元”,我們按照6億元作為銷售收入來估測計算。2015年上半年華大科技的收入,簡單按照2014年金額的一半,再根據前述華大內部人士估測的衰退20%測算,金額大約為2.58億元。

據此,我們可以逐一對華大基因的收入進行拆解,並模擬測算細分業務的增長情況(表10)。從測算的數據來看,其科研測序業務數年來基本處於微增狀態,2015年陷入負增長。其醫療測序業務收入,2013年錄得超過120%的增長,2014年由於中間有7個月時間被叫停(包含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在內的全行業無創產前檢測都被叫停),增長率迅速下滑至13%左右,201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率回升至約26%。將華大醫學的增長幅度與達安基因旗下的達安廣州臨檢對比可以看出,前者增長速度有落後於後者的趨勢。

a22

市場份額遭受擠壓

華大基因在業務增長不及預期的同時,其醫療測序業務與科研測序業務皆遭遇同行強勁挑戰,在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同時受到擠壓。

在醫療測序細分市場,華大基因主要有兩大競爭對手—達安基因、貝瑞和康。如前述數據分析,中山大學背景的達安基因,業務規模雖與華大基因尚有較大差距,但在增長速度上出現趕超的勢頭。

成立於2010年的貝瑞和康,主攻醫療測序領域,且已經得到君聯資本及啟明創投領銜的兩輪投資,其創始人正是曾經賣給華大測序儀的Illumina亞太區負責人周代星,而華大骨幹之一高揚被他拉來一起創業。貝瑞和康官網介紹,其“市場網絡覆蓋國內30多個省市自治區超過2000家醫院”。可供同口徑對比的是,華大基因招股書披露,其市場網絡“覆蓋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的1500多家科研機構和800多家醫療機構,其中三甲醫院100多家;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合作的海外醫療和科研機構超過2000家”。

大體而言,華大基因在醫療測序市場的份額處於首位,但受到貝瑞和康及達安基因的有力挑戰,華大基因內部將貝瑞和康視作最強勁的對手。

在科研測序細分市場,華大基因同樣遭遇強勁對手—諾禾致源。諾禾致源由華大離職高管李瑞強創辦於2011年,並於2015年獲得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旗下PE國投創新的首輪投資。諾禾致源自創辦之日起即增長迅猛,在華大基因科研業務衰退的2015年,諾禾致源實現在市場份額上對華大基因的反超。有內部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科研測序市場份額,諾禾致源25.5%,華大基因25%。

諾禾致源總裁蔣智近日接受采訪時也稱,其科技服務業務已經做到了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並在美國UC Davis建立了實驗室,因此,其繼2014年購入首套HiSeq X Ten高通量測序儀之後,2016年4月再次購入第二套。

不過,伴隨2016年華大基因對考核機制的重新調整,其科研測序業務被認為有望重拾升勢,市場份額將重回首位。

盈利能力受限於上遊

報告期內,華大基因的綜合毛利率呈現出較大幅度的波動,高的時候達到55.8%,低的時候又降至45.8%,呈現出盈利能力的不穩定性(圖13)。

a23

關於毛利率的波動性,華大基因在招股書中做了如下解釋:“2013年公司的綜合毛利率較2012年大幅上升,主要系毛利率較高的生育健康類服務規模迅速增長。2014年較2013年綜合毛利率下降,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上升、生育健康類服務短期暫停,以及公司主動下調部分業務銷售單價以應對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2015年上半年,公司采用部分原材料國產化、改進並優化工藝流程等手段,使得綜合毛利率回升至50.42%。”

招股書中提及的原材料成本上升的背景原因是,華大2013年收購CG公司之後,於2014年開始使用自家的測序儀,而不再采購Illumina公司的測序儀,但由於華大此前大部分的測序儀都是采購自該公司,而測序所需的試劑及耗材皆需由該公司供應,華大不再向該公司采購儀器之後,該公司便取消了對華大的試劑及耗材價格折扣。這就使得華大基因測序所用的試劑與耗材成本大幅上升,直接導致毛利率的下降。

因而,一定程度上,華大基因的盈利能力還相當受制於上遊的設備及試劑供應商。

華大基因在招股書開頭的風險提示中還特別提及:“如果出現國家監管政策發生巨大不利變化、市場惡性競爭加劇、競爭對手惡意攻擊等不利情形,毛利率水平可能大幅下滑,可能導致公司在證券發行上市當年,出現營業利潤下滑50%以上,甚至發生虧損的情形。”

企業估值回落

在業績未達預期之下,企業估值勢必受到影響。

華大基因目前總股本3.6億股,按照其IPO募資計劃43.3元/股的估值,其目前總估值約為156億元。而此前和玉高林20億元入股華大基因時,其投資前估值為191億元,加上20億元的投資額,投資後估值則超過210億元。這說明華大基因的估值實際縮水超過50億元。因而,和玉高林等一批投資人出現浮虧也就並不意外了。

