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老闆篇 》 聯強國際總裁的獨家將才識人術 杜書伍:從一身穿著嗅出精緻決斷力


2012-6-18  TWM




領導亞洲第一大電子通路,擁有三十五年統御將才經驗的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從月薪二萬元的職員做起,並身兼多份工作,累積出上位的能量,閱人無數的他,找將才的訣竅之一就是看穿著,他有什麼獨門見解?

口述‧杜書伍 整理‧燕珍宜一個人成為將才的第一關鍵,在於他對自己的了解程度,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很重視思考分析能力,對自己愈了解的人,表示他這方面的能力愈強。

人是否有潛力變成將才,除了他的專業能力之外,「Supporting Knowledge」(輔助知識)也很重要,意即態度、積極度與正面思考能力等等的人格特質,都是對專業能力很重要的輔助力量。

怪東怪西就是不怪自己 無法擔大任例如,有些人對於職掌內的工作,會反射性地挑喜歡的做,不喜歡的便拒絕或推託,對於非分內的工作,更是能避就避。依我的經驗,這種人會因此喪失更多學習的機會。

以我自己為例,做第一份工作時,公司的業務主管離職,沒有人接手。主管就問我,願不願意做業務?我答應了,但那時沒有人接我原來技術部門的工作,所以我就白天做業務,晚上再繼續研究技術資料,一個人做兩份工作,做了一年多。

除了身兼業務、技術工作外,後來,我甚至跑去做行政。那時只是覺得行政的步調趕不上我的業務需求,為了解決問題,我就跳進去管,沒想到學了好多東西,日後當上主管,這些因「多做而多學」的經驗,都正好派上用場。因為當層級愈高,所需要的經驗面向就要愈廣。

有些員工,很自然地認為「公司應該如何如何」、「主管應該如何如何」、「其他單位應該如何如何」等,這樣的想法代表著「別人應該把一切準備就緒,等著他去 上班」。這種態度背後,其實是一種依賴性,也容易延伸成推卸責任的習慣。這類人若當上主管,就會變成老是怪罪部屬辦事不力,或是其他單位配合度不佳等。

反之,具有獨立人格特質者,會主動把主管交代的事項了解透徹,不清楚時也會詢問主管;與主管意見不同時,會設法溝通,甚至掌握主管的優點與弱點,以調整自己做更充分的配合。

我會觀察員工如何看待責任的歸屬情形,來判斷他是否有擔當,一味地推卸責任,或是完全攬在自己身上都不好。

想當主管的人,必須要有更長遠的眼光。我剛出社會時,當時月薪約兩萬元,有別家公司的老闆用五萬元挖我,那時候,這筆錢很誘人。他還對我說:「我給你五十 萬元,你就跟我去國外跑,幫忙推銷產品。」當時我冷靜一想,天上從來不會平白有好康的事情掉下來,這個人出手這麼大氣,代表他的行事風格不踏實,這筆錢我 能拿六個月,還是一年?所以最後我就沒有去。

因此,我會觀察,如果一位員工能夠忍受短期效益不明顯的工作,而選擇長期耕耘,追求長遠效益,那麼他就是一個「有遠見」的人,是屬於將才型人物。

至於溝通能力,我認為重點不在於口才或演說技巧,溝通要成功,必須要能夠了解你的對象。

換位思考溝通順暢無阻 具領導魅力「對牛彈琴」的問題,不一定是牛的錯,而是方法錯誤。同一件事,對象不同,溝通的方式就要有所調整。和主管、客戶溝通時,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的立場與需求。很多溝通不良的狀況,都是因為「雞同鴨講」,或是用「簡答」取代「詳答」。

愈會溝通的人,「換位思考」能力就愈強。能夠從對方的背景、環境、思惟模式與所處的立場,模擬對方在這件事可能的態度與反應,以及自己該如何說明,對方才聽得入耳,進而順勢導引到能認同你的想法。

此外,穿著得不得體,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判斷與定位能力。例如,出門前,能夠先想清楚當天的場合為何,選擇適當的服裝。假以時日,生活上的練習反映在工作上的效果,則是對於每一項事務都能精緻地判斷出差異來,並用最適當的方法去處理,掌握情勢的精確度也會隨之提高。

杜書伍歸結將才應有的基因,不僅思考要深、視野要廣,更要有學習的熱情, 這些能力必須從工作與生活當中,一點一滴打造而成,才能昂然面對世界的變化與挑戰。

杜書伍

出生:1952年

現職: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經歷:聯通電子總經理、神通集團副總經理學歷: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系

