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之見:切忌自設心理屏障 黃國英

2009-06-04 AppleDaily





 

周 二晚新書發佈會講座其中一個主要訊息,是要提防自設心理屏障,窒礙自己的發揮。類似「風高浪急,市況太快,不適合我們這種普通散戶參與」的想法,是有害兼 多餘,真正關鍵是願意投入多少時間,肯真金白銀落場,謙虛接受市場的教訓。久而久之,越來越少失誤,就自然越接近成功,如果永遠紙上談兵,睇淡不造淡之 類,唯一出路只是做股評人。自己見過相當多例子,由最初買股票,發展到股票期指、期權,以至美股樣樣啱,越炒越開心,從來不會有無力感,以為被大戶迫害, 投資根本應該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過程。最多人有的心理屏障是有一份正職在身,看報價機也要偷偷摸摸,又如何能夠左穿右插。這一點無疑是事實,行動有限制,心 靈卻不應受限制,未能左穿右插,就改為鑽研以慢打快的絕技。身邊一位朋友的經歷可作參考,由於忙於生意的關係,在07及08年是完全沒有入市,但不入市不 代表不聞不問,依然抽時間跟進時事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按兵不動,是因為找不到信心十足的出擊機會,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而不是懶惰或無助。今年終於等到 機會,先來一注比亞迪(1211),套現之後連本帶利叠上去買中國風電(182),二串一成功過關,投入的本錢翻了四番,淨賺300%。由於工作關係,經 常要四處公幹,入市期間,只是用一個正常在職人士所能負擔的時間來睇市。

散戶走位靈活是優勢

這位朋友,是用敏銳的新聞和市場 觸覺,去彌補不能緊貼市況的缺憾,用一個狙擊手模式去作戰。一注獨贏,一年只打一兩鋪,當然需要相當深厚的功力,不會一蹴而至,換轉是金手指,恐怕早已葬 身股海,不過金手指此刻雖力有不逮,至少肯試肯努力,幾年之後,說不定是一條好漢,值得欣賞是自信心十足,一往無前的性格。自己接觸過一些大戶,其實決策 是遠比我們想像中為慢,每次用幾千萬元以至過億元入市,反覆思考是十分合理。散戶靈活,其實是甚大優勢,可惜太多人卻妄自菲薄,輸心理,結繭自困。作者黃 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8

女生投資周記:經紀初哥切忌炒埋一份 王雅媛

2009-08-24  OD

朋 友問究竟在本地證券行有甚麼發展?Victoria認為非常視乎你在哪一個部門工作。如果你是在一間證券行的後援部門工作,如交收部,你接觸真正的股票市 場機會不會太多。因為你的主要工作便是負責客人買賣股票後的問題,如確定到了交收日,客人有錢或有貨交收。這些工作是需要大量人手的,因此對於一些剛畢業 的大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入手的。

如果你是對炒股有興趣,那麼做後援工作可能要令你失望。後援可以被稱為一個扶助的部門,並不是專幫公司賺 錢的。而基本上本港證券行的股票研究部門亦是,除非分析員可以做到別人願意付錢買你的報告,否則股票研究部門是沒有太多收入的。在股票研究部工作,你接觸 到都是股票基本面上的東西,如用數學模型,再加以年報上的數據去計算合理的目標價,他們是比較少接觸市場面的東西。

諗清楚為甚麼入行?

接下來說說一間證券行最主要收入的來源——零售部門,大部分零售部門中都分了兩種經紀,一種是專做客人的,以收佣金為主,而另一種則是以自己炒買為收入。它們的比例大概是九比一,十個經紀,九個是做客人,一個便是自己炒買。

有 心入行想做一個服務客人的股票經紀,要謹記一件事,便是不要自己炒買。因為剛入職,經紀起碼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儲到一定數量的客人。當你閒着沒有生意做的 時候,你便很容易跟着身邊同行炒股票。好市時你一買一賣,便賺了幾千元,那時你便會跟自己講,幹甚麼要做客人,自己炒已經可以了。以一段長時間去考慮,如 果炒股票真的是如一份穩定的工作,那麼以炒股票維生的經紀人數便不會十個中只剩下一個了。因此,剛入職的經紀,切記自己入行是為了甚麼。

