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含金量低國高中生,變新創公司重點客群 最佳App測試員:12歲童教你抓商機

2016-05-02  TCW

目標客群年齡層降低,全世界的App商戰也越演越烈,大家都搶攻這群活躍的使用者,因為那是維繫產品熱度的關鍵。

不知道該怎麼跟家中青少年對話嗎?也許你該從他們手機裡的新App理解起。

根據美國研調機構Edison Research四月公布的最新調查發現,在美國,有「閱後即焚」功能的影音社交軟體Snapchat,首度超越臉書,成為十二歲到二十四歲年輕人最愛的社群軟體。

替品牌操作社群的奧美社群團隊負責人黃逸旻觀察,現在的年輕人,比成年人更注重隱私,會將社群軟體依遠近親疏管理,只想分享給親近朋友看的內容,就用Instagram,或甚至是可匿名的Snapchat與新部落格平台Tumblr。

目前,Snapchat的估值約是一百六十億美元,已高過市場先行者推特(Twitter)的市值。

不僅美國,在台灣,也有一群原生於亞洲的新創App公司,已悄悄攻占青少年的手機(見第四十三頁表)。

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認為,真正全球普及的App,其實只有臉書、Google、YouTube幾大巨頭,大家往往高估西方App的影響力,同時,青少年本來就是較在地化的社群,因此有在地文化優勢的亞洲企業,能抓住這市場。

但,傳統商業世界裡,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的青壯年才是主流,國、高中到大學的青少年,總被視為「含金量低」,相對受忽略。為什麼現在卻成了新創服務的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青少年,往往是新創服務最活躍的使用者,掌握他們就不怕產品與服務沒熱度。

用戶M型化,老與小最活躍

「老的跟小的,(在網路上)互動最頻繁,中間那一群都很冷漠,最冷漠大概就是剛出社會,或每天接收資訊的男性,這群人不太跟人互動,也不太按讚。」

旗下代理「美圖秀秀」、「美拍」等軟體的玩美行動總經理柯美慧表示,年輕族群對維繫平台的熱度很有幫助,以旗下影音平台軟體「美拍」為例,十二歲到十八歲的使用者,按讚與回覆的熱度,是成年人的三到四倍。

其次,青少年是新創企業營運服務、改良產品時,重要的風向球。

「晅群人對電商來說,其實不是高消費族群,但他們很願意真誠給你很多回贛,且他們是科技趨勢的早期風向球。」

蝦皮拍賣的行銷總監楊晨欣舉例,同樣是補貼運費,去年僅補貼宅配,未提供超商「店到店」取貨付款服務。但經過年輕使用者回饋,今年一月正武推出超商取貨付款,並補貼「店到店」運費,至今,交易量較去年有十倍的成長。

楊晨欣觀察:「很多學生,住家裡或宿舍,不是很方便收貨,這其實是一個很大、沒被滿足的需求,實施(店到店)之後,不光是學生,也很受上班族歡迎。」

而且,青少年甚至是一個新創服務「生」與「死」的關鍵。

三眉角,抓住新世代商機

要酷!他們說的須當回事

柯美慧指出,青少年通常是產品生命週期中的「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得先吸引到這些人,透過口碑擴散,才能慢慢成長到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與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使產品以臻成熟。

「(青少年)嗅覺很敏銳,不像成年人,對網路會有些抗拒……,你看Facebook或Line,現在連長輩都在用,但一開始也是從年輕人擴散,」她舉例。

而青少年對新創服務而言,不僅掌「生」,更也掌「死」。

「越來越多品牌,都在關注怎麼年輕化,讓使用者年齡層下降,因為品牌最大的考驗,就是老化。」

與Line同屬一集團的社群軟體「Band」總經理邱彥錡指出,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喜新厭舊,容易「變心」,而一旦社群平台上的年輕人流失,容易讓大眾感覺這平台已經不「酷」,是衰敗的警訓。

當青少年使用者,能貢獻給新創服務遠比營收還多的資源時,新創公司該如何想辦法網羅,並留下這群人呢?

第一,你得「不敷衍」的傾聽這群人。

青少年沒收入、沒投票權,聲音往往被企業與政府忽略,因此,想抓住這群人的心,得先讓他們知道:「我把你們當一回事。」

例如Band,一開始其實是完全封閉武的私密社群平台,去年四月整個服務改變,讓平台上社群可私密與公開並存,便是透過使用者意見,發現台灣青少年其實有許多「看見」與「被看見」的需求,於是跟韓國總部溝通,使服務大轉向。

而蝦皮拍賣為了傾聽年輕人的聲音,今年三月起,甚至在客服團隊與「臉書小編」外,獨立出五人團隊,專責社群服務,宣稱「每則私訊都回覆」。

「我們想挖掘他們(年輕客群)真正困擾的點是什麼?例如有高中生希望關閉帳號,我們問為什麼?原來因為手機(拍賣)太方便,沒辦法專心念書。後來我們說,先幫你凍結帳號,如果下次你考得很好,我們會給你一個獎勵,」楊晨欣分享。

