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藥內鬥發酵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25/100393880_all.html

 沒有慶功宴,上海醫藥(601607.SH,02607.HK)就這樣度過了「A+H」股上市一週年紀念。

  取而代之的是迭出的醜聞和暴跌。5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導》稱,上海醫藥涉嫌財務造假、隱瞞關聯交易。

  二級市場反應強烈,當日A股跌停,H股最深跌幅高達34%,收盤報跌24.34%,兩市市值瞬間蒸發逾40億元。

  針對這一情況,上海醫藥當晚緊急發佈澄清公告:「本公司未收到證監會或香港聯交所就本公司財務或其他事宜展開任何調查的通知。」並強調被質疑的康麗、新亞、新先鋒三項併購案,相關財務處理均符合會計準則。

  第二日,上海醫藥再發公告否認被調查,並宣佈大股東增持以提振股價。上海醫藥當日止跌。

  但財新記者採訪數位上海醫藥內部高層人士獲知,該公司在最近的幾筆收購中,因涉嫌隱瞞關聯交易、虛增數千萬元利潤和收購瑕疵資產,在被舉報後,已接到相關監管部門的調查問詢,收到了近20個要求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單子,限期回覆監管部門。

  「像一場夢。太可惜。」去年參加上海醫藥H股上市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一年,剛剛在資本市場華麗亮相、已經躋身中國醫藥業前三甲的上海醫藥,前進勢頭彷彿戛然而止。

涉嫌財務造假

  「對上市公司來說,這樣的財務造假,不僅矇蔽了投資者,公司很多高管也都蒙在鼓裡。」上海醫藥一位在職高管告訴財新記者。

  為整合其抗生素業務,2010年12月,上海醫藥公告稱,擬出資14.87億元收購上藥集團所持新亞藥業96.9%股權及上藥集團所持新先鋒醫藥100%股權。

  交易於2011年9月完成,作為上藥集團抗生素業務核心資產新亞藥業和新先鋒藥業被併入上市公司。收購時,上藥集團曾承諾,保證新亞藥業當年有1億元的利潤,不足部分,上藥集團將用現金補上。

  一位上海醫藥界的資深人士稱,新亞藥業收購本身符合上藥的戰略,收購程序也不存在問題,但如果舉報新亞會計處理的內容屬實,就很嚴重,管理層必須給出交代。

  「關鍵發生在收購後的業績確認過程。」據該高管介紹,新亞藥業在去年實際上只完成了四五千萬元的利潤,為了補足承諾收益,新亞藥業通過三項費用 (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銷費用)分攤、收取技術服務費用和銷售代理費用等多種方式向新先鋒藥業轉移成本費用、確認營業收入,兩項合計淨增加新亞藥業利潤 6000萬元。上海醫藥三季度報表和全年年報顯示,新亞藥業2011年前三季度完成利潤5000萬元,全年完成利潤1.29億元。

  一位會計專業人士表示,新亞藥業通過上述關聯交易產生的利潤,屬於大股東通過非公允關聯交易給予上市公司補貼,不應計入利潤,而屬於資本公積的項下內容。

  該高管分析,以此方式補足這個「1億元」的好處有二。

  一是完成上海醫藥H股招股書中的承諾:2011年淨利潤達到21億元。上海醫藥年報顯示2011年實現淨利潤20.42億元。而據該高管介紹,在增加這6000萬元不存在的利潤之前,上海醫藥去年實際利潤19.9億元。

  好處之二是可以增加管理層的超額利潤分成部分。2011年年初,上海醫藥確立了超額利潤分成機制,以年初確定的考核利潤基數為基礎,超過部分管理層可按照一定百分比分成。據此,總裁徐國雄可以拿到3%的超額利潤,其餘管理層成員分享5%。

  根據上藥年報披露,徐國雄去年的薪酬總計約300萬元,在滬深兩市醫藥類上市公司中排名前三。其餘副總級別的高管年薪為200萬元左右。

  作為上藥集團的優質資產,由新亞藥業、新先鋒藥業、新華康藥業為核心資產的抗生素業務並未在上市之初注入上市公司。

  彼時,在上藥集團前任總裁吳建文(已被判刑,相關報導見本刊2012年第11期「國企高管『優秀生』貪腐樣本」)的管理下,新亞和新先鋒被吃回扣等藥企弊病困擾已久。

  為進一步整合抗生素資源, 2011年4月,上海醫藥通過決議,擬以2314.69萬元購買新先鋒藥業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等無形資產。

  上述高管透露,最初上海醫藥計劃以3億元左右的價格整體收購新先鋒,後調整為現在只收購無形資產,未來可能還將收購新先鋒存貨、租賃其土地、廠房、設備用於生產。分段收購的目的是,「上海醫藥不用披露新先鋒藥業的業務資料、財務數據等信息」。

  他認為,這樣是為了掩蓋新先鋒藥業在去年為新亞藥業埋單的事實。新亞藥業和新先鋒藥業的那些交易大多沒有按照一般商業條款操作,某些費用甚至根本沒有實際交易。做為關聯交易,亦沒有在上海醫藥的公告中體現。

  他亦透露,新亞藥業和新先鋒藥業的財務負責人是同一人。

  在上海醫藥公開否認財務造假後,國泰君安發佈研報稱,對新亞藥業和新先鋒的併購和業績仍持保留態度,並稱對上海醫藥的公司管制產生擔憂。

兩封舉報信

  兩週前,財新記者即收到數封匿名電子郵件,內容涉及新亞藥業的財務處理不合規、併購康麗製藥產生的股權糾葛、會計處理和知識產權隱患等問題。

  上海醫藥的一位高管向財新記者透露,證監會和香港聯交所在5月中旬就新亞藥業收購後的會計處理問題向上海醫藥進行了問詢。

  這與5月23日晚間上海醫藥發佈的公告口徑不一致。在公告中,上海醫藥否認收到證監會或香港聯交所就本公司財務或其他事宜展開任何調查的通知。

  對於財新記者的詢問,香港聯交所回應「不予置評」。一位接近香港證券監管機構的知情人士表示,按照慣例,香港聯交所會跟上海醫藥聯繫,並視情況決定是否要上藥醫藥H股停牌。

  據前述高管透露,這已是監管部門近期對上海醫藥展開的第二次調查。之前一次,是針對上海醫藥的另外一項併購案:常州康麗製藥有限公司(下稱康麗製藥)股權收購。

  2012年2月6日,上海醫藥公告將收購康麗製藥100%股權,作價3億元。上海醫藥2012年一季報將康麗製藥並表。康麗製藥一季報銷售收入近6000萬元,幾乎是上藥業務一季度的全部增長額。

  在財新記者收到的匿名電郵中,康麗製藥與上藥的交易中是由康麗製藥董事長趙忠駿、其妻馬琴霞以及麗珠集團高級管理人員丁公才共同簽訂股權轉讓協 議的。其中,丁公才代持康麗製藥30%的股份。然而,今年4月,丁公才表示,他本人是30%股權的實際持有人,並非代持,與上藥交易的股東變更不是他的本 意,他希望最後一次性向趙忠駿索要6000萬元。

  此外,康麗製藥所出售的產品存在知識產權問題,相關的生產技術、知識產權皆為麗珠集團所有。根據當時康麗與麗珠集團達成的協議,其中的四個品種佔康麗銷售收入超過90%,麗珠集團有權要求康麗停止生產。

  一位熟悉上海醫藥的知情人士表示,康麗製藥的股權糾紛並不是核心,未完成交割即並表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他認為,對擬收購公司進行併購前的盡職調查,誰都可能失誤,特別是中國藥品企業的市場環境相當複雜。但如果收購沒有完成,就併入財報,則觸犯了會計基本準則。

  上海醫藥5月23日發佈的公告則稱,康麗製藥擁有其相關無形資產的完整知識產權。上海醫藥稱已完成對康麗製藥 70%股權的收購,完成工商登記,並表符合會計處理原則。

  接近康麗製藥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康麗製藥董事長在外界關注此事後,用約4000萬元的價格,將丁公才手中的股權和知識產權問題「擺平」。

重重質疑

  在財新記者收到的另外一封匿名電郵中,自稱是「上海醫藥小股東」的舉報人,就呂明方離職的程序合法性、公司治理等問題,質疑上藥現任高管層。

  一位接近上海國資委的資深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呂明方的免職將在未來被證明是存在程序問題的。」

  「上海醫藥內部一直很複雜,是上海國企的老毛病了。」一位長期觀察醫藥行業的投行人士表示,「呂明方的去職,將他們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成為醫藥行業的一個『笑話』。」

  此前兩封揭短上海醫藥的匿名郵件所涉及的內容,均發生在其董事長呂明方正式被免職前後。

  多位熟悉上藥的知情人士都表示,呂明方在3月初已被大股東發文免職。但直至2012年3月29日董事會,才通過了呂明方免職的決議。表決結果為 贊成六票、反對一票、棄權一票(呂明方迴避表決)。獨董曾益新對免職議案投出反對票,曾益新的身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當日的董事會上提出辭任獨立董事。 來自香港的獨立董事湯美娟女士棄權。兩位獨立董事給出的理由為「事情突然,信息不充分,無法做出決定」。

