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審計的九種技巧(2):實地檢查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2/2.html

Physical inspection,也是審計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常見的實地檢查是貨物盤點和固定資產盤點,例如企業的資產如機器、物業、存貨、現金等等,我們可以通過 實地檢查來確定資產是否「存在」。我強調存在,因為此舉只能確定資產確實存在,但不能證明資產的真正擁有權屬誰。要查明擁有權的話,就必定要透過核查相關 文件才能確定。除此之外,透過實地檢查還可以查看資產的狀況是否完好。倘若有問題,例如貨物爛掉了,又或者固定資產壞了,公司可能需要將它們報銷。

聽說過一宗傳聞,有家公司在某地擁有多個魚溏,溏內的魚全是企業的存貨,不知何因,核數師未有派人去實地檢查,豈料出具了核數師報告之後,有報導指該地的 魚溏早於年結前,因河水氾濫而被沖毁,塘中的魚也全沒有了,核數師因此而被指失職。所以,實地檢查對確定資產的存在和狀況是非常重要。

另外,實地檢查也分「突擊」和「預早通知」兩種,至於使用那一種,全看審計目的。例如一家店鋪進行周年盤點,目的是核對實物與存貨賬是否有差異,並藉以調整賬目去反映實況,況且周年盤點是每年的例行公事,眾人皆知,所以沒有必要做突擊,

再舉另一個例子,管理層懷疑出納偷偷拿了公司的現金去使用,當月結時才把錢拿回來。預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突擊檢查,在月結前突然點算出納的現金,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最後一提,除非是百分百檢查,否則在進行前,最好盡量預先決定抽樣率和計劃抽查那些樣本來看。實際經驗告訴我,等到臨場才去決定,往往因時間緊逼而被逼降低抽樣率,又或者要加班才能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70

審計的九種技巧(3):明查暗訪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2/3.html

Inquiry 或Enquiry,通常譯作查詢或調查,是審計的基本技巧之一,我比較喜歡使用「明查暗訪」,一來Inquiry和Enquiry這兩個英文字的意思在英 美都有分別,用起來有點麻煩,例如和美國人講「Enquiry」,他們可能不知你說甚麼;又例如向英國人講要你要向他們做個「Inquiry」,可能會令 氣氛大為緊張,心裡咕嘀為什麼你要來調查我?二來審計工作的確需要「明查」和「暗訪」,用來形容此技巧最適合不過。然而,「明查暗訪」是四字詞,用起來寫 文章不方便,不如改用國內用詞「訪談」吧。

訪談在審計當中是經常需要運用的,例如想瞭解一下企業某項銷售為何增加,某項開支為何減少,總之一切有關Auditee的資料又有助於審計的,我們都可以 通過訪談去查詢。要做訪談,找正確的對象很重要,因為找錯對象的話,除了浪費時間外,可能隨時會錯下結論而影響審計結果。例如我們要瞭解銷售流程,我們就 要找銷售人員去問個明白,斷不會找採購人員吧。

訪談涉及發問技巧,當需要瞭解一樣東西或情況,我們可以問Open question,例如「請你描述一下銷售流程」,或者「為甚麼某項銷售於本年度上升」等等。但當想確定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問Closed question,例如「銷售上升是否因為有新客戶?」,「產品有加價嗎?」,而我們預期得到的答案只是「Yes」or「No」。

另外,何時做明查,甚麼時候做暗訪也要留意。在一般情況下,明查已經足夠。但在進行舞弊調查等的時候,暗訪就少不了。試過進行某一次審計時,先進行暗訪去瞭解情況,之後再進行明查,發覺效果事半功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6

審計的九種技巧(4):確認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3/4.html

Confirmation這個審計技巧常用於外審,例如要求銀行開出書面確認去證明企業的賬戶情況,包括各戶口的結餘,借貸,及担保等。又或者要求企業的 客戶和供應商簽發書面確認去證實結欠存在和金額準確。還有要求企業的管理層簽發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letter,其實也可以說是確認的一種,因為管理層簽了以後,就代表清楚及了解letter所列出的一切事項。

內審也經常使用確認這技巧,特別是用於查詢時,要求被審部門或某些人確認某些事項。例如某事情是否發生過;某事是否某部門的管轄範圍等。又例如在審計中發現了一些管理漏洞,我們就會要求相關負責人確認,並一起商討解決方法。

要求第三方做確認,一向被視為是可靠的審計證據。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第三方無必要弄虛作假替被審單位隱瞞。但為了保持獨立性,最佳做法是由審計人員直接聯絡第三方。

要求當事人做確認也很重要,雖然可靠性沒有第三方高,但至少肯「認頭」,有事時就可以免卻審計的責任。

有一點不可不提,由於國內造假的風氣實在太盛,有別於一般做法,向國內銀行發出確認請求時,必須要由審計人員連同企業財務人員親身到銀行辦理,而且也必須明確要求銀行將確認信直接寄回給審計人員。

另外,確認也分書面和口頭,所謂「口講無憑」,在一般情況下,能得到書面確認當然最好,但在某些時候,例如進行舞弊調查,第三方或其他證人只願意做口頭確認時,我們唯有盡可能把當時的對話記下,甚至說服對方做錄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7

審計的九種技巧(5):觀察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3/5.html

Observation,此技巧也是審計常用的,例如記錄一個流程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來做記錄。又例如對某個流程進行合規檢查(Compliance test)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來查看實際運作是否符合流程的規定。比如現金支薪流程、現金銷售流程、年度盤點等等。

又例如某企業聲稱有一條生產線,我們就可以通過實地觀察來了證明是否屬實。心水清的朋友或許會問,「觀察」和早前提及過的「實地查看」有何分別?

