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播學門 ● 多元整合 用數位概念匯集系所資源 世新大學重跨媒體經營讓黎智英也驚豔



2012-4-9  TWM




歷史悠久的世新大學,專門培育傳 播、公關人才。近年來,壹傳媒帶起的「動新聞」潮流,帶出了「數位匯流」的概念,而世新也搭上這波順風車,扭轉你對傳播的既定印象。

撰文‧陳兆芬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一派輕鬆地走進世新大學,這是他首次踏進校園與國內的大學生們暢談「傳媒與人生」,現場湧進四百多人,連走 道都坐滿了人。

那天,學生的犀利提問,差點讓黎智英招架不住。其中一名馬來西亞籍的學生毫不留情地批判:「動新聞的內容簡直是胡搞,壹傳媒為了利益,不惜罔顧道德。」黎 智英大概從未想過,他的處女秀,竟會受到嚴厲的抨擊與挑戰。

且不論學生的挑戰是否合理,但不可否認,世新學生已展現對於問題的思考研究能量,而這樣的能量,來自於學校對傳播學門的多元整合與跨媒體經營,讓學生們總 是想的比別人多、比別人深刻。

「數位匯流」

讓世新站穩私校第一寶座

不只是壹傳媒的出現,近年來的媒體整合趨勢,讓傳播產業變得更加複雜,隨勢所趨,世新也開始轉而深入研究科技進步帶來的產業爭議,每年擬定一個主題,讓教 授與學生共同探討。

比方說,「什麼是正確的新聞」,像行車記錄器、部落格、公民新聞究竟是不是新聞?業界廣泛地使用是否正確?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源河認為,「對一個媒體 人來說,具備批判、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陳源河指出,現在是數位化時代,是電子報、手機報、網路報的時代,是文字、電視、廣播合作的立體世代,如 果維持單一通路的概念,遲早都會被殘酷的現實淘汰。於是,世新開始改變,打造一個走在時代尖端的新聞傳播學院。

一一年世新創立了CCE-Online華人傳播教育匯流網,這是個可以讓教授與學生共同熟悉產業運作模式的虛擬平台,將世新的六份報紙(立報、破報、四方 報、成報、新聞人與小世界)、廣播電台(FM 88.1、AM 729)以及電視台集結在一起,讓電台不只有聲音,還加入畫面、照片等;讓報紙不只有紙本,還有動新聞。

陳源河表示,世新擁有全台最完善的傳播實習設備,不管是攝影棚、電台,甚至是動畫設備,都不落人後,因為企業的設備更加地專業,「如果世新沒有跟上腳步, 還是把傳播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停留在舊思惟,那麼,未來恐怕就會落後於產業趨勢。」很多人會認為「世新的學生都很愛玩、都不念書」,但在陳源河的解讀中,世 新傳播學院的學生是「把學習當成玩樂」。○六年,世新推出「小龍計畫」,每年培育上百位的「龍的傳人」,有證照龍、雄辯龍、主播龍、廣電龍、動畫龍等,招 收對特定專長有興趣且動機強烈的學生,與業界簽約合作重點培育,推出之後,學生反應熱烈。

「小龍計畫」

讓世新人畢業後馬上就業

例如,動畫龍由數媒系主導,與壹傳媒簽約,合作培育動畫人才,就好像過去明志工專的學生是台塑企業要用的人,由壹傳媒培訓未來要用的人才,學生一畢業就可 以立即進入壹傳媒工作。「這是比建教合作還要有意義、更有目的性的方式。」公共電視國際部節目企畫的黃?儀,○八年從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對她來說,「世 新」二字為她的履歷加了不少分。

黃?儀在大二、大三時,在學長姊的介紹下,進入多家電視台實習,領先其他同儕,累積職場經驗。「其實,看到業界有很多成功的學長姊,我感到很光榮,他們是 激勵我向上的動力。」黃?儀說。

