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鋼鐵大廠第二代挾中國成功經驗回攻台灣 不當「鋼鐵人」 侯尊中要拚兩岸商旅王

2011-9-29  TWM




擁有鋼鐵世家光環的侯尊中,憑藉敏銳的生意頭腦投身飯店業,他緊抓中國政策風向球,以高貴不貴的價格定位,創造八○%的平均住房率,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商務 旅館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撰文‧梁任瑋

「跨年的時候,不用到信義計畫區人擠人,躺在浴缸就可以欣賞一○一煙火。」站在台北市南京東路華航大樓還在裝潢的客房內,富驛酒店集團董事長侯尊中指著落 地窗外的高樓層景觀,露出自信的笑容。

「簡單講,我賣的是五星級體驗,三星級的價格!」侯尊中滑開客房牆上的玻璃門說,「你看,液晶電視不看的時候可以藏在櫃子裡,才不會破壞美感。」為了營造 出都會商旅的氛圍,每晚定價僅三千元的客房,在設計上大量使用對比強烈的黑、紅色調,搭配暗棕色系地毯,讓人彷彿置身時尚夜店。

對飯店設計很有想法的侯尊中,在台灣飯店業是新面孔,但他在中國卻早已闖出名號,在兩岸擁有二十萬名會員、三十七家商務酒店、年營收四.五億元、獲利六千 萬元的規模,成為「血統」最純正的通路概念股,九月十三日興櫃股價已高達一○四元。

侯尊中,這位四十六歲的時尚商旅大亨,除了連鎖商務旅館董事長職稱外,鮮少人知道,他是國內鋼鐵大廠東和鋼鐵的第二代。

年輕創業慘賠 轉型服務業侯尊中的伯父是東和鋼鐵創辦人之一侯政廷,父親侯清波也曾在民國六○年代東和鋼鐵上市前,在第一線掌管開發、銷售業務,現任董事長侯貞雄是侯尊 中的堂叔。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美國南加大資訊研究所畢業後,沒有回台進入家族企業,反而選擇到當時才開放經濟改革的中國創業。

「我十九歲就在美國開公司,還在念大學就開始當老闆。」從小就很有生意頭腦的侯尊中,大學念的是電腦,大三時與同學在美國成立Microstar、 Infinity兩個電腦品牌,「那時候賣一台賺一台,百分之百的利潤,但不敵康柏電腦的低價競爭,最後擺脫不了虧損,只好轉型為資訊服務公司。」提起年 少時的創業過程,侯尊中對自己的評價是,「年輕氣盛、不信邪!」當時不到二十五歲的他,還沒領悟「再大的公司都不敵景氣循環」的道理,雖然年紀輕輕就賺到 人生第一桶金,卻也因未做好避險措施,加上貿然投資美國房地產套牢,慘賠兩百萬美元。

二十七歲研究所畢業後,侯尊中看準中國市場的潛力,他刻意避開台商多的東莞、深圳,選擇在天津設電腦工廠,搶攻內銷市場。沒想到,電腦業景氣循環太快,電 腦報價一周一變,工廠出貨不及,公司還沒做起來就收攤。

接著,他與朋友以創投基金模式,繼續征戰科技業。這段時間因父親支持,侯尊中開始深入研究景氣循環、產業動態。「父親支持我創業,每當遇到難關,我爸爸給 我很大的幫助。」不過,創投畢竟是個「無根」的行業,讓侯尊中轉入服務業的轉捩點,是搭上二○○四年中國開放外商服務業政策列車。

當時中國消費市場崛起,給了侯尊中切入商務酒店品牌的機會,但沒有旅館經驗的他,一開始找尋合作夥伴並不順遂。「當時找了幾家本土知名酒店集團合作,結果 最後他們都想自己在中國做。」侯尊中笑著說,危機就是轉機,後來他引進新加坡上市公司四星級酒店富麗華,導入商旅管理和服務標準,才順利在中端商務旅館市 場卡位。

「我們起步的時間早,鎖定品味較高,而且競爭較少的商旅市場,成為富驛最大的競爭優勢。」侯尊中說,過去中國酒店市場的主流是五星級酒店領軍,但價格較 高,並非一般大眾住得起;相對的,M型市場的另一端,是一九九○年代末大量出現的經濟型酒店,雖然有基本客源,但卻忽視中國人的住房經驗、品味與收入都在 成長,簡陋且千篇一律的空間已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只能固守逐漸萎縮的低端市場。

