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孵出台灣下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生技傳教士張有德:我對台灣有信心


2011-7-11 TWM




「鑽石計畫」延宕、創投資金縮水、ECFA執行龜步台灣生技產業準備起飛?

最近,有一個名字經常出現在媒體上,代表的是將孵出台灣下一個台積電的「鑽石計畫」,更是將扮演「生技業張忠謀」的創投操盤人。他是台灣第一位生技創投TMF管理人——張有德。

撰文‧賴筱凡、林明定

這 是一個即將要起飛、全球政府無不積極扶植的產業,一個最被看好,可望替台灣培育出下一個台積電、半導體聚落的產業,它是生技產業。六月五日,端午連假,一 個影響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會議正在行政院展開,「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以下簡稱「鑽石計畫」)正式起動,國發基金也將注資到台灣第一個生技創投 ——台灣生技創投TMF(Taiwan MedTech Fund)。

而扮演這個台灣生技創投領航者的人,是國際知名生技創投The Vertical Group唯一華裔執行合夥人張有德。

將扮演生技業張忠謀

張有德,一位將成為「鑽石計畫」裡的台灣生技產業領航者,他被賦予扮演生技業張忠謀(半導體教父、台積電董事長)的重任,被寄予帶動台灣生技業的厚望。

就在台灣生技創投TMF拍板定案的前夕,很多生技產業大老都想問,為何是張有德?到底張有德是何方神聖,能讓國發基金七人審查小組全數通過他的創投申請案?

與 他接觸過的人,不論產業界、學界、政界都一致好評:「他是個很nice(不錯)的人,他是BTC(生技諮詢委員會)裡人緣最好的人。」趁著短暫返台的停留 時間,《今周刊》與張有德做了一次專訪。由於行事一向低調,所以台灣人對於張有德的認識很有限。相較於兩岸三地製藥界女強人的前Tanox執行長唐南珊、 一手創辦IVAX與OPKO兩大藥廠的藥界女王許照惠,張有德向來都不是媒體關注焦點。

儘管如此,他的低調與成就並不能畫上等號,全世界心 導管支架手術必須使用的血管內超音波、鼠蹊部止血器等醫療器材,其實都出自張有德之手。他也曾經自行創業,後來被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材創投Vertical 買下,個人還被邀請加入Vertical創投,更屢屢被Vertical創投派去整頓旗下公司,成績斐然。

最近這兩年,除了Vertical創投外,張有德開始多了另一個重心,那就是台灣生技創投TMF。

時間回溯到兩年前,那是「鑽石計畫」才剛拍板的初升段,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大老遠飛到美國,親身登門拜訪每一位列在「鑽石計畫」候選人名單的生技業A咖大老,張有德、唐南珊、許照惠、美國維梧創投(VIVO Venture)合夥人孔繁建……等。

培育第三個「兆元產業」

逐一敲門、長談,翁啟惠馬不停蹄,心裡想的只有一件事,「鑽石計畫」是台灣重要的國家級計畫,成功的話,他們能替台灣打造出另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更可望繼半導體、面板產業後,培育出第三個「兆元產業」。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機,他們的年紀來到退休的邊緣,他們有錢、有閒、有knowledge(知識),台灣生技業如果能請得到這些A咖,對『鑽石計畫』就是一大加分。」前經建會主委、也是一手草擬「鑽石計畫」成員之一的陳添枝,時過兩年,他還是對這個計畫滿懷期待。

在 草擬「鑽石計畫」之初,他們就把操盤台灣生技創投的人選資格門檻訂得老高,「要有管過十五億元以上生技創投經驗的人,又要有募資能力,而且能接受政府開出 的各項條件,真正符合資格者,十根手指頭絕對數得完。」陳添枝的話並不誇張,張有德、唐南珊、孔繁建……,幾乎符合條件的人選,翁啟惠都拜訪過了。

身負傳教士精神

最後,願意答應台灣政府諸多條條框框,包含一些不合國際慣例的要求,更得通過國發基金七人審查小組認同的,只有張有德。

於是,他開始了不斷在美國、台灣間往返的旅程。擁有虔誠基督信仰的他,就像一位「傳教士」,沒有一聲怨言,「即使他知道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他還是決定要做了。」熟識張有德的友人感嘆,面對那些旁人眼中的「不平等條款」,張有德沒有太多的抱怨,而是默默地做。

張 有德的台灣生技創投TMF申請案從國發基金送進行政院,一審就是六個月,「他為了要做TMF,還從美國派人來台駐點處理TMF的申請案,光是請會計事務所 做評估報告,都不知花了幾百萬元。」參與TMF申請過程的人私下透露。即使整個申請案延宕半年,連駐點人員都無聊到去逛花博,張有德答應要做的事,他就是 堅持做到底。

這些事前的投資與溝通,張有德在專訪過程中,幾乎隻字不提,身為一位虔誠基督徒,他堅持言論只說重點,只對問題分析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抱怨、批評的字眼,幾未出現在他的談話中。從申請過程的坎坷,到行政院拍板通過,他只有兩個字:感謝。

其 實,他願意放棄Vertical創投的工作,全職回台做台灣生技創投TMF,都出於一種思鄉、愛台灣的反饋。這些年,他每年都到大陸參加國際生技創投論 壇,大陸創投與人才國際化程度進展飛速,猶如置身生技業的矽谷,但張有德還是忍不住感嘆:「總覺得 missing something(少了點什麼),等上了回台灣的飛機後,我才知道缺少了什麼,就是人與人間的信任感覺,但,我對台灣還是有信心!」其餘A咖受感召 紛紛返台與張有德有相同心情的,還有她,許照惠。

台大醫院的十五樓病房裡,長廊靜謐,護理站三、五名護士低聲交談著,卻見到長廊盡頭有個人 不斷在病房間忙進忙出。她穿著樸素襯衫與牛仔褲,腳底踩著黑色球鞋,灰白髮色透露出她已有了些年紀,她一邊得打理來健檢的母親,另一邊口袋裡的手機鈴聲沒 停過,來查房的醫生會跟她點個頭示意,但很少人知道,一位看起來再平凡不過的婦人,卻是身價一五○億元的藥界富豪。

早上才剛踏上台灣土地的 許照惠,她的行程沒停過,即使這次回來台灣只有短暫五天時間。在母親做完健檢休息的那兩個小時,她抽空接受專訪,地點就在她母親健診房間外,「不好意思, 我們只能在這談。」許照惠笑得尷尬,因為在這個專訪後,她還得趕著面試幾名員工。在國外漂泊了這麼多年,最終,她還是希望能為這塊土地貢獻些什麼,所以她 要把OPKO的第一個海外分公司設在台灣。