  5月31日,上海醫藥將召開股東大會,審議包括呂明方不再擔任公司董事在內的多項議案。

  上藥集團是上海老牌國企。經歷了2008年初與華潤集團等巨頭的爭奪後,上海市國資委通過上實集團持有上藥集團的控股權。

  1995年加入上實集團的呂明方,2008年底代表上實入主上海醫藥。適逢上海國資重組熱潮,國有資產證券化被提上改革日程。作為上藥重組的操 盤手,呂明方歷時20個月完成了老上海醫藥吸收合併上實醫藥、中西藥業的合併,2010年3月9日,新上藥在上交所復牌。2010年3月,上藥集團試點市 場化選拔總裁及其他高管,包括葛劍秋在內的一批曾供職於境內外知名投行的市場人士進入管理層,並在此後協助呂明方完成了上藥H股的上市及一系列併購。

  此後,以呂明方為代表的「改革派」在上海醫藥內部進行了一系列市場化改革嘗試,與上海醫藥內部「沉痾難起的國企作風和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發生了嚴重衝突,雖然「改革派」亦作出了一些妥協和讓步,但終因各自立場差距太大,矛盾無法彌合。

  以呂明方等人欲推進的「大包商改革」為例。在醫藥行業,總代(下稱大包商)利用關係獲得藥品一級代理權,再轉手給二級經銷商。大包商無需推廣即可坐地收益,往往能獲得數倍溢價。

  一位曾經的上藥高管稱,呂明方曾經想以上海醫藥旗下的產品丹參酮IIA為切入點,推進收回總代權的改革,遭遇極大的阻力。「呂總說,把大包商的 利潤收回來,放到桌面上,所有人都能分到。」當時參與改革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從大包商那裡獲得灰色收益的「小部分人」堅決不同意這個方案。

  上述上藥現任高管表示,呂明方一直探索對管理層進行包括股權激勵計劃在內的激勵措施。「可能是時機問題,股權激勵未獲批准。而分成激勵雖然是董事會同意的政策,但不應該是現在這種做法。」他說。

  財新記者接觸的上海醫藥幾位高管均做過類似表述:作為一家老國企,上海醫藥內部關係太複雜,從上到下的體系,原有慣性太頑固。體制不變,憑藉個人或者小團體的能力,回天乏術。

  2011年5月,上海醫藥以35.7億元敵意併購中信醫藥,著意佈局北方市場,曾被業內寄予厚望。但一位中信醫藥高層告訴財新記者,「我們還是自己在運作,一切和以前一樣,沒有感受到文化的融合。」他表示,原本期待的雙方合力沒有形成,「非常遺憾」。

  此次併購後,時任上海醫藥副總裁的葛劍秋便被上藥內部人士舉報,稱其主導的上藥收購中信醫藥涉嫌國有資產流失和個人受賄,葛劍秋憤然辭職。

  上述上海醫藥在任高管透露,上海國資委針對呂明方問題的調查在5月初結束,其中包括中信醫藥項目,結論是「沒有問題」。

  呂明方被罷免事件之後,資本市場對上海醫藥新管理層的觀望態度濃厚。

  包括申銀萬國在內的多位分析師向財新記者表示,去年葛劍秋第一次辭職就是業界對上海醫藥看法的一個分水嶺,基本上從那時侯起大家就不看好上海醫 藥了。「很多公司都已經把上海醫藥清掉了。」其中一位分析師說,從估值的角度看,目前上海醫藥的資產和二級市場的估值比較,肯定是被低估了,原因在於管理 層的動盪,導致大家對其極端不信任。5月23日股價大跌即是直接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13

直擊上藥股東大會:獨董缺席,股東質疑內鬥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1MNDIwXzQ0NDc1MQ.html

在上海醫藥(601607.SH;02607.HK)財務造假風波爆發9天後,5月31日,一眾管理層終於站在了「暴風眼」中,直面情緒激動的股民。

這是一場安保審查、股東參會身份核實異常嚴格的年度股東大會,幾乎所有與會的股東都感受到了上藥此刻的緊張。

記者在股東大會現場觀察到,原本預計兩個小時的股東大會議程,由於現場眾多股東頻頻叫停並質疑大會獨董缺席的合法性以及備受關注的財務造假、高管內鬥紛爭,而被迫延時近一小時。會議結束後,與眾股東圍聚在會場久久不願散去形成對比的是,上藥的一眾高管迅速離席。

內鬥質疑打斷會議

前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明方在今年三月末由於「工作原因」四字被罷免之後,上藥「一把手」處於空缺狀態已有兩個月。據上藥內部人士透露,呂免職後幾乎已不在上藥出現,正在等待過渡期後加盟另一家大型國資企業。

而繼任者周傑就在這一「最壞的時候」接手上藥。

根據股東大會會議議程,第10-12項議程分別是就呂明方不再擔任公司董事、周傑不再擔任公司監事以及選舉周傑擔任董事三項交接手續。

原本幾乎毫無懸念的投票流程卻一波三折,橫生枝節。

在會議進行中,有股東強烈質疑上藥三位獨立董事未出席當天股東大會宣讀盡職報告,有違規定。一時間會場質疑聲不斷,會議流程幾乎中止了近20分鐘。

對於股東質疑獨董未出席是否與上藥近期負面傳言纏身有關時,上藥方面最終由高管代為口述了獨董的盡職報告,方才平息了現場緊張的氣氛。

不 過,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韓復齡在其微博中直指這一現象有違規範。韓復齡表示:「證監會、上交所上市公司董事會議規則規定 第十三條 關於委託出席的限制 : (二)獨立董事不得委託非獨立董事代為出席,非獨立董事也不得接受獨立董事的委託; 上海醫藥本次無獨董出席,又是如何委託表決的呢?屬明顯違規。」

此後不久,又有多位股東情緒激動地要求上藥在座高管回應公司內鬥情況,一位股東表示,公司至今對此事依然含混籠統的回應,讓人難以信服,拒絕在解釋清楚前進行投票。

會議在座的上藥總裁徐國雄是整個「內鬥門」中的核心人物,對外界關於他本人與葛劍秋、呂明方等前高管內鬥嚴重的說法,徐國雄回應稱:「公司根本不存在所謂『改革派』和『保守派」之爭,更不存在內鬥。葛劍秋完全是個人原因才提出辭去上藥副總裁一職的。」

「企業內本來就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決策本身就是一個過程,這都是難免的。」徐指出。

然而,徐國雄「否認內鬥」的說法隨即遭到了現場股東的質疑,股東紛紛將內鬥和葛劍秋離職、呂明方罷免等一系列事件拋向上藥高管,並稱「從葛劍秋離職至今都未出公告或以其他形式澄清原因,含混回應是推脫責任」。

最終,股東的質疑並未再獲得徐國雄的回應,上藥方面堅持宣佈開始投票。

周傑風暴中加冕

在整場股東大會中,股東所關注的焦點似乎始終落在上藥屢遭詬病的內控失效上,原本的重頭戲「董事長換人」卻顯得波瀾不驚。

然而,有上藥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周傑以上實總裁身份正式任職將在很大程度上,對目前上藥內部部分管理層肆意妄為起到行政和管理上的約束。

資料顯示,周傑曾在著名投行任職,歷任上實集團常務副總裁、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常務副行政總裁、上海上實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等職。在加入上實控股後,推動了原香港上市公司上實醫藥科技(股票代碼:8018)的一系列資本運作。

與上藥前任董事長呂明方同事20年的周傑,同樣有著上實集團的背景。然而,即便如此,目前時期的上藥正值十字路口,二級市場及國資方面均對其高度關注,如何帶領上藥繼續保持高度發展,成為其最重要的任務。

周傑坦言:「這個股東大會對我不是挑戰,票選完,我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我怎麼看上藥?上藥對於各位股東、上實集團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太重要了。上海實業是作為上海國資委下面比較大的公司,而我則是作為上海實業集團的總裁來接任上藥董事長一職的。」周傑指出。

「上海實業有很多業務,醫藥的利潤貢獻在整個上實集團中雖不是最大的,但醫藥業務提供了上海實業90%左右的銷售收入。上海實業5萬名員工中,3萬7千人在上海醫藥。此外,上海實業在全球有5家上市公司是控股的,唯一一家A+H的就是上海醫藥。」他說。

談 及履新者周傑,前上藥副總裁葛劍秋近日在其博客中評價稱:「周傑先生是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上實集團叱咤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見證了近五年來上實 集團光環退去、逐漸被邊緣化的不堪。我想他本人一定會理解深化改革對於上藥這樣的國企的意義所在。從這個角度講,我個人對他抱有期望,希望他能夠帶領上藥 走向新生。」

葛指出,上藥目前首要任務是,如何修補內控體系及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重大缺陷,確保公司在透明、風險可控的狀態下健康有序地 運行,從而恢復公司在資本市場公信力。盡快由獨立董事牽頭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徹查,並將調查結果公諸於眾。除此以外,有關方面更應坦率回應公眾對呂明 方董事長被免職事件的質疑。股東有權利知曉在一紙「工作需要」的免職決定背後究竟還有什麼隱情。

「我想周傑先生應該明白根本解決方法所 在,他已經表態決心對管理層做出重大調整。我個人認為,上藥的未來發展固然取決於各項改革措施的推進到位,最根本的是建立一支高度市場化、專業化的職業經 理人團隊,這樣才能建立先進的企業文化,才能推動市場化改革,才能引領上藥走出自新、自強的新路。」對於周傑新政的人事改革,葛劍秋如此評價。