過去,大家都認為傳播系所的首選是政治大學,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棄政大選世新」,顯示世新成為媒體人接受洗禮的學習殿堂,陳源河相信,「未來世 新的傳播人才只會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搶手」。

成立時間:1956年

校長:賴鼎銘

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法學院

在校學生:9904人

生師比:25.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5

中國市占被小米超越 新品不再令人驚豔蘋果新機三天賣九百萬支的迷思

2013-09-30  TWM
 
 

 

沒有意外的,iPhone 5S來了,就像過去六年那樣。從第一代iPhone,到了今日的iPhone 5S與5C,市場給的掌聲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新機發表的隔日,蘋果股價重挫五%。在發表會的兩天後,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接受《彭博商業周刊》專訪,直言:「蘋果不做垃圾產品。」庫克說的這番話,就像是站在市場高處,睥睨著市場的其他人,但這並無助於蘋果股價跌勢。過去一年來,蘋果股價已經下跌超過三二%;原本蘋果主導的智慧型手機泰半市場,也將大位拱手讓給了Google領軍的Android陣營。

於是,庫克過去這一年來,做出最明顯的決策有二:往中國靠攏、大舉改善軟體。

先說說結果吧,蘋果拓展中國市場的成績單,顯然不及格。根據市調機構Canaly統計數據,今年第二季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排名裡,蘋果以四.八%的市占率,排名第七,直接被小米機超越;而三星則拿下一七.六%的中國市場,連中國民族品牌聯想都只有一二.三%,望塵莫及。

不打價格戰 堅持做自己但庫克沒有積極耕耘中國市場嗎?當然有。過去一年,他親自飛了兩趟中國,不只親赴鴻海生產線,還拜會中國電信商,反映庫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這次蘋果更破天荒地在美國本土以外召開發表會,選的地點就是北京,還第一次將中國列入新iPhone首賣的國家之一。這些,都是過去賈伯斯時代不曾有過的。

庫克這些作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中國市場。「當中興、華為、聯想這些中國品牌,取代了昔日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一軍諾基亞、黑莓機、宏達電,這就告訴你,中國市場已經大到你無法忽視。」一名美系外資分析師說。

大和國泰證券亞洲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就直接預言:「二○一四年全球手機市場有四五%還是要看中國。」理由很簡單,光是今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有機會達到三.六億支,在陳慧明的預估模型裡,這個數字明年還有四三%的年成長率。

中國市場很大,但中國消費者要什麼產品?「主要價格帶還是落在人民幣兩千元,也就是差不多三三○美元的智慧型手機。」陳慧明說。

這也是為何在iPhone 5C發表前,市場引頸企盼,蘋果將加入智慧型手機市場價格戰;甚至還有分析師直言,「C」代表的就是「便宜(cheap)」。但iPhone 5C價格公布的那刻,將近五五○美元的售價,直接打了所有市場預測一巴掌。

價格競爭策略,顯然不是庫克要走的路。就像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循環,最終都會走上這一步;但對庫克來說,如何用更低的製造成本,創造出更好的體驗,才是蘋果的使命。

一直以來,蘋果iPhone之所以能坐擁金字塔頂端客群,「說穿了,就是iPhone夠酷嘛。」美系外資分析師說,賈伯斯成功用這個思惟顛覆了世界,成了他自己口中夠酷才能改變世界的實踐者。但庫克時代的蘋果產品還夠酷嗎?新一代iPhone發表會後的市場反應,讓答案再明顯不過。

可是,事情也還不到悲觀的時候,至少庫克的團隊就不這麼認為。蘋果新鐵三角之一,負責軟體工程的蘋果副總裁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就直言:「做新的東西很簡單,但做對產品卻很難。」

花更多時間在軟體的創新

就在新一代iPhone開賣後的第四天,蘋果公布了最新的銷售數字,兩款手機開賣三天創造九百萬支成績,這個數字若對照前幾代iPhone,當然很漂亮,「但這是兩款手機的數字,目前市場對iPhone 5C的銷售仍有疑慮,現在下定論真的還太早。」巴克萊資本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蓋欣山說。

