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台灣狼走入中國 他的風險是??

2015-02-09  TCW 
 

 

走進位於天津市區,一棟還在施工的兩層樓建築,不到半年前,這裡是連鎖快印店好彩數碼印刷門市,連招牌都還掛在門外,不過,等到今年三月以後,即將變成健豪的第一間中國旗艦店。

  「現在中國講電商,大家想到的是阿里巴巴;講印刷,你不知道健豪,那就out(出局)了!」好彩數碼印刷老闆許明科說。

  他是張訓嘉的中國合作夥伴之一,之所以願拋棄自己成立十二年的品牌,改掛健豪招牌,全因曾到台中參觀健豪總部,對於透過雲端接單、編輯,交由自動化設備生產,做到當天下單、隔天送貨到府,價格還能比市價低三成以上,驚訝不已。

  許明科分析,其實中國做編輯軟體的業者不少,但沒有一個賺錢,因為印刷品客製化程度高,不像淘寶賣的是大量標準化商品;如果不會生產,所有環節都得外包,利潤低,價格也沒競爭力,「這時候他來了,告訴你怎麼辦,所以他成『爺』了。」

  天津北辰科技園區,這是中國高技術產業園區之一,健豪與亞洲第一大印刷加工設備商天津長榮股份合資蓋的工廠,也在裡頭。

  「跟阿六仔(大陸人)相戰也很促咪(有趣),想說怎麼跟他們打……,我們現在要設八個中央工廠,讓你來加盟,給我(人民幣)二百七十萬,我去做教育訓練。」天津工廠連電力系統都還沒到位,所有幹部、員工共用一間休息室,張訓嘉拉了凳子坐下,開始談起「反攻大陸」計畫。

  首先,他採取85度C加盟方式,先以人民幣二百七十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八十萬元)加盟金,簽下上海、廣州、昆明等地六個中央工廠,各廠負責製造、出貨,解決物流問題;而他則幫合作工廠採購原物料、設備,輸出技術與軟體,並開發新商品,提升中國業者能力,再從每年營收中抽三%到五%做為顧問費用。

  接下來,若不是加盟廠,也可像好彩一樣,成為加盟店;若不想掛健豪招牌,每月付人民幣二百五十元授權金,只使用雲端平台、編輯軟體,自行接單、生產,也是一種方式。

  他更訂下中國市場,五年營收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的目標。

  「啊(你問我)這個『臘薩』(台語,指骯髒)行業要怎麼做到五百億?他們整個印刷業幾千億耶,台灣兩千萬人,我就快五十億了;天津一億人(編按:指京、津、冀三地),能做二百五十億,再來上海、蘇州、杭州,再做個二百五十億,還有廣州更大,這樣超過五百億了吧!」未來,他甚至想把這間合資公司,送到中國上市。

  挑戰一:兩強如何共處?合資夥伴,是中國創業板女首富

  張訓嘉想用一毛、兩毛的小生意,打出五百億大算盤,他的口氣信心十足,但看在同業眼裡,卻是打上問號。

  中華印刷科技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義盛就說,健豪大股東都是自家人,又沒有上市,張訓嘉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但到中國做合資生意,合資方的長榮股份董事長李莉曾於二○一三年登上中國創業板女首富,兩強要如何共處,還是大問題。

  事實上,實際走一趟還在施工的天津廠房,就可看出這一點。

  當張訓嘉一下車,人都還沒走進工廠,便開始抱怨:「整個建築的品質,看了我快哭出來,這門的縫隙填那麼爛,招標的就是爛貨。」由於雙方對施工品質的要求不一致,從廠房外觀、結構、採光、空調,到排水系統等任何細節,他一邊提醒身邊的台幹,只要品質比不上台灣工廠的地方,全部打掉重來。

