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低价“捡”地近万亩龙湖“下乡”搞旅游地产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28/2032995.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素来低调的龙湖地产,最近在土地市场上频频出击,继今年8月斥资15.2亿竞得烟台养马岛33宗商住用地后,近日再度豪掷34亿拿下该区域30宗地,合计近7000亩;同时,龙湖还以4.45亿获得云南玉溪1781亩旅游用地。至此,龙湖地产的旅游地产规模已近万亩。
10月25日,龙湖地产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在山东烟台牟平区养马岛再次获得30宗商住项目,与此前成功斩获的33宗地块加到一起,龙湖在烟台已成功圈得63宗地块,总计约7000亩,平均楼面价约1000元/平方米左右。
由于龙湖项目所在的牟平区位于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4个滨海旅游城市的中间地带,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龙湖计划在该大片土地上打造一个大规模的旅游地产项目。
无独有偶,26日,龙湖再以4.45亿拿下云南玉溪江川抚仙湖1781亩土地,为云南省级高端旅游项目。龙湖地产执行董事秦力洪表示,龙湖将在这千亩地 块之上建立一个集合度假酒店、风情商业街以及养生中心在内的生态旅游地产项目,“龙湖一直坚持区域聚焦多业态的发展战略,该项目将是我们在西南区域的战略 布点。”秦力洪称。
自此,龙湖向旅游地产转移的策略已不言而喻。
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面对目前中央对住宅地产的强硬调控,现在开发商确实都在做战略转移,可以归纳为两个趋势,一是往城里走,做高密度、高品质城市商业地产,二是向郊外走,做高品质,低容积率的旅游地产。”
由于龙湖一直致力于住宅地产的开发,有业界质疑,转战旅游地产是否会面对经营上的门槛。“相比城市中心片区高密度地产的良好商业前景,旅游地产确实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宋丁指出,但在郊外发展旅游地产,一般都会开发别墅等高档地产,大大降低了开发的风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7

业内再抛海上风电低价中标质疑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3/zNMDAwMDIwNzIzNw.html

“您认为海上风电的合理电价是多少?”

“我只能说,我们在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中大丰20万千瓦项目的报价是0.6396元/度,这个价格我们可以做到。”

以上对话发生在11月19日举行的2010亚太绿色电力峰会的风能会场,由苏司兰(suzlon)(天津)有限公司CEO Laurence H. Alberts,向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总工程师杨校生发问。

作为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果",龙源电力成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全资企业,并接收原国家电力公司系统的全部风电资产。2009年7月改制后,同年12月在香港上市。

伴随着全球风电热潮,龙源电力也一路狂奔为中国风电的"大佬"。到2009年年底,龙源电力的风机装机容量达到4842兆瓦,比2008年增长了1918兆瓦。而在日前海上风电招标中,其再次低价斩获中标。

看起来,尽管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中标结果已经公布1月有余,Laurence H. Alberts或许仍然对龙源电力海上风电的报价心存质疑。


实际上,如果Laurence H. Alberts能够再耐心一点,或许可以从5个小时之后,同样在这间会议室内进行的一场主题为“海上风电投融资”的小组讨论中,获得更接近他本人想法的答案。

彼时,除了Laurence H. Alberts,杨校生也已经离场。不过,关于海上风电的电价问题不仅没有离开,反而更为激烈。

亏本圈海?

“现在海上风电在中国,各家都是亏本圈海。”当日讨论中,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伟断言。

通过一些数据模型的测算,郭伟认为,如果想要获得8%的IRR(内部收益率),龙源电力中标的大丰项目上网电价应该超过0.9元/度。

自从去年12月10日在香港上市,龙源电力的多名高管曾在不同的场合向公众表示:龙源电力不做亏本生意。但这样的承诺,并没有让所有人信服。

郭伟以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做类比。他分析,在不考虑碳资产价值的情况下,即使是东海大桥项目0.978元/度的税后上网电价,其IRR也仅为4.7%。

根据公开信息,东海大桥项目总投资23.6亿元,累计装机34台,装机容量100兆瓦,年上网电量为2.6亿度,单位千瓦造价为2.3万元。

不过,因为此项目的CDM申请已于2009年9月24日在EB注册成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47128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所以,当碳资产的价格达到11.5欧元/吨左右,东海大桥项目的IRR可以达到8%。

郭伟表示,“现在海上风电的开发成本约为2万元/千瓦,但因为投资方的中标电价太低,投资回报率可能只有3%-5%。”

这就意味着,目前所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如果想要获得项目投资的财务效益,一半左右的决定因素取决于CDM项目的申请是否能够在EB注册成功。

摊销成本术

但项目开发商们却并非如此悲观。

“凡是参加海上风电投标的单位,都有非常自信的财务核算。”一位来自龙源电力的人士向本报记者坦言,“当然,这是有条件的。”

他透露,钢筋、水泥、设备和施工等的成本,该加则加、该减则减,只不过是加的时候少加,减的时候多减就行了。

该人士拒绝谈论龙源电力是否使用了这样的“加减法”游戏,但他表示,在电价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龙源电力可能需要合作伙伴一起来摊销成本。

实际上,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坚持“三合一原则”,投标者必须是一个由电场投资方、风机制造企业和风场建设安装企业捆绑而成的联合体。

龙源电力中标的大丰20万千瓦项目中,捆绑的是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和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龙源振华)。

今年6月18日,由龙源电力和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的龙源振华,绝对是龙源电力的“自家人”,要其压低工程费用自然不是难事。

但对于金风科技这个长期合作伙伴来说,是否愿意与龙源电力“患难与共”,并不是外人能预测的事。

在201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期间,金风科技召开的H股上市说明会会后,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武钢告诉本报记者,“特许权招标的投标电价确实有点低,合理的价格应该在0.9-1元/度左右。”

武钢透露,此次海上风电项目中,金风科技将为龙源电力提供2.5兆瓦的机组。但因为还没有实现批量生产,2.5兆瓦风机的价格会比目前1.5兆瓦风机高约30%,但“金风科技仍能从大丰项目中盈利。”

不过,前述龙源电力的人士透露,“我们不排除要求金风科技再降低报价的可能。”

这位人士给出的解释是,“海上风电的工程我们没有做过,可能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但是风机他们做过,成本是多少,他们自己肯定有核算。”

变电站未建隐情

武钢坚信大丰项目中与龙源电力合作能够盈利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龙源电力在潮间带风电场的开发技术上已经成熟了。”

实际上,先于大丰的项目,龙源电力此前已开发了国内首个海上(潮间带)风电项目,该项目位于江苏如东,总装机容量为20兆瓦。

根据该项目的前期可研报告,其上网电价在0.8元/度左右,单位千瓦造价在1.5万元。公开报道显示,9月28日,龙源电力所属如东潮间带实验风电场已经全部建成并投产发电。

但亚太绿色电力峰会间隙,记者向杨校生询问该风电场的上网电价情况,他向记者表示“目前只是有电量,还未结算电价”。他同时解释,这个实验风场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大规模的开发进行技术和经验的准备。

前述龙源电力人士证实了这样的说法,他透露,“该实验风场位于如东环港外滩,离岸约3-7公里的潮间带区域,由国内8个厂家提供的9种机型、共16台试验样机组成,总投资约5亿元。”

但一位曾经参观过如东实验风电场的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向本报记者称,“如东风电场更多的是在打桩技术上做研究,但也都是把陆上的技术直接搬过去了,并没有专属设计。”

这名技术人员举例说,安装船就是把河流上的驳船开过来,驳船的特点是平底,所以在浅水区也能开,而且大的驳船的载重能够承受风机的重量。“驳船是涨潮的时候过去,落潮的时候就往地上‘一坐’不走了。”

据了解,除了施工的设备不同,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相比,升压站的建设也更为复杂。

“当海上风电场的规模和输电距离达到一定程度时,风电场升压站需要建在海上。”前述设备厂商技术人员解释,海上升压站的建设成本通常是陆上的几倍,而且由于成本的考虑不得不将设备占用的空间压缩得足够小。

但据这位技术人员透露,在如东的风电场没有见到变电站,“和东海大桥的风电项目一样,直接把电缆从海底拉至岸边。”

“海上变电站一定需要,因为风机发的电电压很低,传不了多远。”前述龙源电力的人士表示。

但他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中国所有的开发商目前只是没有经验,但是自己不会做可以请外国人做。”

不过,这位人士还是承认,目前的海上风电发展的太快。他表示,当初龙源电力做实验风场,就是希望等到开发技术成熟了才大规模的发展。

在他看来看来,包括龙源电力在内的几大电力集团,都有被“赶鸭子上架”的无奈。

“比如,实验1-2年后,我们就可以知道风机的运行情况,电量输出和设备维护的成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合理的价格”这名龙源电力人士略带无奈地表示,“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得出一个结论,特许权招标就开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52

我們從來不用低價搶單!

