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幣升值如獲八五折 南下團購成風 同胞爭買日用品 港人捱貴貨

1 : GS(14)@2011-01-22 00:49: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92439

《民生經濟》
內地同胞財富飛、人民幣幣值飛、物價也跟着飛。為抗通脹,同胞手拿「巨款」來港掃貨,不過,就連日常用品如洗髮水和護膚品等都成搶購目標,購物的目的地已由過去近邊境的元朗上水,轉戰鐵路沿線的商場,令本港貨物價格長期高企,港人須捱貴貨。 記者:岑 梽豪

香港絕大部份日常用品的價格比內地便宜,早已令內地同胞頻組購物團來港掃貨,而商場亦看中這個賺錢機會,自發性「聯群結黨」在網站上賣廣告,以優惠券吸引內地同胞前來購物,更出動專車接送。港商自救,結果在求過於供下,物價被抬高。
本報直擊 內地團辦年貨

年關將至,來港辦年貨逐漸成為指定動作。本報昨隨一個為數 30人的內地同胞購物團一起出發辦年貨,感受一下自由行掃貨,如何掃高香港物價。
辦年貨,購物團的主角自然多數是師奶,她們一到達鑽石山一個大型商場,隨即展開血拼採購行動。第一站是海味舖,只見同胞一擁而上,爭相搶購腰果、髮菜及蠔豉等年貨。
手上提着大包小包的深圳居民賴小姐表示,內地洗髮水及奶粉,比香港貴 10元至 20多元。去年,人民幣升值 3.5%,她覺得香港的貨品等同有折扣。以現時滙率計,用人民幣購物,等同有八五折。故此,來港掃平貨變成習慣,隔一、兩周便出動,通常會買化妝品及衣服,而今次就將目標鎖定在海味及糖果,打算花 3000至 4000元。
洗髮水等日用品「唔夠賣」

幾年前,港人回內地消費做豪客,內地人鮮有來港掃貨。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兩地居民彷彿身份對調,而貨品質素有保證及選擇較多,已成為過去,價格比內地便宜,才是主要原因。早前已有掃貨團,大手在新界北區掃入洗髮水,又有商人指,外國奶粉更經常「唔夠賣」。
港人的日常生活,當然被這種搶購潮影響,尤其家庭主婦感受最深,「家啲奶粉貴晒,仲要每人限購兩罐」。馮女士指,藥房經常缺貨,基本上每逢有新貨上架,短時間內已被內地人搶購一空,令價格又不停上升,由於家人需要使用,故被迫捱貴貨。
即使這類生活用品,在香港出售的價錢上漲,但對比內地物價的上升幅度,仍然相對便宜,所以對內地客仍顯得非常吸引。而本港商場為催谷生意,舉辦免費的一日購物團,無疑是帶動零售業務,但從另一角度出發,日常用品漸成為內地人掃貨的目標,令香港物價亦緊隨內地上升,香港人捱貴貨的日子,相信仍會持續一段長時間。
2 : GS(14)@2011-01-22 00:49:37

內地D人在上水買到痴線,那邊內地人多過香港人
3 : GS(14)@2011-01-22 00:49:48

貧富懸殊
貧窮戶嬰兒缺奶 食物銀行求變
2011年01月21日


通脹越飛升,銀紙越眨值。有錢人可以錢搵錢,博財富升值,但對窮人而言,能得溫飽已足歡顏。為貧窮家庭提供食物銀行的聖雅各福群會眾膳坊,亦面對供應商的加價壓力,其中心主任吳雯賢透露,在物價飛升的情況下,一個多年來從未有加價的供應商,亦表示可能會於春節後加價。
供應商春節後或加價

「物價實在太貴,我去街市買節瓜,都要 10多元。」吳雯賢體諒供應商的同時,亦道出一個近期令她難忘的在職貧窮家庭感人故事。她回憶指,某一天,一位婆婆抱着一個 3個月大的嬰兒前來中心,申請食物包,食物包內有 5種食物,不過,婆婆其實只想要奶粉。
「好難相信,一個 3個月大的嬰兒,身形只有 1個月般大。」見慣滄桑事的吳雯賢語帶無奈地說。嬰兒的父親是在職貧窮人士,月薪更得 5000元左右,但卻要養活一家六口,「奶粉太貴,嬰兒母親惟有溝稀奶粉。」沒有足夠營養,嬰兒當然難長大。吳雯賢說,婆婆懂得來中心,全靠街坊教路。
在被稱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地上,類似的故事不少,政府提倡關愛基金,不如認真研究如何善用儲備。
目前,政府資助的食物銀行服務,只限於短期食物援助,援助期完了,嬰兒又怎活下去?吳雯賢說,因為制度如此,所以才要變。她表示,中心正在研究些新行動,但未成熟,故未宜透露。
香港的奶粉價格,較兩個月前已上升 20%至 30%,主因是內地進口奶粉要抽關稅,反映在內地奶粉零售價上,因內地人選擇來港搶購,需求日增,結果令香港供應減少,抽高奶粉價。現時一罐嬰兒奶粉約賣 200餘元,而成人奶粉亦要 130元。
4 : GS(14)@2011-01-22 00:49:59

