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靠借2000元起家 361度丁氏家族身价飙涨百万倍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701/08396423847.shtml


 中新网7月1日电福建晋江361度国际有限公司30日在香港交易所(120.7,-4.50,-3.59%)上市,开盘股价上涨14%,可望筹资18.1亿港元,成为当地第三家上市的运动用品制造厂。361度背后的丁氏家族大量学习台湾制鞋技术,在创业25年后,身价从原先的2,000元人民币(下同),飙涨至40亿元。

  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361度本次招募5亿股新股,其中5,000万股在港交所上市、4.5亿股进行国际配售,招募金额为3.15至4.35港元,预计筹资18.1亿港元。30日以14%的溢价开盘,盘终以5.57%的涨幅收在3.9港元。

  以目前361度的创办人丁建通、总裁丁伍号、董事长丁辉荣和丁辉煌等人手中持有10亿股计算,业界预估,丁氏家族身价超过40亿元,成为继安踏之后,另一支在晋江崛起的中国体育用品品牌。

  报道说,丁氏家族从无到有的崛起过程,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民营企业家的缩影,也让人特别好奇。

  1981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丁建通仍和当地一般民众一样,靠务农、捕鱼维生,4个小孩虽然都没有念过书,但都送去附近的鞋厂当学徒、做鞋 子。丁建通说,小孩有的会做鞋底、有的会打样、有的会做鞋面,全部加起来不就是一套完整的制鞋流程了吗?他突然有个想法,就是自己来开鞋厂,把孩子们通通 找回来工作。

  向亲朋好友借2000元起家,丁建通自己在家里设了小工厂生产鞋子,员工就是4个子女。刚开始,丁家每天能生产5双皮鞋,丁建通每天骑着脚踏车,把家里生产的鞋子载到泉州、石狮等繁华地区去卖,每双售价20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好的业外收入了。

  为了增加生产效率,丁建通1986年时特别引进了台湾的制鞋机器来生产运动鞋和休闲鞋。手工生产、土法炼钢惯了的丁建通,对制鞋机器的功能大为 赞叹,他说:“只要把制鞋原料放进去,出来就是一双双成品鞋,太厉害了。”这几年两岸交流热络后,丁建通还时常来台湾考察取经,学习制鞋技术。

  即使鞋厂快速赚进钞票,丁建通却还保持着原本农民的性格与穿着,但这也让他逃过一次劫难。1985年的一个深夜,有几名歹徒闯进鞋厂,拿枪抵着丁建通的脑袋,并用刀在他手臂上砍了几刀,要丁建通交出30万。

  丁建通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了3毛钱1包的廉价香烟和一把零钱,跟歹徒说:“我只是看门的,丁老板早就下班了。”抢匪信以为真,就放过了丁建通。后来抢匪被公安逮捕后,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丁建通逐渐把经营权交给女婿丁伍号、儿子丁辉荣和丁辉煌掌管,丁伍号在公司上市后表示,本次筹资案中,38.9%的金额将用于进行中国的体育赞助活动,以推广品牌,32.2%的资金要在福建兴建新厂房,并且要投资创立童装品牌。

  丁伍号指出,预计2010年361度要在中国各地设立6,900家销售点,并增加25间旗舰店。2008至2009年财政年度的营收,也可望超过20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04

中環在線:低調富豪買商廈賺萬倍 李華華


2010-10-26  AD




 

尖沙嘴廣東道名 店林立,已經成為內地自遊行來港必到嘅朝聖之地。大業主九倉(004)、華置(127)甚至英皇國際(163)都有舖喺嗰頭。不過,亦有一啲單幢物業係由 鮮為人知嘅老牌家族揸住,廣東道嘅業主,真係卧虎藏龍。好似上個禮拜狂加Omega八成租嘅廣東道12號松鳳商業大廈,業主係一個叫馬松深(圖)嘅低調潮 州富豪,佢係一位紡織業廠家,喺香港同大陸都有廠房,沙田區仲有一間叫「馬松深中學」,馬生響香港除咗有個自住單位同幾層工廈外,最值錢就係呢幢松鳳商業 大廈。華華問番啲經紀老友,呢幢物業前身係一幢舊樓,馬松深響1962年用咗20萬銀買入後,喺1999年左右重建成為商廈,咁佢就響自己同太太姚鳳個名 各取一字嚟名命呢幢新廈。老友話,馬生只曾響大廈落成前去地盤視察過,但起好之後由命名到招租,到十幾年後嘅今日,大家都已經冇見過佢,低調到你唔信!

咁呢幢樓今時今日大約值幾銀呢?有估值師老友估計,市值約莫係20億,咁即係比當年買入價升值近1萬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4

蔡辰男、蔡宏圖、蔡明忠的兒時地 訴說台灣首富興衰故事 敦南大樓地價百萬倍漲幅傳奇

2013-03-11  TWM  
 

 

國泰金控前副董事長蔡鎮宇,日前以八十八億元買下童年居住地,不為人知的是,當年蔡萬春僅以每坪九元買下土地,七十年後地價飆漲百萬倍。在這樁天價交易紀錄的背後,見證的是一段台灣兩大財團、四個家族崛起、衰微與再起的故事。

撰文‧梁任瑋

新年一開春,房地產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莫過於寶豐隆興業大股東蔡鎮宇以八十八億元,取得台北市敦南金融大樓的四成產權。該棟大樓的其餘六成產權,則是在兩年前由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以九十六億元取得。兩年之內,國泰蔡氏家族兄弟一前一後,取得敦南金融大樓的完整產權,並以總價一八四億元,改寫台北市單棟商辦大樓交易金額最高紀錄。

敦南金融大樓交易案備受矚目之處,除了坐落在台北市無可取代的鑽石級地段,對蔡家兄弟來說,更重要的是,這塊土地帶給他們的是一股莫大無形的傳承力量,即使價格不菲,也在所不惜拿下,而這背後其實蘊藏的是國泰蔡家發跡的故事。

時間拉回到一九四五年,當年台北市的繁華中心在台北車站,敦化南路周邊還是一片農田,連馬路都尚未開通,在台北市西門市場經營醬油等民生物資的蔡萬春,因經營大萬百貨、大萬旅社,是富甲一方的商人,當時他相中敦南金融大樓現址周邊大片土地,以每坪九元的價格向地主程氏家族買下,包含現在私立復興中小學校園在內,面積將近一萬坪。

一九五七年,蔡萬春請來曾設計台塑大樓的建築師陳永泉,在占地近一千四百坪的土地上規畫四幢造形各異的二層樓洋房,再委由國泰自家的營造廠興建,施工品質要求相當嚴謹。

蔡辰男赴日取經

造就大樓外觀古典優雅

「那時我們住家一層面積有兩百坪,兩層就有四百坪!」坐在距離敦南金融大樓步行僅五分鐘路程的「一品大廈」裡,今年七十三歲的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春的長子蔡辰男,特別翻出他結婚時全家在宅邸內拍攝的老照片,儘管相片已斑駁,卻掩蓋不了近四十多年前,台灣首富家族展露的璀璨榮光。

相片中可看出,蔡家宅邸以西式花園洋房設計,無論建築樣式、材質皆相當考究,白色的外牆搭配現代化的鋁門窗,矗立在敦化南路與仁愛路口,是當時台北市少有的大戶人家。

一九五八年房子完工後,蔡萬春、蔡萬霖、蔡萬才、蔡萬德四兄弟從漢口街的舊家,一起搬到敦南大樓的現址居住,蔡宏圖、蔡鎮宇,以及富邦金控執行長蔡明忠、蔡明興等十餘位堂兄弟姊妹有的才剛出生,如今這些掌握國內金融業半壁江山的蔡家第二代,童年時光幾乎全都在此度過。

「每到元宵節,阮幾個孩子就拿燈籠在房子裡繞來繞去,緊趣味。」蔡辰男說,當時安和路還是一條水溝,在圍牆內的宅邸,一進大門就有一間門房,進去後左邊是獨立車庫、游泳池、籃球場。特別的是,各自獨立的四戶房子中間還有一座小公園,設立一座銅像紀念祖父蔡福安。

蔡辰男說,當時蔡家的生意都在衡陽路附近,為了土地開發,提出以小換大的條件,讓原本校址位於公園路、襄陽路的復興小學交換土地至如今的敦化南路上,所以蔡宏圖、蔡鎮宇等兄弟姊妹,從小都是念復興小學長大,「聽到下課鈴聲響了,傭人再過街到對面接我們回家。」一九七七年,隨著蔡家第二代逐漸長大成人,以及蔡萬春生病,蔡家四兄弟也開枝散葉各自分家,這塊土地遂賣給蔡萬春旗下的國泰信託興建商辦大樓,並由已接棒國泰信託的蔡辰男全權規畫起造。

對建築很有想法的蔡辰男為了設計敦南金融大樓,還親赴日本考察,因特別欣賞東京銀座的佳麗寶大樓屋頂上設計了類似帽子的造形,他聘請香港建築師依此設計敦南大樓古典優雅的外觀,「就像英國皇室成員出席任何場合,一定會戴一頂有風格的帽子一樣,我希望這棟商辦可以留傳永世!」蔡辰男說。

