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賣水喉是不是好過搵幾球?

人生要快意,最基本的要求應是實現財富的自由。

過去這兩三年,我在信報專欄最不遺餘力鬧的,一是小米,一是阿苦;鬧到小米的公關都要搵我傾吓偈,我話馮小弟,這些工你咪做啦,你假假哋都係拔萃仔,工作要有pride,你一係過嚟幫我,一係就去滴滴。滴滴的人工高我一倍,算吧,人才,當然是留不住的。
踏進2016年,無論是中國或全球的銷量數據,小米都缺席,那個雷什麼軍,一直假扮蘋果教主,兩年前他意氣風發的時候,這個人嘴邊經常掛着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要識飛。」這隻沒有翅膀的豬,咪終於跌翻落嚟。(原文)
有一些工作,適合年青人,但不適合老人、中佬、中女;老人在很多行業只是老闆手中的棋子,隨意擺弄。這是個嚴肅的問題,如果在同一間公司繼續工作357年,一個人最黃金的一生就賣身比一間公司,如果你繼續做下去,這半世人再離不開,20年之後,當你44歲、50歲,你會做什麼工作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打工仔永遠是打工仔,你會幻想有一天,你夠運夠料夠黑心,擔櫈仔升了上去,你會是CEO、董事總經理、VP、執行董事嗎?問題是當你做到這個職位時,你心中快樂嗎?

對很多人來說,每個職位都是你班友期待的,但這些職位都更換頻繁,不是每一個人都玩得長,每個人都是高高興興的上任,凄凄慘慘的下台,他們落幕下台的身影,我見過無數,印象深刻,變成一批批舊電池,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涯。

為人父母者,都期待下一代能找到有潛力的公司,有份安定的工作、穩定的薪水,過一輩子安穩的日子,這是父母親最謙卑而務實的期待。不管是為了個人,還是為了下一代,必須把「打工」這個概念從腦中移除,因為你若不先移除它,它就會移除你。

KPMG日前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到2030年銀行及其服務可能消失,類似於Siri的人工助手將接管客戶的生活與金融服務。如此一來,傳統銀行的多數部門或將消失,銀行業進入了30年來未有之變局,這個噩夢已經開始上演了…….降薪、離職、裁員……寒風刺骨

在報告中,畢馬威設想了一種類似於Siri的人工助手EVA。通過獲得用戶的健康、支付、偏好、Social Media等資料,在使用者閒暇時與其溝通、提供符合其口味的商品、為用戶推薦短期現金的最佳管理方式並解決金融問題。

「打工」,就是有一方雇用你,給你一定的薪水,你有一定的責任,雙方契約期至少一年;然後,有一份你的就業紀錄,在哪裡就業、總歸一句話,你的收入,取決於你的就業能力,就是被雇用的能力。

「打工」就有Title,總經理、CEO、工程師、 Sale屎佬、保險婆、馬伕、司機等百行百業的數千種職稱。這一切規律,八成會在二十年內改變,甚至消失。新科技將促成共用經濟,去公司化、去中心化的趨勢將破壞目前熟悉的就業生態;雇主、雇員、職位、權利、義務、收入、納稅、退休保障,種種現在有法律定義的概念,邊際全部被模糊。


除了老弱殘障,新生態將迫使人成為獨立個體,漂流成為常態。新生態中,講究的不是學歷,甚至不是專業,而是學習力、適應力和角色扮演力。

每個人都必須是演員,誰有能力在不同劇本下演出不同角色,誰就勝出。這是因為,所有稱得上是「專業」的領域,其中絕大部分的工作都會被智能自動化;「執行力」將成為一個科技名詞,而不再是管理學名詞。種種角色中,最值錢的大概是那些有能力發想、建構、維護智慧系統的角色,另外,還有我們今天想都想不到的跨界角色會冒出。

這些不會瞬間發生,所以你明天依然可以掏出那張印有你的Title的名片;但是,如果你不改「打工」心態,二十年後你可能就失業。

在日本、北歐,不會「商機」、「營業額」、GDP等字眼滿天飛,或許是職人氣質使然,他們不會輕易說金額。人們看到各類職人,達人,匠人肅然扯旗起敬,不會聯想這個人賺多少錢;其中或許有人營業額以億計,有人或許長年不賺錢,但其後突然成為國際矚目的商品。匠人精神深植日本人心,反映在報導或日常生活中,鮮少提及商機; 他們不短視近利的默默付出,最後反而讓利益自己找上門。

我們更多的要去學習失敗的案例,而不是成功的。學失敗是為成功,學習死亡是為了更好的活著。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是成功學太多,大量的書都在介紹企業是怎麼成功的,如何炒股賺一億,特別是帶著光環性質的書太多,人都被迷惑了。

商機需要累積,需要長年鑽研的,因為不談商機,才有真正的商機。

碰到這類情況,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現有的業務是不是足夠安全的?
第二個問題,你這個行業還有沒有上升的空間?是不是已經天花板到頭了?其實行業很大,市場很大,地球很大,為什麼要在這裡浪費青春?


是不是?音樂小荳芽Gary哥?賣水喉是不是好過搵幾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03

財經評論:「遲買貴幾球」應驗

1 : GS(14)@2017-03-23 06:24:07

新盤氣氛㷫烚烚,樓價持續高企,以啟德新盤為例,去年8月開售的啟德1號(I),一房戶折實最平490餘萬元,今年2月發售的嘉匯,一房折實最平已經要580多萬元。近期開價的龍譽,一房折實價更跳級至610餘萬元,前後半年一個300餘方呎單位的同區售價跳升速度之急,「遲買貴幾球」可謂完全應驗。近年香港樓市的不倒現象,肯定是將來教科書上的經濟或者歷史研究課題,究竟何時才會調整,市場上一大堆數據分析和名人言論可作參考。畢竟,未到真正的大調整日,一切都是預言,誰貼中就可以封神封聖。現實情況是樓價未跌就是未跌,有需要買樓的人,聽信預言而遲遲不肯出手,結果與買樓距離越來越遠,怨氣哪會不深?粗口哪會不流利?其實,如果根據數字分析,再加入主觀願望,香港樓價真的有下調必要。然而,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有需要而又有能力的話,早早肯入市已經有賺升級換樓了。看一看屯門細價單幢樓,三年前200萬元有找的放盤多的是,近期成交價已經貼近300萬元,擺脫辣招限期後轉售,賺一球有多離場,相當於三年間每個月儲蓄三四萬元。多年來小記每次介紹這些迷你上車盤,總有人會說「香港人買樓真可憐」,最過份是那些「咁嘅樓係人買嘅咩」,究竟說的人又是住在哪類物業呢?接着再看看這些三年間勁賺離場的二手成交個案,小記不禁產生一個疑問,究竟誰最可憐呢?記者:伍志輝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2/199656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