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金冒險號:寧做廢青不作樓奴

1 : GS(14)@2017-01-26 18:18:28

■對於大部份年輕人來說,買樓係「超離地」的目標。 資料圖片





有個82歲婆婆,一炮過530萬銀買咗個荃灣新盤,話「驚銀紙貶值」。喺香港呢片彈丸之地,買磚頭唔單止抗通脹,更係發達嘅不二法門,呢種傳統智慧,婆婆奉為真理毫不出奇。奇在點解要買新盤?呢個新盤預計年半後至收樓,期間嗰530萬銀一個仙利息都無,倒不如買個二手盤即時放租收息。其實今日唔係想講投資,係講人生目標。婆婆唔係富二代,可以一炮過買樓,全靠「捱,後生時打好多份工,每晚瞓兩個鐘」。婆婆「努力工作、量入為出、努力儲錢」,固然係美德,而佢寄語時下年輕人要「人望高處」,幾時講都啱,但潛台詞係「你哋好似我咁死慳死抵,終有一日都買到樓」,就十分不合時宜。婆婆嗰一代香港人,後生時未有公屋,可能住木屋,又無綜援,手停口停,日捱夜捱係為咗「生存」。時下年輕人,縱有百般鬱悶,總算衣食無憂,講究「生活」。雖然人人都要住,唔想「幫人供樓」,就自然想買樓,有調查話超過一半80後想喺三年內在港置業。但係想還想,佢哋會為咗買樓,以婆婆為榜樣嗎?咪玩啦,連去少次日本都未必肯啦!對於大部份後生仔來說,樓價已超離地,18年不吃不喝至買到樓,而飛一轉日本狂食喪買,不過花一萬幾千,不如及時行樂。你話我廢青,我笑你樓奴。笑笑生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6/199086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234

收市閒情:香港「樓奴」大檢閱

1 : GS(14)@2017-03-03 00:51:42

香港樓市已經炒到high翻天,樓價進一步創新高,地價又俾中資狂掃染紅!最近有個「智者」話「有樓有高潮」,呢種MK文學真係唔識欣賞;作為有為青年,應該欣賞多啲古代詩詞,所以我會引蘇軾嘅《水調歌頭》其中一句——高處不勝寒。政府統計處噚日公佈2016中期人口統計,當然即時搵到底有乜數字,係可以用數據說服你「樓市好危險,快點回去火星吧」,終於俾我搵到幾條數OK有趣。數據一:住自置物業嘅家庭比例越來越少,由十年前嘅52.8%,減至最新48.5%。數據二:住自置物業但冇按揭,即係已供斷嘅比例越來越高,由十年前佔自置物業總家庭數目52.2%,升至最新65.7%;掉轉講,仲供緊自住層樓嘅人相對少咗,只有34.3%。數據三:自住單位係全租(唔計公屋)嘅比例係咁升,由1996年嘅10.3%,升至2006年12%,到2016年16.4%。自置物業比例跌,租私樓嘅比例升,買唔起樓肯定係原因之一。你可能會問,喂供斷嘅人比例多咗,樓市係唔係冇咁易出事呢?少年,太年輕了,呢班人自住層樓供斷,即係有閒錢去做其他投資,可能買多幾個物業。睇96年數據,當時自置物業家庭有82萬(佢冇細分有冇造按揭),到97年樓市跌到一個點係有負資產尋死!?家自置物業家庭總數122萬,銀碼、樓價完全天與地,要出事起上嚟都好可以好甘。另一樣反映到嘅係,香港有16%人、即係41萬個家庭,佢哋捱生捱死,將三成人工交租畀業主之餘,仲要睇業主面色;另外有近42萬個家庭係樓奴,單位可能只係一個劏房!曾俊華講,希望大家建立「一個似番香港嘅香港」,但現實係香港本來已經連上車都搞唔掂,樓價仲要不停升,中資地又不停搶,樓價已回不去了。想問問候選人,喺一個似番香港嘅香港入面,香港人係咪仍然不停要「水調地主」,然後繼續反智地「有樓有高潮」?千頌C
http://www.fb.com/winbigwok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01/199432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72

王弼:樓奴狂言 令人生厭

1 : GS(14)@2017-04-04 08:26:55

【明報專訊】香港樓市屢創新高繼續出現在各大報章頭條,這情况不單令業主和無殼蝸牛分成兩派,有樓特別是多過一層樓的業主,不少樂見樓市繼續向上,並趁機向人炫耀自己的眼光多好,多有先見之明。在單單以資產估值衡量成功的原始社會,這情况難免令一些無殼蝸牛不舒服。說到底,早年沒有把握機會入市的無殼蝸牛,現在眼見身旁不怎麼本事的人,早年因為被迫婚、生意失敗、或其他原因被動地入了市,現在還要耀武揚威,為之氣結,不難理解。