最討厭的NG行為

1.會挑工作,非分內工作就不碰,自私自利。

2.面對壓力不求協助,意圖獨扛一切,卻愈做愈糟。

3.穿著不得體,無法拿捏分寸,判斷力會失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2

識人好過識字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19.html
‘…Every loan…Is not a merely speculative hit, … But seats a nation or upsets a throne…’  - Don Juan by Lord Byron

人不風流枉少年,在十八世紀末葉一名英國銀行家之子John Charles Herries留學萊比錫(Leipzig)。在留學期間與一名女子一夜風流下誕下一子,之後Herries返英後在政商界平步青雲,後來更成為十九世紀初在大英帝國權傾一時的財相(Chancellors of the Exchequer)Nicholas Vansittart, 1st Baron Bexley下重臣,而Herries的情人後來亦下嫁了萊比錫煙草商Baron Limburger。誰會想到這段霧水情緣造就了十九世紀主宰歐洲國債市場的五枝火柴羅富家族(House of Rothschild)的興起!
上一篇拙文「政治決定利率論」中筆者大膽斷語「…影響大英帝國(其實也包括當今的美國)利率的主要因素是國力而非債務、貿易順逆差、稅收等所謂經濟因素…」。今天且再看看自1830年至今大英帝國GDP、利率和債務的一些走勢。由1830年至2009年,事頭婆GDP由4.63億英鎊上升至13,926.34億英鎊,年複合增長4.58%。除了1920年代的全球大蕭條外,事頭婆的經濟基本上穩步上升。至於期內總國債,由1830年7.86億英鎊保持平穩下跌至1913年的7.06億英鎊,反映事頭婆在雄霸天下的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因沒有重要戰爭(除了克里米亞戰爭外)而令財政超支。不過之後事頭婆債務經歷了數次跳躍式上升,分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由1914年的11.62億英鎊急升至1919年的78.76億英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1937年81.49億英鎊急升至1946年的257.71億英鎊,和自Nixon Shock之後由1971年的358.40億英鎊「有序」急升至2009年的8,895.28億英鎊。第三期事頭婆的債務大躍進是在和平時期出現,這些錢歸何處呢?
在1830年至2009年間,事頭婆的Debt-to-GDP比率由1830年169.91%下跌至1899年的35.91%。之後因為兩戰曾升至1946年的258.82%,到了2009年跌回至63.87%。有趣的是利率走勢基本上和債務或Debt-to-GDP比率無關,歷年利率和Debt-to-GDP比率關連性(Correlation)僅-32.72%。可見超級強國債台大小和利率無甚關係。
話說Herries返英後成為英廷政商界新星,Baron Limburger則不時來函「報告」Herries舊愛的安好。不知是因為感情上的責任還是為人脅迫,Herries亦不斷苦思如何「報答」Baron Limburger照顧其舊愛和私生子之「恩」。後來Baron Limburger向Herries引薦了當年剛冒起兼在倫敦開立分舵的Nathan Mayer Freiherr von Rothschild。透過Herries的Guanxi精明的Nathan很快便得到Vansittart的賞識,之後在Nathan的主導下五枝火柴成為英國史上在任最長之一的財金大臣下的御用金融打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37

識人與識字的問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15.html
一天,止凡與一位世伯飲茶,世伯大談對打麻耍樂失去興趣的事情。說來也是,近幾年都沒有見世伯打麻雀,一直世伯都有與街坊打麻雀,而世伯一向打麻雀的技術都不錯,不時都有跟我分享一下這方面的技巧,所說的跟大學所教授的統計學及機會率,甚至博奕論差不多,像位高人似的,為何近幾年都沒有打呢?