其實前者觀看時較為仔細,所以用的時間比較長;後者只著重看的東西「存在」與否,以及「現狀」如何,所以用的時間比較短。

聽過一宗個案,某核數師為了核實客戶的生產線,派員到當地進行實地查看。核數人員逗留了半天便離開,並打算於翌日離開當地。就在乘車到機場途中,核數人員 發覺有東西遺留在工廠,所以急急折返。豈料到達工廠後發現人去樓空,只餘下幾部機械。核數人員覺得事有XX,查問工廠附近的商店,才知道廠房已空置多年, 前天突然有大批機械運了進去,昨日還見到有大批工人出入,不過今早工人不見了,機器也陸續搬走。最後,核數師發現原來生產線是假的,工人和機器到是客戶向 友好企業借回來的。

為減低這種可能,突擊或長時間的觀察就比較可靠了。所以,為甚麼在年審時,核數師總是喜歡臨急臨忙才肯確定行程,盡量避免客戶做類似的安排也是考慮之一。

也親身見過一件個案,有製衣廠在生產高峰期訂單應接不下,不得不安排工人加班。到了月中,工廠眼見工人的工時快將超出當地法例上限,但又不能停產,為了掩 飾違法加班,工廠在廠外租了個臨時地方,把部份工人和機器搬到那邊處做生產。面對這種情況,除了好運給你撞破外,靠正常審計程序真的很難可以發現。

所以,不要期望內部控制能防止舞弊,內控只能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要完全杜絕是沒有可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7

審計的九種技巧(6):重做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3/6.html
在審計技巧中,有一種方法叫重做(Re-performance),就是根據Auditee的方法照版煮碗去做一次,看看出來的結果是否相同。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頑為搵自己笨的方法,所以有時我會要求Auditee在我面前代勞,而不需自己去做。

最常見的重做是計算,例如重新將銷售清單的金額加總一次,或者重新計算Payroll的金額,又或者自己計算一次折舊,甚至再重一次銀行調節表(Bank reconciliation)等等。總之就像當成Auditee的計算是信不過,所以由自己重新來計算一次。特別是Spreadsheet,很多時候 Auditee將Formula改了或抄錯了卻不自知,最後計算結果出錯了也沒有察覺。多年前曾看過一篇報導,說有某大跨國企業,就是因為 Spreadsheet出錯,而導致業績被少計了一個零頭。所以,旦凡由Spreadsheet計算出來的東西,自己計算一次比較保險了。

另一個運用重做的例子是採購,我們為同一種物品找不同的報價,看看實際的採購單價是否合理。不過,如果相隔的時間太長,例如今天去重做一年前食品的報價, 這個方法就沒有用了。而且,在執行上必然遇到很多困難,例如用公司名義去找報價,人家見你不是採購部門就未必肯回答你,特別是公司的合資格供應商,你不是 特定的採購人員,對方根本不會理會你。試過有內審同事「假冒」自己的採購人員去找合資格供應商清單以外的公司去報價,對方可以為有大生意可做,事後直接約 談採購經理。採購經理當然一頭霧水,最後弄到尷尬非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03

審計的九種技巧(7):Reconciliation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3/7reconciliation.html
在種種的審計技巧當中,有一項比較高級的叫Reconciliation ,有人翻譯叫「調節」,也有人叫「對賬」,但總覺得欠準確,而行內則普遍簡稱為「Rec 數」。

Reconciliation主要用於查核賬目,最多人認識的相信是Bank reconciliation(銀行賬戶調節表),由於入賬時間不同,現金賬和銀行月結單上的結餘都有可能出現差異,透過Reconciliation就 可以將兩者不同的原因找出來,並跟進那些奇奇怪怪的項目,例如long unpresented cheques,long late deposits in transit等等。

Long unpresented cheques就是那些開出了很久而還未兌現的支票,常見的問題主要是支票開出卻遲遲未交到受款人的手中,甚至涉及虛假交易,企圖造大採購和支出。至於 Long late deposits in transit,顧名思義,就是收到的現金和支票沒有即日存入銀行賬戶,這個涉及現金安全風險,見到這些項目就必需跟進其原因。

另一個Reconciliation常用的例子是Deferred tax,我們也是通過此方法去了解賬上和實際Income tax之間的差異何來,然後重點跟進那幾項有重大差異的,藉此驗證Income tax的計算有沒有大差錯。

再舉個例子,在檢查Fixed asset的賬目前,我們可以通過Reconciliation來看看全年的movement是否合理。方法很簡單,將opening balance加Addition減Written off減Depreciation,如果結果與Closing balance相差很大,這就反映出賬目可能有錯誤,又或者賬目內做了些重大的調整。

相同的方法還可以應用到一些賬目,例如Tax payable以及Current accounts等等,也見過有人用此方法來找出Budget vs. Actual和
Prior year vs. Current year之間差異的原因,是一個於賬目審查中不可或缺的技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04

審計的九種技巧(8):Analytical review procedures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4/8analytical-review-procedures.html
與Reconciliation一樣,Analytical review procedures是一種較為高級的審計技巧,透過此方法,我們可以對Auditee有一個較高層次的了解,有助評估企業的營運風險,所以此方法多用於Audit planning階段。

具體的做法主要是計算和比較不同的比率和表現的趨勢,例如在企業的財務表現方面,我們可以計算企業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再與已往幾年比較,從中可以看到企業近年的表現和趨勢,若進一步與相同行業的平均數或競爭者做比較,更可得知企業的表現在行內的位置。

除此之外,比率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關係。例如毛利率上升,必然是銷售額增長比成本增長來得多。又例如銷售額增幅很大,但AR turnover卻下跌,加上營運現金流入減少的話,這可能是大部份新增銷售都是Credit Sales,而且貨款回收不容易,呆料壞賬撥備可能需要增加。

另外,不同的比率同時變化,當中可能反映出一些現況,例如AR turnover下跌而AP turnover上升,這反映出企業對營運資金的需求上升。又例如Stock turnover下跌而存貨金額上升,這可能關係到貨品滯銷。

