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本玩家張志熔的資金鏈困局——中國最大造船民企風雨飄搖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55

經由一樁內幕交易案,神秘富豪張志熔的財富版圖露出一角。

這位並不高明的資本玩家,將造船做成了一樁「水上房地產生意」,卻也因此深陷資金鏈困局。

「上半年一張造船訂單都沒有。」在江蘇南通長青沙船塢碼頭,熔盛重工公司工程師王興宇在檢查颱風「達維」來臨的防汛工作。他指著身後的七八艘超級貨輪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張老闆現在很少在廠區公開露面,據說他忙著拜訪客戶,讓這些船儘早交付。」

這些超級貨輪的命運還在風雨中飄搖,而作為這家中國最大造船民營企業熔盛重工的老闆,張志熔則在種種寒流中,四面楚歌。

張志熔四十出頭,位列2010年福布斯中國內地第10名,卻十分神秘。他生於江蘇起家於上海,發跡於地產卻得名於造船。直到最近,一樁內幕交易案才使其頻頻曝光。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2012年7月27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佈:來自香港的Well Advantage賬戶,以及新加坡的兩個未披露賬戶,涉嫌提前獲取中海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內幕消息並在紐約股票市場上操作,非法獲利超過1300 萬美元。SEC申請了法院緊急令,凍結這些賬戶總計3800萬美元的資金。

其中Well Advantage的實際控制人正是張志熔。該賬戶在2012年7月19日通過瑞銀證券和花旗集團,購入尼克森公司83.1萬股,總計1430萬美元。7 月23日,中海油正式宣佈將以151億美元併購加拿大油氣生產商尼克森,後者股價開盤大漲,漲幅近52%。Well Advantage賬戶由此獲利720萬美元。

美國證交會執法部門主管桑賈伊·瓦德瓦在聲明中說,Well Advantage與其他未知賬戶顯然濫用內部信息,已實現極為精準的買入賣出,並從此非法行為中獲取暴利。在此之前,Well Advantage和其他涉案賬戶,從未買入或極少買入尼克森的股票。

很快,張志熔開始為這720萬美元的獲利付出代價。

在美國證交會公佈該內幕交易事件後,張志熔控制的兩家上市公司熔盛重工和恆盛地產股價在隨後的3個交易日內暴跌35%和15%,其個人市值短短數天內損失超過20億。

「他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本來想賺把快錢就跑,沒想到賬戶被美國人盯上。這下賬戶被凍結了,將來還可能罰上巨款,自己聲譽也賠上了,真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一位熟悉張志熔的南通建築業人士嘆息說。

中海油很生氣

中海油151億美元併購尼克森,倘若成功,將是中國企業最大的一樁海外併購案。但內幕交易案會搞砸這樁大交易嗎?這也正是中海油高層所擔心的。

目前,中海油公司投資者關係部對於媒體關於該起事件的任何採訪,均表示「不予置評」。

熔盛重工的起家,與中海油並非沒有關係。熔盛招股書顯示,公司從2007年起為中海油建造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該船花費四年多才完工下水。

「四年多,中海油和熔盛的合作僅限於這條起重船,張老闆也從這條船上賺了不少錢。」一位熟悉該交易的南通航運業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張志熔2012年5月份也曾對香港媒體承認此事,「我們之前給中海油造的一條遠洋鋪管船,價格是32億元人民幣。僅此一個訂單就為集團貢獻了超過10億元的毛利。」

熔盛重工與中海油在2010年曾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但雙方均未披露協議內容。中海油上海分公司一位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個戰略協議只是框架,並沒有太多實質內容,而張志熔在熔盛IPO路演時把這個向投資者大肆宣傳,也讓我們很生氣。」

熔盛重工2010年度在香港IPO上市時,中海油作為基礎投資者,也出資4000萬美元認購了熔盛重工股份,這也被認為中海油和熔盛關係密切。但上 述中海油人士稱:「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兩家關係好,事實上,這筆交易我們虧大了,當時我們是以8.7元的發行價認購的,目前股價一元多,該投資縮水80% 多,還不及初始投資零頭。」

北京一位接近中海油的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海油內部目前正在對該交易信息發佈的各環節,以及能接觸該信息的人員,進行逐一排查。

這位知情人士聲稱,數位中海油高管都曾去過熔盛公司現場調研,但這幾位高管風格謹慎小心,不可能向張志熔洩露併購信息。

此外,媒體報導說,中海油在公佈消息前曾向有業務往來的銀行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要求銀行為其提供融資建議,並簡略地提及收購計劃,因此許多市場人士推測張志熔也有可能是從銀行方面得到的消息。

儘管此次被調查的內幕交易與中海油無關,但據國外媒體報導,已有多位美國議員開始刁難中海油收購尼克森一事。有分析人士認為,儘管美國SEC的調查與美國議員的反對並不一定有關係,但仍不排除一些美國議員以此內幕交易作為「籌碼」,來引發美國國內的反對聲音。

可以想見,這次事件讓中海油十分惱火。

熔盛公司工程師王興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自2011年向中海油交付首艘遠洋鋪管船後,中海油暫時未下新訂單。

目前,熔盛內部盛傳,內幕交易事件已經引發中海油高層震怒,「大家都擔心中海油會取消以後的訂單」。

如果失去中海油大客戶,熔盛開拓海洋工程的努力很可能化為泡影。據王興宇介紹,熔盛造船業現時的毛利率約10%-15%,而海洋工程的毛利率卻高達25%,「公司一直在全力推進毛利率更高的海洋工程業務。」

目前,熔盛重工方面緊急消除張志熔內幕交易事件的不利影響,並發公告稱:不會影響本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日常業務及運作。

造船造成船東

熔盛2011年報則顯示,海洋工程的收入僅有3100萬,佔全部銷售收入的0.2%。目前,主營業務還是造船。

然而,造船業一片低迷。為了賣船,造船企業之間正在低價拼單。

「前不久有個集裝箱船的訂單,好幾家廠打價格戰,硬是從3000萬美元壓到2500萬美元,利潤只剩下5%左右。」南通明德重工集團一位人士這樣談到訂單爭搶的激烈程度。

王興宇也透露說,熔盛重工的一家歐洲客戶毀約,放棄了一艘熔盛已建好的好望角型礦砂船,該船原來價格將近8000萬美元,熔盛轉售給另一家船東只賣了3800萬美元,可見目前造船業的蕭條程度。