果然,當敦南金融大樓結構體剛完成時,全棟石材的雋永風格,一度引領台北商辦跟進風潮,如今看來更是未隨屋齡增加而減褪丰采。

十信事件爆發

大樓無奈拱手讓人

但傳奇通常來自意外。一九八五年爆發的「十信事件」,讓敦南金融大樓拱手讓人。

「(十信案)出事時,房子還正在蓋,我本來要搬過去的,光是地下室就挖了五層,頂樓還留一層住家要自己住。」蔡辰男回想事發當時一切的措手不及,口氣裡有些許無奈,「我們都還沒用,就整棟賣給新光人壽。」一九八○年代,國泰集團蔡氏家族中,蔡萬春定於一尊,影響力還在蔡萬霖、蔡萬才之上,第二代蔡辰男、蔡辰洲在台灣政商界的勢力曾是喊水會結凍、不可一世。沒想到,敦南金融大樓硬體部分甫告完成,國泰信託即因十信事件波及,由交通銀行派員接手經營,為彌補公司虧損,這棟大樓很快地以二十五.一六億元賣給新光人壽。

命運之難以捉摸,往往在於得失之間無法一手掌握。一九八六年敦南金融大樓的易主,也象徵著一手締造「國泰王國」的蔡萬春家族的隕落。隨著時光流轉,三十年間,蔡萬霖、蔡萬才家族已經分別成就霖園集團、富邦集團,不變的是這塊土地上曾經留下的回憶。

新光人壽取得該棟大樓後,不但更名為新光敦南大樓,並將低樓層商業空間出租給台灣唯一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經營,成為台北市知名藝文地標。然而,○二年,新光人壽也受到保單利率高於市場利率影響,財報虧損累累,為了停止每年虧損上百億元的窟窿,新壽董事長吳東進一度公開標售新光敦南大樓,但卻以流標收場。直到○五年,才以發行不動產資產信託︵REAT︶方式處分,順利換回現金。

新壽﹁換現金﹂

敦南大樓重回蔡家

一一年,新光敦南大樓因REAT發行時間到期,又再度以信託財產處分標售,當時蔡宏圖以九十六億元得標,才讓這塊土地重新回到蔡家人的手中。

歷經兩次標售,敦南金融大樓順利由蔡宏圖與弟弟蔡鎮宇先後取得整棟大樓產權,合計交易金額一八四億元,創台北歷年商辦交易最高金額。

蔡辰男看著老家由堂弟接回,他沒有遺憾地說:「蔡鎮宇有魄力,既然一半以上都是哥哥買的,剩下的被別人標走沒有意思,但新光持有二十七年賺了好幾倍,也是贏家。」時空交錯,如今的敦化南路已變身為台灣地價最貴的金融大道,然而商辦大樓有價,回憶與歷史無價。三十年來,這幢大樓見證了一頁台灣金融豪門滄桑史,隨著大樓重新回到蔡氏家族手裡,相信,未來還會繼續上演另一段精采的傳奇故事。

敦南金融大樓易主大事紀

時間 大樓名稱 所有權人 成交金額1960 蔡家祖厝 蔡萬春 每坪9元1985 國信敦南大樓 國泰信託 N/A 1986 新光敦南大樓 新光人壽 25.16億元

2011

敦南金融大樓

國泰人壽

96億元(持分62%)

2013

敦南金融大樓

寶豐隆興業(蔡鎮宇) 88億元(持分38%)

敦南金融大樓

完工時間:1984年

位 置: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

基地面積:1393坪

所有權人:國泰人壽、寶豐隆

總成交金額:184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93

玩現股當沖 槓桿一萬倍操作心法

2014-01-14  TCW
 
 

 

只要一百元,就能買到一張股價一千元的股王大立光,槓桿高達一萬倍!如果大立光在一天內,從跌停拉到漲停,抓準時點買賣的投資人,甚至可能一天就賺進十五萬元,真有那麼好康嗎?

今年一月六日台股開放「現股當沖」之後,短線操作的投資人有了新的交易選擇。根據規定,投資人開戶超過三個月、最近一年內委託買賣成交達十筆,就能進行現股當沖。

現股當沖,這項被喻為「史上最大槓桿操作」的新交易方式,是金管會為振興台股、衝高成交量的第三支箭,讓法人和散戶可透過先買後賣、當日沖銷,進行短線交易;即使銀行戶頭只有一百元,也可以操作一張一百萬元的股王大立光。

「現股當沖,讓本錢不多的投資人,也有機會買到高價股。」永豐金證券分析師陳昆仁指出,現股當沖雖然像是無本生意,卻需要高超的選股和操作技巧,才有機會在一天之內賺到錢。

而且,投資人若當天沒沖銷掉持股,就要準備足額交割款。由於券商給一般投資人的交易額度,通常不超過五百萬元,所以頂多只能用現股當沖買到四張大立光股票,投資人不能無節制進行現股當沖。

想成為現股當沖贏家,須嚴守兩大選股標準,即選波動度大、成交量大的股票。

波動度大〉要超過○.六%

挑選現股當沖的標的,首要條件是,股價波動幅度大、股性夠活潑,因為現股當沖賺的是價差,盤中股價震盪大,才會有價差。否則,價差太小,被交易成本吃掉,結果瘦了散戶,肥了徵收證交稅的財政部,以及賺手續費的券商。

現股當沖並非無本生意,須留意交易成本。買賣台股須支付○.一四二五%手續費,以及○.三%證交稅,現股當沖一買一賣,手續費收兩次,約○.二八五%,加上證交稅,交易成本約○.五八五%;換言之,一檔股票的波動幅度必須超過○.六%,現股當沖才有利可圖。

通常,大型權值股波動性較小,投資人較難快速進出搶短,尤其是中華電、中鋼等防禦型的股票宜避開,因為波動幅度小,可能賺了價差、賠了成本。陳昆仁舉例說,以中華電一月二日股價為例,最高和最低價位的價差是○.六元,也就是,一張中華電最大的價差是六百元,但交易成本卻達五百元,操作現股當沖很容易倒賠。

成交量大〉在五日均量以上

其次是,個股成交量要大,才不會有賣不掉的風險,最好挑選股價在十日均線之上、量能在五日均量以上的個股。

目前可以現股當沖的兩百檔股票,屬於中大型企業,成交量不小,但還是要避開成交量小的個股,以免買進後,無法當日賣出,不僅被套牢,還面臨必須補足交割金額的困境。

操作策略上,現股當沖必須遵循「兩不」原則,就是不恐懼,敢追高殺低;以及不貪婪,有賺就跑。

不恐懼〉股價暴漲時進場

現股當沖的投資人必須不恐懼,勇於抓住強勢股、追高殺低。現股當沖要選強勢股,當個股出現爆量上漲、股價持續強勢時買進,萬一個股爆量下跌、趨勢轉空時,也要勇於立即停損賣出。

統一國際金融投資部副總經理廖繼弘建議,現股當沖的投資人要注意成交量和線型,最好是買看好且觀察已久的個股,發現爆大量且股價創新高,或者底部出量轉強的個股,再做追高。

此外,投資人操作時須觀察籌碼面和消息面的變化,包括開盤前的國內外局勢可能牽動台股走勢,遇到當日為期指或摩台指等結算日時,盤勢很容易在尾盤有所變化,操作時要特別留意。

不貪婪〉達獲利目標就了結

現股當沖的第二個操作心法是不貪婪,有賺就跑,因為現股當沖屬性是極短線交易,必須在當日沖銷掉,因此,達到獲利目標就應獲利了結,不要繼續擺著貪賺更多,拖到尾盤出脫,反而容易面臨賣壓,最後被迫認賠賣出。

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提醒,台股的特性是上午九點半前容易出現高點,下午一點過後,越接近收盤,潛在賣壓越大,容易出現殺尾盤。由於現股當沖限定先買後賣,未來出現殺尾盤機率就更高。

對大部分投資人來說,不容易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因此,選股時宜找同類股中,盤中最強的個股追漲。相反的,盤勢轉弱時,就要落井下石,抽腿就跑。萬一看錯標的,股價跌下來,也要直接停損,絕不戀棧。

相較於現股當沖,一般投資人本來就可利用信用交易、融資融券方式進行當沖,而且,信用交易不限於先買後賣,還可以隔日沖銷,操作上更具彈性和靈活度。目前現股當沖僅開放兩百檔股票,信用交易卻可以當沖一千多檔股票,選擇相對較多。

現股當沖雖然讓投資人多一種交易選擇,能夠以小搏大、甚至做無本生意,但如果個股開高走低或殺尾盤,投資人可能賠錢出場,賣不掉還須承擔違約交割的風險。因此,想要現股當沖的投資人須掂量自己的財務能力,嚴控交易的數量,以避免被套牢或被迫認賠賣出的風險。

【延伸閱讀】操作槓桿投資,工具多一項——新制現股當沖和以前的融資券比較

融資券的信用交易起始:1994年1月適用條件:同現股當沖開戶程序:提供財力證明等文件,向券商申請開立信用交易戶交易方式:先買後賣、先賣後買交易額度:受託買賣額度不等於當沖額度參與對象:一般投資人,未開放法人標的範圍:所有可融資融券的股票,約1,000多檔交易限制:停資停券期間無法當沖,且有資券額度上限交易成本:手續費、證交稅、融資利息、借券費

現股當沖起始:2014年1月6號適用條件:開戶滿3個月,最近1年委託買賣成交達10筆開戶程序:簽署「概括授權同意書」與 「風險預告書」即可交易方式:先買後賣交易額度:受託買賣額度等於當沖額度參與對象:法人(外資、投信、自營商)及一般投資人標的範圍:台灣50、中型100及富櫃50指數成分股,共200檔交易限制:開股東會、強制除權息時也能當沖交易成本:手續費、證交稅

資料來源:證交所 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24

70歲葛洛斯閃辭PIMCO 轉戰縮水1.7萬倍小基金 債券天王「人生暴走」的一堂課

2014-10-06  TCW  
 

 

「債券天王」葛洛斯主動「開除」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跳槽到駿利,引發市場震撼!為何一向鐵口直斷的他,近幾年來預測與操作屢次凸槌,甚至落得黯然離職的下場?