還有一點,將財務數據結合非財務數據來計算,可令到分析更全面更廣泛。例如Revenue per staff,Staff expenses per staff,Revenue per client,Revenue per selling area,Average revenue per active client and inactive client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4

審計的九種技巧(9):Scanning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4/9scanning.html
來到最後的一種技巧了,可能有人不同意,但我認為此技巧是最高級的。顧名思義,Scanning就是將要審核的東西匆匆掃瞄一次,看看有沒有異常的地方需要跟進。

例如把某個月的General adjustment vouchers全部找出來,並每張看一下,若果覺得有問題,便抽出來跟進。何謂有問題呢?就Adjustment而言,例如關聯公司之間的大額現金轉 賬、異常的應收和應付的調整、銷售賬的non-routine調賬等等。

說這技巧最高級,因為做得好與不好,全靠審計人的經驗。可是,單看上面的介紹已知道,只靠匆匆看一下去找出問題,根本與大海撈針沒有分別。所以,此技巧一向不受重視,就算使用,也只用作輔助性質而已。

不過,由於近十年科技發展迅速,配合審計軟件的幫助,100% Scanning已成為當今最高級的審計方法。例如要審核全年的銷售,以前就只可以用抽樣的方式來做Scanning。現在我們則可以利用審計軟件,將全年所有的銷售交易掃瞄一次,並找出異常的地方然後跟進。

異常可以有很多,當中包括發票編號重號、跳號和沒有順序,發票金額是負數、異常大或異常小,不正常的發票日期(例如非辦公時間開出的發票),某月或某日開 出的發票特別多或少,折扣異常大,發票金額計算錯誤,奇怪的送貨地址(例如PO Box)等等。而且還可以按銷售部門或人員來分析,方便找出問題的源頭。

除此之外,審計軟件還可以將銷售交易數據和其他數據連結起來做分析,例如核查發票上的單價是否和公司批准的價單相符,開出的發票是否超過顧客本身的信貸額,銷售人員佣金計算是否有錯,是否所有銷售交易都已錄入銷售賬,或者銷售賬內所有交易都有發票支持等等。

當然,若想利用審計軟件做Scanning,大前提是被審核的東西必須是數據化。另外,只有在數據數量比較大的情況下,利用審計軟件才能夠提昇審計的效率,因為要將數據載入審計軟件,前期準備所花的時間著實不少。

最後一提,由於Excel很普及,很多Auditee都會用它來做記錄,目前審計軟件已經可以輕鬆讀取和分析Excel內的數據。可是,若果 Auditee在編制Spreadsheet時態度鬆散,例如相同的顧客但錄入時名稱不一致,最常見是一時打入ABC Limited,一時卻又打入ABC Ltd,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需要花時間去「執」一下這些數據,審計軟件才能有效發揮其分析功能。

早前曾寫過一篇叫《運用審計軟件實例》的文章,當中以採購流程作為實例,來介紹如何利用審計軟件來做分析,有興趣的話請看一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93

舒迅:產品經理必讀的九步法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167.html

謹以此文獻給夢想改變世界的人

舒迅

多年以後,當我面對那些年青的產品經理,我會想起自己當年從事的是一份高薪的工作。那是2000年,我大學畢業後在北京一家IT網站做搜索引擎PM,當時我一個月的薪水能在亞運村買一平方米房子,十年之後,朋友招聘PM,開出的月薪和我十年前一樣,差別是這時年青的PM用一年的薪水才能在亞運村買到一平方米的房子。對此,我很迷惑,於是諮詢HR的同事,HR的同事告訴我,十年前產品經理是稀缺工種,現在不是了。

十年間,北京的房價漲了10倍,但最優秀的PM的薪水至少漲了50倍,所以在新浪微博上隨手點開一個V,就常常碰到認證為產品經理的。很多PM都有一個夢想:用自己設計的產品改變世界,同時掙個盆滿缽滿,可十年沒變的入門級薪水,卻讓人觸摸到現實是骨感的。

如果你是一位PM,正在跟隨一位大拿,那證明你不僅是一位幸運兒,而且在產品設計上天資卓越,這篇文章可以供你參考。如果你還只是在普普通通的小公司朝九晚十,或者是在一個大公司的基層打雜,但你胸懷一個夢想,夢想用自己的產品改變世界,那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寫的。我在這裡分享出來,希望對更多有夢想的PM有價值,希望能通過你的手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本文描述的產品設計「九步法」,主要框架來源於幾個從無到有設計了億級用戶產品的閃閃發光的人,我曾經在一個10億級PV的產品中做過長時間的實踐和不斷修訂,一轉眼,已落網16年,有幸和多個中國公認最頂級的PM共事多年,現在在自己的理解下進行闡述。「九步法」是為泛互聯網產品而寫的,適用於大型產品,也適用於產品中的新功能。使用方法是PM在產品設計時,對以下九個問題自己逐條進行書面回答,並和團隊逐條分析和討論。

第一步:產品滿足用戶的哪一個核心需求?