熔盛重工近期發佈盈利預警公告,而英國投行巴克萊的分析報告認為,熔盛重工2012年全年盈利將降低25%至12.9億元人民幣。

目前,熔盛還面臨客戶以各種理由延遲收船的困局。在熔盛長青沙造船總部,南方週末記者看到七八艘巨型貨輪停泊在船塢碼頭。「這些都是船東延遲收船的。」王興宇說。

其中一艘巴西鐵礦石公司淡水河谷定製的「淡水河谷·河北號」38萬噸礦砂船,早在2012年2月份就已出塢下水,但是到現在已過半年,對方還在以各種理由延遲收船。

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針對棄船問題,熔盛重工準備籌建自己的海運物流公司,自己辦航運船隊,或者轉租給航運公司。

「我們是泡妞泡成老公,炒股炒成股東,造船造成船東。」王興宇自嘲地說。

「三劍客」分崩離析

造船,正是張志熔財富版圖中的重要密碼。

早年,他一直在做房地產生意,在上海頗有名氣。但他敏感地感覺到這個行業的風險,一直在尋找轉型機會。

2003年的一天,張志熔輾轉獲得一位中國高層領導關於發展造船業的機密信件,欣喜若狂。

實際上,張對造船業一無所知。但在他看來,造船和造房子並無太大差異,一個是水上的房地產,一個是陸地的房地產。同時,聰明的張志熔,也將地產商與政府、金融機構互動的訣竅,複製到了同屬資金密集型的「水上房地產」——造船業。

張志熔很快結識了時任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陳強。陳強被稱為中國造船行業的一位「造船狂人」。張志熔以股票獎勵的形式吸引陳強加盟,後來向其轉讓了價值2.366億元的5萬股熔盛股份。

張志熔另一位貴人則是其南通如皋老鄉陳惠娟。彼時陳惠娟是如皋市委書記。張志熔作為地產商與政府合作互動的經驗派上了用場,陳惠娟將造船作為地方政府的發展機會。

2004年2月,江蘇熔盛投資公司成立,張志熔、陳強和陳惠娟由此被稱為「熔盛三劍客」。

熔盛的造船基地選在長江邊上的長青沙小島。為取得長青沙所需要的土地,強悍的陳惠娟闖辦公室、闖會場,找到相關領導,最終拿到了省裡的批示和國務院批文。

在實施造船大計的同時,爆發了「鐵本事件」。這一度讓張志熔有了退意。為避免風險,張志熔通過關係取得了香港身份證,為自己留了後路,這也被熟人稱為「善於控制風險」。

陳強加盟熔盛後,帶來一批原來工廠的技術骨幹,同時也帶來了49艘船舶製造合約,總值32.37億美元,此時,熔盛的廠房還未完全建成。至今,上海外高橋造船廠還有不少人對陳強帶走技術人才和造船訂單耿耿於懷。

2007年10月,張志熔引進高盛、新天域資本等5家著名國內國際私募股權PE公司。5家PE以3億美元取得熔盛控股約20%股份。這也是高盛在中 國第一次投資了「一家連廠房都尚未建成的企業」。高盛、新天域資本這些人脈深厚的PE公司,也為熔盛穿針引線,介紹了諸如巴西淡水河谷、中海油這樣的用船 大客戶。

但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悄然而至。

在金融危機爆發後,造船業陷入蕭條,不時傳來各種棄船單的消息。

熔盛此時第一次在香港股市IPO的努力失敗。眼見上市無望的PE資本公司,則開始要求退股。張志熔也深知這些股東得罪不起,在隨後的2009年10月13日,以總贖回價3.9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22億元)買回5家PE公司持有的股份,年復合收益率高達18%。

2010年8月,依賴如皋市政府向熔盛重工發放的8.3億元政府補貼,熔盛集團成功在2010年1-8月間獲取11.47億元淨利潤,並以此二次重 組衝擊上市成功。2011年,熔盛重工年報顯示,熔盛繼續獲得政府補貼金額為12.5億元人民幣。南通造船業人士稱,張志熔是在將造船業當房地產操作,嚴 重依賴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

2012年6月,陳惠娟離任如皋市委書記。熔盛三劍客也面臨分崩離析,風雨飄搖中的張志熔和熔盛重工,未來是否還能獲得政府強力支持,已是個未知數。

危險的資金鏈

熔盛的資金鏈,由此繃到了極致。

船東延期收船所引發的資金回籠慢,對熔盛這樣的資金密集型企業是致命一擊。

另一方面,熔盛還要支付前幾年產能過度擴張所欠下的巨額債務負擔,熔盛重工2011年報顯示其負債高達350億元人民幣。

熔盛一位財務人士表示:「目前我們每年有將近20億的利息,公司的流動資金非常困難。」

不過,在一年前,這一切毫無徵兆。2011年10月,時任南通市副市長的陳惠娟與張志熔、陳強進行一次懇談。據知情人士介紹,張志熔在懇談會上依然信心爆棚,樂觀地聲稱,「熔盛正向全球造船企業領導者之一的地位邁進。」

彼時,張志熔仍然陶醉在熔盛的增長幻覺中。在張看來,雖然航運市場下滑,但熔盛重工新接船舶訂單依然是國內第一。截至2011年6月30日,熔盛重工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同比上升81.1%。

王興宇也回憶說,那時公司形勢一片大好,每天上下班廠區都是熙熙攘攘的幾萬人頭、摩托車和電瓶車,如皋市公安局專門在廠區內設置紅綠燈,並派出交警指揮交通。

但2011年第四季度形勢驟然逆轉,熔盛重工行政總裁陳強也公開承認,下半年接單只佔全年的三分之一,2011年第四季度幾乎零訂單。

熔盛訂單下滑的同時,資產負債率也在不斷惡化。根據熔盛重工公佈的業績報告,其資產負債比率從2010年末的71%到2011年末的74%,這一數據還在進一步攀升。

目前,熔盛負債總額已高達354.8億,或有負債也不容忽視,熔盛重工對外、對內擔保額合計30.2億元,此外熔盛還有127億元的退款擔保和訴訟。

熔盛身後是眾多銀行。中行、國開行、農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銀行已經為熔盛開出近2000億的銀行授信額度。

