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單打獨鬥 貿易商與養殖戶合力淘金 不只外銷 鰻魚大王開餐廳拚內銷

 
2014-10-06  TWM

 

曾享有「鰻魚王國」美名的台灣,因養殖量萎縮而盛名不再,但吳明韋、阮旭揚兩位中生代,結合養殖與貿易的實力,再度撐起台灣鰻魚業的半邊天,一年活鰻出口量高達三千噸;現在,他們更開鰻魚料亭,希望讓台灣人愛上鰻魚的美味!

撰文‧鄧 寧

一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讓台灣鰻魚外銷大王吳明韋驚覺,「只靠外銷日本是不行的!」由於IUCN在今年六月正式將鰻魚指定為瀕危物種,未來國際貿易恐怕將有所限制,吳明韋決定親自跳下來經營鰻魚餐廳,想藉此擴大國內鰻魚消費市場。

午夜零時,台北市林森北路上正常營業的餐廳都已拉下鐵門,吳明韋監督著新開幕的「浪漫鰻屋」店內清潔工作告一段落,不顧一天勞累,拿了鑰匙就發動轎車趕往桃園,在離機場約二十分鐘車程的工業道路旁,有他龐大鰻魚事業中重要的一環──活鰻出口包裝場。

活鰻出口第二代

北部魚市場都有他的貨

數量龐大的鰻魚,在池子裡無聲地快速游動,牠們前一晚就從雲林養殖場被運來桃園,「吊水」(加速水流迫使魚游動)數小時恢復活力後,包裝場的工人就依照鰻魚的大小、重量選別規格。

一般人肉眼根本分不出差異,但熟練的工人摸一下,就能將一尾五○○克、三三○克或二五○克的鰻魚分出等級,日本人最愛吃的就是一尾二五○克的鰻魚,業界術語是「4P」,一切兩半,正好是一份鰻魚飯的量。

「這一定要凌晨作業啦!選好以後把鰻魚冰昏,充氧裝袋再裝箱,五、六點送到機場,八點就坐飛機去日本了。」光是這天晚上,出貨鰻魚就有三.七噸,以一公斤八百元的產地價來算,價值近三百萬元,出口價還要加上包裝費、車資、空運費、檢驗費等,一公斤可達九百元;需求旺的時候,包裝場一周出貨三次以上,吳明韋一定會到場監督。

或許是因為凡事親力親為,今年才三十七歲的吳明韋,看起來已飽歷滄桑,國中畢業就出社會呷頭路,快遞業、屠宰業都待過,後來才回到父親的活鰻包裝場幫忙。在現場作業時他發現,有些鰻魚長得太大尾,已經不符合日本人要求的外銷規格,他就向盤商買下活鰻拿到北投、天母、士林一帶的菜市場叫賣,一尾只要一百元。

活鰻在現今的菜市場幾乎已經絕跡,但吳明韋自己的鰻魚事業就是從這裡起步。當時他才二十三歲,仗著年輕跑得勤快,他用一年的時間,就打下了新竹以北的鰻魚批發市場,至今講起來仍如數家珍:「從新竹南寮漁港到桃園魚市、三重魚市、中央魚市場、基隆魚市場,北部幾乎都是我放的鰻魚啦!做到我都長骨刺。」但台灣的鰻魚消費人口比起日本,畢竟是小巫見大巫,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蔡秋棠指出,台灣鰻魚養殖已有五十年歷史,最高峰曾同時有三千多戶從事鰻魚養殖,現在約有一千來戶;但鰻魚內銷僅約五%左右,其他九五%全部外銷到日本。

不甘心只做內銷批發的小生意,吳明韋希望能打入更大的外銷市場,但當時在市面上買賣鰻魚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江湖,吳明韋一介小卒要出頭成為大盤商兼貿易商,實在不容易,直到他遇見鰻魚養殖圈內赫赫有名的屏東林邊阮家之子阮旭揚,他們倆一位貿易起家,一位養殖起家,兩位台灣鰻魚業的中堅世代攜手合作,從鰻苗收購與培育、初鰻與成鰻養殖到活鰻出口外銷,逐漸發展成一條龍的生意模式,這才撐起半邊天。

養鰻世家之子

鰻魚堆中長大還留日

吳明韋的公司叫「永顧」,阮旭揚的公司叫「旭日昇」,兩人加起來就是全台灣最大的鰻苗收購商,當台灣捕撈量不足時,就向中國、日本收鰻苗;兩家公司共有七個養殖場,分布在屏東、雲林、嘉義,合計成鰻養殖量約有二百萬尾,目前是台灣第二大;若論外銷數量,位於桃園的包裝場一年可出口二千至三千噸鰻魚,已經是台灣第一大,市占率達到七成,稱兩人為新一代的鰻魚大王也不為過。

阮家在四十餘年前就投入鰻魚養殖事業,一家都靠養鰻為生,在屏東有三、四甲地當養殖場,光在今年就養了七、八百萬條初鰻,大部分賣給其他養殖業者。「鰻魚業的景氣循環五到六年一次,每次都會淘汰一批人,能留下來的都是信用好的業者,不只台灣,中國、日本也都是這樣。」從小在鰻魚池邊「摸魚」長大的阮旭揚說。

