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線城市崛起 香港內房股估值提升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4/xOMDAwMDIzMjQxOQ.html

持續的限購令下,不受影響的三四線城市迅速崛起。4月12日,恆大地產(3333.HK)發佈一季度業績報告,其佈局二三四線的戰略優勢顯現,一季度實現198億銷售額,佔年度銷售計劃近30%。

2011年3月恆大新開盤4個項目,分別為中山恆大綠洲、景德鎮恆大名都、南充恆大綠洲、遵義恆大城,全月合計銷售8億元。4個新開盤項目均位於三線城市。

這是恆大二三線城市戰略的縮影。恆大項目所處的大部分地區不屬於調控熱點區域,恆大已進入62個城市,三線城市佔比63%;集團擁有的112個項目中,39.3%的項目位於三線城市。年內,集團三線城市尚有30多個項目計劃陸續開盤。

恆大之外,碧桂園(2007.HK)、佳兆業(1638.HK)等深入三四線城市的地產商也取得不俗業績,三四線城市對房企的銷售和利潤貢獻佔比越來越大。

中房信報告指出,受益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業蓬勃發展,部分提前佈局的企業表現突出。如碧桂園一季度銷售約93億元,同比增長45%;一季度銷售面積約150萬平方米,位居全國房企前三。

碧桂園控股公佈的2010年報顯示,其二、三線城市的土儲佔總土儲約84%,其位於增城市(未限購)的碧桂園豪園在3月中旬推出200餘套全新洋房單位,連續數日佔據廣州樓盤簽約榜首位。

開 發深入到鎮一級的佳兆業,於2011年首季實現累計合約銷售收入約12.07億,其中大量的三線城市項目拉低了成交均價及總價,合約銷售面積約 14.565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由第二季開始,佳兆業計劃每季度推出可銷售總建築面積約142萬平方米,大部分位於三四線城市。

一季度房企的市場表現和分化,引起了香港資本市場對於內房股的估值分歧和轉向。多家券商表示,中資概念股有機會成為港股新一波升浪的火車頭,尤其中資銀行及房地產,在去年大受打擊後,今年或將否極泰來。

其中,業績增速明顯、去化率高、佈局二三線的房企首獲認可。

自3月29日年報公佈以來,恆大地產股價連漲6天,從4.00元港幣漲至4月7日5.04元(股價為港幣,下同),漲幅高達26%。4月8日盤中最高衝至5.15元,第三次刷新盤中最高價紀錄,相比歷史最低值反彈高達181.4%。

過去一個月來,27只香港內房股已平均上漲了7.3%,除恆大外,中海外(0688.HK)等在3月也大漲了20%左右。

但香港證券分析師亦提醒,雖然恆大等公司目前在三四線城市發展,但財務增長的壓力也相應變大,尤其是在獲取了較多的土地儲備之後,其財務方面的槓桿也會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6

中國內需超新星崛起兩岸三地1000大

2011-5-9  TWM




中國全面推動內陸建設,正劇烈改變中國經濟的面貌。

城鎮化腳步加快,各行各業紛紛搶進,內陸成為最吸睛的地區。

隨著企業加薪、內陸居民消費實力增強,中國五大內需超新星產業,正以飛快速度成長。

這股中國最新的財富趨勢,值得你我關注!

「今天賣了幾十鍋,生意太忙了,我在店里,每天總要半夜才能休息……」時間接近晚上十點,重慶市新牌坊二路一家火鍋店里,依然人聲嘈雜。年僅二十四歲的羅飛,略帶疲倦地對記者解釋新店開張的經過。他的創業故事,堪稱是中國經濟轉折的縮影。

羅飛、周濤和張立夏,是重慶長大的「八○後」,大學畢業後,羅飛到上海通訊公司上班,周濤到廣州做設計,張立夏則在自家屠宰場幫忙。原本分隔的三人因為羅 飛一番提議,又在重慶聚首。「踏出校園之前,我就告訴自己,這一生絕不能光給別人打工,打工是很難有出路的。」羅飛強調,自己從學生時代就有創業當老闆的 盤算。

打工難有出路

年輕人寧舍沿海工作返鄉當老闆去年底,羅飛終於將構想付諸行動,辭職回到老家。在他鼓勵之下,周濤和張立夏也決定加入,三人各拿十萬元人民幣做創業基金。 經過數月籌畫,一家擁有十多張桌面的火鍋店終於開張了。「光是重慶就有五萬多家火鍋店,但我們可以直接取得牛肉,原料來源夠新鮮,經營起來應該還是有優 勢。」羅飛頗有信心地表示。

只是為了回鄉創業,羅飛和周濤付出不小代價。羅飛放棄的職位,月薪約七五○○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三萬四千元);至於周濤在廣州的設計工作收入更高,月薪超過一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四萬六千元)。正因如此,他們的創業之舉在旁人眼里,沖動得難以想像。

羅飛和周濤甘心放棄高薪,只為了回鄉創業賣麻辣火鍋,已經反映新一代中國勞工的心態,是「寧願回家也不留沿海,寧願當老闆也不打工」。本刊採訪團隊在瞭解 中國經濟變動的採訪中也觀察到,這種現象正在中國內陸快速發酵。可見羅飛等三人的創業故事,足以代表一股為數龐大的人流,正流向內陸,關注中國經濟的變 化,就不能不將目光焦點投向內陸省市。

今年,是《今周刊》連續第八年制作「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專題。為了解這股人力流動的最新現狀,記者深入採訪中國六個城市,我們觀察到,當中國政府全力拉 近內陸與沿海的開發差距,青年勞動力也不斷遷回內陸。無論制造業、服務業,都得跟著這股龐大人流「搶進」內陸;因為制造業需要「搶工人」,服務業更需要 「搶市場」,能在內陸的二、三線城市儘快取得優勢,對企業站穩中國市場有莫大幫助。更重要的是,這股企業加薪、勞工遷徙潮,無形中加快許多產業的成長速 度,令他們躋身「內需型企業」。

提到內需型企業,往年多半指水泥、鋼鐵、食品、汽車、量販店等特定幾類;但由一千大企業排行市值與財報進行篩選,我們發現,工程機械、網路服務、農產品、 銷售通路和制藥業,是高速成長的「內需超新星」。比起兩岸三地經濟的發展,這些企業的營收、財報增幅,明顯跳得更高。

當勞工遷徙、內陸建設加速,工程機械和銷售通路業整體業績跟著逐步上升,網路業者架構的電子商務平台,也延伸至以往難以觸及的二、三線城市。這是三一重工、大昌行及騰訊控股等公司,在本次調查脫穎而出的關鍵。

農產品雖是食品業的一種,但它是較難取代的生活必需品,屬於整體食品業上游,受到通膨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如中國最大柳橙種植商亞洲果業,以及冠農、天音等 企業,去年的營收表現都十分突出。此外,制藥業被納入官方規畫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在中國醫療改革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業績大幅躍升,絲毫不令人意外。 例如中國最大藥品經銷商國藥控股,便與台灣的佳醫集團簽訂合約,準備共同搶攻醫療市場。

《今周刊》記者的內陸採訪,由四川省開始。「張學友來了!富士康和大潤發也快來了!」剛抵達四川綿陽,一句當地人說的俏皮話,讓我們當下領悟這座三線城市 崛起的速度。位在成都以北一百多公里的綿陽,是四川第二大城,面積約為台灣本島的五六%;在五五○萬人口中,農民比率高達七五%,盡管農民人口占多數,但 在這股企業遷移潮里,許多大企業都將綿陽視為具有高度潛力的據點。

人力回流內陸

中國三線城市是企業新戰場今年四月底,張學友在綿陽舉辦演唱會之後,五月底,富士康緊接著到綿陽建廠。下半年,大潤發量販店更將進駐綿陽,準備開出全四川 第一家分店。零售業和制造業不約而同相中綿陽,說明三線城市已然成了企業競逐的新樂園;等到富士康完工,綿陽將成為年產五千萬支智慧型手機的基地。以富士 康產能而言,勢必得招聘大量工人才能滿足需求,因此富士康招工,成了綿陽近來的大事。

「附近的校園里,到處貼滿招工廣告,密密麻麻一大片!」在成都市新都區設廠的一位台商就指出,因為人力需求殷切,富士康到處發佈徵才啓事,除了在綿陽徵求勞工,連一百公里外的新都也見到廣告。地處內陸的綿陽,真能為富士康提供足夠勞動力?

「肯定沒問題,這兩年從綿陽到沿海的勞工,大概陸續回來四○%。不出五年,我相信大半綿陽人都會回家鄉打工!」一位當地人士指著魚貫走出女工的家電廠說: 「你眼前這幾百名工人,全都是本地人!」企業遷移內陸加上震災重建,兩股力量帶動綿陽的就業需求,無形中將當地薪資水準提高,拉近和沿海地區的距離。「即 使月薪低個幾百元,但是能離家近一點,越來越多人能夠接受這種工作條件!」在綿陽創業的聖迪樂村生態食品總經理馮斌也說。

然而人口持續回流內陸都市,居住勢必成為一大問題。為了解決各地房價過高的爭議,中國預定今年要在國內興建一千萬套保障住房(為中低收入戶提供的住宅),而在綿陽,新的保障房用地出爐,正好也是當地人最熱切討論的話題。

「新一年度的保障房,有一批地點選在躍進路,這可是市中心的位置!這種舉動簡直是前所未見!」當地一家不動產開發商私下表示,政府選擇把保障房直接蓋在鬧 區,目的是增加供給、抑制房價。可想而知,此舉也帶有宣示意味:連市中心都能拿來蓋國宅,政府想打壓飆漲過快的房市,不怕沒有更多招式可用!

