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滙豐變質

2010-9-30  NM




一片混亂的滙豐高層大執位,最終塵埃落定。本週日,滙豐宣布現任主席葛霖及行政總裁紀勤,將於本年底雙雙退下火線,分別換上現時的財務總監范智廉,以及歐洲、中東及環球業務主席歐智華。

由本月初葛霖將出任英國貿易大臣的消息外洩開始,一向作風穩健的滙豐,便顯得「裙拉褲甩」。本應保密的董事會內容一再外洩,甄選過程提前曝光,令管理層內 訌赤裸暴露人前,無復傳統蘇格蘭銀行的嚴謹作風。而歐智華屬炒房出身,作風進取,令人憂心滙豐股價將更大起大落。據知基金股東對滙豐管治已強烈不滿,改變 勢在必行;這間屹立百年、舉足輕重的銀行,早已變了質,不再是以往大家心目中的滙豐。

過去一直向滙豐施壓,要求加強企業管治的基金股東Knight Vinke,對這次管理層大執位顯得很不滿。其董事總經理David Trenchard對本刊透露,整個過程是「一團糟」(mess),「范智廉和歐智華的配搭,為滙豐帶來了一個風險。范並非一個完全獨立的主席,有違我們 一直相信,主席應是由非執行(non-executive)的人士擔當,以制衡負責經營策略的管理層。而歐智華亦是一個未經考驗(un-tested)的 集團CEO,其背景不討好,因為他來自投資銀行界,不受現時英國的政界人士歡迎。」

葛霖(右一)棄商從政,引發一輪管理層洗牌,最後留低的是歐智華(左一)及范智廉(左二),而紀勤(右二)就在眾人嘩然下黯然辭職。這聚首一堂的情景將成絕響。(嚴寶權攝)

逼宮往往奏效

一直關注滙豐的Knight Vinke是知名的維權基金,其行政總裁Eric Knight在○七年滙豐賬目轉壞時開始高調起來。當時他發公開信予滙豐主席葛霖,甚至與財務董事范智廉會面,並抨擊滙豐股價滯後,管治缺乏透明度及集團高層花紅過高等。

據知Knight Vinke在滙豐的持股不到百分之一,但卻成功拉攏到其他機構投資者支持,其中包括一個龐大的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逼宮」的結果,是滙豐作出相應改變, 包括加強董事局非執董人數,並將主席的執行角色淡化等。David Trenchard再一次強調,滙豐在今年二月將行政總裁辦公室搬往香港,並將業務東移亞洲屬正確決定,而葛霖晉升主席後,行政責任大部分轉到紀勤身上亦 是企業管治的改進。然而「范歐配」這個新組合,卻有可能將情況打回原形。現時Eric Knight正在外遊,未有任何行動。

炒房成金蛋

屬炒房出身的歐智華,若無獨立而又強而有力的主席制衡,無疑有可能將滙豐變身大炒房。而事實上滙豐亦早已將核心業務,由個人理財及工商業等較保守的層面, 轉移至進取且風險大的「炒房」、即由歐智華掌管的環球(投資銀行)業務。五年前,傳統業務佔滙豐總資產四成四、炒房佔五成,五年後其傳統業務逐漸萎縮至去 年的三成四,而炒房則加速膨脹至七成。然而,炒房亦的確為滙豐提供了可觀的利潤,從五年前的四百億元翻了番至八百億,相反傳統業務的盈利由一千億元暴跌八 成至一百七十億元,○八年更帶來二百九十億元虧損,要靠炒房業務整間滙豐才免於虧損。

故滙豐今年六月原本計劃在美國發行高達八釐息的優先股,當初預算規模不少於十億美金,及有可能多於二十億,但眼見機構投資者反應熱烈,即推出三十億美金, 其後再加碼至三十八億,即抽水逾三百億港元,「佢突然推咁多貨,殺了一班包銷商一個措手不及,佢哋對此手法好有微言。而且滙豐拎住咁多錢,就係要令炒房可 以有充足資金炒番轉,我認為揸滙豐風險愈來愈大!」一名滙豐的長期家族股東亦說。

歐智華出任行政總裁,可能促使滙豐策略更「進取」。他加入滙豐三十年來,皆從事有「賭場銀行」之稱的投資銀行業務,反而對傳統業務並不熟悉,其他管理經驗 幼嫩,他亦十分信奉華爾街投行的高花紅制度,作為滙豐投資銀行業務「一哥」,他去年便拿取一億九百五十萬元花紅,計及其他人工,令其年薪達一億二千萬港 元,是全滙豐最高。

昔日花旗銀行因過於進取而在金融海嘯後要大幅撇賬,弄至股價低殘一沉不起,由逾五十美元跌至最低不足一美元,最後更要政府大舉注資保命,可謂前車可鑑。

紀勤意外墮馬

而今次滙豐換班,情況之混亂亦令人驚訝。今年九月七日,由於英國廣播公司(BBC)率先披露葛霖將出任貿易大臣,消息外洩,滙豐唯有匆匆公布主席葛霖棄商 從政,然而繼任人選卻未有敲定,須由董事會內的獨立及非執行董事推選,惹來市場諸多揣測。雖然傳統上,主席一職皆由行政總裁接棒,但有傳葛霖因與紀勤不 和,早在○八年安插高盛前總裁桑頓入董事會任獨立非執董,為桑頓上位主席鋪路。其後傳聞層出不窮,一時傳出勞斯萊斯非執行主席駱耀文或暫任主席兩年,一時 傳出巴克萊行政總裁John Varley會空降入局。

至上週三,更爆出脾氣暴躁的紀勤因升職無望而威脅辭職,滙豐一直否認並推說本週二確定人選。但翌日英國報章《金融時報》卻洩露手執第三把交椅的范智廉出任主席,紀勤在年底離任,行政總裁則由歐智華接棒,董事會被迫提早在上週六凌晨宣布新任人選。

一名在銀行界任職三十多年的銀行家說,由葛霖突然退任開始,整件人事安排上,滙豐的處理手法已經不妥,與過往比較完全走了樣,「葛霖一直被指軟弱,趁機轉 任公職亦無可厚非,但一般咁龐大嘅機構換班做法,係主席搵到接班人先會公開退任決定;而如果未搵到,主席有責任繼續留任直至搵到合適接班人,今次葛霖嘅做 法令股東不安。」本應保密的董事會內容,亦不斷經英國報章外洩,暴露會內內訌問題。「紀勤仲被形容為脾氣暴躁,又話要挾董事會,令其不利爭奪主席,是有人 刻意製造事端。就算『范歐配』選出,外間亦覺係執二攤,上任毫無榮譽感,管治威信亦會被削弱。」

多方改革不復當年

紀勤由始至終不獲董事會提名,會內甚至甘願冒犧牲紀勤之險亦要提拔其他人,事關董事會一直不滿紀勤表現。一名分析員指,相信與滙豐融資 (Household International)有關。「呢單係滙豐近年最差嘅交易。○二年購入時,銀行界覺得唔算意外,但最意外係滙豐融資嘅貸款組合喺之後兩、三年竟翻一 番,明顯在風險管理上有疏忽。到○七年次按問題初期,已晉升行政總裁的紀勤,亦無當機立斷斬纜,後來危機惡化才終止業務,是後知後覺。」一名銀行家亦指, 「喺金融海嘯中,滙豐係比其他投資銀行,犯嘅錯誤較少,但絕對談不上『亮麗』,亦無再好似八、九十年代咁出色。」

滙豐為平息近年股東不滿,及抵擋同行競爭,已作出多番改變。早年滙豐董事局的非執行董事,都與監管機構有關,又或是在證券規管上有公職,以配合滙豐專業嚴 謹形象。但近年的董事會,卻不斷加插大量來自商界的人士,例如現任高級獨立非執董駱耀文和非執行董事桑頓,都曾任高盛高層,董事會自然對銀行盈利目標更有 野心。

滙豐高層的薪金水平亦帶來「華爾街式」的轉變。滙豐一向以高層年薪比其他大型金融機構低見稱,在金融海嘯前,滙豐利潤達高盛的七成,但行政總裁的年薪卻僅 得高盛一成。前滙豐亞太區舵主邵銘高,就在三年前跳槽澳紐銀行。雖然「東主」由國際銀行降級至較小的銀行,但薪金卻「升呢」至八千萬港元,比現任滙豐行政 總裁紀勤還要高。但現時滙豐為獎賞員工更積極爭取利潤,要跟風推行花紅制。

滙豐不再大笨象

風險加大,將一反滙豐近百五年來的傳統。一直因股價穩定而有大笨象稱號的滙豐,初期以貿易融資為主要業務,在九十年代金融管理局成立前,更充當香港中央銀行的角色,作風一向保守穩健,深受香港人推崇。

不過,近年滙豐的盈利能力受質疑,在金融海嘯時,股價如坐過山車,曾跌至三十三元,又試過世紀大供股。長期持有滙豐的股東,早已改變長揸收息的心態。持有 滙豐數十年的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楊國佳,透露滙豐近期管理層換班後仍會繼續持有,但並非對其前景極度看好,而是以滙豐股票作為投資衍生工具的實貨,「我用 滙豐同時玩accumulator及decumulator,賺取當中差價,有揸實貨會方便啲。」

滙豐的困擾,除了接班安排失當、管理層內訌,還有更嚴峻的穩定派息能否一直維持。今時今日的滙豐,還是我們過往所認識的滙豐嗎?