「現在年輕人,(你一)『虛假』,他們馬上會知道,很反抗,他們很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黃逸曼觀察。

要潮!僅兩天熱潮也得跟

第二,你得比年輕人更跟緊潮流。

「年輕人每天接受新東西,他今天看上別人,你明天可能就被拋棄,要不斷精進,看有沒有更多有趣東西加進產品。」柯美慧分享,美圖內部會隨時關注熱門議題、緊跟熱點。

她舉例,先前臉書慶祝同志婚姻合法,推出六色彩虹大頭貼時,即使當天是週末,台灣團隊仍立即向廈門技術團隊反映,半天後,也推出彩虹旗濾鏡。

「我們常常為了『跟熱點』三個字,疲於奔命,這風潮可能一、兩天就過了,但沒辦法,做年輕人的生意,就是要這樣,一次。兩次不跟,很快就落後,只能每次都跟上。」

目前,美拍在台灣有大約三百八十萬名用戶,十二歲到十八歲使用者便占了約四成。

別下指導棋,給他主導權

第三,也最重要的一點,得拋棄「在直言商」的本位思考,讓年輕使用者擁有自主權。

邱彥錡指出:「現在學生自主性很高,你很難單方面跟他們說,這東西就是這樣用,不行。他們希望,是他來決定這個App該怎麼使用。」因此Band 不會主動決定,要開設哪些群組,而是讓使用者自由發揮。

柯美慧也舉例,例如美拍團隊,一開始想當然耳的認為使用者在平台上分享影片,自然想獲取知名度,因此會教用戶怎麼將影片拍得更好,後來實際接觸,發現很多年輕用戶其實抗拒「指導棋」,「有些人只是想玩玩、開心,如果你干涉太多,他反而有壓力……,他腦子裡不是想成名或變紅,只是覺得這是讓他認識同好的地方,不帶功利性質。」

「他們不喜歡很商業的操作。例如我們曾經想過找校園代表,讓學生去蒐集同學的東西來平台賣,賺到的錢可以分給他們,後來訪問學生,發現他們對這中間的利害關係很敏慼,覺得不太舒服,」楊晨欣也呼應這樣的觀察。

當網路原生的「Y世代」、出生於行動裝置時代的「〇〇後」 (指二〇〇〇年後出生)逐漸成為商業世界主流,這些生意經,將不僅適用於網路服務,而是每個企業想基業長青,都得關注的課題。

撰文者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43

美國上大學人數每年減,80多萬高中生放棄大學提早工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211.html

“一個大學的文憑是通往中產階層最可靠的門票。”就在去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還這樣篤定地說。但根據官方公開的數據,美國人好像越來越不稀罕這張門票了。

最新的數據統計到了2014年的秋季。自2010年美國大學入學人數達到超過2100萬人的峰值以來,美國上大學的人數每年都在減少。到2014年秋季,至少81.2萬(812069人)的學生選擇離開大學校園,早早步入社會。

有人說,不用擔心,入學率下降了,但經濟正在改善。畢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努力工作賺錢,而不是辭職去獲得更多的學位。

美國教育部副部長米切爾(Ted Mitchell)表示:“從歷史數據看,隨著經濟的改善以及美國人重返就業崗位,大學的入學率是會下降的。”

但是那些放棄繼續讀大學的年輕人放棄的不只是一張學位,而是翻倍的薪水:大學畢業生就業後獲得的薪水比只有高中學位的工人高出近一倍。

所以,如果一個人在乎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那麽大學入學率的下降應該給他敲了敲警鐘。

按照奧巴馬的門票說法,現在至少80萬美國年輕人放棄了通往中產階級的可靠門票。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下降最快是這兩類學校

再研究下官方的公開數據,好像問題更糟糕。有兩類學校的招生人數下跌最明顯:社區大學和營利性大學。這些學校原本是最吸引低收入家庭以及少數族裔的孩子的。比如社區大學就好比是貧窮家庭的“救生索”,它們大多離家很近,也不要求學生出具SAT分數,同時學費也很便宜。

奧巴馬此前曾提出讓社區大學免學費兩年的建議,因為這是讓多數家庭的孩子受到高等教育進而獲得更好工作的大門。但自2010年以來,社區大學的入學人數減少了逾82萬人。

“我覺得去上大學然後住在校園里就能學到很多東西的想法是中產階層的價值觀。”美國教育家坎寧安(Cecilia Cunningham)這樣認為,他目前正在紐約運營一個鼓勵高中學生上社區大學的項目。

