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做打包繩 讓三菱、日立十多年黏著著

2013-04-08  TCW
 
 

 

台南關廟,是台灣的「塑膠窟」,上百家塑膠製品業者聚集在這一帶,但其中只有兩家公司能將「塑膠結束帶」賣往日本,最大的一家就是美一塑膠(簡稱美一)。

塑膠結束帶即一般紙箱、貨品打包用的塑膠繩,功用跟紅色塑膠繩接近,便宜的一捆不到三十元,是非常傳統的行業。這樣的塑膠繩,為何能成為出口黃金產業?

美一,這家只有四十個員工的工廠,每年創造兩億元營收,平均每個員工年產值高達五百萬元,超過鴻海。該公司客戶都大有來頭,如日本三菱、住友、日立等國際大商社;更難得之處在於,這些商社有的從石化廠一路做到塑膠製品,跟美一存在競爭關係,但它們一年跟美一買新台幣八千萬元的塑膠結束帶。

走進美一的工廠,乍看並沒有特殊之處,就是一般塑膠袋的吹袋設備,這樣的工廠在台灣超過千家,然而,仔細一看,卻在塑膠廠內看到了紡織業的機械設備。原來,這是美一塑膠董事長蔡明忠逛紡織機械展的時候得到的靈感,他用紡織機械來改變塑膠分子的結構,藉以提高結束帶的穩定度與強韌度。

韓國低價搶走美國單!狠練四種專業,改接日本高價單

機械設備只是表面,化工科畢業的蔡明忠,同時擁有電氣、水電工匠的甲級執照,還會機械製圖,一個老闆身上竟然有四種專業本事。他說:「我們傳統行業不是電子業,沒有政府扶植與補助,只能靠自己拚出來。」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廠以低價搶攻美國市場,逼蔡明忠做了一個決定:「美國低價市場,我讓給韓國;日本高價市場,我要打敗韓國。」

當時,韓國有政府補貼原料的優惠,賦稅也有補助,成本比台灣少了一○%到一五%。但當蔡明忠轉進日本市場卻面臨三個挑戰,一是工廠要符合日本人的規範,二是品質要符合要求,不能發生任何斷裂情況,三是交期絕不能延誤。

台灣區塑膠製品公會總幹事謝勝海說:「對於日本商社來說,價格不是問題,」塑膠結束帶是賣給工業用客戶,一旦客戶出不了貨,損失的是商譽,所以日本人要求嚴格,光前置要求可能就兩年。

攤開一張張的設計圖,都出自蔡明忠親筆所畫,他說,在電腦繪圖普及之前,他只能靠自己手畫,錯了就要重來,往往一畫就忙到半夜一、兩點。更苦的是,他白天守著工廠,晚上到補習班學習電匠、水電、製圖,還參加考試,從乙級一路考到甲級電匠、水電執照,每一樣都要花時間,光學製圖就花了一年。

走進工廠,蔡明忠指著設備說,這些全都是他自己設計改裝的,從電路、水電配管到機構設計都自己來,市面上找不到第二套。

這些設備是為了改變塑膠的分子結構,從不規則變規則狀,這樣一來,別人一公斤的塑膠原料只能生產一千公尺的塑膠打包帶,他卻能生產出兩千公尺,而且強度更強。

這就是他的競爭優勢,單價也許比別人高上三○%、五○%,但客戶能包裝的數量卻多一倍。

連賣原料給蔡明忠的亞聚副總經理賴賢達聽到之後都很訝異,美一使用的是非常特殊高密度聚乙烯(HDPE),全台只有兩個買家,是為了針對日本市場特別開發,但蔡明忠還能改變分子結構,應該是他的獨門秘方。

蔡明忠說:「這是校長兼撞鐘,才能懂的技術訣竅。」話鋒一轉,他卻對台灣石化廠如數家珍,塑膠結束帶用的高密度聚乙烯,台聚集團的原料最好,台塑的品質還不行,如果換用聚丙烯生產(PP),一般認為是福聚(榮化)最好,但蔡明忠卻堅持用台塑永嘉廠的料最好,一樣是台塑集團的台化麥寮廠PP,他卻認為不好用,研究到各工廠不同原料的特性都要懂。

日客做生意要考試!五百萬機器備用,做到比日本自產快

這是十幾年來,不斷研究、測試得來的,蔡明忠說,日本正式下單前,還派五個幹部到台南實地考察他的工廠,從早上八點問到晚上下班還在問,此後每年還派品管人員來檢查一次,接著請他到日本去考察,學習日本人的工廠與管理。

做生意要考試、還要年年檢查,蔡明忠說:「就是(因為)日本人要求多,我們才能進步。」

然後,還要做得超乎日本人想像,蔡明忠帶我們走進工廠深處,一套設備靜悄悄的擺在那邊。

他說,這套設備花五百萬,現在卻閒置只做備用,一旦日本有緊急需求或是自己生產線有任何狀況時,隨時可以啟動應急;五天之內從設計新規格、開工到生產,可以裝滿一貨櫃送到日本,相較日本本地的供應商,這五天可能還在內部的公文流程中。