光是看鰻魚的外皮顏色深淺,阮旭揚就能判斷這批鰻是在屏東、雲林還是嘉義養殖;大學時他更直接赴日到東京國際大學讀經營管理,「語言要通、要懂日本人的文化,才能跟他們做生意嘛!」因為深諳養殖要領,懂鰻魚又懂日文,阮、吳兩人在十年前經生意往來認識後一拍即合,成為緊密的生意夥伴,「兩家合作,調節魚量才方便,規模越小越難做。」但這樣的合作模式卻是鰻魚業界裡的異數,老一輩的鰻商習慣殺得你死我活,地盤劃分清清楚楚,極少攜手合作,身為「老一輩」的蔡秋棠看著阮、吳兩人突圍殺出,也是十分讚許:「我們那代比較保守,不像新生代敢衝,之前鰻苗量太少、太貴,保守的人不敢養,他們敢買敢養,自然就變成新生代最突出的業者。」台北的老字號鰻魚飯店「濱松屋」更已向吳明韋進貨長達十年,會計張小姐說:「阿韋做事阿莎力,鰻魚貨源也比別家穩定,品質又好,我們有八成都是用他的鰻魚。」甚至連價格較實惠的肥前屋,也因為這兩年鰻魚奇缺無比,而開始向吳明韋叫貨。

合開鰻魚料理店

聯合名店做大市場

兩人攜手鰻魚事業逾十年,數億元的身家都押在滑不溜丟的鰻魚上面,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皮書,卻有可能讓未來鰻魚國際貿易受限。

阮旭揚嘆道,台灣雖然是世界鰻魚的主要產地之一,但仰賴出口外銷的結果,就是價格完全任人宰制,價格好時利潤不錯,差的時候往往會賠得血本無歸,「日本、韓國都是百分之百內銷,價格相對穩定;中國約有三○%內銷,日本人不要還有國內需求支撐,結果同樣的鰻魚賣到日本,價錢就硬是能比台灣好!」長達十年,中國的鰻魚外銷價都比台灣高,一公斤能多賣二百日圓,形成「內銷能力越好,外銷價格越高」,但對內銷比率僅有五%的台灣鰻商來說,就失去了對出口國日本的議價能力。

為了能讓鰻魚養殖戶更安心地投入產業,吳明韋和阮旭揚決定將「一條龍」延伸到鰻魚產業的最後一段,也就是直接開鰻魚料理店。

首店「浪漫鰻屋」於八月底開幕,還找來資深媒體人蔡玉真當行銷總監;蔡玉真獻策的第一招就是舉辦鰻魚祭,集合肥前屋、京都屋、濱松屋、劍持屋、大東屋等名店,一起將鰻魚消費市場做大,「擴大內需」支持本土產業,長遠目標希望能將內銷比率提升至三○%。

「我們要拿回鰻魚的主導權!」走出活鰻包裝場,天空已微微發亮,監督鰻魚送到機場後,吳明韋還要回台北準備開店,阮旭揚則從屏東北上會見日本客戶,兩人的鰻魚王國,還有得拚。

吳明韋

出生:1977年

現職:永顧國際董事長

經歷:快遞業、屠宰業

學歷:國中畢業

永顧資本額:2000萬元

阮旭揚

出生:1969年

現職:旭日昇貿易董事長

經歷:鰻魚養殖

學歷:東京國際大學經營學科旭日昇資本額:2000萬元

鰻魚大王的

創意煉金術

1. 兩強合作

聯手穩定貨源供應日本,穩坐鰻魚外銷7成市占率。

2.一條龍模式

從鰻苗收購、成鰻養殖到活鰻出口全包。

3.自開餐廳

今年開設鰻魚料理店,供應自家活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61

出口與內銷食品品質零差異 國家認監委牽頭“三同工程”

每個國家對於食品都有自己的標準,中國的出口企業為滿足發達國家的質量安全標準,通常在出口產品的設備、人才和管理上投入較大,而針對國內銷售的產品的投入則稍次,且甚至存在生產標準不同的情況。隨著近幾年,頻頻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費者便越發青睞進口食品。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中國啟動了“三同工程”。5月10日,國家認監委在北京舉辦出口食品企業內外銷“三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上線啟動儀式。目前,福建、山西、湖北、寧夏、廣西、山東等多個省市均已開始推行“三同”行動。12月1日舉行的“2016年中國食品發展大會”上,國家認監委副主任劉衛軍表示,大約有1150個產品已經獲得了三同的稱號。

標準“就高不就低”

“三同工程”即“同線同標同質”,從而使供應國內市場和供應國際市場的產品達到相同的質量水準。

“同線”,是指出口和內銷產品在同一生產鏈條,按照相同的生產體系生產;“同標”,是指出口企業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符合出口和進口國(地區)相關技術法規和標準,產品標準主要按進口國(地區)標準,如產品標準的具體指標出現我國高於或嚴於出口的,按我國國內標準執行,即標準“就高不就低”;“同質”,是指出口和內銷的產品實現相同的質量水平。

劉衛軍表示,三同工程是國務院現在所推動的一項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工程。“目前為止,三同工程主要在食品領域開展,由國家認監委牽頭,目前大致上有1150個產品已經獲得了三同的稱號。通過這項工程能夠提升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使產品向中高端方向發展,同樣也利於消費者,因為我們在國內就能買到跟出口一樣的食品。”

農產品源頭認證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副局長金發忠在會上表示,我國公眾食物消費結構特殊。中國公眾膳食結構90%以上是鮮活農產品,90%以上的加工食品原料是農產品,食物(農產品和食品)中90%以上的營養物質形成變化來源於種養環節和收貯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意義重大,事關公眾健康、執政能力、社會穩定。