南通本地一位銀行人士透露,熔盛重工的不少貸款都是地方政府背後支持,比如2008年熔盛需要向中信銀行申請26億元銀團保函,但因為船塢規模認證問題,銀行對項目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後來,如皋多次陳情,懇請省發改委出函證明,才拿下該筆貸款。

事實上,甚至在熔盛高速成長的年份裡,始終伴隨著巨額資金渴求的難題。只有在2010年10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後,其資本負債結構才暫時得以改善。

不過,熔盛重工管理粗放的缺陷,也讓資金鏈雪上加霜。據一位熔盛員工透露,2011年下半年在造船的分段廠區,出現分段事故,造成數目巨大的20噸分段錯誤,直接損失超過10億。

這次管理事故造成的巨虧,只是打響了熔盛資金鏈緊張的第一槍。緊接著在2011年底,因為長期拖欠供應商貨款和外包施工隊的工程費用,追債方聯合起來圍攻熔盛船廠。

王興宇還記得當時的激烈場景,「大群人在公司門口與保安對峙,險些釀成武鬥,後來聽說張老闆親自出面,把熔盛和恆盛的不動產抵押融資,才緩過這場追債危機。」

不過,張志熔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恆盛地產,眼下也出現資金鏈緊張。由恆盛地產在南通市新市區黃金地段開發的熔盛大廈,曾被期望成為南通新地標。但 是,2012年8月初,在該大廈現場,工地一位保安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大廈已停工半年多,「聽說建築施工企業為前期開工墊了不少錢,恆盛方面一直拖欠這些 墊資款。」

緊張的資金鏈,是否張志熔鋌而走險進行大額內幕交易的原因,外界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的一個結果是,在深陷內幕交易案之後,熔盛的資金鏈條將進一步繃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04

煤市風雨飄搖,煤企急謀「出路」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682

面對步入微利週期的煤炭行業,曾經叱咤風雲的煤企,要麼剝離煤礦資產,要麼調整發展戰略,四處尋求避險工具。除煤化工外,鐵路運輸、機械製造、新能源、房地產、文化旅遊等非煤產業正成為新選擇。

對煤炭行業而言,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但最壞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煤炭產能過剩、需求增速放緩、進口煤衝擊、國家政策管制等因素疊加,形成煤炭產業的利空矩陣。業內的基本判斷是:煤炭行業步入微利週期(一季度山西噸煤平均利潤5.72元),這個低迷狀態將持續五年,甚至十年。

2014年5月12日,中煤、神華等大型煤炭企業發佈社會責任報告,「嚴峻的市場形勢」、「巨大的經營壓力」、「持續低迷」是報告對當前煤炭行情的集中描述。

從目前來看,曾經叱咤風雲的煤企,要麼選擇剝離煤礦資產,要麼選擇調整發展戰略,四處尋求避險工具。除煤化工外,鐵路運輸、機械製造、新能源、房地產、文化旅遊等非煤產業正成為新選擇。

跑路、賣礦

這是煤企、貿易商不得不接受的一個現實——煤炭市場完全由賣方轉為買方市場,電力、鋼鐵等用戶佔據主導優勢。

於是,十幾年前煤炭低迷期的一幕再次出現。為了爭奪僅存的市場份額,一些煤炭企業開始執行價格優惠政策,以量補價,但這種策略,又使供大於求加劇。

而諸多煤炭企業銷售主管告別坐在家裡等客上門的狀態,出去跑市場、找客戶。2014年4月中旬,一位同煤集團銷售負責人正在江浙一帶港口、貿易商、下游用戶之間斡旋。他說,目前煤炭企業回款壓力大,電廠對價格壓得低,一些煤礦越生產越虧損,不得不減產、限產,「好日子已經過去」。

2014年一季度,神華、中煤利潤雙雙下降。其中,中國神華一季度利潤為103.7億元,同比下降9.9%;中煤能源利潤5.38億元,同比下降67.5%。山東境內煤炭企業一季度利潤僅1.9億元,同比下降92.39%,煤炭企業虧損面上升至67%。

與南方週末接觸的多位煤炭民營礦主表示,他們正在調整投資方向,有出讓煤炭礦井的計劃,從這個行業中徹底抽身。尤其受山西政商界反腐風暴影響,當地「煤老闆」去意更加堅決。

基於煤炭行業慘淡的經營狀況,2013年以來,國內已經有多家煤電企業掛牌出讓煤礦。如大同煤業出讓同家梁和四老溝兩個常年虧損的老礦給母公司同煤集團,並獲得12.6億元營業收益,帶來一季度淨利潤大幅上升。

大同煤業年報顯示,2013年淨利潤虧損14億元,同比下滑2336%,這是同煤2013年以來首次虧損。今年一季度,受益於上述礦井的出讓,實現淨利潤10.39億元。

2013年,湖南寶電煤業有限公司將旗下全資子公司湖南寶電群力煤礦有限公司70%股權掛牌轉讓,掛牌價格9100萬元;國投煤炭有限公司以29億元掛牌轉讓國投曲靖煤炭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

從2014年行情來看,煤炭市場火爆時爭先涉煤的企業依舊會頻繁剝離煤礦資產。

押寶「非煤產業」

由於煤炭主業持續惡化,在利潤貢獻不斷萎縮的前提下,諸多煤炭企業調整發展戰略,寄希望於煤電一體化、煤炭深加工、非煤產業等領域挽救自己於水火。其中,非煤產業涉及裝備製造、房地產與城市服務業、文化旅遊、新能源等。

非煤產業規劃幾乎成為煤炭企業的標準配置。2013年原山西煤炭運銷與山西國際電力重組為晉能集團。晉能集團負責人介紹,煤炭、煤層氣、煤化工、特色電力、煤機製造、新興產業是該公司六大平行板塊,同時也在規劃貴金屬、文化旅遊、房地產、高效農業等非煤產業。

而神華更是押寶「煤電化運」一體化經營模式。神華辦公廳主任劉春曉介紹,電力和運輸業務緩衝了煤價下跌帶來的衝擊。一旦煤炭銷售困難可能影響安全運營時,神華就協調自有電廠發揮「蓄水池」作用,提高電廠庫存,並安排航運公司配合落實運力,減輕港口、礦區單位經營壓力。

