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物價失真 可能進入通縮窘境? 東西變便宜,儲蓄卻悄悄變多了

2016-03-14  TWM

美國一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二.二%,創下近四年來最大增幅;但若排除租金因素,指數腰折到一.二%,顯示通貨緊縮烏雲還沒退散。

眼見美國核心通膨率大幅成長,不少人認為通貨緊縮的威脅已經遠去。但請別高興太早,就算是堅信物價終會止跌的人,也別誤判了數據,把緊縮風險拋在腦後。

美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含食品與能源)一月時月增0.三%。二月二十六日公布的數據指出,一月個人消費支出(不含食品與能源)大幅上揚一.七%,已經超過聯準會對今年第四季的一.六%預期。而一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二.二%,寫下二0一二年六月以來最大增幅。

但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New York Federal Reserve)每月調查報告指出,消費者對未來三年通膨預期下滑至二.五%,遠低於一三年八月的三.八%。然且,一月名目通膨率更低,經季節調整後為一.三%。買東西成本上揚時,民眾覺得有不可控制的外力影響物價;但買東西成本變少時,民眾覺得是因為自己聰明消費。

消費者和經濟學家沒注意到的是,「商品」價格已出現通縮趨勢,一五年十二月在消費者物價指數中下跌二.二%。在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滑落之下,消費品將進一步跌價。

油價下跌卻未刺激買氣

去年銅價下滑兩成、鐵礦石近二五%、黃豆一三%、糖一二%,而彭博大宗商品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的跌幅更高達二六%。我去年曾預言油價會到每桶十美元,至今西德州中級原油(WTI)價格已從六十三降至約三十二美元,未來很可能達到十到二十美元。

此外,汽油價格雖然更便宜,美國消費者並未把省下的錢拿來花費,因此沒有刺激到景氣、推升物價。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一四年十一月起拒絕減產,能源價格從此一落千丈,幫有車人口省了共八六0億美元,但同期儲蓄總額增加八二0億美元。

商品價格與服務成本亦存在關聯性。受商品跌價之故,服務業通膨率亦從一四年五月的二.五%高點,降至去年十二月的一.九%——油田工人被裁員後,度假次數變少,也更少到酒吧和餐廳。

租賃成本颯升年增3.2%

此外,消費者物價指數常常把通膨誇大了,許多商品的品質雖有改善,但價格並沒有增加——新筆電性能是上一代機種的十倍,但價格不變。同時,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權重固定,無法反映出消費彈性,例如:柳橙比蘋果便宜時,民眾會多買柳橙。

這個誇大的現象在房市尤其明顯。在消費者物價指數裡,房價成本不以實際房價計算,而以屋主同等租金(owner′s equivalent rent),屋主將房屋出租可能得到的租金計算,占名目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二四%與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三一%。這個數據會扭曲,因為它只計算數量相對較少的出租獨棟成屋。

在沉重學貸、工作不穩、信用評分低的情況下,許多民眾選擇只租不買,因此租賃成本持續上升,一月屋主同等租金大幅年增三.二%,漲幅速度之快,創0七年中以來新高。但屋主真的知道或在乎房子的同等租金嗎?這個指標會影響他們的支出和儲蓄行為嗎?其實不太可能。

如果排除屋主同等租金,一月核心通膨率幾乎從官方數據(二.二%)腰折到一.二%,而名目通膨率亦從一.三%降至0.六%。租金從一一年九月開始加速漲價時,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複合年成長率為一.八%,但如果排除屋主同等租金,則為一.一%;名目消費者物價指數亦然,排除租金因素後,數據由一.一%降至0.四%。

此外,只租不買的趨勢原本拉大了租金與買屋成本的差距,但此差距已逐漸縮小。由於公寓蓋得太多,再加上法拍屋開始出租,市場供給過剩,買房成本變得相對便宜。影響所及,屋主同等租金未來增速會緩慢許多,甚至出現下滑。

總的來說,我認為通縮還是有可能發生的,若排除屋主同等租金的因素,可能性更高。這個威脅不容小覷,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將影響美國通膨連結債的殖利率、聯準會貨幣政策的方向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62

5年內, 萬個工作會消失,但這些職缺將變多 未來十年 越「混血」越夯的 地表新職業

2016-06-06  TCW

人家開會寫字你畫畫、網路直播自己吃飯、對著電腦把口紅擺來擺去……,這算是一種工作嗎?