2010-12-27 TCM




晨星半導體正式掛牌上市,未來的財務透明度,將與聯發科看齊。

過去四年,晨星購併英、法手機團隊,設立上千人手機研發團隊,晨星董事長梁公偉接受《商業周刊》專訪說,晨星手機晶片產品二○一○年正式進入市場,甚至搶下聯發科的頭號山寨大客戶天宇朗通。

今年開始,晨星跨入手機晶片,挑戰營收比自己大兩倍的聯發科,是否能上演二○○九年,晨星電視晶片超越聯發科的戲碼?

梁公偉暢談晨星與聯發科的競爭,同時隨著股本越來越大,晨星也不再是當年可以任意印股票激勵員工的小公司,必須接受股東的監督,晨星該怎麼調整步調,重新定位自己和聯發科的差異?面對外界質疑,晨星又如何解釋?以下為專訪紀要。

談競爭對手 我們是客製化,對方是標準化

《商 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晨星如何與聯發科競爭? 梁公偉答(以下簡稱答):我會說產品上市的速度,客戶的服務……,應該講說,(晨星)是創造客戶差異化導向的一家公司,怎麼樣去提供服務,即時服務,創造 差異化。你看聯發科,它在手機市場,它不一定要差異化,而是怎樣去標準化,這裡面就有差別,因為這樣你對客戶的方法就會不一樣。

問:所以你們看到對手是比較標準化的作業模式?答:我們倒不是刻意看到,而是慢慢感覺到,可能從他們在跟客戶的互動上有一點差別。

問:外界說你們是低價搶單?答:我們從來不用低價搶單!

問:你剛說聯發科用降價跟你們競爭?答:(笑)它不一定是跟我們競爭,也許是其他的競爭對手,它需要降價……,(笑)不過,的確,它現在應該是price leader(價格制定者)。

問:既然不走低價,那要如何做出區隔? 答:我想我們會用創造差異化這個角度,因為手機差異化的決勝點還是在多媒體應用,不是在通話品質,很多產業裡面,很多都是跟多媒體相關的,所以這方面晨星的經驗都是滿夠的。

問: 聯發科是標準化,晨星是客製化? 答:我們當然不可能每一個都(按客戶需求)照著做,沒有那麼多資源,只是我們另外一個好處是,我有辦法歸納不同客戶需求,我不可能每樣都是設計一個,但是 我可以歸納出一、兩樣晶片,然後它的cost/performance(性價比)是最佳的,我們的對手是沒有這種能力。我們對市場的敏感度夠,到最後,電 視晶片我們是這樣在做,到最後對手是在後面抄我們。我們對客戶的需求有足夠的敏感度。

問:你們兩家現在算是全面開戰嗎?兩家的產品線似乎越來越接近? 答:對。基本上來說,這市場的規模大,能夠支持我們成長的動力,所以也不是故意它做什麼我就做什麼,而是自然而然大家就會集中在這個市場。

問: 跟聯發科在手機如何差異化? 答:中高端這邊有一些差異化,如果講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的話,裡面是有一些相關的技術,其中一個技術叫作NFC,可以手機付費,這個東西會越來 越普及,大陸市場開始在接受這些東西,全球幾大品牌,我們也看到在手機裡面開始在用這樣的東西,對我們來講這會是一個機會。

談市占目標 在手機市場,拿下兩成不是太難

問:手機部門過去一年有何具體進展? 答:我想我們主要是建立一個客戶群,這一點我們有做到。客戶我們不是來者不拒,而是要建立長期性的、策略性的,然後講說,是一個具有品質的客戶群。

問:在手機晶片,你的對手獨占了整個市場,你的目標是什麼? 答:(沉默五秒)嗯,我們內部都會設一些目標啦,我覺得以它的size,一個player在裡面(指手機市場),得到某種程度的百分比,應該是達得到的。

問:明年市占率上看兩成? 答:我想兩成應該不是太難的目標,不要講時間點,兩成應該不是太難,如果以這麼一個市場來看。

問: 你們明年也準備推3G晶片? 答:是要看大家的創意(笑),不管是新的產品模式,或是營運模式,3G應該是這樣的model,其實本身量還是有限啦!2.75G還是大家征戰比較多的市 場,3G就是一個新的模式……,那個量都很小,所以你要怎麼創造一個好的模式、一個新的量,我覺得大家明年都在看這個東西。

我們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沒有減少的退路,我們新的市場、新的產品線,我現在基本上幾乎是零,不管做了多少都算是增加,那等於是彼消我長,我增加,代表我的對手減少,它本來就很大,沒辦法再增加。

問:晨星董監的持股,真的不到一%? 答:那是一個錯誤的數字,你仔細看公開說明書,我的部分之外還要加上我的家屬,加上之後,是四點多,快接近五%,這樣看比較準。

問:四個創辦人持股加起來是多少? 答:我們四個人的數字,每個人都長不大一樣,我們彼此不大過問你怎麼處理那些股票,出於對彼此的尊重,不會問說你到底怎麼處理的。

談企業透明 已有規範,未來會定期報告

問: 為什麼有創辦人在上市前賣股,離開公司? 答:史德立轉任顧問是個人健康因素,加上他家裡的因素,他贈與,不是賣股,他是出身於牧師家庭,因為父親有一個慈善公益團體(所以贈與股票)。容天行是副 總,數位信號比較特別的IP是他在負責。Steve(指楊偉毅)就是看一些比較key tech(關鍵技術),像手機之類的。

問:過去外界對晨星的批評就是不透明,未來晨星不透明的問題還會存在嗎? 答:已經有一些規範,定期什麼時候要報告什麼東西,這些是我們一定要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2

iPad2低價是如何煉成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4/4MMDAwMDIyNDA4Mw.html

「我就是道路。」

在iPad2推出之後,喬布斯完全可以模仿耶穌,對平板電腦行業如此發聲。

凌晨兩點,「喬幫主」準時出現了,全場觀眾起立鼓掌,一些鐵桿蘋果迷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

黑色圓領T恤,藍色Levis牛仔褲——依舊是眾人熟悉的行頭。只是頭髮似乎更稀疏了,這也是他一個多月前宣佈因病休假以來首次公開露面。

「我可不想錯過發佈iPad2這樣重要的日子。」3月3日,在偌大的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喬布斯用招牌式的演講調侃。

諸多細節顯示,蘋果在供應鏈管理、零件採購、軟硬件結合上依舊保持著明顯的優勢,而這些,都讓擔心喬布斯生病會嚴重影響蘋果的人長舒了一口氣。

更令人矚目的是,蘋果採取的價格策略:配置頗高的iPad2售價卻大大低於同類產品。個中秘密何在?

低價的理由

「iPad2的售價,比市場上隨便一款其它同等級的平板電腦都要便宜2000元人民幣左右。」 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指出,因此該研究所表示維持iPad 2011年銷量預期不變,認為iPad將佔到2011年全球平板電腦總銷量的70%。

相比於第一代iPad,iPad2薄了33%,速度快了兩倍,配備了前後雙攝像頭,顯示芯片性能則提升9倍,配備了全新的軟件,待機時間同樣長達10個小時。

但配置頗高的iPad2的售價卻大大低於同類產品——摩托羅拉Xoom的售價高達800美元,三星的Galaxy7英吋平板電腦售價為600美元。

「iPad2並不是革命性的產品,但是它把市場上競爭對手有的配置都加上了,例如攝像頭,例如雙核處理器,價格還更便宜,以打擊競爭對手。」 平板電腦製造商、無錫矽鼎科技CEO陳海雷告訴記者。

在發佈iPad2的同時,第一代iPad也宣佈大幅降價——中國市場銷售的第一代iPad官方價格直降1100元,最低售價降到了2888元,這一價格已直逼上網本的價格。

「iPad維持低價的秘訣在於,iPad和iPhone許多零組件都是共用的。」楊勝帆指出,蘋果超大的出貨量保證其在和上游零部件廠商議價時有超強的談判能力,這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

「蘋果的競爭對手會發現,即使把iPad的零件一個一個拆掉,去買一樣的,價格會比蘋果貴很多。」陳海雷也指出,蘋果善於調動資本市場上的巨額資金,和上游零部件及代工廠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以壓低生產成本,這一招對於其它競爭對手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以iPad生產中使用的高端模具為例,「你不要小看這個模具,蘋果通過大批量生產,將這塊成本就能省下不少,其它生產環節成本都比競爭對手低一點,加起來就能便宜很多。」陳海雷指出。

