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油價帶頭 大宗商品創下2012年來最佳表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31

大宗商品價格在跌至十二年低位後顯示出了企穩反彈的跡象。

原油價格昨日已連續第四個交易日上漲,創去年8月份以來最長的漲勢。隔夜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大漲7%,觸及59美元關口,創12月29日以來新高;美國WTI原油盤中大漲9%觸及54.24美元,創1月2日以來新高。因美國大型油企財報不理想,紛紛削減未來勘探支出,且周日開始美國煉油企業出現1980年以來最大規模罷工,市場猜測石油生產將受限。

包含22種原材料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漲2.66%至104.16一線,盡管只創了1月15日以來新高,但最近三天連漲5.4%的表現已經創下2012年以來最佳。糖、銅、小麥等商品價格昨日漲幅都超過2%。

QQ圖片20150204084323

昨日全球重大的消息包括希臘放棄債務減記的要求澳聯儲意外降息至歷史最低點,美國12月工廠訂單大跌等。此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事實助推了商品價格下跌,彭博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在今年1月份觸及2002年來低位。

“總體情緒正在轉變,”外匯經紀商Avatrade首席市場分析師Naeem Aslam對彭博表示,“希臘和其債主之間有了積極的進展,此外只要有好消息都可以提振歐元區的增長,並改善對商品的需求。”

受到油價飆升的帶動,以及中國可能使用刺激措施來促進經濟增長的預期助推,銅價創近兩年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紐約商品交易所3月主力期銅合約周二漲9.05美分,收於每磅2.5815美元,漲幅是3.7%。這是主力合約2013年5月3日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華爾街日報》援引法國巴黎銀行的分析師Stephen Briggs說,“我們身處一個扭曲的世界,壞消息通常會成為好的消息。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會很快加入全球性的降息陣營,或者是至少拿出某種貨幣政策上的回應。”

“短期內波動性將加大,”管理著5億美元的Harcourt投資咨詢公司商品策略師Jeremy Baker表示,“銅價在當前水平看上去非常有吸引力。”

“推動商品價格的主要力量是油價,”荷蘭銀行(ABN AMRO Bank)分析師Georgette Boele對彭博表示,“總的來說市場是太過負面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579

國際大宗商品大跌:油價帶頭重挫、銅跌破重要支撐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20

繼上周回漲後,國際油價又上演大起大落,美國時段本周一WTI原油價格跌破每桶49美元。其他大宗商品也表現不佳,銅價跌破關鍵支撐位。

油價下跌與國際供需前景惡化有關。非OPEC成員國之中的中東最大產油國阿曼的石油與天然氣部門副部長Salim Al Aufi表示,今年阿曼將盡可能增產。彭博報道援引Al Aufi上周日接受采訪時預測稱,阿曼今年日產油量將達到98萬桶。Al Aufi稱,將在今年4月公布2014年的產量數據。英國石油公司BP預計,這一水平將比2013年產量高4%。

上述報道還提到,Al Aufi稱,將繼續開展未來的石油項目和開采活動。市場轉折時需要確認機會,準備行動。

去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跌逾50%。但今年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回漲4.3%。上周五美國能源部公布的上上周原油庫存量增加770萬桶,增量低於交易員預期的1430萬桶,油價一度大跌逾5%的美國NYMEX原油期貨價格當天收跌1.9%。許多投資者和分析師仍懷疑油價是否足以抑制產油商生產,以及刺激需求增加。

路透今日報道援引摩根士丹利警告稱,美國原油庫存處於記錄高位,直到今年5月都會繼續累積,“近幾周美國鉆井平臺(開工)數量大減讓人看到樂觀前景,但下降的速度正在減慢。”“進一步減慢速度只會讓人更擔心,產油量大減可能要在更久以後出現。”

下圖可見今年4月交割的原油期貨價格走勢。

20150222_wti

下圖可見2015年3月期銅價格今日急劇下挫。

20150222_wti2

20150222_wti1_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012

日本央行施壓企業漲工資實現2%通脹率 車企帶頭加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487.html

日本央行施壓企業漲工資實現2%通脹率 車企帶頭加薪

一財網 薛皎 2015-03-18 16:57:00

每年的春季,日本企業要進行勞資談判,在去年春季談判時,安倍以及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就曾向日本各大企業施壓,督促公司提高工資。當時,日本豐田汽車響應號召6年內首次提高了員工基本工資。

經濟狀況遲遲未有明顯改善讓“安倍經濟學”備受質疑,為了擺脫通縮困擾,激發經濟活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Abe Shinzo)多次施壓日本企業為員工加薪,日本幾大汽車企業率先響應“政府號召”。

3月18日,據外媒報道,日本豐田汽車公司(Toyota)管理層宣布,將在今年4月份開始的新財年為員工上調每月的基本工資,上調幅度達到1993年以來的新高。

同時,日產汽車公司(NISSAN)和本田汽車公司(Honda)也紛紛表示,新財年員工的工資幅度將超過當前財年。

日本各大企業為員工慷慨漲薪,得益於本財年優秀的業績表現。據彭博社報道,在截止今年3月這一財年中,日本大型企業的利潤總和有望達到創紀錄的21.1萬億日元(約合1740億美元)。

豐田公司工會發言人高木康幸(Yasuyuki Takagi)表示,如果將工齡與績效工資計算在內,豐田公司工會成員的平均加薪幅度為11300日元(約580元人民幣),創近22年來的最高水平,豐田公司為員工提供的基礎工資增幅約為1.1%,符合日本央行提出的1%的預期值。日本央行官員曾表示,日本企業需要將員工平均基本工資上調1%,才能幫助國家在下一財年擺脫經濟停滯的困境。

日產汽車公司則表示,將員工的每月基本工資提高5000日元(約合260元人民幣),並且將5.7個月的月薪作為年終獎,約205萬日元(約合10.5萬元人民幣)。本田公司發言人透露,該公司將員工每月基本工資上調3400日元(約175元人民幣)。2014年3月份時,這兩家公司曾分別將員工月薪上調3500日元與2200日元。

每年的春季,日本企業要進行勞資談判,在去年春季談判時,安倍以及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就曾向日本各大企業施壓,督促公司提高工資。當時,日本豐田汽車響應號召6年內首次提高了員工基本工資。

雖然日本企業在政府的施壓下紛紛為員工加薪,但也並非毫無怨言。豐田公司在去年宣布加薪後曾表示,如果提高基本工資,年度獎金、加班費和各種補貼費也將隨之增加。如果再加上根據年齡和工齡來提高基本工資的定期加薪,豐田公司每年的負擔將增加150億~200億日元。豐田專務董事宮崎直樹表示,“老實說,工會的要求太高了”。

