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時代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970118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經豪言「滬港通」屬劃時代的大項目,將為香港帶來十年繁榮,此言非虛。

  只是,時代項目,可能真正時代

  效果市場之外完全當初預期逕庭,股市天,幸好升,突然宣布息,了,相信多少作為希望虎頭蛇尾啦!

  然而,升,對於說,因為股,的,唯一好處氣氛自然好,炒作

  知道作祟感覺之後股份特別多,動輒升/仙,甚至倍計在,

  部份股份表現大(3333)以1.466購75%媒(708)股份股價居然從0.475昨天的5.58高達10.7

  開投資(768盈利增長了4.7倍,股價居然可以由0.148上0.88元,幅4.95

  就宣布的JC GROUP(8326)從3.12至2.5元,至6.37幅1.5可以從6.37至1.5高達76.4%,慘烈由6.37至1.7反彈,足73.3%,如何

  狂升鏡頭幾乎出現今天股份明天隨時出現之中然,難怪傳聞資金了,因為炒作正正是炒作方法只要過去的什麼玉米」、「辣翻天」、「棉花掌」等等炒作典型例子近期幾乎已經不了,居然可以去年美元美元簡直

  股市制,香港沒有,樂土,相信之後資金可以正常途徑流入市場,所以傳言市場流傳。

  無論傳言假,能夠捉到炒作方式就是條,其他什麼

  所以說,未來時代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60

【金融泡沫大時代】海通:2015,股債齊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67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進入四季度,中國經濟依然毫無反彈征兆,但資本市場卻可能迎來大爆發。

尤其是央行吹響降息號角之後,市場情緒在一夜之間變得歡欣鼓舞。眾人期待市場利率以及實際利率下行,風險偏好走高,資本市場蓬勃發展。

華爾街見聞將分數篇文章,為讀者帶來各大頂級券商對明年中國經濟形勢以及市場走勢的展望。第一篇是海通證券。

——————————————————————————————————————————

海通證券:2015年債市與股市齊飛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以及顧瀟嘯在一篇年度專題報告中認為,存款將流向貨基和理財,資金配置將更偏向資本市場而非貸款。銀行理財將消滅一切高收益,因而無論債市和股市的風險偏好均將提升,未來將迎來資本市場發展的大時代,也意味著金融泡沫的大時代。

其具體邏輯如下:

過去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於表內存款,其主要投向大約 90%是貸款,剩余 10%左右投資在債券市場。而在銀行理財的時代,其資產僅有 35%以內可以配置在非標資產(貸款),而其余 65%以上都必須配置在資本市場,考慮到銀行理財高預期收益率的特點,其在資本市場的配置以債券為主,但也可以通過保本策略進入股票市場。即便假定其股票配置比例僅為 5%、債券配置比例為 60%,其對資本市場的配置比例均遠高於過去以存款為主的時代。

B09579A6-8F3F-4996-BBFA-23DC9B2ED059

而隨著銀行負債從存款向理財的轉移,與之相應的是其資產配置從間接融資的貸款轉向直接融資的債券和股票,直接融資將迎來大發展時代。目前我國直接融資余額占比僅為40%,而美國、日本均在 70%以上,意味著直接融資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尤其是資產證券化,是將存量的信貸轉化為債券的利器,而銀監會、證監會將資產證券化改成備案制,將有利於其大發展。對於銀行而言,存款的減少意味著貸存比超標,其存在出售資產的動力。而在低利率的時代,高收益的 ABS 將具備旺盛需求,迎來供需兩旺的時代。

目前居民儲蓄總規模約在 50 萬億,假定有一半左右被理財取代,則未來幾年新增理財規模在 20 萬億以上。按照 35%配置非標、60%配置債券、5%配置股票的比例,20 萬億新增理財就會帶來 12 萬億新增債券投資需求、1 萬億新增股票投資需求。而當前每年凈新增債券發行僅在 5 萬億左右,股票發行不到 5000 億。遠遠不能滿足銀行理財未來的投資需求。14 年城投債利率的大幅下行即是被銀行理財消滅,而隨著 6%以上的債券收益率難覓,5%以上分紅收益率的權益資產必將受到銀行理財的青睞。銀行理財將消滅一切高收益,因而無論債市和股市的風險偏好均將提升,未來將迎來資本市場發展的大時代,也意味著金融泡沫的大時代。

此外,海通還提到了歐美國家的經驗:

美國、日本近年股市和債市在寬松貨幣環境下的表現值得參考。近年在寬松貨幣政策的支持下,美、日等盡管實體經濟尚未完全恢複到理想狀態,但資產價格包括股票和債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重估。這些市場背後表現的機理值得當前中國市場投資者思考。

報告全文如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27

【金融泡沫大時代】高盛:2015年中國股市將有兩位數回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80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進入四季度,中國經濟依然毫無反彈征兆,但資本市場卻可能迎來大爆發。

尤其是央行吹響降息號角之後,市場情緒在一夜之間變得歡欣鼓舞。眾人期待市場利率以及實際利率下行,風險偏好走高,資本市場蓬勃發展。

華爾街見聞將分數篇文章,為讀者帶來各大頂級券商對明年中國經濟形勢以及市場走勢的展望。第二篇是高盛。第一篇在這里

——————————————————————————————————————————————

高盛:明年A股有望漲15%

高盛預計明年中國GDP增速將降至7%,低於今年7.3%的預測增速,這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股市有望獲得兩位數的增長,這主要受惠於企業盈利增長以及改革令估值提升。

0D5D5C56-26A3-4BA8-AB6D-DF951F64AA77

高盛策略師劉陳傑在2015年的展望報告中提到,明年港股和A股都將有15%左右的回報率,但是因一季度宏觀經濟的放緩,年初市場將較為震蕩。

盡管經濟低迷,但這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劉陳傑認為,改革對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股票的估值重估都至為關鍵。

其對恒生國企指數、恒生指數和滬深 300 指數的2015年年底目標點位分別為為 12,300、26,500、3,000點,對應14%、10%、16%的上行空間。相對H股,高盛在年初更看好A股。

此外,高盛還認為,明年中國可能會降準,但短期可能不會再有行動,如果明年外匯流入速度放緩,降準機會會增加。

中國債務負擔可能會進一步提高,高盛稱,中國總債務與GDP的比重預計從今年的240%升到明年250%。中國仍將面臨通縮壓力,這比通脹的風險更高。

其預計2015年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將從房地產轉向股票投資(估算約為人民幣4,000 億元),且海外資金對A 股的配置將會上升(滬港通和潛在的深港通)。

下圖顯示的是2015年金融市場改革、財政改革、反腐、社會改革、國企改革五大改革可能對市場造成的影響:

3C9B21C6-DCFC-4634-938A-41F667A36DE1

PS:高盛的八大頂級投資策略,詳見華爾街見聞網站的文章,鏈接在這里

以下是報告全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36

有智慧不如趁勢,有天賦不如遇到大時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80&extra=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19 17:43 編輯

有智慧不如趁勢,有天賦不如遇到大時代
作者:風吹江南


很多人其實到現在也沒弄明白他們是怎麽賺錢的,很多人都會把自己都成功歸結為能力的結果,事實上這個是最大的可悲……

我自己一直在反思這些年里的很多事情,突然發現所有的成功失敗,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自己個人能力決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趨勢給決定了,我很多年前寫了篇叫《我為什麽看空中國股市》,里面我提到我自己為什麽離開股市,突然只是因為覺得我這個人能力不如別人,勤奮不如別人,運氣不如別人,我憑什麽跟人在一個能力充分競爭市場上賺錢?我唯一盈利性的機會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豬都會賺錢的時候,我才有賺錢的機會啊。也就是風口來的時候,例如06年,例如09年,那時候,滿大街都會聽到誰賺了多少,賺了多少,於是我就能有機會賺錢了,如果在一個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場上的時候,我發現賺錢一般都是辛苦錢,也就是跟人比體力才能賺錢,花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調研,那些都是辛苦錢。而可悲的可能是競爭越充分的市場,你會更可悲的發現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賺錢的。

後來衍生出去看很多問題,發現其實不單是股市,任何行業好像都是差不多,2002年的時候,我們很多同學離開了中國去美國讀書,都是名校啊,牛逼的一塌糊塗的名校啊,我們這些垃圾被留在國內,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這些垃圾在國內啥事情也沒幹,結婚生子,然後沒事只能買房子,一套兩套三四套,然後就發現那些國外讀了n年的書的同學們可能就比較悲催了,回國可能一套房子也買不起,是我們能力強麽,不是的,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時候,中國大發展都格局里,能力其實是不需要的,我們自己也很悲催的發現,回老家去,甚至不如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同學們,他們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就開始闖蕩江湖,更早的接觸社會,更早的在外貿領域做業務,而你因為可能是大學畢業,選擇也比較多,反倒不如他們有更好的積累,尤其在過去十年賺錢最多房地產行業,一般比拼的其實也是膽魄而非能力,我們東陽是建築之鄉,很多人很小就跟著走南闖北做工程,然後在過去十年里,一個個都賺了很多錢,反觀我們自詡名校畢業,其實是不如他們的,當然現在趨勢也在變化,互聯網出現的格局里,房地產衰退之下,這個趨勢不同了,盈利邏輯也跟著變化了。

我前些日子碰到一個ut出來創業的小夥子,當年ut 可能在全國招聘的為數不多的本科生,他打敗了無數的人終於擠進了ut,而那些被他打敗的人,黯然的走進了阿里的大門,彼時的阿里容納了一幫烏合之眾,很多都是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名校幾乎沒有,十多年過去了,那個進了ut的天才,現在要出來創業了,那些沒辦法只能去阿里的人,一個個身價過億要給那些牛逼哄哄當年逼的他們無路可走的牛人們投錢去了,能力決定一切麽?好像還真不是。

前些日子,跟黃曉捷師兄談話,他談到他2001年在五道口讀書的時候逃課去賣空調,希望發家致富,結果賣了一年多,曬得黑黑的回學校,然後說了一句話,叫辛苦不賺錢。跟我所思考的幾乎是一致的,這簡直就是句真理,這個世界上,賺錢的事情,從來不是辛苦的事情。你們比辛苦,比的過那些富士康的工人麽,比得過農民伯伯麽?但是他們比你更賺錢麽?所以世界上,如果一個行業要靠比能力來賺錢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賺的只能是辛苦錢了。更苦逼的是甚至很多人還賺不了辛苦錢,例如現在一堆苦逼的淘寶電商。

現在創業的人很多,我一直都跟大家說,創業有時候選擇大方向很重要,因為賺大錢和賺小錢說白了,其實都會很辛苦,都很艱難,你路邊開一個小店鋪要做成賺錢,其實也不見得比做好一個國有企業要容易到哪里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樣辛苦,結果是截然不同的,這個時候,大格局大趨勢就顯得非常重要,盡量去做一些趨勢性的機會的事情,市場整體向上的機會,只要做的稍微好點,總還是有機會的,而有些行業,你在怎麽做,其實都註定了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我們做投資的要去投資一個賺的是辛苦錢的時候,那就會發現我們賺取的只能是社會平均回報率,於是我們到最後發現得出的結論其實也還是盡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趨勢性的投資機會,在大趨勢性的格局里,在進行一定程度的鋪量投資,能力無法量化,很難確切的預測,而大趨勢的視野還是有一定的邏輯可循。

周鴻祎有篇文章貌似是說,趨勢之下無可抵擋,孫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話叫,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意思就是任由你在牛逼,你也無法對抗歷史的潮流,這就是趨勢的力量。但是問題來了,趨勢到底是什麽呢?

趨勢是什麽很難定義,我們其實看趨勢這個東西吧,倒是有幾個特征挺有意思,第一個特征其實是趨勢只有在將起未起的時候,才有意義,太早看到趨勢其實毫無意義,你會錯過太多的東西。也是為什麽很多聰明人都賺不到錢的原因,趨勢看到了最後就是虛無主義者,因為覺得這個也就這樣那個也就那樣,都沒啥意思,看的太遠的人,其實挺適合做先知,當然也很容易成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義更是不大,哥白尼在中世紀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於是就被火燒死了,太多太多聰明人死在了不在當下生活的故事里去,等好不容易撐到風口來的時候,他已經先沒了。

而如果,趨勢都被人看到的時候,其實趨勢的意義也就沒了,當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時候,真理就會淪落為常識,你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和優勢來成為一個布道者了,在現實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前些日子聽到一個農民說,政府讓我們種蔥,我們就種蒜,政府讓我們種蒜,我們就種蔥。這個就是極為簡單的樸素的趨勢性發現的案例。當趨勢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時候,你其實只能回歸到賺辛苦錢的邏輯里去,記住辛苦錢往往不賺錢的真理吧。

在這個特征里,我們收獲的東西是什麽呢?是提前預判很重要,因為只有在人們尚未發現,而你卻提前發現,也提前動手了,那你或許能有先發性優勢。這里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實都能看到一些趨勢性機會,但是能下手的人其實也不多,看多做空,看空做多,甚至看而不做的人,其實都挺多,我們經常聽很多人說,當年我怎麽怎麽看對了,但是這種看對了,跟你有啥關系麽,屁關系都沒有,總體來說,愛折騰的人,勝算更大,未來的創業很大程度上會比拼試錯的次數和成本的綜合。尤其是趨勢留的時間窗口越來越小的時候。

我感覺我自己算是在金融領域這幾年稍微有些薄名很大程度上還是做了些預判的吧,回頭看兩年來寫的一系列金融文字,還是很大程度上預判來我國的金融經濟形勢,也對一些企業做了整體性的判斷,大體還是經得起推敲,實踐也在不斷的驗證一些當初的觀點。

我2011年提出經濟形勢下行,金融去杠桿化即將開始的情況的觀點,持有貨幣現金是相對合理的理性選擇,現在基本上也得到了驗證,最近很多人都在提說企業做好過冬的準備,其實現實的情況是,如果過去兩三年前不提前準備好過冬,現在大部分企業都已經半截子入土了,也就無法過冬了。尤其是杠桿很高的金融企業,難度更大。一個普遍性的經濟下滑趨勢下,金融的整體性盈利格局是很難維系的,整個邏輯鏈條其實是很簡單清晰的,難度就在於你怎麽判斷經濟下行的格局,尤其是在2011年還不是很明顯的市場情況下,樂觀氣氛濃厚的2011年里提通貨緊縮的確是不太容易讓人接受的觀點。

我自己對金融行業得簡單理解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看天吃飯的行業,在普遍性不賺錢的市場里,你金融機構要實現盈利,難度其實很大,這種典型看天吃飯得行業得合理邏輯就是能賺錢得時候,狠狠得賺錢,不能賺錢得時候就回家休息,遊山玩水。不跟大趨勢做對抗,當然不是說大趨勢不好,你沒有賺錢得機會,只是這種機會會很辛苦,好漢不賺六月錢?火中取栗得事情玩他幹什麽呢?

我過去幾年在四川一個高利貸培訓班,我一直都是這個觀點,很多學生都問我,那我們怎麽辦呢?難道等死麽。我其實不是很想的明白得是,為什麽不做就是等死,不幹事情,難道就不能休息睡覺?為什麽要每天把自己弄的累死才心滿意足?事實上,與其在家勤勤懇懇到處作風控放高利貸,不如跟著我遊山玩水,騙吃騙喝,這個花錢一年能花多少?

