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致富系統故事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14.html
一位前輩向止凡說了一個簡單的致富人物故事, 好像是在什麼雜誌看到的訪問之類。

故事中的這位人兄 50年歲左右, 現在月入 6萬, 但同時又是無業遊民, 原因是很早開始儲蓄股票。

他的致富之道十分簡單, 由出來工作開始, 一出糧就儲起部份錢, 到大跌市時就買股票, 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支, 包括中電、港燈、恒生、匯豐等收息股, 短時間內大升就沒有它們份兒, 但股息就一定有保證。

跌市就入貨, 但升市就一股都沒有賣出過, 一直收股息, 加上自己的薪金收入, 一等到大跌市機會就大手入貨, 就是這樣, 現在一個月有 6萬元的股息, 這都是免稅的。

前輩苦口婆心地說他自己已經老了, 沒有這個時間值, 他認為我還後生, 應該用這類方法。我點頭謝過他的意見。但心想, 這正是我的概念, 真想介紹他看我的 blog, 給點意見也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0

80後買樓心聲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80.html
近日, 止凡跟一位 80後朋友仔討論樓市, 他出來工作剛好兩年, 因屋企問題希望盡快搬出來自立, 租也好, 買也好, 他心想買比租好, 但又認為如今樓市處於歷史高位, 子彈又不多, 實在捨不得現在入市, 希望等樓市大跌後才入市。

他對於買樓的目標不是定得很高, 只是在新界區找些二線盤, 絕對不是要市區, 或假豪宅, 所以我認為他利用九成按揭出車都不是沒有可能的, 而且還算輕鬆。不過, 對於樓價的概念, 他就有點執著, 很多時還在說回 03年 SARS時的價位。加上他看了一本叫什麼「十大不買樓理由...」之類的書, 將書中的概念都讀了入腦, 對樓市更為卻步。

記得早陣子我在書店也看過這本書, 翻了兩頁就放下, 沒有買亦沒有讀, 大概是不認同吧。我問他書中有何概念分享, 他說出書中其中一個理由「人均收入就 97年到現在也沒有升過, 樓市難以支持」, 說完這個理由, 我就已經連續講了 15分鐘反駁及表示這個分析非常武斷。反駁理由包括人均收入包括沒有私樓的五成人是不真實、97年跟現在的息口分別、97年到現在的經濟及財富增長、內地 資金、內地富豪的變化、供款比例、租金回報等等, 證明單說人均收入沒有變化而樓價升就不應買樓是錯得離譜的。

還有, 我留意到他對現今樓市及業主有些微怨氣, 好像人家的樓在SARS時不足 100萬, 為何現在開價下下都要近 250萬, 這些樓值這個價嗎? 為何這些樓主把不值這個價的資產釣高來賣? 現在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只賺萬多元, 做多幾年的二萬多元甚至三萬多元, 怎能買得起現在的新樓呢?

而我就提醒不要帶有怨氣, 這只是在這個政策下, 這個經濟環境下的一個現象, 大家應該理解身處環境為何, 然後運用知識找最好的路, 整天坐在家怨自己不是李嘉誠的兒子也是徒然而已。

還有, 我發現不少人有一個毛病, 就是常以自己及身邊的人來看這個世界, 自己這個年資有這個收入, 就假設全香港及全世界都是這個收入左右, 我說 :「你不見現在的新樓每每開萬多元一呎, 一推即沽清, 而這幾年已經是不能短炒的時代, 買家都要真正上會的, 內地客佔20%左右, 其餘的都是香港人, 你能說這些成交都是假的嗎? 他們只有三兩萬收入而銀行又能批按揭嗎?」, 所以先不要假設所有人都如自己一樣, 這有如坐井觀天。

一輪討論及分析, 相信他也要點時間消化及重新定位, 我的建議跟李嘉誠先生一樣, 自住的, 有能力的, 不怕買。不過樓市有上有落, 可以等調整時留意及入市, 但跌回 SARS價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還是執著於此而有怨氣的話, 吃虧的始終是自己。

相信不少 80後及 90後都可能有這些想法, 不妨找身邊有買樓經驗的人討論一下, 因為沒有買樓經驗的話, 對很多數字及樓市環境都沒有感覺, 例如供樓還息及還本部份, 供1釐息及供10釐息的感覺, 新舊樓的租金回報水平等。還未買樓的, 可能不太瞭解以上種種因素, 因而只會記住97價及SARS價, 但只記著這些絕對數值對瞭解大環境沒有太大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11