和2010年的峰值相比,營利性大學的入學人數減少了46.6萬人。和社區大學相比,營利性大學的入學率下降原因有所不同。這類學校被外界批評為給學生提供了“毫無價值的學位”的同時還帶來了沈重的債務。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錢是最大挑戰

壓倒一切的共識是:美國能夠而且必須做更多來確保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族裔學生獲得進入大學的機會。自2010年以前,美國高校的確都在擴招,但在2010年之後,美國高校的擴招道路上插起了一面紅旗,如果不說退步,至少已經停滯。

“太多學生和家庭開始覺得大學是遙不可及的了。”米切爾說,“在我們的歷史上,完成大學教育的機會也從來沒有如此緊迫地關系到美國人的生活。”

高中生斯賓塞(Skylar Spencer)就是其中一位正在猶豫要不要把大學規劃入自己未來的美國青年。

斯賓塞是莫里斯合作研究院的學生,該學校是紐約市最貧困社區之一的一所公立高中。她是班里的學生幹部,每天的任務是在早晨打電話給朋友們確保他們準時起床上學,並在下課後輔導他人學習直至很晚。她的座右銘是“一切皆有可能” (The sky's the limit)。

最容易被低收入家庭放棄

正是因為錢是上大學的最大挑戰,這張進入中產階層的門票也最容易被低收入家庭放棄。

雖然已到5月底,大部分高中生已經支付完了進入大學的學費,但斯賓塞仍然沒有完成她的大學計劃。為大學支付費用在斯賓塞看來是一種折磨。更糟糕的是,她的母親最近丟掉了工作。能不能在這個秋季入學都成為了斯賓塞感到迷茫的事。

“每個人都告訴我放輕松,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我都快被壓力弄瘋了。”她說。斯賓塞的夢想是進入位於拉斯維加斯的內華達州大學,她收到了這個大學的通知書。但由於她不是州內的學生,該大學每年的費用大約要2萬美元。沒有其他辦法了,她能做的只有繼續等待更多的助學金。

斯賓塞還同時被紐約的一所公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波茨坦分校錄取了。她和她的母親正在盤算家庭的經濟狀況能否允許她去那里上學。與此同時,斯賓塞還在申請一些離家更近的學校做備份。

“我不會放棄的。”和成千上萬貧窮家庭的學生不同,斯賓塞仍然決定爭取在今年秋季走進大學校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19

2020年全國高中生免學雜費 今年率先惠及經濟困難學生

今年家庭經濟困難高中學生將免交學雜費,而根據教育部規劃,2020年左右將實現全部普通高中生免除學雜費。

9月1日,財政部網站披露了《關於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的意見》(下稱《意見》),經國務院同意,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

根據《意見》,享受這一政策優惠的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高生,是指符合國務院扶貧辦發布的《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相關規定,在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中建立電子信息檔案,持有《扶貧手冊》的普通高中學生。

另外,含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也將享受這一優惠政策。

根據2014年4月印發的《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以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的國家農村扶貧標準為識別標準。

而對於免學雜費標準,則按照各省級人民政府及其價格、財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學費標準執行(不含住宿費)。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意見》提出,對在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準的民辦普通高中就讀的符合免學雜費政策條件的學生,按照當地同類型公辦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標準給予補助。民辦學校學雜費標準高於補助的部分,學校可以按規定繼續向學生收取。

對因免學雜費導致學校收入減少的部分,由財政按照免學雜費學生人數和免學雜費標準補助學校,以保證學校正常運轉。

免學雜費補助資金由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擔。其中:西部地區為8:2,中部地區為6:4;東部地區除直轄市外,按照財力狀況分省確定。

《意見》強調,地方各級財政、教育部門要統籌安排中央補助資金和地方應承擔的資金,並確保及時足額撥付到位。

另外,普通高中要安排專人,做好免學雜費對象認定工作,保證學生基本信息真實準確。對於虛報學生人數、騙取補助資金等行為,將按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並追究相關學校領導的責任。

財政部稱,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是完善國家助學政策體系、推進教育機會公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施精準扶貧幫困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育部財政司副司長趙建軍去年底在教育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系列發布會上介紹,教育部門將與民政、扶貧等部門協調溝通,先測算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費需求,希望“十三五”前半段實現對這部分學生免除學雜費;之 後逐步擴大實施範圍,將根據經費需求以及國家財力情況來確定實施路徑,可能會是先中、西部後東部,或者是先農村後城市;到2020年左右,實現全部普通高 中生免除學雜費。

此外,根據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統一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含民辦學校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 生生活費。實施上述政策,由中央和地方統一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經費,2016年、2017年將新增財政投入150多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37

移民禁令最早8日作出裁決 特朗普:不良高中生都會站在我這邊

當地時間8日上午,特朗普強烈批評了有關其臨時移民禁令的法庭辯論,並表示法庭禁止移民令的做法“太政治化了。”他同時敦促上訴法庭法官和政府站在一邊。

美國當地時間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移民禁令聽證會在舊金山上訴法院舉行。據路透社最新消息,法院將最早於8日作出裁決。