我承認,我的課程一直不太被人喜歡,因為這個世界做個說實話的人,向來都不討好,說實話尤其說難聽的話的人,往往都挺可悲
當年袁紹官渡之戰,謀士跟他說,不能打,不能打,一定敗。袁紹不聽非要打,還把謀士關了起來,後來果然敗了,別人就跟謀士說,主公敗了,真該聽你的話啊,回來會感激你得。謀士就嘆氣說,不是的,如果主公勝了,一定會很高興,然後天天奚落我,罵我神棍,我還能活命,如果敗了,他一定會覺得面子掛不住,反倒把我給殺了。沒多久就應驗了,這個世界沒人喜歡說真話,的確是有道理的。不過好在我是自由身,這個也是互聯網帶來得好處,就是你喜歡聽就聽,不喜歡聽就不聽,關我屁事。

好像扯的有點多,但是兩年過去了,隨著民間金融出事越來越多,其實基本可以驗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過去維系金融體系蓬勃發展的市場性基礎在坍塌,從過去三十多年來看,維系我國信貸金融體系的基礎其實是市場的企業一直是賺錢的,我們八九十年代,企業能賺錢,無論你是擺地攤還是生產物品,都能賺不少錢,2000年以後,生產可能本身不賺錢了,但是資產升值所賺取的利潤甚至比單純的生產本身還賺錢,使得你過去的金融體系,無論是低利貸還是高利貸都可以被收益覆蓋,企業只要賺錢,金融機構你怎麽玩,都不會出問題。

但是現在的市場的可怕之處在於誰都不賺錢,在一個整體不賺錢的市場里,金融的邏輯則永遠無法實現,企業賺了十塊錢,還你三塊錢願意,但是總共賺個三塊錢給你兩塊,估計就心不甘情不願了,如果虧錢了,要還你三塊錢,基本就是跑路的格局,所以談金融困境很多時候首先要談的問題是經濟問題,都不是本身單純的金融問題,核心是你信貸供給無法解決企業是否盈利的問題,目前市場企業為什麽不賺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體性的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恰恰是非金融命題可以解答的,你放水也好,扶持也好,都無法消耗整體性的產能困境,這樣的市場里,去產能成為了必然的格局,去產能是成本很高,代價很大,而放松金融恰恰不是去產能的邏輯,如何理解金融扶持呢?如同一桌子人嗷嗷待哺都快餓死了,怎麽辦?現實的選擇應該是餓死一部分人,然後給剩余的人支持,這樣就能延續下去,而金融放水是什麽?放水就是如同來一場盛宴,給所有的人一起吃,然後呢,強壯的和不強壯的,是都能吃一場飽飯了,但是結果呢?結果其實是一起死。如此現實殘酷,怎麽選?不知道。

某地區政府呼籲救市,我跟他說,其實現在的救市其實說一場懲罰好人,保護壞人的制度,是惡制度,為什麽呢?許多規範經營的好企業,其實過去幾年都挺安分守己的,反倒是很多不安份的企業過去幾年一直在擴杠桿,沒節制的借錢,還大打價格戰,浙江很多企業一直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目的並不是為了產品獲得利潤,而是以此為基礎向銀行融資,進行其他領域的投資,他們的存在本來就讓那些安分守己的企業很難生存了,現在出現問題了,結果要去救他們了,那不是扯淡是什麽呢?壞人總是得不到懲罰,好人總是得不到保護的市場,最終就是大家都一起變壞吧。

現實還有些好玩的邏輯,市場上生產企業不賺錢的時候,我們其實就會發現,市場流動性會挺好的,為什麽呢?因為很多企業因為生產不賺錢,不但不會借錢擴大生產,反倒會擠壓出很多錢出來,於是形成了今年二季度三季度的信貸規模下降的情況,好人都不借錢了,因為借來的錢如果無法賺錢,好人為什麽要借?那麽借錢的是什麽人?是已經陷入困境的企業,流動性出現問題的企業,才需要借錢維系流動性,避免不崩盤,而這部分企業,銀行又不敢借錢,於是就出現了存貸規模雙降的情況,很現實的市場就是如此。

那麽這份生產中流出來的錢去哪里呢?安分守紀的情況下,應該是趴著,但是現實其實大部分的資金都不會安分守己,於是這部分錢,一部分成了遊資,到處突擊,尋找投機性機會,美其名曰做金融。另外一部分,其實是去了互聯網領域,兩個邏輯可能合一,互聯網目前如此火熱,恰恰反應的是整體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對渠道的依賴,互聯網電商就是突出的表現,第二反應是錢無處可取,追逐目前市場最大的熱點,互聯網,猶如黑暗中的燈塔,現實越殘酷,燈塔就越是明亮,然後大家飛蛾撲火。

今年創業市場非常火熱,大量的vc成立,是個人都成為了投資人,都希望投資出一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等,一邊是實體的不景氣,一邊是創業氛圍的濃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個邏輯其實是相同的,實體越不好,資金就越擠入具備想像力的行業中。這個邏輯其實暗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陽謀,就是政府鼓勵和希望市場上的錢都盡可能盡快的被消耗掉,這是一場消滅錢的運動,我們可以理解成是金融去產能過剩的邏輯。想看這個邏輯的可以看我之前一篇文《只談邏輯不談對錯》,這里不多說了。

我們在回到趨勢這個話題里去,趨勢的背後其實反應很多問題,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阿里如何牛逼,如何牛逼,其實這個話題怎麽說呢?在一個趨勢起來的時候,乘風而起其實難度並不如想象中大,在新興領域並不需要太大大努力,就能較為輕松的擊敗固有規則體系里的王者,蘇寧曾經是線下的王者,當年股價也是及其牛逼的,但是阿里打掉蘇寧,我並不願意認為是一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勝利,他是一個時代對另外一個時代的勝利,每個時代里都有自己的王者,蘇寧代表了互聯網未出現之前的渠道之王,而阿里則是互聯網時代的王者,本質反應的其實是人類走入了互聯網時代,原先的生活作業方式時候對蘇寧的依賴變得不再被需要。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不是蘇寧不努力,不牛逼,而是再牛逼也沒用,你是很好很好的,只是我也不需要了,這個是挺悲傷愛情故事。

事實上這種趨勢性的顛覆市場上有過太多的案例,很多曾經在我們生命中如此重要且認為永遠都不會離開你的東西,其實發現一點點都在離去,這個觀點其實用在阿里、騰訊身上也上一樣適用,你認為永遠離不開的他們,也說不定很快會離去。

想到蘇寧,我突然想起了國美,很多年前黃光裕和陳曉之爭,當時我寫過兩篇文章罵陳曉,回頭來看,我自己當評價是,我依然會罵陳曉,但是我卻認同陳曉當時的思路,黃光裕在牢里寫信要求每年新增門店數量,認為這是核心競爭力,是阻攔人家進入這個行業的高壁壘,門店越多,優勢就預定先,很顯然陳曉不認同這個觀點,他砍掉了很多的不盈利的門店,經營理念之爭引發了他們兩個的惡鬥,不去評價是非對錯,單純從結果來看,我們不得不說,其實黃光裕錯了,在固有規則和體系里,門店越多,優勢越明顯,但是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的時候,發現,門店越多,其實你是死的越快的,因為你做的再好再好,人們都不回來了,都不需要你了。而當你認識清楚這個趨勢的時候,你要掉頭的時候,你發現你壓根無法回頭,龐大的門店數量都是你的負擔,而不是你的優勢。你必須先自我革命,讓自己歸零,才能跟人家一條起跑線上,但是人家會等你麽?即使一條起跑線了,你能保證你一定能在新規則下玩得過人家麽?

這個就是可怕的趨勢之爭,不同維度體系里的競爭是極其可怕的,壓根不是單純和純粹的能力之爭了。互聯網其實是個底層革命,改變很多的生產作業方式,從而使得固有生產作業方式上的一系列王者的優勢喪失。因為互聯網這個技術,我們被改變了很多,在很多行業都日益被互聯網的今天,金融業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是事實上金融業由於是低頻交易,他所受到的波及並不如對其他行業影響大,但是又由於金融業的客單價高,這種變革帶來的影響力卻很大。

這里其實我想講下互聯網下,對金融業的幾個趨勢性的改變,我最近很關註眾籌,前幾天跟紅杉資本也談到過這個話題,其實我想說互聯網出現對早期投資的改變是比較現實的,最大的特征就是互聯網使得投資非專業化的趨勢大幅度加強,怎麽理解呢?

原先的社會體系里,投資其實是很高大上的行業,投資人每天打高爾夫,住五星級酒店,一堆人找他要錢,然後他給錢,感覺很爽,再過去那個年代里,錢是極其重要的門檻,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錢都是重要的門檻,你沒個幾千萬在手,做什麽投資,其實幾千萬可能都不夠,創業也是,阿里在十年前拿到了投資基本上就可以把別的競爭對手給滅了,拿到錢和沒拿到錢的競爭壓根不再一個層面上。所以投資人的高大上很大程度上是錢堆積出來的,他選了誰,誰可能就能快速成長,遠超越同行。

但是走到了今天兩個明顯變化,第一個是有錢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有錢人現在都進入了投資領域,隨便個土豪都能拿出個幾千萬做投資的時候,我們發現高大上的投資已經徹底庸俗化了,而且原先被認為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其實被土豪也沖擊的七零八落的,專業機構估值個千八萬的項目,土豪一進來就輕松把你擊垮,人家以虧了都無所謂的心態跟你玩,你很難玩的過他們,這種業余投資人的出現,對專業化還是有一定要求的行業來說是很可怕的,而互聯網的出現是進一步加劇這個特征,互聯網出現以後,讓更多沒什麽錢的人湊在一起能量甚至超越了土豪。這個邏輯,越來越會得到驗證,而且趨勢呈現加強的態度,大量屌絲拿出無所謂虧得起的錢合投一些靠譜不靠譜的項目,然後拼了命的充當義務推廣員的作用,幫助項目快速成長,我們最終發現,以前一千個人想創業只有一百個人能創業的時代過去了,現在一千個人想創業九百個人能創業了,為什麽,因為市場給了很多的辦法給他錢,錢不是門檻的時候,市場越來越公平,能力競爭越來越充分。

在早期投資格局里還采取傳統基金的方式進行投資的邏輯,我個人感覺其實難度挺大的,現在的投資是兩頭當孫子,拿錢時候當孫子,投資項目時候也當孫子,我反正是不會去想做這種事情的,給人錢還看人臉色,這種錢不如不賺。

扯淡的有點多,我們再來談談,趨勢的第二個特征是什麽?是隨機偶然不可測。我們看到很多是因為技術的不可替代性,群體性特征的不可測性。使得技術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群體性特征的興起使得熱點不斷被改變,社會整體的無意識,你很難把握未來趨勢的機會在哪里。關於為什麽社會整體的無意識,可以看我書章節里大數據這個章節。這里不多說了。

我自己觀察和發現,世界上能跟著趨勢賺錢的是兩類人,一類人是馬雲、黃曉捷這樣的人,他們天生具備敏銳的嗅覺,對於市場的理解很通透,而且執行力很強,天生愛折騰,且夠狠,對自己能狠下心來的人,都能成點事情,如果看準來方向,能成大事

還有一類人壓根不存在所謂選擇一說,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所謂跟著趨勢賺錢,並不是主動意識的結果,而是被動選擇的結果,他們被社會的洪流拋向了不同的領域,然後就是花落誰家是誰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敗事,無非是祖墳冒青煙的結果罷了,94年被下崗的人,後來都能賺點小錢,而那些不下崗的員工,現在估計得下崗了,02年進不了銀行得人,去了房地產或者去了阿里,現在賺了大錢。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面,我們這個邏輯和趨勢很明顯,決定你是否賺大錢的邏輯,不是選擇,不是能力,而是運氣,對,就是運氣。我一直跟很多人說這個世界,你賺小錢才是能力,賺大錢其實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奮,現在的社會,讓你能過比較好的生活,但是,並不是努力勤奮就能讓你成為馬雲馬化騰的,命格不再,就別瞎想了。

其實我在臺灣大學做演講的時候提過一個叫中美教育比較的觀點,我們發現美國賺大錢的人都是名校畢業,至少考上了名校,美國要上名校,也是不容易的,都是牛人,但是中國其實賺大錢的很少是名校畢業的,首富也只是杭州師範大學而已,不是說這個學校不好,至少沒有清華北大好,這個大家總是要認的吧。那麽這里說明的問題是什麽呢?

是因為大爆發的年代里,越是底層越容易被拋向不一樣的社會洪流,而不一樣的洪流,往往會有大機遇,很多人沒得選擇,更不會走固有的社會路徑,也就更容易被拋棄社會的大趨勢之中去。我們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不是互聯網,互聯網其實是最近一兩年的趨勢,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其實是資產升值,大量的房地產商在過去十年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極強的,只是趨勢一旦逆轉以後,互聯網很輕松的就擊垮了這個固有的社會趨勢,不是房地產不行,也不是互聯網太牛逼,而是社會趨勢轉化很快,在過去房地產是趨勢的格局下,你會發現,我們曾經很多年的首富五十強,都是房地產老板,還有曾經的煤老板,他們的出身都極低,為什麽呢?很多人其實到現在也沒弄明白他們是怎麽賺這個錢的,很多人都會把自己都成功歸結為能力的結果,事實上這個是最大的可悲,哪里有什麽能力的結果呢?你剛好在適合的年代碰巧做對了一件事情而已,然後以後就長期堅持這種策略,堅持固有的邏輯去做事情的話,結果可能會死的很慘。

妹的,每次到了正題的時候,就會發現寫不下去了,互聯網改變社會的幾個趨勢,其實幾次演講我都提過,互聯網金融的趨勢性機會到是沒有怎麽提,為什麽呢?是因為底層架構改變的過程中,金融業是隨之改變的,小邏輯必然是服從大邏輯的,所以看清楚互聯網的趨勢性變化,更有現實性意義。



來源:大公館
(作者:風吹江南,仁和智本資產管理合夥人/百度百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67

電子元器件:智能視頻大時代的投資機會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9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2-3 08:42 編輯

電子元器件:智能視頻大時代的投資機會
作者:安信證券 趙曉光 鄭震湘 邵潔


投資要點:
下一個五年?消費電子符合五年周期規律,1994-1999年臺式機,1999-2004年功能手機,2004-2009年液晶電視和筆記本電腦,2009-2013年智能手機,先後進入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黃金發展階段,造就一批偉大公司。智能手機浪潮之後,關於下一個五年是什麽,可穿戴?智能家居?汽車電子?存在較大分歧。

消費者才是根本決定因素。過去二十年科技產業的興衰起伏中,消費者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決定因素。科技產品致力於滿足人的六大需求:娛樂、辦公、社交、支付、教育和醫療。以當前最熱的教育和醫療需求為例,深度分析我們發現,目前的所謂互聯網教育和醫療模式,實現的不過是人和內容的連接,並未實現學生和老師、病人和醫生的連接,實現的僅僅是教育和醫療信息化,而非虛擬教育和虛擬醫療。而阻礙這一閉環服務體系形成的根本是視頻。過去五年的互聯網是基於文字和語音的發展,未來五年,視頻大時代到來。

互聯網專家論述:虛擬顯示的兩點價值。其一,互聯網最值錢的服務是社交服務,是人和人的連接交互;其二,目前互聯網的最大的問題是碎片化,無法進行沈浸式的信息過濾、搜索和提取。

視頻的核心價值是人和人的連接,而非人和內容的連接。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教授們正致力於圖片分析和視頻處理技術。美國科技巨頭們也將下一個戰爭聚焦於視頻。為什麽社交企業Facebook收購頭盔龍頭Oculus,為什麽谷歌上周宣布引入蘋果iTouch團隊重整谷歌眼鏡,為什麽微軟的最新產品是虛擬顯示,為什麽蘋果整合醫生和醫療資源並可能通過電視實現?因為,只有視頻,才能實現人和人連接帶來的爆發力和社交粘性。

智能視頻大時代正在到來,而中國企業則借助全新的機會站在大風口,切入全球創新前沿。機會在四個方面:

1、虛擬顯示,下一代計算平臺。虛擬現實,提供身臨其境的虛擬顯示體驗;增強現實,將虛擬物體和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畫面,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虛擬顯示順應科技產品小型化、隨身化的發展趨勢,最終將縮小體積至眼鏡大小,微投影技術將全面應用。虛擬顯示設備將成為PC、智能手機之後下一代計算平臺。除了頭戴式頭盔和智能眼鏡以外,軍工和汽車市場也都將打開。我們判斷Facebook和索尼產品都是歌爾聲學獨家,歌爾聲學在下一輪科技行業競爭走在全球第一。微投影層面,看好利達光電。

2、顯示屏與光學。電視的價值將重估,基於內容的視角,智能電視很難成功;基於社交連接視角,電視的換機潮將開始。按照我們《電子智造3.0:材料和設備共舞》報告的論述,中國電子產業在過去五年模組時代後進入材料和視頻時代,光學材料進口替代和創新是兩類機會。看好利達光電鍍膜技術增強顯示效果,利達光電和金龍機電合作參與光學材料創新。聚飛光電、康得新、東旭光電、深紡織等面板供應鏈廠商由模組向材料切入。

3、要將人和人連接,攝像頭不可缺少。雙攝像頭成為今年明確趨勢,雙攝像頭像人的眼睛一樣更智能化。供應鏈中金龍機電、得潤電子、晶方科技、碩貝德等將受益。運動、家庭各類新型互聯網攝像頭興起。