世伯思考能力一向很強,記得小時候見他對著人家在街邊收錢擺出的棋局,最後竟能取勝,使街邊「棋王」對他說:「你都懂了,為何來這裡呢?我這裡是糊口的,走吧。」被要求離開,自此他就沒有再到街邊下棋了。正如之前所說,世伯打麻雀的技術亦不低,有很強的記牌及分析能力,但他不再跟街坊打麻雀的原因竟然是贏不了,而他指出了重點,就是牌局不是打「全銃」,即誰人打出令某家糊牌,所有人都要付錢。

世伯認為,人家都比較熟稔,並沒有出千,亦沒有預先夾好,只不過每每到大家都是「大牌」的時候,有兩隻危險的牌可以選擇打出來的時候,人家都不會選擇輸給他,而寧願輸給她們的好姊妹,單單是這個小分別,她們糊牌的機會總比他高很多,而就算不是他「出銃」,他亦雖要付錢,這樣的環境之下他認為不可能贏錢,所以決定「金盤洗手」,不再跟街坊打麻雀了。

我聽完這個分享,當然覺得有點不公平的味道,相信世伯亦預計我會有這樣的感覺,站在他的一方看這個遊戲,真的有欠公平。然而,這都是真實世界的寫照,誰說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呢?在這個事件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值得思考一下,為何大家都是街坊,人家會比世伯更熟稔呢?為何人家會做出一些好像「夾埋」的動作來對付他呢?是他太強嗎?還是「識字多過識人」呢?

的確,社會上一向都有些人是自信爆棚,去到近乎或已經算是自大的級別,總要否定大部份人的想法,自己自成一角,有點「孤身走我路」的感覺。我沒有否定這些人,如果世界人人都一樣,沒有特別或出眾的人的話,這個世界會乏味很多。但在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遊戲是需要身邊的人幫助的,這就是「識人」的重要。

世伯在「識字」的範疇上,至少在打麻雀的技術應該沒有太大問題,為何還是被人聯手制伏呢?主要是在「識人」的範疇上處理得不好,所以大家都是相識超過廿載的街坊,但還是把世伯排拒在好朋友的範圍之外。

話說回頭,在香港地,不少人又太過側重「識人」的範疇之上,認為行事總是「識人好過識字」,甚至有人話「識人」之後就能上位,在公司身居要職,自然能請一些「識字」的人幫他處理問題,認為「識字」根本就不重要。我亦曾經聽過有朋友對香港電視未獲發牌感到十分合理,她認識主因是王維基先生不認識豪門貴族,得罪無線電視,與其實力無關,社會運作一向如此,不知這位朋友受了什麼經歷令她有如此肯定的結論。

我認為在「識人」與「識字」的問題上,不用故意側重任何一邊,大家可以拿個平衡,本身「識人」與「識字」並無抵觸。好像太側重技術而忽略人際關係,難以有大作為,除非你強得不用人幫助,而人家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唯有奉承你,但這類人萬中無一。相反,太側重人際關係,對所有知識都輕視,影響學習態度,工作行事都只靠搞關係,甚至以為只有搞關係一途,這類人不用我多說,大家身邊總會有一些這樣的朋友或同事,感覺如何,心中有數。

可能大家會有興趣想知道事件中世伯的成就,到底是好是壞?其實他是沒有積蓄的退休公屋戶一名,不算太好吧,亦是「獨家村」,除家人外沒多少個朋友。與世伯的成就作關聯,並不是想「事後孔明」,其實他亦有其厲害之處,但在這個社會行事,沒有朋友幫助,沒有好的人際關係,不是話一定會失敗,只是比懂得「識人」的朋友難一點成功而已。

今天不少家長都希望把子女送入名校,不少更透過「拉關係」也要做到,因為這些家長的信念是子女入名校,認識的未來朋友都是有家底的、家庭背景條件好的,讀書成績好不好也不要緊,日後出來工作差不到哪裡吧。這個做法,如果全無壞處的也無妨,但事實是不少小朋友的成績根本不達標,又或者家庭背景不太好,夾硬進了名校之後,有機會產生自悲心理,影響學習心情,這樣的話就失去了「識人」與「識字」的平衡了,家長必須注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66

惠理集團葉維義 香港最精準的投資者之一 他的識人絕活 打造百億美元操盤團隊

2015-03-09  TWM
 
 

 

與謝清海共同創辦惠理集團的葉維義,來自香港建築業世家,但他婉拒接班、投入金融業,靠獨特的識人學,他與謝清海一起將惠理集團,打造為亞洲最大獨立資產管理公司。

撰文‧周岐原

你,願不願意放棄家族傳承的事業,與好友從零開始?你,願不願意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工作、運動,晚上九點睡覺,作息日復一日?這種聽來辛苦又枯燥的生活,大多數人都會敬而遠之,但有一個人,不僅成功做到這兩點,而且以二十年時間,與夥伴打造出亞洲最大獨立資產管理公司。他,就是惠理集團非執行名譽主席,葉維義。