特朗普表示說,甚至是“不良高中生”都會站在他這一邊。

“昨天晚上我在電視上看了辯論,真是太恥辱了,”特朗普說,“雙方都在說一些根本無關的事情。”

特朗普還說,自己的行政令“寫得非常優美”。

1月27日,特朗普發布行政令,限制來自敘利亞、伊拉克、伊朗、蘇丹、索馬里、也門和利比亞這7個主要穆斯林國家的公民進入美國,要求來自該多個國家的難民在120天內被禁止入境美國,該多個國家的普通公民在90天內被禁止入境美國。

2月3日,華盛頓州西區聯邦法院法官詹姆斯·羅巴特作出裁決,在全美範圍內暫停實施特朗普頒布的限制難民等群體入境的行政令。

隨後美國司法部向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提出上訴,要求立即恢複禁令。

控辯雙方在聽證會上各自用30分鐘陳述主張。據媒體報道,在辯論過程中,三位法官對雙方均進行了長時間的拷問和答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10

一包售价5毛的三无产品 凭啥逆袭成为年产值500亿的网红零食?这个21岁高中生是这么干起来的……

http://www.xcf.cn/syms/tt/201703/t20170310_779871.htm

  伴随着乐天“萨德”事件的不断发酵,不少中国企业陆续发声表态,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辣条界的“扛把子”——卫龙。3月1日,卫龙通过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宣布所有产品从乐天下架,并称今后将不再与乐天合作、供货。这种“坚决不留一根辣条给乐天”的行为,被网友盛赞气场两米八。截止目前,此条微博的评论点赞量已经超过57万了。

  

  这样的影响力,再次证实了卫龙这辣条届“网红“的名头,绝不是浪得虚名。蹭热点功力堪比杜蕾斯,微博抢热门速度可媲美海尔。果然,没多久,这货就妥妥登上食品界的热搜榜。

  显然,”卫龙“早就不是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辣条了。

  辣条总体有多大规模?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不过,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或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一二:“恭喜中国电影(600977)2015年市场票房总值达300亿,创历史新高……然而还不如河南一个省卖辣条赚得多……”据统计,仅在河南地区,辣条这个品类就有200亿的产值,近300亿的销售额,近300家生产企业。而辣条的鼻祖“卫龙”也在近几年从一家小企业翻身变成了食品届的领头羊。

  一场天灾造就的商机:21岁高中生一手缔造了500亿年产值的辣条王国!

  说起辣条的诞生,也不过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它的发明创造,带有强烈的偶然因素,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一场天灾造就的商机。

  事实上,辣条起源于湖南平江的酱干。平江县位于湘北汨罗江畔,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那里有着悠久的做酱干豆制品的传统。在《平江县志》中就有记载:“食品工业是平江的传统产业,清朝康熙年间,平江的长寿酱干就被列为宫廷贡品。”可以说,在平江,家家户户都会做酱干。卖酱干是很多平江人养家糊口的基本出路。

  1998年,湖南洪水,面对这场自然灾难,农民损失惨重,平江县也不例外。当年,生产酱干的原材料大豆出现了大幅度涨价,由7毛多一斤,一下子涨到一块五,酱干行情持续走低。酱干行业一片哀鸿。

  相较而言,当时市面上最便宜的原材料就是面粉,且市场供应的量也比较充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当地酱干作坊的老师傅们,联合研发了一种面筋小食品。最初,这类面筋食品口味与酱干相仿,只有咸味与辣味,而给麻辣加上甜味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自此之后,面筋一举由只限于小范围经营的袖珍行业,迅速成为在全国燎原的辣条。

  辣条的配方迅速在平江流传开来,尽管形状、口感各不相同,但味道都是一样的。原本做酱干制品的作坊、工厂,就地转化,开始生产更受市场欢迎的面筋制品,面筋企业得以批量复制,瞬间发展壮大。但是,地处长江中下游山区的平江县并不出产小麦。囿于原材料不足,一些平江人开始到外地寻找机会。顺着京广线北上,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交通便捷,劳动力充足,成为平江人走出去的创业聚集地。据说,全国99%的辣条经营者为平江籍。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正是借着这波浪潮开启了自己的辣条帝国。

  

  图为刘卫平

  1999年,刘卫平21岁,仅有高中学历的他十分敢干,带着辣条配方,他跑到了河南漯河。低学历做低门槛的低端食品,刘卫平挣扎了整整3年,终于攒够了自己开厂的钱。2003年,当时成龙正火,刘卫平将自己的品牌取名叫“卫龙”。

  如今,卫龙总占地面积300多亩,拥有员工3000余人,而总公司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虽然从网站上并不能获得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等具体数据,但是卫龙辣条作为辣条届的扛把子,年产值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500-600亿。不仅如此,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还制定了5年10亿的投资计划。