此次周傑拋出了三大重點目標。「第一是團隊和文化、第二是併購的戰略和執行,第三是研發的投入。」

他指出,上藥的團隊和上藥的資產一樣,來自於三個部分——老上藥的資產、上實重組後進入的資產以及重組後兼併的資產。「面對未來,上藥文化需要有創新精神

這不僅是科研,還包括管理制度的創新。還要有合作精神。上海作為老的經過改制過來的國營企業,要學會相互合作。最後上藥還需要包容的精神,但是包容不是縱容。我們需要包容來促進企業的發展,不和諧肯定會出很多問題。這個過程肯定需要很多艱苦的工作和團隊的努力。」

此外,對於此前併購後的業績質疑,周傑也明確回應稱:「我絕對反對用現金去買合併利潤和合併銷售收入,這樣買來的利潤和銷售收入是不牢靠、不長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5

第一金投信鎖單黑幕 被內鬥炸開

2013-03-11 TCW  
 

 

三月三日星期天晚間,財政部長張盛和緊急宣布撤換第一金投信董事長洪新湜,並下令全面清查公股投信、券商的內控流程和帳目,為兩天前調查局大舉搜索第一金投信,將三名基金經理人帶回偵訊的普格炒股弊案,進行止血。

公股投信竟出包財政部面子掛不住

這是繼去年底盈正案爆發後,投信業再遭重創,況且,這次是具公股身分的投信出包,更讓張盛和面子掛不住。現在財政部出面喊話,要大動作清查公股投信、券商,恐怕是事後的宣誓動作,大於處理的決心。

據了解,早在去年底,第一金投信就已經發現基金異常交易,當時內部已採取行動,限縮三位涉案基金經理人的權限。其中,原本負責操盤第一金店頭市場基金的許訓誠、第一金旗艦基金的喬仁傑,分別在去年九月和十二月被撤換、免除操盤職務;許弘政則在去年十二月底從第一金大中華基金換到第一金小型精選基金。

據了解,第一金投信去年底內部查核,除了發現普格有鎖單的狀況,同時還查出另外兩檔交易異常的股票,不過,當時第一金投信並沒有往上呈報,揭發此事。傳言是第一金投信經理人之間鬥爭不和,當公司內部查出普格等股票交易異常之後,其中一名涉案經理人遭到素有私怨的內部同仁向檢調單位檢舉,才揭發了整起事件。

「經理人炒作普格這種冷門的小型股,在大型投信的內控過程就可以查出來。」一名投信總經理直言。第一金投信內部早知道,但遲遲未妥善處理,僅把涉案經理人調職了事。

財政部管控下狠招買股賠錢就被盯,難操盤

財政部大動作懲處第一金投信,看似快刀斬亂麻,實則慢半拍,直到檢調單位接獲檢舉,大舉搜索第一金投信,才讓這宗炒股事件浮出檯面。若非檢調出手,事情鬧大,投資人恐怕還被蒙在鼓裡。

正如去年底盈正案裁罰出爐,金管會對於受裁罰對象,僅以「業務人員」和「謝○○」等人含糊帶過,投資人根本無從得知實情,直到政府基金委外代操遭坑殺的弊案曝光,檢調介入調查,才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投信業者最後迫於形勢才同意賠償投資人。

隨著普格炒股案爆發,第一金投信內部緊急採取行動,先是開除三位基金經理人,三月三日週日早上,又召回所有基金經理人,緊急開會,討論賠償投資人事宜,並列出更多嚴格的「自律」條款。

一系列的補救措施,不僅出現在第一金投信,也在整個投信圈帶來深遠影響。從盈正案發生後,投信的自律規範變得更加嚴格,主管機關則進一步加強金檢,形成四大緊箍咒(見右圖),不僅讓基金經理人的工作環境雪上加霜,在投資決策上,經理人如同被五花大綁,操盤難度大增。

首先,金管會對投信業者祭出更嚴格的金檢規範,包含基金買賣股票額度、張數、是否嚴格執行停損機制等等,同時,對投信加強金檢頻率。

舉例來說,去年底國內投信看好中國股市反彈,當時法令仍未開放投資陸股,基金經理人只能透過指數型基金(ETF)方式買進寶滬深,買盤帶動股價上升,一度造成寶滬深溢價達一二%。結果,多家投信被證期局請去喝咖啡,解釋為何買進寶滬深。

隔天,投信為求自保,紛紛出脫寶滬深,但股價卻沒有下跌,反而隨著陸股持續上揚,寶滬深的溢價率漸漸收斂,讓投信深感無奈。一名投信操盤人表示,「就連大立光為何買到賠錢,都被主管機關盯上,」規勸投信業必須改進投資流程,讓投信業者大嘆操盤不易。

「只要買股票賠錢,就是投資報告不翔實。」一家大型投信總經理指出,主管機關動輒以結果論來研判,可能造成基金經理人的寒蟬效應,為避免無謂爭議,只投資大型股,反而失去基金產品多樣化的特色。

投信公司內部自律手機須查核、資產得申報

此外,內部自律條款的緊箍咒也越鎖越緊。去年十一月安泰投信前副總經理謝青良被控坑殺政府基金,還疑以炒股獲利買下二億五千萬元豪宅之後,基金經理人在金管會層層把關之下,已啟動相當嚴格「投信自律規定」,包括提供手機門號予金管會檢查局備供查核、白天交易時間禁用手機和即時通等。

第一金投信在炒股案後,更是馬上訂定更嚴格的自律條款,包括每季須申報房子、車子等資產,公司每年進行家庭拜訪等。經理人私下表示,「住太好,可能被認定有問題,」儼然是謝青良炒股自肥案的翻版,在投信圈已經形成白色恐怖。

近一年來,炒股弊案接二連三,基金經理人已從過去呼風喚雨的投資金童,淪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雖然基金經理人薪水比一般金融從業人員好一些,但投信公司以績效導向,操盤人有隨時被撤換的高風險。「現在,就連投資報告被金管會盯上,罰金都要由經理人自付,」讓不少基金經理人萌生「不如歸去」之感。

然而,從盈正到普格,基金經理人炒股弊案連環爆,被揭發的可能僅是冰山一角,基金投資人永遠是投資市場裡被坑殺的肥羊。即使投信祭出再多的自律條款,究竟能否杜絕基金經理人炒股弊端再生、重新挽回投資人信心,仍是個問號。

【延伸閱讀】投信內規,連經理人上FB也管

活動受限連電郵、社群網站帳號都要向公司申報

投資報告罰金自付投資報告若被金管會罰錢,經理人要自負賠償

財產需申報每季申報重要資產,包括房子、車子等;每年進行家庭拜訪等

投資設限投信設內規,包括中午12點後不能下單、尾盤不能買進、不同帳戶間不能進行反向交易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84

封面故事--美國的政黨內鬥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5c.html

剛剛(編註:文章於2013年10月12日發表)看到奧巴馬拒絕了共和黨國會關於延長美國國債封頂6個星期的提議,看來這兩天還要玩一把。

這個提議是今天博納,就是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帶了20個小兵去白宮開會提出來的,主要是美國財政部可以繼續賣國債來解決11月22日之前的欠債。作為回報,奧巴馬需要在長期削減赤字和稅法改革方面作出讓步。

封面故事--美国的政党内斗

   主要原因是這個方案裡面,沒有關於重開美國政府的提議。要讓美國政府重新開門就必須解決財政預算問題,要記住,這個不是下年度的財政預算而是今年的。

之前因為老是吵不出結果,就搞一個臨時預算案就是CR(Continue Resolution),然後就繼續吵,結果還是吵不出結果。

昨天還是前天看了美國的民意調查,美國國會的支持率是5%,如果這事發生在世界其他國家,人家美軍就有理由要殺進去了,所謂弔民伐罪哈。

現在主要的情況,就是共和黨代表著一定數量的美國老百姓對奧巴馬醫保非常不滿,因為這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不應該像歐洲或者英國和加拿大那樣,搞社會主義的國家醫療保險。

所以這次以茶黨作為代表,是很樂意看到美國政府部分機構關門的,甚至其中的一部分同學是財政保守觀念派的Libertarian派別,是不在乎看到美國政府違約的,對他們來講你已經把下面兩代人給搞死了。

違約了,利息高了,你沒得國債賣了,好事哈。

但是奧巴馬政府也出招。

以前為了避免國內的反戰氣氛高漲,美軍戰死運遺體回來的時候是不允許媒體採訪的,因為大家看新聞,看到屍體袋回來一堆,又不知道你在哪裡又和人家打仗,對政府影響不好。但是昨天,就由國防部長親自去接遺體,還讓CNN全程實況報導。

因為其中的原因就是政府關門之後,戰死沙場的將士家屬沒有撫卹金發放。然後就有啥民間團體出頭(估計奧巴馬他們一夥的?),來先發撫卹金和慰問金,說將來找政府報銷。

這個又引發了一些同學的鼓噪。

目前看來,我以前說美國政府的兩黨鬥爭頗有點明朝的東林和閹黨的味道了,這個判斷還是蠻準確的

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的人,不管是中國的(必須打電話給我的同學們),還是英國的,比如在CNN的主持人,都是非常難以理解,一個政府會搞來搞去,把自己給搞關門了。

所以別說是搞啥扭轉狂瀾的事情了,現在估計連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吵一大輪,結果還是吵不出結果來。