  「賠錢就算了,萬一客戶來參觀,『哇!怎麼跟台灣差那麼多!』怎麼辦?這就是大陸,台灣做的八十分,他們連三十分也沒有。」

  挑戰二:最大風險竟是自己大小事都管,若不在恐難創新

  反攻大陸的第一步,不如他原先想的順利。為趕在三月讓廠房正式上線,接單量產,張訓嘉乾脆住在工廠宿舍,每天照三餐巡廠。

  為了中國的新事業,二○一二年開始,張訓嘉幾乎每個月都往天津跑;現在是每月飛兩次,「我飛到兩張白金卡,(去年)前八個月坐了八十幾次飛機啊,坐到空姐每個都認識我。」

  為了節省時間,他辦公室裡放了一本私人飛機目錄,打算租台私人飛機往返兩岸。

  張訓嘉是健豪能夠轉型成功,征戰大陸的關鍵,但,這間公司最大的風險,卻也是他自己。

  健豪的大小事,都由張訓嘉拍板定案,這是當年小公司的競爭優勢,但現在公司長大到橫跨兩岸,天津廠區許多事仍得由他親自到場決定,凸顯出健豪的內部管理落差。

  「七、八年前就跟他講,最大的風險是他。」中租迪和審查部經理出身,看過無數中小企業的張訓嘉二姊,現任健豪印刷財務長張維茹坦言,目前健豪在管理上,仍偏向中央集權制,萬一有天張訓嘉不在位置上,公司很難再往前進步。「持平而論,若少了他,目前公司仍可以領先業界三到五年,但就不會再這麼創新了。」

  對此,台經院研究三所所長林欣吾指出,如今的健豪已經不是當年的三人公司,唯有重視人才管理、知識傳承,才能到海外打仗。

  健豪雖靠著雲端印刷,在兩岸印刷業殺出一條創新道路,卻也躲不過中小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內部管理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75

5年追蹤報導》憑學測入學,首批北大、清華台生畢業了,存活率75%! 當台灣狀元 碰上中國學霸

2015-09-14  TCW


兩岸人才競爭力,除了看現有產業,也可以從下一代身上找答案。

台灣學生,競爭得過「中國狼」嗎?

我們活得很好!

五年前,中國首度開放台灣學測頂標生,直接申請中國的大學。十八歲,青春無敵,他們放棄台大,選擇北大,測試頂尖戰場的水溫。

五年來,共有七十四位台灣優等生,進入北大與北京清華,平均有八成留下,兩成提前返台。

當台灣狀元遇上中國狀元,有人成績被當,必須念大五;有人是全系最後一名。

但,也有人因此有豐富國際經驗,到倫敦、巴黎的一流大學當交換生,到知名外商、陸資實習。

《商業周刊》對這群台生進行歷來最完整調查,看到台灣年輕人沒有被比下去的競爭力。

我們畢業了!光實習就月領七萬暑假結束前,一篇「陸生求學狠如狼,台生看傻眼」的媒體報導,在PTT網路論壇上延燒,台灣年輕人一片留言:「又在神話陸生了」、「媒體饒了我們吧」……。

台生實力比不過中國狼?

追蹤五年北大、清華頂尖台生發現:台生「存活率」平均仍有八成「狠如狼」是想像中的陸生,或實情如此?台灣學生只是待宰羔羊,競爭力真不如人嗎?

《商業周刊》曾在二0一0年九月,報導第一批用台灣學測高分成績,直接申請進入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北京清華大學(簡稱清華)兩所中國頂尖名校就讀的台灣高材生。當時他們放棄台大,對自己在中國的大學生活充滿期待。

如今,他們已畢業一年,就業升學情況如何?五年來,一批批台灣頂尖高中生,離家兩千公里,到這兩所世界排名遠超前台大的學校就讀,他們又為了什麼?

二0一五年九月開學季前,商周團隊重回北京現場,試圖找出答案。

罕見的藍天白雲出現在北京上空,當地人指著天說,這叫「閱兵藍」。原來,為了九月三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的首度大閱兵,八月二十日起中國政府就勒令京城周圍工廠全面停工、交通戒嚴。

北大、清華的學校門口,警衛攔阻觀光客,只准許師生職員憑證出入。

在這特殊氣氛中,我們採訪了二十四位台生,發現輸贏的邏輯,並非如想像的簡單。

最糟時,大一全系最後一名,

改積極參與創業社團

陶欣亞,北大國際關係系畢業,現任職新創App公司。

在北大附近的咖啡館裡,我們與五年前受訪者之一的陶欣亞碰面。

「你本來說話嗓門就這麼大嗎?」寒暄幾句後,我好奇問。「沒有,」他馬上壓低音量,靦腆笑說,「來這邊變成的。」

他在二0一0年台灣學測

六十五級分,當年十四萬多名考生裡屬前五.二%的成績,可申請台大,卻直接申請上北京大學化學系。他和爸爸,也就是振興醫院胸腔科名醫陶啟偉,當時想法是

先拿北大這國際一流名校

學歷,畢業後再去歐美念MBA(企管碩士)。

北大、清華兩校在國際

上的大學排名,都優於台灣的台大、清大等校。中

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李

克強,前任領導人胡錦濤、朱鎔基,不是北大,就是清華畢業。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等國際政經領袖赴中國,北大與清華常是演講首選地點。