華大基因2015年上半年凈利潤0.82億元,假設其全年利潤簡單乘以2即為1.64億元,則其目前156億元估值對應的市盈率高達95倍。這個市盈率,即便放在創業板,也已經不算低了。

這一方面折射出市場對基因行業前景的肯定,如已上市的達安基因,市盈率高達167倍(按2015年5月18日收盤價計算),另一方面也顯示當初投資人入股時的估值過高。在高估值入股的情況之下,如果企業的業績沒有成倍地高速增長,顯然無法支撐此前的高估值。於是便出現了IPO之前,投資人有人搶上車有人提前下車的冰火兩重天景象。提前下車的人似乎沒有耐心再繼續陪乘,搶上車的人則是抱著希望期待分羹。不妨腦補一下,上客與下客雙方目光交匯之時,各自會在心里如何評論對方呢?

首批投資人今何在?

華大基因IPO之前匆匆下車的投資人,有少量原華大醫學投資人,但大部分還是原華大科技的投資人。

有意思的是,最早投資華大科技的首批投資人,其持股去向分成了四個不同的方向:1)部分投資人轉化成了對華大基因的持股;2)部分投資人未有轉股,繼續保持在華大科技層面的持股;3)部分投資人將持股轉讓給了第三方;4)部分投資人將持股回售給了華大基因(表11)。

a24

華大科技的21家初始投資人中,有10家完全轉換成了對華大基因的持股,有8家通過轉讓給第三方或回售給華大基因,徹底退出了華大,還有3家繼續維持在華大科技層面持股。

值得一提的是,華大科技的早期投資人中,兩家重要的領投方—光大控股與紅杉資本,皆未出現在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股東名單中

光大控股曾通過旗下三家關聯方入股華大科技及華大醫學,其中光控世紀醫療投資了華大科技2億元,光控基因投資有限公司投資了華大科技0.78億元,光控西部創業投資了華大醫學0.5億元。

但之後,光控世紀醫療及光控西部創業先後將所持股權回售給了華大基因及華大控股,其中光控西部創業將所持華大醫學回售給華大控股時,僅僅作價1元;光控基因投資所有持有的華大科技股權,除了部分轉讓給第三方之外,僅保留了剩余少量股權,且並未轉換成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股份。

紅杉資本對華大科技投資了2億元,此後再也沒有變更過。直到華大基因提交上市申請,紅杉也未將所持股權轉換成對華大基因的持股。

紅杉等三家投資人,何以繼續在華大科技層面持股,而不選擇轉換成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股權,實在是難以理解的事情。或許當時華大醫學與華大科技合並之時,華大科技股權的轉股價並未得到紅杉等投資方的認可,於是其選擇不轉股。這就意味著,紅杉等三家投資方失去了最佳的退出通道。

已經退出的原華大科技投資人們,退出回報究竟幾何,外界不得而知。但從前述數據來推測,他們會不會趁興而來、惆悵而歸?

華大基因,這家當初被VC/PE們視作香餑餑而紮堆爭搶的生物企業,眼下並未給他們帶來預期中的超額回報,甚至出現浮虧,越發折射出投資人們當初以超高估值搶入股的不冷靜,以及對後市的過分樂觀。

PE投資華大基因一案,鮮活地折射出了這個行業的眾生相。對項目的熱切追捧下,投資機構可以不惜拋棄本該有的嚴謹及風控手段,可以接受過高的估值,可以免去融資方需要提供的商業計劃書,甚至可以不做盡職調查,腦中只剩下了搶籌、跟投、傍大款……總之投進去了就是勝利。行業之浮躁,赫然在目。

潮水退去之後,究竟誰會裸泳呢?

 

微信截圖_20160608154505

 

華大基因 PE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06

【基金新政追蹤六】監管擔憂公募資本金短板 保本新規嚴限規模增長

“去杠桿之刃”指向了保本基金。

8月12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保本基金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的征求意見稿。按照新規,基金公司管理的保本基金規模不能超過最近一年經審計的凈資產的5倍,也就是說比此前30倍規模上限的要求更為嚴厲。

“之前基金公司也提出一次保本指導意見的《征求意見稿》,最近的這是第二次。第一次對凈資產的倍數的要求沒有這麽明確,實際上這次比上一次的要求還要嚴格。”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私下交流時表示。

可以明確的是,新規下不論是基金經理要求提高、還是對擔保公司要求趨嚴,都限制了保本基金的增長。未來,不符新規要求的基金公司,也無法再新發保本產品。

不符新規?

