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紙行政通知,破解26年密局 中藥守密:「哈姆雷特式」難題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114

企業認為,公佈中藥有毒成分是政府規避責任,將用藥風險轉嫁給了醫務人員和消費者;學界則認為,中藥品種保護不僅讓企業喪失進取心,「出海」受阻,更帶來諸多不良反應風險。

按照食藥總局的《通知》,備案期限已過。除同仁堂、上海雷允上、西安阿房宮藥業等中藥企業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已如期完成報備外,其餘企業,未給出明確答覆。

解「毒」風波

一個守了26年的秘密,終要大白於天下。

2014年4月,云南白藥修改了藥品說明書,正式宣佈配方中含有「草烏」,草烏中含有烏頭鹼等生物鹼,其塊根有大毒,但入藥能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云南白藥在修改後的新版說明書上標註:「本品含草烏(制),其餘成分略。」這也是云南白藥第一次在國內標註其含有毒性成分。

過去的26年,和云南白藥一樣,一些知名的中成藥始終以其獨特配方、工藝在中藥保護密室中難以觸碰,即便含毒性藥材,也從未在國內公開。

然而,一份通知正在改變這一切。

半年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出台了一項新規。這份名為《關於修訂含毒性中藥飲片中成藥品種說明書的通知》(下稱《通知》)規定,產品中含有28種毒性藥材的中藥飲片企業、中成藥品種,必須在說明書中寫明毒性成分並添加警示語。

南方週末記者在中國最大的醫學藥學專業網站丁香園查詢後發現,目前國內生產的含生川烏成分的藥品13個、含生草烏成分的藥品11個、含生半夏的藥品19個、含蟾酥的藥品25個、含雄黃的藥品51個(均在28種毒性藥材之內),涉及云南白藥、同仁堂、上海和黃、廣州白雲山、太極集團、漳州片仔癀、江西濟民可信、杭州天目山等多家知名藥企。

通知一出,企業惶然。按照《通知》,生產企業最晚在2013年12月31日前,提出修訂說明書的補充申請報備案,並在備案後6個月內對已出廠的說明書予以更換。

如今,備案期限已過。同仁堂、上海雷允上、阿房宮藥業等中藥企業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已如期完成報備,但通知仍讓一些企業措手不及。

「這(通知)把用藥風險從藥監部門和企業轉嫁給了醫務人員和消費者,讓消費者在用藥時自己注意。」阿房宮藥業的技術部人員頗有微詞。

更有企業高管十分不滿。「與其這樣列出有毒成分給一群缺乏醫藥用藥常識的受眾,倒不如花精力在用藥指導和合理用藥上。列出有毒成分在規避責任上也許有些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並無助於中醫藥的良性發展。」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藥企業高管認為企業應該做的是,總結積累不良反應,將不良反應明示在說明書上。對於傳統品種,有著長期臨床使用歷史的成熟藥品,更應注重對醫生和患者的教育,建立正確的用藥方法和對中藥的認識。「中藥不是可以有病沒病隨便吃的東西,它是藥!」

直至南方週末截稿前,針對備案及修改說明書,其餘企業,未給出明確答覆。

遵守一個規定,違反另一個?

「部門通知怎麼能大於法律?」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曹暉對食藥總局出台的《通知》非常不解。

曹暉所指的衝突源於兩條為中成藥打造保密金鐘罩的法律法規。

26年前,也即1988年,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該法明確了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和密級。云南白藥、片仔癀等傳統中藥,也在這時被列入保密科學技術之中。其中,云南白藥配方、工藝被列入國家絕密。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絕密級別保護分為兩種。一種是絕密級的中藥製劑包括云南白藥、雷允上六神丸、片仔癀、華佗再造丸、安宮牛黃丸、麝香保心丸等。而另一種是珍稀中藥材的人工製成品的配方工藝,如人工合成麝香牛黃等。

