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川蒲江的水果為什麽這麽甜,據說看蚯蚓就知道

“2015年年末那場霜凍,地面溫度只有零下5攝氏度,沒施用調理劑的果樹3天才緩過來,用了調理劑的果樹兩個小時葉子就綠了。”在四川蒲江縣種了幾十年醜柑的蒲江縣長秋山果品協會會長倪文忠,對一種土壤調理劑嘖嘖稱奇。

倪文忠口中神奇的土壤調理劑,原料竟來自一般人眼中毫無價值的餐廚廢棄物和動物排泄物。

調理劑的供應商——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博文”)和蒲江縣合作的“城鄉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和耕地質量提升”項目,更是在3月16日斬獲了第四屆保爾森可持續發展城市獎。

倪文忠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由於果品質量提高外形好看,采購商給出的收購價就上去了,每畝地的純收入比從前提高了近3000元。

如今,作為生態農業的關鍵一環,蒲江縣越來越多的農民從關註樹上的果子長得如何,轉而關註土壤里有多少蚯蚓。

給土壤蓋上“厚棉被”

土壤離我們很遠,因為我們不直接吃它、喝它;但土壤又離我們很近,因為我們呼吸的空氣、食用的糧食瓜果、身邊的江河湖海都直接受土壤的影響。土壤與空氣、水同處在自然循環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均耕地資源少、質量差、利用強度更高、對耕地的依賴性更強。中國土地缺少休耕傳統,土壤地力透支嚴重,導致農民發愁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市民擔心餐桌上的農藥和土壤汙染。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鄖文聚曾撰文表示,在一些地方耕地自然修複需要50~60年;如果采取一些科技手段,在8~10年可以修複;如果采取成套的技術和工程化手段,2年就可以實現修複。

嘉博文執行總裁於家伊曾經就讀農業相關專業。科班出身的她表示,為土壤蓋上有機質豐富的厚實松軟的“棉被”,土壤質量就能得到較快的恢複和保護。

“厚棉被”就是於家伊所在的團隊利用餐廚廢物、動物糞便和稭稈等廢棄物,生產用於土壤修複、地力提升的高有機質含量的土壤調理劑,這項“利用餐廚廢棄物制備生物腐植酸技術與工藝”曾獲得2013年度中國專利金獎。

與此同時,在四川蒲江縣長秋山的“不知火”柑橘(醜柑)果園,一項事關蒲江縣農業未來的實驗從2013年起悄然開始。

四川蒲江縣是國家級有機農業示範縣,位於神奇的北緯30度線上。蒲江醜柑、蒲江獼猴桃、蒲江茶葉並稱為蒲江三大支柱產業。嘉博文在這里通過搭建“5+1”耕地質量提升綜合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優質農產品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

“5+1”中的“5”指的是養土肥田、生物防控、高效農機、有機質循環養地利用、土壤環境大數據平臺等“五大工程”,“1”是指包括電商平臺、冷鏈物流、綠色信貸、農業保險、有機認證、檢測檢驗等在內的“一個後端保障綜合體系”。

經過四年的實踐,蒲江縣土壤有機質平均提升0.22個百分點;土壤酸化趨勢得到遏制,酸化土壤pH值上升0.13~1.96個單位;土壤容重降低1%,土壤的透氣、透水性和保水、保肥性增強;超過九成用戶化肥用藥使用量減少10%-30%以上;全縣生化防治防控覆蓋率達到了35%。

土壤有機質的提升,直接使果品的質量得到顯著提高。柑橘和獼猴桃不僅更甜,維生素C含量也提高了;農藥殘留檢驗合格率達到100%。

蒲江縣副縣長趙武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施用有機肥後,效果是實實在在的:蒲江醜柑果子更大更漂亮,並且甜度增加,果肉更化渣。土壤疏松了,蚯蚓多了,多年未見的松軟油潤的泥土又再次出現了。