  这些年,卫龙不仅摘掉了垃圾、三无产品的帽子,而且还华丽转身,成功远销国外。售价高达12美元(合人民币七八十块),成为继老干妈辣酱之后第二种登上美国奢侈食品榜单外国人抢断货的十大中国“奢侈品”之一。据说,连普京都对它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它还成功吸引了BBC的注意被老外誉为“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受欢迎的小吃”,就连拍摄BBC视频的两位大叔也忍不住在节目中坦言“我非常喜欢辣条”、“这个市场据估计每年有500亿”。

  

  

  一包售价5毛的三无产品,凭啥逆袭成为年产值500亿的网红零食?

  

  事实上,辣条产生的前十年里,辣条行业曾经历过一个野蛮生长期。在当时,辣条生产要求和制作成本都不高,价格又低,没啥正规的生产标准,小作坊式生产商遍地开花。市面上辣条的普遍价格为0.5元、1元,几乎各大超市、杂货店均有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调味面制品市场消费总量在500亿左右,其中湖南占整个辣条市场的60%,年产值超300亿。湖南有辣条企业近1000多家,河南生产辣条的企业更是超过了300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据了解,2010年下半年,辣条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能盈利的企业仅在10%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生产辣条的企业这么多,为啥最后闯出一片天地的,是卫龙呢?

  1、树立品牌,扩大规模。

  在起步阶段,卫龙也曾经历过“三无”阶段。2001年,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工厂——平平食品厂。虽然工厂规模不大,但刘卫平的野心却很大,在不少工厂仍沉浸在小作坊加工赚取利润时,刘卫平却开启了一系列的品牌化之路。

  2003年,刘卫平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卫龙Weilong”,开始以此为核心生产辣条等休闲食品。

  2004年,有了独立品牌的刘卫平,开始了依靠先进设备和规模驱动发展的道路,并在规模大幅提高后,亲自带领销售团队进行疯狂的地推,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商超到24小时便利超市,再到学校和社区的小型便利店,处处都有刘卫平团队的身影。

  可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让卫龙迈出了摆脱小作坊的第一步。而最初一家一家地推式的推广,更是为卫龙闯出自己的辣条江湖做了很好的渠道建设。

  2、拥抱危机,把控质量

  最初的几年时间里,辣条的生产一直处于缺乏统一要求标准的低门槛生产状态。许多辣条加工都在乡间小作坊里进行,缺乏生产监管和经营规范。经过简单的包装后,辣条就被销往各中小学校,经常爆出非法添加等生产丑闻和食品安全事故,成为国家食品监管“重地”。

  人们在吃得津津有味的同时,伴随的阴影和顾虑一直是辣条的食品生产卫生、安全问题。曾经,江湖传言,辣条是卫生纸做的,是地沟油泡的,是在厕所熏成重口味,甚至由炼尸油制成balabala……

  2005,辣条行业遭遇重大危机。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平江一家面筋厂,有工人在原料中投放非法添加剂霉克星。其后,辣条黑作坊被不断曝光,加上几毛一袋的定位及低劣的包装,这让辣条成为国民心目中的“垃圾食品”,辣条以及面筋生产企业也成为众矢之的。在一波严过一波的整治风暴下,成批小作坊小厂商纷纷倒掉,辣条企业从最鼎盛时的2000多家,只剩下零星的500多家。

  危机关头,为脱掉“垃圾食品”帽子,年产值12亿的卫龙企业开始花巨资新建产房,将生产车间改造为全自动化,严格控制食品生产质量。同时,卫龙还聘请专业资质的质检机构为自己的生产服务,对生产进行全面升级。此后,为了迎合新一代消费者的需要,卫龙又进一步开辟细分市场,推出面制品、豆制品、海产肉类等多种口味、系列的全新产品。

  2014年,卫龙已经成为辣条领域当之无愧的头号企业。辣条江湖正式进入“卫龙时代”。

  为了洗清“垃圾食品”的印象,卫龙特意邀请专业的摄影团队进入车间拍摄公司的宣传片,同时邀请媒体和网络红人直播生产车间,高度自动化的闪亮设备、一尘不染的洁净车间,瞬间让广大吃货瞠目结舌。这不,连人民网(603000)都手动点赞,“它不仅好吃,还干净卫生,气魄宏大哦……”

  

  卫龙生产车间

  自此,卫龙成功摘掉了“三无”帽,摇身一变,成为零食界的“LV”。

  3、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网络营销手段

  卫龙企业的逆袭,除了食品本身的质量,擅长造势、热点营销也是他们能够逆袭的重要因素。

  借助网络红人直播生产车间一举破除了辣条“垃圾食品”的三无产品形象,初战告捷后,刘卫平真正尝到了网络营销得甜头。之后,卫龙便在网红的“不归路”上一去不回头了。

  从最初与暴走漫画的合作,微博段子手的炒作,天猫网站的不发货黑客事件,网络上的恶搞系列视频,到苹果风,“国际奢侈品”,再到老司机情色网站风格,卫龙玩到仿佛忘记了自己只是“辣条”的现实,二次元、科技风、污厘头儿,简直是信手拈来。