80後買樓心聲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80.html
近日, 止凡跟一位 80後朋友仔討論樓市, 他出來工作剛好兩年, 因屋企問題希望盡快搬出來自立, 租也好, 買也好, 他心想買比租好, 但又認為如今樓市處於歷史高位, 子彈又不多, 實在捨不得現在入市, 希望等樓市大跌後才入市。

他對於買樓的目標不是定得很高, 只是在新界區找些二線盤, 絕對不是要市區, 或假豪宅, 所以我認為他利用九成按揭出車都不是沒有可能的, 而且還算輕鬆。不過, 對於樓價的概念, 他就有點執著, 很多時還在說回 03年 SARS時的價位。加上他看了一本叫什麼「十大不買樓理由...」之類的書, 將書中的概念都讀了入腦, 對樓市更為卻步。

記得早陣子我在書店也看過這本書, 翻了兩頁就放下, 沒有買亦沒有讀, 大概是不認同吧。我問他書中有何概念分享, 他說出書中其中一個理由「人均收入就 97年到現在也沒有升過, 樓市難以支持」, 說完這個理由, 我就已經連續講了 15分鐘反駁及表示這個分析非常武斷。反駁理由包括人均收入包括沒有私樓的五成人是不真實、97年跟現在的息口分別、97年到現在的經濟及財富增長、內地 資金、內地富豪的變化、供款比例、租金回報等等, 證明單說人均收入沒有變化而樓價升就不應買樓是錯得離譜的。

還有, 我留意到他對現今樓市及業主有些微怨氣, 好像人家的樓在SARS時不足 100萬, 為何現在開價下下都要近 250萬, 這些樓值這個價嗎? 為何這些樓主把不值這個價的資產釣高來賣? 現在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只賺萬多元, 做多幾年的二萬多元甚至三萬多元, 怎能買得起現在的新樓呢?

而我就提醒不要帶有怨氣, 這只是在這個政策下, 這個經濟環境下的一個現象, 大家應該理解身處環境為何, 然後運用知識找最好的路, 整天坐在家怨自己不是李嘉誠的兒子也是徒然而已。

還有, 我發現不少人有一個毛病, 就是常以自己及身邊的人來看這個世界, 自己這個年資有這個收入, 就假設全香港及全世界都是這個收入左右, 我說 :「你不見現在的新樓每每開萬多元一呎, 一推即沽清, 而這幾年已經是不能短炒的時代, 買家都要真正上會的, 內地客佔20%左右, 其餘的都是香港人, 你能說這些成交都是假的嗎? 他們只有三兩萬收入而銀行又能批按揭嗎?」, 所以先不要假設所有人都如自己一樣, 這有如坐井觀天。

一輪討論及分析, 相信他也要點時間消化及重新定位, 我的建議跟李嘉誠先生一樣, 自住的, 有能力的, 不怕買。不過樓市有上有落, 可以等調整時留意及入市, 但跌回 SARS價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還是執著於此而有怨氣的話, 吃虧的始終是自己。

相信不少 80後及 90後都可能有這些想法, 不妨找身邊有買樓經驗的人討論一下, 因為沒有買樓經驗的話, 對很多數字及樓市環境都沒有感覺, 例如供樓還息及還本部份, 供1釐息及供10釐息的感覺, 新舊樓的租金回報水平等。還未買樓的, 可能不太瞭解以上種種因素, 因而只會記住97價及SARS價, 但只記著這些絕對數值對瞭解大環境沒有太大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12

向新地學賣東西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9796.html
買資產很重要, 但賣東西所需要的技巧更高。止凡身邊有位朋友早前賣樓, 討價時人家壓價也不讓步, 但都在放售一星期後即刻成功賣掉, 看來非常有效率, 一問之下就知原因, 他在近期這個樓市狂升時還以市場偏低一點來放售, 銀行估值還已經高出放售價大約 6%, 難怪火速成功放盤。

富爸爸作者也說過, 大眾都精於花錢買東西, 但生意人就精於賣東西, 這點我非常認同, 懂買資產是成功一半, 懂賣東西才能得成功的另一半。

陸東引述前輩林伯欣話, 發展商賣樓時如果一舖清袋, 即是定價過低, 定價太高就賣不出, 如何才是定對價, 即每口價都能賺到盡, 但又能賣清, 這才是藝術。

說到賣樓, 一向長實都以快打慢, 務求盡快把向銀行借來起樓的錢還清, 多點子彈發展另一個項目, 貨如輪轉, 所以長實樓多數會訂價比較低一點, 總留一點「水位」給買家炒一轉, 很多時越後的貨會越便宜, 讓早期買入的買家不能跟長實爭放貨。

