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巴巴IPO考驗監管底線 "合夥人"架構闖關美國 勝算幾何?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09356.html
云的「執著」,正考驗香港與美國的監管底線。

「香港上市的大門已基本關上。」一位跟進阿里巴巴上市的投行人士透露,馬云的桌上已有兩套上市方案,紐約或許樂意批准AB股上市的申請,但是否願意接納馬云剛剛在內部郵件中所描述的大膽的合夥人制度,仍存在較大的未知數。

公開資料顯示,馬云及其管理團隊在上市以前,通過特定的股東協議,利用總計10%左右的股權在董事局卻掌握了至少50.1%的投票權。但這種私下訂立的協議在上市後仍須符合上市地的監管法規,因此,在不放棄控制權的前提下,尋求美國AB股上市或是阿里巴巴最有可能的選擇。

但是,如果馬云仍然堅持要保留「馬氏合夥人」架構,闖關美國IPO,獲批難度可能不亞於香港。

美國也無先例

9月10日,馬云通過公開信的方式首次確認合夥人制度的存在;信中提到,集團早在2010年就開始試運行「合夥人」制度,過去3年已提拔28人。他們「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以上,具備優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並且對公司發展有積極性貢獻,願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傳承竭盡全力」。正文最後,馬云暗示最終上市地必須支持這種創新的制度。

美國雖允許同股不同權,但對董事提名要求嚴苛,且目前也並無類似先例。

高盛是少數聲稱上市後仍保留合夥人制度的公司。表現突出的管理層可獲得「合夥人」、「資深合夥人」甚至「執行合夥人」(managing partner)地位,可在承諾為公司長時間服務的前提下獲取數額可觀的股權和年金獎勵,但無權提名公司董事,換句話說,高盛的合夥人實際上相當於一種股權激勵計劃,與馬云所描述的合夥人有本質上的不同。

艾迪企業上市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許夏雄接受採訪時坦言,跟香港的公司法相比,在美國的州法和聯邦法的同時制約之下,公司治理和董事會提名權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博弈範疇,馬云所提出的合夥人制度,如果在沒有採用股權雙軌制的支持下,要完全達到阿里管理層對上市後保持控制權的訴求,也會存在不小的困難。

他說:「美國監管原則非常強調董事局與股東之間的獨立性,為了保證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維持公平原則,及為提高企業管治的水平,上市公司會設立獨立的提名委員會,該委員會成員原則上必須要包括獨立董事。對於提名委員會所提名的董事,股東會採取相對多數的投票方式決定,但沒有否決權,最多只能投棄權票。同時持有5%或以上股權的股東也可以有提名權。」

根據去年5月20日阿里巴巴與雅虎達成的股票回購協議,在阿里巴巴未上市前,軟銀和雅虎無論持股多少,具有投票權的股份單獨不超過35%,合計不超過49.9%。只要IPO滿足若干條件,上市後雅虎在董事會內的投票權最高被限定在19.9%,軟銀則最高30%。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雅虎將放棄委任第二名董事會成員的權力,同時也不再有任何特殊否決權。

因此,阿里巴巴管理層最遲在去年已擁有50.1%的投票權,即便雅虎和軟銀兩大外資股東同時反對,董事會在上市前也會批准馬云所稱的合夥人制度。

「就算是董事會授權的新制度,也必須通過SEC的審批方可生效。」安永審計服務合夥人賴云峰表示,阿里合夥人制度與美國允許的AB股上市最終所達到的效果類似,但變相壟斷了董事提名權,這種制度常見於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但在上市公司中極為罕見。

截至記者截稿時,美國SEC尚未回應本報關於相關豁免的查詢。

投票權遊戲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馬云私人持股約7.43%,與其餘7名管理層共持有10.38%,但其管理團隊在董事會的投票權卻達到50.1%。

表面來看,由馬云為代表的阿里巴巴管理層對外資已掌握了實際控制權。但法律界人士指出,這種協議在香港同股同權的上市條例下,本身就不成立,所以才需要借助合夥人制度。若換作美國上市,採用AB股雙層結構更為實際。

許夏雄分析,科技公司在美國採取AB股形式保護創始人(同時也是管理層)對公司的治理權的做法較為普遍。具體方式可以是,馬云及其管理團隊(持股10.38%)與軟銀、雅虎等股東達成協議,發行給管理層股東每股具有5份以上投票權的B類普通股,以達到股東會投票權不低於50%的最終目的。

另一種方式則可借鑑Facebook,其創始人扎克伯格持有5.338億B級股,僅佔總股份的28.4%,但卻透過不可撤銷代理(irrevocable proxy)行使持有10.7億B類股份和4200萬A類普通股的權利,最終投票權達到57%。

一位資深律師合夥人質疑,若馬云只想解決表面的股權控制,早就在美國啟動上市了,為什麼要如此折騰?馬云真正目的或許在於「一勞永逸」地杜絕今後任何股東奪權的可能性,但顯然他高估了監管機構的底線。

或者,一個更大膽的猜測是,馬云早已知美國不可能批准他所描述的合夥人架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16

賭客勝算有幾何? 江中月

http://xueqiu.com/9679520109/25962265
賭客贏錢的概率有多高?其實並不樂觀。很多賭場從10%的客戶那裡獲取了約90%的利潤

在美國很多公路的兩側,讓人應接不暇的賭場廣告牌用財富不斷地誘惑著過往的路人。亞利桑那州的一塊廣告牌寫道:「富貴顯榮,盡在賭場。」另一塊廣告牌寫道:「每天710萬美元。我們是慷慨的提款機。」

但是,賭客贏錢的頻率到底有多高呢?在某一天或者從長期來看,賭客贏錢的幾率分別有多大呢?別麻煩賭場來回答這些問題了。儘管賭場出於市場營銷的目的收集了有關客戶的海量信息,其中包括很多賭場常客的輸贏數據,但是賭場卻將這些信息視作了高度機密。

現在,多虧一項史無前例的、追蹤兩年間數千名網絡賭客行為的公共數據的發布,《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可以帶你一探究竟了。

在某一天中,誕生贏家的幾率並不算太低——玩家在30%下注的日子中都能贏錢。但是,繼續賭博並不明智。從長期來看,只有11%的玩家最後能以贏錢收場,並且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獲利金額都不超過150美元。

豪賭客的數據則更加驚人。在賭注前10%高的玩家(即那些兩年中所下賭注總金額最高的玩家)中,有約95%的人都以輸錢收場,一些人的損失甚至數以萬計。在豪賭客中,輸錢金額在5,000美元以上的大額輸家與大額贏家的比例高達驚人的128:1。