  

  卫龙模仿苹果的线下体验店

  说到这些辣眼睛的营销事件,不得不提就是卫龙“苹果风”,凭借模仿苹果的文案,在iPhone7发布会的当天推出了辣条新品“Hotstrip 7”,借势火了一把。Hotstrip 1.0、Hotstrip Mini、Burn Kiss……一时间深得网友的喜爱和追捧,成了食品界的网红。

  而那些“来包辣条压压惊”、“其实我该来包辣条静静”、“这个世界没有一包辣条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两包”、“我马上就要发财了,辣条随便吃”……的系列表情包,更是成为社交网络的经典语录。

  来,感受一下卫龙逆天的表情包、文案和海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93

Sue識韓風:韓國高中生入大學為相親? 張厚耀

1 : GS(14)@2013-06-29 16:57:3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28/18314430

                              小妹住在香港的16年期間,細心觀察到大部份香港人的戀愛觀,還保留了中國人的含蓄。雖然香港人生活在這個號稱亞洲國際都會的城市,但這裏的戀愛觀沒有我想像中受西方文化影響。香港女生始終喜歡當被動一方,盡量保持矜持;而男生對着女生也是害羞的,結果發生了不少《那些年》錯過心儀女生的事。

                另外,香港的相親文化也不流行,相信香港人聽到「相親」這個活動,就會聯想起一些上了年紀、急於組織家庭的人,或是交際能力差、迫於無奈下才會做的事。但在韓國參加相親、介紹會的活動,是很正常不過的事!韓國人當中,十個有七個都試過去相親,那這是不是代表韓國人的戀愛觀比香港開放呢?

                在韓國,高中學生最想升讀大學的最大一個原因,竟然就是想參加相親、介紹會的活動!就連韓國人氣偶像組合2PM的玉澤演也公開承認:「相親曾經是我升入大學特別想做的事情之一,但是卻不曾有機會。」大學生下課後想去的地方,就是去環境幽雅的咖啡廳,去那裏不是為了溫習,而是為了參加「介紹會」。這種約會方式正被大多數年輕人採用,以各種聚會為契機或是好友組織的見面會,見面的男女大都在兩對以上。如果遇到心儀對象,就會互相留下聯絡方法以便日後見面,就算沒有遇上鍾意的人,也可以當是認識新朋友,韓國大學生就是這樣參加聯誼活動去擴闊自己的社交圈子。他們平均每周至少參加一次聚會呢!沒辦法,韓國人是不甘寂寞的民族,在韓國如果經常一個人活動,會被人看成性格古怪。他們也很喜歡詢問你有沒有男女朋友這個問題,單身的人通常不會讓自己寂寞太久,就算自己不急,身旁的朋友也為你急,會事先為你張羅!這樣的思想,大大增加了韓國人對相親的熱衷,所以男生女生一進入大學便為尋找另一半而積極努力。相反在香港,如果交給講求隨緣的香港人去進行這些活動,氣氛一定會是超尷尬的!
想要知道韓國的相親文化之所以這麼流行,就要追溯一下「相親」的由來。「相親」其實一直是韓國婚姻必經的傳統程序,從最初的相親到結為伴侶,決定權都在父母手上。長期以來,韓國男女是不能自由戀愛的,要通過媒人介紹才能定下終身。現在雖然時代變了,但這個傳統依舊保留下來,主要是和韓國重視家庭、尊敬長輩的觀念有關。在韓國,父母在家中仍處於絕對主導地位。在父母眼中,兒女們通過親戚朋友介紹比自由戀愛更令人放心,目前大多數韓國人須過父母這一關才能結婚。韓國為數眾多的人,都有在父母陪伴下相親的經歷,很多人也是通過這種形式結緣的。但是現在,隨着相親文化的變遷,相親模式越來越多樣化,年輕人有年輕人的一套,再加上婚介機構也借機迅速發展起來,這些都不斷沖擊着韓國傳統的相親模式。上一代的韓國人從來沒有想過能夠自由戀愛,他們只能通過相親來認識伴侶。相親意味着身份、社會地位、身體條件的全體檢查,尤其是在父母監督下的相親,更多了點「父母之命」的味道。比起中國人不熱衷相親的態度,韓國人卻將相親當作一種進入婚姻世界最快捷,也最安全的模式來接受。如沒有經過這些傳統的程序按自己意願結婚,會被社會和家長們所「批判」。在韓劇中,你會看到很多男女主角因階級身份、金錢的差距,受到父母反對;如果是離過婚的男人、有孩子的女人、甚至是不同種族的人更加不用說!只要與傳統有異的,都必須經歷艱苦的奮鬥過程。但隨着時代轉變,韓國人相親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更出現了各種新奇又有時尚感的聚會,很多年輕人也樂於嘗試,他們都抱着開放態度對待傳統的文化。

