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石油價格戰?你先需要了解沙特是怎樣定價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57

blog_oil_saudi_arabia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定價公式成為了原油市場的焦點。周一,沙特官方決定自12月起下調對美國的官方銷售價格(OSP),這一消息引發了市場對原油的拋售。市場人士表示,沙特開始爭奪原油市場份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上月發生了同樣的事。上月,沙特下調了對亞洲客戶的原油價格。亞洲是沙特原油的最大買家。這引發了針對價格戰的討論,並導致油價疲軟。

那究竟什麽是官方銷售價格?為什麽市場開始對它如此關註?

沙特阿拉伯通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國有公司)出售原油。其大部分石油以年度合同形式銷售,參考區域定價基準(亞洲迪拜/阿曼平均價格、美國含硫原油指數(ASCI)、歐洲布倫特原油加權平均價格)定價。

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每月決定各種等級原油之間的差價。

超輕質原油(高級產品)價格往往較高,而重質原油的價格較低。

每月初,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的營銷部門會通知合約持有者當月各級別原油之間的差價是多少,以及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對基準價格進行的調整是多少。

各級別原油之間的差價由石油產品的最終價格來倒推計算。這樣可以確保原油被以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價格銷售給煉油商。這種被稱為“Netback”的定價策略將石油公司的收入與成品油市場的價格綁定。

根據計算,今年12月,阿拉伯輕質油售價為ASCI價格上浮1.6美元,較上月減少45美分。阿拉伯重質油則為ASCI價格下浮2.20美元,同樣較上月下跌45美分。

阿拉伯輕質油在今年夏天錄得有史以來最高溢價,而阿拉伯重質油同時錄得最窄折扣。

顯然,這些差異影響了市場對沙特原油的需求。8月,沙特原油銷量下降33.7萬桶,至每天89.4萬桶,為2009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為了扭轉一些損失,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削減了溢價,使其石油更具吸引力。盡管這間接的加大了美國頁巖氣生產商的競爭壓力,但離價格戰還很遙遠。

但為什麽市場對此的解釋如此不同?這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對官方銷售價格的了解。

官方銷售價格是一個非常技術化和商業化的調整機制,這讓投資者誤解了沙特的石油政策。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Longson表示,

我們發現市場顯然對官方銷售價格缺乏理解。

但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比如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許多投資者押註油價下跌,因為他們認為石油需求增長疲軟,而供應正在不斷增加。這些投資者會抓住任何數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41

關於存款保險:你需要了解這些內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65

媒體報道稱,醞釀21年的存款保險制度將於本周日(30日)下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存款保險制度究竟如何解讀?興業證券的報道做了非常精彩的描述,非常值得一讀。華爾街見聞以問答和總結的形式為你整理如下(陰影部分為興業分析):

什麽是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是銀行或其他吸收存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向存款保險機構繳納保險費,存款保險機構承諾在其遇到財務危機或者面臨破產時,向其提供流動性資助或者代為清償的一種制度安排。

我國現狀是什麽?

我國目前采取的是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即以國家和政府的信用為銀行存款為擔保。歷史上,大型國有銀行改制時的壞賬剝離即動用的財政資金和央行再貸款;1998 年關閉海南發展銀行時,對於自然人的存款采取全額兌付的解決方案;而我國絕大多數銀行都是國有銀行,由財政部或者地方政府所控制。因此存款人心理上,個人存款是全額擔保的。但是這一擔保並沒有通過法律明確表示,而是一種隱性的契約,缺乏依據。在出現銀行危機時,公眾對於這一隱性擔保往往缺乏信心,除了引發擠兌現象外,對於社會穩定還構成威脅。從這個角度講,將隱性存款保險制度轉為顯性存款保險制度是必然。

所有銀行都會加入存款保險嗎?

強制型存款保險制度是主流,必須包括該國主要的存款保險機構,從而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至於農村信用社,也遠非此前的農信社,無論是風險控制能力還是盈利水平,已經有較大的進步。同時作為以農民為主要儲戶的存款機構,將其納入到存款保險制度,才能發揮該制度對於中小儲戶的保護。 

哪些存款將被納入保障範圍?

我們認為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將把企業、個人的本幣存款、外幣存款納入到存款保險範圍,至於同業存款、財政存款以及非存款類資產(理財、債券等)則很可能排除到保障範圍之外

存款保險最高保多少?

從存款保險限額與人均 GDP、人均存款的比例來看,我國 2012 年人均 GDP 約為 3.84 萬,如果以10倍計算,則對應保險限額為 38萬左右;人均存款約為 6.78萬,根據8倍計算,則對應保險限額約為54萬左右。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如果存款保險制度近期推出,存款保險限額定在 50 萬左右的可能性較大

以下是興業對我國存款結構的分析:

201410051142

保費怎麽收?

1、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決定了未來銀行業出現小規模破產的可能性加大,因此我國適宜采取事前融資的方式。
 
2、保費征收基礎通常分為被保險存款和總存款兩種主要方式。我們認為我國選擇總存款作為征收基礎可能性更大,除了計算方便,信息容易獲取外,還可以擴大保費征收基礎。 
 
3、對於保費征收制度,我國不適宜采取單一保費制度,而是在初期建立基於機構類型的較為簡單的風險保費制度。待條件成熟後,逐步過渡到基於風險評級的差別費率。 

4、我們認為我國存款保險基金的儲備水平保持在 1-1.5%是合理的,預計 10 年左右的時間能夠籌集大部分資金,對應每年的平均保費費率約為0.1%左右。 以 2012年末存款計算,大約對應2012年凈利潤的 5.36%,這對銀行業的實際負擔較大。因此我們判斷在存款保險制度初期,更重要的是把制度建立起來,實際征收的保險費率可能要低於0.1%。

存款保險制度對銀行業的沖擊有多大? 

1、 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初期,限額以上的儲蓄存款可能受到溫和的沖擊,但存款人最終還是傾向於從交易便利、服務質量等角度選擇銀行。從長遠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存款人對於安全性的考慮將會放到首位,對於企業存款和限額以上儲蓄賬戶將傾向於安全穩健的大中型銀行。 

2、 根據我們的測算,如果存款保險制度2014年推出,那麽保費繳納影響上市銀行 2014 年的凈利潤3%左右;其中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受到的影響最小,在 3%以內;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受到的影響最大,均超過 4%,其中華夏銀行高達 4.46%;當局可以通過下調營業稅率至 3%,將影響完全對沖掉。 

3、 存款保險制度能夠為利率市場化保駕護航,充作銀行危機的緩沖器。 

4、 未來銀行破產將會出現,希望區域和規模較快擴張的中型銀行將因此受益。它們通過收購問題銀行,得到迅速壯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21

The Future Is Now:如何了解並布局工業4.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72

“工業4.0消滅淘寶只需十年。”就在阿里巴巴剛剛創造了互聯網企業IPO神話之後,這話顯得十分誇張,但是近日又在網絡上流傳甚廣。

 

那麽到底什麽是工業4.0?

