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藥同業大比拼(初選)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082

 

今次大比拼包括左以下一眾狐朋狗黨:

中國製藥,神威藥業,東瑞製葯,聯邦制藥,同仁堂,中國生物製藥,武夷藥業,廣州藥業,銘源醫療,利君國際,羅欣藥業,威高股份,中生北控生物科 技,山東新華製藥,積華生物醫藥,白花油,卓健亞洲,李氏大藥廠,遠東生物制藥,華瀚生物製藥,中國仁濟醫療,中國衛生控股,聯康生物科技,長江生命科 技,精優藥業,位元堂....

進行面試,在07年都有派息的如下:

中國製藥,神威藥業,東瑞製葯,聯邦制藥,同仁堂,中國生物製藥,武夷藥業,廣州藥業,銘源醫療,利君國際,羅欣藥業,威高股份,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山東新華製藥,積華生物醫藥,白花油,卓健亞洲,李氏大藥廠

進行初選,在07年前任一年流動比率都大於1.5的(新股另計)及市值高於07年資產淨值2倍以上的去除後如下:

神威藥業,東瑞製葯,同仁堂,中國生物製藥,武夷藥業,銘源醫療,中生北控生物科技,積華生物醫藥,卓健亞洲

初選入選者為以上九名:

                       市值    淨值    營業額

神威藥業          38        22          10

中國生物製藥   25       20        11.5

武夷藥業           12       14         6.5

銘源醫療           14        8          2.5

卓健亞洲             5        3          9.5

同仁堂              5.5        6        11.5

東瑞製葯          5.5        6            9 

積華生物醫藥     2        3            3

中生北控生物   0.5     0.6         1.5

由於醫藥業很注重規模,一間細藥廠不可能長期同醫院合作,再者,藥物很易淘汰,細藥廠不能賣死一隻藥發達,大藥廠可以研究新藥或直接收購細藥廠,何 況藥物的採用不在乎藥效,而是在乎公關,因此只有大藥廠先有研究價值,因此營業額最低的3位唯有退出,另外卓健原來唔係醫藥股,亦要趕走,剩下5名進入評 選,分別如下:

神威藥業2877,中國生物製藥1177,武夷藥業1889,同仁堂8069,東瑞製葯23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63

醫藥同業大比拼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084

神威藥業2877,中國生物製藥1177,武夷藥業1889,同仁堂8069,東瑞製葯2348

以下簡稱為神威,中生,武夷,同仁,東瑞

 

(億港元)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營業額     11.3         11.6         7.4        13.0         10.3

毛利           8.3           9.6         3.7         5.6           2.7

毛利率     73%         83%       50%       43%        26%

稅前盈利    6.1           2.6         2.8         2.0           1.3

內耗率      27%         73%       24%      64%         52% 

營業額來看,5間公司營運規模相近,武夷即使最細但唔差得幾多,知道佢地係大公司呢一點就夠,而神威同中生的毛利最高,究其原因,神威中生主力係做醫院生意的,而同仁東瑞係主打藥房零售,武夷兩者兼有,而醫院病人都係水魚並唔係國家機密

內耗率係我個人特製的,係毛利扣除各種行政公關利息支出的損耗率,由於以上5間公司甚少負債,因此利息忽略不計,我以經扣除左稅前盈利的利息收入, 內耗率=1-(稅前經營盈利/毛利),由上面看來,中生同仁似乎進貢左好多錢比股東以外的人,雖不知數額多少是必須的,但50%以上似乎誇張得滯,送禮送 得特別多?定係董事人工特別高?當然神威武夷的2x%似乎太少了,不乎合中國國情

神威: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5.2       5.2       5.2        2.7         2.1        

純利           5.5       3.7       3.7        2.9         1.7           

已繳稅項  0.68      0.46     0.07      0.15       0.28          

自稱稅項  0.93      0.60     0.06      0.12      -0.08

估算稅率  13%       9%      1%        6%       13%

損益表數字同現金流數字差距有限,可以接受,現金流可以看到神威業務是平穩的,但損益表數字明顯會誤導人,0506年低估左的純利會唔會加落 0809年就唔知啦,盈利能力估計5.5-7億(03年新上市),稅率方面,神威是15%加2免3減半優惠,由現在開始要慢慢加到25%

中生: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2.9       1.4       3.1        2.9         2.1        

純利*         2.3       1.0       0.8        1.3         1.4           

已繳稅項  0.33      0.18     0.46      0.33       0.18          

自稱稅項  0.34      0.22     0.18      0.15       0.23

估算稅率  11%      13%    15%      10%        9%

理由不明,中生嚴重低估左以前的盈利,剔除這一點,最近中生的數字頗為真確,盈利能力估計2.5-3.5億,但不保證佢會如實公布(純利剔除了利息收入及特殊收益,0405年稅款可能受特殊收益影響),稅率方面,中生係15%加一d優惠,由現在開始要慢慢加到25%

武夷: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2.8       2.4       1.9        1.1         0.8        

純利           3.0       1.3       1.3        0.9         0.6           

已繳稅項  0.00      0.55     0.57      0.36       0.25          

自稱稅項  0.00      0.39     0.64      0.44       0.27

估算稅率    0%      23%    30%      33%      31%

同樣0506年低估盈利,潮流興嗎?根據神威的說法係國家唔比公開賣補品藥物性病減肥等等廣告喎(電視電台之類),大家都略有所聞吧...07年免 稅的原因係2免3減半,武夷向來的發展似乎不錯,盈利能力估計3,但不保證佢會如實公布,另外03年前武夷似乎仲係山寨廠...稅率方面,武夷一向交開 33%,現在開始減到25%,免稅期到08年,之後3年交12.5%,12年25%,到時盈利自然會跌

同仁: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0.1       1.8       2.1        2.1         1.7        

純利           1.7       1.7       2.6        2.4         1.9           

已繳稅項  0.31      0.36     0.20      0.19       0.15          

自稱稅項  0.29      0.31     0.21      0.20       0.18

估算稅率  18%     20%      9%        9%        9%

同仁當07年的現金流可能嚇親人,但08年出現兩倍的現金流量的可能性存在,因為07年的稅款並不比往年低,近兩年的盈利下跌,或者應該說05年以 前過高?不管如何,同仁堂的管理層似乎一直白逗人工,除非股價超平先值得買,盈利能力有2已經偷笑,稅率方面,同仁係33%,但有子公司是15%加3免3 減半優惠,05年子公司免稅到期,現在是減半,09年開始要慢慢加到25%

東瑞: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1.6       0.6       0.7        0.9         1.1        

純利           1.1       0.8       1.2        0.9         1.2           

已繳稅項  0.11      0.03     0.05      0.07       0.10          

自稱稅項  0.11      0.03     0.00      0.07       0.04

估算稅率   7%        5%      7%        8%        9%

東瑞看來似是將盈利平均化?公司並不算太差,只是靠每年賺1,2億係好難發圍的,因為其他人的資本更多,另一方面,從數字上看東瑞的規模,怎看都是山寨廠,稅率方面,東瑞係10-24%加2免3減半優惠,過多一兩年開始要慢慢加到25%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折舊率                           11%        9%         10%      6-9%       6-8%

頭三者的折舊率相當平穩,相當老實,其中神威些微托高折舊壓低盈利,而中生的折舊較低,盈利數字相對偏高,同仁同東瑞折舊率5年間由6%增至8%, 但低於同業的10%,原因正是為了避稅,沒有忘記上面提過的稅務優惠吧,公司將優惠期內的盈利數字盡量托高,就可以用盡d優惠佢(相對地,優惠期一過,折 舊率反彈至10-14%,再祭出盈警,咁就可以交少d稅)

(億港元)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固定資產  3.3          3.4          1.8          6.2           2.9

存貨          0.9          0.7          0.3          7.2           1.3

營業額     11.3         11.6         7.4        13.0         10.3

毛利           8.3           9.6         3.7         5.6           2.7

市值            38            25          12         5.5           5.5

綜合營業額同固定資產,神威同中生係絕對的大老大,武夷在存貨管理冠絕全行,東瑞表現相當平庸,而同仁千萬不要買,這是來自味皇的忠告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固定資產的增值效率  250%     252%      206%        90%        93%