上述產品在中藥產品中被譽為國寶,可以長久保有自己的配方不公開,這也致使它們在同類藥品中的銷量一直居於全國前列。

時隔五年,1993年,國務院頒佈的《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根據《條例》,中藥一級保護品種年限分別為三十年、二十年、十年;二級保護品種為七年。中藥一級保護品種的處方組成、工藝製法不得公開。被批准保護的中藥品種,僅限於由獲得《中藥保護品種證書》的企業生產。

之後,云南白藥散劑和云南白藥膠囊都被列入國家中藥一級保護品種,保護起止時間為1995年8月17日至2015年8月17日。食藥總局《通知》出台時,云南白藥仍在保護期內。

「不能遵守一個規定,違反另一個法規啊。」曹暉不解。

不過,學者們認為,公佈毒性成分,並提出藥品安全風險提示,並不意味著從整體上將中藥的處方組成和工藝製法完全公開,因為中藥的成分劑量、生產工藝及其它非毒性成分等關鍵信息都仍處於保密狀況。

另外,這是法律條款中很常見的一般法和特殊法之間的關係。廣州市律師協會醫事律師程躍華認為,法律的首要意義在於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而《通知》的目的在於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也是對原有的《中華人民供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的有益補充。

「這並不是衝突。一般法都會有留一個口子,讓相關部門規章進行解釋和微調。」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說。

保密太長、太多,等於保護落後?

在大多中醫學者看來,最初的保密保護,更像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時同一品種生產廠家太多,價格競爭很激烈,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比如蛇膽川貝液就有一百九十幾家企業生產。」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審評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周超凡還能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中成藥產業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混亂景象。

在他看來,一方面由於我國中藥領域專利保護意識較弱,認為成分公開會洩露其技術秘密,因而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很低;另一方面,許多中藥處方多為古方、舊方傳承,不具備申請專利所需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特點,中藥申請專利困難重重。又因為中藥處方複雜,即使發生侵權,也難以通過現有技術進行鑑定。所以許多中藥生產企業都借助政府提供的難得機遇,積極申報保護品種。

《條例》實施21年來,成千上萬個中藥品種得到了「保護」。但這並不是促進產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保密的應該是關鍵工藝、製劑,不應該是成分。否則,保密時間太長、太多,就等於保護落後。」周超凡覺得中成藥保護工作已陷入瓶頸。

長期以來,保密品種中可能含有的毒性藥材,一直以一種模糊不清的方式隱約出現,這也致使中成藥不良反應糾紛時有發生。

2009年4月、6月,四川明炬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因曾購買了云南白藥內服,先後兩次出現不良反應。趙因查閱相關文獻後發現,云南白藥處方中含有草烏,但沒有在說明書中予以警示。

當年7月,趙因以云南白藥股份有限公司為被告提起了侵權訴訟,認為云南白藥股份侵犯了患者和醫務人員的知情權,要求云南白藥在藥品說明書中標明完整處方藥味。云南白藥公司不予認可,理由是云南白藥處方工藝為國家機密。趙因就此敗訴。

事實上,中藥的不良反應並不少見。根據中國藥學會2006年對國內1551例藥物不良反應病例分析,中藥不良反應所佔比僅次於抗生素類藥物而位居第二。

保密理由也讓中成藥說明書含糊其辭。安徽省池州市人民醫院藥劑科劉彩虹醫生在對90份中藥說明書調查分析後發現,中藥說明書普遍存在著缺少藥理、毒理、藥代動力學、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兒童用藥、老年患者用藥、藥物相互作用、藥物過量等重要項目的描述,對常見問題敘述不清晰,難理解。

在論文中,劉彩虹稱「這是少數藥品企業為了保密採取的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為推動公開,2006年,國家藥監局發佈了《關於印發非處方藥說明書規範細則的通知》規定,除中藥一級保護品種之外,藥品說明書中必須列出全部處方組成和輔料,處方所含成分及藥味排序應與藥品標準一致。之後的調整便是食藥總局最新的《通知》。

即便已是8年之後的新調整,涉事的部分企業仍認為「操之過急」。

「作為一個保護品種,中醫藥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實在不夠。用西醫的模式來看待中藥,不太利於中醫中藥的發展。」白雲山潘高壽藥業公司總工程師盧其福說。