「其實我不用這樣做的,OPKO在美國做也很好,可是就覺得,能不能有幾個案子是在台灣做。」許 照惠的眼光閃躲了一下,焦距拉長了距離,望向了窗外。OPKO是許照惠創辦的第二家公司,五年前她創辦的第一家藥廠IVAX,以天價七十四億美元(約新台 幣二一四六億元)賣給以色列藥廠TEVA後,如此她還不打算退休:「想做的題目還有好多,像OPKO現在做的平台,有好多案子可以做。」像許照惠這樣享譽 國際的生技大人物,早已有名也有利,這兩年,她卻頻繁地回到台灣來,甚至一口氣捐六億元給母校台灣大學蓋了兩棟藥學系館,她為的不是能從中謀利,「我只是 覺得台灣也可以有國際級的藥學系,國際級的製藥公司。」許照惠,不是唯一有這些想法的人。

就在專訪許照惠的前一周,有一個人也短暫停留在台 灣,她是同樣擁有上億元身價的生技富豪唐南珊。穿著合身套裝,蓄著短髮的唐南珊,個頭不高,卻在生技醫療策進會的論壇上,穿梭人群中,不少人見到她先是驚 喜送上擁抱,再熱絡與她交談。二○○二年,唐南珊開發的氣喘藥Xolair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後,她所到之處備受尊寵,時至今日 榮景依舊。

生技台積電不再只聞樓梯響他們不約而同在這兩年紛紛回到台灣,都是為了「鑽石計畫」,他們推辭不了翁啟惠的一再請託,更為了讓他們成功的國際經驗能夠在台灣複製,讓台灣生技產業起飛。他們不問薪酬、不畏舟車勞頓,只為了圓一個夢想,一個帶台灣生技產業起飛的夢想。

如 今,「鑽石計畫」延宕半年後,終於在張有德的台灣生技創投TMF申請案落槌後,全面啟動。兩年前翁啟惠的「三顧茅廬」也開始有了作用,張有德、唐南珊、許 照惠只是「鑽石計畫」發動的開始,未來「超級育成中心(SIC)」也將著手建置,還會有更多生技A咖返台,台灣「生技台積電」不再只是一個藍圖。

總統同學蘇懷仁

扮演SIC母雞

在「鑽石計畫」裡,除了生技創投(BVC)外,另一個重點就是超級育成中心。設計之初,生技諮詢委員會就屬意雙箭頭,一個是張有德回來接生技創投,另一個就是全球第三大藥廠Biogen Idec前資深副總裁蘇懷仁。

業界大老曾分析,蘇懷仁與總統馬英九是建中同學,有這層關係要邀他回來應不是難事,加上他在Biogen Idec做的就是超級育成中心的工作,負責整合研發資源,把好的題材導引進產業,所以他是主持超級育成中心的最佳人選。

如今,有了蘇懷仁首肯,超級育成中心的成立應該不會再像生技創投申請案走得這麼艱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8

資訊公開透明 法令規定嚴謹 聶雲:當美國包租公比台灣有保障

2012-2-20  TWM




從小在美國長大、同時投資過台灣和美國房地產的藝人聶雲表示,比起台灣,在美國投資房地產輕鬆許多,也因為法令規定嚴謹,對跨國投資人來說,不必太擔心受 騙上當。

撰文‧何珮郁

台灣和大陸的房市正處於過熱的疑慮之中,反觀美國房地產市場,卻已見逐步打底跡象,相對具有投資吸引力。想在遙遠的地球另一端投資房地產,如果語言不通再 加上人生地不熟,看似困難重重,但仔細研究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遊戲規則後,會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已經在台灣當越洋包租公有十多年經驗的藝人聶雲,因為從小在美國洛杉磯長大,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相當熟悉,早在二十四歲時,就以貸款在洛杉磯買下了人生第一 棟房子。到台灣發展後,向來熱中房地產投資的他,在台灣投資都是以轉手買賣為主,十年來大約買賣過六、七棟房產,保守估計獲利約二成,超過千萬元。

資訊透明

美國租金報酬平均七%

「最大的利多就是谷底,最大的利空就是過高。」聶雲坦言,他操作房地產並沒有太多的大道理,只要趁大環境不好時危機入市就對了。當初洛杉磯的房子就是如 此,如今市價已從台幣一千萬元漲到一千五百萬元,出租的租金,每個月也都有台幣六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換算下來,租金報酬率高達七%。而近一年來,他則開 始積極在洛杉磯尋找下一個投資標的。

同時熟悉美國、台灣房地產市場,聶雲比較兩地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比較成熟,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也明確「不鼓勵」房地產投機炒作,這一點,從近幾年 來,美國不斷降息刺激經濟,房貸的利率卻仍維持在五%左右的高位就可了解。

再者,美國走的是實價課稅的制度,價格資訊透明,大幅降低投資客炒房的空間。也正因為如此,少了被哄抬過高的買賣價格,美國的租金報酬率相對吸引人,平均 都有六%至七%左右的水準,有些區域甚至可達一○%,幾乎是台灣的二至三倍。

然而,美國幅員廣闊,每一州、區的房地產差異極大,該怎麼確保自己買到的是合理價位呢?聶雲詳細指出,在美國,每一區的房地產在興建前,政府對於該區內建 物的房型規格和每一戶的坪數大小,都會事先統一訂定,如此一來,這個區域的物件都長得一樣,價格就會很清楚地被訂定出來,落差不會太大。「但是,在台灣比 較困難的是,你不可能拿帝寶四房的產品和隔壁大樓四房的產品來做比較,雖然它們同樣都在大安區。」

法規嚴謹

越洋包租公相對有保障

另一方面,美國的房地產買賣交易制度也相當系統化,儘管每一州的法令會有些微不同,但相同的是,資訊都非常公開透明。當賣方委託仲介將物件放到網路上時, 所有跨品牌、跨區域的仲介都可以看到這個物件,也都可以自行帶有興趣的買方去看屋。而該物件過去的歷史成交價、同一區域內同樣房型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等,買 方全都可以在網路上事先查詢到,這一點就和台灣的仲介制度非常不同。

更不同的是,美國的房仲業務員必須考取執照才能執業,只要繳交年費加入公會,並掛在仲介公司底下,就可以向政府申請一組密碼,替買方查詢到房屋更多的細 節,例如重大維修紀錄、買賣歷史等。

而仲介帶客戶看屋的制度則更特別。聶雲指出,賣方的仲介會先向政府申請一個有密碼鎖的小盒子,然後把這棟房子的鑰匙鎖進小盒子,放在房子外觀的某處,而每 一位仲介都可以查詢到密碼,如果要帶客戶看房子,就直接去找小盒子輸入密碼即可拿到鑰匙。