此外,iPad2對硬件進行了升級,大大提升了平板電腦的工藝難度,這給蘋果的追擊者們建立起了一個不小的門檻。

高盛剛發佈的一份報告稱,iPad2將超薄打造成平板電腦的發展趨勢,但製作超薄屏幕對工藝要求非常高,這種超薄玻璃屏幕的處理過程要比生產技術更棘手,因此在生產初期全球產能將很有限——這意味著短期內蘋果的競爭對手們很難推出類似超薄設備。

與此同時,由於提高了iPad的配置,蘋果也有意出讓部分利潤,以繼續保證市場佔有率,根據台灣業者預估,第一代iPad的毛利率約在20%左右,但此次iPad2在處理器、相機鏡頭與輕薄上強化,毛利率下降至10%—15%。

買斷關鍵零件

「有件事我一直好奇:到現在為止,我沒在任何一個場合看到任何一個人用iPad之外的平板,請問其它廠商的Pad出貨量都賣到哪去了?」國內著名投資人王冉在自己的微博上表達了自己的疑問——這一直觀的感受也和市場上其它廠商的平板出貨不佳的表現一致。

據諮詢公司PRTM統計,市面上共有64家廠商推出102款平板電腦,大部分平板開始長得越來越像iPad,並被市場稱之為「iPad—like。但遺憾的是,除了iPad外,現有的平板電腦幾乎都表現糟糕。

第一代iPad發佈後不到一年間,共賣出了1500萬台,佔據全球平板電腦總銷量的90%。也就是說,其它廠商出品的平板電腦銷量加起來也只有10%。

而iPad2的提前上市讓蘋果的競爭對手們更是雪上加霜。iPad2上市距離去年4月3日第一代iPad上市不到一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推出新一代產品,表現出了蘋果對整個上游供應鏈的超強控制。

蘋果向供應商提出2011年iPad系列總出貨在4000萬台目標——要達到如此驚人的目標,其關鍵在於蘋果控制了上游的零部件。

據台灣《電子時報》報導,蘋果目前掌握著全球60%以上的電容式觸摸屏產能——iPad的觸摸屏主要由台灣廠商宸鴻和勝華兩家企業生產,它們的產品大部分被蘋果包下來。

就在此前幾週,市場突然傳出消息稱蘋果正和三星簽訂78億美元的零部件供貨大單。三星是iPad2最重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三星將向iPad2提供TFT-LCD顯示屏、圖形處理器(GPU)、隨機存儲器(RAM)、Nand-flash內存等零部件。

這曾讓蘋果的競爭對手們感到十分緊張,因為過去蘋果曾屢屢拋出類似採購大單,將市場上一些關鍵部件短期產能買斷,導致全球缺貨。

2005 年時,蘋果曾在COO庫克主導下以12.5億美元的價格向三星和海力士定下快速閃存記憶芯片的長期供貨合約,以確保蘋果在這一關鍵零部件上的供貨。當蘋果 的競爭對手們紛紛推出類似產品,其產能早已被蘋果買光,這一供貨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iPhone和iPad成功的基礎,導致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期內推出 類似產品。

其結果是,市場上其它廠商的平板電腦,要麼缺零部件無法大量出貨,要麼因零部件上漲出貨價格居高不下。

黑莓的製造 商RIM在2010年9月發佈了自己首款平板電腦PlayBook,但這款平板電腦的上市進度一再推遲。摩托羅拉的Xoom平板電腦比iPad更早使用雙 核處理器,並配備兩個攝像頭,但這款基於Android3.0的平板電腦的售價高達799美元,在推出後乏人問津。

三星Galaxy Tab是2010年除了iPad之外少有的比較出色的平板產品,一度被譽為是iPad的殺手級產品,但喬布斯卻在iPad2的發布會上不忘嘲弄它:「三星Galaxy Tab的銷量並不盡如人意」。

上 游原料的缺貨也導致大量上游廠商加入到平板電腦相關零件製造大軍中來,以觸摸屏為例,僅在中國就有為數眾多的廠商宣佈投產電容式觸摸屏,但由於製造工藝的 問題,這些工廠至少需要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夠將良率提升至合理的水平——觸摸屏生產線的良率低於80%工廠就要虧本。

「現在平板電腦原料最缺的是觸摸屏、顯示屏、CPU、高端閃存等。」陳海雷指出,等這些追趕者的產能和質量上來,蘋果的iPad3已經要上市了。

「我們預計蘋果之外的平板電腦唯一會賣得好的是三星。」楊勝帆指出,三星和電信運營商合作密切,因此會有一些起色,至於其它競爭對手是否能夠對蘋果提出挑戰,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新一代的Android平板電腦陸續上市,才能見分曉,但短期內其它廠商的平板出貨量將十分有限。

「和蘋果正面對抗是沒有前途的。」陳海雷指出,中國平板電腦的未來是Android加上行業深度定製,例如他領導的矽鼎科技就正在為醫療、汽車客戶深度定製專業平板電腦,「只有和運營商深度合作,並走行業定製的道路,才能避開蘋果的衝擊。」陳海雷表示。

移動開發者向iPad靠攏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喬布斯尖刻地諷刺競爭對手們可以提供的應用下載寥寥可數,他指出蘋果的競爭對手們現在仍然在追趕第一代iPad,因為許多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商店裡只有100多種程序,而蘋果的App store中有6.5萬個程序適合iPad。

喬布斯的挖苦點出了競爭對手們頗為尷尬的一點——移動應用開發者們正在紛紛湧入iPad的程序開發,而其它操作系統的應用開發者數量寥寥。

「iPad2 加支持視頻輸出功能,所有的應用都可以輸出到電視上,而且又配有雙攝像頭,這讓iPad將來可以作為交流工具,打開了相當多的應用開發空間。」中國最大的 蘋果開發者社區cocoa china的創始人陳昊芝告訴記者,iPad2的一些新功能給開發者們留下了較大的想像空間。

對軟件開發人員來說,iPad2在硬件方面的改進可能會讓這款設備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平台。這些改進包括使用了雙核處理器,圖形處理能力也提升了九倍。

陳昊芝指出,iPad2的高配置使得iPad可以跑動大型3D應用,這將吸引一些大型應用開發方團隊投入資源來開發基於iPad的大型應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者湧入蘋果iOS平台為其開發應用程序,蘋果在軟硬件結合上的優勢越發明顯,陳昊芝指出,現在還很少有開發者去專注開發蘋果iOS平台以外的平板程序。

從蘋果現有的財報來看,App Store更多的還只是起到促進硬件銷售的作用。2010年蘋果App Store的年收入為17.82億美元,這和蘋果直奔千億美元的年營業收入相比,還只是一個零頭而已。

不過App Store的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比增長131.9%,這將是蘋果未來最具想像空間的一塊業務,這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為什麼蘋果願意出讓iPad2的部分利潤。

以上細節揭示出,不管喬布斯身體狀況如何,他搭起的蘋果框架,已經可以讓蘋果從容應對一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0

方正證券低價發行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7917&time=2011-08-05&cl=115&page=all

低定價原則讓方正證券上市贏得了市場的不少擁躉,但未來的前景是否值得期許?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范軍利

 

  如無意外,8月10日,證券市場第16只券商股、第7只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券商股——方正證券(601901.SH)將正式掛牌上海 證券交易所。方正證券生不逢時,適逢2008年以來券商股的估值低谷,並且在破發成潮的2011年,這一募集資金達到58億元的大盤股能否能踰越「破發」 難關,也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

「目前這個上市的時點,究竟意味著保護傘,還是風險點,尚未可知。」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師說。吳霞/東方IC


  8月3日,方正證券發佈《首次公開發行A股定價、網下發行結果及網上中籤率公告》,確定公司本次發行價格為 3.90元/股,對應發行後市盈率為19.5倍。

  分析師表示,此估值低於目前券商板塊整體22倍市盈率水平,略高於廣發證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等大型上市券商估值。

  在當下贏弱的市況下,這一低定價原則讓方正證券贏得了市場的不少擁躉,網上網下凍結資金高達1684億元,也讓監管層感到「欣慰」。

股東已「離婚」

  5月27日,方正證券上市獲無條件過會。「90%的上市公司都是有條件過會。」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方正證券前身為浙江證券,2002年8月29日,中國證監會同意方正集團以2.295億元受讓浙江證券51%股權,公司於2003年更名為方正 證券,並最終被豁免了證監會對原浙江證券的5億元罰單。在2006年那波券商綜合治理大潮中,方正證券獲得機會重組深受「鴻儀系」之亂的泰陽證券,並於 2008年5月12日獲得證監會核准,註冊資本增加為16.54億元,註冊地亦搬到湖南。