簡單的說“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隨著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高度融合,網絡、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軟件與自動化技術的深度交織產生新的價值模型,在制造領域,這種資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關聯的“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德國人稱其為“工業4.0”。

工業4.0概念首先由德國提出。2013年4月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首次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於2013 年12 月發布“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2014 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主題“融合的工業——下一步”很好地契合了德國自2013 年以來力推的創新概念“工業4.0”。

東方證券對工業4.0的定義是:在現代智能機器人、傳感器、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實現突破的條件下,通過工業互聯網將供應鏈、生產過程和倉儲物流智能連接,從而實現智能生產的“四化”:供應和倉儲成本較小化,生產過程全自動化,需求相應速度較大化和產品個性化。

工業4.0的終極目的是使制造業脫離勞動力稟賦的桎梏,將全流程成本降到較低,從而實現制造業競爭力的較大化。在4.0 時代,不僅制造環節的人工將得到節省(機器人為主體的自動化生產連線),前端供應鏈管理、生產計劃(互聯網接入,實施管理訂單)、後端倉儲物流管理(WMS+自動化立體倉庫)都將實現實現無人化,以及較低的渠道庫存和物流成本。

 

工業4.0的特點是什麽?

回顧前三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應用機械、電氣和信息技術等越來越先進的工具逐步將人力從生產中解放,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過程。而對於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4.0,一項更為偉大的工具 – 互聯網將深度參與到生產過程中去,從而將制造業對勞動力的依賴和生產成本的優化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1)工業革命1.0:18 世紀末期始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 世紀中葉結束。這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是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了以工業以及機械制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

2)工業革命 2.0:第二次工業領域大變革發生在20 世紀初期,形成生產線生產的階段。通過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的新模式。

3)工業革命3.0:20 世紀70 年代以後,隨著電子工程和信息技術充實到工業過程之中,實現了生產的優化和自動化。自此,機械能夠逐步替代人類作業。

工業1-4

中金公司認為,與現行的大規模、批量化生產相對應,工業4.0 將確保多批次,小產量狀態下產業的獲利能力,確保工藝流程的靈活性和資源利用率。這種生產模式成功後,能夠提供品種更豐富的個性化、功能更齊全的多樣性、性能更穩定的高質量、使用更人性化的產品,中國依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高性價比產品的吸引力將會降低。

東方證券指出,互聯網讓工廠設備“能說話,會思考”

在理想化的智能車間里,所有加工設備、待加工部件(運輸小車)、裝料機器人都裝有CPS,都具有無線上網功能。待加工部件不通過中央控制器,直接與加工設備聯系確定,到哪臺設備進行哪些加工。工件控制工廠負責下道工序的加工設備直接調用待加工件,獨立自主的運輸小車根據地下鋪設的感應線路,把工件送給裝料機器手。所有後續工序需要的產品信息,包括生產銷售文件都由各工件自己攜帶。如果出現差錯,或顧客的特別要求與現有的CAM 數據不符,研發部的工程師會立刻得到報警。補充改進措施會立刻在一個虛擬的試驗環境下檢查,然後發給工件。

 

為什麽要推動工業4.0?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制造業就業意願的下降,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了巨大制約。有數據顯示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綜合成本已經與美國本土部分地區接近。客觀上說,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搶先進入“工業4.0”時代,以保持第一大支出產業-制造業競爭力,是中國無法不選擇的一個命題。

李克強總理2014年10月份訪德期間簽訂“工業4.0”戰略合作框架,顯示出高層對制造業4.0升級改造的強力支持,工業4.0大概率將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工業4.0在國際上的發展情況

中金指出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德國成為市場主導者:

德國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即CPS)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標準制定者、領先供應商),從而使德國制造業在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升它的全球競爭力。意味著德國人創建了新的生產環境,包括新的管理、流程、模型等,還提供新的智能生產裝備和新的技術手段。將推動德國的機器人、制造成套裝備、IT 技術、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等核心產業的變革,並加入到工業4.0 體系內,再借助這新的工業體系生產制造出來的產品沖擊世界原有生產體系中的產品,“確保了德國制造業的未來”。

德國的工業4.0 概念是建立在德國在自動化裝備全球領先的優勢地位上,幾乎所有國內的大型自動化工業企業,以及上千的中小企業也將加入到這一體系里去。西門子、菲尼克斯電氣、倍福、施耐德電氣、庫卡等都在朝這一方向努力。

西門子(Siemens)憑借全集成自動化(TIA)和“數字化企業平臺”,西門子長久以來占據著信息技術集成領域的領導地位。西門子公司還將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以及大眾汽車公司,通過利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軟件(PLM)進行虛擬生產規劃,可降低生產線上機器人的能耗高達50%。

菲尼克斯電氣(Phoenix Contact):全面投入Profinet 工業以太網的開發,目前形成了全面的基於Profinet 工業以太網的競爭力。

倍福(Beckhoff):與傳感器、視覺系統及機械廠商一起參與“科技自動化-系統化工程”與“極速控制-標準加工設備能效提升”兩個項目的實施。

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推出的EcoStruxure 能效管理平臺,除了實現了對電力、工業、建築樓宇、數據中心和安防5 大領域的技術和專業經驗的整合,EcoStruxure 與其子系統更強調軟件帶來的靈活性。

羅克韋爾自動化(Rockwell Automation):通過與思科密切合作,推進標準以太網EtherNet/IP 快速發展。Ethernet/IP 是未經修改的以太網標準,可以和現在所有的標準以太網設備透明銜接,使得產業融合成為可能。值得關註的是:2014 年4 月全球最大的工業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西門子展示的新一代汽車生產線吸引了很多人。從表面來看只是機器人對生產線上的車體進行組裝,任何一個汽車工廠都有這樣的組裝線。不過,制造的思路卻完全不同。在該生產線上,車體與機器人一邊“對話”一邊進行組裝。其工作原理為在車體內嵌入IC 標簽,記錄汽車型號、必要零部件以及組裝順序等信息。車體接近機器人時會發出“需要5 扇門”等指示。機器人會按照指示進行作業。

 

其他工業化先進國家也在積極推進“新工業戰略”

與德國的工業4.0 相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雖然未普遍使用這一術語,但盡可能降低生產操作成本、提高靈活性和加快創新周期也是這些國家的共同目標。

► 美國:在美國,GE 主導的“工業互聯網”革命同樣如火如荼,已經成為美國“制造業回歸”的一項重要內容。

與工業4.0 的基本理念相似,它同樣倡導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形成開放而全球化的工業網絡,但其內涵已經超越制造過程以及制造業本身,跨越產品生命周期的整個價值鏈,涵蓋航空、能源、交通、醫療等更多工業領域(九大平臺)。

相比於西門子的“工業4.0”,GE 的“工業互聯網”方案更加註重軟件、網絡、大數據等對於工業領域的服務方式的顛覆—— 與德國強調的“硬”制造不同,“軟”服務恰恰是軟件和互聯網經濟發達的美國經濟較為擅長的

根據GE 的預測,在美國,工業互聯網能夠使生產率每年提高1%-1.5%,那麽未來20 年,它將使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比當前水平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他地區能確保實現美國生產率增長的一半,那麽工業互聯網在此期間會為全球GDP 增加10 萬億-15 萬億美元—— 相當於再創一個美國經濟