王雅媛(Victoria)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曾勝出大學模擬投資比賽冠軍,現任職證券行。

我的投資博http://blog.sina.com.cn/wangyayuan12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9

集中眼前機會 切忌仇富自怨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459

(原載於東周刋10/8)

仇富思想,怨毒沖天。人各有志,誰能阻止?人生定律:拙於思考,必愚;自怨自艾,必頹;缺乏反醒,必墮;憎人富貴,必貧。凡將自身諸種問題,皆以「地產霸權」、官商勾結、無能政府、衰同事、賤老板、狗朋友等合理化,愚、頹、墮三位一體,想成功,難矣!

2003年,太古城3,000蚊呎時,又怨;現在百業興旺,又怨;升,又怨;跌,又怨;好,又怨;壞,又怨。你見過有人怨人怨到發達未? Rich people focus on opportunities. Poor people focus on obstacles. 心神焦點所在,決定了人的命運。只有集中尋找機會,才能發現機會。

英國富豪鄧肯·班納坦(Duncan Bannatyne)的發跡史,可以說明此理。此君出身寒微,讀書不成,當兵揾食,又年少氣盛,差啲掟咗個玩針對的軍官落海,要坐九個月軍監。基本上三十歲前,都是打散工為生。但有意無意之間,累積了幾度板斧:

在海軍服役時,鄧肯學識維修器械;之後揸的士,學識幫人整車;終日滑浪,閒時在沙灘替更賣雪糕。鄧肯的富豪之路,始於一輛待售的殘破二手雪糕車。用了450(計入通脹,約是現今港幣兩萬多元)買下,修妥後不遜新車。人家賣名牌雪糕,易賣利錢卻低。鄧肯沒怨天尤人,而是揭黃頁逐家問價。最終搵到平價批發商,開張大吉。

賣雪糕無門檻,鄧肯如何突圍?他引進來路匙羹,比對手快 一步「筆」好雪糕,快手搶客。此外,米飯班主是細路哥,鄧肯出盡法寶,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在雪糕球面,用模具加上眼睛和微笑,再用朱古力豆、餅乾等造出不 同面相,改埋不同卡通人物的名字,小孩天真無邪,嘻嘻嘻被氹落叠。鄧肯冧客功夫,實在鬼哭神號:為小朋友拍照,仲叫得出「客仔」大名,客仔幫襯一角幾毫, 感覺仿如上賓。當然不是特異功能,而是當年小孩衣服多繡有名字:有腦加有心!

生意紅火,迅速擴張,轉眼已有雪糕車隊。無牌經營的行家眼紅,偷偷入楔,交足稅項、牌費的鄧肯當然深深不忿,但報官需時,就直接調動兵馬,以三敵一,將「游擊隊」團團圍住,攪到對方雞毛鴨血。

鄧肯另一秘技,是熟讀政府部門的小冊子。孜孜苦讀發現,發現可以申請牌照,獨家在市政公園內賣雪糕。由於無人知曉,標價極低,獨市生意好做,正過印銀紙。鄧肯在回憶錄中笑言,不知為故對手會懶蠢如此,將印鈔機拱手相讓。

幾許風波後,終於賺進第一桶金,以28,000鎊賣出車隊,賺到第一桶金,再碌卡借錢夾叠開第一家老人院,之後上市,現時坐擁三億英鎊身家,不在話下。

眼前不少中線投資機遇:地產股與樓價背馳、本地零售業興旺、收租股及REITs股價或會重估。看一萬遍《地產霸權》,也幫不到閣下由無樓變有樓。性格決定命運,發達先改性格 - 集中於眼前機會。戒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02

切忌!18個搞死創業公司的致命傷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90659.html
者按:Paul Graham是硅谷創業公司孵化器Y Combinator的聯合創始人,被美國互聯網界視為如日中天的教父級人物。今天翻譯的這篇文章也許6年前有不少人看過,但是對於那些已經投身於創業的人來說,還是值得再次閱讀的。


在最近的一場演講中,有人問我如何避免創業失敗,當時的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實可以這樣回答:「如果你的公司避免了所有可能導致失敗的錯誤,你的公司自然會成功。」