費用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仲介的佣金,每一州也不大相同,大部分的區域是由賣方全出,約五%至八%,買方則不須支付。外國人的房貸成數大約只能貸到五成, 地價稅稅率約在一.二五%至二%之間。

除了網路上資訊公開透明,聶雲也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另一個小訣竅,「用Google Map一拉,你就可以站在那棟房子門口了!」去年他在網路上看洛杉磯某個海灘區的房子,該區平均成交價在一百五十萬美元左右,但他卻發現區域內有兩條街的 物件,成交價只要七十萬美元,「我覺得很奇怪,就上了Google Map查詢,才發現那兩條街就正對著機場起飛的跑道,難怪價格差一半。」如果買進之後想作為出租之用,輕鬆當個越洋包租公,當地的出租管理公司制度也相當 成熟,通常買方委託管理公司找到房客後,須付一個月的租金費用給管理公司,往後每個月的管理費用約收取租金的五%至八%,視物件、區域而定。每個月的房租 會由房客付給管理公司的信託帳戶,再由管理公司扣除管理費、房子本身的開銷等各項費用後再匯給房東。

若不諳英文,聶雲也建議,可先找美國當地較大的仲介品牌,如Remax或二十一世紀,通常可找到華人的仲介服務,也因為法令的規定嚴謹、制度成熟,消費者 在美國買賣房子則相對有保障。

「租金收入」須申報

美國國稅局針對外國人另訂有代扣預繳的法規,出租管理公司在給付外國房東租金前,會先代扣30%給國稅局,年初會寄發一份1099表格給國稅局及房東,記 載前一年的租金總收入,租金收入可以扣除相關費用,例如房地產稅、出租管理費、修理費等,至於稅率則因人而異,若無其他大筆收入,通常稅率約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9

日圓兌新台幣創十七年新低 競貶論戰再起 日韓貨幣戰 台灣有能耐參加嗎?


2015-06-08  TWM




日圓驟貶,出口產業疾呼新台幣貶值救產業,但貨幣貶值會直接衝擊民眾的進口商品及對外購買力;這樣的衝擊,日本、韓國剛剛開始,但台灣人民已經忍了十七年了,我們還有參加貨幣戰的能耐嗎?

撰文•楊紹華

新台幣應該跟著日圓貶值嗎?五月二十八日,日圓兌台幣貶破○.二五元,匯率改寫十七年來新低紀錄;消費市場熱烈討論如何趁機赴日掃貨撿便宜;製造業者則是普遍拉高分貝,疾呼政府應迅速跟貶以維持出口競爭力。

稍早之前,精密機械協會理事長王武雄曾當面向總統馬英九建議,新台幣應該貶至一美元兌三十三元新台幣;新纖董事長吳東昇則在二十八日舉行的股東會中強調 「新台幣應該跟隨日圓貶值」。但這些建議背後,似乎忘記先回答另一個關鍵問題:新台幣真有參加這場日圓競貶大戰的「能耐」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人為貶值」的代價。干預匯率的確是有代價的,簡單說,它是拿全民拚經濟的果實去補貼出口業者,它的代價,就是人民無法充分享受自己過去努力打拚的成果。

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假設有這樣一種商品,同時在甲、乙兩國生產,兩地匯率是一比一,生產成本、供需情況一模一樣,所以售價都是一百元;但由於甲國人民就像 咱們台灣人一樣的克勤克儉,不但心甘情願讓薪資停滯成長以壓低製造成本,全民克制消費欲望也讓這項商品的需求增加有限,因此,即使一年之後這項商品在乙國 已經賣到一○三元,但在甲國,還是只要一百元。

也就是,甲國的通膨率比乙國低。

政府刻意干預

民眾享受不到低通膨成果

通膨率低,是全民「壓低薪資努力工作」外加「壓低生活水準」的一種經濟果實;這顆辛勤耕耘後的果實如何讓全民有感受惠?合情合理的途徑,就是甲國的匯率相對升值。

為何說是「合情合理」?甲國人用一百元就能買到乙國一○三元的商品,本來就代表甲的貨幣比乙值錢,在甲國賺到的薪水,理應能夠在乙國買到更好的服務或商品。教科書上說「低通膨是貨幣升值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若政府刻意干預,不讓這樣的成果真實反映在兩國匯率水準上,其結果,就是努力工作、省吃儉用老半天,卻享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成果。

從這個被學界稱為「等價理論」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思考「台灣有沒有能耐參加日、韓競貶大賽」時,必須比較三國的「人民耐受力」──對於「辛苦工作卻被政府硬抝」的耐受力。至於比較的指標,可從長期的通膨率和匯率水準來看。

日圓兌新台幣匯率創十七年來新低,那麼,就從一九九八年開始看起吧!三國之中,日本的通膨率始終最低,而在安倍大搞貶值的一三年以前,日圓的確也「合情合 理」地有著最高幅度的升值走勢;以年度平均值而言,一二年日圓兌美元的匯率比九八年時升值了將近四成,明顯高過台幣與韓元。換言之,至少在安倍上任之前, 日本人的工作成果並沒有被匯率吃掉,無論貶值策略正確與否,至少在人民的耐受力上,日本有條件貶值。

盡顯苦勞本色

「貶值救出口」形成惡性循環再看韓國,十七年來通膨率幾乎都是三國之中最高者,貨幣升值幅度理應最低,但至一四年,匯率也已較十七年前升值二五%。由此來 看,韓國不但薪資水準隨著通膨有所提升,匯率顯著升值也讓人民的對外購買力相應增強。現在要打匯率競貶賽、要開始犧牲一些對外購買力,韓國人民應該是滿手 子彈、來者不拒了。

最慘的就是台灣。十七年來,台灣通膨率始終低於韓國,反映出台灣人薪資受到壓抑、消費保守的苦勞本色;但在此同時,新台幣匯率的升幅卻也是三國最低;在金 融海嘯發生前的○七年,韓元與日圓分別已較九八年時升值三四%及一○%,新台幣僅有二%升幅;而至去年,韓元兌美元匯率已比十七年前升值二五%,日圓即使 大搞貶值,也還是比十七年前升值一九%,而台灣則只有個位數的九%升值幅度。

台灣人很能忍,但問題出在我們已經忍了十七年!十七年來,匯率無法反映工作成果的代價,是薪資停滯且對外購買力節節敗退,逃離台灣到海外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多。

去年年底,金融研訓院金融所前所長孫效孔曾經撰文:「新台幣沒有競貶的本錢!」他強調,台灣最大的問題並非經濟成長,而在勞工薪資低落。亦有專家強調, 「看到某個貿易對手國貶值,你就跟著競貶,那麼台幣永遠貶不完;唯一的合理指標還是『實質有效匯率』,由此判斷匯率是否超升或超貶。」台灣該不該參加這場 競貶大賽?考慮因素當然很多,央行總裁彭淮南始終未鬆口,經濟部長鄧振中則表示「競貶未必有利出口」,而產業大老們若能把人民感受的因素納入考量,或許也 會有不同答案。

且看一看底層,赴日機票狂賣、赴日旅遊該怎麼玩、想買的水波爐變得超便宜…,這些正在市井間的沸騰話題,討論之熱,像是帶著一些「大吐怨氣」的幸福快感,也反映著一種長期苦勞之後終於有所收穫的難得興奮情緒。

台灣人還能忍受匯率競貶嗎?