雙頭馬車 范歐配

今次滙豐大地震後,跳級上位的范智廉及歐智華被指能互相補足,如雙頭馬車,但就未能延續葛霖與紀勤配,即由行政總裁執權,主席變身精神領袖的原本構思。

候任主席范智廉出身蘇格蘭,九五年加盟滙豐當財務總監,以十五年時間極速坐上主席一位。五十五歲的范智廉,之前是四大會計師樓畢馬威合伙人,專責銀行業的 會計工作,深得監管當局信賴,獲英國當局邀請檢討會計法則。范智廉予人穩重低調的印象,談吐溫文而不直接,被視為帶領集團面對金融海嘯後各國收緊監管的最 佳人選。范智廉被譽為集團的一雙穩健之手,深受員工愛戴,獲各部門一致支持。

而五十一歲的歐智華紅褲子出身,曾入讀牛津大學,八○年加入滙豐,出身資本市場部,協助滙豐在香港建立投資銀行業務。他於二○○六年起擔任集團環球銀行及 資本市場主管,○八年以四十八歲之齡進入董事局,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執行董事,及環球業務主席。長期在資本市場打滾的歐智華語調明快,與范智廉委婉的談 吐截然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52

金融變質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13/100410593_all.html
謝國忠
 

  如果說現代金融的公信力早已岌岌可危,那麼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醜聞就是它棺材上的一枚新釘子。如果商業貸款基準利率都能被操縱,那還有什麼金融指標是可信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露出衍生品市場過度寬鬆的問題。理論所描述的風險管理並未出現,取而代之的僅僅是為「借錢賭博」打掩護。歐債危機打破了西方國家總是可以償還貸款的神話,Libor危機則表明了全球金融機構可以操縱全球最重要的價格。

  金融危機尚未完全結束,基金管理行業可能是下一個危機爆發點。在過去五年的金融動盪中,私募股權基金行業由於可以修改盈利數字而淪為巨大的泡沫,未來一年,醜聞可能會層出不窮,導致泡沫破裂。

金融公信力的喪失

  歐債危機提醒我們,政府做得太多會把事情搞砸。歐洲各國政府在保障生活水平方面已走得太遠,不僅對收入再分配的干預過多,而且通過管理工作時 長、設置市場准入壁壘等辦法限制競爭。這種模式在全球化時代是沒有競爭力的,歐洲各國政府為了支持這一模式已債台高築。當金融市場對政府償債能力產生擔憂 之時,這一模式便宣告破產,歐債危機的進程讓歐洲各國政府不得不應對這樣的狀況。

  倫敦上演了醜陋的一幕,英國議會召開了關於Libor醜聞的聽證會。Libor是指倫敦的第一流銀行之間資金借貸的平均利率,適用於全球所有主 要幣種,全球大部分企業貸款與Libor掛鉤,許多地區的銀行按揭都以Libor為指標計算利率。不誇張地說,Libor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指標,如果 Libor都可以被操縱,還能相信什麼?

  Libor醜聞有不少辯護者,其中一種說法是對Libor的操縱並沒有顯著影響價格。但我們憑什麼相信這種說法呢?我們所知道的只是Libor也可以被操縱。想想人類的貪婪如何控制著金融,我們也可以合理地推斷,類似事件將會一再發生,使內部人士獲得更大利益。

  金融的存在有賴於金融機構的公信力,否則金融產品只不過是沒有價值的廢紙。2008年至今,我們眼看著全球金融機構的公信力一次又一次倒塌,Libor不會是最後一次。

  2008年,CDS、CDO等衍生品的神秘簡稱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危機的同義詞。衍生品這一最偉大的金融發明本應致力於幫助投資者控制風險,結果卻成為掩蓋風險的煙幕,使投資者陷於困境。

  泡沫的破滅使一度地位尊崇的華爾街投行暴露出自身的無知與放任。從2009年到2011年,雖然這些投行在救援行動和刺激政策的幫助下得以復甦,但時不時還會再次潰敗,這不是巧合。華爾街在未來幾年都無法開足馬力,投行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麻煩。

  最近捲入醜聞的是兩家全能銀行——摩根大通和巴克萊。由於分別接管了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兩家銀行在危機之後實力確實更為強大。如今它們也加入了潰敗的行列。最新進展顯示,全球金融體系的腐爛是整體性的,並不只是局部問題。

  評級機構和投行一樣,也失去了公信力。評級機構給現代金融造成的巨大損失罄竹難書。三大評級機構是全球債券市場的支柱,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甚至 外匯儲備都根據評級機構的推薦投資。有人懷疑這些評級機構在泡沫經濟期間靠出售評級獲取利潤。這些機構還能繼續生存真是令人驚嘆。

  歐債危機給現代金融公信力造成了又一次打擊。華爾街在上世紀90年代大舉進軍收斂式貿易——從低利率國家(如德國)大量借款,對高利率國家(如 希臘、意大利)大量投資。這種理論認為共同貨幣能夠消除貨幣貶值風險溢價,因此希臘和意大利應該像德國一樣採取低利率。這種觀點忽視了一個事實:貨幣貶值 是違約的一種形式,如果貨幣無法貶值,違約就會產生。過去可以簡單地認為西方國家不會違約,如今神話已然破滅。

  Libor危機給現代金融公信力的棺材上釘上了一枚新釘子,但不會是最後一枚。西方金融作為全球化的巨大推動力,在其公信力嚴重受損之後,未來所能扮演的角色非常值得懷疑。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由於倒閉的銀行被倖存者兼併,銀行的規模越來越大。 最近摩根大通和巴克萊的醜聞再一次顯示「大而不能倒」的危害。我從來不相信全能銀行這種模式。投行是高風險行業,如果和商業銀行混合,就不可能避免後者被 拖入高風險活動中。因此美國頒佈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在1929年市場崩盤後將兩種類型的銀行業務劃分開來。十年前廢除此法案實為大錯,應對今日危機 的正確做法是恢復這項法案。

  解決方法顯而易見,實施起來卻分外困難。全球金融規模如此龐大,富有而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會力保現狀,因此金融危機後醜聞仍會層出不窮。銀行如果不拆分,危機就不會真正結束。

私募股權是下一個泡沫

  在整個金融界步履蹣跚時,其中一角的私募股權行業方興未艾。中國私募行業近幾年快速擴張,私募股權基金達數千隻,今年增長稍微放緩。問題是,私 募股權基金目前投資於流動性不足的非上市股權,付出的價格還高於同類上市公司股權,於是許多基金投資於公開市場。但是投資者憑什麼要付給私募股權基金2% 的管理費?既然私募資金的20%用來投資流動性不足且更昂貴的資產或投資公開市場,那麼投資者完全可以自行投資公開市場且不需要交管理費。

  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主權財富基金處在金融行業的頂端,這些基金通常是龐大的官僚機構,需要遵照一定的資產配置模式,也就是把資金分散到所有的 金融工具上,私募股權就是一種主要工具。近幾年私募股權基金所報告的表現比公開交易市場更好,我認為這大多是假象。私募股權基金在變現之前,按市值計價的 價值是可以主觀報告的。根據我個人經驗,這些基金大幅度誇大了自身的表現。

  全球經濟不景氣讓所有公司盈利減少,小型非上市公司所受的影響可能大於大型上市公司。有理由推測,私募股權基金的表現可能不如股票,這只能在清盤的時候才能看出端倪,當然私募基金絕不會在數字不好看的時候選擇清盤,這種泡沫的破滅形式將有所不同。

  一些私募股權基金已經在買股票,並且頭寸很集中,不像一般的共同基金那樣分散。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這種投資一定會出大問題。私募股權泡沫可能會在2013年破滅。

中國要當心CDO市場

  中國的固定收益市場增長迅速。上海債券市場交易量已經趕上了股市,信託公司總資產似乎已經超過5萬億人民幣,五年增長到了5倍。2012年1月 至5月,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社會融資總量的10%來自企業債券發行。中國的銀行系統仍然佔到社會融資總量的三分之二。鑑於銀行享有較大的利差幅度, 企業到債券市場上融資的願望會很強烈。

  隨著一級市場固定收益產品不斷增加,二級市場的投資工具也迅速發展。許多固定收益基金發行短期固定期限理財產品,承諾的收益高於銀行存款,以此 吸納資金投資長期債券。這些基金存在期限錯配問題,並且對信貸風險理解不足。為了保持流動性,它們實施滾動融資,甚至承諾更高的收益。有些基金可能已顯現 出龐氏騙局的特徵。

  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CDO市場不受監管。一些基金將不同債券集中起來,以此面向不同層次的投資者發行合成債券,投資者在債券池中獲得收益的優先級也不相同。這和美國CDO市場有著相同的特點。

  所謂創新型固定收益產品的理論基礎是債券的集中能夠降低風險,金融危機之前,美國人就是這麼認為的。但由於大多數資金最終流向房地產開發商,債券池事實上沒有降低風險。土地價格是一個宏觀現象,把資金集中起來貸給不同的開發商,並不會降低整體風險。

  中國的情況和美國一樣,這些產品使房地產市場的借貸規模最大化,採取的手段實際上是一種營銷策略,用承諾低風險的方式吸納金融投資者。我擔心這個市場不久就要出問題。

  中國的固定收益市場最終寄望於中央政府會對所有人施以援手,無論市場上的產品如何瘋狂湧現,一旦出了問題,政府會出手保護投資者。遺憾的是,這種期望竟也不無道理,當所有產品都出問題之際,政府為拯救經濟,不得不援助所有人。

  對政府全面援助的期望會鼓勵投機,這種期望具有自我實現的性質。一旦所有人都在激勵之下投機,金融體系將會面臨嚴重危機。援助並非沒有代價,政府為了填補銀行系統的漏洞只能加速印鈔,那意味著貨幣貶值與通貨膨脹。

  如果中國想制止投機並避免貨幣貶值,就必須加強金融市場監管。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67

企業高管談中概股頻被做空:反擊變質者

http://news.imeigu.com/a/1353094264090.html

監管者?抹黑者?