記住不該做的事,遠比記住別人的成功經歷有意義得多。如果你列了一份「錯誤清單」,並在運營公司的過程中成功的避免了那些錯誤,從某個角度來說你就 得到了一份成功處方。總的來說,導致創業失敗的原因只有一個:你所做的東西並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東西。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你就等死吧,這是改變不了的事 實。實際上,導致創業公司的產品無法滿足用戶的因素有哪些呢?以下的清單列出了常見的18個致命傷,所有創業公司的失敗基本上都能歸結到上面來。

1 孤軍奮鬥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極少成功的創業公司是由一個人創辦的。單一創始人說明了什麼呢?至少暗示著瞭解你的人都不認同你的想法。就算他們是錯的,但是你也需要夥伴來集思廣益,避免犯下愚蠢的行為。另外,夥伴能給你帶來信念上的支持,而單一創始人往往因此而缺乏動力。

2 選址不對

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創業,選址很重要。為什麼創業公司都會集中出現在某個城市呢?因為那裡聚集了大量專業人士,他們容易對你所做的東西產生共鳴,讓你更容易聘請到人才。另外,那裡周邊工業也相對發達一些,你也有更多的機會碰上同行,為你的事業找到很好的指導方向。

3 領域太偏

在向Y Combinator申請風投的團隊裡,大部分都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選擇的領域太過冷僻。也許這是避開競爭的很好方法,但是一旦他們獲得成功後,自然會有 競爭者加入。很多人雖然有很大的構想,但是最後卻選擇了穩妥的方案。和這種想法不同的是,選擇生冷領域的創業者更多的是潛意識的拒絕大的構想。解決這個問 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為別人策劃幹事,而不是自己。

4 缺乏創新

優秀的創業公司不是靠模仿別人而起家的,現有的公司的確能給你提供一些想法,但是一定不是最好的。所以不要一味的模仿別的公司,你更應該在別的方向 上挖掘靈感。在這方面,你應該去尋找尚未解決的問題,並設想什麼樣的公司能解決這個問題。你還需要弄清楚的是,消費者在抱怨什麼,又在期待什麼。

5 冥頑不靈

在創業的路上,你大部分時間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但你更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避免主觀臆斷。其實很多創業公司最終打造出來的成品並不是當初的想法。在 創業的過程中,你應該接受更好的主意,甚至放棄原有的想法。當然,頻繁更改方向也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其中一個很好的判斷標準就是新的想法是否代表某種進 展。如果你能用上之前所做過的東西,那是進步的表現。如果你要重頭開始的話,你得慎重。

6 有眼無珠

創業公司最怕的就是雇錯人,因為這些差員工並不能達到相應的水準。一旦陷入這種困境後,自己的公司就像老牛拉破車一樣緩緩移動,而自己的競爭對手卻像坐了火箭一樣快速前進。怎麼才能挑選好員工呢?其實你可以尋找行業高手來解決問題,但是請不請得動又是另一回事。

7 平台選擇

開發平台的選取是個需要慎重對待的問題。在經濟泡沫時期,很多創業公司因為選擇Windows平台服務器而深陷泥潭,而Hotmail被微軟收購若 干年後依然使用FreeBSD服務器。你不得不慎重選擇平台,有些平台表面上似乎很好,一旦選用上後無異於自掘墳墓。Javaapplets曾經被認為是 發佈應用的新途徑,結果選擇它的100個創業公司都死翹翹了。

8 發佈緩慢

有一句經典的名言是這樣說的,軟件的完成度永遠停留在85%左右。創業公司總是找各種藉口來推遲發佈產品,其實這也反應了一些問題:工作節奏太慢, 沒有搞清楚用戶真正需求,過於追求完美等。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很簡單,將產品盡快發佈就可以了:只有通過用戶反饋,你才明白自己要做什麼。

9 發佈過早

對於產品的發布,最低的要求是什麼呢?其核心就是產品本身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可用的,而且還能作為功能擴展的一個完整基礎項目。其實早期的產品試用者 一般都是很寬容的,他們只要求產品有點用處。如果你所做的產品過早發佈的話,就毀掉的不僅僅是你的產品,還有公司的名譽,甚至用戶一去不復還。