國際能見度,是許多台灣高材生遠道而來的重要考量。

但,慕名而來的陶欣亞,大一成績卻是化學系同屆一百五十人中,最後一名。

「那一年很不開心,覺得怎麼念都跟不上他們,滿自卑的,」他垂下眼瞼,聲音壓得更低了。當時懷疑自己能否畢業,壓力大到反而呈半放棄狀態,書念不下去。

他的同學,有四位是全中國高中的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冠軍。中國一年有九百多萬個高中畢業生,北大一年招收三千多個新生,台灣的百分之五,闖入的是中國萬分之三的競技場,慘烈可想而知。

不只台生壓力大,中國各省的狀元壓力更大。學生間流傳的非官方訊息說,每年北大、清華平均各有三名中國學生會為了課業自殺……。

硬的學業考試,比拚不過「中國狼」,台生用「瀰猴」般的靈活度,尋找其他出路。

第二年陶欣亞降轉到文科

的國際關係學系,再次從大一讀起,漸漸適應。雖然成績仍落在中後段,但他積極參加創業相關社團,到新加坡的大學交流,去微軟的北京分公司、葛蘭素藥廠的上海分部實習,體驗中國的職場,打算先工作兩、三年,再考慮要念碩士或創業。

今年大學畢業的他,在北京的新創公司行云智網絡任職,工作內容包括開發國際市場。這家成立兩年多的公司,員工已七十多人,主力產品是手機上的社交APP「碰碰」,一年內融資就拿到新台幣逾六億元。

「這邊變化很快,App產業整個起來,」他舉例,讀大一時,微信(Wechat)還不流行,如今各種生活都能透過微信,包括計程車和餐館的預約和付款、請人上門洗車或煮飯……。

「變化快,代表這個社會一點都不穩定,如果追求穩定不會成功,」他說,北大台生要爭取一流外商公司職位,不比成績更好的陸生有優勢,但許多新創公司很缺人,不怕找不到工作。新創公司行銷類新人起薪約新台幣三萬至五萬元,跳槽換公司,薪水也會跳得快。

「在這裡發展,要抱著開拓者的心情,」他眼神發亮的說,中國經濟即使放緩,還是比台灣有機會。

他的老闆——行云智CEO田行智說,北京新創公司成長快速、競爭激烈,「對人才飢渴」,他認為台灣在自由環境下,年輕人較有創意,他曾到台灣徵求軟體工程師和設計人才,但台灣年輕人多半不想離家到陌生環境,因此像陶欣亞這樣有北大學歷的台生,就是他想用的人。

當打工仔養人脈,盼在中國當老闆杜亞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畢業,酒館老闆兼公關公司職員。

同樣在中國本地企業任職的台生,還有畢業自北大文科第一志願——光華管理學院的杜亞倫。

北大課業他大致過得去,除了大一沒過的數學留到大四修完。不想繼續升學的他,急於擁抱中國市場。他眼中,「台灣是休息的地方,北京是衝刺的地方。」大二時他就決定留在北京創業。

他與一位台灣人和一位中國人合資,頂下了北大附近一對日本夫婦的小酒館,主要經營外籍學生客群。在台灣經營補教業的父母,提供他事業第一桶金,接下來他準備把獲利率達五成的酒館脫手,累積創業資金。

身兼酒館老闆的同時,他也在北京一家活動公關公司上班,這是他將來有興趣創業的領域,「先當打工仔,經營人脈」。

他認為台生創業比台商有利,因為學生時代、沒有利害關係時就能建立當地人脈,彼此有信賴基礎,比較不會被騙。

「我來北京以後,明顯感到自己價值觀改變,」他不像以前在台灣那麼「小確幸」,想要更積極賺錢、追求工作成就。

和上百人搶實習,薪水是台灣三倍呂國豪,北大經濟系畢業,念研究所同時在金融業實習。

北京台生圈口中的「大牛」(指很厲害》呂國豪,去年順利從北大經濟系應屆畢業,一心想在中國金融投資業發展。

但他發現實習計畫安排得太晚,難以找到理想工作,於是升上北大經濟研究所,一邊念碩士,一邊累積實習資歷。

原來,實習是畢業生在中國找到好工作的關鍵,因此熱門企業的實習機會競爭激烈,陸生們總是從大二開始就在寒暑假申請各種實習工作,墊高最後申請進入理想企業的資歷。

他剛來北大時不知道這套遊戲規則,直到大三暑假才開始找第一份實習,「當時投了十幾、二十家公司都沒回覆,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他苦笑說。後來只有中國人壽旗下的財產保險公司錄取他,但那還不夠獲得正武工作機會。

