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世民:被動式分散儲蓄

1 : GS(14)@2012-07-12 22:10:49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712/111086
平日返中環一定揀非繁忙時間。上晝八點出門,返到中環接近八點十;但九點半先出發,未到十點前都可能返到。咁大分別,因好多事情嘅關係,其實係非線性(Non-linear)。
不過我哋一般唔會用非線性思維分析現象,最佳例子就係通脹、股價嘅問題。如好多人覺得幾個巴仙嘅通脹好小事,但有研究貨幣史嘅人都知,一隻貨幣由幾個巴仙通脹,去到通脹預期不受控,甚至崩潰,可發生得好快。當年德國威瑪共和1918年話馬克含金量高過美金,1920年仲試過有幾個月通脹衝上10%之後回落,1921年仍然平穩,1922年通脹由雙位數字百分比升到四個位。1923年德國馬克價值,只剩番1918年時嘅1萬億分之一。由風平浪靜到完全崩潰,只有5年。
股價都一樣。好多時,股價可以好耐都冇動靜;一有反應就倍倍聲咁上落,呢個仍係好多人死守一隻股嘅原因。如果真係明白呢個道理,就知最佳投機策略係細細注,分散投資,不過真係要有番啲功夫。今個月我哋讀書會揀咗Larry E. Swedroe的《The Quest for Alpha》討論被動式分散儲蓄,有興趣可email聯絡。另Nassim Taleb將會11月推出新書《Antifragile》,講點樣從Non-linear獲利,本書一出,即同大家分享。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199

陳德豪:被動式縮表 減金融巿場衝擊

1 : GS(14)@2017-10-01 19:19:42

【明報專訊】近期筆者經常不在香港,9月中到內地旅遊近一星期,上星期又因為公務到了北京,也是一星期。 五六年前,筆者差不多每個月也要到北京一次,每次逗留也是一星期或以上,所以對北京並不陌生。我很喜歡北京的文化氣息,作為中國的首都,七朝古都,北京城的宏大、繁榮,以及豐富的歷史遺蹟,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必然十分喜愛北京。

提到北京的歷史文化,有一位仁兄可說是功不可沒,就是國共內戰時期的國民黨一位上將,當時被委任為華北剿總的傅作義。我相信大部分讀者對這個名字較為陌生,簡單而言,當時他代表國民黨統領華北地區60萬國軍,並參與震驚世界的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在大趨勢下,國軍在天津及多個華北城市被擊潰,最後,中國共產黨軍團把餘下26萬的國軍,於當時被稱為「北平」的北京團團圍住,經過多番的游說,傅作義最終決定投降,打開北京的城門迎接共軍。

我絕對認同他當時的決定,一來避免了兩軍戰火將生命塗炭,另外,也避免了無價的古城古蹟,被炮火無情地摧毀,使紫禁城及眾多歷史文物得以完整保全。

歐日繼續量寬 抵消美縮表影響

上周聯儲局會議,進一步確認今年第四季開始縮表。操作的方法是從今年第四季始,以每月縮減100億美元的速度下降,在三個月以後, 即2018年第一季,每月的縮減速度會由100億美元,提升至200億美元,並在未來幾個季度逐步增加。

我認為研究縮表的影響並非那麼困難。 首先,單看數字,每月100億美元看似很多,其實數年前QE開始,聯儲局每月以買入700億美元的速度,購買國債,100億美元顯然不多。另外,一方面美國在縮表,但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仍然繼續QE,歐洲央行每月仍以400億歐元的速度,增大資產負債表。日本央行的QE仍是全年80萬億日圓。此起彼落,絕對大大抵消了美國縮表的影響。

第二個重要因素,美國是「被動式縮表」,意思是聯儲局將其持有的美國國債及其他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持有至到期,將回籠資金抽離銀行體系。被動的縮表對市場息口影響較小,相對「主動縮表」操作,將手持的國債在市場賣出,債券價格必然會下跌,債息上升,這對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會十分之重大,所以聯儲局所採用的被動縮表影響會小很多。

未來12個月都不影響息口

由於銀行息口是取決於銀行體系資金的充裕程度,資金愈充裕,息口(美元倫敦同業拆息LIBOR)就會被拖低 ,被動縮表會使到在銀行體系的資金逐步減少,理論上,會令拆息逐步上升。比較確定的是,在開始每月100億美元減少的速度,對拆息的影響不會很大,到了某一個臨界點,減少量從100億上升到300億至400億美元,息口應該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我估計這不會是在未來12個月需要擔心的事情。

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 facebook.com/ethanchanth

[陳德豪 對冲博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85&issue=201709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550

香港正「被動式縮表」

1 : GS(14)@2018-04-21 09:42:49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238&issue=20180421
【明報專訊】上周開始港元兌美元多次跌至7.85弱方兌換水平,金管局亦因此多次買入港元,以致香港銀行體系結餘減少了數百億元,令3個月以上的港元拆息被挾升至10年來高位。其實,美國的2年期債息近日也升至2.42厘以上的10年新高,當地的30年定息按揭利率在去年第三季起也不斷攀升,導致一些指標地區如紐約曼哈頓區的樓巿交投急挫(圖1),未知當香港銀行稍後也開始加息尤其P按息率回升時,對香港樓巿有何影響?