撰文‧謝富旭

趕在自己極可能被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背後母公司安聯集團「強迫歡送」前,好勝的葛洛斯(Bill Gross)反將了前東家一軍。九月二十六日,葛洛斯宣布跳槽至駿利資產管理公司,在一檔僅成立四個多月的債券基金擔任經理人。今年七十歲的債券天王,用行動證明,他還想奮力一搏。

英雄果然能屈能伸,葛洛斯九月二十八日接手的「駿利無約束全球債券基金」,是一檔規模僅一千二百多萬美元的超迷你債券型年輕基金,其規模甚至不到葛洛斯擔任PIMCO投資長時的十分之一年薪。

PIMCO由葛洛斯於一九七一年創立,二○○○年被安聯集團購併,而他執掌兵符長達二十七年的「PIMCO總回報債券基金」規模,則是前者的一萬七千倍,高達二二一○億美元,也是地球上規模最巨大的債券型基金。

跳槽效應夯!

前東家重挫 同業皆勁揚葛洛斯跳槽消息一曝光,駿利股票在二十六日當天狂漲四三%,換句話說,葛洛斯的投靠,僅僅一天就讓駿利灌進高達八.五億美元的市值。

當天激情追捧駿利的投資人,他們的算盤是這樣撥的:葛洛斯投靠後,憑著其全球廣大的粉絲,以及頂著「債券天王」這塊大匾,如果能為駿利帶進五百億美元資產交付其管理的話,一年管理費與手續費可進帳一.七五億美元,以資產管理公司平均五○%的淨利率計算,一年可淨賺八千七百萬美元,而駿利一三年淨利也不過一.一億美元。

在駿利股票飆漲的同時,PIMCO母公司——在德國上市的安聯集團,股價一日之內重挫六.二%,市值蒸發五十億美元。市場基於PIMCO可能湧現贖回潮的預期,連帶地基金同業如聯博、貝萊德、美盛等股票應聲勁揚。

追蹤葛洛斯投資動向多年的南台科大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語帶保留地說:「自金融海嘯以來,『債王』的經濟預言就錯多對少,PIMCO的王牌基金『總回報債券基金』績效每況愈下,已經掉到後段班。『債券天王』如再不奮起,恐怕會變成『債券衰王』。」朱岳中進一步指出,「債王一再誤判情勢,主要出在對美國聯準會政策節奏感掌握不足!」一一年,葛洛斯警告通膨風險升高,聯準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告一段落,美債恐將回跌,於是大舉減持美債部位。

豈料,歐債危機接踵而至,美債反成了全球資金避風港,意外走強,這導致PIMCO的招牌「總回報債券基金」當年度報酬率為四.一%,遠遜於同類型基金平均水準的五.九%。

一二年葛洛斯及時認錯,績效回神,打敗九○%同業。但同樣的錯誤在一三年又來了,葛洛斯時而看好美國長天期公債,時而看壞;年初看好黃金,年底又極度懊悔,在這種反覆無常下,一三年績效掉到負一.九%,不僅在同類型基金敬陪末座,連續十四年基金無虧損紀錄亦告終止。

人初次犯錯通常會被原諒,但短期間又犯第二次則可能被唾棄!一一年績效殿後,「總回報」仍獲資金淨流入。但一三年績效跌一大跤,加上PIMCO內部管理關於葛洛斯剛愎自用的負面報導不斷,投資人對「債王」的信心於焉動搖。

儘管一四年的績效已爬回至中段班,今年前八月為四.三%,但過去一年半來,根據晨星基金研究公司統計,「總回報」資金淨流出依然高達六八八億美元。

光環待考驗!

績效疑灌水 誠信染汙點這並非因為投資人不喜歡債券型基金,檢視同一時期,整體債券型基金的淨流入資金依然高達九一○億美元。也因為資金的大失血,PIMCO把蟬聯多年的全球債券基金王寶座,拱手讓給了先鋒資產管理公司(Vanquard)。

不過讓安聯忍無可忍的,則是金融業賴以為生的誠信招牌被葛洛斯染上一個汙點。

美國證交所刻正調查PIMCO所發行的「總回報股票型基金(ETF)」,疑似運用債券競標與會計技巧美化報酬率以吸引投資人。《華爾街日報》則指出,安聯原本想要壯士斷腕對葛洛斯開鍘,豈料老葛先發制人,先把公司「開除」了,走得倒瀟灑。

代理PIMCO基金的台灣安聯主管指出,「老葛的去職,代表PIMCO的明星經理人時代結束,未來將邁入團體決策時代。」然而,PIMCO基金大失血,加上葛洛斯跳槽,投資人對債券市場是否會因升息而逆轉多年牛市走勢而擔憂。

對此,債券專家蕭世彬指出,「升息或許短期內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但不要忘了,債券殖利率會隨著升息提高;換言之,升息會讓債券的配息增加!」「或許升息會導致債券報酬率稍微低一點,但對長期投資而言,升息的影響是中性的。」至於投資PIMCO債券的台灣投資人需不需要轉移戰場,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資金贖回潮?朱岳中則認為:「最該走的人已經走了,對PIMCO而言,應是短空長多,績效表現將回歸正常化,不再暴起暴落,反而可以高度期待了!」從大舞台到小劇場,「債券天王」能伸能屈—— 葛洛斯前後操盤的基金基金名稱 PIMCO總回報債券型基金(PIMCO Total Return Fund)駿利無約束全球債券基金(Janus Global Unconstrained Bond Fund)規模 2210億美元 0.128億美元差1.7萬倍成立時間 27年(1987年5月) 4個月(2014年5月) 從27年老牌轉到年輕迷你基金投資績效 7.9%(27年來年化報酬率)-0.83%(4個月以來)總費用年率 1.4% 1.96%操作策略 美國政府公債、房貸擔保債券、公司債等積極操作美國政府公債、房貸擔保債券、公司債、高收益債等積極操作(高收益債比重較高,目前約2成)台灣有無核備販售 有(總代理為安聯集團)無資料來源:Morningsta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63

友嘉朱志洋版圖跨九國 25年產值翻四萬倍 專獵歐美百年工具機的台灣併購王

2014-12-15  NCW

 

友嘉實業總裁朱志洋靠著併購,事業版圖橫跨九國,旗下二十六個品牌累加的歷史突破兩千年;他深信老品牌如同大樹,根扎得深,才能開枝散葉。他到底是如何將這些併購的公司轉虧為盈?

撰文‧ 蔡曜蓮

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和《今周刊》主辦的﹁金鑫獎﹂於八日晚間圓滿落幕。此獎項是為表揚以併購策略,帶動台灣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今年最大贏家無疑是友嘉實業。友嘉實業以去年底併購德國MAG集團案例,獲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和「最具影響力獎」兩大獎項;此案例不僅是近幾年全球工具機業最大併購案,也助友嘉打入歐洲工具機市場。

友嘉總裁朱志洋有併購大王美譽,業界對他併購實績並不陌生。然而這幾年,友嘉併購腳步更快更積極,光去年就有七家,今年進度除六家日本企業外,年底前還有德國、韓國、印度各一家企業併購將陸續完成,總計九家。透過併購成功打入工具機技術尖端的日本與德國,讓台灣技術更上一層樓。而他個人也得到本屆金鑫獎的「卓越成就獎」的肯定。

專挑老公司下手

傳承品牌頂尖技術

台灣製造業以代工起家,薄利低銷出了名;從代工跨到品牌行銷,成功立足的寥寥無幾。但朱志洋卻能品牌製造一手抓,精準併購不只使旗下品牌軍容壯盛,從製造來說,其他台灣廠商還在逐水草而居的尋找廉價勞工時,友嘉已經踏入先進國家的高端競賽,在工資、技術、市場都比台灣強的地方廝殺。

談到未來願景,朱志洋雙眼都在發光,「明年投資併購的金額肯定超過一億美元,對台灣的投資也會繼續加碼,明年三月台中新廠會開幕,一六年友嘉預計要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回台興櫃,一七年上市,如果情況順利,也許再加碼投資五十億新台幣在台灣蓋新廠。我估計上市時國際版圖已經超過十個國家,而且八成都會坐落在先進國家。屆時營收希望能達成一千億元的目標,更希望在二○二○年實現世界第一大工具機集團的夢想。」一九八九年,正是二十五年前,當友嘉集團的營收破四億元時,工具機事業群的營收大約一百萬元,占整個集團的貢獻不過滄海一粟;然而,透過不停的整併,目前旗下有二十六個品牌,橫跨九個國家,一三年工具機事業群的營收已經接近集團總營收的六成,約四百一十億新台幣,在二十五年間,營收飆漲超過四萬倍。

談起併購,人人都明白這是擴展事業版圖的捷徑,但失敗的案例所在多有,哈佛商業評論曾研究,全球公司每年約花兩兆美元在收購公司,收購失敗的機率介於七成到九成之間。但檢視朱志洋的併購歷史,在他的調整下,公司往往可以由虧翻盈。

為什麼朱志洋的併購成功率可以比別人高?