其後,他陸續在北京一家手機遊戲公司、台灣的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大四暑假終獲得一個重量級的實習工作,即《富比世》 (Forbes)雜誌中文版去年評價為中國私募基金(PE)第一名的鼎暉投資。為了這個上百人爭取的財富管理部門實習職位,他與中

國同學從早到晚泡在圖書

館,閱讀公司、產業報告,練習面試應答。

「書念不好時,會想找出自己的潛力在哪裡,去嘗試更多方向,」以前在台灣覺得努力念書就有收穫,但來北大發現花一下午才解出來的數學題,中國同學竟三十分鐘就搞懂。

於是,像金融領域就業最頂尖的高盛等外資投行,競爭最激烈,他直接放棄,改鎖定中國內資投行。下個目標,是去中國最大投行的中信證券實習,並取得正職。

他反省自己剛來時有台灣

優越感,獨來獨往,後來才設法融入陸生圈子,學他們的講話習慣、看當地電視、電影找共同話題,甚至去上台生免修的政治課,「我想了解他們怎麼想。」當他拿掉優越慼這障礙,朋友圈的大門,也從此開啟。

我們與呂國豪進入北大校園,一路上他不斷用微信聯繫事情,二十分鐘的行程他講了十五分鐘電話,包括台商與台生的招聘會、約中國朋友看話劇……,看得出入際經營成果豐碩。

「這五年來,我覺得收穫超乎預期,包括認識的人、看的東西(國際視野)、能力的提升(競爭所逼)、生活的質量(收入),都比留在台灣多。」我們側面打聽, 外資投行給實習生的月薪可高達新台幣二十萬元,內資投行實習生月薪也在新台幣七萬元以上。呂國豪透露,光是他實習期間的薪水,就是台灣金融業新人的兩、三 倍。這是台灣不及的市場現實。

「但找工作要憑真槍實彈,不要期待台生有優勢,你厲害就有,不厲害就沒有。」他說。

我們追蹤第一批用學測申請到北大、清華兩校的其他台生現況,包括作家李敖的兒子李勘,去年從北大經濟系畢業後,已到美國華盛頓大學讀研究所;總計十一名台 生裡,三位沒念完學位就提前返台,二位在校直升研究所,三位申請到歐美名校碩士班,一位回台讀碩士,二位在北京工作。在中國各省狀元環伺下,第一批台生 「存活率」還有七成五,算是不錯表現。

我們發現,台灣高材生雖然一開始都有挫折,但挫折也帶來反省,拿掉優越心態後,反而能摸索出自己的路。

我們即將畢業!當交換生遊歐洲十國大一必修考40分,修俄語完成自助行蔡亦欣,北京清華雙修國際關係和新聞,想當台灣外交家。

目前是大四生的蔡亦欣,在高雄蚵仔寮小漁港的公敦家庭長大,白淨的乖乖女外表下,卻有一顆勇於探險的心。回憶初到北京清華,住進簡陋宿舍,洗澡沒隔間、只有蹲式廁所、晚上十一點熄燈,「她們能過,我也能過,」她說。

她買了三盆花,在牆上貼著自己改編的唐朝文人劉禹鍚《陋室銘》:「談笑有學霸(指很會念書的陸生),往來無白丁」,自得其樂。

從聖功女中文科第一名畢業前,她曾考慮到美國念大學,但發現學費太貴而作罷,後來看到商周五年前報導的第一批學測台生,認為這是CP值較高的選擇,於是申請中國的大學。

對於陸生的拚學狠勁,她略有耳聞,但她當時剛獲得學測七十二級高分,覺得自己站在人生的高峰,什麼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結果,中國的大學即使文科也在大一必修微積分,讓她期中考只考四十分。她跑到清華校園著名的情人坡上哭泣,「整個大一,都覺得自己快完蛋……。」她發覺自 己競比來自深圳的室友,多花兩倍時間才學懂經濟學,「懷疑是不是穿錯時光隧道,突然變笨了?」課業不如人,她轉個彎,做其他事來增加優勢,包括雙修兩個學 系、積極參與學生社團,成為清華學生台灣組的組長。