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裡,葉維義獨自坐在角落,短髮貼耳、穿著樸素,看來就像一位不起眼的中年人,但是論投資眼光,他可能是香港最精準的投資者之一,過去兩年,葉維義的預測觀點,事後檢驗都準確實現。

例如二○一三年初葉維義曾表示,最看好日本股市,當年日股大漲超過五成;去年元月,他又預期,一四年中國股市有機會絕地翻身、成為最驚喜的市場,到了下半年,A股果然如平地一聲雷暴漲。葉維義深厚的投資功力可見一斑。

選人生

放棄雄厚家業,寧願從頭奮鬥二十年其實,葉維義來自中國浙江寧波葉家,家世背景頗為顯赫。清朝末年時,身為寧波商幫領導者的葉家,總資產已有八百萬兩白銀,相當於清廷年財政收入十分之一。祖父葉庚年成立的新昌營造,是全香港最大建築商,包括香港海洋公園、澳門威尼斯人酒店,都由新昌負責興建完成。

出身豪門,葉維義卻婉拒接班,反而另起爐灶,這讓葉維義的創業經歷增添幾許傳奇色彩。原來一九九○年時,葉維義由美國返回香港,處理家族企業上市事宜,當時擔任摩根建富證券研究部主管的謝清海,參與相關作業,兩人因此結識。葉維義發現,自己與謝清海的投資觀點不謀而合,於是打算創業。同時,他向父親葉謀遵坦言,沒有意願接班,想走自己的路。

作風開明的葉謀遵,以自由、尊重的態度教育孩子,就連學校校長來信,詢問是否贊成兒子吸菸,葉謀遵也回覆說,讓孩子自行決定。因此即便葉謀遵第一時間的反應並不樂意,最後基於尊重孩子的選擇,還是決定支持葉維義創業。「做任何事都要有passion(熱情)……,如果勉強沒興趣的人掌舵,對股東、同事都不公平。」葉謀遵說。

得到父親支持,葉維義得以放手一搏,與謝清海集資五百萬美元,成立惠理基金管理公司,兩人一開始便以實地走訪企業、專門研究中小型股為號召,每年訪談上市櫃公司次數多達二千五百次,透過密集拜訪、研究所提出的投資見解、選股方向,有別於當年股市的主流思惟,可說是開風氣之先。

創業之初的辦公室內,除了葉維義、謝清海兩人,只有一位祕書。葉維義坦言:「那時候我們不知道有一天會上市,能做到今天的成績,只是覺得,這個方向發展下去應該可以做(資產管理),也沒有Plan B(替代方案),就開始做了。」

身段軟、好相處

投資觀點對了,合作時放手讓夥伴去做他的好友兼合夥人、惠理集團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謝清海,這樣評論這位創業夥伴:「他是我遇過最聰明、最有創造力的人。因為他總能跳出框架思考,無論我們談業務或者投資標的,他的獨到分析,經常讓我佩服。」多次訪談葉維義的《主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有另一番觀察。蔡東豪指出:「基金經理人自尊心都很強,長期下來,關係往往容易生變,不容易維持原來的陣容……我看過太多基金拆夥了!」他補充:「但作為一位夥伴,葉維義知所進退,還能夠適時鬆手,這很不容易。」這一點,謝清海也呼應:「葉維義是個好相處的人,我們認識二十二年,中間一次爭執也沒有。」顯然,在講究利益的金融業,懂得識人、聚人是葉維義成功的關鍵。他明白,自己雖然熱愛投資,但最擅長的還是發掘人才,而非在第一線操盤,因此他決定退居幕後,專心尋找各路好手加入團隊。更難得的是,葉維義自從沒有全職在公司上班以來,每年惠理發放紅利時,他也分文不取,讓其他員工共享。

挑基金經理人

經濟壓力大、愛點高級香檳者不用談到挑選夥伴的心法,葉維義說:「人不容易改變,所以一選就要選對、Buy and hold(長期持有)!」他的識人祕訣,是與對方先當朋友,從不同環境觀察此人,例如觀察對方在用餐時,對待餐廳服務生的態度,依此判斷他的性格。