尤其,這次首賣國家新增了中國,中國電信商是否扮演了重要的助力,這些都是可能造成蘋果開賣三天,就締造九百萬支熱銷數字背後的迷思。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往年iPhone硬體吸睛,今年反倒是iOS 7的更新,成功吸引了使用者。不只使用者介面全新改版,從輸入法、鍵盤設計等,都做了大幅的改版,幾乎是近年來蘋果作業系統最大的改版,比起在硬體上有更多的突破,顯然蘋果花了更多的時間與資源在做軟體創新。

庫克在專訪裡講了很值得玩味的一句話:「當消費者沒有真的在使用那些功能時,擁有高市占率真的重要嗎?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人們使用我們的產品。」庫克之所以這麼說,其來有自。根據網路分析公司NetMarketShare統計,將近五五%的手機網路活動來自蘋果的iOS系統,而Android系統只有近二八%。進一步拿營收數字來看,市調公司App Annie統計,光是App Store貢獻的營收是Google的二.三倍。

這或許說明了一點,當市場多數人將焦點擺在新一代iPhone硬體沒有太多突破時,庫克卻大談軟體創新。因為昔日手機龍頭廠諾基亞、摩托羅拉紛紛被微軟、Google收購,走的都是蘋果那條叫做「軟硬整合」的路,但庫克領導的蘋果,卻決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們的主要目標還是在賣一支很棒的手機、提供很棒的使用者體驗,然後我們會用更低的製造成本來生產它。」庫克這麼在專訪裡說。

從蘋果發表了最新一代iPhone至今,兩個禮拜過去,九百萬支的銷售數字只是開頭,就像去年iPhone 5開賣前三天銷售五百萬支,也刷新了紀錄一樣,等時間一拉長,才能見真章。而庫克比誰都清楚這一點,畢竟諾基亞的殷鑑不遠,「諾基亞提醒了這個產業的每個人,你必須持續創新,不創新就只有等死。」蘋果新手機首賣成績屢創新高──iPhone系列產品開賣紀錄機型 發表日期 開賣國家數開賣成績iPhone 2007/6/29 1 74天賣出100萬支iPhone 3G 2008/7/11 22 3天賣出100萬支iPhone 3GS 2009/6/19 8 3天賣出100萬支iPhone 4 2010/6/24 5 3天賣出170萬支iPhone 4S2011/10/14 7 3天賣出400萬支iPhone 5 2012/9/21 9 3天賣出500萬支iPhone 5S 2013/9/10 93天賣出900萬支

iPhone 5C

資料來源:Piper Jaffray、蘋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0

S.H.E的老闆 把唱片公司推上文創類第一支掛牌 華研呂燕清 一本透明帳讓創投驚豔

2013-12-09  TWM  
 

 

撰文‧劉俞青

「你別訪問我啦,我三十幾年來沒有接受過媒體採訪,你去問我們總經理啦,她較會說。」一口台灣國語,說話有些緊張,不高的身材,呂燕清的外表就像一般台灣歐吉桑一樣;但是由他一手創立的,正是集流行、時尚、偶像與年輕人追求資訊於一體的唱片公司──華研國際唱片。

自稱「在台灣唱片界打滾三十多年」的呂燕清,三十年來創下多項紀錄,一路走來他堅持不隨便挖角、主張將藝人從頭培養起,也是唯一所有詞、曲的版權都統整在公司手上的公司(註:許多外商唱片公司版權在藝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華研是法人眼中難得「從頭到尾一套帳」,帳冊乾淨清楚的唱片公司。

如今,呂燕清這位「台灣唱片歐吉桑」又要創下一項紀錄,因為目前已經在興櫃掛牌的華研,將在十二月十九日正式轉上櫃,成為台灣第一家以「文創產業」類掛牌的公司。

經營偶像歌手也要符合人性近幾年,文創產業有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遍地開花,台灣底層醞釀多時的軟實力終於被看見,而呂燕清這一把,更是將生活中的「文創」一舉推上資本市場,向外界證明,「文創公司」不是虧錢的代名詞,也能有制度、能幫股東賺錢。