從前, 新地的賣樓策略是分多組單位放售, 而慢慢放, 一口口價地加上來, 越好反應就越加價, 務求在建完的項目上賺到最大的盈利。

但今天新地的賣樓策略跟以前不同, 看最近瓏門、天晉、龍玨等, 都是先把最大、最靚、最天價的無敵單位放售, 先將整個樓盤的平均呎價變得高中之高, 好像14000元一呎的屯門瓏門, 但所放出的單位其實只佔樓盤的10%以下, 市場分析應該找些有錢人或內地人全數認購問題不大。

之後才放售正常一點的中細單位, 可能7000至8000多元之類, 看似呎價回落8成有多, 事實是完全不能比較的單位, 而8000多元買屯門樓都是顛中之顛, 但比較之下, 準買家還覺得「執到寶」般抵買, 正中發展商之計。

為何新地開始改變賣樓策略呢? 為何現在不用一口口價地試驗式般加上來呢? 要配合由上而下, 先開天價再落地還錢的賣樓方式, 必先要有一班有無限資金又對香港地區不太熟識的內地人以天價入貨才能造成。

看出新地的計謀並不難, 但要設計出這條計來賣樓, 還要在發展項目時配合 (充足的市場調查及分析, 建天台特色戶加上10多米獨立泳池, 全新界西北最大會所等) , 這樣才是最利害, 實在要好好向新地學習賣東西的技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95

富人賺錢的九大秘訣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5.html
又是止凡從人家的blog偷師的時候, 繼續有致富N個秘訣之類的東西, 今次這個是幾年前由一些美國讀物作者所總結出來的秘訣, 當中包括非常富有的, 好像Donald Trump。

九個秘訣, 一點也不新鮮, 全部都可在這個blog中找到的, 美國用得上的秘訣, 相信香港一樣可以用得上。

我相信要富有只需要染上幾個簡簡單單的小習慣, 可惜偏偏很多人就是沒有, 反而有「洗腳唔抺腳」、「先洗未來錢」等習慣, 同安信、康宏等財仔交往, 又亂用信用卡, 離富有的途越來越遠。




富人賺錢的九大秘訣 (source: 國際在線)


富人的錢賺得也不容易

當被問到致富的秘訣時,富人的回答都很簡單,大多是勤奮努力、節儉樸實和長期精明投資。美國媒體曾總結出9條富人理財的秘訣,雖然這些秘訣看起來語不驚人,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卻值得人們去思考。

秘訣一:養成節儉習慣

《7年賺700萬》的博客作者、49歲的卡特伍德早年在科技業打拼時十分節儉。他說:「很多人在年輕時過度依賴信用卡借貸,結果是借貸吃掉儲蓄,永遠省不下錢來。如果年輕時能養成節儉的習慣,賺的錢才會留在口袋裏。」

秘訣二:對自己有信心

《30歲以前賺到100萬》一書的作者科裏幾乎讀遍了市面上所有的百萬富翁傳記。他發現幾乎所有的富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無比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絕對會有大成就。這個發現幫助他在年輕時就成為了百萬富翁。

秘訣三:有夢想才有可能

《鄰家的富翁大媽》作者史密斯認為,想成為富翁就一定要有這樣的夢想。一項調查顯示,雖然美國是世界上百萬富翁人數最多的國家,但大多數美國人卻沒有成為富翁的欲望。因此本來有條件成為富翁的人最終卻與富翁失之交臂,這與人們的心態有一定的關系。

秘訣四:勤奮工作

億萬富翁川普在他的新書《像川普一樣思考》中說,成功並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勤奮工作。他說:「很多人認為富人有錢是碰到了好運氣。其實帶來好運的是勤奮,但因為勤奮多半會帶來成功,所以人們就認為是好運帶來了成功。」

秘訣五:學會做預算

史密斯女士每月都會記賬,她也建議朋友們每月列出自己花錢的細目。此外她還認為維持好的信用對成為百萬存款族也有幫助,這樣可以在很多方面省下錢。

秘訣六:做感興趣的工作

雖然從事金融工作會帶來高薪,但是如果自己不喜歡就很難獲得成就感。富翁科裏認為,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歡的工作,就可能有超凡的表現,賺到財富。