葉維義認為,一位好的基金經理人有強烈企圖心與出色的操作績效,只是入選的必備條件;找經理人時,他還會觀察對方的財務收支情況,假設名下房地產已還清貸款,家庭經濟壓力不大,這樣的對象,就有可能成為葉維義看好的操盤手。相對地,「如果市況好時,每到酒吧,一出手就點幾瓶Dom Perignon(編按:香檳王),這種人再怎麼擅長投資,機會大概也有限。」葉維義說。

這套無形的識人、聚人學功力,不僅讓葉維義慧眼相中謝清海,○七年惠理掛牌時,投資團隊有四名負責操盤的經理人,迄今為止,只有一人自立門戶,其他三位都仍一起工作;在唯利至上的香港社會,惠理同仁所展現的團隊向心力,連葉維義自己也認為十分難得。

不過,像葉維義這樣一位投資高手,初出茅廬時,也曾是盲目殺進殺出的散戶,直到遭遇慘敗,才開始認真研究投資。

找標的

趨勢比數字重要、投資不要投機原來在一九八四年時,葉維義剛進入職場,在美國Lazard投資銀行工作。當時一位好友告訴他,買賣豬肉期貨很容易賺錢,見獵心喜的他,馬上跟進,想不到一下子就賠了五、六千美元,幾乎血本無歸。「那是我好一陣子的薪水!」葉維義苦笑。

經此一役,葉維義親身體驗到期貨槓桿的高風險,也意識到自己連行情的變化也壓根不了解。「我一下子體會到,你要先認識風險何在,然後才可能找到獲利的機會,從此我就非常小心(cautious)於研究投資。」這也是葉維義走上投資之路的主因。而歷經一、二十載的淘洗沉澱,他也已淬鍊出三大投資心法:「趨勢比數字重要,EQ比IQ重要,投資而不要投機。」如今,葉維義除了持有惠理集團一六%股權,還參與另外三檔基金事務,但他的生活習慣,還是二十年來如一日,非常自律。與葉相識多年的漫畫家馬榮成,形容這位老友「每晚都早睡,真的好規律!這一點,周遭朋友沒人能做到!從這也能看出,他的自律精神很強。」對葉維義來說,自律的背後,為的是從容面對事業與生活,「我比別人早四小時起床,不只是工作,還有回覆大批e-mail。然後去健身房。把這些事情統統忙完後,還是比別人早到公司。這等於是,我準備了好幾小時『避險』(hedge);比方說,今天你突然早一點來訪問,我就能夠充分準備,不會太過忙亂。」他隨後笑說:「其實我的投資觀念,好像跟安排時間的態度有點像,都是給自己預留充分餘地!」當年在香港靜悄悄開業的惠理集團,如今已是管理資產達一三三億美元的大公司,堅持不懈的葉維義,因為識己更識人,事業版圖已不在父親與祖父之下,也算是為當年支持他放手一搏的父親,奉上一個無可挑剔的交代。

葉維義

出生:1959年

現職:惠理集團非執行名譽主席經歷: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港交所理事會成員學歷: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學院畢業

葉維義珍藏的投資祕訣

在葉維義案前有一本《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格外引人注意,在記者詢問下,葉維義果然大力推薦:「我認為這本書,很適合有心學習價值投資的人閱讀!」這本書講述作者Guy Spier自己的故事,他取得牛津與哈佛大學學位後,進入投資銀行工作;當公司涉及詐欺醜聞,決定另謀他就,卻因前雇主聲名狼藉,找不到新工作,才轉向操作家族資產為主的Aquamarine基金,並且逐步取得不錯的投資成績單。自1997年至該書出版,該基金的報酬率約為463%,大幅超越S&P 500指數同期報酬率167%。

Guy Spier回顧生涯,他認為,受良好的教育固然有助於訓練投資,但檢視自身缺陷與專注思考,更是投資者不可少的要點。他提出投資8大要點,投資人不妨作為依據,用來檢討自己的心理素質。

投資者8大成功心法

1. 避免頻繁關注股價變化2. 不買任何人推薦的標的3. 別和公司經營團隊打交道4. 永遠從公開資訊著手研究股票,然後才是其他管道5. 只和沒有利益關係的人討論自己的部位6. 永遠不要在開盤時掛單買進或賣出7. 如果持股一買進就套牢,至少抱滿2年8. 不要談論自己的持股部位與比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25

飢渴識人術 他6分鐘就壓寶馬雲

2015-03-02  TCW
 
 

 