眼下,薪資增長已經成為安倍經濟學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日本上班族薪資水平(根據通脹調整後的數據)已經連續19個月下滑。自“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大規模的質化及量化寬松政策(QQE)推動日本股市大漲、日元大幅貶值,不少日本企業因此獲利。但利潤增加後,企業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加薪意願,因此安倍政府不得不向各大企業施壓。這也導致日本企業普遍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希望控制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回應安倍政府對於加薪和通貨膨脹上升的要求。

業內人士分析稱,只有日本企業將增加的利潤反饋給員工,才能有效地推動社會消費從而繼續增加企業利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幫助日本更快地擺脫通縮。

此外,日本小企業的漲薪幅度無法與大型企業相比,預計下一財年的基本工資漲幅或為0.6%。瑞銀集團(UBS)駐東京經濟學家青木(DaijuAoki)表示:“受益於日元走低,制造業巨頭獲益頗豐,所以能夠慷慨加薪。但是對於吸納眾多就業人口的其他公司來說,工資增長速度可能十分緩慢。”

青木認為,日本企業開始與員工分享利潤是個好兆頭,但工資增長速度還是無法支撐央行實現2%的通脹率,也不足以幫助安倍政府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

編輯:於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69

自欺欺人 申報競選經費上限只有「道德規範」無實質罰則 誠實觸法 總統候選人帶頭說謊

2015-06-01  TWM


一套自欺欺人的總統選舉經費上限規範,讓候選人被迫在違法與說謊之間做出抉擇。

但多數選民對這樣的亂象視若無睹,彷彿早已習慣了眼前的虛假世界。

撰文•鄭閔聲

一位稱職的總統,應該具備哪些條件?這個問題沒有絕對標準答案,不過,想必多數選民都能認同,誠實、守法,是國家元首最基本的要求。但你大概不知道,虛有 其表的總統競選經費上限規定,讓有志角逐中華民國總統的政治精英,只能被迫在違法與說謊之間抉擇,沒有其他替代選項。

現行《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替同一組正、副總統候選人競選經費訂出最高金額限制;這項數字也是候選人收受競選經費捐贈的上限。最高金額的計算方式,是 由全國人口七○%乘以二十元後,再加上一億元。以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為例,每組候選人的法定競選經費上限約四.二四億元。

為什麼說這些規定虛有其表?因為就算候選人接受捐贈或開支金額超過法定上限,法律也沒有任何罰則;也就是說,經費上限只是「道德規範」,沒有任何強制力。 同樣以一二年大選為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吳敦義申報的支出是四.四億元,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蘇嘉全則是七.一億元,兩陣營同時違法,卻不必承擔後 果。

鼓勵造假?

超過法定上限 行政機關無稽查能力儘管根據《今周刊》委託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進行民調,有六四%的民眾認為,四.二四億元的選舉經費足以當選總統;但是,從一四年台北 市長選戰的經費規模,就足以證明,法定經費上限與實際選舉需求差距太遠,即使政府祭出罰則,也無法達到約束效果。

一四年的首都市長之爭,無黨籍的柯文哲雖強調「小成本選戰」,不辦大型造勢晚會、不濫買電視廣告,選後結算的支出仍高達一.三億元,大約是法定總統競選經 費的三分之一。然而,台北市的人口大約只有全國九分之一,假定人均開支需求相同,總統大選至少需要十億元資金;更何況首都市長選戰終究只是地方選舉,經費 需求無法與全國性選舉相提並論。

事實上,歷屆民選總統主要候選人事後公布的競選花費,幾乎都曾被懷疑有低報狀況。例如馬英九一二年連任後申報的競選經費︵四億四千萬元︶,幾乎等於法定上 限,就被對手質疑「比一九九四年陳定南選台灣省長(四億五六○○萬元)還少,有可能嗎?」直到最近,柯文哲仍持續挑戰上屆總統大選經費有申報不實之嫌。無 論真相為何,民選總統連任之後,就立即陷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口水戰當中,絕非國家之福。

「沒人相信選總統用這點錢就夠了,門檻反而像是鼓勵候選人造假,行政機關也毫無稽查能力。」立委李俊俋指出,就算總統候選人「個人支出」符合法定門檻,這 些錢也不等於所有開銷,因為法律規定政黨捐助候選人的資金不列入競選經費,企業或個人「自發性」替候選人辦活動、買廣告也不算競選支出。

誠實被罰?

曾因照實申報 陳定南被裁罰四十萬元至此已能確認,總統競選經費上限不僅無規範意義,不食人間煙火的最高金額,只是迫使候選人違法,甚至有誘使人謊報的可能,形同陷國家未來元首於不義。我們不得不問,如此詭異的制度,究竟從何而來?

故事得從一九九四年台灣省長民選說起。我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在一九八三年制定競選經費上限條文,超支者將處以罰鍰。九四年省長選舉,法定經費上限為 一億四九八○萬二千元,以過半得票當選的宋楚瑜,選後申報經費與法定上限一模一樣;落敗的民進黨候選人陳定南,則申報四億五六○○餘萬元,遭裁罰四十萬 元。

即使是民主化剛起步的年代,也少有人相信坐擁國家機器與黨產奧援的宋楚瑜,花費只有對手的三分之一。這起被輿論視為「獎勵偽善、懲罰誠實」的事件,讓社會首次意識到競選經費限額的不合理。

隔年,行政院為因應首次民選總統,研擬《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草案,處理到競選經費上限條文時,為避免民選總統一上任就面臨超支經費被處罰,或為了合法而造假,雖然仍制定上限,但決定不立罰則。只要候選人誠實申報,超支也不處罰。

然而,行政、立法兩院協商出的經費公式,從一開始就只有宣示性意義。九六年總統大選的法定經費是三億零四百萬元,甚至比陳定南競選省長的開銷還少;「誠實申報」等於違法,也就成了一路延續的現象,所有主要候選人幾乎都在違法競選。

「設定選舉經費上限,是民主化過程中為落實公平政治競爭,不讓擁有黨產優勢的國民黨得以藉強大財力鞏固統治權,但卻沒阻斷政黨捐贈候選人這個後門;超出選舉經費上限也沒有罰則,一切規範都只是假象。」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瞿海源分析。

中研院法研所助研究員蘇彥圖認為,《總統副總統選罷法》雖修補了「獎勵偽善」的法律漏洞,卻沒有處理不符合現實的「經費上限」造成的違法與造假問題,也未 回應社會對政治獻金公開透明的期望;甚至○四年《政治獻金法》立法後,《總統副總統選罷法》政治獻金相關條文並未修正,因此出現總統候選人收取政治獻金的 規定較其他選舉嚴苛,違法卻無相應罰則的荒謬。

重視誠信!