「實用」又「時尚」打出口碑○二年在北京中關村成立第一家富驛酒店,開幕後一炮而紅,「因為中關村的科技業商務人士多,住宿需求強勁,住房率經常超過一 ○○%!」首戰告捷,侯尊中加速在中國複製據點,五年內陸續在北京、上海、蘇州、石家庄四個主要城市開設十家飯店。

「我觀察過,商務人士不需要那些華而不實的高星級酒店設備,但像七天、如家這種連鎖經濟型飯店房間小、走道窄,行李拖進去沒地方放,所以我們不但放大標準 房面積,讓每一間房間配有免費無線上網、液晶電視、彈簧床墊,做出市場區隔。」長期在創投業的投資訓練,養成侯尊中精算投資報酬率的個性,他把標準房面積 定為二十四平方公尺(約七.三坪),每間裝潢費用不超過人民幣八萬元,以「實用」又「時尚」在商旅市場打出口碑。

很快地,富驛時尚酒店在市場和業界打出名號,成為中國時尚商旅第一品牌,平均住房率高達八○%,挾著中國成功經驗,侯尊中興起衣錦榮歸的念頭。

「回台上櫃是最快建立品牌知名度的方法。」去年初富驛回台上興櫃,今年九月底台灣富驛時尚酒店將開幕。侯尊中分析,台灣旅館業不景氣十幾年,只有汽車旅館 生意好,但這兩、三年,陸客商機成為旅館業救命仙丹,以富驛在大陸的知名度,不怕沒有機會。

目前正在裝潢趕工的台灣富驛時尚酒店,原是占地二二六二坪的南京東路華航辦公室,去年初華航搬到桃園機場,侯尊中馬上簽下十五年長約,改裝成客房量一八○ 間的時尚旅館,預計在五年內成本就可回收。

從一位飯店業門外漢變成中國時尚商旅教父,沒有承襲家業、成為「鋼鐵人」的侯尊中,正以軟實力、硬底子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商旅王國。

侯尊中

出生:1965年

現職:富驛酒店集團董事長經歷:美國BNI集團董事長、北京華源科技協會創辦人、中經合集團非執行董事學歷:南加州大學資訊研究所

家庭:已婚

富驛酒店集團

成立:2002年

負責人:侯尊中

資本額:2.69億元

主要業務:客房服務收入

據點:中國36家、台北1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40

要拚食品安全 先學假裝成受害者

 

2013-11-04  TCW  
 

 

當代表官方認證的食品GMP(食品良好作業規範)、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都失去可信度的時候,那我們的食品品牌、超商,以及各大賣場,能替我們把守最後一關,成為台灣食品安全的守護神嗎?

讓我們揭開食品安全的神話。

安心廣告吹很大鉅資請名人證言,檢測費卻少得可憐

原來我們的食品大廠寧可花大錢做廣告,實際花在食品安全的把關卻非常少,每做十元生意有二塊半是拿來做廣告,有些廠商甚至用在安全把關的檢測費用只有一毛,但它卻用鋪天蓋地的廣告、找名人代言,告訴你產品用了不僅安全、還能夠健康,這樣的品牌,你能信嗎?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些數十年的品牌一一淪陷,目前市場上僅存幾家值得相信的品牌,如果不能及時在把關上投入心力、財力,台灣食品市場將陷入品牌摧毀危機。

檢測闖關撇步多品牌顧問透露:可以只把真的送驗

我們找了台灣芒果冰通路品牌業者,以下由他真實告白,告訴你當他準備發展台灣連鎖、國際布局時,找上了台灣食品大品牌的專家顧問,他們如何輔導,做好品牌與食品安全?

第一課,要在台灣做品牌、要出口國際,就得注意食品安全。

專家說:「檢驗機構是驗真的,但拿什麼給他們驗、怎麼驗是你決定,你可以只把真的給他們驗。」原來,拿到檢驗報告是為了把生意做大、控管風險,可以只驗想給別人知道的,不想給別人知道的就別驗;例如賣芒果冰需要驗生菌數、大腸桿菌數,這是賣冰必然會碰到的問題,一定要有份報告在手上。

第二課,責任往供應商推,要敢殺價但別驗他賣什麼給你。

芒果冰通路品牌業者又問專家:「那麼食品添加物要不要驗?供應商的原物料要不要送驗?確保自己不會誤踩到地雷。」專家說:「優先採購有GMP、CAS的供應商,或者要求供應商提供公證機構的檢驗報告,」「食品安全應該由供應商負責,別攬在自己身上。」