上述分析來自一個保存有4,222名網絡玩家的匿名記錄的數據庫,這些網絡玩家參與賭場類遊戲的時間至少有四天,他們參與的遊戲包括二十一點(blackjack)、輪盤(roulette)和老虎機(slots)。數據記錄了在2005年至2007年間,玩家在由歐洲大型網絡賭博公司Bwin.Party Digital Entertainment PLC.運營的網站上賭博的戰績。

Bwin向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專門從事嗜賭研究的研究人員披露了上述數據,哈佛醫學院已將不少數據在網絡上公佈。Bwin表示,自己提供的客戶抽樣數據完全能夠代表最近的趨勢。

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Denver)的博彩數學專家羅伯特·漢納姆(Robert Hannum)表示,儘管在某些方面,Bwin的網絡玩家與典型的美國賭場玩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鑑於遊戲的相似性,這兩類玩家的輸贏模式應該大體類似。

為了檢驗這一分析的正確性,《華爾街日報》邀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帕尼特·曼干達(Puneet Manchanda)和康涅狄格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 熹睦(Hee Mok Park, 音)一同對他們能夠獲取的一個私人博彩數據庫進行了分析。這個數據庫記錄了美國西北部一家美國土著人開設賭場的18,000名會員在兩年內的戰績。研究人員發現了相同的輸贏模式:只有13.5%的賭場玩家能夠以贏錢收場,在Bwin的客戶中,這一比例為11%;這兩個數據庫的大額輸家對大額贏家的比例也類似,數值都非常地高。

Bwin的數據還為我們提供了博彩經濟學中通常只有業內人士才能獲知的秘密。數據顯示,博彩行業對少數賭客的依賴程度非常之高。

在4,222名賭場玩家中,2.8%的玩家(也就是119名大額輸家)給賭場帶來了一半的利潤,10.7%的輸家給賭場帶來的利潤為80%。

博彩行業對如此之高的利潤集中度心知肚明,卻一直諱莫如深。不過,Bwin提供的信息也許開創了這方面的先例。

這個話題在博彩行業中頗為敏感,因為業界的批評家經常以利潤集中度作為賭場盤剝嗜賭顧客的論點,而賭場高管往往對此不以為然。

曾經為數十家賭場提供過諮詢服務的營銷專家安德魯·克勒巴諾夫(Andrew Klebanow)表示:「從政治的角度上講,我們並不願意向外界提及博彩行業的利潤集中度高於其他行業的這個話題。」克勒巴諾夫還表示,Bwin的數據與他本人的估算結果相符,據他估算,很多美國賭場從10%的客戶那裡獲取了約90%的利潤。他的計算是建立在賭場機密資料的基礎之上的。(兩名教授發現,就上文提及的土著賭場而言,9.3%的賭客為該賭場創造了80%的利潤。)

吉姆·基爾比(Jim Kilby)曾經是一名教授,撰寫過三本有關賭場管理的書。基爾比表示,Bwin玩家如此之低的贏家比例甚至連他都沒有料到,這應該會令賭客感到警醒。

儘管賭客知道賭場肯定是優勢一方,但他表示,「大眾並沒有算清這道」有關乘數效應的「算術題。賭場遊戲就像步沖打孔機,你玩得越多,輸得就越多」。

Bwin的數據確定無疑地印證了這一點。賭癮最小的玩家(即那些兩年中所下賭注總金額最低的10%的玩家)贏錢的比率也最高。他們中約17%的人最終以盈利收場——儘管這一比例不算高,但仍然好過豪賭客區區5.4%的贏錢比率。

在全部4,222名賭客中,兩年間只有七人的盈利超過了5,000美元,而損失超過5,000美元的卻有217人。這使大額輸家與大額贏家的比例達到了31:1。

編號為1357078的賭客是一位來自瑞士的男士,他在自己56歲時開立了賬戶。這位男士是一位典型的豪賭客。他平均每星期賭博三天,通常每天下注1,000次以上,每次的下注金額平均為九美元。在84%的日子裡,他都以輸錢收場。兩年中,他總計虧損了110,000美元以上。

除了作弊,賭客在這種碰運氣的遊戲中賺錢的唯一機會就是撞個大運,然後金盆洗手。

這也正是編號為1381787的賭客成為最大贏家的方式。這位來自斯洛文尼亞的56歲男士通常每天只下為數不多的幾次小額賭注。隨後,他成功掘到金子,在10天之內連續兩次贏得了超過14,000美元。在小規模受挫後,他停止了在Bwin網站上的賭博遊戲,最終 賺約22,000美元。

另一個Bwin的數據庫涵蓋了撲克牌遊戲。在一定程度上講,撲克牌遊戲是一項技巧遊戲,遊戲結果也反映了這一點。約有三分之一被哈佛的研究人員定位為「最熱衷」的撲克玩家最終都以贏錢收場,在其餘的玩家中,只有10%的人最終盈利。

儘管Bwin提供的數據顯示,賭客贏錢的幾率非常渺茫,但是該公司卻在旗下的一個網站上宣傳「玩傳統賭場遊戲,贏巨額大獎」,還鼓吹:「勝算由你定」。

Bwin的賭博責任經理約阿西姆·霍伊斯勒(Joachim Haeusler)表示,該公司提供的是娛樂服務,人們不應該「抱著致富的心態去賭博,因為他們不會因賭博而變富」。

Mark Maremont / Alexandra Berz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56

比特幣價值幾何?華爾街頂尖分析師這麼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739

比特幣已經開始吸引華爾街最頂尖的貨幣分析師的注意。

昨日美銀美林利率與外匯研究全球主管David Woo發表了該行對比特幣的第一份研報。

如華爾街見聞昨日報導,在報告中,David Woo認為:

我們相信比特幣能夠成為電子商務的一種主要支付方式,並且成為傳統貨幣交易的有力競爭者。我們認為,作為一種交換中介,比特幣無疑有著增長的潛力。

假設比特幣成為(1)電子商務和貨幣交易的主要力量以及(2)成為一個聲譽接近白銀的重要價值儲存中介,我們對其的公允價值分析顯示比特幣的最大市場價值為150億美元(1個比特幣=1300美元),這顯示今年比特幣的100倍大漲可能存在超過基本面的風險。

而花旗G10外匯策略全球主管Steven Englander也在思考比特幣的前景,他在報告中寫道:

我試圖研究比特幣的分析框架以及其是否可被看作貨幣。由於一些理由,我對此仍然感到困惑,看起來比特幣的供給方能夠限制比特幣的攻擊,但他們無法限制採取類似科技、與比特幣特徵相似的「山寨比特幣」的供給。這使得人們面對一大波類似的電子貨幣無從選擇,這將讓估值變得困難。

Englander在報告中解釋了這一問題:

與藝術品不同,比特幣能夠被精確或接近的複製。比如在比特幣需求旺盛時,一些人可以做有著類似特性的耐特幣(但可能挖掘的難度是比特幣的兩倍),而另一些人(可能是美聯儲)則可以創造哥特幣(比如挖掘成本可能更低些)。你可以說這些貨幣的相對價值由其在當時的挖掘成本決定,儘管比特幣至今的大幅波動顯示價格驅動的投機因素主宰了邊際生產成本。我的推測是,隨著不同「幣」被創造出來並先後引領潮流,我們會看到巨大的投機波動,更多人會擔憂這些幣種的價值中樞是什麼,沒什麼能停止其擴張。我認為,如果比特幣們沒有了匿名和可攜帶的優勢,其基礎的定價難題將導致其失去吸引力。

你可能會問比特幣與美元或其他貨幣的差異在哪。答案是在美國,你必須要接受用美元來對貨物和服務付費,而你並不必須要用比特幣,更不用說那些山寨比特幣。法律地位和供給端的獨一無二性可以引領美元在交易中的價值,而這是比特幣做不到的。美元是法定的貨幣,從長期看,如果沒有辦法區分比特幣們,那麼當前比特幣不受政府監管的優勢最終會變為劣勢。

Englander承認比特幣初期的成功,但他仍然不相信這會持續。

「如今,比特幣還沒有碰到真正的競爭,其魅力非常巨大。比特幣目前尚未因沒有收益而陷入劣勢,因為G4國家的貨幣實際上也都沒有。但我仍然持懷疑態度,因為看起來啟動一個替代品非常容易。

事實上,就在最近幾個月已經至少有54個類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出現,而其中大多數的價格都出現了飆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24

一張圖告訴你上海國資家底幾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599

上海已經出台了國資改革20條,而上海國資的家底究竟有多少,也是市場關注的話題之一。21世紀經濟報導詳細解析了上海國資主要平台架構和運營情況。

這些平台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情況不一,如將競爭性企業權益重組剝除,對其收益水平和資產負債平衡的影響亦需通盤考慮。

2012年上海市國資委系統的數據顯示:

上海國資委其管轄企業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已升至11.1%(剔除公益性資產)。但是,同期上海全市(包括區縣管轄國資)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增速則在大幅下降。

國資系統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利潤總額實現41.7%的增幅後,2011年收窄為14.6%。而2012年市國資委管理企業的利潤總額僅增長3.4%。

国资改革,国资委,国有企业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以下內容來自21世紀經濟報導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上海公佈首份地方國資監管改革路線已在市場意料之中。改革承續著金融危機以來上海國資的調適思路。在《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中,建立「國資流動平台」引人注目。

市場高度關注,上海市國資委管轄企業如何分類重組權益。然而,正如上海市國資委並未公開其與各級平台公司、各類產融企業的權益架構,實現按照競爭性、功能性和公共服務三類企業國資的針對性監管,也面臨多重控制權益下的挑戰。

就盈利能力較強權益的存量調整仍是難題。截至2012年末的運營數據看,上海地方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較金融危機初期業績有所回升。2009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上海國資家底」時,引述的《2008年上海市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顯示,市國資委出資監管的41家企業淨資產收益率為4.6%。當時分析認為,這一指標低於全國地方國資平均水平。

記者獲得的2012年上海市國資委系統的數據顯示,其管轄企業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已升至11.1%(剔除公益性資產)。但是,上海全市(包括區縣管轄國資)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增速則在大幅下降。國資系統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利潤總額實現41.7%的增幅後,2011年收窄為14.6%。而2012年市國資委管理企業的利潤總額僅增長3.4%。

因此,上海國資一度增長的收益率情況,仍很可能隨著存量債務或投資環境變化發生跌落。針對三類企業進行的針對性監管,如何在這一環境下同時調整資產、權益的歸屬權。既影響上海國資在金融資本市場的信用評級,又涉及內部利益的割捨盤整。

與分類監管思路不同,現有上海國資各一級平台(指國資委直接出資管理的企業集團)掌控的實體中,多平台持有權益的公司,並沒有在業績上輸於人後。像上海綠地控股集團等企業,在多股東的制衡環境下,管理層反而獲得更大空間。未來這類競爭性企業仍保持多平台股東架構,還是集中併入專業化的集團公司仍待研究。

因為歷史上的財務能力、產業重疊等因素,平台公司持有權益,也亦構成複雜的網絡。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整理的主要一級平台和其掌控的上市公司和其他主要企業情況顯示,持有多類型企業權益的平台仍是多數。這些權益如何在平台間流動,將考驗深化改革的佈局。

這些平台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情況不一,如將競爭性企業權益去除,對其收益和資產負債平衡帶來的影響亦需通盤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52

