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华锐、金风“带头出国”:英国或为桥头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9/2NMDAwMDIwMTY2N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9

中環在線:華銳上A股股東晉身億元戶 李華華

2011-1-6  AD




 

上年香港繼續蟬聯全球IPO集資王,但係今年可唔可以三連冠,相信要問過上海同深圳先,事關內地A股淨係賣新股估值奇高呢個point,香港已經追唔上!

好似全中國最大嘅風電設備生產商華銳風電,最近A股招股,招股價區間最高訂到喺90蚊(仲要係人仔o忝),破晒A股有史以來最高嘅紀錄,入場費要9萬幾蚊,公司一上市,市值已經高達946億人仔,以市盈率計都差唔多成50倍,真係貴到無朋友!

華 銳風電咁進取,上市之後有咩表現華華就唔知,只係知道無論公司首日掛牌破唔破發都好,佢哋嘅老總都會一樣四萬咁口,事關公司今次獅子開大口嗌價,各位老總 立即身家暴漲,好似股東闞治東(圖)同尉文淵咁,手上批股份估計會值80億同10億人仔,就係咁,中國又多兩位億元戶,你話點會唔恨死華華呢個港燦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8

华锐风电首秀不济 49机构浮亏17亿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4/5NMDAwMDIxNjE5N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4

華銳退貨:一個危險的信號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1692&time=2011-04-23&cl=115&page=all

中國風機行業的領軍企業在四年高增長後,正陷入現金流捉襟見肘的窘迫期。華銳是代表,退貨是開始
財新《新世紀》 見習記者 王小聰

 

  投資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美國超導(Nasdaq:AMSC)股票的投資者也許沒有料到,其手中的美國超導股票會因大洋彼岸的一家中國公司而一夜之間縮水40%。

  4月5日,美國能源設備製造商超導公司(下稱美國超導)發佈公告稱,3月31日,其最大的客戶中國華銳風電(601558.SH)拒收美國超導公司貨物,這些1.5兆瓦和3兆瓦風機核心電控組件原定於3月交付。

  同時華銳還將對部分合同延期付款,這些合同大約價值5600萬美元。美國超導隨即將2010財年的營收預期從4.4億美元下調至3.55億美元。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超導有四分之三出貨量銷往華銳風電。美國超導股價由此大跌。

  隨後的4月12日,一家名為Izard Nobel LLP的律師事務所代表部分投資者在馬薩諸塞州,向美國超導發起了集體訴訟,指責美國超導一直沒有及時披露其與華銳的供貨細節。

  作為中國風電市場龍頭企業的華銳風電,甘冒打破良好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大不韙,拒收合同貨品,絕非尋常之舉。

  大洋彼岸的這場官司,折射出中國風電行業步入下坡路的現實。以華銳為代表,中國風機行業的領軍企業紛紛陷入現金流捉襟見肘的窘迫期。

存貨多了,現金少了

  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華銳和美國超導目前仍處於正常的履約狀態,雙方就拒收一事需要繼續溝通。

  但市場分析人士不這麼看。中金公司4月初發佈報告稱,美國超導是華銳重要的合作夥伴,「華銳風電推遲付款凸現出其現金流狀況惡化,這可能是由於 風電運營商延期付款所致。華銳風電公佈的2010年業績顯示:儘管向供貨商推遲付款,但其經營性現金流仍為人民幣負10億元,為四年來最差。」

  華銳風電剛剛登頂全球風機市場佔有率第二,其最新發佈的2010年年報顯示:2010年營業收入達到人民幣203億元,利潤達到31.7億元,這兩項業績都比2009年增長了48%。

  然而這代表的是過去,如今風機市場的整體表現不容樂觀。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對比同期中國風機市場的增長率,2010年中國(不包括台灣地區)新增安裝風電機組12904台,裝機容量18927.99MW,年同比增長37.1%。

  這個增長率並不低,但放在中國風機市場連續四年翻倍增長的背景之下,增速的驟降讓人感到一絲寒意。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中國風機市場老大的華銳,雖然保持了收入和利潤的增長,現金流卻遭遇挑戰。中金公司指出,華銳2010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 流量淨額是負10億元,而2009年這一數字是正的13.8億元,也就是說,一年之間,華銳的經營性現金流下降了173.6%。

  一位長期跟蹤風電行業的分析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華銳這麼大的負現金流,一半來自應收賬款,一半來自存貨。」

  從年報數據來算,華銳2010年存貨周轉率為1.69次/年,應收賬款周轉率為3.15次/年。而根據中信證券的統計,華銳2007年的存貨周轉率為4.23次/年,應收賬款周轉率為8.18次/年。三年間,這兩項重要的財務指標直線惡化。這是需要投資者警惕的信號。

  對此,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表示,存貨激增是華銳出於戰略準備的一種安排。

  他解釋說,華銳存貨變化主要來自於甘肅酒泉的一個3兆瓦產品線。華銳對該示範項目承擔60%的供貨任務,因為新機型的生產和調試週期比較長,為確保履約能力,華銳提前準備了100多台3兆瓦的機組以及幾台5兆瓦機組,單這一項就使華銳2010年存貨量增加20多億元。

  2010年華銳中標384兆瓦(採用3兆瓦陸地風電機組)和45兆瓦(採用5兆瓦陸地風電機組)的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示範項目。

  陶剛稱,對示範性的大項目或新機型,提前準備大量庫存是華銳一貫的市場策略,即以強大的供貨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他舉例說,華銳能拿到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範項目,就因為事先在設計、零部件採購和測試上早有準備。

  但陶剛的這一解釋並不能讓業界完全釋疑。2010年華銳存貨年末餘額為人民幣112億元,比年初餘額增加43%。華銳在年報中承認,主要原因是銷售規模擴大,公司原材料和半成品儲備增加。

  一位熟悉風電行業的業內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說,存貨一般分為產成品和半成品,如果存貨中大量存在半成品,問題就比較大。因為產成品可以很快交付,半成品卻不能。另外如果市場不景氣,客戶要求延遲交貨的話,大量半成品會長期佔用資金,進而影響現金流量。

  過去數年來,風機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客戶搶著下訂單。風機廠商在計算訂單時,一般習慣於將中標數與中標並簽訂合同的兩類訂單都計算在內。然而,只有後一種情況,即簽訂合同後,風機廠才能收到預收款。

  2010年,華銳手中可能握有大量中標但未簽合同的訂單,而這些訂單是收不到任何預收款的,在目前風電項目核准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如果華銳已備貨生產,那麼資金自然被大量長期佔用在存貨上。

付款方式漸變

  無獨有偶,中國風機行業另一領軍企業金風科技(002202.SZ/02208.HK)最新年報中也有同樣的問題:2010年金風科技在營業收 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63.8%和40.5%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卻從2009年的13億元迅速下降到1.8億元,下降幅度達到86%。

  一位曾在金風科技任職的專業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擔心,「這個行業很看重訂單數和預收貨款是否匹配。」