存貨比例                         8%        7%          4%        55%        13%

固定資產的增值效率=毛利/固定資產 或 毛利/現金流 隨我鍾意

存貨比例=存貨/營業額 或 存貨/銷貨成本  隨我鍾意

在此看來,神威,中生,武夷三者少投入多做事,可以由少量的設備製造大量昂貴的產品,同時因為存貨價高量少,倉庫只留少量存貨即可,產品成本低,丟掉也不可惜,東瑞只是因為產品毛利低及有競爭,總體其實是不錯的,但冇乜可能會超越前三者,而同仁堂...我看不到它的將來

(億港元)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5年合計)

增添固定資產     2.7          3.5          1.6          5.6          2.6        

收購                    0.9          1.3             0          0.0          0.3

合計                    3.6          4.8          1.6          5.6          2.9

營業額增            4.5          3.4          5.0          3.2          4.8

在擴張力度方面,中生投入最大,但最冇效率,而武夷投入最少,效率最高,但不要忘記武夷同東瑞早幾年仲係山寨廠,如些增速並不奇怪,另外只要留意一下每一間公司的毛利率的分別,優劣立見,同仁堂來自火星,不用管它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利息收入比例     8%       28%          7%        -x%          1%

08年年內中國多次減息,對有大量現金收息的公司當然唔係好事,神威武夷的利息冇曬都無傷大雅,東瑞不受影響,同仁甚至有著數,但中生或會出現沉重 的打擊,中生的現金數量同神威武夷相近,但為何中生會有多得如此離譜的利息收入?可能有d不務正業的感覺,但斷估不會是買列文債券掛.如果減息令利息收入 下跌,中生最多會少賺8000萬

神威: 現金 18.8  廠房 3.3 在建工程 1    共23.1  市值38

中生: 現金 17.8  廠房 3.4 在建工程 0.7 共21.9  市值25

武夷: 現金 12.4  廠房 1.8 在建工程 0.2 共14.4  市值12

同仁: 現金 2.8    廠房 6.2 在建工程 0.2 共9.2    市值5.5

東瑞: 現金 0.9    廠房 2.9 在建工程 0.4 共4.2    市值5.5

中生同武夷的主要價值是拥有大量cash,而且有高毛利率的廠房幾乎可以免費得到,同樣的神威要附出更多的溢價,但是值得的,同仁同東瑞的市值看似低估,但市值所對應的資產卻是毛利率不高的廠房,同仁堂毛利率更低,而東瑞係山寨廠,現價決乏明顯的長期投資價值

有一點抵讃的是,其中3間公司都沒有亂印公仔紙,非常注意原有股東的利益,新上市果間冇得講,不幸地,當中有一間07年有印公仔紙救亡的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70

上实医药10亿出售联华超市 重组疑云重重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214/17535856658.shtml


本报记者 程元辉 上海报道

2月6日,上实医药(14.15,0.31,2.24%)举行临时股东大会,投票通过出售其持有的上实商务100%股权,百联集团成为接盘者。百联集团通过收购上实商务100%股权,付出代价为10.56亿元,间接持有联华超市21.17%股权,从而使整体控股比例达到55.2%,成为绝对控股方。

海通证券(13.91,0.71,5.38%)分析师王友红认为:“上实医药剥离非主业上实商务,这意味着上实集团对医药主业整合好事临近。”

10亿元剥离非主业

之前一直传闻上实医药和上海医药(8.88,0.26,3.02%)重组,实际上,这项资产重组计划将包括上实集团旗下三家医药上市公司:上实医药、上海医药和中西药业(9.64,0.24,2.55%)。上实医药内部人士透露,重组方案仍在公司内部审议中,还不能确定时间表。

2月6日,上实医药临时股东大会投票通过出售上实商务100%股权决议。通过本次股权转让,上实医药将获得税前投资收益约5.48亿元。

上实医药总裁董事长吕明方表示:“目前行情处于低谷,而且公司该部分股权尚未获得流通权,因此公司选择出售的时间点是非常好的,是合理的。”

不过,有到场人士仍评价,短期内剥离联华超市并不是件好事情。有资料显示,联华超市一直是上实医药利润主要来源之一,从2005年到2007年,每年为上实医药贡献的投资收益均占净利润总额的40%-45%,2008年中期更上升至52.6%。

吕明方则表示:“尽管联华超市的利润是稳定的,但近年来,其占公司总利润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公司正不断加大医药业务的投资力度,有序地退出非医药业务,初步建成为一家专业的医药上市公司,而连锁超市本身就不是公司的核心业务。”

王友红认为,这是上海国资整合背景下的资产重组,主要还是根据剥离非主业重组精神,随着非主业资产剥离,上实医药聚焦主业投资方向更加明晰。

资产重组疑云重重

在外界看来,上海国资重组下的医药资产整合已经迫在眉睫。股东们考虑的问题颇多,比如:上实集团旗下三大医药上市公司,谁将主导未来资产重组?

到场股东对三大医药资产重组表示忧虑,三大上市公司关注方向不同,净资产不同,PE也不同,上实集团如何搞好资产重组中几方面关系?

据记者了解,上实集团持有43.62%的上实医药股权,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药集团)持有55.09%的中西药业股权,并持有上海医药39.69%的股权,上实集团持有上药集团40%的股权。

吕明方表示:“在上实集团内部资产梳理进行中,重组已经逐渐明朗,公司股改推进势在必行,未来哪个公司将主导重组还不确定。由于三个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复杂,考虑到前两次股改失败因素,制定重组计划将会非常谨慎。”

众多到场分析师对上实集团旗下医药整合平台和时间表多表示难以预料。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娄圣睿坦言:“这是行政手段推动下的资产整合,很难判断哪个公司会主导资产重组。”

光大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姚杰也认为:“很难判断未来谁将主导资产重组,现在都还是初步想法。此外,时间上也很难确定,政府推动力度肯定很大,但要看下面推行情况。”

消息显示,以上药集团为平台的重组框架更为可行。上实集团入主上药集团半年后,随着上药集团组织人事和集团架构的调整逐步到位,第二阶段工作正在进行中。未来可能以上药集团为平台来主导未来上实集团旗下医药资产,毕竟它有行业优势。

青春宝注入提上日程

实际上,上实医药剥离联华超市之后,置入青春宝资产就提上日程。据记者了解,公司2005年曾拟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剥离联华超市,同时置入优质医药资产,但没有成功。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原定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10722万股,筹集15.15亿元收购大股东拥有的优质中医药资产,标的物包括正大青春宝55%的股权等。但由于未能在有效期内完成环保核查以及商务部未在限定时间内给予答复,已于2008年9月6日自动终止。

在股东大会上,吕明方表示:“上次公司重组不成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吸取教训以后,对公司可能是件好事。公司此次出售资产所得资金将用于医药资产投资,也表明了公司一贯的态度未变。”

报表显示,去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达到了7.5亿元,加上此次转让款10.56亿元以及扣除部分负债,可用资金达到了16亿元,这对该公司未来发展将提供强大动力。尽管如此,上实医药方面并没有透露进一步投资计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57

麥兄對博智醫藥科技(1149)交易的看法


這家公司購入安芯的公函已出,麥兄對這個交易的看法如下:

交易詳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886

公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4/LTN20090924346_C.pdf

「安芯為於中國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其註冊資本為人民幣75,000,000元。如本通函附錄三所載安芯之會計師報告提述,根據毅弘控股與安芯的前股東於 二零零九年八月五日訂立之股份轉讓協議,由前股東持有的安芯全部註冊股本已按人民幣83,000,000元的代價轉讓予毅弘控股。據此,安芯的法人地位已 轉變為外商獨資企業。於該公告日期,安芯擁有兩間全資附屬公司,分別為東莞市安芯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及深圳市安科安全生產信息服務有限公司。」(p.19)

賣方在2009年8月5日才以人民幣83,000,000元的代價買入安芯,一個月後就以總代價港幣1,300,000,000元,要發達原來很容易。


我有三個疑問:

1. 賣方在2009年的盈利是港幣100,000,000元,公司上半年的盈利已達5707萬人民幣,點解前股東會願意以這個低價出售公司?