並善用中國的資源,中俄關係密切,俄語師資和學習環境比台灣好,她就選修俄語,去俄國自助旅行。大三那年,她申請到英國倫敦的攝政大學當一年交換生,遊歷歐洲十國。下一站,她還要組台生團去北韓。

北大、清華與海外大學的交換生名額很多,我們訪問的許多台生都提到這點,讓

他們除了台灣經驗、中國

經驗,還多了歐美經驗。

「天氣很冷,湖水結冰,它可以讓你滑倒,但也可以讓你快樂溜冰,」蔡亦欣說。靈活調整心態和策略,是我們從台灣學生身上,看到的共同特性。

早有吊車尾準備,

大二開始拚實習

李承熹,北京清華會計系大四,計畫赴美深造後再返中國。

「從人口比例就知道,我吊車尾是理所當然的,」說這話的李承熹,當年從台南女中語文資優班畢業,決定來北京,就對成績做好心理準備。

她從大二開始積極安排實

習,大三去法國排名第二的高等經濟商學院(ESSEC》當交換生;我們採訪期間,她正在北京的IIBM中國總部實習,「這裡環境太競爭,讓我學會為自己的 未來設想、鋪路。」她看好中國市場潛力,計畫畢業後先去美國念研究所,任職美國大會計師事務所後再回中國工作,以美國資歷回中國發展會更吃香。

已習慣北京天氣和飲食的她,笑說自己比中國外地來的學生還容易適應陌生環境,「人的潛能都是未被激發的,」她意氣風發的說,「能(在這裡)生存下來,

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林青昱文理兼備的雙冠王

來中國念書,是最低成本的海外體驗「中國社會文憑非常有用,人家看你是清華的,一定會用你!」成績不如預期,咬牙修雙名校學位林青昱,清華材料、北大國發雙學位,希望適應任何地方。

除了考慮中國的就業前景,也有台生為了海外體驗而來,林青昱就是這動機。

學測成績可申請到台大數學系,卻選擇到北京念清華材料系,大一時的數學考了八十分,他本來以為不錯,結果發現竟然只排到全班六〇%左右,大受打擊。他想在大二轉到數學系,結果卻被老師以成績不夠好拒絕,他考慮若回台大,重修又得多花一、兩年……。

大一期末,他在攝氏零下十七度時騎自行車趕考,感覺特別淒涼,「我希望以後回去(台灣),可以跟朋友講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說雖然苦,但我完成了。」他給自己的目標是不要最後一名就好,決定咬牙苦撐。

他後來另尋出路,報考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取得清華材料、北大國發雙學位、雙名校聲譽加持的罕見優勢。「這讓我建立自信,起碼覺得沒白幹,」他說。

北大國發院是在中國有大師地位的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所創辦,除了他自己開課,還有不少對中國經濟政策有影響力的學者參與。「感覺上課學到的,將來真的可能變成中國社會的現實,」他說,這有助於他判斷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他對於自己漸入佳境的定義,不是成績贏過同學,而是適應力變好,「你不能肯定下一個世紀一定是中國的世紀,所以要培養能適應任何地方的能力。」如何打贏A咖戰爭?

成功,不是打敗別人是克服內心障礙,找到自我獨特性這群台灣學生,在北京學到了,直正的失敗不是課業輸人,而是困在失敗的情緒中;真正的成功不是打敗別人,而是克服內心的障礙,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有這層體認的,還有在台灣被當成「媽寶」的謝睿程。

他坦言正在北京清華物理系念「大五」,補修被當掉的課程。因為上課聽不懂、跟不上,他放下在台灣名列前茅的自尊,幾乎每一科都去找老師求助,「把臉皮練很厚。」「我在北京蛻變,」他說。

他想繼續念研究所,但擔心成績不夠申請歐美名校,於是改以留在北京升學為目標,積極爭取加入老師的研究計畫、共司發表學術論文,就算掛名最後一個作者也沒關係。

他坦承自己有段日子常常哭,但不想功虧一簣、放棄回台。如今,他比較留在台灣的高中同學,對未來期待不外乎進台積電、在職場穩穩前進,他則敢把夢想變大,希望有朝一日,成為物理學家。