分眾傳媒、奇虎360、恆大地產、新東方……最近兩年,中國概念股在美國、香港資本市場頻頻被國外做空機構做空,有的股價大跌,有的被迫退市。時至今日,調查公司和對沖基金針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做空潮仍未有歇息的跡象。如何讓資本市場變得更加乾淨?如何讓股票價格變得更為合理?如何監管做空機構並使其發揮積極作用?經濟觀察報邀請幾位嘉賓共同討論這一熱點話題

反擊變質的做空

周鴻禕

平心而論,起初我對做空機構的行為還是能理解的。因為,首先,做空是海外資本市場上合理合法的機制,有利於股票的價格反映企業的基本面;其次,近幾年確實有一些中國公司通過買殼在美國上市,在財務上有作假行為,欺騙投資人和股東。

做空這些欺詐公司能夠幫助清除害群之馬,本應受到行業歡迎。不過,從做空機構的最近幾次行動來看,做空行為變得越來越偏離了正軌。一些做空機構被之前的幾個勝利沖昏了頭腦。隨著買殼上市、財務造假的中概股數量越來越少,能留給這些做空機構的機會也不多了,於是將目標鎖定在健康的中概股上,譬如分眾傳媒、新東方和奇虎360。

360如何反擊香櫞

在我看來,香櫞從去年底開始做空360,一直到現在,都未曾獲得任何好處。現在它看起來有些急紅了眼,進入一種非理智的狀態。

去年11月,香櫞第一次做空360。它首先在美國發佈報告,一個小時後,北京時間晚上十點多,我們將瀏覽器、網址導航、財務、法務、公關等部門的主管都叫回公司組織開會。

事實上,剛聽到被做空時,我們甚感意外,因為360一直都是個健康成長的公司。因為從VC開始投資起,360就不斷接受過VC們對公司的調查,每年也有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來審計。

我們仔細看了香櫞的報告,發現報告中很多問題都很幼稚,它對奇虎360的模式知之甚少,幾乎不懂互聯網行業。例如,報告說世界上最好的生意一定不能跟免費掛鉤,但是Google就是典型的免費互聯網模式。360的商業模式比較特殊,在美國根本找不到對應物,很多美國投資人一時難以理解,香櫞就利用這種誤解來做空360。

譬如,去年我們第三季財報中,網頁遊戲收入為970萬美元,付費遊戲用戶數為8.7萬。香櫞曾質疑我們的ARPU(平均每用戶收入值)過高,認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每個付費用戶平均每月貢獻收入53美元都是不可能的,並聲稱即使是像網易、暢遊、盛大這樣的遊戲公司也做不到。

其實,這只能說明香櫞對於網頁遊戲和傳統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的區分根本不瞭解。一般情況下,網頁遊戲產生的ARPU值比傳統MMORPG高很多。而且,公司平台上的網頁遊戲ARPU值一直穩定在380元人民幣左右水平,與中國網頁遊戲行業ARPU平均水平一致。今年,幾家網頁公司的CEO們都站出來,把數據展示給香櫞看,表明360的網頁遊戲ARPU值確實符合行業水平,這時候香櫞才停止潑污水。

香櫞還曾經質疑過360網址導航的收入。它認為hao.360.cn首頁每個鏈接價格為每月22.5萬人民幣,這個數字太荒唐了。京東、樂淘、噹噹網都是360的客戶,他們負責人出現幫助澄清,再一次證明香櫞真的是不懂中國互聯網。

雖然香櫞質疑360沒有道理,但對它提出的問題,我們逐一詳細地進行了書面解答。我們提出歡迎香櫞來中國與360進行面對面地溝通和交流,以幫助它更好地理解360的模式。隨後,我們組織了電話會議,針對香櫞的質疑與360的投資商進行了一一解釋,很快贏回了他們的肯定與支持。

正因為做事負責、積極回應、態度誠懇,所以香櫞第一份報告對股價的影響不大,當天股價下跌不到十個點。後來,香櫞又再三發佈報告質疑360,同樣我們對它的質疑一一作答。由於有良好的業績,使得香櫞第三次發佈質疑時,我們股價不降反漲。我認為,對於惡意做空者,最大的懲罰就是企業專心做好業務,讓股價漲得更高,讓做空者撲空。譬如,360最近一次遭遇香櫞做空後,股價從14塊多一路走高到20塊以上。

有媒體這樣評價說,360給美國金融機構一個非常響亮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形象。

反擊做空者的幾個要點

中國公司要擁有自我保護意識,才能更好地應對突如其來的做空,使得做空機構「做空不成反撲空」。

360很成功地讓香櫞撲了個空。但我認為一些做空機構「為做空而做空」,應該引起中國公司的普遍重視。

如果被做空,企業應該是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針對做空者的質疑進行詳細的解釋。千萬不能相信「清者自清」,因為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如果不回應就意味著默認了。

然而,見招拆招固然重要,但是企業實力才是對做空者最有力的還擊資本。因此,對待做空者,首先自身不能作假,財務清白,這是基礎;其次,要有良好的業績支撐,這是反擊做空的有力武器;再次,保持良好的投資人關係,這樣才能保持股價不受波動。

與投資者建立長期的、積極的溝通關係,在這方面中國公司往往忽視。中國不少創業公司,在美國上市後,就減少了會見投資人的次數。其實,公司上市後,更應該積極踴躍地去見投資人,讓投資人更多瞭解你公司的經營現狀和近況。因為投資人的資本有限,卻面對著很多不同行業,面對著眾多可供選擇的公司,面對成百上千隻股票。在選擇範圍甚廣的情況下,他更瞭解誰,對誰的成長性更加認可,才會傾向去選擇誰。我們每次季報發佈後,我們兩個CFO都會在美國路演,加強與投資人的溝通。

換句話說,長線投資者才決定著公司股價的成長性和穩定性。如果公司股票能夠被很多長線投資者持有,他們看好你的未來,企業的股價就會非常堅實。要達到這種狀態,第一要靠長期的業績表現,第二要靠與投資者積極溝通。

與此同時,對待不懷好意的做空者中國企業應當團結起來,中國公司聯合起來應對的情況也讓人感到欣慰,前段時間創新工場CEO李開複寫了質疑香櫞做空中概股的檄文,並牽頭聯名60多位國內高管、投資者在公開信上籤名,指責香櫞以那些守法的公司為目標,利用美國讀者沒有辦法去核實真假的情況,偽造信息,撰寫厚顏無恥的造謠報告。

我也在此次聯名公開信上籤了自己的名字。的確,對於日漸變質、失去本義的做空者,我們在做好自己業務的同時,積極回應的態度也很重要,對於不懂中國互聯網,不懂中國模式,心懷鬼胎的做空,我們有權利反對和拒絕。

我所瞭解的做空真相

熊卿

華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從香精香料產品的貿易、銷售,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香精香料生產商。公司自2006年香港上市以來,受益於中國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在消費升級加速、行業改革以及公司併購戰略等正面因素驅動下,業績保持高速增長。營業收入從2005—2006財年的7.79億港元增長至2011—2012財年的33.11億港元,複合增長率達到27%;淨利潤從2.83億港元增長至17.5億港元,增長超過6倍,攤薄每股收益也增長超5倍;上市以來累計宣佈及派發股息超過26億港元,充分體現了公司對股東現金回報的注重。

華寶「躺著中槍」

不知是因為華寶的低調,還是因為公司近年來的迅速擴張,華寶竟然「躺著也中槍」。2011年10月,做空機構在建立完空頭倉位後,通過各種途徑發佈做空言論,使得公司股價非理性下跌;到次年4月,做空機構再度發佈報告,提出多項質疑,公司為了爭取時間以有力還擊,不得不宣佈停牌。

應該說,華寶一直都是一個健康成長的公司,從上市開始,每年都接受全球知名會計事務所的審計,並向全球投資人路演,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從未忘記回贈股東。

健康的財務比率並不意味著虛假的財務報表。回顧做空報告中對公司毛利率的質疑,報告中採用食品飲料行業的公司作為可比對象,指出華寶的毛利率大幅高於本行業同類公司,得出公司財務造假的結論。首先,作為專業的調查機構,在可比對象的選取上顯得非常不專業,只是採用囫圇吞棗式地拿一家公司的整體毛利率,而非對應細分業務的毛利率做比較;其次,對公司主營業務領域香精香料行業的經營運作缺少相應理解,該行業因屬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以及客戶粘性強的渠道壁壘,具有高毛利的特徵。總之,缺乏客觀準確的根據而做出想當然的武斷結論,已經是犯了投資中的大忌。但做空者正是利用中小投資者缺乏專業投資技能的天然劣勢,造成恐慌拋售,坐收漁利。

做空的背後

關於資本市場對公司股票的沽空行為,需對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國際上對沖基金等投資機構會採用各種投資策略,包括股票多空、事件驅動策略等,獲得收益。做空產業鏈涉及多個環節,對沖基金、研究調查公司、律師事務所均參與其中,這是一條充滿巨額利益的賺錢產業鏈。而發佈做空報告的研究調查公司,只是鏈條上的傳媒平台。

通過華寶國際在2011年9月至10月的股價走勢和沽空交易佔比數據觀察,能很好地解釋這一遊戲規則。我們從港交所披露的成交數據發現,從10月初開始,對華寶國際沽空的力量激增,較平常的沽空佔成交比數據高2至3倍,股價隨之下跌,而至10月19日,對沖基金發佈做空言論,市場空單激增,當日空單絕對金額創歷史新高,達1.17億港元。做空機構移花接木,趁機平倉了結獲利。總結來說,對沖基金先行建立空頭頭寸,隨後對沖基金的「發言人」或研究調查公司正式通過各種渠道發佈做空言論或報告,股價受影響非理性下跌,對沖基金利用市場的恐慌完成平倉動作。至此,真金白銀便落入做空產業鏈中,鏈條各環節「坐地分贓」,只剩下損失慘重的普通投資者。