投資留學,回報幾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78

近年來,中國留學生人數屢創新高。但是這些留學生在花費數百萬元取得學位後,回國在就業市場卻並沒有太大優勢。或許,留學不僅僅是為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海外愉快的經歷才是留學生最大的財富。 中國最有名的企業家馬雲認為,在中國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靠外國名牌大學的文憑是沒有用的。他曾說過,“當你想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優秀的時候,不要去關註他們念的是哈佛還是斯坦福。” 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顯然不同意這位阿里巴巴創始人的觀點。他們正花費家庭年收入的3-4倍,將獨生子女送出國留學。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在過去十年上漲超過三倍,並不斷增長。在低層中產階級中,增長尤為劇烈。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數據,2009年末,來自低層中產家庭的學生占到了留學生的2%。而到了2010年末,他們在留學生中的比例達到了34%。對很多留學生的家庭來說,錢不是問題。許多低層中產以及工薪階層的家庭希望自己的獨生子女可以在未來幫助自己養老。 但支出100-200萬人民幣來留學,只為了返回一個七百萬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就業市場,這值得嗎? 根據中國招聘機構和人力資源專業人士,“海龜”在回到中國開始入門級工作時,在薪資上基本沒有優勢。 作為中國第二大富豪宗慶後的女兒和繼承人,宗馥莉曾在海外學習。宗慶後在最近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三十多歲的女兒“既不知道中國企業的現狀,也不了解國外的情況”。 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Jennifer馮說: 持有海外或本地大學學位在國內工作的起薪差別不大。海外學位確保一份高薪工作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現在,海外留學生的比例很高,他們的學習內容也並不特別適合中國市場。中國不再只將最聰明的學生輸送海外。 如今,留學生中很大比例是水平一般或低於平均的學生。他們由於在中國不能進入大學,所以才選擇留學。他們就讀的海外學校也不是一流的。馮女士說: 目前,80%-90%的中國人在海外的大學,大多數中國人從來沒有聽說過。 甚至海外學習英語也不再那麽重要:招聘人員表示本地畢業生的英語已經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一家投資咨詢公司的劉先生最近在上海進行招聘,但他不打算招聘海歸。此前,劉先生雇用了一個與英國海歸碩士來擔任銷售,但結果並不理想。劉先生評價到,“他認為他知道很多,甚至瞧不起客戶”。 而對於留學體驗,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答案: 對25歲的高偉來說,墨爾本大學不是她的第一選擇。但她當時沒有進入中國頂尖大學。四年在墨爾本花費100萬人民幣,這對於她在南京經商的父母來說沒什麽大不了的。至於留學是否值得的問題,她表示:“那不是我的錢,所以我不介意投資回報,但是這四年給了我很多美好的回憶。” 28歲的Sandra余則有些不同。她知道她的家庭無力承擔海外本科的費用。所以她現在中國完成本科,然後去約克大學攻讀一年的公共經濟學碩士。那一年她花了26萬元。她目前在中國一家證券公司的起薪是22萬元。她希望她的孩子也先在中國讀書。她說:“如果他們出國過早,就會失去與同學聯系。”在中國,同學往往是一張無價的商業網絡。 26歲的顧慧倪(音譯)花了50萬元人民幣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新聞學碩士學位。她說:“在美國,生活費用就像每天住在五星級酒店。”優雅,年輕,說著流利英語的顧小姐說,她出國前準備不足,導致她在海外壓力很大。所以,她現在加入了一個教育咨詢公司,以幫助其他家庭避免類似的錯誤。教育中介也是海外學習的一大成本,他們收取3萬到30萬元之間的費用,來安排海外錄取。 作為中國最早的留學生之一,夏尹奇(音譯)現在正與北京政府合作,吸引高層次海歸。而對於新一代“海龜”海外學習是否值得的問題,他說: 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工作和工資。生活在國外,整個國家是你的大學。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86

存貸比鬆動放水幾何

2014-07-07  NCW
   
 

 

理論上釋放貸款額度可能近2萬億元,除了短期內的寬鬆效應,更值得關注的是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的政策導向◎ 財新記者 霍侃 文huokan.blog.caixin.com 執行19年後,存貸比終於鬆動。

6月30日,銀監會宣佈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從7月1日起實施。包括調整存貸比計算的幣種口徑,只對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 ;調整存貸比計算公式分子(貸款)和分母(存款)的計算口徑,分子扣除六項、分母增加兩項,即縮小分子、擴大分母。

銀行和市場較為關注的是第四項扣除,即商業銀行發行的剩餘期限不少於一年,且債權人無權要求銀行提前償付的其他各類債券所對應的貸款。

在具體操作層面,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稱, 「三農」專項金融債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與第四項會有重疊,所以,第四項是扣除「三農」和小微企業專項債之後的「其他」各類債券。

對於哪些債券可以扣除,市場上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債券有用於支持資產業務的金融債、充實附屬資本的次級債和補充二級資本的二級資本債。

申銀萬國債券行業分析師陳康和羅雲峰測算,商業銀行金融債存量約3600 億元,以及約1萬億元次級債,樂觀估計此次貸存比調整可能降低貸存比2% 左右,釋放貸款額度近2萬億元。

當然,2萬億元只是理論上可能釋放的貸款額度,是銀行的放貸能力,最終到底能轉化成多少新增貸款,還受多重因素影響。

理論上,這將緩解75% 的存貸比監管紅線對銀行信貸投放的約束,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但是,最終會有多少資金轉化為實際的新增貸款,還受其他監管政策和銀行自身風險偏好的影響。

除了短期內的寬鬆效應,更值得關注的,是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的政策導向。

一位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這次改革並沒有侷限於存貸比本身的調整,而是把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狀況和金融改革所面臨的歷史節點結合起來,兼顧多個目標,包括大額存單的發行、跟巴塞爾協議三的銜接和鼓勵銀行通過金融市場獲得穩定資金來源。

減輕存貸比約束

此次調整的出乎市場預料之處是幣種口徑的變化,將目前按照本外幣合計口徑存貸比的監管考核,調整為對商業銀行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對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實施監測。

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只有人民幣存貸比是監管的硬性要求、是監管紅線,而外幣和本外幣合計的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主要用於監測風險,有一定的靈活性,如果超過,沒有處罰性措施。

銀監會認為,這一調整符合現行法律法規,也符闔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 》關於對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單獨管理的要求。同時,對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實施監測,可以防範通過本外幣轉換進行監管套利等問題。

對於這項調整的影響,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指出,目前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分別佔本外幣存款、本外幣貸款的比例為3% 和6%。根據央行《金融機構外匯信貸收支表》測算,目前金融機構外幣存貸比高達150%。因此,若改為人民幣口徑進行考核,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貸比,外匯存貸比越高的銀行,受益越大。

分子扣除的六項中,支農貸款對應 的貸款和「三農」專項金融債、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對應的貸款,以及村鎮銀行使用主發起行存放資金髮放的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此前已經允許扣減,這次調整是再次確認,並擴大至所有銀行。

支小再貸款是今年的新業務,此次也納入分子扣減。商業銀行使用國際金融組織或國外政府轉貸資金髮放的貸款,預計規模不太大。

一位上市城商行相關部門人士的疑惑是,次級債、二級資本債已經算作資本,不知道能否扣除,按道理,資本也可以對應貸款投放。

對此,一位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可以扣除的債券應該包括金融債、次級債和二級資本債,因為發債用於補充資本是負債和權益方的調整,但資金總要用出去,對應相應的資產。

照此理解,目前市場上金融債約 3600億元、次級債約1萬億元,再加上二級資本債,合計約1.5萬億元的債券,只要剩餘期限不少於一年、且無要求提前償付的條款,均可以扣除。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測算,總體看,分子的調整項涉及貸款規模在2萬億元左右,佔貸款餘額的比例約2.6%,按5月存貸比約70% 估算,可降低存貸比約2%。

此外,有分析人士擔心銀行之間可能通過互持金融債,增加穩定資金來源。

對於金融機構互持的金融債是否要從第四項統計中剔除,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解釋,這次沒有考慮金融債的持有方是誰。從國際慣例看,一般也不考慮債券的持有方,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在交易中債券持有人是不斷變化的。