北京政府全力在內陸大興土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拉近內陸與沿海地區的建設落差。中國在﹁十二五規畫﹂中明白訂定,將改變倚賴出口的模式,提高內需消費占 經濟成長比例;光靠所得較高的沿海地區居民消費,絕對無法做到這個政策目標,惟有大力建設原本城鎮化比例不足的內陸,才有機會達陣。如綿陽這般制造業和零 售業搶進的二、三線城市,居民將是未來「拚消費」的主力部隊。

中國全面推動內陸建設,對企業帶來什麼直接影響?在離綿陽九百公里遠的二級城市湖南長沙,我們找到了答案。星沙鎮的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里,中國工程機械業龍頭︱︱ 三一重工,正在全力擴建生產線;廠區內,數十輛簇新吊車一字排開,準備駛向全中國各地的建築工地。

「有多少交通建設、水利建設,三一就有多少訂單!」這句股民對三一重工的形容,其實相當傳神,挖土機和起重機這類機具,從不是一般消費者需要的日常用品, 然而中國在內陸興修水利、造橋鋪路時,這些龐然巨物的迫切需求頓時浮現,為中國本土廠家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得以和卡特彼勒(Caterpillar)、 小松(Komatsu)等國際品牌一較高下。

政策帶來訂單

內陸與沿海城鄉差距拉近

其中,身為中國混凝土車第一品牌的三一重工,躥起速度尤其驚人。自從○八年營收跨越一百億人民幣開始,三一重工只花短短二年時間,就讓營收金額成長了二.四倍,完全看不出金融海嘯的負面傷害!

提及城市化帶來的大量訂單,三一重工副總裁何真臨自信地說:「城市化帶動工業化,這是必然的趨勢。美、英、法過去都市化,當時人口才多少?金磚四國的城市 化,才是(工程機械業)大故事。」何真臨強調:「五年之內,不僅國內營收將持續增加,三一來自國際市場的營收,也將挑戰倍數成長!」這類因內需建設而受益 的產業,正是本次「一千大企業」調查里,表現特別突出的要角。

離開三一重工的路上,計程車司機問道:「想看三一產品是嗎?長沙市里就有得看啦!」當我們一頭霧水抵達長沙市區,答案終於揭曉,原來,市中心儼然已經成為 一座大工地。全力趕工的地鐵一、二號線,就在最熱鬧的五一廣場交會,行人、車輛一律改道而行,除了交通擁擠不堪,施工帶來的噪音,持續到深夜仍未停歇。

長沙換來的代價是,五年之內,這里將擁有兩條嶄新的地鐵,連今年預定開工的三、四號線,也將步入完工階段。屆時,長沙將趕上成都、南京、武漢等城市的腳步,晉身有地鐵城市之列。中國大力投資內陸城市的速度,由此可以發現。

盡管天氣陰雨,號稱消費之都的長沙,鬧區依舊是人潮不斷。上午九點不到,最多商店落腳的黃興南路步行街,已經吸引許多購物群衆。這里,相當于台北市的忠孝 東路四段,二公里長的商店街,是吸納長沙六百萬居民消費力的精華區;利郎、361度、李寧、特步等一線服飾品牌全數到齊,還有許多婚紗業者寧願穿著雨衣, 也要站在雨中招攬生意。

長沙居民的消費力堅強,在鄰近省分是出了名的「敢花錢」。深耕長沙市場多年的台商範萬田就觀察:「長沙人很敢消費,賺一百元,他也敢花一百元!」長沙人能 有這種購物實力,身家相對富足是個重要因素。在中郡縣域研究所公布的「中國相對富裕地區排行榜」里,除有多個沿海城市入選,連長沙也榜上有名,是鄰近四省 之中,唯一被列為「A+」等級的富裕都市。從江西、湖南、湖北到四川,四個省分的人口多達二.五億,六百萬人口的長沙能夠從其中脫穎而出,足以證明,這里 將成為消費高速成長的明日之星。

然而,就在這股加薪消費潮背後,緊跟著一股不安定的力量,它的蠢動,足以嚴重侵蝕中國消費者的實質購買力。它,就是通貨膨脹。

「油價?你們來之前,剛剛才漲了三毛九!你說貴不貴?」坐在氣溫三十度的計程車里,剛提到「油價」兩個字,司機蕭哥說話的音量立刻大了起來。他強調,當地 的九三汽油在春節和清明節後各漲了一次,算算今年來,油價已足足上漲一○%,每公升售價達人民幣七.四九元(約新台幣三十四元)。由於收入實在追不上汽油 漲幅,因此越是努力載客,所得卻未必跟著提高。

當一切物價基礎的油價連番上漲,通膨自然逐漸升溫。對較缺乏議價能力的行業而言,利潤被逐漸攤薄,就是必須接受的苦果。充滿無奈的蕭哥,只是利潤被通膨吃掉的其中一例,通膨巨獸張牙舞爪的威力,連許多大企業也難免受傷。

「我說這(原料上漲)是必然的,因為全球的資源正在重分配。我估計,以後的情況可能是手機價格不漲,但小麥價格漲三倍。」今年三月底,難得親自上陣的康師傅集團總裁魏應州,在法說會提出對通膨的看法。

對食品業者而言,原料售價正是必須「概括承受」的成本。受原料價格大漲影響,康師傅的飲料和方便麵主業,去年毛利率雙雙下跌。其中,飲料毛利率整整衰退 八%,是下滑較明顯的項目。在魏應州的簡報中,營收項目打上代表成長的笑臉,但毛利率旁卻出現哭臉,令人對獲利減少的印象特別深刻。

通膨居高難下

缺乏議價能力者利潤堪憂

每當成本上升,企業的反射動作當然是跟進調漲售價。但今年,中國當地企業卻很難複制這個方法。康師傅和聯合利華等多家食品、日用品公司,原來預定漲價的舉動,就因輿論一致認為將助長通膨,在發改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嚴重「關切」下,只能宣布緩漲。

盡管當局暫時限制漲價,但魏應州仍然對康師傅在中國的布局充滿信心,原因就是中國內陸快速的城鎮化腳步。「城鎮化對我們(生產)快速消費品是很好的機會,我們會繼續在鄉村通路維持強勢。」魏應州說。

中國將「發展軸線」朝內陸翻轉的政策,正劇烈改變中國經濟的面貌。

麥肯錫最新研究報告就指出,伴隨著城鎮化腳步加快,中國境內將形成二十二個巨型城市群,每個聚落都包含數十座規模不一的城市;至二○一五年,從東北的長春 到西南的南寧、昆明,這些城市聚落將占中國城市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九二%。無論是陸企、港企或台商,全都在快速建設的內陸城市里,尋求壯大的養分。 其中,成長趨勢顯著的網路服務業和零售通路業,更是將這些據點看作新興的舞台。

在上海,正式上線開賣僅一年的購物網站「耀點一百」,就熱烈期待著內陸城市的消費實力綻放。在中國,電子商務業的成長速度可以用「飛速」形容,耀點一百看 准這股商機,以有別于其他網站的「白領階級百貨」定位切入市場,果然在短時間內搶得市場一席之地。「最初,每天只有二十來張訂單,但現在,每天平均有超過 一萬張訂單!」耀點一百營運長張鈿浤坦言,沿海都市仍是網路消費集中地,「但『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已經是紅海,網路用戶也不少的二、三線城市, 才是藍海!」

發展軸線翻轉

零售通路、電子商務業崛起他分析,隨著勞力返鄉,在線上購物的消費習慣,將自然被消費者帶回內陸城市,這就是購物網站擴大版圖的經營基礎。舉例來說,江西 某縣的一家幼稚園,有次一口氣向網站訂購了三十個枕頭,就令經營團隊又驚又喜。「真沒想到,連那麼遠的地方也有訂單,我們原以為那里根本沒有網購客群!」 受此經驗啟發,今年耀點一百與成都、武漢等當地網站尋求合作,積極準備要把在地的網路用戶,一一化作實際購物的消費者。

對內陸商機摩拳擦掌的業者,全家便利商店也是其中一員。

據估計,全家在上海、蘇州、廣州共有約六百家分店,公司除規畫將於今年再開三百家、全年挑戰九百家店,更會尋找適合的二線內陸都市,正式跨足內陸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因外資零售業不得銷售香菸的禁令,讓全家營收頗受限制;但全家借鏡台灣的管理經驗,設置多功能取票系統︱︱iself、提高消費者到店頻率,並推廣自有品牌鮮食,這已讓全家成為中國平均單店銷售額最高的便利商店,未來的成長空間仍相當可觀。

物價持續走高、內陸省市崛起。這兩股大趨勢交互影響,不僅在中國引起大規模的企業與個人遷移,也令企業競爭力出現明顯變化。議價能力較強、處在高成長階段的企業,因中國消費實力提升而左右逢源。

網路服務、工程建設和零售通路等三種產業,就是其中的顯例,但暫時無法從通膨困擾中脫身的企業,則將繼續面對辛苦的獲利挑戰。當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改變,你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迎接下一波新趨勢的到來?