2. 我很奇怪點解公司毛利率可大幅上升,由57.4%升至92.5%。

3. 目標公司於完成日期結欠賣方一之股東貸款全額,賣方一即是Yang Kezhi,股東貸款金額為人民幣83,000,000元,這個金額剛好是賣方在2009年8月5日購入公司的代價,估計這筆錢是Yang Kezhi借錢給目標公司作收購安芯之用。如果這筆錢果然是這樣用,點解金額要由Yang Kezhi全數付出,賣方二吳文英不用付出,而可以坐享25%的利益。


greatsoup:


1. 從交易詳情一文可見,真老闆是誰很清楚,低價賣的原因,很可能是買那兩位,一位是安芯老闆的代名人、一位上次說得清楚,就是「懷疑」舊主妻子的親戚,為了避稅及減少財務負擔,所以就以低價賣出。


2. 以博智的造數技巧,單純把收入放進去,支出無對應,或是很低支出就是。


3. 這是第1題的背景原因,吳文英有殼資源,所以那25%資產這是代理費(包括殼價),讓它可注入資產,交易條款亦偏向吳文英也是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4

医药央企“五变三”兑现在即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8/161173.html


国药集团重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下称上海医工院)已无需再做额外猜想。

“在走最后的履行程序,国资委对这件事的态度已经明确,就是支持重组。”1月7日,国药集团负责此事的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切顺利的话,春节前就将由国资委统一发布信息。



将上海医工院纳入国药集团的医药版图,是继去年9月国药集团重组中生集团之后,国药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重要一步。这也意味着,本报2009年4月率先独家报道的,医药央企“5变3”,最终成为现实。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1月底在央企调研中曾表示,要真正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必须真正有几个制高点在手上。大集团要有战略眼光,一定要抓好研发,要积极收购有科研实力与人才的企业或院所,拿住行业制高点。

在上述人士看来,这正是国药重组上海医工院的逻辑所在。

不过,上海医工院纳入国药后,也面临着如何定位的问题,之前其作为独立央企序列企业,能够单独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资金支持,但是加入国药后,其是否能再享受到这种待遇,还很难说。

重组进程

“在国药集团现有的医药版图中,已经拥有国药控股(01099.HK)的商业网络,中生集团的生物资源优势,如今再补充进上海医工院的科研资源,可以说国药已经在各个医药产业链都站在了制高点的位置。”上述人士表示,这也符合国资委对于国药央企医药平台的定位和要求。

在这两桩大型重组进行前,国药集团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医药商业领域。中生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疫苗和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上海医工院是国资委下属的17家大型科研院所之一,科研实力雄厚。两家特色央企的纳入,对于国药集团打造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此次重组医工院,与此前国药重组中生集团的路径类似,即将后者的国资股权无偿划拨给国药集团,国药集团无需掏出真金白银。上海医工院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按照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规划,医工院这种科技型央企必然要进入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而不会单独存在。

同时,国资委为了推动此事,还将专门拨出一笔资本预算金予上海医工院,促进其科研的发展。这也意味着,重组完成后,上海医工院除了从传统的科技部等渠道获得科研资金支持外,还将收到国资委资本预算金的支持。记者获悉,这笔资本预算金高达10亿元。

在此前刚刚公布的央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推进中央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预算支出为59亿元。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从140家左右减少到80至100家。同行业内“大吃小”的并购无疑是减少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1 月7日,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双方的重组,主要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来决定,目前没有太多消息可透露。但记者自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处 获悉,目前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成立了联合重组小组,国药集团这边主要是由总经理佘鲁林牵头负责,上海医工院由院长、党委书记周斌牵头。

定位难题

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为医药科研院所首次并入产业集团。尽管医工院下属有两个企业:现代制药(600420.SH)股份有限公司和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但是在央企序列上,上海医工院的身份是科研院所。

作 为独立的研究院所,其与国内多家医药行业企业都有深入的合作。而且多家医药企业均从合作研发中获得收益。比如,“蒽环类系列抗肿瘤抗生素”使浙江海正医药 迅速壮大;抗高血压普利类新药使华海制药成为“世界普利药物专家工厂”;恒瑞医药借助医工院研发成果成为国内抗肿瘤化学药物领先企业;创新药物“头孢硫 眯”在白云山制药独家生产,每年销售近3亿元。

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重点实验室就设立在医工院,而且国家有关部委也在该院设立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包装材料检测中心等4个国家级中心。

上 述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其身份也就从央企一级序列研究机构,变成国药集团下属的二级子公司。”其他企业再与医工院合作,也就 必须通过与国药集团打交道。国药集团本身也在大力发展医药工业,其研发成果是否会与其他企业分享?朱京津对此表示,双方是否重组国资委都未公布,谈这些还 为时尚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6

鱷兄: 遠大醫藥(512)的「非關連交易」


(註: 以下是未經詢問原作者同意轉載的文章,若原作者要求刪除下,該文將會被刪除,敬請留意。)


鱷兄的研究水平很高,他很久沒寫文章,他的研究對後來小弟寫的文章影響很大,今日他就寫遠大的交易的問題之處,我當然要轉載一下。


(1)


首先談談公司歷史。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61

該公司原名太陽神,創辦人懷漢新,是一名「下海」商人,在80年代末進入保健品市場,主營飲劑。不到幾年,已成為一家非常出名的保健品公司,在1993年上市,該年營業額13億,盈利2億,曾一度佔全國保健飲劑的65%。

但是上市後,該公司進行多元化,因攤子太大,難於照顧,所以全部虧損而回。

另外保健品市場,在1990年代初保健品銷售商利用廣告轟炸,導致該行業的井噴現象,但因保健產品良莠不齊,終於在1995年爆破,導致該公司的沒落。


2002 年被迫賣殼至現大股東遠大集團關係公司,現大股東在2002年進行多次注資,並多次配股收購,但仍不能挽頹勢,其後在2004年3月,20合1,之後更進 行兩次供股,一次1供3,每股8仙,一次1供2,每股11仙,2005年第一大股東把股權轉讓予第二大股東胡凱軍後,其後並無動作。

據鱷兄稱,胡凱軍聽聞是Hu Jintao(下稱「Hu先生」)的侄兒,Hu先生為中國國家領導人之一。不知真假。

2009年12月22日時,胡凱軍仍然以中國遠大集團總裁的身份為旗下公司華東醫藥作重要報告。



http://www.eastchinapharm.com/news_detail.aspx?ID=1651&p=xwzx&p_kind=4&c_kind=9

此 次盛会,公司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华东医药大股东——中国远大集团总裁胡凯军先生。大会由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燕女士主持。中国远大集团助理总裁 李炳源先生、中国远大集团医药事业部总经理刘程炜先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全体中高级职员、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及部分管理科室人员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7/LTN20090327382_C.pdf


除此之外,上面粗體的這位中國遠大集團醫藥事業部總經理劉程煒先生同時為遠大醫藥(512)執行董事。


(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9/LTN20080509364_C.pdf


2008年公司向大股東胡凱軍先生收購武漢遠大製藥公司,宣佈易名遠大醫藥。


但當中原本持有遠大醫藥的中國遠大,卻被轉移至胡先生的離岸公司,這當中如何解釋?據鱷兄發掘公告稱,中國遠大和胡先生的關係如下:


「除胡凱軍先生(大股東Outwit Investments Limited之最終實益擁有人)為中國遠大之法定代表兼董事會主席外,中國遠大及其最終實益擁有人均為獨立第三方,且彼等概無持有任何股份。」


那中國遠大的持股人是誰?據鱷兄找到在21世紀經濟新聞資料稱,中國遠大亦是非常神祕。


http://www.21cbh.com/HTML/2003-6-5/10132.html


新聞對中國遠大集團有以下的描述:
「中國遠大集團公司是以製藥、房地產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大型集團公司,業務領域涉及國際貿易、商業、酒店、金融證券等行業,業務區域遍及全國和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業績驕人,實力雄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26/LTN20100226453_C.pdf


前幾天,遠大醫藥(512)才宣佈將認購「武漢遠大製藥」的發行股權,並指出「認購發行股權將鞏固武漢遠大之資本基礎,從而提高武漢遠大日後於任何機會出現時進行收購之能力,惟現階段並無固定目標及計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03/LTN201003031001_C.pdf

回顧一下遠大醫藥(512)的通告,協議日期是2010年3月2日,該日宣佈今日想談的兩個主角,分別為湖北富馳化工醫藥及湖北瑞珠製藥。。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03/LTN201003031001_C.pdf


前兩日,遠大醫藥宣佈購入為湖北富馳化工醫藥及湖北瑞珠製藥。當中好像並無特別之處。


鱷兄今次主要說的是湖北富馳化工的交易。這個交易代價為117,699,628人民幣。


據鱷兄引述通告稱,富馳的賣方是合共33名總共擁有湖北富馳股權總額 75.47%之人士,根據富馳收購協議,富馳賣方已同意出售而武漢遠大已同意購買富馳收購股份,相當於湖北富馳之75.47%股權。通告並作出以下聲明:

「就董事於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所深知、盡悉及確信,湖北富馳之股東(包括富馳賣方)為獨立第三方,而彼等概無持有任何股份。除本集團原料藥之若干上游原材 料現由湖北富馳供應外,於過去12 個月,本集團任何成員公司與富馳賣方或其任何聯繫人士之間概無進行任何交易。概無富馳賣方與任何瑞珠賣方有任何關連。

雖然「於過去12 個月,本集團任何成員公司與富馳賣方或其任何聯繫人士之間概無進行任何交易」,但控股股東及其關連公司呢?