但上述銀監會人士說,其他監管政策已經對同業互持金融債作出限制,例如「127號文」規定同業負債不能超過總體負債的三分之一。此外,1月銀監會發佈《商業銀行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披露指引》 ,要求13家銀行從2014 年起披露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指標包括金融機構間資產和負債, 「這也會對互持有限制」 。

分母的調整明顯低於市場預期,連此前市場保守預期的非結算性同業存款也沒有加入分母。分母只增加了兩項:銀行對企業或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外資法人銀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淨額。

同業存款分為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財新記者獲悉,監管部門經過反複研究和測算,最終決定不把同業存款加入分母。

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說,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款資金穩定性不高,而且很容易通過銀行間互存增加同業存放的餘額,因此,不適合放入分母。而非銀行機構同業存款也沒有放入分母,是考慮到在「127號文」加強同業業務監管的大背景下,如果存貸比作出這樣的調整,設計不當的話,可能引發監管套利,干擾對同業業務的規範,影響「127號文」的實施效果。

而且,監管部門擔心,如果把非銀行同業存款簡單地納入分母,可能出現銀行和非銀行之間的監管套利。

一位農行計財部人士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舉例稱,比如某機構將1000萬元存入 A銀行,A銀行增加1000萬元同業存款,接著A銀行將資金投入B非銀機構如信託,B 非銀機構再將錢存入 A 銀行,增加1000萬元同業存款,如此往復,A 銀行可以輕易調節同業存款的規模,整個存貸比就會完全失效。

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銀行人士都指出,如果同業存款來源計入存貸比分母,而相應的同業資金運用也應該計入分子,這樣,存貸比的約束力可能反而更強。

基於同樣的理由,去年12月已經開始試點發行的同業存單也沒有加入存貸比的分母。

不過,財新記者瞭解到,此次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的整體方案出台後,監管部門正在研究、考慮在上海自貿區先行試點,設計方案把穩定性高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加入分母。根據試點情況分析,如果覺得方案可行、不會有監管套利的可能和通道,再決定是否可以在全國推廣。

寬鬆效應幾何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各方期待「微刺激」的背景下,短期內市場關注的是,此次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帶來的寬鬆效應幾何。

從監管政策看,影響貸款投放因素,除了存貸比,還有存款準備金率、合意貸款規模,資本充足率等。

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存貸比為65.9%,較年初下降0.18個百分點,與75%的上限尚有距離。

從一季度上市銀行季報來看,存款規模在10萬億元以上的中、農、工、建四家大型銀行,存貸比離75% 還有相當距離。接近75% 監管紅線的是中信、交通、民生、浦發等,招商銀行甚至超過75%,但這幾家銀行的存款規模都不足5萬億元。

因此,光大證券首席經學家徐高認為,現在存貸比並不是信貸發放的緊約 束,不應高估這次口徑調整的效果。

多數小銀行的存貸比都明顯低於75%。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城商行和農信社人士指出,對他們而言,目前貸款投放的最大制約因素並非貸存比,而是合意貸款規模。

一位浙江農信社的負責人認為, ,央行合意貸款規模並不合理,而且規定四個季度的信貸投放比例分別為 3 ︰ 2 ︰ 3 ︰ 2,但實際上,三四季度是企業最需要用錢的時候,應該是1 ︰ 2 ︰ 3 ︰ 4, 「限定貸款規模是最官僚的事情」 。

部分銀行的銀行信貸投放面臨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和優先股補充資本。

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也制約貸款增長。儘管央行已經兩次定向降准,但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仍處於20% 的高位。這意味著,按照75% 的存貸比算,剩下80% 的存款中,實際上可用資金的存貸比已經接近94%。

從商業銀行的自主選擇看,每家銀行有其發展戰略、信貸政策和風險偏好。

在經濟下行階段,銀行放貸會更加謹慎。

前述上市城商行相關部門人士說,從今年上半年銀行的體驗看,實體經濟很差,沒什麼好項目,合適的客戶其實很有限。

存貸比計算口徑的調整,鼓勵銀行通過發行「三農」 、小微專項金融債來 加大相應的貸款投放。但是中信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鄧海清認為,資金利率過高影響銀行發放專項金融債的興趣。

2013年下半年,隨著債券市場的整體走熊,專項金融債融資成本也上升近100 基點,融資規模大幅下降。

鄧海清說,若不降低專項金融債的融資成本,就無法實現政策當局所期盼的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且重點是降低小微和「三農」企業融資成本的目的。

流動性風險管理演進

1995年7月1日開始執行的 《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彼時,中國銀行業的負債主要是存款、資產主要是貸款,存貸比作為監管指標,可以較為有效管理流動性風險,並控制貸款的作用。

但是,隨著資產負債多元化,存貸比監管覆蓋面不夠、風險敏感性不高的弊端日益顯露。2013年6月末的 「錢荒」 ,凸顯了存貸比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的捉襟見肘。

今年2月,銀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 ,根據巴塞爾協議三的要求,引入了新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指標、流動性覆蓋率(LCR) ,同時,仍將存貸比作為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之一。

LCR 要求優質流動性資產與未來30日現金淨流出量的比率大於或等於100%。有分析人士認為,引入 LCR 之後,或能淡化甚至取代存貸比。

對此,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指出,LCR是關注短期流動性風險的指標,而存貸比是長期指標,並不能替代。

巴塞爾協議三還提出另一個流動性指標、淨穩定資金比率(NSFR) ,要求可用穩定資金來源與業務所需穩定資金的比率要求大於100%,其分子包括存款、資本金和發行長期債券等可用穩定資金,分母包括貸款、投資,是關注長期風險的指標。

可以看出,NSFR 與存貸比的原理相似,只是分子分母顛倒。目前巴塞爾委員會仍在修訂NSFR,有望年內定稿。

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說,NSFR 定稿之後,會根據中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將其納入流動性風險監管框架中。

採納 NSFR 之後,存貸比的監管指標是否會弱化呢?監管部門相關人士說,NFSR 跟存貸比有一定的互補性,是更全面、風險敏感性更高的指標。但如果有更高的風險敏感性,也就有更多的套利空間。所以,還需要等NSFR 實施之後,進一步觀察其與存貸比的互補作用,以及對銀行的影響,再做決定。

一種可能是,NSFR 和貸存比兩個監管指標還是並行;還有一種可能是,NSFR 作為監管指標,存貸比作為監測 指標。但如果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還要待《商業銀行法》修訂之後。

