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學者:這個數以前使牛勁都難完成 現已現趨勢性變化

日前,在創新創業引導後發地區實現綠色跨越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稱,中國在“十一五”使出牛勁都完不成的一個指標--­­研發投入強度(R&D),從2012年開始發生趨勢性的變化,由2010年的1.75%,到2012年達到1.98%,2015年2.1%。

研發投入強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發投入總量與GDP之比,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研發能力的核心指標。中國“十一五”規劃目標值是2%,但是實際只完成1.7%。之所以沒有完成,張燕生稱,原因在於這個指標75.5%的貢獻來自於企業。“企業不做研發創新的投入,國家幹著急沒有用。”

不過,從2012年開始,這個指標開始發生趨勢性的變化。

在2010年研發投入強度是1.75%,到2012年達到1.98%,2015年為2.1%,2020年將達到2.5%,2025年將達到2.7%。目前,深圳已經超過4%,北京超過6%。張燕生認為,中國正開始切切實實的轉向創新驅動。

《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05%,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這是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已連續兩年超過2%,且呈持續上升態勢。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3015.6億元,比上年增加1169億元,增長9.9%。

分活動主體來看,各類企業經費支出為10060.6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增速高於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支出所占比重分別為77.3%、14.8%和6.9%。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關曉靜解讀公報時曾表示,企業對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的貢獻為84.2%,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對研發經費增長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我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經費投入大國,研發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3%至4%的水平相比雖然還有差距,但呈逐年提高態勢。

此外,值得關註的是,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不斷增加。到2015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達到66.4%,而2016年上半年這一指標還在提升。張燕生說,消費者現在有錢了,也願意花錢,從過去的價格敏感者(買便宜東西的人)開始變成價值的追求者(買好東西的人)。而這樣的消費就會倒逼生產者進行科技創新。

在中國經濟開始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過程中,張燕生說,政府做好“雙引擎”工作尤為重要。一個引擎就是“雙創”,政府需要創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為年輕人和中小企業創造創業的機會是最重要的。而未來的創業創新將是80後、90後、00後對社會所做出來的最大貢獻。

另一個引擎就是要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基層調研時他發現,草根企業要想從創業轉向創新,有時候比登天都難,這些企業缺訂單、缺技術、缺人才、缺品牌、缺資金、缺能力。而靠企業,企業自身解決不了,靠市場,市場不會解決。從全世界來看,這些並不是交給市場、交給企業,是由政府、全社會來幫助年輕人、小企業完成轉型。所以,“雙創”需要考慮如何將這兩個引擎結合起來。

本次論壇是“創響中國”貴安站巡回接力活動的組成部分。“創響中國”巡回接力活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科協發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73

美元走強並非趨勢性拐點

全球金融市場在價格上反映出的,從來不是過去的事實,而是對未來的預期。價格突變的根源,總是在於預期的偏差。我們認為,2018年4月以來美元的驟然走強,主要歸因於三大預期差的疊加共振:一是美國經濟複蘇前景邊際提振,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從三次轉向四次;二是歐洲複蘇步伐趨緩,市場對歐洲經濟增長的預期由過熱轉向過冷;三是在貿易戰的陰雲下,市場的憂慮偏離了全球化穩步推進的客觀現實。

預期差之一:美聯儲加息“從三到四”

正如我們2017年11月的報告所預判的,由於大規模稅改和鷹派加息共同構建了美國供給側改革的“雙足模式”,2018年美國真實複蘇的前景得到邊際提振。

從增長預期來看,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18年美國經濟增速預期的累積上調幅度高達0.4個百分點,較全球總體水平高出0.1個百分點。從增長動能來看,得益於鷹派加息對微觀經濟的修複作用,2018年一季度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速進一步攀升(圖1),為長周期複蘇夯實了基礎。從通脹走勢來看,在擠破貨幣幻覺之後,一季度美國通脹保持穩步上行,並伴隨著工人薪酬、企業福利支出和居民收入的加速增長,通脹與消費後勁充沛。

有鑒於此,美聯儲的加息步伐有望進一步加快。雖然美聯儲尚未改變今年“加息三次”的前瞻指引,但全球市場對“加息四次”的預期已顯著增強。根據美國利率期貨推算,5月市場所預期的加息四次概率的日均值已升至29%,峰值一度高達42%,而在4月這一概率的日均值僅為2%,峰值僅為26%(圖2)。