► 日本:一是采用“小生產線”的企業增多,本田公司通過采取新技術減少噴漆次數、減少熱處理工序等措施把生產線縮短了40%,並通過改變車身結構設計把焊接生產線由18 道工序減少為9 道,建成了世界最短的高端車型生產線。二是采用小型設備的企業增多,日本電裝公司對鋁壓鑄件的生產設備、工藝進行改革,使得鑄造線生產成本降低了30%,設備面積減少80%,能源消費量降低50%。三是通過機器人、無人搬運機、無人工廠、“細胞生產方式”等突破成本瓶頸,佳能公司從“細胞生產方式”到“機械細胞方式”,再到世界首個數碼照相機無人工廠,大幅度地提高了成本競爭力。

此外政府加大了開發力度,加大對3D 打印機等尖端技術的財政投入。2014 年,經濟產業省繼續把3D 打印機列為優先政策扶持對象,計劃當年投資45 億日元,實施名為“以3D 造型技術為核心的產品制造革命”的大規模研究開發項目,開發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屬粉末造型用3D 打印機。

 

中國面臨什麽樣的挑戰和機遇

東方證券指出,美德等發達國家的工業革命信號給我國制造業敲響了警鐘。歐洲計劃到2030 年將其制造業占GDP的份額提高5個百分點,而競爭的矛頭即直指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 - 中國。

反觀我國,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制造業就業意願的下降,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了巨大制約。根據美國某咨詢機構統計,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單位綜合成本已經與美國本土部分地區接近。

客觀上說,搶先進入“工業4.0”時代、保持第一大支出產業 - 制造業競爭力,是中國無法不選擇的一個命題。

中國作為生產1/3 世界的制造大國如果不積極應對,一方面,規模化生產模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將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產業升級時將被動接受德國的新標準、新設備。

近幾年來,國家及各級政府不斷推出支持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政策,推動行業發展。例如上海 、昆山、徐州、蕪湖等多地規劃了機器人產業園,推出政府引導資金、所得稅優惠等多項產業扶持政策。2013 年11 月,浙江省提出在未來五年年均實施“機器換人”項目5000 項、完成技術改造投入5000 億元。

2014 年10 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期間,在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後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該領域合作有望成為中德未來產業合作的新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黃群慧等認為,“工業4.0”不僅會削弱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比較優勢,而且有利於發達國家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通過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控制產業制高點,發達國家可以運用現代制造技術和制造系統裝備傳統產業來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通過裝備新興產業來強化新興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同時,其在高端服務業的領先優勢也可能被進一步強化。

因此,後發國家的產業趕超將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全方位抑制。“第三次工業革命”本質是人機關系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大大增加了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而與先進制造技術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的形成和積累,恰恰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遇到的最大挑戰。

工業4.0離真正的產業化大規模應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中金公司在報告中指出: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產品能效以及自動化整體水平,降低生產能耗是我國當前制造業轉型的第一步。目前我國已經在兩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裝備重大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有了諸多布局。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也在紛紛支持工業機器人、3D 打印等新型智能制造項目的發展。

 

工業4.0應該關註國內那些公司

中金公司在報告中看好機器人、智能工具、智能儀器儀表等智能制造設備。主要因為:

1)系統集成商的業績能夠快速釋放,2)隨著制造業自動化程度的提升,單個集成項目的合同額大幅提高,集聚效應開始顯現,3)現在從事機器人相關集成的兩化融合企業有望統治未來的“智能工廠”的大集成。

中金重點推薦機器人和利時,關註博實股份

中金-智能工廠裝備提供商

東方證券則將工業4.0產業分為上中下遊三部分企業,並看好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提供商:

從工業4.0 產業鏈的上遊看,現代智能工廠所高度依賴的四大基礎條件 – 傳感器(數據采集)、大容量存儲(數據存儲)、大數據計算能力(數據處理)和工業以太網(數據通信),以及執行單元-智能機器人,均是工業4.0 實施的關鍵要素。智能工廠這種新型生產模式的興起,必將帶來機器人的大規模普及、傳感器的大量使用,以及工業大數據服務商和通信服務商的興起。東方證券建議關註工業以太網服務商東土科技、管理軟件提供商用友軟件、傳感器供應商華天科技漢威電子等。

從工業4.0 產業鏈下遊看,智能工廠將大幅節省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制造廠商的競爭優勢。較早適應4.0 改造的產業和廠商將先受益。建議關註雲印刷運營商長榮股份

東方證券看好工業4.0 產業鏈中遊環節,即軟硬結合的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智能工廠總包商掌握核心的技術訣竅,也是智能工廠模式興起的直接受益者。由於在中國大部分行業並沒有成熟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先進入者往往具有較強的先發優勢,在細分行業形成較高進入壁壘。東方證券看好智能工廠行業方案提供商,新松機器人、軟控股份、藍英裝備、博實股份、天奇股份、華昌達、京山輕機、慈星股份、上工申貝等。

QQ圖片2014113017044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63

紮克伯格讀習近平著作:要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24

zuckerbergxi

繼今年10月的清華中文演講引發熱烈反響後,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如今正認真學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最新著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不僅如此,他還為公司其它員工也買了這本書。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近日到訪了Facebook公司。

紮克伯格陪同魯煒參觀Facebook園區,並用普通話進行講解。他指著辦公大廳中的一個工位說:“這是我的。”魯煒笑著問:“我可以坐下嗎?”在紮克伯格工位上,魯煒發現一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著作。紮克伯格解釋說:“這本書我也給同事買了,我要讓他們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zuckerberg

(紮克伯格辦公桌擺放著一本英文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收錄了習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期間的講話、談話、演講、答問、批示、賀信等79篇,為幫助各國讀者了解中國社會制度和歷史文化,書中作了必要註釋,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語種出版發行。

Facebook創辦於2004年,至今已擁有十多億用戶,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其創辦人馬克·紮克伯格,被譽為“比爾·蓋茨第二”,是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豪。

今年10月22日,紮克伯格訪問北京期間,出人意料地用中文與大學生問答半小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23

90後創業者:單品火爆後,該去了解公司運營指標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5/148373.html

黑馬哥:想法大膽、敢於實踐,會講故事、懂營銷,這讓90後創業者在風口上頗為得意。不過,吹上風口的他們如何不被拍到地面上,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多了,最要緊的,無疑是補充管理知識,了解公司運營指標,以讓自己後勁十足。

\前不久,90後“霸道總裁”余佳文在公眾前的一番豪言壯語讓更多人認識到新一代的創業者,風頭甚至蓋過“國民老公”。他的大膽言論也點燃了公眾對於90後創業者的討論,有人力挺,也有人提出質疑。

無論在何種年代,新一代的創業者總是以果敢的形象出現。而這兩年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創業者不僅在數目比以往要增多,對比其他時代創業者也更有年輕化趨勢。

與其他年齡層的創業者不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在90後中體現得更加淋漓。敢想敢做、特立獨行是他們身上特有的特質,這種特質也吸引著越來越多天使投資人的垂青。