通膨偏低且匯率不升,意味經濟成長果實無法反映在一般人民生活,只能用於補貼出口。台、日、韓三地相較,台灣人已經忍耐太久了!

17年來,台灣薪資不漲,通膨率始終低於韓國?

?但新台幣匯率卻比韓國更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39

請問張盛和:台灣有課高稅率本錢?


2015-08-03  TCW

主管股市的金管會、掌管稅收的財政部,今年為了股市的稅制議題,不斷交鋒,最近為了甫出爐的大戶問卷調查結果,煙硝味更為濃厚。

五月底,金管會委託證基會發放問卷,兩到三週內調查一千一百多位大戶(日均成交量八百萬元以上)和中實戶(日均成交量一百六十萬到八百萬元)、三百位券商的主要客戶,七月底公布結果,一如外界預期,「租稅負擔過重」被選為減少投資台股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以來,台股頻創新低,問卷公布隔週一,大盤下跌至八千五百五十六點,創下近九個月新低。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這次調查,不是為了近期台股表現不佳而端出「救急」特效藥,而是希望能通盤檢討,推動讓資本市場更穩健的稅制。

財長反諷金管會:「只剩降稅這一招了嗎?」

對此,財政部長張盛和鐵了心,抱持一貫主張,他表示,過去二十多年來,台股起伏不斷,政府也從未降稅,過分「牽拖」稅制,會忽視股市衰退的問題所在,甚至反諷金管會「只剩(降稅)這一招了嗎?」

如張盛和所言,股市表現不佳,未必與租稅制度直接相關,但他也可能忽略了大環境惡化的現況。

其一,即使台股基本面無虞,但交易成本偏高,成為逼走資金的一大推力。目前台股的交易成本,除了證交稅、證所稅外,還有現金股利納入個人綜所稅、補充保費,以及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就連未來長照保險費也準備從股利所得中抽取○.四八%。

「全世界有誰像台灣一樣,在股市不好時,發明『二代健保』,然後又提高富人稅到四五%?」一位上市公司老闆如此質疑。

曾銘宗看台股弱勢:「彈指間錢就流出去了。」

曾銘宗認為,現在到海外投資相當普及,「彈指間,錢就流出去了。」對投資人而言,台股與海外市場的報酬率孰高、孰低,也是彈指間就能比較出來。

「我買港股,不用繳千分之三交易稅,而且成交量大,進出容易,」一位大戶感嘆:「假如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賺五元,配兩元給我後,淨值又增加三元。反觀台灣,配兩塊給我,落袋後可能剩不到一塊。」

這也說明,金管會該調查指出,大戶減少投資台股的第二、第三大原因,分別為「在股市中獲利越來越困難」、「資金安排轉投資海外市場」。「前三大原因是連在一起的,」

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直言:「如果你的市場沒有很好的機會,又對我這麼不友善,那我何必留在這裡?」

其二,張盛和強調,不該將股票交易成本中的稅、費混為一談,但若單純鎖定稅制來討論,學界、業界同樣是炮聲隆隆。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副教授孫克難表示,理 想的稅制,應朝「交易稅從輕、所得量能課稅」的方向來設計,由於前者影響市場活絡度,不宜徵收太重;後者則應針對其扣除交易成本後的獲利淨額來課稅。

若借鏡先進國家,以資本市場最成熟的美國為例,歷經多次稅改後,九○年代正式取消證交稅;亞鄰國家中,股市交易熱絡的香港,也從一九九三年的○.一五%,一路調降到現在的○.一%。反觀台灣,千分之三證交稅和全球主要市場比較相對高,僅次於主要國家中的英國、愛爾蘭。

再以資本利得稅來說,台灣的證所稅更是荒腔走板,「大戶條款」(售股金額十億元以上,課千分之一證所稅)確定延後至政黨輪替後的二○一八年,堪稱形同虛設。

業界心聲:稅制不改,台股就會崩盤

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向愷抨擊,正是因為現行證所稅「畸形」,政府課不到資本利得豐者的稅金,公平正義蕩然無存,廣大受薪階級當然無法接受「降低證交稅或補充保費」的聲音。

但現行的制度,已讓台股投資人紛紛出走,是不爭的事實。券商公會提供兩數據:一是證所稅上路前,每年交易額五到十億元的中實戶,從將近九百人降到四百二十餘人,十億元以上大戶也從四百六十多人銳減到不到二百二十人,雙雙腰斬。

從財政部二○一二年喊出證所稅以來,截至二○一四年,國庫共短徵八百三十五億元證交稅,但去年正式開徵證所稅以來,僅為國庫貢獻二十七億元。原本可以收到的錢大幅減少,新增課稅的錢卻並沒想像豐收,算盤一打,究竟在現在的稅收結構下,是利還是弊?

券商公會理事長簡鴻文說,倘若台灣的稅制不改,一旦未來與其他交易所連通後,台灣資金一定會大量出走,屆時台股就會崩盤。

張盛和反擊,「崩盤說」形同威脅,卻無法反對一件事:「股市的交易成本不盡合理」已成各界共識,不論稅、費,政府應一體檢討,現在只怕相關部會便宜行事,以拖待變,屆時更多投資人捨棄台股,財政部稅收短徵更多,最後淪為政府、投資人的雙輸局面。

【延伸閱讀】為何出走台股?大戶:稅重難承受—影響投資台股意願的原因調查

三項因素息息相關,稅負重影響獲利、錢留台灣的意願;除了稅費項目多,繁瑣的報稅資料也影響投資意願

●原因:租稅負擔過重●大戶、中實戶:2.60●券商督導的主要客戶:2.63

●原因:在股市中獲利越來越困難●大戶、中實戶:2.36●券商督導的主要客戶:2.39

●原因:資金安排轉投資海外市場●大戶、中實戶:1.34●券商督導的主要客戶:1.80

註:受訪者以該因素的重要程度給出0至3分,分數越高越重要。

資料來源:金管會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72

台化副董事長洪福源:若台灣有機會 誰不想留著? 企業自救》評估產業鏈優勢 赴越設廠才能解套

2015-10-26  TWM

二、三十年前,工資上漲是台廠外移的最大推力;今時今日, 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廠商投資海外的主要拉力,從TPP生效的那一刻起, 十二個成員國間邁向零關稅的鐘開始倒數計時,台灣如不能加入,廠商只好被迫出走。

在台灣等死、去中國找死、去東南亞不知死!」力鵬企業副董事長林文仲以前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一九九八年紡織業紛紛前往東南亞投資時,包括力鵬所屬的集團仍堅持根留台灣,秉持「西進、南進,不如上進」原則,他們的紗線、布料輸往日本,且年年穩定增加。

力鵬更透過擴廠,成為全球第二大的尼龍粒廠,且研發出可省略大部分染整製程的原抽色紗,集團年營收超過四百億元,總部與工廠仍始終堅持留在台灣。

被逼著出走!