從受挫到重生,還有去年學測放榜時,一度成為媒體風雲人物的潘冠維。

他從小學業優異,學測七十四級的高分,還讓他因未滿級而在臉書發下「要用一生來贖罪」的豪語。

為了在高手雲集的環境挑戰,他放棄香港獎學金,選擇念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第一年考試受到打擊,他說,「這一年教給我最大的是謙虛。」這群台灣狀元,放下自 尊,接受「人外有人」的事實,盤點客觀條件,然後善用中國名校的豐沛資源,包括學術網絡、交換學生、實習機會、就業人脈等,重塑自身優勢。

成功的定義,不是拿第一,而是勇敢走出去,讓自己不舒服,進而逼出如海綿般的吸收力與彈性。有這種精神,B咖也能打贏A咖的戰爭。

台生赴陸的故事持續進行,對這群年輕人來說,中國只是過程,未必是終點;我們也不必爭論,兩岸學生誰厲害?事實是,只要不怕競爭,就一定有舞台。

中國學霸:我們這兒不競爭不行,你們在台灣不需要那麼用功吧?

他姓「憨」名家豪,談吐模樣憨厚,學業成績卻一點也不「憨慢」(台語)。他是「學霸」,高二就因獲得全中國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冠軍,保送北京清華大學,學系任他選。

他選擇排名第一的清華材料系,總成績是系上約一百四十名中的第一名;大三就在科學期刊索引(SCI) 列入的國際期刊上,發表三篇掛名第一作者的文章,論文質量是許多博士生、甚至教授學者也難企及。

從小一路拿第一的憨家豪,對於我們的驚嘆,總是短短回應「還行」,大學課程他覺得「挺水的」,意思是念起來不覺得累。問他是靠天才還是努力?「都有吧!」他說。他不打電玩、不參加社團,沒課時就去實驗室裡待到晚上十點,週末也如此。

對於未來,他已準備直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然後回中國當教授,做他喜愛的學術研究。對於一般印象認為台生不如陸生用功,他的反應是:「我們這兒 找工作挺難,不競爭不行,你們那兒應該比較容易(找工作),不需要那麼用功吧?」我們告訴他,其實台灣工作也不好找,他訝異得說不出話來……。

(文.田習如)

製作人.劉佩修 文.田習如、蔡亦欣、謝宇婷 研究員.陳筱晶 攝影.曾千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18

前進中國 VHQ 搶當台灣文創新兵 新加坡廣告人跨足特效後製 《小時代》也買單

2015-12-07  TWM

立足新加坡近三十年的廣告老將,東南亞市占率曾逾五成,與寶僑、聯合利華、4A等廣告商皆曾合作,兩年前跨入電影後製打響名號,現在選擇到台灣上櫃,取得資金與人才後,鎖定中國電影市場,要成為「站在風口上的豬」。

電影《小時代4》在中國創造約新台幣二十五億元票房,片中一幕長達五分鐘的鏡頭,運鏡轉換流暢,透過十七個鏡頭銜接,說明女主角從學校、工作到生活的心境 變化,其中一個鏡頭推到牆面鏡框的照片,照片裡的女主角與閨密們動了起來,自然過渡到以前大家在一起的歡樂時光。這一幕運用複雜的後製技術,並加入電腦繪 圖的畫面,是新加坡公司VHQ的作品。

看見商機才找產品

技術逼近好萊塢 便宜一半這是VHQ跨入電影製作的第三部作品,但在此之前,VHQ已經在影像後製領域練功近三十年,在東南亞廣告製作領域實力,讓他們的市占率曾高達五 成。這家從做廣告到進軍電影後製的新加坡公司,十二月十六日將在台上櫃,成為文創類股裡第一家外資掛牌公司。

為了在台灣掛牌,VHQ已經籌備了快兩年時間,而且,為了貼近台灣人才,了解台灣市場,不但邀請新科導演陳玉珊擔任獨立董事,也請來台灣松下電器洪家第三代洪裕人擔任董事,佳能集團旗下的能率創投也投資了三百萬美元 (約合新台幣九千九百萬元)。