做「空」的背後是巨大利益的驅使。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最近在微博中指出,很多美國投資者並不懂中國,而所謂「打假者」勾結某些金融機構過去曾多次憑藉以假打假賺錢。做空公司雖然曾有過很高的準確率,但其現在已經淪為一個「每打必有錯」的公司,甚至為了經濟利益變成「每打必有假」的公司。他們的錯誤絕不是做空和打假本身,而是它報告中的錯誤連篇和「作假打假」這種方式。新加坡的獨立研究公司GoldpebbleResearch也指出美國的香櫞、渾水等做空機構的明顯錯誤表明其無知。

回擊做空機構

2011年,公司股價亦受歐債危機影響,跟隨恆生指數同步下跌,在跌至價值區域6港元附近後,公司大股東基於對公司未來業務和戰略方向的信心,於9月增持近2500萬股,耗資超過1億港元,而同時公司董事與高管均有增持;10月,公司股價在做空機構發佈做空言論之後繼續非理性下跌,至4.4港元附近,公司高管再度增持;12月,公司邀請機構投資者和投行分析師對公司多處生產基地和在建工程進行實地調研,更好地展示公司的業務發展前景和戰略規劃。公司股價隨即開始大幅回升,最高漲幅達到80%,股價回升至6港元以上,對做空者發起了有力的反擊。

2012年4月,又有做空機構發佈報告,提出多項質疑。而此時公司股價因前期漲幅巨大,跟隨恆生指數下跌後處於較為疲弱的階段,股價在發報告前連續幾個交易日下跌超過18%,屬典型的做空手法。發佈報告後,公司主動申請停牌,並聯合會計事務所展開調查核對公司財務信息;5月,在股票停牌6個交易日後,公司針對做空報告中提出的所有質疑,發佈詳盡澄清公告,從財務、業務、投融資等角度全面回擊該報告的依據及結論無法自圓其說,並擬通過回購股票、提高現金分紅、公開商業敏感資料予股東查閱等措施來提振信心。

2012年6月,公司發佈年報,擬派末期股息2.81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2%;全年包括特別股息共計現金分紅6.91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44%,體現了公司紮實的現金流和提高股東價值回報的決心;7月,公司大股東再度增持;8月,股東大會通過6億港元的股票回購議案,股票回購計劃正式開展。截至9月底,公司回購股票近1600萬股,耗資超過6000萬港元。

公司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回擊了做空者的無端指控,股價快速回升,脫離下跌趨勢,為投資者及股東挽回了部分損失,但依然沒有回到做空前的估值水平。

我們的困惑

目前雖然股價已回升至4港元以上,但從公司近10年來的商業戰略執行能力來看,該價值依然被嚴重低估,與公司未來的商業計劃嚴重不符。但因為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案令市值恢復到合理的價值區間,股東的損失難以估計。對於公司股價在毫無根據的做空攻擊中受到無法彌補的損失,公司也感到非常困惑。

困惑於證券期貨監管機構對做空機構的監管缺失,導致優質企業也遭遇做空危機。既然做空是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那對遊戲的各方參與者都應有相應的規則,形成平衡的力量,而非目前公司一旦被做空,投資者因缺少監管制度層面的信心,對公司敬而遠之。因此在「信心就是黃金」的年代,監管機構的作為將會很大程度上幫助投資者建立正當的信心。

困惑於投訴無門。普通投資者因信息不對稱,缺乏對做空機構言論的甄別能力,造成重大不可挽回損失。但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有公司面對投資者的集體訴訟,卻沒有做空機構或者媒體因發佈不實言論而遭受監管機構調查或者集體訴訟。「多」、「空」本是市場的一對孿生兄弟,作為市場博弈的兩股力量,決定著公司股價的走勢。信息的基本作用就是消除人們對事物的不確定性,同樣,信息具有無序性,在資本市場,對公司信息的解讀會使多空雙方對公司股價形成自己的投資判斷。而對信息的準確解讀,降低信息的無序性,都需要上市公司積極全面地與投資者溝通。因此在改善監管規則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有面向投資者的窗口或者媒體平台,使公司治理和信息的透明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我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媒體正面客觀地看待以及評價市場信息,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公司業務。

沉著應對中概股做空潮

新望

中國上市公司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必須尊重國際遊戲規則。但在美國監管體系下,做空機構往往有空子可鑽,通過市場瞬間的恐慌,就可以達到做空獲利的目的。中國企業要想通過法律程序討回公道是非常難的,這要耗費很長時間,而在這樣長的時間裡,企業的商譽已受到極大破壞。

因此,應當清醒認識到,歐美國家普遍經濟低迷,所有投行在正面投資上都虧錢,做空成為重要的賺錢手段,中概股已成為他們的獵殺目標,反擊做空者需未雨綢繆積極應對,中美監管機構應當加強合作,中概股公司也可以考慮集體抗爭。

監督者已經異化為逐利者

美國的社會體系以誠信為基礎,其上市門檻相對較低,審查也不如國內嚴格,但對不誠信行為的處罰非常嚴厲,一旦企業造假被發現,往往身敗名裂。事實上,賣空機制的存在有其積極作用,它讓資本市場變得更加乾淨,也讓股價變得更為合理。但種種跡象表明,受巨額利潤誘惑,許多做空者已從上市公司天然的監督者,變異成不擇手段的逐利者。

成熟資本市場都有做空機制。當對沖基金認定某個上市公司存在股價暴跌的誘因,且該誘因被自己獨家掌握,便採用融券的手法,向共同基金等融券機構「借」來該公司的高價股票「砸」出,待股價下跌後,再在低位將所「砸」股數買回,補還融券的股數,其中由高到低的倒差價,便是做空的利潤所在。

美國、加拿大資本市場是槓桿交易十分發達的金融市場,具備完善、成熟的做空機制。正如巴菲特所言,對沖基金沽空的原則,就是「假定目標就是壞人」,而要「坐實」這個「壞人」,則需要拿到上市公司的真實數據,尤其是負面信息,於是便出現了專門的沽空調查公司。通常,調查公司先找到一些可能在財務上存在問題的上市公司,做空者在高位做空,然後調查公司發佈負面研究報告,律師事務所緊隨其後對其進行起訴,造成投資者對該股票的恐慌,導致該股股價暴跌,做空者從中獲利。一般情況下,研究報告本身就盈利,但最大的盈利來自於對沖基金、律師事務所、投資人的合作分成。

因為調查公司的身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他們往往以公益性研究為幌子,實際上卻是天量資本交易掠食戰中的「馬前卒」。調查公司先唱空,對沖基金隨後下單,兩家機構邊唱邊做。報告發佈的時機也很講究。為對抗空頭,大股東會出手回購股票,拉升股價。但掠食者選準上市公司的靜默期,使其失去反抗能力。其實,做空者的手法很簡單也很老套。他們所利用的是資本市場上的時間差、空間差,以及人們的偏見和恐慌心理。

上市公司要回應做空者的質疑,需要數據,同時也需要時間,而做空者要的只是短短幾天的「時間差」而已。做空者如果選擇了上市公司的窗口期發佈報告,時間差就更加充裕。他們都是在短時間內填倉獲利,移向下一個目標,而此時上市公司已經受到傷害。

在一些西方投資者眼裡,中國公司凡是利潤高的企業,必然與壟斷和尋租有關,而非自主創新、經營效率所致,污水公司正是利用這一點,編造故事——沒有核心技術、虛假現金流、與銀行職員的關係說不清楚……做空者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偏見激活並放大。

資本市場盤根錯節。銀行、供應商、股東,一般都奉行穩健原則,對負面信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這就是資本市場謠言的魅力。資本市場的信息錯誤和誤導性的猜測都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資本市場有其脆弱性和情緒化的一面,這也是資本市場信息獨有的敏感性,這些注定了短期內做空者往往能得手。

監管漏洞值得反思

由於多數投資者的知識缺陷、信息缺陷,資本市場最容易出現跟風、隨大流的羊群效應。空頭常常會「借力打力」,刻意營造市場恐慌情緒,讓投資者和市場來幫自己砸盤,空頭在不出大本錢的情況下坐收漁利。做空中概股的空頭們宣稱這是一場共贏的遊戲。但誰是輸家呢?全社會財富蒸發,除了中國民營企業和不明真相的中小股民外,共同基金、養老金、政府的機構等也都是受損者。

抱怨污水「無情」、「卑劣」、「偏執狂」都沒用,找到制度漏洞,健全監管體系才最為迫切。據我們瞭解,美國、加拿大迫於中小股民壓力,已經開始調查污水公司操縱股價的行為,並著手考慮系統性解決方案。在美國,「言論自由」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很難通過法律手段制裁做空者,加之調查公司尚未形成行業標準和規則,那些污水公司帶有強烈的賭博心態,做空槓桿率極高,潛藏著巨大金融風險。《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以及金融危機之後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均沒有涉及調查公司,也沒有對空頭之間的自營交易、關聯交易做出限制。

調查公司因為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必須秉持公正的第三方立場,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監管機構對其連鎖反應和系統性風險必須有所預見,加強監管。有暴利而無監管,游擊作戰,所到之處,均無制衡,這不是監管當局所願看到的局面。

遏製做空潮要有整體性解決方案

中概股的表現嚴重脫離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這肯定不會長期持續下去。沒有對中國民營經濟的切身感受和較為長期的觀察,所謂的調查報告都只是隔靴搔癢。做空者如果繼續沿用老一套,他們的虧損將是注定的。

中國民營企業到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上市,系統成本極高,然而這個過程並沒有創造價值。中國民營企業一般都是創業者的企業,他們必須與公司同存亡。而西方企業的上市公司老總大多是職業經理人,他們不必為公司拚命,也沒有長遠打算,裁掉一個CEO卻要付出一大筆錢,這是中外企業很大的不同之處。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弗裡德曼教授對中國經濟有著深刻觀察和瞭解,他在回憶錄中坦陳,許多問題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中國濟濟總量大,經濟形態複雜。那些學習西方財務邏輯出身的觀察者、調查者又有多少瞭解中國民營企業的商業模式?