(4)


http://www.435200.com/news/2010/0201/news_9464.html

一個月前,大陸有一篇《中國遠大集團與湖北富馳化工醫藥股份公司正式簽約》的新聞,提到「2月1日,中國遠大集團與湖北富馳化工醫藥股份公司在磁湖山莊舉行簽約儀式。............兩家企業攜手合作,擬投資4.2個億組建湖北遠大富馳醫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hbyxx.cn/news/2010/0203/article_8385.html
捉字蝨也算不上甚麼,最離奇的是我找到的一段視頻新聞,新聞的標題是《中國遠大集團控股富弛醫藥化工公司》,內裡提到「中國遠大集團以百分之七十五點四五 股份正式控股富弛醫藥化工公司」。一個月前,中國遠大集團正式控股了湖北富馳75.45%股份,現在遠大醫藥(512)又向33名「獨立第三方」收購湖北富馳 75.47%股份?


http://www.fubochem.com/template/news_01.html


作一點補充,有一間公司叫做湖北富博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自稱是湖北富馳化工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控股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在2月10日發表了一則簡短消 息:「2010年2月10日,遠大武漢製藥正式控股湖北富馳化工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更名為湖北遠大富馳醫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鱷兄稱,雖然找不到「遠大武漢製藥」的資料,卻發現一間「武漢遠大製藥」,而「武漢遠大製藥」正是(2)段所提及的公司,亦即是今次交易的買方。

究竟之前購入武漢遠大及增持湖北富馳,這次交易是否有隱瞞關連交易的成份?也許交易雙方才知道當中的貓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3

复星医药欲将同济堂私有化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4779.html

复星医药(600196.SH)今日公告称,已经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TCM.NYSE,下称“同济堂”)提交了私 有化提案,将会同另一家公司,对同济堂实施全部股权的收购。如收购获得批准,同济堂将成为国内首个在纽交所实施退市的公司。
本次收购由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实业香港”)与Hanmax Investment Limited(下称“Hanmax”)共同发起。后者为同济堂董事长王晓春持有100%股权的公司。

复星实业拟与Hanmax合资新设一家公司,其中Hanmax占新公司67.9%的股权;复星实业香港占32.1%的股权。

Hanmax预计出资2123.6万美元现金,用于购买除并购方外其余股东所持有的全部同济堂药业发行在外的1798.8万股普通股。

收购行动完成后,复星实业与Hanmax将其在新公司拥有的全部股权以同比例转为同济堂药业的股权,并完成新公司与同济堂药业合并,其中同济堂药业 拟作为存续公司存在。

同济堂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种植为一体的中成药制药企业,2007年3月16日,同济堂在美国成功上市,被誉为“中药第一股”,这是第一家在 纽交所上市的国内中药企业。

不过,上市以来,由于美国市场对于中药概念并不认可,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多年来,其股价除了最高时曾达到12.88美元外,大部分时间都跌破了 10美元的IPO首发价。

美国当地时间4月7日收盘时,同济堂股价为3.78美元,市盈率不到10倍,这与国内医药上市公司动辄30、50倍的市盈率形成鲜明的对比。

根据同济堂2009年年报(经审计),截至2009年12月31日,同济堂药业的总资产为人民币13亿元,200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8亿 元,净利润为人民币-379万元。

自去年年初以来,复星实业开始通过二级市场大量买入同济堂股票,截至昨日,其持股比例达到32.1%,在连续增持的同时,市场猜测其背后真正目的就 是有朝一日实现同济堂退市。

复星实业昨日表示,通过本次私有化方案的实施,旨在降低同济堂药业的营运成本,提升同济堂药业的盈利能力,以利于同济堂药业的后续发展、实现股东利 益的最大化。本次私有化完成后,复星实业股权比例将保持不变,仍为32.1%。而王晓春通过实施同济堂私有化,继续保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而对于未来复星医药旗下中药资产是否会与同济堂进行整合,昨日,复星医药方面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并非控股股东,这一问题还留待将来回答。 “我们将会全力支持同济堂在中药领域的发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74

中國的醫藥市場 人世間 之 易不易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html


一份非常好的中國醫療市場發展的白皮書, 閱讀需要有耐性, 開卷有益, 對於投資人如何去選股都幾有幫助.
----------------------------------------------------------------------------------------
中國生命科學市場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發展的引擎。即使在此次金融風暴中,由於消費者需求強勁,中國的醫藥和醫療設備市場仍保持著每年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中 國應將其關注點聚焦於生命科學市場的長期發展潛力。中國生命科學市場正經歷著一場革命性的變化,最引入注目的是各級政府未來三年將在新醫改中投入8500 億元(約合1250億美元),這對醫療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同時,中國政府也將致力於創建一個更透明、更規範的醫療市場環境。本白皮書將就市場格局的主要變化和對相關企業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述:

1. 醫療保險覆蓋率的提高使更廣泛的人群能享受到付得起的醫療衛生服務:刺激藥品和醫療設備消費的增長。
2. 提供更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基層醫療體系和農村醫療體系的建立促進新消費群體的產生,引發管道結構變化,進而對企業運營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 建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實行藥品網上公開招標,以加強藥品銷售和使用監管。

中國政府正致力於推動醫藥產業創新、促進中國醫藥企業提升競爭力,從而形成生命科學市場的新格局。我們認為,這是以創新方式促進醫藥研發資源的整合。當研 發(R&D)市場充滿活力,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而投資的增加,又將進一步促進醫藥研發市場的良性發展。中國近年來對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 (GMP)和藥品經營品質管制規範(GSP)的修訂,提高了藥品品質的標準,同時也對醫藥製造和流通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醫藥行業的進一步整合,一 批競爭力弱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醫藥行業的准入門檻將變得更高。總而言之,我們希望中國的生命科學產業將變得日趨成熟、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本白皮書旨在為中國生命科學企業如何在快速發展和充滿變革的市場中取得成功提供實踐性的洞察見解。我們建議企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升關鍵運營能力:
• 創新:以國內技術發展和政府產業支持為契機,加強R&D能力。通過與外部機構合作提升企業研發能力,通過培養內部人才和管理專案提升企業內部管理 能力。
• 生產品質:高品質的產品不僅是醫藥企業在市場行銷方面差異化的體現,更是醫藥企業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企業必須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實現供應鏈 的卓越運營。
• 銷售、行銷和分銷:企業通過加強管道和物流管理,使更多消費者能方便地購買到高品質的藥品。因此,拓展銷售管道戰略和加強銷售隊伍管理將是未來企業決勝市 場的關鍵。醫藥製造企業和醫藥流通企業之間需更緊密地合作以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定義生命科學市場
我們所定義的生命科學市場廣泛地涵蓋了整個醫療衛生生態系統和生命科學生態系統中的主要企業(組織),如圖1所示。這些企業在醫療領域從事與藥品、醫療設 備和診斷檢驗等內容相關的經營活動,貫穿創新(R&D)、製造、行銷和分銷全過程,最終致力於為患者和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