我國關於中藥保密相關法律法規。 (曾子穎/圖)

「命根子」不公開,「留洋」障礙重重

不談保密制度是否需要修改,制度本身已成為阻礙中成藥國際化的重要原因。

中成藥「出海」,原本是一個多贏的局面。由於中西方藥品管理制度的差別,中藥國際化道路舉步維艱,至今沒有一種中成藥能在美國和歐盟成功註冊。其中,公佈藥品處方,即使是保密配方,恰恰是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早在2010年,云南白藥在美國銷售的產品成分表中,就清楚羅列其配方。2013年2月,香港衛生總署檢出云南白藥含有烏頭鹼,並責令相關藥品下架。之後,云南白藥稱配合港署補充完善相關產品註冊程序後已恢復銷售,這也一度被指責為雙重標準。

西藥重視成份量化分析,這也是藥品質量控制的關鍵,而中藥是多味藥物的不同劑量配伍,很難量化。癥結也正在於此,長期以來,我國中藥研發過於注意在中藥處方組成上下功夫,忽視了對療效和質量也有重要影響的製作工藝、劑型等重要要素的革新,創新性和現代技術含量並不高,因而一旦中藥成分公佈就極容易被仿製。因此,很多中藥企業都有自己的獨家配方,並視之為「命根子」,不願公開配方。

事實上,對藥品和企業而言,《條例》也是雙刃劍。原因很簡單,某個產品申請了中藥品種保護以後,有些企業就不再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影響了藥品的二次研發。加之「被保密的藥品」存在「洩密」的顧慮,企業很少與外部研究機構合作。

「國外的新藥專利保護,也就十年而已。」周超凡無法理解國內長時間的保密制度。

更大的擔憂在於,政府一直在中藥市場扮演著「守夜人」的角色,這種行政色彩濃厚的保護與市場經濟發展相悖而行。

「國家直接干涉某個行業的發展、規定生產企業個數本身就是不對的。藥品一旦進入保護目錄,就天然貼上了『質量穩定、療效確切』標籤,因而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市場佔有率,這導致其他產品無法正常進入競爭市場。」浙江工業大學藥品食品政策法規和產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董作軍說。

保密還是公開?

保密還是公開,仍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難題。學者們擔心目前的監管難以滿足國內中藥企業的需求,而大眾更擔心自己買到含有不明成分的藥物。

「從產業角度來說,全部保密是最好的,從公共安全角度來說,消費者需要知情權和健康權。作為政府,消費者的訴求佔了上風,便會進行微調。」胡穎廉說。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任德權認為,標示毒性成分,已經是一個進步。云南白藥作為戰備物資,其處方組成是國家技術秘密。除毒性成分外,其他成分按國家保密要求不能公開。

如今,趙因與云南白藥的官司已經過去了近5年。雖然云南白藥此次修改說明書,是一次「遲到的糾錯」,但趙因卻不願再繼續追究下去了。

「不管是保密的還是不保密的配方,只要中藥成分含有毒性成分,都應該標註出來。這樣不僅對患者起到警示作用,在醫務人員用藥時,也能起到警示作用。既然現在云南白藥公司已經把草烏這一成分標註出來,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趙因說。

「保密制度是多年以前法制和市場不夠健全的產物,所有的藥品監管都應該以消費者用藥安全為重。」 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網專家孫忠實不以為然。

其實,除了國家科學技術秘密保護和中藥品種保護外,我國還有包括專利保護、商標保護等多種形式。但由於中藥品種保護申請門檻較低,不用公開技術特徵,保護時間甚至比專利更長,使得我國中藥領域熱衷中藥品種保護,忽視專利保護等其他保護形式。

周超凡堅持認為,全球化時代,不論中藥西藥,都得走專利的道路。而現在可以逐步減少對中藥品種保護的審批,向專利保護為主的保護形式過渡。

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諸國本也同意上述觀點。「行政保護現在還是有現實意義的,但比較落後了,恐怕還要走專利保護的路子。」