廠商找低關稅處投資 越南成首選如今,在區域整合浪潮的多邊夾擊下,力鵬也不得不考慮關稅帶來的威脅,「世界像是一個大操場,歐盟、美洲與亞太區各有一群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但 台灣這個小朋友卻在外孤零零地落單。」林文仲拋出震撼彈:「所以,我們已準備前往越南投資設廠!」雖然具體項目與投資規模尚未定案,但力鵬的決定,可以看 出TPP是逼使台灣廠商出走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紡紗產品為例,越南、日本、美國是台灣紡紗產品出口的前三大市場,平均稅率分別為五.○六%、五.五%和九.三六%,一旦TPP國家彼此的逐步降稅啟動,被排除在外的台灣就硬生生比別人多出五%至一○%的關稅;換句話說,想做美國、日本的生意,也只好到越南布點。

為何台廠紛紛投資越南?寶成集團策略投資部副總李韶午分析,寶成在三年前,跟著客戶到飛到河內開研討會,開始研究,分析TPP裡就屬日本和美國是最大市 場,日本和東協各國多半簽有自由貿易協定,要進入美國市場,在TPP生效後,按基礎建設、產業鏈是否完備比較,越南最有優勢、對客戶最有利,寶成投資越 南,是為了滿足客戶新商業模式的需求。

TPP針對紡織業提出「yarn forward(從紗開始)」的原產地認定原則,成衣所使用的上游原料必須來自於TPP成員國,否則該產品將不在優惠關稅之列;而已確定是成員國的越南, 其輸往美國的紡織品進口關稅,將逐年從平均一七%調降到零,因此包括台塑、遠東、裕隆集團等,無不加碼投資越南。

「出走也是被逼的啊!如果台灣有機會,誰不想留在台灣?」台化副董事長暨台灣興業總經理洪福源直言,台灣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遲遲沒有進展,「既然我們到哪 個國家都有高關稅障礙,當然要找較低關稅的地方投資,以後也會盡量將投資放在越南。」台灣興業是台化、南亞、福懋在越南的轉投資公司,這家公司的歷史,見證台灣紡織業的變遷。

二○○一年時,台灣正值加入WTO,台塑企業就在越南設立紡織、纖維及塑膠二次加工廠;一三年台塑集團看好越南將加入TPP,而製造業對水、電需求高,仿 照六輕廠區,斥資五億美元加碼投資,往上游建設汽電共生廠,以及尼龍粒、尼龍絲廠;今年又再加碼一.三八億美元,擴建第三套燃煤發電機組及第四期紡紗廠。

前前後後,台塑集團對台灣興業的總投資金額已達到十五億美元,而台灣興業的年營業額約達兩百億元,考量到未來產地原則認定問題,會往一貫廠規畫前進,在越南布局愈來愈完整。

回台路難行!

有心回台投資 卻礙於法規與抗爭事先規畫轉移投資陣地的不只紡織業,生產輪胎的建大,其國際布局早已考量到貿易協定的效益,工廠從中國移轉到越南和印尼,越南廠主攻歐美市場,印尼廠主攻東協市場。

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分析,台灣輸美國雖有關稅,「但更慘的是設廠在中國的人,美國為制衡中國設下傾銷稅,侵蝕利潤又損害競爭力,我寧願回台灣!」但即使 有心回台投資,卻又受限於環保法規、居民抗爭而窒礙難行,於是建大最近一筆投資,即是在現有越南廠的十公里外新買一塊四十二甲土地,預計新廠將於一七年量 產。

面對TPP衝擊,不是所有人都走得了,無法外移的公司只好奮力一搏,力拚轉型。

工具機產業就是如此,做一台工具機,必須由中心廠與供應協力廠通力合作,工具機廠商八成位於台中、彰化地區,關係密如蛛網。「尤其關鍵零組件是商業機密,根本不可能連根拔起到越南去設廠。」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強調,想要根留台灣,就得轉型升級。

留下拚轉型!

工具機資源整合 升級才能解套面對技術精湛的日本強敵,一一年時,台中精機即與永進機械、東台精機、台灣麗馳、百德機械等四十多家業者,共同組成台灣工具機產業M-Team聯盟,進行工具機中心廠與協力廠體系之間的資源整合,以利共同行銷「MIT」於全球。

「台灣工具機業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日本,且已進入TPP十二國之列,台灣在第二輪還不見得能擠進去,加上日圓貶值,未來兩、三年我們只有自求多福。」黃明和嘆道,盡量做出差異化、自動化、客製化與高階複合式產品,即是台廠面對TPP的因應之道。

「企業界關心TPP,多半都在安排自己到TPP成員國,對我們的威脅是就業機會減少!」經濟部部長鄧振中說。

誠然,海外投資是比較利益下的結果,但若廠商被逼得出走,就是台灣的警訊;自由貿易協定雖不能保證「萬年富貴」,但若因沒有加入而變成「反淘汰」,等到開放的那一天,台灣經濟還能靠誰來拚?這個解答,恐將是蕞爾島國無法承受之重。

撰文 / 鄧寧、林麗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7

台灣有多脆弱,就看我們有多不務實

2015-12-21  TCW

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就來臨了。

上一期,《商業周刊》才推出「竹科ON SALE真相大追蹤」的封面故事,隔天,中國紫光就迅雷不及掩耳的入股矽品、南茂;兩天後,華亞科宣布下市,日月光發動千億反紫光收購矽品戰……。

中資入股大潮,一波波湧進台灣各個角落,從鳳梨酥、旅行社、到製造業,遍地開花。

「台灣真的太便宜了,」一位在中國電子業國家代表隊擔任高階要職的友人透露,在公司裡,台灣員工薪資是亞洲倒數第二。雖然遺憾,但這是台灣此刻優勢,如果政策穩定,該公司可能將部分產品的研發中心轉至台灣。但隱憂則是,兩岸技術差距迅速拉近,雖然該公司目前九成訂單下給台灣,但最新政策是,五年內將台灣訂單砍到兩成以下。

大選前夕,藍綠雙方對中資入股議題吵得火熱,但現實超乎我們想像的殘酷。

現實是這樣的:一、市場在對岸。當臉書苦學中文、Google宣布重返中國、連美國半導體龍頭英特爾都入股紫光,台灣有本錢自外於「紅色經濟圈」?