市民無奈
內地菜肉漲價 食品輸入通脹
2011年01月21日

中國通脹雖然略見放緩,但內地人仍要四找出找平貨,結果來港搶高物價。而豬、牛、羊及蔬菜等食品價格有升無跌,令主要依賴內地進口的香港,在輸入食品時,同時輸入內地通脹。
節瓜價兩周漲近倍

香港市場的蔬菜價格,已長時間企硬於每斤 10元以上。在中環的街市,普遍內地輸港的蔬菜更要賣至 12元一斤,檔主蘇先生表示,港元兌人民幣貶值,變相令來貨價上漲,最後惟有轉嫁給普羅大眾;加上冬天氣候影響內地農場的產量,菜心由半年前賣 8元一斤,上漲至現時 12元一斤,半年升幅高達 50%。
蔬果價漲,近期以節瓜升幅最強勁,上兩周仍是 6至 7元一斤,現在價格已上漲近倍,至 12元一斤,短期售價的升幅驚人。他續指,蔬菜來貨價上升,市民買菜時會多格價及講價,每次買的份量亦相對減少,對生意多多少少構成影響。
雖然,大型連鎖超級市場會透過大量入貨,來控制來貨成本,但就記者昨日所見,菜價與街市相差不大,例如最便宜的菜心,每斤就賣 10.9元,較高價錢的小菜心每斤索價 17.5元,市民無奈,惟有繼續買貴菜。
5 : GS(14)@2011-01-22 00:50:14

年關將至
蓮子海味搶貴 辦年貨大出血
2011年01月21日

中國人最重視農曆新年,辦年貨當然是中國人準備過年的頭等大事,海味以及糖果等相關應節食品,是港人每年必買之物。但近年市場增加了一批掃貨生力軍,就是內地居民,令海味價錢拾級而上。
印巴蔗田失收 供應減少

在西營盤經營海味雜貨生意,已有 60多年歷史的通泰行老闆李廣林表示,在過去一年,海味平均價格上漲 20%至 30%,當中以鮑魚及魚翅等貴價海味,最受內地客歡迎,對生意額最有幫助。
不過,他指,一些過年應節食品,來貨價上漲,例如蓮子需要 30元至 40元一斤,比去年貴 3成,主要原因是種植蓮子的湖泊減少,影響收成。另一主要應節食品片糖的價格,同樣受到主要出產來源的巴西及印度的蔗田失收,令供應減少,故糖價去年上升 40%。
今年內地多種食品,例如紅豆、綠豆、辣椒等屢次傳出有被人囤積炒賣的情況,令來貨價明顯上升,他大嘆生意難做。由於怕將成本轉嫁消費者會影響銷情,故不能緊隨來貨價的幅度來加價。至於,其中一種被視為內地通脹指標的罐頭食品,他指價格未有太高升幅,但受豬肉價格影響,故他估計罐頭價未來仍會繼續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58