專家接著說,連鎖品牌的原物料供應商可能達到上百個、甚至有上千個,你不可能每個都驗,這樣,成本沒人想負擔,現在成功的品牌,都是對供應商要求最低價的供應,年年殺低價格,你就有辦法可以賺大錢。

第三課,學當受害者。芒果冰通路品牌業者又問,還是會擔心,因為連大廠都會踩到地雷,如果我也踩到了怎麼辦?專家說:「第一時間站出來說:我也是受害者。」然後攤出自己與供應商的檢驗報告,該做的都做了,連GMP都會出事,我也沒辦法,所以,你要學會撇清責任,即便是最後逃不了,要認也要認最小的錯誤。

廣告砸錢不手軟食品商大手筆,比豪宅業者闊

這是真的嗎?現在,台灣的食品界都只想賣品牌、卻不想擔責任,把GMP標章、檢驗報告當成橡皮圖章嗎?

五年來,從三聚氰胺毒奶事件之後,台灣食品品牌究竟做了什麼,為何問題一再發生?

先攤開二○一二年台灣前二十大廣告主名單,台灣的食品品牌廣告擠進前十大,看上去極為風光,卻和食安事件越來越多,形成相當大的諷刺。廣告排名也許會跟你想像的有很大不一樣:第一、二名是寶僑、花王,但第三名開始,是食品相關行業。第三名是統一超商、第四名是佳格食品、第五名統一企業、第六名麥當勞。

前十大廣告主之中,有四個是食品企業或集團,至於大家一直以為是廣告大戶的房地產商,遠雄落到了第十名;手機品牌最高的是三星,也不過排在第十五名,另外,廣告大戶汽車業者,也遠遠不如賣吃的,賣Toyota(豐田汽車)的和泰汽車,排在第十二名,裕隆集團則是連進榜資格都沒有。

食品業者花大錢打廣告,打得比賣豪宅、賣智慧型手機、賣汽車的還要凶,而且還更敢花錢。然而這五年來,從三聚氰胺、塑化劑、毒澱粉到這一次的棉籽油,有些品牌旗下食品卻是在多次食安地雷爆雷,它都有上榜。

檢視我們的食品品牌,還可用更嚴謹的方式。攤開這些大廠今年的股東會年報,先看上市公司佳格,合併報表一年行銷費用高達近四十八億元,約占總收入的二四%,也就是,這家公司每做四塊錢的生意,有一塊錢是用來行銷。

食品龍頭統一去年的行銷費用高達八十億元,約占總收入的一七%;味全則是食品品牌中行銷費用比重最高,花了近三十八億元,占營收的二五%。從廣告排名到財報,可以解讀為,台灣食品品牌個個都肯花大錢做廣告,而且比賣豪宅的還敢花。花大錢打廣告,但產品品質與安全相對有同步提升嗎?

研發費用只占營收一% 「獨家技術、配方」,還有公信力?

這些食品品牌常常花錢做廣告、請名人代言,一再告訴我們:他們有獨家技術、配方,可以吃出營養、健康;而且也常常用廣告跟我們說:他們不斷致力於研究與開發。

但攤開他們的財報赫然發現,他們每年推出的新產品、新技術、新配方琳琅滿目,但每年花在研究發展的費用卻是少得可憐,一面倒的只有營收一%左右。如果再跟行銷費用一比,更是天壤之別,又得出一個結論:食品大廠砸大錢做廣告,研發上卻相對很小氣。

這也就難怪,當食品品牌號稱研發出各式各樣獨門技術、配方調出來的油,命名為各式各樣的調和油、健康油,但已逝毒物科醫師林杰樑卻是堅持不吃這樣的油,甚至公開質疑這些調和油的食用安全。

其實,包裝手法、提高品牌形象,國內外統統都在做,歐美各國甚至做得還比台灣更多,所以我們要問:食品品牌究竟是怎麼替消費者把關的?我們一一詢問了統一、味全、聯華食、泰山、大成、愛之味、佳格以及未上市的義美食品,這些跟食品油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業者,究竟花了多少錢在實驗室投資以及每年花多少錢在檢驗投資?