4、視頻運營。不管硬件采取什麽形態,圍繞視頻數據的分析、處理、壓縮和傳輸最重要,大數據和雲計算是核心支撐,後續運營收益成為商業模式的核心。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東方網力等將獲價值重估。從樂視網和海康威視合作,一方面可見樂視網從點對多播放向點和點連接的轉型,另一方面可見海康威視視頻運營價值的稀缺性。歐比特收購的鉑亞信息擁有智能分析、視覺分析、行為模式識別和數字圖像分析技術,可對視頻進行改良和分析。公司視頻分析技術還將和衛星運營結合,實現衛星大數據的未來。

基於技術的稀缺性和領先性,首推六家公司: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利達光電、金龍機電、歐比特、大華股份。(水晶光電涉及微投影和顯示屏,因投行項目不做表述)

風險提示:新產品推廣不達預期,市場風格切換,系統性風險

1.互聯網專家看虛擬顯示
在展開我們正文之前,先引用我們上周邀請的知名互聯網戰略專家對虛擬顯示的深刻解讀。

虛擬顯示最重要的兩點價值:其一,互聯網最值錢的服務是社交服務,虛擬顯示提高人和人連接實現社交;其二,目前互聯網的最大的問題是碎片化,無法進行沈浸式的信息過濾、搜索和提取。

現在微信解決不了眼神級別的臉對臉的交流,這是高質量的交流。比如虛擬教育,一個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幾十萬幾百萬個學生都覺得老師在對他講課。現在最值錢的教育班是小班上課,這才是真正的虛擬教育,是虛擬顯示最值錢的地方。如果虛擬教育不能互動的話沒有意義,他跟電視大學沒什麽區別。還有一個就是社交。信息獲取的下一代是人工智能,目前信息獲取還停留在人肉搜索階段,大量無效信息。如果上升到人工智能,可以篩選高質量信息。微信通過人工智能實現信息排名。上一代99年互聯網發展,估值排名最高的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要解決信息大量化後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問題。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又分散了,比如你去吃飯就去大眾點評,垂直化和分散化。信息永遠是分分合合的過程,後面信息聚焦過程中,虛擬顯示作為一種基礎技術,去解決虛擬教育、社交、工作、醫療,以及拓展人的能力。最簡單的是證券行業參加券商策略會和調研,策略會很多人很想去,但一懶就不去了,券商每次舉辦策略會花很多錢,但由於沒有人過濾信息,參加的人也浪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去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虛擬顯示未來是基礎性技術,用在很多行業,這是它厲害的地方。他會解決很多基礎服務的應用。在此基礎上,實現信息最大化的價值利用。如果有一種技術讓你覺得穿越時空的感覺,這種技術是值得投資的。有兩種技術值得投資,一種是現在看起來很像玩具,根本沒有用,還有一種是看起來遙不可及,比如去太空居住這些。這兩種技術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最牛的公司在這兩極,大多數公司在中間做正常生意。比如Oculus,很多人把他當作遊戲附件,但其真正價值是虛擬社交、教育、醫療等。這幾年我看到這麽多項目和技術,唯一有興奮感的就是Oculus。體積大、發熱等問題都不是問題,它給你看到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3D的跨時空世界,在眼睛上做文章是特別重要的。比如Oculus提供上海的體驗者和紐約體驗者交換身體,以他的視角帶幾萬人去體驗紐約,體驗CES。看起來是一個簡簡單單很小的應用,完全顛覆傳媒,顛覆社交。背後商業空間非常大。比如你會身臨其境體驗過山車的現場感,讓虛擬東西真實化,可想象空間很大,這是投資人最喜歡的。可以看清楚未來三五年大趨勢。

北京不少產業人都在做,雷軍也在投資。技術上並不複雜,陀螺儀,帶寬,技術能力都不是問題。馬上會產生內容產業鏈,GoPro看起來不應該那麽值錢,但GoPro是極客提供的內容世界,創意和背後的內容產品,是很難實現和聚合的,GoPro的估值是背後的探險家們實現的。Oculus帶來的身臨其境感覺,會帶來內容的無限想象,比如安信電子分析師帶你去CES,帶你去矽谷。探險家帶你去南極,去大峽谷,帶著你跳傘,這種讓人激動的用戶體驗是可以快速推動的。手機現在弄來弄去,空間已經不大,大家會轉向內容的實現。誰如果把這些沒有生命的賦予生命,賦予內容,賦予可能性,這種社交價值前景很大。

現在大量sensor技術已經實現,但sensor帶來的體驗還沒能實現。現在做sensor的都是理工男,理工男對應用不敏感。蘋果牛在他是文藝青年領導的科技公司,大多數公司是理工男領導。比如那些新型震動馬達,在很多科技公司,老板會問放這麽貴的馬達幹什麽用,老板只關心多放一塊錢的技術能否多賣兩塊錢。蘋果成功在於有跨界能力,能以供應鏈的方式使得投入超額回報。這是巨大的門檻,現在深圳這麽強大的制造能力,要抄一個iphone做出來比蘋果賣的價格還貴。軟的東西是無法抄襲的。專利和內容設置又是兩道防火墻。這不僅是蘋果,而且是Facebook的Oculus未來的價值。

沈浸式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麽現在很多人電腦手機都可以看電影,還要去電影院看,因為手機電腦上很容易被打斷,但是去電影院時間、空間、花費又有限制。因此虛擬顯示首先顛覆的是影視行業。移動互聯網把你的時間大量碎片化後,哪個東西像微信一樣讓你有殺傷力的用戶體驗?微信沒有取代微博,但微博的時間都被微信拿走了。虛擬顯示在改變你的信息獲取方式上易如反掌,它能帶來沈浸式的用戶體驗,這是碎片化的反面,讓你不知不覺沈浸其中達幾個小時,這是Oculus的稀缺性和價值。今天我們聚會,大家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讓肉身來到現場,必須通過手勢、眼神、表情交流才能達到交流效果,才能保持專註。為什麽互聯網大力發展後電影院反而起來了,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比如你看一個報告,會被各種雜亂信息打斷,電影院提供沈浸和專註。一旦沈浸進去,就有大量想象空間,比如虛擬化社交、娛樂、工作、教育、醫療、購物等等。以上就是Oculus和虛擬顯示的未來!

2.視頻,下一個五年
下一個五年?消費電子符合五年周期規律,1994-1999年臺式機,1999-2004年功能手機,2004-2009年液晶電視和筆記本電腦,2009-2013年智能手機,先後進入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黃金發展階段,造就一批偉大公司。智能手機浪潮之後,關於下一個五年是什麽,可穿戴?智能家居?汽車電子?存在較大分歧。

消費者才是根本決定因素。過去二十年科技產業的興衰起伏中,消費者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決定因素。科技產品致力於滿足人的六大需求:娛樂、辦公、社交、支付、教育和醫療。以當前最熱的教育和醫療需求為例,深度分析我們發現,目前的所謂互聯網教育和醫療模式,實現的不過是人和內容的連接,並未實現學生和老師、病人和醫生的連接,實現的僅僅是教育和醫療信息化,而非虛擬教育和虛擬醫療。而阻礙這一閉環服務體系形成的根本是視頻。過去五年的互聯網是基於文字和語音的發展,未來五年,視頻大時代到來。
視頻的核心價值是人和人的連接,而非人和內容的連接。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教授們正致力於圖片分析和視頻處理技術。美國科技巨頭們也將下一個戰爭聚焦於視頻。為什麽社交企業Facebook收購頭盔龍頭Oculus,為什麽谷歌上周宣布引入蘋果iTouch團隊重整谷歌眼鏡,為什麽微軟的最新產品是虛擬顯示,為什麽蘋果整合醫生和醫療資源並可能通過電視實現?因為,只有視頻,才能實現人和人連接帶來的爆發力和社交粘性。

視頻大時代正在到來,而中國企業則借助全新的機會站在大風口,切入全球創新前沿。機會在四個方面

1、虛擬顯示,下一代計算平臺。虛擬現實,提供身臨其境的虛擬顯示體驗;增強現實,將虛擬物體和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畫面,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虛擬顯示順應科技產品小型化、隨身化的發展趨勢,最終將縮小體積至眼鏡大小,微投影技術將全面應用。虛擬顯示設備將成為PC、智能手機之後下一代計算平臺。除了頭戴式頭盔和智能眼鏡以外,軍工和汽車市場也都將打開。我們判斷Facebook和索尼產品都是歌爾聲學獨家,歌爾聲學在下一輪科技行業競爭走在全球第一。微投影層面,看好利達光電。

2、顯示屏與光學。電視的價值將重估,基於內容的視角,智能電視很難成功;基於社交連接視角,電視的換機潮將開始。按照我們《電子智造3.0:材料和設備共舞》報告的論述,中國電子產業在過去五年模組時代後進入材料和視頻時代,光學材料進口替代和創新是兩類機會。看好利達光電鍍膜技術增強顯示效果,利達光電和金龍機電合作後,齊頭並進參與光學材料創新。聚飛光電、康得新、東旭光電、深紡織等面板供應鏈廠商由模組向材料切入,向微笑曲線上遊高附加值領域延伸。

3、要將人和人連接,攝像頭不可缺少。雙攝像頭成為今年明確趨勢,雙攝像頭像人的眼睛一樣更智能化。供應鏈中金龍機電、得潤電子、晶方科技、碩貝德等將受益。運動、家庭各類新型互聯網攝像頭興起。

4、視頻運營。不管硬件采取什麽形態,圍繞視頻數據的分析、處理、壓縮和傳輸最重要,大數據和雲計算是核心支撐。互聯網巨頭深度介入虛擬顯示發展,智能硬件成為關鍵入口,可穿戴設備和萬物互聯掌握更多數據,後續運營收益成為商業模式的核心。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東方網力等將獲價值重估。從樂視網和海康威視合作,一方面可見樂視網從點對多播放向點和點連接的轉型,另一方面可見海康威視視頻運營價值的稀缺性。歐比特收購的鉑亞信息擁有智能分析、視覺分析、行為模式識別和數字圖像分析技術,可對視頻進行改良和分析。公司視頻分析技術還將和衛星運營結合,實現衛星大數據的未來。

基於技術的稀缺性和領先性,首推六家公司: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利達光電、金龍機電、歐比特、大華股份

3.電子產品五年一個周期,新創新周期到來


創新螺旋加速,電子新產品間隔周期越來越短。從大型計算機——臺式機——筆記本——手機——智能手機的科技產品進化歷程來看,創新螺旋加速,研發與生產加速學習,新產品從概念誕生到落地的時間越來越短,表現為震撼性新產品的誕生間隔,由大型計算機時代的幾十年,到臺式機、筆記本時代的十幾年,到智能手機的幾年。自2007年第一款iphone上市以來,智能手機已經不知不覺走過了8年發展歷程,下一代計算平臺已然蓄勢待發。

電子產品五年一個周期,新創新周期即將到來。縱觀科技產業發展史,90年代以來,每五年都有一類產品進入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黃金階段,造就一批偉大公司。1994-1999年臺式機進入普通家庭,戴爾、惠普成為贏家;1999-2004年功能手機成為熱點,諾基亞、摩托羅拉崛起;2004-2009年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成為消費者新寵,三星、夏普、索尼等走向輝煌;2009-2013年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稱雄天下,蘋果、谷歌、三星獲得霸權。在智能手機逐步走過滲透率快速提升的最黃金階段之時,我們並不擔心電子行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因為新的創新周期即將到來。


科技與需求共振,是新產品快速推出的核心原因。新產品快速更叠的背後,是整個產業界研發、制造、營銷能力的快速升級。每一代科技產品進入大量生產和叠代升級階段,在激烈競爭刺激下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都被激活。隨著一代產品走完從新興到大眾普及的發展路徑,技術升級的邊際效應減弱之時,下一代產品的技術條件也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足以勝任滿足,從消費者角度,上一代產品的成功也勾起他們對更輕便、更智能、應用更多的新產品的需求。因此新產品具備了快速推出並被消費者接受的條件。

科技進步加速,新計算平臺誕生成為可能。PC時代被視為驚人快速的摩爾定律移動互聯網時代再次加速,智能手機10年不到時間走完PC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雖然消費者不再驚艷於傳統設備的計算能力上升,但技術進步使得計算單元小型化、移動化成為可能,可穿戴設備和萬物互聯成為下一階段科技產品的發展重點。從大型計算機——臺式機——筆記本——智能手機,每一代計算平臺體積都顯著下降,移動性、隨身性大幅加強,可穿戴設備和萬物互聯的發展將使科技產品與人體的結合更加緊密。

下一站,視頻顯示。互聯網的深化發展和消費者需求,推動視頻成為互聯網的核心素材資源,可穿戴設備和萬物互聯產品(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呼喚新顯示技術來實現理想體驗。因此虛擬顯示的機會到來,虛擬現實主打沈浸式體驗,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顯示效果,與社交、醫療等應用場景協作,將掀起應用領域的革命,因此Facebook毫不猶豫20億美元收購Oculus的原因。增強現實,在現實世界融合虛擬信息,帶來信息資源挖掘、分享和交互模式的升級。從視頻顯示入手,我們得以窺見下一代計算平臺的雛形,並緊跟下一個五年新創新周期的機會。

4.視頻顯示直擊消費者痛點,實現高質量社交

4.1.六大需求仍有痛點,創新永無止境
六大需求仍有痛點。研究人的六大需求——娛樂、工作、社交、商務支付、教育、醫療,每個領域都還有眾多痛點未能滿足。互聯網要依賴科技產品(目前主要是智能手機),來間接實現各類物的智能化,通過手機、平板、PC等的各類傳感器獲取用戶的信息,再通過硬件平臺、系統平臺的處理加工提供滿足人需求的有價值服務。因此現有硬件、軟件和應用上的有限性就成為人的需求不能滿足的主要原因。

現有產品的局限性:(1)顯示畫面的局限性,在虛擬現實實現之前,教育、醫療、社交等應用始終只能停留在人機交互階段,不能實現人和人的直接連接;(2)信息采集的局限性;如健康數據需要持續不間斷的數據信息,而智能手機即便是有史以來與人體最接近的設備也不能滿足條件,一定要通過可穿戴設備實現;比如衣食住行信息,需要依靠汽車和家庭的智能化;(3)平臺能力的局限性,傳統科技產品的商業模式在於賣硬件,iTunes和Appstore第一次帶來平臺概念,但從應用分享平臺和銷售平臺,向數據平臺升級仍有一段路要走,未來的科技產品後段數據服務的價值量會更大。

下一代科技產品的升級之路。(1)重視視頻采集、分享。互聯網時代從文字、語音、圖片到視頻成為最重要的數據資源,采集手段不僅技術參數持續快速提升,目前智能手機更開始采用雙攝像頭方案,未來將具備更多功能。(2)移動性、隨身性。可穿戴設備如繼續采用傳統顯示方案,則過小的顯示屏和觀看視角問題都將降低消費者體驗,虛擬顯示大顯身手時機已到,微投等新顯示技術走上舞臺。(3)虛擬現實。沈浸式觀看將帶給消費者全新的體驗感受,如在教育領域,虛擬現實能夠實現老師與學生視線一對一的註視感覺,用技術手段實現單獨授課效果。(4)海量傳感器應用。在傳統的聲音、圖像、動作信息搜集能力持續加強外,能夠獲取健康、金融、衣食住行、環境全面信息的傳感器將得到進一步使用。(4)關鍵是平臺。智能設備作為最重要的入庫,依靠傳感器獲得持續信息,最大的價值在於搭建平臺實現全面的數據運營,依靠大數據技術提煉有價值信息,通過增值服務實現持續獲益。

創新短期聚焦視頻顯示。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五感之中地位最重,在信息產品的成本構成中始終占據最高的價值量(甚至大於CPU),因此新一代科技產品升級的突破點一定首先在顯示端,這也正是GoogleGlass和OculusRift先後震撼世界,而蘋果未來也有可能采用虛擬顯示的原因。

4.2.實現人與人直接連接
擺脫機器束縛,實現人與人直接連接。互聯網實現了人與人跨越時空的交互,大幅降低了獲取信息的成本,在社交、商業、遊戲等眾多領域改造了傳統業務模式。但現有的互聯網仍然是與現實社會存在脫節的另一空間,差別就在於人與人交互模式的差異,現實社會人們面對面交流,一切直觀可見,而互聯網上人們使用文字、圖片、語音為載體,信息交流是不完全的,本質上仍是人機交互。我們認為互聯網最終將實現人與人直接連接,人人交互代替人機交互,虛擬現實是最可能的實現模式。