金管局買港元而抽緊銀根,工銀亞洲一份研究報告對有關現象給出一個頗貼切的形容詞——「被動式縮表」!是的,自金融海嘯後美國進行貨幣量寬(QE),令全球貨幣氾濫,並造成超低息,但美國聯儲局已先後數次加息並在去年底開始縮表,今年2月起美股開始明顯調整,雖說和中美貿易戰陰霾有關,但也不能排除是美國開始縮表的滯後效應開始出現。

難做高成數按揭 居屋二手市場冷清

事實上,美國加息和縮表令港美息差拉闊,才令港元走弱並跌至7.85,如今香港也開始要被動式縮表,對股樓的影響,大家也不應太掉以輕心!當然,樓價指數一日繼續創新高,主流意見自傾向看好。上星期截止申請的新一期居屋雖然呎價逾萬元,仍收到16萬份以上申請,超額認購30多倍,同時收到的「白居二」申請也近4萬份,超額10多倍,自然被解讀為「樓巿需求熾熱,後巿只升不跌」。不過,原來今年首季公屋及居屋第二巿場合共只錄得376宗成交登記,按季減95宗或20%,更是9個季度以來最少,和2016年第二季高位合共784宗比較,更是大減48%(圖2)!

上述數字反映巿民對新居屋反應熱烈,但對二手居屋或二手公屋卻冷淡,一來可能是不論是新居屋或新推出的「白居二」,申請還申請,反正所費無幾,最後申請到是否一定會買又是另一回事,可能只是抱着人抽我抽、不抽好像蝕底了的心態而已,就像之前也曾發生過申請時熱烈,但當突然股樓大跌,就會發覺真正出現揀樓的人大減,甚至出現滯銷。

另外,新居屋可以做九成按揭,二手居屋就算不少偏遠地區的居屋樓價早超過400萬元,根本不可申請九成按揭,若樓齡較高的二手居屋,承做按揭可能較私樓更難,首期不夠的唯有只能買新居屋,情况就如能提供高成數按揭的私人新盤,雖然往往有兩成至三成的溢價,不少巿民也要被迫幫襯!

供應不足 居屋價低難解決問題

因應新居屋申請反應熾熱,政府開始放風說研究將居屋定價和巿場價格脫鈎。不過,如巿民的居屋需求仍持續強勁,就算降低定價,也只能令中籤率只有三十六分之一的抽到居屋的「幸運兒」能以較低價錢買到居屋,向隅者仍然只有徒呼奈何,關鍵是一來居屋供應有限,難以滿足所有申請者的需要,二來是私樓太貴,才令居屋的需求那麼熾熱!

100多年前已有法國經濟學家指出,當出現饑荒時,就算政府肯用錢補貼巿民買食物,如食物根本不足,仍會餓死人;同樣道理,如供應不足,就算居屋如何廉宜,也滿足不了所有要買居屋人士的需求。朋友何濼生教授一早已提出居屋定價與巿價脫鈎(何教授建議改為和巿民的收入掛鈎),但同時要政府能保證,每個港人一生之中總有機會一定可以買到居屋,將居屋售價和巿價脫鈎,這才有意義,否則居屋政策,仍會繼續只是一個大型的抽獎遊戲。

香港的住宅價格和租金仍向上,但過去數年,香港的商舖租金卻出現明顯調整,主要是來自零售業不景。不過,近大半年香港零售業開始復蘇,政府公布的零售貨值重回正增長,但商舖租金卻滯後,按年仍是錄得負增長(圖3),這對做零售業的商戶而言屬黃金時刻,因生意好了,但舖租仍在低位未加,即是收入多了,但租金成本卻維持在較低水平,大大有利業績。

賺大錢未必一定要買樓買舖

對於投資者而言,只要看得準,不一定只有買住宅買商舖才可賺大錢,就如若能看準上述的零售復蘇而舖租仍處低位時機,買入一些優質零售股,其賺幅可以極為驚人,例子如賣化妝品的莎莎國際(0178),因業績理想,今年只過了4個多月,股價升幅便高達六成(圖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2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