超過六成民眾期望修法調整「這就像個寓言故事,有個醉漢在燈光下彎著腰焦急地尋找失落的鑰匙,一位路人好心地問:『你確定是掉在這裡嗎?』醉漢卻說:『我 不知道,只是這裡有光比較好找。』」蘇彥圖說,整套有關競選經費的法令,就是政府用最方便的手段,營造出「有管理機制」的假象。

這套虛假無效的法規該如何修改?根據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民調,當受訪者得知現行總統競選經費上限不敷候選人使用,但超支也不會受罰後,有二八.九%支持 放寬上限並對超支者開罰;二二%則認為應直接開罰,總計超過六成民眾期望修法;主張維持現狀者為二一%。但對未誠實申報競選經費者,有四五.四%主張加重 罰鍰,更有三九.三%認為應比照韓國法令,由法院宣判當選無效,可見民眾重視國家元首的誠信。

「談到修改制度,要先回答,該不該設競選經費上限?用意是什麼?上限多少才算合理?」蘇彥圖分析,競選經費上限是為避免富人利用金錢發揮政治影響力,破壞 了票票等值的民主設計;但過度管控也有限縮人民自由參政的疑慮,因此世界各國並沒有一致的標準。例如,美國最高法院曾宣判競選經費上限違反《憲法》保障的 言論自由,但日本與多數歐洲國家仍設競選經費上限。

師法他國!

美國採即時揭露資訊 日韓罰則嚴峻蘇彥圖指出,設競選經費上限的另一項目的,是候選人資金來源透明化,杜絕枱面下利益輸送;但上限與透明並不能畫上等號,因為獻金就像流水,會 自行找出滲透方式,「相對於美國採取即時揭露資訊,台灣的事後申報多了『修改』的空間;從過去幾年的政治獻金裁罰案件也能發現,監察院幾乎沒有獨立核對查 帳的能力。」他說。

以政府預算支應選舉開銷的「公費選舉」,是學界認為最能杜絕不當政商關係,並維持平等參政權的方式。台灣選後發放每票三十元的補助款,就是參考公費選舉精神。然而選後發放意味著錢極可能不是用在選舉上,反而成為政治人物的「私房錢」。

罰則部分,同樣實施總統直選的韓國,對於政治獻金申報不實的罰則最為嚴峻,《公職選舉暨選舉舞弊防止法》規定,包括總統在內的候選人,競選經費若超過公告 限額的兩百分之一,或是競選總幹事、會計負責人受有期徒刑宣告,候選人當選無效。日本《政治獻金法》則規定,若不實申報或收受非法獻金被法院判決有罪,未 來五年將被剝奪選舉及被選舉權。

李俊俋也認為,在強化行政部門稽查能力的前提下,適度放寬或取消不合理的競選經費上限,才能讓總統候選人不必面對違法或造假的兩難;對於申報不實者雖不必 一味強調嚴懲,但至少要有具體可行的罰則,才能建立良好的政治獻金文化,日本的「未來褫奪公權」制,就是可以我們可以借鏡的方向。

「扭曲的競選經費制度,造就了偽善、沒有社會正義感的政治人物,嚴重傷害了台灣的民主化發展。」瞿海源認為,人民的疏離與冷漠,是虛假的競選經費上限、二十年來始終未能改變的主因。

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又將到來,面對自欺欺人的荒謬法令,你還能沉默嗎?

揭開選舉經費5大假象

假象 1 只用這點錢 哪選得上總統?

額度上限規定不符合競選需求,讓候選人只能選擇誠實申報卻違法,或說謊低報,但超支經費也沒有罰則。

歷屆民選總統主要候選人申報選舉經費狀況選舉年分/上限 候選人 收入

(億元) 支出

(億元)

2008/4億元 馬英九、蕭萬長 6.77 6.39 謝長廷、蘇貞昌 4.40 4.27 2012/4.24億元 馬英九、吳敦義 4.46 4.44 蔡英文、蘇嘉全 7.56 7.09 資料來源:中選會、監察院假象 2別人買單的 都不算競選經費競選經費規定未包含政黨捐助候選人、私人與企業出資舉辦活動或買廣告等方式,規範形同虛設,收受超額捐贈也無罰則。

假象 3能捐給總統的錢

比捐給議員的還少

個人最多只能捐助總統候選人2萬元,捐助其他候選人卻能到10萬元;企業捐總統30萬元,其他候選人100萬元。

假象 4隨便報 政府也查不到只看格式、單據,從來沒有總統候選人被查出低報競選經費遭罰。

假象 5補助 不是花在選舉上名義上為競選經費補助,卻在選舉結束後才支付,錢不一定是用在選舉上。

選總統 4.2億不夠?!——《今周刊》「總統大選競選經費」民調6成民眾竟覺得 選總統4.2億夠用!

目前法律有規定總統選舉候選人的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例如2012年候選人依法最多只能用4億2400萬元,而且包括候選人自備、政黨捐贈、後援會贊助、政治獻金等。你覺得4億2000多萬元對競選正副總統來說,是否夠用? 單位:%

很夠用 34%

還算夠用 26.4

有點不夠用 5.8

很不夠用 14.8

不知道/未回答 19

6成民眾贊成修法改變

法律雖有規定總統候選人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但多數候選人都會超過且未被處罰。你認為是否有必要修改法律去改變這種情形?