秘訣七:明確生活目標

最好先把自己的想法具體化,包括想住什為樣的房子、孩子要上什為樣的大學等等,總結出一個數字,這樣更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這其實就是設立財務目標,然後對自己一生所追求和想達成的目標進行分解,逐步實現夢想。

秘訣八:逆向投資

科裏建議在投資方面應與大多數人逆向而行。比如現在股票跌得很慘,如果敢逢低買入,一年半載之後就可能大豐收。科裏談的是一種投資策略,而對于很多人而言,關鍵是要形成投資的觀念。中國人有儲蓄的觀念,但投資的觀念卻還在慢慢形成中。

秘訣九:量入為出

百萬富翁史密斯說,他的理財經驗是想辦法將收入的10%到25%節省下來。不要把錢都花在那些象征身份地位的奢侈品上,如名牌皮包、鞋子和服裝、時髦跑車、豪華莊園等等。一定要量入為出,不要被物欲所操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00

中人壽變投機股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24.html
早兩日中國人壽(2628)發出盈警, 指2012年首9個月盈利可能比前一年減少55%, 即單第三季季度業績可能見紅。止凡見這消息立即重新檢測, 看看是否加碼買入中人壽作長線持有的好機會。

在 盈警中提到過主要盈利問題來自投資收入下降, 這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數月來內地股票市場實在不際, 用浮存金 (float)作投資賺回報的保險股自然不利。而我檢視的方法很簡單, 是除投資收入外, 作為一家長線有價值的人壽公司, 是否其保費收益一直處於增長之中。

人壽公司的Business model可以簡化成「保費收入」 (加點點其他收入) 減去「保費支出」(同樣有點點其他支出), 另外加上手上一大筆已收保費又未賠付的儲備 (稱浮存金)作投資所賺的「投資收入」。

很快地看中人壽過去數年的收入項目 (注意: 是收入, 而不是盈利), 投資收入由2008年佔總收入的20%左右一直下跌至15%左右, 這是在困難的股、債市之中的預期, 2007年以前能達4成之多, 金融海潚之後很難有這個比例。

既然, 之前說過, 投資回報有高有低, 其長線的價值又不太著重這一點, 放眼內地人壽保險業增長應該很強勁, 看看「保費收入」是否正常健康增長才是重點。

可是, 一看之下, 中人壽2011年的保費收入只增長不到1%, 到2012年首半年更比前一年減少5%, 在內地這個高增長發展市場出現這個情況, 的確有問題。

以上分析簡化得不得了, 沒有看值不值得買的比率數字, 亦沒有看內含價值中的組成, 不問原因, 不問效率, 只直接了當的看盈利結果, 有時這樣的分析算十分粗陋, 尤其是人壽保障股不看內含價值更不公平。

可惜, 中人壽的內含價值亦不見得有很好的增長, 同時其派息率又低, PE又高, 投資收入已經不景氣, 如今連保費收益單獨看也沒有霸氣, 再這樣下去, 她將會變成投機股, 因為盈利回報都靠投資收益, 即股市好時, 盈利就高, 股價就自然升。

但有投機這樣想法亦要小心, 因為今天投資收入只佔總收入兩成, 他日股市大升可能佔四成, 但主要收入支柱仍是保費收入, 保費收入如果倒退的話, 投資收入也頂不住, 而保費收入倒退情況已經慢慢出現。

從前, 單看中人壽的牌面, 她是內地最大人壽保險股, 行業發展無限, 亦無太大競爭, 外國保險公司要入場亦不容易, 可謂非常壟斷, 她應該像上一代的匯控, 30年能升100倍之類的長線強股, 為何今天我對她的印象變成不願加碼, 最多只能投機呢? 可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54

人家強的地方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5/blog-post_28.html
從2007年7月開始, 止凡在上海工作了三個月, 之後又在新加坡工作了整整半年, 整年都跑來跑去, 參與不同地區的工程項目, 雖然不是建設香港, 總算是在建設這個地球, 不看金錢也算是有意義吧。

在工作的同時, 可以發現到香港人跟其他地方的人在工作能力上及態度上的分別。當然, 人家在工作能力及態度上不及香港人的地方有很多。比較之下, 香港人的工作態度是最好的, 但只是批評人家不可能令自己進步的, 在此希望集中學習人家的長處。