而對經濟也是有影響的,畢竟政府還在關門。

中間插一句,看到利比亞的總理,就是剛剛被綁架,又放出來那個,之前接受CNN的訪問,說的一句話,特別逗。

人家問:「你認為利比亞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嗎?」

他回答:「利比亞不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因為現在利比亞還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軍閥割據哈。

   這個想起了StephenColbert的笑話,說共和黨應該趕緊讓美國政府開門,因為如果美國政府關門了,那麼共和黨的唯一功能——癱瘓政府,就沒法實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40

上海家化內鬥後遺症:「小金庫」被查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131405.html
董事長到任不到一週的上海家化,20日被證監會立案稽查。

按證監會說法,上海家化被稽查,主要涉嫌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不過,來自上海家化昨日披露的另一個公告則顯示,此番上海家化被查,事關「吳江市黎裡滬江日用化學品廠」(下稱「滬江日化」或「吳江廠」)關聯交易未披露等問題。

由於此前上海家化管理層內鬥期間,滬江日化即因「小金庫」問題而引發外界關注,此次關聯交易問題被市場普遍視為家化內鬥後遺症。受此影響,上海家化昨日收跌5.35%。

上海家化原董事長葛文耀昨日連發三篇微博就事件做澄清,認為此案涉及「認定」問題,承認自己學習不夠,並非有意而為之。但有接近平安信託的人士昨日則向南都記者坦言,已經辭職的葛文耀或難全身而退。

小金庫問題再發酵

如果說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並未指明上海家化問題所在,那麼,上海證監局20日發出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滬證監決(2013)49號,則將問題鎖定在了「滬江日化」身上。

上海證監局題為「關於對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認定,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上海家化存在與滬江日化發生採購銷售、資金拆借等關聯交易而未進行公告和披露的問題。

決定書又將上海家化內鬥高潮期間爆出的小金庫問題推到了台前。

今年5月,一封匿名信將「上海家化高管涉嫌利用滬江日化謀取利益」的問題曝光在了公眾面前。依照當時匿名信以及同步出現在微博上的指控,一個名為「王浩榮」的賬戶從2011年12月16日至2012年3月21日,總共與滬江日化之間共錄得15筆交易,而上海家化子公司上海露美美容院有限公司和上海漢欣實業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即為王浩榮。

葛文耀和上海家化當時雖堅決否認上海家化高管涉嫌利用滬江日化謀取利益,但由於滬江日化是上海家化預付賬款的供應商,且上海家化對滬江日化曾產生有大量的應收賬款,這一關係的存在,還是引發了市場對上海家化與滬江日化存在關聯關係並伴有利益輸送嫌疑的猜測。

依照上海家化當時的澄清公告,2009年1月14日,上海家化將中央工廠作為細分化產品生產主要基地,而原中央工廠生產的大流通產品則逐步轉移至以滬江日化為主的OEM工廠,該計劃用一年時間分步驟實施。

上海家化稱,其與所有的OEM工廠之間的結算事宜均由生產基地管理小組討論決定,其成員來自生產部門、計劃部門與財務部門。外購產品的收購價格由原材料和加工費組成。每年11月按照市場部提交的次年分品種銷售預算開始進行外購成品收購價格的核定工作,由基地管理小組測算、討論後,報總經理室討論、審核、批准,12月底或次年1月初定稿執行。年中的調整由基地小組討論決定。

同時上海家化還強調,經上海家化退休職工管理委員會確認,公司資產管理部副總監受退管會委託代理投資理財,其本人在代理投資理財期間沒有任何個人利益。

但「很不幸」的是,滬江日化與上海家化之間的關聯關係最終為上海證監局所確定。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則有待進一步查實。上海證監局20日發出的決定書已要求上海家化自收到責令改正書之日起30日內提交書面報告。

葛文耀連發微博辯解

對於證監會的立案稽查,葛文耀昨日連發三條微博,欲還原事情經過,以起到澄清事情的目的。不過,從二級市場股價來看,這一澄清收效甚微。

「5月20日匿名微博事件後,又有舉報信,從7月初開始有關方面對家化與吳江生產基地之間業務關係進行三個月的調查取證,事實是清楚的,關鍵是對是不是『關聯方』的認識和認定。上海家化應盡快公佈事實真相和早己整改的情況,以穩定市場,對股市和家化員工負責。」葛文耀如是指出。

據葛文耀透露,其實早在11月15日,其就已經因吳江長的關聯問題到監管部門作了筆錄。葛文耀回憶指,2008年家化退管會參股吳江廠,當時成立個管委會想逐步接管這個廠,但由於種種原因,家化人員都退出,管委會名存實亡,「家化對吳江廠的管理與其他生產基地一樣,吳江完全是自主管理」。

「由於這個徒有虛名的管委會中曾有個付總,由於退管會參股,每年按比例分紅我知道。涉及兩個高管,所以吳江廠被認定關聯方、那一切都追溯應披露了。在筆錄中我不認為是關聯交易。現在證管辦認定了,我只能承認學習不夠,但不是有意而為之。另外證管辦的決定也有好處,問題公開了,澄清許多不實傳聞。」葛文耀進一步指出。

上海醫藥前副總裁葛劍秋昨日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則還是力挺葛文耀,稱對這個事情怎麼認定,目前大家尚有分歧。

「即便認定了,也要分是有意為之還是非有意而為之。此外,還要考慮未披露的關聯交易是否在交易過程中有轉移利潤,是否損害了公司利益等問題。」葛劍秋如是認為。對於是否會影響葛文耀的正常離任,葛劍秋也認為「不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針對傳聞中的「小金庫」問題,上海家化集團曾表示,家化集團對前任董事長的離任審計尚在進行中,目前沒有任何可披露的相關信息。針對葛文耀的離任審計報告是否完成的問題,上海家化方面昨日給出的回應是「葛總已經在9月辦完了退休手續」,而上海家化集團昨日則未給出有關回應。

南都記者從曾在負責上海家化年報審計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中從事公司審計的人士處獲悉,在公司審計期間,一般不對應收賬款方進行細查,且這次事件明顯是上市公司隱瞞。此外,該人士透露,一般國企的離任審查是審計局在弄,而不是會計師事務所。

謝文堅面臨考驗

平安信託昨日以自己為財務投資為由,也回絕了媒體的置評請求。而身在上海家化集團的平安信託代表昨日則向南都記者強調,平安信託5月13日發給媒體的聲明,內容並未涉及吳江廠,不清楚匿名信內容曾涉吳江廠。

不過,證監會立案稽查對上海家化的影響,則已經無法平復。依照以往的先例,被立案稽查的公司不僅會面臨巨額罰款的可能,同時極有可能因此引發投資者索賠。而這無疑將給新上任的董事長謝文堅帶去棘手的問題。

「上海家化給了市場很多預期。葛文耀以這種方式離開,尤其是這個事情發生後,對有過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人來講,這個預期已經不存在了。」上海一位企業經管人士指出。

在該位人士看來,證監會的立案稽查,或許將為平安信託進一步掌控上海家化鋪路。而鋪路的最終結果,將有利於平安信託套現上海家化。「平安此前高價賣的上海家化集團股權用的主要是信託的錢,而信託的錢又來自投資者。」該位企業經管人士進一步指出。

南都記者昨日撥打謝文堅的電話,但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上海家化媒體負責人則強調,公司各項業務都在正常、有序地進行。上海家化已要求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認真學習證券法律法規,切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上海家化新任董事曲建寧昨日也未就此事發表看法。據曲建寧透露,稍後將對外披露相關部門的處理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03

iPhone竟是蘋果內鬥下的產物

2013-12-09  TCW
 
 

 

二○○七年初,蘋果的工程師不僅需要想辦法讓iPhone順利上市而已。賈伯斯為了打造iPhone,讓他旗下兩位大將福斯托和費德爾互相競爭,看誰可以打造出最棒的產品。

私心引內鬥讓旗下大將爭寵「賈伯斯就想看人被生吞」

福斯托為了打敗費德爾,那狠勁嚇壞了很多人。二○○七年他獲任為iPhone所有軟體的負責人時,引起大量人才出走,留下來的人則看到福斯托毫無保留的展現野心,就連他的支持者也坦言,他離開蘋果以前,已經變成典型的爛老闆:下屬有功時,占為己有;自己搞砸時,馬上嫁禍給下屬。賈伯斯還在世時,福斯托老是打著「賈伯斯不會喜歡」的幌子來逼迫同事,他也毫不掩飾他覺得自己終將成為蘋果的執行長。

賈伯斯讓兩名大將相互競爭並不令人訝異,他善於權謀的 一面本來就很出名。但令人驚訝的是,賈伯斯竟然會讓這種競爭持續那麼久,並波及蘋果裡那麼多人。

「那破壞力非常強大。」一位高階管理者說,「我想,賈伯斯若是活在古羅馬時代,可以看到人直接被丟到獅群裡生吃活剝,那再適合他不過了。」

整整兩年,福斯托跟費德爾為了一切而爭鬥,常逼得賈伯斯不得不為了一些小事而出面調解。嘉拿查是為福斯托效勞,他記得二○○六年時,賈伯斯還必須出面決定iPhone採用哪個部門的開機載入程式。這聽起來像工程上的瑣事,沒錯,真的只是小事。「我們當時都覺得:『賈伯斯何必為這種小事做決定?福斯托和費德爾難道不能自己決定嗎?』」