此次調整中,分子扣除符合條件的債券,分母增加尚未開始發行的銀行對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存單,超出市場預期。

上述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這體現出監管政策鼓勵銀行獲得更多穩定的資金來源,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思路一定會有影響,引導更多考慮市場化的融資方式。

鄧海清認為,這次調整,是政策當局推動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融合、使用橋樑連接直接市場和間接市場的政策意圖的重要體現。商業銀行將「國開化」 ,即通過直接融資部分取代存款,成為溝通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橋樑。

財新記者吳紅毓然對此文亦有貢獻

人民幣存貸比是監管的

硬性要求、監管紅線,

而外幣和本外幣合計的

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

主要用於監測風險

這次存貸比改革沒有侷限於存貸比本身的調整,而是兼顧多個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8

中國管控資本外流影響幾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54

中國正在加強對資金外流的管控,而全世界都會受到影響。

中國政府原則上不允許中國居民購買海外房地產和股票;且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規定,個人結匯年度總額及售匯年度總額上限每人每年只有等值5萬美元。但華爾街日報報道,富人依然能將他們的資金轉移到海外。中國人已經成為美國等房地產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國際買家,並助長了澳門賭場的繁榮。

資金外流有很多途徑,例如企業虛報進出口、個人使用地下錢莊等。還有一些存在爭議的辦法,比如中國銀行“優匯通”服務讓客戶向國外大筆轉移資金。而在博彩中心澳門,富豪們會依靠中介人在澳門借錢,回去之後再還。普通賭客則使用中國銀聯卡在賭場進行虛假的購買活動,套取大量現金。

投資銀行藍橡資本(North Square Blue Oak)駐北京主管Oliver Barron表示,政府似乎有意願收緊。中國商人希望將資金匯出境外,而政府註意到了資金外流現象,正采取應對措施。

博彩業最先感知寒意

中國加強資本外流的控制令澳門博彩業資本最先感受到寒意。7月份澳門博彩行業收入連續第二個月下滑,同比下降3.6%。

美高梅中國(MGM China)首席執行官Grant Bowie表示,中國加強對資本外流的控制代表了政策的重大調整,這使得中國大陸遊客到澳門更加慎重。

新華社報道,針對多家媒體報道的澳門賭博和資金外逃中隱現銀聯卡身影,中國銀聯在3月份表示,其支付網絡加強了對境外非法套現的審查。將多方聯合加大打擊銀行卡洗錢等違法行為。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有文章提到,許多人在澳門賭場里,通過使用銀聯卡進行虛假奢侈品交易獲取現金。此後澳門金管局限制在賭場內的珠寶和其他奢侈品店使用銀聯卡。

華爾街日報援引為賭場提供顧問服務的IGamiX執行合夥人Ben Lee稱,那些可以用銀聯卡買珠寶的銷售點出現在賭場里面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推動賭場業務發展。因此清除這些銷售點,對業務增長會有不利影響。

全球房地產業受影響最大

受中國實施控制資金外流影響最大的將是全球房地產業。中國買家提振了悉尼、渥太華、倫敦等地房產市場。從這些地方的房價來看,這些買家匯往境外的資金遠遠超過了外管局規定的一年5萬美元限制。

不過房地產投資者青睞的一個資金轉移服務——中國銀行的“優匯通”業務可能被關閉。當局還在努力和美國監管機構達成一項協議,迫使美國的銀行披露其中國儲戶的資產詳情。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有文章提到,中國國內大行已暫停一個中國央行批準的人民幣跨境轉帳試點項目。暫停時間正是在中國央行調查中國銀行“優匯通”業務涉嫌洗錢後。

而資金外流管控措施給一些在海外開發項目的中資房地產開發商構成負面影響。

碧桂園嘗試將馬來西亞金海灣(Danga Bay)的濱水區項目的1萬套住宅中的部分出售給大陸買家。該公司在2013年年報中表示,金水灣的首個國際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簽約銷售額達到人民幣70億元。但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今年碧桂園遭遇了大量解除購房合同的現象,而且主要來自中國客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86

埃博拉對大宗商品市場沖擊幾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162

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病毒已經演化成一場悲劇,並且疫情會否一進步升級的前景依然不明朗,這對於非洲的大宗商品生產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德意誌銀行分析師Anna Mulholland上月曾指出,埃博拉疫情惡化可能對某些商品市場及礦企有重大意義。

西非在能源、金屬、農產品的生產上都具重要性,雖然疫情擴散尚未嚴重沖擊到商品市場及西非礦產業,但德意誌銀行表示,應該評估疫情惡化的潛在威脅,盡管當前發生疫情的國家所占有的可可、咖啡、棉花、橡膠、棕櫚油的產量不足全球的2%,但若是病毒擴散後將帶來的影響值得關註,特別是若病毒擴散至馬里、象牙海岸,及更遠至加納、布吉納法索、毛利塔利亞、尼日利亞、乍得及喀麥隆。

黃金及可可是“最有風險”的商品,因全球可可供給超過7成來自西非。

ebola-map-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99

雙匯發展價值幾何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http://xueqiu.com/4080074145/33046947

註:本篇文章首發於《證券市場周刊》第85期


僅僅是本人一點拙見,如果不對之處,請見諒,也望批評指正。

雙匯發展價值幾何

雙匯發展(000895.SZ)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每年的高股息率和高回報率讓其成為了投資者眼中的白馬股。但是2014年年初開始,雙匯遭遇到了一系列挑戰:母公司萬洲國際第一次IPO失敗,第二次IPO大幅調低估值;豬肉需求持續疲軟,豬肉價格連續下挫,原來的“豬周期”不再管用;產品結構老化,內生增長乏力。二級市場上,股東也是用腳投票,錄得年內38%的跌幅。

雙匯發展怎麽了?