  根據招股書,持有方正證券5%以上股份的股東包括方正集團,持股56.592%,系控股股東;第二大股東為利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利德科技),佔發行前總股本的8.646%;第三大股東為哈爾濱哈投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持股6.44%。

  除了方正集團,方正證券的股東主要來源於原浙江證券和泰陽證券的股東,其間經歷多次股權轉移,泰陽證券的原股東則經歷了重組中的高比例縮股、債轉股和股權轉讓等。根據招股說明書,2002年5月至今,方正證券發生了11次國有股權轉讓。

  2011年5月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對歷次國有股權轉讓行為予以確認,稱自2002年5月至今的這些股權轉讓行為「未履行國有資產評估、上級國 資部門審批以及進場交易等程序,存在程序瑕疵,但上述轉讓行為未損害其他國有股東利益、未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股權轉讓合法有效」。

  第二大股東利德科技的歷史相對比較曲折,也在方正過會當日,招致市場懷疑,被認為這可能是方正集團的關聯企業。

  招股說明書顯示,利德科技是一家主要從事「實業投資和投資諮詢」的公司,註冊資本為3億元,主要股東為成都華鼎,後者的股東現為兩家北京的法人 股東:北京沃美科貿有限公司(下稱沃美)出資5950萬元;北京九州泰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資4050萬元。公開資料顯示,沃美是央視廣告的最大代理商。

  1999年8月成立的利德科技,最初是中國高科(600730.SH)的控股子公司,中國高科佔有其90%股份,深圳市高新創投資有限公司持股 10%。2011年2月,方正集團以5億元收購了中國高科24.37%的股權。在2007年以前,利德科技是方正集團持股約11%的方正科技 (600601.SH)銷售公司的股東,也是中國高科的客戶。但工商資料顯示,2007年2月後,利德的終極所有權轉向了沃美。

  「招股書要求披露的是當前的情況,這不是說股東之前有沒有關聯,而是現在的確沒有。」一位接近方正高管的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說,「這跟結婚啟事一樣,只要求結婚的時候雙方是單身,以前跟誰結過婚跟誰離過婚並不需要披露。」

定價糾結

  方正證券是今年A股IPO市場第三大規模的新股發行。此前華銳風電(601558.SH)和龐大集團(601258.SH)分別通過IPO募集資金94.59億元和63億元,為今年來籌資規模前兩位。

  方正證券本次發行量為15億股,佔發行後總股本24.59%;募集資金58.5億元,將全部用於補充資本金。

  根據公告,本次方正證券網上網下發行累計凍結資金1683.7億元,網上中籤率為2.24%。接近方正證券承銷團的人士表示,「在今年A股低迷的背景下,如此體量的凍結資金顯示市場資金量並不少。同時,也表明公司3.9元低價發行策略的成功。」

  根據披露,此次方正證券網下凍結資金總額為248億元,共計52家詢價對象管理的93家配售對象足額繳納了申購款並參與了本次網下申購報價。其中,達到發行價格3.90元/股,並滿足《網下發行公告》要求的配售對象為69家,網下認購倍數5.45倍。

  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方正證券內部對發行定價有過爭議。

  在確定詢價區間時,一度為下限定於3.9元還是3.7元引發爭議。最終確定發行價時,公司內部又為定於3.9元還是4元糾結一番。

  「3.7到3.9之間的區別,就是兩毛錢的差異,但15億股,最終差異就是3億元。」

  支持3.7元下限者認為,較低的價位容易獲得機構認可,加大認購倍數,同時降低未來上市後破發風險。支持3.9元者則認為,畢竟牽涉到3億元的募集資金,這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價碼。「不能一看機構哭窮,就讓著他們。」支持定價上限的人士表示。

  當3.7元的下限詢價區間確定後,公司內部又在3.9元與4元的最終發行價上展開糾結。「如果是3.9元的話,對應19倍市盈率,4元的話,對應20倍市盈率。我們認為20倍的PE,是個很微妙的點,關乎投資者心理價位。」

  最終,對破發風險的擔心令方正證券內部最終統一思路——低價發行。

  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確實不希望機構投資者在申購成功後,一上市就賣掉。機構一拋售,不光壞了新股上市的市場形象。另外,幾百萬的單橫在那裡,散戶怎麼敢下單?最終結果只有一個——跌破發行價!」

  北京一位券商研究員表示,目前A股市場券商板塊整體市盈率為22倍左右,市淨率為2.18倍。而在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見底1664點時,券商板塊市盈率和市淨率分別為24.06倍和3.72倍。

  該研究員認為,當前券商板塊總體估值已經低於2008年熊市末期水平。但今年破發大潮之下,方正證券大盤上市,能否守得住破發考驗,仍為市場所關注。

  「目前這個上市的時點,究竟意味著保護傘,還是風險點,尚未可知。」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師說。

前景預期

  影響新股是否破發的因素,除了定價和大市,也在於在券商中位於第二梯隊的方正證券能為投資者描述怎樣的一個未來。

  目前方正證券是一家在浙江、湖南擁有主要營業部資源、以經紀業務見長的中級券商。截至2010年12月31日,方正在全國擁有87家營業部,其 中湖南、浙江的63家營業部,佔72.41%;同時,方正證券也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13個省市的中心城市設有24家營業部。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方正證券淨資產為89.64億元,2010年營業收入30.88億元、淨利潤12.72億元、每股收益0.27元,在上市券商中屬中等水平。

  8月1日,方正證券董事、總裁王紅舟在進行網上路演時表示,公司未來的增長潛力,一是繼續併購,這暗示了方正還將繼續收購其他券商的計劃;二是未來在激烈行業競爭中,方正證券的優勢之一是業務資格「全牌照」。

  「併購決策上,方正不同於其他國有控股公司,決策程序簡單、鏈條短,效率相對高。」接近方正集團的知情人士表示。

  方正目前控股的公司包括:主要做投行業務的合資公司瑞信方正(持股66.70%)、方正期貨(持股85%)、方正和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100%),最新拿到一個牌照是7月獲批的方正富邦基金管理公司(持股66.7%)。

  「我們剛拿到全牌照,只要做到行業的中下等水平,就有明顯的增長空間。」接近方正證券的知情人士認為。上市之後,方正證券也將位列上市券商中等水平。

  受益於經紀業務區域網點優勢,方正證券過去幾年的市場份額增長較快。

  同多數券商一樣,方正證券收入結構中,經紀業務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自2008年吸收合併泰陽證券後,公司市場份額呈跨越式增長:經紀業務市場份額由2002 年的0.54%增至2010年的1.71%,年均增長率達27.87%。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在交易所會員中排名第17位,營業部數量在全國106 家券商中排名第13位,在上市券商中目前實際排名第七位。

  但在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增長的同時,佣金費率下降也成為經紀業務發展的潛在風險點。長江證券研究所劉俊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由於公司主要營業網點分佈在競爭較為激烈的浙江等地,綜合佣金費率下滑十分顯著,2010年佣金費率降幅達31.06%。

  另外,從2007至今三年,經紀業務佔方正證券營業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根據長江證券研究報告,公司在2007年-2010年,經紀收入佔營業 收入總額的比例分別為87.26%、84.22%和65.09%;經紀業務貢獻的營業利潤佔公司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06.51%、107.98%和 74.26%。

  「借力於瑞信方正的合資券商,方正證券的投行業務有所提升,不過其增長持續性有待市場考驗。」劉俊表示。自2008年公司證券與瑞士信貸合資成 立瑞信方正專門從事投行業務後,2010年全年瑞信方正累計承銷金額超過381億元,主承銷金額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1.51%上升至2010年的 2.54%,排名由去年的20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13位。

  多位分析人士均表示,雖然瑞信作為合作夥伴保證了方正證券投行的業務來源和基本水準,但方正證券投行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還有待市場驗證。

  截至2011年7月22日,按照發行收入統計,瑞信方正證券實現承銷收入1747萬元,位居行業第51位,市場份額為0.18%。該筆承銷收入 主要來自於一筆中石化可轉債項目,承銷金額38.3億元。但今年截至7月22日,已有48家券商有IPO發行項目,39家券商有增發主承銷項目,11家券 商有配股主承銷項目,但上述所有項目中,難見瑞信方正的身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67

硬體便宜賣 軟體撈一票 靠低價與雲端 亞馬遜平板狙殺iPad

2011-9-12  TWM




十月,受市場高度期待,號稱 「iPad殺手」的亞馬遜平板電腦就要上市,憑藉電子書Kindle大賣的勝利方程式,亞馬遜誓言顛覆市場,最新一回合的殺戮戰,才正要開打!