產品設計的關鍵在於搞清楚產品的核心價值是哪一個,滿足用戶什麼核心需求。實踐中,70%的PM經常忘記了這一點,因為「滿足用戶需求」幾乎成了每一個PM都能張口就來的口訣,所以就常常忘記了。我們經常聽到的「微博要加強SNS屬性」、「微信要打通O2O」、「社區信息要流動得更快」,就是最典型的忘記了用戶需求的例子。所有這些提法都是想當然,沒有站在用戶角度的思考,沒有搞清楚用戶需求,就一定會注定失敗。

實際上,即使PM使用了這一條,也常常於事無補。因為仔細分析「滿足用戶需求」,會發現其實是無字天書。第一,「用戶」是一個虛擬群體概念,PM找不到一個具體的人代表用戶;第二,「用戶」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實踐中用戶總是被三種人代表:PM自己,假想的典型用戶,PM的行政領導。而今天iphone,微博,微信不離手的人幾年前又哪知道自己需要這個。

用戶需求永遠是被天才捕捉到和創造出來的,就像後年時尚界流行什麼,那些奢侈品消費者、時尚評論家是不知道的,只有天才的設計師才能引領未來。IT歷史上那些big thing,要麼是被天才創造出來的,要麼是被超級幸運小子撞上的。網遊「巨人」曾經很用心的去實踐「滿足用戶需求」這個真理,非常認真的調研用戶,用戶要什麼給什麼,結果到最後發現「用戶」根本不存在,那些標籤為「用戶」的人,其實內心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於是產品徹底失敗了。

很幸運抑或是很不幸,我們大部分人,不需要像喬幫主那樣天降大任去發明一個iphone,也沒機會初出茅廬就和金正恩一樣創造並引領時代潮流。所以,假如你只是去做一個即有產品的新功能,或者想設計一個新玩意,那有兩個比參悟「用戶需求」更切實的做法:

1、 瘋狂的熱愛你的產品

2、 嘗試去解決你遇到的最大痛點

一個PM最基本的特質就是要熱愛自己的產品。如果你不熱愛自己的產品,此處的建議是立即換到你喜歡的產品門下,那怕少拿一半薪水。為自己熱愛的產品燃燒,那人生會變得多麼有趣啊。10年前,我的好友為求得這樣一份工作,不計較地域(無論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計較職位(無論高低貴賤一線二線),不計較薪水(可維持個人當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線),結果做出了世界最偉大的中文產品。三年前,我有一位下屬,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男孩,在大公司被職稱評定為級別最低的PM,但卻胸懷同樣的豪情,以一顆年青的心,做出了幾乎和微信匹敵的,影響一時的產品。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微博的深度用戶,那請思考一下新浪微博最近的三欄式結構改版,滿足了用戶的什麼核心需求?

作為新浪微博的深度用戶,我卻經常在電腦前用手機上微博,因為PC沒有給我更好的瀏覽體驗。但不幸的是,「PC用戶瀏覽體驗差」這個核心需求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在三欄式改版後更差了。不從用戶需求出發,就會導致南轅北轍,請每一個PM在你改版時,首先考慮你解決了一個用戶的什麼核心需求,你可能改變世界,也可能謀殺千萬用戶的時間。

第一步的要點是「一個核心需求」,特別注意是「一個」。對於微博這樣的產品,讓瀏覽體驗更好,就是核心需求。系統如何加載更快,用戶如何生產優質信息,如何摒除spam,如何提升視覺體驗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PM永遠不要妄想一下子去發明,顛覆現有的產品,或者增加一些自己覺得挺時髦的新功能,只有抓住「最核心需求」一點一滴的去改進,一個百分點一個百分點去提高,才能從量變引發質變。

第二步:與同類產品相比你的獨特性什麼?

如果步驟一解決的是產品「有什麼用」的問題,那步驟二解決的就是「別人憑什麼用」。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相比70%的PM經常忘記了「用戶需求」,大型公司甚至有高達90%的PM不會考慮「別人憑什麼用我」。

為什麼這麼多PM不會考慮「別人憑什麼用我」?大型公司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錢,有人,有技術,有用戶,能夠把一個市場上證明了有需求的產品迅速推到用戶面前,同時還帶給用戶不算差的體驗。正因為大公司的產品與生俱來有這樣的優勢,成為了PM習以為常的制勝法寶,所以他們不需要考慮產品定位,所以最大的優勢往往最後變成了劣勢。

2011年底的一個晚上,我在廣東佛山,飯後去捏腳。我照例問技師小姑娘平常上什麼網站,生活中有什麼愛好,最近打算幹嘛。年輕的姑娘回答我說最近的夢想就是買一部小米手機。當時我吃驚得手中的茶杯都差點掉在地上。2011年底,我也只是在網上看到小米的新聞,市場上連一部真機都沒有。但在千里之外的廣東,一個小城路邊的洗腳妹都把小米手機當作人生夢想了。我連忙問她為什麼,她說「小米手機一千多塊錢,但用起來和蘋果一樣,多划算呀」。

這就是定位,這就是產品的獨特性。

中國互聯網很常見的例子:從新聞、門戶、電商、視頻網站,到現在的團購、安全軟件、瀏覽器、微博、手機,99%都是無差異化的競爭,很少有人考慮「與同類產品相比你的獨特性什麼」。顯而易見,那些後發而勝出者,都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控制技巧。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二步,如果你是微信的深度用戶,請你考慮「朋友圈」這個產品的 「獨特性」是什麼。

當微信在設計「朋友圈」這個功能時,一定考慮了他和微博,Qzone,校內相比較的獨特性。在SNS產品同質化這麼嚴重的情況下,微信的一個二級功能如何勝出,他的獨特性在哪,這就是PM團隊要解決的首要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這個獨特性就是「私密」。

其實社交的本質就是「隱私的分享」,人與人相識,到朋友,密友,甚至情侶,最後夫妻,關係深化的過程,也就是隱私一步步不斷彼此分享的過程。微博為什麼做不了SNS,因為微博這類的廣播平台,天生不具有私密性的特質。而微信朋友圈在私密性的定位上,用一種簡單的手段,解決了Facebook複雜的隱私設置問題。無論是微信PM天才的洞察到了這一點,還是碰運氣碰上,不得不讓人佩服。如果微信朋友圈能在「隱私的分享」上做得更好,那這個產品前途無量,未來可以有機會和Facebook對決。