不要懷疑,圖像記錄師、成長駭客、實況主、雜貨電商採購員,正是台灣五年前還沒出現的新工作。

隨著工業四.○的時代來臨,網路、行動裝置、大數據、雲端科技讓處處都能當職場,工作形態、組織結構也隨之改變。

根據今年世界經濟論壇針對十五個經濟體所做的調查,未來職場有幾大變化:一,未來五年內,全世界將有七百一十萬個工作消失。

二,而目前最需要的工作,過去五到十年都不存在。

三,六五%的小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從事的工作,現在並不存在。

本刊搜尋在台灣正發生新職業,略窺未來職場樣貌,當以後,若有先前不存在的工作出現在你眼前,別受限過去框架,勇敢做個掌握未來的職場贏家。

邏輯力×圖像腦:千人會議紀錄,一張圖搞定圖像記錄師 海外接案價勝OL月薪

撰文者單小懿

除了導遊,有什麼工作可以賺錢、旅行和玩樂?

答案是:圖像記錄師(Graphic recorder)。

因應現代人趨向圖像思考,以及與組織外成員合作機會增加,因應有效率的創造集體共識,近五年在會議場合上,如TED × Taipei,會發現舞台旁有插畫家邊聽演講邊作畫,他們是圖像記錄師。在台灣,目前不到十位。

把演講精華變成圖

重點一看就懂

「圖像記錄師是同步將接收到的訊息轉換成圖像,幫助現場發想及事後記憶,」二十四歲圖像記錄師周汭解釋這個新興行業。

這份工作主要流程有三步驟:一、擷取講者重點;二、找出適當的圖像語言;三、結構並呈現這幅圖。

「好的圖像記錄,訊息重點要一看就懂,也要傳達現場氛圍兼具個人特色」,曾任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圖像記錄師,入行五年的李珮玉說:「技巧是基礎,但畫得如何不是最重要。」圖像記錄師不可能熟悉所有主題,事前準備相關知識和圖庫很重要,但突發狀況不可避免,現場聆聽非常關鍵。

周汭遇過講者未交投影片,直到上台,她才知道對方要講什麼,幸好內容與大眾心理學相關,現場聽就能懂才化解危機。

「圖像記錄是拿捏的藝術,」李珮玉說:「準備七成,其餘要跟著講者脈絡現場調整,如果準備得太死會沒有彈性。」圖像記錄也會犯錯,而圖像錯誤比文字錯誤更容易被發覺,一旦出現錯誤,記錄者的心情變得緊張或焦躁,會聽不進去講者表達的內容,無法完整接收講者的訊息。所以允許自己犯錯,淨空短暫的挫折感,是必備的臨場反應能力。

李珮玉有一次在國外某場三百多人的會議擔任圖像記錄師,結果在主圖像中間拼錯一個關鍵宇,她當下沒發覺,直到中場休息,主持人要求修正:「真的很丟臉,但也要馬上放掉,不要一直守在那裡,不然下半場怎麼辦?」她說。

圖像不分種族,更有助跨文化溝通有些千人會議,外加分組討論,需要多位圖像記錄師共同完成,如何和陌生人共事,也是這行業會碰到的挑戰。

周汭曾經與另外三位圖像記錄師合作記錄騰訊一天半的年會,需要完成三塊七米二的大白板。在活動前三天便到現場看場地,討論主視覺、布置、分配講者、基本素材,雖然畫風不用統一,但預先繪畫可凝聚視覺共識,有助整體圖像流暢度。

「臨場每個人速度、畫風不一,每個人也都求表現,如何能夠顧全整體、不只想到個人,我覺得是最大考驗,」她說。

李珮玉擔任許多國際大型會議的圖像記錄師,碰過不同文化、種族的共事者,她指出,這種臨時編組的跨國工作,用平行的組織架構取代傳統上對下的科層組織,文化隔閡會更明顯,小到聽不懂笑話,大到無法參與討論,一旦無法融入,會直接影響自己的作品和表現:「跨界、接納碰撞的心理素質很重要,」她分享。

回到現實面,這份能玩能賺錢、又能開眼界的工作收入如何?影響關鍵是語言。

台灣案量少,外語強收入多逾兩倍中文流暢,只能接台灣、中國案子,在台灣接一個案子約一萬元,但案量少,價格遠比歐美低,中國案子可遇不可求。如周汭必須兼差,接動畫、插畫等,才足以維持生計。但若英文流利甚至會第二外國語,可加入圖像記錄師的國際組織「靠行」接案,案源多且單一案源收入高出台灣兩、三倍以上,平均一個案子四到五萬元,才有

辦法實踐能玩、能賺、能

開眼界的工作願望。

行銷力×大數據:改個按鈕,用戶使用時間增兩倍成長駭客 七成科技公司搶聘

撰文者李欣宜

粉餅、口紅、眼影,是要一字排開,還是固定在畫面左邊,讓用戶點開圖標再展開?要預先組合好內建妝容,一鍵美容,或讓用戶DIY,自選膚色和唇色?