  據他所知,金風科技和華銳2010年拿到的風電項目訂單很多,風機廠與風場開發商過去的付款方式為:簽單時,風場開發商向風機廠支付貨款的10%,投料時付30%,交貨時再付40%,最後安裝調試後結清尾款。所以訂單數和預收貨款應保持一定比例的對應關係。

  但是上述風電行業人士發現,金風科技和華銳2010年預收貨款都下降得很厲害。究其原因,除了訂單數不能真實反映供貨合同簽訂量,很大程度上是風場開發商紛紛延遲付款所致。

  另一位風電行業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這個行規已經慢慢被打破,開發商要求延後支付30%的投料款。一些小廠商先開始鬆口,而後蔓延到大廠。」

  為什麼行規逐漸向開發商一側傾斜?從這幾年風機市場的變化可以窺見端倪。前幾年風機行業風光無限,利潤率很高,吸引了很多企業來做利潤率最高的風機整機裝配。經過幾年發展,風機行業的產能已經遠遠超出本年度實際的裝機量,風電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

  華銳風電的一位內部人士回憶起2007-2008年市場盛況時說,那時華銳的風機供不應求,許多客戶直接將車開到廠門口等著拉貨,通常會預先支 付貨款,或者迅速結款。但情況在2009年開始慢慢變化,到了2010年,則完全變成了買方市場。他承認,市場環境的變化對風機企業的收款有影響。

  一位來自五大發電公司下屬風場的業內人士也證實了這種說法,「2008年我們招標時,一千瓦機組大概是5000到6000元人民幣,現在不到4000元。風機廠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開發商這邊肯定要壓一點款。」

   同時,國家信貸政策的收緊也對風場開發商加了一道緊箍咒。上述風場人士介紹說,以華能集團為例,以前華能的風電項目可以在基準利率上打九折拿到銀行長期貸 款。因為風電是國家扶持發展的項目,而且不受燃料成本上漲影響,銀行認為風電項目的償債能力要優於火電。但是在國家信貸緊縮的大背景下,華能的風電項目現 在得按基準利率或在基準利率上加0.05才能拿到銀行貸款。

  陶剛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提高,很多企業都很缺錢,也影響到了企業的一大批客戶。

  「這是一種連鎖反應,如果我們的客戶資金鏈緊張,那它們與華銳結款的週期也會相對拉長。」陶剛說,結算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以前是現款結算,如今 結款方式常常是組合式的,比如是現款與承兌、與融資租賃等方式的結合。這無形中又拉大風機廠現金回籠的週期,造成應收賬款周轉率的下降。

「今年的日子都不好過」

  中國風機市場上的風機廠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600875.SH),2010年三家加起來的市場份額超過57%。再加上排名前20位、稱為「第二梯隊」的風機廠,這23家企業在2010年貢獻了高達98%的市場佔有率。

  而全國風機廠據估計有80多家,那些排名靠後,被稱為「第三梯隊」的廠家幾乎不能量產,或是仍處於研發階段。在國產風機千瓦價格已降到人民幣3400、3500元時,這些還未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小廠生存壓力可想而知。

  明陽風電首席運營官郝義國今年4月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未來三年可能是風電行業洗牌的時候,「目前很多風機廠報價每千瓦3500元,據我所知一些小的風機廠,其採購成本就超過每千瓦5000元」。

  對於目前風機市場的生態環境,陶剛引用了一個經濟學經典理論來詮釋。他稱,競爭初期,廠商肯定會享受一段超額利潤率;後來大家都來幹,利潤率就 降到行業平均利潤。市場總有非理性成分,所以必將從充分競爭發展到過度競爭,然後開始行業洗牌,最終又回到正常利潤率。「我覺得我們風機行業正處於從充分 競爭到過度競爭這個階段。」

  洗牌已經悄然開始。2009年進入風電研發領域的哈空調(600202.SH),今年1月28日發佈公告宣佈,將停止目前的風機研發活動,撤出風機市場。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行業洗牌已經開始了,只不過最終誰出去、誰不出去還不太明確。」

  一方面是風機行業洗牌趨向初現,另一方面風電上網瓶頸難破。今年2月24日甘肅酒泉發生的風機脫網事故,引起電監會高度重視。電監會近日發佈了 《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提出風電發展的幾大問題。電監會認為,中國部分地區存在大規模風電難以消納、電網建設跟不上風場建設速度等問題。

  同時,國家能源局正研究制定規範風電項目審批制度的管理辦法。據五大電力公司內部人士介紹,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項目,以前一直由地方政府核准。

  為了項目盡快上馬,很多地方出現了大量4.95萬千瓦或4.93萬千瓦項目的現象,「哪怕本來是15萬千瓦的項目,也可以做成三個4.95或4.93的項目去申報。」

  目前正在制定中的管理辦法重新規定,地方政府在核准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之前,必須拿到國家能源局的覆函,否則不予通過。

  電監會和國家能源局的種種措施顯示,新增風電場項目今年將很難高速增長,多家券商分析機構也紛紛下調2011年風機市場增長率,預計增長率將與2010年持平或者略有降低。

   一位風電行業的投資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今年的日子都不好過。」包括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在內的海外大投行都在唱空金風科技等中國風機領軍企業。 從國際範圍來看,美國和歐洲的風機市場近幾年亦表現疲軟。不過這位投資人士同時認為,現在也是資金進入風電市場的好時機,低價進入後可以靜待市場的整合, 等並網問題、風電輸送問題得到解決後,中國風機市場有望再現曙光。

  本刊記者蒲俊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3

华锐陷入“跨越式发展魔咒”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7/100314670.html

  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跨越式发展使这次事故被业内视做“必然”,国家风电政策的收紧雪上加霜

财新《新世纪》 记者 蒲俊 王小聪

  “这次事故是个偶然,但对华锐这个公司来说,是叶落知秋,又是必然事件。”

 

  对于10月10日发生在华锐风电(601558.SH)甘肃厂区的风机吊装事故,不只一位业内人士发出了上述评价,其中有清洁能源的投资人,也 有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更有风电同行。当日晚间22时50分,正在进行5兆瓦风机吊装施工的一辆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吊臂突然断裂,现场5人死亡,1人 受伤。死者包括酒泉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于永东夫妇,以及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和华锐风电的两名员工。

 

  华锐风电方面向财新《新世纪》证实,此次发生事故的正是其首台5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华锐高级副总裁陶刚表示,这应该是首次吊装5兆瓦陆上风机。

  陶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底是起重机操作失误还是起重设备本身出了问题,现在还无法确定。他个人认为,可能是在吊装过程中起重机平衡出了问题。吊臂断裂的起重机产自中联重科,有报道称这也是中联重科交付市场的第一台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认为,除了平衡问题,也有可能是受力不均导致拉裂。但他同时认为,在离地仅有半米高的情况下断裂,“确实比较蹊跷”。

  在多位电力业内人士看来,首次安装5兆瓦风机的华锐经验少,可能在操作上有一些失误。前述分析师表示,吊装公司只能从重量上判断是否可行,但华锐对于具体吊装方案应有发言权。

   根据华锐对此次事故的官方声明,吊装的机舱重量达270吨。据一位在德国实地见过5兆瓦陆上风机的人士形容,安装完成后竖起的风机有国贸三期的一半那么高,叶片直径超过100米。