二、資金在對岸。當中國企業本益比動輒是台灣四倍以上,台灣有本事拚銀彈?

三、規格制定權在對岸。有人怕技術外流,但科技實力分三層:專利技術、製造、行銷,台灣只有中段優勢,真正高端技術不在台灣手上。

再說,市場競爭無所不在,此刻的領先技術,下一刻就可能被新技術所取代,柯達、諾基亞等頂尖企業被新技術淘汰的例子皆可為證。

拉高看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國家戰略,不止針對台灣,還有美、日、韓,此刻可能是台灣行情最高時,倘若我們不能把握機會,官民一心,運用策略選擇中國合夥人,搶占世界最大市場,三至五年後,我們還有什麼籌碼?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技術外流,而是我們有沒有培育出新技術的一方沃土。

政客向來不用負責任,眼中只有麥克風,因此他們只看顏色,不問現實,但台灣還有本錢繼續用顏色去詮釋世界?

核心問題永遠都會是:我們自己有沒有競爭力。

小國不一定脆弱,只要懂得利用大國,但關鍵是,我們有多務實,願意承認自己的小,這,才是定義台灣競爭力的核心。

撰文者郭奕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41

$30任食私房菜土瓜灣有好架步?

1 : GS(14)@2016-03-16 07:32:37

【本報訊】警方前晚在西九龍區大舉掃蕩非法賭檔,搜查旺角茘枝角道、砵蘭街、通菜街、西洋菜南街、渡船街和土瓜灣馬頭角道等多處地方,搗破7個賭檔,共拘捕53名男女,撿獲7萬多元賭款,並撿走16部釣魚機、多張麻雀枱等證物,其中3人更涉藏毒。消息透露,活躍旺角區黑幫14K頭目「紅頭」上位氣燄囂張,警方為挫其銳氣,掃蕩紅頭操控的非法賭檔。前晚11時,旺角警方同一時間搜查區內六個單位,搗破5個遊戲機賭檔及1個麻雀賭檔。被捕者中有3人被搜出冰毒。此外,九龍城警區人員前晚10時30分搜查土瓜灣馬頭角道一幢工業大廈,搗破非法麻雀賭檔,警方透露,賭檔門口掛有公司招牌作掩飾,賭客需付30元入場費,即任食任飲兼打麻雀,行動中拘捕3男10女及賭款。記者:黎志偉、唐家輝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16/195318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078

【專題籽】遊民變老闆 台灣有《大誌》

1 : GS(14)@2016-04-15 16:30:38

侯大哥在松江南京站賣了6年《大誌》,平日早上7時開始擺檔,午後會稍休片刻,再擺檔至晚上9時。



【專題籽:胚芽故事】三月中的台北,細雨綿綿、涼風陣陣。早上七時,街頭人影晃動,低頭急步的上班族、睡眼惺忪的國中生……人潮中,只見一位身穿鮮橙色背心的大叔,捧着數本雜誌四處張望,「100塊一本,謝謝你。」大叔把手上的雜誌遞予顧客,再自背後的小推車取來一本新的。這本雜誌喚作《大誌》,至今發行了73期,當中逾50期悉數售罄,就連候任總統蔡英文也在facebook大讚它的內容及理念。「幫助那些幫助他們自己的人」,《大誌》聘用無家者等弱勢社群當販售員,在雜誌行業日暮途窮的年頭,它的餘暉照亮了無數遊民的生命,溫暖人心。

台灣創辦人——赴英取經 不怕被當騙子

《大誌》是本月刊,3月主題圍繞「人類學家」,記者花了兩夜讀畢整本,彷彿繞了世界一圈。帶領我的作家,有分享考古心得的台籍大洋洲漂流客、分析人類學家辦公室的紀錄片導演,還有一位駐巴黎的台籍文化人,仔細解構當地的人類學博物館。近百篇文章長短不一,全是圖文並茂、彩色印刷,不少台灣藝人如伍佰、張懸、張惠妹、桂綸鎂及陳綺貞等都曾當過封面人物,大談音樂戲劇人生。《大誌》每本成本50元台幣,販售員衡量自身財務狀況及銷售能力後,可隨意決定購買量,以100元的定價售予顧客,收益全歸己有,多勞多得。最年的長販售員已有88歲,每天仍然神采飛揚佇立街頭;有人賺夠了錢,打算回鄉探親;又有人被邀請到大學,分享由遊民變身專業販售員的精采人生。這套運作模式其實源自於成立了25個年頭的英國社企周刊《The Big Issue》,6年前把其引入台灣的人,正是眼前的李取中。



手捧投影機 親自當說客 

《大誌》總部位於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附近,1,100呎的辦公室內,只有7位員工,雜誌創刊者兼總編輯李取中坐在最末端。這位揸fit人現年45歲,曾為台灣Yahoo開山劈石,後來聘請了30多位長居海外的台灣人,就他喜歡的設計、建築及藝術等範疇投稿,放到一個名為「樂多新文創」的網絡平台上。多元化的新平台,為這位「網絡新貴」贏來中港台最具代表性的網絡獎項——2009年網絡金手指年度大獎。同年,有朋友建議他把平台裏的內容搬到雜誌,「都是機緣和巧合,我從一本台灣雜誌中讀到英國社企周刊《The Big Issue》的故事,腦內的燈泡忽然亮起!」李取中憶述,那時最叫他驚訝的是,當台灣對「社會企業」一詞仍感陌生時,全球已有10個國家獲得英國《The Big Issue》授權,借鑑他們的經營方式,自行發行一本同名雜誌。他立即坐言起行,走訪台北市內的遊民關懷組織,了解這些邊緣一族對工作的熱切性,又拜訪隸屬台北市政府的社褔中心,取來國內的遊民數目及分佈資料。最後,他把兩個月的心血濃縮成一份計劃書,於2009年11月飛往英國倫敦的《The Big Issue》總部。創刊人John Bird看畢計劃書後,馬上點頭說“Go ahead”。李取中不禁大喜,火速飛回台灣準備大展拳腳,但要取信於一眾遊民,得花上一番心機。李取中捧着投影器,把握午飯前後的時間,走訪為街友提供伙食的教會和社褔機構,聲畫兼備地推廣販售計劃。他跟隨英國總部的做法,先向每位參加者免費派發10本雜誌,在指定的捷運站外出售,由雜誌社職員從旁糾正表現、授之以漁,往後他們便能自食其力。結果呢?「大概因為他們都背負着太多不快的過去,聽到我說要僱用他們時,都非常懷疑,甚至把我看成怪人和騙子,頭也不回地走掉。」憶起最初的無奈,眼前人仍不禁苦笑。經歷連月的游說,報名加入販售行列的遊民終達30位之多。李取中不敢怠慢,除了自資,還向親朋戚友借來不少資金,聘請了逾20位駐外地或本土、不同範疇的專家及文化人來撰稿。2010年4月1日,首期雜誌正式面世,發行量達3,000本,共有39頁、81版,比其他國家的《The Big Issue》來得厚,還隨書附送插畫家幾米繪畫、以街頭販售員為主角的彩色海報。為了讓販售大軍更受注目,李取中又準備了印有《The Big Issue》字樣的鮮橙色背心及鴨舌帽作制服,怎料創刊當日現身上班的遊民只有區區10人。幸而熱誠未被擊退,看到販售員站在街頭力竭聲嘶地高喊:「《大誌》雜誌,100塊一本!」李取中決心繼續製作出讓這群信任自己的人也感驕傲的出品,「我要確保市民買《大誌》是因為它好看,而不是同情。這樣才是對發行人和街友努力的肯定。」