先談談上海的工程師, 因本公司在上海有分公司, 也僱用了內地的工程師, 因此我有機會與內地的工程師一起研究工程項目。

工作中, 我發現他們對技術細節及真理的追求是頗認真的, 每每都追問到底, 反而香港很多初級工程師會因為工期的問題而得過且過。有時候, 我會提出一些技術問題, 希望一些助理工程師給我找答案, 其實是看看他們對解決技術問題的興趣。我發現上海的助理工程師會不停在思考及試圖解決那些問題, 不時會向我提出他們的想法, 但香港的, 很快便忘記了我問過他們的技術問題了。

成都的項目中, 有機會與四川的設計院合作, 在四川成都, 西南院可以說是獨市的, 對政府審批過程瞭如指掌, 對一般當地的建築設計也十分熟悉, 這種慣性能對外來公司做成很大的排外性, 保護了其本地之工程師, 反觀香港的開放市場, 工程師早已工作得透不過氣。得知大部份西南院的工程師在兩、三年內只需負責一個項目, 確實有點感慨。

當然, 我們總要放眼國際的, 還有新加坡的工程師。

談新加坡人, 不得不讚賞他們的語言能力。新加坡是多種族的地方, 主要有四個民族: 華人、印度、馬拉及菲律賓, 新加坡政府立了英語為國家語言, 同時因為超過八成華人, 所以華語 (普通話) 也成為通用的語言, 這兩種語言令他們對外的競爭力大大加強。

雖然香港都是推行兩文三語的地方, 我們一般教育都會希望香港人能講英語、普通話及廣東話, 能寫中文及英文。但事實上, 當外國人到一些非市中心地區的屋邨, 相信他們用英文購物或生活會遇到困難, 因為香港的英語未能普及至低下層。但新加坡就不同, 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懂英語, 就連屋邨角落的草根市民都能用英語對答如流。

不僅如此, 新加坡人的英文字彙也十分厲害, 因為這是他們生活的需要。舉例說, 一個英文水平還可以的香港大學畢業生, 能以基本的英文跟外國人對答, 加上一點點模仿外國的口音, 聽起來實在了不起, 但當他一走進餐館內, 可能跟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高低立見, 因為香港人的英文字彙能力實際上相當不足。

牛腩河、榴槤、火龍果、帶子、石斑魚、鮑魚、節瓜......以上的英文字彙怎樣寫、怎樣讀? 如果是香港人的你能懂的話, 相信你算是英文水平不錯的一群了。但在新加坡, 這些只是一些連一個路邊小孩都懂的字彙而已。

不過不要氣餒, 止凡也發現香港人在多方面有過人之處, 而這些過人之處更是只有香港人擁有的優勢, 有機會再分享。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5-28

後記

2007年至今已經是5年多時間了, 到外國吸收工作經驗實在難得, 這些經驗對我的工作及人生閱歷至今仍有很大幫助。當年寫這篇文章最後留筆, 說有機會分享一下香港人擁有的優勢, 今天可以略略分享一下。

其實工作至今天, 工作也轉過不只一次, 我更加欣賞香港人的一樣長處, 是其他國家的人不及的, 就是「轉數快」, 亦可說是「彈性」、「識轉彎」之類, 同樣的問題, 落到內地人或新加坡人, 甚至英、美、歐洲人, 看似解決不了的時候, 香港人就能想方設法去解決, 這種目標為本的做事方法在香港的私人公司十分普遍。

為何我說是私人公司呢? 因為我也做過公營機構, 亦有不少朋友在政府部門工作, 政府及公營機構的做事方式給我的印象正是內地人及新加坡人的做事方法, 是100%跟足規條, 出事也不會轉彎, 因為他們深信, 只要跟足規條辦事, 就算出事也不是他的錯。

前特首曾蔭權正是公務員出身, 他的思維絕對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今天, 屬於私人公司董事的梁振英上場, 相信會有很多動作, 對問題的解決會比較「香港人式轉彎」, 但是好是壞呢? 要看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55

香港貧窮人口?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14.html
在職貧窮人口65.8萬創新高, 報章大字標題寫下這個結果, 什麼每6個有一個, 但如何定義在職貧窮呢? 止凡返工時回家途中聽收音機後才知道計算方法。

原來貧窮的定義是全港收入中位數的一半, 如果在職人仕的收入比這個數字還要低的話, 就計算入在職貧窮。我一聽到這個定義, 不理講者是什麼會發言人也好, 什麼發達國家也採用這個定義也好, 第一個感覺就是不合理。

腦中出現兩個極端例子, 第一是共產國家就一定沒有貧窮問題了, 因為全國人收入一樣, 每個人做又36, 不做又36, 收入中位數就是36, 全國都不會有人收入在中位數的一半, 即18以下, 即是沒有貧窮人口?