   事故详情尚待调查,一位欧洲风电行业人士认为,这已经让华锐足够尴尬,“如果是一家比较专业的公司,首次安装这么大的风机,需要对所有问题反复考虑,而吊装设备的选择和流程设计就是最基本的问题”。在欧洲,一些风机生产商甚至会指定惟一的吊装设备型号,以确保安全无虞。

  这是今年以来华锐碰上的第二起意外伤亡事故。就在其上市前夕的1月5日,公司作业人员在张家口尚义县安装调试风机时发生触电事故,3人死亡。

  华锐风电的崛起速度堪称传奇。它成立于2006年2月,2008年即在国内风电整机装备领域拿到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蝉联至今,在全球排名也一年一 大步,2008年-2010年分别位列第七、第三和第二,年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396.92%、200.16%和50.86%(详见本刊2010年第36 期“速成风电冠军”)。

  今年1月13日,华锐风电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每股发行价90元,一举打破A股主板发行价最高纪录。但之后,年仅五岁的华锐风电即流年不利,不 仅深陷与供货商美国超导公司的民事与刑事诉讼,201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也大变脸,主营收入同比下降近三成,净利润骤降一半,“远低于市场预期”。

  一时风头无二的风电速成冠军,到底怎么了?

三步并作一步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风电行业,华锐的大功率风电机组开发一马当先。除1.5兆瓦风电机组最早采用的是Fuhrlander公司技术外,华锐成立两 年多后就迅速推出号称完全自主产权的3兆瓦机组。2010年,5兆瓦机组下线;2011年5月,自主研发的首台6兆瓦风电机组问世。

  陶刚曾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他坚决赞成中国风电应该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被评价为“三步并作一步”。但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创造过跨越式发展奇迹的行业都栽了跟头,高铁如此,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亦如此。

  根据8月29日华锐风电发布的中报,其上半年主营收入53.25亿元,同比下降29.44%,其中3兆瓦风电机组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359万 元,暴跌94.2%。华锐给出的解释是“原定于二季度执行的甘肃、黑龙江3兆瓦风电项目因审批原因延至2011年下半年吊装”。而在1.5兆瓦市场上,由 于多家风机厂商都已量产,价格竞争惨烈。华锐风电上半年1.5兆瓦机组同比减收了22.28%。

  一位熟悉风机技术的投资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当初中国风电机组从750千瓦到1.5兆瓦之所以走得很快,主要是因为在欧洲1.5兆瓦机 组已经比较成熟,中国企业通过买图纸式的技术引进可在短时间内实现量产;但3兆瓦在欧洲也处于起步测试阶段。“成立仅五年的华锐在技术基础上很难与维斯塔 斯、Enercon等公司匹敌,但华锐在3兆瓦机组上的策略比它们要激进许多。”他评价说,“底子没做好就想做大。”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风电项目的投资者曾经考虑购买华锐的3兆瓦机型,但最终放弃了。相关人士解释了原因:“我们不敢买这个,(3兆瓦)机组太新了。”他们担心机组可靠性不够,导致维护成本太高。

  在2010年中国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中,最大赢家华锐拿走了60%的设备份额。但今年6月举行的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龙源 电力总经理谢长军点名批评华锐的海上风机“质量有问题”:“我建议风机厂在想海上风电的同时,把陆地风电的问题赶紧解决好。现在问题太多了,尤其是华 锐。”而为解决质量问题,华锐建立了行业内最为庞大的售后团队,试图以人海战术来弥补问题。

大兆瓦危机

  “行业里谁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上半年国内几家大的风机厂都属于半停产状态,华锐情况最严重。上量上得太快,客户一旦撂单就会有大批库存积压,现 金流就会有问题。”一位投资了华锐上游供应商的风投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今年上半年华锐一件配件都没跟我们采购,他们的库房已经压满了。”

  中报数据里也能看出几分端倪。华锐上半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333天,存货周转天数为450天。这直接导致同期高达40.86亿元的负经营活动现金流。

  风机生产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中报显示,华锐向其主要供应商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公司和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采购的零部件,金额仅是2010年全年的15%左右。据此推算,华锐上半年的零部件采购总额仅为去年全年的16.8%。

  除了销售,与风电场之间的订单结款情况也对风机生产商不利。如今的风电行业早已是买方市场,面对五大发电集团这样长期且至关重要的客户,风机厂商无计可施。元富证券分析师钟璘旸向财新《新世纪》记者分析,遭遇延付的订单很可能被运营商要求降低支付价格。

  造成以华锐风电为代表的风机制造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电政策正在收紧,大兆瓦受到的影响尤大。酒泉风电基地更正处在行业整肃的风口浪尖 上。今年5月,电监会通报了甘肃酒泉风电机组、河北张家口风电机组发生的三起大规模脱网事故,酒泉2月发生的事故还被定性为近几年中国风力发电“对电网影 响最大的一起事故”。

  国家能源局3月27日和5月9日两度发文批评酒泉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工程,明确“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开发方案和项目业主安排,须经国家 能源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未经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核准,不得开展任何现场施工,并不得将酒泉风电基地内项目拆分成5万千瓦以下项目予以核准”。

  财新《新世纪》记者从接近监管机构人士获悉,酒泉二期没批的原因是电网送出的配套方案没跟上。另外,国家能源局目前对于“十二五”首批核准项目在地区上是有考虑的,对已经出现并网困难的地区比较谨慎,对三北以外地区分布式低电压接入则态度较开放。

  8月25日,能源局下发《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风电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前应向省级以上政府能源主管部门申请,5万千瓦及以上项目开发前期工作申请在省级主管部门受理后,需上报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批复。

  业内人士指出,管理暂行办法的实际效果还要看具体执行情况,但项目审批时间势必拉长,这会影响到风电场的建设进度和风机采购。

  事实上,对于中国风电行业求大求快的发展路径,管理部门内早有争议。一位发改委官员多次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风电三峡”的规划并不适应 风电的特性,风电应该分布式发展,就地利用,不适宜远距离输送。风电面临的上网困境,正与这种大规模集中式的发展方式有关。一旦中国风电发展模式有变,将 冲刺大型风电机组功率纪录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华锐将更为窘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54

華銳風電:被製造的「創富奇蹟」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022

「百億富豪」們的風險提示

2011年1月21日下午三點,在A股市場上市一週多的華銳風電股價停在了72.43元的價位。這一價格比上市當天收盤時的81.37元下跌了近 11%,而比發行價90元則下跌了近20%。換句話說,一個股民如果在打新股時中了一簽(1000股)華銳風電,那麼七個交易日裡他的賬面虧損達 17570元。

據媒體報導,僅申購股數高達7000萬股並成功獲配724.14萬股的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一家,賬面浮虧便高達1.3億元之巨。

華銳風電的原始股東們並不用為此擔心,他們正面對著一筆令人咋舌的「紙上財富」:按初始出資額1元計算,包括原上交所總經理尉文淵和原南方證券總裁 闞治東在內的投資者五年內獲得了超過700倍的投資回報,而在2008年後進入的新天域資本等私募基金也獲得了200倍以上的回報。按現有股價計算,公司 總經理韓俊良間接持有的股權市值仍接近100億元。由於非流通股尚未解禁,這一財富效應暫時停留在紙面上。

既然原始股東們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投資回報後,公司在上市發行時為何依然定出「天價」,最終令所有流通股投資者陷入「深套」?