另一位為費德爾效勞的工程師講得更直接,他直言他對雙方爭執的無奈:「那兩年,我連感恩節、耶誕節、新年都在工作,瘋狂的加班,還要應付那些狗屁倒灶的政治角力問題,更是苦不堪言。」

安卓一出引爆摩擦賈伯斯大吼:全部都是他媽的抄襲我們

對媒體來說,谷歌手機的出現是很誘人的題材。

谷歌手機的存在不僅合理,也很瘋狂。谷歌幾乎是打從創立以來,一直想辦法在破壞電信業。而且每個人都知道魯賓在谷歌裡有一定的地位,如果他不是在谷歌開發手機,那又何必待在裡頭?但是谷歌才剛和蘋果合作,把谷歌的應用程式放進iPhone中,施密特又是蘋果的董事,如果谷歌真的在打造iPhone的競爭對手,賈伯斯肯定會氣得跳腳。

二○○七年,谷歌告訴全世界,他們打造了一個手機製造商、電信業者、開發商的聯盟,名叫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簡稱OHA)。宣布開放手機聯盟的消息時,大眾興趣缺缺,但谷歌內部的氣氛及谷歌和蘋果之間的關係開始緊繃。谷歌究竟是要支持Android還是iPhone?一位高階管理者說:「我記得二○○七年底在走廊上聊到谷歌地圖時,以及谷歌是否應該提供蘋果某個他們想要但沒有的功能,當時魯賓直接對布林說:『如果我們希望Android成功,就要停止供應蘋果最好的東西。』」

而OHA也引發谷歌和蘋果之間更大的衝突。Android的公布讓賈伯斯傻眼,極其憤怒。他已經知道Android一陣子了,但他之前對Android不太在意。不過,當他看到谷歌影片中展示的Dream手機時,他氣炸了。這下他開始懷疑合作夥伴是否在打造挑戰iPhone的東西。「我正好開車要前往某處,手機響了,是賈伯斯打來的,他吼得很大聲,我不得不把車子靠邊暫停。」當天和賈伯斯談到話的人說,「你看了那影片嗎?」賈伯斯問,「全部都是他媽的抄襲我們在做的東西。」

賈伯斯雖氣得半死,但朋友與同事都說,他不願相信施密特、布林或佩吉在做什麼邪惡的東西。谷歌三巨頭也費盡心力向他保證這點:Android就跟他們之前描述的一樣,是開源碼的手機作業系統,任何手機製造商都能使用,谷歌不是在開發和iPhone競爭的手機。他們也說,谷歌需要手機才能測試Android,但他們不會跨入製造手機的事業。谷歌不管做什麼,都無意抄襲iPhone的任何東西。

賈伯斯也有幾個有力的理由,相信谷歌的說法。兩家公司的董事會和外部顧問密切相關,幾乎就像同一家公司。還有一點是賈伯斯當時絕對不會承認的:當時蘋果對谷歌的需要,比谷歌對蘋果的需要還多。當時,谷歌每年支付蘋果近七千萬美元,以便把谷歌的軟體放上iPhone,那對當時的蘋果來說是相當大的金額。

不過,也許阻止賈伯斯向谷歌開戰的最有力理由是私人因素:賈伯斯覺得布林和佩吉是朋友,他當他們的人生導師已經幾年了,他們三人週末時常在帕羅奧圖附近散步,平日在蘋果園區走動。

佩吉和布林崇拜賈伯斯很久了,賈伯斯也對這兩位顯然是下個世代的矽谷菁英印象深刻。「賈伯斯告訴我,他打電話給布林和佩吉時,他們不斷的輕描淡寫Android。」一位高階管理者說,「他意思是,『我對我們之間的關係有信心,所以我相信他們告訴我的是實情。』」

第一時間未開戰賈伯斯相信:我和布林、佩吉是朋友

一位蘋果高層表示,真正讓賈伯斯忍無可忍的關鍵,是當時出現的第二版Android。「當Android開始有觸控滑動、捏拉縮放、點兩下等功能時,賈伯斯終於扔下戰書:『我們要過去那裡,坐下來跟他們談,』」

賈伯斯、福斯托、佩吉、尤斯塔斯、魯賓一起開會的會議室,是在佩吉的辦公室外,相關人士對於那場會議的說法眾說紛紜,大家唯一的共識是:那場會議相當火爆。

一位當時不在場、但後來聽賈伯斯概略描述那場會議的蘋果高層告訴我:「他們吵到最後,變成對人不對事。賈伯斯說魯賓很生氣,直言賈伯斯的立場根本是反創新。於是賈伯斯開始貶抑魯賓,說魯賓想模仿他,看起來像他,跟他留一樣的髮型,戴一樣的眼鏡,展現一樣的風格。」

谷歌裡沒人願公開對那場會議表示看法,不過私下他們還是不解賈伯斯的立場。他們覺得矽谷裡其實很少先驅,大家的創新都是以別人的發明為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如果沒有電晶體和積體電路,就沒有英特爾或摩托羅拉;沒有那些微處理器,就不會有個人電腦;沒有個人電腦,就不會有微軟、Apple或整個軟體業;沒有軟體業,就不會有網景瀏覽器;沒有瀏覽器,我們如今視為理所當然的很多東西都不存在。

但谷歌提的證據對賈伯斯毫無影響,「賈伯斯一直認為蘋果發明了一切。」一位參與對話的谷歌高層表示,「即使你讓他看證據,『你看,這不是你發明的。』他還是覺得是。」

Android的鮑勃.李談及賈伯斯時說:「那真的很痛苦,仿佛他從我們這邊偷走功能一樣。」他說:「二○○六年我加入Android團隊,大多數東西都是我們從頭打造出來的,為什麼會那麼像iPhone?我覺得主要是因為科技終於跟上概念。整個產業已經思考那個東西很久了,只是終於變得可行罷了。」

魯賓的朋友也指出,和賈伯斯開那場會議,對魯賓來說特別痛苦,他幾乎因此從谷歌離職。

他知道他的老闆(指布林與佩吉)講的話很理智,但賈伯斯在他的老闆面前欺壓他時,他們都沒挺他。那場會議後,有陣子他在辦公室的白板上寫著「賈伯斯偷了我的午餐錢。」(本文摘自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61

高盛重組TMT部門 傳因團隊內鬥升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341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國際知名投資銀行高盛對TMT( technology, media and telecoms 科技、媒體和電信)部門進行了重組。TMT部門團隊去年擔任Twitter上市主承銷商,賺取2000萬美元豐厚利潤,但據傳該團隊部分成員間關系緊張。 根據高盛內部文件,George Lee從TMT部門聯席主管升任TMT部門主席,並擔任投行部門首席信息官(CIO)。高盛亞洲(不包括日本)投行聯席主管Dan Dees接替George Lee。 George Lee在擔任TMT聯席主管時,與另一名聯系主管Anthony Noto共事。雖然兩人摩擦不斷,但還是帶領高盛在TMT這一分搶爭食的領域挑戰了摩根士丹利的霸權。 2012年在Facebook上市承銷資格競爭中輸給摩根士丹利之後,高盛加倍努力,在摩根士丹利以往擅長的領域打了一連串勝仗,尤其是去年11月拿到Twitter上市主承銷資格。 知情人士透露,高盛過去幾年在TMT行業爭奪戰中來勢洶洶。此前,高盛TMT團隊有三位領導,包括Ken Hitchner。Ken被視為一名好經理,現在是高盛亞太區總裁。 高盛內部將Ken Hitchner、George Lee及Anthony Noto比作“三頭怪獸”。但後兩人之間的關系明顯緊張,George Lee在舊金山辦公室工作,而Anthony Noto駐紐約,2010年重新加入高盛。 Anthony Noto George Lee 據知情人士介紹,TMT團隊成員為爭搶功勞,對Facebook、Twitter這樣高利潤的IPO業務以及重大兼並交易業務的內部競爭很激烈,一些員工甚至因為無法忍受公司壓抑的氛圍,考慮離職。 然而,另外兩名知情人士稱,兩名聯席主管之間並無不和。畢業於西點軍校的Anthony Noto表示,“我和George Lee是15年的好朋友了,從1999年以來一同經歷了科技行業的大起大落,我希望他能和我站在同一戰壕。” Anthony Noto說,重組是為了對團隊帶來更多資源,讓George Lee更加專註於改進投行人員使用科技贏得業務的方式,“這是為了幫助團隊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48

劉進圖誤踩地雷捲入中共內鬥

2014-03-06  NM
 
 

 

《明報》前總編輯、世界華文媒體網絡營運總裁劉進圖,在鬧市被冷血兇徒連斬六刀成為國際焦點,香港人至今仍滿腦子問號。劉進圖的朋友都說,讀法律出身的他處理新聞時思考周密、極度謹慎,會向記者拋出多角度問題,遇有報導惹人批評又會急急寫文澄清,難以想像他遇害。

劉進圖出事後,梁振英手下高官及左中右派議員,都為他開腔甚至上街反暴力,可見他在政界的人脈網絡。認識劉進圖的記者都知道,他會出席很多約會飯局,當他與高官政客交談時,會不時獻計分析,展示他的看法,政客均欲聽他一席話,皆因中南海日日都睇《明報》。