我們想了解,他們究竟是怎麼確保自己及供應商產品的品質與安全,但這些業者中,只有味全、佳格、泰山、大成與義美食品願意回答問題。

其中我們很關心以元本山海苔、萬歲牌堅果、堅果飲、荷卡廚坊、可樂果、卡迪那薯片、薯條在台灣擁有高品牌知名度的聯華食品,因為這一次,相繼發現聯華食品的元本山海苔是使用富味鄉的黑麻油、替連鎖超市代工的岩海苔三角飯糰使用的芝麻調和油是來自大統長基。

怎麼會採用這兩家公司的油品?我們詢問聯華食品發言人張淑娟,聯華食品在實驗室投資,以及每年花在食品與供應商產品檢測的費用有多少,但始終得不到聯華食的統計數字。

統一集團旗下的統一超也同樣用到了大統長基的產品,但是整個統一集團,無論怎麼聯繫其對外發言的體系,始終處於忙碌、失聯的狀態。我們對於他們如何把關,只有問號沒有答案。

再從願意提供實驗室、檢測費用的食品品牌來看,發現他們在廣告投入、研發投資到實驗檢測,費用竟然是層層遞減,而且其中只有佳格的檢測費用比研發費用稍高,但對比於行銷費用,包括佳格在內的食品廠商,在檢測投入上仍然有可努力的空間。

大賣場是惡性循環推手低價競爭便宜不肖廠商、催生黑心貨

然而,問題還不止於食品品牌,台灣的大賣場、大型連鎖超市、便利商店,整個供應鏈與經營業態已經到了一種不健康的循環,甚至讓消費者無法信任它們品牌的地步。

義美總經理高志明說,食品品牌應該是一種認證,讓消費者可以信任,而不是打廣告與宣傳,義美甚至早早就退出了GMP,因為,國外通路根本不要求看台灣的GMP。

他呼籲,台灣的大賣場與通路不能再只看低價卻不問成本結構,要求最低價的同時,應該建立反映成本的機制。高志明說,賣場除了要求供應商提供最低價的產品,應該考慮提供一個專區,讓廠商一樣賣便宜的產品,但可以隨著原物料成本隨時調整售價。

因為現在的問題不只是低價,而是毫不考慮成本是否合理,高志明說,大賣場不僅不准供應商漲價,而且每次調整價格都要幾個月的時間,根本無法即時反映,這樣最後恐怕讓大家都不賺錢。

不肖的廠商也可以乘虛而入,用各種偽劣造假的方式降低成本,生產黑心產品,而在價格優勢上反而成為賣場的最愛;雖然直接受傷的是消費者,但最終仍將反噬通路品牌,失去對廉價超市、大賣場的信任,一次賠上官方認證制度、食品品牌、通路品牌。 其實,要食品廠、通路做好把關並不困難。高志明說,主要就是來源、產地、成本,樣樣都要查。產地有沒有問題,其實大家都知道;成本是不是偏離行情,也很容易知道,以柳丁汁為例,假設市場價是一公斤二十元,多少公斤的柳丁能夠搾出多少的果汁是一定的,如果換算結果明顯的低於行情,例如,一公斤才五元,那這樣的產品一定是有問題了,那就非自己檢驗不可了。

又例如產地來源,高志明舉例,其實台灣每個地方的水質也都不同,都會影響到產品的品質。例如,大家都說台灣花蓮、台東的水質好,但東台灣地形複雜,有跟台灣本島相連的中央山脈,及海底隆起的土地,地質完全不同,水質未必就是穩定。又例如台南地區的水,就驗出來含有比較高的鋁殘留。

這樣的細節統統都要檢驗才能確保品質,最後讓消費者信任,這樣下來,義美一年光是檢驗成本要上億元,實驗室投資要一億五千萬元。真的貴嗎?跟廣告費用一比,其實還是九牛一毛。

重點其實在於食品品牌與賣場的心態:來源與過度低價都是問題,例如大統的油品,但是他們都沒有檢驗機制,才會不斷失守。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大集團大品牌、大賣場們,你們有錢打廣告,沒錢加強品管,在美麗廣告和代言人背後,逐漸失去人心。

因此這一次棉籽油事件,大品牌該挺身而出,為你的衣食父母盡力,勇敢的告訴消費者這樣的事件不會再發生,這樣台灣的食品產業才有救,否則台灣的食品品牌就要全面崩毀了。

【延伸閱讀】10大廣告大戶,4家是食品商!—— 2012台灣廣告主排名

1寶僑家品 廣告費用11.4億元 2花王 廣告費用6.7億元 3統一超商 廣告費用6.2億元 4佳格 廣告費用5.7億元 5統一企業廣告費用5.0億元 6台灣麥當勞 廣告費用4.4億元 7台灣萊雅 廣告費用4.4億元 8葛蘭素史克藥廠 廣告費用4.4億元 9聯合利華廣告費用4.3億元 10遠雄 廣告費用4.0億元

整理:呂國禎a

【延伸閱讀】你吃的品牌,投入多少經費把關食安?