中国电影真实的谎言:虚夸投资成风

1 : GS(14)@2011-01-30 15:41:19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6/2199753.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一张添堵的榜单却意外地牵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潜规则”。
  近日,某知名网站制作了《2010年内地电影市场华语片亏损排行榜》。去年国产片上映数量达117部,根据票房计算,有票房录入的影片108部,其中101部票房成绩不及投资的2.5倍,难以回本,占整体片量的九成。
  继该网站报道中国电影制作九成亏损之后,又有消息称,2010年的亿元票房大户有17部国产电影,其中只有 《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赵氏孤儿》、《山楂树之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唐山大地震》和《大笑江湖》等8部影片盈利。
  业界一片哗然。百亿电影票房的背后是否真的存在九成电影的大面积亏损?过亿票房的电影为何仍不能盈利?为此,《每日经济新闻》展开了调查。
九成电影亏损?
  根据广电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10年,《阿凡达》是全年的总冠军,北美之外的总票房是20亿美元,在8个国家有过亿的表现,而中国以13亿元名列第一;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也以6.47亿元的票房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新标杆。
  另一方面,同样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共投拍国产电影526部,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有17部,票房过千万元的有59部,剩下的450部电影单部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艺恩咨询总裁郜寿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以一部取得了5000万元票房的电影为例,先要从中抽出5%交给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作专项基金,然后再扣3.3%的营业税。剩余的钱,影院和院线要拿走57%,剩下的43%归投资方和发行方。按照合作模式不同,发行方一般能分到3%~10%,剩下30%多的票房,才真正属于投资方。
  而这也意味着,一部电影若投资方需要从票房中盈利的话,投资与票房之比则需要达到1:2.5至1:3。
  上述榜单显示,《惊情》(原名《荒原惊情》)投资2500万元,票房收入10万元,收益比约1/250,名列榜首。陶虹监制的影片 《米香》,上映不到一周,就被迫下线,全国票房不到10万元,收益比约1/50;《异空危情》投资高达3000万元,票房仅150万,收益比不过1/20;此外,《复兴之路》、《老虎都要嫁》、《打擂台》,王小帅执导的《日照重庆》,以及张瑜复出大银幕的首部作品《庐山恋2010》等纷纷榜上有名。
  “在2010年6月公映的27部电影中,有25部亏损。”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6月份上映的20多部电影中,除了《人在囧途》、《异度公寓》略有小赚外,剩下的电影基本都赔本。比如《摇摆的婚约》不到500万票房就已落片,《海洋天堂》难以收回800万元的制作成本。
  高军表示,虽然目前电影票房多半呈现亏损的现象,但是,今年过亿票房的国产电影中,至少有10部电影是盈利的,其参与投资的 《叶问2》、《锦衣卫》就已经实现了很好的盈利。
虚夸的成本
  然而,并非票房过亿的电影都可以赚到钱。
  《每日经济新闻》梳理公开资料注意到,光线影业投资的《精武风云》虽然票房为1.365亿元,然而,按照此前对外公布的1.2亿元的投资额,该影片也并未达到盈利线;另一部同样由光线影业投资制作的《全城戒备》,号称投资1亿港元,但内地票房只收8800万元人民币,香港票房收309万港元。
  此外,还有一系列动辄几千万元的大投资电影在票房表现上不尽如人意。其中,投资7000万元左右的《剑雨》今年成了大片营销的典型反面案例,票房仅有6600万元;投资8000万元的《西风烈》,本期待票房过亿,结果不抵11月档期冷清氛围的影响,只收6600万元;打着7000万元投资、中国首部3D大片旗号的 《唐吉可德》,最后只收3400万元;而分别高喊投资2000万美元的《苏乞儿》和过亿人民币投资的《东风雨》,则分别只有4820万和2870万的票房。
  针对上述盈利状况的推测,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予以否认。王长田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除了电影票房之外,电影的其他收入部分还包括海外版权和国内版权收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义务对外披露影片真实的制作和宣发成本,及投资比例和回报方式。在成本上,几乎无一例外存在夸大虚报。”
  王长田表示,《精武风云》、《全城戒备》两部电影给光线影业带来了1500万元的盈利。他坦言,虚夸成本似乎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北京华映人国际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萧锋也表示,虚夸成本成为行业普遍的现象。为了扩大宣传的效力,片方总爱渲染投资数额的庞大,以显示制作水准之精良。
  知名导演王小帅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这种虚夸投资数额的影片,许多影片号称投资了两三千万,而实际出来的片子,行家一看就知道并不是什么大制作。这种虚报的现象在业内还是相当严重的。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从2002年内地第一部商业电影《英雄》问世以来,行业内的人就喜欢把动辄数亿的制作投入以及对高票房的追逐当作是商业电影必备的几个特点。但这些所谓的“大片”,成功率也不是很高,模仿“大片”必然是要付出一定代价。
  郜寿智表示,由于行业的不透明,外界很难去统计出投资方具体投资电影的成本,而版权收入和海外收入更是无从考证。
  据他介绍,针对上述现象,此前曾有过类似的统计,目前这种虚夸的成本投入造成表面亏损而实际盈利的影片大概占整个市场的10%~20%左右。不过,他强调,目前国内电影产业绝大多数的小制作电影还处于亏损的状态,大概占50%。
票房寡头的“无奈”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百亿票房的背后也让“票房寡头”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阿凡达》和《唐山大地震》就占据了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的五分之一。
  大片越来越赚,小片越来越赔,这正是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阵痛。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出现大片卖钱赚吆喝、中小投资影片集体亏损的局面,正说明中国电影患上了“投资虚热症”:资本只看总体票房的疯涨,猛劲往圈里扎,却不知这个市场里面虚火很旺。