旗下大牌歌手十根手指頭都不夠數,其中最知名、也是華研的招牌,就是呂燕清一手扶植長大的亞洲第一女子天團S.H.E.,這個近十年來在大中華市場幾乎無人能取代的女子組合,沒有鬧過經紀合約糾紛、不曾傳過失和,而且還能昭告天下去戀愛、結婚,呂燕清主張公司經營偶像歌手要符合人性,這是華研的特色。

在上櫃前的法說會上,面對四、五百位法人的大場面,呂燕清說起話來還會有點緊張,但面對創業的困難,卻是勇敢無比。他的人生在不斷地創業中度過,有些公司讓他賺進別人好幾輩子都賺不完的財富,但也有一些創業經驗,讓他「紙上富貴一百億」。金錢進出來去之間,對他似乎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呂燕清在一九八六年成立「上格唱片」,創業初期的工作夥伴還包括現已成為「葛萊美獎」級的唱片封面設計師蕭青陽;隨著事業發展,公司在一九九○年改名為「上華唱片」,旗下有李翊君、高勝美、裘海正、孟庭葦、陳明真、黃安、齊秦、許茹芸、許美靜、熊天平、動力火車等知名藝人,當時是台灣唱片業的全盛時期,每年CD(或卡帶)的市場產值,可達一百億元新台幣。

呂燕清記憶猶新,有一天,他和朋友去唱KTV到一半,走出包廂去洗手間,短短不到五十公尺的路上,他數了數,至少有三、四個房間都在唱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他想,「為什麼這麼多人在這裡唱歌消費,唱片公司卻一毛錢都賺不到?」於是,當晚唱完KTV,隔天他就決定開始和KTV業者談如何收取授權金。

這當然是一場馬拉松式地談判,但後來終於建立制度,如今在KTV等場合公開播放,都得經過著作權人的授權才得為之;而當時的第一筆費用,就是呂燕清去奔走建立的。

投資精碟﹁來去一場夢﹂

一九九九年,呂燕清在台灣唱片業最好的年代,把上華唱片賣給寶麗金唱片公司,業界傳聞,這一筆交易為呂燕清一口氣賺進「數億美元」,但每次提到這個說法,呂燕清都是揮揮手,「沒大家說的這麼多啦!」呂燕清會這麼低調,或許自有道理;因為差不多同一個時間,他看準唱片業由卡帶轉進CD的商機,和當年原是補教界名人的林明發共同成立光碟大廠「精碟科技」,但呂燕清一心全在唱片業,精碟則是純財務投資,交給林明發去經營,也由林擔任董事長。

精碟科技就在上華唱片出售同一年,順利轉上市,股價最高來到三百多元;持股超過一成、是精碟最大股東的呂燕清,挾著出售上華唱片的現金,加上精碟的市值,保守估計身價「好幾百億元」。

但後來,所有光碟廠的營運有如江河日下,精碟也在○九年宣布下市,在今年三月正式關廠,呂燕清所有的投資,當然也宣告付之一炬。

精碟來去一場夢,呂燕清是最大股東也是最大苦主,當然,身兼常務董事的他,也愧對所有小股東;他曾經私下向朋友自嘲,自己曾經「紙上富貴一百億」,財富來去之間,感觸很深。

倒是呂燕清當年專注經營的唱片事業,一路走來迭創佳績;九九年,呂燕清成立「宇宙國際音樂公司」,○一年更名為「華研國際」,「華研唱片」的品牌正式成立,同年九月十一日,就推出第一組新人「S.H.E」,出片當天,倒楣地碰上美國百年巨災「九一一事件」,發片新聞根本沒人關注,但事後,S.H.E仍然靠著良好默契和優美的和聲一炮而紅。

