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向客棧“開刀” 大理洱海2415戶客棧經營戶被暫停經營

據新華社報道,據雲南省大理州政府新聞辦消息,截至目前,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範圍內共計2415戶餐飲客棧經營戶被暫停經營活動,同時叫停在建4918戶,拆除違建612戶,拆除違建面積10.61萬平方米。

“我們正在抓緊制定《客棧(民宿)管理辦法》和《餐飲管理辦法》。”大理市委副書記張勇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下一步大理還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對核心區餐飲客棧經營戶進行整治,做到“露頭”就打,確保不讓一家客棧在整治期間擅自營業。

作為大理旅遊的“窗口”和“名片”,雙廊是發展環洱海旅遊最早的鄉鎮之一。據統計,在此次經營戶整治中,雙廊轄區內的629戶餐飲客棧經營戶已全部核查完畢,其中證照齊全的69戶餐飲客棧經營戶已進入檢查複核階段。

雙廊景區管委會主任婁增輝介紹,雙廊力爭在今年年底全面建成汙水處理廠,並努力成為首家投入運營的環湖截汙PPP項目。在環湖截汙工程完工後,證照不齊全的560戶餐飲客棧經營戶必須按規定補齊包括房屋建設、環保排汙、衛生防疫、工商營業、稅務登記和特種行業許可證等幾個方面的證照才可以重新營業。

“雖然我們的客棧暫時停業了,但大家都知道,只有把洱海保護好,大理才有未來。”雙廊客棧協會副會長趙一海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39

引港大理據 上市商會:或掀司法覆核

1 : GS(14)@2016-11-18 15:52:59

【明報專訊】上市改革諮詢將近結束,一直高調反對的上市公司商會(下簡稱「商會」)昨日再度出擊。商會引用日前港大法學院轄下研究院所發的文章指,若該文章的論點成立,整份諮詢文件的合法性嚴重存疑,更有可能成為司法覆核的理據。對於會否自行提出司法覆核,商會回應指目前未有決定。

聲言可能藉此提呈司法覆核

證監會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不予置評。日前香港大學法學院轄下的「亞洲國際金融法研究院(AIIFL)」發表文章回應諮詢文件,指諮詢方案不單未能清楚解釋新架構比現行制度的優勝之處,更會為本港市場帶來法律及監管上的問題,故建議當局需全面檢討市場發展需要,並對症下藥。

近期積極回應各界言論的商會,昨日亦就AIIFL的文章發表回應,稱文章的論點,例如建議會破壞現存監管架構的互相制衡機制,證監會的角色衝突等,都與商會一直提出的意見脗合,並特別重申其中6點,當中包括新架構下證監會將由「守龍門」變為直接參與,權力性質與當初引入雙重存檔制度時法例授予的後備權力不同,有踰越法律之嫌;「上市監管委員會(LRC)」作出的審批決定,將避過證券及期貨上訴審裁處(SFAT)的審視而無須解釋等。

商會認為,上述論點事關重大,如果證監會一意孤行,強行推行諮詢文件的建議,將有可能會面對司法覆核的風險。被問到會否針對諮詢文件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時,商會發言人僅稱,「待證監會就諮詢發表總結後,才考慮下一步行動」。

待證監總結後再作行動

一度延長、歷時5個月的諮詢期今天(18日)結束,過去數月市場上雖然有不同界別人士及機構群起反對,惟商會的動作最為頻繁。除了在7月份率先高調反對外,及後更舉辦公開論壇邀請兩間監管機構出席,並先後回應多位人士的言論(見表)。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85&issue=201611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008

遷離北京居港 FT編輯:愛港3大理由

1 : GS(14)@2017-07-09 23:49:26

2017-07-01 NM

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Jamil Anderlini,來自新西蘭,先後在上海和北京任職香港《南華早報》、《Beijing Business》及《China Economic Review》,現為《金融時報》亞洲版編輯,在中國生活了17年,見證中國崛起,在中國結婚生子,但去年決定舉家離開熟悉的北京,遷居香港。近月他在該報專欄寫下題為《我感覺獲解放:《金融時報》作者從北京搬到香港》(I feel emancipated:FT writer's move from Beijing to Hong Kong)的文章,用「解放」形容當中感受,是北京生活太難,香港生活太愜意。