互聯網歷程預示通往視頻之路。隨著計算性能、網絡帶寬和移動通訊的進步,互聯網的主流顯示模式,由文字、圖片、語音逐步向視頻時代發展。每一次顯示模式的升級變革,都帶來新一代的贏家。圖片分享式社交軟件Instagram用瀑布流式的圖片布局,整版的高清大圖就像瀑布一樣潑灑在用戶屏幕,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適應了平板和大屏幕手機普及的趨勢。14年12月,Instagram月活躍用戶突破3億,超過Twitter的2.84億月活躍用戶。夏季的“冰桶挑戰”視頻,成為Facebook上最活躍的標簽,顯示了視頻社交病毒式傳播的潛力。互聯網社交巨頭已經嗅到視頻時代即將到來,紛紛嘗試視頻社交,12年底Twitter並購並購短視頻分享應用Vine,14年8月Instagram推出了延時攝影短視頻分享應用Hyperlapse,微信6.0也以短視頻為最大賣點。

人人互動將帶來信息蔓延式指數型上升。隨著視頻時代,人與人的連接替代人與內容的連接,信息傳播和數據量膨脹將呈指數型上升。數據傳播由點對點(1),到點對多(n),再到多對多(n2),傳播的路徑擴張導致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廣泛交流也將帶來信息數據的幾何式爆炸。因此視頻時代,數據的價值將更加彰顯,視頻運營的商業化機會價值巨大。

5.數據運營成為視頻時代新商業模式


簡要總結視頻時代商業模式的新變化:互聯網巨頭深度參與,硬件成為關鍵入口,平臺搭建至關重要,數據積累強化用戶粘性,雲計算支撐數據存儲與分享,大數據分析提煉價值信息,後續持續數據運營成為收益最重要來源。

虛擬現實設備或以成本價出售,快速推向普羅大眾。Oculus創始人Palmer Luckey表示,在Facebook收購後的資金支持下,Oculus Rift頭盔能夠按照成本價銷售,不追求利潤。參考Sony Playstation和微軟Xbox遊戲機行業商業模式,都是采用硬件成本價銷售,收益主要來自遊戲開發授權費以及付費內容分成模式。但在Facebook並購Oculus之後,Oculus將不僅僅是一款遊戲設備,而將肩負起Facebook期望中的下一代計算平臺,通過沈浸式虛擬現實推動視頻社交等新形態互聯網應用的深度發展。因此,Oculus虛擬現實頭盔將成為重要的入口,以較低的價格快速提升滲透率,通過大量用戶參與搭建社區平臺,長期數據價值收益是商業模式中最關鍵的一環。

數據運營價值促Instagram商業價值短期快速膨脹。Facebook此前收購的Instagram,收購之後兩年內Facebook並未關心Instagram的收入和盈利,而是支持Instagram改善體驗,快速發展客戶。在用戶粘性足夠高,廣告價值堪與電視廣告價格媲美之時,才逐漸開始接受高端廣告客戶的少量廣告,並通過客戶偏好深度分析和廣告咨詢提供增值服務。Instagram商業價值短期快速膨脹,目前市場預計Instagram2015年廣告收入將達到27億美元,估值350億美元,三年時間市值翻了10倍。

對視頻時代主要的互聯網和硬件巨頭進行研究分析,也可以註意到後續持續服務的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已經大為提高,即便硬件廠商如Gopro、DropCam後端收費也成為關鍵一環。


數據爆炸式增長,處理、分析、壓縮能力成為關鍵。一方面,實時交互的並發數不斷擴大,由早期的點對點模式,到中期的點對多模式,再到全面的多對多模式,數據傳播的路徑由1,到n,再到n的平方,呈幾何式爆炸趨勢。與此同時,表達同一段內容的數據量也大大增加,用純文字只有幾個KB,增添聲音元素的語音,或者增添色彩和圖像的圖片數據量在幾個MB,增添時間、動作元素,內容更加飽滿的視頻容量在幾百~幾千MB,而采用幾十個攝像頭全方位攝影,增添空間元素的全景視頻,容量將在幾個GB。互聯網主流素材的升級,帶來信息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


因此,視頻時代,最終不管來自哪個入口,使用何種采集方式,關於視頻數據的壓縮、處理、分析和運營才是最有價值的環節。通過雲計算解決海量信息的存儲和利用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取有價值信息,視頻運營空間潛力巨大。


6.虛擬顯示,下一代計算平臺
虛擬顯示(Virtual Vision,簡稱VV)是一種顯示技術,在微小的體積內產生高品質畫面,在人眼最小視覺分辨角限制下產生高分辨率圖像。主流的虛擬顯示技術包括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主要的虛擬顯示設備,包括頭戴式顯示器、智能手機架、智能眼鏡、微型投影機和虛擬顯示器等。

6.1.虛擬現實,沈浸式體驗實現人人直接連接

6.1.1.何為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指通過模擬產生一個三度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用戶關於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用戶如同身歷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用戶進行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複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圖像傳回產生臨場感。

虛擬現實系統三個基本特征:Immer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沈浸—交互—構想)。從人只能從計算機系統的外部觀測處理結果,到人能夠沈浸到計算機系統所創建的環境中;從人只能通過鍵盤、鼠標與計算環境中的單維數字信息發生作用,到人能夠用多種傳感器與多維信息的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從人只能以定量計算為主的結果中啟發從而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到人有可能從定性和定量綜合集成的環境中得到感知和理性的認識從而深化概念和萌發新意。

虛擬現實與傳統計算平臺最大差異在於讓計算機適應人。虛擬現實依靠其卓越的沈浸式顯示體驗,人們實現了讓由計算機及其它傳感器所組成的信息處理系統去盡量“滿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強迫人去“湊合”不親切的計算機系統。人機交互中“人”的地位得到極大改善,最終讓現有的“人—機—人”的交互連接模式變為“人—人”(機被隱藏起來),實現人與人的直接交互和連接。

視覺為先,但不只是視覺。目前大部分虛擬現實技術集中在視覺體驗,通過電腦屏幕、特殊顯示設備或立體顯示設備實現。更高端的虛擬現實還應包括聲音、觸覺、嗅覺、味覺等全方位的虛擬體驗。虛擬環境可以和現實世界類似,例如飛行仿真和作戰訓練,也可以和現實世界有明顯差異,如虛擬現實遊戲等。虛擬現實的發展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音樂、視頻、圖象、文本等已經先後被虛擬化後,接下來被虛擬的無疑是整個世界

暈動癥是虛擬現實設備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一部分使用者在一段時間內連續使用虛擬現實設備後,會感到頭昏、焦慮、眩暈甚至惡心。暈動癥的來源在於身體和大腦對運動和靜止的感覺沖突,視覺系統會與腦前庭器官(vestibular system)發生沖突,如果身體認為在移動的時候大腦卻認為靜止不動就會發生暈動癥,反之如果大腦認為在移動而身體感覺是靜止的,則稱為模擬眩暈癥(simulation sickness)。


從現有設備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以Oculus頭戴頭盔的虛擬現實設備已經具備實際可用性,雖然還遠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水平,Oculus和Sony等公司也不斷控制消費者預期,但體驗過幾款產品的人都對其贊不絕口,也高度認可虛擬現實的發展潛力。上述技術障礙在後續的硬件升級和軟件開發能夠逐步得到改善。

6.1.2.虛擬現實技術持續進步,成為新計算平臺
目前主流虛擬現實設備主要包括虛擬現實頭盔和虛擬現實智能手機架。傳統用於工業、研發、軍事的虛擬現實還包括桌面級產品和平臺級產品,與消費類產品有較大差異。虛擬現實頭戴式頭盔是目前最主流的設備形態,智能手機架利用智能手機的屏幕和運算能力實現虛擬現實效果,價格低廉是推動虛擬顯示大眾普及的方便形式。主要互聯網巨頭都已參與加入這樣新產品的競賽,或在大量招聘人員進行研發,有助於推動加速虛擬現實設備的大眾普及。

虛擬現實設備的進步方向,包括:(1)計算能力。理想的虛擬現實設備應能夠實現輸入、輸出、運算全部集成在頭盔上,單獨一部設備獨立完成計算和圖像處理,但因計算能力不足和發熱問題,如Oculus等設備仍需依賴PC等桌面設備輔助計算。(2)移動性。一方面是上述對桌面產品的依賴,此外語音和眼球追蹤等新的交互模式仍需進一步與虛擬現實設備融合。(3)續航能力。虛擬現實畫面消耗計算資源超出傳統視頻幾倍,因此電力消耗速度更快,而安裝更多更大的電池對消費者佩戴體驗會有較大影響。(4)便攜性。現有設備的大小,很難讓人日常外出攜帶而不引人側目,虛擬現實設備的未來必將縮小到眼鏡大小,采用投影等微距離顯示方案。


6.1.3.虛擬現實全新媒介帶來更多場景應用
虛擬現實應用,遊戲娛樂最先啟動,但價值遠大於此。虛擬現實的領導者Oculus以遊戲起家,主要原因是在技術尚不成熟時,只有最鐵桿的遊戲粉絲會是開創期設備的堅定支持者。但自從成熟的Rift產品第一次推出後,所有科技界的領袖都認為虛擬現實設備的應用價值,遠不僅僅局限在遊戲這一領域。

Facebook看好虛擬現實技術將是人類進入光學計算設備時代的快捷通道。Facebook副總裁Dan Rose認為按照計算機小型化、移動化的發展模式,計算機將與人類的身體越來越親密。人們最終可以直接將計算機戴在頭上,然後用眼睛與它互動。Oculus的CEO Brendan Iribe表示,虛擬現實設備的尺寸最終將縮小到眼鏡大小,使用眼睛來控制。

虛擬現實的威力在於它是一種全新的媒介形式。此前語言,文字,書籍,電視電影,計算機和互聯網這些新媒介的誕生,都曾改寫人類的命運。語言和文字讓人類能夠交流複雜的思想,書籍的普及讓知識不再是權貴的專屬,電視電影讓可視化的信息走進千家萬戶,計算機和互聯網讓世界扁平化,信息無障礙。而虛擬現實將讓人類能夠以極低成本去體驗現實中可能或者不可能的經歷,以幾乎能以假亂真的直觀體驗直達人類內心世界,甚至影響人類的思想。

虛擬現實的體驗模式更加貼近一些場景應用的現實模式。社會的全面互聯網化是2014年的重要現象,所有行業都深刻認識到互聯網的深刻影響,通過互聯網改造現有模式,成為所有行業變革新生的必由之路。但一些行業因其自身特點,一方面存在深刻的互聯網化需求,但另一方面現有的技術手段還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如教育行業、醫療行業,用文字、流媒體視頻乃至視頻直播,都與真實的教學、醫療環境差距甚遠。只有達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互聯網化的教育、醫療才有可能對現行模式形成替代和沖擊。


Oculus虛擬現實設備雖還未正式發售,但前期使用者已經開發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應用場景,毋需置疑,待虛擬現實設備普及率提升後,虛擬現實設備將全面改造互聯網和現實生活。



6.2.增強現實,虛擬與現實的結合

6.2.1.何為增強現實?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通過計算機系統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戶對現實世界感知的技術,並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場景或系統提示信息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從而實現對現實的“增強”。相比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設備與真實世界的聯系並未被切斷,交互方式更加自然。

增強現實將顯示屏擴展到真實世界,使計算機窗口與圖標疊映於現實對象,由眼球追蹤或語音指令進行操作;讓三維物體在用戶的全景視野中根據當前任務或需要交互地改變其形狀和外觀;對於現實目標通過疊加虛擬景象產生類似於X光透視的增強效果;將地圖信息直接插入現實景觀以引導駕駛員的行動;通過虛擬窗口調看室外景象、使墻壁仿佛變得透明。

6.2.2.增強現實融合虛擬與現實世界
增強現實產品早已有比較豐富的應用,典型應用是戰鬥機的平視顯示器,將重要的儀表數據和武器瞄準信息投射到飛行員面前屏幕。以及汽車的HUD擡頭顯示,將關鍵儀表數據和道路導航信息投射到駕駛員面前屏幕,寶馬汽車高端車型均已應用此類技術。二者都是通過增強信息顯示,輔助使用者更加容易讀取信息,避免分散精力,集中註意力提高操縱能力。

在消費電子領域,增強現實設備的主要形式是各類智能眼鏡,以微軟最新推出的HoloLens全息眼鏡和谷歌Google Glass最為知名。

(1)HoloLens全息眼鏡
HoloLens是一款基於深度攝像頭,高性能處理器和雙屏幕顯示的頭戴式計算機設備,可以獨立使用無需連接電腦或智能手機,內置CPU、GPU和一顆專門的全息處理器,在黑色鏡片上包含了透明顯示屏,具備立體音效系統以及一整套傳感器實現各種功能。HoloLens的宗旨是將用戶帶入真正的虛擬世界,提供深入的全息體驗。HoloLens的鏡片完全透明,在視線中心有一個矩形區域,是進入增強現實的窗口。HoloLens利用微軟新一代虛擬現實技術Holograms,讓用戶以實際環境作為載體,實時處理、獲取虛擬信息。比如在墻上獲取消息、查找聯系人,在地上、家具間玩Minecraft遊戲、在客廳墻上直接進行Skype視頻通話、觀看球賽等。HoloLens甚至可以讓用戶制作全息影像,然後再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來。

HoloLens核心技術包括:(1)實時三維計算;(2)精準的姿態確定和位置確定(基於深度識別的SLAM(實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和Kinect深度攝像頭技術);(3)圖像識別技術等。微軟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合作,共同開發全息影像技術並用於火星探索,也鼓勵其它應用開發商提供更多應用。

(2)GoogleGlass
谷歌2012年發布的GoogleGlass,包含在眼鏡前方懸置的一臺攝像頭和一個位於鏡框右側的寬條狀的電腦處理器裝置,集智能手機、GPS、相機功能於一身,利用眼球追蹤和語音識別進行操作,並能與智能手機進行同步完成網絡瀏覽、收發短信、拍照分享等應用。因隱私問題和應用場景不清晰,谷歌2015年初停售當前版本的GoogleGlass,並將Glass項目組將從谷歌X研發小組獨立出來,並入到Nest智能家居設備開發部門。

GoogleGlass的問題在於谷歌此前對可穿戴設備的理解出了差錯,完全從Geek的角度制作一款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得到外科醫生、建築工人、機修工程師等技術人才的認可,卻讓普通消費者迷茫。2014年5月,原谷歌Glass項目負責人AdrianWong投奔OculusVR,由曾在Bausch&Lomb(博士倫)擔任高管負責太陽鏡OutlookEyewear設計推廣的營銷人才IvyRoss接任。而GoogleGlass的新老大Nest智能家居屬於“iPod之父”TonyFadell,同樣深諳消費者心理和設計之道,流淌著蘋果的血液。
因此GoogleGlass未來策略,將由通過公開測試,試圖讓Geek們幫助開發出適合應用,轉向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重新進行可穿戴設備的設計。

(3)MagicLeap
Google在虛擬顯示領域一筆重要的投資是MagicLeap。14年10月,谷歌向虛擬現實技術公司MagicLeap領投一筆總額5.42億美元的融資(總估值約120億美元)。谷歌Android及Chrome負責人皮察伊加盟MagicLeap董事會,谷歌企業發展負責人唐•哈里森(DonHarrison)成為該公司董事會觀察員。這說明MagicLeap是谷歌的一次戰略性投資,而非谷歌旗下的投資部門谷歌風投的一般嘗試。

MagicLeap始終保持低調,外界很難理解該公司做的事情,Magicleap的虛擬現實與其他公司都不相同。CEO羅尼•阿伯維茨(RonyAbovitz)認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都已是過時的說法,MagicLeap可提供比Oculus更真實的3D體驗,計劃讓用戶在真實世界的基礎上看到栩栩如生的3D物體,他稱這項技術為“電影現實”(cinematicreality)。

MagicLeap公司將會在人臉前側顯示3D高清畫面,這種畫面也可能是通過一副眼鏡投射在眼前。就好象“光場相機”Lytro一樣,通過調節人眼聚焦,人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視角或者景深。MagicLeap也將自己的技術形容為“一種3D光塑”技術,即用光線,在現實世界中塑造虛擬物品的形象。公司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疊加”虛擬物體,從而帶來一種浸入式的視覺體驗。

DLP技術核心模塊在於DMD芯片,本質上是模塊集成技術:利用RGB三原色LED作為光源,投射在一個大量微晶片組成的DMD芯片,由每個微晶片控制一個像素。芯片上的微處理單元快速的控制光源和微晶片,將光源及畫面顏色投射到熒幕,由人眼進行混色工作。
LCoS芯片是一個感光元器件:其成像原理與LCD的技術類似,是在矽晶圓與集成驅動電路中灌註液晶,並透過芯片施加電壓,改變上方的液晶排列方式,以控制色彩變化。與LCD的差異是LCOS芯片表面上鍍上一層鋁作為反射層,將色彩與光纖向外投射。