撰 文‧林宏文、翁書婷

有一項產品,還沒推出就受到市場高度期待,有人封它是「iPad殺手」,也有人將其視為「大衛挑戰巨人哥利亞」的最佳利 器;它是即將在十月問世的亞馬遜(Amazon)平板電腦。

「亞馬遜即將推出平板,請大家拭目以待。」今年五月,全球網路零售龍頭亞馬遜創 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信心滿滿地說。隨著時間愈來愈近,市場對亞馬遜平板電腦的期待也愈來愈高。

先是美國研究機構 Forrester做出亞馬遜將動搖iPad地位的五大預言,並大膽估計「光是今年第四季,亞馬遜平板電腦就可能賣出三百萬至五百萬台。」這幾乎是 iPad單季出貨量的三分之一;後有美國網站eWeek點出十大理由,推估亞馬遜平板電腦足以撼動iPad江山。

不禁令人好奇,到底是怎麼 樣的平板,能未演先轟動?

產品定位清楚 數位內容充足我們嘗試在供應鏈的消息來源裡,描繪出亞馬遜平板電腦的輪廓:七吋或九.七吋的螢幕,搭載Google的Android作業系統??。如此聽 來,與市場上現有的華碩變形金剛、三星Galaxy Tab等,似乎沒有太多的不同。然而,為何亞馬遜卻受到市場更多的關愛?甚至預言它將是「iPad殺手」?

在揭曉答案前,或許可以先從亞馬 遜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開始抽絲剝繭。

一台手掌大小,僅有黑白畫面,用的是電子紙技術、裝設鍵盤的電子書閱讀器,也沒有iPad花 俏的多點觸控功能。即使如此,仍不影響消費者對Kindle的風靡。從二○○九年的二五九萬台,到去年Kindle銷量衝上八百萬台,還當選美國最佳聖誕 節禮物,外資券商Caris & Co.更預估kindle今年銷售量會接近千萬台。

你一定很疑惑,難道能玩能讀的iPad,都沒 能對Kindle銷售造成衝擊嗎?還有那些「iPad一出,電子書末日到來」的預言呢?

答案就藏在Kindle提供的內容裡。來到亞馬遜網 路書店,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購買想看的電子書,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舒服地地買書、看書。這種全新購書方式,讓Kindle○七年一推出就在美國造成風潮。

Kindle 致勝的關鍵,就在電子書資料庫。相較蘋果iBook Store僅一成市占率的十五萬本電子書,亞馬遜的Kindle Store卻擁有百萬本電子書,市占率高達六五%。這一仗,亞馬遜狠狠地讓蘋果踢到大鐵板。

談到Kindle的不敗祕訣,貝佐斯很驕傲, 「Kindle產品定位很清楚,就是用來讀書。而iPad適合玩遊戲、看電影等娛樂,兩者有明顯區隔。」所以,iPad的出現既沒有取代Kindle,更 未因此侵蝕電子書市場。

這項趨勢看在E-ink元太科技董事長劉思誠眼裡,有著深刻的體悟。身為亞馬遜Kindle電子紙唯一供應商,E- ink元太從產品研發開始,與亞馬遜一合作就是五年。他不諱言:「Kindle顯示器採用電子紙,和iPad用液晶面板有很大差異;電子紙看兩小時以上, 眼睛也不容易發酸,電池能用上二周也不用充電,更別說重量比iPad輕。因此,對用途只是單純讀書的消費者來說,當然選Kindle。」然而,若你就此認 為亞馬遜是靠賣Kindle賺錢,那可大錯特錯。拿出市調機構iSuppli的拆解報告,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一台Kindle成本約一七八美元,最便宜售 價卻是一一四美元。換句話說,亞馬遜每賣出一台Kindle不但沒賺,反而倒虧六十四美元;與蘋果入門款iPad成本約三二○美元,卻賣到四九九美元,大 賺一七九美元相差甚遠。

搶占雲端供應 iPad不敵亞馬遜在乎的不是Kindle硬體能賺多少錢,而是後端龐大電子書下載的利潤,這些利潤遠超過亞馬遜在硬體上的投資。於是,Kindle大 賣,消費者大量購買電子書,魚幫水、水幫魚,讓亞馬遜電子書下載的銷售量,開始超越紙本書的銷售量。亞馬遜估計,現在每賣出一百本紙本書,同時就會賣出一 ○五本電子書。

事實上,亞馬遜kindle成功的模式,與蘋果的App Store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因亞馬遜的電子書下載服務做到極致,所以,即使Kindle功能陽春、畫面又黑白,也只能簡單上網,卻能夠在蘋果iPad引 發的科技大海嘯中,倖免於難。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會對亞馬遜推出平板電腦的動作,如此關注。「亞馬遜是第一次銷售平板電腦,卻不是它第一次 跨足硬體,千萬不要小看。」拓墣產業研究所美西研究中心協理尤克熙分析。

「亞馬遜後端的數位內容服務,是繼蘋果之後最完整的,就連微軟、 Google都比不上。」尤克熙的話不是空穴來風。亞馬遜除了是全球網路零售業龍頭,坐擁二.八億名購物會員外,它還有百萬本電子書,是僅次於蘋果的 iTunes,全美排名第二的數位音樂商店,更提供影音出租等雲端服務。幾乎所有你想得到的娛樂內容,亞馬遜應用盡有,一樣也不少。

對經營 龐大雲端內容及服務的事業,亞馬遜確實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佼佼者,且規模遠大於蘋果。亞馬遜不僅自己經營龐大的網路電子商務,更把這些服務提供給外部企 業,使其能坐穩全球雲端服務最大供應商的位置。去年亞馬遜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的營收達七億美元,占全球九成市場,這也是蘋果遠遠不及之處。

所 以,當亞馬遜成功地以Kindle寫出一條可行的勝利方程式。貝佐斯很明白,營收貢獻僅五%的Kindle實體銷售,並不是他的重點;亞馬遜手上擁有的 「內容籌碼」遠比蘋果大,且深獲消費者喜愛,才是他的勝利關鍵。所以即使亞馬遜晚了一年多才跨入平板電腦市場,一樣還是有賣點。

看準這一 點,貝佐斯要複製Kindle勝利方程式,讓亞馬遜的平板電腦,將消費者帶進音樂、影音、應用程式等商店裡購物,進一步推動這些數位內容的成長。這也難 怪,一位資深產業分析師就說,「亞馬遜要推出平板電腦,與蘋果iPad一比,有如大衛要挑戰巨人哥利亞。」低價競爭 恐再次衝擊台廠另一方面,亞馬遜的低價策略,也是一絕。

在平板電腦市場裡,iPad打從一開始,就將平板電腦價格帶卡死,一台iPad最低 售價四九九美元,最高不過六九九美元。對照蘋果其他產品線,iPad的價格顯然親民許多,這也是為什麼摩托羅拉Xoom、三星十吋Galaxy Tab搶在二代iPad前推出,卻被二代iPad的價格賞了一大耳光,又緊急降價。蘋果這一擊等同於直接打破許多品牌廠的價格戰算盤。

可 是,價格這一招對亞馬遜來說,卻不管用。

拿過去Kindle幾次降價紀錄來看,亞馬遜低價策略的執行度,比任一家品牌廠都徹底。一台 Kindle價格可以從最早的三九九美元,到現在只賣一一四美元,四年價格降幅高達七五%。

亞馬遜之所以能這樣玩,就在於它坐擁龐大的數位 內容利潤可支撐,在硬體上吃的虧,能從軟體一次撈回來。同樣地,倘若亞馬遜平板電腦也大行此道,用超低價策略先吸引消費者購買硬體,再將他們全黏在後端軟 體服務中,勢必會對獨霸平板電腦市場的蘋果造成偌大威脅。這也是一直以來宏達電、三星、華碩等品牌廠所無法做到的。

所 以,Forrester分析,如果亞馬遜平板電腦定價能遠低於iPad,將價格帶壓到三百美元以下,與iPad拉出一百美元差距。加上亞馬遜選在十月推平 板電腦,搶聖誕節商機的意圖十分明顯,而強敵蘋果的第三代iPad有可能趕不上今年問市。至少三個月的空窗期,等於給了亞馬遜絕佳的戰略優勢,今年第四季 要賣出三百萬至五百萬台,就不是難事。