你的夢想是什麼?」要贏得孫正義青睞,這將是一題不得不挑戰的「百億機智問答」。

二○一四年十月,軟體銀行宣布最新一筆投資,對象是印尼網路市集Tokopedia。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二億元)的「閃電融資」,花落今年三十四歲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陳國光(William Tanuwijaya)之手。根據《富比世》(Forbes)報導,這是東南亞土生土長的網路企業中,有史以來接受規模最大的風投融資。

「我的夢想,是要為印尼建構更好的網路環境,進而改變印尼,」這就是陳國光的答案。

由一萬七千座島嶼組成的印尼,就算花了錢,也不保證能收到想要的商品或服務,而網路,將是陳國光改變祖國的武器。

「電子商務,意味著所有參與者都有成功的機會,是一種美麗的商業模式,」他向日本財經週刊《鑽石》透露了與孫正義兩人之間的對話。

同一個問題,其實陳國光早在二○○七年就有了答案。只不過,當時任誰聽來,都像是一場癡人說夢。

「我要打造屬於印尼的eBay,」工作四年的陳國光向上司提案,準備辭職自行創業。但是,一個連大學生活都得靠打工度日的窮小子,沒有資金、沒有人脈靠山,空想又該如何實現?「夢想太大」、「不是人人能成為賈伯斯(Steve Jobs)」,身邊環繞的,只剩下好心勸退他的聲音。

秒殺,卻又精準的投資專挑和自己一樣敢做夢的吹牛大王

而今日的Tokopedia,已從當年的四人公司,一路成長到一百七十人,成為亞洲新創企業中備受矚目的新星。昔日的「大言不慚」,確實在陳國光腳下,逐步邁向現實。

陳國光的故事,就像一九八一年的孫正義。二十四歲剛創業的他,對著公司的兩個工讀生誇下海口說:「我們公司的營業額,將用一兆、兩兆的單位來計算!」當年的吹牛大王孫正義,二十四年過後,也果真實現了這句大話。

兩相對照,就能理解為何孫正義總能在幾分鐘內拍案投資。不論是陳國光、一九九六年由軟銀主動找上的雅虎(Yahoo)創辦人楊致遠,或是之後一九九九年,才聽馬雲簡報六分鐘,就決定投資兩千萬美元的「六分鐘傳奇」,一件件秒殺卻又精準的投資,憑藉的只是動物分辨同類的直覺。即使外貌身型迥異,但這些投資對象的一言一行,活生生就是昔日孫正義的縮影。

飢渴,是共同的特質不要含銀湯匙富二代,鍾愛冒險家

飢渴,是孫正義在他們眼中看到的同一道光芒。「生來含著銀湯匙的富二代,只要依循既定的道路,便能遠離風險穩健成長,」孫正義一方面暗指日本市場的電信公司對手NTT DoCoMo過於安逸,一方面藉機闡述自己的信念,「我們則是生來就帶有飢渴精神,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沒有藉口,只能追求成長,是這樣被培育起來的,從想法上便完全不同。」

從小為了翻身而白手起家,為了追夢而甘冒風險,一旦緊抓機會便絕不放手。這股無所不在的飢渴,鞭策他們為達成目標犧牲一切。飢渴精神,正是孫正義識人與用人的關鍵。

被孫正義延攬而來,協助他改造美國電信公司Sprint的執行長克勞瑞(Marcelo Claure),也是一個飢渴精神代表。

克勞瑞出身南美洲玻利維亞,早在美國就讀大學時便成立公司,以販售航空公司里程數獲利。一九九七年,克勞瑞成立以南美洲為主要市場的手機經銷商Brightstar,一路成長到如今涵蓋全球五十國,年營收超越一百億美元的私營企業。

二○一二年底,在聽了十五分鐘的簡報之後,孫正義當下說服克勞瑞改變機票行程,在僅僅六小時內簽署獨家合作,十天後就在日本推出服務。隔年更出資近十三億美元,直接購併下Brightstar。

「Masa(孫正義綽號)不接受別人說NO,越是說不可能,越要從各個角度試一試才行。我們兩個都喜歡贏,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勝利的快感。」在英雄惜英雄下,克勞瑞不惜放棄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轉而為孫正義效命,扛下重建Sprint的重擔。儘管兩人身高相差四十公分,冒險家的血液卻驅使他們稱兄道弟。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永遠渴望追求成功,永遠像個傻瓜一樣做夢)。」這句賈伯斯的經典名言,就像孫正義心中用人與識人的最佳寫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39

覺醒吧!別當公司資深拖油瓶 聯強總裁杜書伍 公開獨門識人術

2016-05-09  TWM

上班族工作一久「心倦了,皮也鬆了」,不但拒絕成長改變、不鳥公司規範、要求特殊待遇……,各種倚老賣老症頭出現,績效還跟菜鳥「難分軒輊」,老闆都快氣瘋了!