LCoS具有功耗和性價比優勢,更具潛力。微投影行業剛剛開始發展,成本、體積和功耗指標對於眼鏡等穿戴式虛擬顯示設備具有決定性的競爭力。DLP技術由於只有TI一家掌握,壁壘較高,很難出現競爭者,成本控制空間較小,而LCoS技術在功耗上的優勢以及多家競爭帶來的成本降低(本來也低於DLP),適合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6.3.其他虛擬顯示設備
CES2015,惠普與zSpace公司合作開發推出了Zvr虛擬現實顯示器,zSpace負責大部分的軟件和硬件設計,惠普則負責將這些設計變成現實產品。Zvr具有23.6英寸顯示屏,需要佩戴上HPZvr眼鏡實現虛擬現實體驗,能夠輸出1080P的3D畫面,用戶可用手寫筆的點擊與屏幕進行交互。

顯示器本身安裝了一系列的傳感器,傳感器會跟蹤頭部運動,並會基於用戶頭部的運動調整圖像。手寫筆會在屏幕上射出一道微弱的激光,用戶可以按下手寫筆的按鈕從而拖動激光對準的任何物體。HPZvr顯示器主要適用於設計師、工程師等對3D創作有需求的人群。

7.視頻時代的投資機會
創新永無止境,互聯網進入視頻時代,人的六大需求還有更多痛點等待挖掘。智能手機之後,科技創新將聚焦視頻顯示環節,移動互聯之後的萬物互聯時代,虛擬顯示將重新定義可穿戴設備的顯示方式。隨著Oculus設備即將面向大眾消費者發售(我們預計在二季度末),其他巨頭如谷歌、微軟、三星也紛紛發力,虛擬顯示設備推廣進度有望超出大眾預期。
在視頻時代,相關的輸入端、計算端、輸出端以及數據運營都蘊含一系列的機會,從投資角度我們主要推薦四方面機會:(1)虛擬顯示;(2)顯示屏;(3)攝像頭;(4)視頻資源運營。

7.1.虛擬顯示

7.1.1.虛擬顯示產業鏈參與者
為降低成本和保證供應,Oculus設備早期原型機大量采用智能手機成型零部件,智能手機時代供應鏈領先者能夠順利切入新一代計算平臺。歌爾聲學長期與虛擬顯示領導企業保持深度合作關系,我們判斷Oculus和索尼的產品都是歌爾聲學獨家,歌爾聲學在下一輪科技行業競爭中走在全球第一,聲學以外承擔更多設計和代工工作。歌爾聲學作為電聲、光電等領域有限的幾家國際領先企業之一,未來有望參與到多款虛擬顯示產品,是投資虛擬顯示的首選標的。

7.1.2.虛擬顯示技術擁有者
微投影技術是虛擬顯示未來的主流應用技術之一,上市公司中利達光電、水晶光電主要從事微投影技術的研發和器件制造。(水晶光電作為投行項目,本文不做評述)。

利達光電長期在光學精密器件領域耕耘,業務主要集中在光學薄膜、數字投影儀、數碼相機的關鍵零部件,五大核心技術包括:(1)光學薄膜技術,(2)光學加工技術,(3)光學鏡頭設計開發,(4)光學檢測技術,(5)圖像處理和融合技術。
利達光電長期耕耘於光學精密器件市場,與sony、epson、canon、nikon等日本光學廠商深度合作,在光學投影技術上有深厚積累。公司微投影技術主要采用3Lcd技術,已經在虛擬顯示領域有所應用,將分享消費級虛擬顯示市場爆發紅利。短期來看,公司虛擬顯示產品將在車載產品,包括倒車影像,360度環向,擡頭顯示等領域取得突破。CES上智能汽車普遍應用HUD擡頭顯示技術,寶馬高端車型全部配備。公司技術相比寶馬萬元以上產品具有絕對價格優勢,有助於推動擡頭顯示技術在普通民用車型中廣泛應用。公司已經與母集團南方工業集團旗下兄弟公司長安汽車合作進行了3-4年研發驗證,15年後有望實現訂單突破。

長江力偉,專業從事LCoS(矽基液晶)虛擬顯示芯片核心技術的研發、LCoS顯示屏生產、LCoS應用方案開發及產業化整合。建立了從LCoS芯片開發設計、LCoS顯示屏生產、光學集成到應用方案開發的完整產品線,為國內外LCoS終端應用產品(投影和近眼顯示)廠商提供或代工定制核心器件LCoS顯示屏。目前長江通信,持有長江力偉34%股權。

7.2.顯示屏
在智能終端的價值拆分中,屏幕價值始終最大,以iPhone為例,屏幕成本占比始終超過20%,且隨著世代更新屏幕價值占比不斷提升。在視頻大時代,顯示屏作為一切內容的載體,其價值將進一步得到提升。歷史上每一次屏幕升級換代,都造就了一批新的市場明星——萊寶高科、歐菲光、藍思科技等等。

對於顯示屏,我們提示兩個關鍵機會:(1)顯示技術升級,鍍膜工藝崛起;(2)面板行業,中國公司由模組向上遊挺近。

7.2.1.鍍膜工藝崛起
iPadAir2首次采用超級減反膜,引領新的技術風潮。蘋果Retina屏幕已經達到視網膜清晰度,In-cell技術顯著減薄屏幕厚度,屏幕繼續提升分辨率和減薄的邊際效應減弱,創新方向指向提升視覺效果和功耗降低。在藍寶石大量生產遇挫之時,能夠顯著改善戶外閱讀質量的減反射鍍膜工藝崛起。

iPadAir2重點強調反光率參數改善,反光率降低了56%,在戶外閱讀時能夠更清晰看清屏幕畫面,也因此降低了此前必須調高屏幕亮度帶來的電力損耗。同時iPadAir2的減反膜同時還是超硬膜,通過Si3Nx(x=2~5)、SiO2(或MgF2)和氟矽聚合物構成的多層膜可以實現超硬消反光防水防汙功能。

目前國內主要有兩條減反射膜技術路線:利達光電與水晶光電(水晶光電作為投行項目,本文不做評述)。

利達光電——“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龍頭。利達光電持續致力於超硬膜的研究,募投項目超硬膜產能已經於2014上半年完成達產,前母公司中光學(目前是兄弟公司)與全球最領先真空鍍膜機生產廠商之一日本光馳合資的南陽光馳直接切入上遊真空鍍膜機設備生產,公司具備超硬膜最核心原材料SiN核心專利,因此利達光電具備“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積累。鍍膜此前主要應用於相機市場,在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應用較少,因此產業鏈中具備鍍膜工藝積累的企業較少,當行業應用爆發的時候,機會只屬於具備“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積累的領先者。利達光電在2014年9月申請的發明專利,提出了一種在視窗面板、儀器保護窗口和特殊鏡頭超硬消反光防水防油薄膜,實現可見光波段高透過率和消表面反射,膜層硬度達到9H以上,牢固性高具有耐摩擦劃傷,防水、防油汙的功效,解決了視窗玻璃易劃傷,易臟汙,透過率低影響使用效果的難題。

14年12月,利達光電與金龍機電達成合作協議,就只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觸顯屏類藍寶石超硬無反光膜面板達成合資合作意向協議,雙方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其中利達光電、金龍機電、利達核心技術團隊、金龍機電核心技術團隊分別持股40%、40%、15%、5%。雙方強強聯手能夠充分利用雙方在技術和客戶資源上的優勢,在減反鍍膜行業爆發之際搶占領先地位。

7.2.2.中國面板產業鏈上遊突圍
液晶面板作為電子智能終端產品的顯示器件地位關鍵,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全球電視、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的第一生產國,但面臨“缺芯少屏”的困境,根據大陸海關數據,2013年中國進口額前四位的產品分別是芯片(2313億元)、原油(2196億元)、鐵礦石(1040億元)、面板(496億元)。因此長期以來,政府強力支持面板國產化。近幾年的LCD面板新增產能將主要集中在中國,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等公司積極投入,未來幾年產能將集中釋放,中國大陸面板生產量世界占比將快速提升。

LCD行業存在經典的微笑曲線,面板生產與制造的毛利率波動較大,盈利能力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而上遊原材料技術含量高,技術主要掌握在日韓、歐美等國家個別企業手中。如果不能實現LCD上遊材料的國產化,那麽仍然不能改變中國面板行業受制於人的局面。
面板行業的發展形勢,有利於中國企業上遊突圍。一方面,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大陸,需要原材料就近配套,中國政府能夠利用稅收政策等手段引導促進國產化;另一方面,海外市場不景氣,海外企業態度變化,願意與中國企業在更深度的股權和技術層面進行合作。

國家對面板產業的扶持,帶動上遊光學原材料的企業成長,東旭光電今年大尺寸玻璃基板技術突破,產能上升,京東方就與其達成采購協議,說明技術突破帶來銷售上升的周期很短,國產材料需求旺盛。從光學材料的微笑曲線看,玻璃基板作為成本最大的光學顯示原材料,是國產化的突破口,現在已卓有成效。未來的光電產業扶持和國產化將向沿微笑曲線向下走,各種光學膜的生產制造將是重點。

我們從產業方面了解到,面板材料的國產化率很低,G5、G6以上所需電子材料的滲透率更是微乎其微,但滲透率低說明的是市場空間大,伴隨國家扶持、人才引進等一系列舉措,國內公司已經開始趕上,預計未來將放量與國際廠商競爭。其中光學膜行業毛利率在40%以上,附加值高,是國內廠商進入的首選。

面板上遊零部件領域,我們建議關註聚飛光電(光學膜)、東旭光電(玻璃基板)和深紡織(偏光片)
聚飛光電,公司從LED封裝向顯示器件上遊材料進軍,產業鏈向微笑曲線上遊移動。公司除了在大尺寸背光繼續深耕獲得增長以外,還拓展了光學膜業務。公司在14年底的光學膜月收入只有200萬,但是前期客戶認證和試生產都很成功。預計公司在2015年的光學膜的收入可以達到8000萬元。公司看準顯示上遊材料的廣闊機會,增亮膜和擴散膜在背光模組膜類成本占比最高,預期在15年下半年可以看到公司在此業務的成果。我們認為隨著微笑曲線上遊附加值的提升,公司還會加入更多上遊材料的研發,未來面對更廣闊的空間。

7.3.攝像頭
視頻大時代,攝像頭作為視頻采集設備價值顯著,三類產品最值得關註:(1)雙攝像頭手機;(2)虛擬現實時代的多攝像頭全景攝像機;(3)類似Gopro和DropCam的新型硬件。

攝像頭的發展趨勢是:(1)單機攝像頭應用數量更多,科技含量更高;(2)攝像頭的應用場景擴大,新的市場打開;(3)圍繞視頻數據的分析、處理、壓縮和傳輸最重要,大數據和雲計算是核心支撐。

7.3.1.雙攝像頭手機
雙攝像頭,攝像要求不斷提升的必然趨勢。2011年,LG、HTC等分別推出過雙攝像頭機型LGOptimus3D、HTCEVO3D等等,更加傾向於視覺上的“裸眼3D”效果和娛樂性,依賴攝像頭與屏幕的結合使用。2014年,HTC在旗艦手機M8上使用了景深攝像頭與成像攝像頭搭配的雙攝像頭方案,2014年底華為榮耀6Plus采用了仿生雙攝像頭。

厚度與效果,智能機攝像頭面臨選擇。單攝像頭拍照質量隨著像素提高而提高。目前,主流的智能機攝像頭像素已達到1300萬像素/5片鏡頭以上,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將在厚度上面臨選擇。iPhone6把攝像頭做成凸起形狀,而三星以手機的厚度保持攝像水平。其他主推手機攝像功能的品牌如LUMIA1020等則幾乎將相機鏡頭嵌入到智能機中,以追求單反級別的攝像品質。除了對拍照畫質提升等有一定幫助外,雙攝像頭可以結合算法打造出景深效果,模擬相機通過較大光圈和長焦實現的前景/背景虛化效果,在不明顯增加相機厚度的情況下,提供更好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雙攝像頭主流技術:(1)雙攝像頭像素一致,光學系統一致,攝像頭間距較小。這類雙攝像頭可以實現像素增強、快速寬動態、提升弱光拍攝能力、全景深拍攝等功能。宇龍鉑頓和華為榮耀6Plus均屬於此類。(2)雙攝像頭像素一致,光學系統接近,攝像頭間距較大。這類雙攝像頭可獲取更大的深度範圍,更準確的深度精度,可實現3D建模、手勢識別、測距等智能化的應用。(3)雙攝像頭像素不一致,光學系統不一致。通過雙攝像頭之間的切換而引起所接收的景深、焦深的改變,實現光學變焦的功能。

手機攝像頭主要包括四大元件:鏡頭、傳感器、馬達、FPC柔性電路板。鏡頭捕獲景物光線,在聚焦平面上形成清晰的影像,通過感光材料CMOS或CCD感光器記錄景物的影像。傳感器是相機模組的核心,采集影像信號,轉為數字信號傳給數字圖像處理器(ISP)進行圖像處理。音圈馬達(VCM)是控制鏡頭進行運動的部件,原理與揚聲器類似。FPC柔性線路板連接芯片和手機,起到信號傳輸作用。
攝像頭供應鏈中,我們最看好控制馬達的金龍機電、FPC軟板的得潤電子、封裝的晶方科技和碩貝德等。

金龍機電,公司產品未來看點主要有:(1)預計進入蘋果下一代觸覺反饋馬達,未來智能控制是大趨勢;(2)雙攝像頭會成為趨勢,公司攝像頭驅動馬達業務已經成熟;(3)公司蓋板業務拐點顯現,金龍與利達公告的合作目標圍繞大光學產業鏈布局,雙方合作我們非常熟悉也非常看好。繼續堅定看好公司今年技術創新、產能提升、多產品多客戶布局。高端客戶今年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出貨官網確定,公司進入供應商機會將帶來超預期表現。

7.3.2.虛擬現實全息攝像機
全景攝影上一次成為熱點是因為谷歌街景,以Oculus為代表的虛擬現實技術再次把全景攝影推向熱點。目前從事全景攝像機的廠商主要包括:歐美的Jaunt、Panocam3d、360Heroes、Condition1,韓國三星,香港izugar,國內VR8等。360度全景VR視覺公司Jaunt是目前虛擬現實全景攝像機的領軍者,目前最受歡迎的很多虛擬現實視頻都由該公司設備拍攝,如McCartney的《LiveandLetDie》VRMV,二戰營救類動作片《TheMission》;驚悚片《黑色彌撒》;災難片《KaijuFury》等。
最新款Jaunt原型機包含24個攝像機,其中20個在四周,4個分別在原型機的頭部和底部,實現360度全景攝像,右側則是麥克風陣列。

7.3.3.GoPro與DropCam,攝像頭的新應用場景
GoPro和DropCam都是視頻時代來臨的典型例證。GoPro旗下運動攝像頭HDHERO系列產品可配合不同插件組合適用於各種環境,為滑板,沖浪,自行車,摩托,汽車,滑雪等戶外運動提供拍攝可能性,是極限運動愛好者的最愛。
GoPro的興起恰逢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體視頻內容廣泛傳播之際,在這個“來看我”(look-at-me)的時代,GoPro讓使用者個體的表達變成了一種流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YouTube上,GoPro已經成為一種視頻標簽的種類,使人們和他們的GoPro具有了一種情感上的關聯,鼓勵人們去挑戰世界。GoPro的成功也吸引了其他廠商參與運動攝像頭市場,HTC推出了HTCRE運動攝像頭,海康威視螢石則發布了可穿戴式互聯網運動相機S1,各項參數已超過GoPro,性價比更優。

DropCam提供適用於普通家庭的視頻監控方案,其生產的高清攝像頭具有運動警報、雙向對講、DVR播放、夜視和視頻切割分享等功能。DropCam將視頻存儲在雲端,監控紀錄永遠不會丟失,隨時可調用。每天上傳到DropCam上的視頻播放時間甚至遠超過YouTube(用戶每分鐘上傳100小時以上)。

相比傳統的攝像頭廠商,DropCam優點在於:(1)用戶體驗,設置簡單,針對用戶需求;(2)智能報警,利用畫面分析算法,當有危險或者異常時通過手機自動提醒用戶,隨著視頻分享量的提升算法還在不斷升級進步;(3)雲端管理,避免了定期更換存儲介質的麻煩,用戶可以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隨時遠程查看。