事實上,在煤企轉型過程中,幾乎所有煤企都開始涉獵煤化工,這其中即包括神華、中煤、同煤等企業。

據瞭解,在神華利潤貢獻中,煤炭所佔比重正在下降。2013年,煤炭佔比49%,電力佔28%,鐵路運輸佔19%,化工佔比3%。神華控股子公司神寧煤業煤化工分公司對神寧煤業集團利潤貢獻率達到25%,甲醇、聚丙烯、聚甲醛等煤化工產業同時盈利。

據悉,神寧煤業正在推進千萬噸級煤制油化工基地建設,推進400萬噸/年煤制油、200萬噸/年煤制烯烴,40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項目,力爭到2020年使煤制油化工成為「支柱產業」。

中煤集團負責人介紹,2013年中煤煤化工產業投資完成176億元,首次超過煤炭產業。煤基烯烴、煤基燃氣等新型煤化工是中煤煤化工產業的重點,並適度發展合成氨等項目。除山西焦化、黑龍江龍化等項目外,中煤鄂爾多斯圖克200萬噸合成氨、350萬噸尿素項目,榆林60萬噸烯烴項目等正在加快建設投產。

相比煤企的糟糕表現,晉陝蒙寧等資源省份更經歷著煤炭蕭條帶來的痛楚。

2013年,山西煤炭工業利潤329.6億元,為五年來最低,煤炭企業虧損面達到42.6%,電力工業首次取代煤炭成為利潤大戶。基於此,地方政府新一輪救市政策正在醞釀。近期,內蒙古推出煤炭銷售聯動機制應對下行壓力,山西也在醞釀推出17條救市政策,為煤炭行業紓困。

為幫助煤炭企業渡過難關,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煤炭行業專家認為,煤炭行業要改變經營狀況,必須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控制產能無序增加,從根本上改變市場上供過於求的局面。同時,從政策要效益,通過清費正稅將過重的稅收負擔降下來。

至於這些救市政策能否最終拯救煤炭行業,現在還不得而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07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說說頁巖油氣和龐氏騙局 郭荊璞

來源: http://xueqiu.com/7571730629/34281798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我不該讓你出門”
——呂克特《亡兒之歌》,馬勒譜曲出版於1905年

歌曲在這里:亡兒之歌 -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6/Mahler_-_Kindertotenlieder%2C_V_%28Fischer-Dieskau%2C_Kempe%2C_1955%29.ogg 

近幾個月的原油市場如果概括一下,大概“風雨飄搖”是最好的詞匯了,油價轉瞬之間就從100美元以上腰斬到55美元以下,一時間各種預測,各種高大上機構去年對油價穩定在100美元以上的預測,都被一一拖出去吊起來痛打,然後就是更多更驚人的預測,有說45的,有說30的,其實這個時候基本面分析怎麽可能比技術派更可靠的,諸位還是乖乖看圖吧。

1. 現金流與龐氏騙局

那麽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誰最不該出門呢?

是獵虎亮肌肉的普京大帝,是中東迷夢中的哈里發和謝赫們,還是北美數錢的小地主,抑或是剛剛揚帆出海收購油田的中國大叔們呢?我的看法是,看現金流

我們差不多是最早說頁巖油氣在低價格下將淪為龐氏騙局的,下面附上的是2年前的報告,現在看看可能也還是蠻有啟發的。我們的研究顯示,頁巖油氣企業在過去的10來年間,雖然創造了利潤高速增長的神話,但是因為頁巖油氣產量高衰減的特性,和產量增加導致的價格急劇下跌,這些企業根本就沒有正的自由現金流,換言之他們是燒掉了投資者的錢,而且他們必須不斷地擴充規模來實現自己許下的諾言。這就是經典的龐氏騙局的特征

原油價格如北美的天然氣一樣崩塌,摧毀的並不是頁巖油氣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而是籌資性現金流,因為當天然氣價格持續低於4美元之後,頁巖油氣企業並沒有馬上失去融資能力,投資者們還在瘋狂地把錢借給他們,燒在地下的油井里面。現在油價同樣由於供給增加迅速走向崩潰,清醒過來的投資者們,大概不會再容忍自己的錢燒掉去支持頁巖油氣的夢想了吧?誰知道呢,永遠不要低估人的愚蠢和瘋狂。

那麽普京大帝和哈里發和謝赫們,是否可以松口氣了呢?明年或者後年,頁巖油氣企業現金斷流之後是否油價就會回升了呢?可惜的是,還有一個糟糕的消息,那就是當頁巖企業困獸猶鬥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繼續增產,一方面龐氏的特征就是不增長就死亡,另一方面失去籌資現金流的企業,唯一的方法就是繼續增加收入而不顧長遠,所以2015年的油價,起碼在上半年還會持續承壓。我們估計2015年下半年,或者年底左右,油價可能會開始明顯的回升

2. OPEC的陰謀和陽謀

OPEC此番跳出來的原因又是什麽呢?是要搞垮頁巖油,搞垮新能源嗎?

我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們去翻一翻OPEC的聲明,OPEC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性的目標,就是要保證產油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因為OPEC對油價的調控,能夠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速,也就是說,OPEC在產量不大幅增長的前提下,要保證油價跑贏美元計價的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

從這個假設出發,如果2004年40美元左右的油價是合理的,我們可以大概估算OPEC目前應該控制的油價區間,在52~66美元之間。事實上正是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大大超出了OPEC的調控能力,導致2004年之後的油價偏離了OPEC的軌道,所謂產油國的財政平衡價格,也是2004年之後的高油價培養了產油國人民的過高的預期,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了。

但這並不是說52~66美元就是合理的油價水平,因為2006年之後,隨著油價的飆升,新增的產能大多在70~80美元以上才有自由現金流,包括頁巖、北極、深海、超深地層等等,這就是我們講的所謂“油價的路徑依賴”,成本結構的改變在石油開采上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回到70美元以下的油價是不能夠持久的

3. 突然回歸的波動性

今天@機器喵 同學問了我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什麽在過去的4年多時間里面,原油價格幾乎失去了全部的波動性,而在2個月的時間里面波動性突然放大了呢?