如此左右逢源的一位資深記者卻遭施暴,劉進圖身邊的好友都有感,狂徒以大陸流氓目無法紀的方式公然行兇,估計事件與過往《明報》刊出的中國新聞有關,尤其劉進圖七年前被派駐北京兩年,處理過的投訴報導,背後其實牽涉北京官場複雜的派系鬥爭,或因而誤踩地雷,而劉在京的手下記者數年前亦曾經被毆打。中共近日掀起新一輪人事變動,正被整頓的周永康及其對立派系,亦曾出現在劉進圖處理的獨家新聞。

劉進圖遇襲後,《明報》發表的聲明提及:「《明報》主席張曉卿及《明報》同事對劉進圖先生和其家人致以最真摯的慰問,並祝願劉進圖先生盡快康復。」張曉卿至今未有來港探望他,但據悉有親自致電問候,他留在大馬,在世華媒體集團董事部會議上,對事件表示憤慨悲痛並強烈譴責,但《星洲日報》刊載他的發言中,未有提及新聞自由。張曉卿也沒有公開談及劉進圖遇襲或香港的新聞自由。

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劉進圖,《明報》記者愛叫他「大狀」,而他在集團曾有另一銜頭——《明報》企業集團法律事務主任,有如張曉卿身邊的法律顧問,一度是張曉卿的心腹。

有知情者說:「大老闆生意往來涉及嘅法律文件,會找Kevin(劉進圖)過目,Kevin就會識做獻計,好似師爺咁,老闆一度都好信佢,先拍板俾佢做總編輯。Kevin○七至○九年駐京期間,老闆上京時都會搵佢,他從中認識到老闆的生意拍檔,搭通唔少人脈。」據悉,張曉卿以往發表的元旦及報慶賀辭,曾有一段時間由劉進圖執筆,近年改由最新得寵的《亞洲週刊》話事人邱立本、江迅負責,兩人卻跟劉進圖唔啱嘴型,劉被削權無得做老總,據悉兩人有份向拿督建議。劉被轉崗位後遇害,究竟《明報》中人事前可有聞到燶味?

河北公安送果籃

連日來,劉進圖東區醫院病房門外佈滿各界送來的花籃,既有高官局長例如張炳良、張建宗,也有民主黨、工聯會的議員。芸芸果籃花牌當中,以「河北省秦皇島市公安局徐健」所送的最觸目。劉進圖○七至○九年駐京時曾三度撰文提及徐健,其中一篇寫道:「他是我在北京工作時認識的眾多上訪者之一,是極少數上訪成功,蒙受13年不白之寃,終於獲得平反的稀有個案。」

劉進圖的文章提及,徐健曾是秦皇島市公安局副局長榮佔平的手下,榮佔平想上位,便發動下屬誣告局長,徐健不答應被解僱。後來榮佔平的太太找他,指丈夫與一名女警打得火熱,答應向徐健付廿萬元請徐健殺死該女警,徐健假裝答應收下十七萬元現金和三萬元欠條,掌握證據後舉報榮妻意圖殺人,並一併舉報榮佔平貪污。但榮在省市有自己友擋駕,徐健手握證據卻不獲任何部門受理,「反而遭榮發動黑白兩道追索性命,他被迫拿著那十七萬元贓款亡命天涯。」○七年徐健鍥而不捨的上訪,驚動了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親自下令解決徐的工作問題,但秦皇島市政府多番阻撓,至榮佔平○九年被免職,徐健才得以復職。

榮佔平被免職後不久,○九年再出任秦皇島市公安局副調研員,留有政治影響力,目前去向未明。當年力撐徐健的最大後台周永康墮馬,徐健在劉進圖遇襲後兩日,即親身來到香港,在鏡頭前送花籃引起注目,但他當日未有向記者詳述與劉進圖的交情。

記者被禁錮毆打

除了徐健案,近日跑中國線的記者圈,都在談論○九年劉進圖駐京期間,《明報》一篇同樣涉及周永康派系的新聞。劉遇害前的二月初,網上一個專門討論中共官場人事鬥爭的簡體字討論區,亦突然出現一篇文章,談及這宗報導。○九年二月廿三日,《明報》刊出「北京公安涉包庇通緝犯 港資企業資產被侵佔 反遭打壓」的報導,開首提及:「(中鐵開發投資)集團在內地的物流公司由內蒙古業務中揭發多宗侵佔資產案,向當地公安報警,內蒙公安依法緝捕疑犯何洋歸案時,遭到北京市公安局干預,強行帶走疑犯及接管案件……本報近一個月來曾以多種方式向北京公安局查詢,對方始終不予回應。」

公安大戰鐵道部

報導引述中鐵董事長王精稱:「北京公安局某副局長、何洋等人行為,損害了香港上市公司股民利益,損害了駐港中資公司利益。中鐵集團早前已向中紀委、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上書揭露,並請求中港有關部門調查此案。」王精屬時任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的派系,而被指控的何洋當時得北京公安局力撐,副局長傅政華與他有交情,周永康當時是政法委書記。雖然如今劉、周兩大巨頭,都因為習近平上台而被整肅,但據悉兩派人馬依然勢均力敵。直至去年,王精仍透過不同刊物渠道投訴,而傅政華近期則獲委重任,反轉調查昔日阿頭周永康。據悉,○九年劉進圖委派其下屬、《明報》駐京記者陳陽作出上述報導,陳陽曾撰寫一篇編輯室手記道:「今年內地敏感紀念日多,各地公安系統神經高度緊張……這不是對犯罪和重大案件的敏感,而是公安系統對自身是否牽涉腐敗案的敏感。記者早前採訪一宗港商投訴案時涉及北京市公安局某高官,與該局對外宣傳辦公室官員打交道時,對北京公安這種『敏感』有了切身認識。」內文提及他多次傳真問題予北京市公安局查詢,但未獲回覆。報導刊出後,在大陸出生的陳陽回京時,被人禁錮並遭毆打,獲釋後仍遭受電話威嚇,他後來辭職。陳陽之後向多名行內人透露,被禁錮與中鐵報導有關,事件亦在跑中國線的新聞記者中廣傳。劉進圖出事前的二月初,網上亦流傳一篇聲稱是陳陽去年撰寫的投訴信,記者致電陳陽求證,他以身在大陸不方便談話為由,匆匆掛線。事件卻有多個疑問:劉進圖曾是陳陽的上司,他在報導中參與了幾多?陳陽出事時,劉進圖有何行動及遭遇?假如陳陽的投訴信真確,為何事隔三年他才投訴,與近日北京的人事變動可有關?為何這封信會在劉進圖出事前突然流傳?《明報》為何當日沒有公開陳陽的遭遇?總編輯張健波在事件中是何角色?等大堆問題。本刊曾經致電及電郵予張健波查問,但他沒有回覆。劉進圖擔任《明報》駐京辦主任期間,很少報導爭議性及爆炸性的新聞,陳陽的報導算是較為矚目的一宗。當時《明報》駐京的記者稱,「劉進圖跟太太在外面住,沒有住公司宿舍,他每朝九點會返嚟宿舍兼辦公室。」除了劉,駐京辦還有經濟版及中國版記者各一位。劉進圖較少直接參與採訪工作,「佢反而會關心宿舍搬遷後,買啲乜嘢新傢俬。」

踩完地雷未擺平

有同期駐京的其他報館記者說:「佢(劉進圖)多數做啲較為宏觀嘅新聞,例如中日關係、中國經濟大勢之類,較少做地道嘅新聞,例如:上訪。他的文章經常訪問一位北京學者,但跑大陸新聞嘅記者早已好少訪問他,大家認為嗰位學者唔夠料。所以我哋覺得Kevin未必咁熟內地人脈。」「跑中國新聞好容易惹起不滿,曾經有一篇關於清拆四合院嘅報導,我哋記者收到恐嚇。」一名資深中國線記者說:「有啲報館要靠老闆人脈去擺平,例如:跟事主食飯、安排專訪替事主平反;但《明報》較少用呢類方法,佢哋覺得記者有理的話,唔會咁快屈服。」《明報》經常報導中國維權新聞,也惹來相關單位不滿。知情人士稱,過去《明報》會做些正面的專題「補鑊」,但一二年劉進圖接棒擔任總編輯後,就較少此類「補鑊」行動。另一惹火線是《明報》跟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合作,今年一月揭露內地政商界在海外開設離岸公司,涉嫌隱藏財富,觸及政商界名人,包括:溫家寶女婿劉春航,涉及擁有BVI公司,向摩通收取一千四百萬元顧問費。而ICIJ同日網站公佈的資料顯示,開設BVI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等十多位中共領導人的家人或親屬。由於報導踩中多個利益集團,而該報導出街後,內地微博封殺消息,因此劉進圖遇襲案與ICIJ相關的說法甚囂塵上。不過,ICIJ總監Gerard Ryle當日即發聲明表示沒有證據顯示,遇襲事件與離岸公司調查有關。據悉,ICIJ去年七月挑選香港傳媒做合作夥伴,由於有機會接觸這些未曝光的BVI資料,有多家傳媒申請合作。ICIJ考慮申請者在偵查報導的經驗、人力等,後來《明報》偵查組成為合作單位。「我們有同劉進圖講跟ICIJ合作,佢冇乜意見喎。」知情者說。合作模式是ICIJ提供一個網上離岸公司資料庫,《明報》就負責搜尋及核實香港人熟悉的名字,「同名同姓的人唔少,所以要核實清楚。」除《明報》外,尚有德國《南德意志報》、台灣《天下雜誌》,而大陸夥伴則受壓力中途退出。ICIJ與《明報》合作的首炮於一月二十一日刊登「中國太子黨在加勒比避稅天堂藏富」。據悉,《明報》在頭炮報導參與不多。不過《明報》在這資料庫中找到其他新聞線索,並於一月報導擬改為酒店的山頂大宅,神秘買家為香港紡織商人陳天生,助手是特首辦主任邱騰達。另發現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的母親曾敏麗,生前曾與中共開國名將粟裕的長孫粟志軍開設BVI,BVI曾與上市公司保華集團(0498)合營物流公司。知情者稱,與ICIJ合作期間,未有收過任何恐嚇要求他們停止調查。調查仍然持續,但會集中香港事宜。