只是,若亞馬遜平板電腦賣這麼便宜,對台廠到底是好是壞?不得而知。但可能進一步壓縮台廠獲利空間的 隱憂,已經開始籠罩供應鏈。電池模組龍頭大廠新普公司副總丁惠敏就直言,「亞馬遜訂單價格太便宜,我們沒接。」某家面板業者也私下透露,「亞馬遜跟蘋果一 樣,零組件價格被壓到很低,只有良率高、管理好的龍頭廠商才有賺頭,排在後面的業者,恐怕單接得愈多,虧得愈多。」而E-ink元太雖然和華映結盟搶亞馬 遜訂單,但還是把主要重心放在Kindle用的電子紙上,因為毛利高得多。

不論如何,當七成平板電腦市場都被蘋果一家囊括的情況下,亞馬遜 若能一躍而上,成為新一代救世主,對已在PC產業苦海浮沉的台廠而言,不脫是件好事。但是,依照蘋果、亞馬遜等大廠壓縮零組件價格不手軟來看,要期待亞馬 遜概念股能跟蘋果概念股一樣翻身,可就得謹慎小心,免得甜頭沒吃到,先被低毛利燙到。

亞馬遜(Amazon.com)

成立時 間:1995年

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見圖)主要業務:電子商務、雲端服務、線上電影出租、線上音樂商店

獲 利狀況:

營收(億美元) 每股盈餘(美元)2011上半年 197 0.86 2010年 342 2.53 2009年 245 2.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2

反制低價機 蘋果調動供應鏈大軍

2011-10-10  TCW




我將準備好,,有一天我的機會將 到來。(I will prepare and someday my chance will come.)」

這是去年五月中,蘋果(Apple)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母校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畢業典禮上演講時,引用美國總統林肯的話語。他當時反覆闡述兩個重點:在關鍵時刻相信直覺,以及隨時讓自己準備就緒。

對庫克來說,這一天已經來了,他當上了全球市值最大企業—— 蘋果的執行長。十月四日,他的處女秀登場,介紹新款iPhone問世,地點,從舊金山莫斯考尼中心(Moscone Center)拉回到蘋果總部庫帕提諾(Cupertino);主持人,也從賈伯斯變成庫克。兩個時代正式交接,庫克的處女秀背後,他面對的挑戰,卻越來 越大。

如果說,賈伯斯為蘋果帶來了創新的經營模式,庫克就是蘋果的「成本將軍」,他是iPhone所有零件組裝的最後決定者,也是最了解台灣科技業的蘋果高階主 管。

低價威脅一:亞馬遜攻勢新款平板好「火」,定價僅iPad四成

過去,新一代iPhone總在每年的六月發表,今年卻遲了四個月。這其中,有賈伯斯病情加重因素之外,背後也有著庫克為了敵人,調動大軍的準備。因為,他 最大的兩個敵人已經出現:低價與三星。

時間跳到九月二十八日,美國最大的網路零售商亞馬遜(Amazon)發表了它的第一款平板電腦「火(Kindle Fire)」。亞馬遜背後有高達兩億的用戶數,與蘋果一樣軟硬體兼備,更「火」的是它一百九十九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元)的超低售價,只有蘋果iPad的 四○%。

蘋果席捲全球的應用軟體商店經營模式,亞馬遜已經準備好迎戰,而亞馬遜挑戰蘋果的方式,就是最直接的低價戰火。

庫克面對的低價之戰,不僅是由亞馬遜在平板電腦上開火,就連iPhone最大的銷售市場中國,庫克也面對低價智慧型手機的戰爭。

低價威脅二:中國廠分食狂出智慧手機,售價不到iPhone一半

今年六月,庫克為了iPhone在中國的銷售通路,飛了一趟中國,與當地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晤談。包含台灣、香港、中國在內的大中華區,是蘋果 一年來增長最快的地區,年增率高達六成,占蘋果整體營收比重超過兩成。庫克曾說過,蘋果全球的直營通路中,人潮最多的前四家門市,統統都在中國。

然而,最近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卻颳起了一陣低價風。八月中,北京小米科技公司發表了一款「小米機」,外型與功能都有濃濃的iPhone影子,但售價只有人 民幣一千九百九十九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五百元),還不到iPhone的一半,開放預購兩天,銷售量就超過三十萬支。

同樣是八月,聯想與中國聯通合力出擊,推出的3G智慧型手機A60,售價更低至人民幣一千元,第一批的五十萬支一下子就銷售一空,反應好到讓中國聯通把十 月以後的低價智慧型手機預估量,緊急拉高到八百萬支。這也間接讓聯想的供應商──聯發科,成為這一波低價手機潮的大贏家,股價也跟著大漲。

一九九八年,當庫克從當時的電腦天王──康柏(Compaq)轉戰到風雨飄搖的蘋果時,第一個任務就是整頓無效率的生產部門,清掉四億多美元的高額庫存。 從那時開始,頂著營運長頭銜的庫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搞定蘋果為數眾多且繁複的全球供應鏈,並且把賈伯斯的「奇想」,變成實際的產品。

在台灣,科技公司也以擠進蘋果供應鏈為榮,「只有各領域的第一名,才能做出蘋果要的產品,」一位蘋果供應商高層說。合作幾年下來,蘋果的高標準,數度逼得 他們自我超越,最後能夠順利達成,事後回想也覺得不可思議。就連全球頂尖的美國晶片公司高層,也因為連續供貨給蘋果而雀躍不已,「這是很大的肯定!」

三星威脅:最大零組件供應商,也是最大勁敵

庫克過去的堅持,為的都是蘋果的品質;對於箭在弦上的價格戰,庫克在兩個月前,已經開始整軍經武,調動他所掌管的供應鏈。一方面準備面對價格戰,一方面與 蘋果最重要零組件供應商三星電子,進行全面作戰。

「明年智慧型手機低價化的大潮勢不可擋,我認為三星會是這個趨勢下,最大的贏家,」大和證券亞洲高科技研究部主管陳慧明說。論成本,蘋果的勝算,遠遠不如 三星。

攤開iPhone 4的成本結構,就能看到陳慧明的理由。面板顯示、記憶體,加上半導體,就占了整個成本表的五成以上,「這三個領域的全球龍頭是誰?就是三星!」單位成本最 低的,也是三星。

現在的三星,是蘋果iPad的面板供應商、iPhone的處理器晶圓代工廠、NAND Flash與DRAM的主要採購對象。簡而言之,三星是蘋果最大的零組件供應者;根據陳慧明的估算,蘋果的訂單占三星去年營收一千三百八十九億美元(約合 新台幣四兆一千六百億元)的約五%。若只看半導體,蘋果的貢獻度則可能高達兩成。

弔詭的是,三星也是蘋果當前最大的勁敵。根據IDC統計,蘋果第二季雖然以一八.五%的市占率,踢掉諾基亞(Nokia),成為新科全球智慧型手機龍頭。 但三星的市占率只比蘋果少了一個百分點,出貨量也只少了一百一十萬支。

市調機構紛紛預言,蘋果的龍頭地位很可能不保,而三星內部顯然也信心滿滿。在九月底的記者會上,台灣三星行動通訊部總經理杜偉昱就表示,三星第三季的智慧 型手機銷售量已經超越蘋果,拿下全球第一。

擔心被吃定,開始轉單減少依賴

為了全面迎戰三星,除了在九個國家,以專利訴訟戰封鎖三星在世界各地的銷售動作外,同時間,庫克也悄悄的把關鍵零組件從三星轉移出來。

九月上旬,台積電派出了四十五人的團隊,到美國與蘋果簽訂合作意向書,和三星同場競逐。蘋果將在明年第一季底,決定下一代的A6處理器代工訂單花落誰家。 由於開發費用所費不貲,被選定者將贏家通吃。如果由台積電出線,將是蘋果「i」系列處理器代工訂單,第一次脫離三星的禁臠。

不僅如此,從去年底開始,蘋果在面板供應商的選擇上,也逐漸從韓系的三星、LGD,往日系廠商夏普(Sharp)、東芝(Toshiba)靠攏,市場甚至 還多次傳言,蘋果將與日商合資設廠。在記憶體的採購上,蘋果也增加對日商爾必達(Elpida)、東芝的採購比重,藉以降低對三星的高度依賴。

蘋果的創新,已經在賈伯斯手中達到頂峰,擅長供應鏈管理的庫克,一手打造出蘋果世界級的供應鏈及成本結構,他正設法擺脫三星的束縛、競爭者的挑戰,以期在 獲利率與低價大潮中取得勝利,走出屬於他自己的「庫克時代」。

【延伸閱讀】庫克開戰!大砍三星供貨比重 ——iPhone4成本結構

記憶體22.8% 增加對東芝、爾必達等日商的採購觸控及面板21.3% 加強與東芝及夏普合作半導體9.3% 計畫由三星轉向台積電機械11.3%鏡頭7.7%應用處理器8.7%其他18.9%