                                                                                                                                                                               老實說,小妹對這些相親一點興趣也沒有,更加沒有試過。我的愛情觀其實是比較浪漫兼保守派,我認為找尋自己的另一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和別人剛接觸的時候,我也不會去想這是否適合我的結婚對象。也不會單單因為對方外表的俊朗就被他吸引。我重視的是與對象待在一起的感覺,在相處過程中逐步瞭解彼此,看兩人能否融洽相處,是否擁有相似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在彼此認同的前提下,才會考慮結婚等以後的問題。噢,我是不是說太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74

高中生暑假實習潮6星期賺1,200美元

1 : GS(14)@2016-09-24 23:30:45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你家小孩有沒有報名參加暑期活動呢?美國三藩市灣區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想盡辦法為子女報各式課外活動,鼓勵子女投身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相關大熱學科目。不過,三藩市一班年輕人卻捨棄課本,選擇提早一嘗職場滋味,賺取實戰經驗。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就讀約翰奧康奈爾公立高中(John O'Connell High School)的斯通(Alysha Stone)對工程學有濃厚興趣,原本要在幾年後讀完大學,才有機會踏進這個門檻頗高的行業,但今個暑假她獲聘在三藩市國際機場(SFO)跟現職的電子工程師實習,不止了解不少機場運作背後的脈絡,更讓她首次體驗到出糧滋味,6星期的工作賺到1,200美元(約9,360港元)。周四,由市長辦公室和就業倡導組織United Way Bay Area(UWBA)合作的「Youth Jobs+ Initiative」舉行五周年慶典。統計顯示,計劃推行至今已為約6500名年齡16至24歲的青少年轉介暑期實習工作,該組織表示,亞裔、非裔和拉丁裔年輕人最踴躍參與。參與計劃的僱主包括機場、PG&E、銀行和不少私營機構。聯合校區(SFUSD)中負責教學、創新與社會公義的副學監格雷羅(Guadalupe Guerrero)說極鼓勵學生利用暑假就業,「很多同學對STEM行業有很片面的刻板印象,到入內工作後才發現原來科技公司不止開發科技產品,工程公司不止承辦工程,入面還有多個部門可以供人發揮專長,如平面設計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4/197805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849

34歲全智賢素顏似高中生

1 : GS(14)@2016-10-18 08:15:22

■全智賢與李敏鎬合作,李敏鎬坦言好榮幸。



韓國女神全智賢跟「長腿Oppa」李敏鎬的新劇《藍色海洋的傳說》將於下月16日首播,劇組於本月8日進行首次台詞排練,眾主演均有出席。劇組昨日公開當日的現場相,只見34歲的全智賢素顏示人,不過皮膚非常好,加上一把長黑髮,似高中生多過似人妻。全智賢於劇中飾演的人魚不擅於說話,因此女神用特別的腔調讀劇本時引起爆笑。李敏鎬就表示:「好榮幸能跟多位優秀的前後輩合作,我會更加努力。」至於全智賢的舊拍檔金秀賢雖然近日未有新劇見街,不過人氣依然高企,於昨日公佈的「激發母性本能的20代男演員」調查中,就以39.5%得票率奪得第一名。排第二及第三名的則是韓劇《雲畫的月光》的朴寶劍(25.4%),及《W》的李鐘碩(12.7%)。撰文:梁雯迪


李敏鎬

■金秀賢獲封為最能激發母性的男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18/198038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566

浪漫月巴睇90s: 月巴氏 曾經有個高中生, 趕返屋企睇 朱茵~ 2017-01-13

1 : GS(14)@2017-01-24 03:36:15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c%b5%ef%bd%9e-11091

請明瞭,我心癡,這是毫無心理準備下突然想寫的一篇。


1.初中年代的我是個熱愛球類運動的小夥子。每個放學後,例牌駐守籃球場,揮灑青春的汗水……


2.上了高中,不再打波——我給波友們的解釋是:要預備會考了,不得不放棄Basketball。狀甚無奈的我從此謝絕波友們邀請。


3.其實我只是為了一放學即搭81K返屋企,然後連校服都唔換,趕住收看《閃電傳真機》——嚴格來說,是為了欣賞朱茵。


4.朱茵有甚麼吸引我?我不知道,只知道1992年某一天睇完《逃學威龍2》,腦海便Keep住浮現她——她在戲中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她的嬌嗔和嬲怒、她對愛情抱持(過分)浪漫幻想的天真,以及佢個靚樣——Yes,吸引我的,就是所有構成她的物質與非物質元素。我明顯將戲中那虛構的「Sandy」跟現實的「朱茵」,混淆了。