“當前,市場對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規範性約束有限,同時農產品品質營養形成和質量安全問題誘因複雜特殊。相對於工業產品、加工食品而言,農產品在完全開放的環境中生長,質量安全受水土氣、立地條件、科技水平和生產經營者素質等多方面因子影響,質量安全控制的技術要求高,監管的覆蓋面和難度大。”金發忠表示。

金發忠表示,“十三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點是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處於“受控狀態”,堅持“兩手抓”、“產出來”的重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標準化、綠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依法嚴管、全程控制,推動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可追溯管理。

目前,關於標準化的推進首先是農獸藥殘留標準制修訂,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推進農產品認證和品牌培育;其次是強化執法監督,並做好監測評估預警與應急處置,以及科學研究與科普培訓。

據劉衛軍介紹,目前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有13000多家,同時建立了56個有機產品的示範市、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74

中國家具內銷強勁但出口七年首下降 越南印度成“勁敵”

人民幣匯率上升、生產成本增加、貿易摩擦加劇正在不斷削弱中國家具出口的競爭力。

2016年,我國的家具出口額同比下降9.38%,這是七年來首次下降。

多重因素疊加致出口受阻

3月16日-19日,第37屆國際名家具展覽會在東莞舉行,中國家具協會發布了2016年家具行業數據。

經過六年的持續增長後,我國家具出口額首次出現下降。在出口前十的國家和地區中,只有美國、中國香港和韓國有所增長,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中國家具協會秘書長屠祺認為,出口下降的原因在於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和生產成本的增加使得價格優勢減弱。“2014年以來,我國公路物流運輸費用節節升高,家具行業的物流成本提高了30%-50%。去年的木材價格也在持續上漲,海綿價格在9月份的漲幅甚至達到70%,這直接帶動了家具成品價格的普遍上調。”

不僅如此,屠祺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切割了部分中國的份額,“雖然很緩慢很小,但已開始顯現”。

美國Progressive出版集團主席、《今日家具》主編Kevin Castellani也對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中國現在強勁的對手是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越南出口到美國的家具越來越多,這是應該要重視的問題。”

中國家具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仍是我國家具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出口家具的34.06%銷往美國,同比2015年微增0.09%。

“盡管中國對美國家具出口增速下降,但絕對出口量還是很大的,據我們統計2016年這一數值為22億美元,這得益於美國自身的經濟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對於中國來說,出口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政府都在要求制造企業回本地生產,同時,中國家具價格和工藝的競爭力在下降。” Kevin Castellani說。

除了價格,外國消費者喜好的變化也影響著中國家具的出口,比如,德國人對定制家具的偏愛成為去年我國對德國的家具出口同比減少8.69%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國CPR咨詢公司總經理、MÖBELMARKT雜誌主編Helmut Merkel用沙發給記者舉例說明:材質、面料、尺寸、顏色、工藝全部由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向零售商提出要求,零售商反饋給制造商,然後制作,再從中國船運過來,最快也要一個月。而且諸如沙發這樣的軟體家具的定制只有大工廠才能做到,那麽綜合考慮時間和價格,本地企業或鄰國企業就更有優勢。

Helmut Merkel 認為,出口定制家具必須解決物流問題,才會有競爭力。

此外,貿易摩擦加劇也給出口帶來壓力。據中國家具協會統計,2016年,歐美國家對我國家具實施反傾銷案件5起、消費者警告案件134起、自願性召回案件22起,比2015年均有增加。

內銷主導地位不斷加強

與遭遇困難的出口不同,國內家具市場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中國家具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家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5561家,比2015年增加271家;主營業務收入8559.46億元,同比增長8.57%;利潤總額537.48億元,同比增長7.88%;固定資產投資額3067.62億元,同比增長6.4%;零售額2781億元,同比增長12.7%。

展會現場,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經銷商均表示,近幾年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帶動了家具市場的銷售,尤其是一線城市、東部沿海城市表現最為明顯,“生意還是很不錯”。

屠祺說,這幾年中國市場對家具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高端家具,因此有些出口企業主動轉回國內市場,希望憑借多年積累的給國外高端品牌生產的經驗打開內銷市場。

東莞市洋臣家具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出口企業,專給國外家具品牌代工,2009年開始嘗試內銷,並創立“A家家居”品牌,目前已擁有30大產品系列,2016年銷售額近30億。

該公司板木事業部總經理畢慧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公司內銷首次超過出口,同比增長了86%,外銷則小幅下降。“去年經濟下行壓力大,客戶為了消化庫存減少了訂單量,所以我們也受到影響。這兩年高端市場不好做,我們預計今年內銷繼續保持強勢增長,達到70%。”

據中國家具協會統計,我國規上企業家具產品內銷率從2011年的74.3%逐年遞增至2016年的78.94%。

屠祺表示,隨著存量房回歸“居住”功能、二手房占據市場主導,國內家具市場空間將進一步釋放。

主營業務收入連續三年增速放緩

盡管國內家具市場前景樂觀,但主營業務收入僅僅8.57%的增長,也使2016年成為繼2013年14.3%,2014年10.9%,2015年9.3%的增長後第三年增速放緩。

國內的家具制造商們同樣面臨著生產成本增加導致利潤率降低的問題。2016年家具行業規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為7267.27億元,比2015年增長580.95億元,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從2015年的84.81元增加到84.90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則從6.32%降至6.28%。

“原材料價格上漲是一方面,有些國家已經開始禁止原木出口,這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更大。”宇珂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唐金鐵對記者說,“還有人工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做家具這行,而隨著內地的發展原本一些老師傅又回老家了,好的工人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貴,一個打磨工人以前是六七千就可以請到,現在至少月薪要1萬。”