在複雜的公共安全、產業利益和政治利益面前,「能不能想出一種辦法,既能增加配方的透明度,又讓企業不是完全通過掌握配方來獲取利潤的?比如擁有獨特的工藝和流程?」胡穎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160

雷特.金恩剖析 金融人才將再進化 懂顧客、會分析最搶手 未來不再需要現在的銀行員

2015-02-02  TWM
 
 

 

雖然已經暴紅,但︽BANK 3.0︾作者布雷特.金恩每天還是工作十五小時,密切觀察金融產業的變化,思考未來趨勢。

他認為,行動支付的浪潮,將改變人們對「帳戶」兩個字的基本概念。

撰文‧吳沛璇

自從他所寫的︽BANK 3.0︾一書暴紅之後,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就開始有了一個乍聽之下不算正面的稱號||「破壞者」。原因在於書中許多關於傳統銀行業的批評,後來真的像是預言一樣,逐漸引導銀行業者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

與其稱他為破壞者,其實布雷特更像是位長期催動銀行業向數位科技靠攏的創新教父,十五年來不斷觀察銀行業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落差,即使如今已經成為數位銀行趨勢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每天仍然工作十五個小時,緊密觀察金融產業的最新動向。

︽BANK 3.0︾之後,他又發現了什麼新的趨勢?在他眼中,未來又會出現哪些劇烈變化?《今周刊》獨家專訪這位「破壞者」,從他的獨特觀點中,也能找到銀行業的下一個大趨勢。以下為採訪內容整理:今周刊問(以下簡稱Q):銀行產業正在面臨重大的變化,在過去一整年,哪些新的趨勢最讓你感到興奮?

布雷特答︵以下簡稱答︶:在我看來,二○一四年最值得注意的金融趨勢,就是金融技術創新︵Financial Technology︶的興盛。從新成立公司數量來看,光是一四年一年,全世界就多出四千多家專門提供金融服務的新創公司。從投資金額來看,包括新創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和新興金融商業,一四年投注在「新金融」的總額,估計約有一八○億美元。

這個金額是格外具有意義的,雖然,以往也有不少資金投注在這個產業,但是一四年投資金額的成長比以往高出許多。從這個現象來看,新興金融技術必然會加速發展,當然,也將會改變未來金融服務的樣貌。

就你的判斷,在未來五年內,銀行產業會出現哪三個最具影響力的轉變?

答:第一個最大的轉變就是行動支付。我預測在未來兩到三年之內,行動支付將會逐步取代包括信用卡等塑膠卡片。目前萬事達卡已經在做憑證化技術︵tokenization,一種使用在資料安全上的技術,即使憑證被駭客攔截,也無法使用),另外熱門的Apple Pay和谷歌電子錢包也推出了,行動支付的浪潮絕對會很快襲來。

行動支付改變我們的支付形態後,下一步就會推動行動帳戶,這是第二個改變,或者該說,人們對「帳戶」的概念,不再是單純的銀行帳戶,而會變成手機帳戶、行動帳戶。到二○二○年以前,我們將會看到,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至少擁有一支基礎型的智慧型手機,而且他們都有行動銀行帳戶。

第三個轉變則是金融包容性︵financial inclusion︶,指的是提供弱勢群體負擔得起的金融服務,例如儲蓄、信貸和保險等等。由於此時,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和行動帳戶,因此,即使是貧窮國家的人,也可以輕易得到金融服務,金融包容性將會大幅提升。

你曾接觸過許多台灣的銀行業者,如何評價台灣的銀行競爭力?

答:約十年前,我曾經和台灣幾家銀行共事過,當時我覺得台灣的網路銀行其實做得很不錯,他們有一些很有趣的網頁,比如說富邦銀行和台新銀行,那時候,台灣的網路銀行非常有競爭力。但是現在,如果就行動支付方面來看,中國已超越台灣和香港了,他們更懂得使用行動裝置來接觸客戶,所以我覺得台灣的銀行必須要跟上中國的腳步。

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欠缺什麼?面對這樣的趨勢,他們應該如何因應?