說起內地的生活,Jamil 16年前初到貴境,中國已是世界工廠,但他仍看到有人吃不飽,生活困苦。今天中國成為第二世界經濟體,北上廣成為大都會,他卻選擇離開,「因為北京的生活愈來愈困難。」他列出四大要走的理由,包括空氣污染、交通擠塞、食物安全及愈趨嚴密的監控。

污染成患 外國人紛出走

空氣污染及食物安全令這位二孩之父擔憂。當中空氣污染最叫Jamil難忍,每日一早必查閱手機的空氣質素指標,「遇上霧霾日子,你整天感到不舒服,你擔心孩子的健康,擔心自己的健康,需要戴上口罩,你仍然感到喉痛眼澀,真的很難受。」他指內地政府要解決這問題,可能要用上以10年計的時間。此外,為吃得安全,他指妻子會去伊斯蘭教店舖買牛羊肉,相信店主基於宗教原因,不會賣餵飼抗生素或化學藥的牛羊;本地菜則擔心有農藥,買餸變得步步為營。至於買進口食物,「價錢太昂貴,不能每天只吃進口貨。」

此外,一直走在前綫採訪的Jamil,直言享受在中國當記者,因為發展急速的中國有無限故事等待發掘,「內地傳媒根本無法相比,因為太多事情你不能報道,但對外國記者來說,中國實在是太棒的地方,工作上會有很大的滿足感。」但他覺得自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對傳媒及網絡監控收緊。他以上網為例,外國網站如Google、Facebook等全面封鎖,用VPN翻牆也變得困難,「大部分時間不能上網到外國網站,因此我常看不到我上司傳我的電郵。」至於手機、電話甚至電腦被監控竊聽,早已是工作一部分,愈來愈少人願意被訪,就算受訪亦更要小心,「你會愈來愈擔心消息來源會惹上麻煩,尤其是關於敏感議題或批評政府的。」

Jamil要走不是個別例子,他指近三四年身邊有許多外國人離開中國,雖然從無相關數字公布,但有些事正反映實情,例如報讀收外國人子女的國際學校,現在已不用排大隊或列入等候名冊。他表示,外國人離開中國自有不同的原因,但空氣污染是最大原因。另一方面,很多人選擇不來中國,「我可以告訴你,領事館及跨國公司很難請人來中國工作,尤其是有家室的,因為大家都擔心孩子的健康受影響。」

居港一年 熱愛香港郊野

來香港生活已有一年的Jamil,有三大理由讓他愛在香港生活。第一是買到高質素食物及用品,雖然價錢貴一點,但在內地,價高亦不等於高質素,「香港幾乎所能買到的東西都是一級高質素的,若你跟英國、新西蘭或美國比較,在香港你可以買到同級數的產品。」第二是香港交通便利,他指香港作為世界級城市,地方小小到處信步可達。即使要坐車,Jamil指香港有全球最完善的地鐵系統,記者笑說香港人可能不同意,「我曾經跟一位負責紐約交通的人傾過,他告訴我香港的地鐵系統是世界上最好的,部分原因是香港地理關係,地方小容易覆蓋到,很多地方走5分鐘便可到達,還有它聰明的設計,亦保養得非常好。」

最後一個理由最令Jamil興奮,城市竟如此接近自然,「這是令我覺得香港最精采之處。老實說,最奇妙的地方是身處世界級城市,只要20分鐘車程,你便可到達一個海灘,讓你有置身泰國的感覺。如果願意走遠一點例如西貢,那裏更有水清沙幼的世界級靚海灘。」他又指香港有80%土地是郊野公園或被樹木覆蓋的綠色地帶,是非常難得。當記者告訴他,特區政府要開發郊野公園起樓,他直言:「我認為他們很愚蠢。」