我的答案是:原油的供求平衡,目前大約在9000萬桶/天左右,油價波動超過50美元影響原油需求不足1%。原油需求年均增長1~2%,供給側的突發事件和一次性沖擊,例如利比亞恢複生產等,影響幅度也在1%以上。也就是說,原油的消費和供給彈性都很小,明顯低於需求增長和供給的沖擊,因此原油價格本應經常出現是大幅波動的,即波動性極大是常態。

但是因為存在OPEC和剩余產能,其剩余產能占全球產能超過5%,而OPEC的利益訴求是油價小幅穩定上漲,而不是暴漲暴跌,所以油價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面會因為OPEC的穩定作用,保持低波動性。

當原油供求的變化,因為一次性沖擊或者平衡移動,超過了OPEC的調節能力,就會出現波動性的突然回歸。

具體而言,2004~2008年的油價持續大幅上漲,特別是2006~2008年的大牛市,就是需求的增長超出了OPEC增加供給的能力上限,而2014年油價的大幅下跌,則是美國頁巖油產出增加,超出了OPEC縮減供給的能力下限。

於是便有了暴漲暴跌。

4. 投資機會

對投資者來說機會又在哪里呢?

機會有三:

首先是做空,油價下跌幾乎對整個石油化工產業鏈都是災難,無論是上遊的開采和開采相關的油田服務業,還是下遊原料下跌帶動產品價格下跌的化工業,特別是現金流枯竭的頁巖油氣企業,都是極佳的做空標的;

然後是垃圾債市場,頁巖油氣企業幾乎已經失去了股權融資的可能性,垃圾債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在經歷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之後,頁巖企業的垃圾債里面,一定會有良好的投資標的;

接下來就是資產出售,失去融資能力,籌資性現金流枯竭,企業一方面不得不被迫增加產量來獲取更多的經營性現金流,另一方面將不得不出售最優質的資產來獲取現金。

這里需要澄清一點,真正優質的油田資產,其價格隨油價的波動是遠遠小於垃圾資產的,某上市公司當年在油價自140美元跌至40美元的過程中,成功的把資產價格壓低了92%,從超過10億美元壓縮到幾千萬美元,這在現金成本低、地表設施和外部環境好的資產上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真正優質的油田資產,雖然不會隨著油價下跌大幅折價,卻會出現千載難逢的買入機會,對於有誌於建立戰略性的資產配置的投資人和政府而言,未來的2年都會是一個不多見的黃金窗口。

至於原油期貨本身,短期的影響因素實在太多,除非像OPEC會議之前那種顯而易見的市場錯判,否則我是不會去建議參與的。。。

當然,讓我們再說一遍我最喜歡的那句話,能源從來就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下回聊。希望2年前的報告有所幫助。

(此次有旁白:現在還拿2年前的報告出來唬人,你是有多懶,還不趕緊滾去寫報告。。。)

2012-11-15

我們分析了8家主要的北美頁巖氣獨立生產商,其中包含了Chesapeake這樣的大玩家,而沒有計入XOM等超級油氣巨頭,也剔除了目前已經被收購的XTO,力求反映獨立生產商的輝煌和困境。

8家生產商在過去的15年為投資者累計創造了近40億美元的分紅回報,但是卻吞噬了超過300億美元的股東投入,2011年資本開支高達316億美元;這8家公司在2005年以來,只有1家曾經創造過正的自由現金流,2011年合計自由現金流為負148億美元;企業將勘探開發費用大幅度資本化;這怎麽看都像是一個標準的龐氏騙局

2005年之後,隨著美國天然氣產量的增加,天然氣價格相對油價持續弱勢,等熱值的油氣比價從1上升到接近4,這導致企業的ROIC下降到6%左右,這也就是企業持續毀滅價值,淪為類似龐氏騙局的根源。企業事實上已經無法從開采天然氣中獲利,我們估計邊際成本超過$4/MMBtu,企業事實上在依靠天然氣開采同時獲得的原油和凝析油在維持。

我們分析了切薩皮克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導致企業在虧損時仍然不得不維持生產和繼續擴大鉆探規模,華爾街投行的融資安排和估值也導致企業必須這樣做,因此我們(引用貝多芬的話)說:“必須如此嗎?必須如此!”

然而,頁巖氣推動了勘探、測繪、開采技術的快速發展,造就了美國能源的複興,並將徹底改變大西洋航運、改變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要挾、改變美國的能源戰略安全訴求,從而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世界的能源和戰略地圖。

對中國而言,開發頁巖氣,並以此為契機學習掌握先進的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技術,引入新的資本和商業模式,都是保障能源安全必需的,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必須如此。

對投資的建議,目前是回避開采,甚至回避開采技術企業,尋找勘探和測繪等領域的潛在優勢競爭者,可以參與獲得區塊並尋求轉手收益的機會。

隨見隨想,語無倫次,所謂垃圾郵件是也。

報告不能傳PPT格式的。。。汗
--
$切薩皮克能源(CHK)$ $EOG能源(EOG)$
$戴文能源(DVN)$ $塔利斯曼能源(TLM)$ $陽光油砂(02012)$
$中國石油(SH601857)$ $中國石化(SH600028)$
$廣匯能源(SH600256)$ $洲際油氣(SH600759)$ $美都能源(SH6001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40

風雨飄搖中的P2P走向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6/151821.shtml

2015年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逐步浮出水面。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共同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包括網貸平臺)應當選擇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

中信銀行牽手宜信,積木盒子逃離匯付天下投入民生銀行懷抱,搜易貸、翼龍貸、京東金融、58金融等近十家P2P平臺與民生銀行簽訂資金托管戰略合作協議,這意味著《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發後,P2P平臺資金托管正加速進入銀行時代。

與此銀行托管的火熱場面相映襯的,是一批小微的P2P機構正面臨發展困境。由於業務不規範、規模小,不符合銀行托管要求,他們正考慮退出P2P業務,以避免越來越近的政策風險。P2P的冰火兩重天場面依舊延續著,洗牌已真的悄然來臨。

格局將定,721法則依然湊效

在監管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有人預測全國兩千多家P2P機構會像當初團購行業一樣,最終市場由幾家寡頭壟斷。然而,我並不這麽認為,P2P行業的金融屬性更強,行業格局對資產端的依賴程度更高一些。而金融比電商的專業要求更高,資產細分領域更分散。

那麽,未來P2P行業格局會如何?