中國內需產業

五顆超新星崛起

工程機械

未來五年產值年成長逾10%

代表性企業

三一重工

營收年成長79%

中聯重科

營收年成長55%

徐工機械

營收年成長22%

銷售通路

未來五年零售總值年增15%

代表性企業

六福集團

營收年成長56%

大昌行

營收年成長45%

聯華超市

營收年成長8%

制藥業

未來五年產值年成長約27%

代表性企業

國藥控股

營收年成長31%

雲南白藥

營收年成長40%

四環醫藥

營收年成長46%

網路服務

使用者每年以15%增長

代表性企業

騰訊控股

營收年成長58%

數碼通

營收年成長52%

阿里巴巴

營收年成長43%

農產品

消耗量每年預估成長245萬噸

代表性企業

亞洲果業

營收年成長57%

冠農股份

營收年成長54%

天音控股

營收年成長20%

30檔中國獲利貢獻最高的中概股

代號 公司

名稱 2010年

大陸廠獲利貢獻

(億元) 每股

貢獻度(元) 2010年

母公司稅前盈利

(億元) 大陸

貢獻比重(%)

3673 TPK 51 25.36 59 85 2227 裕日車 28 9.25 33 83 1580 新 麥 3 8.74 4 86 3406 玉晶光 6 7.78 5 113 5392 應 華 5 7.49 8 72 3552 同 致 4 6.42 4 98 3518 柏 騰 5 6.16 4 120 6278 台表科 13 6.11 19 70 5536 聖 暉 2 6.05 8 27 2474 可 成 39 5.90 46 85 3044 健 鼎 23 4.90 54 43 6244 茂 迪 18 4.82 51 35 3311 閎 暉 8 4.76 17 48 2437 旺 詮 3 4.69 5 58 3630 新鉅科 4 4.66 4 88 3550 聯 穎 4 4.47 3 121 1582 信 錦 6 4.24 5 111 2105 正 新 87 4.22 108 81 1525 江 申 3 4.19 3 85 3211 順達科 5 4.08 14 38 2723 KY美食 5 4.05 8 56 6213 聯 茂 11 4.00 15 72 6176 瑞 儀 17 3.99 27 62 9921 巨 大 14 3.94 30 47 3504 揚明光 4 3.91 6 76 3628 盈 正 2 3.88 8 21 2387 精 元 13 3.78 15 93 8240 華 宏 3 3.73 5 54 6126 信 音 3 3.64 3 111 3533 嘉 澤 3 3.48 14 21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撰文·周岐原 攝影.劉鹹昌 研究員.葉揚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3

社交媒體崛起 數字媒體的裂變動機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24542.html

字媒體的蛋糕正越做越大。

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發佈的最新娛樂與媒體展望(Entertainment & Media Outlook)報告指出,去年,全球數字廣告媒體支出增長了12.9%,至2015年將會每年平均增長11.5%。在未來五年裡,數字媒體將會產生 59%的娛樂及媒體增長。

在快步前行的同時,這一行業正產生裂變。社交媒體的崛起正催生行業生態改觀。這一擁有更強用戶滲透力、交互黏性和更大增長空間的業態,是否會取代其他數字媒體成為主流形態,未來各類數字媒體形態之間的競爭將會如何延伸?這些都已成為業內共同思索的新命題。

社交狂飆

無論從信息傳播還是營銷角度看,社交媒體都有著極強的爆發力。

DCCI研究發現,2011年上半年,微博已經躋身中國互聯網應用前十位,用戶佔網民總數的37%。使用微博時間越長,微博上的社會關係對用戶的黏性也就越大。

而微博傳播與傳統的網絡營銷方式不同,具有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內容一經發出,就能在短時間內通過粉絲傳向陌生人。這塊傳播效果顯著的「自留地」由此成為網絡營銷重點瞄準的對象。

此外,相比傳統媒體,眼下社交媒體的商業模式更為豐富。

在去年的移動互聯網大會上,新浪CEO曹國偉就曾明確指出新浪微博六大商業模式,即互動精準廣告、社交遊戲、實時搜索、無線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平台 和數字內容收費。曹國偉說,他希望新浪微博的發展會對新浪整個數字媒體業務帶來積極影響。如今,新浪微博已成立獨立公司,其分拆上市被業內視為只是時間問 題。

同時,其行業生態也更為廣泛發達,社交網絡、社交媒體營銷服務商、應用開發商、廣告主、用戶等各方均可分食蛋糕。這一龐大生態也帶來了更多的財富機 會。如社交遊戲開發商Zynga憑藉Facebook平台發展,目前估值達200億美元。社交媒體營銷服務商Buddy Media近日又募集資金5400萬美元,迄今融資總額接近9000萬美元。

工具性競合

美國互聯網廣告公司胡佛斯有限公司(NetPlus Marketing Inc.)總裁Robin Neifield表示,靠社交媒體,而沒有其他數字和離線戰術的支持,要同時吸引、激勵消費者,與其互動並將他們進行轉換,這是非常少見的。

她表示,因為即使以社交媒體為中心討論,仍需考量其他問題,如用戶通過何種途徑進入你的社交網站;用戶離開社交環境後,又將如何繼續與他們在適當的範圍內、以適當的節奏進行互動。而這些也不是社交媒體所能包打天下的。

視頻垂直廣告網絡商、分享傳媒CEO江瀾對本報表示,目前社交媒體與其他形式數字媒體正呈現出競合態勢。

他同時指出,就目前數字媒體行業演化方向看,社交媒體或行業的社交化已成進化主流,畢竟門戶品牌廣告等發展受限於展示位置和價格空間的有限性,增幅顯然不及社交媒體。

此外,在行業內部環境中考量,社交媒體輸出的工具性價值尤為突出。一方面,微博等社交媒體實際上已扮演起新流量入口、樞紐的角色。

而另一方面,「社交化」這一工具性價值也成為諸多數字媒體趨之若鶩的新元素。如在數字音樂領域,國外的Pandora和國內的蝦米、豆瓣電台、百度聽等都已成垂直領域的社交媒體形態。

更為重要是,社交屬性也成為諸多數字媒體吸納、保持用戶規模,進而爭取廣告主的關鍵元素。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與這次行業盛會。如您有意參加,請垂詢8621-52136939,或登錄cdms2011.yicai.com瞭解相關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3

蘋果的重新崛起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048.html

史蒂夫·喬布斯重新掌管蘋果公司後的一年半,即讓蘋果峰迴路轉、起死回生,創造了商業歷史和其個人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鹹魚翻身的案例。

關鍵時刻:1997年前的蘋果公司一切都糟糕透了。公司股價從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銷售額也從110億美元跌至70億美元,市場份額更是從原本領先的12%跌至4%,而且這一頹勢似乎仍要持續下去。

關鍵抉擇:1997年底,蘋果公司通過收購喬布斯創辦的NeXT公司,使喬布斯在5年後重返蘋果董事會,挽救危機。可當時,外界普遍不看好喬布斯。

應對策略:喬布斯的回歸以及與微軟的聯盟,把蘋果公司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設計創意非凡的品牌廣告、取消授權業務、精簡產品線,喬布斯所做的一切,都是讓蘋果努力回到好產品、好營銷和好分銷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上。

策略結果:在經歷了兩年的巨額虧損後,蘋果終於在1998年第4季度盈利,獲得了4500萬美元利潤。1998年整個財年,蘋果實現了3.09億美元的盈利。喬布斯歸來,蘋果歸來。

1998年10月中旬,美國加州庫柏提諾市的隧石中心禮堂,蘋果公司舉行了一場隆重的企業經營新聞發佈會。蘋果電腦公司總裁史蒂夫·喬布斯,身穿牛 仔褲和高領絨衣,健步走到台上,向傳媒和公司股東宣佈,自上年9月他出任臨時總裁以來,蘋果公司在這一財政年度實現營業額59億美元,盈利3.09億美 元。 頓時台上台下掌聲一片。

可誰知道,1997年前的蘋果公司一切都糟糕透了。公司股價從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銷售額也從110億 美元跌至70億美元,虧損達10億美元。市場份額從原本領先的12%跌至4%,而且這一頹勢似乎仍要持續下去。蘋果公司實際上已處瀕危狀態:電腦銷售量和 市場份額急劇下降,費用猛增且失控,公司內各部門爭吵不休,有能力的員工紛紛離去。

1997年底,蘋果通過收購喬布斯創辦的NeXT公司,使喬布斯在5年後重返蘋果董事會,挽救危機。當時,外界普遍不看好喬布斯。Western Digital公司的CEO哈格蒂說,「蘋果公司仍然有機會改寫歷史。但是它需要僱用上帝來完成這項工作。」

史蒂夫·喬布斯在他重新掌管蘋果公司後,又一次創造了神話。這家公司再度崛起,而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幾個月前,蘋果公司市值一度超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他如何讓蘋果公司在一年半後即峰迴路轉、起死回生?