乍看之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專櫃設計人員或產品經理,事實上,這是App公司玩美移動的「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林怡仁每天的工作內容。

林怡仁,三十二歲,他是全球前十大成長最快速的App開發商玩美移動的產品經理,也是成長駭客團隊的領頭,以上場景,就是他對著電腦和手機App時,在思考的問題。

重設按鍵順序,App下載量破兩億玩美移動是影音軟體大廠訊連去年轉投資的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旗下四款App全球下載數突破兩億,一款玩美彩妝成為國內有史以來最快進入下載破億俱樂部的App。而玩美移動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台灣最大App開發商的秘訣,就是去年底才成立的成長駭客團隊。

當用戶打開玩美相機App,想著要怎 修圖才能變成韓妞,林怡仁想的是,要怎麼安排App的每個按鈕和彩妝工具順序,讓用戶在最短時間內,用最直觀的方式在虛擬彩妝間變美,進而喜歡這款App。

以前面的虛擬彩妝間為例,起初林怡仁把所有粉餅、眼線、眼影等彩妝工具一字排開在用戶面前,任用戶挑選,但他根據大數據發現,部分用戶常化完妝後,照片不存檔就跳出。

他設想,太多選擇恐讓用戶有選擇困難症,之前的設計讓用戶必須點至少兩到三次才能上妝,他於是將預設的幾款主題妝容放在畫面最下方,用戶一點,就可以看到妝容效果,此舉果然讓存檔的人多了兩倍,用App的時間增加兩倍。

如同林怡仁這樣,善用非傳統行銷手段,取徑軟體、數據分析或電腦工程方法,在短時間內幫助產品增長的人或團隊,就可稱作成長駭客。

「透過行銷廣告投放,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使用者,只是這些使用者不見得會留下來……,成長駭客最終在解決的問題,是把你的產品做得好用,讓用戶進來就會黏在上面,越用越久、越用越多。」玩美移動市場開發部副總經理陳品仁說。

以前訊連雖有和成長駭客類似的職位,但多由產品經理兼任,去年,陳品仁認為數據對用戶成長越來越重要,於是另外成立成長駭客團隊。

目前玩美移動的成長駭客團隊共有五人,隸屬於使用者體驗部門,領隊林怡仁去年加入玩美移動時,玩美移動的App用戶數不過五百四十萬人,不到一年,玩美移動的用戶數已突破兩億大關。

林怡仁大學時念程式設計,研究所念娛樂應用科技,除了會寫程式、分析數據,還會設計和修圖,兼具理工、行銷和美術設計等多元能力,這正是此職業需要的特質:兼顧理性和感性,邏輯好,而且有跨界知識。

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新創公司優步(Uber)的成長部門主管安德魯(Andrew Chen)便大膽預言:「成長駭客將成為新的行銷部門副總!毋須技術能力的行銷副總,這種人正在快速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融合行銷和程式技能的混種人才。」台灣近兩年才開始關注此角色,但其實,成長駭客概念早在二〇一〇年便在矽谷風行,全球最大的自宅共享平台Airbnb 和最受歡迎的私有雲服務Dropbox,這兩家來自矽谷的新創寵兒,用戶成長背後最大的推手都是成長駭客。

這職業有多紅?根據《成長駭客》一書中引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報告所述,有七成的高科技公司已設置與成長駭客相關的技術行銷類職位。

不必懂程式,但要有「優化強迫症」今年一月,國內指標的網路創投之初創投,集結一百多家網路企業聯合徵才,首度出現成長駭客類的職缺。

在人格特質方面,目前正幫兩家新創擴大用戶的成長駭客「貝克菜」蔡東林用一句話形容這類人的思維:「優化、優化、再優化。」他指出,成長駭客的教育背景並不重要,不限人文或理工科系,但一定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膽量,有嘗試新工具和方法的意願,入行年紀越小越好,與其看書學習,不如從做中學更快。

一〇四夢想搖籃營運長陳慧鈴表示,此類通才難尋,在國內的待遇「一個月100K也不是問題,有的公司還會直接找來當執行長。」隨著越來越多公司仰賴數位行銷成長,成長駭客扮演的角色亦日漸重要。陳慧鈴指出,未來,不只是網路公司,一般傳統產業也會需要成長駭客。

如果你善於跳脫框架思考又有優化強迫症,這個新職業正在等待你。

抗壓性×高紀律:直播就賣真實感,九萬人次搶看網路實況主 打個「ㄎ」就有逾萬人氣

撰文者單小懿

一個注音符號「ㄎ」能有多少人氣?答案是:不到兩小時,湧入一萬三千個讚和二百六十三則留言。

這個神秘的「ㄎ」意思是「開」,是LNG Workshop(簡稱LNG)和粉絲間的暗號,表示今天晚上LNG會開台。

LNG是台灣最大線上直播平台Twitch、人氣最高的談話節目團體,成員包括六嘆、鳥屎和老王三人,每週六午夜十二點開台,持續七年,是台灣最資深的網路實況主(broadcaster)之一。每次LNG開台,平均每小時線上逾一萬人次,每次直播約二到四小時,人潮往來將近八、九萬人次。