根據P2P機構在金融資產端、資金端(用戶端)的規模大小,未來3~5年P2P機構的市場格局分成下圖所示的九宮格: 

3-5年P2P行業格局

1 未來3~5年P2P機構格局分類

由上圖,根據P2P機構在用戶端的互聯網產品類型,可以將未來的P2P機構歸納為三類:平臺型機構、垂直型機構、附庸型機構。從機構數量、構成、特點、優劣勢、資產和用戶規模等方面分析如下:

第一類:平臺型機構

平臺型機構業務類似B2B2C,機構數量約占10%,有著海量的用戶資源,當然也就有了超強的資金募集能力,市場占有率將達到70%。這類機構作為第三方的平臺,在自己的平臺上分銷其他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打造一站式普惠金融服務平臺,提供投資理財、消費、借貸等金融服務。

這類平臺型機構一般由兩類構成,一部分是平臺型Ⅰ,在互聯網用戶端有巨大規模優勢的機構,從電商切入做互聯網金融業務,如京東(京東金融、京東錢包)、螞蟻金服(支付寶、余額寶、招財寶、螞蟻聚寶),依靠電商和品牌優勢,將海量用戶導入到金融業務,占領了較高的市場份額。金融資產來源主要是依靠第三方提供,采取輕資產運作模式。

另一類是平臺型Ⅱ,在金融資產端有巨大的規模和品牌優勢的金融機構,如陸金所(背靠平安集團)轉型做金融平臺,而非純粹的P2P機構。金融資產來源一部分來源於自產,一部分來源於第三方提供,資產相對重一些。

由於平臺型機構的金融資產很多來源於第三方,因此,對第三方的風險控制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控制不好,就會出現類似新浪微財富的中匯在線壞賬事件。平臺上理財產品的年化利率一般都不高,約6%~10%,依靠其品牌優勢,在安全與收益上取得一個較佳的平衡點。

這類平臺的競爭程度會越來約激烈,在資產端或用戶端有較大規模優勢的平臺都會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用戶端有優勢的騰訊、58、360、百度、新浪、搜狐、人人網都已推出自己的金融平臺。未來誰能取得絕對的優勢,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二類:垂直型機構

垂直型機構業務類似B2C,機構數量約占20%,有一定的用戶和資產規模,但不能構成絕對的規模優。這類機構在金融資產端有著自己的細分領域業務,如房產抵押貸款、車輛抵押貸款,個人信貸等等,然後把這些資產證券化變為理財產品在自有的互聯網平臺上銷售。

這類機構是小而美的,不追求大而全,會有一批忠實的粉絲長期黏在平臺上。此類企業有91金融、翼龍貸、愛投資等等。在激烈的競爭面前,這類平臺中有一部分會改變戰略,依靠既有的優勢,追求業務多元化,往平臺型發展,把蛋糕做大做強。在多元化的過程中,這些平臺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何合理規劃好自己的產品線(產品),聚焦核心業務,提高資源利用率,而不是一味做大而不做強,避免多線作戰而耗費精力和資源。

第三類:附庸型機構

附庸型機構是指沒有自己的互聯網平臺,或自有的互聯網平臺規模很小而募資能力不足,需要依靠平臺型機構來銷售金融資產,從而成為平臺型機構的附庸,。這類機構數量可能會占70%左右,類似於天貓或京東上的第三方商家,自建互聯網平臺的成本較高,或不符合監管條件,因而不如好好利用平臺型機構的用戶資源,專註於做好資產端業務。

除了以上三種外,沒有資產端業務且資金端規模較小的平臺將逐步被邊緣化,由於雙邊網絡效應,沒有用戶規模就缺乏資產分銷的議價能力,沒有好的資產則對用戶端缺乏吸引力。

還有一些既不能依附在大平臺上,也沒有能力做大資產端的一些小微金融機構會如何生存?我認為,這些機構依然可以利用線下渠道繼續完成商業閉環。金融的互聯網化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誰在此過程中不斷做大做強,誰就會走的更遠。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徐斌,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897

誰會接手風雨飄搖中的酷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5/164481.shtml

誰會接手風雨飄搖中的酷派?
饒文怡 饒文怡

誰會接手風雨飄搖中的酷派?

這個問題已經在手機圈流傳了好幾個月。

來源 | 界面(ID:wowjiemian)

文 | 饒文怡 

誰會接手風雨飄搖中的酷派? 

從今年初開始,這個問題已經在手機圈流傳了好幾個月。 

盡管酷派CEO劉江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多次否認這一傳聞,但這並沒有讓流言停止。 

從前任董事長郭德英王者歸來,再到未知第三方出手搭救,各種傳聞不斷湧現。但就在近日,這場大戲似乎終於要落下帷幕了。 

8月3日,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布消息稱:“酷派終於要被樂視賣了,傳深圳地產公司接盤酷派上市公司,近期公布。” 

《第一財經》在隨後的報道中更是稱:“最近一個月,樂視已經與多家地產公司談判,包括恒大、碧桂園等。” 

如往常一樣,劉江峰同樣回應:“沒有的事,公司業務不會發生變化,一切都正常。” 

然而事實上,根據界面新聞的了解,酷派已經尋求接盤好幾個月。這家中國手機行業的老牌廠商,也似乎走到了自己命運的終點。

在錯誤的時間遇上樂視 

7月27日,酷派集團(HK.02369)發布公告稱,於近日接到平安銀行深圳分行的民事起訴狀,要求其附屬公司宇龍計算器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償還本息共8000萬元。 

原告平安銀行深圳分行稱,它們在2016年2月和2016年8月分別與借款人簽訂了《綜合授信額度合同》和《貸款合同》。然而在後續的調查中,原告發現,作為擔保人之一的酷派集團的一家附屬公司已出現財務狀況惡化的情況,將嚴重影響借款人的經營及履約能力,故向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這對於深陷資金鏈困難的酷派來說,無疑是一條雪上加霜的壞消息。 

早前的5月31日,酷派集團終於在自己的投資者關系網頁上披露了公司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未經審核管理賬目。 