李取中是《大誌》的創刊者兼總編輯,他希望大眾不要以慈善的心看待雜誌和販售員,否則就對不起發行人和遊民們的努力了。

2010年4月1日,販售員高舉第一期《大誌》,李取中以「愚人世代」作主題,鼓勵自己及讀者要保持「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才能在平凡中悟出意義。

為保持雜誌的吸引力,李取中不但用心挑選作者,又會聘請不同插畫家繪畫隨書附送的海報。創刊時便有幾米的作品。



《大誌》形象健康,就連候任總統蔡英文也在facebook大讚其內容及理念。

《大誌》職員會給販售員安排一個長期販售點,社內就有一幅有趣圖片,清楚標示了各個捷運站的販售員。

東門站的販售員李隆柱今年53歲,十多年前開始流浪的他,5年前當起販售員,如今月賺40,000元台幣,不但租了屋,還交了女友,兩人已遊遍台灣。



古亭站的陳自強今年65歲,曾經入獄、流落街頭,一年前當起《大誌》販售員,近日更被邀請到大學分享他高低起伏的人生。



讀者感言




李小姐在非牟利組織工作,對《大誌》的理念非常了解,亦欣賞其內容豐富、文章有長有短,因此每月也會以行動來支持。

黃小姐從事貿易工作,是次買了兩本《大誌》,表示其中一本會送給朋友,向對方介紹這本有意義的雜誌。



販售員——家人疏離、流浪兩年 立志重建生活 

自發行以來,《大誌》火速傳開,加入販售員大家庭的遊民陸續增至如今全台約100人,當中70位扎根台北,幾乎遍佈所有捷運站外。李取中仍然與全台的社福中心緊密合作,每次收到有遊民需要工作的通知,便會立即動身親自宣傳。雜誌創刊一年後已達收支平衡,只花3年時間,李取中便把借來的錢悉數清還,如今發行量已增至40,000本,只要每月向販售員出售逾15,000本,便能維持運作。雜誌社還在華山1941設置了一所面積約50呎的小木屋,充當販售員入貨的地方,職員一旦發現某位販售員數日沒露臉,更可適時關心他們的健康或財政狀況。「我從小就跟爸媽在鄉下市場旁邊賣鞋,見過無數遊民和生活艱難的人,就認為遊民跟我們的唯一分別只是無家可歸,地位是和我們平起平坐的。」李取中如是說。於是,他僅對販售員定下工作期間禁煙禁酒,以及不許跟人起衝突的規矩,「因為太多的規範,就好像對他們戴上有色眼鏡。」翌日,風雨交織的早上,當了6年販售員的侯政宏(侯大哥),領我穿過熙來攘往的街道,拐入一條幽暗的窄巷,打開鐵閘,爬了數層數梯,最後來到他不足200呎的蝸居。靠牆的床上堆滿方格簿,翻開細看,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原來侯大哥每天都會記下買入及賣出的雜誌數目,以及銀行的存款數字。現年52歲的侯大哥只有國小學歷,因為早產,自小駝背,而且手腳不靈、口齒不清,偏偏一直在家扮演大反派:23歲時父親去世,30歲時他便離鄉別井,走到台北享受花花世界,為了賺錢買靚衫,當過看更、售貨員、清潔工……工作及女友都多得如走馬燈,惟獨錢財沒有越滾越多,「那時候,我會花光所有錢來買一雙名廠皮鞋、買一件襯衣,每夜都到夜場唱歌跳舞把妹。我曾有一個交了3年的女友,但我不想花錢娶她,那時還未買夠。」39歲時,媽媽也離世,家中7個哥哥都疏遠自己,至今仍不常聯絡。直至8年前,他玩累了,在火車站的地下停車場內過了兩年行屍走肉的生活,只依稀記得身邊常有人游說他偷東西,以及雖然教會提供飯餐,但還是常肚餓。他苦着臉說當時的狀態實在太丟臉,也沒想過要向親人求助,快要絕望之際,《大誌》成了他唯一重建生活的希望,他決定為自己拼盡全力。



6年風雨不改 月賺20,000

「畢竟是月刊,月初時每天可賣出30至50本,來到月中就每天10本,月底就慘了,每天賣不到2本。」說時,侯大哥正吃力地穿上襪子,準備拖起盛滿雜誌的手推車上班去。他說站着賣一整天當然會累,拉車的手也會痠,但是現時平均月賺20,000元台幣,當中6,000元用來交房租,扣除生活費,就能儲起來當養老金。苦盡甘來,全靠他風雨不改地上班,6年來他一直守在松江南京站,每月都有幾位相熟的上班族向他購買雜誌,偶然還會遞上小點心。他笑言自己5年沒購新衣了,「老了,我無欲無求,只盼明天仍然健康可賣雜誌。」關心他的人,有在小木屋發行站當義工的許桓瑞,每周三,從事保險行業的他便會抽半天時間,到這兒向街友賣雜誌。他說自己本為《大誌》的讀者,某天得知發行站邀請義工幫忙,決定加入這個大家庭,「他們都不是普通的遊民,既會精打細算,還會設計如何擺放商品。我看着這樣用心生活的他們,很受鼓勵。」的確,執筆至此,我想起侯大哥彎着腰、站在人潮中堅定不移的眼神,仍覺感動。