記憶體、觸控及面板、半導體占iPhone和iPad成本超過5成,而三星正是這3項零組件的最大供應源。資料來源:大和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7

出口民企:外不堪低價 內不堪成本

http://news.cb.com.cn/html/73/n-546373.html

  在今年的秋季廣交會期間,許多原本未顯現的經濟形勢逐漸明朗,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降低稅負,成為了許多中業企業未敢說出口的卻又迫切在即的呼聲。

內憂外困 

寧波市某手電筒生產商崔先生在110屆廣交會第一期參展。這次參展境況是他所參加的歷屆廣交會成果最差的一次,4天下來,接觸的買家中採購意向明確的幾乎沒有。 
在談及企業生存狀況時,崔先生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如果我有機會見到溫家寶總理,我一定會當場請求他減稅,減少對國企、大型企業的扶持,真正實現市場公平。」 
「我們民營企業完全是自生自滅,做製造的尤其辛苦。現在員工工資漲幅超過30%,原材料成本也上漲,有時候還要接待政府工作人員,各種成本累加起來,根本就沒什麼利潤了。」崔先生說,如今在寧波當地許多企業主選擇移民海外,根本無心持續經營。 
儘管成本增幅很大,但是出口的產品卻並不能漲多少。比如一支鋁製手電筒,2007年是10美元,到2011年,同樣的產品12美元的價格,買家都會嫌貴。「你不賣低價,他就找別的賣家,競爭激烈,只能維持微小利潤。」  
生存困難還體現在融資難。「老家有一些企業因為沒有貸款,就找民間借貸,陷入高利貸困境。」崔先生表示,自己也曾為朋友做擔保,結果朋友的企業最終倒閉,他作為擔保人也為此承擔了500萬元的損失。
10月13日,溫家寶總理在廣東主持召開外貿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廣東盈浩工藝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宗佑說,這兩年企業出口額依然保持增長,但盈利能力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出口成本不斷攀升,而國外客戶購買力不斷下降。
深圳一家玩具廠老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現在是生存的源頭問題,以前是有訂單,看你能不能接、有沒有盈利的問題,現在連源頭都有問題了。 
據中國優質製造商聯盟(GMC)服務機構環球市場集團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目前,歐洲市場買家對漲價的承受範圍約在30%以內,美國則低於20%。而印 度、中東等新興市場的買家則對價格非常敏感。因此,當下歐美市場疲軟的情況下,製造業企業在拓展新興市場客戶時,利潤空間亦被大大壓縮。

借稅改之機「減負」 

「果如其言,當下中國企業的營商環境,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唯一的可行路徑,就是減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認為,當下進行稅改,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宜借此機會落實好中小企業減稅。
「當前稅制導致兩個問題:一個是稅負過高,一個是重複徵稅。比如一些一體化經營的企業,對兩個環節徵收營業稅的可能性就很高,改為增值稅後,就避免了重 複徵稅,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利。另一方面,由於增值稅佔主導地位,取消營業稅有減稅效果,但對財政影響不大。因此,這次增值稅改革,兼顧了各方面,扶持 了中小企業,又能避免偷稅漏稅。」有業內專家表示。
林江說:「經濟學家、財政專家早就提出了改革稅制的觀點。稅負太重,是因為我們的稅制是流轉稅,不管企業是不是賺錢都徵稅,這種在生產環節就徵稅的體制,對於企業最大的風險就是:產品能不能賣出去都不知道,但稅卻已經繳了。這種稅制結構是不合理的。」 
資料表明,中國企業在流轉環節的稅收最多的接近60%。稅負過重導致企業無法進行轉型升級,很多企業賺到了錢大半拿去繳稅。「正稅加副稅加費,他們哪裡有錢用來搞研發?怎麼談升級轉型?賺錢的企業,也沒有積極性升級轉型。」林江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0

東元集團會長打造台灣摩斯米漢堡王國 黃茂雄 顛覆「低價高速」鐵律的祕密

2011-12-05  TWM




擁有台灣摩斯漢堡的「安心食品」,即將在十二月十五日上櫃,將摩斯漢堡引進台灣的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回顧台灣摩斯發展二十年來的甘苦,也分享台灣摩斯成 功的三大祕密。

撰文‧林讓均

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為了旗下即將掛牌的「安心食品」,不僅以「安心食品董事長」身分親自出席法說會,十一月二十八日還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暢談他經營 摩斯漢堡二十年的心路歷程。

「哎呀!你們不要混淆了,只看到我做餐飲,別忘記我也是搞電器的!」見到大群擁上前來致賀的賓客、法人與媒體,七十二歲、身形依然挺拔的黃茂雄,就怕大家 忘了他也是國內電器大廠「東元」的集團大家長,笑著發起牢騷。

也難怪大家要視他為新一代的「餐飲大亨」,去年安心食品創下EPS(每股稅後純益)七.九一元的新高紀錄;而自從今年元月安心食品上興櫃,這一年來安心的 股價一直高居前三名,甚至曾經坐上興櫃股王寶座,一舉一動都是投資人關注的焦點。今年,法人預測安心食品又幾乎賺進一個股本,前三季的營收約新台幣三十億 元、EPS已達到六.二二元,全年EPS預估應有八元。

現在說來風光,但今年剛慶祝「在台二十周年」、一年可以銷售三千六百萬個漢堡,在國內速食業界地位僅次於麥當勞的摩斯漢堡,也走過一段艱辛路程。

祕器一

快速展店 衝高在台市占率摩斯漢堡引進台灣之後的第一個十年,幾乎年年虧錢,一直到第十四年才正式轉虧為盈,總算彌平之前虧損。難道黃茂雄沒想過關門收掉?「絕對沒 有!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看到餐飲業的未來性!」黃茂雄堅決地說。當初公司慘澹經營,原始股東不願增資,他就算自掏腰包吃下股份,也不願意認輸。

除了深信美食水準將隨著國民所得水準而提高,加強黃茂雄信念的,還在於日本摩斯漢堡創辦人櫻田慧。「當初櫻田慧以二.八坪店鋪,三個人的克難資源,一路做 到現在全球超過一千六百家店的規模,一路吃了多少苦,他還不是成功了!」現在一談到摩斯,黃茂雄必定提起櫻田慧和他的摩斯創業史《勇敢做大夢》一書。

他說,二十多年前在日本吃到第一口摩斯漢堡時,就興起把米漢堡引進台灣的念頭,只是當初台灣已有十五個人排隊要和櫻田慧談代理權,黃茂雄等於是「拿到第十 六張(等候的)號碼牌」;沒想到,最後由非餐飲業背景的黃茂雄勝出,理由正是黃茂雄日文流利、且與櫻田慧同是日本青年總裁協會的成員,兩者各層面的溝通都 無礙。

黃茂雄大笑說起這段往事。後來憑著兩人交情,櫻田慧不僅答應合作,日本摩斯還出資入股「安心食品」,等於用行動力挺黃茂雄。

黃茂雄感念地說,「日本摩斯漢堡給我們很大的支援,很信賴我們。」但櫻田慧也沒有看走眼,目前台灣是全球摩斯的模範生,不僅掌管的店數占全球摩斯海外店數 的八成,而且也最賺錢,「日本摩斯總部賺權利金,又入股台灣三成,每年領股利,怎麼打都是穩賺不賠的算盤!」同業分析。

然而,當年卻不是一開始就開順風車,第一個爭執點,就引爆在到底台灣摩斯要採「加盟」或是「直營」。黃茂雄堅持直營,認為這樣才能「全面品管」,與來台協 助展店的副總櫻田厚(現為日本摩斯社長)爭執不下;櫻田厚甚至跑去向叔叔櫻田慧告狀,他主張只有靠「加盟」,才能短時間內快速展店。

當然,黃茂雄後來贏了這場爭辯,至今安心食品所掌管的台灣、廈門與澳洲共二二二家的摩斯店面,全部都是直營模式。而讓台灣摩斯快速展店的推手,其實是今年 四月甫回鍋擔任摩斯漢堡總經理的袁世民。○二年,時任台灣連鎖加盟協會祕書長的袁世民被黃茂雄挖角,展開「百店計畫」;短短兩年之內,就把台灣摩斯停滯在 四十二家的店數,一舉衝高到一○六店。