我們認為,加息預期“從三到四”的重大轉變,以及隨之高漲的利差擴大和對資本回流的期待,正是4月以來美元走強的主要動力。近期來看,加息四次預期的變化,將引起美元走勢短期內在高位震蕩。而放眼長遠,比較加息三次和四次的不同進程,多出來的一次加息如果落地,大概率將發生在9月。因此,“三四之爭”將在9月美聯儲議息會議後塵埃落定,加息預期差也將徹底消除。到時美元將漸次失去本輪上行的主要動力,並有可能因為高估後的反向回調,更快地回歸弱勢狀態。

預期差之二:歐洲複蘇步伐趨緩

在美聯儲加息迎來正向預期差的同時,歐洲複蘇進程則遭遇了負向預期差。

2017年,得益於地緣政治風險的緩和,歐洲經濟增長強勁。但2018年年初以來,歐洲複蘇步伐呈階段性放緩。

一方面,一季度宏觀數據表現不佳。2018年一季度歐元區經濟同比增速僅為2.5%,結束了2016年四季度以來逐季遞增的趨勢。5月歐元區制造業PMI指數僅為55.5,降至2017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這與此前歐委會在《2018年春季經濟預測》中的樂觀估計形成鮮明對比,產生了很大的預期落差。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再度升溫。在3月的報告中,我們就曾指出,意大利選舉將成為今年歐洲政策不確定性再度上升的起點,並對歐元產生下行壓力。而意大利此後的政治走向部分印證了我們的預測。

在上述兩大因素的沖擊下,全球市場對歐洲複蘇的預期由過度樂觀轉向了過度悲觀,疊加歐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不確定性增加,進而引致歐元走弱,為美元指數的上漲註入了動力。

我們認為,2018年歐洲經濟進入了增長換擋狀態,短期表現的起伏雖然會引起市場情緒的擾動,但不會阻礙其長期複蘇的延續。因此,歐洲經濟的表現有望在今年二、三季度逐步企穩,引導市場預期走出情緒超調的短期低谷,支撐歐元幣值回升至理性水平。

預期差之三:全球化進程似弱實強

我們此前的研究指出,從過去40年的歷史數據來看,美元作為唯一的霸權貨幣,其強弱與全球化進程密切相關。當全球化進展緩慢、美元霸權模式獲益有限時,美元會階段性升值;當全球化進展迅猛時,美元則會回到長期貶值的通道。

2018年4月初以來,中美貿易戰升級,爆發激烈博弈,使全球市場對2018年全球化進程的展望由強轉弱。這一預期差助長了美元的短期反彈。但是,主觀感受未必符合客觀趨勢。事實上,雖然貿易戰陰霾籠罩,但全球化進程卻依然在快步推進。

從長期趨勢來看,貿易戰爆發後,IMF維持2018年、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不變,並將2018年、2019年全球貿易增速分別上調0.5個和0.3個百分點,表明在全球經濟真實普遍複蘇的驅動之下,全球貿易回暖的大勢不改。

從短期前景來看,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預測顯示,2018年二季度全球貿易指數為101.8,雖然較一季度微弱下滑,但仍處於擴張區間,全球貿易增長動力保持穩健。從微觀動向來看,2018年4月末以來,DHL公司擴大以上海為起終點的環球航空運輸業務,以滿足亞洲和跨太平洋的貿易需求,波音宣布將加速遠程貨運機型生產,全球大型貨運飛機租賃需求持續旺盛。這些跡象均顯示了跨國航空運輸市場在強勁反彈,驗證了當前全球貿易複蘇的穩健趨勢。

此外,中美之間也就貿易摩擦達成了共識,雙方走向和解的大方向愈加明晰,全球貿易回暖很可能將在二、三季度得到進一步確證。因此,全球化進程的預期與現實的偏離將日漸收窄,進而削弱美元的反彈動能。

根據上述分析,2018年4月以來美元指數的驟然走強,是三重預期差共振刺激下的階段性躁動,並非長周期的趨勢性拐點。展望未來,以上三大預期差雖然在短期內仍有起伏,但中長期內將漸次消解,進而削弱美元反彈的動能。特別是在9月份,無論美聯儲加息與否,加息次數的“三四之爭”都將塵埃落定。作為美元走強主動力的加息預期差將因此消散。有鑒於此,我們判斷,2018年美元將先經歷躁動之夏,再轉入沈靜之秋。美元指數可能在階段性高位震蕩後轉向,重回下行通道。

(程實系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錢智俊系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