被網友嘲笑、激怒

反更衝高收視

實況主─利用網路平台、即時直播生活的人;○七年,Justin TV和Livestream兩大直播平台成立,實況主開始成長,逾八成是直播遊戲,其餘是生活分享。Twitch台灣實況主有萬人以上,每月有四百五十萬不重複訪客。

與其他新興職業相較,實況主可說門檻最低,人人可開台;這職業乍看零成本、零專業、零規畫,但要變成人氣實況主卻不簡單,人格特質最為關鍵。

「實況主受歡迎最大的原因是真實,」外號鳥屎的蘇志翔說,就算有行銷置入,觀眾也都知道那是贊助,「對這個世代而言,真實比任何華麗的廣告包裝效果還大。」如有個直播遊戲的實況主打得不好,被嘲笑,實況主暴怒,結果越怒、收視越高;另個實況主邊玩恐怖遊戲、邊吃鱈魚堡,突然被嚇到,鱈魚整片飛起來,這段落在網路上被瘋傳,號稱「飛天鱈魚堡」。

不作秀、不想梗,越真越親民越夯另一個知名實況主周吉祥說,傳統藝人要求形象完美,不適合直播,越能讓人接近越容易被喜歡,「所以實況主得接納實況不是節目,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實況主最大挑戰是鄉民即時互動,直播立刻看到回應。周吉祥有段時間是電玩節目主持人也是實況主,鄉民嗆他:「報得好爛!難聽!」讓他很受挫,常做惡夢。

「一百個觀眾有九十八個罵你,你能不能忽略他們,專注在剩下的兩個身上?實況主得具備抗壓性,」鳥屎說:「漫天酸語還能自high、分享生活,是成功關鍵。」儘管全球收視率最高的實況主PewDiePie年收入超過四百萬美元、超過新台幣一億三千萬元,不過回歸現實,在台灣,若要當專職實況主,不管幾點開台,平均每小時不重複觀看者超過五千人,並且每天投入八小時、專職的實況主,每個月收入包含平台分潤、廠商贊助代言等等才能超過五、六萬。加上台灣實況主超過十萬人以上,市場飽和,提高人氣難度更高。

「做實況主,前提是你得喜歡這件事而非為了賺錢,否則容易無以為繼,」鳥屎說,以他自己為例,他的正職是劇場演員,實況直播是休閒興趣,「我先能樂在其中,觀眾才會感到歡樂。」設計感×懂食物:3D列印變設計工具之一食物設計師 英國名廚也找她企畫

撰文者吳中傑

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用空間傳達理念,解決人們住的需求;服裝設計師用衣物呼應社會、甚至引領時代變遷。那你想過,每天吃進嘴裡的食物,其實也有「食物設計師」這門專業嗎?

最早稱自己為食物設計師的人,是西班牙皮鞋品牌Camper的御用店面形象設計師Marti Guixè,他於一九九七年開始食物設計工作。他認為食物設計不是烹調美食,也不是擺盤雕花,而是設計一套呼應當代生活的飲食系統,讓大眾重視人與食物的關係。

不煮菜,但擺盤到用餐環境都管聽起來很抽象,從全世界第一個推出食物設計碩士課程的米蘭工業設計學院所列出的課綱,我們約略可以窺探食物設計師所須具備的能力,包括:食物科學、食物與農業系統、服務設計、食物行銷與溝通、酒與食物文化……等等。

看起來包山包海,其實你可以這樣理解:「餐盤裡裝的是食物,負責餐盤內容的是廚師,(餐盤)外面關於食物的一切,就是食物設計師的工作。」正於該學院攻讀碩士的食物設計師陳小曼解釋。

因此從一間餐廳該怎麼因地制宜,挑選食材與餐具;食品公司該如何重新設計產品包裝;甚至棒棒糖一定要用手拿著吃?

能不能用架子立在桌上吃?這些都是食物設計師的工作範疇。

例如年初,她受英國名廚Jamie Oliver的香港餐廳團隊邀請,為他們企畫、拍攝一組用於社群媒體的宣傳照,也是食物設計工作的一環。

「商業照片大家都會拍,我也不是攝影師,但為什麼他們要我去?因為我提供的是一個想像。」陳小曼舉例,一般餐廳宣傳商業午餐時,焦點可能擺在便宜好吃,但她考慮到香港上班族緊張的環境,時常邊工作邊吃飯,因此,其中一張照片的情境,就是邊用電腦工作邊吃飯的畫面。這樣的照片會讓顧客產生共鳴,但餐廳傳統的思維不會想到要這樣拍攝。