5.我不知道自己把那餅經由Laser Disc複製的錄影帶翻炒了多少遍(但其實我不認為《逃學威龍2》好睇,根本只是將首集Copy一次,但又冇晒首集趣味),只知道自己深深被這個100%的女孩吸引,書又唔溫,波又唔打,不能自拔……


6.1993年,對朱茵來說是極重要的一年。電影,她拍了《超級計劃》(可惜她的角色可有可無,主要用來製造危機)、《的士判官》(可說是女主角,但因成齣戲由始至終的主角只得一個:黃秋生,做吳孟達個女的朱茵其實純屬配角,作用,是為那個暴戾的Universe加添一點可愛和調皮,以及吸引男性觀眾如我入場觀看)、《風塵三俠》(也是配角,但如果冇咗佢,成齣戲要扣五十分)——但最重要的還是兩齣電視劇,《原振俠》&《都市的童話》,而當中又以《都市的童話》更重要。


7.故事的主要設定,應該參考了桂正和《電影少女》——一個虛擬少女錯誤地來到現實世界,不自覺地跟人類男主角日久生情,嚴重地愛到不能自拔,但又無奈地注定不能一起,嗚嗚。配合埋由黎明主唱的主題曲《傻癡癡》,實在為我帶來一種如夢似幻但又有層悲哀墊底的甜絲絲感覺。這種複雜(到要動用多組形容詞來描述的)感覺,在電視史上,只有《都市的童話》帶過給我。你可以話有冇咁誇張吖,但,就係咁誇張。


8.最大功勞是朱茵。且讓我再誇張一點:朱茵絕對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最重大的發現——唔知點解地,她就是能夠為一個普通角色Add上難以估計的Value,把普通變得好唔普通;而如果,好彩地,角色本身已經寫得極度精彩,朱茵就更能動用她那得天獨厚的特質,讓該角色成為不能磨滅的經典——例如,紫霞仙子。


9.她就是這麼與別不同,單憑一雙眼已足以訴說塵世間各種不同情緒。只是到了後來,可能為了挑戰自己、或開發自己更多可能,又或……我都唔知點講好了,總之就是走去同馬德鐘拍那齣甚麼誘惑……OK,你可以話我偽君子,但看在眼裡,我是傷心的。


10.好多年後,當我正在為「浪漫月巴睇90s」煩緊寫乜時,「朱茵」這名字突然在腦裡唔知邊忽閃過,然後寫了以上一大段字,我終於明白:朱茵絕對是構成「我的90年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只是當年那個為了收睇《閃電傳真機》連波都唔打的月巴,就像《都市的童話》的她,化成泡沫,煙消雲散。這一刻有點感觸的我,只想祝福朱茵永遠快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59

矽谷高中生想做邊行?醫療、創新科技最受歡迎

1 : GS(14)@2017-04-15 23:27:47

學年臨近尾聲,除了升學,三藩市灣區亦積極舉辦就業博覽。奧克蘭市(Oakland)一個專為高中畢業生而設的場次上,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工種是否最受歡迎?駐美記者:唐芷瑩 奧克蘭市報道2014至2015年奧克蘭聯合校區(Oakland Unified School District)數據顯示,12.5萬名高中生中只有不足一半人(43.8%),能有清晰的就業和升大學路向。校區和當地總商會等周四舉辦青年就業博覽,80多間企業參展商包括Youtube、Kaiser Permanente、Comcast和美軍等,提早讓他們認清路向。到場的大都是快將畢業的高中生。現場所見,醫療保健和創新科技的公司攤位最人頭湧湧。亞裔女生阿里爾(Ariel)向本報表示:「我想嘗試生物科技和製藥研究的相關職位。」她的同伴薩菲爾(Sapphire)則說:「我對健康和醫療界感興趣,不管是實習還是甚麼形式都想試。」兩人均表示暫時只會尋找短期職位,會升讀大學。拉丁裔的男學生科爾特斯(Cortez)同樣是為STEM的工作而來,志願成為視光師。問他在灣區會否覺得這個行列的競爭特別大,「我能感到!但我相信只要有興趣,任何人都可投身STEM」,信心十足。女兒身的洛麗(Lisa Lori)則決心走上建造業這條路,高中未畢業已經在為政府基建工程培訓大量地盤工的Cypress Mandela Training Center報讀免費課程。該校的訓練總監霍奇斯(Sylvester Hodges)說,即使STEM已是灣區所趨,但「建造業課程反而愈來愈受歡迎,有些矽谷人也讀」。他續指,「(科技業)工作很多,但未必穩定,有些公司習慣完成一個大project後就棄用整個團隊。而且其實從事大型基建的收入也不遜色,加州高鐵現在也需很多人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15/19991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