當其他產業增速放緩時,中國的生命科學市場無疑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亮點。中國醫藥市場因其巨大的發展潛力而倍受關注。中國品牌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OTC)1997年的市場規模僅為37億美元,而到2010年有望達到220-250億美元。預計2009年中國醫藥市場的年增長速度將達到25%,高 於其他新興國家市場15%的增速,並遠高於發達國家市場約5%的增速。 更令世界矚目的是,預計2020年中國有望以22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

中國當前的醫療衛生改革和政府建立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產業的舉措,將促進中國生命科學市場的蓬勃發展。當企業置身於更有序、更規範的市場環境,需以更好地 滿足患者需求為己任,並逐步成為全球市場的領跑者。

中國醫療衛生改革對生命科學產業的影響
中國正對其醫療衛生體系改革進行史無前例的巨大投入。2009年1月,國務院宣佈未來兩年將在醫療衛生領域投入8500億元(約合1250億美元),為居 民提供高品質、付得起的醫療衛生服務。預計此項投入將對生命科學市場中的製藥、醫療設備製造和醫藥流通等企業產生重大影響。

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付得起的醫療衛生服務意味著醫療衛生支出的增加,致使藥品和醫療設備的需求上升

醫療衛生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解決中國居民因缺乏醫療保障而看不起病的難題。近幾年中國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已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到2010年各類醫保 將覆蓋90%以上城鄉居民,國家通過推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廣泛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覆蓋率。

新醫保不僅覆蓋人群範圍更廣,而且政府還提高了對參保個體的補助標準。例如,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對新農合補助標 準從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120元。政府補助標準的提高對每個個體而言可能數目不大,但考慮到醫保覆蓋的全國總人數十分龐大,這一舉措將深刻影響醫療衛生 消費總支出。分析人士預測,到2011年因醫改覆蓋率提高帶來的醫藥市場擴容將達到1650-3330億元。毫無疑問,未來兩年,醫保覆蓋率的提高將促進 醫藥銷售。

更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將改變生命科學機構現有的管道、產品和客戶組合扭轉城市“倒三角”式的衛生服務體系,突出社區衛生機構的作用新醫改目標之一是解 決醫療資源,尤其是城市醫療資源(包括醫生、病床、醫療設施等),的不均等。 中國當前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將從醫療資源過於集中于高端醫院的 “倒三角”形態,轉變為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醫院的“正三角”形態,如圖2所示。 在新體系下,社區將建立基層醫療體系,居民在社區醫院能以較低的價格診療常見病,當患者病情需要更專業醫療服務時,將被轉診到大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這標誌著現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下,患者主要集中于城市大醫院的現狀將會發生巨大變化。新模式下,高端醫院主要職能將是診療疑難雜症、重病大病、教學研究、 大規模臨床實驗和醫學研究。可以預見,高端醫院的資源利用率將逐步下降,如門診佔有率將從現在的80%下降到50%。中檔醫院也將出現分化,部分條件較好 的醫院將會轉化為三甲醫院,部分效益差、規模小的醫院,可能會被轉化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其他服務機構。

隨著中國建立城市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數量將快速增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常見病診療、預防保健和疾病控制等服務,為市 民提供經濟、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從2007年至2010年,中國將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和有條件的縣級城市設立4000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目標是每 3-10萬居民或按街道辦事處設立一家衛生服務中心和若干個衛生服務站。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快速湧現將對醫療機構和處於基礎醫療市場的企業(如普藥製造商、基礎醫療器械製造商及醫藥流通商)產生深刻影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紛 紛建立,將在一定時期產生大量招募和培訓合格的醫護人員的需求;醫療設備製造企業將迎來新的市場需求,預計社區衛生機構建設經費的30%將用於基礎醫療設 備的購置。同時,常用藥尤其是仿製藥的銷量也將隨之上升。

拓展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生命科學機構將面對新的客戶和管道

農村將建立新型三級衛生服務體系,使農村居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縣級醫院將成為地區診治中心,主要提供基礎醫療服務和專科病診療,同時還將對鄉村衛 生機構醫護人員提供培訓和業務技術指導。自2009年開始的3年內,中央重點支持2000所左右縣醫院建設,使每個縣至少有一所縣級醫院基本達到標準化水 準。

與城市社區衛生機構類似,農村衛生機構的發展將為製藥企業、醫療設備製造企業及醫療流通企業帶來新的管道和市場。社區與農村兩大市場的興起,將對藥品銷 量、種類和當前管道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加強藥品銷售和使用監管,要求生命科學機構進行運營變革
作為新醫改內容的一部分,藥品改革頗受關注並引發了廣泛討論,尤其是在藥品採購、藥品配送等方面。雖然藥品銷售和使用的實施細則尚未發佈,但新醫改方案可 以確定的是,將加強藥品銷售和使用的透明度,以降低醫療服務總成本(見圖3)。

控制醫療成本的一項關鍵舉措是建立國家藥物目錄,根據藥品種類和品牌分為三類,每類藥品設定不同的報銷比例。A類藥涵蓋了多數基本藥物,可從國家補助的保 險機構獲全額報銷,B類藥可按一定比例報銷,C類藥需自費支付。地方政府具有在B類目錄中增加和刪除5%藥品的靈活性。國家藥物目錄將給出每種藥品的最高 指導價格,而最終價格由各地政府通過招標決定。

根據新醫改政策,所有社區衛生機構全部使用基本藥物目錄中的品種,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如三級醫院開處方時應優先使用目錄藥品。此外,還有部分關於使用基本藥 物目錄降低藥品成本的建議,如在零售藥店購買基本目錄中的藥品也將納入報銷範圍。總體目標是通過鼓勵市場充分競爭進一步降低藥品價格。

另一項重要改革是各省級政府建立非營利性的藥品集中採購平臺,國有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必須全部參加藥品集中採購。推行網上集中採購和網上競價,提高醫療機 構藥品採購流程的透明度。各省級政府建立科學的藥品採購評價辦法,逐步加大不同要素的權重,如藥品的品質、價格、服務和製藥商信譽等要素。同時,鼓勵醫療 機構標準化開具處方藥,以提高品質並規範醫護人員開處方的行為。

部分地方政府如廣東已嘗試進行某些改革。這就要求製藥企業和流通企業加強品質和成本控制。醫藥流通市場也將受到影響,未來80%的基本藥物將被直接配送到 社區衛生機構或農村醫療機構,這將鼓勵使用大型區域流通商和全國性流通商,從而引發醫藥流通市場的整合。
中國醫療衛生改革將改變現有的管道和客戶細分市場

中國醫療衛生改革將為生命科學企業帶來市場變化和機遇。製藥企業尤其是普藥生產企業、醫療設備製造企業、疫苗生產企業都將從政府增加公共基礎衛生服務支出 擴大和醫保覆蓋範圍的舉措中獲益。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50%為中成藥,因此中藥生產企業也有望從中獲益。
醫療衛生改革帶來醫藥管道結構和消費者細分市場的變化。預計約有20%的藥品將從醫院市場轉移到第三終端市場,第三終端市場是指醫院藥房和零售藥店以外直 接面向消費者的藥品銷售終端,如社區衛生機構、診所、衛生保健中心等。

我們注意到醫改將促進三大細分市場的形成,企業在每個細分市場開展行銷、銷售和分銷活動時,都需要構建差異化的運營能力(見圖4)。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藥品採購公開招標等措施加大了對藥品銷售和使用的監管力度,也對製藥企業和流通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需要增強藥品、醫療設備銷售 和配送過程中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同時,在產品定價、市場進入、醫療報銷等方面,需要加強與政府、社會保險機構的關係管理。

創建更具競爭力和創新性的生命科學市場
中國的生命科學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性日益增強。中國政府正採取重要舉措鼓勵創新、提高行業標準,不斷改善產業生態環境。這符合國家支持國內公司向價值鏈高 端延伸、從事高附加值創新活動,從而提升本土企業在中國乃至全球的競爭力的整體目標。
努力促進創新使“中國引領創新”,創造更具活力的研發市場,進一步吸引全球
投資
由於中國在全球生命科學產業中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政府確立生物醫藥產業為支柱產業。預計到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將占國民生產總值(GDP) 的4%。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了醫藥生物產業17的創新性研究和發展,並強調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開發。