自今年3月底,港交所規定的年報發布最後期限到期後,酷派已經連續三次發布公告以審計問題為由推遲發布財報。 

現在拖到了2017年8月份,酷派依然未能拿出自己的2016年度報告。 

在6月30日發布的最近一次相關公告中,酷派集團表示,由於審計問題依舊未能得到解決,公司將繼續推遲發布2016年年報。 

年報發布的一再推遲,和酷派集團去年糟糕的業績不無關系。 

根據酷派集團披露的2016年未經審核財務數據,其2016年營收約為79.94億港元,而2015年營收約146.68億港元;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為42.10億港元,2015年則為盈利23.25億港元。無論是收入還是盈利,酷派都比前一年遭遇了更嚴重的倒退。 

值得註意的是,酷派曾經在去年11月發布盈利預警,稱2016年酷派將由盈轉虧,且預估虧損額為30億港元。然而實際的虧損額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過度依賴運營商渠道和上了樂視的“賊船”無疑是酷派目前面臨滑鐵盧的兩個重要原因。 

在運營商主導的時代中,憑借著和運營商建立的合作關系,酷派手機在2013年時一度排到了市場份額全球第七的位置。但好景不長,到了2014年,運營商開始削減對手機廠商的補貼,公開渠道逐漸占據了上風。這打了沒有準備的酷派一個措手不及。 

“酷派的本質問題是,過去幾年有點像一家運營商的高級ODM。”華強電子產業研究所分析師潘九堂曾經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的采訪時表示。 

運營商削減補貼的影響直接反映在了出貨量上。市場調研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顯示,2014年,酷派在全球範圍內的出貨量約為4900萬臺;但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變為了3800萬臺。此前接受采訪時,劉江峰估計,酷派在2016年的出貨量約有1500萬臺。 

從財務數據也可以看出,酷派集團從2014年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當年的財報顯示,盡管總收入達到了249億港元的新高,但酷派的毛利率已經下跌至12.1%。2015年,酷派的收入跌至146億港元,盡管當中錄得了超過23億港元的盈利,但這主要與企業出售附屬公司控制權從而獲得26億港元有關。除去這部分收入,酷派實際上在2015年已經出現虧損。 

運營商政策改變帶來的下滑,讓酷派和樂視的聯姻被更多的人看作是酷派轉型的一次嘗試。在當時看來,樂視的互聯網生態也許能夠幫助酷派更快地適應公開市場的節奏。 

但樂視遇上的資金危機也讓這一切成為了泡影。 

獨立TMT分析師付亮告訴記者:“樂視的資金問題使得酷派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對於酷派來說,如果想要大量推出產品,勢必需要足夠的元器件作為支持;但資金的缺乏又使得它們難以持續投入,難以形成足夠的銷售額來換取收入,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兩者結合的時間點不對,”付亮認為,“如果早幾個月,那麽酷派在樂視生態內的融入可能會更好,銷量可能會更加提升;如果晚幾個月,就根本不會結合,避免了如此多的麻煩。” 

除了營收和利潤危機之外,酷派本身的資產價值也在不斷下滑。2016年的財務數據顯示,酷派目前的資產凈值為37.7億港元,相比去年的76.4億港元,已經出現了腰斬的狀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基金公司已經快速進行反應。此前,有基金公司發布估值調整公告稱,對旗下基金持有的酷派集團按照每股0.11港元進行估值。根據目前酷派每股0.72港元的市值計算,該基金公司進行的估值下調幅度高達84.72%。 

在2016年底接受多家媒體的采訪時,劉江峰似乎也已經在履新四個月後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擔。他表示,自己接手後推出的第一款手機cool 1銷量和預期還有距離,明年的目標是實現盈利。但目前看來,就連這個短期目標想要達到也有不小難度。

自救失敗 

實際上,酷派的自救行動在劉江峰上任後就已經開始。重新梳理產品和品牌,就是他所做的工作之一。 

在劉江峰的梳理下,酷派的品牌主要分為了酷派Changer(改變者)系列和原有的運營商品牌N系列,其中Changer又細分為主打娛樂功能的S系列和主打性價比的C系列。另外,它們又把原有的線下品牌ivvi在去年12月以2.72億元的價格出售給深圳超多維公司。 

在完成了品牌的重建後,酷派也在去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推出了幾款新品,其中包括了Cool 1、S1等等。今年5月,酷派又發布了一款主打遊戲功能的手機“酷玩6”。然而這些手機都未能在市場上引發太大的回響。 

“從2017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來看,酷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跌到了第11位。”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高級分析師呂俊寬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但事實上,在部分業內人士的觀察中,酷派產品的品質在同等價位的手機中並不算差。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無論是cool 1搭載的雙攝像頭,還是S1選擇和高級音響品牌哈曼卡頓進行合作,都讓酷派手機在硬件上有著一定的保證。 

這與樂視一貫推行的“硬件負利”策略不無關系。孫燕飆認為,能夠以接近成本的價格買到一款同價位內配置並不差的手機,理應能夠吸引消費者的關註。 

“未能達到預期的原因只能是產品推廣的其他策略沒有執行到位。”孫燕飆表示。

付亮稱,樂視的資金問題對酷派手機帶來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供應鏈上面;整體來看,酷派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源投入減弱期,包括產品營銷、研發等方面全都受到了負面影響。

“比如剛剛過去的618大促,很多手機品牌都抓住這個機會宣傳自己,但是酷派在這段期間卻幾乎沒有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這其實是一次營銷機會的錯失。”付亮說。 

此外,即便是性能超出了所處價位該有的水平,酷派的手機從市場定位來看,依舊存在著定位不明的問題。ZEALER創始人王自如在測評酷派S1的時候,就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這款手機外表看起來,依舊是有著一種土豪手機的影子;但從內部配置來看,更像是一款遊戲手機。”王自如在視頻中評論稱,在品牌運作上,酷派還需要更大膽一些。 

付亮表示,目前來看,酷派推出的幾款新品,很大程度上還是基於原有的產品進行改進,這是它們的市場反響未達預期的又一個原因。 

在資源投入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酷派今年的產品推陳出新節奏也不斷被影響。

有接近酷派內部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除了酷玩6之外,酷派方面本來打算在今年5月底的時候再推出一款新手機,然而規劃最終未能實現。

“新品計劃推遲了,現在還沒有時間表。”上述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現在酷派內部比較亂,說不好什麽時候才會再有新產品。”