10 目標用戶不明確

如果你試圖解決一個連自己都不懂的問題,這無異於往自己的脖子套繩索。很多創始人都假定自己的產品會存在用戶,但是具體是誰連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其 實這是很危險的,創業者更應該遵守「從實踐中來」的原則,任何主觀猜測都是不允許的,他們必須去接觸用戶並觀察他們的反應。如果你的產品找不到特定的用 戶,那注定是失敗的。

11 資金太少

太少的錢意味著你不能爭取足夠的時間讓自己的公司走向成功。如果你是從投資人那獲得資金的話,那數量應該至少能撐到下一個階段。另外你要對下一階段 是什麼以及花費是多少都要有所控制。我建議創業公司在剛開始的時候應該把這兩項指標調低一點:儘量少花錢,並將初期目標設為打造一個堅實原型。

12 花銷過度

如果你籌集了500萬還不夠用,那麼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花銷過度。僱傭大批職工是最經典的燒錢方式。對於招人我有三大建議:(a) 可免則免;(b) 用股份代替工資;(C)只招做產品或者拉客戶這兩類。

13 籌資太多

籌資太少固然不行,但是籌資過多也會出現大問題。錢多後,你想換辦公環境,招更多的人,但是並不代表公司一定會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因為你員工並不像自己那樣投入,甚至還會玩起貓膩。

另外爭取大筆投資是一個很耗時間的過程,要從風投那籌集一筆相當規模的資金所花的時間也許比你創業的時間還要長。當你的競爭者在爭分奪秒研發產品的時候,我相信你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投資人身上。所以,如果遇到合適的協議,就簽吧。

14 管理投資者

作為公司創始人,你應該處理好公司與投資者的關係。你不能忽視他們,因為他們有可能提供有見地的看法,但你也不能把公司交給他們運作。管理投資者所 花的功夫取決與你從他們那得到了多少錢。就算是非常成功的公司,也曾被投資者糊弄過,比如說1985年的喬布斯被董事會趕出蘋果。即使是Google,他 們早期跟投資者也有很不愉快的經歷。

15 為潛在利益犧牲用戶

做出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遠比賺錢困難得多,所以創業者更應該稍後考慮商業模式問題。總有一些人認為不從一開始就考慮商業模式是不負責的行為。我想說 的是,最後能成功的公司都是用戶至上的公司,以Google為例,他們都是先做好搜索引擎,再考慮賺錢。如果不考慮商業模式是不負責的舉措,那麼不考慮產 品本身簡直就是罪惡。

16 想撿錢,先彎腰

在我們資助的第一批創業公司裡,絕大部分的創始人都是埋頭編寫程序,他們似乎都不願意處理商業上與錢有關的事。只有一個創始人花了一半時間跟去手機 公司的高層會談,最後獲得了一大筆訂單。如果你要創辦公司的話,你必須要面對一個事實:你們不可能都坐在辦公室寫程序,需要有人去處理商業上的事情,其他 行業也亦然。

17 窩裡鬥

對於公司來說,創始人之間的鬥爭是常見的事,而具備關鍵技術的合夥人退出可能會帶來麻煩。如果能在選擇創業夥伴這方面更加謹慎的話,那麼大多數的爭 吵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在選擇合夥人的時候,不要害怕同一條船的人疏遠你而拉其他人入夥,更不能因為某人擁有技術而不顧一切的結伴開公司。對於創業公司來 說,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所以不應該在這方面有太多的遷就。

18 沒盡全力

從統計上來看,絕大部分失敗的創業公司,其創始人都有著另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而那些成功的創業公司,其創始人幾乎把全副身家都押上了。那些創業公 司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們做不出用戶所需要的東西,而做不出來的原因就是他們還沒盡全力。換句話說,創業和做其他事一樣,你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沒盡全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33

【小敗局】實現眾籌:重視眼前目標,切忌好高騖遠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1/57297.html

我的第一個眾籌項目就出了岔子。一開始,我們為這款使用超級電容供電的藍牙音箱產品擬定了共8000美元的納稅成本和間接成本,但在距籌款結束還有兩天,目標進度達到了97%的情況下,我卻把成本是多少這件事完全忘了。這件事給我的教訓就是下次啟動眾籌前,我一定會把額外成本做成超大海報掛在我視線所及的地方。