化敵為友

1997年8月,蘋果的忠實擁護者聚集在波士頓的Macworld大會,場面極其火爆。超過5000人早來了好幾個小時,湧進公園廣場酒店的城堡會議廳,等待喬布斯的主題演講。他們要親眼見證他們的英雄歸來——也要看看他是否真的準備好再次成為他們的引路人。

在Macworld大會上演講即將結束時,喬布斯停頓了一下,喝了口水,用平緩些的語氣說:「蘋果生存在一個生態系統裡,它需要其他夥伴的幫助。在 這個行業裡,破壞性的關係對誰都沒有好處。」為了渲染效果,他又停頓了一下,然後解釋道:「我要宣佈我們今天新的合作夥伴之一,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合作夥 伴,它就是微軟。」微軟和蘋果的標誌同時出現在屏幕上,觀眾驚呆了。蘋果和微軟已經在各種版權和專利問題上已經爭鬥了10年,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微軟是否剽 竊了蘋果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和感覺。

喬布斯試圖用一段即興演講來安撫觀眾。「如果我們想進步並看到蘋果好起來,我們必須放棄一些東西,」他對聽眾說,「我們必須放棄這種如果微軟贏蘋果就必須輸的觀念……我想,如果我們想在Mac上使用微軟Office,我們最好還是對開發它的公司表達一點兒謝意。」

微軟的公告加上喬布斯的激情回歸,給蘋果打了一針強心劑。當天的交易日結束時,蘋果股票飆升6.56美元——漲幅33%,收盤於26.31美元,是阿梅里奧辭職當天股價的兩倍。這一天的暴漲給蘋果的市值增加了8.3億美元。蘋果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非凡的創意

喬布斯回歸的1997年7月,蘋果公司正在挑選新的廣告代理商,喬布斯希望Chiat\Day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克勞和他的公司來參與競爭,正是他 為麥金塔電腦的上市打造了震撼的廣告片——「1984」。「我們必須證明蘋果仍然生機勃勃,」喬布斯說,「而且它仍然代表著與眾不同。」

蘋果公司想要一個品牌形象宣傳,而不是一系列突出產品的廣告。其創意目的並不是讚美計算機可以做什麼,而是讚美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可 以做什麼。克勞和他的團隊嘗試了很多種方式去讚美那些「非同凡想」的「狂人」,但喬布斯一如既往地要求嚴格。當克勞的團隊飛過去給他看一個版本的廣告詞 時,喬布斯衝著年輕的廣告撰稿人爆發了。「這是狗屎!」他咆哮著,「這是廣告公司製造出來的垃圾,我恨它!」這是那位年輕的撰稿人第一次見喬布斯,他站在 那兒啞口無言。後來他再也沒有回去。但是那些能勇敢面對喬布斯的人——包括克勞和他的同事肯·西格爾以及克雷格·谷本——成功地跟他一起創作了一段朗朗上 口的廣告詞。在最初的60秒版本中,它是這樣的:

致瘋狂的人。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他們惹是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他們也不願安於現狀。 你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尋常事物。他們推動人類向前邁進。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裡的瘋子,但他們卻 是我們眼中的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除了電視廣告,蘋果公司還創造了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一系列平面廣告。每則廣告都有一個標誌性歷史人物的黑白肖像,除此之外只有角落裡的蘋果標誌和廣 告語「非同凡想」。更酷的是,這些肖像都沒有說明文字。其中有些人——愛因斯坦、甘地、列儂、迪倫、畢加索、愛迪生、卓別林、馬丁·路德·金——很容易辨 認。但是另一些就不那麼容易叫出名字,需要加以猜測或詢問別人那是誰:瑪莎·葛萊姆(Martha Graham)、安塞爾·亞當斯、理查德·費曼(RichardFeynman)、瑪利亞-卡拉斯(Maria Callas)、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阿梅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這些人大多是喬布斯心目中的偶像。他們都富有創造性,敢於冒險,不懼失敗,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去做與眾不同的事情。

極少有其他公司或領導者——可能根本沒有——敢於把他們的品牌跟甘地、愛因斯坦、馬丁·路德·金、畢加索聯繫在一起,而且大獲成功。喬布斯能夠鼓勵 人們定義自己——作為反企業的、富有創造性的、敢於創新的叛逆者——而且只通過使用什麼電腦就實現了這種定義。「史蒂夫創造了科技行業唯一一個時尚品 牌,」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利森說,「人們會因為擁有某些品牌的汽車而驕傲——保時捷、法拉利、普銳斯——因為我開什麼車能一定程度上說明我是什麼樣 的人。人們對蘋果的產品有同樣的感受。」

從「非同凡想」宣傳活動開始,喬布斯會在每週三下午跟他的主要代理商、營銷部門和公關部門開3個小時的自由討論會,探討廣告戰略,這個慣例在喬布斯 在蘋果公司的歲月裡一直延續了下去。「地球上再沒哪個CEO像史蒂夫一樣對待市場營銷」,克勞說,「每週三他都在審定新的電視廣告、平面廣告和廣告牌。」

全面掌權

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後,一直都是頭頂「顧問」名號的實際領導者。當「非同凡想」廣告的製作接近尾聲時,1997年9月16日,喬布斯宣佈他將接手臨時CEO,這一職務也被縮寫成了iCEO。他不領薪水,也不簽合同,他掌管一切,唯我獨尊。

喬布斯把高層管理人員和員工召集到蘋果的禮堂開會,慶祝他的新角色和公司的新廣告。喬布斯穿著短褲,光著腳在園區走來走去,滿臉胡茬兒。「我回來差 不多10個星期了,工作非常辛苦。」他說,看起來疲憊但很堅定,「我們做的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我們是在努力回到好產品、好營銷和好分銷這些最基本的 東西。蘋果已經忘了怎麼把最基本的東西真正做好。」

儘管超負荷的日程安排讓喬布斯飽受折磨,但是他在蘋果工作得越深入,就越發意識到自己無法離開。喬布斯喜歡通過樹敵來鼓舞他的團隊——他對IBM和 微軟都這樣做過——對戴爾也是如此。他召集管理層啟動一個為製造和銷售設計的按訂單生產系統時,把邁克爾·戴爾的照片放大放在屏幕上,還在他臉上畫了個靶 子。「我們來找你麻煩了,老兄。」他說道,他的隊伍一陣歡呼。

喬布斯的動力源泉之一就是打造一家基業常青的公司。12歲那年,他在惠普公司做暑期兼職時就學習到,一家妥善經營的公司能夠大量催生創新,遠勝於任 何一個有創造性的個人。他回憶說,「如何建設一家公司,這整個概念都讓人著迷。當我有機會回到蘋果時我意識到,如果沒有這家公司我就毫無價值,因此我決定 留下來重新建設它。」

消滅兼容機

關於蘋果的激烈爭論之一,就是它是否應該更積極地把操作系統授權給其他電腦廠商,就像微軟授權Windows那樣。比爾·蓋茨通過授權微軟的操作系 統建立起巨大的財富。1985年,就在喬布斯被排擠出局的時候,蓋茨敦促蘋果也實現操作系統的對外授權。蓋茨相信,即使蘋果搶走一些微軟操作系統用戶,微 軟還是可以通過為麥金塔及其兼容機的用戶製作不同版本的應用軟件來賺錢,例如Word和Excel。「我絞盡腦汁讓他們更積極地授權。」 蓋茨回憶說。於是他給時任蘋果CEO的斯卡利發了一份正式的備忘錄提出自己的理由。「這個產業發展到目前的階段,如果沒有其他個人電腦製造商的支持和信 任,蘋果已經不可能靠自己的創新技術去創造一個標準。」他在備忘錄中提出,「蘋果應該把麥金塔技術授權給3~5家主要的製造商,以推動『Mac兼容機』的 發展。」蓋茨沒有得到回覆,因此他又寫了第二份備忘錄,推薦了一些適合製造Mac兼容機的公司,還加了一句:「我將盡我所能幫助推進授權工作。請給我打電 話。」

蘋果一直拒絕把麥金塔的操作系統授權出去,直到1994年,CEO邁克爾·斯平德勒允許了兩家小公司——Power Computing和Radius生產麥金塔兼容機。1996年吉爾·阿梅里奧接管公司後,又增加了摩托羅拉。結果表明這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商業戰略:每賣 出一台兼容機,蘋果收取80美元的授權費,但是這些兼容機並沒有讓蘋果擴大市場,反而擠壓了蘋果自己的高端計算機銷售,而賣出一台蘋果電腦的利潤能達到 500美元。

然而喬布斯反對兼容機項目不僅僅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他打心眼裡反感這種做法,他的核心原則之一就是硬件和軟件應該緊密結合。他喜歡控制產品的所有方面,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製造全套設備,全方面負責用戶體驗。

一回到蘋果,喬布斯就把消滅兼容機作為首要任務之一。1997年7月,新版的Mac操作系統發佈,喬布斯不允許兼容機製造商升級到新系統。當年8 月,當喬布斯出現在波士頓Macworld大會現場時,Power Computing公司總裁組織了支持兼容機的抗議活動,並公開警告說,如果喬布斯不繼續授權,麥金塔操作系統只有死路一條。

喬布斯不這麼認為,他要把蘋果從授權業務中解脫出來。1997年9月他就跟Power Computing公司達成協議,付給對方1億美元收回授權,而蘋果可以使用對方的用戶數據庫。很快喬布斯也終止了對其他兼容機製造商的授權。「讓其他公 司在垃圾一樣的硬件上使用我們的操作系統、蠶食我們的銷售額,這簡直是世界土最愚蠢的事情。」 喬布斯後來說。