與原有規定相比,《指導意見》讓基金公司最為受制的一個規定與保本基金規模息息相關。

《指導意見》第十條規定,基金管理人申請募集保本基金,應當符合的一個審慎監管要求是“已經管理的保本基金及擬申請募集的保本基金中,由擔保人承擔保證責任及由保本義務人承擔償付責任的金額乘以相應風險系數後合計不得超過基金管理人最近一年經審計的凈資產的5倍…”

也就是說,基金公司能夠管理的保本基金規模從原有規定的30倍大幅縮水至5倍。而此前,基金公司是按照30倍的要求來募集發行保本基金的。的確,目前很多基金公司的保本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凈資本的5倍。譬如諾安基金,共有保本基金8只總規模290.96億元,期截至2015年末的凈資產為11.8億元,保本基金規模是最大可發規模的4.9倍之多。

除了諾安基金,還有多家基金公司的保本規模過大遠遠超過凈資本的5倍,也就是說按照新規,這些基金公司不符合規定的要求。

“基金合同本身沒有辦法來改,還是要遵守基金的合同來。對一個剛剛過了規定上限的基金公司,可能的是處理方式是增加凈資產。”北京一位公募基金中層與記者交流時表示,對於保本規模過線不多的基金公司,可以考慮增加一定的凈資本來滿足要求。

而也有基金業內人士認為,《指導意見》新規對規模做出了新老劃斷,無需考慮以往保本基金的規模問題。“對基金規模來說是新老劃斷的,也就是說到期後不能展期,現有規模不受到影響。規定發布之日後,規模大了就不能再發,之前超的就無所謂了。”集思錄副總裁鄭誌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每一個保本都有保本到期日,比如說三年後這樣可以做‘新老劃斷’,對於老基金該怎麽處理。因為是否能夠進入下一個保本期,要看是否能符合當下的《指導意見》。”上述北京公募中層說。

去杠桿

事實上在7月中旬,各基金公司就收到過《關於保本基金的指導意見(修訂稿)》,其對保本基金的運作和管理提出了多項新規:如對具體投資品種和杠桿率的控制,將保本基金規模和基金管理人凈資產相“捆綁”等。

修訂稿中,基金業協會指出保本基金作為具備“保本”特性的特定產品,容易形成市場投資者“剛兌”意識,與基金行業強調投資者享受收益、承擔風險的理念並不一致。如此考慮的一個原因是,保本基金目前均是采用連帶責任的擔保方式,多數規定了擔保方擁有無條件追索權條款。這樣的保本保障安排,最終是由基金公司承擔可能存在的風險損失。

“對於保“本”其實也只是一個概念,因為其依賴於擔保公司與基金經理的資產管理,在極端市場情況,比如遭遇金融危機時候,可能存在保本策略失效,擔保人又倒閉違約的同時發生的情況,所以其安全性無法與銀行存款對比。”興業研究金融工程分析師董樑分析指出。

2015年以來,保本基金發行數量快速增加,2015年之前成立的保本基金產品有59只;2015年成立的保本基金產品數量是45只;而到了2016年5月20日,已經有60只保本基金成立並運行,保本基金的規模也增長至3300億元的水平。

“對於基金公司管理人和基金經理的要求趨嚴,實際上擡高了保本基金的準入門檻,體現更強的風控要求。而擔保要求的趨嚴實際上限制了保本產品未來增長規模,防止出現擔保效力不足與產品規模擴張過快的風險。”華創證券分析師屈慶分析稱。

從《指導意見》也能看到,保本基金投資範圍受到約束,大多資金只能投資於穩健資產,投資權益類和AA+信用債的杠桿限制加以明確,體現政策去杠桿、防風險的操作思路。

“基金公司不是有很多儲備金的公司,今年上半年也是因為保本的規模發展特別快,監管可能也是考慮到風險。最大的擔憂還是對於資本金的擔憂,萬一真的出現風險,擔保公司能不能補足差額、基金公司能不能補足差額。”有公募基金人士與記者私下交流時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51

上清所:收到亞邦短融券部分本金 完成代理兌付

上海清算所28日公告,收到“15亞邦CP004”部分本金,完成代理兌付工作。

9月29日晚,亞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2015年度第四期短期融資券(債券簡稱:15亞邦CP004;債券代碼:041558090)應於2016年9月29日兌付本息。截至到期兌付日日終,公司未能按照約定籌措足額償債資金,“15亞邦CP004”不能按期足額償付。

據悉,“15亞邦CP004”發行總額為2億元,債券期限為366天,本計息期債券利率為5.78%,應付本息金額為2.1156億元,主體評級為CC,債項評級為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48

如何能輸掉99.9955%本金?

今天在whatsapp組群看見Rexh兄分享了一篇貼於2015年的長文《8年虧99.9955%!從香港老千股慘痛經歷說起》,講述香港老千股的輸錢血腥個案,看得過癮之餘也覺可悲。



文章作者所講的是他父親買入一支香港老千股的故事,該股票是蒙古礦業(1166),今天已改名為「星凱控股」,這更令作者接手父親戶口之後也沒有沽出此股,以警惕自己。

文章雖長,但交代過程其實不太複雜。大致情況是2007年尾至2008年頭,即文章貼出的8年前左右,作者父親買入了15,500,000股的蒙古礦業,市值是600萬元。及後,該股票於8年間經歷了4次合股,曾經的20,000股,變成了現在的1股。