第三步:分解用戶。根據產品的核心價值,將用戶分解成不同角色。

步驟一解決的是 「有什麼用」,步驟二解決的是「別人憑什麼用」,步驟三到步驟七解決的是「如何更好用」。如何更好用的關鍵就是變成用戶,站在用戶的角度進行思考。

也許天才能夠洞察到用戶需求,但天才在洞察用戶需求上也有一個成長過程,我們看到喬幫主也是從一個個失敗裡一下下爬出來的。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就好像佛陀的證悟:削一個蘋果,削到最後,發現是空,於是悟道了。用戶需求原來是一本無字天書,要領悟,需要有一個削蘋果的過程。

分解用戶,變成用戶的過程就是一個削蘋果的過程,一個PM的必經修煉。不同產品,不同維度,有不同的分解方法。初期不用太複雜,但也決不能腦子裡只有一種用戶,那就不是削蘋果,而是削石頭了。PM至少要按產品的核心價值,用最粗的線條把用戶進行分類。

如:

UGC產品:看的用戶,寫的用戶;

論壇:瀏覽用戶,發貼用戶,版主;

B2C:瀏覽用戶,交易用戶;

電子商務:賣家,買家;

新產品:種子用戶,成長用戶;

老產品:初期用戶,成長用戶,衰退用戶,流失用戶;

等等。這個過程的核心就是抓住那些最重要的角色。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角色的劃分,和產品的運營程度有關,運營成熟的產品,進入精細化階段,就需要更細的分解角色。

簡單用微博舉例:如按使用方式、生命週期把角色分為X軸Y軸兩維,那微博的使用方式可以是瀏覽信息用戶,發佈信息用戶,還可以分得更細,比如發佈信息用戶還可以分為個人、認證個人、企業、媒體、大V等,微博生命週期可列出種子用戶,初期用戶,成長用戶,衰退用戶,流失用戶等。

當我們把X軸Y軸一相交,就得到了很多的角色,上面列舉的微博角色,就能得到30種,當然,其中有一些角色是無意義的。很少有產品和有PM需要去分解幾十種角色,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把最重要的幾種角色拿出來就可以了。

第四步:變成用戶。每類角色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該角色為什麼會使用這個產品?

問題二:該角色怎樣知曉和到達這個產品?

在分解完角色後,PM就需要把自己代入角色了,進行cosplay,充滿想像力的角色扮演遊戲。

回答「該角色為什麼用這個產品」時,我們會發現用戶的核心需求開始分解。我在《微信的商業模式與創業機會》( http://t.cn/zjaphLW )一文中提到過,用戶的核心需求就是一級需求,一個產品只會有一個一級需求,此外其它都是二級需求,二級之下還有三級四級。比如微博用戶看微博,就是一級需求(瀏覽),發微博就是二級需求(表達),發微博插入各種功能就是三級需求。

當我們分析微博用戶的核心需求「瀏覽自己關注的信息」時,第一個被分解出來的角色是「瀏覽用戶」,回答「瀏覽用戶為什麼會使用這個產品」時,我們發現,這是因為有「發佈信息用戶」,那用戶為什麼會布信息呢?

當對微博角色和該角色為什麼使用這個產品進行層層分解後,我們會發現,微博用戶是有多層需求的:

1、 獲取信息的需求

2、 表達的需求

3、 社交的需求

4、 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些需求呈金字塔型,用戶數量逐層遞減,最頂端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角色就是微博的大V用戶。他們在這個平台上的目的是實現自我價值,於是他們製造了最優質的信息,決定了整個微博的生態環境,這就是新浪微博和其它產品所不同的獨特性。最底端的是「獲取信息需求」,這些角色就是微博的全體用戶,他們真正代表了微博的全部,包括商業化的夢想與未來。

要回答的問題二「該角色怎樣知曉和到達這個產品」是一個產品運營方面的問題。好的產品離不開運營,很多產品甚至以運營取勝。新浪微博在初期,為了請一個潛在的大V,可以派專人去香港兩週,就為了送給這個名人一隻iphone,教會他用手機上微博。能夠準確的洞察自己最核心的用戶如何知曉和到達這個產品,並實施高執行力的操作,這就是新浪微博成功的關鍵。

新浪微博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差異化競爭中,你只要在產品或者運營上,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並能把這個特點發揮到極致,讓競爭對手追而不能及,那也能在市場上成功。

第五步:確定角色成就。確定產品如何滿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

每一類角色如何在使用產品過程中不斷成長,不斷得到滿足,這就是產品持續成長的關鍵。關於這一點,90%的PM都陷入了一個誤區。

1996年我沉迷BBS時,網上很流行一首改編的歌詞《同網的你》,我記得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那時候天總是很短,一晃就到了十點半,你只考慮何時才能升級,哪怕視力再降個0.1」。我曾經為了在一個bbs上掛到經驗值全站第一,而荒廢了四年大學時光,所以虛擬成就害人呀。

一晃16年過去,簡單直接的積分激勵被國內的PM們熟練掌握,是屢試不爽,發揚光大的一個手段。其中的創新層出不窮,簡直可以寫一部中國互聯網創新史。

經典如的QQ的升級制度、點亮各種圖標,Discuz的各種頭銜、積分體系,網遊的各種稱號、徽章、道具,微博的粉絲,工具類產品的積分、擴容、世界排名等等。目前沒有用戶積分類激勵的產品,反而成了另類,比如微信。

正是這種特別適合東方人心理特點的短平快手段,讓很多PM忽視了產品的核心。90%PM陷入的誤區就是產品的過度遊戲化。

一個產品最重要成就是:用戶核心需求被滿足時獲得的成就感,當無關的激勵干擾到他的核心需求時,他真正的成就感降低了。

免費網遊、淘寶、搜索引擎因為核心用戶的成就直接與最敏感的指標收入強相關,所以是世界上把核心用戶成就做得最優秀的產品。百度最近的搜索提示suggestion上了一個新功能,當用戶第二次搜索同一關鍵詞時,這個詞的搜索提示會變藍,這就是搜索用戶所獲得的成就:查詢信息更方便,搜索引擎更懂你。相反,如果搜索引擎推出一個功能,用戶搜索時,彈出一個浮層:恭喜你,你的經驗值又上升了10點,那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收入馬上下降,因為這干擾了用戶的核心需求。