無疑,他們生在最好的年代。

在這個時代,創業的苦楚被弱化,創業者不需要為資金殫精竭慮,茶飯不思,一大波的投資人、眾籌平臺排著隊為他們大膽前衛的想法買單,而他們需要做的是提供創意、了解需求。

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因為過於註重營銷而忽略了產品的體驗。

對於90後創業者,要學習的不再是在資本面前說故事的能力,而是踏實落實到改進產品中。

資本為創意埋單

無論在哪個年代,膽量以及果敢的決斷力都是創業者必備素質。這些對於這群剛踏入社會的90後來說更是與生俱來的特質。

而與其他年代創業者不同的是,身為互聯網原住民,90後身上攜帶的互聯網基因是其他時代的人所難以企及的。他們對互聯網有更深的理解。

很多創業項目都是植根於這批90後日常生活所創造出來的。

像易題庫與其他校園類的APP,最基礎的驅使原因是在生活中碰到一個麻煩,而網站或者應用本身就是通過一系列的代碼演算去解決這個麻煩。這樣的軟件不用宣傳也能很快這個群體中得到相當的傳播率。

新時代帶給90後創業者的除了獨特的接受、認識、分析能力之外,在生活態度上也不拘一格,不願意委屈自己,環境的寬松使他們活得相對自由。很多天使投資人在剛接觸時也被他們身上與眾不同的個性所吸引,許多投資實例也證明很多時候天使人投資的是創業者,而不僅僅是項目。

在溝通交流上,即便年代不盡相同,大部分天使人與這些創業者都不會有障礙。“我們對於這個團體非常理解,沒有一定的理解沒辦法完成投資。”一名投資人這樣說道。

大部分天使投資人對於新生代創業者的個性也很贊同,這些創新的項目雖然處處透著對“權威”的藐視,但是在投資洽談中,作為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其中,基本的尊重、認同與理解是必須的。

這種理解與認同往往產生在創業者做到了投資人不敢做甚至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上。這點有點類似於“粉絲經濟”,而天使投資人本身就是創業者的第一個“粉絲”

五嶽天下合夥人張誌勇在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時,不無羨慕地表示:“互聯網時代需要創業者既要有較強的執行力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90後創業者特別難能可貴的地方,時代激發出這種想象力,他們做到了我們這代人無法做到、無法想象的事。這是新生代創業者最大價值。”

重營銷不重體驗流失粉絲

在這個時代,利用互聯網創業成功有兩種模板:第一種是選定一個領域,靠業績引起大家關註,這種方式過程非常慢且成功率不高;而第二種則是給自己包裝一個類似“互聯網思維”的概念,做個看起來或者包裝起來小而美的生意或者產品,加大公關宣傳的力度,創業者分享成功經驗,做行業導師,語言越犀利越能得到大眾關註。

相較於第一種,聰明的創業者往往選擇更容易達成的後者。於是,出現了一個個“馬佳佳”和“余佳文”。

“粉絲經濟”首先要給自己的品牌或者產品定位,而這些定位往往是大膽但又是貼近需求的。馬佳佳最初的定位是“賣情趣用品的學霸”、余佳文則是“學渣逆襲成總裁”,而胡振宇是“火箭私有化第一人”。

單單是給他們貼的標簽就足以為他們捧來一大票粉絲,無可否認這些創業者在公關方面的出眾能力,然而在伶俐的公關手段背後也不乏一些對事實本身的扭曲。

在最火的那一陣,貼在馬佳佳身上的標簽不下十個。不論其中真假,這些標簽確實為其帶來了不少生意。泡否最火的時候在北京有兩家分店,天使投資人楊寧一通電話就決定投資這個個頭嬌小的女生。

然而,無法理解的是,泡否並沒有公布最後融資金額,這顯然違背馬佳佳的個性。在楊寧的樂博資本之後,今年4月,泡否再度引入新的投資機構——杭州君匯創投,但是其名聲卻沒有樂博大,甚至搜不到公司相關主頁。

這時,靠著標簽樹立,馬佳佳這個名字打響後,她乘勝追擊,四處傳授營銷學。與此同時,泡否的線上線下的生意卻不容樂觀。在其他互聯網企業大肆擴張之時,泡否在北京的實體店只剩下位於三里屯SOHO一家,而網上的銷售也未見起色。

隨後,馬佳佳加入時尚雜誌任編輯,之前的種種仿佛是給其個人造勢。無可否認,馬佳佳擁有強大領導力以及營銷能力,才能立足於這個圈子並混得風生水起,而其他天使投資人對其能力也是十分肯定。

但或許她的目標並不是在創業上,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在企業最需要發展的時候,其強調的是以個人形象為主導的品牌營銷,將自身打造成女性代言人,將泡否打造成顛覆傳統的女性意識崛起的工具。

而實際上,購買產品的很大一部分還是男性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馬佳佳忽略了線下消費者的切身體驗。

產品商業價值大於用戶價值,線上營銷與線下體驗脫節很容易讓消費者群體產生心理落差,這樣線上喊得越賣力,線下用戶也不一定增多。

依賴這種營銷手段建立起來的品牌也不僅僅是90後才有,與馬佳佳同一期中歐創業營的赫暢,其創辦的黃太吉也是這種打法。

黃太吉的煎餅對於消費者吸引力並不大,分店雖越開越多,但是顧客流量卻沒有增加,很多顧客在體驗過後發現產品並沒有預期效果,就不會再進行二次消費。而沒有二次消費的企業是撐不長久的,就如上述投資者所言,“是璞玉才值得雕琢。不是璞玉磨得再光,遲早在大潮褪去之後肯定會裸露底褲,最後打敗你的不是競爭者,而是消費者本身。”

張誌勇也說道:“在互聯網時代,眼球、粉絲經濟確實很重要,一個再好的產品,不懂得自我營銷,在拓展過程中會吃虧。如果塑造起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個人品牌,創業者還要思考這個個人品牌能給目標消費者帶來什麽樣的價值。新經濟時代,消費者忠誠度很低,他們不能通過名氣感知到你提供給他的服務,時間一長,就會淡忘。”

投資金額水分大,風險早有預料

在投資者紛紛為好故事埋單的同時,創業者相比的是誰能融到更多的資金。互聯網行業看漲,除了降低了創業的門檻,還為互聯網企業帶來一定潛在風險。

首先,社會輿論環境普遍看好互聯網企業,為創業者營造了過於寬松的氛圍。在這其中,誇大所融資金已經被默認為一種競爭手段,投資人由於希望企業得到宣傳,報一個比較高的數目可以獲得業界關註,從而融到更多資金,因此,他們對這種行為也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市場看好,使本身互聯網企業行情只漲不跌,一輪輪的加價下,互聯網單個企業的融資最少都有上百萬,一些比較火的項目甚至能拿到上億的投資額。

融資泡沫加上利用工具很容易改動用戶數據使真實的情況被掩蓋。投資機構很難從創業者提供的數據中獲得實際的經營情況,從而加大了投資所承擔的風險。風險投資人在評判一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時,只能依賴其他標準。

中國電子商務高級分析師張周平解釋:“一個企業能夠拿到投資,證明在投資人看來是有價值的。泡沫多少存在,特別是在火爆的領域里。大量風投進去,一是看好行業價值,其次看好團隊與創業方向。”

有經驗的風險投資人也表示,初步投資很難遇到各方面都完美的項目,進行投資基本就是看團隊以及創業者個人來判斷事情靠不靠譜。

因此,投資者更青睞一些有主見的創業者。一個被投資人主導的創業者的創業項目成功率是極低。“投資是做選擇題,在其中找到最優秀的,並不是做填空題,不是告訴創業者怎麽樣才是最好的。”張誌勇說道。