傳遞理念,把用餐當行為藝術設計「通常餐廳各個工作環節是分開的,公關有公關的意見,攝影有攝影的專業,另外還需要有企畫,但今天他們把我一個人抓過去,就能做完這些事情。」陳小曼解釋。

除了商業,有時,食物設計的工作也是為了傳遞理念。

正與富邦藝術基金會、陳小曼合作策畫一系列食物設計講座的設計師王艾莉,先前便曾設計過一款醬油碟,上頭是一艘翻覆的油輪,醬油倒下去後,就如同漏出的油汙,當你夾著生魚片蘸醬油時,就像將漏油一口一口的吃進嘴裡。

王艾莉希望用設計,提醒大眾,不要覺得漏油事件離自己很遙遠,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因為食物鏈的累積,共同承擔汙染。

目前陳小曼於巴塞隆納參與的計畫,則是一間「3D列印酒吧」,所有家具、裝潢,未來甚至連食物都採3D列印。

食物設計師在歐美是崛起中的職業,可以在專業的事務所工作,也可以到餐廳、食品公司、酒業等企業上班,或自行接案;台灣則於起步階段,多以個體戶為主,過去在台灣以兼職方式從事食物造型與設計工作的陳小曼也坦言,未來畢業回台,若要全職從事食物設計工作,可能得有一段摸索期。

當一個社會多數人都衣食無虞時,食物設計師要讓食物不只是溫飽,而能開創飲食的更多可能。

溝通力×行動力:讓你出門採買時間省一半超市採購員 她挑的食材顧客零負評

撰文者單小懿

何心尹先拿水果,再放五樣蔬菜到購物籃,接著用跑的拿了牙膏、牙線;她是雜貨店商Happy Fresh駐點在超市的採購員(personal shopper)。

採購員屬於雜貨電商(online-grocery)一環:當消費者在網路或手機下單,採購員接單後開始代購,然後將商品交由送貨員快遞到消費者,從採購到快遞要在一小時內完成。

二○一五年以前,雜貨是電商最難滲透的領域之一,根據摩根士丹利的調查,美國雜貨一年營業額為六千七百五十億美元,電商滲透率僅二%;二○一五年後,隨著千禧世代、Z世代等新式家庭出現,年輕消費者上網選購雜貨、生鮮食品的比率和意願提高,強調代購服務的雜貨電商出現,採購員應運而生。

稱職的採購員,三種邏輯能力要好。

首先,是採購的先後邏輯。何心尹最多曾在四十分鐘內採購七十多樣商品,訣竅是動手前先檢視全部品項,決定採購順序,以節省時間。「從乾到濕、從遠到近,會融化、須冷藏的生鮮食品最後採購,」她說。

其次,是理解客戶的菜單邏輯。

缺貨時,採購員要建議替代品,「第一考慮價格,不能太貴但接近的;第二藉由商品之間的關聯度,推測缺貨商品的功能,根據功能推薦替代品;第三同類替換,以最接近的品項為主。」商品關聯度,指的是採購員是否理解客戶的「菜單邏輯」。她舉例,假如火腿缺貨,單上另有全麥吐司、起司,推測消費者要做三明治,便可建議買培根;又好比蜜蘋果缺貨,就要找口感甜脆的蘋果替代,不能找微酸口感的,以免破壞客戶的菜單搭配。

最後,是溝通的邏輯。

換貨只給選擇題,最多只問三分鐘原本擔任客服的何心尹,對溝通頗有一套,她說,致電消費者確認替換貨時,要給對方選擇題,不是開放題。若有多項換貨,集中在一通電話內,三分鐘內結束,講太久對方會煩,也會覺得你狀況外。

致電消費者確認替換貨時,如果對方語氣高昂:「喔!這個好!」表示很滿意:如果懶洋洋的說:「喔好吧」,表示不太滿意,她會進一步詢問對方目的,再建議一次,如果仍然不換便結束電話。

這份工作的成就感,來自客戶滿意度。

何心尹靠細心成為金牌採購員,目前仍沒收過負評,滿意度五顆星,而她透過這個工作,也變成親朋好友眼中的購物專家。

隨著越多從未出現過的工作,「專業」也越難定義,但專業本質——「解決消費者問題」不會改變,只要因應時代需求,解決客戶問題,再小的螺絲釘,都有存在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5

神操盤十八年 讓台灣經濟完全扭曲 匯率真相》國家財富沒變多 人民也沒更有錢

2016-07-18  TWM

「低匯率、高外匯存底、再加上低利率環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真的有幫助嗎? 三套圖表,讓你看清台灣匯率政策的真相。

央行神操盤,外匯存底衝高」,這份國內報紙的報導,聽起來多麼令人振奮:「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運籌帷幄下,我國不畏英國脫歐風暴,外匯存底不減反增……,連五月締造歷史新高。」但是,外匯存底不斷衝高,真的值得高興嗎?