14年6月,Google旗下智能家居品牌NestLabs宣布以5.55億美元現金收購Dropcam,Nest看重DropCam的原因,我們分析主要有幾點:(1)海量數據資源的價值。DropCam用戶上傳到雲端的海量視頻數據資源,是智能家居時代最稀缺的數據資源,也可以用於計算機深度學習的研究;(2)探索視頻分享社交的潛力,DropCam曾是唯一抓拍到華盛頓橋倒塌瞬間的攝像頭,用戶們也發掘了眾多寵物、寶寶們成長和歡樂的瞬間;(3)搶占入口,家庭網絡攝像機已經逐步成為普通家庭的標配,獲得DropCam也就意味著搶占了智能家居的一個重要入口。

國內廠商同樣看到了類似DropCam的網絡攝像頭在智能家居時代的價值。360與東方網力成立合資公司推出360智能攝像機,小米則投資了小蟻,百度推出小度i耳目。

海康螢石先後推出了C2S多功能互聯網攝像機、A1互聯網報警盒子、F1互聯網交互型攝像機,以及價格低廉的C2mini互聯網攝像機。除了自身努力以外,海康還和微信合作互聯,可以直接查看螢石攝像頭實拍畫面;借助京東家實現銷售加速和市場推廣;借助阿里雲和百度雲實現雲端服務,並且利用螢石系列和百度深度合作完成新型廣告營銷方案;公司和樂視的合作還將繼續深化,全方位實現強強聯合。壁壘森嚴、相互提防的互聯網龍頭們,卻極罕見地同時與海康威視合作,一方面展示了海康威視在攝像頭領域不可動搖的龍頭地位,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互聯網巨頭們急於抓住攝像頭在未來智能家居和數據運營關鍵地位的急迫心態。

海康威視,堅定看好海康威視轉型戰略,公司解決方案戰略已經證實獲得效果,看好公司在前端音視頻及海外市場繼續保持高增長,並運用自身軟件平臺及硬件優勢完成垂直整合,向民用安防運營轉型,成為家庭All-in-one信息入口。大視頻時代下,海康威視在數據處理、分析上的技術積累,將通過大數據商業模式得到價值重估。

7.4.視頻運營
如前文所述,我們看好視頻時代,數據運營成為商業模式中最重要一環,不論視頻入口來自哪里,關於視頻壓縮、處理、分析的能力是最關鍵的,掌握視頻關鍵技術和平臺的公司價值將得到重估,看好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東方網力
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目前集中力量投入解決方案,並非搭建監控系統這麽簡單,而是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將攝像頭采集的海量信息與行業應用結合,做最大化數據挖掘與優化。舉例而言,海康與銀泰百貨的合作,幫助百貨公司分析消費者行為,提供大量商業信息。解決方案的市場空間是設備的2-3倍,同時個性化方案設計規避了簡單價格競爭,保持更好議價能力。解決方案必須投入上千工程師研發,行業壁壘大幅提高。解決方案一方面提供了更大的行業邏輯,另一方面為安防運營業務打下前站,並且解除了一路價格戰的後顧之憂。

此外,海康大華都進入亞馬遜熱銷攝像頭排名前列,海外市場打開。互聯網戰略方面,海康與樂視網、阿里巴巴合作,對互聯網廠商來說大華的稀缺性顯現。攝像頭對互聯網廠商價值巨大,虛擬教育、醫療、社交和辦公都離不開“眼見為實”的攝像頭。

歐比特,收購的廣州鉑亞信息擁有智能分析、計算機視覺分析、行為模式識別和數字圖像分析技術,可以對視頻進行改良和分析。公司人臉識別算法應用在人臉搜索與捕獲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可以對同一畫面下多目標進行同時搜索與分析;在表情、姿態和光線修正方面也有大量數據統計分析經驗對算法進行修正;在數據存儲方面以特征點為存儲內容,減少了數據傳輸,擴大了產品的應用程度,提高了比對性能。未來公司的視頻分析技術還將和衛星運營業務結合起來,實現衛星大數據的未來。

東方網力,公司在視頻監控管理平臺領域市場占有率處於明顯領先地位,在視頻聯網與控制、海量信息存儲與調用、視頻智能算法、視頻雲計算及存儲平臺等領域具有明顯技術優勢,將充分受益於視頻時代數據處理能力要求提高的大趨勢。與360合作進入家庭視頻監控產品市場,證明了互聯網公司對東方網力技術實力和行業地位的認可,新藍海市場也將為公司長期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基於技術的稀缺性和領先性,首推六家公司: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利達光電、金龍機電、歐比特、大華股份


8.重點推薦個股
基於技術的稀缺性和領先性,首推六家公司: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利達光電、金龍機電、歐比特、大華股份。

8.1.海康威視
發行H股進行海外資本運作,互聯網業務轉型加速:公司發行H股,獲得海外融資和資本運作平臺;募投項目助公司在互聯網和新型戰略業務加速發展;二股東部分A股轉換為H股,減輕A股減持壓力。公司推出的S1運動相機和隨之發布的雲端服務和APP已經打響了自己在B2C市場的第一槍。公司搶先布局智能硬件中最具有附加值和粘性的服務:視頻社區,螢石雲視頻和雲平臺等。國際化視野的公司想要進一步提升也需要通過海外業務的拓展和人才的引進,尤其互聯網合作更需要國際化的導入。公司開放性的發展需要資本金的補充才能進一步成長提速。

安防監控解決方案成功化解價格戰問題,海外市場重塑成長空間:海康的解決方案不是搭建監控系統這麽簡單,而是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將攝像頭采集的海量信息與行業應用結合,做最大化數據挖掘與優化。舉例而言,海康與銀泰百貨的合作,幫助百貨公司分析消費者行為,提供大量商業信息。解決方案的市場空間是設備的2-3倍,同時個性化方案設計規避了簡單價格競爭,保持更好議價能力。解決方案必須投入上千工程師研發,行業壁壘大幅提高。海康在2012年開始軟件投入,去年下半年開始變現貢獻業績,連續三個季度維持50%增速,解決方案開始發力,未來連續貢獻業績增速。此外,海康大華都進入亞馬遜熱銷攝像頭排名,海外市場打開。

安防雙寡頭競爭進入第三階段,看好海康創新先發優勢:我們的雙寡頭競賽模型過去五年準確預測了兩家走勢。2011年我們認為競賽曲線第二過程,大華追趕海康;2013年底我們認為進入競賽曲線第三過程,海康超出大華。目前從邏輯上,進入解決方案時代和大視頻時代,競爭邏輯和制造業時代有一定差異,強者恒強效應更強;而大華在大視頻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投入滯後海康,業績收獲晚於海康。互聯網教育、醫療、社交等未來將與視頻結合,視頻價值重估,做得早是最重要的。從上下遊驗證,預計海康今年保持45%增速,高於大華。因此無論是產業邏輯還是產業拐點看,目前優先推薦配置海康。

投資建議:我們從底部堅定看好海康威視作為白馬龍頭的轉型戰略,從底部堅定推薦,公司解決方案戰略已經證實獲得效果,我們看好公司在前端音視頻及海外市場繼續保持高增長,並運用自身軟件平臺及硬件優勢完成垂直整合,向民用安防運營轉型,成為家庭All-in-one信息入口,通過大數據商業模式進一步打開市值空間,H股融資更是給予了更大的資本助力,減輕了A股資本市場的壓力。預計2014、2015年EPS分別為1.12、1.63元,繼續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新業務進展風險,融資不達預期風險


8.2.歌爾聲學
15年營收高增長,新業務打開成長空間:公司今年戰略核心是聚焦:儲備新業務、砍掉低利潤業務。我們在14年142億收入基礎上,測算公司15年收入增速,預計將新增70億以上收入。預計大客戶可達到43億收入,可穿戴增量預計10億,收購丹拿收入4億等。今年全年預計收入依舊維持45%增速,因此堅定看好公司未來成長空間,白馬成長地位不可撼動。

產品布局互聯網思維,軟硬件客戶結合更緊密:公司業績彈性在於1、品牌互聯網戰略超預期;2、繼續全球整合;3、蘋果新業務切入;4、fpc、連接器、天線、攝像頭等精密制造業務。重要的是在公司14年收縮後,三季度開始的43%增長是有質量有含量的,15年的增長點都是未來進一步做大的基礎。我們調研其美國分公司,公司掌握蘋果、索尼、三星、微軟、特斯拉、facebook、谷歌、亞馬遜、華為全球頂級客戶,產品技術能力全球領先,非其他電子企業可以比肩,市場在其業務醞釀期對公司價值低估,而未看到公司在全球競爭力的顯著提升和品牌戰略的清晰。

國際化平臺整合進行中,虛擬顯示將成為下一個時代主角:公司此次收購Dynaudio只是國際化戰略的第一步,從公司的大戰略和國際化大視野考慮,我們判斷未來公司在品牌、互聯網戰略和傳感器的整合還會持續進行,公司對美國、日本、臺灣、韓國等地的歌爾聲學子公司進行增資,進一步加快公司開拓境外市場,加強境外子公司本地化服務客戶的能力將來將繼續提升國際化大平臺的價值。虛擬顯示設備成為CES展亮點,公司是主要設備制造商之一,索尼、Facebook是公司重要客戶,虛擬顯示將是聲學以外公司未來高增長看點,屬於虛擬顯示核心標的,堅定推薦。

投資建議:我們預計公司2014年-2016年的收入增速分別為42.0%、49.8%、37.9%,2014-2015年EPS達1.17和1.74元。給予25*15PE,6個月目標價43.5元。公司募投項目發行可轉債,給予買入-A評級。

風險提示:產品不達預期、海外拓展不達預期


8.3.利達光電
超硬減反射鍍膜將成為觸顯創新新方向。觸摸顯示行業具有無盡機遇,每次變革先後孕育了萊寶高科、歐菲光、藍思科技等大公司。三個理由決定觸屏行業的巨大空間:(1)所有零部件成本占比中,屏幕價值最大;(2)屏幕直接影響使用體驗,廠商用心投入;(3)屏幕技術紛雜,可實現技術提升的領域較多。當智能終端清晰度,輕薄等參數邊際改善效用減弱之後,創新將集中在室外閱讀、反光、耐磨等新領域。類藍寶石超硬鍍膜與藍寶相比具有超高性價比優勢,是智能終端觸顯創新的行業主流方向。鍍膜行業作為高技術壁壘行業,行業爆發時機會只屬於領先者。

“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布局的全球龍頭。利達光電核心技術在光學薄膜領域,具備“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布局,“一種超硬消反光防水防油薄膜”專利成功卡位行業高端市場。利達光電與金龍機電成立美之藍光電公司,全面切入智能終端類藍寶石超硬鍍膜行業,利達光電及核心技術團隊占55%股權,3年內籌劃形成月產1,000萬片以上類藍寶石超硬無反光薄膜面板生產能力。與金龍的合作,一方面讓利達實現類藍寶石超硬鍍膜+玻璃蓋板產業鏈上下遊整合,形成完整產業鏈切入客戶,另一方面讓利達的技術優勢與金龍在智能手機產業鏈的長期客戶資源積累形成合力,未來有望切入新的高端客戶市場。

微投技術專家爭雄虛擬顯示。利達光電長期耕耘於光學精密器件市場,與sony、epson、canon、nikon等日本光學廠商深度合作,在光學投影技術上有深厚積累。公司微投影技術主要采用3Lcd技術,已經在虛擬顯示領域有所應用,將分享消費級虛擬顯示市場爆發紅利。短期來看,公司虛擬顯示產品將在車載產品,包括倒車影像,360度環向,擡頭顯示等領域取得突破。CES上智能汽車普遍應用HUD擡頭顯示技術,寶馬高端車型全部配備。公司技術相比寶馬萬元以上產品具有絕對價格優勢,有助於推動擡頭顯示技術在普通民用車型中廣泛應用。公司已經與母集團南方工業集團旗下兄弟公司長安汽車合作進行了3-4年研發驗證,15年後有望實現訂單突破。

大行業,小公司,前景廣闊。公司作為南方工業集團旗下光學方向唯一上市公司,未來具有成為整合平臺的潛力。公司在光學領域的長期技術積累,厚積薄發將迎來觸屏鍍膜和虛擬顯示兩個千億級市場需求爆發,屬於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公司已經步入發展拐點,前期調整較大目前市值僅50億,重點關註。

8.4.金龍機電
業績預增430%~460%,拐點確定,一季度業績持續高增長:金龍機電業績預增430%~460%,全年凈利潤1.12億~1.19億,超市場預期,單四季度凈利潤9600萬~1.01億,除去並表業務,主營利潤單四季度7000萬以上,環比增長500%以上,考慮公司蓋板業務四季度還有虧損,預期馬達業務四季度單季度利潤達到9000萬以上,主要來源於大客戶線性馬達利潤貢獻,拐點確定,繼續推薦。公司2015年大客戶線性馬達預計將帶來3.2億以上利潤,博一和甲艾1.2億利潤,不考慮國產客戶市場開拓、蓋板業務與利達光電深度合作利潤貢獻,2015年利潤保守4.4億。

觸控馬達未來消費電子關鍵創新,期待蓋板合作深化:公司產品未來看點有:其一,預計進入蘋果下一代觸覺反饋馬達,未來智能控制是大趨勢。其二,雙攝像頭會成為趨勢,公司攝像頭驅動馬達業務已經成熟;其三,公司蓋板業務拐點顯現,金龍與利達公告的合作的目標是圍繞大光學產業鏈布局,雙方合作我們非常熟悉也非常看好。蓋板玻璃此前受三星不達預期影響,目前開拓其他大客戶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圍繞大光學產業鏈的合作將帶來業務進一步發展,采用自動化產線符合電子行業減少人工大趨勢,有利於長期利潤保證。

微特馬達龍頭進入高端領域,未來成長持續:作為國際微特電機領域龍頭,公司加強技術研發,實現產品結構的橫向拓展,目前具備多款新型馬達,如變焦馬達(VCM)、線性馬達,以及與變焦馬達相配套的攝像模組等。進入大客戶產業鏈引領未來電子創新帶來營收保證,收購甲艾馬達整合優化產品業務線,看好未來持續成長,堅定推薦。

投資建議:四季度確定業績拐點,繼續堅定看好公司今年技術創新、產能提升、多產品多客戶布局。高端客戶今年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出貨官網確定,公司進入供應商機會將帶來超預期表現。保守估計14-15年凈利潤分別是1.18億元和4.4億元(14年為兩月並表,15年為全年並表),對應14、15年EPS為0.42、1.55元,維持買入-A評級,予以15年25倍估值,對應第一目標價38.75元。

風險提示:產品進度不達預期


8.5.歐比特
乘風而起,意在天空:歐比特公司的戰略布局是在航空航天向民營放開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將在政策扶持和產業技術進步的雙重助力下,獲得跨越式發展。隨著政策的開放,公司逐漸開拓自己業務領域,未來將以航空航天為大業務背景,分為宇航IC、衛星服務和微型飛行器三大戰略。公司通過發展主業、展開國內外的合作、控股上海歐科微公司和參股UA實現這三大戰略,打造航空航天民營龍頭!