當然,話說回來,對西方人而言,理解中國經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全球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做空中國概念股已成為國外機構的主要逐利手段之一。由於在美國監管體系下,做空機構有空子可鑽,而一般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起來非常耗費時間,做空機構通過市場的某一個時段製造恐慌就可以達到暴利的目的。因此,建議中國在美上市企業,要提前做好保護措施,在必要時聯合起來整體反擊做空機構。

我個人對中國概念股要破解做空機構的困局有四點建議:其一,中美應當在國家層面上加強對國際游資的金融監管和跨境監管合作,聯手遏制惡意做空者,保護投資人利益;其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以及金融開放進程的加快,國內監管部門應當加強預見性研究,完善制度,防備股災;其三,媒體應當增加污水公司的曝光度,向大眾和散戶揭示做空產業鏈背後的真相,提高免疫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跟風和恐慌效應;其四,打鐵還靠自身硬,反擊做空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恢復真相,以更大的透明度應對一切不實之詞。上市公司應當建立資本市場危機處理機制,尤其企業第一負責人要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面向公眾,直接溝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64

微信朋友圈變質:走向「弱關係」 或步微博後塵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23.html

當微信通過OTT(過頂傳球)快速切入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圈時,輿論開始力捧微信的社交網絡力量。

但不和諧之音也隨之來了。資深媒體人楊樾楊樾在微博上說了段很經典的話:我現在也很少上朋友圈了,一開始覺得挺好,因為都是朋友,沒有戾氣,沒有爭執,只有祥和與正能量,但現在,在裡面翻一翻,全是長篇大論的心靈雞湯,各種佛經,各種祈文,各種符咒、各種轉發十個人,各種活佛與仁波切,各種胡因夢,各種克里希那穆提,知道的這是朋友圈,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機場書店呢。

而這一切,亦曾發生在開心網和微博之上。

從「強關係」走向「弱關係」

以「強關係」為主打命題的微信,其實從進入營銷的那一刻,就成為了一直用來做反面典型的微博式「弱關係」。

微信強大與否,早有公論。4億用戶的基數讓其在社交網絡上獨領風騷。而一個又一個朋友圈,高度精準了用戶的特定屬性,也使得微信營銷成為了一個十分時髦的話題。

當然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有很多用戶都發出了類似文章開頭楊樾楊樾的聲音。

營銷過度都會如此。而這和當年的微博何其相似。從本質上來說,無論微博或是微信,無論初始好友來自電話本還是即時通訊軟件或是名片上的簡短鏈接與二維碼,一個真實用戶的社交網絡,在初始狀態都是強關係的。當然,名人的社交網絡,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其實都不在此類。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本質並不會變,因為無論哪種應用,都是一個社交平台,是和現實中的熟人或半熟人交互生活點滴的地方。

但一旦粉絲積累日益增多,一旦微信或微博開始走向營銷之時,這一切就開始改變,改變成一個表面上在交互,實際上充當著公告板用途的偽社交平台。這時候,很多朋友圈就開始變質,變質為一個教主和若干教眾的傳播與被傳播關係,而非通常意義的朋友了。

知名的微博走過了這一歷程,而如今有些朋友圈也在逐漸步入這一歷程。不過是又一個社交網絡的循環而已。

沉澱 循環之後的輪迴

用戶難免迷茫,不可避免的,朋友圈裡人越來越雜,信息越來越亂,到底在沉默中沉默還是在沉默中爆發?

答案很簡單,微信走過喧囂期之後,逐步沉澱,形成興趣點和需求點分眾的社交網絡,就如開心網已經完成和微博正在完成的那樣。

說微博正在完成,是因為以媒體屬性為基本特徵的微博的用戶已經開始沉澱,尤其是新浪微博,他們不再盲目收聽著各種認證微博和段子大號,而是開始減少信息的來源,精準信息的需求和交互。而微博的主要信息發佈者們也開始沉澱,他們開始發現,其實社交網絡的核心還是交朋友,而非發信息,他們開始有選擇性的和熱心粉絲們建立從陌生人到半熟人乃至熟人之間的聯繫。他們之間,有一種強有力的信息傳播紐帶,這就是准媒體屬性,一個其實從微博登場開始,就已經為其社交網絡基本設定所左右的結果。

說開心網之類的早期社交網絡已經完成,是因為微博、微信經歷的一切,它們早已經走過。所不同於微博的媒體屬性和微信的即時通訊屬性的是,它的路線也按照最初的原始設定,有著強烈的遊戲屬性。用一個並不太嚴謹的形象比喻來簡單劃定,我們可以認為,微信上的用戶是在打電話、發信息,新浪微博上的用戶在正襟危坐、坐而論道,而開心網上的用戶,則是在遊戲、在嬉戲、在休閒,儘管這些用戶其實只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用著不同的社交網絡。

而從發展軌跡來說,也是三個階段的分野。微信目前的用戶如果大體視之為從眾型,那麼即將完成沉澱的微博則是忠誠型,而早期社交網絡則已經進入理智型。其過程則都是從一窩蜂殺將進去、到根據自己的需求逐步分化,形成一個又一個關係或強或弱但興趣點卻高度集中的「朋友圈」。

因為經過多年的積澱,類似開心網之上的用戶之間,已經完成了相互之間的友情積澱,這些用戶更理性、更懂生活、也更注重情感交流。可以預測的是,開心網正在從一個大眾化的泛社交平台向網友與朋友親密溝通、深度互動的小眾化平台轉變,雖然總體分享量較少,但是用戶溝通的深度會更大。

從強到弱,再從弱到強

這種理智型,最終就形成了社交網絡上用戶與用戶之間信息交互的分眾。儘管這批用戶可能同時也在使用著微博和微信,但在開心網之類的早期社交網絡上,經過沉澱,他們在這裡所表現出來的用戶行為,往往對生活品質要求高,有自己特定愛好,特定興趣,偏理性、偏成熟、心態開放並且積極,喜歡深度互動與溝通,屬於都市生活家。

簡言之,社交網絡的主力用戶和他們的粉絲關係,必須也必然走過三個階段——從強關係到弱關係,再由弱關係回歸強關係。而即使是同一批網友在不同的社交網絡上,因為其成熟度和沉澱度的不同,也必然經歷這三個過程,並呈現出在同一時間在不同平台完全不同的行為特徵,而這種特徵,也帶來了實際功效的不同。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同樣的信息在三個平台上,其精準效力和傳播到達與轉換率,也就形成了三個層級,同樣,也是從眾、忠誠和理智這三個詞彙所一一對應。

誰都有弱點

但同時,無論是哪種社交網絡,都有自己的弱點,如開心網上,最受用戶歡迎的應用是:照片、記錄、禮物、休閒類應用(電影、音樂、讀書)、社交遊戲,顯而易見,這樣的社交網絡很休閒,休閒沒什麼不好,就是很難形成象微博那樣的話題性爆發。因此在國內的社會化分享工具提供商JiaThis最新發佈的《2013年5月國內社會化媒體分享數據排行報告》顯示,其分享百分比為5.15%,名列國內社交網絡第6,而排名第一的新浪微博為17.86%。

同時,微博上儘管也加載了類似開心網之上的諸多休閒應用,但卻使用率較低,特別是微遊戲上,總是空落落的,用戶對微博的主要需求,就是話題、媒體、傳播,其他的就變得有些無足輕重了,也使得其盈利成為了難題;而微信,所謂強關係向弱關係轉變中,公信號的公告板形式和稀薄的交互效果,讓人難免有回歸官方網站的留言簿之感。

當然,微信很快會進入現在微博的狀態,就如微博正向開心網之類社交網絡的狀態進軍,只是,這還需要時間。且和移動與否——無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09

變質的遊戲

股市炒到㷫烚烚,久違了的問冧巴活動再度活躍起來。

跟以往不同的是,今回除咗一些老朋友,多得滬港通帶挈,還收到內地同事的查詢。我 本着香港好客之道,在無佣收的大前提下,依然落力地推介了一些股票。講得興起,一時又P⁄E,一時又業務前景,分析得頭頭是道。見同事一直默默點頭,正當 以為可以收工大吉之際,同事終於忍不住問到︰「你剛才說的那些股票,有沒有莊的? 」

我急忙澄清︰「當然沒有的啦(半鹹淡國語),這些都是正經的公司……?」

同事錯愕加失望︰「不是吧?沒有莊的股票,能買的嗎? 」

這應該就是坊間所謂的文化差異了。

滬港通未開車,大陸式的炒股大法早已登陸港股。炒注資,炒重組。曾幾何時,股民聽到莊家二字聞風色變。今日,莊家等同倍升股的代名詞。

如果你依然信估值,喜歡刨業績,計完一輪數,才決定買股票的話,我相信你很快會心理不平衡。因為這波升市,你大多沒有份。而升得最多最瘋狂的股票,往往就是你認定是最貴最爛的股份,真是氣得人都癲。

問題是,你會選擇扭曲自己來迎合正在變質的市場,還是堅持己見?