另外,新環保法出臺後,家具行業逐漸成為環保的重視基地。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轉移、停產的政策都對行業施加了壓力。

不過,石家莊雅夢居家俱有限公司華北區域經理範亞騰說,去年環保的執法力度增強讓許多不合規的小家具廠倒閉了,這對行業來說是好事。

東莞城市之窗家具有限公司去年花了500萬改造設備,其副董事長趙家堯也表示,這是在成本上“統一起跑線”,以免劣幣驅逐良幣。

市場倒逼企業重視原創設計

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接受采訪的多家家具企業都認為,原創設計將成為最核心的競爭力。

“其實是市場倒逼著企業重視原創設計,因為跟風、模仿越來越行不通。”趙家堯說。

設計師出身的唐金鐵對此深有體會,“設計的分量越來越重,並開始更多的表達文化,或者某種生活狀態,國內的消費者希望通過家具傳遞出他想要的家的感覺”。

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總經理方潤忠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是客觀存在的,重要的是企業自身必須更註重原創,不斷提高品牌的附加值。“為此我們也想了一些辦法去引導整個行業,比如在全行業設置‘金羿獎’就是倡導以設計驅動產業。”

壓縮成本方面制造商們也想了許多辦法,比如機器換人。杭州領尚美居家居有限公司主打實木家具,該公司副總經理孫臻告訴記者,實木家具對精度的要求很高,用機器生產可以在提高精密度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成本。

城市之窗家具公司則更進一步,已經研制出能夠定制家具的數控設備。工人只需把生產要求按規定輸入定制軟件,隨後這款軟件會自動生成技術文件並傳到生產線上,而這些數碼指令會操作數控機床進行自動生產。

“我們還通過集團采購壓縮供應鏈的成本,通過工藝技術的改進來減少材料的消耗。”趙家堯說。

洋臣家具公司則直接把廠開到了越南。“因為越南水曲柳的價格是國內的1/3,勞動力豐富且廉價。”畢慧份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39

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家電將轉向拓展內銷空間

美國欲掀貿易戰大幕,將給中國家電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4月9日,奧維雲網(AVC)董事長文建平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認為,要從全球格局的演變趨勢來看。美國的用心顯然不在稅收本身,而是希望通過稅收手段達到打擊中國的目的,所以此事對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行業一定會有影響,但現在還不到下結論的時候。

他同時提醒說,當前局勢有三點值得中國家電業註意:一是美國鼓動歐洲和日本等價值共同體聯合制約和抵制中國;二是進一步擴大打擊面,把限制家電出口作為重要的制裁對象;三是盲目樂觀,不及時做應對。

奧維雲網(AVC)副總裁郭梅德表示,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已經從過去的代工制造轉型升級為研發、企劃、制造和銷售一體化模式,這次美國對華在家電層面的加稅措施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首先,對於空調、廚電、小家電、健康電器等產品影響不大,目前內需仍有大量空間,這類屬於服務型產品,出口至美國的占比較低;其次,對於白電來講,內銷面臨量減價升的消費升級趨勢,外銷是部分企業的通路,部分以出口為主的企業會受到一些影響。

奧維雲網(AVC)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口海外的電視及半成品電視達到1.02億臺,其中2316萬臺出口到美國本土,417萬臺出口到墨西哥。從4月4日發布的美國擬提高中國出口商品關稅的建議清單來看,電視品類涉及到電視部件和部分帶DVD整機。而中國電視部件或組件2017年出口到美國的數量僅為20余萬臺,因此此次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若後續美國繼續施壓,考慮到美國名義上的本土品牌Vizio、RCA等均在中國生產,受到傷害最大的將首先是美國品牌,韓國品牌則成受益方,並不符合特朗普的“保護主義”。

小家電方面,奧維雲網(AVC)家電大數據事業部研究經理李婷介紹,美國對小家電存在較強的依存度,且小家電產品易安裝、易運輸的特性,決定其出口數量和品類比重要高於大家電,且美國是中國小家電類產品的出口大國,以2017年數據為例,2017年上半年電烤箱產品按出口金額排名第一的國家便是美國,中美如果在家電方面進行全面貿易戰的話,中國家電業受影響比較大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小家電領域,如微波爐、電烘烤器具等占比較大的產品。此外,美國消費者對面包、餅幹、果汁等的西式飯點需求量大,且制作需要烤箱、榨汁機、料理機、破壁機等小家電,這些小家電勢必影響到美國市場供需關系。

除此之外,隨著國內對空氣質量的重視和改善,2018年空氣凈化器企業庫存壓力本身就較大,終端壓力主要來自於國內市場需求的減弱,終端價格戰是必然導向,品牌企業對上遊訂單也將減少,所以在這一輪中美貿易戰中,部分空氣凈化器產業上遊的小廠商將面臨國內、國外的雙重壓力,而原本對下遊品牌商來說,外銷壓力要遠遠小於內銷。

其他未列入品類中,如吸塵器產品,美國是中國吸塵器出口的第一大國,2017年對美出口量已超出口總量的三成。但4月4日公布的提高關稅商品建議清單中只涉及到了部分電動機零部件,對吸塵器出口規模影響甚微,但如果貿易戰持續,吸塵器上遊鏈企業將轉內銷,吸塵器市場均價面臨下滑,勢必帶來國內市場激烈的競爭。此次美國“貿易保護主義”也督促了國內吸塵器企業不斷進行產品結構升級、技術突破等,以此來提高行業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51