朱志洋說,併購的第一要訣無非是慎選標的。他專挑歷史悠久的公司下手,「現在歐洲、亞洲、美洲最老的工具機品牌都在我手上。只要我不賣,這些歷史都會繼續傳承。」他神情略顯得意,畢竟他旗下品牌的歷史累加已超過兩千兩百年。

專挑老公司是因為他相信,「這些歷史悠久的品牌,雖然走下坡才被買下來;但過去的戰績不能抹殺,就像卡地亞、蒂芬尼,怎麼落寞都是精品。高端品牌一台工具機單價能賣到一千萬美元一台,台灣最多是二十萬美元一台,兩種價值不能比。」這些品牌最讓人垂涎的當然是頂尖的技術,朱志洋會將購自先進國家的技術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區域生產,提高利潤;他並整合旗下事業體的行銷網絡,在各地的友嘉辦事處都能買到不同品牌的產品,並統一集團後端的研發平台,藉此壓低成本與發揮併購綜效。

但是,要收購百年老店,也不是有錢就能成交。以併購德國MAG集團的案例來說,雖然公司連年虧損,銀行負債三十七億元,朱志洋想收購時,德國政府仍小心翼翼,深怕朱志洋一接手就會裁員或惡性倒閉。

朱志洋前前後後向德國政府說明了三次營運計畫,最終以個人名譽簽署保證不裁員,德國政府才將併購案放行。七個月的時間,他不僅還清貸款,還讓公司轉虧為盈,「這讓他們很震撼,想不到一家這麼小的台灣企業,口袋這麼深。」

把錢花在刀口上

平時都住「無星級」

至於如何讓公司轉虧為盈,朱志洋說:「最好的管理就是不要管理。這些老公司可維持百年一定是因為有良好的制度支撐。我接手跟別人不一樣,我不派人,就我一人單槍匹馬,準備換管理團隊的腦袋。」朱志洋會舉出實際的數據要管理階層面對經營不善的事實。他將被收購企業的人均產值羅列清楚,並與其他廠區比較,讓管理團隊明白營運效率的落差;據此,他才能嚴格要求抓緊預算,將錢花在刀口上。

朱志洋平時不是走路就是計程車代步,出國飛再遠,都擠經濟艙,住宿都是「無星級」。但MAG子公司總經理出入是最高檔賓士,搭的是頭等艙,住的是五星級;面對朱志洋的作法,總經理說:「頭等艙是身分的節儉,我是總經理,我出去沒有坐頭等艙,會被人家看不起。」

砸錢行銷不手軟

為一場展覽就花數億元

朱志洋當下哭笑不得,雖不要求管理階層像他一般簡樸,但起碼不該鋪張奢華,「我們台灣公司抓預算猶如扭毛巾,擰乾了還得用火烤過,搾得涓滴不剩;這些貴族公司像剛從水桶拉起的毛巾,溼淋淋地一抓,隨便都能擠出汁。」朱志洋節省是因為注重每分錢的邊際效應。在行銷花費上,他一毛都不省。二○一三年,友嘉到德國漢諾威參展,他租下的展場面積是全球第一大,廣達四千兩百平方公尺,是其餘十五家台灣參展公司加總的二.三倍;漢諾威機場的三個航廈加路上的計程車廣告,有七成被朱志洋買下,「這幾億元的鈔票我敢花,因為這是塑造品牌形象。」工具機是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而朱志洋靈活地利用併購策略,將台灣工具機從製造帶入品牌與市場,提升附加價值。

在台灣產業急須轉型的今天,朱志洋的策略不僅為自己的集團開創新局,同時也是台灣企業值得借鏡的典範。

朱志洋

出生:1946年

現職:友嘉實業總裁

經歷:輪船修理工

學歷:海洋技術學院輪機系事蹟:獲頒金鑫獎「卓越成就獎」友嘉靠併購建立工具機王國

重點品牌 重點案件數

2011年 sigma、jobs、sachman(義大利) 3 2013年 honsberg(德國)(MAG旗下子公司) 7 2014年 ikegai、tanabe、akiyama(日本) 9

資料來源:友嘉實業

打敗電子業

金融業變併購贏家

2011年舉辦第一屆金鑫獎後,今年邁入第四屆。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的理事長黃日燦表示,從第一屆的400件申請案持續滑落到本屆不足100件,顯示台灣整體市場汰弱留強的風氣正在削弱。

很明顯的,過去獨占鰲頭的電子業,今年只有一家旭泓光電上榜。而今年,金融業占了所有獎項的四成,年度五大代表性併購獎就有三座隸屬金融業。這顯示金管會喊出的「協助國內業者打金融亞洲盃」獲得一定成效。

併購可以讓公司迅速脫胎換骨,但是需要有長期的眼光。黃日燦認為,最值一提的是友嘉實業拿下三項大獎。友嘉從台灣起家,靠著併購完成海內外布局,像今年在日圓趨貶時,加快併購日本企業腳步,可說創台灣企業風氣之先,很值得企業借鏡。

2014台灣併購金鑫獎得獎名單獎項 得獎案例 得獎公司/人士年度五大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有限公司併購日商東京之星銀行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MAG子公司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元大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併購韓商東洋證券 元大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併購萬泰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美商Alvogen併購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最佳創意併購獎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併購日商東京之星銀行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最佳海峽併購獎 從缺 從缺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獎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最具影響力獎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MAG子公司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卓越成就獎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先生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評審團特獎 旭泓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Aleo Solar AG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33

5000港幣起家、40年4萬倍投資回報,他是怎麼炒股的?


「一生都對金錢饑渴」是曹仁超的一句名言。Sir5000港幣起家,歷經2次慘敗,但依然創下404萬倍的投資回報。其經歷不但是投資界的一個傳奇,更對廣大散戶投資者深具啟示意義。

香港著名投資家曹Sir (曹志明)因胃癌於221日逝世,享年68歲。有「香港股神」之稱的曹先生,既是香港乃至華人社會深具影響的投資分析家,也堪稱是香港乃至華人社會最會炒股的人。其經歷不但是投資界的一個傳奇,更對廣大散戶投資者深具啟示意義。特別為分享曹Sir的故事與思想。

一生都對金錢饑渴
「一生都對金錢饑渴」是曹仁超的一句名言。

對金錢如此渴望,因為他曾經實在是窮怕了。祖上曾是大商家的曹先生,3歲到香港,13歲喪父,靠在工廠做工的母親供養三兄弟,扣除房租、學費等必須開支,一家人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65塊錢。

曹先生回憶,除了白米飯,連續5年,一家人都只能吃每天2老的三菜一湯:「用鴨血、大豆芽菜和豆腐滾湯,然後再分別烹調這三樣食物。」

貧窮讓曹仁超的童年充滿憂慮甚至恐懼,擔心沒錢交租,要看包租婆的晚娘面孔,或沒錢交學費不敢返學。甚至,有鄰居不見了金首飾,也馬上懷疑是他偷的,要搜他身。最終,他被證明了清白,但對方不但不道歉還反而說他窮,偷雞摸狗是遲早的事。

曹仁超回憶說,那句話刺得他好痛,讓他發誓要爭氣,掙大錢。高中畢業,老師讓同學們談人生目標,很多同學談這個,談那個,曹仁超卻回答:賺大錢。後來認識女朋友時,他的承諾也是:我的夢想是富有,讓你過上舒適的生活。

「我永遠對金錢饑渴(hungry)和貪心(greedy) 」身為億萬富翁,財富足夠家人幾代生活無憂後,曹仁超說自己也依然是這種心態。

因為少年窮對金錢饑渴的曹先生,不但自己夢想賺大錢,也主張所有人理直氣壯去賺錢。


他討厭所謂的銅臭味這個詞,喜歡發達賺錢這些很多人認為充滿銅臭的詞。他說:「中國人一向主張安貧樂道,但貪心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並且舉例證明,1980年賺到第一個100萬元時,太太已叫他退休,如果不是他繼續對金錢渴望,可能很快比靠政府救助的人都不如。

曹仁超還開宗明義地說過,中國人有些假清高,這是不必要的。而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輿論往往由寫字的人掌握,而中國寫字的人是很少有發達的,所以就以所謂金錢多了是煩惱來自我安慰。