  高军指出,行业目前存在一种误导,大家看电影赚钱了,出现了不理智的投资行为,造成市场的过度同质化,跟风题材令得电影市场越来越拥挤,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一看《非常完美》、《杜拉拉》火了之后,就出现了同题材的40多部影片,全赔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则认为,国产电影容易亏损的另一原因是,大量非商业投资拉高了制作成本。大量并不懂电影的人来投资电影,钱没有花到刀刃上,还造成了电影产业的虚假繁荣,导致演员片酬、拍摄成本等费用飞速上涨,大大抬高了电影投资的门槛。
  尹鸿的观点得到了高军的认同。高军指出,目前电影投资在制作上并没有很好的成本控制。
  “《孔子》的投资差不多1亿元,《叶问2》的国内投资是3000万元,国外投资基本一样,加起来也只有《孔子》)的一半。而《东风雨》投资9000万元。再看最终的票房结果,《孔子》的国内票房刚过1亿元,《东风雨》只有3000万元。但《叶问2》的票房是2.38亿元。”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则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由于电影发行渠道对版权保护不当,盗版严重,造成中国电影只有一个销售渠道,那就是票房。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国内一部影片卖给电影频道的版权大概在100万元,网络版权从四五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音像版权一般也就卖十几万元,与电影动辄过千万的投资相比,这些版权收益则是九牛一毛。
  “我们的整个产业链是瘸腿的。所以说,我国的2/8(盈利影片与亏损影片之比)和国外的2/8是不一样的,因为国外电影产业能赚还有很多,可以帮助去补偿没有赚钱的电影。”王中磊表示。
圈内人说
导演王小帅:电影产业里“玩票”的太多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102亿元票房,中国电影在2010年交出了这张看似“圆满”的成绩单。而就在此时,我们却听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大片赚钱,小片炮灰;九成影片都是亏损。
  商业市场的残酷竞争决定了在《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热映的同时,很多影片只能匆匆体验着影院“一日游”,更甚者连公映的机会都难以获得。折戟沉沙还是大浪淘沙,真正决定这一切的究竟是什么?
  1月25日,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对于“满城尽带赔钱片”的中国电影市场,他似乎更有发言权。“中国的电影商业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大批涌入的新势力更多的只是为了玩儿票,而不是做电影。”
300万票房背后的故事
2010年11月5日,王小帅执导的《日照重庆》在国内公映。这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华语片。从明星阵容上来说,聚集了王学圻、范冰冰等“票房保障”,就影片内容而言,也是足够商业的悬疑、凶杀等情节。对于任何一部有意冲击市场的商业片来说,具备这些要素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然而,《日照重庆》交出的成绩单却不尽如人意。相较官方宣称的2000万元投资来说,收回的票房仅有300万元。影片更是仅上映两天便匆匆下线。
  王小帅自嘲,这样的失败来源于“不理智的婚姻”。“当时选择的这家公司(《日照重庆》的出品公司)也是刚刚成立不久,不论是在经验还是策划团队能力方面,都不是很成熟。”王小帅告诉记者,该公司对于影片后期的宣传几乎是零投资,先期投资700万元拍摄了电影之后,就没有再投钱进去。所以《日照重庆》实际的投资额也并非官方发布的2000万元。
  “这就好比我们辛辛苦苦做出一个产品,但是却堆在仓库了不告诉别人,不去购置货架,不去做广告宣传,最终只能烂在仓库。”说起这些,王小帅依然显得有些忿忿。
  王小帅告诉记者,这部影片少得可怜的拷贝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在票房上有何佳绩。“号称有400个拷贝,实际却只有100个。如今的银幕数量为6000张,最起码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拷贝量才会有较理想的票房。”
“玩票”的太多
在电影节,赚钱的永远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圈:知名公司选择知名导演,知名导演才有票房号召力。这似乎把绝大部分想要跻身其中分得一杯羹的中小公司及导演们挡在了门外。
  在王小帅看来,至于门外的这些公司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想要做电影的,“很多公司的支柱项目并不是电影,只是看到近一两年动辄上亿元的票房,也眼红红地想要拍电影,但真正沉下心来做电影的人并不多。”
  王小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自去年开始,有关“煤老板投资拍电影”、“温州资本涌入电影产业”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据此前有媒体报道,截至今年1月份,浙江已经拥有了624家影视公司,仅次于拥有1400多家公司的影视大本营北京。
  正因为电影并非这些公司的关键业务,所以其在该领域的投入也无法做到专业、有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年产出的影片很多,但是亏损率却很高的原因所在。”
关注“夹心层”困局
  上有票房过亿的大制作影片,下有号称“内容为王”的独立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真正最难熬的则是 “夹缝中”的这部分电影。它们的投入大多在几百万到二三千万之间,它们的导演也算小有名气,它们希望借助行业巨头来覆盖更多的院线银幕,但苦于资金、自身条件等诸多原因,它们只能与中小投资公司为伍,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拼得头破血流。
  王小帅坦言,自己也生存在这样的“夹缝中”。
  “这部分影片目前看来还不至于决定中国电影的发展,但待到中国电影产业成熟之后,院线资源被充分开发利用之后,这部分电影的市场份额则最大,需要更理智的发展。”在王小帅看来,目前这几家成熟的电影企业决定了中国电影的票房总收入,但真正要改变盈亏格局的则有赖于中间的这部分“夹心层”。
  “与其投资一千万去做一部影片,不如培养几位优秀的导演。”对于中小电影公司的发展,王小帅有自己的看法,拼资本自然拼不过这些大的企业,但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却可以积蓄自己的能量。“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成功的模式,因为那需要资金和实力的积累。当大的公司具备渠道资源的时候,我们可以与之谈判的砝码只有好的内容和好的人才储备。这便是目前中国大批中小电影公司应该理清的发展之路。”
  而对于中小成本的影片,在王小帅看来,这样的小片子也确实不应该考虑太多票房上的收入,“这其实都是不应该问的问题。在目前影院资源被几大公司垄断的情况之下,营销投入的资金与票房高低成正比。四两拨千斤这样的事情在电影市场上的成功率极低,这部分影片难以进入市场也很正常。”
  但对于未来理性的市场,王小帅表示,“小制作的影片也应该受到保护,这其中有很多原创的东西,也有很多导演人才的生力军。当我们在享受那些给我们带来超高票房商业大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这部分坚持梦想的电影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19