巨頭的下一步,微納衛星互聯網:1)巨頭下一步,微小衛星互聯網!美國的商用微納衛星企業SkyboxImaging已經被谷歌收購,谷歌還與富達一起正計劃投資火箭制造商SpaceX10億美元,希望通過衛星來向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2)從衛星整體發展的趨勢來看,微納衛星孕育新模式,在靈活性和功能性上都有更大的優勢,更符合大數據時代特點。3)公司除了和國外公司一樣的衛星研發業務外,憑借自身SIP模塊設計生產技術和大數據處理能力,架構空間信息平臺,更專註於衛星應用終端和服務更大的市場,成長前景更為遠大。

收購鉑亞,人臉識別稀缺標的:鉑亞信息是國內人臉識別市場為數不多的核心技術掌握者,是國內大規模靜態人臉比對和動態視頻人臉識別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鉑亞已建成最大省級人臉庫,先後參與廣東、廣西、山東、江西、雲南、海南省、廣東省內多個地市及成都市公安部門人臉庫項目的建設,占據了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未來人臉識別還有機會切入民用安防、智能安防和移動支付等領域。

投資建議:買入-A投資評級,12個月目標價35元。由於公司在航空航天多領域布局,高增長潛力巨大。公司最大成長空間來自於微納衛星的應用終端服務業務,給予30億估值;原有宇航芯片業務中的SiP將在16年實現較高增長,給予15億估值;公司所收購的鉑亞信息在人臉識別領域具有獨特性,而且15年大概率超過業績承諾,給予25億估值;因此公司在現有業務下正常估值應該為70億。

風險提示:大盤震蕩,風格轉換,公司新業務拓展低於預期


8.6.大華股份
15年中有望度過轉型陣痛期:公司轉型啟動時間落後於海康威視,轉型沖擊組織體系、人員架構,影響公司短期毛利率有所下降,業績增速相對放緩。隨著公司區域與行業人員調整逐步到位,我們預計2015年中期開始,公司轉型將取得成效,業績增速重回上行趨勢。

紮實推進安防監控解決方案轉型:安防監控解決方案市場空間更大,在設備的2-3倍以上。軟硬件一體化開發能力要求更高,只有千人以上工程師團隊才具備競爭力,行業集中度將繼續提升。解決方案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將攝像頭采集到的海量信息,進行深度數據挖掘提煉有價值信息,需要針對行業特性采用個性化開發模式,提供更多附加值,盈利能力更強,將改善公司毛利率水平。

海外市場帶來增長新空間:歐美發達國家安防監控市場逐漸回暖,中東、拉美、亞太新興經濟體需求也逐步打開,目前公司海外市場遍布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在全球擁有九百多個合作夥伴,結合不同區域市場特點實施精細化管理及資源合理配置,後續將進一步加大海外市場細分領域投入,推動海外業務縱深延展。公司2013年海外市場增速超過80%,占全部營收的四分之一,2014年有望繼續保持60%以上高速增長,收入占比將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行業寡頭的互聯網合作稀缺性顯現:攝像頭對互聯網廠商價值巨大,虛擬教育、醫療、社交和辦公都離不開“眼見為實”的攝像頭。海康與樂視網、阿里巴巴等達成合作後,作為行業雙寡頭之一,大華對其他互聯網公司的稀缺性顯現。公司2014年推出了“樂橙”產品,布局智能家居市場,與阿里雲的戰略合作只是公司互聯網協作戰略的第一步。

投資建議:我們看好安防監控行業龍頭向解決方案市場轉型,大華轉型最艱難階段已經度過,15年下半年開始將重回上行趨勢,前瞻推薦底部積極配置。海外市場針對細分市場進一步加大投入,實現業務縱深延展。公司互聯網戰略已經有所突破,海康與樂視、阿里巴巴的合作,帶給其他互聯網廠商巨大壓力,大華作為行業雙寡頭之一,必將分享互聯網視頻大發展紅利。預計公司2014、2015年EPS分別為1.14、1.60元,給予買入-A評級,目標價40元。

風險提示:業務轉型進展風險,海外業務發展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77

大時代對撼勝者為王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10.html

《大時代》是當年翡翠台監製韋家輝對撼亞洲電視《勝者為王II天下無敵》的代表作。習大大上台後勵行新政打貪,令濠賭股迅速轉勢,加上反水貨客風潮令自由行喪失成為香港經濟增長動力之一。當今港股之勢,另類賭場港交所(00388:HK)取代濠賭股,自來水取代自由行相信會是這一浪港股升勢乃至經濟增長的新主題! 
根據2005年至2014年港交所(00388:HK)年報披露,其總收入由港幣26.94億元上升至港幣98.49億元,年複合增長13.84%。每股盈利由1.26港元上升至4.44港元,年複合增長13.42%,派息比率長期維持在約90.00%水平。
簡單來說,港交所(00388:HK)主要分為兩大範疇,包括聯交所上市費(即IPO)和交易相關收入(包括交易費及交易系統使用費、結算、交收費、存管、託管及代理人服務費等)。其中後者佔總收入長期90.00%以上,可見港股交投是否會暢旺對港交所(00388:HK)盈利影響重大!在2005年至2014年期間,聯交所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由港幣183億元上升至港幣695億元,年複合增長14.27%。 
滬港通開啟後港股成交開始倍計,以A股每天成交近萬億港元計,港股成交有機會增至此水平,估計起碼是2014年的十倍。李小加沒有説錯,港股的水是從四方八面湧來,因為香港現在是惟一一個全中國資本賬對外開放的股票市場。買起港股的肯定是不是中國大媽,而是以華爾街為首的投機熱錢。也許中國A股只有大媽,但港股還有大鱷,牛起上來港交所(00388:HK)的潛力難以估計。
筆者在拙文《另類股海明燈!》中誑言「…其最牛會於兩年內升穿1,000港元大關!…」也許太過樂觀。但偌若今次恒指開啟了上望70,000點的大浪,那麼港交所(00388:HK)和中資保險勝股肯定分別是恒指和國指的火車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45

全死光了,就我没死——重看《大时代》 阿狸

http://xueqiu.com/9905072371/40736879
(多图)
一.   一代传奇,难以重现
下午看到一条微博,说TVB又要重播《大时代》了,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相信跟我差不多年纪,以及比我年长的股民,都看过这部TVB神剧吧。这部剧集是我心目中无法被超越的神作,其后二十多年的港剧,至今无出其右者。
这部剧集成就了太多人,二十五岁的周慧敏、郭蔼明、李丽珍,二十八岁的刘青云和蓝洁瑛,四十五岁的郑少秋,还有刚满三十岁,才华横溢的编剧韦家辉。这些人在各自最好的年华,倾力合作留下这部经典,这气场的共鸣,不世出。
最值得说的还是“秋官”郑少秋,把蛮横跋扈,但邪运亨通的大空头丁蟹演活演透,以致于从此之后,只要他的形象出现在荧幕,恒指甚至A指就会立即下跌,被媒体称为“丁蟹效应”。丁蟹因此堪称郑少秋一生中最经典的角色(此处可能要加“之一”,毕竟还有大名鼎鼎的《楚留香》)。

二.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在华语编剧界,很少见像韦家辉这么善于体察人心的,《大时代》借股市喻人生,写尽了风云莫测,大浪淘沙,造化弄人。
《大时代》的时代脉络,紧紧围绕八个字展开: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剧中有几场非常经典的反转,我们来回味一下:


第二集,1973年股灾前夕,香港的政商系统严重腐败,股市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狂热的股民拥堵在交易大厅外,保安撵都撵不走,方展博的老爸方进新,一怒之下拉出消防龙头,将冷水泼向人群,人群竟丝毫不为所动。


紧接着,看股市那么好赚,连卖白粉的都表示:不卖粉了,找方进新买股票!
耿直的方进新当然不答应,不答应又能怎样?
方进新是个一不做二不休的人,在随便一个垃圾股都能涨上天的狂热市场里,他唯独做多一只深陷官司、被市场一致看空的航运蓝筹:北极星船务,跟贪污的华交会主席陈万贤对赌。陈万贤被逼得放大利空,直接促使股市崩盘,但他还是输给了方进新。
股市大跌,白粉哥套牢了,凶相毕露,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当然后来他改邪归正,专心卖粉,还是赚了很多钱):

顺便说一下,73年股灾,和股灾前的狂热,并不是编剧的虚构。在经历过三年“鱼翅捞饭”的黄金年代后,恒指在一片乐观中突然翻脸下跌,跌了整整一年半,从1700点跌到150点,无数人因此倾家荡产,发疯的,跳楼的,屡见不鲜。
股灾前,恒生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在50以上,股灾后,平均市盈率跌到7。真正到可以便宜买进大把好股票的时候了,但很多人已再也无法翻身。
而剧中的方近新此时不仅持有优质的航运公司,还暗中帮助韦康成的黄河实业上市融资(这里太明显了是指李嘉诚和长江实业好吗),开启香港的地产时代,原本能借势而起,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孰料竟命丧丁蟹之手,从此家道中落。
 
《大时代》里的第二次股灾,从时间上看应该是著名的1987年恒指“黑色星期一”(剧本对此做了改动,黑色星期一是低开,而剧中是收盘前断崖式下跌),在剧情上正是发生在股票奇才陈滔滔暗中追击五蟹集团,准备抢筹收购之后。当时股市一片兴旺,阔少们随便买张期指都能大赚,丁蟹父子对股票一窍不通,只知借势上市捞钱,眼看陈滔滔就要得手。

结果被陈万贤给丁蟹的“八字谏言”断送:全死光了,就你没死。
这本来是陈万贤挖苦丁蟹的话,粤语原文是“咁多人死,唔得你死”,有讽刺“你怎么不去死”的意思,结果丁蟹反话正听,歪打正着,不仅干掉了想收购五蟹集团的陈滔滔,还押中股灾,成了一夜暴富的大空头。

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发生在恒生指数创4021点历史新高之后仅仅半个月。1984年—1987年,原本是香港的又一个大牛市,恒指上涨2.3倍,期间造就了许多堪称传奇的收购战,并孕育了刘銮雄等“股神”的成长。
经历过七三股灾的香港人,应该已经足够理智了,1987年9月的平均市盈率不过22倍而已。然而股市花了近3年才完成的涨幅,仍能在短短一个月内一泄千里。上一代香港人恐怕永远也忘不了10月26日,那天恒指暴跌千点,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单日跌幅。

第三次大反转当然也就是大结局,发生在1994年6月,这是纯属编剧架空虚构的,因为这部电视剧问世的年代是1992年。
这次大反转,不再是乐极生悲的股灾,而是绝境逢生的奇迹,因此被称为“大奇迹日”。

方展博复制了他父亲在北极星上完成的绝地反击,在所有人一致看空的时候坚决做多,最终大获全胜。
而走了一辈子邪运、大发死人财的空头丁蟹,也终于在这一战后,全部还了回去。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人心都向往繁荣,向往富裕,这成为资本市场最本质的动力,也就是上升的动力。但是这种向往太容易演化成贪婪和堕落,于是才会有相互倾轧,才会有泡沫,和一损俱损的泡沫覆灭。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这就是时代的韵脚,这就是这部神剧为什么被称作《大时代》。

三. 全死光了,就你没死
这看上去无心插柳的八个字,其实暗藏着无数的道理。
潮起潮落,几多沉浮。股市里每天都有神话,每天也都有神话破灭。
塔勒布说过,华尔街总是有很多光鲜亮丽的年轻经纪人,看法激进,行事高调,是媒体的明星。他们被认为可以抓住新时代的脉搏而被委以重任,在几年的时间内叱咤风云,不可一世。
但是他们最终的结局,几乎无一例外,走向“炸毁”。塔勒布说的炸毁,是指永远被踢出资本市场,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同样,也总有少数保守的,木讷的,语不惊人的经纪人,他们从来都不会上报纸和电视新闻,以致于你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能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稳稳地存活着,积累着。
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仅是股市,也是人生。
只有极少数能以稳定的心态,看透起落,从容自处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四. 尾声
其实,丁蟹去找陈万贤的时候,还有一段不那么起眼的对话。


丁:你说跟大多数人反着来就可以,可目前的股市的确带给很多人财富啊
陈:赌博时输时赢,谁知道明天的事,对不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07

港股"大時代":天時、地利、人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43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5 08:39 編輯

港股"大時代":天時、地利、人和

作者:格隆匯 天成


最近,港股熱潮洶湧澎湃,先頭部隊率先在港府點了一把火之後,“港股”這個亟待開發的“處女地”已讓大家看的口幹舌燥,好不耐煩,各路豪傑群英並起紛紛視“港股”為最後一只“待宰羔羊”,背後各方勢力暗流湧動,正迅速補充集結兵力,跨越香江。正規軍、遊擊隊、洋槍洋炮還有各種散兵遊勇,群情激昂、翻江倒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港股的大時代已經來臨!

好了,在談這麽個大的主題前,先來看看2個段子,或許能側面反映大家的口幹舌燥以及群情激昂:

1、口幹舌燥
甲:我的中國中鐵漲停了。
乙:我全倉了港股。
甲:我的中國北車漲停了。
乙:我全倉了港股。
甲:我的西藏旅遊漲停了。
乙:我全倉了港股。
甲:。。。。。。


港股的口幹舌燥還不止於此(有一種嫉妒叫:漲停板之上),還有各類使人熱血沸騰的衍生工具(權證、牛熊證),可以參見昨日格隆匯大俠Tung的文章《3天,我在港交所權證賺了12倍》。

2、群情激昂
昨日,已經榮登全球最貴交易所的港交所(388.HK)還不滿足,一口氣漲了20%(50港元),價格直奔300,害的各大投研機構連夜調高目標價(牛市來了,擋也擋不住,群情激昂,過往的信息都是落後的)。
港交所近期走勢圖

亢奮的情緒已經蔓延開來,勢不可擋。不過,今天港股的回調表明,還是有“一小撮反動分子”試圖在這大好形勢面前螳臂當車,按照我dang的話,這是違背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必然被消滅在萌芽狀態!——不過,短暫的回調也正順應了我dang的話,讓市場走出一個健康的牛市,而不是瘋牛。
“這一小撮反動分子”有:

1、騰訊小馬哥減持套現32.2億
2、無線決定重播《大時代》
3、A股大幅震蕩

在港股牛市的春風前,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騰訊現在雖然創新高,有點貴,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小馬哥的減持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上車的機會;無線這是在試探“丁蟹效應”麽,殊不知無線總監都說:秋官這個宿命已經打破了!他主持《Sunday漂亮話王》也一段時間,股市還不斷上升,證明秋官即將有另一個效應開始!”——或許就是港股大時代的到來。其實,“反動分子”不可怕,恰恰是為亢奮的牛市降降溫,未來牛市將走得更實更穩。

所謂“丁蟹效應”,即從1992年鄭少秋飾扮演“丁螃蟹”開始,往後幾乎每次播出由他主演的電視節目,香港恒生指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港股”大時代:天時、地利、人和
2000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大哲人孟子曾經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欲稱王霸者,不僅需要“天時”——作戰時有利的時令、氣候,也需要“地利”——有利的作戰地形,更重要的是“人和”——得人心,上下團結,萬眾一心。

孟子認為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時”又次之。彼時孟子是站在“得政者要施仁政”的角度得出“人和”之重要性。不過,放眼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一件事要引領世界潮流,要使涓涓細流匯入江河,要有百川納海之氣概,光有“人和”是不夠的,非得“天時”、“地利”、“人和”兼而有之才行,當然,“人和”是最重要的“因”也是“果”。

而今,在中國資本市場,便有著這樣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如夜空中閃耀的北鬥星,吸引著全球的目光,指引著未來的方向,這就是港股“大時代”。也許,你會嘲笑我:“這牛B吹得也太大了,看你怎麽收場。”別急,且讓我細細為您分析,港股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天時:
1、厲兵秣馬,開辟“絲綢之路”:資本輸出,一路一帶
曾記否,2000年前,大漢天子漢武帝的一句“犯我漢者,雖遠必誅”多麽振聾發聵、揚我國威,自那以後阻擾我大漢朝與外通關的匈奴被徹底肅清,從此一個名叫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出現在中華歷史上,大漢朝過剩的產品“茶葉”、“絲綢”、“瓷器”等源源不斷輸出海外,中華民族則從此開始了近兩千年傲視全球的泱泱大國地位。

今天,之所以被稱為“天時”,是因為此刻中國所處境地與那時是如此相似:經濟發展、國家實力大幅提升,但面臨產能過剩、資本過剩、人口紅利遞減的問題,重新開辟“絲綢之路”的時刻到了,因此國家戰略是“一路一帶”,人民幣國際化,資本往外輸出。(詳細內容參見格隆的《2015,中國的拐點與起點:輸出貨幣,輸出資本,輸出牛市》)。

資本輸出的號角已經吹響,後勤保障“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連接管道“滬港通”、“深港通”也在加速拓寬,資本輸出的“天時”都在,唯等大軍厲兵秣馬,殺向疆場。

商務部數據:

資本過剩:中國儲蓄率50%,美國僅僅5%。中國人民幣存量120萬余億元,按目前匯率兌換成美元,已經達到美元存量的規模,而GDP只是美國的2/3。外匯儲備全世界規模早就第一。

資本輸出: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1029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同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中國對外投資額和吸收外資額相差僅160多億美元。