沒有金錢,我們很難感到幸福,因此人人必須擁有一定財富才可快樂。惟金錢達到一定水準後,更多的財富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感,則是事實。

只不過,超級愛財的曹仁超也強調,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貪得其所。而炒股,則是他的和他的

1967年高中畢業後,家裡窮,成績不好的曹仁超無心再念書。在母親的主張下,他進入當時紅火的紡織業學習紡織機維修,希望掌握一門技術,有個穩定的謀生之法。

但曹仁超受不了工廠的環境和工作強度,尤其是掙錢少且看不到出頭之日的苦,幹了半年就轉行去假髮行業繼續做工,並且認識了太太。

曹仁超對太太一見鍾情,而且心動就行動,沒有多想就跑到對方面前說,我要追你,直到與你結婚為止。沒成想,太太卻淡淡地回他一句:神經病。後來,在他瘋狂的攻勢下,太太有所妥協但提出條件,不能在工廠做工,要做上穿西裝的人的才行。

曹仁超非但沒有覺得對方嫌自己窮,反而借勢吹捧自己,這個太沒有問題了,我將來要帶你去希爾頓吃飯,上半島吃雪糕,搭的士入龍華吃燒乳鴿。

水吹出去了,但在假髮行業,曹仁超還是看不到什麼希望,加上一位老伯也告訴他說,工字不出頭,幹這一行沒有什麼大出息。於是,他又成天想著要再換跑道。
剛好,一位同學的伯父買了一個股票經紀的牌,需要一個認識英文的人幫忙打下手,於是曹仁超又進入到證券行業,從擦桌子掃地開始,一步步做,月薪220港元。

證券行業讓曹仁超大開眼界,也讓他認定這就是賺大錢的好管道。他抓緊積累本錢,每天兼做多份工作。不但投稿到報館賺稿費,又到股票行隔壁的洋行幫人打英文信,再到旺角教書,晚上替人補習英文。

1969年,存到了5000元的曹仁超用這筆錢做本,開始炒股票。

剛入市場的他,初生牛犢不怕虎,光腳不怕穿鞋的,不但專炒高風險,高回報的股票,還利用當時買賣股票可以在兩周後交割錢款的條件賒購大量股票,最高時曾經手裡拿著一百萬市值的股票但兜裡只有一萬元的現金。

他的運氣也特別好,趕上好行情,不但基本上沒有大虧過,而且曾經一天賺到3萬元,差不多兩年就賺到將近50倍。到1971年年中,他的5000元已變成20多萬元。而當時,普通香港人的月薪不過三、四百元。

曹仁超喜歡講:天要其亡,先令其狂。這是他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出的血的教訓。

快速賺錢,讓曹仁超覺得自己就是股神,忘記了股市有漲也會跌的。1971年下半年,他開始學人融資炒股。結果,中國加入聯合國被市場解讀為利空,指數3個月跌了30%多,大量融資的曹仁超被打回原形,20多萬隻剩下了7000元。

這次慘敗,讓曹仁超體會到了控制風險的重要性。之後,他收兵休戰,並反復思考學習,看了很多關於股市尤其是技術方面的書,提升自己的作戰能力。

調整好狀態後,曹仁超重新再來,不久就王者歸來,到1973年已將市值做到了50萬左右。當時,恒生指數也相當瘋狂,3個月漲了超過40%,有了教訓的曹仁超變得理性,將股票賣掉換成現金,然後和太太到東南亞度了蜜月。

之後,恒生指數果然如他所料,從19733月的高點1774點一路往下跌。到19747月已跌到478點。躲過股災的曹仁超又開始找回投資天才的感覺,認為478點應該是底了,投下50萬買入了後來被李嘉誠收購的和記企業。結果,市場再次給他狠狠一耳光。在他入市之後,恒生指數依然跌跌不休,到197412月最低跌到150點時,他的50萬已只剩下10萬。


也就在那期間,因為經濟大勢不好,曹仁超還被公司炒了。股票蝕出血,還丟了工作,而現在已是拖家帶口的主人,這讓樂觀的曹仁超也無法接受。他還記得,跌到讓他無法承受的那個晚上,他一整晚沒有回家。(未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66

5000港幣起家、40年4萬倍投資回報,他是怎麼炒股的?(二)


蝕到啤啤夫,曹仁超在來到天星碼頭,呆呆地坐在那裡,看著城市燈火與船來船往,苦苦思索接下來要如何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又如何才能重新回到昨日的輝煌。想到從10萬回到50萬,是要升5倍,這是多麼的遙遙無期,內心就更是絕望。

不知覺中竟已是黎明破曉,曹仁超這才突然想起自己居然整個晚上沒回家。等他頭腦空白地匆忙回家,打開房門時,他看見母親和妻子已是淚眼朦朦。她們都知道曹仁超股票大虧,正在擔心,他會不會一時想不開,尋短見去了。

44萬倍,長持地產是關鍵
兩次慘敗,讓曹仁超成為真正成熟的投資者。後來,他多次對外表示,自己最感謝的就是兩次股災,尤其是第二次慘敗的經歷與和記企業那支股票。

因為這讓他在30歲之前就嘗夠了投資不理性的苦痛,不但知道了股市專治聰明人,投資需要永遠謹慎與反省,更從此悟出一個必須止損的道理,並一生受用。

也因此,曹仁超總告訴那些很早遭遇失敗的年輕人,說這是好事。人生總要「衰」一次,愈年輕遭災愈好。年輕輸得慘,買到教訓,還有時間把失去地找回來。


第二次慘敗後,曹仁超告訴自己,有生之年,絕不容許因為股災大幅虧損的事件再次發生,並始終牢記,一定要止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原則。

事實證明,他此後真的做到了這一點,直到生命終止。此後的30年,每次股災來臨,曹仁超都是「冬江水暖鴨先知」,並成功地逃過大災大禍。

長期持有地產股,是曹仁超將5000元變成2個多億,40年獲得4萬倍的里程碑事件。1980年代,香港地產起飛時,曹仁超看准這個趨勢,不但在報紙上寫文章呼籲股民買入房地產,更把自己的大部分資產配置到優質地產股然後長期持有。

1997年賣出最後一手地產股時,曹仁超當初投資的60萬已經變成兩千多萬,獲得超過30倍的回報,超過恒生指數超過23倍。除了炒股,他也在此期間買下多處物業,並在高點時一併拋掉,同樣是大賺。

從香港樓市股市套現後,曹仁超將一半資本轉移到英國,繼續用按揭的方式買入物業,之後又在高點陸續賣出,算上匯率、也是10年獲得超過5倍回報。2003年,曹仁超認為中國經濟進入了快車道,又買入大量國企紅籌股並在2008年之前的高點賣出,同樣獲利頗豐。

曹仁超個性豪爽,是個永遠的樂觀主義者。股市第一次慘敗,50萬變成7000塊以後,他不但沒有怎麼悲傷,反倒用剩下的錢大擺宴席,召集朋友慶祝人生首次破產,豪言壯語,要把剩下的錢都吃光。

飯店經理聽說了情況,低聲說,這班友癲L左了吧。但他卻不以為然,只覺得一定要豪氣一次!第二次失敗,在天星碼頭坐了一晚,不少媒體報導說,他差點自殺,曹仁超聽到也是急忙糾正:我從沒想過要自殺。

也因為樂觀,交際廣闊,什麼朋友都有,曹仁超還一度誤入歧途。1971年,他認識了一位前任探長。這老兄收了不少賄賂,正想辦法把黑錢洗白。聽說曹仁超的股市戰績後,探長決定跟他一起成立投資公司,由他操盤,還承諾給他幾十萬的年薪,一層豪宅,一輛賓士,甚至配保鏢。

渴望金錢的曹仁超,很開心地接受了這個機會,然後就轟轟烈烈的幹了起來。

但母親知道事情後,大罵曹仁超靈魂出竅,不忠不孝,並且以你要繼續幹,我就跳樓自殺來要脅曹仁超金盆洗手。內心不太情願,但為了母親,只得退出的曹仁超,於是找對方商談,結束這合作與交易。

結果,之前把他當貴賓的探長卻露出原形,威脅他脫身是不可能的。雙方約在酒樓談判,對方還帶了好幾名彪形大漢一同前往!被嚇得六神無主的時刻,曹仁超的母親拿著菜刀,以「不讓我個仔退出,我就砍X死你地」解救了他。

在母親的幫助及恐嚇,曹仁超退出了這個金錢遊戲。也因為這個,後來,他對交朋友,做事情,以及飛來的橫財都多了一份謹慎。

曹Sir性格活躍,為人開朗,喜歡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思想,也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剛入股市時,他就通過向媒體投稿分享自己的經驗。

因為寫稿投稿和發稿,曹仁超還與當時的《明報晚報》編輯林山木(更多人稱他為林行止,也被成為是香江第一健筆)成為知己。甚至,曹仁超這個名字,也是林山木給他取的,倒過來讀是「超人曹」。

後來,林行止自立門戶創立《信報》,曹仁超不但到《信報》上班,還入股其5%,並在信報開設《投資者日記》專欄。以風趣、幽默、輕鬆文風撰寫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章,既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也分享自己對經濟資訊的解讀。其見解與文風,頗受歡迎,並成為《信報》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