不怕日本人龜毛挑剔,還不斷挑戰自己,學會各種技能,做到連石化廠都不知道的秘方,蔡明忠這筆生意好賺嗎?答案是單價比美國多一成、訂單十多年不曾斷過,把便宜的塑膠繩變成細水長流、替台灣賺外匯的好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85

家具廠「雇」機器人 IKEA黏著著

2014-08-18  TCW
 
 

 

一間鮭魚返鄉的家具工廠,成為IKEA亞洲最大鋁製家具供應商。

台灣甚至全球IKEA門市中的鋁門等各種鋁製家具,多數就來自位於彰化偏鄉的芳德鑄鋁,它連十年賺錢,今年上半年營收近九億元、毛利率約一○%,在幾乎全數外移的台灣家具業中是個異類。「我們做到連中國工廠都投降,」芳德總經理林文鬥的語氣滿是自傲。

芳德今日的競爭力,和它五年前開始導入機器人有關。

八月七日,我們來到彰濱工業區,走進MIT鋁製家具的沖孔加工產線,只見一台台要價逾兩百萬元的黃色史陶比(Staubli)六軸機器人,正以秒為動作計算單位,取代人力加工一截截鋁框。過去沒導入機器人前,一條產線要九人,現在兩條線只要三人,產能至少多兩倍。

把人力留給值得的工作…員工反從五十人增至百人

另一端包裝生產線,兩台比成人還高的史陶比六軸機器人,只用二十七秒的時間,就把兩組及三組已加工好鋁框,搬運到自動輸送帶、自動折好紙箱。「大家以機器人為中心來做,時間固定,減少浪費,」林文鬥解釋,導入機器人後除品質穩定,且機器人可自動感應,當產線上沒料源會自動停止,能讓員工每兩小時休息十分鐘,不影響產線進度。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潘同泰指出,機器人一旦導入成功,國際企業將更有信心找供應商來台看廠,也更願意下單給有導入機器人的工廠。

芳德的競爭力可以對此印證。五年來,它在生產線共導入超過十二台機器人,公司產能因此增加一倍、成本也降低約四○%;舉例來說,原本一件產品成本九十五元、售價一百元,做十萬件,年營收一千萬元,獲利五十萬元;導入機器人後,一件產品成本四十元、售價五十元,產能擴充到可做二十萬件,儘管年營收因產品價格同步調降而相同,獲利卻多三倍。

「降五十元就是你的競爭力,當你能賺兩百萬,為什麼不能幫員工加薪水?」林文鬥透露,導入機器人增加的競爭力,讓公司五年來平均每年加薪約一○%,且公司員工也從五十人,擴張到一百五十人,現場人員沒增加,增加的是研發、機械維修等人員,「自動化不會喪失工作機會,讓每個人去做真正有價值的工作。」

當時所有人都看衰…報廢的機台值四千萬元

導入機器人好處多多,為何台灣中小企業普遍仍望之卻步?「假設中小企業資本額一千萬,拿十分之一價格買手臂,負擔相對重,」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副秘書長陳文貞觀察,企業除了擔心機器人太貴,也怕整合不成功、稼動率低。

「多少人講風涼話,賺一點錢就隨便花,」最早林文鬥要導入機器人時,所有人都看衰,連機器人大品牌廠都質疑,家具廠憑什麼買得起?為何要用到機器人?

「自動化很困難沒錯,但台灣人說『難能可貴』,重點不在難,是你能不能!」林文鬥認為,很多人害怕成功率不高,其實是決心不足,「人都上月球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為克服自動化導入初期,加工速度比人慢,影響產線調度,他保留原生產線,另新增一條測試用的自動線,培訓員工,反覆找出機器人導入製程的死角,藉做中學不斷累積經驗。

這段期間,生產線上因整合失敗、不斷測試而報廢的機台總價值超過四千萬元,「現在賣一賣可能沒有四十萬,」林文鬥透露,全球機器人產業成熟,難的是只是要把這技術拿來生產線應用,一般最困難的導入期就是第一年,但他認為:「如果你的工廠是要百年企業,一年有什麼,不過就一百年的百分之一。」

投入自動化的代價,是犧牲短期獲利。算一算,林文鬥光添購機器人就投入三千二百萬元,加總周邊客製化自動設備成本更超過一億元,「很多人都笑我是瘋子,沒有人要花那麼多錢做這笨蛋的工作。」然而,金融海嘯的二○○八、二○○九年,芳德連兩年年營收達近二十五億元的歷史新高,以毛利一○%來看,導入機器人的本錢綽綽有餘。隨機器人動作持續優化,這一億元,五年來早已全數回收。

為中小企業樹立典範…想想二十年後工廠什麼樣

「你沒導入,訂單會被搶走,就沒有這五年榮景,」林文鬥強調,家具業獲利本來就不高,重點是看誰走得遠,「如果我可以一百年都賺一○%,何必一定要賺三○%只走十年。」他換個角度詮釋:以一台兩百萬元的機器人能取代一人為例,機器人可用十年、一天八小時保守推估,「一年才二十萬,除以十二個月,幾K?跟二十二K比會貴嗎?」

「二十年後如果還要在台灣做工廠,工廠應該是什麼樣子?」他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五年、十年、二十年應該怎麼做,才能達標。

昨日的質疑,今日的嚮往。結束陣痛期的芳德,也替台灣中小企業導入機器人提升競爭力,創造了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