真相一:

台灣三個「超」,讓央行無痛賺錢真相,恐怕會讓你大失所望。

「在穩定匯率的政策下,短期內央行的外匯存底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但不應該出現長期持續累積或長期持續減少的現象。」一名學者指出:「大量且長期的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就是因為央行不斷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所造成的。」「央行買了很多外匯,但是這不代表台灣人很有錢,只不過是央行發行新台幣去買進外匯。」外匯存底固然是央行的資產,但這個資產卻是央行用印鈔票的方式,「發行等額新台幣」從民間銀行換來的,而「發行新台幣」的動作是增加央行負債,因此,「國家財富沒有因此變多!而且,外匯存底通常是拿去買美國公債,等於是台灣印鈔票借給美國政府進行國家建設,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外匯存底既不值得驕傲、更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彭淮南長期以來不斷干預匯率的證據,僅僅證明了央行為了干預匯率,印了非常多鈔票去買外匯。

低匯率、高外匯存底、再加上國內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的組合對台灣經濟發展有無幫助,值得討論;但是,這個「套餐」對央行賺錢獲利,則是絕對有利!

只要看看央行每年高達一千八百億元的盈餘繳庫預算目標,幾乎全達標,就知道央行在這樣的環境多麼如魚得水。

曾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前董事長許嘉棟解釋,構成央行盈餘的主力為「利息收入」,在二○一五年達到四二八六億元,主要就是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

而央行的主要成本,則是「利息費用」,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也就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本。

也就是說,央行一手印新台幣鈔票買外匯來投資賺錢;另一邊則是回收鈔票,免得造成市場游資過剩。過程中,「超高」的外匯存底,讓央行形同擁有大量的「投資本金」,輕鬆賺取利息收入,而央行被動收回游資造成「超鬆」的低利率環境,加上讓台幣匯率維持在「超低」水準,則能讓央行避免利差與匯兌損失。

當這一切都串起來,央行賺錢的速度也「超快」,比較其他國家央行的繳庫占國庫比率,台灣央行更是「超重要」,幾乎每年繳庫金額達一千八百億餘元,占國家歲入預算往往都在一○%以上(見下頁圖)。

真相二:

外匯謀利,拿來補財政的洞「對政府來講,它(央行)對我們中華民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財務來源。這很可怕耶!」一名學者說:「少了它的繳庫,你看台灣會多慘,所以台灣的貨幣政策,絕對不獨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是掛鉤了嘛!這明明白白是用貨幣政策去賺錢,去補財政的洞,這在經濟學裡是不正常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也認為,央行的任務,不應該是從外匯來謀利。「央行不應該被賦予繳庫預算的任務,根本之道是應該縮小財政赤字。如果行政院長說有困難,要你挪個幾百億元,那(央行)是很難說No的。」瑞士央行董事會主席喬登(Thomas Jordan)就曾指出,若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掛鉤,當財政出了問題,對貨幣政策就是一件危險的事:「的確,央行可以用獨立性來保護自己,不被貪婪的政客利用,但我們也一次又一次見證,央行在政治壓力下屈服。」「如果貨幣政策被視為財政工具之一,最終會導致人民的購買力喪失。」所指正是如此。

而台灣的購買力,也是央行不斷灌輸民眾的觀念之一。對於台灣的名目GDP被韓國超越,央行總是以經過物價調整後的實質GDP(PPP GDP)為理由,告訴我們「台灣民眾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央行因此告訴民眾,台灣較日本、瑞士等國,「民眾的國內實質購買力相對較高」。

「經過PPP調整後的GDP,的確有反映生活水準,但這樣的回答有點自我安慰。」朱敬一評論:「台灣的經濟,有問題就是有問題,不是用另外一個數據看,就沒有問題。」

真相三:

低物價、低薪資形成購買力幻覺從《今周刊》在今年六月間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大部分民眾都認為,台灣雖然經PPP後的人均GDP很高,但無法反映真實的生活水準。央行苦口婆心,也喚不回台灣人對經濟的樂觀。

而低薪資、低物價,讓大陸遊客來台觀光時驚呼「好便宜」;除了商品便宜,也讓台灣的人才變成「好便宜」,進一步加劇台灣的人才外流。

「央行的說法,等於在告訴民眾:要嘛,你就永遠龜縮在台灣,不要出國;要嘛,你就不要留在台灣工作。」一名智庫主管也指出:「低物價政策,讓台灣變成『低邊際利潤國』(low margin country)。物價低,但廠商利潤也非常低,造成薪水也非常低。這也是央行阻升不阻貶,讓產業過分依賴低匯率的下場。」一名大學教授說:「我們每次去日本或瑞士旅行,都會覺得當地的東西很貴、物價很高。如果要你選的話,你會選像台灣這樣低物價、低薪資;還是像瑞士那樣高物價、高薪資的國家?」而瑞士這個高物價、高幣值的國家,看法就和台灣央行相反。