商業模式不清晰的產品沒有敏感的量化指標,PM又忽略了用戶的核心需求,過度遊戲化時,次要的角色的成就立即喧賓奪主了,比如新浪微博對瀏覽用戶的一些干擾式激勵。所以,這一步的關鍵是關注你的核心用戶的核心需求,讓核心用戶在核心需求上獲得核心成就。

在角色分解上,新浪微博的二級需求角色,即「發佈信息用戶」的角色成就一些點是做得非常優異的,特別是評論模式和粉絲概念的創新,遠遠勝過Twitter,從產品上奠定了後發制勝的根基。對於微博這種可以分解出幾十種角色的產品而言,在梳理各種角色成就時,把握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係,對PM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六步:確定用戶需求滿足過程中的關鍵點。

將每類角色從「獲知產品,使用產品,需求得到滿足,離開,回來」的整個過程進行分解,描繪出關鍵步驟和關鍵頁面。

這一步,就是考驗PM的執行功力的關鍵步驟,PM能不能把這一步做好,和天分無關,只和是否努力、是否用心有關。

對整個用戶需求滿足的過程控制得最好的是電商企業。原因很簡單,因為每一步都是錢。優秀的電商企業,如天貓,淘寶,京東,PM一定會對用戶從哪來的,怎麼用的,如何走了,如何再回來,有清晰的認識的明確的量化指標。因為PM很明白,一個關鍵點搞好了,收入就上升,一個關鍵點沒搞好,收入就下降,這直接和獎金有關,可是亂來不得的。

這就是有清晰商業模式的產品的優勢,商業價值的高低,和用戶需求成正比。搜索和電子商務都有最好的商業模式,就是在滿足用戶的一級需求時,把商業價值實現了。商業價值和用戶需求都能找到「收入」這一敏感的衡量指標。你的用戶體驗做得好,收入就上升,用戶體驗做得差,收入就下降。世界上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提升用戶體驗的手段了。

這一步是痛苦的cosplay。我們假設一個最簡單的B2C新產品,至少有四種最簡單的角色:

1、 瀏覽用戶

2、 交易用戶

3、 種子用戶

4、 初期用戶

對這最簡單的四種角色描繪「獲知產品,使用產品,需求得到滿足,離開,回來」的過程,可能就有20個關鍵點,十多個關鍵頁面。所以戲演多了就入戲了,按照佛陀的哲學,產品經理削蘋果,削到最後發現蘋果沒了,自己就變成用戶了。

第七步:提升關鍵點的轉化率。

當PM把約20個關鍵點找到,那每一個關鍵點,關鍵頁面如何提升轉化率,就是階段性的目標。我任貼吧總經理時,為了瞭解新用戶是怎麼進來的,自己線上註冊了80多個帳號,看註冊流程有什麼可以提升的點。所以,一個普通的PM,至少在每一個關鍵點上,都要嘗試數十遍,這樣才可能找到感覺,找到提升轉化率的有效方式。

很多人都聽過「多點擊一次用戶損失一半」原則,雖然不同的產品實際損失率不一樣,但基本都是一個可觀的數字。在「普通角色使用產品」這一天底下所有形式的產品最核心的關鍵點上,多少年來,門戶、搜索、IM都用了至少兩個頁面:門戶的首頁和內容頁,搜索的首頁和結果頁,IM的好友列表頁和對話框。電子商務的用戶需求鏈比較長,用的頁面更多。但Facebook 、Twitter只用一個頁面就滿足了用戶核心需求,把轉化率提升到了最大。李興平發明的hao123,比Facebook、Twitter早七八年實踐了這個交互革命。

必需提一下的是,Facebook、Twitter之後,交互史上影響最大的創新是搜索開放平台(阿拉丁),在搜索結果當前頁就滿足了用戶需求,免去了用戶跳轉到新網站,再次查詢甄別的時間。這是中國最成功最富有的PM的發明。

所以,永遠不要以為轉化率已經做到最高了,也許換一種方式,你就能帶來一場革命。百度的阿拉丁,Twitter的左右分欄式改版,都是針對用戶核心需求厚積薄發的創新。在這個移動時代,更多的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等待PM去開拓。

第八步:形成閉環。讓產品能夠自我成長。

上一步PM的階段性目標已完成了,第八步要靜下心來考慮的是閉環問題。閉環就是產品自我成長的循環。

淘寶的信用評價體系,就是一個閉環。買家購買產品,商戶提供好的服務獲得好評,得到好評就會得到更多新買家,新買家又購買產品,商戶又有機會得到更多好評,形成一個循環。PM的工作就是發現,設計,確保這個閉環的順利運轉。比如差評師,就是這個閉環的殺手。

UGC產品也常常是一個閉環。用戶發佈優質信息,優質信息吸引新用戶,新用戶也發佈優質信息,更多新用戶被吸引來形成一個閉環。垃圾信息發佈者、Spam、低質信息等,都是這個閉環的殺手。對於很多UGC產品,PM花費心血使它運轉正常,但信息質量的降低,卻會像病毒一樣,蔓延到整個循環中,讓產品枯萎,最後死亡。

更多的產品就不是閉環,比如支付寶、詞典APP,IE瀏覽器、Flash小遊戲、微軟辦公軟件等等。用戶量的增加,並沒有帶來產品的自我成長。不同的是,現在很多工具類產品也找到了自己的環,如雲輸入法,用戶越多,輸入法越好用,輸入法越好用,用戶越多,形成一個循環。