按2015年12月4號的收盤價是$0.35,作者父親手持卻只得775股,市值剩下271元。就這樣,8年時間,虧損達99.9955%。相反地看,若要回本,代表股票需要漲22140倍。看看今天收市價仍只有$0.445,二萬多倍的升幅,難矣。

有多難?文章作者也寫出了巴菲特的往績,45年時間大約有5000倍的收益,這代表故事中的虧損情況,實在連股神也追不回。

曾經有blog友指,要成功投資就需要時間及耐性,大意在指長線投資所需的條件。其實,投資從來不只需要耐性,也要有財務知識。

若要作長線投資,等待豐厚的回報,耐性是需要的。與此同時,亦需要有知識、有能力去分辨自己的耐性在等待的是對的,預期的結果是會出現,這才好等。否則,如果走錯邊,即使有耐性地在等,都只是浪費時間。

情況就好像不少人好有耐性地手持垃圾股,等它翻身的一天,但沒有去了解這一天其實永遠都不會到來。有否發現,不少投資者,對升值的優質股沒太多耐性,早早沽掉,但持有垃圾時卻特別有耐性,專門做垃圾收集者。

時間是朋友還是敵人,其實是相對的。相對好資產的話,時間是朋友,相對垃圾的話,時間是敵人。持有好資產,時間站在你的一邊,待得越久,價值越高。而不幸持有壞負債,時間卻是你的死對頭,持有越久,只會越無價值。

平日到旺角的話,有時會於太子下車,逛逛金魚街,向旺角方向走過去,慢慢走,總會到旺角。但如果反方向走,一直走,走得快也好,走得慢也好,如何有耐性地走,也不能走到旺角,因為走錯方向,甚至越走,離目的地越遠,時間並不在我方。

耐性是一回事,財務知識又是另一回事,有時耐性是基於財務知識的,因為你知道自己在等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才會等。因此,別誤以為等、有耐性,就能贏。股票,尤其是香港絕大部份的毫股、仙股,可以輸得好恐怖。

炒賣這些細價股,被莊家玩弄於股掌之中,我們又不妨訓練一下思維,作者父親所蝕掉的五百九十九萬多元,在零和遊戲之下,到底誰賺了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73

起底錢寶網七年大騙局:600萬本金7年滾到1.4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8/166822.shtml

起底錢寶網七年大騙局:600萬本金7年滾到1.4億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

起底錢寶網七年大騙局:600萬本金7年滾到1.4億

錢寶網的商業模式就是龐氏騙局

來源 | 中國經濟周刊(ID:ChinaEconomicWeekly)

文 | 劉照普 宋傑

2017年12月26日,錢寶網官方微信發布了張小雷送新春祝福的視頻。視頻中的張小雷一手紅燈籠,一手話筒向“寶粉”(錢寶網投資者)喊話:“踏遍青山人未老,這邊風景獨好。”

誰料第二天,即2017年12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南京”發布消息稱,錢寶網實際控制人張小雷因涉嫌違法犯罪,於2017年12月26日向南京市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目前,張小雷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區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南京警方介紹,據張小雷本人供述並經初步調查,張小雷等犯罪嫌疑人以錢寶網為平臺,以完成廣告任務獲取高額收益為誘餌,收取用戶保證金,采用吸收新用戶資金、用於兌付老用戶本金及收益等方式,向社會不特定公眾吸收巨額資金,涉嫌非法集資犯罪活動。

面對警方的公告,不少“寶粉”或不願相信,或不知所措。一些人聚集在南京市公安局門口,希望能討回本金;一些人則成立了維權群,商討對策;還有一些人甚至希望能“保”張小雷出來,“共渡難關”。

知情人士評價稱,錢寶網張小雷是“寶粉”眼里的一個“神”、政府眼里的一顆“雷”,他的投案自首是對錢寶網非法集資案風險化解和釋放的其中一個步驟,這在中央強調管控金融風險的情況下很有必要也很及時。

錢寶網是如何運營的?為什麽會匯集這麽多的忠實粉絲和用戶?收益和風險到底有多大?

2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傑 | 攝

2017年12月31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來到錢寶網最後的辦公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周家嘴路1220弄1號樓3層308室,發現這里已搬空。

驚人的收益:600萬本金7年滾到1.4億元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案發前,張小雷已將南京公司的大部分業務轉移到了上海,錢寶網最後的辦公地址即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周家嘴路1220弄1號樓3層308室,一處商住兩用建築內。2017年12月31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探訪發現,該處辦公場所已被搬空。

錢寶網曾經的辦公地址上海市閔行區紫竹高新區的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2幢也早已無錢寶網痕跡,此前該地址曾被張小雷註冊為10家公司的辦公地址。值班保安確認錢寶網曾在該地辦公,不過早已搬離。此外,其在南京西路恒隆廣場的“錢旺上海藝術空間”也閑置許久。