華孚時尚營收凈利雙增四成,內銷比例提升規避貿易戰風險

本土色紡行業龍頭華孚時尚(002042.SZ)4月26日發布2017財年業績報告,該公司2017年度營收125.97億元,同比增長42.54%;凈利潤6.77億元,同比增長41.37%。

華孚時尚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

財報中解釋,業績增長主要原因系2017年產能投放、集聚營運,優化結構,帶來了營收和利潤增加;前後端網鏈業務全面啟動,前端網鏈營收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加快新疆投資,各項優惠政策穩定持續落實。報告期內,公司加速推進了新疆和越南的產能布局,全年新增產能32萬錠,達到180萬錠,產能的逐步釋放將帶來營收、利潤的持續增長。

據了解,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色紡紗供應商和制造商,也是國內A股首家色紡行業上市企業。其中,出口業務營收31.96億,占總營收比重25.37%。

4月4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對我國出口美國的1333項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關稅,我國同時宣布將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項106類商品加征25%關稅,其中紡織品方面對原產美國的編碼為5201000未梳的棉花加征25%關稅。華孚時尚在其年報中提示了可能面臨的風險:“全球貿易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不排除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

美國海關統計的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美國從全球進口紡織品服裝1084.3億美元,同比增長0.9%,其中自中國進口394.2億美元,約占美國紡織服裝進口總額的36%。可以看出,中國對美紡織服裝出口的總體份額較高。

不過,國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早已將市場的開拓轉向內銷,以兩大色紡巨頭華孚時尚與百隆東方(601339.SH)為例,華孚時尚的內銷比例就從2016年的63.01%提升至2017年的73.27%。同時該企業還在加速推進新疆和越南的產能布局。根據其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其全年新增產能32萬錠,達到了180萬錠。百隆東方則是在其最新財報中表示,將繼續加大內銷市場開發力度,努力擴大下遊各新興細分市場的銷售量。

實際上,色紡紗在全球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目前形成了華孚時尚和百隆東方雙寡頭的局面,兩者占據中國超70%的市場份額。其中,華孚時尚占據了超40%以上的市場份額。

而兩家企業所主營的色紡紗是相對於傳統的工藝和色織布工藝來說的應用於高端面料的一種紡紗工藝,更環保,時尚和有科技含量,應用領域廣闊,但只占到了棉紡織業的6%左右,後期隨著環保的加強以及消費升級的需求,市場空間或進一步擴大。

天風證券研究員郭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華孚色紡在2017年更名“華孚時尚”體現了它向全產業鏈覆蓋轉型以及打造一站式時尚運營商的決心。當前華孚前端網鏈業務整合新疆棉花資源,推動總營收快速增長,2014-2016年保持94.71%複合增長率,近期華孚開始布局後端網鏈業務。

孫偉挺在不久前的華孚25周年慶祝活動中指出,面對消費個性化隨意化,需求的碎片化,協同分享的難點與訂單小、交期短、庫存險的痛點,未來的希望在數字柔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45

出口转内销 涨声中外贸企业艰难探路

1 : GS(14)@2011-01-23 15:33:22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19/2196815.shtml
  每经记者 郑佩珊 发自上海
  历经了2010年的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多重考验的“中国制造”正在逐渐失去其低价竞争的优势。
  在外贸企业利润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下,“中国制造”正在尝试另一条出路———出口转内销,两条腿走路。这是1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环球产品采购交易会”上获得的信息。然而,在记者的采访中,部分企业也表示,内销之路并不好走。
外贸利润在缩水
  “外贸企业的利润一年不如一年,”上海卡拉优尼服饰有限公司业务经理贺春柳感叹道,“然而我们必须要接单来保证工厂的运营以及生产规模,这样才能养活工厂的工人。”2010年以来,原材料成本上涨及汇率变动,令得外贸利润变得越来越薄。
  根据环球资源的调查显示,2010年8月,环球资源供应商中有33%认为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于其挑战最大,其次分别是价格竞争、劳动力短缺、买家不愿意接受涨价、人民币升值,以及贸易保护。
  “2010年下半年,我们开始放弃接单,那时候做外贸服装,就是给加工厂做嫁衣。”在做不如不做的压力下,贺春柳告诉记者。
  来自青岛益佳针棉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的针棉八部经理徐敏霞也告诉记者,“去年配布已经同比上涨了40%~50%,而人力成本涨幅在20%左右。”在企业利润不断被缩减的时候,青岛的益佳针棉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了节省费用,这次的产品展出也只来了徐敏霞一个人。
  同样,贺春柳透露,为了减少成本,他们上海工厂的生产线如今已经只剩下2条,“2011年可能只会保留一条,应付一些小单用。”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部分企业已开始将工厂内迁。“我们在安徽有4个工厂,30多条生产线。”徐敏霞指出,做外贸的时候不得不选择一些内地的工厂,“并不是说内地工厂会比沿海工厂的成本便宜多少,而是沿海的工厂即使是高价也没有时间来接我们的单。”
  然而今年开始,徐敏霞又开始头疼了,“1月1日开始,出口产品要求验货。这个对我们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本来出货周期就非常紧张,如果再要验货,直接的后果就是延误船期。”另外,验货直接带来的问题是,成本的增加。宁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童装老板告诉记者,“一单货无论500件或者5000件,现在的验货价格在上千元。而摊到每一件产品上,我们的利润又被稀释。”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指出,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至少在 “十二五”期间,外需将很难再现前些年那样显著的扩张。“我们认为,中国纺织出口‘高增长,低成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低增长,高成本’时代,同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也将越来越多地面临增长‘天花板’,出口放缓将成为常态。”
内销的艰难尝试
  出口放缓及利润的挤压,已经让部分外贸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
  根据环球资源介绍,此次交易会上来自国内的买家就包括好孩子、上海乐巢家居、美特斯邦威、上海雅多服饰及凡客诚品等。
  然而,与2010年相比,这一次同样是由环球资源举办的环球产品采购交易会,来了解产品的买家明显少了很多。
  “展位的空调有些冷,”贺春柳站着打了个哆嗦,“去年第一天开始我们就非常忙碌。可是今天一早上来询问的不多,有希望发展成客户的仅有泰国的一家公司。”
  之所以产生这样大的落差,因为这一次的交易会是以中国内需市场为主。“市场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环球资源副首席执行官区乃光表示。
  然而这些外贸企业要开始转型内销,还有多少路要走?
  来自深圳的魅动E族销售经理郭珍兰告诉记者,“客户中做内销的也不少,但是内销客户定的量很小,所以我们不得不提高单价。”贺春柳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的公司从2008年就开始尝试内销,甚至推出了一个新的品牌。“但是我们的主营业务仍旧是外贸。”
  宁波市鄞州凯欣羊毛衫厂负责人徐高峰道出了其中缘由,做内销并不容易。首先便是与外贸完全不同的付款方式,“做内销对于付款要求基本是3:6:1,或者是3:5:2,即在交付了30%的订金以后,每一次提货就结算清货款,最后的10%或者20%的货款可以在45天以内付清。”徐高峰指出。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做内销时最希望的就是能及时结款,这样才有资金去购买下一批货源的原材料。“现在上游的纱厂白坯也在每吨4万元,染色的纱线要到每吨6万元。”成本的提升压力非常大,对于资金的流动要求就更高。
  徐高峰告诉记者,前不久,他们便遇到了内销付款方式带来的风险。“我们最近有个客户定了30万元的货,付了30%的订金以后,拿了部分货却资金链断裂,我们只好把这部分库存压着,但是资金流不回来,我们也没办法再接大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97