2008年國務院啟動了促進創新的“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旨在鼓勵中國企業新藥研發。 到2010年的具體目標是:
• 建立10-20個創新藥物孵化基地
• 形成8-10個藥物研發聯盟
• 培育若干個化學藥、中藥和生物藥大企業
• 2008-2010年投入預算為66億元(約合9600萬美元)
• 完成30個新藥臨床研究,爭取1-2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能夠在發達國家完成或基本完成臨床試驗
• 力爭突破20-30項創新藥物研究開發的關鍵技術,包括化學藥、中藥和生物技術藥新藥的開發和品質控制
該專項將分兩批實施,第一批專項主要建立一批企業創新藥物孵化基地科研中心。2008年,北京醫藥集團、華北製藥、石藥集團、浙江醫藥集團、天津天士力集 團、江蘇恒瑞醫藥等六家企業入圍國家首批“企業新藥物孵化基地”。北京醫藥集團、同仁堂集團進入“創新藥物研究開發”項目。第二批專項(2009年開始) 將啟動新藥研究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創新藥物研究開發、創新藥物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建設等專案。

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將國內研發力量集中於關鍵領域進行研發。例如,專項針對10類(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進行新藥研究、中藥標 準化研究、加強在生物製劑領域的領先優勢。建立國家級企業研究中心,有助將資金和資源集中到高潛力的中國企業。意識到跨國公司昂貴的新藥開發模式並不適合 中國,中國企業嘗試“中國特色”的新藥開發模式。雖然結果如何尚不可知,但這一舉措顯著提高了本土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今日的中國在面臨吸引人才、與領先學 術機構及生物技術企業形成戰略聯盟等諸多挑戰的同時,也正日漸成為跨國企業青睞的創新領地。

認識到生命科學產業具有吸引高附加值製造和促進當地就業的發展潛力,各地政府紛紛興建大型醫藥產業園。例如,天津的目標是“獲取100個研發項目,吸引 100家企業和機構,產生5000億元產業規模,並將濱海新區打造為擁有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製藥研發基地”。20 武漢興建大型生物工業基地,目標是年銷售額到2020年達1300億元。這些產業基地主要目的是進行高附加值的生物醫藥的研發和外包,而非僅僅局限於生 產。目前,各地湧現的產業園間競爭激烈,全國據稱約有“藥穀”100多家,國家及地方政府批准的生物醫藥園區也有50多個。而法國有各類生物醫藥園區14 個,美國也只有16個。然而,目前很多跨國企業已經完成了研發基地的投資,並主要集中在京滬兩地。

地方政府在促進創新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如圖5所示,各地採用不同的政策以集中資源推動生物醫藥創新。
提高和加強GxP標準,將提高製藥企業和流通企業的競爭門檻
中國正實施和修訂各類藥品管理規範標準,這些標準影響著藥品從研發到銷售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在研發領域,中國採用國際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範(GCP)和藥 品實驗室管理規範(GLP),主要應用于合同研發外包(CRO)及其他研發機構與跨國機構合作研發。中國現行的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GMP)和藥品經營 品質管制規範(GSP)與歐美標準不同,但中國政府已對著手修訂並提高標準,以符合本國安全和品質要求。隨著中國政府提高GMP和GSP標準,製藥企業和 流通企業的競爭門檻也將提高,這將有可能觸發行業的新一輪洗牌。
GMP標準的提高對製藥企業當前的運營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國在執行GMP標準時,實際上已擴大了審查範圍並提高了審查要求,在2004年關停了1800家GMP不達標的製藥企業,這些企業大多因缺乏資金和人力 資源而關閉停產。這一事件極大地增強了製藥企業的品質意識,並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政府計畫於2010年實施最新的GMP標準,以提高中國製藥企業的產品品質和競爭力水準。本次GMP修訂的重點是通過GMP審查,提高對製藥企業的品質控 制和軟體管理要求,確保企業遵守藥物註冊和召回的管理條例。主要變化包括:
• 製藥企業申請GMP認證時,評估其遵守藥物監管、註冊和召回條例的情況
• 製藥企業必須執行年度品質檢查並負責不合格產品的召回
• 提高對藥物的品質保證、設計核對總和變更控制等新概念的歸檔要求。目前的GMP標準只要求製藥企業對主要生產步驟和流程的關鍵領域進行歸檔,而新標準可能 要求記錄並歸檔產品在配送到醫藥流通企業前的全部生產過程

修訂後的GMP新標準將促進企業提高藥品品質安全,要求製藥企業提高製造系統的有效性。為滿足新標準產品召回的可追溯性,製藥企業需要與醫藥流通企業緊密 合作,確保藥品流通過程中的可視性。

對於藥品出口的中國製藥企業,為遵循國內和國際品質標準而進行投資是非常必要的。國內製藥企業要從生產原料藥升級到成品藥出口以謀求更增值的發展,前提是 必須提高標準和合規性以達到國際標準。目前,中國不足20家製藥企業通過了歐盟的歐盟 cGMP標準,僅浙江華海製藥一家獲得了成品藥出口美國的認證。華海藥業2007年成功獲得將國內生產成品藥出口美國的FDA的認證,是中國製藥業史上的 一座里程碑。

一家仿製藥企業如何成功將成品藥出口到美國的案例
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初創於1989年,是國內領先的製藥企業,主要生產原料藥,公司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7年,華海藥業的一項抗艾滋藥品獲得美國FDA批准,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准生產抗艾滋藥品的企業。 華海獲得FDA認證的整個申請過程艱辛且投入巨大:從開始計畫、準備文書到FDA進行現場調查,整個申請過程耗時5年,花費超過1億元人民幣。 但收益也是巨大的。當然,華海必須等到2012五月年美國專利過期後才能出將藥品出口到美國。當FDA向華海亮起了認證的綠燈後,這不但使華海從其他國家 獲得藥品批准變得更加容易,而且也提高了華海與其他國際藥業巨頭合作的能力。 2008年,華海被美國默沙東藥業指定為在中國貼牌生產(OEM)的製藥企業。22
修訂藥品經營品質管制規範(GSP)標準,將加速醫藥流通行業的成熟度
中國發佈了新版GSP徵求意見稿,這將對製藥企業和醫藥流通企業提出更高要求。摘錄部分可能改變的條款:
• 更嚴格的監管措施:對違法違規經營藥品的企業加強了處罰力度,如吊銷、撤銷GSP證書和藥品經營許可證。
• 強調可追溯性:新增了對電腦資訊系統覆蓋藥品購進、儲存、銷售等經營環節全部過程的品質控制的要求,以實現對藥品流向的管理等,並對採購藥品來源的控制做 出嚴格規定。
• 加強醫藥流通企業的管理:對“現代物流藥品批發企業”的硬體設施和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進行倉儲作業的面積不得小於15000平米。23
新版GSP一旦實施,將促進醫藥流通行業變革的加速。過去幾年,中國醫藥流通行業已經歷了以區域擴張為驅動的行業整合。當前中國流通市場前三強的市場份額 接近20%,雖與美、日兩國前三強分別占95%、65%的市場份額相比差距明顯,但這將是行業的關鍵轉捩點。新版GSP的變化,要求企業擁有更完善的基礎 設施、更有效的運營流程和系統,以確保符合政府規範。這可能需要實施產品追溯系統和藥品電子履歷(e-pedigree)等解決方案對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 藥品進行有效管理。行業競爭門檻將提高,一些無法達到標準的小企業可能面臨關閉或整合。

總之,我們預期隨著國內企業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中國生命科學產業將愈加繁榮,如圖6所示。 跨國企業也能從中獲益,他們能在中國的研發和外包製造領域尋找更多的合作機會。
應對變革的處方:對生命科學企業的建議
要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獲得成功,生命科學企業需要建立和加強三項核心運營能力:創新、生產品質以及銷售、行銷和分銷。
創新:企業應加強研發能力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企業在短期內將繼續加強研發活動。除了上文提到的國內企業創新活動,跨國製藥企業仍可能根據市場增長狀況繼續加大研發(R&D)投入。企業的創新 活動將更趨複雜,尤其在產品探索階段。

當中國逐步發展為全球醫藥產業的重要創新中心,企業將普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建立和加強企業內部的能力,這可通過人才招募、保留和管理專案得以實現,人才 競爭在醫藥產業集中的京滬兩大中心將尤為激烈。二是通過與外部合作拓展企業研發能力,這是當今產業內開展創新活動的有效模式和普遍趨勢,也是全球研發機構 所需的能力。IBM最近的一項調研顯示,三分之二的CEO都認為,人員技能將引發生命科學公司未來三年最主要的變革。24主要企業將面臨不同挑戰總結見圖 7.