黃偉康: 押股成風

1 : GS(14)@2011-12-02 10:58:02


2 : 摘星(6904)@2011-12-03 04:56:08

公告可以看到1211 押股吗?
3 : GS(14)@2011-12-03 09:51:2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1128498_C.pdf
國內的不找了,應該是一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04

豪宅炒家頻借爆 加按成風 施佳龍抵押物業予波叔借4.9億

1 : GS(14)@2014-05-05 18:03:2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05/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辣招推出後,豪宅成交大減,市場湧現不少投資者「按爆」物業,須以平價出貨,有物業甚至淪為銀主盤。本報發現,資深豪宅炒家施佳龍把貝沙灣一幢「孖屋」,連同葵涌一幢工廈,抵押予舖王鄧成波或相關人士,貸款4.9億元;而施佳龍持有的九龍塘根德道一屋地,在過去4年內先後八度向銀行及財務公司抵押。有業內人士認為,過去樓市炒風強勁,炒家間會互相借貸炒起樓市,至近期交投轉淡,加按情陸續浮現,實力不足的炒家最終被迫低價出售物業。


早前有消息指出,施佳龍持有之貝沙灣5期兩幢單號屋,已被利星行財務公司收回,並以銀主盤形式放售,每幢叫價1.8億元,較市價2億元低約一成。本報再翻查貝沙灣5期另一幢「孖屋」(同為施佳龍持有)的田土廳紀錄,發現除向利星行承做一按外,亦由富益貿易有限公司承造二按,單是二按已涉及4.9億元,富益之董事正是鄧成波之子鄧展英等。


息口3厘 遠低過往

本報致電鄧成波查詢,鄧氏稱,有關貸款並非單純為貝沙灣物業;施佳龍早前以7億元向鄧購入葵涌打磚坪街成功中心全幢,鄧得知施亦未成功向銀行申請按揭,故向施提供4.9億元貸款(即成交價之七成);息口只約3厘,遠低於公司過往批出之貸款息口。

至於為何會以貝沙灣物業作抵押,鄧成波則表示:「知道佢(施)唔係好掂,驚佢走我數,咪叫佢添,按埋貝沙灣」,不過,在土地註冊處文件所見,上述工廈與貝沙灣物業是分兩次作按揭登記,鄧指「詳細由律師處理,我唔清楚」。

另施佳龍秘書回應本報時稱,施曾購入葵涌兩幢工廈,並會活化成寫字樓,總投資約20億元,但就表示不清楚該工廈及貝沙灣等物業之按揭資料。

此外,施佳龍自用的根德道單號屋地,自10年5月以1.628億元購入後,已先後8次由銀行及財務公司抵押,當中4次就由永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承做按揭,最近一次為今年4月初,但有關資料並未詳細紀錄其按揭金額。

布力徑19號洋房 加按5次

事實上,近日市場上亦出現不少豪宅被揭多次加按個案。如惠州「80 後」少婦黎嘉敏於2011年,豪擲逾3.4 億元購入九龍站凱旋門摩天閣天際屋,一度刷新九龍最貴住宅紀錄。原來業主去年8 月再抵押物業,向投資者「磁帶大王」陳秉志借二按, 涉高達6000 萬元人民幣及1.8 億港元(合計共近2.55 億港元)。另由「椰菜娃娃之父」李群華家族持有的山頂布力徑19號屋一洋房,去年先後5次加按物業,最終今年以較叫價平1.5億元或33%成交,亦較市價平15%。

銀主盤增多 豪宅料受壓

第一信用財務主席冼國林認為,以往炒風強勁之時,不少炒家都會加按物業,增加流動資金,投資其他物業。由於近年豪宅交投淡靜,令該批加按物業遲遲未能賣出,部分業主唯有以平價沽貨,更有業主因斷供而被銀主沒收物業,料對豪宅樓價有一定壓力。

對於有炒家互相借貸,冼稱,過往都有不少炒家兼任放數,並會要求買家增加其他物業作抵押,一方面可賺取利息,另一方面若買家「走數」,除可收回原有物業外,更可多賺其他物業;不過若遇上淡市,買家則會隨時「輸凸」。

(樓市轉角系列2)

明報記者 林尚民、李宛婷
2 : GS(14)@2014-05-05 18:04:2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05/news/ea_eaa2.htm


【明報專訊】豪宅市場一向是樓市探熱針,其起落對整體樓價走向具參考作用。本報翻查差餉物業估價署於1997年至今年2月共17年的樓價指數(見圖),發現無論是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爆破,還是2003年SARS、2008年金融海嘯,中小型單位及反映豪宅市的大單位樓價調整期大致相若,而97年、08年兩次,都以大單位跌幅較大。


辣招後 大單位跌價先於細單位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特首董建華又提出「八萬五」政策,重創地產市道。1997年5月至1998年10月,大單位樓價指數跌幅達48.36%,中小型單位則跌44.45%。2012年底起推出的辣招,包括買家印花稅(BSD) 及雙倍印花稅,對豪宅市場影響明顯較大。去年2月,大單位樓價已率先下調,迄今共跌3.93%,而細單位則要到半年後,即去年8月才跟隨下調,迄今跌幅暫只有0.81%。

過去曾炒賣多個豪宅物業的周譚月清,去年已積極散貨。她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今次樓價調整主要由於辣招,並非經濟因素,故預期豪宅樓價將繼續下調;再加上未來美國將會加息,故較難預計跌市會到何時才會停止。現階段,預計豪宅樓價跌幅約10%至20%。

周譚月清﹕蝕讓跟新盤鬥平

事實上,近月不少發展商都以低市價開盤,周太稱,「除非蝕讓,否則作為二手買家,根本無可能同新盤鬥平」,原因是發展商買地成本低,而二手業主買樓成本則較高,故炒家資金被凍結。現時她的策略是不買也不賣,以她持有的約10個物業為例,因沒有買家承接關係,現時全部沒有放售,部分物業唯有以低價出租,其中貝沙灣一幢洋房,更以月租約30萬元租出,比市價約40萬元平兩成半。但她補充,若用家見心水筍盤,亦不妨買樓自住,因本港樓市長遠仍會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04