再後來,寫出名了,曹仁超更在臺灣、內地等諸多財經媒體開設專欄或頻繁發表文章,直到去世之前,仍然時筆耕不輟。

曹仁超認為,踏准趨勢是股票投資炒作的成功保障,而最重要的趨勢,是全球經濟趨勢、政治政策的變化。要掌握這些趨勢,一定要對經濟和政策變化高度敏感。寫作,則為他帶來了掌握趨勢的最大便利。

40年中的相當長時間,曹仁超都是每週六天,每天要寫三四千字,這也讓他成為高產的作家。後來,他還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代表作包括《論勢》《論戰》《論性》三書。從趨勢把握、戰略戰術到人性情緒控制,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心得,非常受人推崇。

和很多人想像中的炒股很輕鬆,每天只需看盤幾小時不同,曹仁超比絕大多數上班族和創業者還要辛苦。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既從全球收集情報和觀點,也與眾多讀者分享自己的見解,同時還要運籌自己的投資。每週工作七天,而且持續三十年,真的很少見。

這種超常的付出,尤其是學習、思考,讓曹仁超這個高中生成為市場的大贏家和思想家。關鍵時刻,他的言論,很多財經官員、專業分析師以及基金經理,都會非常重視。而他的投資實踐,也被很多人仿效。

因為自己的經歷,曹仁超總是鼓勵世人,尤其是平民百姓投資者:任何人只要像他一樣堅持40年,每天工作、學習10多小時,都會成為億萬富翁。

或許是因為自己一個高中生卻可以在號稱精英戰場的股市有這樣的成績,曹仁超對所謂的高學歷、高知識或專家、教授不太感冒。他從來不認為讀書多就可以更成功。你如果要反駁,他會舉一堆例子來佐證,被他舉例最多的當然是他自己,其次是李嘉誠。

身體出狀況後,曹仁超進入半退休狀態。一生對金錢饑渴的他轉身幫助別人成就金錢夢想,同時還投入不少金錢、精力到慈善事業上。

賺錢,他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賺到錢以後,他也向資本主義學習,以回饋社會作為成功標誌並贏得尊重。為此,身前他就已經將一部分財富投入到慈善基金中。不做窮爸爸,做個富爸爸和笑爸爸,則是他後來的人生目標。

投資最重要的是止
如果讓曹仁超總結投資經驗,並且只讓他選擇最重要的一條。他一定會強調兩個字:止。這是他兩次慘敗的教訓,也是他後來再也沒有大敗過的經驗。

曹仁超說,始終嚴守止損的紀律,是他不斷求勝的關鍵。Cut lost or cut throat!更是他四處宣揚的名言。

下跌到20%就必須出局,是曹仁超的鐵律。他說,股價就像電路,價格下跌15%,就是保險絲發出警訊。而一旦下跌到20%,他就會肯定是自己做錯了決定,無論什麼情況,都會不計任何代價與理由的割肉出局。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是,無論如何,自己都不會有大的損失。留下8成實力,才有力搏翻身的機會。

曹仁超認為,很多投資者把套牢當成長期投資是相當錯誤的理念。在大熊市中,一個股票被腰斬是司空見慣的事,而一旦被腰斬,下跌50%卻必須上升100%才能回本。即使你能守得住,即使它能漲得回,但升回來,升了1倍才回本,又有什麼意義。

人一定會犯錯,但不可讓小錯變成大錯。

曹仁超說,如果不止蝕,就是把皮外傷最後成了致命傷。投資者如學不會理性止蝕,沒有人可以拯救他。與堅決止蝕相對的,是曹仁超的不輕易止賺,曹仁超在戰術上是個追漲殺跌的人。他說,一個股票一旦升,不要輕易獲利賣掉。很多股票,幾個月可以成倍甚至幾倍的上漲,但絕大多數人在20%30%就賣掉,這就是輕易止盈的結果。

對於升到多少賣,曹仁超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對上的股票,他比一般人要貪婪,基本上都是100%的回報才肯出局。當年買地產股,升到30倍才賣掉,堪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曹仁超喜歡買二線大牛股,尤其是在具有大潛力的行業挑選空間巨大的中小股,然後耐心等待他們長成大藍籌。他認為,你只要在5年內選中6只這樣的股,如果每次能翻倍出來,就算是1萬塊錢入市,也能成為百萬富翁。

不要輕易言退,只有這樣才能賺取最大利潤。贏錢時不怕去到盡,一旦輸錢就自動縮手,則是他對這一套投資理念的經典總結。
  
曹仁超經典語錄

l   只有身家過億的人才有資格分散投資,散戶一定要集中火力,才有機會賺大錢,把雞蛋放在太多籃子裡,很容易手忙腳亂。
l   決定借錢給朋友,便不要奢望有歸還之日,更須有失去這個朋友的心理準備。
l   千萬不要抄底,也千萬不要估頂,沒有人知道或者到底在哪裡。但是,趨勢是可以判斷的,把握趨勢,賺錢就成為很簡單的事。
l   常常聽人說,金錢不能買來快樂。這只是安慰那些沒有錢的人。貧賤夫妻百事哀,普通人所遇到的煩惱九成與錢銀有關,開門七件事都可用金錢解決。
l   投資者永遠要記著買什麼、何時買、買多少、何時賣,要麼賺100%以上,要麼蝕15%離場。所謂兵貴神速,股市用兵應速戰速決,有機會便全力進軍,在最短時間內賺取最大利潤。
l   怕失敗的人永遠成功無望、註定平庸一生。不幸地,社會上99%的人皆如此,只有1%人能從失敗中學習。
l   年輕時資金少、智慧不多,只有勇氣多,因此要博;年紀大了、資金多了、智慧多了,反而勇氣少了,因此要穩,因為已經輸不起。
l   成功者所以成功,是因為不怕失敗!失敗者所以失敗,是失敗後不再嘗試!
l   在困難的日子裡,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在瘋狂的時候,應時刻保持頭腦冷靜。

l   不怕失去機會,只要有資本,明天又有另一個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38

彼得·蒂爾:1萬倍投資回報的“秘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6/0612/156426.shtml

彼得·蒂爾:1萬倍投資回報的“秘密”
常皓靖 常皓靖

彼得·蒂爾:1萬倍投資回報的“秘密”

蒂爾還是矽谷最著名“PayPal黑幫”的精神領袖,他不僅僅是一個投資者,還是矽谷的精神坐標

文 | 常皓靖

編輯 | 韋物主義

黑馬說:

彼得·蒂爾,矽谷眾神殿中的投資之神。

互聯網興起初期,蒂爾和矽谷傳奇人物“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攜手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支付系統PayPal。在獲得巨額財富之後,2004 年蒂爾成為 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資者,還是LinkedIn 的早期投資人。通過個人資金和Founders Fund基金,他對包括 SpaceX、Yelp、RoboteX、Quora、Spotify 等多家矽谷頂級公司進行了投資。

據不完全統計,他的所有投資賬面回報已經超過了1萬倍(僅Facebook就帶來了2000倍以上的回報)。

同時蒂爾還是矽谷最著名“PayPal黑幫”的精神領袖,他不僅僅是一個投資者,還是矽谷的精神坐標,他寫的《從0到1》,預售時占據了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在中國更是一度賣斷貨,被一批創業家和企業家評為“迄今為止最好的商業書”。

以下,是i黑馬根據彼得·蒂爾公開演講、著作精華的整理,在端午節用矽谷創投之神的思維精華以饕讀者。

關於創業

一、什麽是創業的最佳時機?

觀點:金融危機到來前的大約18個月是創業的最佳時機,金融危機之後是做市場壟斷最好時機。

彼得·蒂爾認為,在金融危機(經濟周期下行底部)到來之前,一個公司大概需要18個月來完成商業模式的摸索,人才和資金的儲備。等到金融危機過後,市場可能就只有你一個玩家,而失血過多的投資人需要很快找回損失而瘋狂投資你,從而逐步進入壟斷局面。

案例:比如Google在1998年9月創立,而納斯達克崩盤的時間是2000年 3月,金融危機只有搜索Google一家獨大。

二、創業到底要不要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觀點:用自己的弱點去創業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彼得·蒂爾認為,如果一個人不擅長某些事情,有可能是這個事情已經僵化和墨守成規,從而存在巨大被顛覆和重塑的可能。而不擅長的人往往就是那個最合適站出來的革命者。

案例:紮克伯格當年屬於靦腆型理工男,不善於社交,結果他創立的Facebook取得了巨大成功,重新定義了社交習慣。

三、創業的點子需不需要絕對保密?

觀點:創業的點子不需要保密。

彼得·蒂爾認為,可以將創業機密的曝光在一個可控範圍內。這樣既可以招到誌同道合的人,獲得高質量的早期客戶,同時避免過早引入競爭。

案例:偉大的公司建基於找到讓世界如何運轉的秘密。哪怕出租車遍地,只要相信租車的供需未滿足,追尋秘密,就能找到商機。Uber就是這樣的代表。

四、市場份額和市場規模相比,哪個更重要?