說無殼蝸牛和業主是兩路人馬,其實不妥,因為對大部分無殼蝸牛來說,他們期待樓價大跌,只不過是希望再來一次入市機會,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以最低的代價)當「樓奴」。說開樓奴,作為一個在政府體制以外讀過書的財演,王弼突然技癢,希望為樓奴一詞定義,並分析這麼多人希望當樓奴,並以此為榮,究竟有何深遠意義。

最近,有著名基金經理以買細單位跟做鹹魚和樓奴有什麼分別為題,評論目前樓市估值過高,高追的結果是樓價一旦下跌,上了車的人就會一生被困在樓債之中,成為樓奴。這名基金經理,我跟他有數面之緣,是行內公認有料之人,家住山頂,吃一餐飯隨時是普通人家一個月供樓的支出。他指出樓市有泡沫,絕對不是因為自己沒有樓,妒忌有樓的人,而是善意的提醒,因為我們都記得,1997至2003年,多少人因為看錯樓市燒炭,希望悲劇不要重演。

全民族齊炒房 響大警號

在全城瘋狂看好樓市下唱反調,這種善意的提醒,沒有市場,聽不入耳,不難理解。但難以理解的,是市場上有一類人,身家不怎麼豐厚,從個人文字水平大概可以歸類為在事業發展非常普通的人,只不過是早幾年膽粗粗買了幾層「窮人恩物」細價樓,沒有任何公開評論樓市往績的支持,現在便扮起樓市專家來,狠批這名基金經理。如果是批評基金經理的論點,倒也無妨,但劈頭一句,就是說基金經理個個跑輸樓市。很多基金跑輸樓市是事實,但有一些基金,包括上述人士沒有資格投資的一類,回報一定好過買納米樓。說個個基金跑輸樓市,或投資股票的表現一定差過樓市,顯然是一派胡言。我的重點不是要為唱淡樓市的人辯護,而是要指出社會上一些不過是住在幾百呎鞋盒的無名小輩,每當他們聽見看淡樓市的分析,那種囂張狂傲、潑婦罵街的反擊,有識之士實在不應對這種人客氣。

有人可能會說,何必跟這一類人一般見識呢?而且,反擊窮人,政治不正確。我認同,我們不應歧視身家、文化水平、社會地位不及自己的人,但這不代表窮人和沒見識的人就有權胡言亂語,特別是精神貧窮的人,凡事單以數字衡量成敗的人,有識之士應予以痛斥。因為他們的歪理,如果容許在社會發酵,對下一代會有很壞的影響。

例如,網上愈來愈多人提出,創業是敗家,買樓是興家,並奚落賣樓創業失敗的人,以踐踏別人來抬高自己,先撇開這沒品的表現不談,現在大陸和香港,全民族把儲蓄放到房地產,絕對是大警號。

只顧炒房致富 創新輸給西方

對中國歷史有一些研究的人應該知道,宋代提倡貿易,不鼓勵官員百姓囤地,人民把儲蓄投資到工商業上,是故宋代科技發展為歷代最高。現代西方,除了個別大城市,炒房的風氣亦遠不及中港熾熱,社會把精力資本放在創新,解釋了最頂尖的科技為何都在西方被發明(那些抄襲別人然後改良一點的科技,不能說是創新)。所謂樓奴,除了形容早前所說,高價買入納米樓後遇樓價大跌,墮入供樓萬劫不復的情况外,更深層的意義,是全民族追逐樓價上升的紙上富貴,新一代的思想被炒房致富奴化,最終在創新上完全輸給西方。

在美國矽谷,有無數創業失敗的例子,但美國人不會笑這些人敗家,只會說他們很勇敢,做了許多人不敢做的事,有真心鼓勵創新的文化思維,而不是流於口號,我認為這是美國人才輩出的理由。中港兩地人口裏說支持創新,暗地(甚至公然)卻恥笑創業人士,此風若再長,未來仍是掌握在哪個國家手裏,顯然易見。

■最新一集「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周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50467.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950&issue=201704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967

廖偉強:香港沒有樓奴

1 : GS(14)@2017-04-25 23:43:45

【明報專訊】成功的人是不會抱怨的,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在抱怨的過程,只會找尋方法去解決困難。但是,八二定律當中,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抱怨,所以,永遠的結果都是成功的人只佔少數!