早在2017年8月,就傳出過錢寶網上海總部人去樓空的消息,不過張小雷的“現身說法”,平息了“寶粉”們的擔憂,也增加了“寶粉”對張小雷的信任。此次南京公安發布消息後,不少“寶粉”至今都無法相信他們的“光頭大哥”張小雷是自首的。

2017年12月31日淩晨,《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錢寶網官方維權群”內旁聽了維權者的QQ電話。徹夜不眠的“維權者”對自己能否拿回本金非常擔憂,其中絕大部分人表示不打算報案,“看一看再說”。

不過,在南京市公安局門口,還是聚集了一些“寶粉”,除了維權和報案的,還有一些“寶粉”要求公安局“趕快放人”。更多的“寶粉”,則顯得不知所措,相互討論著如何保住自己的資金。

一位“寶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他做錢寶比較晚,但他認識的一個“大戶”,是2010年開始最早做錢寶的15個人之一,本金一共投放了600萬元,7年後滾到了1.4億元。“他留著7000多萬元繼續放在錢寶里,每天在錢寶網上簽個到就可以拿8.8萬元。還有6000多萬元他買了房買了車。這些早期投錢寶的人都賺大錢了。”

另一位投資者陳鑫對上述說法予以證實。他認識的一位朋友,以190萬元本金在錢寶網7年間增值為 9900萬元,賺了52倍。

但投資者並非一直有這種好運氣。陳鑫說,他自己在錢寶網投資130多萬元,事發前已累積到370多萬元,“2014年30萬元買的錢寶網股權兌付了180多萬元,漲了6倍。”眼見賺錢容易,陳鑫又從銀行貸款60多萬元投入錢寶,加上此前投資南京藍莓(已跑路,法院審判結果已出)等“P2P公司”,到目前為止一分錢也沒有拿回來,眼下要賣房子還貸款了。

錢寶網的騙術

被“薅羊毛”反而打出名氣

工商資料顯示,錢寶網原先屬於江蘇錢旺智能系統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人民幣,張小雷為法定代表人。2016年,錢寶網被變更至成都錢坤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名下。

據知情人士介紹,錢寶網剛成立時即開展過投資100萬元、年回報率100%的項目。“當時在南京地區大部分人不相信,少部分投資了的人甚至每天去錢寶網上班,就是為了防止公司跑路。”

2008年南京進入舊城改造高峰期,很多人獲得大批補償款,但同期的股市低迷,銀行利息也較低,南京因此湧現了一批資金池,不少人開辦理財公司。

10年前正值民間融資亟待規範的時期,資金盤很多但倒得也很快,在大浪淘沙中活下來的資金盤越來越受信賴,資金也越來越集中,錢旺也在那時開始興起。

為了防止擠兌,張小雷通過註冊送現金的形式聚合人氣,快速組成了另一個資金池,形成了線上與線下兩個資金池。由於此時錢寶的運作尚不成熟,被不少投機客利用規則上的漏洞“薅羊毛”,但錢寶也憑此“一炮而紅”。在發現錢寶被刷走大量資金後還“屹立不倒”,一些人抱著試探心理開始嘗試投入,錢寶的資金池蓄水逐漸形成規模,線上與線下的兩個資金池得以相互調用。

繳納押金看廣告玩遊戲做任務,年化收益超50%

據錢寶網的宣傳資料介紹,當用戶註冊成為錢寶網會員並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後,便成了“寶粉”,能夠到“任務大廳”中領取諸如觀看廣告、填寫問卷、試玩遊戲等任務,完成任務後可以獲得一定收益。按照錢寶網資料內相關案例,如果用戶能夠繳納10萬元保證金,並保證每日完成一定量的“看廣告”任務,每月可獲最低4000元、最高過萬元的收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調查獲悉,錢寶網的收益組成包括任務收益、簽到收益、推廣收益等。其中,任務收益和推廣收益占了整體收益的大頭(占30%?40%),而獲取任務收益的前提則需要繳納100元至50萬元不等的保證金,如果要即時提現還要收取一定的傭金費用。

以錢寶網的一個任務產品玄融社為例,該產品鷹眼監測&樓宇“智能眼”的任務需要繳納33.15萬元保證金,周期為75天,完成觀看《雷聲》上中下三集後,可以獲得特定收益3.54萬元,換算成年化收益率為52.08%;未完成觀看也可獲得收益2.94萬元,換算成年化收益率為43.24%。

錢寶網里的流通貨幣並非電子化人民幣,而是一種名為“錢寶幣”的虛擬貨幣,與人民幣的兌換比例是100:1。2016年錢寶網推出的新年任務,即需提前繳納保證金5200萬錢寶幣作為押金,折合人民幣52萬元,完成任務能得到107.7萬錢寶幣,折合人民幣1.07萬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錢寶網所謂“看廣告”“玩遊戲”等收益,基本上都在月息2分(年化收益36%)左右,加上每日簽到萬分之五的收益,錢寶網給用戶的綜合收益高達每月3分5厘(年化收益42%),算上複利超過50%,形同高利貸。