下面來說說這個失誤。

我們90%的規劃都是非常現實的。一個簡單保守的模式能保證一旦事情順利進行,我們不但能收回成本,還能獲取一些利潤。於是我開始想像如果規模達到現在的兩倍甚至十倍是什麼一種情況。而我們的失敗之處就在於忽視了眼前明確的目標而好高騖遠,這是這次眾籌中最大的失誤。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除了達成這個目標,其他都是鏡花水月。

如果你搞清楚了成功是什麼,那麼可以說你的眾籌項目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在明確了目的之後如何進行計劃。

首先,你需要檢視市場情況。4 First Names有一套非常不錯的開源數據可視化工具,能夠讓你直觀地觀察潛在市場的全貌。Kickstarter的數據在這套工具下以漂亮的3D圖表呈現,他們統計了所有的Kickstarter的項目,圖表中的每個點都代表一個項目,圖中明亮的對角線則意味著項目往往都會達成籌款目標。

可視化效果很酷,而更炫的就是它抓取了網站上每個項目的數據。在著手準備之前,我們使用過濾將上述項目縮減成「籌集超過2000美元」的「產品設計」類,得到了2085個結果。我們相當確信的是,我們能在第一天得到來自朋友和家人的2000美元贊助,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達成,後面的路也不會好走。

在這份類似產品的名單中,我們使用了簡單的統計學技術來計算我們的資金目標。我們發現,籌款目標在2.5萬到3.5萬美元之間的項目最後有45%都達到了目標,而3.6萬到5萬的目標區間裡只有35%的項目成功。更具體的是,有關音頻的項目中,超過3萬美元的項目最後達成籌款目標的只佔了21%。

考慮到這款產品的定位和媒體爆光度,我們確定了3萬美元的目標,我們認為自己的產品對消費者還是有吸引力的。

目標確定了,接下來就是制定價格。我們使用Facebook與SurveyMonkey進行了一個簡單調查,這一項的花費是20美元。但是下一次我可能會直接使用SurveyMonkey的付費調查而不是Facebook廣告,因為前者能得到更準確的樣本。

我們的調查採用了Van Westendorp價格敏感性分析法:為潛在的客戶展示產品,並讓他們按以下順序給出四個心理價格:

1. 太貴了

2. 太便宜了

3. 有點貴

4. 比較合理

將調查結果繪製成圖表,你得到了一組四條曲線,它告訴我們有多少人不願意購買這款產品,又有多少人對它感興趣。

結果和我們最初猜測的300美元非常相近。那的確是一個合適的定價,因為一旦繼續增加50美元,潛在客戶數量就會減少30%。

調查結果讓我們明確了產品需求曲線的斜率,但沒有參考點。所以我們將12個相關的音頻類眾籌項目放在一起做出了這張圖表,以便瞭解價格區間和相應的支持者的關係。加上此前預計的銷售量,剩下的就是在連續的價格和目標範圍內確定最終的定價了,這最後的定價決定基於我對這款產品長遠的打算。

現在,我們有了統計學上合理的籌資目標以及零售價,以及最可能的銷售量。這款產品的間接成本和單位成本,包括物流費用和8%的分成(3%的刷卡費和5%的網站提成)。於是我們基於這些計算又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模型,並依此調整了定價和目標。

在這裡我犯了一個大錯。

我當時的想法是讓定價隨著籌款的進行逐漸提高,而且我現在還認為這是個好主意,雖然這次搞砸了。定價不但要讓消費者相信他們購買的產品值那個價錢,也要表現出一種過了這村沒這店的緊張感。

一開始,我們設置了25個「早起的鳥兒」名額(最優惠的價格/最早發貨),這些名額在第6天全部被認購,這和我想像中的情況差不多,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但當價格隨著第二階段的到來增加了50美元時,無人問津的情況發生了。

問題的原因出在我的胡蘿蔔加大棒定價模式。最初50美元的折扣(胡蘿蔔)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吸引力,但它反過來也對後來的購買者產生了強烈的反作用。如果需求足夠高,第二階段(100個)的銷售順利,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但事實恰恰相反,第二階段的銷售數字並沒有增長,反而暗示人們沒必要立即下單,畢竟還剩97個。