無疑上市圈錢對於風險投資來說是獲利最大的回報,但是目前很多的互聯網企業其實並不能走到上市這一步,風險投資人只能通過買賣股權變現,如果不幸企業倒閉那就只能變賣固定資產。

而風險投資就是賭博,只要有一家成功就能夠賺錢。因此許多投資人並不在乎其中失敗了多少家,在企業的管控中,他們也更傾向於聽從創業者安排。

“創業者最前線,對於產品與客戶群體理解比我更深刻,而且他是CEO他必須做決策,我投你就是信任你,相信你能把事情做好。這是風險投資必須承擔的風險。”張誌勇表示。

在迷茫中重新出發

相比於失敗,創業過程中的迷茫也許更加難熬。創業過程不是點狀結構,而應該是面狀結構,單個產品的火爆維持不了整個公司的運營。許多新生代創業者在經歷了單個產品獲得成功後,企業的發展模式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尋找其他的出路。

無論是依靠“臉萌”火起來還是靠著“超級課程表”為人熟知的余佳文,在產品效應消退之前,也必須思考好未來的發展模式與出路。

創業過程比較考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這種素質大部分是由人生閱歷所塑造的,因此在迷茫與失敗後,創業者對於企業以及管理會有更深層的認識。

張誌勇在接受采訪時講述了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我早期投過一個企業,年輕的創業者很自信。但是發展過程中擴張和花錢速度都有點快,當時我告訴他,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過快,整個商業模式以及盈利模式沒有快速增長趨勢,在融資中假設其他投資人對你模式不足夠有信心或者沒有足夠深刻認識,在下一輪融資資金鏈上可能會有壓力,所以我建議他控制一下擴張節奏,稍微控制成本。

這種邏輯是對的,但是創業者也有自己考慮,他想要拉大與競爭者差距,快速占領市場。但是後一輪融資沒有創業者預期樂觀,企業資金不夠。最後創業者必須學會自己解決,與核心團隊去溝通,控制整體成本。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了解了公司運營指標。知道運營上的困難,下次就會避免犯錯。”

而有經驗的創業者也表示,在互聯網圈子里,各個年齡層的人對於新一代創業者認可度都比較高。因此在90後的創業團隊中最好吸納各個年齡層的人來平衡,互相彌補不足,這樣企業能夠更平穩長久地發展。

未來趨勢是90後,而這新的一代註定要從創業大潮中學會成長。他們並不缺乏展示自己並與資本談判的能力,但是對比花錢買計劃書來讓資本眷戀,這些創業者下一步應該是更踏實地做產品,思考怎麽把其做到極致、做到迷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45

一篇帶你了解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好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10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14 11:53 編輯

一篇帶你了解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好文
作者:陳柳欽

編者按:這是一篇2006年由陳柳欽發表在經濟導刊的關於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好文。文章詳細講述了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形成發展衍變歷程和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特征,內容詳實,結構清晰,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1991年12月28日,俄羅斯政府獨立前夕,通過了《關於有價證券以及證券交易所的規定》,這是第一個比較正式的有關股票市場的法規。1992年俄羅斯獨立後,隨著企業私有化、公司化改革的推行,股票市場正式誕生了。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發展與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直接相關。1994年1月1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的《關於國有企業必須進行私有化》和《在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所有企業私有化過程組織有價證券市場》的兩個總統令,奠定了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制度基礎和市場的主體。1994年6月底以前,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是通過發放私有化證券無償轉讓國有資產,當時共發放1.5億盧布的證券,占國有資產總量的35%。股票的初次分配是在專門的拍賣市場上以購買私有化證券的方式進行,在整個證券私有化期間,俄羅斯共建立了690多家證券投資基金會,收集居民的私有化證券,蓄積起來參與企業私有化的拍賣。

  1993年和1994年兩年,俄羅斯共建立股份有限公司2.34萬個,發行股票18.24億股。其中在企業職工分配中7.82億股,占42.9%,社會公眾購買2.53億,占13.9%,留在國家手中7.82億股,占42.9%。股票市場的交易還是十分活躍。由於股票持有人從未獲得股息和紅利,職工和居民手中的股票逐漸被企業領導人和銀行家在市場外收購,一些企業的股票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企業的發展也被少數人控制。1994年7月1日,俄羅斯政府宣布調整私有化方針,俄羅斯轉入“現金私有化”階段,政府有意識擴大出售那些經營狀況好或者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的股票,如盧克石油公司和天然氣工業公司的股票,股票市場迅速發展。

  在國家經濟長期衰退、居民手中的資產大幅度縮水的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百姓急於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的心理,大肆行騙,將股民的投資悉數轉走,俄羅斯政府頒布了幾部重要法規,加強了對股票市場的規範法管理。同時,對銀行參與證券交易實行許可證制度,許可證由國家證券委員會頒發。從1997年10月3日起,俄羅斯開始采取類似美國道瓊斯指數的俄羅斯道瓊斯證券綜合指數。與俄羅斯交易系統指數(RTS指數)一起取代原先的商務系統指數,作為掛牌證券交易的主要參數。

  俄羅斯一直采取鼓勵政策吸引外資進入股票市場。盡管俄羅斯對外資占有重要企業的股份規定了限額,但總的發展趨勢是外資掌握的股份正在不斷增大。由於外資的積極參與和進入,股票市場投機活動活躍,導致1997年股票價格大幅度上漲,1997年10月股指達到571.7點。1997年俄羅斯股票的交易量超過了中東歐國家主要市場的交易量。俄羅斯股票市場成為世界上成長性最好的股票市場之一。

  在經歷了幾年的非正規發展之後,俄羅斯股票市場出現了迅速擴大和規範化趨勢。1997年年中的“俄羅斯交易系統指數”出現迅速攀升,達到230點,市場股份的資本化規模擴大至300億美元。到1997年8月,日成交量已達到1億美元以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韃靼石油公司兩家企業的股票在倫敦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此後,“魯科伊爾”、“尤科斯”、“西丹科”等近10家石油公司和“英科”銀行、“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及“圖姆”商行的股份制企業也計劃打入國際基金市場。1997 年俄羅斯股票價格的上升幅度已是連續第二年居世界榜首。俄羅斯基金市場的證券收益率為156%,已經成為世界上基金市場證券收益率第二高的國家。

  但是,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繁榮景象”並不是在實際經濟部門生產穩定、經濟增長的條件下出現的。事實恰恰相反,在股票價格暴漲的同時,宏觀經濟卻處在多重危機的“包圍”之中。為了盡快地同國際經濟接軌,俄羅斯實行全面的自由開放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市場特別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波及俄羅斯尚不成熟的證券市場。1997年的金融危機使俄羅斯股票市場遭受了沈重的打擊。在1997年10月下旬的最初幾天,俄羅斯的二級股票市場股票牌價暴跌20%-30 %,一些清償力較高企業的股票價格跌幅在30%-35 %之間。在被稱為“黑色星期二”的1997 年10月28日上半個交易日,股價又下跌10%,俄羅斯道瓊斯指數跌至554 點,以致國家證券市場委員會不得不宣布後半個交易日休市。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俄羅斯股票市場形成了巨大沖擊。一方面東南亞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整個亞洲基金指數下跌,投資新興市場包括俄羅斯的投資公司財務狀況惡化,另一方面世界石油價格的下跌,也使俄羅斯市場上具有龍頭地位的石油公司的股價波動劇烈,俄羅斯外匯市場和國債市場的動蕩對股票市場從經濟和心理方面構成雙重打擊,加上外國資本在危機期間的大舉抽逃,致使俄羅斯股票市場在1998年5月27日的金融危機中遭受崩潰性打擊。許多俄羅斯股票的價值下降了5倍。在公司的股票市場上的日交易額不超過100萬美元,這比鼎盛時期的日交易額下降100倍。俄羅斯股指在1998年8月危機中幾近崩潰,股指從危機前的140點降到37點,股票交易量明顯萎縮。在1998年5月初的兩周內,俄羅斯“藍籌股”,即俄羅斯最穩定和最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價格下跌了25%-40%,銀行業受危機的打擊也是巨大的,除了“儲蓄銀行”以外,其他銀行幾乎從大公司的行列中消失了。