資深人員長期在公司任職,對公司的了解較多,加以職務經驗豐富,與公司培養較深的工作默契,所以工作的品質效率比資淺人員更具優勢。因此,資深人員向來是公司積極留住的員工,而資深員工比例,也是衡量企業指標之一,稱為「組織的厚度」。

職場荒謬鬧劇

官階越大 擺爛第一名

資深員工理應在工作上會得出更好的績效,比起資淺員工有更好的條件與機會升職,得以擔當更重要的工作。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並不盡然如此!

我們看到有些資深人員進入公司,學會職掌的工作內容後,就不再學習,企圖以此技能做一輩子,連最基本的「與時俱進」(跟著公司一起成長)都相當勉強。

有些則是自以為對公司很了解、人脈廣闊而倚老賣老,空有資深經歷,卻沒有轉換成動力,非但未能反映在績效上;反而還要求公司應給資深人員特殊待遇,但能力相較進公司一、二年的同仁,也沒特別突出。

還有些資深人員,初期努力爭取升職,但達到目標位階後就志得意滿,自認能力相當不錯;而且職位越高,越覺得自己不用再學習、再改變,覺得該學習改變的是其他人,甚至也不遵守制度規範,自己就是例外,只因自己資深又位高權重。

資深員工之所以是公司的資產,是當資歷確實反映於能力與績效時,公司自然會給予優渥的獎酬,並不是因為資深的身分,而給予資深人員特殊的獎酬。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主管與個人都應該有正確的認知。

當然,如果資深員工反而變成公司包袱,是非常糟糕的事。

當我們看到有些人經歷豐富,都想當然耳地認為,他的能力必然也不錯。

我們也會看到有些人為了「豐富化」個人經歷,汲汲營營「走過」各種工作,甚至像拼圖一樣「收集」,驕傲自滿。

職場詐騙集團

履歷「百戰」 通常是天兵實際上,很多人「走過」很多經歷,但經驗卻沒啥長進。因為,經歷只是時間區段,你「身在其中」罷了!倘使在當下,未能用心觀察周遭的人事物,仔細體會、思考、理解互動與意涵,從而學習體會到新的知識與認知;那麼,你雖身歷其境,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有經歷而沒有經驗,虛擲了光陰,工作能力也沒進化。

尤其,體驗須投注心力與時間,才能吸收內化、融會貫通;時間不夠長,是無法形成經驗。因此我們也會看到那些急功近利、認知膚淺的人,不斷遊走四方,短暫「停泊」不同企業,自以為打造了一張洋洋灑灑、豐富多彩的履歷,但是能力依然原地踏步。這就是陷入「有經歷就等於有經驗,就代表有能力」這種簡單化思考的迷思。

所以,每個人都要自我提醒,投入每段經歷,是否都有獲得體會、學得經驗,切莫浪費時間虛度光陰。而真正用心的人,更因為比別人投注更多心力去深刻體驗、用心整理,在相同時間經歷,就獲得更多經驗。這就是人才的差異。

當然,身為用人的主管,更要仔細去判讀,部屬的﹁經歷﹂是否真正累積了「經驗」,以及經驗的多寡與深度,才能分辨人才、善用人才,不要淪為誤認「有經歷就等於有經驗」的昏庸主管。

(本文選自第四部,孫蓉萍整理)