評估產品線

喬布斯的一個過人之處是知道如何做到專注。「決定不做什麼跟決定做什麼同樣重要,」他說,「對公司來說是這樣,對產品來說也是這樣。」一回到蘋果, 喬布斯就開始在工作中應用他的專注原則。他任命一個年輕的沃頓商學院畢業生為喬布斯跟蘋果的幾十個產品團隊開會時作記錄,讓各個團隊介紹正在進行的工作, 促使他們證明產品或項目有理由繼續進行下去。  

產品評估顯示出蘋果的產品線十分不集中。公司在官僚作風的驅動下對每個產品炮製出若干版本,去滿足零售商的奇思怪想。光是麥金塔就有很多個版本,每 個版本都有不同的、讓人困惑的編號,從1400到9600。「我讓他們給我解釋了三個星期,」喬布斯說,「我還是搞不明白。」最後他乾脆開始問一些簡單的 問題,比如:「我應該讓我的朋友們買哪些?」

當無法得到簡單的回答時,他就開始大刀闊斧地砍掉不同的型號和產品。很快他就砍掉了70%。「你們是聰明人,」他對一個小組說,「不應該把時間浪費 在這樣的垃圾產品上。」很多工程師被他這種粗暴、嚴苛的手段激怒了,因為這樣會導致大規模的裁員。但是喬布斯後來宣稱,優秀的員工,包括有些項目被斃掉的 員工,都贊成這種做法。「工程團隊無比興奮,」他在1997年9月的一次員工會議上說,「開完會,有一些產品剛被砍掉的人激動得一跳三尺高,因為他們終於 明白了我們在朝哪個方向前進。」

幾個星期過去了,喬布斯終於受夠了。「停!」他在一次大型產品戰略會議上喊道,「這真是瘋了。」他抓起記號筆,走向白板,在上面畫了一根橫線一根豎 線,做成一個方形四格表。「這是我們需要的,」他繼續說。在兩列的頂端,他寫上「消費級」和「專業級」。在兩行的標題處,他寫上「台式」和「便攜」。他 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做四個偉大的產品,每格一個。

結果,蘋果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突然高度集中在四個領域。專業級台式電腦,他們開發出了power Macintosh G3;專業級便攜電腦,開發了PowerBook G3;消費級台式電腦,後來發展成了iMac;消費級便攜電腦,就是後來的iBook。這意味著公司要退出其他業務領域,例如打印機和服務器。1997 年,蘋果在銷售StyleWriter彩色打印機,基本上就是惠普Deskjet的另一個版本。惠普通過賣墨盒賺走了大部分錢。「我不明白,」喬布斯在這 個產品的評估會上說,「你們準備賣100萬台卻賺不到錢嗎?真是瘋了!」他站起來,離開會議室,給惠普的總裁打電話。「咱們解除合約吧,喬布斯建議,我們 會退出打印機業務,讓你們自己做。」然後他回到會議室宣佈他們退出打印機業務。

喬布斯作的最高調的決定,就是徹底地扼殺牛頓項目,就是那個帶有不錯的手寫識別系統的個人數字助理。喬布斯後來這樣描述這個決定:

如果蘋果當時的處境沒有那麼危險,我可能會鑽進去研究怎麼改進它。停掉它,我就解放了一些優秀的工程師,他們可以去開發新的移動設備。最終我們走對了路,做出了iPhone和iPad。

這種專注的能力拯救了蘋果。在他回歸的第一年,喬布斯裁掉了3000多人,扭轉了公司的財務狀況。「我們離破產不到90天。」他回憶說。到1998 年1月舊金山的Macworld大會上,喬布斯留著絡腮鬍子,穿著皮夾克,講述著新的產品戰略。在結束演講時,他第一次使用了後來變成他標誌性結束語的那 句話:「噢,還有一件事……」這一次,「還有一件事」就是「我們開始盈利了」。當他說出這句話時,觀眾席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在經歷了兩年的巨額虧損後, 蘋果終於在該季度盈利,獲得了4500萬美元利潤。1998年整個財年,蘋果實現了3.09億美元的盈利。

喬布斯歸來,蘋果歸來。

(本文摘編自《史蒂夫·喬布斯傳》,中信出版社出版。)

劉梅|編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73

飲料業:民族品牌力量崛起

http://www.eeo.com.cn/2012/0119/220026.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麗 消費時代已經到來。

如果說能對過去的2011年微笑著說聲再見的行業,消費行業當仁不讓。如果說能微笑的迎接已經到來的2012年的行業,也非消費行業莫屬。

這其中,奢侈品消費風頭正勁,跨國消費巨頭的勢力進一步滲透。不過,民族品牌力量正在悄然崛起。譬如在飲料市場——中國首富宗慶後所從事的行當,娃 哈哈的維他命飲品、農夫山泉混合果汁、王老吉涼茶和其他數十種類似產品,正替代了可口可樂的風頭——雖然他的市場份額依然最大。

這樣的對抗中,百事可樂選擇了聯盟,其與康師傅在瓶裝業務的聯合,或許是一個最具樣本意義的標誌性事件。這些事件可能預示著,在中國飲料市場,乃至整個消費市場,勢力正在重新構造。

大戲的寓意

2011年,收購百事瓶裝業務的康師傅無疑是眾多商業故事中的「大片」。

2011年11月4日,康師傅與百事中國宣佈,百事將其在中國的裝瓶廠持有的權益資產全部出讓給康師傅飲品控股,換取康師傅飲品控股在中國的控股公司——康師傅飲品9.5%的權益,相當於百事間接持有了康師傅飲品的母公司康師傅飲品控股5%的權益。

康師傅自有其自身的運作邏輯。康師傅收購百事的灌裝業務之後,康師傅的產品線進一步豐富。頂新集團運作的品牌為數不多,名氣最大的就數「康師傅」這 一個品牌。「康師傅」被用在了集團旗下的眾多品牌產品之上。其他隸屬頂新的品牌大多是收購而來,例如「德克士」快餐品牌是頂新集團在1996年收購的一個 美國快餐品牌從而引入到大陸,「味全」品牌是頂新集團在1998年收購台灣的味全公司,「全家」便利店是頂新做大股東的合資品牌。頂新下面的快餐連鎖店 「康師傅私房牛肉麵」是自己運作的一個連鎖店項目,但依舊非常謹慎的沿用了「康師傅」的品牌。

因此在進軍碳酸飲料行業時,頂新集團的動作並沒有過於明顯,而是採用了與百事合作的形式實現了這一目標。其實,這是康師傅的最佳選擇。頂新要用「康師傅」品牌來運作可樂產品無疑就是在冒險,因為之前本土品牌娃哈哈也曾經試圖做過可樂,但最終以失敗而收場。

不過,百事可樂在華的灌裝業務處於虧損,使得這樣的聯盟成為可能。康師傅卻有著很強的渠道和生產能力,深耕中國內地20年的康師傅資本雄厚,康師傅控股市值超過1300億港幣,2010年的營收超過400億人民幣,其成熟的網絡資源對於百事可樂而言,都是望塵莫及的。

王老吉樣本

康師傅與百事一拍即合反映了跨國品牌和民族品牌力量的消漲,這個聯姻背後,則是民族品牌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取得的成就。

在過去幾年,可樂等碳酸類飲料比重逐漸降低,而功能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等健康品類份額逐步上升。這些變化,正是中國本土力量崛起的背景。正如雀 巢大中華區總裁狄可為所說,沒有什麼商品比食品和飲料更本土化了:「乳品飲料在這裡賣得很火,最受歡迎的是花生口味,其次是核桃口味。若嘗試在其他國家推 出此類產品,是賣不出去多少的。」

加多寶集團運營的「王老吉」是成為國內涼茶市場絕對的龍頭。王老吉原來是一個地方藥飲品牌,銷量長期在1億多元徘徊,加多寶開始運營之後,王老吉的 銷量在一路狂奔。2003年6億元,2005年超過25億元,2009年突破100億元,2010年150億元,據悉,這家公司在2011年的收入或將突 破200億元。

王老吉的成功背後是深厚的涼茶文化積累,及專注'涼茶'而產生的品牌內涵所建立起的消費認同。涼茶已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市場已經為消費 者所認同,市場容量迅速膨脹。由於加多寶旗下王老吉品牌專注於涼茶,幾乎使得王老吉成為了'涼茶'的一個代名詞。這些文化積累,正是跨國品牌難以踰越的門 檻。也成為中國本土力量崛起的契機。

涼茶行業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快速增長,在飲料市場中的份額已逐漸提升。與碳酸飲料市場相比份額的此消彼漲,市場格局也由此出現了變化。

王老吉僅僅是國內眾多品牌的幾個代表而已。根據中國飲料巨擘娃哈哈集團的既定計劃,到2012年娃哈哈將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一旦完成,娃哈哈將可能成為本土飲料企業中首個銷售收入上千億的企業。

更加激烈的廝殺

按照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的數據,到2015年中國的軟飲市場有望從去年的490億美元增至860億美元。此外,中國人均軟飲消耗為46升,只略高於全 球平均水平的一半,遠遠落後於人均340升的美國。這個數字表明,中國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而這正是國內品牌打造自有品牌,打通營銷渠道,爭奪更高銷售額 的動力所在。