  在經歷了1999年、2000年兩年的恢複,俄羅斯股票市場在2001年得到長足發展,交易量、股票價格和股票指數都得到了快速增長。2001年,俄羅斯重新修訂了《股份公司法》,並通過了《投資基金法》。2002年3月,普京總統簽署了《俄羅斯聯邦刑法典修改與補充法》,其中規定對有價證券市場上的犯罪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從法律上進一步規範股票市場行為。不僅如此,近年來俄羅斯還對《有價證券市場法》等法規做了多次修改。俄羅斯為股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證。

  2001 年,莫斯科時報指數(MTMs )實現了約1倍的大幅增長;進入2002 年,俄羅斯股市強勢特征絲毫不改,俄羅斯股票市場2002年的交易量到達了400億-410億美元。MTMs指數當年已經上漲近56%,在全球股市中名列前茅。俄羅斯股市是2003年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之一,尤科斯也是俄羅斯股票市場漲幅最大的股票之一,外國投資者對該股的持股量最大,而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事件卻重創了俄國股市。在莫斯科股票市場,尤科斯市值在2003年10月27日縮水20%之多,並引發莫斯科RTS股指狂跌17.9%。2003年10月27日是俄羅斯199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單日股市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下跌股票縮水價值高達145億美元。甚至有人將這一天和1929年引發美國大蕭條時代的“黑色星期五”相提並論。這對於剛剛複蘇的俄羅斯經濟而言,無異於迎頭一棒。2003年10月30日,俄總檢察機關宣布凍結尤科斯石油公司53%的股份,俄羅斯股市再次暴跌,尤科斯公司的股票下挫了14%,俄羅斯主要股指俄羅斯貿易系統股票指數下跌了8%。

  2004年俄羅斯夏季爆發銀行擠兌風波,俄羅斯政府將尤科斯公司的主要生產部門尤甘斯克天然氣公司強制出售給了俄國有公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用以部分抵償尤科斯280億美元的欠稅。此舉令投資者的擔憂達到了極點。在俄羅斯聯邦政府的直接幹預和強力協調下,聯邦議會、聯邦貨幣當局、各商業銀行及其股東通力合作,迅速扭轉了局勢,從而避免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但是,2004年12月,俄羅斯股票一度遭到恐慌性拋售。
  
  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京采取了一系列重塑市場信心的措施,投資者對政府所謂進一步掠奪企業財產的擔心平息,海外投資者陸續返回俄羅斯股市,股票價格也開始回升。2005年俄羅斯的股票市場繁榮發展,“牛”氣沖天。2005年俄羅斯企業在倫敦市場籌集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在2005年前7個月,俄羅斯企業在倫敦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累計籌集了約33億美元,其中多數資金來自外國投資者。海外投資者已逐漸擺脫了此前尤科斯等事件的負面影響。從2005 年2月到2006年2月,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上漲了108%。

2006年世界石油市場油價的攀升形勢使俄羅斯擁有了2000多億美元的黃金外匯儲備,穩定基金中的預算盈余達到1.7萬億盧布,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達到5%~7%、居民收入增加,外債數額減少,股票市場價格屢創新高。2006年4月10日,受摩根士丹利調高俄石油巨頭——天然氣工業公司在美發行存托股份定價和國際油價升至接近歷史高位的雙重影響,俄羅斯股市量價齊漲,創歷史新高。俄羅斯股票在2006年4月份的新增長讓股民們感到興奮。俄羅斯股市的閃亮表現,給俄羅斯證券市場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俄羅斯股票市場發展的特征
  
  大規模私有化基礎形成“內部人控制”特點。1992—1994年俄羅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和大規模私有化的進行成為股票市場的推動力量。大批改制和新建的股份制企業、投資公司、基金、銀行和交易所發行了股票。到1994年9月,32757 家國有企業完成股份制改制,股份公司股票發行額超過37 萬億盧布。但是,俄羅斯的快速和大規模私有化形成了一種“內部人控制”的企業,這種企業在實際上屬於非上市企業,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外部所有權平均為32%,但是外部人只在19.8%的企業中占有多數股權。1996年,金融工業集團在1%的企業中擁有28%的股份,俄羅斯商業公司、投資基金以及公民在50%以上的企業所占的所有權份額很少,外國公司僅在1%的俄羅斯企業中擁有51%的股份,因此,外部所有權在俄羅斯企業中的力量十分有限。俄羅斯私有化方案規定,企業51%股份須出售給職工,其余的49%或者在拍賣會上出售,或者由國家持有,本企業的職工按照國有資產委員會規定的企業股票的票面價值的1.7倍的價格加以購買。企業的所有權表面上已經變為企業職工所有權,但這51%的股票不僅由職工把持,企業的國家主管機關也有權支配,不少主管機關的官員認購了最大限額的股票,相當部分的股票集中到了管理階層的手中,使得轉軌中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合法化了。在證券私有化結束時,“私有化”企業的絕大部分股權是被控制在“內部人”手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遭到內部人的侵害。後私有化階段至今,內部人所有權仍保持優勢地位,到新世紀初,仍占到全部股份資產的近一半。
  

   股票市場不是統一的系統。在俄羅斯,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完全是企業行為,不需聯邦證券委員會審批,完成發行登記即可在社會上公開認購。但上市流通卻有嚴格要求。與中國不同,俄羅斯的聯邦證券委員會只負責股票市場的監管,不對股票上市資格實行審批制。與西方市場國家相同,股票在交易所上市完全是交易所行為,交易所自己制定上市程序,把握生殺大權,因責任重大,各家交易所都有一套嚴格的上市程序。因為上市條件不盡相同,在這家交易所沒有獲得上市資格,也可以在其他交易所掛牌。總體來說,俄羅斯證券交易所的上市程序與西方市場接近。在俄羅斯證券交易所,即使沒有得到開盤證明(上市資格)的股票也可以進行交易。從總體態勢上看,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仍處於幼稚發展階段,並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股票大市場,各州為不使本地區資金外流,采取地方封鎖政策,再加之地區經濟封鎖或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使跨州、跨地區的金融交易受到一定限制,各自為政、市場割據的局面十分嚴重。