財經八一八:華車廠抄襲成風

1 : GS(14)@2016-01-11 01:01:39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8%B0-220000387.html
中國最出名是生產高仿產品已是常識吧,而且還可不用擔心原版者告發。數最新一宗有內地眾泰汽車抄襲德國保時捷車廠的Macan。其實早在去年中,當保時捷得悉眾泰將推出一款酷似Macan的T700型號SUV車後,就有說想透過法律途徑讓眾泰推出T700的計畫胎死腹中,結果當然事與願違。

據內地媒體近日從國家工信部獲得的T700車型圖片及信息,這款車的外觀造型確實與Macan極為相似,而且眾泰高仿其他品牌汽車已有前科,且都是以大眾集團(Volkswagen)旗下品牌車型為目標,如眾泰T600車型酷似大眾的Tiguan;眾泰SR7就與奧迪的Q3嚴如親生兄弟一樣。

至於這些內地車廠所以有恃無恐的抄襲,皆因內地能成功控告車廠抄襲的案例少之又少。如之前陸風汽車推出陸風X7,就與已被印度Tata收歸旗下的路華車廠Land Rover Range Rover Evoque極似,後者擬控告陸風汽車,對方還擺出一副你告就告的嘴臉,最終當然就是不了了之。

至於眾泰汽車的背景,據其網頁介紹,公司創於二○○三年,為一家以汽車整車及發動機、模具、鈑金件、變速器等汽車關鍵零部件為核心業務的民營企業,更曾奪得多個獎項,包括「中國優秀創新企業」獎項。老戴當然不奇怪一家善於抄襲他人設計的公司可獲獎,只是可惜中國企業既不懂「知恥近乎勇」的真諦,如何能成功衝出中國,進軍國際市場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121

矽谷富豪捐助醫療科研成風

1 : GS(14)@2016-09-23 08:09:47

古語有云「富不過三代」,現代有錢人看得更透徹,既然錢帶不走,倒不如全用於這一代造福世人,近年越來越多矽谷富豪願意大灑金錢,捐助醫療科研,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是當中佼佼者。


蓋茨捐世衞逾117億

蓋茨夫婦成立的基金多年來捐給世界衞生組織的善款逾15億美元(117億港元),而用於資助肺結核、瘧疾、愛滋和兒童疫苗的,更逾17億美元(132.6億港元)。為善不甘後人的,還有Napster創辦人帕克(Sean Parker),他今年亦捐出2.5億美元(19.5億港元)研究癌症免疫療法;微軟另一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出資1億美元(7.8億港元)成立細胞生物科學研究中心;Google創辦人之一布林(Sergey Brin)則捐1.6億美元(12.4億港元)研究治療柏金遜症。或許有人會懷疑矽谷富豪的善舉背後另有目的,例如避稅、沽名釣譽、增加影響力等,但實情是當中不少慈善活動都被納入稅網,施加影響力之說更是似是而非,因美國監察政治游說機制頗完善,富豪要支持政客或議題,有更多直接有效的捐獻渠道。《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3/197790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79

投資AI 科網巨擘成風向標 業界:港人才法制佔優 可擔當融資樞紐

1 : GS(14)@2017-05-19 05:20:47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工業革命4.0」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我們或許覺得無人駕駛汽車、機械人仍然遠未普及,但最聰明的人工智能早已滲透日常生活。人工智能的發展雖然蓬勃,卻仍然零散,超高淨值投資者多跳過初創企業,通過Google、facebook、蘋果等積極收購人工智能業務,並迅速實現商業化,把握人工智能帶來的投資機會。

人工智能將為社會帶來的變革不可小覷,專注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和再生能源的投資公司Radian Partners聯合創始人朱晉酈稱,人工智能就如同10年前人們眼中的手機,「當初誰能想象現在機不離手的生活,相信5至10年後,人工智能能夠如同手機一樣得以通用。」她續指,如果稍為進取地說,在超高淨值投資者的世界,若你主營生意的董事會未有3至5年內發展人工智能的計劃,那麼他們或許應該被炒。

瑞銀﹕科技龍頭投資判斷力較佳

瑞銀財富管理環球家族辦公室副主席Philip Higson表示,超高淨值人士對人工智能的投資,較少參與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反而將目光更集中於具備人工智能商業化能力的科技巨擘。「Google和facebook這些大型科技公司,就如同人工智能界的『裁判』,他們更擅長辨別,並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商業化。每當看上去股價已經很貴的時候,我仍然會認為它便宜,因為這些企業創造了很多未來機會(optionality)。」

投資業務宜避受AI 衝擊

瑞銀「人工智能如何令亞洲轉型」報告建議,投資者需盡量規避業務可能受到人工智能衝擊的公司,關注側重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機械人過程自動化,並積極建立研發中心的科技公司,以及人工智能科技發展的幾大受益行業,包括健康醫療、高科技及部分服務業。

人工智能誠然會取代一些就業崗位,不過同時,瑞銀報告認為人工智能亦會催生新的工作崗位,相信隨着應用程式和共享經濟日益普及,更高層次的個性化、創新型和有獨特手藝的人才將更受歡迎。

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出有趣的現象,香港的高層次技能人才雖然位於世界前列,僅次歐美和新加坡,遠超日本韓國,低層次技能人才的比例卻也偏高,佔全部人才的20%,接近東盟。相比之下,新加坡人才技能在中高層次就更加均衡,低層次技能人才比例僅為8%。