高額收益誘惑下,大量逐利者將真金白銀投入該網站。錢寶網此前稱,截至2017年9月,註冊用戶數超過2億,平臺流水超過500億元。

此後,錢寶網不斷演化,從以前的單純繳納押金看廣告做任務獲得高收益的平臺,逐漸轉變成為以微商、股權投資為主的高額回報承諾的“P2P+微商”平臺。除前述玩法,還有一系列微商平臺功能,通過“寶粉”購買商品和開微店進行套利,還有股權投資、項目投資等內容。

2015年,錢寶網升級後植入社交、購物、分享等功能,宣稱轉型做微商平臺。在業內人士看來,錢寶網這麽做一是為了洗白,二是帶來一些現金流維持平臺運轉(店家入駐錢寶網要繳2萬元的抵押金),三是為了建立分銷體系。

非法發行證券

與微商業務相比,錢寶網最重要的業務是分銷起投額為100萬元的“QBII”項目。錢寶網公布的合同範本顯示,這個看似是分銷產品的“QBII”,實際上是錢寶網與投資人簽訂的一份股權投資協議,可以通過標的公司獲得分紅收益,收益率最高達300%。

錢寶網官方微信2017年8月18日發布的消息稱,截至2017年8月,錢寶網旗下有關藝術品投資的錢寶合格投資人的意向書共收到3.5萬份。張小雷當時稱,公司所做的“QBII”,就是用公司來承載某一位藝術家的一件作品,然後由不超過50位的股東共同分享這件藝術品的保值增值。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簽約“QBII”項目後,投資者的身份將轉變為股東,即從“出資人”轉變為“權益人”。“通過投資入股錢寶旗下的空殼公司,將多年高額回報導致用戶複投所產生的數百億元的提現壓力化解,同時還能牢牢綁定用戶為平臺繼續拉新和續投。因為用戶買的是股權,公司沒有義務歸還投資款,用戶只可以賣給下家。”

此外,“股權融資”也成為張小雷的選擇。2015年初,張小雷通過股權受讓方式收購總部位於濟南的新三板公司泡寶網。

泡寶網此前發布的一則公告稱,在錢寶網“寶購”頻道中,曾經發布“錢寶應用市場和遊戲發行業務新三板股權申購確權項目”,向投資者以21394.09元/份發行7741份“錢寶份額”,募集資金1.65億元。按照項目介紹,“錢寶份額”於2016年4月折換為泡寶網股票。

按照錢寶網公告該次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400萬計算,泡寶網在錢寶網上募集資金的價格為41元/股,遠高於其發行價2.1元/股。

據知情人士介紹,由於股權融資項目存在諸多問題,最終該項目存在承諾融資可用於購買掛牌企業股份的行為,違反了《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規定,並涉嫌構成非法發行證券,被山東省證監局叫停,出售的份額由泡寶網以27630元/份贖回。

虛構商業帝國

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很多“寶粉”一家的吃穿用度全是通過錢寶賺來的,這種“賺錢效應”聚集眾多的投資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向錢寶網上匯集的保證金越積越多、越滾越大,形成了一個資金池。

在“寶粉”陳鑫看來,錢寶網強大之處在於,它能讓絕大部分人賺了錢不走,相信並忠實信守這個平臺,甚至將利潤和增量資金再行投入,以期獲得更大的回報。

陳鑫說,錢寶網能堅持這麽多年,關鍵在於有很多固定理財項目。“2014年11月設置的一個項目就較為典型,投資20萬元3年後可得144萬元。這種大手筆投入的資金3年後才兌現,使得很多保證金被凍結,推遲了兌現的時間,也推遲了風險爆發的時間。”

陳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17年8月錢寶網上海總部人去樓空的消息傳出後曾引發許多“寶粉”恐慌,導致一些大資金出逃,加之此前20萬元變144萬元的3年期項目到期和春節來臨前提現高峰到來,2017年11月和12月份,已經出現提現遲疑情況,雖然引起一些大額用戶的警覺,但大多數人並未離場。

業內人士稱,張小雷設立或收購了大量或真或假的關聯公司,設計出了一個龐大的實業網絡假象,並緊踩政策輿論熱點,營造出一個巨大的商業帝國幻像,對投資人進行洗腦。

南京曉莊學院紅山學院副院長王曉慶認為,非法集資最大的風險就是兌付風險。覆蓋這種風險有兩個辦法,一是用利潤覆蓋,二是不斷用新增加的現金流去覆蓋過去的風險。錢寶網顯然無法靠利潤去覆蓋,只能靠不斷增加新的融資,來兌付過去產生的本息。

知乎網友的評論則更為直接:“錢寶網之所以維持到現在,靠的就是不斷兌現高利息,用賺錢效應來吸引投資。賺到錢的不走,還不斷拉人。目前來看,扔進去的錢想再回來很難,先來的拿走了,留下的都是背鍋俠。”