「的確,瑞士的高物價、高幣值,讓我們的某些東西顯得比其他國家貴,特別是在一些勞動密集的產業,例如剪頭髮。」瑞士央行首席經濟學家科力(Ulrich Kohli)曾在一篇名為「瑞士的成長赤字」(Switzerland's Growth Deficit)文章裡指出。

「但是我們不會每次剪頭髮,都飛去希臘或是馬來西亞。」也就是,內需產業不會受影響;相反地,瑞士購買其他國家進口的東西,因為高幣值,成本較低。「因此我們的高薪資,換來的是貨真價實的高購買力,這絕不是幻覺。」相較起來,央行口中「台灣的實質購買力較高」,不就是幻覺嗎?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國內、國外差距,也就是「購買力幻覺」,用PPP後的GDP與名目GDP的比率來比較。在各國比較中可以看到,有貨真價實購買力的瑞士,在光譜的最左端(見右圖),而台灣則落在與中、低所得國家同列的右端。

瑞士央行在二○一五年《放棄瑞郎兌歐元匯率上限》的報告中就表示:「因為歐元大幅貶值,造成瑞郎兌美元過分貶值。因此,過去的匯率政策已經不適用。」有學者就指出,讓瑞郎放手大幅升值,就是為了維護瑞郎的對外購買力。

反觀台灣,自一九九八年彭淮南上任以來,我們的「購買力幻覺」越來越強。近幾年研究台灣匯率政策的前立委沈富雄就指出,原本台灣還在先進國家之列,但九八年之後,便一路向開發中國家靠近,和我們外匯存底增加的速度,幾乎一致,也讓我們的名目GDP占全球比重逐年下滑。

在位十八年,從一手掌控的理事會、強力壓制輿論、到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彭淮南創造了一個央行體制:一個只有彭淮南自己能維持的體制。

這一切,都可能只是幻覺,當彭淮南卸任時,幻覺就將破滅。

特別是,當台灣被美國點名干預匯率後,日後與美國的TPP談判必然會要求台灣減少干預。當央行「無痛賺錢」獲利模式被破解,台灣恐會少了這龐大的繳庫支柱,這正是蔡英文政府不容忽視的危機。

癥結:

好的領導人,不應一肩扛「我們現在找不出第二個可以幹總裁的。怎麼可能每年再搞一千八百億元出來?恐怕誰上來都罩不住。」一名卸任的財經官員說。「誰敢當下一任央行總裁?我們不能等到彭淮南卸任後,才討論這件事。」另一名學者說。

只是,現在誰敢討論?中經院院長吳中書雖然對央行政策讚譽有加,也敬重彭淮南,但他也指出:「假設是用更開放的態度,讓大家來討論,不是央行一肩扛。民主社會,也不用反應得這麼敏感,社會自然有公道。」的確,台灣未來會面對的經濟結果,得從現在開始討論。貨幣政策中的許多制度,也得從現在開始改變。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15

新股網下配售“悶聲發財” 僧變多粥變少

“聽說收益不錯,準備去開個戶。”被稱為無風險套利的網下打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炒股大戶參與其中,但隨著湧入的人數增加,這場富人的遊戲或許也會變得不那麽好玩了。

在資深投行人士看來,網下打新火熱的核心原因在於網下打新獲配概率大且獲利空間大,“這是個無風險套利的事情”。隨著參與網下打新人數增加,業內也擔憂,越來越多的新股自設“高門檻”,且打新收益率可能下降。但也有部分享有網下配售紅利的投資者的態度平和,“攤薄網下打新收益的情況應該不會特別嚴重。”

“無風險套利”誘惑大

因為誘人的投資收益和“中獎比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註到規則修改後的新股網下申購;眾券商也紛紛加入到這場全新的“打新盛宴”中,加緊推廣自家業務。“最近很多人在悶頭發財”,多位券商營業部人士稱。

今年初,新股網下申購新規取消預繳款,曾經凍結巨額資金的現象不在。按照最新的規定要求,具備5年以上A股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需要持有滬深兩市各1000萬元的流通市值,就可以按照新股網下初始發行總量上限進行申購。據多位券商人士介紹,符合條件的投資者參與網下配售,必須要完成證券業協會的資格備案,在獲得審核通過後才能最終參與新股的詢價和申購。而在實際操作中,投資者需要通過券商完成前期步驟。具體來看,投資者可以通過擁有業務資質的券商填寫審核資料,完成證券業協會的客戶基本信息和客戶配售信息備案,然後再向滬深交易所提出CA證書申請。

由於在計算市值時包括有信用賬戶的市值,所以實際操作中投資者的實際門檻還要可能會低於1000萬元的市值要求。為此券商界也紛紛向持倉市值不足客戶提供兩融服務。上述上海的券商營業部人士表示,目前券商行業針對網下打新的融資比例最高為1:1,融資審批時間為一周左右。