李小加指港股一向以披露為本確實沒錯。擺明車馬莊家股,風險閣下自理,有何不妥呢?對不少同胞而言,條例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給人鑽空子繞過。不得不佩服同事每次都能用創新的思維去破解法規界限,而你竟又無從反駁。

話時話,現在不論是工作,行街睇戲或食飯,甚至回家看電視,我們每日不都是在面對着同一條問題嗎?

還是老美看得開。拍部變型金剛來迎合大市場口味,懶理批評。反正票房就是真理,人仔已袋袋平安。昔日出名精靈的香港人,今回反而顯得婆婆媽媽。To扭曲,or not扭曲。炒股票啫,唔使吓吓講到國家興亡咁誇張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57

領展變質禍根竟是梁振英(2016/8/11) 林本利

2016-08-11  NM

特首梁振英早前在《南華早報》的專訪中炮轟領展,指公司薪酬不應與租金升幅掛鈎。筆者之前的文章,已指出特首搞錯事實,領展的董事及管理高層的薪酬其實是與股價(即基金單位價格)掛鈎。最諷刺的就是領展管理層千方百計催谷股價,營運模式變質,禍根竟然是出於梁振英放寬規管的政策。

港台今年7月10日播放的時事節目《鏗鏘集》,題目是「一紙之諾」,內容除了提到過去兩年領展及炒家何以能夠分拆停車場車位出售,還分析證監會為何會放寬對領展這類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規管。原來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成立金融發展局,金發局在2013年底發表研究報告,建議香港發展成為房託基金的集資中心。有份參與研究的包括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之後證監會放寬規管,以致領展可以投資土地買賣,而投資的限額亦有所放寬,可以多達數十億元進行買買賣賣。領展在2014年起便由「裝修佬」和「收租佬」,變身成投地建屋的「發展商」,物業買家和炒家,甚至透過舉債百億元,進軍內地市場。去年初,領展(佔60%)與其他發展商斥資近60億元以高價投得九龍灣商業地,日後能否取得合理回報仍屬未知數,又以過百億元在內地購入兩個商場,每年租金回報只得四釐多。過去年多,單是人民幣貶值一年內已損手約7%,還未計商場估值是否下跌。今年初,又獨自斥資近60億元購入旺角商廈。領展是本地物業發展市場的新丁,投地及競投商廈時能夠擊敗一眾歷史悠久的大型地產商,很大機會出現「贏者詛咒」(Winner's curse),因出價過高而受損。至於進軍內地市場的策略則更令人費解,過去幾年大地產商李嘉誠從內地(及香港)撤資,撤資速度之快更被官媒炮轟,領展竟然在這個時候接貨,確實勇氣可嘉。

公司董事及管理層在市場上多番動作,買買賣賣,無非是為了刺激股價,令手上持有的基金單位,以及在長期獎勵計劃下將會得到的單位,價格大幅攀升,便可以獲利套現。可是,即使管理層動作多多,又進身恒指成分股,股價依然沒有多大起色,要公司動用30多億元托價,避免跌穿40元關口,到近月股價才大幅攀升。根據《鏗鏘集》的報導,領展與房委會簽訂的買賣契約中,清楚列明商場店鋪只能整體出售,卻刻意地容許停車場分拆出售,只要停車場位處的屋苑,房委會已經分拆住宅單位出售。換言之,居屋和租置計劃下的屋苑,它們的停車場全部可以分拆出售。領展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港大講座教授王于漸,過去一直建議特區政府出售公屋,甚至免費將公屋送給租戶。若然政府接納王教授的建議,日後領展便可以把更多停車場出售給炒家,又和炒家互相交易及分租,由炒家分拆車位及商鋪炒賣,把車位出租給非公屋住戶,到時居住在公屋的居民及車主肯定遭殃。領展年報披露大部分的董事(包括所謂獨立非執董)都持有基金單位,而負責貸款給領展及協助發債的銀行,負責估值的估值師,以至負責物業管理及出租的管理公司,不少是關連人士,除了持有基金單位(或代客戶及強積金持有)外,還收受巨額費用(包括中介費)和利息收入。領展以近三釐的息率在市場舉債,購入租值四釐多的物業,息差只有一釐多。過去一年,零售物業的售價向下調整(根據差估署資料),領展的投資物業估值卻上升百多億元。筆者在此提醒小股民,領展業務已變質,股息只有三釐多,實際市盈率(不計特殊利潤及物業升值)超過25倍,近月高追領展的股民隨時接了火棒。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42

中儲糧回應萬噸小麥被忘7年變質:企業因利益拒不出庫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官方微博8日刊發“關於媒體報道'萬噸小麥被忘7年變質'的聲明”,聲明稱,2014年6月,該批小麥經有關部門組織定向拍賣銷售後,金碩公司因自身利益未得到滿足,拒不出庫。在直屬庫履行法院判決義務的情況下,金碩公司仍然不配合出庫。為此,直屬庫申請法院於2017年4月8日依法實施強制執行。中儲糧總公司派出的專門工作組已抵達河南南陽。

關於媒體報道“萬噸小麥被忘7年變質”的聲明

5月8日,有部分媒體報道“萬噸小麥被忘7年變質,中儲糧河南三級糧官噤聲”之後,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立即了解有關情況,現聲明如下。

一、報道中所提長期未出庫的1.62萬噸最低收購價小麥,於2010年由河南分公司所屬南陽向東直屬庫光武分庫委托金碩公司收購。由於2010年個別地區災情較重,收購的部分小麥品質不符合國家要求。根據國家有關部門部署,實行統一封存,統一組織定向銷售給飼料及工業酒精加工企業。2014年6月,該批小麥經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定向拍賣銷售後,金碩公司因自身利益未得到滿足,拒不出庫。

二、作為委托方的中儲糧南陽向東直屬庫為盡早完成這部分已拍賣糧食出庫工作,在多方協調未果的情況下,於2015年9月向新野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於2016年9月經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終審判決南陽向東直屬庫勝訴。在直屬庫履行法院判決義務的情況下,金碩公司仍然不配合出庫。為此,直屬庫申請法院於2017年4月8日依法實施強制執行。

三、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將督促所屬企業,堅決執行二審法院的生效判決,排除幹擾,加快處置進度,完成出庫任務,維護中央事權糧食安全。

四、中儲糧總公司派出的專門工作組已抵達河南南陽。

中儲糧河南分公司

2017年5月8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21

虧損了八年,b站唯有靠變質才能變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31/163353.shtml

虧損了八年,b站唯有靠變質才能變現?
品途公司誌 品途公司誌

虧損了八年,b站唯有靠變質才能變現?

B站為何至今還沒有找到商業化的業務突破口?

來源 |  品途公司誌(ID:e-qika)

文  | 魚多多

一直以來,嗶哩嗶哩釋放的商業化信號頗為低調、克制。然而,兩年時間不到,嗶哩嗶哩影業股份近日卻被大股東200萬低價拋售,甚至可以說是“跳樓清倉”。嗶哩嗶哩影業和身後同樣面臨盈利碰壁問題的B站,一起成為了大眾唏噓的對象。

據公開信息顯示,目前B站上已經擁有超過一億的活躍用戶和超過100萬活躍的UP主,坐擁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流量價值,以及在年輕人人群中的影響力。但其掌門人陳睿卻公開表示,B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那麽需要被拷問的是,B站為何至今還沒有找到商業化的業務突破口?

50

與股東“同一世界,兩個夢想”

兩年前,B站和尚世影業的“聯姻”曾讓同行羨慕不已。

2015年12月,估值超17億元的嗶哩嗶哩彈幕網(B站/bilibili)牽手尚世影業成立嗶哩嗶哩影業。據公開信息顯示,尚世影業出資450萬,持股45%;B站的運營主體持股40%;寬娛數碼(B站董事長陳睿個人投資)持有剩下15%的股權,尚世影業成為了嗶哩嗶哩影業最大股東。

B站成立影業,是希望能夠從社區型的平臺深入到內容制作方面,這樣一方面“自給自足”能夠省去購買版權的費用。另一方面,通過對作品的投資制作還能帶來版權以及廣告等其它方面的收入。

實際這也是大多數視頻網站以及像B站這樣做社區的平臺轉型的必經之路。而B站在轉型方面,其實還是存在一定優勢:首先是背後有最初騰訊的投資支持,另外嗶哩嗶哩的大股東尚世影業來頭也不小,曾出品《蝸居》、《甄嬛傳》等熱門影視作品,早前參與宣發的影片票房累計超過20億,2016年營收達到12億。然而即使有了這樣經驗豐富的合作夥伴,嗶哩嗶哩影業在內容制作上還是跌了跟頭,商業變現之路變得更加渺茫了。根據股權轉讓掛牌信息,嗶哩嗶哩影業目前沒有帶來任何營業收入,凈利潤為負0.61萬元。

自成立以來,嗶哩嗶哩影業投資的項目並不多。2016年1月播出電影《神探夏洛克特別篇:可惡的新娘》是其成立後參與的首個項目,嗶哩嗶哩影業還在電影上映期間組織了另類觀影活動,主打Cosplay表演。隨後,嗶哩嗶哩影業作為聯合出品方參與投資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動畫電影《精靈王座》。但嗶哩嗶哩影業參與投資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票房僅為645萬。可惜的是,該部電視紀錄片曾在B站上一夜爆紅,到了大屏幕卻失去了熱度。