國內飲料業繼續高速發展。2011年上半年軟飲料產量為5580萬噸,同比增長29%。行業人士預測,未來5年,中國飲料總產量將繼續保持12%~15%的年均增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飲料市場不斷增速,各個飲料企業紛紛在擴大產能,來搶佔更大的市場份額。

新的產能擴張計劃已經展開。譬如,加多寶已經實施總投資達10億元的王老吉罐裝生產線等重大項目,該工廠將位於廣東清遠佛岡,是紅罐王老吉涼茶在全國最大的濃縮汁生產基地。

跨國品牌的投資亦在擴大。2011年6月,百事可樂宣佈未來3年在華投資25億美元。2011年8月18日,上海可口可樂公司及在華裝瓶夥伴當天宣佈進一步加速在華投資步伐:從2012年開始,在未來3年將在中國市場再投入40億美元。

各大品牌在華投資增速,也意味著在即將到來的2012年,飲料行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廝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53

中國互聯網產品力量崛起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51.html

在這個時代,唯有創新的力量和產品的精神,才是無論大公司或是小公司獲得持續成長能力的最大支撐。

2012年1月7日,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美團網創始人王興看到了許多互聯網新產品——僅是數量上,這些產品就給他帶來了衝擊。

於是,他略微側了側身,小聲對旁邊的開心網創始人程炳皓說:「投票之前這裡面好多產品我都是第一次聽說,有些都已經作為創新產品得獎了,我卻完全沒用過。」

程炳皓靦腆地笑了笑:「我也是。」他心裡又加上一句:或許只有每天拿半天時間出來研究新產品,才能達到全都用過的程度吧。於是,開心網今年加大早期投資和產品研究團隊的決心幾乎當場就做出了。

本屆由極客公園、《商業價值》雜誌以及MINI中國和騰訊聯合主辦的「中國互聯網創新產品評選」中,有超過500個誕生於2011年或者在2011年有重大新版本更新的產品參與了報名。經過13萬多張公眾選票、256位專業評委和20位專家評委的選擇,誕生了11個獎項。

在所選出的11個獲獎產品中,半數是2011年的新產品;而年度創新產品的桂冠也由2011年1月才在蘋果App Store上架的移動即時通信軟件Talkbox獲得。與之對比,上一屆能足以登上這一位置的,唯有同時獲得了好幾個單項產品獎的新浪微博。

2011年的中國互聯網,似乎一夜之間成了新產品的天下。在這個以「創新」而非用戶量、營收規模、以及盈利等指標為評選標準的盛會上,沒有了Google翻譯、搜狗輸入法等去年的風雲產品,取而代之的是唐茶、陌陌、知乎等新秀。

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不同?

對此,或許18歲的獨立開發者、猛獁瀏覽器作者季逸超的個人經歷可以從側面做個說明。他曾經在微博裡這麼咆哮:「腦子裡有11個產品想做,每個都是新鮮玩意,而且超酷超好玩,可是沒有時間寫怎麼辦?!忍不住啦,開始寫第一個!」

然後,他僅僅用一天時間就開發完成了名為「Rasgueado」的產品。這個產品是一款概念輸入法,在創新大會上午的產品宣講環節,它引發了轟動。王興和程炳皓自然不可能知道它,因為它在大會前6天,才從季逸超腦子裡「爆」出來。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硅谷,那些僅僅用幾天時間就能做出新型電腦主板的天才們。

與當時相同的是,我們似乎正在迎來又一個密集創新的時代;可與當時不同的是,與主板、銲接工具、充作辦公場地的車庫和彙編語言相比,今天的創新者們 所需要的工具更加簡單,電腦加上互聯網就夠了。而這兩年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的崛起,以及智能終端在PC肩膀上的進一步大爆發,給了我們一個更加適於創新力量 和產品力量崛起的「濕潤環境」。

更簡單的編程語言,互聯網上大量的免費代碼,一張信用卡就可以搞定的商業環節,App Store等全自動的「應用商店」,以及每天都在搜尋新玩意的用戶……創新從沒有像今天這麼簡單。

難怪程炳皓會感嘆:「移動互聯網上你可以兩三個月就換一批產品來用,而且還有無數的新產品等你挑選。」

創新成本的大幅降低,催生出了許多新產品,雖然它們將面臨更高的失敗率、更激烈的競爭和更困難的用戶關注度,可無論如何,一個產品力量崛起的時代正在不可避免地到來。

對小團隊而言,它們在精力和金錢成本降低的同時,能夠更專注在產品本身,專注在用戶的具體需求上,並有可能在每一個大公司留下的縫隙處撕開第一步缺 口,走出真正站穩腳跟的一步;而對大公司而言,當互聯網日漸碾平它們與用戶的第一觸點,產品在群體智慧之下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迭代時,它們更需要系統性創 新,從管理和權力機制上做出改變,並與創新者站在一起,由此汲取前進的力量。

而在這個時代,唯有產品精神才是無論大公司或是小公司,所能夠成長的最大支撐。

因此,當產品力量崛起時,或許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之前那些成功的產品,它們的產品經理所積累的財富。無論是豆瓣CEO楊勃眼中的用戶價值、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從用戶需求中發現創新的方法論,還是程炳皓對開心網口碑傳播的心得、王興的產品價值觀,此時尤為值得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07

硅谷崛起一批「少壯派」

http://news.imeigu.com/a/1329962472820.html

硅谷風險投資基金稱,投資對象中,不到21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對那些年輕的首席執行官而言,年輕是優勢,但也帶來一些意外的煩惱;創業充滿激情和樂趣,但也不乏挑戰與挫折。

年輕優勢

選擇年輕企業家的原因,巴克利的風投之一馬克·安德里森解釋說,十八九歲的年輕企業家已經準備了數年時間,學習計算機代碼、參與大型自由開發項目、借助互聯網「充電」。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22日援引安德里森的話報導:「就某一點而言,他們不能再年輕了,我們不能投資學齡前兒童。」

網絡企業創業資金門檻較低。現年20歲的布賴恩·翁從數家風投基金吸引400萬美元投資,辦起一家網絡積分網站。

翁認為,年齡正是他和其他年輕企業家的優勢,「在他人眼中,你沒有限制,帶有某種破壞性」。

也有煩惱

年輕並非總是優勢,至少房東如此認為。

社交媒體營銷企業PostRocket聯合創始人之一、首席執行官蒂姆·蔡現年20歲,是巴布森學院輟學生。去年,他搬至舊金山,因年齡小、缺少信用記錄無法順利租賃公寓,最終還是父親駕車141公里從薩克拉門托趕來簽署擔保書。

蔡如今住在加州芒廷維尤附近,正在參加面向年輕企業家的創業速成培訓。他已吸引到少量投資,希望「臉譜」的首次公開募股能令投資者更加看好年輕企業家。

17歲女生勞拉·德明贏得一筆研究基金後從麻省理工學院輟學,專心研究抗衰老技術。由於未滿18歲,她必須將保密協議等文件傳真給波士頓的父親,讓他簽字擔保。

硅谷一家在線遊戲企業首席執行官喬希·巴克利對下月在舊金山舉行的遊戲開發者大會滿懷期待,不過,由於未到法定飲酒年齡21歲,不能出席多場聚會,難免覺得遺憾。

創業道路

一些對普通企業家來說很容易解決的事情,有時也會成為橫亙在年輕人面前的障礙,比如交通。

19歲的薩希爾·拉文吉亞對此深有體會。去年夏季的某一天,他在沙丘路有幾場會晤,那裡是硅谷聞名的風險投資大街,聚集了大批風險投資基金,可是沒有車去那裡。

雖然只有數公里,卻讓拉文吉亞飽受輾轉之苦。他先搭乘火車,幾站後轉乘公交車前往斯坦福大學,最後跳上一輛班車,才到沙丘路。因為天氣炎熱,又要趕路,拉文吉亞不得不輕裝上陣,穿短褲參加與風投公司的會議。

雖然硅谷的著裝標準寬鬆,但穿短褲參加正式會議也有些太過休閒。好在,拉文吉亞的項目足夠有吸引力,最終,他獲得110萬美元風投,創辦一家支付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45

「意圖性經濟」開始崛起:再見,注意力經濟

http://xueyuan.cyzone.cn/yingxiao-cehua/227059.html

每天各種公司都在花費重金試圖抓住你的注意力。廣告主們收集你的各種信息,希望給每個人投放定製化廣告換取更多點擊量。但是雖然有這麼多信息,廣告依然做的很爛,完全可以有另一種方法的。

雖然廣告商試圖用「注意力經濟」的方式來影響你的決策,資深開源專家Doc Searls 卻在新書「 意圖性經濟」中將這個觀點向前推進了一步。比起等待賣家來瞎猜我們想要什麼,我們可以主動將自己的意圖告知市場,形成新的平衡。那些能夠積極響應我們意圖 的公司,可以花更少的廣告費獲得更多利潤和忠誠的客戶。

在大數據和大範圍網絡服務的年代,消費者被迫接受那些剝削性的、一邊倒的合約來換取各種網站和服務。客戶關係管理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因為激進的銷售目標絲毫沒有考慮消費者的個人存在。長期的顧客滿意度也無人問津。