能率創投副總趙小偉看好VHQ集結十八國人才與技術,能搶食中國電影年增三五%的市場潛力。他認為好萊塢後製團隊如果可以做到一百分,VHQ的技術也能做 到九十分,而且成本僅是好萊塢的一半。加上中國片商與好萊塢團隊溝通時,可能會面對時差與文化差異的問題,趁著西方進入有障礙、中國的高端技術未臻成 熟,VHQ乘機而入,商機可期。

從廣告走進電影後製,VHQ董事長劉國華也是做足準備。一九八七年VHQ在新加坡創立,當時在東南亞地區的廣告市占率高達五成,寶僑、聯合利華、4A等廣 告商都是合作對象,「在廣告的世界裡,我敢說沒有一個獎我沒有拿過!」吃飯「無辣不歡」的劉國華霸氣且自信地說,而翻開VHQ的得獎紀錄,洋洋灑灑拿下多 次有「廣告界的奧斯卡獎」之稱的坎城創意節大獎。

憑著VHQ近三十年來在廣告界的耕耘,劉國華相信以公司的製作技術與創意,可以開創另一個版圖。觀察中國電影產業逐步崛起,他決定進入這塊高成長產業,為 此,二○一三年成立北京製作基地,並招攬曾做過《納尼亞傳奇》、《金鋼狼》後製特效等國際人才加入,其中,楊奔與宋霖耕更是關鍵要角。

在VHQ媒體集團全球五個據點擔任國際合製總監的宋霖耕,擁有華盛頓大學美術學士學位,二十多年的導演與監製經驗,曾製作電視劇《禁錮天使》榮獲金鐘獎, 也是美國艾美獎得主,曾參與美國科幻片《遺落戰境》後製,與劉國華更是十幾年好友,「聊天得知劉國華想做電影,這一塊也是我比較有興趣的,當然就回來幫 他!」VHQ北京副總經理楊奔原先在紐西蘭學電影特效,擅長3D美工,曾參與過好萊塢及歐洲市場動畫電影製作,一三年返回北京,朋友推薦加入團隊,投入電 影項目開發製作。

擁有兩位大將,及做廣告累積出的口碑,一三年,劉國華爭取合作到法國導演執導的《狼圖騰》,一四年更順利拿到《小時代3、4》後製服務,發展兩年,今年集團的電影營收可望較去年翻倍成長達到三.八億元,與廣告業務占比各半,有望帶動總業績突破七億元。

不同於一般電影後製作業,VHQ從前製故事場景設計就密切與客戶溝通劇本,對作品整體掌控度更高,《小時代1、2》創下高票房後,續集爭取合作者眾,VHQ便因為講究從前製就加入溝通,而搶下案子。

娛樂影視的後製領域多得是藝術家性格的成員,劉國華反而因為管理長才把VHQ帶出經營高峰,他將創意藝術授權給公司的創意人、尊重專業,「當你做的作品是面對全世界,就一定會吸引人才,所以我做的就是把舞台做大、做好。

」劉國華說。

新手敢做全球大夢

未來往歐美購併、垂直整合選擇到台灣上櫃,VHQ將台灣視為放眼中國市場的跳板,從台灣取得資金與人才後,未來有意進一步透過購併亞洲、歐美同業取得市場 地位,並往上游製片、下游通路延伸,劉國華認為,VHQ能提供高端技術,卻比好萊塢便宜一半的成本,這種超值的後製服務,能爭取到更多優秀作品靠攏,這是 VHQ的強大優勢。人才、技術兼具,是VHQ搶進中國市場的最大武器。

撰文 / 林惟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69

老師傅帶小公司 拚當台版「小高盛」 福邦證券上櫃 董座黃顯華首推「競拍」制

2016-01-128  TWM

福邦證券於本月二十七日掛牌上櫃,成為十年來首家股票上櫃的券商,董事長黃顯華接手後,花六年時間整頓業務,傑出的獲利表現,凸顯福邦「小、精、靈」的發展特色與團隊實力。

一月二十七日,暌違十年之久,台灣證券市場將再度出現證券股掛牌,成立已二十七年的福邦證券(六○二六),終將走入資本市場,而且,此次股票承銷價將採 「競價拍賣」新制度,創下台股第一例,掀起這兩項話題的幕後關鍵人物,正是有「證券市場老師傅」稱號的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