劉進圖讀法律出身,做事小心謹慎,擅長邏輯分析,所以他任《明報》期間,經常就重要的法庭裁決,在其專欄「法園地」撰寫分析文章。若有任何報導惹來律師信,也會交劉進圖跟進。他不時就政治議題主辦論壇,邀請各黨派人士參與,最近就有政改討論。他為人圓滑,不會得失任何人,跟官員稔熟,也會為政府出謀獻計,因此政府推出副局長職位,一度有建議他向政界發展。劉進圖EQ高,編務總監張健波開會時會破口大罵,劉進圖則陰聲細氣,「即使早前被撤換老總,都冇見佢發脾氣,只係有點失落。後來開員工大會時,佢仲幫(行政總裁)張裘昌添。」有《明報》同事說。對於劉進圖遇襲,《明報》同事也難以相信事件跟他個人有關。香港人迅速將劉進圖案聯想到《明報》涉及中共高層的報導,北京非常憤怒,《環球時報》翌日發表社評,譴責香港有人暗示劉因得罪內地高官惹禍的講法是毫無根據。北京也急派多名中間人接觸本港各界,強調事件絕對和中央無關,因為不論以時間、地點及對象推斷,事件不應和北京有關連。「李慧玲事件啱啱降溫,有乜理由再去觸動香港人嘅神經?人大政協兩會又開幕,搞單咁嘅嘢,咪俾位國際社會介入,如果北京咁做,係咪自找麻煩?況且劉進圖喺《明報》已退咗落嚟啦,真係搵人開刀都唔會搵佢!」

北京急劃清界線

中間人亦指《明報》多年都有不少針對中共高層官員的報導,例如四川豆腐渣工程、希望工程捐款醜聞、李旺陽被自殺,卻沒有招來秋後算賬:「《明報》中國組咁多年都無被嚴重處置,點會係並非主管中國新聞嘅劉進圖遭殃?佢曾經駐京一段時間,喺內地亦有唔少朋友,佢應該拿捏得到。」接近北京的本港政界人士分析稱,面對北京內部派系鬥爭,《明報》採取踩鋼線策略,無疑掌握不少高官貪腐材料,亦令誤觸地雷機會大增。「張曉卿過去支持薄熙來、周永康,之後又轉為靠向習近平,佢哋係中共內部派系博弈中,肯定無可能置身事外。某一派要算賬的話,劉進圖當然係目標之一。」

警:刀手易捉黑手難擒

城猜測買兇者動機,警方經仔細分析後,鎖定劉進圖工作上得罪惡勢力。雖然有刀手懷疑已潛逃大陸,警方仍有信心中港兩地合作下可緝拿兇徒歸案。然而,由於刀手一併收取了「掩口費」,就算警方成功把他們擒獲,也難以揪出背後黑手。資深探員阿華表示,兇徒肯定已跟蹤劉進圖一段時間,掌握其生活習慣,「肯定喺現場踩咗線,摸熟咗差人、警車嘅進出時間,知道幾時係無警時分,點樣逃走先郁手。」

無警時分落手

劉進圖習慣早上駕車到西灣河吃早餐,然後回公司出席十一時半例會。據悉,除了相熟的同事、親友,一般人不知道他這個習慣。案發當日早上十時二十分,劉獨自駕車到鯉景灣太康街五十五號對開咪錶泊車,一百多米外就是水警總部。劉甫下車,兩名同乘一輛深色綿羊仔電單車的男子掩至,停在劉的車頭位置,其中一人持利刀跳車,不由分說猛力劈劉的背部兩刀。劉猝不及防,重傷伏在地上,刀手對準劉的後大腿佈滿神經的位置,分別再補兩刀,然後火速上電單車。多名途人遠距離目擊如此血腥場面,嚇得目瞪口呆,但未及叫救命,兇徒已絕塵而去。全程不超過五分鐘。探員幾日來偵騎四出,從劉的各方面展開調查,並在劉的家人口中得知,劉的私生活十分簡單,財政狀況正常,最近沒有跟人結怨。「撇除以上可能性,結論得一個:劉進圖最大可能係喺工作上得罪人,仇家聘請刀手下毒手教訓。」資深探員阿華說。

翻轉關口天眼

港島總區重案組一方面要求《明報》提供近年有可能得罪人的敏感報導,協助調查,一方面在案發現場一帶蒐證、做問卷,及追查閉路電視和天眼,終於有驚人發現。警方發現案發前,兩名兇徒曾乘電單車在現場踩線,做案後,兩人在西灣河街一百四十一號對開的咪錶位泊車,其中一人徒步逃走,另一人乘的士到港鐵九龍塘站,估計轉乘東鐵線,警員曾翻查幾個主要口岸資料,但無所獲,相信兇徒沿落馬洲潛逃內地。天眼更拍攝到兩名兇徒的樣貌,徒步離開的兇徒身材魁梧,前額微禿,身穿深色長袖外套,深色長褲。警方已將資料交給內地,協助追查,相信捉人指日可待。阿華很有信心地說:「依家周圍都有天眼,好多私家車都有裝行車記錄儀……要搵一個人,簡直係易如反掌。如果兇徒真係潛逃內地,更加插翼難飛,因為內地天眼系統更勁,無處可逃,政府要搵嘅人,一定走唔甩,所以拉到刀手幾乎係肯定嘅事,呢個亦係差人有信心唔發懸紅的原因。」不過就算捉到行兇刀手,他會否爆出幕後主腦是另一回事。「因為收錢斬人,好多時都包埋安家費同掩口費。」

五百萬聘刀手

劉進圖做了什麼得罪人,得罪什麼人?近月本港新聞界風雨飄搖,向劉進圖施辣手絕對是「棘手任務」。江湖叔父賜哥說,幕後主腦為免「上身」,通常指派親信,經多種關係和中間人,物色刀手做案,「呢種order唔係斬普通古惑仔,係要有精密部署,包括收集情報、踩線、偷車、安排著草,成班人做嘢,肯定唔只兩個刀手。咁棘手,勞師動眾,又咁多人分錢和分派工作,四、五百萬係最低消費。」由於社會譁然,警方必全力緝兇,手尾很長,賜哥說:「幾百萬唔夠買驚風散啦,所以好多江湖中人都唔會接呢類order,除非牽涉特別交情,或有其他密切生意來往,推唔到先做。」江湖盛傳,元朗十四K「大眼」、水房有份捲入血案,警方正密切審視他們案發前後的動向。前者近年十分出位,有錢有面,更變身為黑色梁粉,因此最受「注意」。「元朗十四K近年雄心壯志,積極擴張版圖,除咗落力收地,內地亦有唔少生意,而且愈做愈大,為了自己利益,好多時都會捲入政治事件。」賜哥說,近年黑社會愈來愈高調,也是這個原因。至於水房,因為有很多飛車、「硬工」(持重型武器犯案)的高手,加上處事乾淨利落,故向來有受人錢財,為富豪消災。當年黎智英和李柱銘被密謀刺殺案,也是由水房元老「神仙錦」接下工程。

兇徒逃亡路線圖

目標要劉殘廢

賜哥指出,刀手先從後斬劉的背部兩刀,令他伏在地上,無力反抗,然後再猛劈兩刀,斬傷佈滿神經線的兩條大腿筋,「好明顯,目的是要目標雙腳殘廢,如果攞命,一定劈頸等致命位置……(劉進圖)未來一段長時間起居飲食甚至去廁所都困難,好多嘢做唔到,可見主腦對佢仇怨極深,要佢承受極大痛苦。」他估計兇徒是內地人,因為香港古惑仔下刀時很少可以這樣冷靜和兇狠。「反而揸車同踩線嗰班,就有可能係香港地頭蟲。」《明報》總編輯張健波已經向警方提供,去年至今曾經報導的「敏感」或會「得罪人」的新聞為調查線索,據悉,材料涉及港聞、法庭新聞等,其中偵查組的報導是重點。《明報》偵查組一一年成立,揭發不少社會問題,例如:貨櫃變劏房、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涉貪等,觸碰不少人的利益和神經。據悉,劉進圖遇襲後,《明報》內部未有限制偵查組工作,編輯部運作如常,但很多同事已有後遺症,「我諗員工同事之間有不安嘅感覺好自然,路邊見到電單車經過,戴頭盔嘅人,大家都會留意。」《明報》關注組代表曾錦雯早前在電台說。週日一萬三千人參與新聞界反暴力遊行,新聞界疾聲同呼「THEY CAN'T KILL US ALL」。然而,一日真相未明,新聞從業員每天工作如走在鋼線上,「昨日滅聲、今日滅口」的心理威脅難以釋除。

沒有恐懼的自由 ?