單位:%

超過競選經費要加重處罰 22 放寬競選經費的最高金額 6 放寬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但是有超過就加重處罰 28.9 不用修法,維持現況 21 不知道/無意見/未回答 18.3 取消對競選經費的限制 3.8 4成5民眾認為未誠實申報應加重罰款若總統選舉候選人未誠實申報競選經費帳目,或競選經費開銷超過規定,有人說應加重罰款,也有人說應規定當選無效。你比 較贊成哪種說法? 單位:%應該加重罰款 45.4% 應該規定當選無效 39.3 看情況的輕重而定 1.2 不知道/無意見/未回答 14.1 註:本調查是由台灣指標調查在5月11至12日進行,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完訪1004人,在信任水準95%時的抽樣誤差最大值為正負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62

豪華車6月銷量仍難樂觀 路虎帶頭降價“擠泡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525.html

豪華車6月銷量仍難樂觀 路虎帶頭降價“擠泡沫”

一財網 楊海艷 2015-07-03 16:26:00

數據顯示,沃爾沃6月在華銷量為7282輛,同比下降4.2%,降幅較上月拉大2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沃爾沃汽車在華銷量為38292輛,同比下跌1.2%,降幅較前5月拉大0.8個百分點。

延續了上月的下滑勢頭,沃爾沃汽車6月的銷量數據依然不樂觀。

數據顯示,沃爾沃6月在華銷量為7282輛,同比下降4.2%,降幅較上月拉大2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沃爾沃汽車在華銷量為38292輛,同比下跌1.2%,降幅較前5月拉大0.8個百分點。

其實,不止是沃爾沃,跌跌不休的壓力似乎在一夜之間襲來,讓整個豪華車市場都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憂傷。

雖然其余豪華車品牌尚未發布6月銷量數據,但從5月的銷量情況看,前5個月豪華車市場的增速不到4%。第一梯隊的奧迪、寶馬、奔馳三大品牌中,僅奔馳一家仍處於高速增長中,其余奧迪和寶馬單月銷量分別出現26個月以及10年來首次滑坡。

二線豪華品牌中,原本較為穩定的局面被打破甚至可以說是逆轉。沃爾沃二線豪華品牌中第二的位置已經被凱迪拉克所取代,排名第一的捷豹路虎前5個月銷量出現23%的下滑,僅為3.9萬輛,這也使得其與凱迪拉克的差距已經縮小至6000余輛。在2014年同期,捷豹路虎的銷量高達5.09萬輛,而凱迪拉克僅為2.76萬輛,前者較後者多40%左右。

在二線豪華品牌中,凱迪拉克的增長勢頭讓人關註,從2014年的2.76到2015年的3.3萬輛,其同比增速接近20%。除此之外,英菲尼迪前5個月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其增速高達36%。

在汽車分析師張誌勇看來,雖然英菲尼迪從嚴格意義上更被業內歸類在三線豪華品牌之列,但其在低迷的整體市場環境中爆發出的增長勢頭,則更能說明其在本土化以及市場營銷方面的優勢。

“英菲尼迪近年來在營銷上確實做得較成功,而相反,沃爾沃之所以出現低迷的情況,很大程度與其在營銷上不接地氣有關。”張誌勇認為。

作為一個豪華車品牌,要向在中國市場上占據更大的份額,本土化都是不二法寶。不過,在張誌勇看來,雖然沃爾沃也在強調本土化,但事實上其似乎並不是那麽的“專一”。“你看他現在除了中國市場,還在強調要向歐洲、美國市場進發。要拓展其他的市場,勢必會分流掉對中國市場的營銷精力。”張誌勇表示。而捷豹路虎的下滑原因則更為明顯,進口和國產的關系如果不能理順,勢必會影響其市場表現。

因此,在張誌勇看來,二線豪華車品牌之間原本相對固定的位置排列現在也出現了較大的變數,品牌間的“排位賽”正在打響。接下來,豪華車之間的競爭激烈度將進一步提升。

不過,這樣的情況可能最終會讓消費者受益。“比如說原來平行換代的車型可能會越來越少,車企會把更新的車型帶入中國市場。另外,競爭的激烈也會拉低市場售價,豪華車品牌的價格泡沫將進一步被擠出。”張誌勇認為。

近段時間以來,豪華車確實開始出現官方放價的情況。捷豹路虎7月3日發布消息稱,從7月1日起,2015款路虎攬勝極光的官方售價將從原來的44.8萬元~58.28萬元調整至現在的39.8萬元~55.2萬元,入門級車型的價格下調幅度達到5萬元。與此同時,路虎還同步推出了針對全新發現神行的優惠政策。在2015年7月1日至9月30日之間購買全新路虎發現神行,將享受全額購置稅補貼。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79

法規才放寬,接著設基金、大數據平台 曾銘宗新四箭帶頭急攻「銀行3.0」

2015-09-21  TCW

文·蔡靚萱

「一定要越快越好!」面對台灣發展「金融科技」落後,曾銘宗找資策會,誓言催生千億產值的新創公司。

八月底,金管會公布放寬銀行、保險業投資雲端、大數據、行動支付等事業的辦法,不再受到嚴格的轉投資限制,讓科技、金融業界一同叫好。辦法才剛出,如今金 管會又要出招,準備設立基金、推動辦公室、設大數據平台,就是要逼金融業快快生出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n Tech》新創公司。

提前一個月啟動趕進度,兩會領軍打群架這一整套計畫是由資策會規畫。台灣再不做Fin Tech(金融科技》,就來不及了!」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說,近兩年來,全球金融業開始積極投入創設Fin Tech公司,台灣在這方面明顯落後美國、中國。

現在台灣金融業者雖然已經開始動起來,但台灣的銀行國際化不夠、規模太小,「如果全都自己建置大數據資料庫,光是把基礎建置完成,大概就把時間、資金花得差不多了。」因此資策會有了邀請金管會領軍,帶金融業者在Fin Tech領域「打群架」的主意。

王可言還記得,他在八月下旬到金管會遞說帖,秀出簡報提案兩個機構一起合作,本來他擔心要費一番唇舌才能打動主管機關,設想若能在今年十月底啟動,就已經是最樂觀的狀態,「沒想到主委聽了馬上說,那我們就九月底開始吧!」

過去政府為了防止金融業挾保戶資金、存戶存款肆意收購公司、爭搶經營權,造成金融風險與社會不安,對金融業轉投資限制嚴格,對非金融轉投資的投資持股限制五%以下。

在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拍板下,八月下旬正武放寬金控、銀行、保險投資Fin Tech公司時,可以百分之百出資。

曾銘宗就像剛剛主持完婚宴,就急著抱孫的公婆,才放寬了法規,就希望金融業、科技業快快生幾個白白胖胖的Fin Tech新創公司。他正煩惱著要如何用更具體行動,促進雙方增產報國,這時候資策會上門把生養Fin Tech新創公司的嬰兒房、保母、津貼等方案全都規畫好,便一拍即合。

「你要知道,美國矽谷的Fin Tech產業,一年可以創造一萬一千名就業人口。」曾銘宗說。打從兩年前的農曆年過年時,抱著(Bank 3.0)(銀行3.0)當假期讀物,現在他已經搖身Fin Tech「育兒」專家。

他如數家珍的分析各國育成政策:倫敦宣示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今已成立Fin Tech推動辦公室:新加坡成立Fin Tech 新創基地,政府出資約新台幣五十億元當種子基金:香港也設立督導小組,要為Fin Tech新創事業創造友善法規環境。