撰文 / 杜書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16

筆值一哂:閉眼識人

1 : GS(14)@2016-10-24 06:10:02

每個人的成功定義不盡一樣,所以有人視卅歲前完成置業,兩年內供斷層樓為非凡成就;亦有以造福他人為畢生大業。前者價值觀見仁見智,後者或且陳義太高,教人敬而生畏。其實成功也不過是人生不同階段的檢視點,譬如說: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投身社會其中必經洗禮,怕就是爭取應聘過程中的成功面試機會,而一份履歷表亮麗與否,似又早決勝負。話說最近網絡上有熱傳短片,其實是台灣一間人力銀行,亦即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推出的形象廣告。其題為《Be A Giver--不怎麼樣的25歲,誰沒有過?》,鋪陳如是:首先請來好幾家企業的老闆和人資主管,每人分別審核3份被遮蓋名字的履歷表。這些匿名履歷不約而同的就是「求職者」既年輕,且沒甚經歷或學歷普通。盲測結果不出意料,異口同聲:「我不會用他」、「我覺得HR是過不去的」、「這實在不是一份很好的履歷」、「學歷沒有競爭力」、「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經驗」等等,或直言「以這個學歷和經歷,第一瞬間基本上我就會刷掉」、「這樣的人,都不喜歡」。然後履歷的名字揭盅,首兩份履歷分別是蜚聲國際的名導演李安和曾贏得世界大賽殊榮的寶島麵包大師吳寶春,第三份則是面試人員自己認識的年輕人,包括其子女。諸君當時的錯愕可想,再而紛表收回負面評價,並坦承或許個人要求標籤太多,要求嚴苛,因此願意重新思考履歷評核和人才篩選的方法,未來更會開放一點,給予年輕人更多機會云云。廣告隨亦打出「沒有了偏見,留給他們(年輕人)就是無限」的訊息,餘音猶在。影片甫出,難免惹來爭議。雖有不少職人感懷,分享轉發並銘謝當初予以面試,願給「年輕時自己」一個機會的貴人;同時也有人質疑此中「以偏概全」的謬誤和膚淺,畢竟李大導和吳大師是「例外」,亦不見他們就能勝任其他工種,人資考核仍要權衡效益。事實上,我亦身為企管人,又怎不知其中道理。公司若有一定規模,同一招聘崗位收到的求職信數可百計,而面試安排且有成本考慮,所以要不盡按履歷篩選,人人有份(面試),誠非易事。單憑一份普通的履歷要脫穎,已然難得,更何況是非一般的求職者,說的是身有殘障人士。近日亦有非牟利機構發表調查報告,提及受訪僱主有否計劃於未來3年內聘請殘障人士,僅17%受訪僱主表示「會」,其他55%明確表示「不考慮」,餘下27%表示「不肯定」。至於「不考慮」或「不肯定」的主要原因在於,僱主認為「公司環境局限(又是土地問題)」(60%)、「工作性質不適合(未請已定論不適合?)」(46%)。其實「偏見」又何止是年輕人獨享專利,殘障人士遭遇的只有更甚。剛巧又是傑青吾友魏華星,他早前亦曾參與拍攝一段社會實驗短片,片中嘗試不用眼睛、只用耳朵細心「聆聽」一場「不見面的面試」,並且發現一些平常察覺不到的(殘障)應徵者長處,現實中,卻不知有多少僱主願以身試法,閉眼識人。除此以外,我還有認識的年輕人……容我重申是有心的年輕人,基於殘障人士欠缺「面試」機會,更枉論經驗,因而鍥而不捨,四處奔波爭取各大公司,縱不聘用,起碼提供模擬面試安排,好讓殘障求職者可從中學習,加強信心,再而增加往後真面試時有更佳表現,爭取錄取機會。說到底,不濟的或非青年;有缺的亦不一定是殘障,也許只是一個不尚平權、不重公義、不近人情的社會。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4/19810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88

女版小泰山與猴為伴四肢行路唔識人話

1 : GS(14)@2017-04-08 20:44:09

印度北方邦當局在野外發現一名小女童。她獲救前終日與猴子為伍,至今她仍然不懂說人話,只會用四肢走路。該名8歲女童目前正在留醫,當地人把她形容為「女版小泰山」。報道指,一名警察兩個月前在鄰近尼泊爾邊境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巡邏時發現女童。女童當時與大批猴子在一起,當警察想把女童帶走時,猴子和女童一起向他大叫,最後他艱辛地把女童救走。醫生指,女童不懂說和聽不懂人類語言,只是懂得尖叫,亦很容易出現憤怒的情緒,至今她仍然很害怕人類靠近。雖然醫生教她站立並用兩腳走路,但她卻依然用四肢爬行。當地醫護官員辛格(DK Singh)說女童正在康復,但進度緩慢:「女童在兩個月前獲救,她像動物般吃東西和走路,看到其他人類會跑走。」當局相信女童曾有一段長時間與動物一起生活,目前正繼續調查女童的身份,以及到底她留在野外有多久。英國《每日郵報》/印度《印度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8/199839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