這家在短短五年時間內便從區區2000萬初始投資的「小企業」搖身一變為市值近千億「行業巨頭」的風電設備生產商,究竟是一個「完美的創新故事」,還是另一場「空手套白狼」式的資本遊戲?

為瞭解華銳風電的真實投資價值,南方週末記者詳細閱讀了公司的上市資料與財務數據。卻意外地接觸到了這家上市企業的另一面——僅以上市資料而言,華 銳風電的《招股意向書》對公司業務披露之詳盡,以及對相關財務數據疑點的解釋之深入,在記者近年所接觸過的上市公司報告中堪稱典範。

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在單獨列出,並在《招股意向書》內多次重複的「投資風險特別提示」中,發行人和承銷商反覆申明:「本次發行有可能出現發行價格偏高導致上市後即跌破發行價的風險。」並強調,「任何懷疑發行人是純粹『圈錢』的投資者,應堅決避免參與申購。」

這一「特別提示」的內容中顯示,在股票發行前,發行人和承銷商都已經意識到可能出現「發行價格偏高導致上市後即跌破發行價的風險」,但是在現有的市場機制和多方利益博弈下,仍然不得不以高價發行。

然而,沉迷於「打新股」以獲取「無風險收益」的部分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似乎並沒有注意到這一提示,或者將它當作「走過場」的形式。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場「事先宣揚的股價暴跌」不啻是一場深刻的投資者教育,現有上市機制的「結構性風險」也由此暴露無餘。

無實際控制人的奧妙

在華銳風電上市前夕,曾經發生過一段頗有意味的小插曲:2010年10月26日,證監會發行監管部表示,「鑑於華銳風電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在10月27日發審委對該公司發行申報文件的審核。

據媒體報導,證監會取消發行審核的關鍵原因之一,在於公司因股權較為分散而呈現「無實際控制人」的狀態。對於一家從傳統國企中脫胎而出,同時又有著眾多國內外私募資本進入的准上市企業而言,這一股權結構本身無疑就是個「敏感話題」。

然而在兩個多月後正式上市時,華銳風電呈現給市場和投資者的依然是一個「無實際控制人」的股權結構,同時在招股意向書中以詳盡的篇幅展示了股權結構變動的來龍去脈,以及相關股權的去向及控制人背景。

對這一奇特股權結構的存在,記者在多方調查及諮詢後的一個判斷是:與其說公司股東們試圖通過分散股權來達到隱藏實際控制人的目的,不如說是在現有國企管理體制下的某種公司治理結構的嘗試與創新。

這一嘗試的起點始於資本與國企的結合:2005年,一直在新能源領域內尋找投資項目的尉文淵和闞治東在經過多方嘗試與諮詢後,將投資方向鎖定在國內風電設備項目上。當時國內風電設備製造市場80%由外資佔據。

時任大連重工機電成套設備有限公司 (下稱大連成套)法定代表人的韓俊良就是少數「夢想家」之一,該公司是大連重工起重集團(下稱重工起重)控股子公司。在他的鼓動下,2004年4月成立的 大連成套買下了德國Fuhrlander(富蘭德)FL1500系列風機的生產許可證。德國技術加上重工起重自身的大型設備製造能力,韓俊良的「風電夢」 離成功似乎只有一步之遙。

然而這一步恰恰最難邁出:作為一家「老國企」,重工起重自身的資金很難支撐龐大的項目初始投入;而傳統國企的管理體制,也使得決策者們難以承受這場可能「顆粒無收」的技術豪賭。

此時通過大連國資委找到重工起重的闞治東帶來了新的方案:由風投資本與國企共同成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並承擔項目的初始投資。

在設計新公司的初始股權結構時,深悉資本規則與中國國情的投資人設置了意義深遠的「制衡機制」:作為發起人之一的重工起重佔30%股權,使公司能夠 以「國企控股」的面目出現在市場上;同時另外四家出資方分別持股17.5%,這意味任意兩家出資方的「結盟」都能形成對國企股東的有效制衡。

而在2008年的增資擴股後,已經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的華銳風電無需再以國企形象贏得信任,國企股權也以管理層持股形式被稀釋至20%,同時將 10%的股權轉入社保基金,最終使得具有投票權的國企股份「恰好」略低於公司總裁韓俊良的持股比例,有效地保證了以韓俊良為首的公司管理層的穩定性——國 企股東不能再以「上級任命」的方式隨意調動公司高管的職位。由此形成了公司上市前夕的「無實際控制人」結構。

在這一獨特的公司股權結構下,華銳風電在早期發展中不僅能夠準確地踏准政策節奏,而且其實驗性的技術開發,也贏得了包括五大電力公司在內的國企客戶 們的充分信任,承擔起多項標誌性的政府投資項目。以高達數倍的淨利潤成長率,在短短數年內成長為名列全球第三的風電設備供應商。

而讓華銳風電在一系列「技術豪賭」中贏得超高速增長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政策支持與主管部門的青睞:過去數年中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給發電企業規 定8%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義務;風電設備75%的國產化率要求以及全額並網、電價分攤、財稅優惠等政策激勵措施,都為華銳風電提供近乎量身訂做的「政策 溫床」。

中國風電的累計裝機容量也在2004到2008年的短短四年間,從76萬千瓦激增至1221萬千瓦,遠遠超過「十一五」初期預測的500萬千瓦目標,裝機容量躍居全球第四。

高估值背後的隱患

然而,在實業經營中表現非凡且充分尊重市場規則的華銳風電,一旦進入中國股市,似乎又充分展示出了資本玩家們「不知饜足」的另一面。

在2009年初大連國資委透露華銳風電的上市計劃中顯示,當時華銳計劃發行1億公眾股(即對外發行10%的股份),籌資目標為35億元左右。按公司當時的9億元淨資產計算,公司的上市市淨率近4倍。

然而短短兩年之後,華銳風電卻在融資項目沒有巨大變化的情況下,按上市詢價程序竟報出了每股90元的IPO「天價」。發行市盈率高達48.83倍,即使按公司隨後公佈的業績預增報告計算,市盈率也依然接近30倍。

據媒體報導,在上市詢價時,大部分機構投資者的建議價在80元到110元之間,有的出價甚至高達每股130元。於是原本計劃融資35億元的華銳風電 一夜之間收到了價值50億元以上的「大禮包」,而公司的總市值也因此而驟增至近千億元,上演了中國股市中的新一幕「造富傳奇」。

實際上,在過去兩年的中國股市上,上演類似「造富傳奇」的上市企業遠非華銳風電一家。九鼎投資合夥人在總結吉峰農機的上市案例時坦承:「創業板估值確實太高,不太合理。我們不知道會漲到100倍,原來是按照20倍來算的。但是市場給了我們一個紅包,我們也笑納了。」