供港蔬菜內銷之謎

1 : GS(14)@2011-04-10 22:54:33

http://www.nbweekly.com/news/china/201104/14006.aspx
內地消費者對供港蔬菜的信任,源於一套從田間到餐桌的嚴厲監管體系,生產者一旦違規就會面臨來自監管方的懲罰,甚至被列入黑名單。

廣州某超市裡銷售的供港蔬菜吸引了眾多顧客
南都週刊記者_曾向榮 實習生_曾明瑞 廣州、香港報導
身份之謎
每隔一週,白領Catherine要去位於廣州中華廣場的taste超市“掃貨”。
在這家總部位於香港的高端食品超市,能買到供港蔬菜,異常關注餐桌安全的Catherine,於是成了這裡的常客。
taste超市設立了一塊專區,“供港蔬菜”的紅色標誌格外醒目,番茄、西蘭花、青椒、生菜等等,種類齊全。供港蔬菜品種大概有80個,供港蔬菜的銷量約佔taste蔬菜總銷量的一半。
與普通蔬菜相比,供港蔬菜的價格會高一些,比如一斤生菜4.98元,一斤四季豆12.8元,一斤椰菜也要花上2.98元,一個西蘭花要3.5元。相比之下,在廣州普通的農貿市場,生菜1.2元/斤,四季豆4元/斤,椰菜0.4元/斤,西蘭花2.4元/斤。(廣州江南果菜市場3月29日數據)
雖然價格不菲,但Catherine有自己的一套算法,她告訴記者,與那些標註了“有機”、“綠色”的蔬菜相比,供港蔬菜的價格還是便宜不少。以蒜芯為例,每斤有機蒜芯超過29元,而供港蔬菜的蒜芯,每斤價格還不到它的一半,在12元左右。
在Catherine看來,供港蔬菜是餐桌安全的代名詞,沒有受到污染,農藥殘留不超標,而且口感也有保證。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南都週刊記者請教了國家現代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日遠,他曾把多種品牌供港蔬菜,引薦到廣州的幾家超市。
據其介紹,從國家認證的角度看,蔬菜主要分三大類: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有機蔬菜。供港蔬菜是特指供給香港的蔬菜,在現有的認證體系中,並沒有這一稱呼。
“供港蔬菜其實是無公害蔬菜的一種,它只是在監管上比較嚴厲。我們的一些無公害蔬菜雖然貼了無公害的標籤,但如果監管不到位的話,實際上可能達不到無公害的標準。而供港蔬菜整套系統監管得比較好,保證了它是真正的無公害蔬菜。”陳日遠分析道。
至於價格低於綠色蔬菜的原因,taste超市所屬的百佳中國區總部公關部解釋說,由於百佳認證的農場在內地,香港售賣的供港蔬菜要經過運輸、出口等環節,因此內地的零售價要低於香港。從標誌看出,這些蔬菜的產地除了廣東,還有昆明、浙江和山東等地。
類似的供港蔬菜在內地市場還不多見,那些供港蔬菜企業在供港之餘,或者計劃在內地打造品牌的,才會在內地市場少量供應此類蔬菜。
在東莞石碣鎮沙腰村的一家蔬菜種植基地,記者見到了梁亞松,他是東莞全農蔬果種植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熟諳蔬菜市場。
梁亞松認為:“通過這麼多年供給香港,供港蔬菜已經成為一個標準。從種植、分揀到加工整個流程,這個標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首先是安全的,另外又有良好的口味,因此很容易得到消費者的好感。”
安全第一
像Catherine這樣的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安全性,具體就是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方面。
當前,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採用的農殘標準,是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釐定的最高殘餘限量。如果超出最高殘餘限量,則意味著在施用農藥方面有不足之處或食物已受污染。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建立,其轄下的農藥殘留法典委員會負責釐定農藥的最高殘餘限量,當前其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有3300多項,並且不時修訂和公佈有關限量。而中國內地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僅807項,相比之下,當下香港採用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嚴格得多。
百佳中國區總部公關部也表示,taste超市銷售的內銷供港蔬菜,在農殘方面符合香港標準。所售供港蔬菜來源於百佳認證農場,香港店舖和在廣州taste超市所售供港蔬菜沒有區別,質監專員會定期去農場進行監督管理、指導農場蔬菜種植,包括農藥的使用監管。
對此,香港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發言人向南都週刊記者證實,“所有從內地進口的蔬菜,均須來自供港註冊菜場及生產加工企業,並附有《供港澳蔬菜出貨清單》及在運輸或銷售包裝上有適當的標籤,以便溯源。”
這意味著所有的供港蔬菜都需要有“出生證”,必須出自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香港方面認可的供港蔬菜備案基地。