因為S.H.E順利走紅,呂燕清再度站穩唱片界,讓當時唱片業人人刮目相看;但這次「復出」,呂燕清決定重新來過,他堅持自己扶植新人,尊重藝人,也為藝人做長期、全方位的生涯規畫,擁有藝人的唱片、演藝經紀全權合約,所有的經紀、授權和實體商品收入全部報稅,公司的收入都攤在陽光底下,一改過去台灣唱片業「一筆爛帳」的情況。

帳目與人事都﹁乾乾淨淨﹂「這是我們初步拜訪公司後最驚訝的地方!」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劉紹樑表示,華研有兩大特色,都是國內唱片業沒有的,一是帳目乾乾淨淨,另一就是沒有「複雜的人事」。

看上華研國際的不只開發金控,S.H.E也是股東,此外,中信金控底下的創投公司也「聞香而來」,中信創投副總經理邱明慧表示,華研國際是極少數獲利能力極佳的文創公司,毛利率逼近四成,淨利率超過一○%,「比許多科技公司好多了!」如今,中信創投持股華研國際六.二四%,開發金控底下的創投公司持股華研三%,都進入華研董事會,用資本市場的「審查眼光」在監督經營這家公司。

呂燕清找來前寶麗金唱片國外部總監何燕玲擔任總經理,呂燕清決定大方向,執行力極高的何燕玲付諸行動,兩人搭配默契十足。何燕玲說,呂燕清不斷強調要「尊重藝人」,除了幫藝人做全方位規畫之外,更要尊重藝人自己的「生涯規畫」,因此華研從不限制藝人談戀愛、結婚生子,演藝生命要隨著人生不同階段「永續經營」。

正因為這樣,S.H.E.的成員都可以在偶像光環下,照樣戀愛結婚,華研則隨著藝人的成長,規畫不同方向的經紀合約,而每一分收入的抽成,照樣都會納入華研的營收,成為每年穩定的收入。當外界擔心唱片公司每年培養的新人市場接受度難以估計,可能影響營收波動之際,何燕玲則能明確回答,今年前三季「演藝經紀收入」占華研營收六九%。換句話說,明年有將近七成的營收比重,包括商演等都已經談妥,投資人不致過度擔心。

櫃枱買賣中心副總經理朱竹元在十一月二十七日、華研上櫃前的法說會上,宣布明年一月,台灣證券交易所將新開闢「文創產業類股」,而華研將是第一支該類股股票。

這場好不容易凝聚的文創饗宴,終於即將揭幕,而呂燕清這位唱片老將,將代表舉杯,輕啜第一口香檳,為台灣文創在資本市場上打響第一炮。

呂燕清

出生:1957年

現職:華研國際董事長

經歷:上華唱片董事長、精碟科技常務董事

學歷:光華商職

家庭:已婚;妻吳女而慈任華研監察人華研國際(代號8446)資本額:3億元(掛牌後)

董事長:呂燕清

總經理:何燕玲

2012年每股盈餘:2.54元2013年前三季每股盈餘:2.82元目前興櫃股價:約160元

上櫃承銷價:10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1

美國榮景有美麗故事(四) —— Walt Disney經營驚豔全球

2015-07-27  TWM


唐老鴨及米老鼠的母親迪士尼,自2009年以來,股價大漲近六倍,這家老公司脫胎換骨大跳躍的基礎,來自於2005年起一系列的調整與擴張,可為台灣企業帶來啟示!

從唐老鴨到米老鼠,全球無人不知,本文要講它們的母親迪士尼(Walt Disney)的故事!「美國榮景有美麗故事」系列第四家公司提出迪士尼,這是一家有豐富故事性的公司,正成功演繹「波士頓矩陣」的經營精髓。

知名企業經營理論「波士頓矩陣」由波士頓諮詢集團於一九六○年代末提出,以「市場增長率、相對競爭地位」兩象限,將公司業務簡化成四項:明星型(Star)、問題型(Question Marks)、現金牛 Cash Cow)與瘦狗型(Dogs)。