   股票市場中,交易活躍、成交額較大的股票非常少。目前,在俄羅斯證券市場流通著近220家發行主體的普通股與優先股股票。其中1/10換手率較高的股票成了市場的藍籌股。而市場中十幾家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的資產份額占據了整個市場資金的90%左右。俄羅斯股票市場上流通的股票數量很少,股票市場還不是一個能夠吸引大量個體投資者進行投資的市場,俄羅斯只有0.1%的人進入股市投資,在韓國,這一比例為8.3%;日本為26.6%;澳大利亞為36.5%;美國為48.2%。

  股票市場壟斷性強,集中度高,股票的流動性差。盡管俄羅斯股票交易所眾多,但各交易所出於企業行為規定了嚴格的上市程序。所以真正能上市、具有高流動性的股票屈指可數。

  在俄羅斯股票市場上有兩種股票,一種是高流動性股票,也稱為“藍籌股”或“第一梯隊股票”,只有像俄羅斯統一動力電力系統、天然氣工業公司、蘇爾古特石油公司、儲蓄銀行等幾十家,進入該行列的以采掘工業企業為多。另一種是其他股票,也稱第二梯隊股票,其他股票數千種,但真正上市流通的只有幾百家,交易量也少得可憐。而股票市場上的交易幾乎都集中在幾只藍籌股,其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投機性的,戰略投資者很少;表現為80%的流通交易是2%的參與者(藍籌股)完成的,僅僅10-15家銀行和代理公司實現的股票交易量就占交易所內交易量的60%-80 %。

  在俄羅斯股票的場內交易中,一般交易集中在5-7只股票上,但是在1998-2001年,俄羅斯股票交易集中在一只股票——俄羅斯統一電力股份公司上。這種現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另外,主要的股票交易都是在莫斯科實現的,其中95%場內交易的股票交易量都是在莫斯科實現的。

  石油天然氣公司在俄羅斯股票市場占有很大一部分資產,截至2005年年底,俄羅斯最大的五家公司擁有67%的市場資產,最大的十家公司擁有89%的市場資產,其中僅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股票就占了25%。這導致俄羅斯股市的綜合股價指數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外國投資者。俄羅斯股票交易中非居民比重很大。為了吸引投資,俄羅斯歡迎外資進入股票市場,外資掌握的股份在不斷增大,股份已經占俄羅斯私有化企業股份總量的1/3,成為俄羅斯股票市場發展的生力軍。但是其中一部分外資是國內外逃的資本改頭換面流回國內的,由於在俄羅斯稅負較高,俄羅斯的公司紛紛在國外避稅地區或國家(如塞浦路斯等地)建立了公司,而在國內則以這些“外國公司”的名義出面進行交易活動。俄羅斯企業2005年共募集資金約30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從國外市場上募集到的。根據研究,在俄羅斯的幾十家外國專業投資者在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而外資的參與更具投機性,非居民在俄羅斯股票市場上興風作浪,十分活躍,因而增加了股票市場的動蕩。外國投資者的舉動已經成為俄羅斯股票市場的風向標,俄羅斯股票市場被投機性的外國投資者所主導和操縱。

  據俄新網莫斯科2006年4月18日報道,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謝爾蓋·波格丹奇科夫4月18日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時表示,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股票很快將對本國的普通居民開放。近幾個月內股票將在俄羅斯和倫敦股票交易市場上市。這表明,俄羅斯居民將可購買“俄石油”股票。

  股票市場資本化程度增長較快。研究俄股票市場的資本化必須註意到,發行股票的企業數千家,但只有幾百只股票在交易所掛牌上市,俄羅斯市場實際的資本化比這些評估要高。1998年金融危機期間,股票市場資本化程度急劇下降,不過,危機後,俄羅斯股票市場交易量是不斷增加的,2000年是215億美元,2001年是290.7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危機前的水平,不過股票市場資本化還沒有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 (來自經濟導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280

1分鐘全面了解3月9日“蘋果春季發布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0/149315.html

 

黑馬說
淩晨蘋果春季發布會,今早各家媒體都在喋喋不休,其實都是些重複冗長的無用話——下面用14句話,一分鐘時間來快速了解一下他們一直不停嘮叨的蘋果發布會主要內容吧。

 

1. Apple Watch 塑料屌絲版:售價2588元 (小38mm); 2988元 (大42mm)

 

2. Apple Watch 中產階級版本:售價4188—7888 (38mm); ¥4588—¥8288 (42mm)

 

3. Apple Watch Edition 純金土豪版 :售價74800以上(更高,更貴,更壕)

 

4. 4月10日開始預購,4月24日正式發售。(首發地包括中國)

5. 你可以在Apple Watch上發信息,還可以隨手畫個東西分享給朋友。

 

6. 它內含健康監控工具,比如心臟檢測儀和加速度器。不過這個功能你的iPhone如果用的是iOS 8已經有了。

 

7. 它和Siri/Apple Pay結合蠻好,你甚至可以用它接電話,只是你看上去會像一個蛇精病。

 

8. 推特/微博/微信肯定會讓你知道,“你有1條新信息!”。但是為什麽Instagram這些圖片App也要上手表?根本看不清。

 

9. 對了,蘋果發布會上還公布了一款 12 寸的土豪金 MacBook(也有銀色和太空灰),但是大家已經忘了。

 

10. 蘋果的金手表系列(Apple Watch Edition)不是鍍金的,而是18K 純金。蘋果沒法用24K純金不是因為省錢而是因為黃金太軟,一般手表都是用18K 。

 

11. 但是蘋果的18K金工藝不一樣,傳統18K金是一種合金,但是蘋果手表用的是純金和陶瓷的組合,正因如此產生了奇特的玫瑰金色。采用這種現金的工藝為的是讓表面更耐劃,但是由於陶瓷密度較小,這樣真正用掉的黃金可能會比想象得少。

 

12. 蘋果最貴的手表和瑞士手表一樣也是手工制作的,你支付的 7 萬塊很大一部分是給稀有和熟練勞動力的。而更便宜的那些,則是外包制作的。

 

13. 人們每隔幾年換一臺iPhone,Apple Watch感覺更像是iPad,和智能手機相比也更缺少必要性。如果人們買了一只,尤其是7萬以上的Edition款,肯定不會明年又買一個。

 

14. 蘋果手表發布會前股票漲了一些,手表一亮相又跌了回去。蘋果手表究竟能不能成功,你應該打個電話給你媽,問問她想不想買。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06

【海外連線】蘋果表中國區今日預訂,這款產品你了解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1/149559.html

 


黑馬說:從2011年,蘋果資深設計師Jony Ive開始構思蘋果手表的研發方案,四年過去了,從設計、制造、打磨、定制,到上市,Jony Ive夢想成真。北京時間,4月10日15:01分,蘋果表開啟中國地區預訂。這款產品如何,我們一起分析下。

文 | 本刊記者 蒲鴿


對這款產品,不乏好評:彭博社指出蘋果表的硬件設計堪稱驚艷,絕美的工藝直指人心。《獨立報》評論指出,輕輕一擡手腕,屏幕就被自然喚醒,不容易錯過即時信息。

 

一位科技博客CNET記者提前一周試戴,嘗遍了所有功能:追蹤行跡,測量心跳,支付午餐,收聽音樂,聊天交友,查看郵件,呼叫Uber,閱讀新聞,導航汽車,遙控電視。他稱,蘋果表確實是漂亮,用起來也算得心應手。但是,缺陷也一籮筐,如,與一般手表比起來,僅一天的續航能力實在太短,價格又貴得多。不過他充滿信心地表示,新品一定能在不斷地升級中變得更好。