對此,資深投資人士簡直認為,上市前後企業價格陡升數倍乃至數十倍,其核心在於因審批制度製造的「供給缺乏」而帶來的過高估值和溢價。而因過高溢價 發行造成市值暴漲的上市企業,即使保持30%以上的利潤增長速度,也要經過5到8年的持續增長才能「消化」這一虛漲的企業估值。

在這一企業價值暴增的背後,各類無需關注企業真實成長、通過上市前後的巨大估值差異即可賺得盆滿缽滿的「資本掮客」們也應運而生。

以華銳風電為例,除了創業的前兩年需要資金外,公司的後續發展已經可以通過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的管理來滿足現金流需求,上市前再度融資並無多少意 義。從資本功能而言,包括尉文淵和闞治東在內的初始投資者確實承擔了巨大的投資風險;而以韓俊良為代表的高管持股,也體現了對管理層的激勵,除此之外的諸 多中後期投資,究竟在公司發展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華銳風電的上市報告中並無任何闡述。

而從公司治理結構而言,目前「無實際控制人」的股權結構雖然避免了國企過度干預之弊,卻無法迴避非控股股東們為了短期收益而讓企業付出長期成本的風 險。以此次上市定價而言,公司股東們雖然在短期獲得了高額的賬面溢價,但華銳風電因此而付出的市場信譽成本卻難以估算。同時上市公司未來還可能面臨著為爭 奪控制權而爆發的股權之爭。

除此之外,華銳風電在過去數年中的高速成長,顯然得益於大型電力國企的「風電大躍進」:在這一過程中,倘若缺乏產業政策、主管部門和大型國企中任何 一家的「扶持關愛」,華銳風電的激進創新都可能陷入萬劫不復。這使得華銳的成功更像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奇蹟」,而不是可以複製的市場案例。

然而,這場基於產業政策和主管部門意志的「風電大躍進」今天已經顯現出某些隱患:由於電網無法消納暴增的風電,數百萬千瓦風電機組無法並網,意味著 數百億元投資閒置;與此同時,國有電力企業不計成本「跑馬圈地」式的風電項目投資,使得許多民營發電企業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包括對華銳風電這樣「龍頭 企業」的扶持政策,也引來諸多競爭企業的抱怨。

從某種角度而言,華銳風電的上市不僅僅是財富故事的重演,更是某種「新國企」模式的嘗試: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本槓桿與約束機制,承擔傳統國企不願或不 敢承擔的創新風險,從而獲取高額的「政策溢價」。就這個意義而言,華銳風電的嘗試已經超越了自身的成敗,成為中國經濟制度和結構轉型中不可忽略的一個樣 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7

風車諜影——華銳風電「間諜門」再調查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731

因為一樁普通的知識產權糾紛,因為金錢、女人、技術這些令人遐想的詞彙,兩家曾聯手創造華爾街奇蹟的公司攪動了所有人的敏感神經。這起曾經轟動一時,至今餘波未了的「間諜門」還有哪些沒有公佈的事實?

南方週末記者追蹤採訪奧地利克拉根福州檢察院、事件當事方、辯護律師,還原「間諜門」真相。

捲入風電「間諜門」醜聞之前,38歲的德揚·卡拉貝賽維克(Dejan Karabasevic)是位身家清白的塞爾維亞籍工程師。

他不會想到自己引發的一起知識產權糾紛會讓曾經的兩個合作夥伴——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公司(以下簡稱美國超導)——對簿公堂,也不會想到這樣一起普通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會至今餘波未了。

最新情況是,2012年1月9日,原定於當日仲裁的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合同糾紛案因北京仲裁委的原因,延期開庭。

事實上,早在2011年4月,二者關係就開始惡化。

起初,兩家公司只是普通合同糾紛——美國超導稱其最大的客戶華銳風電不僅拒收該公司貨物,還對部分合同延期付款。然而,事件演化出人意料。在中國和 奧地利展開調查後,美國超導懷疑其前僱員將竊取的風機核心軟件賣給了華銳。(具體參見2011年10月20日南方週末《誰動了我的技術》)

2011年11月初,華銳高級副總裁陶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對源代碼竊案予以否認。他表示:「華銳風電的低電壓穿越技術和方案,是由華銳800人研發團隊主導完成的。」

就此,一起簡單的合同糾紛變為知識產權之爭。在中國風電產業高速發展,風電核心技術並未完全突破、新能源貿易摩擦驟增的今天,這樣一起充滿「無間道」意味的事件已引起全球關注。

自2011年9月以來,美國超導已陸續在國內針對華銳風電提起了三起民事訴訟和一樁合同糾紛仲裁。2011年9月15日,美國超導亦向北京市海淀區公安局報案,要求立案刑偵。 

2012年1月17日,南方週末記者聯繫華銳風電,詢問其對德揚在奧地利被判有罪的看法,並請求回覆其是否侵犯美國超導知識產權。華銳公關部門一位負責人表示,華銳可在2012年1月19日作出答覆。不過截至發稿期,南方週末記者尚未收到回覆。

資料鏈接

華銳超導案進展時間表

2012年1月9日,原定於北京仲裁委開庭的華銳超導合同糾紛案,因故延期。

2012年1月6日,超導訴國通一案,在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案件目前尚無最新進展。

2011年12月22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下發民事裁定書,將超導訴華銳商業秘密案交由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2011年11月23日,超導訴大連國通「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案,計劃於當日在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因超導申請變更被告,庭審延期。

2011年10月,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發華銳超導知識產權案立案通知。11月,華銳提出管轄權異議。

案件目前尚無最新進展。
「間諜」德揚

德揚畢業於貝爾格萊德大學五年制電子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4年,他來到奧地利克拉根福,就職於美國超導收購的Windtec公司。他最初是產品開發工程師,最後兩年半裡任自動化部經理。

2011年7月1日深夜,剛從北京飛抵奧地利的德揚就被當地警方逮捕。

被捕前,德揚沒有犯罪前科,每月淨收入4000歐元(折合人民幣32000元),背著一筆大約24000歐元(折合人民幣20萬)的房屋貸款,每月按揭600歐元。即便每月需向八歲的女兒及前妻支付1000歐元,德揚仍比大多數中國普通白領的收入高、房貸少。

2011年9月23日,克拉根福法院宣判,德揚「以欺騙手段濫用數據處理」和「為境外機構擔任工業間諜」兩項罪名成立,刑期3年。

對此,克拉根福州檢察院媒體關係負責人Helmut Jamnig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依據德揚的兩項罪名)可判最低1年、最高10年的刑期。依照奧地利相關法律,3年刑期是恰當的。」

克拉根福法院認定,德揚在他受僱於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擔任技術人員期間,通過篡改華銳風電所持有的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的軟件,特別 是「C12-軟件代碼」,並通過使用屬於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商業秘密且受源代碼保護的程序(和結構文件),使得該軟件能夠不受限制地使用於華銳風 電的風電設備上,並可以免費複製,而無需支付許可費用或購買該產品的更新版本,從而侵害了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的財產權。