不只台灣急推西方金融業,緊張業務萎縮事實上,不只台灣很急,西方金融業者也很緊張。英、美前四大銀行業者在度過二00八年金融海嘯以後,再遇Fin Tech科技海嘯,減少超過三十五萬個工作。而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統計,由於華爾街大銀行加入投資行列,去年全球對Fin Tech產業投資突破一百二十億美元。

今年五月份《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推出一整套Fin Tech特別報導,分析科技新創事業切入金融服務,比銀行更靈活多元,將使銀行利潤減少、體質變得更加脆弱。例如,個人對個人(P2P)網路借貸、群眾募 資、網路行動支付以及機器人理財顧問,都是傳統銀行沒有的業務,正侵蝕金融業既有業務。

台灣最大障礙在法規投資仍得先申報金管會「所以我們這個計畫一定要越快越好!」曾銘宗說。根據金管會與資策會敲定的發展Fin Tech「新銘宗四箭」,第一箭是成立推動辦公室,曾銘宗更將親自領軍,拉高辦公室層級。第二箭是向銀行與周邊單位募資,在金融總會旗下設立基金,以確保 資金無虞。第三箭為設立Fin Tech了創新園區,提供機器設備、技術支援、人才媒合及租金便宜的辦公室,找來創投輔導新創事業。第四箭則是設立金融業大數據資料庫平台,曾銘宗說,金 管會要帶頭開放政府資料,預計今年底前新增一千零一十八項資料,目前進度已達八成。

負責台新銀行Fin tech業務的副總經理史筱平分析,台灣落後中國,是因為由銀行主導Fin Tech,中國則是由網路業主導,但銀行受到嚴格的法規規範,正需要主管機關鬆綁。

但她也承認,銀行業普遍還在摸索到底該如何切入Fin Tech 領域,台灣的投資標的也還不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銀行的投資意願真的很強,」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觀察,但發展Fin Tech最大的障礙還是在法規。他期待推動辦公室能帶來更大尺度的開放。他分析,在新制度下,金融業仍須向金管會申報才能投資Fin Tech公司,生殺大權掌握在金管會手裡,讓新創業者無法放心大展拳腳。

回應業者的心聲,就是未來Fin Tech推動辦公室的任務。曾銘宗樂觀期待,等到這個規畫獲行政院通過施行,可以在三到五年內促成三十家Fin Tech新創公司成立,屆時不只創造工作機會,「只要產品有競爭力,到時候產值可以高達一千億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40

巨頭帶頭減產難挺煤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8848.html

巨頭帶頭減產難挺煤價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5-11-30 16:07:00

對於煤炭行業來說,未來化解產能可能仍需調動國內國際兩大需求、動用行業內外兩種資源。從當前煤炭企業的經營情況來看,在產業鏈橫向或縱向調整較好的企業往往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雖然神華、中煤、兗煤等少數行業龍頭主動帶頭減產,並試圖讓煤價趨穩,但獨木難成林,部分地區產量仍在擴張,目前煤價下跌仍看不到止步勢頭。

神華銷售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鳳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煤炭價格快速下滑主要還是產需發生了明顯的不協調,國內煤炭產能太大了,加上在建項目,一年產能在50多億噸上下。“神華集團一直試圖穩定煤價,甚至主動上漲煤價,但神華集團一年的產能僅僅4個億,怎麽能決定產能達50多億噸的市場呢?”

對於行業目前的情況,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近期表示,煤炭產業當前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仍然是供給能力遠大於需求,協會正在抓緊研究建立產能退出機制,為煤炭產業進一步推動結構轉型提供保障。

挺價失敗,煤價繼續降

作為煤炭行業的龍頭企業,面對2015年煤炭市場持續低迷、自身運營形勢嚴峻的內外雙重困境,挺價和減產是今年神華、中煤等煤炭企業做出的主動應對舉措。

今年5月底,神華集團率先發布了6月份漲價政策(上調5元/噸),並呼籲同行利用當期稍有好轉的市場需求情況適時、適度上漲煤價。

步入10月、11月,綜合考慮到煤企全年經營任務的完成,以及2016年煤炭訂貨工作的開展,神華集團又采用穩定的銷售政策,杜絕價格戰。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神華集團的煤炭價格政策一共調整11次,其中3次主動維穩(7月、10月和11月),6次被迫跟進降價,2次上漲(6月和9月)。只可惜孤軍奮戰,難以突出重圍。

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林曉桃表示,在買方主導的市場下,力挺了一段時間的煤價後,國內大礦迫於銷售壓力不得不作出銷售策略的調整。而在其它煤企相繼下調煤價,並已成為大勢所趨之時,神華等大型煤炭企業的挺價努力也宣告失敗。

“我們感覺到這個(煤炭)價格是市場決定的,不存在神華集團帶頭不帶頭的問題,供需關系是目前對價格影響最大的因素。”崔鳳海表示,“神華集團一年煤炭產能是4億噸,我們自己的電廠消化掉2億噸,實際上只有2億噸對外銷售。”

實際上,今年以來,神華集團的降價政策均落後於市場變化,且降幅也小於市場跌幅,同期銷售價格仍高出市場價。

2015年1~11月,以5500大卡煤炭為例,神華集團煤炭銷售價格從520元/噸降至390元/噸(已扣除量大優惠等政策)。然截止至11月25日,環渤海指數從525元/噸降至373元/噸,市場價格(以中國煤炭資源網秦皇島港成交價為例)從515元/噸降至354元/噸,均超出神華煤價降幅,同期價格均低於神華煤價。

煤炭行業早已經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即使低價,煤企尚要四處尋覓客戶,高價則意味將來之不易的市場份額拱手讓人?由於神華煤炭在行業內有標桿價的意義,有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很多煤企等同行每月緊盯神華定價,每月均比神華略低價格出貨,搶占市場。

廈門大學能源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柏強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神華集團不降價,煤價還會不會降?答案是肯定會下降,因為整體市場供嚴重大於需。”

“神華集團是行業龍頭,對行業是有影響的,大家也都關註,但還沒辦法左右國內煤炭市場價格。”林伯強對記者表示。

市場供需說了算

除了挺價,煤炭巨頭也在帶頭減產。

2015年1~10月,中煤能源(601898.SH)和兗州煤業(600188.SH)的商品煤產量也分別同比下滑18.6%和6.1%。同期,作為神華集團的核心上市公司,中國神華(601088.SH)的商品煤產量也同比下滑9.2%,煤炭銷售量同比跌幅則高達18.8%。