答:他們最缺的是什麼?你看,亞馬遜、臉書、蘋果的執行長都知道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但金融業的執行長毫無察覺。銀行的執行長應該要懂得數位︵digital︶,但是到現在他們還是不相信數位會讓整個銀行轉型。

至於一般銀行雇員,我們不需要那麼多銀行雇員。如果你在辦卡部門,當大家都從手機下載行動銀行,你要怎麼有業績?這會改變整個金融產業的組織和結構。

所以我們不如去思考未來銀行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員工?而我認為,我們需要的是資料分析師、顧客體驗設計師(管理顧客在接觸公司服務時的整體經驗感受)、行為心理學家、風險計算工程師等,他們才是銀行需要的人。

你覺得最佳的銀行必須具備哪三種特質?

答: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銀行就是要了解你、預測你,並且當你有問題時,它可以馬上幫你解決問題。想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透過科技和最新的技術,掌握消費者資訊,才能知道顧客在想些什麼,也才能了解顧客、預測顧客,並及時解決顧客問題。

布雷特預言

改變銀行的3 件大事

手機取代信用卡

2到3年內,行動支付將逐步取代信用卡等塑膠卡片。

人人都有行動帳戶

5年內,世上幾乎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及行動銀行帳戶。

金融人才定義改變

資料分析師、顧客體驗師、心理學家等等,成為銀行搶手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84

雷特.金恩剖析 金融人才將再進化 懂顧客、會分析最搶手 未來不再需要現在的銀行員

2015-02-02  TWM
 
 

 

雖然已經暴紅,但︽BANK 3.0︾作者布雷特.金恩每天還是工作十五小時,密切觀察金融產業的變化,思考未來趨勢。

他認為,行動支付的浪潮,將改變人們對「帳戶」兩個字的基本概念。

撰文‧吳沛璇

自從他所寫的︽BANK 3.0︾一書暴紅之後,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就開始有了一個乍聽之下不算正面的稱號||「破壞者」。原因在於書中許多關於傳統銀行業的批評,後來真的像是預言一樣,逐漸引導銀行業者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

與其稱他為破壞者,其實布雷特更像是位長期催動銀行業向數位科技靠攏的創新教父,十五年來不斷觀察銀行業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落差,即使如今已經成為數位銀行趨勢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每天仍然工作十五個小時,緊密觀察金融產業的最新動向。

︽BANK 3.0︾之後,他又發現了什麼新的趨勢?在他眼中,未來又會出現哪些劇烈變化?《今周刊》獨家專訪這位「破壞者」,從他的獨特觀點中,也能找到銀行業的下一個大趨勢。以下為採訪內容整理:今周刊問(以下簡稱Q):銀行產業正在面臨重大的變化,在過去一整年,哪些新的趨勢最讓你感到興奮?

布雷特答︵以下簡稱答︶:在我看來,二○一四年最值得注意的金融趨勢,就是金融技術創新︵Financial Technology︶的興盛。從新成立公司數量來看,光是一四年一年,全世界就多出四千多家專門提供金融服務的新創公司。從投資金額來看,包括新創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和新興金融商業,一四年投注在「新金融」的總額,估計約有一八○億美元。

這個金額是格外具有意義的,雖然,以往也有不少資金投注在這個產業,但是一四年投資金額的成長比以往高出許多。從這個現象來看,新興金融技術必然會加速發展,當然,也將會改變未來金融服務的樣貌。

就你的判斷,在未來五年內,銀行產業會出現哪三個最具影響力的轉變?