第二就是石油出產國, 可能最窮那位國民都過千萬身家, 假設收入中位數為每月廿萬, 一半就是十萬, 即收入少於每月十萬都叫貧窮人口?

跟本這不可能叫貧窮人口, 在香港最窮的都會比非洲等落後國家一般收入的人高出極多倍, 這個統計最多只能顯示相對貧窮, 或展示人口收入結構。

可惜今天的報章分析力欠奉, 人家怎說他就怎報, 最好把香港報導得問題多多, 和諧一點的都不想報, 水平實在非常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82

富爸爸作者破產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8.html
近日有新聞報導富爸爸作者的公司破產的消息, 認為富爸爸作者所說的理論只是一個騙局, 又說作者沒有太多實業, 只靠書本及講座作宣傳, 又說只有180萬美元資產的公司負債達二千多萬美元之類, 總之報導非常負面, 好像真相大白似的。

就當這是事實, 就當富爸爸作者一舖清袋, 就當他真的靠書本內容及講座作宣傳, 又如何? 這是重點嗎? 重點是書本內容, 真的會因為作者的際遇而變得沒有價值嗎?

「破產就是失敗者」, 止凡認為這句話是現今教育制度的思維, 考試就要答對問題, 讀書就要學習如何做正確的事而避開失敗, 一旦失敗了就好像天塌下來似的, 站不起來, 又不能從錯誤中學習。打工仔及公務員就正正需要這樣的質素, 正確地執行任務, 不要出錯, 一出錯就要換人。

當然不是說應該在社會上犯法、唯規, 只是說犯錯、破產, 這些都是成功人士必經之路, 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從成功路上所學到的東西多出很多, 犯錯、失敗只是成功的一個經歷, 可是今天的傳媒沒有這個認知, 誰人一出錯就大肆報導, 再加入自己的文字, 把事情弄得好像走進絕路似的, 好懷疑報導的傳媒本身有否看過富爸爸系統的書籍。

再加上, 富爸爸作者清崎不是在寫自己的理念, 而是在寫他的富爸爸的理念, 富爸爸已經過身, 是一位白手興家的人, 過身時是全夏威夷首富, 這已成一個事實, 不會因為清崎公司破產而改變。

今天我還在細看清崎跟妹妹寫的書, 'Rich Brother, Rich Sister', 講述精神滿足的話題。看見傳媒對清崎的報導本來一笑置之, 不過既然自己有個blog, 即管發表一下睇法。其實清崎的書本要看, 同時, 個人分析亦是需要的, 好像要留意寫書的背景美國跟香港有否分別, 又例如有些清崎太進取的做法我亦不太同意, 千萬不要像偶像fans或保皇黨一樣什麼都照單全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73

資產持有人的優勢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30.htm
l近日有新聞報導, 利苑的一家有42年歷史的茶餐廳將要結業, 原因又是業主加租所至。據報東主被業主加租一倍, 租金由30萬加至60萬, 而東主被訪問時竟仍然為業主說好話, 指加租至 60萬已經算有良心, 因為附近有化妝店月租高達95萬。

可惜東主計算過, 當租金30萬時, 苦心經營只有三兩萬利潤, 一旦加租至60萬的話, 實在沒法經營下去。很有趣, 東主憶述42年前, 租金只雖要2000蚊, 今日加至60萬, 足足300倍, 而42年前他的雲吞麵只賣8毛一碗, 今天就加至28蚊一碗, 只是35倍左右。

這個故事證明什麼? 很明顯是做生意不及手持資產吧, 這是蕭若如說過的, 香港地租舖做生意, 最賺得多始終是地主。又是地產霸權嗎? 香港這種生態不利做生意嗎? 事實上世界城市競爭力評分之中其中一項就是租金, 因為這直接影響各行業的生意發展。
話雖如此, 生意還是有很多種, 有租金成本的, 自然利潤會隨著租金被扣去, 好像要與資產持有人分享似的, 而資產持有人又不用冒做生意的風險。但有些生意租金成本不大, 例如facebook, microsoft, iphone等, 生意做得好, 資產持有人又沒他辦法。

其實, 直因為以上的原因, 止凡對投資零售股時, 始終帶有一點顧忌, 尤其是主力香港市場的, 因為生意越好, 可能只是資產持有人越賺而已, 公司有盈利增長時, 本應不是variable cost的租金成本亦會隨之增長, 相當難測。
站在個人的投資立場, 為何這麼多人喜歡儲磚頭呢? 的確有當中的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4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