供港蔬菜基地備案制度建立之前,供港蔬菜出現的違規收購、瞞報、夾帶等報導常見諸報端。針對上述監管難題,從2007年10月開始,國家質檢總局對所有供港蔬菜種植基地實行檢驗檢疫備案制度,供港蔬菜的運輸包裝必須加施標誌,以便能夠追溯,一套從源頭就開始控制生產質量的監管模式初現雛形。
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供港蔬菜和內地販賣的蔬菜由不同的檢疫局負責檢疫,檢驗標準也不一樣,比如赴港蔬菜重金屬含量要求是0.01,內銷的蔬菜重金屬含量卻是0.02。
廣州一家供港蔬菜種植企業的管理人員表示,“土壤中有沒有重金屬等指標,在備案時就已經做過檢查,平時檢疫部門還會上門來抽檢有沒有使用違規的農藥。其實,我們自己也清楚,種出來的菜要銷往香港,所以就必須按照對方的要求做,這已成為我們的共識了。”
從土壤到水源,到整個生產環節的把關,農藥的使用,這些備案基地都有一套完整的監管系統。每個備案基地都有相對應的信息,包括名稱、地址,以及種植品種、面積等。這些備案基地種植出來的蔬菜才有資格出口到香港。
“如果你的種植基地登記的是西蘭花,那麼你只能出口西蘭花,換成別的蔬菜就違規了。”陳日遠解釋說。
在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轄下的食物安全中心負責監管所有食物的安全。從種植基地的生產活動至入口、批發和零售各個層面,食物安全中心都要負責控制、監測和預防食物危害,他們會定期到訪內地供港蔬菜種植基地,檢查其生產流程是否符合供港食物的檢驗衛生要求。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從批發及零售層面抽取蔬菜樣本送往政府化驗,進行農藥殘留測試,以及重金屬測試。
陸運的內地供港蔬菜,必須經文錦渡口岸進口,2009年數據顯示,每天這裡有1600噸蔬菜等待運往香港,約佔香港市場的90%。港方的衛生督察將檢查載運蔬菜貨車的封識,查核有關文件是否貨證相符及檢驗食物,並在有需要時抽取樣本進行農藥殘餘檢測。如果發現貨證不符或懷疑食物來源有問題,衛生督察會扣檢該批次的蔬菜,待檢測結果滿意才放行。同時,中心將通報內地相關部門進行跟進,並把有關生產加工企業和載運蔬菜貨車的號碼列入黑名單,以便下次進口時進行扣檢。
在嚴厲的監管高壓線前,違規的後果就是被除名,代價太大,生產者自然不敢鋌而走險。“這一監管體系的運轉,對於生產者來說是一種威懾,如果生產者違規,他們就會面臨來自監管方的懲罰,甚至被列入黑名單,停止其市場准入資格,這樣他的產品就不能出口供港。”陳日遠說,“從源頭進行控制,對流通環節和加工環節都監管起來,再加上不定期的抽檢和檢查,這樣讓生產者形成了自律意識,最終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口感問題
供港蔬菜的另一大吸引力在於良好的口感。即便是與一些“綠色”蔬菜相比,供港蔬菜也頗具競爭力。Catherine在一家超市購買過某品牌的綠色生菜,每斤要價7.5元,比供港生菜貴了兩元多。吃後發現,這種綠色生菜沒有供港生菜的那股甜味。Catherine感覺上當,但只能用腳投票,從此不敢再買這類“綠色蔬菜”了。
對此,梁亞松介紹,就無公害蔬菜而言,不一定味道好,無公害解決了蔬菜的污染問題,但沒法解決口感問題。口感取決於種植的區域。“比如在寧夏,晝夜溫差比較大,種出來的蔬菜就會比較甜,這往往需要一些天然的條件。”
從技術上看,施肥時氮、磷、鉀合理搭配,有機肥和無機肥結合得當,這有助於改善蔬菜的口感,但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氣候,晝夜溫差大,種出來的蔬菜品質自然就好得多。
於是,在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的寧夏、雲南、海南等地,留下了更多供港蔬菜商的足跡。
出口轉內銷
種植企業把供港蔬菜銷售到內地市場,就跟出口企業的工業產品轉內銷一樣,政策層面並沒有限定,是企業的自主行為。
目前這種現象正在成為一股趨勢。不只是廣州,據媒體報導,深圳、佛山、武漢等地都能買到供港蔬菜,但對港輸送仍然是主流。
“我們公司外銷達到90%,佔絕對多數,這個比例目前是很難改變的,希望將來內地市場會越來越好。”梁亞松所在的東莞全農蔬果種植有限公司,兩年前開始做蔬菜內銷,並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內銷比例只佔到10%左右。
在注重發展工業的廣東東莞,沙腰村是一個特例,這裡成片的土地都是供港蔬菜基地,而來自全國的客戶都會來到梁亞松的示範基地,或者購買農產品,或者觀摩獲取經驗。
梁亞松估計,供港蔬菜商的內銷市場需要逐步擴大。隨著香港市場的逐漸飽和,企業要發展壯大,自然得依賴內地市場。
“做內銷市場,關鍵是渠道。”渠道主要有農貿市場、超市、自營專賣店,兩年下來,梁亞松發現,做得最好的是超市,其次是自營的專賣店,“賣菜的渠道難建就在於,蔬菜這個東西稍微特別一點,似乎不能跟普通蔬菜在同一個渠道出現,因為傳統的思維、消費習慣和消費意識很難去改變。”
“商家利用了消費者認為‘供港的東西都是好的’這樣的心理來進行銷售,而消費者也認為這樣的蔬菜是比內地的安全,那麼它的品牌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陳日遠分析說。
於是,在食品安全備受關注的今天,供港蔬菜應運而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883