侯大哥曾流浪兩年,現在平均月賺20,000元台幣,當中6,000元用來交房租。

不僅侯大哥,其他販售員都會仔細記錄每天賣出及購入雜誌數目,以及財政狀況,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除了鮮橙色背心,鴨舌帽也是制服之一,上有《The Big Issue》的布章。



侯大哥捧着3月號《大誌》向途人展示,後面可見他的背心制服揳着一張《大誌》職員證。

小木屋發行站設於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許桓瑞(左)在小木屋當了半年義工,他讚嘆販售員不但精打細算,更會思考如何向途人展示雜誌,活得比很多人用心。



在小木屋發行站當義工的小妹妹畢業了,回來跟侯大哥合照。

侯大哥有7個哥哥,雖說跟二哥(左)最親近,但仍甚少聯絡。

積極工作的侯大哥,被李取中選為每年2月舉行的全球街頭報刊販售員周的台灣代表,不但把他的樣子印在《大誌》內,還製成海報掛在桃園機場。




關於《The Big Issue》…發起人John Bird

John Bird(左)出生於倫敦的貧民區,5歲時隨家人成了露宿者,7歲時更被送進孤兒院。10歲離開後,曾在商店偷東西,甚至入屋行竊,後來被送進行為矯正中心待了3年才離開,卻仍酗酒吸毒,有暴力傾向。長大後,他終於痛改前非,結婚生了兩個孩子,成為一個出版和印刷界的小商人。1991年,他遇上曾於街頭發生爭執的故人,對方已成了The Body Shop創辦人的丈夫,兩人不但冰釋前嫌,更談起紐約一份由露宿者叫賣、隨便拼湊而成的報紙,顧客純粹出於憐憫之心購買,二人遂想到創立一份正規的社企雜誌,由弱勢社群販售。結果The Body Shop給John Bird打本創辦《The Big Issue》,創刊號於1991年正式登場。




貓員工Bob

販售員James Bowen曾吸毒,戒毒期間販售雜誌,並收養了街貓Bob,自此人貓形影不離。後來在一位作家的幫助下,James把跟Bob的故事寫成書,Bob因此一夜成名,吸引了不少人慕名探訪,牠的facebook專頁A Streetcat Named Bob已有逾40萬名粉絲。《The Big Issue》更向Bob發出職員證,讓牠成為正式員工。



1.英國

創刊年份:1991年販售員數目:2,000售價:2.50英鎊(1.25英鎊歸販售員)



去年9月,達賴喇嘛成為封面人物,雜誌封面寫上"Wise Guy"。

去年11月,教宗方濟各分享小時候是個足球迷等的成長片段。



2.日本

創刊年份:2003年販售員數目:155售價:350円(170円歸販售員)



草間彌生的波點形象深入民心,成為封面人物是必然的事。

去年9月,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接受訪問。



3.台灣

創刊年份:2010年販售員數目:100售價:100元台幣(50元歸販售員)



台灣《大誌》至今發行73期,逾50期悉數售罄,當中以藝人為封面的最具吸引力,五月天登上封面的一期,銷售量更增長了50%!




韓國《The Big Issue》偏向以藝人當封面故事,偶然還會有當主角的藝人現身街頭支持販售員,例如藝人李昇基(左二)。

4.韓國

創刊年份:2010年販售員數目:不詳售價:5,000韓圜(2,500韓圜歸販售員)



鳴謝:香港航空、台灣觀光局記者:許政攝影:伍慶泉編輯:陳國棟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415/195712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400

【有個台灣家】投資台灣有出路?

1 : GS(14)@2017-11-05 17:32:30

【文化籽:有個台灣家】投資對香港人來說有多重要呢?說實在,在香港的投資機會確是很多,最怕你沒有資金,否則好像甚麼都可以「炒一餐」,在社會中各種聲音也告訴你,錢放在銀行就好像浪費了生金蛋的好機會!

港人買樓要一筆過 回報少於兩厘

移民到台灣後,遇着很多台灣朋友問我們,有沒有在台灣置業?像我們辦投資移民來台灣的香港人,第一年來台只取得居留證身份,最快要一年後才可以正式申請台灣身份證,成為台灣公民。而在未取得台灣身份證前,如果是以外籍人士或台灣居留證身份買樓,一般也不可以取得銀行房屋貸款,就是買樓要一筆過付錢!畢竟從前我在香港當了差不多十年的測量師工作,所以我們在香港也常常留意房地產的走勢。現在來到台灣後,我們不忘嘗試了解這裏的房地產市場和投資回報。其實台北以外的地方,房價比香港便宜很多,二、三百萬港元便可以買到一棟四層高別墅,不過這邊的房價平,但租金更平,很多住宅物業的投資租金回報不超過兩厘,台灣的住宅買賣相對香港市場來說,並不活躍。我們來到台灣不時心動去「睇樓」,但說實在,租金回報也真的不吸引。在這邊當房東,也常常要為租客提供全屋基本家電和設備,像我們租一棟別墅才是四千港元,所以在台灣做房東確也不太寫意。不過,在台灣用單位做民宿的風氣盛行,所以有不少台灣人以日租形式把單位出租,這裏先不討論這合法與否的問題,但確實這投資回報仍不錯喔。不過,在我家附近的別墅,通常等最少一年半載才能賣出去,台灣人買房絕大部份以自住為主,年輕一代對買樓並不熱衷,雖然樓價平,但他們的收入更少,所以負擔仍然太重!

租金便宜 台灣人愛創業野心大

相反地,台灣人對做生意、創業市場的野心就好像比香港人大。很多新相識的台灣朋友和我們談起投資大計時都眉飛色舞。我們在台灣開餐廳才幾個月,也不時有新朋友和客人,前來主動和我們談未來合作發展大計。不論是年輕人還是退休人士,對在台灣創業這回事,都覺得機會處處,或許台灣人的資金出路不多,股票市場有資金管制,股票種類沒有像香港般國際化,房產投資回報又不高,所以大家都在想做生意作投資,而且台灣創業成本相對較低,店舖租金平,有時候兩千港元已經可以租到一間小店,當然造就了很多人大膽地把自己的創業夢想實現,也吸引了不少香港人跑來台灣創業。其實我們對在台灣投資的出路還不是很了解,當中如有錯漏請多多包涵,我們也是初哥新手上場,或許只是香港人滿腦子的投資基因作祟,期待在將來有機會和大家分享更多在台灣投資的黃金機會!


我們心底裏仍是喜歡「睇樓」的香港人!

在這邊當房東,要為租客提供全屋基本家電和設備



撰文:Cass(King Kong媽媽)80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2017年5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著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facebook: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2/202013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