「波士頓矩陣」或許過於簡化與局限,但其精髓在於將戰略規畫和資本預算緊密結合,強調企業必須不斷開發「明星型」業務,它才會成為未來現金注入的「現金牛 事業;從「現金牛」事業獲取的現金流,更要再大膽押注「明星型 事業,才能為股東與員工創造成長、願景與夢想,形成正循環,成就企業百年,迪士尼給出典範。

本文由工作夥伴邱靜怡(一九七五年∼,政大國貿系)、洪睿陽(一九八○年∼,倫敦大學經濟碩士)、施旭澤(一九八三年∼,南加大企業管理研究所)撰述,我加以修訂定稿,願讀者有得。

迪士尼一九二三年成立,七月二十日收盤價一一九.九美元創歷史新高,二○○九年以來,股價大漲近六倍,本益比二十六倍,市值二○一六億美元,年營收四八八億美元。○九至一四年營收成長三五%、營業利益成長九五%,表現驚豔全球。

而從其○五年後的一系列調整與擴張,更是這家老公司脫胎換骨大跳躍的重要基礎,深究其成功內容,前人種樹加上後人持續努力,是主要原因,其過程可分二階 段:一、前執行長艾斯納建構迪士尼全球行銷通路前執行長艾斯納(Michael Dammann Eisner,一九四二年∼)的下台雖不夠光彩,但貢獻仍不可忽視。他於一九八四至二○○五年擔任執行長期間,加強建構迪士尼全球行銷通路,為現任執行長 艾格建立最重要的基礎。

一九九○年代艾斯納推動「迪士尼十年」,其中大部分未實現,但他大量擴建主題樂園(目前全球十一座迪士尼樂園及度假區,五座是當時建立),更關鍵的是一九 九五年以一九○億美元天價(當時為美國歷史第二大購併案)購入ABC廣播網(全美三大電視網之一),納入超級黃金體育台ESPN(目前持股八○%)等,當 時成為迪士尼「明星型」業務,讓公司營收從十六億美元成長至○四年三○七億美元。

目前多媒體部門營收占比四三%,○九至一四年成長三一%,獲利成長五四%,一四年營業利益高達七十三億美元,成為迪士尼名副其實的「現金牛」事業,而每年 龐大現金流也為其打造下一個新「明星型」業務重要銀彈來源。也正因迪士尼擁有全球電影、電視通路,又有全球品牌授權體系與高人氣主題公園的平台優勢,為往 後三大購併案成功打下關鍵樞紐。

二、現任執行長艾格重押「明星型 事業, 創意、內容與技術全面提升○五年十月,艾格(Robert A. Iger,一九五一年∼)接任執行長,對手撙節支出時,他投入一五七億美元在七年內進行三大購併案:○六年以七十四億美元買下動畫公司皮克斯(出品《玩具 總動員》);○九年以四十二.四億美元買下動漫公司Marvel(《復仇者聯盟》、《鋼鐵人》);一二年以四十.五億美元買下盧卡斯影業(美國導演喬治盧 卡斯創立,出品《星際大戰》),成功打造下一個「明星型」事業,迪士尼市值從他上任時的四五八億美元成長逾三倍,突破二千億美元。剖析迪士尼成功三大主 因:一、保持原公司獨有文化,保證創意不斷艾格在購併公司後,均極力維持原公司獨有文化與運作獨立性,避免過度干涉或給予強迫綜效,因此可發揮無限想像 力、創意與潛能,獲得認同、創造佳績。

二、全面提升創意、內容與技術,幾不須對外要求授權,開拓更廣闊題材與消費市場買下皮克斯,擁有賣座動畫如《玩具總動員》 、《汽車總動員》 系列等永久版權,延伸效益龐大;而Marvel擁有五千多個動漫人物與無數題材故事(《蟻人》、《奇異博士》),可開發內容無止盡;而盧卡斯影業的《星際 大戰》、《印地安納瓊斯》系列則是美國八○年代文化經典,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身為美國文化象徵的迪士尼承接這些傳奇與豐厚文化資產,其故事性從家庭、教育、英雄、科幻與冒險全系列都有,消費者年齡層從兒童到大人、男性與女性全包,並補足一流3D動畫與效果特技技術,讓迪士尼一舉成為創意、內容與科技融合的科技娛樂帝國。