呢隻正統童產品內銷零售概念股

1 : GS(14)@2011-12-14 23:35:18

http://doc.twse.com.tw/pdf/201108_2924_B07_20111214_233329.pdf

台灣上櫃的東凌
2 : GS(14)@2011-12-14 23:35:52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8726[/realbl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04

美名牌港設店拓內銷 商標遭內地搶註

1 : GS(14)@2012-06-25 23:40:3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625/News/eb_eba1.htm


據讀者報料及本報從主管全中國商標註冊工作的國家工商管理局總局商標局網上紀錄獲悉,包括化妝品、香水、洗護用品、眼鏡、家電、珠寶首飾、手表、旅行包、手提包、錢包、脇上用品、家具等商品種類,早已有一間名為百優集團有限公司在2009年用「Tommy Bahama」字樣註冊了商標,其中有部分商品如與手表、錢包等,與美國Tommy Bahama銷售的產品種類重疊,換句話說,Tommy Bahama將不可以在內地發售這些產品,否則屬侵權。
6年前曾敗訴 商標申請結果未明
網上紀錄顯示,Tommy Bahama曾經就此向商標局提出異議但被駁回,於是採用折衷辦法,除「Tommy Bahama」字樣外再加上圖案Logo去申請商標,但網上紀錄未有透露是否已批准這些文字加圖案的商標申請。
原來,今次已不是Tommy Bahama首次在內地遇到商標被搶註。早於1997年,Tommy Bahama分別向商標局註冊啤酒類及餐飲類的「Tommy Bahama」商標,但沒有就其主要的服裝產品作申請。直到2001年,一間名叫杭州泰利針織製品有限公司搶註了服裝、鞋、帽等商品的「Tommy Bahama」商標後,Tommy Bahama才提出異議,但經過法律訴訟後,2006年Tommy Bahama敗訴,2011年,該商標紀錄顯示,泰利針織公司已將其轉讓予Tommy Bahama,有指轉讓費為79萬元(人民幣.下同),但確實金額未能證實。
2 : GS(14)@2012-06-25 23:45:2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625/News/eb_eba2.htm
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內地律師韓中節便指出,內地注重商標註冊保護,而香港或外國則強調使用保護,兩地法規差異就會造成問題,以榮華為例,香港法律是「先使用商標即可獲保護」,但內地卻是先註冊商標者擁有權利,因此榮華未有及早在內地註冊商標,結果陷入法律糾紛。

正由於內地商標註冊「先到先得」,所以近年來,搶註品牌商標竟成為另類生財之道,因為註冊一個商標才2000元(人民幣.下同),一旦手持商標「奇貨可居」,便可開高價轉讓費牟利。

像年初於美國NBA掀起熱潮的美籍華人林書豪,其名字「林書豪」內地商標原來已被一間服裝玩具公司註冊,該公司負責人更表示,出讓價估計不會低於500萬元。

現時不少港商都強調拓內銷,香港貿發局中國商務顧問譚思洛便指出,一旦有商標糾紛,可向內地工商局作行政投訴或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前者處理時間快,但無權決定民事賠償;後者需時,但可申請索償。

當然,最理想的辦法是防止自家品牌被搶註,好像Facebook早於2006年開始便在內地陸續註冊商標逾68個,除了「Facebook」、「THEFacebook」等英文商標,就連「臉書」、「面書」、「飛書博」等中文意譯也註冊,大大減少了日後出現商標糾紛的可能性。
3 : hh0610(1603)@2012-06-26 00:43:41

割肉渣嘛. 鬼佬唔係最鍾意玩呢D咩?
4 : GS(14)@2012-06-26 01:00:44

3樓提及
割肉渣嘛. 鬼佬唔係最鍾意玩呢D咩?


唔知點玩?
5 : hh0610(1603)@2012-06-26 01:07:47

各式各樣, 有D國家要你經渠道, 有D要你經WALWAMT, 有D要拎認証.

在我看來, 不同的貿易壁壘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9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