觀點:市場份額的重要性,遠大於市場規模的大小

彼得·蒂爾認為,大公司要找大市場,但是如果是小的創業公司要從小開始,然後逐步壟斷這個小市場。但是其中最關鍵的是,你的技術不能只比競爭對手好一點,而是要好很多(10倍以上)。

案例:Facebook最初的市場只不過是哈佛大學的12000名學生,大部分投資人都會說這個市場太小,不可能靠這麽小的市場發展企業。但是Facebook的服務從0開始,在十天之內達到市場份額的50%,然後不斷地擴張到其他大學,實現了正向循環。

反之,美國在過去10年中一個比較大的失敗就是清潔能源行業。這個行業投入了巨額資金,但是大部分公司都了關門。雖然清潔技術公司說他們的市場有萬億美元之巨,但是市場競爭特別激烈,所有的公司都沒有絕對優勢,在巨大的萬億美金海洋里都只是條小魚。

五、邊做產品邊摸索,還是想好商業模式再創業?

 觀點:創業本身就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需要一邊做產品一邊摸索,並從已有的用戶行為中獲取反饋。

彼得·蒂爾認為,可以通過A/B test來測試產品,卻不能通過這種方來來建立完整的商業模式。

案例:在美國很多成功的互聯網公司,比如Google、Apple、Instagram就沒有通過簡單規劃路徑來得出有效結果,而是根據當時社會喜好、科技發展程度來及時調整戰略。

關於投資 

一、投壟斷性公司,還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投潛在贏家? 

觀點:投資要投能壟斷的公司,要避開結構性盲點發現他們 

彼得·蒂爾提出了“奇點”的概念,奇點的意思是發現獨特的,能產生巨大影響的新生事物。他認為,每一個偉大的公司都是非常不同的,這和人們通常熟悉的商業理論不一樣——商業理論總是是教人如何競爭。

但是,過於激烈的競爭可能是個致命錯誤。人們應該通過努力和創新,達到超越簡單市場競爭的狀態。

彼得·蒂爾認為有互聯網一般會有兩種類型的公司公司:第一種是壟斷的公司,處於有利的地位,公司的利潤非常高。第二種公司進行瘋狂的競爭,他們很難把業務發展得很好。

要怎樣才能成為壟斷者呢?彼得·蒂爾認為要註重後發優勢,即追求現金流和長期壁壘,而非短期規模。壟斷公司應該具備四大特征——專有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優勢這四個特點。

專利技術:專利技術是一家公司最實質性的優勢,它使得產品很難或不能被別的公司複制。如Google的搜索算法,具有絕對優勢。 

網絡效應:網絡效應使一項產品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變得更加有用,如微信。但是這種效應不是一開始著手大規模的,而是必須從非常小的市場做起,迅速以病毒式的速度蔓延。 

規模經濟:軟件開發享有非常大的規模經濟效應,成本主要在研發,產品可無限複制。一個好的初創企業在剛開始設計時就應該考慮之後大規模的發展潛能。 

品牌優勢:一家公司最顯而易見的壟斷就是對自己的品牌壟斷,因此打造一個強勢品牌是形成壟斷的有力方式。今天最強勢的科技品牌:蘋果。 

案例:例如Facebook、Google、SpaceX這三家公司,Facebook有明顯的網絡效應,而Google、SpaceX有強大的專有技術。同時他們都具備品牌優勢與規模效應。

但是有一些競爭激烈的領域,比如說開餐館。開餐館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人在做,但倒閉率超過95%。顧客可選擇的餐館太多,他們同質化嚴重,擴展成本大,所以沒有哪一種餐館是有絕對壟斷優勢的。 

壟斷。只有壟斷才能產生超額利潤

二、如何區分好的創意和不好的創意?  

觀點:很多公司都在之前不被人關註的領域脫穎而出。許多非常優秀的公司,他們所在的領域起初不被認可或者認知。 

彼得·蒂爾認為,每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投資模式或者流程,但是這些模式一旦固化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要小心了。並不意味著大家都不認可的創意就一定不是好的創意,不能讓系統性的偏見,阻礙我們發現這些偉大的企業的價值。 

案例:埃隆·馬斯克在2008年創立了另外一家公司SpaceX。一開始他並沒有成功。最初彼得·蒂爾說要投資SpaceX,但是他的合夥人不喜歡這個企業,其他的投資機構也對火箭同樣一無所知,最終沒有投資。但是後來SpaceX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如何發現獨角獸? 

總觀點:主要從投資策略、投資方向、投資項目、估值、投後管理這五個方面來考慮。 

1. 投資策略

觀點:科技類投資,主要挑戰在於判斷“新科技”在未來是否真的有效。各種創新技術非常多,但實踐中靠譜的非常少。這個需要投資人花時間去研究,就算不能完全搞明白,也至少要了解新科技的原理,而不是依賴咨詢公司的分析報告。

     案例:投資Alpha Go之前,彼得·蒂爾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終認為垂直領域的AI價值不大,而是能運用於多個領域的AI更具有投資價值。所以彼得·蒂爾最終投資了Alpha Go。
 

2. 投資方向 

觀點:風險投資應該轉型,投資到一些競爭較少的領域里。

投資基金如果不轉型,將有可能錯失未來高速增長的行業。但是轉型同樣面臨風險,投資人往往並不真正了解他們所投資的領域。投資人錯失的優秀公司,往往都是自己不了解的公司。

案例:無論是Facebook、AirBnb還是Uber,都是這個領域的第一家或前幾家公司,投資人只有敏銳的發現並投資他們才能獲得最高收益,投資他們的模仿者最終什麽都得不到。

3. 投資項目

觀點:投資人在考察項目的時候,一個常見的做法是用流行行話來篩選項目。這些流行行話有一定幫助,能夠描述這個企業正在做哪方面,但是也有可能產生很大的誤導。

案例:Facebook出現的時候,社交網絡公司已經很多了,但Facebook的差別在於能夠識別用戶真實身份,並沒有簡單的介紹自己是社交網絡公司。

4. 估值

觀點:目前創業企業的估值普遍偏高,但投資最好的企業你仍然能賺很多錢。

案例:創業者越來越會自我估值,導致創業企業估值很高,投資人之間競爭激烈。為了避免這種競爭,彼得·蒂爾采取了一種投資策略,即每年只選擇最好的企業進行投資。

5. 投後管理

觀點一:從市場表現來看,創始人領導的公司業績表現遠遠超過那些職業經理人領導的公司業績。應該投資那些創始人仍然擔任CEO的公司。

案例:美國頂尖20家風投支持的創業獨角獸公司,17家都是由創始人來領導的。根據美國S&P指數表現,創始人領導的公司比非創始人領導的公司業績回報超過2倍

觀點二:創始人不要只沈迷於產品,銷售是創業成功重要一環。

即使產品沒有差異,高超的銷售和推銷自身也可以形成壟斷,反之則不行。即使產品使使用過的人一見傾心,也必須要有完善的推廣計劃作為後盾。

1.複雜營銷

如果你平均銷售額在7位數及以上,應該采用複制營銷的手段。一般這種大額銷售每個細節都要主義到,所以采用的銷售人員由公司重量級人物擔任。

2.銷售團隊

平均交易額在1萬到6萬美元時,CEO不必親力親為。這類銷售主要技巧在於建立流程,讓團隊能向廣大客戶推銷產品。

3.銷售盲區

1000美元左右的中小企業產品,因為銷售額不高,難以花錢聘請專業銷售人員跟每個客戶詳談進行銷售,容易產生銷售盲區。

4.市場營銷和廣告

產品有廣泛受眾,但市場缺乏領先品牌,砸錢做廣告是最好的。(例如腦白金等保健品)

5.病毒式營銷

如果產品核心功能可以鼓勵用戶邀請其他朋友成為用戶,那麽這個產品就能病毒式營銷。 

案例:SpaceX的火箭就是由馬斯克親自推銷給NASA。而Facebook、Linked都選擇現在小圈子里造成病毒式營銷爆發。不會推銷或銷售自己產品,不接地氣的產品型CEO難成氣候。

創業 投資 專利 創意 壟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56

起底郭德綱“產業鏈”:旗下六家公司,20年收入增長一萬倍,拒絕上市仍是“一言堂”?|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7/158609.shtml

起底郭德綱“產業鏈”:旗下六家公司,20年收入增長一萬倍,拒絕上市仍是“一言堂”?| 黑馬薦文
娛樂獨角獸 娛樂獨角獸

起底郭德綱“產業鏈”:旗下六家公司,20年收入增長一萬倍,拒絕上市仍是“一言堂”?| 黑馬薦文

十年恩怨情仇,最後只落得一句“江湖之大,再也不見”的下場。而郭德綱還沒出手反擊,看來這場娛樂圈最大的“撕逼”,更猛烈的還在後面。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本文閱讀需要5分鐘。

推薦理由:曹雲金一紙微博激起網絡千層浪。本文從新穎的角度分析郭德綱不為人知的產業版圖。本文由娛樂獨角獸(ID:wenhuajie007)授權i黑馬發布。

無論孰是孰非,曹雲金和郭德綱的“撕逼”成功蓋過了“寶寶離婚”的熱點。

今日下午,曹雲金突發長文《是時候了,也該做個了結了。》,該文章經由微博、今日頭條、微信同步放出,一經發出備受網友關註。短短幾小時,轉發評論數皆破了十萬,反響十分熱烈,不過從評論來看褒貶不一,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派、也有“郭德綱斤斤計較、仗勢欺人”派。

在“娛樂獨角獸”查閱的相關資料顯示,郭德綱和他背後的“德雲社”商業價值巨大。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德雲社旗下共有三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法人皆為郭德綱現任妻子王惠,而王惠名下參與入股的公司共有六家,包括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一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讓人忍不住慨嘆,郭德綱在商業領域涉及之廣泛,可以說如今的郭德綱已經形成了郭德綱產業鏈。

在“娛樂獨角獸”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曹雲金和郭德綱的矛盾關鍵點在於:“現代化企業治理”和“封建大家長制”的矛盾。“一個是郭德綱和他背後的德雲社商業價值迅速擴大,一個則是在企業制度和管理上的嚴重滯後,導致了這場矛盾的爆發,這也是遲早的。”

一切風波竟來自於“一紙合約”?