此外,法院認定德揚洩露了負有保密義務內容的商業秘密。即以在境外即中國使用為目的,將屬於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的商業秘密、受源代碼保護的軟件,進行洩露和移交。

德揚的辯護律師Gunter Huainigg以「保密義務」為由婉拒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但超導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John W.Powell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克拉根福法院庭審當天,德揚的辯護律師為其做的是「有罪減輕」辯護,而非「無罪辯護」。

據《波士頓環球報》報導,庭審中,在陪審團達成一致意見之前,德揚表示「這是我一生中犯下的最嚴重錯誤,我對此深感抱歉」。

復活的源代碼

克拉根福一案中,德揚是唯一被告,美國超導作為受害人,試圖通過認定德揚偷竊源代碼的事實,最終將矛頭指向自己曾經最大的主顧——華銳風電。

2011年6月,美國超導員工在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一個風電場發現,原本過了使用期限的電控系統測試版軟件仍在運行,且軟件代碼被修改過。隨後,類似的改動在其他風電場被陸續發現。

美國超導業務的一部分是為風力發電機組進行軟件開發和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用於華銳風電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運行控制和監控的軟件的「代碼」即是由美國超導研發和銷售的「C12」。 

克拉根福法庭在判決書的事實認定部分寫到,美國超導通過正常渠道賣給華銳風電最後程序的版本是「C12 1.4.3」。2010年底左右,美國超導曾對C12代碼進行了升級,增加了低電壓穿越功能。

所謂低電壓穿越,是指風機具備在在一定的電壓跌落範圍和時間間隔內能夠保證不脫網連續運行的能力。

判決書中認定,超導提供給華銳風電的、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的升級軟件,只是試用版。這種所謂的交付版本,用戶能夠進行性能測試,但不能自行修改程序。運行和監控程序的代碼的任何修改,也只能在源代碼上進行。

2010年12月,華銳風電的SL1500/82型風電機組,在山東省濰坊市壽光風電場通過了中國電科院的低電壓穿越測試。這颱風機的變頻器提供商正是美國超導。

正常情況下,因為擔心整體技術轉移,美國超導不會將源代碼提供給客戶。超導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John W.Powell表示,SL1500/82型風電機組通過測試後,軟件並沒有向華銳風電開放。

克拉根福法院的判決書中寫到,2011年4月,華銳風電僅有C12代碼的1.5.1測試版,使用期限為14天。這個版本包含上述低電壓穿越功能。

追查「內鬼」

誰會洩密?在Windtec公司內部,能夠接觸到主控系統(PLC)源代碼的員工人數「非常有限」。

Martin Fisher,前Windtec總經理、現美國超導全球研發負責人,很難想像自己的下屬德揚會是那個讓全公司頭疼的「內鬼」。但經過調查,所有證據都指向了德揚。

2011年7月1日,德揚剛從北京飛往奧地利的飛機上下來,就被奧地利警方逮捕。

2012年1月12日,克拉根福州檢察院媒體關係負責人、檢察官Helmut Jamnig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針對德揚的調查始於2011年6月。

奧地利警方掌握的房屋租賃合同顯示,在北京海淀區的泉宗路上,德揚擁有一套165平方米的複式公寓。從德揚北京的公寓裡獲取的重要證據包括兩台筆記本電腦和一個1000G的移動硬盤。

受奧地利警方委託,一家權威的歐洲第三方鑑定機構恢復了上述設備中的數據,並進行了數據勘驗。

「2011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期間,德揚將自己的外接硬盤驅動器連接至美國超導配發給他的商務筆記本上,並從該台電腦——或者從美國超導公司的內部網上——下載了大量的數據到外接硬盤驅動器中。」克拉根福法院的判決書中寫到。

John W.Powell解釋說,德揚下載的源代碼,分為主控系統(PLC)源代碼和變頻器源代碼兩部分。變頻器是風電機組電控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

克拉根福法院認為,德揚至少通過為C12的老版本(已經為華銳風電公司所擁有)安裝低電壓穿越功能,並改變華銳風電所使用設備的現有硬件配置,將其下載的C12 1.5.1程序或者該程序的源代碼的至少相當大的部分提供給了華銳風電。

「為了完成前述內容,德揚為華銳風電公司工作的一個實質性的部分就包括了改寫PM3000變頻器(風電機組的一個組件)軟件。」法院判決書中寫到。

新的問題隨之而來,要讓軟件修改過的變頻器與主控系統順利連接,還需要通訊協議。克拉根福法院認定,為瞭解決接口問題,德揚使用了他從美國超導非法複製到他外接硬盤驅動器中的軟件。

上述歐洲鑑定機構在數據勘驗後確認,2011年5月28日及2011 年6月10日,德揚將全部6個修改本以及編譯的二進制碼發給了華銳風電研發部門的一位高級員工。

克拉根福法院認為,德揚使用、轉交C12程序現行版本的源代碼,並移除了PM3000變頻器的軟件保護屏障,給原僱主造成了經濟損失,「並導致華銳風電不履行與美國超導簽訂的技術開發與服務合同」。

金錢、友情和技術

根據奧地利警方審訊德揚的文字記錄,德揚表示,2011年3月或4月,他曾向AMSC Windtec公司索要他與該公司簽署的合同「konkurenzklausel」,以便發給華銳風電,「因為我希望華銳公司知道我當前的條件」。

奧地利警方質問德揚,為何有封郵件顯示他在2010年12月就已將他與Windtec公司的合同發給了華銳。德揚表示,他記錯了。

根據德揚與華銳及其關聯公司簽署的勞動合同,德揚自2011年5月至2017年6月,將服務於新僱主華銳風電及其關聯公司。每年工資約人民幣100萬,獎金80多萬,六年合計1100萬人民幣(約170萬美元)。

據《波士頓環球報》報導,在2011年9月23日的庭審中,德揚的辯護律師Gunter Huainigg說,德揚竊取Windtec核心軟件代碼的行為,源自對一段失敗婚姻的失望,而Windtec將其從軟件研發調至客服部門的作法,讓德揚覺得自己的價值被低估。

根據奧地利警方審訊德揚的文字記錄,德揚表示,在Windtec與華銳的合作中,他被認為是最好的工作人員之一,「華銳希望我的絕大多數工作時間能夠花在與華銳相關的Windtec項目中」。他還表示,他們(指華銳)「非常喜歡我的專業,我一直被奉為專家」。

奧地利警方在調查中意外發現,一位華銳公司研發部門的高級職員與德揚的關係「非同一般」。德揚在審訊中表示,他交給華銳的所有文件都是通過這位員工。

但是,奧地利方面並無證據說明,該研發部職員與德揚之間僅是個人關係,還是受到了華銳風電的授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8

華銳預計淨利跌逾五成 風機製造業「入冬 」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151075516/



葉知秋,龍頭企業業績變臉,整個行業「入冬」意味更加明顯。

華銳風電(601558.SH)週一晚間發佈業績預告稱,公司2011年度淨利潤預計同比下降50%以上,主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部分項目建設延期等。