國內企業可採用不同的戰略選擇發展其創新模式
國內製藥企業從仿製藥到創新藥的轉變需要逐步建立人才梯隊,專業技術以及獲得資金。我們為國內企業發展其創新模式提出了不同的戰略選擇。
• 採用混合模式:以中國低成本優勢為協力廠商提供外包服務,獲取研究活動所需的資金。海正藥業就通過為美國禮來公司生產肺結核用藥來籌措自身研發的資金。
• 結成戰略聯盟:建立戰略聯盟並與跨國公司、學術院校建立許可合作關係以開發盈利產品組合,最終進入國際市場。華北製藥新藥研發公司、雲南微生物研究所和德 國HKI天然產物研究所結成戰略聯盟進行抗癌藥物研究。
• 進入品牌仿製藥市場:先聲藥業採取“最先上市非專利藥”戰略,成功引進僅有兩種依達拉奉注射液產品之一的仿製藥比存(Bicun)。
• 拓展出口市場:以細分的成品仿製藥進入出口市場,如華海除了獲得美國FDA批准出口抗艾滋藥物外,在2008年初也成功向歐洲出口了成品製劑。
• 尋找中國具有獨特優勢的新市場:關注國內外未受管制市場Biosimiliars商業化開發。此類產品包含干擾素、促紅細胞增長因數、人類胰島素、促紅細 胞增長素等,生產此類藥品的公司有Dragon藥業、東寶藥業等。

跨國企業應充分利用中國不斷成長的研發能力,增加全球銷售管道並加快產品上市速度
過去幾年中,許多跨國企業紛紛在華投入鉅資建立研發中心。考慮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中國的創新潛力,跨國企業應主動探尋中國創新基地以增加研發管道,充分 利用中國的臨床試驗能力和領先的CRO提升產品上市速度、加速產品研發。
跨國公司實施有效的生物合作夥伴戰略:25
• 立足優勢:跨國企業的中國研發團隊應主動地在中國尋求合作夥伴,包括領先的研究機構、生物科技公司等,並建立起理想合作夥伴的良好聲譽
• 尋求雙贏:瞭解中國研發機構的獨特訴求,如為從事學術研究的科學家提供更有影響力的職位
• 適當的聯盟管理:當合作夥伴開始與全球團隊開展工作時,促進與合作夥伴的交互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等
領先跨國企業業已進入中國優勢領域,期望從傳統的中藥中挖掘傳染病、生物製劑的新藥,並利用中國肝炎、腫瘤等龐大疾病人口為基礎參與全球研發。
製造品質:企業必須轉變其製造能力,以實現效率更高、運營成本更低和更合規的生產
當GMP標準提高,高品質和合規製造就不再是製藥企業差異化的優勢,而成為先決條件。如果管理恰當,高品質和合規製造非但不會增加企業成本,相反,更高的 生產效率和更低的運營成本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

國內領先製藥企業應具備以下先決條件以提高合規性和提升產品品質:
• 熟悉合規要求,欲意進入國際市場這一點則尤為重要:如果中國企業要進入美國市場,就需要熟悉聯邦法律CFR21條要求和210條款(現行的藥物生產、處 理、包裝或保存中的生產管理規範)的實操。例如,他們將需要考慮如何滿足電子批量記錄的要求
• 建立有效的品質管制流程和系統:通過建立系統(包括流程、設施等)來提高品質顯得尤為重要,而非僅關注單個產品
• 考慮能夠完成高品質交付的組織和人員的準備度
• 使用適合的、集成的IT系統來支援文檔管理、變動控制和即時風險管理,集成的IT系統還可以提升管理效率、監控品質和提高產品的可追溯性
• 與FDA合作:尋求與FDA在中國設立的辦事機構間的合作
從戰略、戰術和技術層面審視管理的結構化方法:
• 戰略:進行風險評估,識別失敗、量產風險和影響收益的基本原因。這可以幫助企業排序、制定和甄別有效降低風險的最佳行動方案。
• 戰術:使用科學、系統和技術確保產品和流程品質,實現產品“商業化”。
• 技術:企業協同人員、流程和技術建立符合規範的基礎框架,確保產品品質、功效和安全。
銷售、行銷和分銷: 改善管道和物流管理能幫助企業提高運營的廣泛性、精確性、經濟性、及時回應性和安全性

如何提供更可靠、更高品質和更安全藥品是生命科學企業正面臨的挑戰。除了需要建立有效的管道延伸戰略和管理銷售隊伍,製藥企業和醫藥流通企業需要緊密合作 以有效管理管道和物流。

由於中國市場的複雜性,在銷售和行銷中做到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資訊和資料傳遞給正確的人頗具挑戰性。例如,在新形勢下企業要獲取成功,需要與國家、地 方政府建立穩固的關係。行銷對象除了傳統大醫院的專業醫生,醫療衛生改革又給醫藥企業帶來了從事基層醫療工作的新目標客戶。而社區和農村衛生機構的醫護人 員的工作特點和診療為也是截然不同的。
企業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是如何以成本優勢在社區和農村兩大新市場進行擴張,主要考量如圖8所示。

為滿足這些動態的市場需求,生命科學企業需要改變當前銷售和行銷運作方式,其中關鍵能力包括:
• 有效投標和供應產品的能力: 產品進入政府基本藥物目錄的政府公關能力和產品優勢推廣能力,企業需要開發靈活的定價機制滿足各省招標體系的變化
• 重組一支高效的銷售隊伍:企業需要重構銷售團隊以服務廣大社區醫療機構,需要建立與偏遠地區和新關鍵意見領袖(KOL)的良好關係

• 拓展行銷專案:企業需要逐步適應醫院體系中新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例如在社區衛生機構開展促進藥品和患者教育的專案
整合戰略、流程、組織和支撐系統,實現銷售和管道的有效管理
隨著管道的增加和整合,企業需要從戰略、流程、組織和支撐系統的整合視角,對銷售和管道進行有效管理(見圖9)。

製藥企業和醫藥流通企業緊密合作,提高產品在分銷鏈上的可視性,確保效率和安全。
由於需要承擔產品在分銷鏈上的完整性和安全責任,製藥企業不涉足將產品配送至終端患者的運作方式已成為歷史。在當前中國的醫藥分銷鏈上,企業對患者的真實 需求和產品流向缺乏可視性。增強這一可視性日益成為法規、流通和運營的要求。實現分銷鏈上的可視性,就需要製藥企業與醫藥流通企業加強合作。

可視性的提高和內部運營效率的改善,有助於流通企業為客戶(如醫療機構和製藥商)提供價值更高的服務。流通企業需要以有效的內部流程確保藥品的及時送達和 處理,如快速處理藥品回收和召回,並通過減少配送延誤和降低錯誤的發生率來改善服務品質。

通過投資集成性更強的IT系統,流通企業也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如通過資料收集和分析,向製藥企業在產品追溯、銷售及時監控等方面提供更有價值的建議。 如果流通企業的IT系統能與客戶追溯系統進行連通,還將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可視性。“全面價值可追溯性”的解決方案可通過提高整條分銷鏈的可視性,確保藥品 的安全和品質。醫藥流通企業實施資訊系統將能更好地符合修訂後GSP要求。

結論
中國生命科學市場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變革和發展。整體環境無疑將變得更規範,對市場參與企業的要求也將更嚴格。“更健康”的環境將帶來更多的機遇,鼓勵可 持續發展,從而使中國患者、政府以及生命科學產業長期受益。
中國當前正進行的醫療衛生改革,為生命科學企業制定了參與變革的階段進程,重新定義了未來醫療體系中藥品、醫療設備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角色。企業主要的挑 戰則是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並參與競爭,同時能應對來自消費者、客戶和管道的重要變化。
中國生命科學市場的成熟度正不斷提高。更具創新性的生命科學產業將激發國內企業向更高價值的方向發展,並創造一個更動態的研發環境。GxP標準的提高將推 動國內企業的合規、品質和效率,提高企業競爭力,使中國企業不僅在國內獲得成功,更能躋身國際市場。
當主要企業準備好角逐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時,他們需要在三個關鍵領域進行卓越運營:創新、生產品質以及銷售、行銷和分銷。