盈利大頭來自高溫肉制品(小標題)

雙匯主要由下面三大業務組成:其一是肉制品業務。目前國內主流肉制品公司主要業務集中在西式肉制品,根據流通溫度大致分為高溫肉制品、低溫肉制品以及中溫肉制品。雙匯主營中高溫肉制品業務,高溫肉制品收入占比35%左右,毛利潤占比50%。

其二是冷鮮肉業務。冷鮮肉是目前市場最為看好的品類,被認為是豬肉產業鏈中天花板最高的一個細分品類, 2012 年國內冷鮮肉消費占比僅 13.70%,遠低於美國81.31%的占比,因此市場普遍預計未來國內冷鮮肉市場空間巨大。

其三是屠宰業務。2012 年國內定點屠宰率僅 51%,行業前三名屠宰量占比僅4.6%(美國、荷蘭分別為 60%和 75%),因此市場也普遍認為這一業務可整合的空間非常大。雙匯業務有著非常強勁的頭均利潤,很多研究也指出,雙匯的肉制品加工能力超強,可以消化屠宰業務中的很多輔料來產生利潤。因此,雙匯的高溫肉制品毛利潤實際有一部分是補貼給了屠宰業務部門。

目前來看,雙匯的最大問題就是——盈利大頭來自高溫肉制品,現在屠宰業務要靠高溫肉缺口業務反哺。而目前的研究報告中都沒有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而是一味的認為雙匯未來屠宰和低溫肉兩塊業務有大量的上升空間,但高溫肉業務到底能反哺多少屠宰量?是否會有極限?低溫肉到底能否賺錢?這都是橫在雙匯頭上的巨大不確定性。

雖然冷鮮肉和屠宰業務都是非常好的陽光產業,但是這兩個行業都有很大的劣勢,即毛利率低、品類無差異化,更傾向於農產品的零售商,而非制造商。在國外成熟市場中,沒有大型肉制品公司能夠依靠屠宰和冷鮮肉業務獲得高凈利率,一般對於這類公司的估值也都是大打折扣。

根據筆者估計,若算上高溫肉業務反哺屠宰業務的利潤,雙匯高溫肉制品的毛利可以占到整體毛利的60%,而如果考慮低溫肉制品和冷鮮肉高昂的冷鏈建設和維護費用,那麽可能實際雙匯高溫肉制品的凈利潤占比可能達到70%。也就是說,雙匯的主要利潤主要靠高溫肉制品,換句話來說,高溫肉業務的天花板決定了雙匯的估值。

那高溫肉的天花板真的到了麽?

華泰證券研究報告稱,“中國肉類消費需求仍處在穩步增長階段,特別是農村的肉類消費市場,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2013 年中國豬肉消費量達到5425 萬噸,占世界豬肉總消費量的50.6%”,“豬肉消費中肉制品占比僅為15%,和發達國家50%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目前以西式肉制品消費為主,西式肉制品占比為55%,其中又以西式高溫肉制品為主,高溫肉制品在西式肉制品消費中占比60%以上。”通過換算我們大概知道,高溫肉制品占中國豬肉消費比例大概為4.95%(15%*55%*60%)的市場份額,而雙匯就算市占率超過60%,也僅有3%左右的占比。

以這個市場份額來看,筆者認為高溫肉業務遠遠沒有到達天花板。首先,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遠低於國際均值,豬肉類消費量為同樣飲食文化的香港地區的一半。其次,城鎮化還有巨大的空間可以釋放,農村高溫肉制品的人均消費量遠低於城鎮,有較大的改善空間。第三,中國肉類轉化率太低,目前僅為16%左右,遠低於成熟市場的30-50%轉化率。第四,高溫肉制品目前受眾面較小,主要集中在流動人口和學生上,未來通過產品組合拓展,可以增加潛在消費人群。最後,高溫肉制品未來大概率向雞肉、牛肉擴充,增加品類,將豬肉高溫肉制品擴充至整個肉類高溫肉制品。

目前市場的視角過度集中在需求增量上,而忘記了需求人群的結構性調整,也就是所謂的消費升級和結構升級。而現在雙匯在高溫肉制品上面臨產品組合單一、受眾面萎縮的困局。未來如何突圍呢?筆者認為有如下五個方面可以提升。

一是渠道下沈,目前火腿腸等高溫肉制品總產量的 60%以上消費在城鎮市場,只有不足 40%消費在在農村市場,雖然渠道方面,雙匯是業內第一,但其實渠道下沈進展較為緩慢。

二是渠道深耕,雙匯火腿腸多年來都是處於自然銷售狀態下,公司根本沒有運用快消品類的很多營銷手段,更多類似於休閑中“剛需”的自然購買。

三是廣告投入,雙匯可能是目前中國消費行業中少有的低投入高產出的大型消費類公司,其2013年全年廣告費用僅有2.35億元,遠低於同為消費品龍頭伊利股份(600887.SH)的39.17億元,也低於青島啤酒(600600.SH)的6.89億元。

四是消費升級,國內目前火腿腸的制造水平和原材料都屬於粗放式,澱粉含量較高,營養水平較差,高端消費者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雙匯在1998年推出王中王系列一直暢銷至今,而後續再無賣座的高端產品,更多的是低端衍生化產品,造成整體品類定位過低。

五是結構升級,原有產品可以通過二次開發重新定位或者包裝來進行結構升級,而持續的新品加入也可以推動產品的結構升級。雙匯曾經成功推出過玉米腸、Q趣腸等新品,但從2012年以來,新品的力度和賣座程度確實有所下滑,公司未來需要註重高端衍生品的研發。

綜上所述,高溫肉制品的需求天花板和運營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筆者對於其肉制品特別是高溫肉制品的空間還是持樂觀態度。

估值雙面性(小標題)

雙匯發展目前對應2013年靜態市盈率16.31倍,2014年動態市盈率14.5倍左右, 市銷率1.4倍,市凈率4.3倍,股息率5%(以筆者撰寫時股價28.61元為基準),由於萬洲國際債務問題,可以預期雙匯未來一段時間內分紅率還將維持高位。

但是,由於雙匯目前涉及上遊業務的比例已經很高,不能像資產註入之前,將公司單純地按食品深加工類企業來看待,它已經是一個集豬肉分割、零售、深加工為一體的公司。因此,雙匯的估值中樞可能出現下滑。即向成熟市場中肉制品粗加工及零售企業靠攏,最悲觀的表現就是向萬洲國際靠攏。

這也恰恰體現出了雙匯估值兩面性,即在市場悲觀的情緒下,機構完全有可能將雙匯當做一個非常普通的大型肉制品粗加工及零售企業來進行估值,特別是在萬洲國際上市一波三折的背景下。但是反過來看,一旦市場樂觀情緒開始上升,那麽市場也完全有可能將雙匯當做一個具有絕對壟斷品類的大型消費類公司來進行估值,特別是在肉制品增速開始恢複的時候。

另外,萬洲國際上市之後的股權結構,也會導致投資者對於雙匯的預期發生改變。萬洲國際持有史密斯菲爾德100%股權,而僅持有雙匯發展約73%的股權,在未來發生大比例關聯交易的時候,投資者會擔心萬洲國際為了自身業績最大化,過度侵占雙匯發展的利益,而增厚史密斯菲爾德的利潤,這樣也間接的造成了投資者對於雙匯的不信任感,導致估值下降。