51

根據陳睿的描述,喜歡B站的人群往往是95後、00後。B站營造了一種特殊的氛圍,彈幕連結起了各種思想的火花。

因而有分析指出,一旦B站的內容遷移到大銀幕,二次元文化里的那些熱鬧就會被湮沒。大銀幕說到底還是主流文化,那些流連於B站的亞文化人群,會因在三次元的世界里找不到語境而感到沮喪。因此,《我在故宮修文物》在院線市場表現冷清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方面主流文化難盈利,同時,雙方發展觀念的疏離也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公司營收業績萎靡,或許這也是大股東要把公司股權“清倉”的最主要原因。

在2016年尚世影業發布年度片單,其中《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麽》和《求婚大作戰》是在2015年底由日本富士電視臺引進的翻拍項目。對於B站用戶而言,此類日本內容和產品具有極強的消費力,這兩部作品原計劃就是由嗶哩嗶哩影業參與制作。

但據了解,最終這兩部劇都沒有在嗶哩嗶哩影業體系內完成,而是尚世影業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尚世影業宣布的9個電視劇啟動計劃以及將於2017年上映的電影片單中,包括了《只為那一刻與你相見》、《烈火如歌》、《紫川》等頭部大IP,出品方已無嗶哩嗶哩影業的身影。

究其原因,不外乎尚世影業對於優質IP商業化的渴求,B站擔憂“變質”後用戶出逃所表現出的克制,兩者矛盾顯然難以調和,但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都是對自身負責任的選擇。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廣告變現艱難

從產品自身來看,主流視頻網站的產品運營以內容為主,各大視頻網站搶購電視影視版權,綜藝合作、內容自制,無一不是以內容來爭用戶,在商業變現上主要依靠廣告和增值服務(會員)。

用戶數量迅速增長的背後,B站也正在告別早期依靠UP主上傳內容的野蠻生長階段。雖然B站是一個二次元屬性的互聯網公司,但它首先是一家對視頻內容有著強烈依賴的互聯網公司。

反觀其他競品,2016年6月,愛奇藝付費會員超過2000萬;2016年11月,騰訊視頻付費會員超過2000萬,年增長300%;2016年12月,優酷付費會員突破3000萬。再結合這些巨頭們動輒百億的季度營收,而B站既無法避免和這些視頻領域的正版化和版權爭奪,也無法擺脫用戶數量增長帶來的運營壓力的增長,二次元的屬性還讓它受到了比別人更多的限制,很明顯B站現階段仍然無法在規模上與傳統視頻網站抗衡,無法躋身於主流之位。

那麽B站通過廣告來商業變現的主要途徑可行嗎?

58

作為國內重要的二次元文化傳播載體的B站,這種文化對於商業社會,天生帶著抵觸。商業變現和廣告顯然與建站初衷相悖,因為B站廣泛為用戶所認知的屬性還是ACG(動漫、動畫、遊戲的總稱),且“無廣告”概念已經演變成B站區別於其他視頻網站的一種重要符號。因此B站一旦加廣告,便將引起用戶的強烈反感而憤憤離開,新用戶會因為發現ACG屬性不濃厚而放棄加入,留下的只是普通的娛樂屬性用戶,強行變現就會出現傷害用戶情感,影響口碑的風險。

不過,依然還是要承認,B站的產品策略還是一定程度上承受了商業化因素的助推。資金支持是一個因素,這使得B站在本業上更加遊刃有余,但另外股東對產品變現的需求壓力也讓它不得不進行廣告延伸和業務擴展嘗試。

第一來源收入乏力

A站、B站這類二次元網站,與主流視頻網站事實上有明確的分水嶺。

視頻網站發展到現在,大致有四種盈利模式。第一是影視,第二是廣告,第三是電子商務,第四是會員收費。而對於A站、B站來說,也逃不出以上幾大路徑。比如,B站盈利版塊大致在平臺廣告、會員制、視頻承包制計劃、IP影視資源開發、電商(二次元內容的衍生消費)、旅遊項目、辦演唱會、線下收費聚會、直播、遊戲聯運等一些方面。

雖然B站的盈利模式多種多樣,但大多還屬於小打小鬧,在動作上,由於用戶對商業化的排斥和敏感,B站也更加小心謹慎。

就比如B站開始的會員業務。

根據動漫遊戲資訊網和邪社發布的《你會購買B站大會員?》調研結果中顯示,600名以上的參與投票者中,81%的人表示“不買,我只是一個看視頻的”;另有14%的人處於“觀摩考慮中”;願意購買者占比5%。當然,這和B站剛上架的“大會員”特權沒觸到用戶痛點有一定的關系。

可以發現,曾受惠於早期的“免費”頭銜而流量源源不絕、迅速闖入視頻行業的B站,對改變老用戶習慣的付費相關政策的確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它要一步步試探用戶底線,更透明地廣泛征求意見,並且找出更多創新、適合自己的手段。否則,它就會總聽到這種聲音:“你就是個頂著二次元和彈幕旗號的熱門視頻網站罷了”。

小眾文化難成爆發點

除了騰訊對B站的投資之外,阿里與百度其實也早就開始對二次元領域進行布局了。

同樣是在2015年,優酷土豆率先投資了國內另一大彈幕視頻網站AcFun。優酷被阿里收入陣營之後,AcFun也自然成為了阿里巴巴泛娛樂產業的一員。除此之外,百度旗下視頻網站愛奇藝也已經成立了動漫創作公司。另外百度貼吧實際上也是一個二次元用戶活躍的聚集地。

然而BAT的入局,並不意味著所謂風口的到來,更多像是“占坑”的意味。

相關數據表明,中國的二次元消費者已達到2.6億人,其中97.3%是從90後和00後。但就是這部分人,目前所形成的購買力還不足以支撐二次元市場的集中爆發。陳睿曾做過一個判斷,目前中國二次元產業的市場為1000億元人民幣,5年後將迎來1000億美元(約合6384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份額。

業內有人曾分析,盡管二次元人群的屬性非常鮮明,但二次元遊戲依然是一個讓人很難捉摸的市場。國內目前出現某些不錯的產品,但都沒有頂尖的成績或大規模的成功,二次元領域始終是市場消費的小眾品類。B站想做的是在小眾的市場里實現盈利的最大化,不是不可能,只不過整個市場的消費主體還沒有成長起來,現在急於實現變現還為時尚早。

看來,只能說二次元的風口目前仍遙遙無期。

(部分素材來源:速途網、萬戶財經)

b站 二次元 變現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036

隱私帽子,客服扯皮,變質的拼車,誰讓順風車“殺人”?

就在昨天,3個月前因為空姐遇害案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滴滴順風車又出事了。

8月24日,一名20歲的溫州樂清姑娘因為乘坐滴滴順風車遭遇車主強奸殺害。

和21歲空姐順風車遇害案雷同的是,當前網上鋪天蓋地全是指責滴滴順風車存在安全隱患的聲音,甚至有呼籲徹底關掉順風車的提議。

接連兩件強奸殺人案之後,一直打著公益性質的順風車的前景變得風雨飄搖,而滴滴這110天來為了提高順風車安全陸續推出多項措施在如今的事實和輿論面前也不堪一擊。

在此之前,市場普遍接受滴滴這樣的獨角獸在創業路上一邊跑一邊換輪胎,作為後勤保障的安全措施也可以一步一步的叠代升級。

但性命攸關的大勢之下,公眾們坐不住了。

除了沖動作案的車主,還有什麽原因釀成了這次的慘劇?順風車到底還有多少安全隱患?

隱私安全VS性命攸關

世人總愛回頭望,常想著假如這樣,結果會不會那樣。

痛惜一個年輕的姑娘死於非命的同時,有這樣一股聲音,如果當時滴滴和警方能夠快速的處理這位姑娘發出的求救訊息,是不是一切還可以挽回。

根據浙江省樂清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樂清公安”今天發布案情通報,8月24日17時35分,樂清警方接群眾報警稱其女兒趙某(20歲、樂清人)於當日13時,在虹橋鎮乘坐滴滴順風車前往永嘉。14時許,趙某向朋友發送“救命”訊息後失聯。

8月25日淩晨,被害人趙某好友發布微博稱,趙某當天14點10分左右在給好友的微信中提到“司機開的山路沒有一輛車,有點怕”,約14點15分左右在給另一好友的微信中提到“救命、搶救”,隨後失聯(電話處於關機狀態)。

收到這條“救命”訊息的好友隨即采取措施,但最終的救命時間被耗在了和滴滴客服的“扯皮”當中。

該好友公開的與滴滴客服的聊天記錄顯示,他於15點40分左右第一次聯系滴滴平臺,滴滴平臺給出答複,會由相關人員介入,需等待一小時,第一個一小時期間多次致電未果,一小時後仍致電未果。直到17點40分左右滴滴平臺來電,告知已和司機聯系,司機表示趙姓女孩沒有上車。

滴滴方面稱,在接到趙女士親屬電話反饋後建議盡快報警,並在接到警方依法調證的需求後及時提交了相關信息。

對於外界提到的“為什麽沒有第一時間將車主信息提供給家屬”的問題。

滴滴方面給出的解釋是,由於平臺每天會接到大量他人詢問乘客或車主的個人信息的客服電話,無法短時間內核實來電人身份的真實性,也無法確認用戶本人是否願意平臺將相關信息給到他人。所以無法將乘客和車主任何一方的個人信息給到警方之外的人,希望能獲得公眾的諒解。

對於樂清姑娘遇害案件,滴滴方面表示在得知此事的第一時間,公司內部成立了安全專項組,密切配合警方開展案件調查工作,提供了乘客和車主的行駛軌跡,協助警方14小時內快速破案。

只是快速破案的背後,一條年輕的生命已經逝去。

沒有兌現的客服承諾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份發生的空姐順風車遇害案後,滴滴上線了新版緊急求助功能,在原有功能基礎上將進入按鈕提升至顯著位置,並添加110、120、122及滴滴24小時安全客服等快捷方式,用戶可自主一鍵撥打。