答:第一個最大的轉變就是行動支付。我預測在未來兩到三年之內,行動支付將會逐步取代包括信用卡等塑膠卡片。目前萬事達卡已經在做憑證化技術︵tokenization,一種使用在資料安全上的技術,即使憑證被駭客攔截,也無法使用),另外熱門的Apple Pay和谷歌電子錢包也推出了,行動支付的浪潮絕對會很快襲來。

行動支付改變我們的支付形態後,下一步就會推動行動帳戶,這是第二個改變,或者該說,人們對「帳戶」的概念,不再是單純的銀行帳戶,而會變成手機帳戶、行動帳戶。到二○二○年以前,我們將會看到,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至少擁有一支基礎型的智慧型手機,而且他們都有行動銀行帳戶。

第三個轉變則是金融包容性︵financial inclusion︶,指的是提供弱勢群體負擔得起的金融服務,例如儲蓄、信貸和保險等等。由於此時,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和行動帳戶,因此,即使是貧窮國家的人,也可以輕易得到金融服務,金融包容性將會大幅提升。

你曾接觸過許多台灣的銀行業者,如何評價台灣的銀行競爭力?

答:約十年前,我曾經和台灣幾家銀行共事過,當時我覺得台灣的網路銀行其實做得很不錯,他們有一些很有趣的網頁,比如說富邦銀行和台新銀行,那時候,台灣的網路銀行非常有競爭力。但是現在,如果就行動支付方面來看,中國已超越台灣和香港了,他們更懂得使用行動裝置來接觸客戶,所以我覺得台灣的銀行必須要跟上中國的腳步。

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欠缺什麼?面對這樣的趨勢,他們應該如何因應?

答:他們最缺的是什麼?你看,亞馬遜、臉書、蘋果的執行長都知道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但金融業的執行長毫無察覺。銀行的執行長應該要懂得數位︵digital︶,但是到現在他們還是不相信數位會讓整個銀行轉型。

至於一般銀行雇員,我們不需要那麼多銀行雇員。如果你在辦卡部門,當大家都從手機下載行動銀行,你要怎麼有業績?這會改變整個金融產業的組織和結構。

所以我們不如去思考未來銀行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員工?而我認為,我們需要的是資料分析師、顧客體驗設計師(管理顧客在接觸公司服務時的整體經驗感受)、行為心理學家、風險計算工程師等,他們才是銀行需要的人。

你覺得最佳的銀行必須具備哪三種特質?

答: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銀行就是要了解你、預測你,並且當你有問題時,它可以馬上幫你解決問題。想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透過科技和最新的技術,掌握消費者資訊,才能知道顧客在想些什麼,也才能了解顧客、預測顧客,並及時解決顧客問題。

布雷特預言

改變銀行的3 件大事

手機取代信用卡

2到3年內,行動支付將逐步取代信用卡等塑膠卡片。

人人都有行動帳戶

5年內,世上幾乎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及行動銀行帳戶。

金融人才定義改變

資料分析師、顧客體驗師、心理學家等等,成為銀行搶手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85

《Bank 3.0》作者布雷特:用科技抓住客戶的心 金融創新之父給未來銀行的三個提醒

2015-03-23  TWM
 
 

 

「全球金融創新之父」布雷特.金恩日前來台演講指出,國外不只新創金融科技公司企圖瓜分銀行業務的大餅,傳統銀行更積極數位化。透過論壇問答,他更點出台灣銀行業接下來的三大步。

撰文‧吳沛璇

「我希望有一天,也就是實體銀行消失的那一天,銀行業務已經嵌入你的生活,我們享有銀行服務,但沒有實體銀行。你可以想像嗎?坐在一輛無人車裡,匯款給我的家人。聽起來很像科幻電影吧?但如果你拿Apple Warch給一九六○年代的人看,他們肯定也覺得是科幻片呢!」這是全球金融創新之父—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在「二○一五年金融創新大革命趨勢論壇」中,所提出的美好想像。

這場論壇於三月十一日舉行,由《今周刊》與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主辦,中華民國銀行公會、中國信託銀行、台灣金融研訓院共同協辦,總計超過七百位政界、金融界、科技界人士共襄盛舉,包含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李紀珠、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董事長劉燈城、惠普科技董事長王嘉昇、中國信託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等。

多少產業能在科技中生存?

答案是:零!