不斷奮鬥 磨練中成長

人類活着就是幸運,四肢健全就更加要感恩;筆者相信這個世界大部分時間都是公平的,任何人只要努力及堅持,大部分人都可獲得理想的資源分配。筆者早前訪問了一位大明星,作為公司一本雜誌的封面嘉賓。筆者提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作為一個演員,面對工作上的壓力如何應付呢?被訪者氣定神閒地回答指,很多演員都是經過不斷的淘汰,能夠經得起風浪才可以繼續生存,最終能夠成為一位出色的演員,他們一定是在不斷的奮鬥,一定是在磨練中成長。

最近,樓價不斷上升,有很多專家對樓價上升作出批判,認為在目前的樓價下,將會使人一生成為樓奴。不過,筆者相信這個問題只是一些提醒,對一些仍未上車的客人,他們望塵莫及,樓價的上升,只會令他們上車遙不可及。相反,對一些已經置業的人士,無論是心理或實質,大部分都應該歡喜若狂。

樓價長期有升無跌

筆者從事地產代理超過30年,很少有聽聞,已經上車的買家,變成一世的樓奴;因此「樓奴」這個稱謂,對大部分人士都是不適合的。因為,對未上車的人士而言,他們仍未擁有,不會成為樓奴。至於對已經上車的人士,因為樓價長期有升無跌,大部分都有受惠,絕少聽聞會成為一生中的樓奴!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011&issue=20170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03

樓奴享20次扣稅機會

1 : GS(14)@2017-05-18 02:12:39

正供樓的打工仔孭住一身債,按目前自住居所供樓利息扣稅規定,每位納稅人一生中享15次扣稅機會,每年上限10萬元。政府建議於明年2017至2018課稅年度開始,將扣稅機會增至20次,上限不變。由於目前逾八成用家選用浮息按揭,在加息周期下,將來按揭息更大可能貼近可扣稅的10萬元上限,故趁此段時間申請扣稅可享最多免稅額。惟經濟學家關焯照稱,大部份業主報稅都會選擇即用扣減供樓利息,因使用期與供款期相若,「?加扣1蚊同之後扣1蚊價值唔同,中間有通脹,而且冇人知道第日經濟環境點、息率點變」。申索扣除居所貸款利息的住宅須是自住香港物業,按揭利息須為購置該物業的供樓貸款,貸款人須是《稅務條例》所訂明的機構如銀行、財務公司。若物業由夫婦共有,兩人皆為納稅人士,基本上只能平均享用扣稅額;若妻子為家庭主婦,便可提名丈夫全數享用扣稅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5/200216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334

財經評論:應追夢定做樓奴?

1 : GS(14)@2018-01-28 18:34:31

樓市破頂破到麻木,日日都有幾單新高,要上車除了靠「父幹」,打份好工都好重要,奈何筆者當年讀書時,以興趣優先揀課,對於其他搵錢課一概不考慮,最終如願以償做到想做的職業,不過要上車的路就像進入莫比烏斯環的跑道,跑極都跑不完。日前美國一項研究報告再次打擊筆者,截至去年第三季,本港住宅樓價中位數為619.2萬元,再除以家庭年收入中位數31.9萬元(即每月2.7萬元收入),得出樓價負擔比率為19.4倍,相當於19.4年不吃不喝才「供甩」層樓,但每月人工有2.7萬元,絕對不是一般大學畢業工作數年就會有的數字。屋企人唔止一次提議筆者轉行做地產,「跟堂哥(在某地產代理行做代理)一齊做地產咪幾好,呢排啲樓賣得咁好,派吓傳單都好過做記者」。由於熱衷記者工作,只好「嗯,哦,呀」回應。相信大多數家長看到樓市點升都有人買樓時,都會「勸導」子女轉行做地產代理,有不少子女就向現實低頭。據地產代理監管局最新數字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持牌代理人數較前年上升2.7%,多達38,272人。但不要忘記粥水並不是無限供應,但僧人卻源源不絕增加,搶不了客,地產代理的人工其實比普通文職相差不遠。如果做到日日爆數當然可以上岸,再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不行呢?回頭看,就會後悔浪費數年的時光。說到底,上車到底應不應該是年輕一代的人生目標,為了買樓而失去最青春時間、以至所有本應有的娛樂,而選擇做樓奴?不過請記住「You only live once」,如其辛苦做樓奴,不如好好享受人生。記者:葉煜燊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5/202853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