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照普 | 攝

2018年元旦,錢寶網的一部分投資者聚集在南京市公安局旁邊一起商討對策。

用心良苦,南京有關部門曾要求錢寶網遷離南京

早在2015年,南京市政府就對錢寶等類似金融風險加以防範。

2015年11月底,南京國際馬拉松賽上,作為幾大贊助商之一的錢寶,其LOGO被主辦方用白紙擋住。

2015年12月,媒體報道稱,南京當地媒體接到相關部門發來的“封殺令”,從即日起將取消和錢寶網、錢旺公司合作的宣傳、投資、商務項目。

更有消息稱,南京市有關部門當時對錢寶網采取措施,限制錢寶網在南京開展線下業務,並要求錢寶網遷徙註冊地和公司總部。

2016年,錢寶網位於南京江寧區辦公地點的大門外,4個路口均被拉起橫幅,寫著“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警惕非法融資陷阱,謹防上當受騙,抵制高薪集資誘惑,理性選擇投資渠道”。據悉,這些橫幅是江寧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為了提醒投資者而采取的舉措。

不過,張小雷旗下的公司並非錢寶網一家。據天眼查提供給《中國經濟周刊》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截至案發前,張小雷在72家企業擔任法定代表人,集中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行業;張小雷共投資54家企業,投資金額最大為4455萬元。其中,有30多家企業已被註銷,提示有風險的公司有40家。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南京當地政府此前已對錢寶網產生警覺,但面對如此眾多的企業和屢屢變動的辦公地點,政府相關部門確實有點防不勝防。

張小雷其人:喜歡用“民選總統”比喻自己

1997年,高中畢業後便開始創業的張小雷已經成為一名千萬富豪,那一年他28歲,年少得誌。但隨後這上千萬元灰飛煙滅,張小雷又一無所有,重新踏上創業路。

4

錢寶網實際控制人張小雷 (視覺中國)

被曝因牽涉“泛美亞事件”入獄

張小雷熱衷足球,是足球圈的老熟人。他曾通過錢寶網贊助過西甲球隊皇家社會和巴列卡諾,旗下還有一家中乙俱樂部——成都錢寶足球俱樂部。張小雷此前被質疑詐騙,正是與足球有關。

據報道,2003 年,張小雷因牽涉“泛美亞事件”,被質疑挪用巨額款項,未能保障留學球員的生活、訓練。張小雷因該事件入獄。

據新華社報道,張小雷當時在海南擴建訓練基地,大肆宣傳,廣泛招生,最終於 2001 年 8 月在收取每名學員約 13 萬元的保證金和培訓費後,先將首批 11 名小球員送到智利。

張小雷此前曾擔任國足前主教練米盧的經紀人,與米盧熟識。泛美亞在智利的合夥人弗朗西斯科也是通過米盧認識,此人早年在智利西班牙聯盟俱樂部踢球,與泛美亞合作辦學實際是假借與智利西班牙聯盟合作之名,托管給弗朗西斯科自己的足球學校。小球員們除了訓練是在西班牙聯盟訓練場地的邊角上一塊滿是石子的球場上進行以外,其他活動與西班牙聯盟俱樂部再無關系。據報道,弗朗西斯科聘用的青訓教練是當地20多歲的青年小夥,組織的比賽也是和不知名的球隊對陣,但謊稱是參加智利聯賽。

後來被媒體披露,不僅在訓練合作方上存在欺詐,張小雷所收費用也沒有完全投入到培訓之中。由於長期收不到款項,智利房東無奈停水、停電,西班牙聯盟俱樂部也禁止小球員踏入訓練場地。更嚴重的是,小球員的夥食因資金問題受到很大影響。

2003 年 5 月,“泛美亞”轉戰烏拉圭,稱“烏拉圭接待能力強、足球水平高”,雖然更換了合作夥伴,但過程沒有太大區別。

上述事件經媒體曝光後,輿論一片嘩然。

曾揚言2014年馴服“二馬”

縱觀張小雷的微博及此前在公開渠道的發聲,他時常語出驚人。

在公司內部,張小雷就多次強調傘兵文化,向員工灌輸“紛飛的雪花如傘兵落下,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我們傘兵就該被包圍”的思想。

2013年聖誕節前,張小雷在給員工們的內部培訓上說:“你們服務的公司是一個偉大的公司,它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即將成為一個顯赫的公司,而它現在恰恰還不是,這就是它的偉大之處。我2014年的目標就是馴服二馬(馬雲、馬化騰)。”

為了管理公司,張小雷設計了一套特有的機制。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投資管理委員會”(下稱“投委會”),並設有“投資管理監督委員會”(下稱“監委會”)和“選舉委員會”(下稱“選委會”)。前兩者由公司員工組成,後者由“寶粉”組成。“選委會”選舉出“監委會”成員,再由“監委會”選舉“投委會”成員。張小雷說,這套機制參考的是美國參議院、眾議院以及美國國會制度。

張小雷稱,上述做法是“標準的領袖配置”。他喜歡用“民選總統”比喻自己,用“國家”來比喻錢寶,用“打仗”來比喻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在管理公司之外,張小雷在談及錢寶網的發展時,也屢屢“放炮”。

2015年12月,張小雷一口氣在新三板買下匯能科技、雅格股份、泡寶網、弘祥隆4個殼,一度引起股轉系統的高度重視。張小雷揚言:“我不僅要買4個殼,我還要買40個、400個、1000個殼。我要救贖整個新三板!”