—— 6品牌行銷、檢測費用支出

泰山行銷費用4.4億(占營收5%)檢測費用0.2億(占營收0.22%)

聯華食行銷費用8.5億(占營收16%) 大成行銷費用11.5億(占營收5%)檢測費用0.06億(占營收0.02%)

味全行銷費用37.9億(占營收25%)檢測費用0.51億(占營收0.33%)

佳格行銷費用47.4億(占營收24%)檢測費用1.1億(占營收0.55%)

統一行銷費用80.1億(占營收17%)

註:聯華食,未提供檢測費數據;統一,截稿前無法聯繫上 資料來源:上述公司及年報 整理:呂國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76

飲料大廠也要拚食安 黑松實驗室還有段長路

2015-04-27  TWM  
 

 

食安風暴籠罩台灣,在迄今的黑心事件簿上,飲料大廠黑松並未被記上一筆,但董事長張斌堂不敢掉以輕心,他斥資二十二億元在中壢總廠區興建「製造三場」,四月中旬落成,其中有一「黑松食安實驗室」,啟用已兩年多,還比《食衛法》規定早了一步。

張斌堂強調,「我們所有產品都會經過原料溯源管理、原料進廠檢驗、風險物質檢驗、成品檢驗四大關卡把關。」不過,食安專家指出,經過萃取、加壓、浸泡等程序後製成的飲料茶湯,很難檢出有害物質,必須直接檢驗純水、茶葉、花瓣、果漿等原物料;就如手搖飲料店「英國藍」,也是在玫瑰花瓣送驗後才查出含有致癌殺蟲劑DDT。

黑松行銷處副處長蔡曜光表示,所有原料進廠前都會取樣檢驗,不合格即退回,每個月還會抽驗水源,且針對鉛、砷、鎘這三種重金屬,實驗室已在去年四月取得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

但因取得認證的檢驗項目太少,目前黑松仍須倚賴SGS、食品研究所等外部機構;換句話說,黑松現在雖有能力檢驗塑化劑、農藥、重金屬等項目,但從具公信力的認證觀點,目前仍在「自主管理」階段,離百分之百的食安把關,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鄧 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9

不賺錢也要拚研發 從遊艇跨界賽車的「先進」思考 產業亮點》「我們真正的敵人不在台灣」

2016-03-21  TWM

如果一家公司,把一塊客戶看不到的部分獨立出來砸錢研發,你會覺得它有毛病; 如果這家公司研發有成,還公開15年的心法,你會覺得它瘋了。先進複材就是瘋,因為它看得比你更遠。

剛起步的行競科技,以小小的規模,承載著瘋狂的大夢想,拜訪過台灣大小供應商,吃過不少閉門羹。然而,位於高雄的「先進複材科技」,不但雙手歡迎,還讓為特斯拉搭建起亞洲供應鏈的好手、行競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齊塔克訝異,他們居然比他想得更前面。

沒人重視的部門 他投入心力先進複材科技是全台最大、也是全球前十大遊艇公司嘉鴻遊艇集團旗下的複合材料廠。而這家公司的存在,本身就是遊艇產業裡的異數。

「成立先進(複材科技),船廠裡面沒有人會這樣做。」嘉鴻遊艇集團執行長呂佳揚直言,雖然製作船殼是整艘遊艇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因為買家看不到製造過程,所以多數船廠都不重視這塊。獨立複材研發公司,更是不可能。但他自嘲,「天性白目」的他,腦袋想的偏偏跟其他人不一樣。

在他眼中,遊艇從來就不只是一艘遊艇,而是一個綜合性工業。「你把它展開,會發現它有很多領域,與其他行業相關。」其中,他就看到了複合材料技術可以深耕延展的可能性。

「我看到現在複合材料的發展,事實上是一個趨勢。」呂佳揚指出,現在有太多如航空工業、汽車工業等,可以大量用複合材料,取代又重又貴的金屬,未來這一塊肯定有很多發展空間。呂佳揚腦中思考的,是五到十年後的未來。因此他對先進複材的期待,不僅僅是要擴大遊艇以外的營運觸角,更要先進複材將自己的定位,從一個製造船殼的勞力提供者,進化為以技術服務為競爭核心的企業。