關於作者
丘琪錚,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大中華地區戰略與變革部門生命科學負責人。丘琪錚具有十多年生命科學行業的諮詢經驗,曾服務於北美和中國的生命科學行業的客 戶。 丘琪錚專長於研發和市場銷售領域的戰略發展和流程優化。 丘琪錚也是IBM中國商業價值研究院的成員,著有中國醫療、創新相關的白皮書。丘琪錚的聯繫方式:cheehew@
貢獻者
Jennifer Matheny,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大中華地區生命科學負責人。Jennifer Matheny擁有18年的生命科學行業的諮經驗,她曾領導團隊服務于北美、歐洲和亞洲的生命科學行業的客,專長於流程管理和優化,如研發管理和SOP管 理。作為IBM大中華地區生命科學負責人,Jennifer Matheny也是IBM亞太區生命科學行業的行業專家。JenniferMatheny的聯繫方式:jmatheny@
楊超,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大中華地區供應鏈轉型,諮詢經理。楊超有著多年的供應鏈管理和諮詢的豐富經驗,他專長領域主要包括:供應鏈診斷,供應鏈規劃和集 成,物流和運輸,配送和管道管理,倉儲和庫存管理。楊超服務的行業包括:製造業,生命科學,零售,運輸和公共行業等。楊超的聯繫方式:chaoyang@
致謝
• Heather Fraser,全球商業價值研究院生命科學負責人
• 甘綺翠,IBM中國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
• 李南平,IBM中國醫療衛生業務發展主管
• 賈麗娜,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戰略與變革部門諮詢顧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33

华润拟收购银行进军金融业 医药业务最快两年后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9/zOMDAwMDE4NzQzOA.html


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7月18日表示,2005年华润集团开始策划,并逐渐收购银行和信托,以打造一个金融平台。另外,市场亦一直关注华润医药上市的时间表,宋林估计最快未来2至3年内可完成上市。

宋林表示,当前华润集团旗下百分之九十的资产均已上市,因此考虑到怎样将集团增值,以发挥其多元化的优势,最终经研究后由2005年开始策划,并逐渐收购银行和信托,以打造一个金融平台。

宋林解释,集团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最大的客户数据库,如华润万家每年都有过亿的顾客、华润燃气有几百万的家庭和工业客户,地产方面亦每年有几万个家庭买楼,因此将金融服务与集团旗下的客户资源结合起来,以发挥协同效应,让集团的价值加大。

今 年4月初,华润就华润医药与北京医药合并与北京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此举令市场预期华润医药上市步伐向前迈一大步。宋林表示,现时仍在处理合并的协议文件, 集团还未有具体消息可宣布,期望近月可完成。由于仍需进行集成,因此不可能如市场揣测2012年上市,他估计最快未来2至3年内可完成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4

陷医药外包灰色交易 原上药集团总裁吴建文被双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4/4OMDAwMDE5MDI4OA.html


8月2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原上药集团总裁吴建文因经济问题已被双规。

“是7月中旬的事情,集团已经在小范围内做了通报。官方口 径是涉嫌经济问题正在协助调查。”3日,上药集团内部权威人士对记者证实。他不愿披露更多消息,仅表示问题出在吴担任集团抗生素事业部总裁期间,目前该块 资产并未在上实系重组时注入“新上药”(601607),且吴在上市公司也无任职,此事与上市公司无关。

据悉,吴为旗下产品选择“大包商”的过程中收受他人贿赂,遭人举报,后在新上药重组审计时暴露。业内人士指出,吴建文的问题暴露了抗生素领域业务外包方面的潜规则。

事发突然

“听到消息我觉得很可惜,这么年轻的干部,而且工作能力和平日为人都不错。”一位和吴打过交道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评价说。

出 生于1969年的吴建文,自1991年就加入上药集团,先后任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先锋药业有限 公司总经理、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上药集团抗生素事业部总裁。2008年底升任上药集团总裁,也是上药集团重组工作小组成员之一。

上药集团 内部普遍认为其是一位业务型领导,年轻有为,对其涉案多感惊讶和遗憾。“吴比较年轻,业务上也很精干,而且学历很高,在集团内的口碑一直不错。”上药集团 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吴建文此前所在的抗生素事业部是集团内最难带领的一个部门,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均得到认可。吴的简历也显示,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 专业,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

上述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吴的调查始于春节前后,调查过程持续半年,最终于7月份在集团内部宣布了对其的调查结果。而吴建文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也是在2009年底,其后的半年多一直销声匿迹,印证了上述说法。

大包商行贿?

吴建文在抗生素业务方面具体因何事宜被双规,目前尚不得而知。

但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集团内部通报的口径是经济问题。非官方的说法是,在其担任抗生素事业部总裁期间,为旗下品种选择“大包商”的过程中收取了对方的商业贿赂,被信访举报,并最终在新上药重组的审计过程中被发现和暴露出来。

医 药大包,是近年来在医药营销中兴起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品种持有人将产品的全国总经营权转让给有市场网络资源的总代理商,厂家底价包票给代理商,订立协议, 保证每月提货量,但具体怎么销售,厂家不管,费用全部由代理商承担。代理商再将药品销售到医院渠道,赚取中间费用,经营总代理品种的人被称为大包商。

“大包商是底价承包的,拿到的出厂价越低,折扣越好,自身的利润空间就越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从厂家拿到更低的出厂价以及质量更好的药品,大包商往往需要给相关公司决策者一定的灰色收入。

他 还指出,大企业的产品线较长,企业的拳头产品一般是由自己的队伍销售,但一些非优势品种或者普药通常会找大包商来做,有相当一部分大包商主要代理品种是抗 生素,此前发改委多次连续降低抗生素的价格,使得大包商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其向上游厂家寻求更低价格的冲动也越发强烈。

“这在医药行业中不会是个案,吴犯错有他自身的原因,更有这个行业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以及公司内部管控的疏漏。”前述人士对记者表示,吴在医药圈内20余年,与一般人相比,他个性比较谨慎,“身上的江湖气也不重”。

在他看来,吴收取大包商的灰色收入,更多的是一种“圈子文化”,这种灰色经济链也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潜规则。

有猜测认为,吴被信访举报,跟新上药重组中的人事纠葛不无关系。但前述人士表示,吴涉嫌的经济问题确实存在,并非捏造,“他毕竟是犯了错,这个没得解释的。”

至于具体的涉案金额, 该知情人士指出,“这种级别的人,如果是一般一两百万的数目,不会搞得这么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实入主上药后擢升的第一位集团总裁,吴建文曾经拥有令人看好的职业前景。但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件事对其职业生涯打击会很大,以后即便风平浪静,也难以再重登职场高峰。“这个行业,人才是不缺的,缺的是机会。”

新上药“撇清”

去年10月,新上药“三合一”的重组方案落定,新上药吸收合并上实旗下另外2家A股上市公司,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的医药资产实现整体上市。此次整体上市,唯一一块没有注入新上药的资产就是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而抗生素业务部正是此前吴建文统帅的集团一大业务部门。

当时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解释说,抗生素业务暂时未达到上市要求,所以此次未被注入上市公司,但重组方案承诺会在后续24个月内实现抗生素业务的上市。

在春节后公布的新上药核心领导班子团队中,一年多前被提拔为上药集团总裁的吴建文也不在其列,也未担任上市公司的任何职位。

“现 在看来是幸运,否则对新上药的不利影响就大了。”上述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抗生素业务目前不归属上市公司,且事情发生在重组前,所以此事对新上药的负面影响 不算太大。至于当初的安排,是事先有知,还是纯粹巧合,相关人士表示,当初有些问题已经显出端倪,彼时的安排是有预判的。

他同时表示,此事 暴露出上药集团原先内部管控的一些薄弱环节,今后集团会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从制度上根绝此类事件。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上药集团纪委加强了对旗下公司 的监察力度。5月中,上药集团纪委书记陈欣,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郜卫华,审计部副总经理余卫东等一行到新先锋药业作纪检监察工作调研,新先锋党委书记 石兴亚就公司纪检监察工作情况作了汇报。而新先锋药业正是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的核心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