《今周刊》曾於九四五期獨家專訪《Bank 3.0》作者布雷特,此次更邀請到本人來台灣演講。布雷特自稱,這次是他首次為新書《Augmented》宣傳的演講,討論科技與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如何影響人的生活。

演講一開始,布雷特就透過歷史案例,闡述科技進步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十九世紀時,蒸汽機剛發明,就導致一堆專業工匠失業,紡織廠再也不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連十歲左右的小孩都可以操作機器、製成衣服。」當時,有一群自稱「盧德派」的人,潛入工廠大肆破壞機器,因為機器搶走了他們的工作。這些激進分子,甚至讓當時的英國政府,必須派出軍隊鎮壓才得以制止。

然而,即使有為數不少的反對派,人類仍然無法阻擋科技的進步,二百五十年以來,有多少產業能在科技進步下生存?

「答案是零。」布雷特說。

究其原因,科技的進步是為了滿足多數人類的需求,當消費者的行為開始改變,相應的科技也就衍生而出。

「我們現在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效能,是讓阿姆斯壯登上月球的阿波羅十一號的兩百萬倍,是一九八五年美國銀行所使用的電腦系統的三十倍。但是我們拿智慧型手機做什麼呢?玩〈憤怒鳥〉和〈Candy Crush〉!」布雷特舉例,「所以,一切都是融入(engage)消費者的生活。」到底怎樣的科技,才算真正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呢?

布雷特指出,Google的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有一套「Toothbrush」(刷牙)標準,「當Google在選擇是否購併一家公司時,他會考慮到一般人每天使用這項產品的次數,如果這個次數超過他每天刷牙的次數,那麼這家公司就值得購買。」也就是說,科技必須要能夠融入人們的生活,才具有價值。

公司價值取決於什麼?

答案是:能不能融入生活

換在金融界來看也是一樣。劉奕成認為:「數位銀行必須符合UCC條件,也就是隨時隨地的(ubiquitous)提供客製化的(customized),並且一致的(consistent)金融服務。」布雷特更大膽預測:「一五年,客戶利用機器處理銀行業務的次數,會是去分行次數的五百倍。」假設每天使用手機匯款、付帳兩到三次,再加上到ATM提款的次數,算下來,一五年每個人到分行的次數僅一到兩次。

新創科技公司早已入侵傳統銀行業務,打破銀行的常規。光是一四年,比特幣就獲得四億美元的投資;中國的支付寶推出僅九個月,就吸引了五.七億人民幣存款。去年,紐約金融科技相關公司獲得的融資,更勝過矽谷;美國知名行動支付軟體Venmo,甚至直接變成一個動詞,當你要朋友還錢給你時,就直接說:「你可以Venmo我。」不只新創公司打進銀行市場,傳統銀行更是積極轉型。布雷特提到,英國巴克萊銀行推出PingIt App,讓朋友之間可透過App轉帳,不必再到分行處理。澳洲匯豐、蘇格蘭皇家、桑坦德等銀行,更砸下一億美元投資新創金融科技公司,就是為了不在這波科技浪潮中失勢。

商業銀行需要靠科技抓住消費者的心,投資銀行也需要透過科技,做更準確的預測。布雷特說明,目前高盛銀行裡,有五○%的交易都是透過機器完成;另外,他還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創新系統:e-Toro。它是一個社群交易公司,讓用戶可以參考其他用戶的投資行為,並複製成功投資人的投資方式。自○七年成立至一三年,e-Toro就已經累積了超過三百萬名用戶。

台灣的銀行業又應該如何面對金融科技化的浪潮呢?透過以下問題,布雷特逐一道出台灣銀行業接下來可以向前邁進的三大步:改善體質、投資、對外溝通

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步:設立行動部門

問:聽起來在科技方面,銀行還有許多業務要做,我們應該怎麼踏出第一步?

答:我想第一步是先看看自己銀行裡有沒有專門負責數位行動的部門,如果沒有,也許必須開始嘗試改變自己行內的文化,要敢於實驗。

這必須從執行長開始,只要執行長願意讓下屬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通常就可以看得出變化。

第二步:投資科技公司

問:您提到要了解消費者的感受,這個聽起來好像很困難,銀行要怎麼做,才會知道顧客想要的是什麼?