潘小濤(商台節目主持人)我喺大陸採訪都俾人打過,覺得風氣延伸咗嚟香港。公司亦收過恐嚇,同事收刀片,自己收過一啲『淫穢』用過嘅紙巾。屋企人叫轉行,但我不會轉,一定做落去。最多平時小心啲,望多兩眼後面。朋友苦中作樂,話擺定部iPad喺背囊,好彩我平時都有本書喺身。我本身有買保險,但記者呢行,唔知點解保費會貴啲。

九歲 何雪楠(父親任職記者)好想我爸爸辭職,我驚佢有危險,會俾人斬手斬腳。(咁佢轉咩工呀?)家庭主婦。(咁邊個搵錢呀?)我。

吳志森(時事評論員)我都係人嚟o架,恐懼就難免嘅,但當你個恐懼係一路去籠罩你成個人嘅話,你最後係唔使做o架,亦都係唔想做。所以我自己覺得,你恐懼,恐懼過後,完咗喇,就係諗你唯一嘅選擇就係你企穩自己嘅崗位,做你應該做嘅,講你應該講嘅說話,我覺得咁樣係最好應付目前呢一個嚴峻局面嘅方法。

鄺穎萱(D100節目主持人)我哋兩個(與丈夫劉細良)收到三十到五十個WhatsApp,通常好隱晦咁,你哋會唔會去加拿大呀?其實我哋寫俾你係想叫你哋小心啲。我哋身邊啲朋友都label我哋係危險分子,覺得做呢行的人防不勝防,有心人裝冇心人。佢哋問我哋驚唔驚,我哋把口話OK,其實嚇到暈低咁滯,好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17

《產業隱憂》台灣驕傲僅是曇花一現?別再內鬥 特斯拉變心到中國了


2014-04-28  TWM
 
 

 

世界各國正在全力發展電動車、智慧車產業,台灣必須盡快整合各方資源,才能避免惡性競爭、產業外移,造成競爭力喪失。

撰文.呂國禎

如果試著把目光從彰化八卦山拉高到全世界,會赫然看見嚴酷的電動車、智慧車產業競爭,正在國際上進行。中國、韓國的佈局又深又長,它們前進美國取經、投資設廠,利用龐大市場補貼國內外企業,還用關稅障礙迫使特斯拉到中國設廠,要將台灣供應鏈連根拔起;當法人在瘋狂追逐蚵田邊的科技奇蹟時,台灣應該趕快冷靜面對正在發生的問題。

問題一,學界研發缺乏整合、形成資源浪費、多頭馬車。台大機械系智慧型載具與機電整合實驗室主持人李綱說,這幾年來電動車成為熱門議題,公私立大學紛紛投入電動車的研究,出現十多個學校做出十多輛電動車的情形,但研究大同小異,缺乏整合恐怕造成浪費。

同時也缺乏前瞻性研發與產業合作,因此,當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車用電子展上市櫃公司攤位擠進滿滿的法人,公部門的研發聯盟攤位卻乏人問津,拿不出酷炫的新技術與賺錢商機,產學研之間存在著嚴重落差。

反觀中國與韓國,中國的同濟大學、韓國的現代汽車是有計畫性地發展電動車、智慧車等技術。其中韓國現代汽車派七位頂尖工程師,到美國柏克萊大學學習,將目標放在五到十年後的技術,分階段將技術帶回韓國。今天現代汽車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背後是付出心血與努力的。

為求績效只重視短期成果

問題二,學術、研究單位求短期績效、快速結案,曾參與科專計畫(指政府部分補貼、提高企業研發意願)的利佳興業董事長陳俊榮說,政府研究計畫對於業者到底有沒有幫助,事後很少人管,也很少有再進一步的計畫;為求施政成績下,往往重視短期成果與成績展示,變成以消耗預算為目標的研究計畫。

李綱說,應該有主題性、分階段、產學共同研究開發,以四到五年為一期的研究計畫比較好,但偏偏台灣目前很難接受計畫時間長、一時看不到成果的研究。

問題三,中國強勢競爭,台灣產業鏈卻陷入內鬥,甚至整個移往中國。雖然台灣催生了特斯拉,也帶動相關零組件產業,自己國產電動巴士也在桃園、新竹等地行駛,光是今年就有超過一百輛的純電動巴士上路,預計全台六七五○輛市區柴油公車,在十五年內將逐步汰換為電動公車。

看起來遠景一片樂觀,但李綱說,中國的比亞迪則跑到美國加州設廠,並且爭取當地公共交通系統的電動巴士訂單,目標是建立年產一千輛公車的產能。雖然比亞迪目前在加州的成績乏善可陳,甚至鬧出工資太低的糾紛;但跑到標準嚴格、競爭激烈的美國,比亞迪從美國反攻亞洲,並且成為規格制定者的企圖相當明顯。

反觀台灣,國產電動巴士上路了,卻發生對自己毫無信心的情況。生產電動巴士充電站的陳俊榮說,充電站做出來,卻發生找不到充電槍生產標準的情況,相關單位竟然要求充電槍生產者,等歐美或中國標準出來了再來抄,以避免無法與國際接軌。電動車產業目前正處於競爭狀態,台灣連制定標準的企圖心都沒有,還要等中國標準出爐才抄,那台灣永遠都是落後者。

中國政策補貼兩全其美

問題四,中國有政策鼓勵,台灣卻無法整合變成互相競爭。中國有所謂「十城千輛」等新能源車的政策(每年發展十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一千輛新能源車示範運行),各省各市也都推出自己的補貼政策與目標,發展新能源車在中國如火如荼地上演;然而台灣卻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一窩蜂進入相同領域,互相殺價、挖角與對抗,例如電動巴士就發生這樣的狀況,市場尚未做大,彼此供應鏈卻壁壘分明。

於是更嚴重的問題發生了,中國透過政策補貼,養起了中國本土的廠商,而美國特斯拉也開始交車到中國,但自美國出口到中國必須繳納高額關稅,於中國設廠已在規畫中。

李綱提醒,相關的供應鏈也有意到中國設廠,一來可享政策優惠,二是就地供應特斯拉,例如佔特斯拉九成馬達供應的富田電機,就是中國政府積極招商的對象。當台灣自滿於六成特斯拉零件由台灣製造的時候,恐怕過幾年後會感嘆,怎麼特斯拉供應鏈全移往中國設廠了?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李綱建議,台灣雖缺乏整車產業,但相關零組件非常完整,而且具有國際競爭力,應該從產學研垂直整合,例如龜山電子零件、八卦山汽車零組件、大肚山的精密機械,與竹科半導體都整合,把整個台灣變成一家虛擬公司,打一場國際整合的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59

內鬥 Money Cafe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24.html
金融時報對渣打死咬不放,由早前主席及行政總裁不和,到淡馬錫不滿管理層,繼而系列報導官廷內鬥、業務被對手爬頭、總部設在倫敦不切實際。

到最新回歸起步點,主席及行政總裁二揀一,是旦一個要Out,而矛頭直指冼博德。

面對車輪式炮轟,渣打按不著,終於以聲明回聲,但重點不是否認,而是原文最後一句:
No succession planning is taking place as a result of recent investor pressure。

簡單講,渣打未有成功Kill the story,反而直接證實,Yes,我係俾股東施壓!!

打強調,董事會對管理層堅信不移,變相將對立面,由僅限於股東及管理層之間,進一步擴大到整間公司及其投資者,擺明拉埋董事會落水。

金融時報筆下,麥定思熟財務,有經驗,但因為權鬥離職,冼博德僅為顧問出身,銀行經驗不多,而且太自我中心。

至於副行政總裁裡斯愛炫耀,而且過份進取、至於主席莊貝思,由頭到尾係Retail人,但他之前掌管多間零售品牌,正正是渣打大客戶及投資者。

誰可留底,誰人要炒,大致可以推斷。

由於報導太多內線材料,更一度以為撰寫報導記者,本身就是渣打人,很明顯,渣打連載負面報導,最大觸發點並非股東不滿,而是內鬥已屆臨界點,並且到達你死我亡式階段。

除非董事局有能力控制場面,拆局開盤,冼博德年內必然Say Bye!!

有人問,點解只係冼博德,而非裡斯,有關問題,正正屬於造成渣打當前問題的最大問題。

須知,渣打雖則英資大Bank,但美資風格,兼營運類似投行,地區主管、甚至CEO,功能往往只限Manage公司運作,及對外發言,但內部權力,卻由部門盈利定奪,裡斯上位,原因正正在於此。

由於不同部門,等同不同盈利製造單位,部門之間爭表現,鬥不和是正常不過。

本應,機構間間如是,但渣打衰兩範:
一,CEO太軟弱,據稱亦不善於搞投資者關係,內部亦認為未夠班;
二,董事會制衡能力極低。

同意的話,若淡馬鍚及安本不滿渣打,矛頭對象應該首推渣打整個董事會,既無監察能力,亦無「擺平」功能。

的確,正如淡馬鍚之前關心,一間國際大銀行,董事會近半成員屬於管理層,自己友管自己友,渣打基本上已經由下至上,由公司辦公室,鬥到董事會會議室!

十年黃金光景,實屬可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