《第一財經日報》同時瞭解到,金風科技(002202.SZ)、湘電股份(600416.SH)等主流風機製造商業績也受到類似因素影響。專家認為,風電行業面臨過度競爭及負利運營等狀況。

華銳風電公告顯示,公司2010年盈利28.56億元,2011年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產品銷售價格下降、銷售收入減少導致毛利率下滑,以及部分項目建設延期導致銷量和淨利潤減少。

其他企業也同樣體會到了陣陣寒風。

金風科技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本報,由於去年部分風機在低電壓穿越方面的缺陷引起了一些事故,致使電網提出嚴格的並網要求。同時,項目審批也相應受到延緩。這些都對相關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影響。

2011年2月,甘肅酒泉風電基地發生大規模風機脫網事故。而該基地的風機主要來自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三家企業。

處於風電產業鏈下游的龍源電力(00916.HK)一位高管告訴本報,所有進行了低電壓穿越改造的風機必須經過國家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的檢驗方能通過,設備資質要排隊檢驗,耗時較長,且通過後也無法立即開工建設。「這對製造商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該高管稱。

資料顯示,2008至2010年,華銳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市場佔有率連續三年保持中國風電行業第一;2010年,公司新增裝機容量438.6萬千瓦,已躋身全球第二位。然而,快速增長的同時,資金壓力也在增加。公司繼2011年4月宣佈將58億元超募資金全部用於永久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後,8月份又發行55億元公司債。而在不久之前,公司董事會剛剛通過向銀行申請共77億元綜合授信的決議。

同為風機製造主要企業的湘電股份一位人士也向本報透露,該公司同樣受到過度競爭及行業標準提高的影響。她認為,風電行業目前處於「難熬的冬天」。

對此,三一電氣一位高管向本報表示,目前風電企業品牌價值過低,低價競爭過度,令企業長期負利運營,風險巨大。他認為,風機製造商要在嚴冬中「挺住」,首先要提高質量、確保服務。「風機很多關鍵技術體現在核心零部件上而不是主機上,企業掌握這種競爭力後,風機價格一定會回升。」該高管表示。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本報,整個中國風電市場非常大,佔全球市場的40%左右,因此所有企業都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機會。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製造商必然面臨低價競爭挑戰,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利潤的降低。相對於當年產品供不應求的時代,自然感覺「日子不好過」。但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劃已經作為剛性目標而確定,因此未來幾年風電企業的發展應當是樂觀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28

【那些「大而不倒」的新能源公司之二】華銳:巨星隕落?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623

財務告急,減薪、裁員,爭議纏身,昔日風電行業一枝獨秀的帶頭大哥——華銳風電,如今時日艱難。為何幸運之神會偏離它?它能熬過風電寒冬嗎?

「帶頭大哥」之劫

「網站正在更新,敬請期待!」自2012年5月被一個名為F4CK的黑客組織攻擊以來,華銳的官方網站已癱瘓至今。

「間諜門」、「解約門」、「減薪門」……華銳,這家曾經市值900億的風電行業巨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較之這些花邊新聞,「帶頭大哥」華銳最頭疼的可能就是財務。

一年半沒看風電,看完華銳2010、2011兩年的年報,財務分析師張望(化名)吃了一驚。上市僅十八個月,華銳儼然已從「高帥富」變身「矮窮丑」——市值縮水三分之二。

根據年報,華銳的關鍵財務指標中,2010年的營業收入為203億,2011年則跌至104億,跌幅近一半,而營業利潤的跌幅更高達83%。

頹勢並未遏制。2012年一季度報顯示,與2011年同期比,華銳營業收入下降近七成,淨利潤下降近九成。在上半年的業績預告中,華銳明確警示投資者,其上半年淨利潤還將下跌五成以上。

最驚險的信號來自經營現金流。經營現金流是上市公司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2009年,華銳的現金流仍有13.8億,上市前的2010年,現金流猛降至負10億,這是華銳首次出現負現金流。2011年情況惡化,負現金流達到了59億的規模。

「2011年內的負現金流是巨大的風險警示。」財務分析師提示,如果說導致2010年現金流負10億的「罪魁」,是上市後消失的政策性稅費減 免,2011年負59億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司生產規模擴大帶來採購支持增加,另一方面則是規模擴張之後的應收賬款收不回來的拖累。對此,華銳在年報中也解 釋為「本期銷售回款速度放緩」。

一直以來,以華銳為代表的風電設備公司,因潔白、高大的風機傳遞著迥異於傳統製造業的形象氣質。但在業界看來,華銳仍是一家典型的設備組裝企業,購買組件組裝成整機出售給下游風電場,是其基本商業模式。

對於大型裝備製造業而言,只有及時付款、回款,才能形成新項目的資金來源。一旦被欠賬所累,靠銀行融資維繫,在拿不到大單的情況下,華銳的商業模式將受到挑戰,而昔日的新能源巨星,則「可能被拖垮」。

財務大營救

為了度過難熬的冬天,2011年10月,華銳發行了55億的公司債。在此之前,華銳已將58億的超募資金全部用於永久性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即便如此,華銳的財務狀況仍不樂觀。2011年年報顯示,當經營性現金流劇增至負59億時,公司總資產卻由286億增加到了348億,增加了62億之多。

一個更不易察覺的細節是,2012年4月,發佈一季度報後幾天,華銳調整了財務制度,將原本按照賬齡計提的壞賬,增加了一項賬齡組合,即區分逾期和未逾期。

修訂後的《財務管理制度》顯示,對應收賬款按組合計提壞賬,「以逾期應收款項的賬齡為信用風險特徵劃分組合,未逾期不計提壞賬準備」。

財務人士表示,作出如此區分將減少壞賬的計提。而比較2011年年報和修訂後的《財務管理制度》會發現,華銳還降低了對按照賬齡計提的壞賬比例。

華銳昔日的核心部件供應商、今日的官司對象美國超導的一位人士指出,因為與華銳的官司,超導曾延發年報,在監管嚴格的美國證券市場,超導收緊了會計準則,「貨款到賬才計入營業收入」,而華銳的做法正好相反。

上述財務師評價說,在經營性現金流負59億的情況下,公司總資產卻增加了62億,這相當於把負現金流變成了賬面利潤,但實際應收賬款並未到賬。由此得來的利潤,建立在賬款一定能回收的假設之下,如果收不到錢,則利潤會在未來體現為虧損。

修改財務制度的做法,被不少業內人士指為「數字遊戲」。不過,多位人士也承認,這一做法並不違反會計原則。

華銳勉強「盈利」背後,政府補貼也出力不小。2011年,華銳獲得的政府補貼從前兩年的3800萬左右,飆升至2億元。這筆補貼出現在年報中的非經 常性損益一項之下。由於政府補貼無需繳稅,也無需成本投入,補貼實際上就變成了公司的淨利潤。以華銳2011年的利潤7.75億計算,僅政府補貼一項,就 佔了利潤的五分之一。