如果當時這位樂清姑娘選擇自己緊急求助的話,在沒有驚動嫌疑人的情況下,是不是也需要和客服來回“扯皮”證明自己的確身陷險境。

要知道,這位嫌疑人在作案前一天還因為有圖謀不軌行為被用戶投訴,但是滴滴客服平臺並沒有得到重視。

據溫州都市報報道,樂清林女士前天下午曾坐過犯罪嫌疑人的車,從樂清虹橋到翁垟,司機將其帶至偏僻處圖謀不軌,林女子事後曾將此事投訴至滴滴平臺,目前林女士還在配合警方調查。

滴滴方面也證實了在該車主作案的前一天,的確有另一名順風車乘客投訴其“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開到偏僻的地方,下車後司機繼續跟隨了一段距離。

“我們的客服承諾兩小時回複但並未做到,也沒有及時針對這一投訴進行調查處置,無論什麽原因,我們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滴滴方面在案發後這樣表態。

海量訂單背後,滴滴需要的是一個可以撐得起數據的安全保障體系。

今年3月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滴滴估值560億美元,位列第二名。滴滴出行CEO程維日前公布的數據是,2017年,滴滴服務了74億次用戶的出行,滴滴每天服務的用戶訂單超過3000萬筆、4000萬人次。

交通運輸部官微此前發布了一篇題為《檢驗網約車發展的標準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的文章。文中指出:網約車企業是運輸服務的提供者,必須要承擔承運人責任和相應的社會責任。檢驗網約車發展的標準不是“流量”或“估值”,而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乘客和司機是網約車企業的“衣食父母”,是其走遠做強的“資本”,正是他們的選擇撐起了企業的“流量估值”和持續發展。如果沒有乘客和司機的選擇,再大的網約車平臺終將會轟然倒塌。

而這篇文章在業內一度被解讀為是在喊話滴滴。

被輕視的人車不符

在此之前,市場對於網約車的安全問題一直聚焦在司機本身,比如部分網約車駕駛員存在吸毒、精神病、違法亂紀等問題。

2015年12月,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隊破獲某平臺2名網約車駕駛員非法買賣槍支案,近排查深圳網約車司機中有吸毒前科或重大刑事犯罪前科共3086名。

由於順風車合乘、平攤費用的拼車性質,本質上不屬於經營性業務,網約車平臺不承擔承運人責任,所以此前對順風車的監管要比網約出租車寬松不少。

此前,註冊順風車司機提交證明環節無需本人手持證件,若有人購買全套虛假材料提交註冊,平臺難以辨別。

有報道稱,滴滴順風車在註冊審核環節上存在明顯漏洞。女性司機在上傳了男性司機的系列證件後也能正常過審。

但是5月份之後,滴滴已經在順風車車主資質審核上下了不少功夫。全國整頓一周重新上線之後,車主每次接單前必須進行人臉識別。

這次樂清姑娘遇害案之後,滴滴方面也表示嫌疑人鐘某此前背景審查未發現犯罪記錄,是用其真實的身份證、駕駛證和行駛證信息(含車牌號)在順風車平臺註冊並通過審核,在接單前通過了平臺的人臉識別。

但是嫌疑人的案發車牌系鐘某線下臨時偽造。

也就是說,這筆訂單出現了人車不符的情況,但是乘客趙某在上車的時候並沒有拒絕。

而人車不符其實是目前眾多網約車案件的重要隱患。

2016年5月2日,深圳一名24歲女教師搭乘滴滴順風車返回學校,司機潘某持刀逼迫被害人交出身上財物,之後將其殘忍殺害。隨後滴滴公司通報稱,涉案司機在平臺上的註冊信息均為真實信息,但涉案車輛的牌照系司機臨時偽造。根據警方的調查結果,受害人在發現車牌和平臺信息不相符時,選擇了在平臺上取消訂單,並繼續乘坐。

事實上,滴滴為此已經多方宣傳希望乘客重視。滴滴順風車此前已上線人車不符評價機制,主動邀請乘客評價司機和車輛是否與軟件顯示信息一致,並聯系前後多個訂單的乘客進行核實,一經確認立即封禁。

只是,很多時候,貪圖方便的乘客往往選擇忽視人車不符的情況。

被商業化的順風車

2016年7月28日,交通運輸部公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第三十八條規定:“私人小客車合乘,也稱為順風車、順風車,按城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順風車不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約束。

但是隨後各地發布的指導意見中均對合乘車輛每日的派單數量作出規定,北京、上海等地要求上限為2次。但滴滴順風車此前每日最高可接單數為15單,明顯高於各地政府的規定。

這意味著,順風車中存在一定數量的“專職車主”,他們並非在上下班或有計劃的出行中順便捎人,而是帶著營利目的專職運營。

事實上,在專車、快車補貼明顯縮水之後,的確有一批曾經的專車、快車司機做起了全職順風車司機。而這些順風車司機的存在,讓原本合乘、平攤費用的拼車性質變味,違背了順風車原本的公益定位。

但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車主成為順風車司機,大多數時候,平臺默許了這些全職順風車司機的存在,放棄拒絕這些有潛在危險的用戶。

當然,順風車並不是滴滴一家獨有的業務。

目前市面上,除了滴滴,還有做順風車起家的嘀嗒,以及剛加入順風車不久的高德。

據嘀嗒方面的數據顯示,其已擁有超過8000萬用戶,1250萬車主。滴滴順風車數據顯示,其已覆蓋國內近400座城市,匯集了2300萬車主分享自己的座位。

而這場面對順風車的調整將影響著三家的業務走向。

因為即使網約車已經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監控機動車的行蹤,甚至可以用技術手段實現可視化監控,即使網約車外在安全性上實際已經比傳統出租車更為可靠,但滴滴們至今依然沒有辦法百分百保證乘客的安全。

不過,在接連出現順風車人命案之後,逃離的不僅僅是恐慌的乘客,還有那些不希望被“汙名化”的車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95

團購變質 低價招徠再宰客

1 : GS(14)@2012-08-15 18:38:57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3726988dbf4f-082627

有市民以190元團購了攝影套餐,拍攝後才被通知相片質素無法沖曬大相,要每張相另付100元。有立法會議員指,《商品說明條例》修訂版明年實施前,消費者僅能自求多福。
一名向消委會投訴的消費者,在團購網以190元,購買攝影套餐,套餐包一小時戶外攝影、25頁A5精美相冊及一隻CD,投訴人拍攝後,攝影公司卻稱相片解像度低,未能沖曬4R相片,每張4R相片需另加100元。
換健身優惠 訛稱要信用卡
另一名投訴人則團購健身優惠券,使用時被職員狂推銷兩年健身會籍,雖然他已表明無興趣,但職員轉用其他招數,稱需以信用卡登記才能兌換服務,投訴人指團購使用細則沒有列明需用信用卡登記,故沒有帶信用卡,職員聞訊即變臉,並要求他改日帶同信用卡到場才可兌換服務。
該投訴人遂質問團購公司,確認毋須以信用卡登記,他質疑健身公司欲扣押信用卡作威脅,迫消費者就範購買貴價套餐。
捉貪平心理 少人亦成團
亦有不少網民或受害者,在網上討論區對團購服務大吐苦水。有人以80元團購一個月的健身會籍,卻換來兩小時的疲勞轟炸式推銷,亦有人團購激光永久脫毛服務,職員卻稱其次數不足以永久脫毛,又遊說她購買套票。事實上,各大小團購公司都充斥平價美容、健身等服務,絕大部分都以低價作招徠,包括80元無限次健身一個月、不用200元永久脫毛或脫癦,及百多元面部護理療程等。
2 : 自動波人(1313)@2012-08-15 19:31:35

一名向消委會投訴的消費者,[B]在團購網以190元,購買攝影套餐,套餐包一小時戶外攝影、25頁A5精美相冊及一隻CD,[/B]投訴人拍攝後,攝影公司卻稱相片解像度低,未能沖曬4R相片,每張4R相片需另加100元。

成本都唔得啦

而家d人就係咁,正價又唔捨得

係要咁樣俾人湯
3 : calvinx(8907)@2012-08-16 09:15:38

只買過3次團購後就決定吾再買, 第一次係買 "M"字頭雪糕,差不多3年前 真係平, TST 擺counter 拎貨快.第二次係年多前中環某三文治卷, 雖然幾好食, 但計埋車錢 / 時間 無著數, 第二次係買雞同pizza. 先前食過其他店以為好野.....結果發覺完來搞得團購既, 無論服務同質素代遇完全不同, 後尾重執埋.

果次之後......咪搞我.....同埋而家好多貨根本就吾平.......
4 : 自動波人(1313)@2012-08-17 11:28:18

3樓提及
只買過3次團購後就決定吾再買, 第一次係買 "M"字頭雪糕,差不多3年前 真係平, TST 擺counter 拎貨快.第二次係年多前中環某三文治卷, 雖然幾好食, 但計埋車錢 / 時間 無著數, 第二次係買雞同pizza. 先前食過其他店以為好野.....結果發覺完來搞得團購既, 無論服務同質素代遇完全不同, 後尾重執埋.
果次之後......咪搞我.....同埋而家好多貨根本就吾平.......


有好多混水摸魚

淘番黎仲平過佢
5 : GS(14)@2012-08-17 11:34:14

其實我地做間在淘寶買貨的假團購都得
6 : 自動波人(1313)@2012-08-17 13:07:59

而家團購難做喇
10個著左8個都係窿西,10蚊野,團購價5蚊,佢想拎番20蚊嘅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