「台灣的條件,不能發展以勞力或是以降低成本為主的競爭模式。」呂佳揚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東西,而這就要從技術和服務面去跨越障礙。」因此,不顧旁人懷疑的眼光,他在二○○○年將複材部門從嘉鴻遊艇獨立出去,成立先進複材這家公司,卡位未來的技術。現在,「先進」早已名副其實。「水上跑的、路上跑的、空中飛的,我們做了太多台灣第一個。」他臉上盡是掩飾不住的驕傲。

卡位複材供應鏈 他看到未來因此,早在行競科技上門前,先進複材就已經開始研究複合材料在汽車產業的應用。齊塔克在拜訪先進複材這天,原先已做好會被拒絕的心理準備,但沒想到,先進複材的態度比他更積極。

雖然行競這筆訂單,規模還不到先進複材全年營收的千分之一,但先進複材對行競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於其他大案子。先進複材科技營運技術部經理陳凱琳表示,一開始齊塔克希望採用航太級材料,將重量減到最輕,但他們評估後,給予更有競爭力的建議,最終雙方花了近四個月的時間,成功為行競在成本可承受範圍,達成三○%的車殼減重目標。現在,更準備進入第三套車殼的開發。

然而,不是所有的嘗試,都像和行競合作這麼順利。事實上,若單從帳面數字來看,先進複材過去十五年來,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至今獲利主體還是來自母公司嘉鴻遊艇集團的船殼訂單。至於非遊艇項目,雖然近兩年都有三成以上的成長,但營收獲利貢獻仍相對小,甚至有不少案子是賠本生意。

對此,呂佳揚倒是看得很平淡,因為在他的定義裡,虧損不等於失敗。「如果你要以盈虧的數字來看,那(先進複材)常常在跌倒,十件大概有五件會跌倒。」以價值上億元的風力發電案為例,先進複材曾為了研發風力發電機的葉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真正投入後卻發現,台灣不僅市場規模小,在政策、環境上,也都不利產業發展,最終只能認賠收場。

外人看來,這無疑是一次挫敗,但呂佳揚卻說:「Doesn’t matter.」在他眼中,沒有失敗,就沒有創新。要成為台灣第一,在沒人走過的荒野闢出一條全新的路,就要做好被芒草割傷的心理準備。

事實上,儘管財務數字的表現還不顯眼,先進複材這十多年的耕耘確實已看到成果。一方面受惠於自身的技術演進,嘉鴻遊艇的船殼製造成本也得以降低;同時,先進複材研發出獨特的檢測技術,及打破世界紀錄的「四十二米遊艇FRP(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構件一體成形真空灌注」等,無形中,都在提升嘉鴻遊艇的價值。

共享成果 他想讓台灣技術升級現在,先進複材不只能設計、製造海陸空各種產品的複材構件,更能提供附加價值更高的技術、設備、材料協助,或進行共同開發等,用創新價值服務,擺脫殺價的輪迴。

去年開始,先進複材甚至啟動一項更瘋狂的計畫:對外召開免費技術研討會,大方向競爭對手分享自家多年來的研發成果。

「一開始很難相信有這種事。」嘉信遊艇技術部經理張淵順初次看到先進複材要舉辦研討會,心中有些懷疑,但到了現場,他發現先進複材準備的不只是簡單的幾張投影片,還在現場提供實作,要讓大家眼見為憑。

人冠遊艇研發部副理顏守平第一次參加研討會時,也一度以為這可能只是一場推銷大會。

「沒想到他們是有真材實料要跟大家分享。」他說,「台灣的船廠大多不會特別成立複材公司,所以先進複材的研發比一般船廠更扎實。」一場研討會,讓台灣其他船廠見識到,呂佳揚眼中的那個未來,原來那麼近,而且,還不吝分享。

就連陳凱琳自己也清楚這樣的作法有多瘋狂,因為複材技術比較複雜,「懂的人事實上不多,所以只要稍微懂一點,就會希望不要被人家知道。」但呂佳揚卻樂於將機密大公開。

「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要建立的是競爭對手追不上的地位,就要有這種想法。」他說,「你不能想,我有一個祕招,我要用這一招半式闖天下。」事實上,透過同業間的交流分享,他們正在創造一個更大的生態圈,要把競爭對手,都變成客戶和夥伴。

況且,「我們真正的敵人不在台灣。」呂佳揚相信,若先進複材能將台灣整體複材產業的水準提升,打造台灣複材產業高品質的國際形象,屆時先進複材將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沒有遊艇內需市場的台灣,呂佳揚已打造出全球前十大遊艇集團的傳奇。現在,他更期許先進複材能成為「複材界的嘉鴻」,帶領台灣前進。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