而面對錢寶網涉嫌傳銷的質疑,張小雷說,“那麽大體量的企業要是在這個地方出問題,早就被查處了。那就輪不到你們了,公安局還問我呢。”

他最終還是被公安控制了,只是罪名換了一個,是涉嫌非法集資。

(文中陳鑫為化名)

律師觀點:錢寶網的商業模式就是龐氏騙局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虎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稱,錢寶網的商業模式就是龐氏騙局。

趙虎介紹,據測算,錢寶網承諾給投資者的收益率達到了40%,遠遠超過了實體經濟的正常收益率。“金融投資的根基在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收益水平在10%左右。如果投資年化收益率達到40%,這種投資收益是沒有支撐的。”

趙虎認為,錢寶網的返利來自新的用戶加入,用新的用戶投入的保證金等來給付老用戶的收益,這是典型的龐氏騙局。“只不過,這次被錢寶網玩出新花樣,外面穿著一件花花的衣服。”

長期處理此類案件的北京煒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鞠秦儀認為,錢寶網事件的後續發展其實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錢寶網實際控制人張小雷及該公司主要負責團隊刑事責任的追究,二是投資者投資款項的追回和損失的彌補。

鞠秦儀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按照目前司法實踐的做法和“e租寶”“中晉”等類似案件的先例,張小雷很可能被認定為集資詐騙罪,該團隊其他主要負責人也會按照其所扮演的角色相應追究責任。同時,投資者想追回投資款,只能等待司法機關啟動追贓程序,司法機關會將案發後凍結住的款項、犯罪嫌疑人主動進行退賠退贓的款項、追回的案發前非法轉移出去的款項等匯總在一起,按比例返還給投資者。投資者何時能夠拿到返還的投資款、能拿到多大比例的投資款還有待於司法機關的實際追贓成果,從先前的案件看,前景也並不樂觀。

有投資者認為,張小雷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刑事責任而主動投案,其能夠獲得很大幅度的從輕處罰。鞠秦儀稱,這種想法比較片面,“自首是減輕刑事責任的法定情節,但張小雷涉嫌的犯罪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特別巨大,情節特別嚴重,加之其本身就有前科,司法機關必然對其在法定量刑範圍內從嚴從重打擊,妄圖以現有的自首情節來大幅度減輕刑事責任,現實可能性不大。”

對於當前部分投資者呼籲“不報案、不配合”,希望幫助張小雷盡快擺脫刑事責任的做法,鞠秦儀認為,張小雷目前涉嫌的犯罪行為觸犯的是刑法,侵害的法益是金融市場秩序和人民財產安全,即使沒人報案,公安機關掌握如錢寶網後臺數據、錢寶網收款流水、賬目等證據後,依然可以立案偵查,繼續推進刑事案件的進程。“投資者是否報案並不能從本質上影響案件的走向,反而在當下應該積極報案,配合公安機關調查,進行相關材料的報備,才能在追贓程序後拿到一定比例的投資款返還。”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錢寶網事件,很多80後、90後陷入其中。趙虎律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分析說,現在的商業模式非常專業,客戶群體不同,商業模式也不一樣。錢寶網這一套方法,如果主要針對老年人的話可能會“玩不轉”,因為老年人不太會玩智能手機,很少有老年人做微商。

“錢寶網在商業模式上有微商、看廣告、玩遊戲等,把年輕人中流行的元素放到了一起,自然可以得到年輕人的青睞了。” 趙虎說,80後、90後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相信高利潤,銀行利息低他們不感興趣,但相信網絡時代會有超高的利潤。

泛美亞事件 錢寶網 微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82

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未能兌付本金

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儲能源”)公告稱,由國儲能源全資子公司發行、國儲能源擔保的美元債未能償還3.5億美元本金,目前已經構成實質性違約。

據了解,本期債券由國儲能源全資附屬公司China Energy Reserve and Chemicals Group Overseas Capital Company Limited發行,國儲能源為擔保人,票面利率為5.25%,債券已於5月11日到期。

5月14日,CERCG Overseas Capital將2018年債券的應計利息匯入其主要支付代理賬戶,但截至5月27日,CERCG Overseas Capital尚未償還債券本金。

國儲能源表示,在過去兩年的信用緊縮中,包括銀行貸款和在岸債券的融資渠道受到限制。由於擔保人及其附屬公司的現金流和資本要求持續增加,這導致了該集團的流動性緊縮。

“盡管集團預計將一如既往地繼續其業務運作,但目前計劃剝離部分資產,以解決現金流困難,並將在適當時候發布進一步的公告。”國儲能源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