移動、云、大數據時代,將為更多產品形成閉環提供可能。只有形成閉環,這個產品才能自我成長,進化成一個有機體。很多小閉環,最後會組成一個大閉環,很多個大閉環最後有可能進化成一個生態系統,比如阿里、百度、騰訊,其實都是一個生態系統。多個生態系統有可能進化成一個超級生態系統,比如阿里系正在干的事。當然,生態系統這個詞是戰略家或評論家喜歡的用詞,產品經理只需要關心那些小閉環,拔動、調理那些擊中你痛點的環。

2012即使人類末日來臨,從物理學的概念來看,與一塊冰融化成水,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只是一種形態的環,又組成了另一種形態的環。PM要做的,就是成為拔動琴絃的歌者,無數閉環的振動,整個宇宙都會為你奏響樂章。

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

Google、百度面試PM時,都不約而同出過一道相同的試題:產品到了預定發佈日期,卻發現還有功能不完善,你是選擇上線呢,還是繼續打磨,直到令人滿意再上線?

曾經有大BOSS答錯了這道試題,但在數百道題目中,只錯了這一道,於是還是做了谷歌、百度最大的技術BOSS。你的答案呢?PM腦子裡總會想到太多東西,但用戶想得很少,甚至不想,全世界最牛的PM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乾脆就直接把用戶叫做「白痴」,中國有個天才級的PM把變成用戶形容為變成白痴,他希望PM和白痴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

如果你有幸聆聽過中國互聯網最成功和最富有的兩個PM的教誨,你會注意到,這兩個千里之外的人都會強調兩個相同的原則,其中一個就是:大干快上,迅速迭代。也許,這就是成為首富的秘密,因為他們深知機會錯過了,就沒有了。如果你兩個原則都注意到了,而且又在30歲以下,那很有機會像他們一樣,在改變世界的同時,順帶手掙個盆滿缽滿。

但現在移動領域迅速迭代有個誤區,很多無關要緊的APP升級,頻繁的提示用戶安裝新版本,這絕不是迅速迭代。迅速迭代只是一個手段,目的是更好的滿足用戶體驗,所以產品升級要給用戶一個超出預期的體驗,要讓用戶盼望和等待你的升級。沒事發佈一個小改動,強迫用戶升級,浪費公司帶寬,浪費用戶流量,這樣的PM應該自己為手機費買單。APP的迅速迭代請向微信,向新浪微博學習,他們是生於移動時代的嬌子。

沒有什麼是恆定不變的,世界變化的速度又太快,要削多少個蘋果才能證悟用戶需求?所以我說的總是錯的。

結語

產品設計「九步法」

第一步:產品滿足用戶的哪一個核心需求?

第二步:與同類產品相比你的獨特性什麼?

第三步:分解用戶。根據產品的核心價值,將用戶分解成不同角色。

第四步:變成用戶。每類角色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該角色為什麼會使用這個產品?

問題二:該角色怎樣知曉和到達這個產品?

第五步:確定角色成就。確定產品如何滿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

第六步:確定用戶需求滿足過程中的關鍵點。

第七步:提升關鍵點的轉化率。

第八步:形成閉環。讓產品能夠自我成長。

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

以上就是產品經理必讀的產品設計九步法,我已幫你又單獨整理出來,現在請你打開電腦的記事本,針對你正在設計的產品,逐條回答以上九個問題,之後再與你的團隊逐條分析討論。如果你做了,你會相信,你想的都是錯的,因為一個月後,你還需要一模一樣再來一遍。這個過程是痛苦而寂寞的,改變世界的人,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但我相信,只要你這樣做,你的手就會把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起來。請你順手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其它夢想改變世界的產品經理,只有更多的閉環才能承擔無數的閉環。(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04

微博易創始人徐揚:微博營銷的九個誤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40.html

編者按:本文整理自微博易創始人徐揚在黑馬會首屆華東私享會上的分享,徐揚此前是百度99號員工,賣出了百度第一個關鍵詞,他也是Twitter最早的中文用戶之一,2009年嘗試創業,做客戶端形式微博產品滴,後創辦微博營銷公司微博易,2012年年收入過億元。

微博易創辦近三年來,總共跑過大概32萬起微博營銷活動,現在每天都有2000個活動在做。

微博營銷有一些很成功的案例,比如,我們推起來的航班管家、藝龍、攜程、美麗說,但80%的微博活動是失敗的:老闆覺得這個事兒挺好,但發出去,沒人看。10萬、20萬資金丟進去,十幾個轉發,沒有辦法就只能補水軍,這些錢太可惜了。

誤區一:猜錯了客戶的視角

為什麼說80%的活動做錯了?首先就是猜錯了客戶的視角,我們做微代言業務時特別明顯。

一個很大的油漆品牌做活動,我們幫他選了幾個色彩鮮明的年輕明星。這家公司的媒介經理20多歲,小姑娘一看就說,真棒,這些明星我很喜歡,活動一定能做火。然後提案到了他們媒介總監,30多歲,看了說不行:這都什麼人,我都沒有見過,回去重寫!我們就按照30歲的人會喜歡什麼明星,重新包裝了方案。之後到了老闆那,老闆40多歲,又讓改方案,讓選誰誰誰。最後,根本沒人玩。當我們以自己的眼光去想一個活動,丟出去一定是失敗的。

誤區二:轉發多,活動就成功

去年年底,我們配合做了一個活動叫調戲凡客女客服,當時共1萬7000人參加,但最終成交的定單是0。

為什麼?整個微博的用戶生態,可以分為泛人群、小白、大白、金領四層,呈金字塔狀。最下面的是泛人群,在微博上大約2億左右,多數是在校學生和工作一到兩年的人,這群人的特點就是極其活躍,但沒有購買力。再往上是小白人群,大多工作2—3年,他們是傳說中的月光族,靠淘寶的打折產品才能把工資花到31號。再往上一層是大白,勉強踮著腳角能買奢侈品。再往上是金領,買什麼不問價格,只問自己需要不需要。

