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惠理基金投資董事余小波:港股並非A股化 只是流動性改善

隨著5月的到來,不少傳統基金經理還在奉承著“SELL IN MAY”(5月賣出),但隨著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很多市場人士認為,港股開始進入A股化,傳統操作手法已經不可行。惠理基金投資董事余小波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稱,港股並沒有走上A股化的趨勢,只是流動性將進一步改善。

余小波稱,過去在香港市場,70%至80%都是外資投資者,但組成港股的有60%至70%都是中國企業,由於外資投資者對於中國市場的理解程度不夠準確,導致香港在很多成熟市場中,估值偏低,甚至出現脫節的情況。但隨著港股通的開通,越來越多內地投資者開始走出來,他們對中國市場更熟悉,對估值的容忍度也更高,對很多公司都產生了估值修複。

不過這種情況遠不能讓港股有A股化趨勢的形成,目前,中資資金在香港市場的占比大約20%至30%,余小波預計,在2至3年以後,香港市場中資占比可能會達到30%至40%,屆時香港市場會有很多股票有提升空間。

余小波認為,港股的流動性正在改善,而且未來會進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在香港資本市場目前的機制下,A股化的可能性也不太大。盡管從目前來看,很多資金都喜歡用內地的投資邏輯來炒作,但實際上,香港在制度上可以保證,香港的股票不會像內地股票那樣瘋狂。余小波介紹,首先,香港有做空機制,比如一支股票長時間在高價格上,自然會吸引很多對沖基金的眼球,這樣可以讓港股公司的價格更加平衡,另一方面,香港的公司再融資很容易,增發速度很快,一旦增發股價自然會有所反映;第三,香港市場是註冊制的,每年新股上市很多,不會出現像內地一樣新股只漲不跌的情況。

盡管港股有流動性改善的邏輯,但短期內不排除海外市場的波動對市場的影響,而且,美國、日本的股市估值已經開始偏高,如果一旦開始修複估值,那就給一些內地投資者買入的機會,甚至很多機構投資者會入場。

余小波稱,不論是A股市場還是港股市場,在未來2至3年將發生重大變化,會產生一個“共同市場”的概念,根據惠理基金團隊的調研發現,在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真正優質的公司大約有300多家,而在港股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除去“A+H”股,也有300家左右的優質公司,再加上在美國上市的小部分優質互聯網企業以及B股的少數企業,總共就會有600多個優質股票,余小波發現,這些股票會成為“中國股票池”,國外投資者不會再刻意區分這些股票到底是A股還是港股,而是會直接購買“中國股票池”中的股票,而不受太多限制,令A股真正與國際接軌。

隨著A股與國際的逐步接軌,余小波認為,今年6月份A股被納入MSCI的概率很高,雖然第一批入選的標的股票不會太多,但是A股被納入MSCI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讓很多海外投資者可以入場,進而改變A股市場固有的投資行為,因為很多海外機構投資者,都喜歡穩定的收益,投資風格也會偏向穩健。

對於接下來的市場走向,余小波對A股市場既不樂觀也不悲觀,盡管目前中小盤公司都處在下跌的情況,但實際上這些股票長期的高估值,還有進一步下跌的風險。不過,長遠來看,目前內地已經開始收緊信貸,說明最高層已經意識到潛在的金融風險,也開始逐步化解,這是產生長期大牛市的邏輯,但如果市場“地雷”太多,那麽A股指數未必有大行情。

而從去年到今年,市場都在追捧的“中國漂亮50”概念,余小波認為這些公司已經開始有過度追捧的傾向,根據惠理基金的測算,有很多優質公司的隱含回報率達到3%至4%,而10年期國債的利率大約在3.5%的水平,如果在考慮風險權衡的情況下,實際上投資這些優質公司的性價比已經開始下降,是可以考慮減持的時候。另一方面,有一些板塊,比如保險、券商等,過去一段時間已經被市場打下來,而這時,隱含回報率就開始上升,這時候是調倉的最佳時機。

余小波稱,惠理基金在管理基金的時候,都希望在牛市的時候不要太超越市場,要主動去落後,而在牛市過程中,其實真實風險正在增加,隱含回報率在下降,而在熊市的時候,卻意味著隱含回報率低上升,是投資的大好時機。

不過,在熊市中,也要區分突發事件或價值陷阱,究竟是短期的業績下降,還是行業的結構性改革。余小波稱,基金經理在調研過程應該事無巨細,比如調研工業制造企業,除了企業本身,上下遊企業的情況也需要關註,在研究清楚產業鏈後,才能確定其長期價值。

惠理基金的調研主要以基本面和建立模型為主,建立模型的最大意義是量化財務數據,從而發現風險,余小波稱,上市公司資料充足,調研難度並不算很大,而惠理基金的研究團隊最關註的就是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長期投資也很關註股本回報率(ROE)和市帳率(PB),反而對於市盈率不太關註。