答:的確,要徵到顧客體驗設計師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可能更傾向去Google、蘋果那樣的大公司。

但是銀行可以和大學合作,成立育成中心、提供獎學金,透過這樣的管道找到這些人才。另外,銀行也可以藉由投資新創公司改良自己的應用程式介面。

一三年,平均每位金融業員工替銀行創造六萬美元的價值,看起來這個數字好像很高,但是在科技公司中,這個數字是四十五萬美元,整整是金融業的七倍有餘,因此金融業應該與科技公司合作,才能變得更有效率。

第三步:與金管會溝通

問:如果我們已經設立行動部門,又從科技公司獲得很好的建議,但是金管會不讓我們做,那該怎麼辦?

答:根據我的經驗,我會嘗試與他們誠實地溝通,告訴他們我想做一個實驗性的東西,如果成果好的話可不可以推出?通常他們都會答應。

我記得有一次,我向主管機關提到想要取消紙本的申請書,他們不同意,因為他們覺得這樣風險太高。

我說明可以從已經通過銀行紙本申請書的那些人中,再抓出假身分的人,最後我從一百份申請書中,找到五個假身分的申請書(見附表),所以他們就同意我使用網路申請書了。

就算法規制定者不願意接受改變,也不代表金融業可以推阻科技的進步,因為,即使政府可以管制銀行、管制蘋果、管制臉書、甚至要求消費者只能在書店裡面買書,但他們沒辦法管制消費者的行為。數位音樂出來的時候,當時盜版音樂的人甚至要被抓去坐牢,但是這有阻止音樂的數位化嗎?

回應布雷特對於金融數位化的種種預言,曾銘宗曾在論壇提起,金管會推動的「金融3.0」已經鬆綁許多法規,今年將是台灣的金融創新元年。台灣的銀行業,準備好了嗎?

布雷特.金恩

出生:1968年

現職:Moven銀行執行長、美國之音廣播主持人學歷:新南威爾斯大學MBA 「金融創新之父」布雷特 5大預言1年內,平均每個人到分行的頻率為一年1至2次5年內,80% 亞洲人的銀行帳戶在智慧型手機裡10年後,紐約證交所中一半的公司都是現在才新創的公司15-20年後,實體店面將消失,城市更加綠化20-30年後,人類到外太空發展和曾銘宗玩自拍、對書迷好親切他是超會social的科技宅男布雷特曾在接受專訪時說過:「我是一個熱愛科技的人,希望科技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他果真是個科技宅男。論壇中,他大談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MacBook Air的硬碟毀損,他靠自己修理;晚宴上,他滔滔不絕地暢談未來科技趨勢,從無人車系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旅行計畫到指紋辨識等,甚至連無人探測機歷時9年,終於拍攝到冥王星的影像,他都知道。

此外,連短短待在車上的空檔,他都不休息,而是一手拿著手機,雙腿放著筆電,不停地交叉比對。看來,科技已經完全融入他的生活。

但是,不同於一般科技宅男給人不善社交的印象,布雷特不僅超好相處,更是一位絕佳的講者。

論壇開始前,布雷特就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大方玩自拍,不停地變換表情;論壇結束時,原本沒安排簽書會行程,他卻對要求簽名的書迷來者不拒,還一一詢問書迷的名字,讓每個簽名都能客製化。他的演講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現場笑聲不斷。

短短一天半,布雷特就排了6個行程(與金管會、惠普董事長午餐、論壇、晚宴、中國信託銀行演講、午餐),一下飛機,就有170多封信未讀,他說他的生活就是這樣「Bang!Bang!Bang!」而且,非常樂在其中。

布雷特如何從銀行申請書中揪出假資料?

第 1 步

先檢查登記住址與IP位址是否接近。

第 2 步

如果不接近,那麼檢查申請人的臉書,查看臉書照片是否與申請書上的照片吻合。

第3 步

如果不吻合,再檢查申請者在其他社群上的資料;如果還是不吻合,則認定為假資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