今年六十歲的黃顯華,市場人稱「黃胖子」,不畏人言、有話直說的個性,讓他在市場上,立下鮮明的性格。

人生大半輩子都投注在證券承銷業,證管會官員、倍利證券(兆豐證券前身)董事長、金管會專委出身的他,橫跨產官兩界,是台灣承銷業界的大老級人物,擅長協 助企業掛牌、籌資;總是在幫別人蓋房子的他,這一次,終於輪到要蓋自己的房子了,但他卻選擇用「新工法」起厝,「我有自信可以用市場機制證明福邦的價 值,」坐在台北市民生東路的辦公室,黃顯華豪氣地說。

整頓股務代理

與鴻海、寶成建立橋樑

中國信託證券總經理林明杉表示,競價拍賣新制度在國外行之多年,利用「承銷有價證券競價拍賣系統」投標,優點是可以縮短競拍時程,也減少過去詢圈制度(由 特定人認購股票)可能帶來的人為操控,對投資者來說更具彈性,使用競價拍賣新制的發行公司的投標價格,將更具競爭力。

在一片哀鴻遍野的台灣證券市場中,黃顯華對福邦證券的信心並非憑空而來,在不景氣中,他靠什麼策略逆勢突圍?

二○○九年,他從福益集團董事長蘇天財手上買下福邦證券時,只有一家經紀據點、六位無底薪營業員,「既然經紀業務拚不過同業,不如把經營重心放在其最具專長的承銷、股務領域。

」黃顯華花了六年時間整頓福邦證券業務,福邦的股務代理從不到三十家,一路拚到如今已有一百八十家,其中與他關係深厚的鴻海集團旗下關係企業、寶成集團更是因為他直接將股務代理移轉到福邦,被視為福邦的主力大咖。

事實上,股務代理賺的是小錢,但對黃顯華來說,同業看不上眼的股務代理,卻是可以和各上市公司維持基本關係的橋樑,而每個月收取基本費用,得以維持公司管銷的重要支柱,也凸顯福邦「小、精、靈」的發展特色與團隊實力。

黃顯華說,現在台灣證券業都是在「扭毛巾」經營,給基層高壓以換取微利,所以他將福邦定位為企業籌資與承銷業務,並找來群益金鼎證券前同事,擔任福邦證券 的高階主管,「我們都是老戰友了,有深厚的革命情感,所以這幾年來大家有共同目標,就是把福邦做起來。」「近期我最高興的,莫過於自行車龍頭巨大的股務代 理也轉到福邦。」黃顯華自豪地說,「我的客戶都是朋友互相介紹而來的。」也由此可見他海派的個性與在證券圈綿密的人脈。巨大機械發言人李書耕表示,福邦服 務品質好、價格合理,因此在今年三月,會從群益金證券更換為福邦證。

跑業務吸人脈

吸引優質企業回台掛牌

「現在幾乎看不到帶著同事跑業務的券商老闆了,黃顯華真的很拚,用超級業務員稱呼他,一點也不為過。」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主管說。

已屆耳順之年的黃顯華自稱行動派,連周末回高雄掃墓,都有台南企業家主動找他談IPO(新股初次上市櫃)相關事宜;更甚者,他一點也不藏私,常常將他深耕企業界數十年的人脈累積經驗與員工分享,三不五時還會親自飛到海外拜訪台商客戶,吸引企業回台掛牌。

此外,他也常常針對國內財經政策提出建言,如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證所稅,他更是扮演反對急先鋒的角色,終於讓這項政策提早落日。

「不要看我們小,我的長期目標是率領福邦證券成為台灣的『小高盛』,專門鎖定優質企業在台灣資本市場掛牌,讓投資人看見台灣企業的內在美。」黃顯華說。

從帳面數字來看,去年福邦證券每股稅後純益○.五八元,躋身國內綜合券商獲利第十名,表現不輸給有金控背景的券商,在獨立券商中則是排名第三,其中,在去 年八月陸股股災爆發後的九、十、十一月,福邦更是連續三個月每股獲利居冠,重心不擺在經紀業務的經營模式,反倒成為獲利最大優勢。

展望今年台股後市,儘管國內外經濟情勢讓投資人心態轉趨保守,但黃顯華依舊一派樂觀:「連證所稅這種超級大利空都不見了,我們在開船的,如果連七、八級風 還不敢開航,難道要等到風平浪靜的時候才出發嗎?」在這位縱橫台灣資本市場三十餘年的老船長眼中,再怎麼不好的行情,還是有賺錢機會,霸氣的黃胖子風格再 現,投資人究竟買不買單,就看一月二十七日的掛牌成績了。

撰文 /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