三、授權商品橫掃市場,發揮「二次使用」加乘效果成功電影除票房外,授權與周邊相關商機加乘效益才是真正大財源,一四年迪士尼一家公司電影票房與商品授權收入合計一一三億美元(不含主題樂園),即足以和動漫大國日本一年一二○億美元數位內容產值匹敵。

從財報觀察,多媒體部門仍增長,但占總獲利比重開始下降,從○九年七一.四%至一四年占五六.三%,樂園(○六年後未再增設)、電影與周邊商品等三大部門 則大跳升,這六年來,營業利益淨增加中六○%來自這三大部門,尤其去年特別明顯,二十四.八七億美元淨增加有七八%來自其貢獻,往後五年內,將推出重要電 影的規畫,已全數確認並進行,「波士頓矩陣」揮灑得淋漓盡致。

Marvel總裁Kevin Feige(一九七三年∼)在《蟻人》推出時,陳述了其所要詮釋的內涵。這部電影完整延續《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的精神——「英雄總是出自最意想不到 的地方」,投資找標的,不也該如此嗎?當下台股雖低迷,我相信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一定會找到具強大爆發潛力的英雄標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42

令人驚豔的 韓國百貨門僮


2015-08-31  TCW

兩年前,一趟海外考察,讓我對韓國服務業的印象為之改觀,他們百貨業的服務水準,已不輸給亞洲服務業模範生的日本。

舉 例來說,我們一行人進入當時剛完成改裝、以國際精品著稱的Galleria百貨時,當樓層接待人員辨識出我們是來做商業考察的,她不只熱情招呼,更主動做 起簡報,除介紹各樓層改裝重點,還進一步告訴我們,公司新執行長的經營理念和願景,並推薦一定要去看全新概念的美食街。

我們沒和她換名片,卻接受到這樣的另類服務,當下內心非常震撼。一個現場人員,竟具備品牌大使般的熱忱,把公司理念和精神傳達給顧客,呈現的是這家精品百貨的服務專業。

Galleria 門僮的應對,更讓我驚豔。那是一位挺拔帥氣的男生,看我們幾個人在門口討論接下來往哪邊走,便主動趨前用流利英語,問有沒有需要協助的地方,最後一句居然 是說:「Welcome to Korea!(歡迎光臨韓國)」,可感受其追求的,已超乎一般百貨業標準,而是飯店業的精緻服務。不只精品百貨公司如此,我在新世界百貨公司,不過是買一 個游泳用的蛙鏡,店員也主動問是否需要小卡片或禮物包裝,精品專櫃才有的對待。

韓國服務業能提升到如此水準,我認為除管理面的執行力,更關鍵的是,生活養成的軟實力基礎,以及對行業的專業態度。

以那位門僮為例,如此發自內心的親切態度,絕非短時間內能訓練來的,甚至和他從小的教育養成有關。日式服務帶給客人的,之所以是「恭敬」而非「親切」,即因軍事化的教育養成,展現在服務業,雖重視細節但缺乏情感注入,卻給人機械式的感受。

相較於台灣,韓國對華人傳統生活文化,反而更重視。例如吃燒肉時,一定是年紀輕的動手烤肉,學弟尊重學長的傳統,學校和職場普遍存在。這樣的生活文化對形成服務理念,往往比SOP更具威力。

但最核心的,還是對於專業的認知。

服務業最困難的是培養人,培養專業一定需要時間。若缺乏對這一行的專業認知,認為服務業門檻不高,什麼科系畢業的人都能做,從業人員在業界跳來跳去成為常態,那麼,再好的服務文化都無法發揮到極致。然而,我感受到的是,韓國人正以高度專業的心態,拚服務業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