2、全球股市群魔亂舞,唯差港股
中國資金寬松、歐洲QE、美國經濟複蘇拉動全球股指連創新高,中國大陸、美國、歐洲、亞太市場早已進入瘋狂模式,然而,唯差港股!
全球股市都進入擠泡泡階段,然而對於港股來說,現在泡泡才剛剛生成,如果全球資本市場看錯一個整體,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當每一位參與者手中泡沫足夠大時才一起破裂的,如果有任何一方的泡泡還只在剛生成階段,那麽泡沫的溢出效應必將使之達到和其他泡泡同樣大的程度,然後同時破滅。
地利:
1、港股市場價值窪地:涓涓細流匯入,滾滾江河湧入
上圖橫軸為市盈率(PE),縱軸為市凈率(PB)。A股創業板已經登陸月球並朝著火星飛奔而去,然而脫離了地心引力,沒了燃料也只是如曇花一現般閃耀,而港股則如地下深井,時刻吸引著涓涓細流匯入,滾滾江河湧入。
恒生指數市凈率長期處於底部,即將開始修複
圖表來源:交銀國際
恒生國企指數市凈率長期處於底部,即將開始修複
圖表來源:交銀國際

2、港股魅力:一衣帶水,中國資本輸出的橋頭堡
恒指近期創2008年5月份以來新高,這絕對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標誌性的一頁:這意味著中國大陸資金開始批量成規模的跨境外出,第一次對大陸以外的股市發生主導性影響。中國資本勢必要跨出國門,爭奪國際市場資本定價權,而作為一衣帶水的香港資本市場,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中國資本輸出的橋頭堡。
這是因為:中國大陸資本一旦跨出國門,就必然對國際金融市場產品發生越來越大影響,就必然參與國際金融市場遊戲規則的制定,並且形成中國自己的標準。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步就是派“解放軍”拿下一江之隔的港股,拿下港股定價權,這對於港股牛市走多遠必然發揮重大影響,這從中央對滬港通政策的重視,以及逐步擴大的港股通額度可以得到闡釋。
最新消息顯示:港股通額度擬增三倍。A股累積升幅驚人,帶動北水大舉湧港,港股上周連續三日成交超過2,000億元,港股通亦破紀錄地在兩日用盡每日額度。中資基金引述內地交易所消息透露,滬股通及港股通以至即將在下半年開通的深股通,將全部取消總投資額度,每日額度亦會提升,其中深、滬股通每日額度各自200億元(人民幣.下同),港股通每日額度更提高至400億元,增幅近三倍。

人和: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重要的財富呢?港股已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各路資金、多方勢力已經殺入,為港股添加源頭活水。
人心齊的力量是可怕的,我們先來看看港股市場多方博弈後的市場結果:
來源:彭博、上交所以及第一上海

90度上下變動的折線已經很好的詮釋了港股的火熱,其背後是各路先鋒資金的殺入以及即將到來的正規部隊的洶湧進軍:

中國大媽(不能忽視的散兵力量):“踏空A股,捶胸頓足,滿臉是淚,此時再也不能踏空港股了!”、“A股漲太多了,炒的心驚膽戰,還是港股好,買的安心啊”。

外資(洋槍洋炮):8號那天大漲,其實我們是看空港股的,畢竟前兩周已經漲了那麽多,我們減持獲利,然而我們沒想到的是,港股後面接著duang,根本停不下來,港股大勢要來了,我們承認已經誤判,節操什麽的不要了,總之趕緊買買買!(一向穩健的外資明顯不淡定了,連大摩現在看恒指都看到40000點)。參見格隆匯前兩天文章《【複盤】過去三天港股究竟發生了什麽?》

香港金管局:這幾天可是夠忙的,不多說,繼續忙去……

香港金管局多次註資其實也表明,外資大舉進入香港股市了。
圖表來源:招商證券
近期美元兌港元走勢(7.75是金管局幹預港股匯率維持的下線)

公募(正規部隊):QDII早就用完了,滬港通額度又太少,急啊急急急,資金倒是快,主要是合同修改、與銀行對接,滬港通額度趕緊放寬吧,預計5月份我們就要大舉南下了,哈哈哈……

現階段,最值得關註的就是公募基金的動向了,畢竟正規軍才是大江大河!下面2則新聞可一窺其火爆動態:

1、千億人民幣新基金下月湧港:港股熱爆,不但令港股通額度爆滿,內地多家基金公司包括富國基金、銀華基金在內可以投資港股的QDII額度也已經耗盡。公募基金獲批準來港投資,也紛紛加速布局港股。中銀國際預料,單計4月份,內地將組成1000億元人民幣的新基金,估計最快5月便可南下通過滬港通等渠道買入港股。內地傳媒引述中銀國際資料報道,截至今年3月底止,內地基金資產規模達4.68萬億元人幣,當中2.12萬億元人幣可投資股市。預料內地在4月將組成1000億元的新基金,估計最快5月便可南下透過滬港通等渠道買入港股。

2、《證監會新政下首只滬港通基金募集超百億資金》:周一剛結束募集的中國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基金首募金額約110億元人民幣,顯示在近期大量內地資金南下香港的背景下,相當多投資者將該只基金視為投資港股的捷徑,(景順長城滬港深基金是該新政下首只主動型滬港通基金,發行期限為3月26日至4月13日)。

總結:
無線的《大時代》即將開播,可是這並不會是港股“悲劇”的開始,恰恰相反,這意味“港股”的大時代已經到來。
今天港股短暫回調,別急,因為港股牛市的春風里:每一次下跌或許都是再次買票上車的“天時”、“地利”以及更重要的“人和”。

(文章代表作者特定立場和看法,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30

《大時代》重播,丁蟹效應這次威力有多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6514.html

《大時代》重播,丁蟹效應這次威力有多大?

一財網 張瑜 2015-04-15 19:46:00

原本連漲8天的港股,昨天(14日)即開低走低,今天(15日)到中午為止,港股依然不見起色,半日跌幅為0.05%,不由得讓資深股民擔心「丁蟹效應」再現。

TVB又要重播《大時代》了。4月13日,香港TVB突然在微博上宣布,下周一(4月20日)在午夜時段將重播23年前劇作《大時代》,播出時間為逢星期一至星期五深夜12時15分。對此,眾網友紛紛調侃擔心再次出現“丁蟹效應”,而無線高管回應稱“純屬巧合。”

這部劇集成就了太多人,二十五歲的周慧敏、郭藹明、李麗珍,二十八歲的劉青雲和藍潔瑛,四十五歲的鄭少秋,還有剛滿三十歲,才華橫溢的編劇韋家輝。這些人在各自最好的年華,傾力合作留下這部經典,這氣場的共鳴,不世出。

最值得說的還是“秋官”鄭少秋,把蠻橫跋扈,但邪運亨通的大空頭丁蟹演活演透,以致於從此之後,只要他的形象出現在熒幕,恒指甚至A指就會立即下跌,被媒體稱為“丁蟹效應”。

香港電視劇《大時代》

趙薇一夜損失7.9億 丁蟹效應“破不了的局”? 

由於當年《大時代》引爆“丁蟹效應”,即從1992年鄭少秋扮演“丁螃蟹”開始,往後幾乎每次播出由他主演的電視節目,香港恒生指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不少股民得知重播消息後,馬上“哭怕”,驚慌留言:“快點20號前放了他”“大家小心點”、“這套神劇不比一般鄭少秋節目,簡直是‘明燈’代表作!”

“不要嚇我,我才剛入市,想賺點錢買蘭基博尼呢。”

“憋這樣!能不播麽?”

“有圖有真相,這周跌400多點。”

“豈不是和雨神異曲同工。”

“92年《大時代》,恒指一月內跌幅多達20.6%;94年《笑看風雲》,恒指一月內跌幅多達20.5%;97年《江湖奇俠傳》,恒指一月內跌幅多達26.4%;13年《忠烈楊家將》,恒指暴跌創8個月最大跌幅。”

玄的是TVB宣布重播消息後,原本連漲8天的港股,昨天(14日)即開低走低,今天(15日)到中午為止,港股依然不見起色,半日跌幅為0.05%,不由得讓資深股民擔心「丁蟹效應」再現。

女星趙薇及富商丈夫黃有龍去年12月20日以每股1.6元,入股19.3億股阿里影業,涉資30.88億港元,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阿里影業近月業績持續上升,於複活節假日後更是長紅,幾日間由每股2.86元“澎澎聲”暴升,前日收市價為4.13元。可是,昨日“丁蟹效應”一出,內地影後趙薇即被“KO”,昨日收市價回落至3.72元,令趙薇一日之間帳面蒸發7.9億港元,相當誇張!

“丁蟹效應”真的拖累港股?這不科學!

里昂證券早於11年前(2004年3月30日)發布研究報告稱,由1992至2003年間,9套鄭少秋有演出的劇集播出期間,港股的確是普遍下行。劇集由播出至完結,其間恒指平均下跌4.1%,而劇集播出期間,恒指最大的跌幅,平均可達12.2%,其中最經典的《大時代》播出期間,恒生指數最多曾跌20%。

不過,里昂證券也在“丁蟹效應”中發現機會。“丁蟹效應”在劇集播映至中段或2/3,其效應已減少,至結束時效力幾乎消失,恒指在見底後3個月內,會回升15%,即在低位入市可獲不俗回報。

投資人士溫天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丁蟹效應”是屬於“自我應驗預言”的一種,由於部分投資者相信這特殊股壇現象,深怕相關效應必定靈驗,從而導致他們手中的證券投資將會下挫,於是部分投資者便進行非理性的減倉,使證券市場出現暴跌。

由於不少人認為“丁蟹效應”確有其事,或許也就有一些用心不良的投機分子利用市場弱點,在相關期間中以“丁蟹效應”作為引爆點而人為推倒大市。從科學分析,當今社會財經理論並無客觀的證據顯示“丁蟹效應”能左右到主流投資界的選擇或偏好。

匯業證券策略分析師岑智勇則認為,曾經有由鄭少秋主持的節目播出,但恒指卻連連上升,可見有關效應已不複存在。不過,由於電視臺將回放以股市為故事背景的《大時代》,但整體而言,應留意經濟情況的基本面,以及國策的發展。

 

小盤點:“丁蟹效應”威力有多大?

1992

《大時代》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恒生指數一個月內跌幅曾多達1283點。

1994

《笑看風雲》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一個多月內跌幅曾多達1976點。

1995

《男人四十一頭家》香港首播,兩劇同時播出後的短短五天內跌幅曾多達505點。

1996

《天地男兒》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一個多月內跌幅曾多達1254點

1997

《江湖奇俠傳》播出後,香港恒生指數一個多月內跌幅曾多達2842點

2000

《世紀之戰》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八個交易日內急瀉2469點,一個多月內累積跌幅更曾多達2900點。

2003

《非常外父》香港首播。節目播放期間香港恒生指數曾經在兩個交易日內下跌681點。

2004

《血薦軒轅》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香港恒生指數四個交易日內下跌843點,一個多月內累積跌幅更曾多達1482點。

2005

《禦用閑人》香港首播,節目播出翌日香港恒生指數下跌90點,但及後持續反覆向下;恒生指數在3月尾較節目啟播時相比跌幅曾多達550點。

2006

《潮爆大狀》香港首播,節目播放完畢前,香港恒生指數未能沖破17000點,並回落至16500點水平。節目播放完畢的四個交易日後,恒指在一個多月內急挫,最大跌幅達2097點

2007

《禦用閑人》開始重播後兩日計起的七個交易日內香港恒生指數暴跌2150點,一度失守19000點關口。

2007

《謎》香港首播,香港恒生指數在首播翌日下跌111點,之後反覆下挫,截至2007年5月30日,恒生指數跌至20300點水平,累積跌幅曾多達795點

2008

《天之驕子》於高清翡翠臺播放。恒指在農歷年前的;之後年初五複市,結果鼠年第一個交易日再跌853點。

2008

《楚漢驕雄》重播。10月8日,恒生指數跌1372.03點。至10月10日總計全星期跌2886點,是自1997年以來最差的星期。

2009

《桌球天王》香港無線首播,恒指開市即失守14000點關口,下午跌幅曾擴大至706點,。總結該劇播放期間,恒指反複上升1802點。不過,4月7日節目中,鄭少秋警告“投資涉及風險,你小心,別亂來”,4月8日的股市即應聲下挫,跌逾440點。

2010

《神醫大道公》CCTV-8首播,05月11日中國上證指數開盤2752.50點,下午上證指數跌至2604.20點,收市仍跌148.30點。這也是。深證成指也創歷史新低,未能守住10000點大關,收盤以9905.48點,跌幅是本年度新低!

2012

鄭少秋的新劇《心戰》將在香港無線推出。5月5日、6日周末,電視熱播鄭少秋玩千面人的預告片,便遇上歐債危機重臨,恒指自從5月3日盤中最高21385點跌至6月初18056點,累計跌幅達16%。

綜合第一財經日報、新民網、中國新聞網等報道

編輯:丁明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78

財富轉移的大時代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16.html

早幾天止凡與家人吃飯,家人沒有接觸股票,看到近日股市大升的新聞,忍不住都問為何這幾天新聞常常都談股票,有什麼事情發生。而我就話這次真的升得很急,成交額更驚人,每天過2000億。記得98年金融風暴時,政府入市打大鱷,也只是一千幾百億成交,已經令交易員目瞪口呆,雖說17年後物價不同,但今天這個成交額絕對是驚人的。



奉行價值投資與長線投資的,很多都是認同股神巴菲特,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這樣市況,其實不少價值投資者都漸漸對市場失去興趣。理由很簡單,價值沒有短時間內大變,但價格在短時間內飆升,即代表這些股票越來越貴,價值投資者都不喜歡買貴東西,所以自然失去興趣。

投資多年,算是經歷過03年沙士、07年股市大熱、08年金融海嘯等大上大落,總是有點體會。在股市大升時,的確對買貨這個動作失去很大興趣,但按這些年的觀察,股市大升大跌的大時代,正是制造了財富轉移的機會,上落幾千上萬點,平靜過後,財富總是由財商低的流到財商高的人手中。

財商高的人或組織包括主導這大市的大鱷炒家,當他們認定了一個市場,跑進來賺錢的話,就會想盡辦法把這市場內財商不足者的財富都吸過來,方法可以很多,散戶們瘋狂過後都會哭著離去,最後財富都被轉移到大鱷手中。

已經有不少財經專家分析過大鱷的手法,最常用的都是炒上炒落,上幾千點又落幾千點,如是者重復很多次,升了又回調,升了又回調,每次回調過後原來都會升得更厲害,個市上上落落,不少散戶都會又買又賣,慢慢就會被「教育」,以為股市只會一浪比一浪高,高到無人相信還是會升,當然到大鱷們都覺得差不多時,賣貨套現,最後一次的大跌就永遠不會回頭了,還會把一直「教育」大家的「鐵底」都一一跌破。接貨的成蟹貨持有人,唯有等下次高位返家鄉,可能十年八載之後吧。

有否覺得這是很熟識的橋段?身邊總有朋友是這樣,他們可能不常沾手股票,平日也少談股票,但到股市大熱時都會加入炒賣,過後就長期持有一些帳面蝕本的蟹貨,又對股市沒多少興趣,但到下次大升市的時候又開始感興趣。試想想,沒有這樣的大時代,這些朋友的財富都不會奉獻給金融界,但金融大鱷就是能制造出財富轉移的機會,吸走這些朋友的財富。

著重價值投資與投資計劃的,面對這樣的市況時,態度理應開始冷淡。事實上,當多數人都忘記股市的時候,可能過去幾年大家焦點都在樓市,一眾價值投資者都密密入貨。記得不同blogger都在內地股市市盈率不足10倍時討論買入A50,又在招商中國基金市帳不足一半時買入,更常常談論市盈率不足6倍及派息達7厘的內銀股。跟身邊朋友談這類股份,他們多會話這些升不起的,買就買會升的。理念不同,看法及操作自然不一樣,9元的南方A50不買,一年後超過17元就問是否追入?我看到財富轉移的方向了。

很有趣,多年前,在這些熱市況,自己不會感到興奮,還感到沒趣,但今天面對這些熱市況,回看自己的心態,我竟然有點點興奮,主因是心知這是財富轉移之時機,價值投資者常在低位買貨,平靜時保持現金流,但若能在股價瘋狂時把握出貨時機,這將會大大增快財務自由的步伐。

在股市中,可能有九成時間都是沒有動作的,如今在這個大時代,很可能做了一兩個有質素的決定,鯉魚翻身,絕對可以成為財富轉移的大贏家,重點是操作決定要「有質素」,看著價值行事。還記得在《積財有技》中所討論的強積金操作嗎?好好分析一下,需要操作的時候隨時會到。


順帶一提,小弟在imoney所寫的第一期專欄將會在本周六出版的期內刊登。近日股市大熱,imoney很多時都會售罄,有興趣看看小弟專欄處女作的blog友不妨早點買本,當然我自己都一定要買本留念,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