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私募場外期權接口被掐,“暫時斷電”以待更嚴新規出臺

監管雷霆之怒突然而至,券商對接私募基金的場外期權接口被切斷,而每暫停一天,參與其中的機構,損失都將增加一分。

“今天確實停了,窗口期大概一個月左右,之後會出臺新規,場外期權和場內期權統一管理的細則會出臺,對場外期權合規要求會更為嚴格。”4月11日下午,有接近管理層的人士向第一財經透露,此次接口切斷或是暫時性緩沖,一方面為出臺新規做準備,另一方面則是加緊清理違規的業務模式。多家頭部券商早已聞風而動,縮減了千億業務規模。

盡管該說法並未得到來自監管的額證實,但業內的共識是,此次私募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被叫停,源於部分機構攪亂市場,放大杠桿,以代持、分拆的方式向個人投資者違規兜售場外期權。暫停接口,為的則是清理通道,未來場外期權甚至場外衍生品都將面臨更為嚴格的準入門檻。

暫停以待新規?

“昨天晚上出來的消息,大家都比較驚訝,這次的監管超出預期了,之前的預期都是通道業務會遭到打擊,但沒想到是直接關閉了接口,停了私募(場外期權)的整個業務,激進的程度超出了預期。”盡管對場外期權監管加強有所預期,但對於監管層直接暫停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整個業務,上海一私募期權投資總監劉博仍然感到意外。

場外期權接口突然被砍,讓部分參與其中的券商、私募如臨大敵。是無限期暫停,還是暫時斷電,等待時間窗口過去後會再度放開,成為業內最關心的問題。

4月11日下午,上海一從事場外期權業務的陽光私募董事長向第一財經獨家透露,在消息出來後,他專門就此向監管層以及合作的券商進行了求證跟進,11日上午從監管人士處了解到,此次接口切斷是“暫時性的”,時間窗口為一個月左右。

“後面監管會對場外期權出新規,對場內場外期權統一管理,出臺細則,對場外期權尤其個股期權要求更嚴、門檻更高,比如杠桿將不超過一定比例,機構的金融資產要求也將在2000萬以上。”該人士稱,從11日開始,公司對接的券商確實已經暫停了業務接口。

對於此消息,一中型券商期權業務人士也向記者證實稱,監管層並非單獨針對場外個股期權,後期會對整個場外衍生品皆加強監管。不過,截至發稿,兩人的說法並未得到監管層的證實。

盡管對於暫時斷電的說法尚未有所耳聞,但劉博認為,目前場外期權被很多機構變相當做加杠桿的通道,而非風險管理的工具。“監管暫停接口亦主要針對的是這種通道業務,一旦這種通道業務被控制,未來場外期權的健康發展的大趨勢是不變的。”在劉博看來,即使場外期權遭遇了暫停,也並非有外界預想的震蕩大。

來自證券業協會、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數據顯示,場外期權業務在近年內快速增長,從總量來看,每月名義本金已從2015年的9月的1259.61億元增長至2017年11月的2398.58億元。但記者了解到,自2018年以來,監管收緊場外期權風聲不斷,各大券商開始相繼收縮規模。

“最大的規模是中金和中信,今天跟中金的問了下,他們今年已經做了收縮,目前規模也就200億~300億。”據上述私募董事長估算,整個場外期權的行業規模名義本金應已縮減至千億級別。“場外期權對券商的資本金要求高,一共就13家有牌照,很多券商也就幾千萬規模,做不起來,頭部也就中金、中信兩家。”他稱。

記者通過采訪多家私募了解到,場外期權在大中私募中仍屬於小眾業務。劉博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認為盡管目前場外期權的名義本金在千億規模。但真正涉及的權利金,也就是實際資金往來在200億~300億之間,還是相對較小的市場。

但同時他也表示,場外期權在2017年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監管層大力去杠桿後,場外期權被變相利用成為杠桿工具,甚至被配資機構利用成為向散戶分拆放杠桿的工具,由此引發了這場暫時斷電。

清理違規杠桿

“盈利無限,虧損有限,看準股票,買入看漲期權賺大錢。”在2017年場外期權爆發之後,市場供求兩旺,私募成為最大的參與群體,而這之中的投機者則瞄準場外期權的杠桿屬性,從買方變中介,以此宣傳誘導,向不具備投資資格的散戶分拆兜售場外期權。

代持、化整為零是違規私募的主要操作手法,第一財經記者觀察到,部分私募公司為開展場外期權業務,發展代理加盟模式,還有部分則是通過互聯網平臺,以類同於股票配資的方式,分發份額,將場外期權的門檻降低至百元,杠桿增至5倍以上。除此之外,甚至有第三方平臺不惜違法,市場上就曾爆出部分投資者被場外期權平臺騙取數十萬元的事件。

“監管場外期權的要求,比對場內期權還要高,後者是對個人的資產、模擬交易、知識等情況做要求,但場外期權的合格投資者就是機構,而且基本應該是協會認可的持牌的私募、金融機構或者一些大型企業的資產管理公司等這一類機構。”前述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盡管監管對場外期權投資者有明確規定,但非正規的私募層出不窮。“我們也不清楚他們里面的(產品)結構是什麽樣的,很多發的產品就是通道。”

場外期權的高杠桿屬性本身合理,但當這一屬性被過多利用於投資則難逃監管的制裁。

“暫停一方面是要為出臺新規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借機會清理違規的業務模式。去杠桿的方向是不變的,場外期權變成配資肯定是違反要求的。”前述陽光私募董事長透露,在日前某監管層會議上,監管明確表示鼓勵發展衍生品的方向不變,但一定會加強監管,場外期權也能分拆,最終變成散戶的賭博。

事實上,按照此前監管的要求,場外期權業務針對散戶早已在規定層面關閉了大門。2017年9月27日,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關於加強風險管理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適當性管理的通知》。該通知要求,風險管理公司不得與自然人客戶開展衍生品交易服務。且在機構人士看來,作為一項相對創新的業務,場外期權曾風光一時無兩,但真正參與其中的前排大私募並不多,實則小眾,規範性有待加強。

雁豐投資總監劉炎對第一財經表示,從去年開始就有不少券商向其推銷場外期權業務,但其並未參與其中。“主要原因是客戶多是銀行、信托,我們在投資承諾中明確表示不投資場外期權業務,同時場外期權業務現在規範性不強,對於同一項期權項目不同券商的價格也都不同”在劉炎看來,業務規範性有待加強之外,目前和場內期權相比,場外期權到底有多大市場容量,實則難以估算。

場外期權的一時火爆有市場天性使然,自2015年股市大幅波動後,結構化產品、股票配資業務逐步被限制和規範,場外期權業務所包含的杠桿屬性,更能滿足作為買入者的高杠桿需求,但如何規範業務,核查投資者資格、出資方成為當下的緊要問題。

“對場外期權的投資,未來新規出臺之後將更有章可循,業務穿透之後投資者必須是機構,這項要求只會更嚴。”前述從陽光私募董事長如是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