修改壞賬計提方式、大幅提高政府補貼,如此大手筆的財務挽救計劃下,華銳的狀況仍不太樂觀。

中國風能協會公佈的2011年度數據顯示,華銳2011年的風電機組裝機容量,比2010年下降了近33%,在年度新增裝機容量一項的比拚中,華銳已經落敗於老對手金風,屈居第二。

華銳突圍

2011年以來的華銳,算得上霉運連連。

因「間諜門」與昔日密友美國超導鬧翻的華銳,至今仍就偷竊變頻器核心源代碼的知識產權糾紛案,與對方「邊打邊談」。而這樁醜聞已經讓華銳失去了國際 市場上的聲譽,愛爾蘭最大的風電公司Mainstream暫停了華銳為其海上風電提供1GW風力發電設備的供貨項目,轉尋其他廠家。而「解約門」也一度讓 華銳成為畢業生心目中的最差僱主。

不過,對於一向順風順水又突遭冷遇的風電巨頭而言,面子問題遠沒有生存來得緊迫,減薪、裁員,幾乎是降低成本擺脫困境的必然選擇。

一位已離開華銳的人士表示,除瞭解聘應屆畢業生,華銳自2012年4月起,要求各部門負責人約談員工,希望員工「主動辭職」,而這一舉動甚至波及研發等核心部門。此外,2012年春節後,華銳所有部門的部門預算都被削減了35%,4月再度削減5%-10%。

在頻頻控制成本同時,華銳重要部門的管理人士已發生變動。

為了加強國內市場銷售,華銳在已有兩名副總裁劉征奇和陳黨慧負責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又於2012年4月底任命曾任GE風電業務市場經理的李京京任市場副總監。

系列人士變動中,引發最多猜想的是原華銳財務總監魏宇強的辭職。魏宇強辭職之時,正當華銳即將發佈2011年中報,曾任職於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的魏宇強在華銳公司口碑頗好。他的離職,令華銳內部一度有「魏不願在華銳的財報上籤字」的流言。

不過,魏宇強否認了外界猜測。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個公司業務很簡單,懂財務的人看年報就可以知道沒有造假空間。公司董事會堅守誠信、透明,我本人也堅持財務人的底線,不做假賬。」

「如果不使用其他財務手法,除非順利拿到大單,否則華銳的2012年中報和年報應該都不會太好看。」財務專家謹慎預測。

在國內風電產能過剩之際,業界一度傳出華銳要自建風場的消息。不過迄今尚未證實有實質性項目出現。

投資下游風場被業界視為另一場豪賭。「華銳希望像政策推動它起家那樣,再次助它鹹魚翻生。」

「幸運」華銳為何難「幸運」?

從2006年建廠起家,到2008年神秘PE新天域入場、2011年初順利上市。華銳的成長史,也正是中國風電行業狂飆突進的縮影。

在風電行業最鼎盛的時期,眾多風機廠商和華銳一起享受了眾多政策紅利。不過,華銳的特殊之處在於,當國家政策鼓勵1.5MW以上大風機時,華銳有。3MW逐漸成主流機型時,華銳也有。海上風機沒人能接時,華銳又及時頂上。華銳每次都能「幸運」地摸準政策脈搏。

擴張與速度,成為彼時風電全行業的關鍵詞。投資不計利潤、僅看規模和技術,一個風電設備商背後,站著數個虎視眈眈、垂涎欲滴的VC/PE。

然而,等到行業遇冷,跑得最快的也是機構投資者。投資界有句話:私募比公募跑得快,散戶比私募跑得快。剩下沒跑的,最後在百度華銳貼吧裡熬成了怨婦。

2008年新天域成為華銳新股東。華銳2010年的年報顯示,2008年華銳的營業收入是51億,淨利潤是6億,現金流是20億,是有公開數據的所有年份中,盈利狀況最好的時期。

「2008年再進來的PE,都是奔著賺IPO差價來的。」投資界人士評價道。華銳也沒有讓股東失望。短短幾年來,股東都獲得了幾百倍的投資回報率。

狂飆突進之下,2009年華銳制定了「三三五一」的發展戰略,即用三年時間進入全球前三,用五年的時間挑戰全球第一。當時,華銳已經實現了中國第一、全球前三的發展目標,並在2010年躋身全球第二。

然而,自上市之後,華銳一直走下坡路。隨著2011年開始,風電調控政策頻出,風電項目審批、核准權限收緊,風電建設速度迅速放緩。

一位華銳內部人士透露,早在2012年5月間,公司就風傳新天域退出的消息。不過,此消息沒有得到證實。

華銳會不會倒下?各方人士均一致搖頭。在他們看來,銀行、政府都會幫忙撐到下一個接盤者,華銳「無論財務數據多爛,都會繼續活下去」。

「華銳上市不久,手上的現金還充裕,資產負債率也沒到危險的地步,」一位新能源分析師笑言,「退一萬步講,廠房、設備都還是值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10

華銳奇跡為何一再發生


2013-03-18  NCW  
 

 

作者 王蘭

中國資本市場從不缺雷人的消息。3月6日,華銳風電發佈公告稱,公司2011年度財務報表的有關賬務處理存在會計差錯,根據目前自查情況,發現2011年度確認收入的項目中,部分項目設備未到項目現場完成吊裝,導致2011年度銷售收入及成本結轉存在差錯。

華銳風電于2010年12月10 日通過審核,上市過程頗不尋常。導致取消189次發審會對其審核的“相關事項”是什麼,一個月左右如何把“需要進一步核查”的“相關事項”核查清楚,公開信息未載明。

華 銳 風 電2011年1月5日招股,13日上市,發行價格90元/股,上市後業績急劇下滑,可謂慘不忍睹:2011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比2010年分別 下 降48.66% 和72.84% ;按年報2011年淨利潤7.76億元,2012年報尚未出,但已預告淨利 潤 為 -4.9億 元 左 右 ;2010 年、2011年,及2012年前三季度當期應收賬款增加額和當期營業收入之比分別是24.86%、27.72%、35.75%,應收賬款絕對數更是驚人,2012年三季度末已達132億元(前三季度營業收入才36億元)。

華銳風電發行價就是其歷

史最高價,複權計算2013年3月8日收盤價是上市開盤價的27.81%,發行價的26.88%。業績和股價下跌,也許有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周期波動因素,但如此業績和股價表現如發生在海外資本市場,幾乎肯定引發民事集體訴訟。逾五分之一的利潤差錯,不管目的和原因,已使問題性質改變。投資者沒看到資本市場真正的奇跡,希望能看到有效的監管。

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官員

經常四處演講、反複保證、耐心啟發、苦口婆心,為A股一級市場的發行,二級市場的交易,以及衆多的制度安排操碎了心,“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但效果似乎不理想,為何?絲毫不懷疑他們的動機和能力,但總覺得缺點什麼。歹人橫行、陷阱四伏的江湖不是最可怕的,怕得是看不到匡扶正義的力量。望監管部門官員學文件、談法規之餘看看《水滸傳》,“自信一身能殺虎,浪言三碗不過崗”,學武松打個老虎讓大家瞧瞧,給江湖些許久違的生氣。

王蘭為財新網博主,投資業者,

本文有刪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