人才流失 

酷派危機的集中爆發,出現在今年5月。 

當時,它們批量解約了300名應屆畢業生;僅僅半年之前,這批應屆畢業生才陸續和酷派方面簽訂了勞動合同。 

這次解約時間讓很多應屆畢業生措手不及,主要原因在於當時已經臨近暑期,企業招聘的主要時段已經過去,這時候失去工作,意味著這批畢業生很可能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局面。 

事件發生後,酷派的HR方面給出了理由:由於國內手機市場進入飽和狀態,酷派方面開始收縮發展,並將業務重心轉移到海外市場;加之近年的業績乏善可陳,終於在上周做出了解約決定。 

有一名HR甚至表示,在這次解約之後,自己也將離職。 

盡管酷派方面強調,會按照三方協議上的規定給相關的畢業生提供經濟補償;同時也會盡其所能為他們聯系下家。但不可避免的是,酷派在職場上的形象已經遭受到了嚴重打擊,不大可能再有人才會願意去酷派了。 

除了裁掉新增的應屆生之外,酷派早已經在今年年初就開始了內部瘦身的步伐。

據《法治周末》報道,有公司內部人士爆料稱,2017新年過後,酷派或將裁員40%左右;員工被辭退的理由,有“各部門人員超編”、“工作思路與相關領導理念不符”等。有員工的離職申請甚至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提交。 

無論是解約應屆生,還是以超編等理由開除員工,這樣的裁員節奏多少顯得有些突兀,但這也證實了酷派的困境。 

此前有酷派前員工在接受界面新聞的采訪時甚至表示,酷派中國區的裁員幅度已經達到了80%之多。 

從離職員工的口中,具體的裁員數字難以被求證。但談及酷派的狀況時,他們的心情頗為複雜。 

一名在酷派工作了兩年的前員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自己其實並不樂於看到酷派走到今日的局面。 

“在我讀書的時候,酷派在心目中就是一個大品牌,很多人都用它們家的手機。”這名前員工說,“我剛進入公司時還挺驕傲的,沒想到沒兩年公司就垮掉了。”他於今年早些時候正式簽訂協議離開酷派。 

但也有人對於離開酷派感到解脫。另一名前員工告訴記者,公司近來的效益問題已經讓內部人心浮動,在這樣的前提下,越早離開酷派越好。 

“我寧可放棄辭退的補償金,也不希望在這里留得太久,有我這種想法的人,在公司內部不在少數。”根據她的說法,現在很多依然留守的員工,心中也只是抱著一種觀望態度,隨時都有可能選擇離開。 

“今年年初的那次大裁員其實已經讓公司內部人心惶惶,誰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有心思繼續留下來繼續工作?”上述員工說。 

除了基層員工之外,酷派高層中也暗流洶湧。 

在樂視完成了對酷派的收購之後,酷派的一些元老級人物紛紛選擇離開公司,當中就包括了原副總裁曹井升以及許奕波等。今年3月,酷派集團發布公告稱,原總裁李斌從3月1日開始辭任執行董事一職,後者目前正擔任ivvi的CEO一職。 

即便是劉江峰本人,有關他離職的傳聞也開始出現。界面新聞記者就近期的風波聯系劉江峰,但他並沒有給出回複。 

酷派手機的終局 

或許當初酷派創始人郭德英決定把股權賣給賈躍亭的時候,就已經宣告了終局。 

面對酷派眼前這個爛攤子,劉江峰已經做過努力。現在僅剩的方案或許只有向海外突圍。 

酷派方面的數據顯示,它們的海外業務已覆蓋全球33個國家;2015年到2016年,酷派海外業務出貨量有150%的增長,達到了500多萬臺。這個數字並不高。 

在呂俊寬眼中,開拓海外市場並不能幫助酷派擺脫困境,“OPPO和vivo,包括小米、聯想、華為,都在海外占據了一定的市場規模,對比這些品牌,酷派的優勢在哪里?” 

事實上,海外的手機市場競爭目前來看並不亞於國內市場。呂俊寬稱,海外的渠道操作和國內並不一樣,對於目前已經囊中羞澀的酷派來說,能夠動用的資源並不足以讓它們從現有的品牌口中搶食。 

自救無門,最好的結局就是出售了。 

在接手樂視之後,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孫宏斌對於易道、體育、手機等不能帶來利潤的業務態度一直很明確:趕緊賣掉或者合作。樂視手機尚且如此,那麽對於“後來者”酷派手機而言,命運更是早已註定。 

據騰訊科技的報道,對於酷派的手機業務,賈躍亭在今年年初已萌生出售套現,以緩解樂視資金問題的念頭,但由於尚未找到合適的接盤者,此事不了了之。 

然而相關的傳言一直甚囂塵上,甚至有傳言稱,前酷派董事長郭德英將會再次歸來,接掌酷派,但這一說法也被酷派方面所否認。 

無論如何,酷派被樂視出售基本已成定局,現在的疑問只在於,接手的會是郭德英、ivvi等酷派原有子品牌,還是第三方機構。付亮認為,這些可能性都存在。 

“畢竟酷派這個品牌有著長期的積澱,去年它們還排在全國前十之內,”付亮說,“對於一些擁有經濟實力的小廠家而言,接手酷派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但他也同時表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時間,“酷派樂視‘分手’拖得越久,酷派就越不值錢,只會造成雙輸的局面。” 

至於最近的這次傳聞,接盤方的身份似乎更加明確——一家來自國內的地產公司。從傳聞中的具體方案來看,酷派集團未來業務將分為國內和海外兩大部分,海外業務保持原有模式不變,國內業務重點轉型房地產業務。 

對於酷派而言,涉足房地產業務也並非無跡可尋。在此前接受界面新聞的采訪時,王艷輝曾經提到,即便酷派沒有轉型成功,退一萬步講,也有龐大的地產資源可以兜底。 

他所提到的“地產資源”包括了酷派在深圳市南山區的酷派信息港、在東莞松山湖的全球研發中心等等。據估計,這些地塊能夠給酷派帶來大約100億人民幣的潛在收益;而這些地皮所在的良好區位自然也是地產公司所樂於接手的。 

因此,酷派被接手後,很可能結局就是,國內的手機業務將從此消失,僅剩國際市場業務。 

至於這塊業務在今後將繼續保留酷派的牌子;還是會被第三方收購,以另一個品牌繼續出現在市場上,相信也很快會有答案。

酷派 樂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0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