 

對於非果粉來說,早期的負面評測極有可能將潛在消費者擋在蘋果商店的門外,第一批消費者的不良口碑更是會影響到蘋果表的銷售業績。其實,銷售業績的不佳並不致命,iPhone強勁的年營業額足以穩住整個蘋果的財報,但由此帶來的對蘋果品牌價值的打擊將是無法估量的。

 

不過對於蘋果的鐵桿粉來說,所有的差評都是浮雲,3月10號的預訂根本攔不住果粉們早已積蓄的激情。這就是你理解不了的蘋果,你根本不知道一個新品蘋果表的誕生到底意味著多大的想象空間。喬布斯去世後,庫克掌舵這艘大船,蘋果表作為新的品類,自然成了庫克的名片。蘋果花了大力氣打造這款產品,但如果這事搞砸了,蘋果“大勢已去”“創新不再”的論調將甚囂塵上。由此,蘋果公司未來可能會變得日漸保守,不再激情擁抱“Thinking Differently”。

 

杞人憂天,也許真的為時過早。作為一款從喬布斯到庫克的傳承之品,蘋果表的意義絕非平凡,它連接的是兩個時代。這也許會成為一個全新空間的開始,深度結合人的屬性,再造信息方式,讓新的連接更具想象力。

 

如此,樂觀一點,蘋果表不見得不叫座。它與手機的配合或許會變得更加性感。再者,蘋果表作為第一款允許消費者參與定制的品類,相比於iPhone,iPod選擇的確定性,確實擁有更多的可變性,表帶、表盤、附屬小物件還有價格。

 

如今,是時候讓市場給出答案了!

 


 

參考來源:cnet.com,wired.com,bloomberg.com,nytimes.com,theverge.com,independent.co.uk,techradar.com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蒲鴿,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16

社群分享 | 傳統服裝業轉型互聯網應該了解哪四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9/149847.html

黑馬說:傳統服裝業長期作為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存在生產水平低下、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知名度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時尚、潮流、品質和定制化的訴求。隨著大數據和智能制造的出現,全面對接消費者成為一種可能,這也使得國內服裝業轉型互聯網勢在必行。
 
本文分享者劉亞輝,85後,國內服裝業電商的創業者。

整理 | i 黑馬  趙姝炎

 
一、國內服裝業目前特點與未來趨勢
 
國內服裝行業真正發展是最近30年。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比較傳統的行業。2014年的行業數據顯示,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線上規模4200億,占比19%,同比增長41.48%。目前,國產服裝品牌數量超過6萬個,包括男裝、女裝、運動裝、休閑、內衣、家居服等。
 
傳統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對於後進入者來說門檻較高。同時,傳統服裝行業生產水平低,知名品牌比較少,高端品牌更少。行業特點來說,行業集中度不高,競爭慘烈,品牌眾多,規則不清晰,市場競爭不夠有序化。
 
消費端,消費者在選擇服裝時品牌意識越來越強,對服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需求,對時尚、潮流,以及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國內服裝品牌以及小眾設計師品牌逐漸崛起,品牌和市場細分化的時代來臨。服裝行業企業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化行業結構。
 
二、國內服裝業的局限
 
1.缺乏原創設計和潮流趨勢預測的能力,產品同質化嚴重。
 
2.從生產上來說,供應鏈生產水平較弱。
 
3.零售終端管理水平比較低下。
 
三、國內服裝業互聯網化的趨勢
 
1.代理商制變為品牌零售式運作。行業領先企業已經開始創新,美特斯邦威品牌服飾探索O2O模式,七匹狼引入3D試衣鏡,報喜鳥和美團合作。
 
2.初探服裝O2O和移動支付:從長期來說,還是用戶體驗的開發,線上可以引流到線下,線下也可以引流到線上,逐漸形成一個閉環。同時開始嘗試用微信、支付寶支付。
 
四、國內服裝業互聯網化的機遇
 
1.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取代傳統封閉制造系統、全面對接消費者需求成為可能,突破傳統制造業的思維。
 
2.眾籌設計,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通過消費者把滿足的需求設計出來,顧客和企業一起完成一個產品,這個也是用戶思維參與感的體現。
 
3.從上遊來說,智能制造,降低成本,讓資金更有效。現在已有公司在嘗試實施。
 
4.個性化定制是“互聯網+”的一個重要趨勢。原來企業很難與消費者溝通,個性需求不能被滿足。現在互聯網讓溝通更容易實現,生產需求也可以高效化個性化。
\版權聲明:本文分享者劉亞輝,整理趙姝焱,文章僅代表分享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企業實務極為多元而動態,任何實務界人士所說「實務是這樣的」,多半只是他的偏見,要多深入各方探索與研究,才能更接近現實。

我在MBA及企業家班任教已經近四十年,但我從來沒有在企業上過班,因此一直對「企業實務」或企業界各級管理人員的思考方式充滿好奇與敬畏。早期上課時, 若有企業界人士提出「教授您說的是理論,但實務界不是這樣的」這句話,我就不得不收回我的見解,恭聽他的說法。這些年來也始終以謙卑的態度,隨時把握機會 向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人請教,唯恐在教學過程中,讓別人感覺我的想法脫離現實太遠。

這幾十年來了解企業實務的管道大致如下:第一種是參觀與參訪。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大學畢業時已經參觀過台灣主要的三、四十家工廠,在當時很少人能 如此。然而現在回顧起來,這些參訪其實價值有限。對生產線或辦公大樓走馬看花,再聽一些近似文宣的簡報,並無法對企業經營產生什麼深刻的了解。

其次是在研究案中的訪問或診斷。當我還是年輕教師時,曾追隨資深教授從事許多實務研究案和診斷案,後來自己也主持過不少。在過程中訪問了許多人,聽到過很 多奇怪的管理問題,的確獲得不少成長。但這些管理現象以「病態」居多,主要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公私之間的矛盾,以及組織結構或制度不良所引起的各種 問題。

第三是撰寫個案。依照學理的架構,用心寫幾篇個案,即使其中沒有太多具挑戰性的決策,但卻可以有機會深入了解此一產業運作的方式,以及企業內部的實況。此 一方式需要投入不少時間,成功的前提是,訪問者必須要有完整而良好的觀念架構,才知道要問哪些關鍵問題,提供個案的企業又願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成。缺 乏這兩者,訪問過程及寫出來的個案都無法深入,在上課時也難產生具啟發性的討論。

第四是與企業高階人士進行個案討論。在深度討論時,才能有機會感受到他們內心深處形形色色的思惟模式與管理方法,從他們的互相討論中,也能聽到各種獨門的經營祕訣與管理智慧,甚至每個人的盲點。這是從以上三者不易獲得的。

現在我早已十分資深,因此有機會去擔任大企業的獨立董事或顧問,這些都非常有助於了解企業更深層的實務現象與問題。

多年來努力從各種管道了解企業實務,對教學、研究及寫作的品質有極大的正面作用,也讓我更明白,企業實務的學習吸收永無止境。而且所謂「實務」其實極為多 元而動態,任何一位實務界人士所說的「實務是這樣的」,多半只是他的一偏之見,作法未必正確,也未必適用在所有的組織。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