蒲江的另一張名片——蒲江獼猴桃在蒲江縣土壤進行有機化改良後,其公共品牌價值由10.55億元飆升至102億元。

從餐桌到田間地頭,嘉博文搭建了一個“有機廢物—生物腐植酸—土壤修複—生態有機農業”的產業鏈。

生態農業發展黃金期已到來

蒲江縣所在的成都平原,是名聞遐邇的“天府之國”,在都江堰工程修造之後得名;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過程中,這里依然“沃野千里”,受益於科技進步。

蒲江模式的核心就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先行先試的案例引發了廣泛關註,並推廣到全國多個地區。幾年來,嘉博文的土壤修複技術相繼應用在昌平草莓、昌平蘋果、安丘彩椒、海澱櫻桃和青州小黃瓜等優質農產品。

以北京昌平區蘋果園為例,昌平核心區3萬畝蘋果園土壤有機質由平均1%提升到3%,土壤有機質年均提升0.2個點,年消納有機廢棄物17萬噸以上,年均土壤固碳4.78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節約標煤1.81萬噸,其土壤固碳效果遠高於全球農業土壤的有機碳儲量平均每年“千分之四”的倡議。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農業的三大任務,簡單總結就是:為全國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里人搞綠。

而“蒲江模式”實現了三大目標的統一。近年來,很多地區政府的農業部門和農業組織慕名到蒲江縣調研。

韓長賦對蒲江模式也非常認可,並安排專家組評估蒲江模式。評估報告顯示,該模式在全國率先整縣推進耕地保護與土壤質量提升,構建優質農產品一條龍服務體系,創新財政金融支農方式,創造了耕地質量保護、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三贏”的“蒲江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果,為縣域農業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探索出了新模式。

本屆“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代理評委之一、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李新民對第一財經表示,“蒲江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較好案例,且一舉多得。

“首先,消除了作為汙染源的餐廚垃圾。我們實地考察發現消納過程是清潔生產的環保過程,沒有顯著的環境影響和擾民因素;其次,廚余垃圾集中處理進行熟化,制作出土壤改良劑,提高地力,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另外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逐漸擴大對周邊農民的影響帶動,農民從不認識到認識到逐步歡迎,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不斷擴大,培訓指導都做得很好。”李新民說。

轉變觀念需要過程。“推廣複制是漫長的認識過程。養地成本比化肥高,但農產品品質會相應提高,這個認識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政策對應。餐廚垃圾處理與生態農業正在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於家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國家有關部門接連出臺了促進農業發展和餐廚垃圾處理的相關政策文件。

各地推廣垃圾分類也有助於變廢為寶,圖為寧波一社區設置分類垃圾箱。

去年底,國家發改委與住建部聯合發布了《“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規劃中的投資估算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約2518.4億元。

今年1月下旬,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將“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的相關裝備和技術研發列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分項之一。業內認為,這是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十三五”期間的重要發展機遇。

“十二五”末期,我國餐廚垃圾處理量達到295.65萬噸/年,處理能力為1.31萬噸/天,與“十二五”規劃提出的3萬噸/天的處理能力有較大差距,餐廚廢棄物處理的市場潛力巨大。

值得關註的是,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其中,就提及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等舉措。

諸多利好政策的出臺,讓貧瘠的土壤從單薄的“紙”變成充滿微生物的“海綿”不再只是空談。

“保爾森可持續發展城市獎”由保爾森基金會於2013年設立,每年頒發一次,嘉獎在中國境內開展的有助於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踐項目,旨在推廣已在中國境內示範或推廣的、在環境和經濟領域具備雙重效益的解決方案。

在16日於北京舉辦的頒獎典禮上,保爾森基金會主席、美國財政部前部長亨利·保爾森(Henry M. Paulson, Jr.)向代表該項目出席的成都市副市長劉烈東頒發獎杯。

“這是在技術之外,對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給予肯定。”於家伊在頒獎現場激動地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3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