目前惠理基金的投資團隊有50人,大部分的基金經理都是內部培養的,余小波稱,團隊內部級別高的投資人都是以價值投資為理念,而且惠理基金對於調研的勤奮,足以在行內稱霸。在2016年,惠理基金的團隊做了2500次調研,平均每人都有50次調研,而且在調研之前,惠理基金的團隊已經做好模型,有針對性地去考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80

滬港通後港股「A股化」

1 : GS(14)@2016-08-17 07:48:10

【本報訊】深港通是中港股市互聯互通的進一步發展,首次推出的滬港通由李克強2014年4月10日在博鰲論壇提出,當年11月17日正式開通。開通前市場對北水帶旺港股寄予厚望,但至今卻不斷令市場人士大跌眼鏡,包括開車首日恒指不升反跌,之後3日連跌逾700點,其後港股更跟隨A股大波動,經歷大時代後暴跌,至今仍未升回開車前水平,累計仍跌1056點或4.4%。


使用額度至今未用盡


滬港通開通早段,南下掃貨的北水未見踴躍,港股通每日使用額度甚低,至今年6月起隨深港通預期升溫,港股通才持續出現資金淨流入。至昨日港股通已使用額度達2,048億元(人民幣,下同),佔2,500億元總額度的82%。北上交易的滬股通使用額度至今則達1,505億元,佔3,000億元總額度的50%。除額度至今未能用盡外,滬港通開通後AH股差價亦未如預期收窄。開通前AH股價差指數低於100,意味A股價格整體低於H股,但開通後該指數迅速攀高,最高在去年7月升至149,意味A股整體比H股貴49%,昨日該指數仍達125。滬港通對港股最大影響是帶來港股「A股化」,中證監於去年4月批准規模過萬億的內地基金可經滬港通買港股,展開港股大時代,恒指一度爆升上28,000點,隨後內地發生股災,港股亦大上大落,恒指最低曾跌穿20,000點。■記者黃尹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17/19739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162

胡孟青﹕A股美股化?

1 : GS(14)@2017-10-15 13:57:55

【明報專訊】互聯互通機制實施了近3年以來,今年可以算是本港及內地市場的雙贏之年。一方面,北向資金持續有增加,同時南向買盤為港股提供了承托,若沒有北水,投資者目前很多蟹貨,仍然未能鬆綁。

內地提出一個說法,基於A股大價股年內有買盤吸納,實現內地所說的估值修復。再者,觀乎格力、美的、海康威視等內地具備實力企業的北向資金持倉持續增加,機構投資者比例數字上是有所提升。結果,內地有些分析認為,隨着投資者的結構優化,A股正在美股化,而非港股化。A股正在美股化,這個觀點結論,似乎並非建基於機構大戶持貨比重增加、提升機構投資者在內地市場比重這麼簡單,而是有意將A股提升至與美股比較的層次,在在反映內地總有一批市場人士,在市場定位及目標上的野心。

機構投資者比重增 結構優化

A股美股化,而港股A股化,查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市場地位的高與低,除資金方面,還有很多東西都作衡量。實話實說,沒有北水,港股近幾年發展可能是更一潭死水。筆者一直相信,不論資金、市場參與者,以及上市公司供應三大範疇上,香港是靠內地,在市場發展方面,既有互惠互利關係,但亦存在主從及非對稱關係,香港股票市場,從來就不是香港人、香港企業及香港資金話事的市場吧!

經互聯互通流入港股的資金,累積有5000億元以上,目前佔港股每日成交比重有一成左右。可以說,將來只會再增加,過程中南下資金影響港股,從而衍生的定價權、話語權,亦是無可避免。今年以來,最明顯不過的是,很多沽空報告狙擊香港個股,不論大、中、小股,都是鎩羽而回,由以前令香港投資者聞風喪膽,變為開始視而不見,在在證明,內地資金所帶來的承托力量與作用不容低估。但道高一呎,魔高一丈,到底以往的沽空機構,是否由以往純粹沽空,到近年其實已睇準形勢,從而上下其手,那就不得而知了。

北水奪話語權 沽空機構無功而還

很多人強調,資金不能改變事實。奈何資金的確是可以改變事實,一批又一批真金白銀錢錢錢,製造出的價格走勢,是可以改變市場對某類股份的觀點事實。內房股是北水改變港股形態的好例子,年內多隻倍升,分析界已經相繼改觀,以往他們認為高負債是鐵一般事實,現在因為股價升,高負債對他們來說,就是可改變的事實,哪管很多公司其實負債比率都超過100%或以上。

如果北水是買手,外資是沽家的話,前者無疑已佔上風。歸根究柢是,我們傳統界定的歐美資金,流入其實有限,換句話說,買賣、好淡角力的出現,要待老外資金有顯著流入才可能發生,正因如此,所謂北水在港股影響力已經確立,可能仍屬言之尚早。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575&issue=20171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4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