在籌款即將面臨失敗的時候,我們在第16天突然得到了一大筆現金投資。於是我們又增加了「早起的鳥兒」的名額。請務必注意,如果你打算做分級定價,一定要確保每個階段之間的差額足夠小!我認為設立一個名義上的「零售價」會促進於中間階段的銷售,但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

從現在來看,其實最難的是網站流量的計劃。我最初以為,只要達到10000點擊率就能達到目標,而結果卻需要接近20000才行。目前的轉換率在0.5%左右,大多數的轉換來自於Facebook和直接訪問的流量,來自我們自己的Facebook專頁的幾乎沒有。

獲得媒體曝光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為此我們製造了一些試用機寄給各大媒體(我們也不可能直接要求他們進行報導)。這樣的項目成為「新聞」的時間點只有上線第一天,達成目標的那天以及結束前幾天,上述的時間段一定要把握住。在其他時間,我認為你必須找到產生流量的替代方案。

媒體對我們產品的報導還算不少,大約有30篇文章,但平均下來每篇只能帶來很小的訪問量和銷售量。我很驚訝地發現一些報導的轉化率非常低:比如Digital Trends上的這篇文章得到了650個贊,但同時我們的CrowdSupply頁面只有350個贊。

更幸運的是,我們再一次獲得了一大筆投資,如果沒有它,這個項目早在幾個星期前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如果能夠再來一次的話,我肯定不會開放國際購買了(美國以外的支持者實際上非常少),不但能省下一筆錢,還能在定價上有更大的調整空間。

除此之外,這個項目還讓我成為了一名臨時的全職互聯網營銷,實際上我只是想把產品造出來,但是我不知道除了眾籌還有什麼別的方式能籌集到資金。所以無論如何,這也是一個勝利(假設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達成了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01

唱淡容易 造淡最難 跌市切忌 亂搞一通 黃國英

1 : GS(14)@2011-06-25 13:10:24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php?aid=133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032

金融博弈 變幻莫測 炒股切忌賭身家 黃國英(Alex Wong)

1 : GS(14)@2011-11-25 11:55:50

http://blog.yahoo.com/_QV5MGN2N5 ... ticles/185154/inde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26

分清贏面高與「實贏」 投資切忌過分自信 黃國英

1 : GS(14)@2014-11-26 14:56:10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8285

玩話事啤時,究竟哪種情況較危險?是一手甩皮甩骨的爛牌,還是令人滿懷希望,有機大勝的好牌?其實揸好牌的風險,比爛牌大得多。因為當眼前沒有「上望空間」,人多保守行事,下注不多便冚牌,損失不會很大;除非是病態冒險者,寧願在無贏面下偷雞拋窒對手,也要繼續博下去,才另作別論。反而如果有一手好牌,信心大增,投入的注碼便會兇狠得多,甚至是一次過晒冷。這時很容易出現「第二最好牌」的問題,構成損失。所謂第二最好牌,是指手上的那一副牌確是很靚,非常值博;可還是棋差一着,與最大的一位相比,還是要輸。

不論是機率計算,還是市場老手的經驗,都會同意贏面愈大,投入的注碼也應隨之上升。但直至開牌一刻,始終有不確定的因素,贏面高與「實贏」,當中有很大的距離,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贏面大時最容易犯下的錯誤,就是過分自信,太過聚焦於自己已知的資訊,忽視未知的部分,失去對其他可能結局的想像力。也就是八成贏面,十足注碼,當餘下的兩成出現,便一敗塗地。這甚至不可以稱為黑天鵝事件,因為機率是原先可以計算,只是失敗的可能性不受重視而已。



好牌的風險比爛牌大得多,投資者要分清贏面高與「實贏」。

賭桌以外,在投資的世界也是一樣。對一個看法的信心愈大,投放的資金、倉位佔組合比例自然上升。這是合理的舉措,確信自己有優勢的項目,是應份配置更多資金。但不能任意演化出「一定看對」的心態,特別是喜歡從宏觀角度分析,來作投資決定者,就更加要小心。因為當中牽涉的因素實在太多,如過早下結論,選擇偏聽,不理相反證據,也不尊重市場走勢,即使真有能力,操作上的命中率很高,由於注碼太集中,一旦錯誤即大幅損失。