但筆者認為這一模式也可能存在波動,因為史密斯菲爾德是一個類似於養殖類的豬肉廠商,其估值中樞常年維持較低位置,而且時而發生虧損,但是雙匯的利潤主要還是來自於深加工肉制品業務,估值中樞也較史密斯菲爾德高,因此,大股東如果為了維護市值,會根據兩家的現有估值體系,決定將利潤放在哪一端,從而加劇雙匯估值波動的可能性。

如果不考慮估值的波動性,單純的靜態對比,雙匯的業務模式、利潤構成、企業規模都與美國的荷美爾食品(Hormel)較為類似。

表1:荷美爾業務構成比例                   單位:%




荷美爾目前靜態市盈率已經超過25倍,2013年收入約54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約37億元人民幣,整體估值較雙匯高出不少。

表2:雙匯與荷美爾靜態估值對比

 


可以看出,雙匯的綜合運營能力要比荷美爾強,但是產品結構較荷美爾單一,抗風險性稍差,估值確實明顯較低。過去十年是荷美爾增長最為平穩的十年——收入年均增長 7.7%,利潤年均增長 9.7%,而股價上漲8 倍,成為慢速增長中估值、業績、分紅三升的“三好公司”,證明公司在低速增長階段,一樣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短期來看,雙匯可能是一個爭議較大,估值波動幅度較大的公司,在其匯維持高分紅,穩定收入、利潤增長的情況下,投資者可以利用這樣的預期差來進行獲利。

    (作者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8

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對醫藥企業影響幾何? 藍白蒼穹

來源: http://xueqiu.com/3023332639/33310070

據悉2014年11月25日,國家發改委向8個行業協會下發了關於征求對《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在此之前發改委藥品價改方案已經多方意見征求,征求對象包括地方物價系統、衛計委及人社部等相關政府部門。

本次意見稿是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近期加快推進價格改革工作方案)制定本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一、改革藥品價格形成機制

取消藥品政府定價,通過醫保控費和招標采購,讓藥品實際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從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原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限價或出廠價格。

1、醫保基金支付藥品,由醫保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醫保支付標準。引導市場價格合理形成。

2、專利藥品(包括醫保目錄外專利藥品)、獨家生產的中成藥等市場競爭不充分的藥品,建立多方參與價格談判形成機制。

3、目錄外血液制品、國家統一采購的預防免疫藥品和避孕藥具,通過招標采購或談判形成市場交易價格。

4、一類精、麻藥品,仍暫時實行最高出廠價格和最高零售價格管理。

5、低價藥品,按現行政策執行,仍繼續執行日均費用上限標準控制。

二、取消政府定價後的監管措施

從四個方面加強監管,引導藥品市場合理價格機制形成

1、完善藥品采購機制

此處呼應衛計委主導的公立醫院采購實施意見(略)

2、強化醫保控費作用

醫保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以合理市場交易價格為基礎,綜合考慮醫保基金及患者承受能力來制訂報銷藥品支付標準,做好醫保、招標政策銜接配合。建立節約采購成本歸醫院機制,促進醫院主動壓低采購價格。同步推進醫保支付價格改革,實行總額控制基礎上的按病種、按人頭付費的複合型付費方式。

3、強化醫療行為監管

加強對醫院診療行為監管,抑制不合理使用藥械及過度檢查等,強化醫藥費控制。(略)

4、強化價格行為監管

價格主管部門要制訂藥品價格行為規則,健全藥品價格監測體系。重點做好競爭不充分藥品(即專利藥品(包括醫保目錄外專利藥品)、獨家生產的中成藥)出廠(口岸)價、實際購銷價格的監測和信息發布工作。價格變動頻繁或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的,必要時開展成本價格專項調查。對價格違法和壟斷行為,嚴肅查處。

三、政策影響評估分析

取消藥品政府定價後,由於有招標采購機制約束,醫院銷售藥品價格不會上漲。但不排除改革初期,零售藥店銷售部分藥品價格會有所上漲。總體來看,由於有醫保支付標準引導,以及招標采購機制和醫保控費機制綜合制約(價格放開後未來主要價格管理應由衛計委和醫保部門負責),加之對市場交易價格監測監管強化(物價部門主要職責是加強市場監管)。絕大部分藥品市場交易價格不會上漲。長遠看醫保支付標準對市場交易價格有較強引導作用。特別是建立節約采購成本收益歸醫院機制,醫院有動力壓低藥價,加之醫保支付標準實時動態調整,經過幾輪(壓價)調整後,醫保支付標準就可以反映市場真實情況。使藥品市場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上。

發改委征求意見稿更深一層意思其實就是放開價格主要原因在於由政府主導降價行為動力不夠。繼續由政府主導降價將產生更多低價藥,甚至短缺藥品。只有采取推進醫保支付標準來推動醫院主動壓低采購價格即市場主導藥品價格降低。才是未來藥品降價主流。由於有招標采購和醫保控費機制約束。放開價格後藥品價格不會上漲。通過醫院主導壓價,招標限價和醫保調整,再壓價,招標和醫保再調整,幾輪調整後,藥品價格就更接近市場真實價格了。在目前進行的醫保支付價格改革,比較引人關註的就是福建三明和重慶,兩地支付模式都采取節約采購成本收益歸己,超出部分由患者或醫院承擔激勵機制。三明模式以最低價確定支付基準價格,比較激進,但卻適合三明這種經濟欠發達地區實際。重慶選擇均價支付,並劃分支付檔次,溫和卻不失穩妥,表明重慶醫保基金比較充裕。上述兩種模式都只是對醫保支付標準有益探索。在放開藥價大背景下,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省市參與醫保支付標準試點改革。這一切都應歸功於發改委醫藥價格放開的明智選擇。

@江_sword @順藤摸葫蘆 @廣州阿東投資 @彼岸蘭香 @海人 @寧靜的冬日M @呂樂人 @芒格專註醫藥 @梅放毅然 @晟涵投資基金 @羊城第一牛 @黑球大帝瀚漠投資 @葛劍秋的空間   @我愛276 @二線牛牛 @雪鶴 @打火 @淺唱如風

$恒瑞醫藥(SH600276)$ $雙鷺藥業(SZ002038)$ $舒泰神(SZ300204)$ $長春高新(SZ000661)$ $安科生物(SZ300009)$ $複星醫藥(SH600196)$ $海正藥業(SH600267)$ $複旦張江(01349)$ $康美藥業(SH6005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8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