然而,並不是所有煤企都在減產。有數據顯示,部分煤企集中的省份煤炭產量盡管同比增幅有所放緩,但同比產量仍在繼續攀升。前述行業人士說,因為所有的企業都有富裕的產能,前期的投入都擺在那里,只要能銷售,多產多賣一點就能補一點生產損失,大家都在考慮各自的利益,結果產量往往是越減越多,價格戰往往越打越烈。

崔鳳海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舉例稱,1~10月,北方港口下水煤出港量同比下降11.5%,其中神華占66%,神華1~10月北方港出港量降幅同比達18.1%,遠遠高於北方港同期平均降幅。因為神華集團的價格一直略高於行業水平,現在一些傳統市場的大客戶對神華的煤炭采購量減少了30%-40%。

“主要原因就是神華煤價格高於其他供應商的價格,這些用煤客戶彼此之間都搞對標,自家的采購價格高於別家,那采購人員怎麽向上級交代。”崔鳳海說。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所召開的煤炭行業脫困聯席會議已經召開了43次,全行業脫困的努力仍在繼續。

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李仰哲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強調,煤炭行業脫困的關鍵在於化解產能過剩,調整供求關系,促進供需平衡,為經濟政策發揮應有作用創造條件。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11月份在出席論壇上就提到,有些產業的產能已經達到了物理性的峰值。也就是說,價格再怎麽降,產品也很難賣得出去;再怎麽擴大投資,需求也很難消化現有的產能。同時有些產業,達到了資源環境約束的承載能力峰值。楊偉民在談到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時提出,經濟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既要在工作方針上、在戰略上堅持“持久戰”,又要在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其中四大“殲滅戰”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化解過剩產能。

對於煤炭行業來說,未來化解產能可能仍需調動國內國際兩大需求、動用行業內外兩種資源。從當前煤炭企業的經營情況來看,在產業鏈橫向或縱向調整較好的企業往往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林伯強指出,作為的第一大煤炭企業的神華集團之所以能夠還盈利,主要是因為電力這個板塊貢獻很大,就是煤電一體化,用自己的煤發電,煤價低,電廠自然盈利比較好。

雖然無法得知神華集團的業績情況,但作為其核心上市公司的中國神華,2015年上半年,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下的合並抵消前各業務板塊經營收益計算,中國神華的發電板塊占到44%,超過了煤炭板塊,而2014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僅為29%。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90

科技尬金融 下一件大事:FinTech 看趨勢》全球四.七兆美元市場 金管會帶頭催攻

2015-10-05 TCW

科技業的下一件大事是物聯網;而對金融業來說,則是FinTech(金融科技)。這波席捲全球金融市場多時的大浪如今也來到台灣,在金管會連續出招下,台灣能不能孵出FinTech小金雞?

金融科技(FinTech, Financial Technology)的風,終於吹進台灣了。

九月二十四日,金管會金融科技辦公室正式揭碑啟用。此前不久,金管會才宣布開放金融業投資FinTech公司持股上限可達百分之百,而接下來,金管會還計畫為FinTech設立十億元基金和育成中心。半年內,端出一道道大菜,不難感受到背後的急迫感。

FinTech是過去一年國際上最熱門的詞彙之一,但對多數台灣人來說,無疑還是個新名詞。事實上,大家對FinTech的服務應該不陌生,如轉帳服務PayPal或支付寶,都是FinTech。

簡單來說,FinTech就是利用科技提供更低成本、高效率、高價值的金融服務。除了較常見的支付,還有P2P(個人對個人)借貸、電子錢包等。

而相對於科技發展腳步緩慢的金融業,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認為,不受傳統金融框架束縛的科技業,更能海闊天空地想出新模式。

科技業創新 搶食金融市場

隨著網路日益普及、速度更快,進而發展至行動化、雲端化、智慧化,到如今萬物皆聯網,FinTech就像是從一個熱帶低氣壓,一步步發展成超級強颱。高盛預期Fintech的市場規模將上看四.七兆美元。

而去年在美國上市的P2P借貸平台Lending Club,就是FinTech瘋狂成長的指標性個案。藉由網路平台及大數據信用評分系統,Lending Club提供借款者和貸款者一個可以直接媒合的新管道。

從二○○七年成立,至一五年第一季為止,Lending Club累積貸款金額達九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六九億元),而這個規模在一四年六月時,才不過五十億美元。

為什麼小小科技公司能 從金融巨獸嘴裡分得一杯羹?其實Lending Club找到的是一塊銀行吃不下的肉,也就是為數眾多,但貸款金額較小、需求較急、風險也較高的一群人。如同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所說:「FinTech 比的是數據能力。」勝負差距可能就在千分之一的利率,特別是對於必須先擁有一大筆資金池,才能進行放貸的銀行,先天就處於不利的競爭條件。

不僅如此,國際商業智慧分析公司SAS台灣副總經理高芬蒂也指出:「過去都是銀行說了算,但現在網路平台讓借貸雙方的資訊變得透明。」不難想像,為什麼這樣的服務很難從銀行內部發展出來。

也無怪乎美國第一大銀行JPMorgan Chase董事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會向投資人發出警告:「矽谷來了!」而且不只是矽谷,FinTech更早已在英國、中國、香港等地百花齊放。面對這場革命,與其築起高牆抵 擋,更多金融業者決定敞開大門,和FinTech合作。

有金融業者如花旗,自詡為「有銀行執照的科技業者」,也開始學習科技業舉辦「黑客松(Hackathon)」,一面尋找金融創新解決方案,一面培育 FinTech人才。或有業者藉由投資與FinTech結盟,目的不只是學習如何應用新技術,也透過投資,讓銀行本身無法經營的業務,以另一種管道將錢收 進口袋。

腳步太慢 外敵兵臨城下

國際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的報告指出,單單在一四年,全球對金融科技的投資總額就達到一二二億美元。回頭看台灣,資策會數據科技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林蔚君急切呼籲:「台灣要快,因為人家已經走到很前面了。 」甚至,國外FinTech公司,如獲得高盛投資的理財網站CompareAsiaGroup與資金營運平台C2FO,都已來台灣敲門。

在強大的威脅感及金管會強力推動下,國內金融機構也動了起來。凱基銀行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歐久菁就表示,他們已鎖定支付技術、數據分析、P2P借貸平台和 整合投資及財務技術平台這四大領域為首要投資標的。永豐金控營運長江威娜也說:「FinTech會有一定的角色。」永豐金不排除任何可能。