顧客忠誠度一直是一個模糊的問題。可能你有很多張不同店舖的會員卡。這些卡片會給你各種小恩小惠,但是這些小恩小惠真的是你想要的麼?或者僅僅是作為吸引你回頭的噱頭?這一點Searl在意圖性經濟中有詳細的討論:

顯然,這些程序(會員卡為代表的顧客忠誠度解決方案)目前運行的還不錯。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見過從消費者角度進行的研究,也許從根本上我們完全不需要這些程序,也許將忠誠度建立在考慮顧客的真實需求上會更靠譜一些。

書中另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是,我們被收集的大部分信息是多麼的不準確,但是這些不準確的信息依然被廣告商用來研究制定個性化廣告,希望能增加點擊量。如此一來,那些定製化的廣告點擊率低就不足為奇了。

Searl也提倡用供應商關係管理解決方案(VRM)來給用戶提供針對供貨商的搜尋和信息採集。VRM的要點不在對抗性,而是重塑整個市場的平衡, 獎勵那些關心單個客戶需求的企業。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在著手製作VRM的工具。project-vrm.org這個網站上有很多資源

除了大數據之外,Searl還提出了一個新觀點:「第四方」。

我們需要對我們製造的數據進行採集整理和控制。我們也需要對個人數據會被如何利用有新的理解。這些都不容易,但是必須做。幸運的是,現在開始還不算晚。

第四方應該是值得信任的信息庫,扮演著數據銀行的角色,代表我們的利益保護我們的個人數據。現在已經有了第四方的例子——銀行、旅行社、房地產經紀 人——但是Searl將第四方的概念延伸為提供個人數據存儲的服務。我們會告訴我們的第四方,那些數據可以供公共消費,哪些數據得在滿足特定的條件時才可 以調用。其他公司跟我們打交道時,只有同意特定的條款時才能從第四方調用我們的數據。如今這些做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文化和商業上的變革。

當然你可能會擔心這些提供個人數據存儲服務的第四方會成為網絡攻擊的首選目標,Searl也考慮過這些:

我和VRM的開發者共事已近六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沒有發生過網絡攻擊的事情。我想這是因為VRM是面向個人的。VRM是為了填補市場的漏洞,通 過新工具和服務滿足個人授權的需求,服務於需求方而不是供應方。因此像保險公司、銀行、旅行社、房產經紀公司都已經是第四方公司了,他們遭受攻擊了麼?當 然也有,但是它們自有相應的對策來化解這些攻擊。

我認為個人數據存儲、保險庫、保險箱和個人云都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它們如果對保存的個人數據不加保護的話都會受到攻擊。但是個人數據並不是金子。如今在市場上,唯一想要得到所有的個人數據的就是廣告公司了,而現在它們正利用著這些數據來換取比1%還低的廣告點擊率。

我還問了Searl關於意圖性經濟會如何應對負面因素和出現惡意第四方夥伴的可能性大小:有些第四方機構可能會偷偷的把個人數據出售給別的公司。

擔心VRM的負面影響就像在1984年擔心PC的負面影響一樣,抑或是擔心1995年時因特網的負面影響。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好的一面,但是真正重要 的是它能給現在的市場帶來什麼好的變化。現在已有的一些第四方機構,像保險公司、金融諮詢公司、銀行等,它們扮演的是客戶的受託人,如此就有了保護消費者 信息的義務和責任。第四方服務將會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領域。

最後,我問Searl他認為現在的哪家大公司最可能率先成為意圖性經濟的先行者。他的答案是:

我把這個問題放到ProjectVRM網站後,收到了很多答案。我最喜歡的答案來自一家創業公司的CEO:沒有。他認為VRM會完全改變現在的格局。這一點同VRM的發展精神不謀而合。我們希望新公司能不斷的出現,而不是某家老公司會獨佔市場。

但是既然你問了,我也會給出一些答案:

大型諮詢公司,比如埃森哲和貝恩

通過可靠的購物行為積累產生的可信度較高的公司,比如亞馬遜。

真心關心消費者的公司,比如蘋果、H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69

吾乃大國 - 印鈔崛起!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646672
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中國於115日推出四萬億人民幣財政及貨幣刺激計劃,並開始迅速實施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製造和電子信息、物流這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在西方,因為2009年中國經濟的「出色」表現,一時間讚美之詞不絕於耳;有些西方人士甚至心馳神往產生了對中共專制極權的嚮往。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20101116日發表的題為《新興的中國模式對其他國家來說優劣並存》的文章中說: “中國崛起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以至於現在受到考驗的不是北京的體制,而是我們的體制。中國成為強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種挑戰,甚至讓西方國家以及我們有關民主自由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見絀。”

可是,海量的財政及貨幣刺激計劃換來的增長卻是有短期和長期代價的

中國M2將破百兆!

截至200311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21.6兆元;
截至2004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25.3兆元;
截至2005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29.88兆元;
截至2006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34.56兆元;
截至2007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0.34兆元;
截至2008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7.52兆元;
截至2009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60.62兆元;
截至2010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72.58兆元;
截至2011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85.16兆元;

2012
04月中國M2突破90兆大關,2012年底將突破100兆大關,刷新世界記錄..
2009年美國M2約八兆美元,匯率16.8,大致54.4兆人民幣...2012年美國M2約九兆美元,匯率16.3,大致56.7兆人民幣...中國M22007年的40兆人民幣,到2012年底的100兆人民幣...

僅僅五年時間,M2增長60兆,超過美國2009M2,也超過美國2012M2...2012中國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貨幣大國........貨幣發行量遠遠超出美國(更為重要的是老美的貨幣是全世界範圍流通)....且接近世界其他各國M2之和.........中國以美國1/3GDP,卻支撐著接近美國兩倍的M2........發行著遠超美國接近世界其他國家總和的貨幣............
Pictu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01

直擊中國》深入資金瘋狂湧入的內蒙古 五大異象 預告大國崛起神話不再

2012-7-23  TWM




金磚四國之首─中國,經濟成長率本季三年來首次跌落到八%以下,是出了什麼問題?

過去驚人的高成長真的告一段落了嗎?

《今周刊》從內蒙古的第一大城包頭,追蹤中國潛藏在亮麗數字下的經濟真相。

撰文‧劉俞青、楊卓翰

「小姐,我有個朋友信用很好,你錢給他,月息五分,不到二年就回本,要不要一起賺?」一下飛機往飯店的路上,操著普通話的出租車司機,已經忍不住開口邀乘客加入高利貸的行列。

這裡是包頭,內蒙古的第一大城,被譽為中國的「稀土之鄉」,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稀土儲量就在包頭。你可以想像,這是全世界「淘金」最瘋狂的地點,包括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公司一家家進駐,各種連鎖商店一家家展開,城市建設的速度飛快。

就如同中國本身,包頭看似處處充滿機會,滿足了各種投資題材的想像。但在遍地鈔票的假象裡,中國經濟已悄悄變質。《今周刊》採訪團隊跟著中國錢流一路西進,來到內蒙古的包頭。在這裡,中國異象正在醞釀。

真相一:地方高速投資

養成高利貸需求

在地處偏遠的包頭,快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資,但沒幾家銀行的包頭卻不缺資金。為什麼?因為距離二小時的車程外,就是中國地下錢莊最大本營鄂爾多斯。在人口只有大台北三分之一的包頭市,地下錢莊就有四百多家。

一出機場,發財機會就彌漫在空氣中。

這裡有整齊乾淨的街景,處處公園綠地的生活環境,看似美好;當地房產管理局的官員也仍舒服地坐在辦公室裡,吹著冷氣,告訴記者:「這裡的經濟溫和健康」。 然而,他沒說的是,快速的資金流入,自然也釀成地方商人對資金野蠻的貪婪習性,隨之而來的,就是高利貸的「要命錢」。

就在上個月初,包頭一位事業遍及餐飲、土地開發的鼎太置業老闆魏剛,被發現在附近一家酒店裡上吊自殺;經當地公安清查,發現這位表面光鮮的負責人,實際上欠了地下錢莊超過七億元人民幣的債務,最後不得已走上自縊一途。

地下錢莊逼死創業家的案例,在內蒙古一帶不是新聞。去年十月,鄂爾多斯也有一位地產商——中富地產王福金,同樣也是因為積欠地下錢莊將近三億元人民幣,最後選擇自殺身亡。

中國現在這些「跑路老闆」所體會到的絕望,在十年前高盛證券提出﹁和金磚四國一起作夢﹂這篇報告時,絕對沒有預料到。

這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如高盛預料的一樣猛烈成長,從二○○一年到○八年,每年實質經濟成長率平均超過一○%。這樣高速的成長,令許多人跌破眼鏡。但高速成長,是用什麼代價換來的?