AI 催生新工作崗位

朱晉酈表示,香港對於亞洲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其獨特角色,首先大量中英文雙語人才儲備是優勢之一,對於有進入中國市場野心的企業意義重大。西方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並非易事,此前Uber推出中國市場就是一例。另外,香港不僅法制較為健全、中立,其金融中心地位將很自然令其發展為亞洲人工智能發展的融資中心。

全球基金交易網絡及金融科技公司Calastone發布的報告,用科技專才在企業管理層的比例評估企業是否在應對區塊鏈技術和機械人顧問等「顛覆性科技」方面做好準備。

根據瑞銀結合世界銀行數據的預測,2030年亞洲的金融服務業將共有9000億美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而對於金融是經濟支柱之一的香港,其科技專才在企業管理層的地位現時還遠低於新加坡。數據顯示,恒生100指數內的上市公司中,僅有20.3%公司的管理層包含科技專才,在新加坡,該比例則有近45%。

姚丁鈺 明報記者

[姚丁鈺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668&issue=201705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59

全港最細161呎示位曝光 劏房盤成風 測量師:仲會細啲

1 : GS(14)@2017-06-18 22:04:53

【廳空間有限】 ■客飯廳開放式設計,本報身高6呎記者躺下頭頂腳。 張柏基攝



【本報訊】樓價高企,導致發展商大建劏房盤。近年不斷推出市區劏房盤的投資者盧華,旗下深水埗Ava61繼日前開價後,昨開放面積只有161方呎的全港最細示範單位。業界指劏房成風,未來或出現僅有100方呎的微型單位。記者:程俊華 黃嘉銘



由資深投資者盧華發展的Ava61,日前公佈首批57伙定價,折實平均呎價逾2萬元,入場費277萬元。發展商開價後才開放示範單位,參照F室開放式單位,實用161方呎,為一手新例後,發展商對外開放面積最細的示範單位。雖然發展商賣劏房盤成風,不過甚少採用面積細小的開放式單位作為示範單位,就算恒地(012)北角尚譽全幢有逾98%單位為開放式,最細得163方呎,但發展商只向買家提供樓書及大廈模型便開售,不設示範單位。

【廁所門極窄】 ■廁所趟門開盡仍少於2呎,身型魁梧者打側身才能進入。


Ava61呎價逾2萬

Ava61的示範單位採長方形設計,甫入大門即有一個長近6呎的玄關,之後全屋可一眼望通客飯廳及廚房。客飯廳最闊僅7呎,本報6呎高記者平躺在客飯廳地板上,僅能勉強伸直全身。廁所面積約24方呎,集齊馬桶、淋浴間及洗衣機,其中洗手盆更安裝在淋浴間內。廁所門闊雖有2呎2吋,但趟門設計開盡仍少於2呎,身型魁梧的記者要打側身才能進入;就算經發展商佈置後的裝修單位,亦沒有位置擺放衣櫃收納衣物。


劏房盤為樓價飛升的後遺,為壓縮入場費令買家較易負擔。龍頭發展商長實(1113)早於2014年在大型屋苑大埔嵐山,設面積少於200方呎的開放式單位大賣,故近年大部份新盤都以此類劏房式設計。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表示,開放式單位非香港獨有,外國都有不少例子,「實用有200呎或以上嘅開放式單位,已經唔可以話太差,作簡單起居生活都足夠同可以接受」,但少於200方呎是比較難用。尚未獲批預售的屯門菁雋,最細單位僅128方呎,何鉅業透露,「128呎已經唔係最低,據知未來仲有啲會細啲,貼近100呎左右」。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開則太細絕對是不健康,因為此類單位只夠一個人住,如果結婚已經不夠住,會妨礙年輕人成家立室,影響家庭的發展,惟市場有投資的需求,令此類單位長期有吸引力。


【網民洗版】

Mark Lawrence AU:畀你有做業主感覺,學定瞓棺材先,死後再細D瞓骨灰龕,就唔覺得細。
Alex Chan:有一堆慌死買唔到樓嘅,地產商就會話:大單位,銀碼大,你哋買唔起,因應市場需求,百幾呎夠㗎啦!
Siu Siu Lee:無良發展商,起得咁細嘅樓就唔好賣咁貴啦,住得喺度嘅肯定窮過住公屋個啲啦!
Max Ng:勞改倉61號,住嗰個要反醒點解要咁對自己。
Janet Capricon:放心!買咗呢啲樓自然冇錢食飯,營養不良即係自動減肥,發展商用心良苦啊。資料來源:《蘋果》fb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7/200588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58

奧園西半山申強拍 項目值26億 中資掃舊樓成風 雅居樂禹洲等俱有沾手

1 : GS(14)@2019-03-19 09:29:5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011&issue=20190319
【明報專訊】內房股中國奧園(3883)昨日披露,其在港豪宅城市更新項目(即舊樓重建)西半山羅便臣道63至67號燕貽大廈正申請強拍中,預計在重建後可售建築面積將達5000平方米(約5.38萬方呎),可售資源達22億元(人民幣.下同,約25.7億港元)。翻查資料,近年內房商如禹洲(1628)、雅居樂(3383)等,紛紛轉以「掃舊樓」形式踩入本港市場。