實際上,台灣也開始有FinTech公司萌 芽,如老牌第三方支付業者紅陽科技開發出整合導購功能的行動聲波支付;還有以推播互動式安全認證機制入選一四年FinTech金融技術創新實驗室計畫的蓋 特資訊,今年至目前為止已拿下七家銀行合約。而原本就在網路標會與保險有所著墨的喬美國際,預計年底推出P2P借貸平台,都可能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新星。

不過,就像阿碼科技創辦人黃耀文所說:「FinTech要有競爭力,法律系統必須要很靈活。」王可言也認為,「台灣還沒有一個給新創公司創辦人放心去衝的法規環境。」

但他並不悲觀:「我們加速還是有希望。因為科技通常是跳躍式的,也有可能創造一個新模式,讓台灣在全世界金融科技占有一席之地。」

低成本、高效率 FinTech搶食金融大餅—全球與台灣FinTech公司

支付平台

代表公司:PayPal

成績單:2015年第二季經手金流達660億美元

同類型公司:支付寶、Venmo、Stripe、*紅陽、*藍新

股權群募

代表公司:Crowdcube

成績單:累計成功募資金額突破1億英鎊

同類型公司:京東眾籌

P2P借貸平台

代表公司:Lending Club

成績單:截至2015年第一季,累計貸款金額達93億美元

同類型公司:陸金所、*喬美國際

自動化投資

代表公司:Wealthfront

成績單:總資產管理規模已突破20億美元

行動刷卡

代表公司:Square

成績單:日交易額突破1億美元

同類型公司:*紅陽、*精誠

P2P分期付款

代表公司:趣分期

成績單: 月成交額近人民幣5億元

同類型公司:*Installments

徵信芝麻信用

P2P保險Friendsurance、*喬安

雲端會計服務Xero

資安VASCO、*蓋特資訊

註:*為台灣公司 整理:何佩珊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80

政策規畫》如何解決大學過剩 教育部長說明白 吳思華:辦學若不佳 公立大學也要帶頭減招

2015-12-14  TWM

在少子化浪潮下,台灣過剩的大專校院何去何從?轉型或退場要如何規畫?更重要的是,台灣的高等教育,要如何提高競爭力?教育部長吳思華接受《今周刊》專訪,提出他的政策主張。

教育部長吳思華去年就任後,提出台灣只需一百所大學的主張。他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再次預測,未來半年將會有撐不下去的學校有所動作;他也認為,大學整併不該僅限於私校,辦學不佳的公立大學也應帶頭減招。

談經費資源〉

高中升大學比率 應降至六成《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曾說,按照全球人力結構,高中畢業生就讀大學比率約六○%,台灣最適合的大學數量是一百所,這結論從何而來?

吳思華答(以下簡稱答):一百所不是絕對的數字,只是一個概念,卻是學界相當程度的共識;觀察國際趨勢,外國升大學的人,差不多是人口六成。

問:台灣高中職畢業升大學的比率是九成,會不會稀釋教育資源?台灣高教學生每年分配到的經費低於其他先進國家,是否和大學太多有關?

答:接受高等教育的合理比例跟工作需求相對應,不是所有工作都要高知識,所以六成是合理估計;但我來教育部後發現,這件事得務實處理,很難一次到位。念大 學是大家所期待的,不可能強迫誰去念書、誰不念書,重點是怎麼透過學習讓自己覺得有用、對社會有幫助、也不要因念書造成財務負擔。

學生分配經費的關鍵在經濟,我們的教育經費經過「購買力平價」(即考量各國物價因素)計算後,並沒有太低;當然,OECD國家念大學的比率沒有那麼多,相 對資源集中在前端學生,我們學生人數多,資源就分散掉了。美國、新加坡是靠高學費補足平均投資不足,但我們要照顧很多人,學費又不是太高,加上物價水準 低,才會看起來有很大差距。

問:教育部的「務實」退場機制,是讓學生自由選擇,招生不足的學校自然會被淘汰,這樣會不會緩不濟急,造成學校死撐?是否考慮公布學校財務、學生畢業流向等資訊,幫助考生判斷?

談市場淘汰〉

制定特別條例 授權公開校務資訊答:我比你樂觀,教育部對公立學校有較高的主導性,可以要求公立學校合併;公立學校如果辦學不理想,例如沒有申請到教學卓越方案就該檢討,經過一、兩年如果還是無法證明辦學績效,就要適度減招。

私立學校是現實問題,明年學生人數減兩萬一,後年再減一萬二,學校沒學生,能怎麼死撐?

教育部已公布學校註冊率,也希望透過制定「高等教育創新轉型特別條例」取得法源,被授權公開校務資訊,但要有個合理範圍。

畢業流向與薪資,教育部已經透過政府資訊連線整理,但因個資問題,得進一步考量能不能公開。因為不同校系畢業後工作類型不一樣,如果公布畢業受僱薪水,對這些學校不公平。

問:明年的招生懸崖,教育部會強制不適合的學校退場?

答:教育部今年重點輔導十所學校,問題不在強制,而是這十所學校過得了明年這關嗎?所以我們要嚴格監控,把財務卡很緊,定期抽查教學品質。明年確實會有學校不容易過關,我相信未來半年,應該會有學校有動作。

問:大學退場,很可能是先私立後公立、先技職後一般、先偏鄉後都會的現象。會不會破壞一般大學跟科技大學培育人才比例,教育部有無標準?

談人才培育〉

推技職再造 從高中開始學手藝答:教育部最重要的原則,是保障學生跟教師權益,所以我們開始管控可能面臨退場的學校。這幾年教育部非常積極投入技職再造,目前國中生升 高中時,選技職做第一志願的已超過六成,這代表學生親身感受到,如果沒有強烈學術傾向,在高中學技藝,對人生有更大保障。而且我們現在輔導的學校名單,其 實一般大學和科大差不多。

問:教育部對於大學退場轉型提供什麼條件?計畫多久完成?