相比網上搖號抽簽不確定的概率,網下配售只要在詢價“計算”準確進行報價後均能按比例獲得新股股份。“只要報價有效就能獲配,多少量的問題而已。”有券商人士表示,目前規則下網下新股申購更需要報價精準,而針對網下打新業務服務,多家券商目前都為客戶提供的詢價策略。“精準詢價加上相關流程標準無誤,是目前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打新的關鍵”,上述券商人士稱。

深耕IPO研究的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時下網下打新火熱的核心原因在於,“低於23倍市盈率”的定價制度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打新套利空間,而整體市場行情並不是很好,網下打新就成為了無風險套利的事情。

對於底倉市值的波動會否有吞噬打新收益的風險,上述投行人士認為,會有這個風險,但目前實際上是二級市場漲不上去跌不下來的狀態,所以相對穩定。

據興業證券策略團隊報告指出,截至8月4日,66只新股完成網下發行,其中,已上市公司家數達58家,49只已破板,破板價相比發行價平均上漲4倍。若投資者參與所有新股網下詢價且報價準確,則A、B、C類的打新投資者可實現的最大收益分別是654、594和523萬元,平均每只新股收益為13、12和11萬元,剔除持股市值波動成本,最大收益分別為29%、26%和24%。按照中性假設,僅參與其中一半的新股配售,截止到目前,A、B、C類投資者的收益可達15%、13%和12%。

“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每年500-1000萬的收益水平雖然較低,也是一個較好的增量收益,尤其是中小賬戶。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不考慮持股市值波動的前提下,2000萬的成本,全年獲取500萬以上的收益,收益率可謂頗豐。”興業證券策略團隊分析指出。

僧多則粥少

更多的炒股大戶想要在網下打新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而市場的分歧和擔憂也漸起: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網下配售這一“金礦”的收益是否會因攤薄而降低?

較為明確的一方觀點認為,參與網下打新人數增加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每人獲配的數量會有所減少;更為深遠的影響還包括,影響規則的制定和調整。

有券商觀點就指出,預計下半年的網下打新收益沒有上半年高,上半年的網下打新收益在30%-40%左右,而下半年的收益率預估在10%-15%左右。

“聽說隨著人數的增加,有些個股可能會將市值門檻調高至3000萬元,因為需要把打新資料提交給主承銷商審核,而主承銷商可能因為量大忙不過來而調高市值門檻。”上述上海的券商營業部人士表示,目前這個行業尚未統一,屬於少數券商行為,每只個股的情況也不一樣。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已有個別新股自設“高門檻”。以花王股份(603007.SH)為例,其網下申購者需持有的滬市非限售A股的日均市值需超過3000萬元,高門檻也將近半數網下投資者排除在外,其網下配售對象僅1543個,而同期發行的新股配售對象都超過3000個。宏盛股份(603090.SH)也提高了網下打新的門檻,要求在基準日(含)前二十個交易日持有滬市非限售A股日均市值應為2000萬元(含)以上。

有業內觀點指出,出於風險控制考慮,未來可能會有主承銷商在現有規定上,進一步提升網下申購所需的市值要求,而這也是現行法規允許框架下的。

但市場的另一方則對網下配售前景保持樂觀。“(網下配售每人獲配數量若有減少)有可能還反倒使得新股漲幅越來越高。”上述投行人士表示道。其還表示,網下配售的市值門檻估計不會統一調高,抑制新股炒作的手段主要依靠市場定價的回歸;但目前多數新股不是市場定價、而交易價是市場定價,其中存在的價差才是導致市場資金博弈套利空間的最終原因。

此外,部分享有網下配售紅利的投資者的態度平和。一位近期連中兩只新股的投資者就認為,按照當前的市值要求投資者至少需要1000萬元市值的門檻,對於散戶來說是不小的體量,“目前新參與到網下打新的投資者,可能是之前還沒有了解規則的,但符合此條件的投資者不會特別多,攤薄網下打新收益的情況應該不會特別嚴重。”

網下配售大軍的擴圍是否影響打新收益,市場還在爭議;然而這股淘金熱已開始造富擺渡人。多家券商近期都加大了網下配售業務的推介,尤其是以推介詢價功能等為賣點。而市值的硬性要求也同時提升了經紀業務的需求。

“目前整個市場網下打新的投資者在千人級別,我們這邊已進行網下打新的有2個客戶,還有10幾個人正在走開戶流程。”多位券商營業部人士都透露近期在發力此塊業務,而近期詢問線下配售業務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多。但亦有觀點同時強調,在打新期間仍需持有一段時間老股,因此仍需認真選股;尤其是信用賬戶的賬戶更需要甄選個股、避免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