明報記者 方楚茵

燕貽大廈位於西半山羅便臣道,樓齡超過50年。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奧園自2018年2月底開始主力以私人公司「益明國際」名義收購燕貽大廈,不足一年已以超過8億港元收購了該廈約27伙,連同20個車位,令其持有業權達約81%,剛好超越八成的強拍門檻。據公司提供資料,目前燕貽大廈周邊項目的銷售均價每平方米約40萬至45萬元(即每呎約4.34萬港元至4.88萬港元)。

曾活化葵涌工廈項目

曾被市場稱為「華南五虎」的奧園,一向擅長舊樓收購活動,在港除了燕貽大廈,去年中亦披露以9.5億元收購葵涌國瑞路57至59號全幢(前為南星工業大廈)全幢工廈物業,並活化為旗下首個香港商業項目AOffice 46,並於今年正式開售。

據集團披露,其大灣區擁有土儲達740萬平方米,預計貨值1110億元。連同燕貽大廈,目前奧園共擁有16個不同階段舊改項目,規劃總建築面積達980萬平方米,預計可售資源約1452億元。在港的項目共計1.6萬平方米,樓面地價10.54萬元。

雅居樂九龍塘兩收購

除奧園外,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雅居樂亦以「超鴻投資」及「駿朗發展」名義分別收購畢架山義本道9號的涵碧別墅及隔鄰的義本道6號龍圃別墅,兩項目分別購得9伙及32伙,資涉約2.13億元(港元.下同)及約6.63億元,當中龍圃別墅的業權收購已達73%水平,非常接近八成的強拍門檻。

而中小型內房禹洲早在2014年已於西半山堅道48號收購項目重建,並擬持作收租用途,近年又成為收購中環中心財團成員,投資逾10億元收購該廈業權。

除了核心商區及住宅區,禹洲的足迹亦擴至工廠區,據本報統計,副主席郭英蘭名下的「健采有限公司」近年則積極收購樓齡達45年的土瓜灣泰捷工廠大廈,並已取得約54.8%業權,或18伙及兩個車位。

中小內房禹洲新城亦有收購

此外,尚有新城發展(1030)以旗下新城晉峰收購了前身為漆咸道北409至411號的「紅都軒」,以及大坑晉匯邸,集團亦有投資本港車位等﹔旭輝(0884)亦向信德(0242)收購持有的赤柱舂磡角道項目,相信上述內房尚會繼續在港進行收購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28

新盤招標成風 運房局三管齊下應對 議員籲預售樓花增限招標條款

1 : GS(14)@2019-05-23 08:21:0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085&issue=20190523
【明報專訊】早前新盤招標氾濫引起社會極大迴響,而新地(0016)大埔白石角雲滙更因涉嫌未有在成交紀錄冊完整披露標售單位各項支付條款,於上周五遭一手銷售監管局檢控後,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昨日透過立法會書面回應議員提問時指出,港府將三管齊下,即透過嚴肅執行一手銷售新例、持續改善地產業界遵從法例、深化買家對標售的認知,以確保買家權益受到保障。

明報記者 林可為、林尚民、張允亭

今年首季至4月初,新盤因過分招標而導致運房局、消費者委員會、立法會議員強烈抨擊,其中新地雲滙因涉嫌未有完整披露標售單位各項支付條款,而遭到檢控,運房局長陳帆昨日再表示,港府會從3方面著手,確保新盤銷售具透明度和買家權益受到保障。

上周銷監局檢控雲滙後 運房局首回應

對於執法方面,陳帆重申,過往一段時間有個別以招標形式發售的新盤,銷售透明度不足;而銷監局早前已發現有個案的銷售手法、成交資料透明度不足,可能違反一手銷售新例,並已立案調查有關個案。事實上,上述涉及的新地案件,已排期於7月9日聆訊。

至於改善業界遵從法例問題上,陳帆指銷監局已發出「給業界的提醒」和常見問答,要求發展商在成交紀錄冊內,列出支付條款所有詳情,並提醒發展商,如在銷售新盤時提供折扣、贈品、財務優惠或利益(無論是否以現金方式)給買家,發展商均應列出各項條款細節。

同時,地監局亦須向代理發出「致持牌人函件」,提醒他們不論發展商以何種方式銷售其物業,持牌人均須遵循地產代理條例,及地監局發出的執業通告內的有關指引;地監局並特別提醒持牌代理,在未取得發展商書面同意前,不得發放任何以招標形式銷售的新盤推廣資料,包括載有建議之投標價格的資料。在加深公眾對法例的認識方面,銷監局已於本月17日發布全新宣傳聲帶,提醒準買家購買以招標形式出售的新盤,必須要注意的地方。

地監局提醒地產代理需守指引

對運房局再度就新盤銷售事宜開腔表態,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回應查詢指,政府可於批出預售樓花同意書時,加入不同條款,如限制樓花以招標形式賣樓。謝續稱,香港是自由經濟市場,如發展商不希望政府有太多規管,最好就應自律。

分析:隱藏回贈詳情對買家不公

資深地產分析員林一鳴對政府再度開腔監察新盤銷售表示支持,估計亦具實際作用,相信發展商短期內會有所收斂,促使發展商沿用發價單形式推盤,令成交資料透明度增加。林表示,個別發展商以招標形式賣樓,隱藏成交價、回贈金額及折扣等市場資訊,使買家在欠缺清晰成交價作參考下,難以掌握實際市况,以衡量入標價格,對買家不公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7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