真相二:資金緊縮

民間借貸利率高達台灣五十倍答案就是中國經濟過熱的後遺症:過度投資、高房價與高通膨,因為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趨緩,開始逐一顯露。

○五年開始,中國央行就為了對付過度膨脹的資金,開始了長期的宏觀調控,一方面在市場上打擊房地產,另一方面則不斷升息,降低金融的流動性。銀行體系的資 金越來越少、利率越來越高,在全球金融業都在低利環境下掙扎的當下,中國的存款基準利率仍有三.五%,貸款利率更有六%以上。

宏觀調控的結果,就是讓銀行享盡高利差,企業借錢苦哈哈。銀行體系的資金緊俏,讓原本就受困於銀行體系進駐有限的內蒙,顯得更加捉襟見肘,要從正統的銀行體系貸出錢來,成為一件「很難的事」。當然,就給了地下金融最好的機會。

根據內蒙古大學教授范治光的估計,至前年底,鄂爾多斯正統銀行體系的貸款餘額只有一千三百億元人民幣,但同年內蒙的GDP是二千六百億元人民幣,貸款僅有 GDP的五成;但一般城市發展,貸款餘額應該是GDP的一三○%。換句話說,這中間約二千億元人民幣的「民間資金缺口」,就是滋養地下金融最肥沃的土壤。

真相三:資金成本失衡

影子銀行貸款餘額占GDP五%以當地目前「民間借貸」的市場行情看來,最好時月息高達八分,等於是台灣目前市場利率將近五十倍之高,令人咋舌。在鄂爾多斯一帶,高利貸幾乎成為全民運動,家家戶戶都把資金壓在高利貸業者身上。

地下錢莊早已像野火一樣迅速燎原,悄悄給地方經濟埋下地雷,一旦引爆,連鎖效應像連環炮一樣向四面八方射出。在經濟迅速擴展時,這樣浮濫的地下金融提供助力;但在經濟放緩時,這筆沒人能還的負債,要的不只是人命,還有全中國經濟的命。

因為資金緊縮,所導致的「地下型」金融風暴,已經不僅限於內蒙一帶,甚至已從內地向沿海城市迅速蔓延;近日連浙江一帶,民間借貸風氣都風起雲湧。由於初期獲利豐厚,甚至連銀行體系都有人跳下來當起仲介。

現在全國登記立案的地方融資公司總貸款餘額就超過十兆元人民幣,占總GDP的四分之一;而高利貸等影子銀行的規模更難以估計,每年資金流量可能達GDP的五%強。這恐怕將是中國經濟最大、也最深層的「長崎原爆」。

面對金融危機,中國央行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中國央行在六月八日、七月六日連續降息,是金融風暴以後首次大動作連續降息。除了透露中國經濟放緩的事實,央 行更深一層的用意,是將資金從銀行逼出轉而流向資本市場,並縮小銀行的利差,迫使銀行讓利;另一方面,中國也必須讓利率市場化,引導資金成本回歸正常。

「如果不這麼做,那中國經濟很有可能會完蛋!」耶魯大學曼沙拉馬尼(Vikram Mansharamani)博士在接受《今周刊》採訪時憂慮地說。曼沙拉馬尼在他的著作《繁衰經濟學》(Boombustology)中,提出了經濟泡沫 破滅的規律及模式。而中國的金融市場,正準確地朝他的第一個模式走去。

曼沙拉馬尼指出,中國泡沫正在破滅,而第一個跡象,就是像在包頭上演的資金成本失去平衡:「過去五年來,中國金融機構的房貸借款總額成長了大約六成,而中 國的房價成長則是同樣幅度。當我看到資金成本不斷攀升,但該資金購買的資產價格同幅度攀升時,這就是泡沫跡象。」「更可怕的是,中國民間企業已經不在乎他 們的資金成本了。他們運用各種管道,用極高的成本借來資金,投資在已經過度發展的房地產業。我在中國看到許多景象,讓我回想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在次貸風暴前 夕的模樣──空無一人的鬼城。」

真相四:消費引擎熄火

今年來大陸內需股全盤皆輸除了資金價格失衡,曼沙拉馬尼這一席話,也點出中國經濟的另一個盲點,這是中國經濟泡沫化的第二個跡象:過度信心。

過去金磚四國裡最引人遐想的,就屬那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消費市場。而中國近年來也決心開始轉型,不再延續過去成功的出口模式,而轉型成內需導向的經濟體。

「中國為黯淡的全球經濟描繪了一個得來不易的美好未來,中國現在成了推動世界經濟的大引擎。」然而,「中國轉型已經出現問題,但我們仍可以聽到『趁現在抄底』、『只看二季太短視』等聲音。華爾街還是不死心!」其實,中國的高成長內需神話,已經出現裂縫。

從股市這個經濟領先指標來看,今年以來大陸內需股可說是全盤皆輸。

全球最大珠寶零售商周大福珠寶集團上半年股價重挫七成,公司將原因指向「中國富人不再消費」;中國最大運動鞋品牌李寧及嬰兒用品好孩子雙雙發出獲利警報, 李寧上半年的股價更遭腰斬,從一股十港幣跌至四.五港幣。在內需指標中,目前僅有食品類股因為國際農糧的大幅反彈而有較好表現。

而衡量需求最重要的指標:用電量、煤價,以及消費者物價指數,也都出現弱化趨勢。今年夏天炎熱,但中國六月的用電量增幅卻意外出現下降,這個增速是○五年 至今除了金融風暴期間外最低的。不只如此,供給全國七成煤的秦皇島煤價已連跌十周,秦皇島堆積如山的煤賣不出去,下滑時間與港口存煤量都已超越○八年。

「這些都是中國內需短期成長減緩最好的證明。」曼沙拉馬尼認為,長期來看,中國的消費市場的確會持續增長,但是成長幅度不會像大家預期的那樣具有爆發性。「中國急著想讓消費力量起來,所以有許多政策性刺激,例如加薪、家電補助等。」但其實,內需的火力一直燒不起來。

真相五:稅負過重

政府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過高以中國有名的「電器下鄉」為例,過去幾年的確提高了需求。然而在政策退場之後,家電銷售額馬上「熄火」,今年第一季的中國冰 箱整體銷售量馬上下滑了三五%。「這種依賴政策的內需非常脆弱,而加薪的效果也很有限。」中國的消費力量為什麼如此疲弱?原因,就在於最後一個泡沫跡象: 政府活動占經濟比重過重。

就在企業籌資困難、出口放緩、內需不濟,企業不斷敲響獲利警報時,中國有一種行業在此時還比預期收入多上一成,那就是「中國財政部」。中國財政收入占 GDP比重,一路從二○○○年的一三%,成長到去年的二二%,而且,這還未算進央企(國營事業)的收入貢獻。算進央企貢獻國庫金額,專家預估國家收入占 GDP比重可能超過四五%,比起社會福利完善的德國與法國還高。

也難怪,《富比世》雜誌(Forbes)○九年調查的全球「賦稅痛苦指數」,人均所得全球排名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的中國,企業及個人所負擔的稅負,卻是全球第二沉重。

而這就是中國高經濟成長率之下,內需仍然無法奮起的原因。在那年年一○%的漂亮成長數字下,其實央企和稅收的成長排擠掉了民企與個人收入,最後所有的增長仍然回到了政府口袋。中國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是八.一%,但財政部稅收卻「超額」成長了二二.八%。

「在中國,GDP不是結果,GDP是中國政府的目標。你一定要達到目標,所以地方官員才會把剛啟用七年的橋炸掉重造,因為這樣才有投資!」曼沙拉馬尼指出中國高成長的矛盾:有六成的GDP成長是來自投資,僅有不到三成的成長來自於內需,而投資正是來自政府的大舉建設。

中國緩成長

金磚四國一起陪葬

「所以,如果中國的消費無法大幅成長,未來十年,我認為平均經濟成長率很可能只有四%。」曼沙拉馬尼下了結論,這個預測和高盛當年預測中國在二○四○年後 才會降到三.五%,提早了將近三十年。「我會這麼說,是因為經濟成長率大部分來自投資,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過度投資的跡象了。也許明年、後年還能撐得下 去,但是這樣的財政擴張還能持續多久? 」「現在中國的投資是放緩,但它很有可能在未來變成負成長!民間消費當然會繼續成長,像是食品、蛋白質食物等,在長期都是看多。但是投資縮水是無法被消費 給替代的,而這個結構性的問題過去十年完全沒有改善,就算現在開始,也要十年以上才能改變。」曼沙拉馬尼指出,投資縮水,伴隨而來的將是工業生產的減少, 這對全世界的工業原物料就是很大的衝擊。

「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中國對原物料的需求大量減緩。在歐美經濟疲軟的情況下,中國需求減緩,就等於仰賴原物料出口的新興市場國家減緩。」言下之意,仰賴中國 進口石油的俄羅斯,及出口鐵礦的巴西,都會變成直接受災戶。「當BRIC裡的B(巴西)、R(俄羅斯)都會因為C(中國)而放緩,以中國為首、牽動全球經 濟的金磚四國自然也很危險。這可以說是現在全球經濟最大的危機!」面對中國的危機,曼沙拉馬尼坦承:「沒有特效藥。」因為過去十年中國的快速成長,就是因 為打了太多腎上腺素刺激經濟,才造成過去十年的超水準成長;今天中國經濟放緩,只是「恢復正常」。面對未來,現在中國民間已經掀起了一股中央減稅的期待。

而這也許正是中國最需要的:不再「藏富於國庫」,而將財富還給人民,消費能力才能真正成長。中國這十年來能在金磚四國中引領風騷,並驅動巴西、俄羅斯,甚至東協等國的經濟,就像是從高利貸中借了巨額貸款,終有一天要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