要降低過分自信的問題,口訣不外「我不知道」四個大字。時常提醒自己有很多不知道,而且更多是不可能知道的因素,可以蓋過自己信心滿滿的分析,才能保持謙遜。以這種取態應戰,分析的重心會由最初尋找支持自己的理據,逐步移至現時尚未了解的方面,和嘗試推敲就算自己的分析是正確,現價已經反映了多少,趨勢是否已有調頭先兆、何時是最適合的離場時機等等。

否則,難免會落入沒有回路的循環分析架構當中:不停地尋找確認原有分析的「證據」;不論價格升跌,都會視為有利:由於自認分析必然正確,當然也不會關心甚麼風險管理,總之行向有利方法最好,不利方向就判斷成更「抵玩」的機會,反正心中全無成為「第二最好牌」的準備。這樣除如上述可能損失慘重外,還有副作用,就是因為只重看法,不理環境,疏於管理倉位,就算獲利甚豐,也會沉醉於成功之中,持有過久,最終僅剩微利收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575

投資切忌心急貪平

1 : GS(14)@2016-09-13 08:00:38

【本報訊】眾籌平台為初創公司帶來機會的同時,亦隱藏騙局,早前香港就有「咖啡兄弟」的智能咖啡機及「磁能線」疑似走數,外國亦有集資200萬英鎊的迷你航拍機Zano走數,一個backer「出手」前最好要做足功課,切忌心急。眾籌概念店Backers負責人吳文俊分享,要切忌心急,以及不要貪平,應先起清對方底細,做足調查,例如留意以往發起過的項目成果、個人facebook及網站的情況等等,同時亦可留意一些「super backer」的評價等等。另外,backer亦可以從項目的「update」中了解到對方的態度,例如有沒有定期更新,以及有否回答backer的情況等。最後亦要靠常識,「太過超現實的項目就不要相信」。
Backers另一負責人何松江指,眾籌平台投資不應視為網購,而是投資去支持某一概念,他又指,當自己決要定要back(畀錢支持)一個項目前,至少會用一小時去「起底」,查公司的往績、發起人的資料以及相類似的項目,網上眾籌不應是一買一賣的心態,「其實好似買樓花咁,有可能會遲,有可能有甩漏。」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3/197690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855

財智語陸:切忌盡信投資指標

1 : GS(14)@2017-01-21 03:34:56

現今投資產品種類繁多,曾有不少投資者問我,有沒有一個絕對客觀「指標」,來衡量產品是否抵買?我個人認為所有指標只可供參考,而非一個絕對的決定買賣指標,因每個所謂指標,背後基建於有很多假設,好像股票傳統上以PE來比較平貴,但有些行業我們會用EBITDA為準則,因此所謂的指標,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好像保監署今年要求所有保險公司須按「指引十六」,將保單內的非保證紅利的「履行比率」(即在銷售保單提出的非保證預期回報率建議,有多少實際可派回給投保人之比例)披露予投保人。當條例生效後,保險公司們的保單之「履行比率」被作為保單是否值得投保之指標,低比例的「履行比率」即未能履行預期派息承諾,投資價值也較低。如真的要以「履行比率」作投保的回報準備,投保人首先不應只看此比率的高低,反而要知道要投的保單,背後究竟是用甚麼機制去派取紅利。坊間保險公司派送紅利有兩大主流機制:一是英式「歸原紅利」,分紅之後會將紅利再投入保單內的投資工具上,投資工具在股票的比例會較多,此類分紅機制多重看長線的投資工具增長回報。另一是美式的「現金分紅」,主要是分紅以現金方式派送,而主要投資工具也以定息產品為主。由於投資機制不同,「履行比率」也會不同,前者好比一個投資組合是買增長型股票,焦點自然落在資產增值之上。因此,當大家去睇「履行比率」的高低,首先要了解你是想走那一條投資路線了。陳永陸獨立股評人本欄逢周一、三、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0/199024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