德雲社改制都是形成曹雲金出走風波的關鍵所在。

相聲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也入選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如大部分人所知,相聲起初是不太賺錢的,它的收入甚微。在二十世紀晚期,以侯寶林、馬三立為首的相聲大師相繼逝去,從此“大師時代”沒落,相聲發展也步入低谷。直到2005年,憑借網絡視頻網站等新興媒體傳播,郭德綱才實現了相聲的二次複興。

雖然相聲重新火了起來,但是德雲社內部仍然實行傳統的家長制管理體制。無論是“網紅”時代造就相聲複興,還是後來的沖突事件,都不可避免的將德雲社推上了企業改制的舞臺。也正是因為改制,一方面讓德雲社大火,另一方面也讓德雲社卷入了是非中心。

從昨日下午的微博中,曹雲金就疑似暗嗆郭德綱,而今日則“光明正大”宣戰。

這件事情起源於8月31日,郭德綱曬出德雲社家譜並置頂博文稱:“該清的清,該驅的驅。所謂的清理門戶,是為了給好人們一個交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以忠正為本。留下藝名帶走臉面,願你們萬里鵬程。從此江湖路遠,不必再見。”

在所謂清理門戶背後,網友們早已預料到會有一場激烈的撕逼大戰,但沒有預料到的是來的如此迅猛。

據悉,曹雲金出走德雲社最早起源於2010年1月18日郭德綱生日當天,曹雲金借酒大鬧現場。同年8月,郭德綱的另一位徒弟李鶴彪因別墅侵占公共綠地問題和北京臺記者發生沖突,將郭德綱及整個德雲社推上娛樂的風口。

事態稍緩,郭德綱決定改德雲社的家族制為企業制,也就是說需要和每個徒弟簽訂工作合同。但據傳,曹雲金拒絕簽約,為此德雲社對其進行雪藏,停止了他的一切演出活動。事件一出,曹雲金曾爆料合同當屬“霸王合約”例如違約金達100萬等等,後來遭到郭德綱否認。

如日中天的德雲社,究竟是商業化不足還是商業化過快?

從郭德綱公布家譜、清理門戶的行為來看,即便是如今的德雲社,仍然無法完全割舍舊傳統,畢竟相聲本身就是一門“舊”藝術。正如郭德綱所言,臺下坐三五人和五萬人是一樣的,因為相聲的根本還是要憑嘴上功夫,它的核心就是小作坊的工作模式。

曾經同樣卷入出走風波的何雲偉和李菁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坦言,“德雲社事件”前後,德雲社發生了太多的變化,而隨著相聲的複興似乎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李菁坦言,相聲本身就不是一種速成的藝術,它需要長期的積累。而德雲社為了擴張,需要人。而人多了,排不開,就需要場。人上去以後效果不好,就需要繼續招人,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無論李菁所言真與假,德雲社的確走上了一條企業改制的道路。不僅在許多地方開辦分場,甚至在2013年,德雲社在澳大利亞開辦了墨爾本分社。這是中國相聲社團跨出國門在海外建立的首個分支機構。據了解,德雲社的駐場演出收入每年大概在千萬元左右。除了駐場演出收益外,商演或巡演成德雲社成員重要收入來源。據德雲社官網數據,2015年德雲社商演或巡演共計舉辦20場。

郭德綱本人也本著從相聲到主持,拍電影、電視劇多棲發展戰略,曾有人預測,郭德綱在出道20年里收入增長10000倍,成為出場費80萬元,年收入2710萬元的相聲名角兒。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研究所所長邵劍兵曾表示:“從商業的角度看,‘郭德綱’三個字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品牌,一個無形資產。”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德雲社旗下共有三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法人皆為郭德綱現任妻子王惠,而王惠名下參與入股的公司共有六家,包括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一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讓人忍不住慨嘆,郭德綱在商業領域涉及之廣泛,可以說如今的郭德綱已經形成了郭德綱產業鏈,甚至還賣起了面膜!

而娛樂獨角獸發現,“德雲社”雖然發展得如日中天,但股東只有兩個:一個是郭德綱妻子王惠,一個則是郭德綱小舅子王俁欽,迄今為止沒有進行過融資。可以說,郭德綱的“德雲社”自始至終都是郭德綱一人說了算的家族企業。

除了郭德綱,如今的嶽雲鵬也是紅得發紫。小嶽嶽同樣沒有僅僅局限於相聲,在影視作品和綜藝真人秀中都有涉獵。但是相聲依然走的是拜師學藝,家譜門戶的舊傳統,當這種新舊矛盾在利益不均的情況下就很容易發生沖突。

在《歡樂喜劇人》第二季結束之後,郭德綱接受了《財經》雜誌的采訪,采訪中問及郭德綱為何不將德雲社上市,郭德綱坦言十年前就有人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而據外界猜測,德雲社不上市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上市之後可能會更加不利於團體的控制。

畢竟如今的市場就是一個逐漸消除邊界化的市場,拍電影的可以做綜藝,唱歌的可以拍電影,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利益二字。可以說相聲在近幾年成為了最為熱門的“IP”之一,但是德雲社一旦上市,內部成員的差距不斷拉開,可能對於團體並不是最有利的選擇,郭德綱在接受采訪時也曾坦言:

“任何一個相聲團體,擁有多少像你們說的這些商業包裝、幕後推手、ip運作,他也不會成為一個德雲社。為什麽20年了,只有德雲社能做兩千人一場的商業演出?因為藝術類的東西永遠是藝人的因素要占三分之二。”

雖然很多人看來,德雲社不停有人出走是因為商業化動作不足,沒有一套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甚至有人進行分析,如果一開始郭德綱選擇入股、甚至控股曹雲金的工作室,既給他自由、又享受利益,那麽師徒二人的關系或許不會如此僵硬,因為從目前來看,德雲社發展至今,對團隊的控制是“班主”郭德綱最為看重的。

曹雲金單飛對抗郭德綱,十年恩怨終“反目”

曹雲金原名曹金,據自稱2002年拜師郭德綱學習相聲,2010年選擇單飛。其實曹雲金並非郭德綱第一個出走的徒弟,但卻是第一個自立門戶和師傅競爭的徒弟。

曾經在德雲社時,曹雲金深得郭德綱器重,被稱為“德雲社四少”之一。單飛後,曹雲金將自己打造成了一個全能藝人。曹雲金被戲稱為相聲界“吳彥祖”,單飛後也開始了自己的多棲發展。拍電視劇,拍電影、演話劇、出書。但最重要的是他開辦了聽雲軒,開始和德雲社“搶生意”。並且曹雲金在上海也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工作室。

單飛後的曹雲金也曾大火過,2012年起,連續三年登上了央視春晚。但是卻負面新聞纏身,曾大街上與人動粗,也曝出在劇組耍大牌被開除等。而近兩年,事業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反觀郭德綱和嶽雲鵬在這兩年似乎走上了事業的新高峰。

郭德綱清理門戶事件一出,曹雲金的反應也算迅速。從開始的暗指到現在的明戰,曹雲金的長文一經發出迅速在微博、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首發,可以說非常善於利用自媒體為自己造勢。從《歡樂喜劇人》嶽雲鵬奪冠,到即將播出的《喜劇總動員》郭德綱再次與嶽雲鵬攜手出戰來看,曹雲金確實有些熱度下降。

其實任何一個公司或者團體,都會面臨從小到大發展變更的困局。尤其是對於相聲這樣非常傳統的藝術形式來說,靠著新媒體成功複興,靠著新媒體成功壯大。如何擺脫傳統手藝人師傅帶徒弟模式,用現代化的企業運作模式去管理被商業化的相聲行業,這對於傳統團體內部來說尤為重要。

假如做一個大膽的設想,曹雲金和郭德綱的矛盾如果能用馬雲“十八羅漢”的合夥人制去解決,類似今天“曹雲金”的撕逼,是否可以避免呢?

十年恩怨情仇,最後只落得一句“江湖之大,再也不見”的下場。而郭德綱還沒出手反擊,看來這場娛樂圈最大的“撕逼”,更猛烈的還在後面。

公司治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