答:教育部從去年開始已收到一百七十多個創新轉型計畫,通過了四十多個,可見很多學校已經認真想何去何從。

教育部對這些計畫的支持分階段:第一階段提出想法,通過了就給一百萬元經費;半年後如果計畫成熟,就可以提第二階段;通過之後再給經費。

撰文 / 鄭閔聲、洪依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41

英國借鏡》央行徵人,學比特幣背後技術 政府帶頭當學生 倫敦三年變Fintech首都

2015-12-28  TCW

我們待在倫敦的最後一天,英格蘭銀行的一則徵人啟事,在比特幣的討論區被大量轉載:「徵求『區塊鏈 玩家』(Blockchain-savvy)的有薪實習生」(編按:區塊鏈(blockchain)指的是形成虛擬貨幣背後,結合帳和金流,由所有參與者 共同組成的分佈式數據庫)。

創新心法:懂科技,才不會被反傷

凡是被英格蘭銀行錄取的個人或團隊,如果是大一到大三的學生,有六週帶薪實習;如果錄取者是即將畢業的大四畢業生,可以跳過基礎面試,進入第二階段面試。

「你們不會害怕新科技顛覆既有秩序?」這讓我想起台灣中央銀行兩年前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比特幣不是貨幣,屬於高投機的數位『虛擬商品』。」於是忍不住問英國貿易投資署金融科技部主管大衛(Shaul David)。

「關鍵在於是不是真的想要競爭、想要開放。」大街說,「如果是,你一定要涉獵(engaged)。不了解科技、不了解創新,終究會被科技和創新所傷,「涉獵了,才會知道如何規範科技,銀行、政府該怎麼做。人類無法阻止科技,只能持續跟著它、學習、瞭解它。」

這回答了我們的最大疑問:有兩千年歷史包袱的金融城倫敦,究竟如何在三年內成為金融科技成長最快的地區?

答案就是:開放,而且是主管機關帶頭開放。

包袱沉重如倫敦,保守如金融業,如果

沒有致命一擊,也很難有改變的動機,這致命一擊便是金融海嘯。

金融海嘯搖撼了西方消費者對金融業的信任,英國民眾對金融業的信任度尤其低。根據英國貿易投資署的調查,金融海嘯後,英國民眾對於金融業的信任度從二00八年的四七%降到二0一二年的二三%,不但降幅最高,絕對信心水準也低於德國、法國,甚至美國。

擁抱金融科技三部曲首部曲:政府設獨立機關引導

「金融科技可以視為金融海嘯過後、草根底層出現的反動,」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cr)金融投資服務部研究副總裁烏茲霍 (Christophe UZureau)說,金融海嘯之後,資金流動性不足,加上民眾對金融業信任不再,既有大品脾被質疑,民間渴求新的資本流動模武、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開放競爭不是降低金融業門檻、修改相關條例這麼簡單,執行單位比執行內容更重要。

二0一三年英國國會通過,由業界出資,成立獨立的政府組織「金融行為監管局」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簡稱F C A),除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監管金融業,不得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之外,另一項任務,便是建立基礎架構引導競爭。

大衛指出,FCA不單是主管機關,也在法規之內,代表新創公司發言,參與並且彙集各方對話,擔任溝通者的角色,否則無法制定出有效能的政策。「讓新創公司和大公司一樣,也可以直接、快速的跟法規制定者對話,投資者和消費者在面對新創公司時,不用擔心不合法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是心態的開放。例如,英格蘭銀行帶頭涉獵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瞭解區塊鏈是什麼、可以怎麼 用,同時也教育政府不同部門的人學習這項新科技。

二部曲:新創投資減稅,全球最優惠

除此之外,英國政府同時減稅引外資投資中小企業,創造金流流入,鼓勵新創公司。好比在二0一二年提出的「種子企業投資計畫」(Seed Enterprisc InwestmentSCheme.簡稱SEIS),若企業投資新創企業的種子基金每年在十萬英鎊以上,所得稅可減免五0%;如果企業有賺錢,資本利得免 稅;企業若倒閉、沒價值,減稅後的曝險資金可享曝險資金四五%的風險減免,是目前全球最優惠的新創投資減稅方案。

這些政策實施以後的一年內,倫敦新創公司最密集的區域,郵遞區號下便增加了一萬五千家新創公司:在前一年,該區的新創公司數量只有個位數。

政府將金融環境逐步開放後,金融業大玩家也隨著調整,開始與金融科技的生態系統尋求連結,免得自外於市場。

三部曲:銀行尋求合作,做大市場

「科技趨勢不可擋,但分行不可能被數位服務取代,水遠有人需要分行,」滙豐銀行全球創新長夏佐(Christop Chzot)說,「我們在尋找的是分行和數位的最佳結合點(marry in the best way)。]

他指出,過去金融業強調自行開發,或者以公司需求為出發點,向外尋求技術配搭,新創公司相對是計畫裡面的配角,合作是任務導向,沒有延續性:現在金融業尋 求與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的合作,是策略導向的長期合作夥伴,希望藉由投入新創公司的協助,深入傳統銀行無法採入的族群和死角,其次才是考慮獲利。

滙豐在去年成立一筆兩億英鎊的企業創投,根據企業策略所做的趨勢投資和育成,而非短期的合作計畫。夏佐坦言,「現在的金融環境跟二十年前完全不同,銀行再大也不可能全都自己來,你必須向外找不同領域的合作夥伴,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倫敦的故事,告訴我們,所有的創新可能都得先有開放的心態,才能有策略的創造創新環境,進而引導市場舊玩家順勢改變並且投入,才可能甩掉舊包袱,邁向創新。

採訪後記》不是非用不可,而是選擇更多了

在製作封面故事這段期間,我代替團隊收下一筆報導得獎的獎金。為了將獎金分給其他同事,我要把這筆錢全數領出再由主管分配;這麼單純的一件事,如果用ATM我得分三天領六次,要不然就是花一小時到銀行抽號碼脾、排隊、填單。

當下我對一位銀行數位部門主管發出一聲慼嘆:「如果有某種轉帳平台App就好了!」他也只能苦笑。

但在倫敦,很多人都不會有我這種煩惱,他們可以用各種轉帳App,幾秒內解決獎金分配的事,而且沒有手續費。

不過,要想省手續費,也得要有本事。光要管理手機和平板裡面的App,不但得花時間適應行為的改變,還要管理密碼、即時訊息和行銷內容,而且除本人以外, 沒有人能替代你管理「你」的銀行:「拿回金融自主權」其實意味著個人有更獨立自主的金錢觀,及更高的風險意識和金融素養,而這,絕非人人都有,也勉強不 來。

所以,即便倫敦每輛計程車都能刷卡,司機還是偏愛收現金。金融科技再怎麼破壞式創新,終究不會取代銀行,只是選擇多了;未來選擇只會更多,不會減少。

這已無關信任與否,就算懷疑網路資安,金融業歸還金融主權的年代終究會來到;我們需要準備的,其實也跟英格蘭銀行一樣:不用、不投入沒關係,但是至少要知道科技做什麼;瞭解了,再為自己選擇適合的管道,才是真正的「人人是銀行」。 (文.單小懿)

撰文者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