摩斯漢堡藉著快速展店,連帶拉抬摩斯漢堡在台的品牌知名度與市占率,達到經濟規模,這正是摩斯漢堡成功的第一個祕訣。

「麥當勞等龍頭除了習慣在黃金地段展店之外,還動輒開出一百至一五○坪的店面;反觀摩斯漢堡卻多選擇在社區內展店,且坪數平均只約五十到六十坪,資本投入 就比別人省了一半以上,而這也是他們能快速展店的主因!」台灣服務業協會祕書長李培芬分析。

事實上,台灣摩斯是承襲日本摩斯「二等地」的展店哲學,認為在社區內扎根,才能培養忠誠的客群,所以前十五年多在社區型的地點展店,近年才把店開往高鐵與 各城市的黃金商圈。

祕器二

現點現做 在同業中做出差異化摩斯漢堡能成功在台擘建出米漢堡王國的第二個關鍵,則在於「差異化的產品」,這項特色也讓摩斯漢堡顛覆速食產業「低價快速」的鐵律。

相對速食同業,摩斯其實「比較貴又比較慢」,不僅客單價比同業高出約十元,而且等候時間平均五分鐘,高於同業的兩至三分鐘。「因為摩斯的產品都是『現點現 做』,難免要等比較久一點!」黃茂雄解釋。

黃茂雄對美食很堅持,他再忙都會試吃新品,大家知道他嘴挑,只要他說好吃,就一定沒問題。他很注重地域差異,例如日本的米漢堡醬汁比較甜,但來到台灣,醬 汁就來得鹹一些;而到了廈門,漢堡尺寸則比台灣來得大。

台灣摩斯第三個成功的祕密,則藏在獨步速食業者的「三合一」綠色產銷鏈,在這方面,黃茂雄次子、摩斯漢堡執行副總黃尚仁是重要推手。

「所謂『三合一』是指,生產履歷、契作農場與在地食材,我們的食材大約有八成是來自台灣本地,盡量縮短食物里程!」○六年到摩斯任職的黃尚仁,一上任就接 手推動生產履歷,並且為了尋找契作農場,親自逐一拜訪農家。如此「搏感情」的結果,卻經常換來農家一句「雖然你很有誠意,但還是交交朋友就好啦!」

祕器三

「三合一」 綠色產銷鏈獨步同業一路走來,終於讓他找到幾戶「換帖」的農家,例如雲林麥寮的「川聖」公司,就供應台灣摩斯近七成萵苣、高麗菜與檸檬等食材,幫摩斯的契 作面積高達十公頃。「我們的要求很嚴格,就連萵苣菜葉的脆度、牛番茄的硬度都要測量,不合格是不能入菜的!」黃尚仁笑說。

「綠色採購的成本高是值得的,因為這幫助摩斯打造『最不像速食業的速食業』形象,也是唯一『賣健康』賣得最有說服力的速食業者!」李培芬觀察。

站穩台灣市場後,黃茂雄瞄準全球市場。

台灣摩斯向日本總部爭取到大陸華東地區「六省一市」、澳洲市場經營權。今年三月才前進澳洲的台灣摩斯,已經在當地開出三家店,預計明年拓展至十四家,由黃 尚仁領軍。

而身負快速展店任務、大半時間都坐鎮廈門的袁世民說,目前廈門展店已有九家,預計年底大陸會達二十家。

那麼,中國市場何時回本?「會長不會給我太多時間啦!」袁世民促狹地看向一旁的黃茂雄說;「二百家店不用再花到二十年。」黃茂雄則強調,「未來二、三年是 衝刺期,對前進大陸市場很有信心!」回顧台灣摩斯一路走來的二十年甘苦歲月,嚴格的黃茂雄對經營團隊表現,只說「還好,可以再更進步。」並感性表示:「我 們要reset(重新啟動),回到當初創業的起點,要有更多新作法與新思惟!」「台灣摩斯上櫃只是圓小夢,我們的大夢是登上世界舞台!」聽來就像是黃茂雄 對自己下一個二十年的承諾!

安心食品

創立時間:1990年 資本額:2.42億元董事長:黃茂雄 經營內容:連鎖速食業目前店數:222家(台灣210店、廈門9店、澳洲3店)

員工:4791人

主要股東:光元實業(33 . 53%)、日商魔術食品(30 . 31%)、安台國際投資(12 . 31%)

逐年走高

安心食品近四年營收與獲利表現年度 營收(億元) EPS(元) 店數2011 30.00 6.22 204 2010 33.99 7.91 184 2009 29.33 5.01 160 2008 26.34 4.42 146 註:2011年為前三季數據資料來源:安心食品財報、法說資料

坐二望一

摩斯漢堡台灣店數僅次於麥當勞

排名 品牌 店數

1 麥當勞 353

2 摩斯漢堡 210

3 肯德基 125

4 漢堡王 41

資料來源:本刊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65

由低價獵手對自己投資風格的闡述而展開的思考-- pkgczw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au.html

想一想,這段時間我通過自己學習與穿搜於各博客之間,逐漸瞭解到持有各種各樣觀點的人,但是大 家都是遵循價值投資的,這正如同樣的一套詠春拳,但是衍生了不同的派別一樣,我想大家都沒有必要互相攻擊對方,應該尊重百花齊放,只要大家都能夠為自己尋 找到準確的定位,能夠獲得自己期望的收益目標就好,畢竟是和諧社會。當然在我們都向價值投資鼻祖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學習發起人、還是發揚光大人、還是衍 生的各種各樣的成功角色的人,我們都要立足於結合我國實際經濟發展情況以及自己獨立思考的情況下,給自己在投資中準確的定位。

順便總結下自己目前確定的問題:

關於買入:切入點是:低市盈率,低市淨率,對於負債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

選擇:一定要分紅的、一定要感覺是踏踏實實做事情的公司、一定是自己深思熟慮的、掌舵手一定是值得信賴的、一定要低估的,最好是歷史最低,其他的目前還沒有定論。

堅決杜絕以超過15倍市盈率為買入點,堅決杜絕不分紅的,我就認定一條,長期不分紅的企業再好也是爛公司。

堅決杜絕搞概念的、不好好經營主業的,堅決杜絕衝動式的買入,除非是大家都說好的公司突然爆發危機,堅決杜絕頻繁換倉,只以高估出2倍以上賣出。買入時要設計好賣出計劃。以上的一定與堅決如果中途調整了,市場讓我永遠不能夠獲利!!!

關於心態:一定不能躊躇滿志,時刻提醒自己越自信,死的越慘。一定要能夠勇於承擔錯誤。

關於持倉:永遠不集中投資,我就不信偌大的市場尋找不到能夠分散風險的優質投資目標。

永遠記住: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永遠不滿倉,永遠不空倉。

 

見怪談不上,只有交流才有進步。
1、我向來不迷信某人,不論在任何方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階段,不能因為某個人投資行業失敗了,fans們就對此避之不及。本人持有魯泰B,不到一年,收益30%+,不高不低,符合自己的收益。
2、李寧的輔料主要是拉鏈。假設李寧與偉星有業務往來,為什麼一定斷定李寧強勢地位呢?如果李寧的業務量佔不到偉星的3~5%,我何必待見你?
3、議價能力都是相對的。沃爾瑪也不是在全世界取得成功,即使在亞洲也有滑鐵盧。不論是投資,還是其他, 
我們都需要儘可能全面瞭解一些資料才能得出更好的結論。
4、我尊重抱著某些股票的投資者,前提是獨立思考。如果因為巴菲特說持有一支股票10年,盲從不一定會有好下場。巴菲特的困境在於盤子太大了,如果仔細去讀巴菲特50、60年代的信,可以發現很多
5、巴菲特不看好行業,不代表不看好公司。比如鋼鐵公司,巴菲特曾經公開稱讚樂意做紐柯鋼鐵的股東,至於是否買進不曾得知,但是,其曾經持有浦項制鐵。對於航空業,巴菲特也是深惡痛絕,但是,照樣收購一家飛機公司,同樣,西南航空也是佼佼者,也為投資者賺了豐厚利潤。我借用某位前輩的話,我向來不把對行業的偏好強加與公司之上;反之,亦然;
6、我買入的每一隻股票都是為了賣出,這與巴菲特不一樣,巴菲特是實業家,而不是投資者,這是個人淺見。投資成功的有很多種,比如林奇,比如約翰涅夫(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低市盈率投資者),或者,尋找沙漠之花。
任何一個股票都會有異議,這是好事,只有獨立思考才能辨別真偽。
關於偉星,不知道兄台有無看我先前簡陋的分析,一枚小小的紐扣,售價只有幾分錢,門檻是很低,只有形成規模才能盈利,有利可圖,偉星紐扣的毛利超過35%,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但是,我個人問過好幾個做生意的朋友、客戶等,說毛利35%,淨利10%,比較好的生意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