去年,微博上60%的人在玩品牌公關,26%在做官微聚攏客戶,14%的人在賣東西。玩品牌公關,要想明白,到底要擊中哪群人,他們有什麼愛好,我們做什麼活動他們會喜歡,而不能只圖個熱鬧。

誤區三:用微博宣傳產品優勢

有一個客戶想推一款手機,我去見了老闆。老闆一直在和我念叨,小米為什麼賣那麼貴,我的CPU是幾核的,我的顯卡、聲卡都比他好,他說了四十五分鐘我也沒聽明白,因為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的手機是幾核的。他主要的營銷思路就是說自己產品的優勢。但其實,沒有人會在乎你所謂的產品優勢,大家只在乎一件事——這和我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都是扯淡。

誤區四:做企業官微就是攢粉絲

有一個企業的官方微博賬戶,靠發各種段子,攢了400萬粉絲,隨便丟一條都很多人回,他們做微博維護的哥們兒經常出來講課,說自己是如何運營官方微博的,告訴大家怎麼發段子。但有一天我看到很荒謬的一幕,一個人在下面留言,小編你每天發這麼多段子,你們公司到底是干嗎的?

喝過可口可樂的多少人?關注可口可樂官微的多少人?用iPhone手機的多少人?關注蘋果官微的多少人?淘寶有多少粉絲?40萬,但淘寶有800萬賣家,5億買家。

微博更加開放,基於興趣,是用來聚攏同類人群的,比如,一個帳號叫不弄指甲就鬧心,全球唯一一個只說怎麼染指甲的媒體,男生聽了一點感覺沒有,女生一聽就興奮。如果真想做官微,你首先要想明白,你想影響什麼人,他們喜歡什麼,明白後,就做一個這樣的帳號,把內容給他們,讓他們覺得喜歡,把目標客戶聚起來。

官微存在的價值,或有益或有趣,如果都沒有的話,這個官微還需不需要存在就可以查一查了。

誤區五:所有企業都應做官微

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做官微的,企業官微的粉絲增長跟目標用戶群體在微博中存在的密度有關係。

同樣十個月,美麗說發展了300萬粉絲,發展一個粉絲的成本大概2毛錢。螞蜂窩旅遊攻略,增長了30萬粉絲,一個粉絲10塊錢。我們還有一個做紫砂壺的客戶,十個月只增長了1500個粉絲,一個粉絲的成本是150塊。想影響的群體在微博上的密度不一樣,增粉的速度就不一樣;目標用戶群的密度越高,企業獲取粉絲的成本就越低。

誤區六:微博是和用戶互動的

一些專家說,企業微博營銷的重點是和用戶對話、互動。真粉絲不超過2萬的,可以這樣。真粉絲超過2萬,這話不能聽。

知道李小璐一天收到多少條私信嗎?兩萬條,@她的則有7萬個人。一對一互動的話,就要了她老命了。我就一萬多粉絲,每天十幾個人@我求助,拆遷的、打官司的,亂七八糟什麼都有。真粉絲到10萬,你怎麼跟客戶互動?

微博實際上跟廣播一樣,當信息需要一對多瞬間傳播的時候,就用微博,當需要和客戶深度互動的時候,可以用微信。

誤區七:用微博做銷售

很多人在微博上賣東西,比如發條微博,說今年流行某某顏色的裙子,現在特價銷售,帶個鏈接。這種營銷形式,一度很有效,並在去年雙十一達到高峰。去年,這樣一條微博丟出去,花3000塊,能有3萬人點擊鏈接。但今天,我們再丟一個促銷鏈接,3000塊能來1500個人就不錯了。用戶看到鏈接不再衝動了,所以,現在如果想通過在微博上做鏈接效果,放棄吧,除非你的產品毛利很高。

誤區八:學習「陳歐體」

還記得2012年聚美優品做的陳歐體吧,「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選擇;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嘲笑我一無所有不配去愛,我可憐你總是等待;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我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夢想,注定是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

2013年,微博內容更輕,80%以上微博將來自移動設備,人們為每條微博分配的注意力已經從12秒降低到8秒。因此,無論是做企業營銷還是個人寫微博,寫三行以上的全是廢話,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行字加一個圖。

誤區九:抓住微信營銷的機遇

2013年,微博圈子裡很多人很迷茫,微博在下滑,微信很牛逼。我們拿到的內部數據,微信用戶已經過了5億。即便20%活躍,也至少1億用戶,弄過來千分之一就是10萬用戶。現在很多講座,天天在講怎麼做微信營銷。但其實,微信營銷是一個謊言。

微信從誕生到現在,只有兩篇文章說明了微信要做什麼。第一篇是馬化騰兩會期間答記者問,第二篇是上週曾鳴說微信的5.0。兩篇文章總結下來,微信要做的是O2O的服務系統,騰訊從來沒有想過微信往營銷方面發展。在看得到的未來幾年,微信在傳媒和營銷方面不會有特別大的動作,所以不要相信專家們的那些文章,包括什麼十大案例,什麼星巴克、招商銀行。

大家誰在微信上查過賬單?一個普通用戶天天拿著微信查賬單,這事兒靠譜嗎?我們也問過據說微信營銷非常好的某銀行,銀行負責人說,做微信營銷最大的收穫就是這件事情炒作的價值。

最後,給大家幾個建議。第一,玩這些新媒體之前一定要想明白媒體的定位是什麼。第二,不是每個企業的每個產品都適合自媒體營銷。不要去迷信微博和微信,用戶在哪兒我們就在哪兒。第三,自媒體時代到來,口碑就是品牌。第四,自媒體營銷,就是利用各種方法增加品牌在自媒體中的提及率。我們能夠看到,2012年,所有電影的票房收入跟他們在微博上的提及率是成正比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