論中港融合:言之過早

把香港說得如此美好的Jamil,也看到香港的另一面,樓價太高及貧富懸殊是他也能感受得到的。他指香港的樓價及租金高昂,「在香港我永遠買不起樓,而租金亦很高,這裏生活成本非常高。」他在自己的文章提到,他現時香港租住的單位面積比北京的小一半,租金卻高五倍。此外,他經常在中環看見執紙皮的老人,推着大堆沉重的紙皮在街上蹣跚前行,「這個年紀的人不應該如此,我相信他們要執紙皮,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出於需要,這個問題政府要解決。」

不過,最令港人擔憂是香港被「大陸化」或者「內地化」(Mainlandised),變成中國一個普通城市。Jmail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確是中國其中一個城市,他相信慢慢的融合是自然的過程,愈來愈多內地人來港居住,內地公司進駐中環商廈等,「我不認為這必然是壞事,但我認為令香港不同於內地城市,是她擁有法治,某程度民主以及出版自由。」這些不是香港獨有的價值,而是普世價值,讓每個人活得有尊嚴,備受尊重。無可否認,中央對香港不論在經濟或政治方面有愈來愈多的干預,令他擔憂這些價值被侵蝕。刻下他認為相對內地而言,香港仍然保有這些價值,因此說香港已經完全「大陸化」,似乎還太早。

澳洲記者見證回歸 信港人勤力渡難關

1995年香港回歸前夕,《Fortune》曾以著名的「香港已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作為封面故事的題目,預言香港回歸後的未來一片黑暗,例如北京會控制香港政府、英語被普通話取代、解放軍跟黑社會勾結、外商撤走、人民幣取代美元與港幣掛鈎等等。不過,回歸十周年時,《Fortune》已承認錯誤,香港仍屹立不倒,當年的預言是誇張了。

外媒睇淡香港回歸

回歸前,外媒普遍對香港前途抱有懷疑態度,當年見證回歸的前《英文虎報》政治版副編輯Michael Smith亦指,當時外媒的目光就是較負面,認為英國人離去對香港傷害很大,才會觸發移民潮。

「當時的社會狀態很有趣,外國人雖持負面眼光,但以我認識的香港人,很多其實頗開心的,甚至有說很自豪能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政制改革、五十年不變等等回歸後要處理的問題,Michael說香港人都完全明白,相信回歸後仍會有很多困難,但整體上他認為當年香港的情緒是混雜着開心的緊張心情。

「還記得在會展採訪主權移交典禮後,坐地鐵回家,跟一些乘客聊天,都是香港人,他們都忙着參加派對慶祝。」1997年7月1日朝早醒來,Michael形容,香港還是老模樣。

來自澳洲城市Hobart的Michael,1992年有機會來港工作,22歲的他原打算留兩年便離去,但作為新聞工作者,難得可見證主權移交的歷史事件,一轉眼便在香港工作了7年。他到過英國倫敦追訪中英政府的回歸談判,亦經常跟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交手,他亦有駐北京同事多次獲取獨家新聞,這段經歷對他來說都十分珍貴難得。

港人近年關心政治

回到澳洲,至今他繼續新聞工作,幾乎每年他都會回來香港,或工作或探朋友。他懷念香港充滿力量的城市氣氛,又想念地道的飲茶文化。回歸20年來,他看着香港各方面都變得愈來愈成熟。

可是,2015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這令他感到非常驚訝,「回歸前後都有種種示威,但未見得有這麼大規模。」為此他曾來港探過究竟,從社會一事一物,他亦感受到香港的改變,「有從來不跟我聊政治的香港老朋友,忽然跟我談起政治,說中國政府如何影響香港,甚至連樓價都被中國人炒貴。他憂慮子女在香港的未來,已正考慮移民澳洲。」

現時在澳洲《Financial Review》擔任商業專欄作家的Michael,看着香港由中國對外的唯一門戶,地位漸漸褪色,變得不再像從前般重要,而特首繼續「被欽點」、出版書商又無故消失。面對種種變化,他明白大家追求自由的心,並相信香港人會捱得過去,「始終香港是一個大城市,有其國際地位,人又十分勤力,多年來已捱過很多困難。」他鼓勵香港人要提起精神,面對未來,相信接下來的20年會經歷更多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